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医学心理学

_5 (现代)
系美国智力低下协会(AAMD)主持编制,于1969年提出的适应行为量表(adaptive behavior scale,ABS)。分两式,一式适用于13岁以下年龄儿童,一式适用于13岁以上年龄的人。量表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了Leland等人于1967年制定的量表,补充了一些项目;第二部分是新增加的,评定MR者的不良行为。前者包括10个方面,后者包括14个方面,适应能力划分为6个水平。
(一)AAMD适应量表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1.独立功能:饮食技能、大小便、个人卫生、仪表、穿戴管理、穿衣和不穿衣、运动、一般独立功能。
2.身体发展:感觉发展、运动发展。
3.经济活动:理财、购物技能。
4.语言发展:谈和写、理解语言、一般言语发展。
5.数与时的概念。
6.职业――家庭的清扫、炊事、一般家务 。
7.职业――一般的。
8.自我定向:运动的、始动性、持续性、计划和组织、自我定向(一般的)。
9.责任感。
10.社会化。
第二部分
1.暴力和破坏行为。
2.反社会行为。
3.反叛行为
4.不能信赖的行为。
5.脱离环境
6.刻板行为和古怪姿态。
7.不恰当的人际态度。
8.不恰当的声响习惯。
9.不能为人接受的或古怪习惯
10.自戕行为。
11.活动过多倾向。
12.性变异行为。
13.精神障碍。
14.药物滥用
(二)AAMD提出的适应水平
根据评定结果,可将适应能力分为六个水平。
水平1:在低的竞争环境中有一定能力,但在个人事务管理上要有某些支持和监督。
水平2:在部分竞争或在竞争环境中具有有效的社会和经济功能。
水平3:在无竞争或或受保护的环境中具有有限的社会和经济功能。
水平4:对有限的环境刺激和人际关系有反应,生计需要监督,在有帮助的情况下过机械的生活。
水平5:仅能对最简单的环境刺激和人际关系有反应,生计和日常生活事务完全依赖他人监督。
水平6:有全面的生理或姿势上的残缺,需要继续医学全护理。
AAMD提出智力低下按IQ水平可分四级:即轻度(IQ:55~69)、中度(IQ:40~54)、重度(IQ:25~39)和极重度(IQ:25以下)。如果IQ分级和适应水平分级相结合的话,水平1似可与轻度相结合,水平2~3可与中度相结合,水平4~5与重度相结合,水平6与极重度相结合。
(三)AAMD适应行为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
第一部分通过因素分析结果,10个方面分成3个独立因素:(1)个人独立性;(2)社会适应不良;(3)个人适应不良。
三、成人智残评定量表
系龚耀先和解亚宁等(1986)为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所编制。适用于16岁以上成人,实际应用中还可降至14或13岁的少年。按照智力低下的国际通用诊断标准四级。取生活能力、学习和工作能力、时空和人事定向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诸指标来制定分级量表。标准化样本包括湘西某地两个自然乡和一个城市福利机构及住院的智力低下者及可疑智力低下者共939人,另有少数智力正常者。
量表结构:按上述各种能力,由0至4共有四个得分级别,每级有划分的标准,在评定时凡符合某一标准的记上级次为得分。0级为适应能力正常,其余适应能力依级数增大而下降,4级为最低。共五个指标,每 个指标的最高分为4分,所以能力最低者最高为20分。按照样本应用结果,制定了根据得分而划分适应能力水平(表15-2)。
量表信度检验:两位主试分别对30例进行评定,按两次评分结果和分级结果进行相关,其系数分别为0.8831及0.8844。两位主试的评卷按条目结果的符合率分析,一致性最高的条目多属于生活能力、学习或工作能力、时空定向能力;有些出入的为人事定向和社会交往能力。
效度检验:在地区自然村用WAIS-RC四合一简式测查了同时受评的72人。评定为正常的35人,测验IQ平均为93;评定为轻度的22人,IQ为60.5;中度15人,IQ为48。另外评定为重度和极重度的均不便测验。故未计在内。因此评定等级与IQ均数分级完全相符,但细察各级案例,有个别例子二者有出入,但出入不大。这是因为实际上适应能力并非总与IQ一致。
专栏15-1 成人智残评定量表主要内容
1.生活能力 0~4级
2.学习或工作能力(学生用前者,未入学或离校的用后者)
学习能力0~4级
0分:可考入0初中或以上的学校,学习成绩正常者
1分:只能读完小学,成绩一般或不好,算术成绩更差,不能考入初中。
2分:只能读到2-3年级,算术很不好,生活中常用心算有困难。
3分:不能上学,只能学会一些简单的词语,可辨自己的姓和名,完全无心算能力。
4分:知道或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不辨姓和名。
工作(劳动)能力:0~4级
0分:可以从事技术性工作或劳动,质量好。
1分:可独立从事技术性工作或劳动
2分:只能参加一些简单劳动,而且要人安排或督促。
3分: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可作一些简单的辅助家务 。
4分:不能劳动。
3.时间定向 0~4级
0分:时间(年、月、日、时)观念清楚。可单独出远门,很快掌握新环境的方法。
1分:月、日清楚(有时相差几天)。可单独去郊区、近村、近镇、近街。
2分:可区别上半年或下半年。只能单独在很熟悉的附近环境里行动。
3分:知道上午或下午。只能在左邻右舍串门。
4分:无时间观念。不能单独串门。
4.人事定向 0~4级
0分:知道周围人们的关系,知道下列称呼的意义:曾祖、祖、外祖、叔伯、姑姨、表、侄甥等。可分辨陌生人的大致身分和年龄,可用适当称呼。
1分:只知家中亲密近亲或友好关系,不会分辨陌生人的身份和年龄,不能称呼陌生人。
4分:只认识保护人,不辨生人和熟人。
5.社会交往能力 0~4级
0分:参于社会活动,在社会环境中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待人接物恰当。
1分:只能适应单纯环境,主动接触人,初见面时尚难发现智力的上缺欠,不理解言外之意。
2分:脱离社会,可被动接触,但不会主动接触人,谈话中有很多不适词句,表情不当,很容易上当受骗。
3分:勉强可被动交往,谈吐内容和/或口齿不清楚,仪表不端正,表情很不恰当。
4分:难接触。
表15-2适应能力分等的得分范围
适应能力分等
得分范围
正常
轻度低下
中度低下
重度低下
极度低下
0~2
3~7
8~13
14~17
18以上
校对时间:00-09-19 10:11:0020 Mar 2001 21:17:13 +0800 陈卫
第二节 精神病学评定量表
  
第二节 精神病学评定量表
一、概述
精神病学评定量表(psyuchiatric rating scale ,PRS)与ABS并无严格区别。因为评定量表非常多,为了叙述方便起见,加以人为分类。正同心理测验一样,按任何标准分类都不能概括无余,有一些量表可以分属于一个以上的类别。精神科常用评定量表主要是测量其行为和症状的,其中的行为评定,主要是指与病理有关的。PRS主要偏重于精神科;ABS中包括有关智力行为评定。
临床家们应用评定量表的原因如下:
1.客观性 评定量表的目的很清楚,术语严格,划分界级清楚,不同主试对同一受试的评分结果一致,能客观地反映所观察的对象。
2.数量化 对行为,心理状态以及病理 症状均数量化,便于比较。
3.全面 一个量表为观察某一心理品质,设计时各有关内容都内容都包括在内,比较全面。
临床许多评定量表,按其应用目的进行分类,临床上常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晤谈指导 因为量表内容全面,可保证完全和系统的精神病学晤谈或检查,不使有意义的内容有遗漏。
2.沟通 因为量表用语的语义有规定,加上数量化、图表化,因此使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在不同时间阅读评定结果都可相互沟通。
3.治疗进程记录 症状的变化在不同阶段都可清楚地表示出来。
4.研究 研究中所收集的信息要客观、能数量化。评定量表可满足这些要求。所以现在精神病学以及其它临床的科学研究,都在应用量表。
二、临床常用量表
(一)90项症状校核表(symptom distress checklist-90,SCL-90)
系Parloff等在“Cornell医学指数”上发展而来。有几个版本,如简化本Scl-58,Scl-35等。Scl-90是标准本。90项症状分居于9个范畴,即①躯体化;②强迫观念和行为;③人际敏感性;④抑郁;⑤焦虑;⑥仇视;⑦恐怖性焦虑;⑧妄想观念;⑨精神质。每一症状分0~4五种程度。不作诊断用,而用于了解病人问题的范围,并用于计划治疗、评估疗效及观察症状的消长情况。
记分和解释方法:9个范畴(或分量表)分别含6~13个项目。分量表总分除以该量表所含项目数,得出一平均分。另外计算三个量表分:①一般症状指数--所得各项目分之和除以90;②阳性症状总数--所有得分项目数之和;③阳性症状恼人水平――所得各项目分之和除以阳性症状总数。根据这三个量数可以获得病人在这些症状上的总印象。
Scl-90剖图制作法:①以症状范畴为横轴,按1-9范畴作等距离排列;②以症状水平为纵轴,从0-4等距离排列;③依次将各症状的平均数在上述坐标纸上描点,然后联结各点即成。
专栏15-2 SCL-90问题举例
分量表符号
分量表名称
量表内项目
T
紧张-焦虑
焦虑、紧张、发抖、如坐针毡、恐慌、自在(负分),心神不定、不安静、神经过敏、焦虑。
D
抑郁-气馁
不快乐、懊悔、忧虑、沮丧、无希望、无价值、无勇气、孤独感、悲惨、暗淡、绝望、无援无用、被吓一跳、内疚。
A
发怒-敌视
发怒、怨恼、怨气、怀恨、烦恼、不满、悲痛、准备斗争、反抗、失望、狂怒、坏脾气。
V
精力-活动性
充满生气、积极、精力旺盛、快乐、警觉、劲头足、有朝气。
F
疲劳-迟钝
筋疲力尽、倦怠、疲劳、耗竭、怠惰、厌倦、疲管不堪。
C
慌乱-迷惑
慌乱、注意不集中、头脑糊涂、迷惑、有效(负分)、记忆不好、遇事无主意。
(三)状态-特质性焦虑调查表(STAI)
此系C.D.Spielberger等所编(1968),目的在于分别调查那些一过性的(状态)和较稳定的(特质)焦虑。自语状态和特质焦虑的各20项,分两式。指导语也分两种方式:①现在感到如何(状态)?按:“全无”、“有一点”、“中等”“很多”来回答;②问一般感觉怎样?按“从未”、“有时”、“常常”、“总是”来回答。两式可单用也可同时用。一般20分钟填完两式。
记分和解释:每一项目回答分1~4几个等级,得分以等级次为准。最低1分,最高4分。有些是4分表示高的焦虑,有的则是1分为高焦虑。对上述后面情况则要倒过来记分。每式20项,故得分从20~80。最简易的解释是得分越高,焦虑越明显。因为各种人群在两个调查表上的得分不同,原手册上列出的几种人群,为大学入学新生、大学在校生、高中学生、精神病人、内科病人以及犯人的得分均数以及各组人群获得各种原始分的人数比率。这两种常模可资对个体得分的解释(表15-3)。
表15-3 STAI1式(状态焦虑)
1.我感到平静
2.我感到踏实
3.我紧张
4.我懊悔
5.我感到很自在
6.我感到心烦意乱
7.我担心遭到不测
8.我感到安闲
9.我感到焦虑
10.我感到舒适
11.我感到自信
12.我感到神经过敏
13.我感到非常紧张不安
14.我感到有如“拉紧的弦”
15.我是松弛的
16.我感到满足
17.我很担忧
18.我感到过分激动,以至不知所措。
19.我感到喜悦
20.我感到高兴
(四)Hamilton抑郁评定量表(HRSD)
M.A.Hamilton于1960年在《神经科、神经外科和精神科杂志》上发表了此量表,1967年在美国《社会和临床心理学》上又发表了它的发展版本。此量表列出了17个症状,以后发展到24项。评分方法,有些症状评为0~5五级,有的0~2三级。此量表适用于抑郁型情感性疾病的病人,包括状态和特质性抑郁。由有训练的临床家使用,Hamiltom提议由两个评定者同时进行,一人主持评定晤谈,另一人在末后补充提问。对症状的频度和强度的评定由二人评定结果加权决定(表15-4)。
表15-4 17个抑郁症状
1.抑郁心境
2.罪恶感
3.自杀
4.入睡困难
5.睡中易醒
6.早醒
7.工作和兴趣
8.迟钝
9.激越
10.焦虑-心理的
11.焦虑-身体的
12.身体状态-肠胃道
13.身体状态-一般的
14.性症状-无性欲
15.疑病
16.无自知力
17.体重减轻
Hamilton等人 对本量表作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了四个因素:
因素1-“抑郁症的一般因素”对抑郁症状严重度作总的测量。
因素2-“迟钝-激越性抑郁”系双向因素。
因素3(在妇女中称因素4)-“食欲缺乏,疲劳失眠-罪恶感、自杀、无自知力”双向因素。
因素4(在妇女中称为因素3)-“疑病、体重减轻、无自知力-各种其他症状”双向因素。
另有两个附加因素,但意义不清楚。
信度检验:Hamilton本人与其他研究者们作了评定结果的相关研究,其相分数大都在0.8~0.9之间。
效度研究:已经有许多文献报告了此量表的应用价值,早期的研究曾用来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以及对治疗效果的预测等,均有积极作用。
(龚耀先)
校对时间:00-09-19 10:06:1520 Mar 2001 21:17:13 +0800 陈卫 (作者:龚耀先)
第十六章 临床评估结果的解释和报告
  
第十六章 临床评估结果的解释和报告
为使各项临床评估资料有意义,必须对其进行综合、解释、并将其结果出报告。
第一节 测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现以目前国内应用的较多的测验为例,讨论在分析和解释心理测验结果时应遵循的共同原则。
一、分析和解释技术的基础
要分析和解释好测验结果,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一)对测量对象的知识
评估者应具备对测量对象,如智力、记忆、人格和神经心理等方面的知识。
(二)对测验工具的知识
采用一种工具应充分掌握它的性能、特点和有关文献资料。
为此,必须使用它的手册,了解它的编制总结。手册不仅提供了实施方法和各种用表,在解释结果时更要利用手册中标准化样本、常模和效度中提供的信息。此外,还要积累自己的经验。
1.标准化样本和常模 常模是根据样本制定的,我们的测验结果要与常模比较才有意义。结果解释有效与否,取决于受试者的背景情况与常模的可比性。可比性按是否贴切(relevance)、有无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及是否新近(recency)判断(称3R原则)。
受试者的情况如包括在常模样本中,就是贴切的;常模样本是根据哪些有关层次(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济背景等)入组的,以及样本的大小,说明其有无代表性;样本材料是新近的,时间相隔太久,时过境迁,可比性低。
常模种类颇多,按代表性来说,分区域性,全国性和特殊常模(盲人、智力低下、特殊职业等)。制定全国常模非常不易,许多测验都难办到。即使是全国性常模。取样仍然有偏向性,不过代表比较广泛一些的人群而已。样本大而无代表性也不好。只要有代表性,样本适当大即可。受试者如与常模不贴切,在解释结果时要申明,作判断时采取保留态度。
常模的形式很多,要了解其制作原理和意义。在写报告时要能用通俗语言表达受试者的测验结果在人群中的位置。
2.效度 在解释测验时特别注意已分布的效度研究,这在手册中往往不充分。要参考文献资料。以临床测验而言,有关某测验的每一个临床研究及有关测验的因素分析都是效度研究。参考这些资料就是利用别人的经验,这在临床应用中以及科研工作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在利用这些资料时,同利用常模一样,也要遵循三R原则。
二、结果分析步骤和方法
这里以韦氏量表为例。为了使分析系统清晰,可按如下步骤进行:①分析总智力水平;②比较量表之间的平衡性;③比较各分测验之间的平衡性;④分析分测验之内的波动性;⑤对回答作质的分析。
(一)总智力(FIQ)的分析
任何标准化了的智力量表都可提出一个IQ总数,在韦氏量表便是FIQ。
IQ值常不是该受试者的“真正”值,而是估计值。不过通过它可估计“真正”值在何范围内,这可通过标准测量误来计算。IQ±1标准测量误,“真正”IQ在这个限度内的可能性只有68%。±1标准测量误的数值增大,可信度便加宽。有些标准化量表手册上列出标准测量误,可供使用。
因此在报告中分析受试者的智力水平时,不能只看测得的IQ值,更要考虑它的可信限度。
(二)分量表的平衡性
可通过VIQ和PIQ的比较来进行分析,VIQ代表言语智力, 基本代表言语理解因素。 VIQ大于、等于或小于PIQ以及二者相差到何种程度而决定其意义。如同FIQ的可信限度一样,这在各量表是不相同的。但综合各套韦氏量表的计算结果来看,儿童量表VIQ与PIQ相差12时有意义;WAIS相差15时IQ有意义。进一步的研究,还应注意各年龄组间的差异,关于差异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与社会经济背景的关系 父母的教育程度、职业、经济条件不同,儿童的VIQ与PIQ也出现差异。据文献报告,文化程度高的儿童一般呈VIQ高于PIQ,相反,文化程度低的儿童是PIQ>VIQ。
2.个人的智力结构特点 言语量表中多数分测验负荷着言语理解因素;操作量表中多数分测验负荷知觉组织因素。如果某人的智力结构中两种因素的比重不同,便影响二者的平衡。
3.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同 一般而言,言语智力与左半球(右利手)的关系大;操作智商与右半球的关系大。两种智力比重不同,可能与两半球的功能水平不同有关。这在测量脑病损病人时应特别注意。
4.与智力一般水平的关系 一般来说,智力很高的人,通常是VIQ>PIQ;智力偏低的人则相反,PIQ>VIQ。
总之,在分析中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三)分测验之间的平衡性分析
一个分测验基本代表一种智力功能,分析它们的强点和弱点,便于智力特点诊断。
分析方法比较多,主要有如下几种:
分测验与平均量表分的差异:即个人的各分测验与该分测验所属分量表的平均数比较,计算其偏离度。计算是按量表分(一种标准分)进行的,相差要达到一定程度才有意义。有些研究者将韦氏量表的这些差异水平计算出来,制成表格供临床和研究使用。为了方便起见,Kanfman提出一个所谓“±3”的方法,即某一分测验的量表分与该分量表平均表大于3(+3)或小于3(-3)均有意义。前者说明该分测验所测量的智力因素强,后者说明弱。
(四)分测验内部的平衡性分析
分测验虽然属于同质项目,但具体内容仍有不同。例如知识领悟及相似测验都是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观察到受试者在哪一类的能力特别强,哪一方面特别弱。另外还可发现在哪一类问题上有特殊的情绪反应。
(五)回答质量分析
计分的依据是作业结果和时间,未包括操作方式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测验也是一种自然观察方式。所以测验者应重视这种观察。此外,智力测验也有投射测验的作用,可以反映人格的特点。受试者在进行作业时,有反应型和冲动型等不同人格类型的差别。这些都可以反映到操作和回答质量中,应注意观察和分析。
以上是分析和解释结果的大致步骤和方法。对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并形成解释行为的假说。然后又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对其进行考验和修正,同时参照其他渠道来的信息,形成概念,作出总解释。
校对时间:00-09-19 09:57:5120 Mar 2001 21:17:13 +0800 陈卫
第二节 测验报告书写内容和方式
  
第二节 测验报告书写内容和方式
书写测验报告是测验工作的重要步骤,评估人员通过评估了解被评估者,再通过评估报告使申请评估的人也了解被评估者。一个好的报告应能起到这种沟通作用。如何写好报告,起到真正的沟通作用,在这里提出一些基本内容和要求。
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1.一般资料 ①受试者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籍贯、民族、职业、住址。②检查人姓名、检查地点及日期。
2.申请理由 包括申请人和要申请解决的问题。
3.采用测验名称 包括现在的和以往的(注明结果)。
4.有关历史 特别是与评估内容有关的。
5.测验时的行为观察 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仪表;②测验情境的适应;③合作程度;④努力程度;⑤注意力;⑥对测验或测验中某一特殊部分及主试的态度;⑦言语(包括声调高低、快慢、词语表达能力);⑧测验时的主动性;⑨社交能力;⑩焦虑的证据;⑾从一个活动转换到另一活动的能力。
6.测验结果的综合和解释 如以韦氏智力量表为例,应包括如下内容:①列出简要结果,IQ的可信范围。结果的可靠性(指许多材料如:行为观察,既往史及其他不同来源资料的一致性)②比较VIQ与PIQ,各分测验之间的差异,找出智力的强点和弱点。这些发现与申请者要求解决的问题有何关系,与行为表现的符合程度。
7.总结 包括结论、建议和申请的以外的发现。建议应针对申请要求作出。总结内容中温习和综合测验发现时可能与前面有重复,注意不要过长。用词要求简洁、精确,抓住要点。
专栏16-1智力衰退的心理学检查报告
姓名:××× 检查日期:×年×月×日
性别:女 检查者:×××
出生日期:×年×月×日
检查地点:办公室
年龄:56岁 检查项目:WAIS,MMPI
文化程度:高中毕业
职业:商店经理
以往测验:无
申请检查理由:由丈夫送来。因两年来记忆呈缓慢进行性下降而要求作心理学评估。她原在一商店任经理,两年前因感不能胜任而停止工作。当时还只表现有些“忘事”,但每况愈下,现在不能从事简单家务(忘记何时倒炉灰,饭后老不记得抹桌子)。该做的事即使写了备忘录,也还是遗忘误事。要求评估智力衰退的程度,同时要鉴别是真正丧失记忆还是夸大(诈病?癔病?)以及提出建议。
观察结果:是一位衣着整洁,满头白发,相当标致的妇女。在检查中很努力。清楚地自知其缺陷,自诉“这使我很伤脑筋!”自述过去记忆很好。在作测验时需要将问题不断重复,但回答时仍张冠李戴或者表现茫然。诉述偶然有“锉锵”声闯进联想。有时在几种项目中都持续用相同回答而不自知(在D·测验中)
WAIS测验结果:
分测验 失败项目题号 粗分 量表分
知识 6,8,10-14,16-21,23-
7
7
领悟 11,13,14,
15
9
算术 8- 7 89
相似 5,7,9- 9 9
背数 (顺背6,倒背3) 9 9
词汇 5,14,16,18,25,28, 36 9
数字符号 30,31,33- 正确2 0
填图 4,6,8- 5 6
构图 全不能 0 0
排图 1,4- 10 6
拼物 14 7
VIQ:90,PIQ:70 FIQ未计(因相差15以上便不计)
WAIS剖析图(未录)
智力方面:智力功能低于平均水平,但操作智力在边界水平。两种功能领悟差别很大,不能认为由于机遇所致,而是有了退化,这也从实际回答和分测验分布图中得到印证。如在常识测验中,最容易的问题都失败了。对“熟见熟闻”的事也不知道(如:国家现在的重要领导人,一年有几周)。不仅不能;回答认为容易的问题,而且有时在她回答时又将所问的忘却了。作复述性回答的成绩好。有记忆丧失和心理活动缓慢(顺背可到6位,倒背只到3位,在算术中有三个回答正确,只是过了时限)。
操作方法表现紊乱,茫然无知,特别在适应新情境时更是如此。例如:在作积木构图测验时她用白木块来临摹第一个红图案。在第二图中她先是企图将木块放在图案上面,以后又坚持全白结构。
总结:×××的智力水平证实了他丈夫所报告的情况。记忆有严重的普遍性丧失。本测验证实了退化的广泛性,几乎影响到了思维的每个领域。可排除她的困难是由于诈病或癔病所致(结合MMPI的结果)。认为×××有严重的医学问题,建议作神经学检查后才能考虑进一步的计划。
附录随访记录:EEG有弥漫性慢波。情况加剧已住院。神经学检查:脑扫描和颅骨X线检查认为有脑萎缩,并计划回家照顾。
(龚耀先)
校对时间:00-09-19 09:54:5420 Mar 2001 21:17:13 +0800 陈卫 (作者:龚耀先)
第十七章 心理治疗概述
  
第十七章 心理治疗概述
第一节 心理治疗的定义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又称精神治疗, 医务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其言语、表情、举止行为并结合其他特殊的手段来改变病人不正确的认知活动、精绪障碍和异常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过去,由于受生物医学模式教育的影响,除精神科医生外,一般临床各科医生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只重视药物、手术和理疗等方式,并未认识到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际上,医务人员在接触和诊治病人的过程中,其言语、行为都会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如果能因此改善他的心理状态,消除或减轻他心中的痛苦,改变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就会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在医疗实践中,心理治疗与药物、手术和理疗一样具有治疗作用。每一位医务人员在与病人的整个交往过程中,总在有意或无意地施加心理影响,并对病人的疾病起到一定的(有时甚至是主要的)治疗作用。
随着医学对病人所起作用的研究日趋深入和全面,认识到对于某些疾病虽然已有一定特效的治疗手段,但是也只有当病人动员起自身的能量,积极参与到治疗活动中,才能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随着医学心理学发展,逐步建立了一套用开导、启迪等心理学的方法,改变病人的认知活动,调动其积极性,促使疾病向良性方向发展,心理治疗也就被当作一门独立和专门的技术而应用于临床各科中。
校对时间:00-09-19 09:52:3120 Mar 2001 21:17:13 +0800 陈卫
第二节 心理治疗简史
  
第二节 心理治疗简史
心理治疗自古以来就存在。早在氏族社会,部落中如有人生病,就被认为是大自然中的神灵降灾所致,为此采取祭祀、还愿或赎罪的方式以求免除灾祸。祭司或巫医在神秘庄重地宗教仪式中运用神灵的力量为病人驱邪除魔,病人及其家属则顶礼膜拜。这种气氛给病人带来希望和信心,稳定了病人因恐惧而 到骚扰的情绪,部分病人由此而被治愈,这其实就包含有心事治疗的成分。在圣经里也记载了很多盲、聋、哑人和不能走路的跛子,来到耶苏基督跟前,接受他的扶摸,结果残祛病愈。推论这些病人当中难免有不少是患有癔症一类的病人。此外,各种宗教里都有关于上帝、神、佛或者圣人治病的记载,病人都是信仰,即诚则灵达到恢复健康的,这些都说明了心理治疗的历史源远流长。
当人类步入封建社会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使了职业上的分工,对人类疾病的治疗多由专门从事医疗职业的医生来承担,他们从实践中摸索出如草药、单方、验方、针刺、按摩等形式的治疗手段。这些措施并不一定都有治疗作用,其中有一些甚至还会起到伤害性作用(如放血、峻泻、烧灯花等),但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常先进行一套仪式如 沐浴、更衣、焚香等,然后才进行望、闻、问、切等诊断操作程序,这些都给病人及其家属以信任感,起到心理治疗的效应。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已以识到心理治疗的重要性: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病乃不愈,十分强调治神入手、治神为本(见专栏17-1)。在西方,早在古埃及和古希腊时代就对心理治疗相当重视,如强调要把言语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工具,也有的使用惊吓作为治疗某些疾病的手段,如让精神病人走过在河中搭起的特制的桥,当病人行至桥中央活动亭子时,突然落人桥下冷水中,受惊后使疾病好转(因之,这种桥被为疯人之桥)。
进入中世纪后,由于神学和宗教的无上权威,阻碍了科学与医学的进步,把精神病人当作魔鬼附体而采用锁绑、吊打、烧灼等摧残肉体的方法来驱魔,阻碍了心理治疗方法的应用。直到1792年在法国精神病学家比奈(Pinel)的倡导下,去掉疯人院中精神病人的铁链与枷锁,用人道主义的方法对待精神病人,心理治疗才又重新得到发展。
十九世纪Braid、 Charot 、Janet和弗洛德等学者对十八世纪末开始流行的催眠术和催眠现象作了研究,并把它当作治疗精神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弗洛伊德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心理分析疗法,大在推动了心事治疗的发展。他所建立的一整套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心理治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影响深远。心理分析疗法成为二十世纪前半叶占主导地位的治疗,为精神科的医生们所广泛使用,心理治疗遂成为主要应用于精神科的一种专门技艺。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的渗入,心理治疗的方法和种类日益增多,人们对心理治疗的需要也不断增长,从事心事治疗工作的也不再仅仅是精神科医生,而扩大到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及牧师等。各种专业的人员,如儿科医生、儿童保健人员、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管理青少年罪犯的司法工作者等都要求掌握一些心理治疗的知识和技术,心理治疗已不再局限于医生和病人人。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艾森克、沃而普(Wolpe)等人创立了行为疗法,通过学习理论的原则来改变不适宜的行为,使心理治疗的病种更为广泛,并因具有较理想的效果而成为时髦的治疗方法。社会上有许多心理较为不健康的人也要求作心理治疗来促进他们自身的健康,所以,其实施范围也已越出医院。由于各治疗家或学派的理论不同,有的是把心理治疗看作为心理社会治疗或教育治疗,有的则看作是促使人格和自我发展的手段,所以,对于心理治疗至今尚没有一个能使大家都能的定义和分类。
现代医学传入我国后,心理治疗的发展在本世纪前半叶主要限于精神病学领域。少数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工作者在精神病院中曾对某些神经症和心理变态的病人进行心理治疗,由于其理论和实践在承袭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派,脱离了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的实际,所以效果不理想,心理分析学派在中国的影响也很小。自1953年起,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曾对神经衰弱进行集体和个别的心理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特别是1958年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医学界有关单位协作,曾先后对北京的大学生、钢铁工人、军队机关干部中患神经衰弱的病人进行了贯彻心理治疗原则的综合快速疗法,在短期内(一个月左右)获得较高的疗效。后来又把这一疗法应用于高血压、溃疡病和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同样获得比其他疗法更为理想的效果,从而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悟践心理疗法(在第二十章介绍)。近十年来,不但在我国的精神病学领域内,心理治疗已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而且在医学其他领域也开始重视心理治疗对各种心身疾病的治疗效果。全国已有不少地区开办了心理治疗和生物反馈学习斑以适应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需求。
专栏17-1 祖国医学中的心理治疗方法
在《内经》朝代,祖国医学的心理治疗理论雏形已初步形成,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归纳为以下五种方法:
1.祝由治疗 祝由是祝说病由的称谓。《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曾提到: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的一段精辟论述,阐述当时古人生活简单,因而病种单纯,无明显大病,治病只需祝由改变其心理状态即可,只要病因不复杂,无需用药物与针灸。明代医学吴昆解释说:凡人之用情失中,五志偏亢为害,而病生也。……古之治者,明见其情,为之祝说病由,言病有所偏,则气有所病,治以所胜,和以所生。《吴注黄帝内经素问》清代名医吴鞠通则说:吾谓凡治内伤者,必先祝由,详告以病之所由来,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婉言以开导之,重言 以振惊之,危言以悚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而后可以奏效如神。(《温病条辨》)
2.言语开导治疗 即告之、语之、导之、开之的心理治疗(参见第二章),系根据病人的恶死乐生的心理状态而提出的言语治疗方法。由于论述精辟,常被当作经典的心理治疗理论来引用。
3.情志相胜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皆提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内经》将人体的脏象与五行相配,归纳为肝木、心火、脾土、肾水和肺金五个体系,其中也包括情志因素在内。认为人的情志活动有着相互制约的作用,相据五行相克的理论,可用一种情志去战胜另一种异常情志,称为情志相胜法(图17-1)。
图17-1 情志相胜相克模式图
情志相胜法到金元时代在临床上运用较多,尤以金代张子和(公元1156-1228)和元代朱丹溪(公元1281-1358)最为擅长,在理论上作了深化与发挥,治疗方法概括如下表(表17-1)。
由此可见,《内经》已经认识到:任何一种情绪如果太过都会影响心身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各种情绪之间可以相互影响乃至转化,可利用一种情绪(例如喜悦)去冲淡另一种太过而引起机体机能失常的情绪(例如悲伤),在临床上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表17-1 情志相胜疗法
五脏
五行
正常
心理
异常心理
治疗
原则
治疗方法


在志为怒
怒伤肝,在声为呼,在变为握
悲胜怒
以呛侧苦楚之言感之


在志为喜
喜伤心,在声为笑,在变为忧
恐胜喜
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


在志为思
思伤脾,在声为歌,在变为哆
怒胜思
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


在志为忧
(悲)
忧伤肺,在声为哭,在变为咳
喜胜悲
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


在志为恐
恐伤肾,在声为呻,在变为栗
思胜恐
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
注:此表系由《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和《儒门事亲·卷三·九气或疾更相为治术二十六》综合而成
4.激情刺激治疗《灵枢·杂病》篇中提出:哆,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哆即呃逆,这里提出三种止住呃逆的方法,其中使病人大惊之,是通过惊则气乱阻止因膈肌痉挛引起的病理节律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在《抗州府志》中曾记载宋代儿科名医李立之用使小儿受惊发出声音的方法治疗小儿瘖病的案例。明代《名医类案》中记载一周姓医生在治疗一产妇舌不能缩回时,制造惊恐声音使之大吃一惊,舌遂应声收回口中,病乃愈,都是采用突然激情刺激的方法。
5.气功治疗 在《内经》时代,气功称为导引,并已做为一种治疗方法使用。《素问·导法方宜论》篇中提到居住中央地区的人病时其治直导引按乔……,《灵枢·病传》篇中记载:有导引行气、乔摩……,《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提到:上古真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说明用调息、入静、排除杂念,用意念导引内气方法,还可修心养性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
部分资料引用杜文东:《内经》心理思想研究
校对时间:00-09-19 09:51:3520 Mar 2001 21:17:14 +0800 陈卫
第三节 心理治疗的机理和内容
  
第三节 心理治疗的机理和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又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前者说明心理与脑的关系,后者说明心理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我们认为,必须对这两个基本关系作出科学的解释,并以此为基点,才能理解心理治疗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才能对各学派的心理治疗理论进行合理的评价。
心理是脑的机能,而脑通过神经系统支配躯体各系统、器官。因此,大脑的心理活动(感知、记忆、思维、情感、信念、态度等)能影响躯体的生理机能,既可以使其从正常向病理的方向变化,也可以使其从病理向正常的方向变化,亦即心理活动不仅可以致病,而且也可以治病。心理治疗利用人的心理活动对其体内生理、生化过程产生积极的、有利的影响,促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发展。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说明外界环境中的一切刺激或信息都会经过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官进入大脑而引起各种心理现象。这种能反映客观现实世界的心理现象,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凡借助语言来反映客观现实世界的称为有意识的反映。有意识的反映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高级形反映,它使人们头脑中产生了一个主观世界,一个复制的客观世界形象。通过语言或词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并能认识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关系,认识不同事物的特点和相互联系,预见自己的活动所能产生的后果。由于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己具有改变外界环境的能力,所以人的心理活动就有了自觉性,对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是象动物那样只能被动地适应,而是采取主动地适应方式,并能改造外界环境使它能适合自己的需要。所以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能够主动地调节自己的思想行动,使它能和自己和谐一致,这时,这个人被认为是处于一个心理相当健康的状态。当一个人遭到重大精神创伤,心理活动被扰乱而暂时无法进行自我调节,不能再保持与外界环境协调一致,经过一般的处理又不能加以解决时,就需要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来为他进行心理治疗,使他的情绪和行为能够调节到和外界环境保持和谐和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心理相当健康的状态。所以心理治疗就是通过改变人的心理状态达到下述两个目的:一是影响患病躯体的病理过程,促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发展;另一是促使自己能够较好地调节从外部世界传递进来的信息,使自己和环境保持和谐一致的关系。这后一个目的常被从事这一专业工作的医生和心理治疗家们所忽视,他们常只注重病人躯体症状的变化,而了还要改变病人对外界环境的态度,使之能健康地适应所处环境的变化。又由于人们所生活的环境最有意义的是社会环境,所以,必须将病人放在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网中去看待他的心理扰乱问题,惟有这样,才能使心理治疗有效地改变他的心理状态。另外,还应当注意到改变客观环境中不利于该人心理健康的因素,这也是心理治疗的另一有机组成部分。例如在治疗儿童的心理障碍时,就必须了解母亲对待孩子的言行、态度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治疗患儿的母亲比治疗患儿还要重要。
正确认识心理治疗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两个关系,便能有效地根据病人及其所患疾病的特点,在众多的心理治疗技术中选用较为理想者使用。
(何慕陶 李心天)
校对时间:00-09-19 09:47:5620 Mar 2001 21:17:14 +0800 陈卫 (作者:何慕陶 李心天)
第十八章 心理治疗的层次和原则
  
第十八章 心理治疗的层次和原则
第一节 心理治疗的层次
心理治疗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医生与人交往过程中所进行的一般性心理治疗。病人来到医院寻求诊治,虽然接触到的主要是医生、护士,但是在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只要身着白色工作服,就被确认为是医院中的一名成员,就有义务解答病人的疑问、要求、尽量给予帮助。这一切都会对病人的心理发生影响,也就间接地使其疾病的病理过程发生变化。所以一个医务人员的言炎、表情、姿势、态度和行为都无时不地在影响着病人的感受、认知、情绪和行为。因此,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要利用自己的言行(例如耐心、和蔼可亲和富有同情的态度、暖人心田言语、权威性的解释和暗示等)对病人起治疗作用,其影响之大,有时超过药物。虽然医务人员的言行不是心理治疗的唯一形式,但它确实是构成心理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医务人员在与病人接触的过程中,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言行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实际上,在处方开出之前,那种耐心倾听病人诉说病情和认真进行体格检查的态度就已经在起治疗作用了。换句话说,每当你一接触病人,心事治疗就 随之开始。
心理治疗的第二个层次,是指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针对消除某种心理症状或行为障碍提供专门的心理治疗技术(见第二十章)。例如用系统脱敏法对某些恐怖症可 获得较满意的效果。这些技术往往是根据一定的理论来设计的,有一定的程序和适应症。
校对时间:00-09-19 11:04:3120 Mar 2001 21:17:14 +0800 陈卫
第二节 心理治疗的原则
  
第二节 心理治疗的原则
不论哪一个层次的心理,医务人员都必须遵守以下的原则:
第一,病人来求医,希望医生能帮助他,解除他的痛苦,所以,医生要注间把对治疗充满信心和希望作为第一印象传达给病人。医生要全神贯注地倾听病人诉说病史,用同情、理解的目光和鼓励、启发式的提问,引导病人倾吐蕴藏在内心的郁闷、烦恼和痛苦,同时针对不同疾病,作必要的认真的身体检查。总之,通过一开始的接触就要让病人感到医生已掌握了他病情的必要资料,因而对疾病的治疗是有把握的,从而感到宽慰并增加对治疗的信心。
第二,在初步掌握了病人的病情之后,就要用有关这类疾病的科学知识向病人进行解释,以解除他因缺乏医学知识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情绪。医生在讲解疾病的起因、症状和治疗时,一定要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水平,恰当地使用通俗的语言和专业术语,给以相应的对答,让病人感到医生是以朋友或亲人的身份来帮助他共同克服病痛的。
第三,一定告诉病人今后预防这一疾病的方法,要对自身的心理和身体两个方面进行锻炼,改造自身在适应环境上的不健康行为,而且还要学会怎样对待疾病的痛苦、怎样控制不良的情绪,及早地去除致病因素,打断病理过程中的不良循环。总之,要让病人以新的精神面貌来对待健康和疾病的问题。
上述三条虽然都是技术性的,但却能起到心理治疗的重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这三条原则对各科医生都是适用的。由于心理治疗与药物、外科手术或理疗同样具有治疗作用(有时甚至更为重要),所以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会作心理治疗并按上述原则行事。通过医生的言行给病人心理上的支持、鼓励、疏导、解释和保证,让病人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应持的正确态度,消除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调动自己的内在力量,与医生配合承担治疗的任务,并为预防疾病复发,建立更为健康的人格。
校对时间:00-09-19 11:08:1420 Mar 2001 21:17:14 +0800 陈卫
第三节 实施心理治疗者应具备的条件
  
作为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医务人员,除了要贯彻实行上述三条
既然许多躯体疾病也常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这就必须要与那些原发为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疾病相鉴别。为此,每一位从事心理治疗的医务工作者,除了要熟知所从事专业疾病的心理障碍特点外,还必须有足够的神经病学的精神病学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方面对于器质性疾患不漏诊、不误诊,另一方面也才能保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治疗,而不致于流于肤空洞的说教。
由于心理治疗者要在诊治中发现病人心理上的问题,仅仅满足于认识病人的疾病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整个病人。了解他的生活环境、学习
这里所说的健康心理,主要是指心理治疗者在遇到种种不快的生活事件时,能够做到正确的应对,较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保持心理平衡的状态。当为病人作心理治疗时,能够忘却(或至少暂时忘却)扰乱自己心理的种种事件,仍能以一种稳定和饱满的情绪状态进入“治病救人”的角色,全力以赴地为病人想方设法解除其心理上的苦恼。有时病人的心理问题恰与心理治疗者本人的遭遇有类似之处,一个心理健康的医生在为病人作心理治疗时,由于要对所发生的问题进行透辟的解释和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往往也就为自己找到了摆脱困境、解除烦恼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心理治疗者首先要坚信自己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是可以解决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处在任何不利的情境都能调整自己的心身状态,保持情绪的稳定。这样他就会信心百倍为病人解忧排难。所以一个称职的心理治疗者,每当他进行治疗时,总会在言谈中表现出热情、庄重、充满信心和耐心,从而赢得病人的信任,使其愿意倾吐自己内心的所有苦恼。
为了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首先要深入了解他的心理,包括其人格特征、成长的文化背景、气质和能力等。只有对其人格心理特征有了充分了解后,才能针对这些特征从他的申诉和表情中把握其求治动机和心理困难的实质。其次还要分析清楚引起病人心理困难的生活事件的性质、强度和病人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因为这种评价决定了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能否有损健康甚至发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再者,还要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心理治疗最常用的方式是与病人交谈,而成功的谈话往往是病人所喜爱或关注的问题开始,这容易造成一种与朋友谈心的气氛,便于深入到病人心理症结之所在。
校对时间:00-09-19 11:09:3620 Mar 2001 21:17:14 +0800 陈卫
第四节 心理治疗的程序
  
第四节 心理治疗的程序
心理治疗者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条件,便能较好地贯彻心理治疗的三个原则而获得满意的疗效。作为第一层次的心理治疗虽然与以消除某种心理症状和疾病为目标的专门心理技术(即第二层次的心理治疗)有所不同,但也不仅是强调医务人员要注意言行这样一句话所能概括得了的。一般要按如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心理测验
病人来医院就诊,一般可区分为三种情况:一种精神已经不正常;另一种是存在许多躯体症状(其中部分病人表现有明显的神经症症状,有很多心理症结和矛盾紧张的情绪;另一部分没有明显的神经症症状,但却有因躯体症状所引起的焦虑不安心理困惑);第三种人是没有任何躯体症状,看上去象一个健康的人,但却存在性格上或行为上的问题,使他不能很好适应生活环境或在人际关系上发生的冲突。不论哪一种情况的病人,都要经过全面的检查、化验检查以及必要的心理测验。这不仅是为明确诊断、确定疾病的性质所必需,而且只有经过上述详细、严谨的医疗诊断程序,才能增强病人及其家属的满意和信任,心理治疗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并有 针对性。
二、填写好病史
在作心理治疗前,要让病人或其家属在已印制好的就诊病历上填写简要病史,这可以使病人整理自己思路,明确自己的求治目的。对于那些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病人,效果更好。病史包括疾病发生、发展的时间,最突出的症状,要求解决的问题,自己过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家庭情况及各成员间的关系,以及自己的兴趣、受好等。在这一过程中,治疗者不仅可从病人所写的病历内容而且还可以从其行为表现上初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例如有的病人往往在病历上密密码码地写满了自己的症状和痛苦,甚至拿出一叠记载自己病情的病历。这常常是神经衰弱病人的典型表现。
三、心理治疗的环境要求
第一层次的心理治疗主要是通过交谈来进行。为此,要有专用的小房间。为教学和研究所用的心理治疗室一般应设有不为人们所察觉的录音和录象装置,或装有单向玻璃窗户,供学习者在外观看。室内要布置成象一个精致、舒适和的家庭小客厅,设有3~4个沙发或软椅,并有茶几和茶具;室内色彩、灯光柔和,比较安静,房门关闭后外面的声音就传不进来,并且不要安装电话。这样,病人很快就能安下心来,并感到在这样一间房间内可以不受拘束地向医生倾吐自己的苦恼。谈话只在治疗者和病人之间进行,除非病人精神不正常,才可让一名亲属陪同。
四、选择适当的谈话方式
谈话的方式因病人的不同而异,一般根据下述原则进行。
1.对精神明显不正常、失去理智的病人,不论他是沉默不语,还是吵闹不休不可理喻,治疗者都要用坚定的口吻、反复地向病人明确说:“你是精神病人,这里是医院,我是专门医治你这种病的医生”。不管病人是否接受,都要反复向病人灌输上述三句不同含义的话。
对待这类病人,做好其家属、亲友、同事和领导的工作,争取他们的合作,亦属重要。他们不知道病人早已失去自知力,认为告诉病人患精神病会使他更受刺激,因此常采取不正确的手段,欺骗病人来医院就诊。
如有可能,应让病人住院治疗;如条件不允许住院,则需门诊治疗。在给精神药物的同时,要向病人家属讲明他目前的处境;一个对自己生命和健康失去维护能力的精神病人,当然需要得到最好的医疗照顾。 不管病人是否听得进去,这些言语是起码的心理治疗,一俟病人神志稍许清醒、理智有所恢复时,这些言语就能起到促使疾病好转的作用。
另一部分病人其精神虽不正常,但外表上不易被周围的人士认识,仅被其亲属或好友所察觉。病人尚能与人交谈,但坚持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他是在家属或亲哄骗之下来到医院,经检查被诊断为精神不正常或至少被怀疑处在精神病的边缘。对这类病人,治疗者必须象对待正常人那样与其谈心,使他能终于接受他有病(但不是精神病)的观念,需要作进一步深入检查,以便能确保健康,恢复原先的学习、工作或生活方式。这类病人一次谈话常不能解决问题,需要3~5次的谈话或心理治疗,才能把诊断肯定下来,同时病人也逐渐明白自己可能有病而与医生采取合作的态度。通常,这些病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谈话和接受一些药物治疗后,会感到自己头脑中的想法有些变化,医生的谈话似乎有些道理。当病人主动找医生接受治疗时,心理治疗的效果就可以肯定了。
2.对于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的病人,因为他们都是神智清醒的正常人,所以心理治疗的措施就与那些失去自知力、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第一种病人大不相同。对于这些病人,要根据病情拟定心理治疗的实施计划,如预计多少次谈话能完成治疗任务,每次谈话准备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等。当然这往往要在1~2次谈话,初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后才能订出实际可行的治疗计划。有些病人只经过3~4次的谈话就能解决问题,达到痊愈;有的病人则需较长时间,甚至要施行特殊的心理治疗技术(即第二层次的心理治疗)才能消除症状;还有些病人需要配合一些药物方能奏效。这里虽然没有固定不变的治疗方式,但其核心都是通过治疗者的言语影响病人的心理使其疾病向痊愈的方向发展。
虽然心理治疗的方式和实施计划因人而异,但其内容总是包括在心理治疗原则的三部曲中:第一步,让病人倾诉其苦衷,消除其影响病情的消极性情绪;第二步,让病人懂得一些治疗自己疾病的医学知识,学会分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己性格上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什么会患病的原因;第三步,让病人相信自己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只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加强锻炼,改变原来对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培养自己具有健康的人格,就能适应任何变动的环境,并且不管遭遇多大坎坷,都能在生活中做一名强者。
治疗者在一开始就向病人说明,谈话内容要作为病历资料妥善保存,严守秘密,绝不外传。并要注意在交谈时不作任何记录。
五、治疗效果的巩固
当治疗计划结束时,病人与治疗者的关系已相当和谐。为了巩固治疗效果,要求病人经过若干时日后向治疗者汇报其生活情况,如万一出现反复,要及时作出分析判断,明确复发的原因并提出处理的方法。所以,强调病人与治疗者经常保持联系,对于巩固疗效是非常重要的。这些追踪资料要一并在病历档案中。
(何慕陶 李心天)
校对时间:00-09-19 11:11:1320 Mar 2001 21:17:14 +0800 陈卫 (作者:何慕陶 李心天)
第十九章 心理治疗的分类
  
第十九章 心理治疗的分类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