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东方人生智慧——小窗幽记

_5 陈眉公(明)
321 主持与生死
穷通之境未遭,主持之局已定;老病之势未催,生死之关先破。求之今人,谁堪语此?
[述论]
一般的人总是要经过种种的磨难和波折以后,才能看透社会的本质和生命的真相,也就是中国古人常说的"盖棺论定"。也就是说,到不了最后的时刻,人们往往难以觉悟人生的真谛。而好多的人根本就到不了最后觉悟的那一刻,就会糊里糊涂地了结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说这一世是白活了。那么,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呢?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一生负责,知道为什么要活着,该怎么生活才是最好的方式,幸福到底是什么,等等,都得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人要经历了人生的一切苦难之后才会有某种体认,就是经一堑长一智,老马识途的意思,但是我们必须牢记这些教训和经验才是。然而,不少的人却是不停地在犯错误,永远也不会记取经验和教训,自己从来做不了自己的主。即使那些有悟性的人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有了这种体悟的时候,却早已是中年以上的人了。青春不再,垂垂老矣,而错误却早已铸成,真是悔不当初啊!只能在那夜分梦回的时候,长声短叹:自己为什么当时那么糊涂?要执着那些无聊的事情呢?而今才知道耽误了人生的大事,自己一直做着那欲望的奴隶,却还不自觉,真是认贼作父啊!这还差不多,总算意识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甚至还有的人一生都不会醒悟,过得是懵懵懂懂,也不知也不觉。只是被外在的环境束缚缠绕着,熬一天算一天,得过且过,到了盖棺论定的时候一定还不知其所以然!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慧,关键是大多数人都不敢相信罢了。而磨难和考验的目的,无非是要他增长出来自己的智慧而已。也并不见得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才会有自己的觉悟和感受。前人通过他们自己的切身经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这就可以学而习之,习而得之,自然可以避免前人所走过的弯路。这当然得靠勤于思考、聪明过人的毅力和智慧才能办得到,昏昏噩噩是不行的。
当然,一个人如果还没有遭遇过什么穷困潦倒和飞黄腾达的起落悬殊的境遇,就能够自己给自己做主,不会因为生活艰难而灰心丧气,也不会因为春风得意而狂傲自负,那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在还没有到垂垂老矣,或者疾病痛苦的时候,就能够看破生死,知道生的目的就是死,死的目的又是为了再生,所以就不会再为生死而苦恼,也不会因为境遇的变化而心理承受不了。这样的人在世界上的生活一定会很快乐,说到底就是当世的仙佛了。可惜,这样的人太少了,甚至是举目四望而终无一人的!
322 秋叶与野鸟
枝头秋叶,将落犹然恋树;檐前野鸟,除死方得离笼。人之处世,可怜如此。
[述论]
到了秋天,万木摇落。秋叶随着西风飘落,但却旋来旋去,似乎充满了对于树木本身的留恋,又落回到了根本上。这就是众人们常说的叶落归根,狐死首丘。其实,狐狸还好说,它生前可以游得更远一些,然后在临终前却把自己的头对准出生的山丘就是了。然而那树叶却不同了,生前它挂在那树枝上,黄落后还要落回到树根前,生生死死离不开树木一步,所以很可怜。
而那些被人捉住锁于笼中,挂在檐前以供玩赏的野鸟,一饮一啄都离不开那个鸟笼,得由主人来决定自己的命运;飞也飞不出去,完全生活在一种非自然的环境里,丧失了那种天然的纯真,即使生也不过数年。它必须不停地为主人唱歌起舞,直到死去,才能离开关它的鸟笼。比起那不离枝头而落时归根的树叶来,它显得更加可怜了。
我们反观一下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情形、如此可怜呢? 谁人能够视生命如浮云而无所留恋和执着呢? 谁又能像浮云一样以天下为家而大公无私呢?留恋归留恋,但谁又能够主宰生命而不使其像浮云一般地消逝呢? 留恋与执着又有何益呢?我们死守着自己的家业,没有离开过家乡寸步;留恋着生活中的富贵繁华,根本就没有什么应变的能力。所以,一旦生活发生了改变,我们将无法生存下去。同样,只有到了死的时候,我们才离开了我们所留恋和执着的这个世界,但仍然离不开生养我们的土地,还要埋入黄土中。
云本来没有什么心情,随风来去,自由自在,人却因为有情而来挽留。云要往前走,我们却要挽留它,希望它能够长久地呆在那里。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云彩是毕竟要流逝的,它无心所以没有痛苦,来去自如,反而显得很潇洒;我们有心,到处牵挂,所以备受烦恼和忧愁的煎熬,生命的可怜与无奈就在了这里。然而,又是谁在可怜自己呢?还不是自己在自作多情吗!
323 舌齿与户枢
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及乎圆融。
[述论]
《老子》说过:人类初生的时候是很柔软脆弱的,等到临死的时候却很坚硬刚强;一切物质和花草树木初生的时候都是很柔软脆弱的,等到临死的时候也都变成了干枯朽槁的样子。由此可知,坚刚强硬的东西,都是死亡的一类;柔软脆弱的物质,都是生存的一类。这一段话说明了柔弱当中存在着生存的趋向,刚强之中包含着死亡的意趣。
最好的例子就是牙齿与舌头,牙齿极为坚刚强硬,可以咬断钢铁玻璃,能够嚼碎食物,甚至可以战斗,所以我们常说武装到了牙齿的敌人。然而它却很容易遭受破坏,不是被虫蛀了,就是被打折了,反正它比舌头先落。所以,我们常说衰老的人是头童齿豁。舌头虽然柔软,不能咬动东西,但却不容易受到伤害,因为外面受到了牙齿和夹辅的保护,遇到攻击自己却能伸缩自如。
舌常存而不坏,齿早落而难保。遇事不在于逞强斗狠,而在于最终的胜利。石头与水的关系也是一样的。石头肯定硬于水,所以要去做建筑的基础。尽自己坚硬的职责,或者被铁器所砸坏,要么被同类所打碎;即使是在与流水的较量中,滴水也可以穿透石头。流水没有固定的形体,一切都随着容器而变化,能够做到随方就圆,但却依然是水。容器尽管一时固定住了它,但却不能永远限制它,谁也别想真正主宰它。由此可知,柔弱能够克制刚强,因此老子会极力主张"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
门户与枢纽的关系也是如此。常见门扇早已腐朽了,那个枢纽却安然无恙。门之所以容易损坏,在于经常不活动;而枢纽之所以不会受虫蠹,在于经常活动。因为不活动,蠹虫才会有机会攻击;因为经常运动,蠹虫才无法侵蚀。枢纽因为圆滑,所以八面玲珑,受力面积均匀,不会损坏任何一处;门因为方直,所以两面都会被风雨浸蚀和腐朽,遭到蛀虫的攻击。门先朽而枢无恙的道理,就在于偏执与圆融的差别。
把这个道理用来比喻人生,也是会有很大启发的。那些行事刚强而且偏执的人,遇到事情便要逞能,要充当男子汉,要顶天立地,要一意孤行,要用自己的勇力去解决问题,所以常常会受到群众的反对而伤害自己;而那些柔弱而圆滑的人,遇到事情便会谦让,自己便不会承担什么责任,反而会用智慧和小心来对待现实。不仅不会受到伤害,反而能够得到大家的帮助而度过难关。所以说,柔弱常存而刚强早亡,圆融得人而偏执害己。当然,我们不是提倡大家去做老好人,而是说,人是有头脑的动物,就应该使用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像动物那样纯粹地凭借勇力和义气!
324 声应气求与风行水上
声应气求之夫,决不在于寻行数墨之士;风行水上之文,决不在于一句一字之奇。
[述论]
人在社会上总是要寻找知音和同类的,也就是说要在别人的身上发现自己。这样遇事才会不慌,而从从容容地度过人生的岁月。但是,当我们在寻找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寻求着我们,这种寻找的过程和将来得到的友谊都是互相的。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自己的个性和人格、禀性和脾气都掩盖起来,或者说呈现给别人的是一幅假面孔,那么我们在别人的身上所看到的也一定是一幅假面孔;给我们假面孔的人一定要装扮自己,文饰自己,在语言上刻意雕琢,寻行数墨,使我们无法直见他的心扉,当然无法与他产生共鸣。而真正心意相投的两人,决不会在语言文字上去寻行数墨,斤斤计较,因为语言文字上所能表达的意义是非常有限的。
那些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人,是不需要什么美好动听的语言的。因为对他们来说,无所不是表情达意的媒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使此时无声胜有声,真心尽在不言中。我们说两个人是声应气求的知音,就等于说他们的境界很接近,可以达到共鸣的程度。找不到那个振动的频率,就不能得到其中的奥妙。
所以,我们要想找到真正的知音,就必须打开我们自己的心扉,与别人心心相印,自然而然会声气相应,千古莫逆。如果我们伪装自己,然后所交到的朋友,也自然会斤斤计较、寻行数墨,根本不懂得我们的心声!人常说: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而真正的意象却常在于言外,咬文嚼字的人是无法成为我们的知音的!
"风行水上自成文",这是说风来水面,波纹天成。如果我们所写的文章也能够像水面上的文章一样来自于自然,也就是所谓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定会感人心灵。比如说李白的诗句,全是信手拈来,丝毫没有造作的痕迹,什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浇愁愁更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教我不得开心颜"等,全是妙手天成、不假思索的,在读者心里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至于那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名句,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暖得曲身成直身"等句子,尽管十分工巧,但统观全篇,却难以使人共鸣。虽然不缺乏警字奇句,但大多都有些苦涩酸楚的味道。对于那些生活困苦如孟郊、贾岛之流的作者来说,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曲折的身世反映。但若是要刻意去追求一字一句的奇妙,所成的文章必然会有扭捏造作的姿态,终不能成为风行水上的文章,就少了那份感人的真诚。
当然,文章与诗词忌讳的是与人雷同,就要花样翻新,不能够因袭前人,所以诗从杜甫开始、文从韩愈开始就在追求新奇了。杜甫要"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韩愈要"唯陈言之务去",在他们自己的功力和阅历所能达到的领域里自然也不乏好的作品。
但是,到了学习和效法他们的人手上,上乘的佳作就少了。所谓风行水上之文,就是要像苏东坡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那样,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因为作品本身就应该是自然规律和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人类心灵境界的自然表现,是自我感情的流露,所以必须自然真实!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325 才智与气节
才智英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气节激昂者,当以德性融其偏。
[述论]
我们对于人的评价,往往在于其独特的地方。正因为独特,所以他们一定是对某一方面有所偏重。然而,对任何一方面的偏重都不是一个最理想的人格。但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绝对地平衡和对称的,有男人就一定有女人,有高就会有低,有英雄就一定会有懦夫,就是在对比中才会显出一个事物的特征来。也正因为如此,这相对的两个方面才会不断地寻求统一和融合。
也就是说,拥有某一方面长处的人,一定会有某一方面的短处。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克服自己的短处当中前进和发展的。高的要变成低的,懦夫要变为英雄,好的要变成坏的。但是,所有好的一面总是不愿意走向反面的,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拥有反面的因素而自觉地达到平衡,才会保持中庸。
有才能和智慧、英雄敏捷的人,由于自己的天资聪慧颖悟,所以对事情往往不爱去多加考虑,最容易棋失一着而满盘皆输。但是,那些才智并不那么聪慧的人,办起事来,却因为自知笨拙,所以不会莽撞,反而会小心翼翼,最终却能够把大事办成。历史上和我们的生活中,多少有天才而且很聪明的人,却因为自己的浮躁而浅尝辄止。他们对任何东西都懂,但却都不精通,甚至一事无成,使我们常常替他们感到惋惜和遗憾!
因为他们自恃着聪明才智,什么都是一看就懂,所以在追求学问上也是不肯脚踏实地学习,结果是志大才疏。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是良材,不会成功,只是说他们没有好好地琢磨而已。如果他们肯努力在学问上下点脚踏实地的工夫,成就一定会比一般人大得多。要作学问,就必须做到天圆地方。头脑要善于思索,但屁股却要能够坐得住,要虚心去请教那些有学问和教养的前辈,自然就不会浮躁了。
抱持有志气和节操的人,往往会用自己的观点和人格去要求别人,肯定会激昂慷慨,嫉恶如仇,对社会的看法也往往过于激烈分明。他们对社会的理解是理想化的,有时甚至是一种幼稚。如果得不到社会的共鸣和支持,他们便很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他们应该对人生和社会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理解,社会就是这样,人性也是如此。"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谁也改变不了!
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认识并适应自然和社会,增进自己的道德和涵养,用慈悲的眼光和宽恕的心情去对待社会和人生。这样以来,我们会觉得那些行为不良的人太可怜无知了,正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教育哩,自然也就不会再偏激了。因此,只有通过我们本身的修养和对人生和社会做更深一层的认识时,才能够缓和我们个性中过于激烈的部分。因为激烈并不能够改变任何事物,反而于己于人都不利,正是"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326 山林与廊庙
居轩冕之中,要有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常怀廊庙的经纶。
[述论]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保持心理的平衡。自然界的事物因为没有人类一样的心灵和思维,所以往往通过它们自己的生理系统与大自然保持一致,因而不会有什么大的毛病和痛苦。人就不同了,他有自己的独特的心灵和思维系统,而且感受特别地敏锐和脆弱,所以无法与大自然融洽在一起,也无法与同类融洽在一起,同样无法与自己融洽在一起。无法融洽,就要出毛病,有灾难,所以我们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心理的平衡。
那些当官的人身居廊庙,乘轩车,戴冠冕,承担着国计民生大事,富贵荣华,炙手可热。总结一下,他们至少有两多:一是富贵多,事情办好了,皇上有赏赐,部下有奉送,稍有贪心的,还会捞得更多;一是杂务多,要操闲心,管闲事,患得患失,只怕他人把自己的权力抢走了,或者还要争取更大的名利和富贵。富贵多了,心里就会生出贪婪来,从而失去自己心灵中的纯真和幸福;杂务多了,忙忙碌碌,往往出力不讨好,会心生厌倦,感到很痛苦。
所谓的"山林的气味",就是说那些达官贵人,在自己的胸臆中应该保有一点自然山林里的清洁气息。因为,富贵荣华容易使人迷失本心,从而沾染上许多物质的污秽和铜臭。若是名利心、富贵欲太重了,身心便不会得到自在,不仅会假公济私、危害国家,对自己人生意义的实现也很艰难。
那么,隐居在山林泉水地方的人难道就最清高了吗?其实未必然。因为,他们吃着人间的食物,生为人的同类,却只能独自完善自己一身,而无法普度天下痛苦的众生,本身就已经丧失了许多的人性。即使是活到长生不老一万岁,也不会有任何的意义。照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仁就是做人的标准。我们接受了人类历史流传给我们的精神和文明遗产,从而有了自己的智慧。但我们却不去把自己的境界和智慧去教育更多的同类,使他们能够生存得自在和幸福,那怎么能够算得上人呢!
所以说,那些隐居在山林中的隐士,不应该只是顾着自己的安宁和幸福,而要抱着菩萨精神,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使天下人都解脱而成佛得自在,那该多好啊!比如说,当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时候,那些山野林泉下的隐士如姜太公吕尚和张良等辈出来,拯救天下万民百姓于水火,可以说是能够身处林泉而心怀廊庙经纶的人了。
真正的心理平衡的完人,就是那些身居轩冕之中,却也不失其山林中的气息;或者身处山林之中,照样心怀天下苍生。关键时刻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就是一个理想的人生了。典型的如范蠡,功成之后便退居山林;隐居之后却能挺身而出的却如那诸葛亮,都是隐士和仕宦者们的榜样。
326 山林与廊庙
居轩冕之中,要有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常怀廊庙的经纶。
[述论]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保持心理的平衡。自然界的事物因为没有人类一样的心灵和思维,所以往往通过它们自己的生理系统与大自然保持一致,因而不会有什么大的毛病和痛苦。人就不同了,他有自己的独特的心灵和思维系统,而且感受特别地敏锐和脆弱,所以无法与大自然融洽在一起,也无法与同类融洽在一起,同样无法与自己融洽在一起。无法融洽,就要出毛病,有灾难,所以我们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心理的平衡。
那些当官的人身居廊庙,乘轩车,戴冠冕,承担着国计民生大事,富贵荣华,炙手可热。总结一下,他们至少有两多:一是富贵多,事情办好了,皇上有赏赐,部下有奉送,稍有贪心的,还会捞得更多;一是杂务多,要操闲心,管闲事,患得患失,只怕他人把自己的权力抢走了,或者还要争取更大的名利和富贵。富贵多了,心里就会生出贪婪来,从而失去自己心灵中的纯真和幸福;杂务多了,忙忙碌碌,往往出力不讨好,会心生厌倦,感到很痛苦。
所谓的"山林的气味",就是说那些达官贵人,在自己的胸臆中应该保有一点自然山林里的清洁气息。因为,富贵荣华容易使人迷失本心,从而沾染上许多物质的污秽和铜臭。若是名利心、富贵欲太重了,身心便不会得到自在,不仅会假公济私、危害国家,对自己人生意义的实现也很艰难。
那么,隐居在山林泉水地方的人难道就最清高了吗?其实未必然。因为,他们吃着人间的食物,生为人的同类,却只能独自完善自己一身,而无法普度天下痛苦的众生,本身就已经丧失了许多的人性。即使是活到长生不老一万岁,也不会有任何的意义。照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仁就是做人的标准。我们接受了人类历史流传给我们的精神和文明遗产,从而有了自己的智慧。但我们却不去把自己的境界和智慧去教育更多的同类,使他们能够生存得自在和幸福,那怎么能够算得上人呢!
所以说,那些隐居在山林中的隐士,不应该只是顾着自己的安宁和幸福,而要抱着菩萨精神,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使天下人都解脱而成佛得自在,那该多好啊!比如说,当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时候,那些山野林泉下的隐士如姜太公吕尚和张良等辈出来,拯救天下万民百姓于水火,可以说是能够身处林泉而心怀廊庙经纶的人了。
真正的心理平衡的完人,就是那些身居轩冕之中,却也不失其山林中的气息;或者身处山林之中,照样心怀天下苍生。关键时刻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就是一个理想的人生了。典型的如范蠡,功成之后便退居山林;隐居之后却能挺身而出的却如那诸葛亮,都是隐士和仕宦者们的榜样。
327 富贵与肉车
少言语以当贵,多著述以当富;载清名以当车,咀英华以当肉。
[述论]
生活总是有缺憾的,但是就看怎么去对待这种缺憾的态度如何了。在这些缺憾面前,多数人是拼命地去争取满足,不惜一切手段。他们有时会得到补偿,多数时候是得不到补偿的,甚至会带来更大的烦恼和痛苦。有的人却能够采取另外的方法来对待,比如说走起路来没有舒适豪华的车子,就说安步以当车,平稳地走路就算是在坐车。这样以来,不仅不会产生痛苦和烦恼,反而会带来一种自豪和幸福,自然就能够安分守己了。
物以稀为贵。有的人高贵,是因为他们行为出众,但当把自己看得很高贵的时候,反而不那么高贵了。如果本人出身并不高贵,但却常常能够保持一种人格的自尊。当大家都光说不干的时候,自己却可以少说多做,自然就诈人觉得十分宝贵了。多言少做而且唠叨没完者的语言,就如同贬值了的钱币一般,是一文不值的。反之,如果这少说的话,是经过心灵的玩味,生活的酝酿和学问的锤炼,那就会字字如金或者千金不易。
历史上的许多诗人文学家并没有流传下多少作品,但往往一首作品就会使他们万世流芳。谢灵运的诗文不少,但影响我们最深的就是那一句:"池塘生春草。"我们写文章的感受也一样。当自己不大会写文章的时候,总是要长篇大论,只怕别人看不懂,其实是自己首先没有把问题审视清楚;等到真正明白了事情的本来面目,我们的语言也就会少而精,就能够做到辞达而已矣!
人把金钱当财富,那是流动的东西。今天在你这儿,明天也许就到了别人那里,有时候反而会带来不测之祸。我却把著书写文当财富,著作和文章都是我自己思想的流露,是我本身所拥有,谁抢也抢不走的。能够把自己一字千金的语言组织成很多的著作和文章,你说能够不宝贵和富有吗!当自己的学说和观点被人们接受的时候,那种效果和利息却比将金钱存入银行要划算得多!如果一个人能够著作等身,那可真是精神上的亿万富翁了。有了这种感觉,就不会像李白那样去喊什么"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了!
人的肉体就是一个载体。它是我们内在心灵和精神的载体,是一部车子。有的人追求豪华的车子,什么桑塔拉、奥迪、皇冠、奔驰等,越有钱就越要玩什么高级车子。知识分子创造的是精神财富,而且自古才人出清贫,从来浊富养蠢货。我们要想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财富,本身就得要吃苦清贫。所以为了全社会和人类的精神幸福,我们知识分子却不得不去保有这份清贫!
即使我们穿着布衣草履,在人行道上蹒跚而前,但与那些身坐华车的人比起来并不感到羞惭。因为我们这个肉体的车子上,承载的是那千金难买的满腹经纶和万世清名;有恶名的人即使乘坐在最名贵的轿车里,却仍然令人厌弃,要想要在众人的心路上奔驰是不容易的。清名虽然人们都不愿意去争取,但却受人尊敬!
至于谈论到美味佳肴,肉的滋味不过一时很香,吃多了就会腻味甚至伤损肠胃。现在常听人说肠胃不和,而且多是那些领导或者肉食者,就是因为有权和利能够保障他们顿顿有肉吃。只有知识分子清贫,过去常有那臭老九连鱿鱼海参是什么都没有见过,更不要说那些生猛海鲜了!他们没有肉吃,却还胃口不错,吃的是菜根香。
笔者一生不食肉,所以对青菜豆腐有着特殊的爱好,尤其是那菠菜、油菜根,香而味长。当然,最让我们嗜好的却是那美好的文章,真是心灵的丰盛飨宴,耐人咀嚼寻味,所以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所谓"开卷有益",当我们咀嚼前人佳作的时候,真不知道那熊掌、八珍还有什么滋味!
当一个知识分子,既富且贵,既有好车,又有佳味,不知为什么人们就是不愿意去当呢!
328 做男子与学古人
要做男子,须负刚肠;欲学古人,当坚苦志。
[述论]
在我们人生当中,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不同的阶段里,我们所崇拜和学习的榜样也不完全一样。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目的,也就是说他会决定自己该去做什么样类型的人,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达到这个目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自己的努力能有多大,就会得到多大的收获。自然的规律都是公平的,没有任何的偏私。
有人说我们本身就是男子,怎么还要去做什么男子呢?其实,我们有的人表面上看是个男子,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男子汉。男字从力从田,在过去因为男子有力量,所以是在田野里劳动给人们带来食粮的人,或者叫做大丈夫。什么叫做刚肠?就是一种充满正气,刚正不阿,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的心志;要为人间伸张正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临危不惧,遇难不惊,能够给人以依靠和力量。在人们的眼里,真正的男子汉都应如此。但许多的男子汉却做不到这一点,为了名利地位,拍马逢迎,甚至不惜卖弄男风断袖,那么那些真正的女子妇人又该如何呢?
不过,常听如今的女子讲说,现在的男人已经没有什么男子汉的气味了。她们需要男人们给自己带来依靠和庇护,可不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整个社会的气氛和男子汉的心理,都要求男子必须像个男子汉,不能掉泪,不能软弱,所以男子汉最苦最累,很难做人!
其实,人都有复杂的心理。男子汉有了软弱的一面时,才会体现出他真正的男子汉气慨来。但是,刚正不阿的心肠骨气是不能没有的,只不过个性上不妨柔软一点,也许男女大家都会过得自在一些!
荀子说过:"古之学者为人,今之学者为己。"就是说,古代的学者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入乎耳,融乎心,形乎动静,布乎四体"。举手投足之间都是一个圣贤,就可以为人师表了。所以,古人的目的是做一个圣贤,然后会通过自己的感染,使天下人都成为尧舜。而今天的学者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入乎耳而出乎口,口耳之间仅四寸耳"。学问能够滋润他们的,只是是一个脸蛋而已。他们的学习是为了别人,为了得到别人兜里的几个钱,所以学习到的东西根本就进不到自己的心灵里。现学现卖,目的是要混一碗饭吃,所以不仅对自己不好,也对别人不利。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圣贤,就必须学习古人,而古人所讲求的正是志气和节操以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对于许多现代人来说,似乎是很难做到的事。大部分的现代人,都认为像古人那样生活太辛苦了。他们十年寒窗苦,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活得非常认真,同时也乐在其中。现在的人由于物质文明的发达,便忽略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甚至泯灭了人类的良知和良心,几乎连猪狗都不如。
我们可以丧尽天良,残酷地坑害自己的同类,剥夺大自然。但结果却是破坏了自己生活的和谐气氛,一定要备尝自己所酿成的苦酒。这都是因为我们人性中的懦弱和怕吃苦特征,使我们堕落下来。古人物质方面或许没有我们丰富,就连皇帝所御用的宝物,比起今天我们中等人所使用的东西来也会逊色多了。正因为如此,才会使他们能够吃得苦,耐得住寂寞。
我们现在物质生活丰富,所以很难耐得住寂寞。但是,为了社会的安定和进步,我们却不得不去向古人学习,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这就要看我们有没有勇气去改变自己的价值尺度了。若是真能如此,古道也就不远了,生活也就会幸福了!
329 青蚨与白骨
荷钱榆荚,飞来都作青蚨;柔玉温香,观想可成白骨。
[述论]
金钱和美女这财、色二物,是人见人爱的。谁都嫌自己的钱少,谁都想着别人的老婆好,
这是人之常情。但关键是要看我们怎么样去对待它(她)们,才会对自己的人生有利。对于
金钱,有的人能够得到,这是由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有的人再怎么追求也是白
搭。常见现在不少人下了商海,当然能够捞到钱就更好了。可惜的是,多数人不仅没有捞到
任何财富,反而丢掉了自己的本钱,甚至是最可宝贵的生命。
对于美色也是一样,有的人利用一切权力和金钱想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女色。只是,这
因缘也要有凑巧的。像那至高无上的唐明皇,也只能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更不要说我们的一般百姓了!多少人好色,结果被美色伤身害命,就是那所谓的“腰间仗剑
斩愚夫”;有的人还会因此而丢官弃家,误国殃民,只留下了一个千古的骂名!
金钱是流动的。若把金钱当成了生命的目的,那么金钱来时便幸福无限,金钱去时则跳
楼自尽。而且钱越多越会使人吝啬,越加贪婪,也就会越痛苦烦恼。当然,我们并不是说钱
多了就是坏事。如果能够把金钱看得淡一些,让它为人类做些有益的公益事情,不仅不会为
钱多而累,反而会感到一种莫大的幸福!有钱人能把金钱看得如榆钱和荷叶一样,就不会为
它挂心了。
相反,没有钱的人或者说一心想得到钱的人,能够把榆钱和荷叶也看成是真正的金钱,
那么,自然界中则无处不是金银宝库了。这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钱财富,真可以让
我们的心理得到安慰了!因为幸福本来是一种心灵上的感受,钱多钱少都无所谓。只要我们
的心理上认为自己占有了财富,也就行了。
青蚨是指金钱,《淮南子》中曾记载“青蚨还钱”的法术。青蚨本来是一种虫儿的名字。
如果把青蚨的母子之血各涂上八十一个钱,放下子钱而使用母钱,或者放下母钱而用子钱,
那么在用毕钱后,这子钱或者母钱就会飞回来。所以,青蚨就杨了金钱的代名词。而自然中
的荷钱与榆荚飘飘而下,就好象真正的金钱一样。能把大自然当作自己的财富,胸中充满了
无限的风月丘壑,也就可以无处不是乐土了。
倾国倾城的美女,温柔乡里,软语香风,会令人如痴如醉。但她们却不过是时间与空间
中的一种幻相而已,二三十年之后,花容玉貌也即会逝去,年纪老迈;再过二三十年,自然
全成了累累的白骨。
《西游记》上有一个叫做“白骨夫人”的白骨精,专以色相迷人败本。只要我们留恋了
她,就会走进圈套,害了自己。事实上,照佛家的说法,凡是我们眼睛所观见、耳朵所听闻、
鼻子所嗅觉、舌头所品尝、心意所思想的,都是宇宙时空中的梦幻泡影露电一样,没有任何
值得留恋的地方。明白了这一点,就能从无尽的贪嗔爱痴的纠缠中解脱出来,从而领略到生
活的真实意义。然而,凡夫俗子总是放不下,结果反误了生死大事。
如果一个人能够有更远大的人生目的,自然不会为了女色而耽误了自己的前程。金钱与
美女,都是过眼的烟云。有了的话,也是一个点缀,但是不可以执着,还是我们说的那个度。
古人曾说过:“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就是说这
酒色财气不可执着,否则就会如饮毒药,如受钢刀,如逢猛虎,如招灾祸。
但是,古人又说过:“无酒不成礼义,无色路断人稀,无财不成社会,无气反被人欺。”
看来,没有了酒,人之间的礼义来往就淡薄了;没有了女色,道路上行走的人就会少了;没
有了财,社会也就没有了支柱;没有了气,反而会被人欺侮。所以,任何事情都不要贪婪,
不去自寻烦恼就是了。
330 清凉与自在
烦恼场空,身住清凉世界;营求念绝,心归自在乾坤。
[述论]
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就是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也就是人生观。这人生观和世界观不能正确地树立起来,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会是痛苦和烦恼的。当然,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是各人根据各自的立场来确立的。或者以名利地位为追求的目的,或者以声色犬马为快乐,或者以烦恼为菩提,或者顺其自然过生活。但是,生活的态度不同,感受到的幸福和痛苦自然也就不同了。
生活的不安、焦虑、急躁、扭曲等,都不是痛快淋漓的,往往会让人感觉到烦恼。当领导的,每日里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杂务,许多不相识的人,各个层次的人都会想方设法夤缘来进,使自己的心理得不到安宁,从而感到烦恼;生意人想赚钱,却偏偏赔了本;想当官,送了许多的礼物和意思,可竟然有人比自己还要厉害,发射的炮弹更具有威力,捷足先登了;不想见的人却就在自己的眼前,相爱的人却必须要分离,追求的东西却得不到,既得的利益却要丢掉,等等,都是生活中的烦恼,使人无法真正地领受人生的美好和安祥。
当然,佛教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对烦恼的对治,它把烦恼当做魔鬼。魔鬼的使命就是要破坏我们人生的正常进程,使我们感觉到痛苦和烦恼,而永远摆脱不了。佛教就是专为那些认识到了痛苦而想要摆脱的人设立的,觉得生活很苦却又不想摆脱的人是没有办法的。怎么能够将让我们感觉到烦恼的东西消灭了,叫做釜底抽薪,大家自然就不会再烦恼了。
所以,佛教教人认识到构成世界万物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都是空的,也就不会执着了。心中没有了无明的烦恼,身体便能够住在清凉无欲的世界里,便是那“安禅何必需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的意思。当我们烦恼的时候,就好像处在那水深火热的苦海里,一刻都不能安祥地生活;有的人厌世,甚至会走上自绝于人世的道路。但是,如果真地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即使是自杀了,也照样会摆脱不了烦恼的。
我们的心灵本来是自在而无拘无束的,初生的赤子是那么地无忧无虑,让人羡慕。但到成年之后,却因为社会后天对我们的薰陶,使我们自由自在的心灵受到污染,从而不得不去为了生活奔波忙碌。这样就因为种种营生追求的念头,才把我们的心灵给束缚住了。追求金钱的,他的心灵就会被金钱所束缚住;渴望女色的,他的心灵就被美女所束缚住;攀缘权力的,他的心灵就被权力所约束。总之,凡是追求外在物质的人,他们的心灵从来都没有自由自在过。
正如唐僧所说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有心就会有烦恼,一个念头就是十万八千里。孙悟空只要念头一生,就会有烦恼魔难现前。其实,内心若是没有了非分的想望,不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是自在的。《西游记》中,孙悟空一遇到大灾难便去请观音菩萨来相救,其实请的就是自己的妙观察智慧,就是要灭去自己心头的妄念。
331 老衲与骚人
斜阳树下,闲随老衲清谭;深雪堂中,戏与骚人白战。
[述论]
人生最大的悲剧就在于人们不得清闲,总在忙忙碌碌地追逐着名利地位、声色犬马等身外之物。我们赤条条地来到人间,却也是赤条条地离开人间,叫做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所以,我们人生中所追求的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带不来也带不走的。但是,大多数人却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掷在那永不休止的物欲追逐之中,如果一个禅师突然当头棒喝一下:“你到底在寻找什么?”也许大多数人都会发愣的。即使回答了出来,在禅师的境界和人生的体验中,那真是微不足道的。
禅师参禅明理,就是要参透人生的本来面目,寻找到一条摆脱烦恼的最佳途径。黄河之水混浊难辨,但是只要能够静止下来,就会澄澈见底。同样,忙忙碌碌的人们如果能够静止下来,便能够发现许多被自己忽视了的珍贵东西,那也许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过去,那些参透了人生的高僧大德,的确很有境界,超然自在,无有挂碍。能与他们进行交谈,完全超越了物欲和世俗的羁绊,只剩下了清闲和潇洒,那的确是一种超然泠然的境界和情趣。
这时,青山黄昏,斜阳草树,没有了留恋与执着,便不悟而悟了。《西游记》中唐僧说道:“人身难得,中土难生,佛法难闻。”又有一首诗说:
人身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觉悟之后,的确有着不可言传的妙乐,大家不妨一试。
诗人是人类中的精灵,又是自然宇宙神秘的代表,所以充满了灵秀和诱惑。能作为一个诗人,那是非常幸运而可喜的。但是,诗言志,歌永言,诗人除了对生活有了理解和情趣之外,也同样是可悲的。因为,他比一般的人更能体会到生命的悲剧性与无可奈何。屈原曾经悲愤地问天而牢骚,杜甫还一饭未尝忘君恩,而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们要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史诗般的功用,所以把心灵与笔墨都聚集在了对现实的关心和
反映上。但是,除了在千古之后得到那些真正关心社会人生的同志的共鸣外,还会有什么效
果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都关心自己本身的利益,又有谁
人会关心百姓的疾苦呢!
白战是诗人之间的一种游戏之作,就是进行徒手战斗,主要是专以功力见长,以非常艰险的韵脚来比赛斗胜,看谁能够达到最佳的境界。又叫做“禁体诗”,比如欧阳修在颖州做太守时,与诗客会饮而赋白雪,却禁止使用梨、梅、鹅、鹤、练、絮等字。而能够进行白战的诗人,至少说明一点,那就是说他们的心情很好,能够很优闲的进行游戏。在那深雪中的大堂上,诗人墨客进行白战,歌咏白雪,那境界真是非常的清雅和闲淡,让人倾心。
332 真士夫与假道学
宁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述论]
任何社会里,真正代表了文化和进步的力量和境界的,就是知识分子了,古代称做士大夫。他们匡扶着社会的正义,鞭鞑着人生中的丑恶和虚伪,给人们带来了生机。也可以说,他们是真正的道德学问的化身。因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所以才值得人们的尊敬。
正因为如此,有些人便会伪装着有道德和学问的样子,从而渴望着获得别人的赞誉和尊敬。这就是假道学。但最可怕的是,他一旦获得了众人的信任和拥戴,却因为自己并不曾真正地拥有道德和学问,就可能误导大众;或者为了一己的私利,使真正的人生事业得到损害,误人误己。因此,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和义务心的人宁愿意去做一个真正的士大夫,也不愿意去做什么假道学!
假道学害人,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因为假的本身就已经超越了生活,是一种矫揉造作,一种对于生活真实的违背。所谓的道学,即是道统之学,也可以说是正统的理学之道,主要指的是儒家的学说。儒家讲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的。
但是,到了后来,尤其是宋明时代,理学高度发展,完全淹灭了人的个性和本质,以至于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也就是说,他们要彻底地否定人的本质和欲望,以使其与所谓的道理相合为一。结果,使得当时的社会在对人性的禁锢上达到了极端。也正因为如此,又使得明末的社会风俗走向了它的反面,堕落腐化到了极端。这就是所谓的假道学对于人类的反动所造成的危害!我们要活得真实,不仅对他人要负责,对于自己更要负责。负责的根本一条,就是要尊重生活的真实,不要违背社会和生命的规律!
当人类自己感到悲哀的时候,觉得寂寞而无助的时候,往往就会回归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到他的根本。所以,从屈原开始,那些真正热爱生活并且对人对己都抱有责任感的士大夫们便走入了自然,并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参照物,得到了共鸣和知音。于是,香草美人,以比君子;恶蒿萧艾,以像小人。后来,这种以物寄兴的传统便得到了真正知识分子的发扬和拓展。
纯洁无瑕的玉石,洁白如玉的兰花,都给人以美丽高雅的感觉。所以,古人便以温润纯洁的美玉和兰草的芬芳,来象征君子的德行美好。恶萧臭草,令人生厌,所以便用来比喻小人的自私贪婪,从而使大家望而生厌,掉头而去。落实到一个人的身上,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使大家敬仰尊服,即使享有着无尽的富贵荣华,也是毫无价值的。就像那萧艾臭草,就算遍地都是,只能惹人厌恶,而难生崇敬心情!所以,人生在世,究竟是要像兰草美玉,还是要像萧艾那样,就成了判断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了!
333 兴亡与荣枯
觑破兴衰究竟,人我得失冰消;阅尽寂寞繁华,豪杰心肠灰冷。
[述论]
历史是最好的教师,不知道历史就等于说没有了头脑。因为历史是对我们人类整个过程的描述,其中记载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自己以后发展和成长的基础和参考。但许多人就是不愿意去了解历史,不去认识历代兴亡成败的本来面目,结果只能是重蹈前人的覆辙而不能自拔,真是可怜!
兴盛和衰败本来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兴盛就一定有衰败,有衰败也一定有兴盛。兴盛的时候,往往使人感到振奋得意;衰败的时候,常常使人觉得失意消沉。所以说,没有了兴盛也就不会有衰败,没有了衰败也就不会有兴盛。因此,看到了“兴”的时候,便能预知“衰”的一天;看到了“得”的时候,也能够预知到“失”的结局。明白了这一点,许多的事情也就可以看得开了,不会再去与人计较争胜了。
因为,当我们兴盛的时候,别人就在衰落的当儿;当别人兴盛的时候,也一定是我们衰落的当儿。为了不至于带来衰落的遗憾和消沉,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有那种兴盛时的得意与狂妄,也不会有衰落时的侥幸了。因此,一个人要想始终保持兴盛不衰的地位,就是不要有别人与自我,兴盛与衰败的分别,不要人为地造成我与社会以及大众的对立。
这样以来,得意与失意的心理也自然就不存在了。余下来的,便是我们自己一种纯粹的努力。参照历史的兴盛和衰败,看透了人生的根本和究竟,我们的心境就能够平衡了。只要你能够去做自己本分的事情,从而得到社会的报酬,幸福与愉快就将永远伴随着你!
综观人生,热闹与繁华正如昙花一现,而寂寞与萧瑟却是真实而长久。梅花耐寒而高洁,桃花千树竞芳斗艳,总是春景短暂,便要进入寂寞之中。一般人总是喜欢繁华热闹,像那“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情景;都害怕寂寞萧条,像那“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光景;但是,“无可奈何花落去”,“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有的繁华都将归于寂寞。明白这一点,对于繁华与热闹就不再过度地执着与渴望了,对于生活的方式也能抱着平实而客观的态度了。
多少年轻人,踌躇满志,胸怀天下,豪情似海,希求着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千秋伟业。他们耐不得寂寞,只想着繁华的环境与热闹的氛围,便不能扎扎实实地从小事做起,也就不会建立起稳实的基业。一旦繁华逝去,他们也会随着风流而凋落,一事无成,徒增惆怅!
所以,看那历史上,项羽喑呜叱咤,拼命打下了江山,却让刘邦一个竖子给夺去了;韩信功盖天下,风光已极,结果却竟然死于一个妇人之手!人生多艰,名利何益!真理不在那繁华热闹处,正如辛弃疾所说的:“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34 名山与好景
名山乏侣,不解壁上芒鞋;好景无诗,虚怀囊中锦字。
[述论]
人生最主要的追求是心灵的感受,有没有情趣又决定着一大半的感受。有人追求着名利与金钱,当手里最终拿到那梦寐以求的钞票,或者得到了朝思暮想的名利时,心灵的感受一定很美妙。但这只是暂的,因为对于金钱的欲望是永远也没有办法满足的。
欲望是无法满足的,而情趣却是可以享受的。所谓的情趣,就是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进行客观地观照,并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也就是说,我的内在感情与外界事物达到了一体,即佛家说的“心一境性”和诗人说的“情景交融”。有的人喜好钓鱼,便如姜太公垂钓时的感觉,浑然忘却了物我的分别,而进入到化境之中。一句话,内外感情的一致即为情趣。
有的人喜好风景名胜,复归于自然,所以常常会流连忘返。但是,如果没有好友去同游的话,总觉得好像少了一点什么。因为人的情感需要共鸣,他有了喜悦就需要有人来分享,有了痛苦便需要有人来分担。尤其是面对良辰美景的时候,若能够与真正的好友共同赏目悦心,那才能称得上是人间最大的快乐。《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面对着春光无限,却感叹无人共赏,所以唱出了千古情人的共同幽怨:“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
人可以耐得了寂寞,但必须要有真正的知音,这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愿望和追求。否则,一个人踽踽独行,即使是名山胜水有无限的奇妙,也会呈现出几许的落寞。可见,游山玩水也是在寻找知音。
我们游山玩水,去寻找的是自然的知音,但是,需要伴侣又是在寻找人间的知音。自然无情,但却有性,所以与我们交流的是生命的本性;人儿有情也有性,在自然中与好友所交流的却是情和性,这就是所谓的性情中人。所以,为了性情的和谐和升华,若是没有好友,即使有那山水的名胜我也懒得去登临,一双草鞋也只好任它高挂墙壁了。
即使是上了山,面对着美景风物,能够心旷神怡,但每个人的感受却都不尽相同。正是物触于情,情动于中,诗人们能够藉着那生花的妙笔,将内心里的感受表达出来,也是在表现大自然的情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岂不是辜负了自然美妙的风景!委屈了自己一片锦心绣口了吗!所以,面对自然美景不能无诗,但这又必须是自然而然的感情流露。一旦矫揉造作,就会失去了自然的本心和我们自己的情趣了。
在自然的美丽面前,人们都会有一种高雅和超然的冲动。而这种冲动又一定要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言为心声。笔者十三岁上曾经与乡人上中条山去拔野韭菜,站在那山头上放眼一望,山见吹来,草木青绿,山势蜿蜒,仿佛一条起舞的青蛇。只听得一位大哥大叫了一声:“啊!”我们大家都以为他要吟诗作赋了。没有想到,他说了一声:“中条山啊!你真条!”大家都跟着笑了起来,但这毕竟反映出了他自己在无比壮丽的自然风光之中的情趣和心境。后来,大家让我来吟诗,我便以我自己的方式写出了一首回文诗,来表达我的感受:
青山尽处几人家, 仄径回川万树花。
耕犊白云闲老鹤, 荆篱卧犬午阴斜。
的确,对于诗人来说,面对美景而无诗的话,实在是空背着一副锦囊,空有一副诗人的心肠了!
335 无技与多技
是技皆可成名天下,惟无技之人最苦;片技即是自立天下,惟多技之人最劳。
[述论]
人生活在世界上,名利不能不要,它是一种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的杠杆和动力。为了成名,人们就不得不去想方设法求奇猎险,也给社会增添了不少的色彩,才会使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寂寞和无聊。所以,我们并不反对名和利,只是不要被它给纠缠住了而不能自拔就行。但是,名和利二字决不能摆脱开生活的本身,它们与生活紧密相连。要生活就得有生活的技能,技能越高,生活的难度就会越小。所以,对于人类来说,生活的技能是最最重要的。
由于生活技能的重要性,所以便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名和利。要想成名或者获利并不难,就要看你所拥有的技能高与低了。技能一高,谋生的手段和质量便随之提高,名气便增大,利益也加多了。技字从手从支,就是指的从事某一分支工作的手艺。人常说“行行出状元”,只要你能够在某一方面用功专一,精通熟练,都足以名闻天下。
比如说什么贝多芬交响曲、查理香槟、蔡伦造纸、后羿射日,甚至养由基的屠龙术等等,都是天下闻名的、万古流芳的。现在人们为了出名,更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的。至少一点,会上一点本事,就能够找到一个饭碗而不至于饿死。那些没有本事而且老实的人,是最最痛苦的了。失业没有活干,又不能去捣鬼行骗,便只能呆在家里挨饿!
没有技艺的人痛苦,那么技艺多而能的人又会怎么样呢?其实,只要有一样本事是人们所需要的,也就行了。情和爱可以只属于两个人,但到了世界只剩下两个人的时候,也还离不了一个卖大饼的。所以,只要会打大饼,也就可以自立于天下了。
但是,老天爷也很有意思,就是要生出许多的能人来。让他们不仅会这个,而且还会那个,不是有句成语叫做“能者多劳”吗!诸葛亮的本事大,本领多,所以别人做的他都不满意、不放心。于是,什么事情都就由他自己做了,以至于到了事必躬亲的地步。他自然是最劳苦的了,只能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人最劳苦的时候,虽然有了名,但对于自己的心理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来讲,并不见得是件好事。大家都清楚,在我们的身边出现了一个能人,于是什么事情我们都会去寻找他来帮忙。你找我找,他就完全成了我们大家的一种工具了,几乎失去了他所具有的人格和生命的价值了。
现在很多的模范和英雄,一旦出了名,麻烦就会接踵而来。找他来借钱的、维修的、托关系的、解决思想问题的,甚至还有修理马桶的。他一个人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够满足千人意啊!他如果有了一次不去帮忙,便落下了骂名。所以说,名人最难当,正是那“人怕出名猪怕壮”。
我们也不反对出名,也不反对一个人多能。只是说,世界上的事情不是一个人能干完的,要叫大家都去干一点。这样以来,大家都成了名人,彼此依存,都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名人也就好当了!
336 辕下驹与殿上虎
着履登山,翠微中独逢老衲;乘桴浮海,雪浪里群傍闲鸥。才士不妨泛驾,辕下驹吾弗
愿也;诤臣岂合模棱,殿上虎君无尤焉。
[述论]
穿上登山履前去登山,目的是要登高望远,把整个凡俗红尘都踩在自己的脚下。披巾岸帻,畅开胸怀,让清风吹拂着自己的精神去领略那无限的空阔。而俯身鸟瞰着自己所住的世界,这才发觉自己是生活在多么狭小的一片天地里啊!
这时,自己却独自碰上了一位年高德劭、超然世外的老僧。而且相逢一席话,点破了红尘幻梦,使自己顿觉襟怀为之一开,仿佛醍醐灌顶一般,猛悟今是而昨非:过去,竟然为了那一些蜗角小名、蝇头微利,而把自己折腾得整日里烦恼忧愁,闷闷不乐。我们真是多么愚蠢啊!
真能像这老僧一样,看透了人生的苦乐,阅尽了世界的沧桑,领略了宇宙的真谛,就不再会为他人做马牛了。大海和高山,人世和宇宙也就都是属于他自己的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能够有如此的想法,人世间的许多名利得失,也就不再会萦心挂念了。
大海是美丽的,蓝蓝的颜色,悠悠的韵律,深沉的内含,广阔的胸怀,都使人们心驰神往,欢乐无限。如果乘上桴槎,在大海上泛荡,看那雪浪汹涌,舟船颠波。而一群群海鸥飞舞,悠闲自在,傍落在船头,与人友善而无畏无惧。真是鸥鹭忘机而人心无争,潇洒自然而俗念顿消。那是何等的境界啊!
孔子说过:“道不行,吾乘桴浮于海。”就是说,如果自己的道路行不通的话,那么就干脆乘着船去生活在大海上。其实,这只是一句感叹的话,而奉行仁义的孔子是舍不得人世的。自古以来,知识分子中间就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一为出世,一为入世。当然,要想入世而拯救天下,就会困难得多了。
不过,知识分子因为一开始就被灌输了“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道德,所以,不能入世的时候,就可以正己、修身而齐家;能够入世的时候,就去齐家、治国而平天下。这样以来,就有了如孟子所说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后者只是自清,而前者却想澄清天下。
但是,古代是君主专制的天下,一句话说不好便是要杀头的。因此,许多的知识分子在朝廷为官,都会局促得像那辕下被拴套的马驹一般,施展不开自己的才华。最终,在理想抱负既不能伸展,身心又十分拘束不安的情形下,只能去过隐士的生活了。隐士又有什么不好呢?知识分子也是人,能够入世合作则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不能够合作也不必灰心气馁。自然中有的是美丽的景色,大海中有的是湛然的智慧,那么这真正有才华的人何不去泛槎海上而不当那辕下驹呢!
而朝廷中那些真正的诤臣直士,一定要讲些真实的话语而不能阿谀奉承的。他们就像是君王殿上的猛虎一般,能够守护君王和国家的利益,使那些谗人和佞臣胆颤心寒,国王自然不会犯下什么大错的。所以,这些作为诤臣的如果说话模棱两可,毫无主张,任由那些奸臣嚣张而佞慝猖狂,君王能够不犯错误而误国殃民吗!这怎么能够尽到殿上虎的责任呢!
看透了人生,是才人你不妨去泛舟驾车,游山玩水,以便陶情冶性,创作出美妙的诗篇来;如果你是一个朝堂上的忠臣和直士,就应该傥言直谏,像一只猛虎一样,守卫着国家和百姓的利益!
337 薄幸与厚颜
吟诗劣于讲书,骂座恶于足恭。两而揆之,宁为薄幸狂夫,不作厚颜君子。
[述论]
在一个传统悠久的国度里,自然而然地会形成一种牢固的势力,即所谓的正统。在统治阶级中便是门阀贵族,在学界里便有学阀宗主。他们美其名曰是在主持大局,无疑是在扼杀生机和自然,用他们那种迂腐而僵化的头脑去阻止社会的进步。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被动摇,便制定下了一条一条的成文陋俗,要人们都去做那所谓的“君子”,不能超过雷池半步。但是,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却极尽压抑新秀后学之能事,唯恐有人超过了自己,威胁到既得的利益。
他们认为先圣前贤已经讲过了,四书五经中什么都已经包含了,大家从中挖掘微言大义就行了。所以讲解圣书是可取的,是备受推崇的。而吟诗作赋则表现的是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是自己内在感情的流露,是低劣的,不如讲解圣书来得高雅。所以吟诗作赋,往往圣贤不为!
另外,在生活交往中,那些所谓的先辈宗主却规定了好多的教条,硬要人们都培养起一副假面孔来应酬。于是,便有些颇有心计的人投机钻营,表面上很是温文尔雅,毕恭比敬,点头哈腰,唯唯喏喏。他们让那些前辈们看了觉得非常地舒服,感觉良好,自然就得到了赏识和提拔。
至于那些敢讲真话的人,凡事肯定顾忌不了那么多。实事求是,直指要害,当然不会得到赏识和重用。所以,人们硬愿意伪装自己的真实意图,也要表现得温顺服从的样子,以得到那些在位者的欢心,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等到目的达到,他们又会像前辈一样再压抑后学。因此,无论在什么领域里都形成了一种腐朽的势力,以阻碍进步。这样以来,谁都不愿意实话直说了,更不要说去骂座了!
吟诗纵然得不到前辈们的喜欢,讲解前辈的著述却会被人接受;骂座虽然让人难堪,毕恭毕敬却让人乐于赏识,所以人们都喜欢后者而厌恶前者。但是,仔细推敲一下,如果自己真正要实现人格和理想,活得潇洒自在一些,就应该有自己的自由和主张。前辈说得对,我们可以接受;说得不对,我们可以进行批评嘛!批评就是一种爱护和关心。纠正了前辈的错误,才会使他们成为更为完善的人。如果千秋万代都去沿袭他们的错误,误人子弟,那只能加重前辈的罪业。因为人类的文明是在不断地否定前人,才能得以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就又变成了肯定,使社会正常地前进。
在吟诗与讲书、骂座和足恭的矛盾选择中,作者宁愿吟诗和骂座,也不愿意做个没有思想的应声虫、厚颜无耻的伪君子!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教我不得开心颜”,已经震撼人心了;就连那个温柔敦厚的杜甫也会“野人旷荡无腆颜,岂能久在王侯间”,可见厚颜无耻是与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完全矛盾的。
但是,我们诗倒是可以吟的,骂座倒大可不必。有话说话,以理服人,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笔者对鲁迅先生充满了敬意,但对于他在《西游记》的作者和主题方面论述的轻率不敢苟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便立即招来了一些所谓前辈的骂座和讥刺。好像我摸了老虎的屁股,犯了弥天的大罪,非要组织人马来讨伐我,把我打倒才算过瘾!他们可以骂座,但却失去了君子的风度;我们毋须骂座,有理不在言高,拿出真实的证据和道理就行了。我们不要去做什么君子,也没有厌恶小人的意思,真真正正地做个人,由他们去说我狂妄、骂我无知好了!
338 无鬼论与北风图
魑魅满前,笑著阮家无鬼论;炎嚣阅世,愁披刘氏北风图。气夺山川,色结烟霞。
[述论]
人的类型是各式各样的,叫做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但是,一般的人却只顾自己的生活怎么样,从来不去考虑他人怎么样,所以叫做凡夫俗子。却还有些人就是要替他人考虑,要忧国忧民,要有忧患意识。就仿佛一辆大车,坐车的人也是生来的福,只管坐就是了;可就是有像屈原那样的人,要跑前跑后地照顾,“恐皇舆之败绩,来余导夫先路”。这些人就成了先知先觉,成了众人的导师。
他们要把真理讲给大家,让大家明白事理,活得自在一些。但是,真理因为最残酷,所以人们都不愿意听,宁可以自欺欺人,只要眼前能够糊里糊涂地活下去!那么,这些导师并不见得受人尊敬,也许有时还会遭到围攻和陷害。释迦牟尼佛祖被外道投毒而死,耶苏被残无人道地钉死在十字架上,孔子也曾到处碰壁而厄于陈蔡。尽管如此,那些具有大丈夫气慨的人也决不会气馁色变的!
有仙佛神灵,就有妖魔鬼怪,他们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当然,我们并不是主张有鬼神论者,只不过我们认为鬼神佛魔都是我们内在心灵的一种外化。天堂是我们心灵中善良部分的折射,地狱又是我们灵魂里恶劣部分的投影,所以说佛魔鬼怪都在我们的心灵之中。
同样,世上的人只要有天理良心,也就是佛仙神灵;丧尽天良的人,也就是妖魔鬼怪了。所以说,鬼也并不见得都有形体。有的人心怀鬼胎,疑心生暗鬼,使耍鬼花招,净是鬼心眼!而且若是一个人尽做些见不得人的事,就无异于是人形的鬼怪,连真鬼见了也都要自叹不如的。生活在鬼魅之中的人,往往感到很可怖,这说明自己心里也有鬼在。
而要想不怕鬼,首先得做到一点,那就是弄清鬼到底是什么。等我们真正知道了鬼在心里以后,我们也就不怕鬼了。因为正气总是多过邪气的,否则这个世界全是鬼气而无人气了。之所以还是人多,足以说明鬼还是怕见人,邪不足以胜正。阮瞻写过一篇《无鬼论》,坚决主张无有鬼神。有个客人与他辩论,因为说服不了他,所以自己才现出了鬼形,说明有鬼,叫做“事实胜于雄辩”。
其实,当大家心里都光明正大的时候,无往而不是美丽人间,也自然不会有什么天堂与地狱的区别、神仙与鬼怪的对立了。所以,当魑魅满前的时候,就不应该恐惧,只要像阮瞻那样去写他的《无鬼论》,则那些魑魅定然会原形毕露,计穷而退的。
对于那些争名夺利、痛苦不堪的人,笔者总是要他们静下心来想想:就在他想的这一刹那之间,普天下五六十亿的人都在干什么!忙忙碌碌,林林总总,烈日炎炎,甚嚣尘上,仿佛刘禹锡所说的:“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结果都能得到个什么呢?世界就是这么个大,每个人又追求的是那么个多,能够不痛苦、不烦恼吗?
刘褒曾经画过一幅《北风图》,十分逼真,所以观者都忍不住寒冷的感觉,可见画中的情景是非常地萧瑟凄凉!但那些热衷于尘世喧嚣的人却照样为欲望而奔走,为什么不去看看这幅《北风图》呢?或许能够浇灭自己心头的烈焰,洗涤一下尘垢和污染,让自己得到一些清凉。
凡夫俗子就是死不悔改,任你怎么大声疾呼,他们就是不动于衷。所以,先哲们不能不替他们发愁,观音菩萨也不能不世世下地狱去拯救众生!但是,只要你心地无私,任他魑魅现前而决不恐惧,正气可以夺取山河大地,不动不移;由他尘世污浊喧嚣,我自清雅高迈,正直的气色已经结入了烟霞之中!
339 伯牙与卞和
至音不合众听,故伯牙绝弦;至宝不同众好,故卞和泣玉。
[述论]
人们都在追求美好的事物,可是太美好的事物,众人却又往往难以认识;最美妙的声音,最珍贵的宝物,最伟大的人格,最高尚的品质等等最希罕的东西,众人也都是不易了解的。因为凡夫俗子们所看惯的东西都是一般意义上贵重的事物,比如说人们都认为钱是最重要的,所以便会去想方设法,坑蒙拐骗,偷盗抢劫。
有一个小贼晚上去偷和尚的财物,大和尚便看着他把仅有的东西都包好了,在他正要出门的时候,便开口对他说道:“你偷完了没有?”
小贼先是一愣,才发觉和尚并没有入睡,然后回答道:“完了!”
和尚笑了笑对他说道:“唉!可惜啊!那么贵重的东西你怎么不偷呢?”
贼听完之后来了兴趣:“你说什么?哪里还有个贵重的东西啊?”
老和尚便指给他说:“你看那高天之上一轮月,从古悬空到如今。古往今来的人都见过它,普天之下的万物又都被它照着,你说是不是大宝呢?”
“啊!”小贼又是一愣,月亮真是大宝啊,可我又该怎么去偷啊!
这小贼还是有悟性的,当下大悟,便拜和尚为师。可惜,像这个小贼的人并不多,现在多的是那些偷天换日的大贼,能够住手的太少了!
大宝人们不识。你强要指示给他们,反而会遭到斥笑和围攻,叫做“隋珠投暗,反招疑猜”。所以,《老子》说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宝不宝,大智若愚。最大的东西因为人们看不到、听不到、嗅不到、尝不到、触不到、意识不到,所以就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宝贝了。比如说,白开水是最宝贵的东西,谁终生都离不开它。但人们却一定要花重金去买什么茅台、XO等,却轻易地浪费白水!流俗的品味就是如此,你又什么办法!
钟子期有一双音乐的耳朵,所以能够鉴赏美妙的音乐旋律,因而成为伯牙的知音。高山流水,无一不是交流感情、倾诉衷肠、激荡境界、砥砺人格的媒介。因为这高山流水中隐含着无比深刻的文化因素,所以是曲高和寡。伯牙之所以绝弦,是因为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再也难以寻觅了。既然当世无知音,还不如绝弦以自安吧!
太珍贵的宝物,也往往不会为人们认识。因为大多数的人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也就不会有所体认。人们的价值观念,常常建立在对事物的比照上。没有东西可以与之比照的宝物,往往就被误认为毫无价值了。卞和的璞玉天下无双,但当它还没有被雕凿出来的时候,谁也不会去理睬的。可惜他所遭遇的都是昏君,所以诚心献宝玉,不仅未得赏识,反而被两次刖足残肢!
就像我们的心,它比和氏璧要珍贵到千千万万甚至是无数倍,但却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去认识并且体会它呢?不要说别人的心了,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灵,我们又曾经花费过多少的工夫去省视它呢?
340 梦话与醒语
世人白昼寐语,苟能寐中作白昼语,可谓常惺惺矣。
[述论]
人的一生很有意思,也像自然中的四季一样,会有春夏秋冬,会有牙花实枯。在青年的时候,我们往往有很多的梦想,就像春天的花儿一样。因为我们的精力充沛,总在替自己设计着美好的未来;等到垂垂老迈了,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只有对于以往事情的记忆了,梦想便随之少了。
常在集体宿舍住宿的人,就会有一种感受。年轻人的梦话多,上年纪的人梦话就少了。可见这梦本身就是一种活力的表现和反映,现代医学也证明了一点,就是做梦的人往往长寿。当然,有些人整天做的都是恶梦,心惊肉跳的,自然是不能长寿的。也就是说,梦是要做的,但要做上些好梦。一个心理平衡的人,他的梦也是很安祥的。
照弗洛依德的解释,梦是愿望的达成。就是说,一个人在白天或者说意志当中实现不了的愿望,因为精神负担太重,就会造成痛苦。所以,作为主宰意识的下意识就会站出来,通过一种梦想的方式,曲折地满足自己的愿望,以便解脱掉对于意识的压力。梦就这样产生了,而且本身就是对大脑运动的调整。梦多的人,说明他的心思多,愿望多,而且往往是不切实际的。
梦中有妄想是可以理解的。在生活的现实中还要做白日梦,大白天里说梦话就有点不识时务了。当我们晚上静静地躺在床上的时候,不妨回顾总结一下,自己一天里所讲的话里,都有多少真话?又都说了多少坏话、废话、假话、空话、醉话、客套话、奉迎话、违心话、乞求话、肮脏话以及不得不说的话呢?有的人一天下来,也许连一句真话都没有,我们会发现自己竟然说了一天的“梦话”! 这就是在做白日梦,说白日梦话。如果夜晚梦里说梦话,白天还在说梦话,这一生下来还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说白天能说白天的话,睡在梦里还能说白天清醒的话,那么这一生又该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呢!当然,要想梦里说清醒的话,首先得白天里也能说清醒的话。白天说梦话,晚上肯定不会说清醒的话。所以,要想不说梦话,就得要心理保持平衡,堂堂正正做人。倘若在梦中的时候自己的下意识都能知道这是梦,而且不为梦所转动的话,就像一个人身处在扰攘的世界里也能不为外在的世界所迷惑一样。这个人可说就是极清醒的了,是仙佛一样的人了。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道:“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般。”可见能够做到心中没有牵挂欲望,无私才能无畏,才不会有恐怖,自然也就不会有颠狂不经的梦想妄心。如果有梦,也就能够做主而说真实话了。其实,人生如梦,晚上的梦就更是梦中的梦了。能够勘破这白日梦,那梦中的梦也自然就能够破除了。说到底一句话,就是要真真正正地做人和说话。做到了这一点,也就不会有负担,也才真正生活得有意义!
341 尘氛与鄙吝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述论]
我们认识事物的意义,就在于心物交流的过程中。没有心,也就感受不到事物的存在;没有物,心灵也无法得到寄托。任何专注于心或者专注于物的态度,都是偏执的。心与物是认识论范畴中的两个最基本概念,消灭了任何一个方面,也就不会有另一个方面的存在。所以,要想心无挂碍,如《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消灭心与物这一对矛盾。因为无心就无物,无物也无心。
可是,人有心也有物,那就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触事物,但却永远不去执着于任何外境。因为外境都是一种暂时的存在,我们无法得到永恒的执着。所以,要想心中无痛苦,最好是不要挂心于任何地方。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永远自在,也才会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
世态炎凉,一般的人承受不了这种落差,所以往往会感到痛苦和失意。甚至导致心理和生理的失调,以至于失掉最可宝贵的生命。得意时,就像一个年轻美貌的妓女,门庭若市,车马骈阗;失意时,仿佛是年老色衰的老妓,门前冷落鞍马稀!所以,得失心太重的人,如果得不到所要的,心中的渴望就会像火一般地煎熬;如果失去了机会,又仿佛掉落在万丈冰谷中一般冷冻。一会儿冷冻,一会儿煎熬,心儿随着外境转,永远不会有个安祥的时刻。
为了得到安歇,只要把外在的境界不放在心上,拨开那尘世的名缰利索,抛却了诸般的纷扰,胸中的火炎自然就会消灭,而冰冻也自然溶解。心灵就又会恢复到天真的灵性,便能活得安然自在了。
明月清风不用一钱买,随君处处开心又自在。外面有清风明月,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同样有着一片清风明月,那就是最最清明的本性所在。可惜,因为我们心中怀有卑鄙吝啬,心扉打不开,生怕别人占了我们的便宜。自己胸中先有了荆棘,所以就很难发现自然和我们自己心中的美好,当然会感到痛苦与艰难。因为,我们的心眼被那自私的乌云遮掩住了,也就见不到这无处不在明月和清风了。
一旦我们认识了在那乌云的背后就是那美丽的明月和清风,而那乌云就是我们自己的卑鄙吝啬的欲望时,清风便霎然吹来,乌云慢慢散去,心性中的明月便冉冉升起,大自在的境界就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