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东方人生智慧——小窗幽记

陈眉公(明)
【明】 陈继儒 编集
李安纲 赵晓鹏 述论
101 醉酒与解醒

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人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
豪者醉于声色车马。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

[述论]
晋朝时有一位名叫狄希的人,家住中山,能酿造上等的好酒,酒名叫做“千日酒”。因要用一千日的工夫来造酒,即使是清醒的人饮了他的中山酒,也要醉上他千日。不过到了日之后,他还有个醒来的时候。可惜的是,有一种酒不仅能使人一醉千日,更能使人一醉终生不醒,那就是名利声色之酒。
酒徒嗜好的是粮米为曲所酿造出来的酒,而世人昏昏沉沉所追逐的却是以名利作酵曲,以声色为兑水,所酿造出来的欲望之酒。这种酒刚一下肚,便能醉人心魂,飘飘然使人不知身在何处。再饮之后,仿佛鸦片上瘾。酒瘾一犯,越求而愈渴,越渴而愈求,甚至把一生的性命都搭上了,还是不愿意醒来。
那些追求名声的人,整天沉醉在朝廷的官爵权势里不能自拔,升了一官还想着另一官,永远也没有一个满足的时候;趋逐利益金钱的人,逐日里在那市场物海中奔波劳碌而难以休歇,赚了一笔还是谋算着另一笔,毕竟没有一个到头的日子;挥金如土而一掷千万的人,饱暖思淫逸,所以时刻迷昏在歌舞声乐和美丽女色、高车名马上,享受了一种还计划着另一种,终生也没有一个安宁的工夫。
人心和人身都是个肉长的,毕竟不是机械,其承受的能力和时间也毕竟是有限的。当名利、声色、车马等身外之物装满了心胸的时候,心灵的空间没有了,作为灵长类的生机没有了,只剩下了一具满是垃圾的臭躯壳而已。这样的人也不知道能够领略多少人生的乐趣,得到几何生命的升华和精神上的超越!与那些动物中的畜生又有什么样的区别!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精神上的追求和意识上的超越,追求和超越的目的则是为了对自身欲望的否定,从而摆脱动物界的限制。但人类仍然否定不了自己作为动物的一分子,所以我们并不完全否定人的欲望,而是要有个限度、有个标准,否则我们就无法把自己跟禽兽区别开来。而那些沉醉不醒的人,他们的心在何处呢?早已失落在名利声色之中了;身在何处呢?早已追逐着虚幻的泡影而不知回转。
中山的好酒只能醉人千日,而这千日之中他的灵魂已经不知所之,自己不能自主;欲望之酒却可以醉人一生,而这一生之中他的灵魂也早已不知去向,自己不能自主。如此以来,人的意义和价值又在于何处呢?人的意义和价值找不到,那这一世来到人间岂不是徒劳!
《西游记》中,唐僧说过:人身难得,中土难生,佛法难闻。这是宇宙生命最难得的三大事。能够具有人身,生在中原,听闻佛法,那该是多么的幸福啊!知道了幸福,就应该加倍地珍惜才对。幸福是什么呢?决不是金钱名利、声色车马、权势富贵,而是一种微妙的心理感受。没有那些身外之物时,也许还会很幸福;一旦拥有了一切追求的东西时,反而没有任何幸福可言了。人的感受在清醒的时候才是最灵敏的,所以只有清醒的人才能领略和享受到最大的幸福,而获得人生幸福的根本条件就是保持自己的身心清醒状态。
然而,当屈原高声吟唱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最最痛苦的。他替天下那些沉醉不醒的人感到遗憾和痛心,他想让大家都清醒过来,以便领略人生最大的幸福和美感。可惜世上多得是至死而不醒的人!
喝酒醉了的人,只要给他灌下“醒酒汤”就能使他清醒。那么,有没有一种能让天下那些昏昏噩噩的醉汉清醒过来的“醒酒汤”呢?如果有的话,那么多历代圣人贤哲自然会发现并且给予传播,以便更多的醉汉能够猛醒。遗憾的是,历代大师层出不穷,费尽心机来度化众生,然而清醒而觉悟的有几人呢!人不觉悟,我空有一济清凉散!
要想唤醒那些沉醉不醒的人,真正的清凉散便是真理,因为真理是最残酷的,不依任何的意志为转移。但世俗之人谁又乐意听你讲说真理呢?除非他醒过来了以后。因此,清醒是第一要务,惟有醒了,才会听你讲真理,才会感觉到生命的可贵,天地宇宙对他来说也才会是真实的。
作者有让天下人都清醒的大愿,所以就要讲真理,当头棒喝,但愿读者都清醒!我们比他陈继儒还要饶舌,目的更是想让天下的人都觉悟而得大自在,所以还是要讲说出宇宙和人生的真谛来,当然更希望读者能够认真地读下去,随同我们一道去领略人生旅途上的美景,以便永远保持那种清醒的状态!
102 澹泊与镇定

澹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

[述论]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高山显不出平地,没有艰险看不出本领,正如《老子》中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莲花被人们视为最纯洁的象征,是因为它出于淤泥却毫不染尘,所以被那些仙佛神圣们所喜爱。凡是佛祖菩萨、三清四帝等超凡脱俗的形象都是以莲花为座,象征着纯洁与高雅、清净和超然。
一个人的心境要达到澹泊无为,也不是容易的,也要经过无数次的考验和磨炼。真正的恬淡自守,潇洒无为,决不是没有经历过世事的一片空白,而是能够经历任何乐声美色、豪侠富贵的境遇,却都能够不执迷于心。不少的人再穷再苦都能忍受得了,就是过不了美人关,过不了富贵关。多少豪杰英雄面对着艰难险阻和强大敌人,都会无动于衷,但一旦受到糖衣炮弹和声色犬马的攻击和诱惑,便会毁了自己的操守和精神,从而一败涂地。
我们常说世事纷纭,变幻无常,人如果整天陷进在这无常的世事中,当然就会没有了自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和本性。人的意义就在于争取到最大的自主权,谁也不愿意昏昏噩噩地混上一辈子,那么就要在这纷纭的世事中拥有自己的主意和思想。一个人能够在大事中不糊涂,乱事中不慌张,也就是所谓的镇定自若。一旦镇定下来,许多事情的看法和处理也就不至于有所遗憾了。
常见人说,真后悔当初没有怎么怎么,就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镇定下来,以致留下了遗憾。所以,一个人的镇定自若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操行,对于正常健康地生存关系很大。定就是不动摇,人世间的五彩缤纷,莺声燕语,足以诱惑人心意志向的事物实在太多,而身处尘世却能不动不摇的又有几个呢? 大多数的人都会在名利中动摇,在身心的利害中变色。
泰山不动不摇屹立亿万年,所以被称为“泰”,便有了泰然自若、处之泰然、身体安泰等成语。不少人都讲自己如何镇定,如何泰然对待名利地位和艰难处境,但是一到现实中,利害相关处,却难以泰然了。所以,一个人的泰然,也不是生来就如此的,也一定要经过多次繁华纷纭的考验,而能够无所挂心,方才是真正的泰然。那些动摇的人是受环境的牵转,环境要他向东,他便不能向西,就成了外物的奴隶。镇定不动摇就是不为外在环境所转动,能够在纷纭中保持坚定不移的自我,也就是《孟子》中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才能干出一番事业来。能镇定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方向。
苏轼在《留侯论》中说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真正的镇定自若,是要有过人的节操,不跟一般的人一般见识,莫名其妙地招来耻辱心里却不愤怒,突如其来的险境加身却不惊慌。之所以能够如此,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他有着更大的理想和志向,远大的目标使他忘记了眼前的荣辱利害,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他放弃自己的目标的。
人要想达到一个淡泊清净的境界,就不要怕那五颜六色的世界,也只有世界这只大染缸能够染出最纯洁的布来。和尚出家,但并不见得能够心出家;居士在家,却未必就不能够心出家。真正的清净不在于身,而在于心;心能清净,无牵无挂,则何处不是恬淡!真正的镇定也不在于身,而在于心;心能镇定,不动不摇,则何时不能安宁!
103 市恩与要誉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述论]
市恩就是故意卖给他人恩惠来取悦对方,说白了就是在做买卖,因此上,“市恩”的情况大部分是怀有目的的,或者是要安抚对方,或者是指望对方给以回应报答的。当然,这和生意买卖并没有实质上的不同,恩中既然没有情义,完全是赤裸裸的交易,按理说也不必要去感恩戴德的。但是,人却是有感情的,人待我一尺,我报人一丈,多少年来都是人们行为处世的准则。所以无论是市恩,或者是出于诚意而施加的恩惠,总应该以回应报答为上,正是所谓的“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的意思。
以孙武之权位,曾经亲自为他的部下兵卒吸吮腿脚上的血脓,使士兵们感激不已。而那位士兵的母亲却哭着对自己的儿子说:“傻孩子啊!他是在叫你给他卖命啊!”但不管怎么样士兵们还是会为他去卖命。 现在不少人上台掌权以前,总是许下了许多的大愿,要为人民办好事,故意地施给百姓一些小恩小惠,自然也因而得到了不少的选票。可等到一旦大权在握,他们却不知道去报答当时百姓推选他当官的恩德,而是一味地盘剥,变本加厉地坑害百姓。
于是,要想做一个厚道人,大青天,最好是不要故意施加一些小恩小惠,而是实实在在为人民做一些好事来报答他们的大恩才是。所以说,市恩的不如报德的厚道。当然,最好的报德,实际上是以美好的德行去报答,叫做以德报德,而不在于施加些什么小小的实惠而已。
人们都清楚知名度的重要性,有了名也就等于有了钱,因为名利总相关。虽然说盛名累人, 可人人却都想获得好名声,并且以此为荣,原因就是名能够带来好处。现在的社会鼓励人们去争取名声,过去的说法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原因是酒的好本质自然会吸引来顾客。如今变了说法,叫做“酒香也怕巷子深”,是因为你的酒再好,没有人给你宣传,还是不会有顾客光临的。更深层的原因是虚假的广告太多了,假的盖住了真的,三个人都说有虎,这虎
就成了真的了。虚假的广告就是在花钱买名,买下了名,利便随之而来,谁不愿意一试呢?
但是,名利却不是永恒不变的东西,名扬时是利益倍增,名裂时是鸡飞蛋打。记得前些时不少的万元户名气不小,结果却被各路人马所蚕食,反而为了保名竟欠下了一屁股的债。如果说到个人,那名声只不过是一种空洞的声音而已,虽然能够满足某些虚荣感,带来暂时的利益,却在无形中会成为一种束缚人的东西。许多知名的人士,言行举止也是战战兢兢,唯恐有损自己的光辉形象。
戴高乐自己就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个戴高乐,一个是人民的,一个是自己的。这两个戴高乐经常处在一种矛盾之中,便会形成一种人格的分裂。所以从人生所追求的绝对自由来说,追求名誉反而不如逃避名声来得逍遥自在些。既免除了心理上的负担,又能在社会上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扎扎实实地做一些事情,当然是最大的快乐了。
人们常说,实话说着不挣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一个直字。只有正直,才能达到真诚,是什么就是什么,不需要矫揉造作,所以不累。市恩或者是邀名,都是在违背自己的本性而做出的行为,以便达到某一不可告人的目的。假的只是假的,是需要掩饰的。就像女人的装饰一样,天生丽质,不加雕饰,自然是一种无限的风韵。可那些自知自己不美丽的人,比如那个效颦的东施,她要去模仿别人的美丽,因为不是自己的先天所有,所以只能变成很丑,惹人厌恶。
其实,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美丽动人的地方,就看你自己如何去发现和利用。即使是那些并不美丽或者还有些瑕疵的人,只要心地善良,实诚待人,还是很有魅力的。做人只是要一个真实,保有自己一已的完善人格就够了,何必要去做上一些假像!不但把自己弄得很不自在,时间长了,别人也就不会再信任了。常见有些人为了某些利益而重新包装自己,简直与自己判若两人。如果会永远如此,那也不错,可惜终有露出马脚的那一天,必然会身败名裂。早知如此,那又何必当初呢!
我们所谓的“真”,就是出于自己的本性“诚”,儒教《大学》所讲的就是一个“诚”字。做人要出于诚意,才能与人进行自然的沟通,从而得到正常真实的生活和幸福。凡是不出于诚意的表现,就是所谓的“矫揉造作”,就不是“直节”,纵然能给自己带来暂时的利益,最终却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恶果。
104 毁誉与欢厌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述论]
人做的事情就是伪,伪字拆开来就是人为两个字。从广泛的角度说,只要是人干的事情就是人为,是伪。因此,再从广义的方面来看,伪也就是人类的文明所在。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具有有意志的行为,即可以有意识地违背动物本身的某些限制,从而实现自己的目
的。比如说食与色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人也毫不例外。但是人类可以在这食色二字上加上许多的名堂。当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名堂也就越来越多,虚伪自然也越来越多,以致涉及到人生的各个方面。所以说,一般人们的相处多的是虚伪加客套的。
谁都知道,要让他人当面赞美自己并不困难,如果你自己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或者金钱,就能办到。就如《战国策》中那个讽劝齐王纳谏的邹忌所说的:他的妻子赞美他美貌,小妾赞美他美貌,宾客赞美他美貌,而且超过了城北那位出名的徐公。等到真得城北那位徐公来了,他才发现自己比徐公差得远了,于是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妻子说他美貌是因为爱他,小妾说他美貌是因为畏惧他,宾客说他美貌是因为有求于他。因此,只要具备能够使人喜爱、畏惧和乞求的条件,那么肯定会得到别人在自己面前的赞誉。但是,因为所有的人都爱听当面的奉承和好话,这样才耳顺;一旦耳顺的时候,却最容易上当受骗,做出一些占小便宜吃大亏的事情。
要别人当面赞誉并不难,而要他人在背后不批评自己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一,因为人们都要耳顺,所以自然不愿意听那逆耳的话,当面接受批评的确会很难堪。第二,平常人们相交,点个头问个好也就了事了,即使某人有不对的地方,由于碍着个情面,或是某种利害关系,自然很少有人愿意去触犯别人的脸面,当面去指摘对方过错的。实在要说,当然捧死人是不偿命的,所以便去说上一些溢美的言语。
不过,人们的眼睛总是雪亮的,问题肯定是跑不过去的。但在背后却就不同了,人们总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正是人们常说的“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要他人不骂、不说自己的,除非是自己不犯错误,没有可以被人评头议足的地方,才能勉强地做到这一点。
因此上,别人当面的赞誉并不表示着自己人生的成功,背后的赞誉才算是真正的成功。背后的赞誉还远远不算是完满美好的,因为还不能够完全表示一个人的真正的境界和成功。只有背后地里没有他人的诋毁了,才说明这个人的境界已经到了圣贤的地步,更为难得。
人们初次相识,往往会彼此拿出自己最美好的品格和才华来,所以很多人都有一见钟情的经历。有时会充满着一份好奇和新鲜的感受,因为彼此的相契融合而欢天喜地,正是那种相见恨晚的味道。然而,很少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一个人的品格和本质决不是一眼就可以彻底看出来的,也决不是一两次的接触就能够完全了解彼此的心理的。所以,这时的交情往来对于个人来说,只不过是站在两座冰山尖端上的互相了望而已。
因为人们在初次见面的时候是决不会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的,而相互见到的往往只是对方好的一面,所以,这第一印象比起平日来就显得完美多了。而人们所追求的往往是完美,所以在心里会为这第一印象再次加工升华,更是美上加美。但是,疾风知劲草,日久见人心。一旦那种新鲜感消失了,最初的亲切感和头脑中的完美感,也会因为所发现对方缺点的增加和距离的接近而发生改变。
事实上,最初的亲近和讨人喜欢经常只是一种带有某种企图的幻像,所以那些骗子都有一种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的本事。当那些纯情的少女和憨厚的汉子一旦着了迷,骗子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但是一旦交往的时间久了,骗子的耐心和装扮也就去掉了,赤裸裸的狼子野心也就公然显露出来,人们就会识破他的机关而有所觉悟。受害者虽然往往悔之晚矣,但那种初次留下来的幻象也必然会遭到破灭。
即使我们不是一个骗子,或者说我们相交的不是一个骗子,那么交往长久后的亲切才是一种真正的亲切。因为那个时候整个缺点都已经被了解和接受,而且能够以一副完整的人格来相互交往,此时所得到的友情和欢喜才是真正的欢喜。所以说,与其让别人跟我们一接触就能感到非常地欢喜,还不如使他跟我们相处长时间而没有厌烦的感受。这一方面是要我们不要为那种初次见面时的喜悦所迷惑,另一方面说我们也不要在初次见面时掩藏自己的本质而只是以一个好的假面目去与人交往,这样以来,我们才不会让双方都有日后的厌恶感。因为人们的交往决不仅仅是一锤子卖买,所以,还是以一副真面孔示人为好!
105 天命与自救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述论]
天的观念是人类在与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斗争中形成的一个精神概念,从宗教与神秘的角度讲,天是上帝神佛,无所不能,主宰着人类的生命、运气;从科学的立场说,天是自然运行的规律,是宇宙万物、人类生命的主宰。说法和角度不同,而实质却是一样的,都是指的那种自为自在、不受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宇宙根本能量的化身。
所以,天与人是相对立的,人要战胜天,由自己来主宰宇宙,但却往往被宇宙的规律所打倒,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宇宙中去。天是一种主宰着我们生活的无形因素,人类对于他如果只是敬畏和听命,那么结局很有可能是我们的彻底失败。但是,人类来自于天,虽然是天支配着人类,但翻过来人类也能支配着天,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老天让我的福分浅薄,也就是说我的外在的物质环境不丰厚,或者说生命的欲望常有缺憾而得不到满足。如果说我的内心没有深厚的道德和精神修养,就往往要怨天尤人,自寻烦恼。要么就破罐子破摔,铤而走险,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还不如平平常常地随顺自然。相反地,深厚的心灵超然和精神修养却能使人安然无争,恬静自适,将一切的欲望和身外之物都看得很淡,却正好培养我自己的德行,完善我的人格。
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贫穷的境遇和浅薄的福分,反而觉得生活很丰富,心中很充实,精神很富有,竟然要感谢老天对我很好。扎扎实实地从眼前做起,老天还是不会辜负苦心人的,总有一天会有一个出头之日的。然而那些穷得只剩下钱的人们,应该说老天对他们很好了。可他们就是安不下心来,欲壑难填,永远也不会满足,正是饱暖思淫逸,生活得却很痛苦。
有的时候,命运会使我们的形体十分劳苦,比如说什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啊,老干部退休后没有高级轿车坐了之类的,往往使我们感到很难受,所以常常听说某位领导一退下来便得了重病。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身体不仅累了,心灵更其累了,自然会导致生命的终结。我们的心灵是个主宰,身体的确在很大的程度上受着她的支配。如果这个司令也跟着紧张劳累了,那真是身心俱疲,无药可医的。
其实,形体的疲劳并不算什么,因为力气是越使越有,越养越无。常见那些练功的武术运动员,身体是那么劳苦,但因为他们心里高兴,所以不仅不能造成身体的损害,反而增加了功力和境界。可见身体再疲劳,心灵却不感觉到疲劳,便会在一种轻松甚至快乐的境界中生存。所以,无论在怎么艰苦的条件下,无论老天是怎样来折磨我、考验我,只要我们能够放松自己的心理压力,那么,即使形体再劳苦,我们的心情还是愉快的,感受还是幸福的。
人生的遭际和机遇是变化无常的,困难和灾厄也的确是在所难免的。想想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哪一个成就事业的人会不经过一番番风风雨雨的考验和磨砥呢。然而,人们总是不愿意处于危难之中,总是要想办法摆脱逆境,要在希望的平原上驰骋一番。但人生的旅途上,坦途毕竟是短暂的,坎坷却是长期的。因此,我们不妨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坎坷之中。
孔老夫子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穷厄的命运对于君子来说,也许是个磨练的机会,是他更上一层境界的砥石,因而再大的艰难也都能够克服了。小人就不同了,他们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摆脱困厄,拉关系,走后门,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前程,极尽拍马溜舔之能事。
我们在这个时候却更不能灰心丧志,或者像小人那样葬送自己的德行,而要填补自己的学问,扩充自己的心胸,涵养自己的道德。如果我们能够认为困厄的产生,机遇的失去往往是因为自己的努力不够,那么,我们就会注重自己的德行培养,然后努力去把握属于自己的本分,必定能够在一种平衡宽广的心境下将困厄突破,从而得到转机和起色。即使是我们还不能够改变境遇,但却会因为我们拥有了开阔的心胸和通达的道德,至少在内心里不会感到沮丧从而毁掉我们的事业。
笔者写了一部破译古典名著《西游记》的书,读者要我签字,我便送上一句话:“苦海优游即极乐,色身潇洒领真如。”就是说,苦海是苦,但只要你自己能够在其中优闲地畅游,心里不感到痛苦,那就是极乐世界了。所以,对于幸福的定义还是应该从心灵的感受来判断。老天再厉害,但决不能够给人类施加灾祸和幸福,因为他本身并没有幸福和灾祸的概念。人类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有着非常敏锐的感觉系统,因为太敏锐了所以就最为脆弱,所以我们应该磨练的就是自己的心灵。古人说:“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可见,老天给我们造成的痛苦是可以战胜和克服的,而我们自己所造成的痛苦却是最最可怕的。
106 疑忌与观察
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述论]
世间的人有各式各样的,就像万物一样各有特色,但正邪自古同冰炭,所有的人格范畴都有其相对的两个方面。比如有善就有恶,有勤就有俭,有浓就有淡,有检点就有放肆,相反相成,势不两立,却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因为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所追求的境界相异,所以各自的态度也就不同了,从而很难理解各自的反面。过惯了豪华奢侈生活的人,肯定不会相信有人能够过那种淡泊的生活,只能认为甘于生活淡泊的人是在沽名钓誉,并非出于自己的本心。这是因为他只能从自己的立场上出发去理解生活,吃惯了肉的人一顿不吃都会觉得难受。
笔者生下来就不吃肉,觉得青菜豆腐很香,对于那些肉食者来说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看来,一顿不吃肉就好象失去了生命力一样,所以替我感到难过,觉得人生会失去很多美妙的滋味和幸福的享受,每次饭局上都会有这么一番怜悯的演说。可惜的是,值得怜悯的不是我,而是他们。比如说吧,他们所吃的东西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呢?而那种东西又是吃的什么呢?最后不都吸收到自己的身上了吗?一想起来让人就觉得恶心,可他们还吃得是津津有味哩。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嘛!
我历来都讲我吃素是因为从小如此,决不是因为什么宗教信仰,可那些吃肉的人总会对你的行为要找上一个说法的。有人愿意当官,有人愿意挥霍,有人善于打扮,有人没钱不行,可有的人就甘心于寂寞和淡泊,求得个平安一生,正是那福莫大于无祸啊。等秦朝宰相李斯被人腰斩的时候,想着再也不可能与儿子一起牵着黄狗去游猎享福了,那是多么的一种遗憾啊!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往往是不能够了解对方的。那些行为放肆、不加检点的人,会经常猜忌憎恨那些言语行为都谨慎的人。因为这些谨慎的人使他们感到很不自在,使得他们的放肆行为有了一个对照,使他们原形毕露。他们恨不得天下人都像他们那样放荡无羁,肆意作践人生,从而堕落下去。
事实上,检点整饰的人只不过是在自我约束而已,他们有自己的意志和人格标准,所以会表里如一而很自在。而那些放肆的人则不能够忍受自己的放荡,所以才要猜忌仇恨那些谨慎的人。屈原说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正是因为娥眉出众,超然逸群,所以才会招人嫉妒进而陷害的。其实,君子的目的并不是要炫耀显眼,自己一往行之就是了。没有矫揉造作尚要遭人白眼,如果还有邀名钓誉的心理,就更会招来灾祸。所以,君子要想实现自己的人格和价值,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出污泥而不染也就行了。
因为世路坎坷,所以一个人往往会走到穷途末路上。穷途末路、坎坷逆境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摆脱它。如何摆脱呢?就是要经常回想到自己最初的发心和目的,以及在整个过程中自己心意的转变。有许多的人原本已经获得了成功,后来却又遭到了失败,就是在所谓的成功之后自己的心意有了转变,或者是在最初发心的时候便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一件事业的历久不衰与一个人的飞黄腾达,无非是看能不能行其所当行而不行其所不当行,再看自己是不是长久不懈地努力了。
若是最初的心意和目标便不正确,或者是成功之后改变了原有的初衷和精勤,那么,即使是一时成功了,也没有办法来维持长久,终将会走到穷途末路的地步。这就是说,任何一个人若要得到成功,最好要有一个大目标。目标大一些,就不会为前途上的坎坎坷坷所压倒,反而都会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所以一旦遇到了坎坷,先不要气馁,要反省一下自己的大目标,暂时的艰难险阻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至于那些现在很有权势、炙手可热的人,却要常常想着自己的末路,最后怎么样去收场。因为世上没有一个永远成功的人,任何事物都是阴阳平衡的,发展到了极点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成功的时候往往就会埋下灭亡的种子,比如李唐王朝在唐玄宗李隆基的手上,开元天宝年间是何等的辉煌,可正是这个时候却埋伏下了走向衰落的根基。所以,要想保持成功的境界,就要时刻想着穷途末路时的情况。这样才能够提醒自己不犯错误,防患于未然。得意的时候不可以忘形,站在峰顶上却不能忘掉来时的路,才不至于被困在山顶,或者跌得粉身碎骨。
107 好丑与贤愚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述论]
美和丑本身并没有什么分别,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关键要看各人自己的喜好而定。人人都喜欢美,自然就会厌恶丑,美与丑也是相反相成的一对矛盾体。没有了美也就没有了丑,有了丑才能显出美,同样有了美才会显出丑。美与丑的同时出现,才使我们这世界和社会显得丰富多彩了。就如同自然界有白天和黑夜一样,如果纯粹是白天或者完全是黑夜,那将是多么地单调和乏味呢!如果我们对待事物的美和丑太过于挑剔了,专要选择美的,那些丑恶的东西又该留给谁、怎么办呢?这就人为地形成了竞争与痛苦,而且世上也没有几件事物是我们能够接受的了。
老子说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时候,那么天下就要有丑恶的了。也就是说善恶与美丑原本都是相对的,本来都是正常的,没有什么丑的和美的区别。只是我们人类有了分别的念头,有了贪婪的欲望,有了爱美厌恶的心理,所以才会有选择和烦恼。如果你执着于自己所相信的美,而不能够接受整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和现象,那便是与万事万物没有办法相互契合了,从而经常处于一种格格不入的状态。没有办法适应自然的人,只能被自然所淘汰。所以,还是应该把好丑心放得淡一些。
同样地,对于贤明和愚蠢的分别也是如此。社会之大,无奇不有;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完全相同的东西是没有的,不同才是正常的,有圣贤自然会有愚蠢。这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谁也改变不了。但有些人就是看不惯那些所谓愚蠢的人,只愿意与所谓的圣贤相来往。然而孔子教人却要不分愚蠢、贤明和不肖,目的就是要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
无论是谁都是可以得到觉悟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就是佛教的人生观。从众生的角度来说,人人都可以使本有的佛性得到开发而觉悟成佛;从他人的角度来说,对待人人都必须平等相看,从而培养出自己的平常心来。倘若是只接受那些贤明的人,而摒弃所谓愚蠢的人,岂不是使贤者愈贤而愚者愈愚吗?普天之下, 又能有几个人能够成为他人眼中的圣贤智者呢?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就是要说明不要有贤愚的分别,过分地尚贤弃愚,肯定要与大多数人疏远,从而变成孤家寡人一个了。
真正的君子行为处世,应当是心中明白那些好丑、美恶、贤愚的道理而外表却给人以浑厚涵容的德行,便能够使美好的人心理得到平衡,丑恶的人也能够得到心理的平衡,包括那些美好和丑恶的事物也都得到了正常的评价;使贤明的人得到了利益,那些愚蠢的人也同样能够得到利益。这才是君子参赞宇宙造化,有助万物生长的德行。
所谓心中精明,就是要知道宇宙人事的得失实际,而外表浑厚则是无论好丑、美恶、贤愚等全盘接纳,不加分别。这样以来,那些贤明而骄傲的人就会谦虚下来,愚蠢而卑贱的人也会聪明起来,各自都获得了自己的利益。就像阳光和空气水分一样,给宇宙万物带来了生命,却丝毫不去有什么分别。既映照滋润着园中的牡丹,也同样映照滋润着原野的小草,使天下草木皆欣欣向荣,这才是大自然的好生之德。
108 性情与多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述论]
情字从心从青,青春的心理就是情,所以感情之类的事情往往是属于年轻人的。但年轻与青春的时光毕竟有限,就如自然中有春夏秋冬一样,所以感情也在随着青春的逝去而变化,而能够保持常青的心理总是很少见的。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但常青的感情却几乎是不多见的,正因为“情到深处情转薄”。
感情到了深处,也就是说专一了,年轻气盛的时候往往不能够感情专一。感情散布在了各个方面,或者寄托在了很多的人物身上,就是所谓的多情。感情的总量是有限的,对象越多,分到每一个对象身上的感情自然就少了。另外,感情是一种执着,执着是对一种希望中的东西的不懈追求。一旦追求的东西到手,这种执着也就会转移了目标,所以前一种感情又破灭了。就比如说爱得死去活来的少男少女们,一旦得到了对方,那种感天动地的感情也就淡漠了。所以,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那部震撼古今的《牡丹亭》所写的也只是杜丽娘没有得到柳梦梅时的死去活来的爱,等到真正成为眷属之后,也就没有多少感人的场面了。这一方面是因为痴情最苦,相思最累,而人们总要去排除。就如李清照那样去不停地寻寻觅觅,结果得到的只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了不了,所以才继续去“寻寻觅觅”,几番周折,便心灰意冷,多情自然会成为寡情了。
这情又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思念,因此上很难捉摸,再加上人的生命短暂,环境多变,更使得见人见不到心,见心又见不到人。所以能由情爱之中得到短暂欢乐的人毕竟是有限的,而无常迅速,至亲至爱的人也会因为生离死别的摧残而变得冷漠寡情了。当然,那些大有情的人,比如释迦牟尼佛以及一些宗教的领袖,他们要出家离开自己的父母妻子和人间的伦常,似乎是很寡情了。但他们的目的是要给整个天下人找到一条解脱痛苦的道路,爱的是天下人,正是爱到了最深处,最多情,所以才看起来是寡情了。
任性或者是率性而动,是《水浒》中的鲁智深和李逵等英雄好汉的行为。他们的任性是任从自己的本质和个性,这个本性也就是宗教所谓的佛性或者良心,不是后天的物性和欲望。《水浒》中的人物也许都有些欲望,唯独是鲁智深和李逵等没有欲望。他们的本性并非是要放肆自己的物性,而是直观本性而顺随自然。人性在没有受到外界诱惑之前,原本就是天真淳朴的,自由快乐的。然而,因为种种物质欲望和名位利益的牵挂,知识聪明的分别,所以这个本性很容易受到污染和蒙蔽。这就是《三字经》上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虽然后天习性会蒙蔽这种先天本性,但它却并没有失去,正如佛经上说的“一阐提人皆有佛性”。即使是那些恶贯满盈的人,也照样心中埋藏着先天的本性。在人们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拖累,忘却了尘世的劳烦时,它又会炯然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也就是所谓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鲁智深和李逵等都是杀人如麻的刽子手,但却抱着一个杀富济贫的目的,天性不泯,所以最后鲁智深竟然还成了佛果!因此,率性而动的人仍然不失人的本性,而那些放肆于美酒声色、泯灭了天良的人,却因为留恋物欲而迷失了本性,毁灭了进步的种子。
109 真廉与大巧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所以为拙。

[述论]
任何事物从根本上讲都是没有分别的,都是从宇宙的大道中生出,都在同一个太阳下,同一个地球上生存的。然而正是有了人类这个精灵的出现,才使得宇宙充满了生机。而人类为了认识事物,就必须运用自己的形象和逻辑思维,就得把许多的事物建立起相对立的概念和范畴来把握。比如说廉洁与贪污、巧妙与笨拙等,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而概念的确立又是在有了一定的现实需要之后的事。必然是先有了贪污的事实,才会有廉洁的概念,廉洁是针对贪污而立名的。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或者名分去贪污,所以这廉洁又是针对当官者而说的。
当官的责任是要管理好自己的部下百姓,使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正是通过自己的辛苦换来人民的幸福,所以廉洁原是自己的本分。但是由于有人私心过重,违背了当官者的责任和义务,坑害了百姓,所以人们才会赞颂廉洁而反对贪污。因此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廉洁的干部越多,这个社会的秩序就会越安定,而人民的生活也就越加幸福。贪污的名字不好,所以人们都要躲避它;廉洁的名字好听,所以大家都趋之若鹜。有了廉名,也许还会升迁为更大的官职,利益也许就更大了。所以说,真正的廉洁是本分的事,不需要图个名声的。
有的人在表面上看来虽然不贪图利益,却只是为了贪名,贪名的目的了是为了贪利,因为名利二字紧相连。这和许多人做了好事一定要把自己的名字公布出来是一样的事,无非为了博取一个慈善的名声而已。现在的社会是个经济实惠的社会,有名的要为利,有利的要得名,名利永远是兄弟。
其实,廉洁原是当官的本分,由于有了贪官污吏的存在,才使得廉洁奉公成了难能可贵的事。廉洁的名声能够为世人所称道,是因为贪官太多了。若是官老爷们都能够廉洁为民,那么哪里还会有廉洁的名号呢?当然, 所有追求廉洁名号的都不是真廉,照样是贪!
同样,巧妙也是因为有了笨拙的概念后才出现的,没有巧也就没有拙,没有拙也没有巧。巧妙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就是技术、方法。一种法术应对一种事物,这个巧妙不可以针对那个事物。因此上,使用法术的人若是被法术所困住了,巧妙的法术也要变成了笨拙的行为了。真正的巧妙在于随顺自然,依圆就方,来而不定,定而不滞。这样才能够适应万物,巧夺天工,妙比造化,不会因为某一种技术而妨碍了万物,所以说大巧是没有法术的。若是固执于法术手段而忽视了行为目的,一旦事出突然,也就毫无办法了。
孙子为什么要写兵法,是因为天下有不懂兵法的人;老子之所以要写《道德经》五千言,是因为天下还有那些没有觉悟的人。所以说,这些智慧的方法都是为了愚蠢和笨拙而设立的。但《道德经》中说过:“大巧若拙。”巧和拙本来没有什么分别,都是人心分别之后的产物。如果有人故意要使用工巧,就是我们常说的“弄巧成拙”,想巧反而成了拙。那个周瑜设下计策要杀刘备,却上了诸葛亮的圈套,赔了夫人又折兵,岂不是大拙了。最好的巧妙,其实就是不用巧术,一切都能够顺其自然。
110 山林与名利

谭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谭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述论]
人类的专利就是文化,对自己所做过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给以合理的解释。而且文化越进步,人类的虚伪性就越增强。物质文明的发达,从更大程度上将人异化为机械,使其成了物质欲望的奴隶。但人总是人,总想从平凡的世界里找到超越的自我,于是,身在江湖上却会心怀魏阙,身处魏阙却又心系江湖。人的生活就是在这个矛盾当中,没有的想有,有的却想放弃。
还有许多事情的处理,表面和事实上却往往相差甚远,嘴里说的和行动上做的也根本不一样。就比如那些爱好谈山林乐趣的人,往往是那些长久地身处尘嚣中的人占多数。城市中经济发达,生活繁华,节奏飞快,人与人的关系淡薄,所以很多人往往不适应。正因为如此,他们常常会说,要是生活在山林之中该是多么好啊!那里没有喧嚣热闹,没有尔虞我诈,有的只是鸟语花香,山青水秀,令他们非常向往。但是,让他们去山林之中游玩一下是可以的,真要他们长久地生活在其中就不那么容易了。
因为,他们只是在想适应却不适应城市生活的时候,才会想起山林的乐趣,并不是真正地爱好山林。而真正了解山林之趣的人,早已经置身其境而不思其返了。有许多的乐趣,是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正如陶渊明所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世人把山林的乐趣常常挂在口头上,以此来作为风雅的韵事,只不过是道听途说,想当然的情形而已。至于那些耳目之外的生活真实以及山林中的自然乐趣,他们就无从说起了。这就是说者无心,有心无说。
名利之心,人皆有之。正是名和利这两个杠杆的作用,才撬动了人类的历史,所以人不能没有名利。但是,名利又不是生活中的全部,生活中还有更加美好的事情可做的。况且,人人都为名利而活着,名利自然也会有大有小。为了争取那个大名利,人们就一定会进行争夺、战斗,反过来又给人类带来了不安和毁灭。
为了生活得安宁和幸福,那些圣人便出来教导人们不要执着于名利,而作为社会表率的君子自然要淡泊名利。人们都不愿意做小人而乐意为君子,所以不少的人都会做出一种厌恶名利的姿态来。姿态归姿态,行为是关键。嘴上说不为名利,行为上却沉溺于名利的猎取中,便是个伪君子。他们的内心不会放下清高的名望,清名又往往会带来利益。这种人虽然比起那些在名利场中追逐的人来似乎高明一些,但却未必能够全部忘却名利,只能口是而心非。
名和利都是流动而不能永恒的东西,人们一旦执着了它们,就好象染上了毒瘾一样,用自己全付的身心为筹码,去换取那空洞不实的东西,实在是不值得,因为人类的生活中还有着更为重要的内容和意义。但是名利本身并没有过错,错在于人们为了名利而引起的纷争,错在人们为了名利而忘却了生命的本质,错在人们为了名利而伤害了情义。君子也不能离开名利,关键在于怎么去取得,所以完全不在乎厌恶不厌恶名利的问题。如果本身已经完全对名利不动心了,自然也能够不受名利的影响了。
111 伏久与开先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述论]
世上的事物都是相对的,都有着因果的对应关系,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准则。比如说,一只大鸟在长久的潜伏下养精蓄锐,一旦发现目标,便可奋力一飞,迅速一击,自然能够飞得高而击得准。对一个人来说,如果他在平凡的地方体验得时间久了,积累的经验多了,了解的民情深了,那么一旦他得到了机会就可以大显身手,必定痛快淋漓,而能达到“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境界。
如果没有这长久的潜伏,又怎么能够“飞必高”呢?就拿今天的火箭来说, 它的推进器力量大就能飞得高而且远,如果力量小自然就飞不高而不远。历史上的那个晋公子重耳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就因为他潜伏的日子长久,在外流亡几十年,受尽了酸甜苦辣。所以,一旦回国之后,他便能够体察民隐,使国力迅速提高,从而做了天下诸侯的盟主。那个只知花天酒地、声色犬马的楚庄王,就是那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大鸟,有了充足的准备,才一发而不可收拾,以至于能够问鼎中原。
从花开花落的现象中,我们可以得知,草木有芽花实枯四个阶段,也像自然界中的春夏秋冬一样,相配起来就是春芽夏花,秋实冬枯。这是自然的现象,而花开早的便一定早落,花晚开的也一定晚落。因为花季总是有一定的时限的,正是“惜花常怕花开早”。不管感情怎样,梅花开得早也凋谢得早,这是很合理的。因为太早地开发,把美丽带给了人间,时限一到便要凋谢了。
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开发成熟得早,而各方面的生理和心理条件都还没有完全具备,就很容易夭折。他自己所积蓄的力量不大,一旦要全力开发,自然很快就会竭尽力量而凋谢。历史和现实中的神童不少,但结果都不是很理想,就因为他们小时甚了了,长大未必佳。在还没有充分准备好的情况下太早地开发了,等不到中年便都成了平庸的人,甚至还不如一个凡人哩。反倒是那些年轻的时候默默无闻的人,却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储备实力,而终于成了晚成的大器。生活经验和智慧宝藏的开发也是这个样子的,就像是一罐酒一样,越陈年就越香甜。必须要它在岁月中酝酿、发酵直到成熟,才会是一罐上等的好酒。
112 祸福与受救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要看他会救。
[述论]
古人的观点是天人合一,天是人的主宰,人是天的儿子。人与天是父子的关系,所以充满了微妙的因素。因为天帝是没有形象的,他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会根据儿子的行为给予适当的奖惩,奖就是福,惩就是灾。但是,人类尽管敬重天帝,却又不完全顺从天帝,所以在这祸福之中又充满了人为的因素。
老子说过:灾祸啊是幸福的倚靠,幸福啊是灾祸的潜伏。明确指出来,灾祸之中有幸福,幸福之中有灾祸,二者相反相成。他又说过:要想收敛的,必然会先把它扩张起来;将要削弱的,必然会先使它强大起来;将要废弃的,必然会先把它兴举起来;将要夺取的,必然会先给予它;这就是微妙的预兆。天的规律都是这个样子,何况人事呢!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天所给予我们的东西往往是要我们走向它的反面。比如想让一个人毁灭,就会让他先兴盛起来;想让一个人成功,就先给他带来艰苦和磨难。就看人们怎么去理解和对待了。
然而,世间人往往得到一点微薄的福禄就会骄傲自满起来,而骄慢便是最大的祸根。福禄本来就不厚,况且又用骄慢的态度来削弱它。让老天一看,知道他不能够永远地享受福禄,便会给他带来反面的东西,那就只有降祸了。说白了,天道即是人道。骄傲自慢的人,不但老天不会给他降福,就是人也不会帮助他享受福报的,因为人人都厌恶那些骄慢自大的人。运气既已失去,人和又跟不上,微薄的福分必然会无法维持长久。福分一尽,灾祸便自然会从天而降,而自己却一点应付灾祸的本领都没有,小灾祸也会变成大灾难的。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关键看你的态度如何。若是得到了微薄的福禄而不骄傲,反而加倍地努力行善积德,即使是灾祸到来,心理也不会惊恐,处理事务也能够沉着机智,自然也就会把灾祸变成利益,或者至少可以化解灾祸。如果我们能够受福而不骄,遭祸却不以为苦,便是深明那福祸之道了。这只有那些不为外物动心的人才能做到。
要想降赐福禄而先降赐以灾祸的,也是老天的善意。有了灾祸,自然心理不会放松,也骄纵不起来,而且总是乾乾不息、夕惕若厉的样子,那么大的灾祸也就不会再来了。而且,小的灾祸经历多了,就有了化解灾祸的方法和智慧,一旦没有了灾祸便是大福了。古人就说过“福莫大于无祸”,没有灾祸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当然,如果一个人始终不明白灾祸怎么能够带来福报的道理,一旦福去祸来,自然会受不了,也不会得到福报的。老天先以微小的灾祸给他以儆告,如果他能够自我救助,即使是他日的大祸临头,他也能够应付自如并且得以救助,那么就是一个最成功的人了。
真正的达观之人,处在灾祸之中而不忧不惧,居住福禄之内却不骄不躁,知道那幸福与灾祸都在于自已一人的所做所为和人生观如何。风云尽管变幻,天意虽然不测,总之在于能够自我救助,心理上则常常保有泰然自若的状态,生活得自然会幸福了。
113 破绽与艰难

世人破绽处多从周旋处见,指摘处多从爱护处见,艰难处多从贪恋处见。
[述论]
人常说“出力不讨好”、“好人多遭难”,但却又往往不愿意接受这种说法。他们总认为会世上的事情“出力会讨好”、“好人得平安”,可是事实却与人们的意愿恰恰相反。当然,那些“好人”的定义往往是对人好,很仗义,爱护人,爱操心等等。比如说,好在人情场面上作周旋应酬的人,大家肯定都会说他好。但他毕竟只是一个人,要应付全部的人并且让他们都得到好处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必定在人情的场面上出现过过失。交际应酬的事,本来就难以面面俱到。这里应付得了,那里却未必应付得了。即使是八面玲珑的人,也难免落得个虚假油滑的名声,甚至会得到抱怨。他不是一个好人吗?对别人好为什么对我不好呢?更何况交友多了必定得掺假,穷于八面应付,难免要虚与委蛇。全天下都是好友了,就是圣人也难以做到的。
孔子尽管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可他真正得到的弟子也不过三千人,真正的得意弟子也才七十二个啊!周旋到了烦人的地方,自己心里一定难受;恩情多了反而会显得浇薄了,势必会招致怨恨,各种麻烦和嫌弃也就产生了。因为在大家的眼里,这个人的职业就为他人服务做事,只要有一点点帮助照顾不到的地方,就会得到抱怨。常见现在的好人模范遭罪,原因就是天下的人都要求你去做好人。对谁都得认真应付,这就难办了。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少一点应酬,多一点实际,自己有了安身立命的事业,所交到的朋友也会一个是一个了。
因为爱护的缘故,就会对那些朋友或者亲人负责,看到他做错了自然会给予责备的。而且爱得越深,责备得也就越厉害,目的是要他好。如果不爱护他的话,任由他去死去活,与自己毫不相关的,又何必去指责他呢!但是,责备也是要有方法的,要使他能够接受得了才行。要注意场合、方法、轻重、尺度等,要看他的自尊心能否接受得了,要用充满爱心的语言加以诱导。
但由于爱护的人已经完全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对他的缺陷是一点都不能容忍的,一旦发现了便会痛加指责。结果使得对方不堪接受,反而心怀怨恨,不仅于事无补,倒更加增添了隔阂。所以,这爱护之中却生出了怨恨,指责他不但没有见效,反倒是自寻烦恼,又何必呢!
人生的艰难困苦,往往在于自己的心中有留恋和贪执。贪婪生命的人畏惧死亡,留恋情义的人害怕失去,追求财物的人担心穷困。这畏惧、害怕、担心等,本身就是烦恼,就是艰难。当然,这艰难是自我的一种感受。那些被畏惧、害怕和担心的东西并没有任何感觉和负担,所以烦恼和折磨的还是自己,便是那“多情反被无情恼”。
总之,大凡是执着于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便有艰难;难以舍弃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便有艰难;心中留恋什么东西,什么东西便是烦恼的根源。所以只有能够舍弃一切难舍的东西,不去留恋一切可以留恋的人,才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人世间,而不为一切艰难所束缚,也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114 快乐与痛苦
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恋,则亦市朝。书画赏鉴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
诗酒是乐事,稍一曲人,则亦地狱。好客是豁达事,稍一为俗子所挠,则亦苦海。
[述论]
人类生活中充满了矛盾,一切都又是相对的,没有任何绝对的事情。稍一过分,人们就会从一个方面走到了另一个方面了。比如说,城市生活与山野生活看来是一对矛盾,山野的人往往羡慕城市的生活,而城市的人却又憧憬着山野的乐趣。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自己都想尝试一下不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是一种否定自我而追求完美的精神。
其实,到山乡去居住的本意是要远离尘杂喧嚣的生活,而得到宁静的体验,并且从自然的风景中领略到超越和升华,与宇宙的神秘融为了一体。但是,如果对山野林麓生起了执着的热情,整天魂萦梦绕,片刻也不能离开,岂不是有违本来的意愿吗?山野本来很宁静自然,但如果我们由于喜爱而在其中大兴土木, 岂不是又把它变成了市朝吗?原来的野味天韵尽都失去了,再加上游人的熙熙攘攘,照样喧嚣不宁,得不到本来所期望的那种体验了,那么这山林又何异于市场呢。
写字绘画,原来本是陶冶情操、风流儒雅的事,尤其是进行鉴别古迹,欣赏艺术,更是一种美的巡礼和雅的领略。若是一定要以巨资重金购置名家的作品而后才心甘的话,岂不就沦为买卖交易!风流儒雅的意味尽皆失去,反而成为炫耀财富、傲视天下的浊事了。如果说,手头资金不够,朋友处暂时凑借不来,而面对一幅绝代名作时,心里真有天大的遗憾和烦恼了。不仅雅不起来,反而更添烦恼,与风流儒雅的事就无关了。每天便浸泡在金钱生意的交易之中,留恋贪痴,不能自拔,这种行为与商人估客已经没有区别了。这就是名称颇雅的文化商人。
在什么都已经沦为商品的时代,文化或者高雅的思想产品也都不例外地成为商品,而那些经营文化的人却往往是没有文化的商人。他们觉得这种生意不仅好做,而且能够大赚其钱。现如今的书画商们就是如此,他们自己本身没有什么文化修养,但却能够抓住一般读者的心理,出上一些什么淫秽、迷信、奇闻、怪事的书籍,真的能赚上大钱。这自然与风流儒雅是两码事了。
吟诗作赋,饮酒行枚,都是出于性情的雅事。如果能够起之于兴,发之于情,那么风流潇洒,自然于人心性皆有好处,也就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境界。倘若是既没有兴致,又没有情趣,徒然为了应酬阿附而已,那也就十分痛苦了。
诗人能够永远始终地直抒自己胸臆,不惧权贵,为民请命,或者发抒性灵,寄情自然,情景交融,那才是真正的诗人;而且写的也是自己的心灵,所以是一件乐事。如果为了应酬,歌功颂德,全是官样文章,没有一毫性灵可言,对于作者来说也无疑是一种痛苦,甚至还要出卖自己良心。我们今天的情形依然如此,那些御用文人,或者为了钱,或者为了名,往往会背弃自己的人格,扭曲自己的良心和文心,难道不是地狱一般!
如今又有了一个时兴的职业,就是奉陪上司或关系户吃酒。真正的知心话儿没有多少,全部是生意买卖,所以很痛苦,硬要拿自己的肠胃去做筹码。后来,自己不行了,便雇上一名职业陪酒去应付,不仅没有了雅兴,甚至还喝死了人,岂不就成了名符其实的人间地狱!
说到好客亦是如此。本来自己热情,再如果客人也优雅体面,剖露肝胆,吟诗作赋,浅斟低唱,那自然是一种难得的快乐。如果借机能够交上一些至交朋友,那当然是一件豁达的事情了,可以舒展胸怀,一现豪风了。若是来者不拒,见客就留,喧闹折腾了一堂,或者是俚曲艳调,吆五喝六,不仅会令人头痛,而且避之犹恐不及哩。
本来的意思是要招揽天下英豪,或者以尽地主之谊,但一遇到那些不知趣的客人,挑肥拣瘦,把本来的好事也变成了痛苦。而且不少的主人还是有苦也难言的,岂不就成了苦海!所以说,对任何事情都不能够贪执,不能够沦入俗俚。一旦流于贪婪俗气,则与世俗的行为没有什么区别,又何来的胜事、雅事、乐事和豁达事呢?
115 轻财律己与量宽身先
轻财足以聚人,律已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述论]
有个说法,叫做“钱不是万能的,但离了钱却万万不能”。在商品社会里谁能离开得了钱呢?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所以天下人都看重钱财。不过,任何事情却都有其相反相成的一面。当有人不爱钱的时候,那些爱钱的人便会向他靠拢,因为在他这里可以得到更大的钱。当然,这不爱钱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有钱的前提。如果一个穷光蛋不爱钱,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对他好的,也许还要把他当成一个怪物哩。
这里所讲的,无非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财是众人所希求的,如果是一个领袖,太重视钱财而将利益一把抓,他人得不到利益,自然会离开你。相反地,将利益与他人共享,甚至舍弃个人的利益,大家一定会从心里感激,自然就会对你忠心耿耿而终生敬重。况且,钱财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本来就不该执着。如果一个人能够用这些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钱财,去换得更多人的忠心和爱戴,应该说是拥有了更大的财富,是最富有的人了。
人类的社会是靠大家来维持的,但总不能大家都说了算,所以就会有一个基本能够代表大家意愿的领袖出来主持局面。也许在他没有当权的时候,他的行为能够代表大众的利益,因而会被大家所推举到领袖的地位。然而人们往往有一种惰性和放纵心理,一旦大权在握,就可能走向反面,只顾自己的享受而剥削大众的利益。人们也许会从容忍到忍无可忍,以至于最终将他推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永久地保持自己的权位或者说代表大众的利益,最好的办法就是检点自己的行为,以使众人心悦诚服地拥护并且服从自己。因为人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平等的观念,你能做的事他便能做。如果不能够约束自己,又怎能要他人去接受约束呢。如果能够严以律已,便会使他人心中生起敬意,自然就肯听从你了。
作为人们的领袖,就得有将大家团结起来的德行,使大家齐心合力而形成一个整体。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肚里能不能撑船,正是衡量一个领袖具有不具有资格的标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圣贤也不见得完全没有过错。只要能像颜子那样“无二过”,也就可以了。既然犯下过错是人类的共同特点,那么就必须要学会理解并且原谅他人的过错。
只要这些过错不是原则上的,那么能够原谅并且给予适当的理解,肯定能够得到人们的拥护,就算是有肚量。肚量狭窄的人,必然不能够容人,自然也得不到他人的宽容和理解,也无法得到他人的爱戴,大家势必会纷纷地离去。大厦失去了支柱,岂会有不倒塌之理。大海无所不纳,所以才会有宽广的容量来接纳百川。因此,要想得到人才为自己所用而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首先就必须要有容人的雅量。
领袖人物好当也不好当,凡事都能够带头去做,就是身先士卒,才足以领导他人。因为,事情到来的时候,多数人都会犹疑不定,或者是失去信心,或者是畏惧不前。如果领导们也是如此的话,那与群众还有什么区别呢?也就失去了领袖的意义了。反之,如果他能够洞明地烛照事物发展的先机,给大家解除了犹疑困惑,并且不畏艰难地带头去做,那么他人的疑惑也就一扫而光了,也必然会欣然跟从他了。
也就是说,一个领袖必须事先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坚定的信念,而且事事都能够带头率先,以身作则,那么自然能够率领部下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就是老子说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
116 识迷与放怀
从极迷处识迷,则到处醒:将难放怀一放,则万境宽。
[述论]
人的生存在世间与其他的动物有所不同,原因是人们总有一种愿望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比如说自己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等等,弄明白了就是觉悟,弄不明白就是痴迷。迷的本意就是失去了自己的道路,不知该怎么走。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会让我们感到迷惑而不知所从,那些具有智慧的人往往在没有迷失自己之前就已经识破了机关,所以会选择一条正确的路;愚蠢的人却根本就看不出歧路和大道的区别,所以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来,甚至是沿着歧路一直往而不返。倘若是能够识破这种虚假,自然就不会再沉溺在其中而不能自拔。
可惜的是,人们往往经过了一番蒙蔽,费尽了千辛万苦会走出了这一个迷惑,但却因为缺乏辩认大道与邪路的经验,所以就又陷进了另一个迷惑之中。要想不陷入到这些迷惑之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要进行比较总结,借用前车之鉴,然后就会得到一个清醒的认识。遇到这类情况时,就不会再迷惑上当了。就个人而言,如果对那些最令人沉醉的事物都能一一看破的话,那么就很少有能让他迷惑的事了,自然就能够处处清醒。
人们有心,好在心灵很空虚,所以其中能够装得下很多东西。而让人们觉得最难以放下的,无非是名利、得失和憎爱等念头。难以割舍名利的人,如果没有名利的滋润,他们便会觉呼吸困难,生命也不可爱了。一旦得到了名利,应该说该心满意足了,可又害怕把它失去,仍然觉得呼吸困难而生活维艰。至于那些心怀憎恨的人,眼中看到的人都是可恨的,心中想到的事也觉得可恨,就连他生活在其中的一切都会令他感到不快,感到生存的艰难。
人常说,世间只有情难了,所以难以忘怀的就是个情字,再加上那些难舍的事。至于那些钟情难舍的人们,则是恩恩爱爱,耳鬓厮磨,正是爱得死去活来。好不容易这对相爱的人成了眷属,却不是今天吵架,就是明天冷淡,后天却又不得不分离。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心中有物,老用着一个理想的标准去判断和要求。没有结婚前,大家都拿出来的是假面孔。一到结婚后,各自的缺点都暴露了出来,而双方又都要求彼此具有理想的条件,所以就难以有一个美满的生活。其实,一旦大家都把那难以忘怀的东西放一放,心灵也就自在宽广多了。心境一宽,则天下万境都宽广了,生存的自由度也自然加大,无论什么地方也无处而不是幸福的乐土了。
人心是到处牵牵缠缠,天地却始终辽阔无限。脚下的道路都是自己心中的路,心中如果没有道路可走的话,那自然是自己迷了路,怨不得任何人。一旦把那挡路的石块拿走,遮眼的树叶取开,自然万境都是宽广的,一切也都顺遂了。说到底,还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
117 担当襟度与涵养识见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述论]
人的行为对象便是事。事在人为,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事,有什么样的事也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事情有大小难易的分别,人也自然会有巧拙、贤愚等的分别。一般的人遇到了自己所不能解决或是无力承担的事情时,往往容易采取逃避的办法,或是自我保护的措施。他们总想着,天塌下来有高汉顶着,所以从来不会承担什么责任。
但是,若人人都来采取这样的态度,岂不是无人来担当重任了吗?所以, 逢着那些大事或者难事的时候,便可看出一个人的担当来。如果他能够在艰难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或者是在紧要关头承担大任,那么就肯定会成为更多的人的精神支柱,也往往会被大家所信服和拥戴。
看一个人的胸襟和气魄,还是要把他放在一种关系里去考察。人事关系无非是顺和逆,人们往往适宜于在顺境中生存,因为这样只需要一种技术就可以了;但在逆境中却完全不同了,不仅仅需要技术就行了,它还需要一个人的胆识、意志、毅力、胸襟等等,是一种综合能力的磨练和考验。
一个有胸襟气度的人,在身处逆境的时候是不会怨天尤人的,他能够接受顺境,也自然能够接受逆境。因为在他的眼里,世间的事情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他会把逆境和顺境都当成是生活必须走过的路,从而会付出同样的努力。要度过逆境的办法只有一条,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当然它的前提是有一种大无畏的胸襟和气度。
人类的感情中最可怕的就是喜和怒,这两种感情最容易使人的心理动摇而失去正确的判断力。一旦有佞臣谄媚,皇帝龙颜大喜,便会赐以重赏,甚至是半壁江山;或者忠臣犯颜直谏,真言逆于龙耳,龙颜大怒,便要杀头砍脑,干下许多蠢事。刘备一怒而伐吴,竟然坑害了许多的蜀中将士;吴三桂一怒为红颜,却招来千秋骂名。大人物不敢轻易喜怒,小人物又岂敢轻易喜怒呢!
喜要能不得意忘形,心中要有数,不至于昏了头脑,做了过头的事情;怒要能够明白后果,怒得有威有严,不至于招来是非恶果。所以,有涵养的人对于事理十分通达,往往不容易为喜怒所转动,一方面因为是真正可以使其喜怒的事情并不多,一方面也是因为喜怒之时情绪不稳会造成判断错误。那么,为了不至于造成悔恨,所以就必须增强自己的涵养,以便在喜怒之际而能够无动于衷。
一般人的都是随大流,容易随着别人的路子走,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如果与大家一样去做事,不管他们的事对不对,也没有去加以分析和判断。这样的人,也与大家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凡人一个,不会有什么出息的。
至于禅宗的境界,叫人不起分别念,那是有了分别并且拥有了极强的是非判断力以后的事。而真正有识见的人,心中自然有其独到的准则,决不会盲目地追随他人的。真正的人要有真正的见识,不是有意地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是一切行为皆出于天性自然,便没有什么值得后悔不后悔了。
118 良心与真情
良心在夜气清明之候,真情在箪食豆羹之间。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述论]
人们生存在世间,最可宝贵的是良心,最该珍惜的是真情。但由于虚伪越来越多,良心和真情也就日益被掩盖起来,很难见到了。但是再恶劣的人也会有真情与良心萌发的时候,杀人犯对待自己的情人也一定会有真情,丧尽天良的人见到自己的亲人也一定会有良心。关键是他们的良心被自己的种种欲望所遮掩,但总有良心发现、真情流露的时候。
白日里喧扰噪杂,没有心思坐下来静想,所以往往都是依照赤裸裸的利益原则来交易和办事。等到万籁俱寂,夜深人静,一盏孤灯,独坐细想的时候,一日的言语行为都会历历在目。重新检点一下,才觉得有许多不是的地方,便会生出来惭愧的心理。因此,在那夜气清明的时候,最容易使人良心发现,自我反省。
真正的感情不在于山珍海味、满汉全席里,而在于一箪食、一豆羹之间。因为锦衣玉食的味道浓厚,人们的心理容易生起贪恋却反而忘却了真情;一箪食、一豆羹的味道淡薄,但人们的心理生不起执着反而使真情容易流露。现在的人情浇薄,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烟酒烟酒,还要到饭馆里去搓上一顿。搓还要搓那生猛海鲜,有的甚至一餐便挥霍二三十万元,名符其实地挥金如土。
但是,那些吃金屑菜的人最多还是个酒肉朋友而已,一到关键时候便会树倒猢狲散,真情没有一点。以酒肉结交的朋友,往往都是些利令智昏的人,多了之后必然会陷入悔恨。以茶水所结交的朋友反而感情长久,原因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只有白水是喝不够的。
说到这里,良心和真情对谁来说都是有的,就看你怎么去发现它们了。为了改变一个人的不良行为而不断去苛求他,找他的不是去批评他,不但批评者自己很疲累,就是挨批的人也会生厌,真倒不如让他自己反省。觉悟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对处,才是根治的良方。同样的,与其让我去攻击他人的恶行,检举他人的罪行,使他恼羞成怒,还不如使他自我感到惭愧从而向人坦白,那才是最好的办法。
良心和真情是社会的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核心,也只有在良心和真情这一点上才能把所有的民众团结起来。所以,无论在什么时代或者什么社会里,都重视国民的良心教育和情感培养。通过良心和真情的教育和启发,既不会使自己感到疲累生厌,也不会令他人恼羞成怒,自然是皆大欢喜的事。
119 庸愚与豪杰
宁为随世之庸愚,勿为欺世之豪杰。
[述论]
世间的人尽管多种多样,但大体上无非是两类。一类是那些平平庸庸的凡人,一类是那些大好大恶的豪杰。凡人因为见识短浅,所以不会干什么大好事或者大恶事,就是平常说的良民而已。英雄豪杰往往在智慧聪明上高人一等,所以便有能力去行功德或者做恶事。人类的许多事情都是那些聪明人折腾出来的,所以《老子》说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没有了聪明、仁义、巧利,尽管天下人都成了凡人,但生活却会安定很多,百姓也会富强、孝慈而没有盗贼了。而那些圣哲们一出,就会利用百姓的平庸,去争夺自己的利益。常见世人死于那些欺世盗名的豪杰之手,却没有见到世人们曾经死于那些平庸愚蠢人的口上。
愚蠢的人才智虽然不足,但他不会给社会带来灾难;英雄的人才智尽管出众,但如果心术不正,专门贪图自己一人的私利,那么他的才智无非是吃人的工具而已。才智越高,他的毁灭性就越大,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就更大。比如说那个希特勒,在管理国家上是有才智的,但却把他的才智转化为消灭人类的武器。说得好听点,这些人就是豪杰,不好听了就是枭雄。如王莽、曹操包括刘备等,都是这样。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就在于能运用才智给众人造福,否则就只能称之为枭雄和贼寇,所谓欺世盗名的豪杰便是指这一类。但不管怎样,没有豪杰的社会一定是个很安定和幸福的社会。
遗憾的是,一般的人谁都不甘心做庸人和愚氓,而宁可粉身碎骨也愿意去做一个豪杰。他们无非是为了表现自己,成就自己的名利而已,却很少有人发下心来为众人谋求福利的。当然,出于这样的目的,即使是才智再高,也难保将来不欺世盗名。反倒不如安分守己,平平庸庸地过上一生。既然给社会添不了色,但也绝不给社会带来麻烦,免得贻人一些口实。
真正的豪杰要吃尽苦头,才能为人类的幸福做上一点贡献,不能担当其苦的也就不足以为豪杰了。明知豪杰难为,却能够去甘守平庸,做那最平凡的事业,而不去欺世盗名,却才是真正伟大的英雄。因为很少有人甘心去做凡人,而能够做人们做不到的事情,难道不是大丈夫吗!
120 清福与清名

清福上帝所吝,而习忙可以销福;清名上帝所忌,而得谤可以销名。
「述论」
人们常说要享清福,可见这清福不好享,也就是说清闲安逸的日子并不好过。不仅上天会吝啬他的清福而很少赏赐给人,就是一般的人们也不容许那些太过清闲的人。因为人在清闲安逸中容易变得懒散起来,逐渐会失去生命的活力,甚至会生出悲观的情绪,就如那个有名的懒人奥勃罗莫夫一样。这是因为身体闲散了,种种机制都不太灵活了。但是,他们的心灵也许还不得闲,还要追求那种种的妄想和幻觉,以至于忘掉了生活中的真实,从而导致与现实的隔阂和毁灭。
常常看见那些一生辛苦勤劳的人,他们一旦休闲下来,却不懂得怎样去重新安排消遣生活。过不了几天,他们就会觉得与世隔绝,百无聊赖,衰老而死。这是上天在吝惜清福呢?还是人们受不了那种无聊呢?倘若那些清闲的人们能够利用这些难得的空闲,做上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读点书,写点文章,炼炼拳脚和气功,甚至去做些义务的公益事业,结交的面反而广了,又不受在岗时的限制,自由自在地生活,到处都充满了生命的乐趣和存在的价值,也就不至于如此了。所以说,整天有事去做,忙忙碌碌地,反倒可以销掉那些清福,上天也就不会嫉妒了!
枪打出头鸟,雨淋出头椽,这是自然的规律。所以,好名声也是不容易维持的,而且要维持也是件很累人的事情。太阳给人间带来了温暖,空气给人类带来了生命,宇宙万物给生命注入了活力,但却并没有去争取什么名声和什么报答。如果人们因为自己的一点努力而博得了大名声,那么上帝也会嫉妒的,因为什么恩德都大不过太阳、空气和宇宙万物所赐给人类的恩德。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老子》所说的:“持盈之道,损之又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等等,就是说自然的规律是平均的,多余的东西肯定会被损掉去补给那些不足的地方。有名声的也一定会被去掉而补给那些无名的,因为名声本身又是一种罪过,真正有德行的人才可以居之。
如果要想保持这种名声,就不得不去永远保持成名时的状态。这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会很苦很累。一旦放松了这种状态,这完美的名声便会扫地,有时也会带来祸害。因此,在盛名的时候,如果能够遭到他人的毁谤,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以提醒人们注意并且怜惜自己的羽毛。而且名声既然已经受损,就不至于太招风而容易遭人嫉妒,反而可以摆脱盛名的疲累,做上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
上面所说,无非是德行不够就不要去享那清福,事业不成也就不要居那名声。与其让老天来惩罚,或者是他人来毁谤,何不自己谦虚,损之又损呢!
121 嗜好与养德
人之嗜节,嗜文草,嗜游侠,如好酒然,易动客气,当以德消之。
「述论」
人类在历史的发展中,自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模式和社会阶层,人们由于各自地位的不同,对生活的认识和追求也自然有所差异。比如说,一般人总羡慕那些行为潇洒、风流倜傥、名播青史、痛快淋漓的人,如那些直士、文士和游侠。但是从这些被人羡慕的人本身来说,并不见得就自我感觉良好。
嗜好名声和节操的人,可以为名节去和人拼命,甚至可以去矫饰,目的是为了名节的完美;嗜好文章和诗词的人,也可以为一句辞藻而语不惊人死不休,目的是为了博得一个名声;而那些以游侠自任的人,却往往是打杀有余而仗义不足,目的只是为了争取一个豪爽而已。
说到底,这些大都是所谓的“客气”,就像嗜好酒精的酒鬼那样,一旦三杯下肚,便有了无穷的胆气,会许下无边的大话,一派英雄的气概。其实是一点用都没有的,因为这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情怀,也不是他自己的本色。
如果追究其根源,这些行为不过是嗜好自己的面子罢了,于自己于他人都毫无裨益。这种种情形,无非都是缺乏道德修养所造成的结果。嗜好名声和节操、嗜好文词与章句、嗜好游方与侠义,原本也不是什么坏事,只是社会要求树立名节为的是端正风气,推崇文章则为的是鼓励文化,表扬游侠则为的是主张正义。
若是对此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往往行动起来就似是而非,徒有虚名。如果不是当行的本色,而只是因为一时的兴起,便心血来潮。这样不会长久,反而容易厌倦。岂不是失去了本来的初衷!而唯一能够使得嗜名节、文草以及游侠的人内外浑然,表里如一的办法,就是用道德来涵养,先去除掉外表的浮躁气,从而达到本色当行的境界。
122 念头与鬼神
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述论」
人类的一个特点,是有内在的精神和意识,心理活动复杂。所以,人类是最难管理的,就在于他有着十分复杂的心理和难以捉摸的情绪。那些圣贤出来,总要想方设法来统治人们,所以便针对人类的心理特点设立了宗教鬼神等,就是《易系辞》中说的“圣人以神道设教”。也就是说,圣人创造了神道鬼怪等,目的是为了设教,为的是教化管理百姓。可见这鬼怪神道等,都是人类的精神生活中的主宰,并不是现实中所真有,所以很难有人在大天白日里见鬼,除非是将死的人。那么,这鬼怪神道等都在哪里呢?说到底就在人们的心里。
我们内心里的每一个念头,就都是神道鬼怪等的化身,或者说所有的神道鬼怪等都是我们心灵的外化。也就是说鬼在心里,佛在心里,神在心里。《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曾经变成妖怪凌虚子,悟空便问她说,妖怪是菩萨,还是菩萨是妖怪。观音菩萨则回答道:“菩萨妖精,皆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所以,孙悟空是心猿,他的一个斤斗就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就是十万八千里,而东土离开西方却正好是十万八千里。这说明心中一念善,便是西方极乐世界里的佛菩萨,心中一念恶,便是地狱里的妖怪和厉鬼。
正由于心念与之相通,所以心怀善念的人,自然会得到吉神的呵护,这是由于自己本心祥和的原因;而心怀恶念的人,自然与恶鬼同途,仿佛生活在地狱一般,原因是他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烦恼。任何善恶的念头,还没有付诸实施的时候,就已经在心中由自己承受了。所以,心中充满恨意的人,他的心灵已经是在地狱了;心中充满善意的人,由于善意所给他带来的欢喜,就如同身在天堂一样。
如果说,还有鬼神存在的话,那就完全生活在我们的心灵之中,所谓的吉神与厉鬼,其实完全都在于我们自己的善与恶。鬼神不能给人带来灾祸和幸福,幸福与灾祸都由我们的心灵所自取。为善行德的人心胸舒坦,欢乐无比,本身就是自己的吉神。为恶的人心中充满荆棘,痛苦烦恼,本身就形同恶鬼,还会有什么恶鬼不以他为同类来与他友好吗?知道了这个道理,人类不就可以去役使鬼神吗!
123 梦里与泉下
眉睫才交,梦里便不能张主;眼光落地,泉下又安得分明。
「述论」
人类有两套意识系统,有意识和潜意识。意识的活动限于清醒的时候,而潜意识却往往在睡眠时活动。意识当事,人们会觉得自己是个主人;潜意识的活动方式便是做梦,梦里便由不得自己了。在白日里人们凡事都有很多的主张,会追逐名利与美色,争强而斗胜。但是一到夜里,眼眉睫毛才一交合,便进入光怪陆离、莫名其妙的梦境。或者为豺狼所追逐,或者为恶人所陷害,或者爱而得不到,或者黄粱一枕熟。即使是最亲爱的人,在梦中也仿佛对面不相识。这与白日里的意气风发,事事皆由自己主张完全不同了。
然而,白日里的自己又何尝是自己的真正主人呢!梦中以为真实的,白日里不也是一样认为真实吗?结果怎么样呢?自己把握不住任何的东西。比如说, 名利似乎永远到了手,然而过不了几天却又丢掉了;即使是那些恩恩爱爱、死去活来的人,过不了几天也会反目成仇。有什么东西是自己能够真正做主的呢?反倒是梦中的自己,证明了自己的渺小。
好梦固然留不下来,睁开眼睛便是一场空;就是恶梦也避不去,经常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所以,现实中的梦与睡眠中的梦其实没有什么区别,而且较之受到种种环境牵制与命运摆布的白日,梦又何尝不是更真实的一面呢?但是, 如果人们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真正认识了,在茫茫无限的宇宙当中,我又算得了个什么?并且从中生起万事不执着的人生观,一切看得开了,也许反而会活得潇洒一些。
佛家说生命的方式有六道轮回。一旦地水火风四大生命因素离散之后,我们人类的这个色身便成为幻身,从而根据我们自己生前的善恶行为来决定下一次的生命方式。行善积德的就会往生天界享受幸福,行凶做恶的就会被贬下地狱去接受惩罚。这一切都是不由自主的。
也就是说,到那阎罗王跟前,决不容许你去口辩的。一切生前的作业都记录在他的档案簿上,怎么能够与他辩得分明呢?所以人的眼光刚一落地,就连梦都没有了,还怎么能够有自己的主张呢?如果说九泉之下还有个地狱的话,生活在那里的生命又能是个什么样子呢?
下一页 尾页 共7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