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东方人生智慧——小窗幽记

_7 陈眉公(明)
407诗禅与酒画
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一偈不参,而多禅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晓,而多画意。淡宕故也。
[述论]
人本身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一切诗意、禅机、酒兴、画味等高雅的东西,都只是他本身的身外之物。就如人本身就是那最醇厚芳香的美酒,而这些身外之物就好比是那酒糟而已。能够写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孟浩然,他本人就是一首诗,所以他真正用笔来写出的诗反倒成了多余的酒糟。酒糟虽然有味,但怎能比得上那最醇厚的佳酿本身呢?所以,在我们生活的交往中,注重的不是某人的作品或者文化水平有多高,而在于他本人具有什么样的气质。
诗是用文字结构而成的,没有文字也就没有了诗。比如我们现在所读到的诗词,全都是用文字材料写成的。只有我们读了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文字,我们才会真正体会到那寂静并且富有禅机的诗意韵味来。然而,生活中却有人虽然不识文字,比如那深山中的仙道野人,也许他们并不识字,可行为举止却是那么样地气韵生动,潇洒出尘,满含诗意,让你倾慕不已。
禅僧参禅,参悟的是用文字写成的偈句,或者话头,比如说“我是谁”、“念佛是谁”、“随他去”等等。只有我们参悟了神秀的“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才知道人要经常清扫自己的心地;但等我们参悟了慧能的“菩提本无树,莲花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才知道心地本来清净,何须人为地去清扫呢!明白这一道理,我们自然不会为世间的事情再起执着了。行动起来,便会潇洒脱俗,有那“明月一天迥无尘”的禅意。但是就是有人一首偈句也没有参过,却能够像野鹤闲云一般,言行举止无一不是禅机生意,旷达绝尘。
文人雅士要饮酒,就是要借酒壮气而灵感勃发,便会解放心灵,无拘无束,自由挥洒。就如杜甫所描写的那一般酒中八仙一样: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水井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酒意勃发,完全没有了等级贵贱的分别,真正做到了人与人的本性交流。当然,在过去甚至是今天的社会里,人与人都能够进行平等的交流是不可能的,所以还是要借助于酒。酒可以壮胆,可以骂座,可以启发灵感而吟诗!但是,有的人完全没有喝什么酒,却充满了酒意,能够风流潇洒,越超常轨,以平常心交天下友,无拘无束,韵味盎然。
古人的山水画,最突出的就是山石风物,讲究很多,有醉石、卧石、立石、雅石、韵石等名目,在画面上神态各异,景象不同,或者如下山猛虎,或似上山巨龟,或如人立之熊,还如扑食猎豹,不一而足。无一不流露出诗情画意,生动肖妙,跃然纸上。远山淡逸,近峰兀立,白云出岫,飘然悠悠,令人神往。然而,却有人不曾懂得那一石一花,一笔一划,竟然仿佛玉树临风,意境闲淡悠远,革带飘洒,真堪入画,自然呈现出一派浓浓的画意。
可见,诗意不在于字,禅机不在于偈,酒兴不在于酒,画意不在于石,那么,它们到底在哪里呢?一句话,就在我们坦坦荡荡,无牵无挂的心灵中。倘若我们沉醉在那功名利禄中,自然无法体会到诗意,因为诗意在于真情,而功利之心会伤害感情;倘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所体会到的只是那色声香味触法,从而执着于尘世的境界,也就无法体会那禅机的灵妙,因为禅机不在于执着;若是我们太过于理性,凡事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也就无法体会到酒兴,因为酒兴原本就存在于放浪形骸的时候;假如我们不善于用艺术家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也就无法去体会那写意画上的韵味,因为画味雅淡韵逸,既在于形相,却又在风神。能够做到这样去看待生活,并且去实践,那么一个无束无缚的心灵便可以成为真正的主人了。
408棋酒与竹花
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
[述论]
人类的两种最大的情绪就是忧愁和欢乐,曹操当年提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主张,李白便去举杯浇愁,但却越浇愁越多。人的忧愁过深,便会影响到头脑和眼睛,叫做愁眉深锁。眼睛是精神作用的地方,愁多便会伤神,“黯然销魂者,唯别饵已矣。”忧愁能够使人销魂落魄,黯然神伤。所以李清照说过:“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其实,这愁能有多少?又是所愁何事呢?人们发愁的时候,往往不去想想自己所愁的到底是什么事,值不值得去发愁。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发愁,为了几块钱的奖金,别人多看了我老婆一眼,为什么他的工资比我的多?她的衣服怎么能够比我的漂亮呢?等等,都会给人带来闲愁而愁眉紧锁。但仔细一想,为这些事发愁真是大可不必,愁坏了身子反而是自己的不舒服了。
有了愁,最好是去观看下棋,把酒浅斟。看下围棋的好处是能够把世上的事情看淡,因为棋子的得失又何必看得太重呢?一旦把眼睛盯在那几个小棋子上,反而会失掉大局。只有舍得那些小棋子,才能够保住大局面。丢上几个棋子又何必眉头不展呢?看下棋的确可以扩展自己的胸襟,不会为小事而愁眉紧锁了。
至于在浅酌美酒的时候,慢慢地酒精发挥作用,使你的意识部分麻醉,也就对许多事情不过分在意了。眉头一旦展开,便不会自己去惹什么烦恼了,干愁是不解决问题的。只有在观棋酌酒的时候,能使内心的焦虑和忧愁稍稍得以宽舒和缓解,有利于自己重整旗鼓,调整心情,再去直面那新的挑战。
欢乐是一件好事,但是心中太快乐了,也会出现问题,叫做乐极生悲。有名的就是那笑死牛皋,气死金兀术,所以欢乐也是要有节制的。一个人在快乐的时候,往往会使自己的心情也得到一种平衡。但过分的得意,同样会使心中得不到平衡,自然会招来麻烦。所以孟郊一中进士,便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也真是太穷酸了!欢乐也得慢慢地去享受,哪能那么性急呢!
所以,懂得生活情趣的人,就会在一些微小的闲情逸致中去回味这些快乐,那么快乐就会变得长久而浓厚了。种竹与浇花,并不次于与朋友共同分享快乐的美妙。竹子高节雅情,花儿风神美丽,万物各有自己的生机与神态。竹竿凌云,竹叶扶疏,给人间带来了一股清新;花儿把美丽带给了人间,并没有任何得意的意思,只是让人们感到欢乐幸福就行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而物我两忘,自己的欢乐也就会像竹与花的气节与美丽一样地自然了。
409了心与出世
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
[述论]
人的认识之所以产生,全在于心灵的妙用。没有心灵的感应,也就不会有对事物的意识,那么心与物的关系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从我们认识事物的角度来讲,没有心也就不会有物,同样没有物也不会有心,心和物二者是相对待而成立的。也就是说,当我们没有心的时候,对社会的认识可以说没有,但也可以说是全面的。
婴儿初生,其心完善,无有牵挂,也无所不在,也无所不知,因而称做赤子之心。正因为他的心没有一点尘埃,所以就像一面宝镜一样,无所不能照耀,也无所不能反射。它是完满无缺的,这就是心灵的本来面目:“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我们一旦有了心识的作用,赤子之心的完满就会被破坏。尽管认识到了社会与自然的一部分,但已经无法真正地全面地反映人生和宇宙了。因为我们的心识一定存在着成见,才会从某一个角度去看视人生和宇宙,自然也就得不到真正的全方位的体认,所以永远也无法得到那人生的真谛。
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的心识作用都是虚妄的。就好像我们眼睛的视线事先都被进行了规定一样,所以只会看到生命的生与死,幸福与快乐等相对的事物,从而便无法看到生命中的其他真实意义。我们的心识执着于自己的肉身以及种种自私无聊的念头,所以才会感到生死烦恼。
其实,肉体的我以及我的观念都只是一个幻像,从时空的角度说没有一个是可以永恒不变的。不能永恒的东西就不好去执着。比如说,我们人类的生命不能永恒,但秦始皇扫平六合而统一天下后,便派遣许福渡海去寻求长生不死之药,要求得生命的永恒。不过,无论他是怎么样地执着,最终生命还是被消灭了;即使是他所梦想的万世基业,也只是到了二世的手上就烟消云散了。
一切有形有为的事物,都会有死有坏,都不可执着。因为他们都不是生命的本来,而一切众生真正的本性便是佛,是空,是道。当我们的心灵能够放弃那些虚妄不实的执着,也就到达了自己的本来佛性境界,叫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倘若能够证悟到了这一点,心灵便暴露出自己不生不死的本来面目,肯定不会再起那些虚妄的执着之念了。这才可以说是办了心灵的大事了!
有生必有死,有形终有坏。这就是人世间的常道,因为谁也改变不了。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照样也不可得。因为有心就会有变化,唯一不变化的就是空。再伟大或渺小的事情都在不停地变化,最后必然消失成空,可见空是绝对的永恒。
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移星换斗,上天入地,可以说自由自在了。但是真正能够降伏他的只有四个人,一个是代表阴道的二郎神,因为悟空象征着阳道,而阴阳交相胜,所以二郎可以降伏他;二是太上老君,因为是道的象征,所以那个代表太极的金刚套便能够降伏他;三是如来佛,因为他是无所从来无所从去的真如本性,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所以能够降伏得了心性;第四个就是孙悟空自己,西天取经的路,可以说正是他消灭自己心里中一切杂念和虚妄的过程。等到心无其心了,也就成就了佛果而得永恒。
所以,我说《西游记》写的是人类的心路历程。可见,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不可执着的,根本的真相就是一个空字。而空是无法把握的,所以空门的出世法就是不执着。不了解这个道理,是难以超脱世间的。
410调性与调情
调性之法,急则佩韦,缓则佩弦。调情之法,水则从舟,陆则从车。
[述论]
人因为各自生活的条件和环境不同,所以对待人生的态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由此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征和性情。因为性情的差异,所以在人生社会的交往中便有了五彩缤纷的局面。但人又是社会的,社会并不见得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我的性情并不见得能够被全社会的成员都接受,于是就必须加以克制和调整。人们之所以都愿意掌权做官,一个重要的下意识原因,就是要大家都来接受自己的性情。有了权势,居高临下,自己也许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但一当自己放纵性情而为所欲为了,很有可能便会遭到群众的反对,甚而被推翻。
所以,不管是什么人,在与社会的交往中,都必须调整自己的性情,以至于能够与人相处融洽。比如那佩韦佩弦之说,原出于《韩非子》的《观行篇》,要人在行为上自我来提醒: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人的个性,有些是天生的,没有办法;有些却是后天的习惯所养成的,就可以进行调治。如果性子太急,遇事就容易操之过急;性子太缓了,又容易错失良机。而佩韦或佩弦,正是古人在自我修养方面诚实笃厚的表现。
古人为了调养自己的性情,就有很多的方法,的确值得我们借鉴。有的人性子急躁,见不顺眼的事情就会上火。或者厉声呵责,或者处以严罚,自己的心里还难受。既伤身体还得罪人,所以没有一点益处。比如说历史上有名的那些酷吏,几乎都是性急的人,结果都不得善终。
所以容易性急上火的人,最好是能够自己加以克制。那个有名的西门豹就是一个,他的性子很急,总不免得罪人,所以总要在自己的身上佩带上一根牛皮绳。老黄牛的性子比较缓和,而牛皮绳的韧性较大,都可以提示人们不要性急,性急吃不上热豆腐。如此以来,心理上就会缓和一些,事情也就可以处理得圆融一些。
有的人性子缓慢,拖拖沓沓,办事不够利索。本来很简单的事情,三下五除二就可以解决了,但他却硬是要拖上好久才行。有时拖得实在下不去了,才急急忙忙地草率处理。结果对谁都没有利益,反而自在不了。
那个董安于就是这个样子,他为了调整自己性子缓慢的毛病,就是在自己的身上时刻佩带上一根琴弦。琴弦一绷紧,才能弹奏出音乐来。否则软不邋遢地,根本就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影响了工作。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会改变自己的个性,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
性子的急缓决定着人们对待事物的方式,而感情的好恶却又决定着处理事情的效果。有的人对于喜爱的东西就会恋恋不舍,厌恶的事物便怒形于色。因为我们的留恋,就容易给别人以机会来设置圈套;由于我们的厌恶,也容易造成对立的仇敌。所以遇事时,这情绪也很关键,需要调整。而调适情绪的方法,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要逆着事物的本性去行事。
就如在水上要行舟,在陆地上要用车,才是自然的事。若硬是要违背客观规律,依照我们的情绪去办事。非要在水上去行车,陆地上来撑舟,那么即使不被溺死,也会寸步难行的。天地万物,各自有着最美好的天性。顺其自然,也会让我们自然。如果先要顺着我们的情绪好恶去做,就会违反事物的天性,反过来又造成我们的不适。明白了这个道理,做什么事情就不会一意孤行了。
411好物与妙用
好香用以熏德,好纸用以垂世,好笔用以生花,好墨用以焕彩,好茶用以涤烦,好酒用以消忧。
[述论]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自然和社会里,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所有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事物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我们自己拥有那最佳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技能,则万事万物都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和知己。而生活中的艺术,就在于使任何事物都发挥其最美好的用途。
当万事万物皆供我们使用的时候,他们也自然地得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不过,好东西遇到了糟人手,也只能去叫苦了。好人手碰上了糟东西,尽管可以凑合一时,但终非长久,仍然不免遗憾。所以好东西遭逢了好事物,好事物碰到了好人手,便能够得到好效果。一切都在一个缘字,也在一个巧字上。
古人以香草来比喻君子的德性,《陋室铭》中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道德本身就是温馨的。但它又需要经常地培养和薰染,否则就会变质换味。所以,当我们居家读书修养时,便点燃那华香或者身佩香草,正好能够提醒自己修养德性,以便如香草一般馨香宜人。外在的芳香与我们心灵的芳香融为了一体,就能够使我们自己温馨,也可以给他人带来感染和薰陶。
那么,一张上好的纸张,在上面写下那可以传世不朽的文字。纸传多远,则文字便会流传多远,岂不是最为适切呢?历史上,我们知道那些著名的书法艺术家留下了许多的作品。可惜的是,他们所使用的纸张并不见得都是上好的,所以保存不久便损坏了。当然也就流传不到今天了,使我们徒然感到惋惜!我们现在又有什么不同呢?有些东西不愿意流传的,就随便用上一张什么纸,写过就拉倒。可有些东西,自己就想写在那好纸上,以便它存在的久远一些。
同样,得到一枝好笔,让我们用它来写下那龙飞凤舞、银钩铁画的珍贵笔迹和字字珠玑、言言锦绣的美好篇章,绽放出无数心灵的花朵,表现出人生和宇宙的纯粹境界。江淹梦笔生花,才思猛进;李白梦笔生花,遂成千古诗仙。笔者不才,只是山野一名农夫而已。七七年恢复高考,试毕之后,梦见毛泽东主席赐予一枝如椽巨笔,次日便得到了录取通知书,以后也真的文思大长。可见,对于文人来说,有一枝好笔确实不易。这些梦寐以求,让人魂萦魄绕的,无非是那神妙莫测的灵感而已。所以说,有好笔再有好才,更要有灵感的勃发,才会有不朽的作品。
至于有一块好墨,慢磨细研,流光溢彩。再用上那一枝生花好笔,通过我们心灵的展现,气韵生动地结构成一幅焕然一新的山水花鸟图。清新自然,生机趣致,雅淡闲远,飘洒出尘,陶情冶性,难道不是它最佳的用处吗?
生活在人间,庸俗而污浊的环境难免会给我们的胸襟上沾染上烦恼的油渍和忧愁的污垢,有时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烦恼谁没有啊?只是我们的身边有了一杯好茶,在慢慢的品味茶道的时候,却能让我们涤除这胸中的烦闷,感到无比地清爽。禅宗的寺院讲究茶道和茶禅,就是要涤除我们身心上的污浊与尘垢,从而使我们在清新而古朴的氛围里享受人生的真味。而大口地喝茶,犹如《红楼梦》中说的“牛饮”一样,便只能够感觉到苦味。而放下了心地,清闲自在地用那小盅品尝,就不会感觉到苦,反而会感觉到一丝清新的感觉,由肠胃渗入心胸,再融入四肢,不胜舒服畅快,遂得茶道而洗涤尘烦。
同样,一杯好酒,温醇厚道,小醉微醺,畅然适意,则能使我们忘去那心中的忧愁,只留下一片真理的空间去遨游遐想。“浊酒一杯家万里,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时候,自然越饮越愁,就如李白说的“举酒浇愁愁更愁”。最好是在杞人忧天倾的时候,喝上一杯货真价实的茅台,心里解去了那无聊的忧愁,进入了一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境界,就会与嫦娥同舞霓裳羽衣曲了!
412烦恼与性灵
破除烦恼,二更山寺木鱼声;见彻性灵,一点云堂优钵影。
[述论]
生活中往往会有许多的烦恼,使我们感到身心不安,思虑不宁。有时会失眠健忘,头痛脑热;有时会情绪不稳,急躁难耐。但仔细回想一下,烦恼的根源却都是因为我们对于尘世间那些虚假幻相的执着。因为虚假,所以就得不到;得到了也会随即失去,所以我们会永远烦恼下去,直到我们永远地捉住了这个东西。然而,这个永恒的东西是没有的,因而这烦恼的本身也应该是虚无不实的。也就是说,只要破除了烦恼的根源,这烦恼也就不存在了。
那么,怎么样才能认识到这烦恼的根源是虚假的,而且加以破除呢?也许大家都有过接触寺庙的经历。不知你是否在山寺中聆听过和尚敲木鱼的声音?而且是夜晚二更十点前后,山间已经是万籁俱寂、一片宁静了。这时,古老的刹庙里的殿堂上,一位得道的高僧以他那苍劲的声音吟诵转读着梵语经典,同时却有节奏地敲击着那划破夜空的木鱼。这声音清警轰鸣,回荡旋转,好似出自天国之中,携带着它的神秘、灵妙和真理,涤荡着我们的心肺。
尤其是那木鱼声的敲响,正如那韦陀天尊提着他那千钧降魔杵,在敲打着我们的心扉:梆、梆、梆...还有什么烦恼能够存留在我们的心中呢?如果,你再去审视那木鱼的形状,就可以看出木鱼的眼睛始终是张开着的。击打木鱼是要它快快觉醒,所以那一声声敲的都是“觉醒”,要把那些痴迷的凡夫俗子从沉沉的睡梦中唤醒!当我们真正听到了木鱼声,便会随着它的引导而走出梦魔的纠缠,得到真正的清醒。那么,还会有什么东西能够再来烦恼我们呢!
佛教认为烦恼的根源,在于我们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因而无法得到灵妙的感应。于是,要破除烦恼魔,就得唤醒我们沉沉睡去的灵性来。灵性是什么呢?又在哪里呢?我们对它已经疏远得很了,所以根本就记不清它的模样是什么了,又怎么能够见到它而把它唤回来呢?我佛慈悲,便在自然界中找到了它的象征物──莲花,也叫优钵昙花。
它出淤泥而不染,清净洁白,独立不苟,正好是我们清净心性的化身。所以,莲花常被喻为佛的清净智慧和我们的本来心地,佛祖菩萨坐的都是莲花座。释迦牟尼佛祖初生下来的时候,前行七步,后退七步,而步步生出莲花。直到那灵山会上,诸位大贤问法,而释迦牟尼佛却随手拈起一枝优钵昙花示众,只有迦叶菩萨心心相印,破颜一笑。佛祖便传给他甚深妙法的正法眼藏,于是就有了传佛心印的禅宗的流播。
佛祖成佛后,在菩提树下妙禅万物,观察到了宇宙中的一切生命,也就是所有的众生,都有着本来佛性,都可以成佛做祖。而要让他们真正成佛,关键是要他们能够彻悟生命的真相。就像莲花那样,不起执着,随顺自然,便是我们自己的本来天性。因为我们的心地原来是清净无染的,倘若我们能证悟到这样的一种清净智慧,肯定会彻底地洞见了自己的本性。这就是莲花的启发。
413恶业与俗情
人生莫如闲,太闲反生恶业;人生莫如清,太清反类俗情。
[述论]
谁都愿意清闲,所以清闲就成了生活的目标。就因为生活太忙碌,忙碌得失去了自己。真的,在忙碌中,我们会忘记了自己是谁,甚至连从何处而来,而且要去做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偶尔一念转机,我们会想起有些问题还需要心里明白,所以便寄希望于清闲的时候。
然而,我们似乎永远也得不到清闲,总是一件事情没有忙完,另一件事情就要开始了。其实,有的人似乎很清闲,身子不需要去忙碌奔波,就会有饭吃衣穿。但是,他们的心里却一刻也没有清闲过,会想着这样那样的东西和生活。那么,什么才叫做清闲呢?
说到闲,的确可以有身闲,也有心闲和分别。身闲说的是身体不忙碌,心闲则指的是心灵中不挂事。人生能得到闲适的时光,是十分不容易的,因为大部分的人都在为生计而忙碌着。偶尔的闲暇对我们的身心有益,就像是那飞转的机械也一定得有个休息的时候一样。
但是,人又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因为他已经习惯于穷忙,所以根本就不会享受生活中的清闲。若是生活中没有了什么中心的任务或者确定的目标,太闲逸的日子反而很有害。因为他们给人当奴隶已经习惯了,真正把自由交还给他们自己的时候,反而不知道该去做些什么了。
如果我们硬要把自由交给他们,抛开那些怠惰而只想睡觉的人不说,大部分的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去吃喝玩乐,要去享受生活中的欢乐。不过,能够享受心灵清闲之乐的人并不多,所以大家也只能去追求那些物欲之乐。而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一个终止的地方,所以许多的罪恶都是从吃喝玩乐的放荡中产生出来的。
过度地纵欲玩乐,更容易迷失掉自我的本性。惊风飘白日,人生如晨露。时光短暂,我们何不充分地利用闲暇,扩展我们的生命含量,使它变成我们生命中最为美好的日子呢?
清可以理解为清高、清廉、清洁、清澈、清闲、清苦、清贫等,作为一种人生的态度本来是很好的。但是,如果我们要故意矫揉造作,以标清高之态,反而就不好了。清高、清廉等是对自已的要求,比如说要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是要修养自己的心灵中的一种品格,而不是表现出来故意要别人的眼睛看的。
因此,过于清高了或者清贫了,也就和世俗的情态一样了,因为我们正在追求着一种名声。有些人很有钱,但却故意穿着贫穷的衣服,故意给别人显示他的艰苦朴素的品格。反而会适得其反,令人作呕。而最能够体现自己品性的,也就是最最自然的东西,而自然也正是与自己身份相吻合的那些东西。
414灵丹与世俗
胸中有灵丹一粒,方能点化俗情,摆脱世故。
[述论]
人的生命不能够正常运转的时候,就是出了毛病。毛病是多方面的,任何地方都可能成为病灶。而要让生命这架机器正常运转,也就必须要对那些出毛病的地方进行调整,这就是针砭药治。毛病尚浅在肌肤的,还可以救药;已经病入膏肓的,只能医治无效了。而能够起死回生或者妙手回春的,也只有那些灵丹妙药,不死的仙方了。
可惜,从后羿所取而被嫦娥偷服而飞升九天的不死之药,到秦始皇海上三山的访求仙丹,以及汉武帝金盘承露、餐霞服气,到历代帝王服食炼丹、蓄养术士等,或者那些世外高人,僧道方士等,数千年也许数万年奋斗不已。结果都没有达到那个长生不老的目的,仍然无法改变那神话的性质。
不过,无数前人的努力至少给我们证明了一点,生命跟前,仙丹失灵,妙药无助。因为生命有其自身的规律,决不依我们的意志而转移,所以说再好的灵丹也只能去医治那有限的疾病。在身体病与心理病中,往往身病得之于心病,身病好治而心病难医,而且心病一好而百病俱消。
所以,我们常说,治病先治本,度人先度心。而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心药就是那灵丹一粒,就是孙悟空在朱紫国“心主夜间修药物”所修成的乌金丹。用以治心病,就是要首先找到他烦恼的根源,是那惊恐忧思的症状,然后再判断出是因为双鸟失群而得的病症。当你认识到心病从何而起的时候,疾病也就好了一半了。
每个人都有一颗昭昭灵明的心,奈何入世一深,便为种种的计较和机关所蒙蔽,有如那璀灿的明珠蒙上了尘垢。这个时候,心里便得了病,不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了,只能表现出变形扭曲的心理来。没有了欢乐,都是些痛苦。《西游记》中的乌鸡国中,孙悟空去求太上老君,而使“金丹一粒天上得,三年故主世间生”。可见这所谓的“灵丹一粒”,本来自于天上的虚空之中,那就是一颗虚空不昧的心灵。
扫除了心珠上的尘垢,就会露出来虚空不昧的心灵,也就可以用真心来面对并且反映自己和世界,得到的图像便会是真实的了。这颗真心,便足以点化那些牵挂世俗名利的情感,摆脱掉世俗的故态,而祛除百病了。更重要的是,这颗天上得的灵丹,人人本心皆有。等我们到了走投无路或者只有死路一条的时候,也许就会发现了。当然,与其到了那个时候才发现而悔之晚矣,何不未雨而绸缪呢!
415髅与蝴蝶
无端妖冶,终成泉下骷髅;有分功名,自是梦中蝴蝶。
[述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人自己愿意美,我们大家也需要她美好。就像美丽的花儿一样,它开放得越美丽,我们得到的喜悦也就越多。正是基于这种心理,人类中的女性便越来越变得美丽了。我们再去看看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就知道人类的女性已经升华脱俗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女人需要美,男人也需要女人美,这就是女性变美的根本动力。所以,经过千万年的努力而到了今天,人们更加珍惜女性的美丽来了。丽质天成且不说,人类还发明了许多的东西供给女人使用,让她们化妆装饰自己。那么多姿多彩,鲜艳光辉!
什么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沉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时若弱柳扶风,真是万般的美丽,无端的妖冶!难怪会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了。她们的美属于人类大家,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历史上凡是贪婪一个美女颜色的,最后都会误国殃民,身败名裂。那夏桀、殷纣、周幽、隋炀、唐明等,都是贪婪了一个美女,就成了荒淫无耻的昏君。这件事情很奇怪,作为一国之主,你尽可以拥有三妻四妾、九妃七十二嫔、六宫粉黛、三千佳丽、万数彩娥。一生能把他们都爱幸个遍,也没有人会说你荒淫误国。但只要你想执着爱恋一个人的时候,就变成了荒淫无耻!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人生的目的,不仅仅是要爱美人并且与她们造爱。我们的精力与生命、生活与工作等,都不允许我们这么样地耗费心力去执着于她们的美貌。更何况色是刮骨钢刀、伐性之斧,如果过分地贪色,不仅要伤害我们的心地本性,就连我们的生命也会搭上去。《金瓶梅》中的那个西门庆可以说是个色中饿鬼了,结果早早地把生命丧在了他所贪婪的美色上,被“腰间仗剑”的潘金莲给斩了,而自己所爱的美人竟然又成了他人怀抱中物。
读到这里,那些贪婪美色的人应该自省了!自省就是要看透那美色的本质,其实只是一种虚假的幻相而已。若是没有可以愉悦的心,美本来也就不为美了;若是没有可以厌恶的心,丑本来也就不为丑了。美与丑都是那暂时的幻相,也是自己心中的幻相。昨日她还是一个女婴,今日里转化为美人,来日里同样也要化为骷髅。
就像《西游记》中的白骨夫人一样,先是美妇人,再是老太太,后又是老公公,三次变化之后就现出了原形─一一堆白骨。她是变化着的,美丽也只是暂时的,可我们却一厢情愿地执着不放手,因而会产生痛苦。没有了美和丑的分别心,大家在没有来到世界以前都是一样的,回到九泉之下变成了一堆白骨的时候也是没有多少区别的!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读书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博取功名利禄、当官发财;十载寒窗苦读的代价,所换来的便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但是,就像一座塔一样,越到上面就越危险,需要的人也就越少,正是那高处不胜寒。也就如初中升高中,会有人被刷下去;高中升大学,会有更多的人被刷下去;大学考研究生,会有更多的人名落孙山。这就是社会现实的需要。榜上有名的无限欢呼,榜上无名的会痛不欲生,认为对不起父母和国家。荣辱感太强,就会自己受不了。不是烦恼不堪,难以回首,就是自绝人生,饮恨而没。在那名利功业的诱惑下,演出了多少幕可歌可泣的悲剧!
古人认为富贵前定,功名有分,是说一切都是由命里注定的。我们认为,这功名富贵都受着一定的条件所制约,并且包含着很多的偶然因素。从概率学上讲,往往是求之不得的。你有了那个条件,却不具备那个标准;够了这层关系,却冲不破那层关系。所以说,我们的命运中,能够由我们自己所主宰的成份并不大。
可是,我们又往往认为自己是得主,经常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一旦失利,也就别无退路了。其实,我们并不反对名利地位,也不反对你自己去争取,而且还鼓励你去奋斗。只是说,在成功的时候不要太得意,以防反复;失败的时候不要太烦恼,潇洒一些。有些时候,信信宗教的教义,把这一切都看成是命里注定,也就不会烦恼痛苦了。庄子的办法很好,世间一切都仿佛是他梦中的蝴蝶,随物迁化,也就没有什么好执着的了!
首页 上一页 共7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