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东方人生智慧——小窗幽记

_6 陈眉公(明)
342 才子与佳人
才子安心草舍者,足登玉堂;佳人适意蓬门者,堪贮金屋。
[述论]
古人的观点是郎才女貌,男子要有才华,女子要有美貌。他们认为这样的条件才能够相互配合,也可以说是最佳拍挡。可惜,大家都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男女双方都必须具备的德行。在男女爱情和婚姻问题上,男才和女貌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而男女初相识时
的第一面尤其重要。
有些人会一见钟情,就是因为他们首先发现了双方的男才女貌。即使是经人介绍的,乍见一面,外表上看不入眼的便会落选。因为双方相识之初,谁也不可能真正地了解对方的心灵和德行。而每一方所表现出来的都是经过了伪装以后的东西,所以天下的婚姻几乎都会有问题。
天下的男人要么有才,或者有德,这样的人并不少,但既有才又有德的人就不多了。天下的才子不少,但却很少有能够保有自己的本质和气节的。他们刻苦学习的目的,是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目标在于名利和美色,出发点先有了问题,结果也不会有什么大作为的。
如果说一个才子能够安心于简陋茅舍之中,不贪婪于富贵名利,那么肯定来日会足登金銮玉殿,成就一番大事业的。诸葛亮高卧茅庐,而胸怀天下,不贪婪于富贵,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会成为千古名相;张良才盖天下,而且义气高尚,所以能够身为帝王师,万古流芳。因为他们当官入世的目的,不是为了一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天下苍生的安宁和解放,所以张良会在天下平定之后全身而退于山林茅舍之中,诸葛亮能够在掌握政权之后一心为民报国。
在封建社会里,因为女子的美丽正是她们得到归宿和幸福的本钱,所以她们往往会自恃其美丽而有骄慢的心理。但是,由于美貌并不是一生都能够保持的,所以凡是以美貌被人所取的,也一定会因为美貌的消失而被人所遗弃。可见,这美丽并不是一个女人真正成功的唯一条件,在现在的社会里就更是如此了。
没有德行和气质的支持,没有学问和修养的辅助,一个女人是决不会走向人生的真正成功的。倘若她的面貌美好,内心也很美好,那么她自然不会把自己的美貌当作一个值得骄傲的本钱,那么也就不会故作姿态去迷惑他人了。她希望她所喜欢的男子也一定不是因为看中了她的美貌,所以她也不会要求她所选中的男子一定是富贵权势的。
只要他能够有才又有德,那么即使是贫贱之家,她也会下嫁蓬门,与之同甘共苦。可以说,这就是内外皆美丽的女子了。只有具备了这种德行的女子,才会帮助自己的丈夫成就一番事业。那么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也自然会欣赏的是这样的女性,把她藏之金屋,也是理所当然的。即使是能够身为一国之母,她也有这样的德性了,决不会为了富贵名利而危害天下的。
343 喜传语与好议事
喜传语者,不可与语;好议事者,不可图事。

[述论]
人是社会的动物,而决定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语言的使用,所以生活中不能没有语言。但对语言的使用却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有文字的、口头的、身体的,也有创造的、陈旧的、平板的,更有赞扬的、诽谤的、奉迎的,还有自己说的、道听来的、造谣出的等等。并且它们各自都有一定的效用,所以听话的人或者使用语言的人都应该有所警惕,不能轻易看待。
比如说,有些喜欢传播话语的人,或者是出于自己的某种习惯,或者是出于好奇,或者是要消遣无聊。出发点尽管千差万别,但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都不会保守住秘密。并且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喜欢加油添醋,夸大其辞。也就是说,他们所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值得推敲。
同时,如果我们要与他们交谈,或者说推心置腹,引为同道,那么他也一样会把你所讲的事情再加油添醋地传播给别人。也许你的话里有自己的隐私,他会说得神秘而又神秘,传播开来对自己不利;或者话里有对别人不利的评价,他会说你对某人恨之入骨,以至于造成别人对自己的忌恨。与这样的人说话对自己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如何能和这种人谈心中的话呢?
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他们的主意最多,对什么事情都要发表一番高论。因为他们把议论事情、品头评足当成了一种职业,所以喜好谈论事情的目的,只是要引起人们的好评或者青睐而已,并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而他们所谈论的东西并不是他们所亲自从事的东西,比如我们大学里面教写作的教师,谈起来头头是道,但他们却几乎没有一个大作家,也许还从未写过什么美妙的文章。笔者就曾经教过三年的写作课,课本上讲的全是教条,也许编教材者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体验和感受。如果我们就全部按照课本上说的去写作,那就全完了。
所以说,那些专门喜欢议论事情的人,是绝对不能请他们来帮助我们参谋事情的。因为他们的职业就像赵括那样,只能纸上谈兵。你要教他去指挥战争,肯定会失败,而责任在我们却不在他!所以,听话要听声,交人要交心,交不了心的就不能交,这叫做“慎交择友”!
344 尘情与理趣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
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述论]
我们人生最痛苦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实中充满了是和非,要我们去选择取舍。有了是非的概念,才会有是非的事情;有了是非的事情,才会要是非的概念。我们头脑里装满了是非,永远也没有心灵安歇的那一刻。所以最自在的时候,就是心中没有了是非牵挂的时候。
有了是非,什么都要去进行判断取舍,心中就少了生活的理趣和智慧。没有了是非的概念,依照我们明净的心灵去认识生活的本来面目,自然会生出无穷的生机和理趣来。陶渊明回归大自然后,便体会到了没有是非的天真和生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能够回归大自然,一则是由于他的天性如此,二来是因为他已经领略到了尘世的污浊,所以一回来便有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又有了“觉今是而昨非”的判断。今是的是是指自己作为自然的人今天又回到了自然之中,得到了真正的生命理趣;昨非的非是指昨天“以心为形役”的小吏生活,违反了他自然的本性。
既然认识到了非,就坚决不能留在自己的心里,要彻底扫除。因为一留下来,就会有死灰复燃的一天,偶尔想起来仍然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牵挂,影响到对于自然真趣的领略。所以,陶公自从归隐之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而且从他的诗里也看不出他有任何的后悔来。正是由于从官场的奴役和险恶回到了自然的平静和安祥,所以他的诗充满了冲和恬淡,意境高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好一个“心远地自偏”!
当然,陶渊明如果再执着于自己今日的是的话,也仍然会有烦恼。因为是与非都是相对的,有了是,非便仍然存留着。是非之心不去,世俗的念头就断不了,便会有渣滓产生。稍有风吹草动,或者不如意事,心中便会生起欲望。
尽管对于尘网的留恋断绝了,但却执着于自然中的山水和潇洒,同样是一种世俗的行为。这样以来,本来寄情山水是一种兴趣,应该是自由和愉快的。稍一执着,兴趣就变成了欲望的根源,照样是一种束缚。所以,要想得到真正的自由,就必须断除了任何是非和执着的心
念。
345 疾病与医治
玄奇之疾,医以平易;英发之疾,医以深沉;阔大之疾,医以充实。
[述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喜好玄妙奇怪的人,有注重义气英发的人,有追求宽阔浩大的人。在某些时候,这些类型的人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欢乐开心和启发鼓励,但是对他们自己的成功和完善来说,偏于一边,却不免是个毛病了。
玄奇的人只注重那些奇奇怪怪、神神秘秘的东西,为人处世也是如此。所以,使人们不敢与他们接触太深,因为不知道他们那里到底有些什么真正的东西。他们要么哗众取宠,要么奇装异服,要么故作高论,出语惊人,总之是要与大众不一样。
这样以来,他自己虽然得到了一时的炫耀和风光,却会失去群众的认同,从而为自己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因素。要治疗这种疾病,最好的药方是加上平易二字。凡事都能够讲究平实浅易,不尚空谈,多做点实际的事情,也就不会追求玄秘奇怪了。
那些有才华的人,就如锥处囊中,自然会脱颖而出,所以在平常生活以及和人的交往中会英风勃发。但锋芒毕露,却又容易伤着他人,而自己却还不自觉。渐渐地人们就会疏远自己,以至于被孤立起来。一旦碰上那些嫉妒心强的人,则一定要遭到诽谤诬蔑。
因为锋芒越尖锐的东西也就越脆弱,越容易被折断,所以,要想治疗英发的疾病,最好是用深刻沉稳的药方。那些喜欢把才智显露在外面的人,大都欠缺沉潜稳定的气质,难免会树大招风,引来祸患。一旦能够做到深沉厚重,锋芒自然会得到收敛。别人伤害不了自己,自己也伤害不了自己。
至于那些凡事讲究排场阔大的人,好讲大话的人,往往是内在不够充实的,因而容易流于肤浅之见。其实,阔大并不见得就不对,只要本身内容充实,表里如一,阔大也会是一种美。
如果本身肤浅,没有实质,外强中干,很容易让人看出破绽,就不好再合作下去了。所以,要治好专务阔大的疾病,最好是先教他们充实自己的内在气质,才能够保证与实际的情形相融合而不至于铸成大错。
346 想病时与想死时
人常想病时,则尘心全减;人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述论]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大生理上的痛苦,尤其是后三者更是令人不堪回首的。生活艰难,衰老悲哀,疾病痛苦,死亡凄惨。但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生活再苦,人们还是要贪婪的,而老、病、死却是人们连想也不愿意想的。而对于生活,人们所注重或者幻想的多是它好的一面,根本不愿意去想象它悲惨艰难的一面。
我们可以这样说,人们所想所望的东西都是正面的、乐观的,而不乐意去接触那些痛苦和反面的,所以在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存在着一种偏执和缺陷。也就是说,我们所不愿意去想或者接触的那些东西,正是我们躲避不过而且也难以摆脱的鬼祟。也正是这些东西危害了我们,障碍了我们,使我们无法幸福自在地生活。
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就得先认识了它。所以,我们要不惧疾病,就得直面疾病。但是人在年轻力壮的时候,甚至是老年的日子,都是忌讳人说病的。因为一说到病,他们往往就会联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会得病,而得病却是非常痛苦的。他们为了避免暂时的痛苦,便尽力不去想那些病痛,所以往往无法察觉到生命的有限性。等一旦真得病倒逃避不了了,才会使他猛然地醒悟到,原来生命是那么地脆弱易折。这样可以迫使他对自己的生命的轨迹进行反省,自然会静下追逐攀缘的心灵,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短暂。并且还会舍弃一些无意义的追逐,而在未来的岁月中,过着一种较为真实的生活。
常见现实中那些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人,似乎完全改变了一个人似的。他们不再与人斤斤计较,什么事情都看得很开,活得也就自在了。心理一自在,没有了烦恼和忧愁,幸福长寿也就随之而至,叫做“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说,如果在尘世种种尘劳欲望中奋不顾身的时候,能够想到生病时万念俱灰的情状,心中的热切欲火也许会得以减轻了!
至于说到“道念”的问题,就是指修道悟道而追求生命真谛,从而达到永恒的念头。道字从首从走,也就是说头在走,就是用头脑在进行思考;而且,通过思考社会人生和自然万物而得到的认识和规律,也就是道。只要你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那就是在修道,并不是说你必须出家而逃离社会才是修道。
现在有很多人,一提到道就很敏感,总怕与宗教问题联系在一走,其实完全是多余的。如果我们因为怕别人议论,就要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那我们的生命还会有什么意义呢!因为我们的正常生活中一日也离不开道,比如说整天走的道路,要有道德,走阳关大道,莫上邪道等等概念和行为,可以说都是在修道。有的人修坏道,有的人学好道。如果我们整天行道而不知道“道”为何物,那就太可怜了。
人们也只有在把道路走到尽头而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感觉到生命的虚幻无常,才会反思自己从什么地方来,又要到什么地方去。平常的时候,人们总觉得自己的道路还很长,所以根本不会思考自己是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起步的,也不会去想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停步的。停步以后又会怎么样呢?还会不会有再一次的生命呢?而那种生命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呢?我自己这一生所做的一切对下一个生命会不会有影响呢?这些也都是我们所不愿意去想的。
然而,等真正到了死亡的时候,有的人才会这样地去思考,叫做“盖棺论定”;而大多数的人却是在连想也都来不及想的时候,就已经灰飞烟灭了。糊里糊涂地来到了人间,却又糊里糊涂地离开了人间。金钱富贵一样也带不走,只背上了一身的业债而已!
如果我们能够在平常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积极去寻找答案力争早日解决,那么真的无常到来时反倒不那么焦虑了。而且我们也会感觉到自己在过去虚幻的生命中,又生出来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妄想和追求,便使生命变得更加不真实。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短暂和脆弱,才会生出无穷的贪婪与执着,总梦想着长命百岁而永远享受着自己尘世中的生活。
因此,古来许多有智慧的人看破并且揭开了生命的这一层伪装,领悟了生是偶然的而死却是必然的。所以,他们不仅不怕死了,而且还会热爱死亡,就像吕洞宾所说的“生时学死”、王重阳所建造的“活死人墓”一样。他们转而会追求另一种更真实,也叫做不生不灭的永恒的生命。所以说,常想到死的时候的形状,也就不会有什么贪婪与执着了,道念便自然而然地生起了。
347 恩爱与富贵
恩爱吾之仇也,富贵身之累也。
[述论]
如果我们自己还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反思一下造成这些痛苦的原因。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弄清楚,是什么东西让我们牵肠挂肚而至于痛苦呢?当然,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东西来,比如说所爱慕的人却得不到,所追求的富贵却容易失去,人生充满了悲欢离合,永远有缺憾等等。但总说起来,却只有恩爱二字。恩爱包括着对亲人和情侣、生命和地位、金钱和权势等所有有利于我们生存的正面因素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所有反面因素的否定和厌弃。恩爱和厌弃的前提,是我们首先具有了善恶的标准。有了标准就要进行选择,而选择就会造成烦恼。只要我们能够从反面来对我们的行为进行反思,就会认识到一点:众人都在追求的东西,正是我们痛苦和烦恼的根源。说恩恩爱爱是我们的仇人,而财富权贵却是自身的累赘,这一定是对情爱和富贵有了一定体验和反省的人,才会讲得出来的。
听听现在流行的歌曲,全是恩恩爱爱的内容,有的爱得很高贵,有的爱得很庸俗,有的痛快淋漓,有的缠绵悱恻。爱你爱得个迷迷忽忽,爱你爱到死去活来。当你沉浸在其中的时候,真让你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爱上一个该爱的还好说,折腾上几年的相思,然后有个团圆的结局;爱上那不该爱的,真是有苦说不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再看那爱财的、贪生的,晚上睡也睡不着,叫做“爱财怕死没瞌睡”。睡不好,身心便得不到休息,就会出现障碍,也许反而影响了发财和长寿。世人都渴望着甜蜜的爱情、丰厚的财富和崇高的地位,能够得到别人的爱戴和拥护。然而,试看天下万古当今,如意者能有几人呢?如果得不到的时候,大部分的人便会对人生失望沮丧。有的人甚至一生会因此而痛苦悲哀,无法摆脱。
那个千古奇才的李商隐正是因为对情人的恋爱,才有了“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感受;正是因为对权贵的热爱,才有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悲叹,最后只能落得个“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他的一生被纠缠在爱情和政治的漩涡中而不能自拔,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从这个角度讲,这恩恩爱爱的确是我们自己的仇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就比如说我们最亲爱的人,他们要让我们一生去牵挂,去照顾,去思念,去恩恩怨怨,去吵吵闹闹。也许他们本身就是上一辈子我们的仇人,老天派他们下来折靡我们哩!而这些事情,是我们的真正仇人想做却做不到的!想到了这一点,也许我们的狂热就会减弱一些,生活也许就会幸福一些了。
再说那富贵功名,令历代多少英雄叹惋不已。多少人好梦难圆,又有多少人魂牵情绕呢!结果,豪气干云的岳飞,也只能唱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浩叹!就连那《水浒传》里的强盗们,也想着他日里到战场边庭上,一刀一枪,博得他个封妻荫子,荣华富贵!
结果怎么样呢?梁山英雄本来是为了大碗吃酒、大碗喝肉的痛快才相聚在一起的。结果,为了功名富贵却被奸臣当做了诱饵,去残杀跟自己有着同样初衷的方腊,终一百单八人死得只剩下五六个了。好在那鲁智深的根基好,所以听潮觉悟而入涅般!正是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真正能像他那样回头是岸者又能有几人呢!
为了功名富贵,却不惜损害自己的生命天真,去践踏他人的宝贵生命。一生碌碌,却被人利用。当唐太宗看着天下的士人都走进自己所设置的考场中时,高兴地说道:“天下英才皆入吾彀中矣!”可见,我们所汲汲追求的功名富贵,正是让我们踏进牢笼的诱饵!
然而,我们却不仅不悟,反而更用恩爱和富贵为自己做下了一个又一个精致的牢笼。有时我们一旦走出了牢笼,却反而不知道该怎么活了。大树参天,却因为栋梁之材而被砍伐;狐狸皮毛美丽,却因此而遭杀身之祸;历史上有几个人不是因为财富和权贵而被杀头和抄没的呢?所谓的“富贵累身”,真是金玉良言,我们不能不悟!
348 善读书与享清福
人生有书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
未有过于此也。
[述论]
书是人类智慧的积累,思想的宝库,心灵的展现,境界的交流。我们通过书来认识人生,了解历史,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以确定自己所走的道路。所以说,书是我们无声的导师,是我们古今中外的知音,陪伴着我们度过人生的每一个时刻。读书是一种高雅的享受,是思想碰撞、情意共鸣和灵感激发的过程。对我们来说,真是不可一日无此君了。
在过去,由于印刷技术的落后、交通时空的限制等客观的原因,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能够读到书的。因此,能读书是非常难得而且幸福的事。要读书就得要有条件,首先得有钱能够买到书;书买到了,却还得有闲暇工夫去读书;有钱有暇都不是最关键的问题,而想要读书才是根本的所在。
一个人只要想读书,再怎么样都会有办法的。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尽管有了点钱,或者说是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见了好书就一定要买。可等买下来后,往往会束之高阁,也许都尘封蛛网了,还是没有机会打开的。所以,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便提出了一个“书非借不能读也”命题。
借人的书来读,总怕别人来催要,所以便会如饥似渴地阅读。好的地方还会动手抄录下来,因而会记得牢固。另外,借书而读的人往往贫穷,没有多少忙碌的事情或者公务去做的。所以,他们会有专门的时间来阅读,来体会,效果就会好得多。那些真正有钱买书的人,却因为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心情,往往得不到书中的真味。也许他们只能称得上是一个收藏家,却不能完全称为读者。
所以,真正有书、有暇、有钱能读得起书的人,应该说是很幸福的。但必须做到一点,就是学到的知识必须加以消化,涵养到自己的身心中去。对于不识字的人来说,书就不是书;对于识字的人来说,书就是书。把书当书的人,把字当字的人,也许走不进书中,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只有超越了文字的限制,而真正走进了书中所描绘的世界,或者所塑造的意象当中,就是这里所说的“如不识字之人”的感觉。能够达到这个境界,才算做是真正的读书。
在现代,教育的普及,印刷术的提高,交通速度的发达,都为人们的读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所以读书已经不是什么艰难的事了。那么,是否我们都能够去好好地读书,并且达到把自己涵养成“如不识字之人”的境界呢?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书报杂志到处都是,读者层面各种各样,所以对书籍的选取亦各有不同。
有的人是为了修养和完善自身,比如说阅读我们这套书的女士和先生们就是如此;还有的人是为了消遣而打发寂寞和无聊,有的人是为了猎奇或者满足欲望。当然,有的书可以让我们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书也并不见得能够做到。而书籍本身的使命就应该帮助人们生存得更好,读了才会感觉到是一种享清福的味道。如果我们读了一本书,本来想解脱自己的烦恼,却反而给增加了,也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因而,在现在这样思想解放的社会里,能读到各种各样的书也是一件好事情,但却不能不有所选择和慎重!
350 忍己情与恕人情
已情不可纵,当用逆之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情不可拂,当用顺之法制之,其道在一恕字。
[述论]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都是相互的,你给人方便,人便会给你方便;别人方便你,你也应该方便别人。这样以来,社会的生活才会正常运转,大家都能够得到幸福的感受。所以,在人们进入社会之前,就必须学会社会生活的标准,这就是每一个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所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过去,孔子儒家的思想一直统治了人们数千年,给社会带来了安定和幸福,就因为他给人们提供了一套人人都必须遵守的伦理标准和行为原则。
今天社会的混乱,物欲横流,人心不轨,良知丧尽。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在进入社会之前或者之际,并没有接受过伦理标准和行为原则的训练和教育。所以,就连人是什么、怎么样做人、人跟动物的区别是什么,他们都不知道,还怎么能够让他们去热爱人类呢?他连自己的父母和家庭都不爱,你还怎么能够让他爱国爱民呢?
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就是说,天下的人都是我们的兄弟,我们互相之间也应该以兄弟的情谊来对待。兄弟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有相互帮助、相互制约,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而能够保持这平等地位而使大家都皆大欢喜的,只有两个字:忍、恕。
忍字是心头之上插把刀,当然不好受。要能受得住,才能是好汉,当然这是对自己而言的。恕字是从如从心,就是说凡人心都是一样的。你所欢喜的别人也一样欢喜,别人所厌恶的你也一定不喜欢,如的意思是如同、相同。这是将心比心的意思,也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也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别人所愿意的,自己也不要去强夺。
人都是有欲望的,我们自己也不例外,所以也有七情六欲。比如说,我们也希望有钱花而不用管钱,有官做而不用去承担责任,有美女陪伴而不会吵架。当然,我们想的还有很多、还很天真。遇到得意的时候,我们也会“春风得意马蹄疾”;见到美女我们也想要,见到利益我们也想得。可是,一旦我们放纵了自己的感情和欲望,也许我们自己痛快了,但却让别人不舒服了。
当李自成和他的部下在北京城里享乐的时候,当他本人怀里搂抱着美丽的陈圆圆时,他根本就没有想到山海关上还有一个吴三桂也有着同样的愿望。而且,这陈氏本来就是属于吴某的,夺人所爱,那是不共戴天的仇恨,所以吴某“将军一怒为红颜”,竟然毁掉了李自成用多少将士的血汗和多少年来的努力所打下来的江山。放纵了自己的欲望,就是不爱江山而爱美人!
能战胜自己欲望的人,才能够战胜一切;古来有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都是毁在了放纵情欲上,叫做“英雄难过美人关”。周幽王可以用他手中的权力搜罗天下的美女,可以杀害朝廷忠心耿耿的臣子,但在一个褒家美人的面前却变成了懦夫,从而毁掉了周王朝数百年的业基。情欲不可纵。因为情欲如洪水猛兽,稍加放纵就会黄河决堤,一泻千里。因此,遇到己情放纵的时候,就应该以“忍”字来对待,采取抑制逆转的方法。战胜了自己,也就会得到众人的心!
别人也是有欲望的,就像我们一样。如果我们自己想得到一个东西,而别人就在路上阻挡,要么我们就会一怒之下将他打倒,要么我们会记恨他一生!将心比心,别人也一样。如果说遇到这样的事,只要不违反原则,最好拿出一种宽容、体谅对方的心情,去顺遂对方的要求。我们常说的,要顺随人情,要随缘处世,就是要让对方的情欲得到正当的发泄,也就不会有朝一日而河流决堤,不可收拾。
比如说,自己的政治不好,百姓就要议论。如果怕他们说话,而让个女巫来监察人们的诽谤,尽管一时间使大家都不说话了,以至于道路以目。但那毕竟是一个祸根,总有一天人民要起来反抗的。周厉王被百姓流放的悲剧,就是因为他拂逆了人情;齐王能够接受邹衍的讽谏而让民议政,从而得到了天下的治理,就在于顺乎了人情。
顺与逆的结果却完全不同,就看我们怎么去对待了。只要我们的内心里存着“恕”道,便能时时想着人情,也才能愉快地与人相处。
351 富贵与清闲
人言天不禁人富贵,而禁人清闲,人自不闲耳。若能随遇而安,不图将来,不追既往,不蔽目前,何不清闲之有?
[述论]
生活中,常听人说忙啊忙啊的。但你去劝告他们别忙吧,他们却还要忙得个不亦乐乎。可见,这忙竟然还是个好事情,否则大家又何必那么样地热衷呢!不忙碌就会懒惰,就会一事无成。忙中的人又常说,何时能够清闲啊,或者要忙里偷闲,叫做: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程老夫子是因为心里真正快乐悠闲,所以才寄情自然。但在那些时髦的人们看来,这个老夫子也要忙里偷个闲来学学少年人了!忙中的人体会不到闲时的滋味,所以常见那些习惯了忙的人,一旦退休下来,便不知所措了。他们不是得病,就是自杀,而多半都是不适应。
那些忙碌的人都有个说法:你不看这世界上只有富贵的人,但是却没有清闲的人吗?原因就是老天不禁止人们获得富贵,但却禁止人们获得清闲。其实,这也只是一种说法而已。老天的本身就没有什么忙与闲的分别,只是我们自己心里闲不下来就是了。
比如说,上了年纪的人辛苦了一辈子,应该休息一下了。从儿女的角度来说,也希望他们能够享几天清福,可他们就是不能闲下来。一旦清闲了,我们就会发现老人们往往会呆愣愣的,甚至会闲出病来。所以,为了真正地尽我们子女的孝心,最好是让老人们干他们自己所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强迫他们清闲!
正是因为我们自己心中有事,所以才不得清闲,即使在睡梦中也是一样。睡觉本身是要休息身心的,但却因为我们贪婪着许多的事物,放心不下,所以要形诸梦寐。等到醒来的时候,还是要驱赶着这一具身体,去做那无穷无尽的追求。我们的身心俱得不到安宁和清闲,就因为还牵挂着很多,就因为大家都不满意当前的环境。要改变环境,就要忙碌。不忙就得不到名利,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就是忙人的逻辑,可见忙也是他们自己找的,苦也是他们自己寻的。
若是我们去看看那些印第安人,或者我们西藏的人,或者我们附近深山茅棚中的僧人、樵夫,就会发现,他们的生活比在尘世上忙忙碌碌的人来说简单得多了。但在他们的脸上,我们可以看到那真实而又开心的微笑。这却是我们尘世中那些忙碌者们的脸上所从来不会有的,这就是忙苦而闲福了。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别看有的人很忙,便以为他们很痛苦!虽然他们身子忙,但那颗心灵却仍然很悠闲自在,不贪图将来的事情,不追想缅怀那已经过去的事情,也不会为眼前的事情所蒙蔽着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的。随遇而安,知足常乐,能说他们不清闲吗?能说老天禁止人们清闲吗!
笔者一天到晚,不是读书,就是教书,或者写书,似乎很忙,所以很多人都替我觉得苦不堪言。但是,当他们在为追求名利而奔波忙碌的时候,我却能够清静地沉浸在知识和智慧的海洋里,涵泳潇洒,美不可言,乐不可支。那种清闲,是他们连想也无法想像得到的。因为他们的忙碌是杂乱的,我的忙碌是专一的;忙碌的不见得会有效果,专一的却一定会有收获。无效的事情会让人们感到痛苦,有益的事情却是百做不厌的。
352 世态与世味
观世态之极幻,则浮云转有常情;咀世味之皆空,则浪水翻多浓旨。
[述论]
人们的心理往往要追求一种永恒,比如说永恒的爱情、永恒的权势、永恒的富贵、永恒的青春、永恒的生命、永恒的美丽等等,就因为最害怕自己的希望落了空。我们常说,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有了希望就会有失望。我们希望得到爱情、权势、富贵、青春、生命和美丽等,当这些东西发生了变化的时候我们就承受不了了。比如说,爱情失去了,权势丢掉了,富贵败落了,青春衰老了,生命枯萎了,美丽凋谢了等,都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的,因为它们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不仅自然界充满了变化,就连人世间也充满了变化,而变化最快的就是我们的心灵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令人们羡慕,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他代表的是我们的心灵,所以叫做“心猿”。我们的心灵,刹那之间便可以历遍宇宙,叫做“心性三千”,“一念三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像慧能在人讨论风动和幡动的时候,一语道破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自己的心动了!”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的心不动,那么任他自然界变化无常,由他人世间沧海桑田,也没有任何痛苦可言的。正是因为我们的心灵都在变化,所以由我们所操纵着的社会也一样充满了变化起伏,当然作用到我们的心理上便会感到痛苦。穷则思变,所以越痛苦越要变化,于是形成了飞速发展、日益变化的局面。如果我们想把握住任何一个机会或者事物而不让其变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自然界中变化无常的事物,最明显的就是那浮云苍狗,有“翻云覆雨”的说法。但比起人世间的风云变幻来,这浮云的变化就要逊色多了,反而使人觉得有常情了。也就是说,人世间的变幻胜过浮云了。因为佛法上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无常变幻就是世界和自然运行的法则。人们只有认识了它,也就不会追求所谓的“永恒”了。
杜甫在成都草堂时,心理相对地平静了许多,所以会吟出“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心声。水流缓缓,随方就圆,自己的心灵也与它一样没有什么竞争的念头;浮云本为变幻物,但因为他自己心理的平静,所以觉得浮去也不加变幻了,而且还流露出来依依绵绵的情意来。
同样,人们还在追求着浓厚的滋味,比如说酒味要浓厚香醇,人情味要浓厚温馨,花香要浓厚袭人,饭味要浓厚可口,等等。留恋滋味的目的,是要保证自己的口腹的食欲和人间的情谊。而世间的情味,越在发达的社会里越淡薄,越在落后的区域里却越浓厚。
在发达的地区,什么都变成了钱,也就没有了真正值钱的东西,情义也就淡了;落后的地区,商品化的成份较小,所以才有真正值钱的东西,情义便会浓厚了。情义淡薄的人,往往做了金钱的奴隶;淡薄金钱的人,却真正是人生的主人。奴隶不会幸福,主人反少痛苦。
世味淡薄,正如前人说的:“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又叫做世态炎凉,当你有权在位的时候,别人要利用你,所以会说尽好话,办尽好事。让你飘飘然不知东西南北,红得发紫,热得流油;可等你一旦权落势去,却是门可罗雀。不仅没人前来捧场,反而要受人欺侮,又凉得感冒。比喻清淡无味而翻腾变化的东西时,就说是那波浪流水,叫做“水性杨花”;而与人情世味相比,它们则差得远了,所以说那波浪流水还算是厚道多了。波浪再险恶,也比不过人情。所以鲍照的《行路难》会喊出:
行路难,行路难,
不在水,不在山,
只在人情反覆间!
既然人生就是这样,那我们最好不要执着于任何无常的情义和世味。只要对得起我们自己的心灵,随其自然,得遇而安,不求于他人,也就可以了。
353 性天与心地
贫士肯济人,才是性天中惠泽;闹场能笃学,方为心地上工夫。
[述论]
人的品质和禀性都是在具体的环境中得到流露和接受考验的。没有一定的场合,是无法加以证实,或者做出任何评价的。而这些品质和禀性也一定是天性的流露,容不得任何矫揉造作。同样是贫穷的人,但有的人是身贫而心不贫,也有的人是身贫心也贫;在那富人之中,也有的人是身富而心亦富,有的人是身富而心反贫。一个富人在发财之后要保持心理的平衡,或者是要与人斗富摆阔气,那么他们的施舍寺院、周济贫穷倒还不是难事;而一个本来就贫穷的人,看到其他的穷人便心生可怜而肯帮助周济人,虽然也不会有多少钱或者多少东西,但却十分难得了。
因为对于富人来说,周济施舍给穷人的东西,最多只是九牛一毛而已;而像这样的穷人,他们所周济人的尽管只有一点,但也许就是他自己的多半或者全部的财产了。但是物质上的匮乏,却并不能否定他心灵上的富足,因为他有一颗高贵而慈悲的心地。他们的心灵就像大
地母亲一样,即使是再贫瘠的地方,也会长出一些青草来,给人类带来春色,真能够把自己天性中的仁惠德泽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
笔者接触过许多这样的人。知识分子本来就清贫,却还想把自己对于人生思考出来的东西告诉大家,所以只好自己掏着钱给出版社或者书商去出版发行。精神产品不仅没有价值,得不到报酬,反而要贷上款赔着钱去让人出、让读者高兴并且认识到人生的真理,从而活得潇洒一些,自在一些。等出版社和书商赚了钱,咱们买自己的书,还要与你斤斤计较,一毛不拔!但是,却又有那些并不富厚的工薪阶层的读者,不远千万里,费尽了周折,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给寄来了二百、三百的赞助!或者赶来相见,论道谈心,真让人感激。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很难能可贵的了!看到了这一点,即使是再清贫,我们心里也是富贵的,精神也是幸福的!而中华民族的脊梁,也只能是这样的清贫!因为人身之上,只有脊梁骨的地方是最最清瘦的!
事物的运动方式无非是两种,一种静而一种动。动的状态是千差万别的,但静的形式却是一样的。就像要在水中照影一样,流动的水是无法照影的,只有静止的水才能做到。也就是说,人类要想观照自己的真实面目,就必须在心灵宁静的时候。但是,我们的环境充满了喧嚣,人们都在追求着狂欢和热闹,而我们要想不为所动也是很难的。
不过,我们毕竟有自己的追求,要思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就必须在喧闹的场合中,把持自己,沉静而笃实地去求学读书。那样才算是在心地本性上下了工夫,而读书学习的目的正是要修养我们的心性。真正会读书的人,肯定都会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当我们真正地进入到书中的境界里边时,外边的任何喧嚣都已经不复存在。当我们从书中走出来的时候,才突然听见了外边十分嘈杂的声音,便知道又回到了人间。读书的人读不到心里去,自己的习性气质一点也没有改变,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354 了心与逃名
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还集。
[述论]
我们说过,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人世间的一切事情都是由心念中生起的,也是由心念中消灭的。可见,心念如果不生,那么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事物要灭的了。因此,好多事情之所以还没有办法了结,就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中还在留恋眷顾,依依不舍。佛教教人“天下事了不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不了的就是我们的心。心中已经不存在了还是不了的概念,也就没有什么了还是不了的行为了。若是能够彻底去除掉这层心理上的牵挂,也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解决的了。
心是事的根,事是心的苗。斩草除了根,不会再发生。就怕斩掉草苗而不除掉根茎,一遇春风劲吹,便又随之而生。心生事生,烦恼也随之而起,痛苦更接踵而来。当然,如果要以烦恼为菩提,在烈火中经受考验,自然不妨去制造烦恼。可是,能说这话的,就是不以烦恼为烦恼,不以心为心,不以事为事,不以菩提为菩提的人。其实,这也是在了心。心无其心,一切皆空,就可以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的境界。
有名并不见得是件坏事情。人都有个名号,以便呼唤,比如那出家的和尚或者道士也会有个法号。这法号除了呼唤方便以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表明了或者要提醒自己的理想和志愿。神秀的名字就是要他神悟而秀拔,慧能的法号就是要自己有智慧并且有能力,文偃是要他放弃聪明而得智慧,等等,并没有什么不是之处。
但是,如果一个人要执着于名声就不好了。好名恶名都不利,好名的目的是要得到人们的尊敬和拥戴,恶名是因为自己的恶行所致,会令人讨厌而遭受攻击。追求名声也许能够满足一时的荣誉感,但到后来却会给自己套上一条无形的枷锁。如果要彻底摆脱这条枷锁和由于名声所带来的烦恼,那就得逃名。古人为了逃名,便开始逃离世界而进入山林。
其实,古人说了:“大隐隐朝市,小隐隐山林。”真正的隐士应该隐于朝廷城市之中,也就是不离开社会和世界;那些小隐士才会隐居在山间林麓,想要摆脱掉社会的喧嚣。然而,名之一字,虽然是身处在山林也不能避免的。名人居住于山林,俗人便会寻到山林。也就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意思。
正是因为名流的居住,那山水也竟然变成了名胜,可见这烦恼还是去不掉。逃了世间而不能够逃脱名声,终将以尘俗的名声去拖累那山林的清心。就好象一块腥膻的东西,无论你把它放在那里,蝇蚋都会闻之而集聚。名声不去,烦恼照样难逃。所以,逃世不如逃名。
355 风流与孽债
风流得意,则才鬼独胜顽仙;孽债为烦,则芳魂毒于虐祟。
[述论]
无论是什么生命方式,其生存的目的肯定是为了潇洒自在,风流得意。佛教说的生命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地狱、饿鬼。其中,天是最幸福的,没有痛苦和烦恼;人是亦苦亦乐,阿修罗是只有烦恼,畜生和地狱、饿鬼三道是最痛苦和不自由的。于是,人们都向往着天神和人类的生命方式。活着的时候要有富贵风流,死后要升天成仙,都是为了摆脱痛苦的折磨。
不过,要做到风流潇洒而得意生活,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有风流潇洒的条件。有的人在那该潇洒的时候,却无法潇洒起来,原因就在于条件不够。面对美景良辰却没有诗歌才艺相辅佐,也照样是俗人一个。可见,要生活得幸福风流,就必须是个才子,也就是说必须有对生活独特的领受和感悟。所以,从风流得意的角度来说,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是个才子就可以做得到。
顽仙就是冥顽不灵的神仙,不是所有的神仙都是风流潇洒的。有的是从厚道人做上去的,有的是被人拖上去的,有的是后辈积德拔他上去的,即如那猪八戒般的粗蠢之仙也是不乏其数的。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快乐,只知道享受就是了,所以怎么能够潇洒得起来呢?即使是个鬼,只要是个才子,也一样风流潇洒,活得很痛快。这样说来,他生存的意义,比起那顽劣的神仙来还要美好了。
当然,能够在人间做上一个才子,却是最最理想的了!很多文人都是俗气无聊,毫无真性情可言,比起那率性而动的山泽渔樵还不如哩。所以为鬼为仙,为教授为诗人,为贫民为工人,或者掏粪或者写诗,这些只不过是外表的形式而已。而真正能够领略到生活幸福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人。至于茫茫人海中,到底有多少真正的人,的确是颇赖寻味的。
至于感情上的孽债所给人带来的烦恼,那就比凶神恶鬼还要折磨人的。因为,凶神恶鬼并不可怕。他们毕竟是由外来的,只要我们自心镇定,也终究会有降伏的时候。常听人说,什么地方闹鬼,无非是半夜里什么东西乱响或者有声音敲门等等,叫做鬼魅作祟。因为鬼魅本身的形象很讨人厌,所以人们总想方设法要把他们降伏驱除。
但是,那些美丽而动人的美女芳魂,一旦缠住了人,会让你神魂颠倒,心不自守,欲罢不能,得之维艰。不仅摆脱不了,而自己的内心却还总是要牵挂难舍,时不时地会从心底泛上岸来。如果遇上一个情种,到处留情,情爱的田野中丰收在望,让你喜出望外而留恋不舍。一旦遇到欠收季节,内心又不能自止,必然会为谁憔悴为谁死!毒虐与鬼祟来的时候,我们会避之惟恐不及;而芳魂与美人没有到来,我们的心理却早已企盼了。
后来,那些魔鬼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所以便都打扮成了美女芳魂前来骚扰。我们不仅不会拒绝她们,反而是张开双臂去欢迎。于是,《聊斋》里边所出现的几乎都成了美丽善良的鬼魅。尤其是那个画皮鬼,诱之以色,杀之以心,本事就太厉害了。所以说,小鬼呈鬼形,容易被人识破;大鬼变美女,反倒容易作祟!钟情之人不得不防啊!
356 自悟与自得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
[述论]
人要从事职业,没有无所事事的人,但是最关键的是先要明白事理。事情都有一个道理,没有无缘无故的东西,一切都有规律可循。认识了事物的道理,并且能够遵循规律办事,也就不会有什么烦恼了。对任何事情,人们往往都是依照自己的角度和观点去认识和办理的,所以都希望它朝着自己所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事物的发展却常常会违背自己的初衷,便导致了矛盾和烦恼。所以,历代的贤哲圣人和宗教大师都要教人认识并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要从一己的狭小观念出发,也就能够摆脱烦恼和痛苦而得到自在了。这种离苦得乐的方式就是觉悟。
觉悟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佛教中达到觉悟的就有声闻、缘觉和辟支佛等等。有听到导师的教导而觉悟的,有通过自己的修证实践而得道的,有先读书再依之实践而得觉醒的,有先实践修炼再读书明理而开悟的。这里边,凡是听别人的言语而觉悟的,总不如自己心领神会而亲身证得的牢靠。因为语言与文字可以传达出经验的结论,却无法传达那感受的本身。
他人的经验和体会,尽管描写讲述得十分动听,即使是一下子可能触及到自己的心弦,从而明白了事情的道理。但对自己而言,还只是隔靴搔痒而已。因为每个人的智慧条件不同,所以获得经验和感受的程度并不相同。所以,他人的见解,未必就能合乎我们自己的需要,正所谓“如饮杯水,冷暖自知”。如果是我们因为别人的言语明白了事理,这还是不牢靠的,还需要自己去亲身验证。自己真正领悟了的,才能够清楚分明,而不再迷惑。否则,没有亲身的体验,到了关键时刻还会再次迷惑的。
就如笔者读书也好,写书也好,都坚持要有自己的心得,说自己的心里话,决不人云亦云。所以也一再告诉自己的学生和读者,千万不要把我所讲述的东西当做真理。对或者不对,是或者不是,它只是我个人的一种心得和体会而已。因为我不是教祖,也不是圣人,更不是宗师,所以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话语都变成绝对的真理。我是一个普通百姓,所以说出来的话语也像我的人一样,瑕瑜不掩,有长处也有短处。正因为如此,我的著述中往往会有许多的破绽。攻破了这些破绽,大家也就觉悟了。所以,读者们一定要把笔者的经验和感受当做一个参照,而不要当做一句顶一万句的真理,然后自己再去现实生活中验证和体会,千万不能盲目接受!
意兴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抱持的意趣和兴致。文人要有雅趣和诗兴,武人要有侠趣和豪兴,隐士要有野趣和逸兴。而这些意兴都必须是自然而然地由天性中流露出来的才好,若是由外在环境条件而得到的,等到那环境变迁的时候,往往会随之消失,因为它是依附在环境上而生的。比如说,李白能诗也能喝酒,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他道: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是酒仙,诗只是他的余事。但是诗人要以酒来催发灵感,也就太悲哀了。因为一旦没有了酒,岂不也就无诗了吗?
所以说,由自己的天性中所培养和流露出来的意兴,那是永远也不会失去的。天性开朗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天性悒郁的人,在怎么快乐的环境里都会愁眉不展。要懂得让自己心情开朗愉快的道理和方法,而不被环境所左右,才会真正得到幸福。
357 豪杰与神仙
豪杰向简淡中求,神仙从忠孝上起。
[述论]
我们做人,心中总有一个目标或者偶像,少年人尤其如此。而我们心中的那些偶像往往会影响到自己一生的命运,他们无非是什么人间的豪杰和天上的神仙。做豪杰能够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伟大事业,充分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做天上的神仙,那么潇洒自在,云水生涯,长生不老,可以充分享受生命的乐趣。但是,当我们想做豪杰神仙的时候,是因为
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豪杰和神仙该怎么去做。等到我们明白了豪杰和神仙该怎么做的时候,也许我们也就懒得有这份想法了。所以,芸芸众生,有多少人想做豪杰和神仙,可又有几多人能够做到豪杰和神仙呢?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豪杰,无论他的天赋多高或者命运多好,但他总是要经历过千辛和万苦,才能够闯出一番功业来。晋公子重耳必须经历数十年的流亡生活,姜子牙又会在渭水甘于寂寞几十年;邓小平人生的成功就在于他的“小平”二字,没有平淡和简朴的品质,就不会有伟大人物的光辉业绩。
他们的生活态度往往都十分勤奋而简朴,即使富贵成功了也会不改初衷。因为,他们的目的不在于生活的享受上,所有的精力也就可以集中在自我人格的完善和事业的发展上。正是那“君子有所不为,才会有所为”,豪杰是在艰难困苦中磨砺出来的。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就没有英雄业绩的实现;没有对生活舒适的追求,才会有对事业不懈的努力。要想做豪杰,先须学习简淡!
神仙是由人做上去的,而且必须是人中的优秀者和善良者。而人类的优秀者就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也就是忠和孝。忠是一个中字和一个心字构成的,也就是说只要心存中正就是忠,或者说把心意集中在一个中心上就是忠。忠不是愚忠,而是忠于自己的事业、人格、朋友、上司、群体等。每一个个体都做到了忠,那么这个群体就一定会和平发展,大家也都会安宁幸福,所以忠字不能不讲!
孝更是人类与动物区别的标志。所有的动物都是长辈照顾晚辈的,而晚辈却从来不会照顾长辈,所以是动物;只有人类因为有了意识,知道长辈拥有知识和财富,才需要保护。而且自己小时候曾经接受过长辈的养育和照顾,所以应该在长辈丧失生活能力的前提下去加以回报。孝字是象形兼指事文字,画着一个老人,以手扶在一小子的头上,意思是一个小年轻人甘于给年长的人当扶手。天下人都能行孝敬老,也就没有了孤苦伶仃的老人了。懂得忠孝而且去实行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否则就连禽兽也不如了!
能够做一个真正的人,那么死后便能够上天而为仙,或者即身修证而成仙佛。因为佛是觉悟了的人,仙又是“真人”,即真正的人。觉悟是觉悟了人生的真谛而做了真正的人,如此才能成为仙佛。可是,现在那么多的人企图修成佛和仙,这并不是不对。只是他们连人间的道理都没有弄清楚,忠孝二字还没有见到一点哩。他们要么躲进深山老林里去苦修而一毛不拔,要么专讲功能神通而欺骗天下,要么巧立名目、哗众取宠而聚敛财物,不忠诚于国家民族和人格道义,不孝顺父母以及朋友众生,却还梦想着成仙做佛,而且还竟然信徒遍地,企图着师父得道而弟子升仙哩!真是不可思议!
358 扳缘与魔障
招客留宾,为欢可喜,未断尘世之扳援;浇花种树,嗜好虽清,亦是道人之魔障。
[述论]
人在社会上的交往,就形成了主人和宾客的对待。有了主人才会有宾客,有了宾客也才会有主人。主人如果不招待宾客,那么这种交往可能就会减少了,而欢乐也会随之而减少了。有时,知心朋友欢会宴席,的确会很令人愉快喜悦,但若是逢上个骂座的、发酒风的,也就不免很烦人了。对于那些喜欢清静的人来说,招揽宾客,留朋呼友,偶一为之还可以,稍一多就痛苦了。因为,繁杂的人聚在一起,难免会喧嚣、浮躁、叫骂、动气,杯盘狼藉,甚或烂醉如泥,内心就无法保持清静的感觉了。
现在的请客吃饭就不同了,知心同志的聚会就很难碰上了。全都是应酬交易,面善心恶,吆五喝六,口蜜腹剑,三尺饭桌如同千里战场,险恶万分。可是明知山有虎,却偏要向那虎山行。请客送礼,现场办公,这的确是那尘世间的攀缘关系。主宾都有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心情紧张,所以饭中无味。时间一久,便要败坏肠胃,所以经常吃香喝辣的人都会有肠胃病。不要说得不到安宁了,肠胃一不调和,便会影响到其他的部分!生理和心理都难以平衡,问题就大了。
人们为了贪图清净,培养雅趣,便往往会浇浇花种种树,要寄情于自然。当劳累了一天,下班回来,看看兰草的青秀,嗅嗅玫瑰的芳香,或者欣赏欣赏菊花的品格和松竹的气节,也许会洗除掉心中的几多烦恼和尘垢,从而使心理得到平衡和自在。因为生活中充满了烦恼和污浊,在与人交往中我们有时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良心,或者沾染上不健康的习气。如果能够回归到自然之中,还可以得到一定的清除。尤其是在现代化的城市里,到处都是人工雕凿的痕迹。失去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我们能够在被污染了的环境中培养出自己的一方净土,浇浇花种种树,那是太难得的了。
道士,并不见得非要指道教里的道士,而是指所有修行证道的人;修行证道也不是说非要出家进入深山老林里去,即使是在滚滚红尘中也照样可以修行。那就是认识自然和社会运行的法则和规律,并且顺其自然,清净而无为。无为的概念,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去做,而是不去做那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一切跟着自然的感觉走,也就不会有什么烦恼和执着了。
道士修证自然之道,难免会在自然中的花树草木上得到一些启发和觉悟,所以也不妨去浇花种树。林和靖可以用梅花做妻而白鹤为子,潇洒是潇洒了,可惜照样还有贪念。他能够写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绝唱,但对梅鹤的执着仍然是一种病态,反而是修道上的障碍。
修道之人,应该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一切事物都无牵无挂,才能真正得到自然的真趣。若是因浇花植木,就对花木产生了不舍之情。一日无花无木就难过,那就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园丁而不是道士了。听说,有的农民整天喜爱他的庄稼,等到死后便会变成庄稼的。这也是心生法生的道理。
401 灵妙与自然
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义,而百世如见者,安可泯灭之?风雷雨露,天
之灵;山川民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此三才之用,无非一灵以神其间,而又何可
泯灭之?
[述论]
灵的意思就是空灵、灵动、灵妙等。那些生活在空而无形世界的生命一定很灵妙神秘,所以我们就称之为神灵。神灵代表着一种生机和真理,是人们只可意会而不可思议的。我们常说的灵感就是如此。它灵妙飞动,不可执着,却又生意无限,就好象那春天里的草色一样“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们也不妨把灵妙看成是宇宙和自然的真理。当它感应到我们身上的时候,或者是我们感应到了它的时候,我们自然也就成了它的化身,我们所表现的东西也自然而然地带上了灵妙。而灵妙的东西也自然会天长地久地与日月争辉,与山河共存。
天下人间有的只有一句话,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却可以千古以后仍然如新说的一样,让人觉得新鲜警悟。比如《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等,都是人所乐道,而感人心灵的。
还有那一个字用得好的,如王安石那句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生动,如在目前;更如陶渊明的那句“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悠然自得,不期而遇,遇而不惊。还如李贺诗中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那个“逗”字,用得是警奇形象,感人至深。古人把这关键的一字称做诗眼,就说明是画龙点睛的意思。往往这一字之妙,让百世以下的人也如同亲眼目睹一样。它们的灵妙,也是不能泯灭的。
说到天,茫茫漫漫,无边无际,似乎毫无生机。但却凭着它那风雨雷电的震撼轰鸣给万里晴空注入了生气和活力,借着那霜露云霞的装点来表现其清灵和魅力。它春风浩荡,带来了明媚光景;夏雷震震,让人间阳气充满活力;秋雨连绵,使人类深沉地反思自己;冬雪漫漫,好洗涤那万物的污垢。什么不是灵妙呢?这就是天的灵气勃发。
大地为母亲,厚圆方广,承载着沉甸甸的文明史。正靠着它的崇山峻岭、河流湖海、人民生灵、万物草木,来表现着自己的灵秀与生机。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无时不体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和雄厚实力。
而天地人三才之中,人物居于两间,而钟天地之灵秀,独立而起,划破蒙昧,标识文明,本身已经灵妙无限。更加上发明了文字语言,尤其妙上加妙。汉字方块,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如图如绘,深含寓意;语言声音,婉转动听,高低有节,起伏灵妙。听着那歌声悦耳,看着那书法秀美,表情达意,无微不至,真是人类的灵气所钟啊!
看这天地人三才位列,全靠着一灵真气流行其间,神秘莫测,随机造化。可见,无灵不成天,无灵不为地,无灵安做人!人为万物之灵,因为我们具有心灵的力量。大到宇宙间众星罗列,日月运转;小而大地上万物草木,霜露雨电,无不有其灵明的本性。我们欣赏大自然所赋予给我们的种种灵妙时,正是在和大自然的灵性本体相沟通,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心灵的宇宙。
这就是灵感的源头!进入其中,便会有无限的生机和灵妙,又何愁不能流芳万世呢!关键是那一颗最最真实的心灵!
402 人生三种乐
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
[述论]
人生都在追求着快乐。有的醉生梦死,有的声色犬马,或者寄情托爱,或者耽于名利,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是,这所有的所谓快乐都不是永恒的,并且只能给我们带来更深的痛苦和烦恼。醉生梦死的,一梦黄粱,醒来反而无法生存下去;声色犬马,只是过眼烟云,逢场作戏,哪有真情流露!寄情托爱,死去活来,海誓山盟,结果恩恩怨怨,空耗了一生美景!耽于名利,狗苟蝇营,费尽心机,结果大限到来,空手而归。一生营求,不知交付何人!
总之,凡是以快乐为目的的一切行为,都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因为我们在这个行为的开始,就已经知道我们所有的追求都会落空!只是我们不会公开承认罢了。而真正的快乐,应该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同时也是无心而求的。正因为一个人没有了追求,全是顺心自然,这样他所得到的欢乐将是无限的、永恒的。
一个人风雨之中独自闭门,翻阅着佛教的书籍经典,心里感到非常地愉悦,获得了最大的欢乐。原来,那佛经中所讲的,全是让你放下一切而回到生命的本源之中。尤其是那部经中之王的《金刚经》,只要能够明白或者为人讲说经中的大意,即使是那四句偈,都会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一切变化着的东西都是不能执着的,就包括那佛法的本身。《金刚经》的功德,就在于连自己本身都要否定。当我们否定了一切,只剩下一颗赤裸裸的心灵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宇宙生命的本体,从而感觉到那最最快乐而真实的境界!
这时,如果有一位与我们没有任何利害冲突的知心朋友叩门而来,那我们可真要如杜甫那样“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了。我们可以讲论佛经中的道理,谈天说地,古今中外,志趣相投,无拘无束,真可以得到共鸣的快乐。我们的柴门为他打开,心扉也照样
为他打开。这样的幸福,是难以言表的。
常见现在的人抱怨没有真正的朋友。比如,领导们常见的都是那些有求于他们的人,谈的都是勾心斗角、谋职捞官的事情,肯定没有什么欢乐可言;那些生意场中的人所交谈的全是金钱交易、股市行情、利益分配等,都是让人牵肠挂肚的事情,越谈自然越烦恼。他们所见的不仅没有真正的朋友同志,却几乎都是对手和劲敌。有时是连看也不愿看他们一眼的,竟然还得装出一副笑脸去相迎,自然不会痛快的。
闭起门来阅读佛经,是在与自我生命的本源相沟通;打开门来接纳佳客,则是在与人类的同志忘情地交往;那么,走出门外寻觅自然的山山水水,便是在与那自然界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了。大自然有着无限的美景和无尽的神态,其中都流露着生机和神秘。所以在欣赏大自然的时候,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生命最初的本源,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获得了超然灵感的
快乐。
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三事而不受干扰,也可以说是享受了人间最最快乐的事情了。可惜的是,我们身处在人间万象中,无法把家门常关,而且佛经也不是那么好读的,登门而来的也不全是知心人,真正自然的山水也很难寻觅得到了。我们的视野好象是宽阔了,生活圈扩大了,可是我们仍然被现代文明的污染所包围,已经没有什么净土了。而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培养我们心灵中的那一片净土和乐国!
403读书与处世
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胸中没些渣滓,才能处世一番。
[述论]
到了成年,我们便有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这本来是件好事,也就是说我们不至于让别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了。但是,由于我们看世界的角度总是一定的,而社会生活却是千差万
别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所以从我们自己的立场上往往无法理解或者是体会到别人的生
活。这样,如果我们非要天下人都按照我们的方式去生活,或者作者们都要依据我们的观点去观察和表现生活,那么我们肯定会成为一个孤家寡人,生存都会成为问题!
观察生活要用眼,而一叶往往会障目,使我们看不见泰山。即使是眼中有一点点灰尘,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视力和准确性,使我们无法正确地判断生活。读书要用眼睛。我们如果抱着先入为主的成见来看书,那就无异在我们的眼睛里放上了灰尘,或者是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使我们永远只能看到自己所赞成的东西,而看不到与之相反或者更高明的意见。像这样,看再多的书也只会加深我们的成见,而不会带来任何益处。
一个人想要博览群书众籍,首先便要擦亮眼睛,虚怀若谷,不要带任何片面的看法,便会从那些书籍中得到营养和食粮。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因为眼睛明亮,能够读出书中的微妙灵气,所以自己下起笔来也会神彩飞扬,独有神会。否则,智慧的海洋将会永远地干涸。
因为我们总是以我们的立场和观点为坐标系来进入社会并且和人交往的,符合我们的东西便会得到接受,不符合的自然会遭到拒绝。但现实是多种多样的,决不会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在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难免会有些磨擦,往往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若是我们永远要用我们的标准去衡量事情,要求别人,而且把那些烦恼统统都放在了心上,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变得很不愉快了。如果我们心中清楚明白了,尽管对事情也应该坚持正确的主张,但是世界就是这样,我们只能去适应它。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放下自己的成见,处世的方法要圆融,做事的态度要谨慎,让我们的心灵像明镜一般清澈,任何事物也都能够反映得明明白白,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这世界上愉快地生活与交往了。
404风波与冰炭
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
[述论]
我们常常去观潮看海,总觉得那风起浪涌,波涛连天,如那苏东坡说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似乎整个的水都是这样。其实,等我们来到水底的时候,原来那里却没有任何波浪,安祥得很!正是有风就有浪,无风不起浪,那么做人处世也是一样的。
当我们进入世界上,就得为了生活而奋斗。有了金钱生活就会好一些,有了权势办事就容易一些,有了名望感觉就会舒服一些。所以人们为了使自己的生活享受到更大的幸福,便会有无穷的渴望和努力。但是,在这个社会上,金钱最多、权势最大、名声最高的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人还是不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的。结果失望与希望往往成了正比,我们会被摔在了痛苦之中。
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太大,整日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驱策,好像在胸中燃烧着熊熊的烈火一样。他被大火所吞噬,根本由不得自己。所以,一旦受到了挫折,他又好像掉入了寒冷刺骨的冰窖之中。如果他能够在这冰冷与热炭的反差中得到觉悟,那还好说。可就怕他好了伤疤忘了疼,从冰窖中爬出来,他又会跳进火坑中;出了火坑,他又会掉进冰窖里。就这样反反覆覆,永远也没有一个了期,所以他的心里就仿佛整天处在冰与炭的热凉变化中,以至于麻木不仁了。
其实,心中无论是热烈如火,还是寒冷如冰,这都是由于自己的欲望所造成的。我们在世界上争名夺利,兴风作浪,所以都活在种种的自我折磨中。不是受着无尽欲望的鞭打,就是将自己生命的意义完全寄托在那些毫无价值的尔虞我诈中,时刻关注着外界对我们自己的看法。这样以来,外在的风波就会变成我们胸中的冰炭,使我们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属于自己的生活。
等我们沉潜到生活的原本状态,就会发现在波涛汹涌的外在表象之下,生命的本身竟然是如此地宁静而圆成无缺。在这里,没有什么冷冰也没有什么热炭,只有那如鱼得水一般的悠然自得。
405自家活地狱
无事而忧,对景不乐,即自家亦不知是何缘故。这便是一座活地狱,更说什么铜锅铁柱,剑树刀山也!
[述论]
《圣经》上说,上帝造出了人以后,害怕人类感到痛苦,便又好心地造成了万物来给他作为伴侣,创造了美景供他欣赏,总之要让他感到幸福。但到后来,人类的智慧善恶心开发出来,有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凡事都要用自己的聪明去加以判断,并且要进行选择。
一旦要选择,就有了竞争和战斗,因为谁都愿意要那好的东西而拒绝恶的。有战斗就会有伤亡,有竞争就会有失败。胜利的就会高兴,伤败的自然会痛苦。于是,本来很幸福美丽的人间,在人类智慧的开发下竟然成了一座屠宰场,没有一丝一毫的安宁感,所以天堂也变成了地狱!
人们已经习惯于战斗了。自从我们懂事之日起,那根竞争的弦就已经绷紧了,时刻准备着冲锋和刺杀。因为平时我们的生命之弦就已经绷得紧紧的了,所以根本没有休息松弛的时候。久而久之,我们的弦反而变得疲软了,所以在真正需要战斗的时候,我们的弦却没有了张力。这根弦一旦绷上,便只能往紧处上,越没有张力却越要上。最后只能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断掉!
一切的一切都给颠倒了。有事的时候忧愁还好说,可无事的时候竟然还忧愁;生活在竞争中不快乐,即使是走进了大自然中,面对着那美丽的风景和温馨的花草,却不知道去赏花开心,竟然还是不快乐!就是他自己也说不上为什么,正是那“进亦忧,退亦忧”,永远也没有一个开心幸福的时刻。你说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与一架机器能有什么区别呢?机器还有休息的时候,而人却永远没有宁日,岂不就是佛家所描写的地狱!
地狱有九层说、十八层说,其中的生命是最最悲惨的。他们要吃吃不上,时刻要被刀解锯割,油锅煎炸,乱箭穿心,有剑树刀山,火海苦水。这等等设施,都是要惩罚在世时作恶多端的人。这地狱之说,只是为了教导人们向善而设立的,其实就存在在我们的心中。
地狱最苦,但我们的心灵如果很痛快自由,那就是有地狱也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的心灵很扭曲痛苦,时刻得不到安宁,那就是没有地狱也会有地狱的,因为我们的心灵比地狱还痛苦。如果说众生不会造下恶业,佛也就不会说有什么地狱了。人之为恶,最初也只是在起心动念的当儿。所以说,如果真有地狱,那也是我们自己的心灵所造就的。
最大的地狱,莫过于人们自己设立的地狱,因为别人是无法将它打开的。即使是法力广大如观音菩萨、如来佛祖,也是没有办法的。尽管诸佛菩萨驾慈航在苦海上普度天下众生,然而我们不上船,他们又能怎么样呢?所以说,我们摆脱地狱的唯一办法,就是自己拯救自己,但是大多数人却不会相信这一点。他们只相信金钱、名声、权势、爱情,甚至是佛祖菩萨等,能够拯救他们自己。可是到了关键的时候,什么都拯救不了自己,就悔之晚矣了。
其实,天底下并没有什么事情过不去的,退一步天高地阔。因为无论是好是坏,任何事情,包括我们自己的生命都无法在这个世间久住,那还有什么好争竞的呢!如果看透了这一层真理,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事情真正能够让我们忧伤不乐了。
406出世与入世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坠;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
[述论]
出世与入世,江湖与魏阙,历来都是一个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问题。解决不好,便会造成终生的痛苦;解决好了,潇洒又自在,幸福无限量。有的人在人世间的竞争中失意而归,便想着出世图潇洒;有的人嫌空门太寂寞,便希求入世而得以发展。
人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什么样的生存方式都是正确的,只是不要给自己自寻烦恼就是了。世间有许多的事情,很容易让我们迷失掉自己,倘若我们没有过体验和智慧,只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往往会迷恋一点而不能自拔。一旦我们无法掌握自己的生活方向时,我们活得就会很苦,而且会像傀儡一样任人宰割。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人们往往会从这一面走到那一面。只有将这两个方面都体验过了,参透了,然后做出的选择和判断才是正确而能够成功的。一个人要想入世为官,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最好是先要有出世的思想和体验。
所谓出世的思想襟怀,便是一种看透世间种种现象而不执着的智慧。能够对身外之物包括名利地位、富贵荣华等,不起任何贪恋爱慕的心思,就能够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忠君爱国,并且成就一番伟业。否则,心怀贪婪,执着世俗,就容易贪赃枉法,损公肥私。不仅干不出一番事业,反而要落得个千古骂名!所以,凡是要入世做官者,最好是先读读佛经,看透了世缘,不起任何执着,才能够真正清廉!
未曾经验感受过人间事情的人,是不容易看透人间事情本质的。常见有许多人为了理想而出家逃世,进入空门。我们的确为其精进精神所感动,但却又不禁为其担心。因为他们对人生到底是什么,还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出世很可能还要入世,而且还会做出一些与教义格格不入的行为来。只有真正体验过生活的繁华和热闹,身历其中,备受折磨,心生悔悟,便能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如鲁智深一样。他们看透了繁华的假象,情义的虚幻,四大皆空,便能够把持住这种诸法空相的境界。
可见,世间任何事情都必须有自己的体验和实践才行。出世与入世只不过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而已。入世却能够不恋世,便是心出家;更经过生活的锤炼而炉火纯青,才会有真正的觉悟。出世却心挂名利,不仅不能有助于解脱,反而会影响道心,更坠地狱!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