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东方人生智慧——小窗幽记

_3 陈眉公(明)
深玩味。
「述论」
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得意事常八九,就看自己怎么去对待。处理得好,就会给自己少找些麻烦,活得自在些;处理得不好,就会自寻烦恼,艰难无比。世人是各种各样的,往往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所以难免会有隔阂矛盾。而最难以让人接受的就是被别人所侮辱,许多的纷争和不快都是由此而引起的。就是苏轼所说的,匹夫的勇气就在于遇到侮辱会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往往不会考虑后果。
愤怒的结果,第一个伤害的往往是自己,比如说气得浑身颤抖,张目决眦,怒发冲冠,咬牙切齿,血气贲张,身心都不能够舒坦。若是怒火中烧,难以自持,便会操刀持械,与那侮辱自己的人决一雌雄。打不过对方,也就把自己的生命搭了上去;杀得了对方,纵然发泄了一时的愤怒之气,却造成了自己的许多不便,甚至还要偿命。过后思想起来,一定会不胜悔恨的。
倘若遭到了他人的辱骂,首先要反省是什么原因。若是自己真的有错,那就加以改正。改正了,自己反而更加完满了,这岂不是从辱骂中得到好处了吗!这叫做坏事变好事,应该感谢那位辱骂者才对。如果自己并没有错,那就一定是对方错了。或者是出于误会,或者是无理取闹。这人一定很可怜,素质不高,心理不平衡,真值得我们的同情和可怜,自己又有什么气好生的呢?但一般的人却很难做得到。
寒山大师的诗很有哲理,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对待别人的责骂或者任何不利于我们的言行,都有必要去思考一番。心中明明白白了,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一切。这样以来,首先是战胜了自己。能够镇定自若,不因他人的辱骂而动摇,并且自寻烦恼。其次是战胜了他人。他若是来无理取闹,骂得口干舌燥,火气冲天,却无人应战。结果是自讨没趣,气还得他自己去受,别人还要看他的笑话。所以说,挨人辱骂却不怒,仔细想来得便宜。
144 毁誉与忧乐
有誉于前,不若无毁于后;有乐于身,不若无忧于心。
「述论」
由于人们所接受的教育多是正面的,所以大家只喜欢好听、好看的东西而厌恶难听、难看的事物。于是,有了名誉都去争,有了批评都去让;有了快乐都喜欢,来了忧愁都不要。然而,有了善良的言行,方才有赞誉;有了恶劣的言行,必定会有诋毁。
但由于各种利害关系的制约,人们往往会在人前说一些虚假的赞誉,以博得他人的好感,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在人后,因为脱离了利害关系,所以就容易讲出自己的真正感受了。正是谁人人前不说人,哪个背后无人说!
正是如此,我们要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毁誉。与其有人前为善的赞誉,还不如没有身后做恶的诋毁。纤毫的恶行,足以掩埋了自己的大德,所以做人不可以不谨慎。别人赞誉我们的时候,有真情也有假意。我们要认真地分析,不要因此而助长自己的骄傲;听到别人背后的诋毁,也应该正确处理。不要生气,也不要灰心。有问题就改正,没有过错就只当耳旁风行了。
既然我们不喜欢别人誉于前而毁于后,那么我们自己也应该如此。对待他人应当本于自己的真心,应当赞誉的就赞誉,而不要虚伪矫情,阿谀奉承;不当赞誉的就不赞誉,但也不要在背后诋毁人。堂堂正正地做人,才是一个君子的作为。有了赞誉是好,但没有背后的诋毁就会更好。
人类的生活,食色还是根本,谁也摆脱不了。所以,肚子吃饱了、吃好了,谁都高兴;衣服穿暖了、穿好了,谁都欢乐;夫妻恩爱了、和谐了,谁都喜悦。这些都是肉体上的快乐,得不到、满足不了,一定会忧愁烦恼的。但这忧愁烦恼却不仅仅是由于肉体上的痛苦与否而决定的。
有的人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妻妾成群,应该说身体上很快乐幸福了。但却照样心忧忡忡,食不甘味,寝不安枕,身在乐中却无法享用。原因是有了身体上的快乐还不满足,还要追求更大的权利和名声。欲望越大,心中就越不安宁,越要考虑自己的前程、金钱、事业、权位、享受,最后心里越是痛苦。
心里若是没有私心和欲望,知足常乐,那么菜根吃起来也是津津味美,粗衣穿起来也潇洒自在,匹夫匹妇过起来也有滋有味,眼中所见、耳中所听的无一不是快乐。由此可见,肉体的快乐并不等于真正的快乐,心中的欢乐才是最大的欢乐。心中没有忧愁,无牵无挂了,才能做到真正的自由,岂不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了!
145 会心与无稽
会心之语,当以不解解之;无稽之言,是在不听听耳。
「述论」
人类与动物的一个根本的区别,就是人类发展出了一种非常复杂而又完善的语言表意系统。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概念是语言的细胞,随着语言的发展,人类在超越完善着自己的思维系统。但是,无论是怎样地完善我们的语言和思维系统,我们都不能说我们人类的语言是最完美的一种传达方式。
因为人类除了是一种会思维和使用语言以及工具的动物外,更还是一种充满了感情的动物。在感情问题上,由于它的多变、跳跃、深浅、隐伏、转移、即兴等特点,任何思维和语言都是鞭长莫及的。
尤其是在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当儿,任何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甚或是多余的了。语言的细胞是概念,所以它所能表达的情意一定是有限的。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免不了要加上手势和姿态的动作来辅助传达,以至于有的语言离开了当时的情景便无法理解了。
外在有形的东西,我们的语言都可以进行表达和交流,而内心无形的境界却是无法用语言交流的。有些语言,只有本心具有了相同的境界才能够理解,所以才叫做会心之语。比如说,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没有到了这种境界,自然理解不了。会心的人,你举起一个指头,他便能知晓其中的含义;不能会心的人,言语说尽了,也还是不得其门而入的。
古人早就辞能不能达意的问题进行过辩论,结果还是都得承认语言文辞有着它的局限性,“言有尽而意无穷”。而且许多诗词追求的就是这种境界和效果,比如那些“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等。
理解不了的候,最好是不去解释它,而是用心灵去感悟,也许这未尽之意就可以理解了。一般的人多是由那言语上去了解对方,可是真正相亲相知的人却用的是超越了语言的交流,即所谓的“眼波才动遭人忌,惟有心头郎得知”。
至于那些无可稽考的言谈,作茶余饭后的笑谈可以,使人捧腹解颐,有助于消化和健康。若是有了心去执着,什么事都当了真,就难免要徒增烦恼了。比如说那里见到外星人了,那里有飞碟出现等,还如有什么特异功能穿墙破壁、活了几千岁等等的话,听一听开开心也就行了。
既然是无稽之谈,那么这说者一定要无心,而听者也一定要无意才对。结果,这说者有心要人相信,听者或信或不信的。于是,双方便争执起来,说有说无,不仅伤了和气,还破坏了心情和胃口,便划不来了,而且还要闹出笑话。人生无处不是美景,随他言语周折,我自悠闲自在,方能领略其中的真谛。
146 手段与脚根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
「述论」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花繁锦簇,柳密莺啼。自然界呈现出它最美丽和动人的一面,使人流连忘返,乐以忘忧。其实,它只是自然造化中一时所幻化出来的美景,转眼间便蝶残莺老,花谢絮舞,真是好景不常在,好花不长开。多少人会发出惜春的叹息,什么“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惜春常怕花开早”等等,都要留恋那繁华密柳,执着于美景。
可是,自然的规律谁也改变不了。春天照样要离去,谁也阻拦不住。惟有那些明智者能够识得破这时空的幻像,无论它柳暗花明,或者是万木摇落;不管它南风和薰,或者是风雪漫漫,都不会起任何妄想。因为它们都是大自然的本来面目,决不会因为我们的留恋或者反对而加以改变,所以我们何不顺其自然而享受本分呢!
古人说过: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皆是人间好时节。
的确,无论四季中的何时,都有它最美好的一面。只是我们执着了某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它们的其他方面,所以会感到痛苦和烦恼。如果我们能够不为繁花沾心,不被密柳缠身,来去自如,心灵自由,就不会因为好景不留而伤心。这样,我们也才能得到自然界更大的生机和趣味。
社会生活中的事也一样如此。多少人看不透那些热闹繁华,为追求物欲享受,让滚滚红尘遮掩了自己的良心,结果成了物质欲望的奴隶,没有一毫自主的权力,糊里糊涂地了结了生命。如果能够做那些众人不能我独能的事情,斩断情丝利网,拨开繁华锦绣的灌丛,才是大丈夫的所为,方显出那英雄的本色。
人们在顺境中往往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就像在平坦的大路上一般不会跌跤一样。但是,平坦的大道毕竟不是生命中的全部,坎坷崎岖的逆境却要更多。人们不是在压力之下倒下,就会在压力之下变得更为坚强。尤其是在那生死存亡、风狂雨猛的紧要关头,能够保持自己的良心,而不做出违背原则的事,的确是很难的。孔子就曾经说过,君子有穷困的时候,但却会固守自己的贫穷而不胡来;小人到了那穷困的时候,就会胡作非为了。
对于君子来说,他们认为困难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真理的太阳会出现在天空,照破那无边的黑暗,所以能够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挺直腰杆。风狂雨猛的时候,也是磨练我们自己的意志和毅力的机会。能够挺得住狂风暴雨,便有了一定的定力。所以,那些领袖人物往往要与狂风暴雨去搏斗,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和体魄。能够像孔子所说的君子那般,遇到穷困的逆境也不会改变初衷,也就能够立得住,站得稳了,生活中的大风大浪又怎么能够奈何得了他。一个人只要站得住了脚跟,那就是安身立命的本分,什么艰难险阻也不能使他屈服的。
147 议事与任事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述论」
人们有口要说话,有手足要行动,有心要思想,而手和口都是在执行着心的命令,所以天下的一切事情都离不开这言行两个方面。比如一件事情,有说的就有干的,有干的也就有说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议论事情的人通常并不会亲自去参与事情,因此上不能深入地了解处理上的困难和弊病,以至于议论的道理不能够切合实际上的需要,或者是所建议的事项根本无法去实行。这就给办理事情的人带来了麻烦,或者是让人瞧不起自己。所以说,要想有资格去议论事情,就必须亲自去参与到这件事情中去,深入地了解事情的利害得失。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出有利于事情的建议,而不至于纸上谈兵,害人误己。若是无法亲自参与的,也应该对事情的发展和变化有所了解和观察,做些调查,不可以墨守成规,才能切实而中肯地提出方法和决策的。
至于那些亲身参与事情的人,却应该是另一个样子。他们应该忘记了个人的利害,只管勇往直前地奋斗。倘若是瞻前顾后,缩手缩脚,时刻掂量着利害关系,那么,再好的谋略和决策也都无法付诸实施。刘邦退居汉中的时候,如果害怕烧了栈道而再也出不来了,也许真的就会被项羽看破阴谋而遭灭顶之灾。项羽带领着一万人马面对强秦数十万大军的时候,如果心里仍然要掂量自己的利害而不破釜沉舟的话,那么决不可能打赢巨鹿一战,灭秦的大业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也就是说,当我们还没有进入一件事情之前,就应该把这事的前前后后考察研究好了,摆好各种利害关系,有把握了再去进行。但既然已经担负起了这个责任,那就应当处处以大局的利益为重,忘掉了各种利害关系,一个心思就是要完成这项任务。若是人人都只顾自己的名利私心,势必会生出许多不同的意见来,自然会分散大家的精力和意志。本来可以胜利的事情,也可能会一败涂地。
所以说,无论是言语或者是行动,不管是在事内还是在事外,都应该从大局出发。该考虑利害的就要考虑,不该挂心的就决不挂心。这样以来,才会有利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
148 谈空与耽静
谈空反被空迷,耽静多为静缚。
「述论」
佛教存在的依据便是人们的痛苦。痛苦的根源在于执着,解脱痛苦的方法就是破除执着。人们执着的原因,是因为外在有一个有的存在。佛祖通过自己的思索和修炼,发现这个外在的有并不是一个永恒的存在,对它的追求也不是真实的人生意义,所以提出了构成那个有的四大因素全是空而不实的。既然四大皆空,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去追求和执着了。心中不再执着了,自然也就不再感觉到痛苦了。
佛教又称空门,就是因为它讲万物皆空,万法皆空。要使我们了解世间一切都没有自己永恒的体性,什么都要坏散;教我们不要对外境生起执着的心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过分地不要执着外有,其实反而执着了空。
有些人谈空却又恋空,时刻忘不了空,这与留恋世事并没有什么分别,同样是一种执着。执着了这一个空的概念,心灵上仍然不能得到真空和安静。《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上说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的就是色和空并不是绝对对立而不可同时存在的,说到了空的本身,就意味着还有一个有字存在着。色和空只是一种相对的状态而已,执着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执着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一切能够见、听、嗅、尝、触、想到的事物都是色,谁也不能说它们确实没有或者不存在。只是要我们心里清楚,不要执着它们就是。因为执着了有或者空,只能带来更大的痛苦,所以那些谈空的人反而是被空给迷住了。
“耽静”,就是沉溺在静的境界里,结果也是被静这个概念给拴缚住了,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什么要静呢?静与动本来就是世界物质运行的两种状态。只有在静的时候,人们往往才能更好地观察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比如说只有那水波平静下来了,我们才能从中照见自己的面容;水要是在动态中,谁也看不清自己的脸。
所以,从认识自己的角度来说,让心灵宁静下来的确是有好处的。但却并不是教人整天躲到那安静的地方,不听也不想,不动也不吃。那样以来,却等于在用一个静字将自己的身心给束缚住了,动弹不得,又有什么好呢?真正的静是心理上的宁静和安详,而不见得非要形静不可。只要是能在最忙碌的时候,却仍然保持一种安静的心境,不被那外在的事物所牵动,就是真静。
真正的静是在同动的比较中产生的,没有动就不可能达到静,动极生静。王建在他的诗中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的诗中也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讲的就是越是在动态中越能显示出那种清静来,这也可以说是禅宗所追求的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如果我们都能够在那纷纷尘嚣之中保持着自己心灵的宁静境界,随他外境千变万幻,我自心无挂碍,才不至于耽静而被静缚的。
149 贫贱与老死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作恶,可恶是贱而无能;老不足叹,可叹是
老而虚生;
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补。
「述论」
人的所有感觉都源于心理的作用,没有心灵的感受也就不能算人了。所以,一个人最值得重视的就是他的心理感受,而不是他所拥有的外在生存条件。生存条件好了,并不等于他的心理感受就好;生存条件并不好,但他却会有一种很美好的心理感受。这都是相对的,但心理的感受却是第一重要的,因为幸福或者痛苦都只是一种心理感受,是无法用外在条件来限定的。
一个人值得尊敬的是他的品德和操守,而不是他外在的贫富钱财。多数的富人都很无耻,因为“为富不仁”。他们如果讲仁义,往往就发不了财。大多数的贫人却都有着很可宝贵的人格。他们并非不愿意发财,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进入到那些根深蒂固的令人堕落和无耻的网络中,所以想无耻也无耻不来。那些贪官污吏,奸商盗匪,流氓恶棍,虽然富贵,但却十分卑鄙无耻。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所用的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说,贫穷并不足以让人感到羞耻,因为这不由自己的努力来决定。如那个有名的圣贤颜渊,他就居住在孤村陋巷里而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但并没有感到羞耻。而是人们都受不了他所受的苦,谁知他却乐在其中。原因是他有追求真理而好学上进的精神,没有阿谀奉承而得富贵的钻营。所以说,贫不可羞,羞在贫穷却还没有志气。
地位的低贱往往是家庭出身的缘故。有的人世袭富贵,仗势而飞,自然先天优越了。历朝历代都是这样的,谁也改变不了。左思在他的诗中就总结了这样的规律:“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但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些世胄蹑高位的王侯将相难道就能代代相传吗?“富贵之家,五世而斩”,再富贵的家族,五个世代以后就会衰落。原因是养尊处优的生活,使那些纨绔子弟毫无生活本领。一旦有了风吹草动,便会随之破落灭亡。
然而,“英雄不怕出身低”,过去许多的大将甚至是开国的天子,也多数是出身低微的。刘邦是个流氓无赖,朱元璋是个和尚,卫青还是个私生子,姜子牙是个织草鞋的。他们的成功都说明了越是出身卑微,越是有志气去改善现状。当然,这就要从充实自己的学识、培养自己的能力做起。倘若是出身低贱,却又不肯下功夫去学习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以期改变自己的现状,也就难怪他人要永远瞧不起他了。所以说,低贱并不可恶,可恶的是自己没有一点生存的能力。
年老是人生路途上的必经之处,原本不值得叹息。但是,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好多想法都已经无法实现了,只能想想而已,所以经常叹息。别看那些欢蹦乱跳的年轻人,他们只是自己的过去,而且也终究有一天要达到自己现在的境地。所以,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年轻也就没有年老,没有年老也就没有年 轻。只要年轻的时候过好了,到了年老的时候自然不会有什么遗憾和惋惜的。
有的人活到了老,该做的都做了,想达到的理想也差不多都完成了。相反地,有的人只因为年轻的时候浪荡堕落,活到老年时却是一事无成。这种人到了自己人生的终点时,才会觉得惋惜。所以说,人千万不要虚度自己的青春年华,到老时才不至于痛苦。
然而,人的生命价值就在于奋斗的过程中。若是这一生过得有价值,那么死亡
对他来说也只是一种休息,是可喜的事情,并没有什么悲哀不悲哀的。那些面对死
亡而感到悲哀的人,就因为他们生下来没有给世界上带来什么乐趣,到老死的时候
仍然没有任何意义。
倘若生命过得是毫无价值,那么从死亡的终点上回过头来看一生,那才是一种十分可悲的事情。所以说,人不能虚度光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世界和人类带来一点什么,然后从中获取报酬,得到快乐。临死的时候,也决不会感到悲哀!
150 穷交与利交
彼无望德,此无示恩,穷交所以能长;望不胜奢,欲不胜餍,利交所以必伤。
「述论」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孔子的一种美好的理想,希望世界上的人都成为弟兄姐妹,正说明这兄弟朋友是很难得到的。真正的好朋友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说明了朋友的可贵与难得。可是,离开了朋友也就没有了社会。没有了友情,这个世界将会很苍白。但怎么样交朋友呢?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同,人们交往的方式也不相同。
贫穷的朋友并没有什么物质上的先决条件,只是凭着一颗心意来交往。对方既然不会奢望从我这里得到点什么好处,而我自己也没有什么能力去向他故意显示自己的恩惠。因此上,没有了利益上的企图,心理上也就没有了什么负担,便成了心灵上的神交。没有了物质上的瓜葛,即使到了他日,也决不会因你贫了我富了,或者是我贫了你富了而改变初衷。所以说,这种没有利益索求的朋友才能够长久,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因。
然而,人们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各自的立场不同,对于人生的选取也自然不同。就拿交友来看,也正如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跟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因为对自己的人生学问来说,他们不会有什么帮助的。但那些投机钻营的人,却完全可以借这个教导去交结富豪权贵,投其所好,得其势力,行其私欲。
不过,这些人的交往都是以利益为前提的,最初的着眼点便在交这个朋友会带来什么好处上。酒肉朋友的意思,就是有酒有肉就是朋友,无酒无肉就不是朋友了;有了利益就是朋友,没有利益就不是朋友。他们的奢望越来越大,大到对方满足不了的时候;他们的欲求越来越高,高到一方满足不了另一方的时候,裂痕就会出现了。
然而,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但是孝敬的好处却不能源源不绝地送到。一旦这交往的利益没有了,友情也就完了,甚至还会反目成仇,势不两立。可见,交朋友最重要的是人心和人心的交往,而不是物质和物质的交易,所以应该是以情交而不是以利交。物质本是无情的,人心才是有诚的。
201 情爱与缘分
语云:“当为情死,不当为情怨。关乎情者,原可死而不可怨者也。”虽然,既云情矣,此身已为情有,又何忍死耶?然不死终不透彻耳。君平之柳,崔护之花,汉宫之流叶,蜀女之飘梧,令后世有情之人咨嗟想慕,托之语言,寄之歌咏。而奴无昆仑,客无黄衫,知己无押衙,同志无虞侯,则虽盟在海棠,终是陌路萧郎耳。
「述论」
人类社会是由情构成的,无情不成社会,无情便无交往,无情未必真豪杰。情之为物,知情者难以言表,不知情者也只有默然。有情才有佛性,有情才有痛苦,也才有幸福;有情才会有悲欢离合,惊天动地。古今中外谈情说爱的故事,或者见于诗歌传奇,或者见于小说戏曲,或者在于影视录相等等,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在表现一个情字。可以说,没有情字就没有文学艺术。没有了文学艺术,那我们人类的生活将是多么地苍白和寂寞!
既然情字如此重要,那么为了它完全可以牺牲一切,甚至是最珍贵的生命。关系到感情问题上,藕断丝连,缠绵缱绻,放不下,割不断,就像李清照说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风味在心头!”《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生,感天动地。所以人常说,关系到情义上,真是死而无怨的。
但是,既然自己是为了情而生,那么怎么能够为情去死呢?因为只有自己的存在,才能保有这份感情,才能真正表现出感情的力量,体验到感情的酸甜苦辣。一旦死去了,对于感情的体验和拥有就不能实现了,这份情义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为了这份情义,也就不能去死;为了自己感情上的寄托,也不忍去死!然而,这份情义绵绵永无尽头,正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也只有一死才能了之,也只有一死才能显出相思和恩爱的深刻,只有死才能圆满那个梦!
唐诗人韩君平有艳姬柳氏,被番将沙吒利所抢,同府的虞侯许俊又替他截夺了回来。崔护前入人家求水,见到一个姑娘对他很好。等到第二年又去寻访,却见门已经锁了,姑娘不知何去,所以便题诗一首说: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来终于得成眷属。唐宣宗时一宫女在红叶上题诗一绝,诉说寂寞相思的况味,从御沟中流出,被舍人卢渥捡到藏起。后来,宫女遣嫁,卢渥所娶的正是那个宫女。西蜀人任继图与妻李云英分离,后来云英题诗在梧桐叶上,相诉思念,最终却被任拾到,二人复合。这些故事都是情真意切,悲欢离合的典型。他们或者把自己的相思寄托在语言中,或者是赋予歌诗吟咏,都得到了老天的成全,真让后世多少痴情的男男女女咨嗟感叹,万分想慕。如果自己能遇到这么一位痴情的爱侣,那该是多么得幸福啊!
可惜的是,现在自己再有什么真情实义,只是没有了像《昆仑奴》中为主人从王侯家中劫出所爱姑娘的昆仑奴磨勒那样的奴仆,没有了像《霍小玉传》中把负心郎劫往去见霍小玉的黄衫客那样的侠客,没有了像《无双传》中用茅山仙术使王仙客和刘无双离而复合的古押衙那样的知己。所以,即使是有什么海誓山盟,有什么海棠月下相约会,也难以实现啊!即使是有什么心上的人儿,但也会因为社会地位的变迁,侯门深似海,难以与自己心上的人儿重新聚合团圆,正如唐诗人崔郊在赠给自己心爱的侍婢的诗中说的:“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情与欲相连,情思也是一种欲望,一种使人永远难以摆脱的障碍,造成了人间许许多多的烦恼和忧愁、离别和生死,也是人间痛苦的根源。如果要想活得潇洒一些,就得跳出相思苦海,摆脱情欲的枷锁。然而,人人都愿意登恩爱梯,升离恨天,即使是烦恼也乐意去死去活来。不过,这种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只是情因常有而情缘难遇。
我们常说“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只是一种理想,正说明了天下的有情人难成眷属这就是佛家讲的人生八苦中的“爱别离苦”,恩爱的人总要别离,所以人生会痛苦。如何能脱这种痛苦,便成了人生的一大命题,不得不正确地加以对待。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执着。有情便去珍惜,无情也不沮丧。有缘便来相会,无缘便自分别。合的痛快,离的潇洒,人间减少了多少痛苦,生活变得十分美好,反而都有了欢乐,岂不就是极乐世界吗!
202 相思与离恨
费长房缩不尽相思地,
女娲氏补不完离恨天。
「述论」
人世上的生活,全靠一个情字维持着。上帝或者女娲造人,自己偷了懒,便让人类自己去制造。人只好从自己的肋骨上变化成异性,或者从自己的肚子里去生产,这样以来就形成了两个半人。而这分别代表半个人的男人和女人却总是要合在一起,成为一体。上帝却不答应了,硬是要把他们分开。于是,这两个半个人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违背上帝的意志,走到一起,合为一体。
而上帝却凭借着自己的绝对权威,就是要千方百计地阻挠他们的合和,让他们相思痛苦,永远去品尝自己所酿造的苦酒。所以,世界上最难以了却的就是“相思”二字。苏轼说过:“不思量,自难忘。”胡适先生说过:“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相思虽苦,这是都知道,可就是欲罢不能,“不想相思亦相思,若想相思思更苦”。
天下的有情人难以终成眷属,有的相隔天涯海角,有的在水一方。有的就在身边,却仿佛隔世一样,才有李商隐所说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何处相思明月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都是对远方人儿的思念和想慕。所以,要想不相思,最好是让那相思的人儿在一起,见了面自然就不相思了。怎么能让他们见面呢?有人幻想着乘风化鹤,有人希望身长双翼,都是要缩短相隔的距离,以便当下相会。
汉代的神仙费长房,曾经向壶公学习法术。壶公问他要学什么,他说要遍观天下。壶公便赠给他一只缩地鞭,要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便出现在目前。就是用他那缩地鞭,也缩不尽天下相思人儿所相隔的距离。因为自然的规律就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没见面时说不尽的相思,见了面后却是闹不尽的矛盾。合在一起就要分别,分别久了就要结合。
现代人有句话,远别胜似新婚,说的就是必须造成一种相思的处境,才会品尝爱情的甜蜜。所以,从家庭和婚姻的稳定角度来说,还是要给那些有情人留下一些隔阂和距离的好。费长房再有本事,他也只能给那些真正需要结合的人缩短距离,但却没有办法给那些人为自找烦恼的人消除痛苦。
过去,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事物永远是不能达到圆满的,所以便有天塌地陷的说法。那位人类的始祖女娲便出来收拾残局,炼出五色石头去补苍天。这也足以说明一个道理,在那男女情爱的交往中出了问题,男人总是没有事情的,而承担责任并且得到痛苦的就是女性。
不过,情天难补总有缺,正是有了缺憾才有心意去填补,才有那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没有了缺憾,也就没有了填补它的冲动和激情;没有了缺憾,什么都那么完美,也就没有创造和改变的必要了。所以,为了爱情的波浪起伏和扣人心弦,人们有时会故意制造出来矛盾和波折,好让双方都能够经得起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女娲补天的本事再大,也难以填补这人为的情天恨海。精卫鸟整天衔木石去填那东海,以发泄她被淹死的冤屈。海填不满,她的冤仇也报不完。一旦大海填满了,她的生命也许就失掉了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女娲是最好不要去补那情天恨海。给世间留下来一点遗憾,才会有那无穷的希望,也才有人们希望破灭后的痛悔和冲过牢笼后的醒悟。
203 梦中与醒时
枕边梦去心亦去,醒后梦还心不还。
「述论」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黄莺儿惊醒了这位少妇的好梦,使她在梦中难以到达辽西他所相思的人儿身边,所以她才会把见不到自己心上的人儿的痛苦发泄到黄莺儿身上。其实,她的相思与否跟黄莺儿什么关系也没有,只是她太想念心上的人儿了,现实中见不到,便只有形诸梦寐,去梦里相会了。相思的人儿经常会茶饭不思,魂牵梦萦。有时是失魂落魄,憔悴枯槁。既然身子不能相随去,只有魂梦相随伴天涯。
梦中虽能相随,醒来毕竟是只是一场梦。“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即使是梦中见到的人,是不是还在人间,也就不好说了,只是能够给那因为相思而造成的压抑心理稍稍释放一下而已。怕就怕的相思到了极点,却连个梦也没有,只有那无穷无尽的思念,“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即使是做了个好梦,在梦里见到了朝思夜想的人,一晌贪欢,可等一梦醒来,却仍然是孤寂一人,便会更加凄凉。心儿还是留在那里了,“梦和新月未圆时,起看檐蛛结网,又寻思。”虽然从梦中醒来,但魂儿却丢在了那边,所以是“梦还心不还”,更增加了相思的力度。这是写相思之深的一种极好的表现方法。
唐人陈玄佑的《离魂记》,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了极点。有一位美丽端庄的倩娘,从小就与表兄王宙两小无猜,情深意浓。但其父却要把倩娘许给别人,王宙便悲恸而别。临别上船,却见倩娘光着脚奔来,王宙真是大喜若狂,便把她领到了西蜀,相处五年,生了二子。后来因为倩娘思念家乡,大家才回到衡州,一进门却看见家中还有一个倩娘久病躺在闺中。正在惊骇奇怪的时候,这两个倩娘便合而为一,才知道跟他共处五年的竟然是倩娘的魂魄。这真是爱情的力量,竟然使魂魄离体而相随生活,生儿育女。
不管怎么样,相思的况味并不好受,不仅仅是少男少女相思爱恋,即使是那些已婚的人也会去思恋第三者或者其他人儿。未婚者的思念尽管痛苦,但至少还可以公开,或者是去找个朋友聊聊以便消愁解闷。已婚的就难多了,即使是能够做个好梦,还怕那梦中的声音被人听到,泄露了马脚。
与其如此,何不放下相思心,去享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妙呢!人生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情爱上,有自己的事业,有自然中的春花秋月,有比情爱更重要的事情。所以,不要爱得死去活来,就会活得潇洒自在。
204 美色与痴慧
阮籍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常诣饮,醉便卧其侧。隔帘闻坠钗声而不
动念者,此人不痴则慧。我幸在不痴不慧中。
「述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孔子也说过“未有好德如好色者”。可见,只要是美好的东西,人人都会爱惜的。大自然给了我们无穷的美丽和享受,花儿在春风中开放,鸟儿在阳光里歌唱,山青水秀,使我们感到无限的快乐和美好。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产物,人本身的美貌也是大自然赏赐给我们人类的丰厚礼物。我们应该珍惜它,不要以此成为竞争或者掠夺的对象,并且是灾难和烦恼的根源。
然而,人类文明的发展,使得人们变得越来越自私。从对偶婚姻时期开始,人们意识到了美貌的重要性和审美体验,于是便有了占有这份人类共有财产的行动。一旦美与丑形成了对比,贪婪美色而厌恶丑恶便成了人本身的一种机制,所以人类的肉体也就变得越来越美了。私有制因此而生,战争因此而起,著名的例子便是那位挑起了特洛伊战争的海伦。完全可以说,没有她的美貌,也就不会有这场战争的发生。
当然,从现在的角度来说,正是由于女人美貌的出现,才使人们的审美意识得到了提高,并且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动力。所以说,好色也好,好德也好,都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方面。好色是要保证人类本身的发展,好德是要保证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不可缺少的,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太注重德了,就会养成矫揉造作的习惯;太好色了,就会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六朝时的阮籍生当魏晋之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无法完成好德的使命,所以每日里拿青白眼待人,傲世不群,但却口不臧否人物。好德不成,并不能够妨碍他的好色。他的性情至真,虽然言行怪诞放肆,途穷而哭,但却终日沉醉,不问世事。他的邻居有位美妇人,当着柜台卖酒。阮籍很喜欢她,便整日里去她的酒店里喝酒。喝醉了,他就会躺在美妇人的身旁,真是一醉美人旁,做梦也风流。但阮籍又很清楚,这美妇人是他人的,自己只能去看去欣赏,去花钱买醉。如果一旦起了抢夺和占有之心,那么她的老公也就不高兴了,自己也就雅不起来了。所以,他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也不在色,但图得一醉一赏,也就足矣!
至于帘外有玉钗坠落地上的声音,正说明有美人从旁经过。这个女人怎么样呢?是丑还是好呢?帘内的人如果听了还不动情关心的话,只有两种人才能够做得到。一类是痴汉,根本不懂得欣赏美好的事物,也无情无义;一类是那些智慧的人,也即觉悟了的人。后者已经看透了人生,了脱了烦恼,对一切都不挂怀。任你外界乱破天,他自己却潇洒无羁不动心。佛家说,要用慧剑去斩断情丝。而没有慧剑的人,只有任由他情丝缠绕,永无解脱之日了。所以说,没有阮籍那样看破红尘拥有慧剑的人,必然不敢醉卧在美妇人的身旁。否则,换了个不痴不慧的人,不要说是玉钗落地,仅是目睹她的背影,怕就要惹出万种风情和百般思念了。
作者能够说出他自己幸亏是属于那也不痴也不慧中的人,可见他也是那亦痴亦慧中的人啊!酒可以喝,色可以好,就是不要给自己找烦恼。当然,不给自己找烦恼,首先就得不要给别人找麻烦!
205 慈悲筏与恩爱梯
慈悲筏济人出相思海,恩爱梯接人下离恨天。
「述论」
相思是因为男女不能两相会合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思念和关怀,只有到了这两个一半会合成了一体的时候,它才能了结。但是,从人类的本心来说,会合总是暂时的和相对的,离别却是长久的和绝对的。因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以会合之后就会有矛盾,有矛盾就会有分别;分别之后便有痛苦和相思,相思之后又要求会合。
人类男女之间的生活其实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什么理智不理智的,完全是一种感情的支配。可见,痛苦又是必然的,因为人们希望有痛苦的体验。等克服了痛苦,也就有了幸福的感受。这就跟高山与平地一样,没有高山显不出平地,没有平地衬托不出高山的道理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没有痛苦,人们就会不舒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万物只有人最贱,不愿享福只愿苦!
照美学的角度而言,任何事物只有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之后,我们才会站在某个角度去观察或者欣赏,才会发现它的美来。否则,一旦我们自己与那个东西成为一体的时候,我们就没有了角度和观点去观察和烛照,也就无法欣赏事物的美好来。就比如说,前些年,人们的思想禁锢刚一解放,西方的人体艺术美感体验便首当其冲地被引进过来。一开始,人们初次见到维纳斯那美丽的肌体时,是恨不得一眼把她全占有过来,这完全是一种合的角度;等到一段时间之后,随着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见惯不怪的实践,合久了之后,便有了分。人们便与那美丽的维纳斯拉开了距离,完全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观看和审美,这时才真正体验到了一种美来。这就是所谓的距离美和观照美。
同样,在我们对待爱情与婚姻的问题上,也应该采取同样的方法和角度。佛家讲慈悲普度,那么要让人跳出相思苦海,或者接引人走下那离恨天,最好的办法是有那“慈悲筏”和“恩爱梯”。也就说,不能让天下的有情人皆成眷属,就做不到这一点。即使是能够施展大法力让天下的有情人皆成了眷属,他们那种由于世世代代所造成的业力还会再制造出别离的状况,相思与痛苦又会接踵而生。也正是人类的这种特性,才使得佛菩萨世世代代驾着慈航和爱梯来人间普度众生。
佛菩萨看见众生相思恩爱所造成的痛苦永远没有个尽头,使得他们普度众生的责任永远也没有个尽头。大家都苦不堪言,于是便有那真佛下世来教导人们去自觉和自省。自觉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如果人人都能够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把自己的爱献给整个大自然,也就可以从那鸟语花香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和活泼来。因为人间的爱往往是盲目的,有时出于一种感情的需要,或者被一种假象所迷惑,便会投入自己真诚的爱。
这个时候,心里越想,那个被美化了的对象便越来越高大美丽,会让你神魂颠倒,不能自持,急于要与她相会。结果,等到一相会,便会发现对方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时甚至是卑鄙和可恶,由矛盾便至于破裂。原因是由分别所产生的那种美感消失了,随之而来的却是那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杂气,分离的局面又形成了。这样思来想去,结果是自己苦自己,完全是自寻烦恼而已,没有任何意义。想到了这一点,也许就会跳出那相思苦海和离恨情天了!
206 淑女居与襄王梦
花柳深藏淑女居,何殊三千弱水;雨云不入襄王梦,空忆十二巫山。
「述论」
古时女子只是男人的财产,在家里是父亲的财产,嫁夫后又是丈夫的财产,所以她们在社会上是没有什么权利的。她们的婚姻不能自主,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如那“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样,这是在父亲家的处境;但到了夫家,便是“庭院深深深几许”。也正是她们的深居难出,才增加了无穷的魅力,使那些情种们牵肠挂肚。君子尽管要追求淑女,淑女却深藏花柳之中,深闺之内,只能望而兴叹了。
弱水三千里,是因为水无浮力,什么东西都飘流不起,经常被陷进去。就像《西游记》中的流沙河一样,一旦陷进去,再无出头之日。爱情之事也是如此,爱得越深,也就陷得越深。古代女子幽居在深闺之中,对于那些有情人来说,又何异于三千里的弱水呢?花柳重重,围墙高锁,也只有那梦中的精魂可以通达了。三千里的弱水只有飞仙才能通过,所以李商陷曾经感叹道:“身如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尽管通过不了重重弱水,但心中的一点灵妙感应却能够穿越各种障碍,直达那花柳深处。情爱之事既然是心灵中所产生,那么就不存在什么客观的限制,正如王勃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曹植也说过:“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只要心心相印,即使在天涯海角,都不会存在什么隔阂的;就怕心中没有沟通,一片欲心要去勾引淑女,恐怕即使是对面相逢,也还是咫尺天涯,真正是“三千弱水横眼前”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也许就是下意识对于痛苦的意识的一种安慰和平衡。相思甚深而至于入骨,会使自己的意识痛苦到极点,要么就因为相思而发疯,要么就因此而麻木。这就是“爱到深时反薄情”的道理。而人类的头脑中就有一种使自己麻木的机制,痛苦到极点时就会分泌出大量的内啡呔,而内啡呔则使那些非常敏感和脆弱的神经得以麻醉,也就不感觉到痛苦了。
所以,我们常见那些陷入深沉思念的人,往往会木木楞楞地,痴痴呆呆地,似乎对一切都麻木了。而做梦正是在下意识里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愿望,以便神经中绷紧的弦能够得到松弛,从而进入正常的生活规律。若是相思得不到,却能够在梦中成其好事,倒也罢了,偏偏那“云雨不入襄王梦,神女不下巫峰来”,相思一场却成空。
楚襄王当年游十二巫山,神魂飞扬,梦到那美丽的巫山神女前来侍寝,自荐枕席。临别时,那神女便告诉襄王说,她自己早朝是行云,晚暮为行雨。宋玉把此事记入了他的《高唐赋》,千古流芳,令多少文人才士无限向往,津津乐道。所以,当思念到了极点时,人们总会寄希望于梦中相会,这也就是所谓的春梦。但连梦也没有时,或者梦里出现的不是自己所企盼的人,而是自己最憎恨的人儿时,那种感情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蓬莱弱水,云雨巫山,都是人们对理想的一种外化,说到底还是一个情字在作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君子要得淑女,可淑女往往不领情。最终结果,往往是淑女嫁了一个小人,君子娶了一个泼妇。自然的规律就是这么不公平,不公平也许正是公平。大家都不满足,才会不停地追求,人生也才展开了意义。
207 愁云与情天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述论」
宇宙是无限的,所以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也没有什么生老病死,一切都是那么自自然然。但我们人类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只能从有限的角度去认识事物,因为我们永远无法认识到宇宙的无限。从我们认识的角度,就把它用有限的方法来分析,结果便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人类认识宇宙,首先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当然认识自己其实也只是表面的。
我们看到人的生命有限,而且无限地痛苦,所以我们想象到大自然也同我们一样充满了痛苦和烦恼。比如说,秋天一到,万叶枯黄,即使无风也会掉落,说明天也会衰老。乌云密布,长阴不开,也不下雨,就好象也有说不尽的忧愁一样。可见天也像人一样,也会有生老病死,也会有忧愁烦恼,所以它也是个有情人了。
天本来是无情的,无论怎么斗转星移,春秋更替,天总是那个样子,而我们人类却已不知道更迭过多少个世代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代代无穷已。”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宇宙的生命是无限的,我们唯一可以与自然进行比较的,就是人类无穷的生命传递加在一起,也许可以和那月亮对话。当然,月亮的出现据考证也只有一万五千年的历史,但地球已经五十亿年了,而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二百亿光年的宇宙。等到科学再发展,也许我们还会看到更加久远的宇宙。从李贺唱出了“天若有情天亦老”的重大命题之后,那唐温如也吟唱出了“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的哀惋。
其实,苍天本不老,哪里更有情!只是因为人自身感到了难以排解的烦恼和忧愁,肯定要找人去诉说,然后在得到别人同情的时候将自己的情绪释放出去。所以司马迁在《屈原贾谊列传》中说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因为人相思痛苦到了极点,所以才会呼天抢地,才会喊出来“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是对天地自然的控诉,为什么要让人类相思痛苦呢?为什么要让人类生老病死呢?而大自然却是那么样地无动于衷、无情无义呢?所以只有摇摇难奈的怅恨幽幽难释,承担烦恼和痛苦的也只有自己而已。
老天既然无动于衷,无情无义,呼之不应,喊之无响,幸好还有美梦可以消愁。梦里已经没有了意识,不知道什么是痛苦和欢乐,只是顺着自己的路子去编织那荒诞离奇的故事。那个词中皇帝李煜被宋太祖所囚禁,整日以泪洗面,却好在有梦可以安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等到醒来以后,也只有“失向来之烟霞,唯觉时之枕席”,心里自然是一片茫然了。无限的欢情,翻作了无穷的困苦。
正因为无法去追寻,所以偏要去追逐,这就是人的个性矛盾。往日的欢乐,恰似梦中一样,留恋不得,而今才知那欢乐是苦根。既然觉来都是一梦黄粱,那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梦呢?一切事物,从将来的观点来看,都只是过眼的烟云,执着不得而且也无法去执着。所以一梦醒来,能够觉悟人生,不再执着,也就不会感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了。天也不老,我也不老,与自然同在,无分无别,才是真正的人生欢乐!

208 吴妖与越艳

吴妖小玉飞作烟,越艳西施化为土。
「述论」
吴王夫差的小女名为紫玉,私下恋爱着一个童子名韩重的,并且想嫁给他。但客观条件不允许,她便为情气结而死。韩重后来去凭吊她,紫玉现出形来,韩重想去抱她,她却化作了一阵飞烟。不管怎么样,这韩重算是得到了紫玉的心意了,但却终究不能得到她的人。
越国的西施美艳绝伦,倾国倾城,为了挽救越国的命运而消灭吴王夫差,被范蠡寻来献给了吴王夫差。夫差对她是言听计从,宠爱有加,结果误国荒政,反被越国给消灭了。但是,夫差虽然得到了西施的人身,却得不到她的心,所以吴王夫差被灭之后,她又随着范蠡一起去泛槎西湖了。西施死后葬在了西湖边,令多少文人墨客凭吊赞叹。但她终究还是化为了尘土,只能留在诗人的遐想中。
不论是得到了人,还是得了心,对于今天的人来看,无非都是那飞烟与尘土。那最美的吴女与越艳都化作了飞烟与尘土,那么其他的女人还能够永远青春美貌吗?既然青春与美貌不可能永远常住,那我们又怎么能够去执着呢?从理论上讲,青春年华最多也只有一二十年的光景,而花开最盛的也会最早凋谢。而花开花落,周而复始,花落为的是花开。但是,人类如果从群体的角度来说,一个人死了也是为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这也是很伟大的事情。只是人类的个体往往都贪婪于自我生命的延长,执着于青春与美貌,便违背了自然的客观规律。违背规律的结果,便是自寻烦恼,无限痛苦。
情爱的真相原本是飞烟与尘土,一时风吹起,烟尘便乱飞;忽然风儿静,烟散尘落地。但在烟尘弥漫的时候,人们却总要去追寻不已,“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到所追求的东西已经变成枯骨髑髅的时候,或者等到我们自己也将成为飞烟与尘土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明白这人生的真理。
真理是残酷的,但却是最真实的。我们如果早一点认识到它,也就不会再执着这飞烟与尘土了,自然也就不再会感到痛苦了。佛家教那些色心重的人去作白骨观,把自己所追求和思念的美人都看成一具髑髅,一副恐惧的样子,谁也不会想着去拥抱她了。飞烟与尘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愿天下的有情人能够早日醒悟!
209 杨柳与阳关
几条杨柳,沾来多少啼痕;三叠阳关,唱彻古今离恨。
「述论」
自从人类给世界带来了文明的火种,便给所有的事物都打上了人类文化的烙印。杨柳本来是无情物,但因为种在了别离的道路旁,而且声音上柳谐留,所以这柳便与离别的人儿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天亦惜离别,不遣柳条青。”“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咸阳古道边就那几条垂柳,袅袅娜娜,却不知送走了多少人儿,也不知被多少的人儿所折赠。折柳赠别是一种风俗,就是要挽留住行人的心意,不让他在外边拈花惹草。但这杨柳却年年新绿,任凭人间悲欢离合,似乎只是在告诉人:随风飘摆吧!世事离合,又何必执着!“年年柳凶,霸陵伤别。”
杨柳无情人有情,杨柳无泪人有泪。别情依依春意深,泪洒柳枝寄情郎!古往今来,这杨柳枝上不知沾染了多少泪雨啼痕,又记录了多少恩恩怨怨!《诗经》中的《采薇》篇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无论我是出去还是回来,这道路旁边的杨柳正是见证。当年我离开时,那杨柳是那么地温柔动人,春风依依,柳条袅袅,不胜惜别。今天归来,柳条不再袅袅,春风已经变成了冬天的雨雪,漫天霏霏,正不知家中的人儿会是什么样子。心里忐忑不安,还是一个情字。乐景哀心,乐心哀景,正表现了心理与现实的反差。
唐人诗中,送别的作品在在不少,而最感人的就要数王维那首《渭城曲》了:
渭城朝雨挹清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啊,老朋友分别,而且是客中送客,能够说什么呢?一切深情语,尽在不言中,只有这三杯清酒也许能够代表故人的心意。因为出了玉门关,何处有亲人呢?再喝他一杯吧!所以,那些歌唱这首诗的艺术家又把它低吟慢唱,便衍出来一曲阳关三叠来。它的确唱出了千古离人的忧愁怅恨,是那么委婉苍凉,悲歌慷慨,催人泪下!
天下事,离多合少,正是那苏东坡所说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谁也改变不了现实,空想也是没有用的。所以,要想活得好一些而不受相思的折磨,那就豁达一些。你看那高天之上,一轮明月,既在照着你,又在照着我。我们同在一轮明月下,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210 文君听与京兆眉
弄绿绮之琴,焉得文君之听;濡彩毫之笔,难描京兆之眉。瞻云望月,无非凄怆之声;弄柳拈花,尽是销魂之处。
「述论」
人的情爱应以知音为难,随便的苟合就连动物都能够办到,而高品味、深层次的交流却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现在把情欲二字连用,说明有情也有欲,有欲更有情。如果纯粹是欲,只图一时的肉欲发泄,那就没有人味了。所以,人们喜爱才子佳人的戏,就是要在那欲字前面加上一个情字。有了情才会有故事,有了相知才会有真情。情愈深而味愈浓,才会感动古今。
比如说,汉代的大才子司马相如,当时他与成都临邛的县令王吉友善。而本县有富人卓王孙请了县令王吉和他去赴宴,他有个女儿卓文君刚守寡居住在家里,精通琴艺。司马相如心向往之,便于宴会上用绿绮琴操演起了一曲《凤求凰》来挑逗文君。文君一听,心生倾慕,便在夜间私奔相如。这二人的结合风流浪漫,使千秋万代的才子佳人想慕不已。原因是二人都有共同的语言,在男女授手不亲的封建社会里,能够找到这么一位志同道合的知音体己,也是幸运了。
这琴名“绿绮”,所弹的无非是凤求凰的意思,惟有那深谙其中奥妙的情人能够解释。“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知音难遇而情人难求,知音解意的情人更其难得。即使是自己精通琴道,又弹弄的是司马相如当年用过的绿绮琴,可是到哪里去找一个像卓文君那样的知音情侣来听呢!
汉代的张敞曾做到京兆尹,他们夫妻恩爱,至诚至深,所以经常为妻画眉。当时有人嘲笑他,他却毫不羞惭地回答说:“闺阁之中,有甚于此者!”所以,当时京兆中到处盛传着张敞眉。其实,张敞所画的是情而不是眉,若无情郎如张敞那样,画下的眉是深是浅给谁去看呢?即使是有了张敞当年为他妻子画眉用的彩毫之笔, 可惜没有像张敞那样能够给自己画眉的情郎啊!
无论是男男女女,都希望遇到一位知音的人生伴侣。这样以来,才会有情能诉,有泪能弹,有曲可奏,有眉可画,才是一对真正的幸福情侣。在昔日的社会,真正的异性知音很难找到。即使是今日开放的社会,真正能够倾心相知而抛开了利害关系的异性知音也不是容易找到的。所以,知音难求就成了千古以来的感叹了!
当一个人在寻求知音的时候,当他感叹孤独寂寞的日子,眼中所见到的一切,无非都是伤心忧愁的种子。何况那明月偏照孤单影,又被浮云来遮掩,耳中所听到的无非是那凄怆悲慨的声音;摆弄着垂垂柳枝,却想起那心上的人儿是如此地多娇;拈起一朵美丽的花儿,我那心上的人儿岂不就是这样!可惜啊,春云秋月虚度了,芳华何人可与共!只怕那流年岁月暗中换,怎么不令人心神凄惋,魂梦惊销呢?
211 豆蔻与丁香
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
「述论」
豆蔻年华是一个女子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候,含苞初放,妖艳欲滴。一旦结婚生子,便成了少妇,虽然也是成熟的美,但却少掉了那份纯情和天真。花儿开放的时候,最是要人去观看和欣赏,只有在观众的眼里,它才会有自己真正的意义。同样,一个女人也是如此,她的花容月貌,能够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可是如果没有一个真正的知音和情郎来欣赏赞叹的话,那还有什么意义呢?也就是说,她也就像一朵美丽的花儿,在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默默无闻地消失了!
所以,漂亮的女子并不见得幸福。她的价值得不到肯定和赏识,岂不是绝代娇花空自开呢?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即使她已经不是花季了,但只要能够有一个知心的郎君对她倾慕知音,那她也一定会生活在花季里。豆蔻不豆蔻,关键在于心上。没有情郎来,即使是再漂亮也不会消除她心上的遗憾和忧愁。
李伯玉的《浣溪沙》说过:“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青鸟是王母娘娘的使者,而王母娘娘所管辖的是天上所有的仙女。青鸟一出动,说明来的人是仙女的身份。然而,青鸟没有出现,没有传来天上的信息,说明仙女没有来。那么等候在风雨中的那个痴心的人儿,又能怎么样呢?他眼中所看见的只有那丁香结,丁香花开了,在雨中显得娇嫩美丽,楚楚动人。但就是因为所盼望的人儿没有到来,所以再美的花朵也会呈现出来一片愁意。心上的人儿消失了,世界便变得一片空白,没有了任何意义。这就是寓情于景,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豆蔻十分美丽,丁香万般妖艳,本来就是大自然给人类所带来的安慰和奖赏。我们应该欣赏和接受它们的美丽与妖艳,来娱悦自己的心灵。但由于我们对于一己私情的执着,竟然视普天之下如无物。任何美好的东西都走了样儿,心灵变得无比的痛苦和丑恶,反而辜负了大自然的一片真心和诚意。
212 湘岸与巫山
填平湘岸都栽竹,截住巫山不放云。
「述论」
真情到处反成痴,情语往往是痴话,痴话听来却会见出情真意切来。你看那个贪婪情郎温柔,竟然欢娱嫌夜短,便说出了“但愿长暝不复曙,一年都一晓”的痴话来。
大舜之时,南巡苍梧而死,前往跟随他的二妃娥皇与女英非常悲痛,面对着苍梧而哭泣,泪水都洒在了竹子上。于是,竹子上面都沾上了泪水,然后她们二人都自沉于湘水,被封成了湘妃。有情人竟然至于此类,所以二妃所流的眼泪,实际上是为天下的有情人所共流的,又岂只是舜与二妃如此呢?所以,天下有情人的地方,也就无竹不斑了。即便是湘江两岸都栽上了竹林,那相思的眼泪仍然是挥洒不尽的,而千古以来的感情也是消磨不尽的。
云是一种来去随风的东西,人怎么样能够把它截住呢?这又是一种真情的痴话。 宋玉的《高唐赋》中记述,楚襄王在高唐梦见巫山神女前来自荐枕席,然后说自己朝时为行云,暮时为行雨,朝朝暮暮在阳台之下。截住巫山的云而不让它离开,就是要永远留住那巫山的神女。留住了云,也就留住了人,留住了人也就不会有遗憾和痛苦了。
其实,留云不如留梦,留梦实要留人。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留下来,我总是不放你出去。这也是一厢情愿的话。一次两次相见,也许还有点新鲜感,也许还有点意思。一旦整天厮守在了一起,也许就要打起仗来了。所以,巫山的云来了,你就去欣赏它罢了;云走了,你不妨低下头去看看自己的身边脚下,也许还有更好的东西哩!
王维有两句诗很有哲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觉得那溪涧中的流水很美,所以便跟着流水去信步。等流水钻入了地下,看不见了,我也并不会去打个洞进去找那水的流向。而是静静地坐下来,悠哉悠哉地去看那云气从半山腰里冉冉升起。一切的一切,都顺其自然。既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又拥有了自我的完善!
213 娃鬓绿与客衫黄
那忍重看娃鬓绿,终期一遇客衫黄。
「述论」
白行简的《李娃传》记载,长安名妓李娃与鸨母合伙欺骗并遗弃了荥阳生,但一旦悔悟之后,却竟然真诚地爱上了他,不惜一切地与封建势力做斗争,以获取恋爱的自由。等到荥阳生备尝了人生的艰苦之后,却居然被李娃搭救调养,而且帮助和鼓励他考中进士,成就功名,自己也被封做夫人。李娃绿鬓,正是美好年华,而且是遍招天下客、流水如儿戏的名妓,但却能出于真诚去关爱一个落魄弟子,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但看如今的世界上,不要说那些贪财卖肉的妓女了,就是那些刚刚山盟海誓过的所谓纯情少女,一扭身便会成为大腕的掌上明珠了。比较明智的是身兼多职,一方面要照顾自己的穷情郎,一方面还要奉承那豪富的大腕,或者还有个别的。世风日下,这位小情郎不知还有何心情来重看这绿鬓可爱的娇娃!不过时代变了,也许大家的忍耐力都增强了。
蒋防的《霍小玉传》中记载,霍小玉出身低贱,又沦为妓女,而李十郎却对他始乱终弃。但霍小玉却对他一往情深,至死不渝,想见李十郎一面也难。长安风流之士得知,都感叹霍女的痴情而怨恨李十郎的薄情。当时有一个身着轻黄衫、手里挟弓弹的黄衫豪客,一听此事便心中不平,强行抱持着李十郎来到了小玉寓所,使得小玉临终前终于再见这负心郎一面。
相见又能怎么样呢?小玉满含眼泪,又是爱怜又是痛恨地执手告诉李生说:
我为女子, 薄命如斯; 君是丈夫, 负心若此!
韶颜稚齿, 饮恨而终。 慈母在堂, 不能供养。
绮罗弦管, 从此永休。 征痛黄泉, 皆君所致。
李君李君, 今当永诀。 我死之后, 必为厉鬼。
使君妻妾, 终日不安!
然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是做了鬼魂,那一种真情至爱也不会轻易散去。这也是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人。黄衫客尽管为小玉带来并且替她所伸张的是冤恨而不是爱情,但那一腔爱意所化成的冤恨也要得以伸张,让天下负心人都能够警惕!
晏同叔的《玉楼春》词云:
绿杨芳草长亭路, 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 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若。 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时尽, 只有相思无尽处。
认识得了此中的相思苦,苦情的人儿怎能不罢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214 幽情与怨风
幽情化而石立,怨风结而冢青。千古空闺之感,顿令薄幸惊魂。
「述论」
湖北武昌县北山上有一块像人立一样的石头,叫做“望夫石”。相传过去有个贞洁的女子,他的丈夫服役去国,她相送到了这座山上,站立久了,便化作了一块石头。望夫夫不归,石头叫做“望夫石”,山便成了“望夫山”。正是那: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和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她因为感情而化石,虽然令人震惊,但是,即使是她的双眼望出了血泪,良人也终究不得回归。如陈陶的《陇西行》说: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又如那孟姜女哭自己的杞梁夫,长城崩摧而白骨现出。
她们如此真诚痴情,如果被人知道或者感激的话,也可以算是有报答了。但世上往往都是薄幸之人,即如那陈世美、李十郎等辈,你就是望到了天塌地陷,又有什么益处呢?即使是化作了石头,又怎么能够摆脱了这份幽情而使自己得到自在呢?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痴心是因为她们没有自己的独立权力,只好依附于丈夫。丈夫抛弃了她们,她们便无法生活了,所以她们也只能去望夫、哭长城!这是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践踏。
汉元帝妃子王昭君自己仗恃着容貌美艳,所以独独不去巴结画师毛延寿,遂被点破美人面,不得谒见元帝,以至于独处冷宫。后来匈奴来上朝进贡,请求和亲,皇上便让那臭昭君前去和番。临行前上朝,皇帝一看,她竟然容貌为后宫第一人,心中便有不舍之意。等到昭君走后,元帝后悔已晚,便深入追查其事,结果把毛延寿弃市处斩。
其实,当时对毛延寿处以极刑是多余的,怎能知道后宫里就再也没有比昭君更美貌的人呢?所以王安石说道:
意态由来画不成, 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 可怜着尽汉宫衣!
昭君嫁到胡地,不适应当地的风俗,所以一腔的怨恨都倾诉在琵琶弦上,死后的坟冢上却长出了青草。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一歌咏王昭君说: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自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昭君因为心中不胜怨恨,所以在荒漠之上,独独留下了一座青冢。这也是心中为爱情而思汉家的真诚所感,与那望夫石的传说是一样的。
从古到今,独守空闺的痴情女子,发出了多少感叹,惊天动地,泣鬼格神,流传下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那些薄幸的郎君,知道了她们如此深沉的爱,也一定会魂惊魄动的。天下才女李清照那首感人的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激动了多少的文人才士和多情之人。
215 良缘与知己
良缘易合,红叶亦可为媒;知已难投,白璧未能获主。
「述论」
唐僖宗的时候,有宫女韩翠萍把一首诗题在红叶上,放在了御沟里,却被那士人于佑给拾得了。于佑却又和了一首,也题在红叶上,同样也放在了御沟里,却又被韩氏拾得了。后来,韩泳丞相为他们说媒,礼成之后,便让他们二人来谢媒。韩翠萍便接口说道: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