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第3本:CCTV10探索发现系列-秘境追踪

_3 CCTV10(现代)
 
  1996年8月7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美国宇航局总部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块在南极发现,编号为ALH84001的陨石一亮相,马上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显微镜下,陨石内部显现出微小细菌留下的化学痕迹。一层层的结构和矿物微粒这些都可以证明这些是最初的有机物。这块土豆大小的陨石曾是火星的一部分。1600万年前,一次小行星的撞击使它从火星上脱离,在太空中飘荡一阵后,它落在了地球南极。
 
  2000年,加州理工学院的本杰明和他的同事们对该陨石的磁场进行了研究,发现陨石内部的温度与它脱离火星时是没有多大差别的,一直不超过40摄氏度。也就是说火星陨石在落到地球表面的时候,它内部几乎是恒温的。如果里面含有细菌、甚至植物种子或真菌类生物都可以保存下来。
 
  一块火星陨石从火星到地球约需1年的时间,而一些生物机体能够在太空中存活数年之久,这使得生命在行星间的“传递”成为可能。
 
  虽然现在科学界对这块陨石还存有争议,但无疑它引起了更多的相关研究,后来很多陨石中发现了一些有机物质。
 
 
 
 海洋中的化合反应
  赵玉芬:“也就是说,生命起源的物质是我们地球呢,还是太空,这两个都可以发生。”
 
  虽然地球也能可以发生生命的起源,但是科幻电影自然更喜欢后者,生命来自太空的说法,甚至在美国宇航局专家担任科学顾问的科幻电影《火星任务》里,他们也是这样表现的。
 
  生命起源问题是困扰人类的几个根本性科学问题之一,现在还没有定论,科幻电影中的情节自然不能当真。然而就寻找地外生命的意义来说,如果生命的种子真的来自太空,那么我们寻找地外生命很可能就不仅仅是寻找同伴了,很可能是在寻找自身。
 
  几千年来,人类看到的星空不过如此,它是由几千颗闪烁的亮点组成的。
 
  直到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把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后星空的奥秘才真正显现出来。当他把镜筒对准银河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模糊的光斑竟然都是由无数颗恒星组成的!
 
  1917年,威尔逊山望远镜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落成,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天文学家哈勃就是用它发现了在银河系以外,还有无数的星系。这些星系离我们最近的也有180万光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天文学家对这些遥远星系的了解程度竟远远超过我们所处的太阳系。
 
 
 
 惠更斯探测器
  20世纪初光谱学的进展使人们对能自己发出光亮的天体有了更深的了解。天文学家通过观察一个星体拍照它的光谱,就能够得出来许许多多关于它的信息。但在浩瀚的宇宙中,璀璨夺目的发光天体有些并非发出的是自身的光芒,像土星木星这样的行星,用传统的光学望远镜来观测只能看到太阳的反光,所以对于行星来说,我们所知道的行星本身的事情就少得可怜了。
 
  李竞:“可是在20世纪的下半叶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个太阳系天体的研究变成了一个极其热门的话题,公众对它非常的关心。那就是因为手段不一样。我们不光能看了,而且我们能够近距离地去看。跑到最近的地方去看,最近甚至可以人去看,像人登月,除了近距离地去看,还有就地考察。把探测器不仅飞进,而且在那儿软着陆,就地考察,这样一来呢,可就完全变成了一个新时代了。”
 
  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科学技术进入了太空时代。为了探索近地空间,航天先驱把目光投向月球。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是第一个与月球生命零距离接触的人。经过对月球岩石和宇航员仔细检查,结果是月球上一片荒凉什么生命都没有。
 
  除了月球,那时人类最感兴趣的星球要数是离地球最近的金星了。这颗体积相当于地球的88%,质量相当于地球4/5的星球,就像是地球的姐妹星,1918年,一位瑞典化学家曾描绘说金星上面布满被水浸透的丛林。
 
  现在知道,金星表面温度高达465摄氏度,岩石都被融化。大气中还会下着硫酸的雨。 看来,金星和地球实在只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姐妹。很难想象这样的环境,可以生活着普通的生命。
 
  李竞:“但是对于火星就不一样了。天文学家对火星就特别感兴趣,就是由于它跟地球的相似之处,要比其他的天体多得多。比如说它有温差、它有大气,它有昼夜,它有一年四季而这些呢,都跟地球相类似。”
 
 
 
 金星
  为了揭开火星生命之谜,30年来,有20多个探测器先后飞往火星。尽管收集了许多关于火星的资料,但一直没有找到生命的迹象。
 
  火星上面真的没有生命了吗?
 
  2000年,从“火星探路者”探测器携带的六轮火星车“索杰纳”拍到的照片上,专家发现这个红色星球的表层或表层下面很可能有水源存在,随后更多的照片显示了一层层的水成岩,表明火星在过去可能布满湖泊。这条发现被列为美国宇航局在2000年的十大功绩之一,同时跻身美国《科学》杂志选出的2000年十大科技成就榜。
 
  2004年,两个比索杰纳更先进的火星探测车,再次登陆火星。经过一年的考察,勇气号和机遇号已经找到了相当多火星表面过去曾经有海洋的证据,它们如今还在不断地传输着来自火星的最新消息。
 
  一颗星球要支撑某种生命形态,就必须具有一种至关重要的成分,一种目前包括我们人类所知生物都不可缺少的物质,那就是水。所以寻找生命形态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水的过程
 
  赵玉芬:“因为水是我们地球上认为生命如果没有靠水来做介质做能量物质的转化的话,它要完成它必须的功能的话,可能都不可能延续,因为像一般的生物体包括人,有的很高啊,60%70%都是水,所以这样的话,水还是必须的。”
 
 
 
 卡西尼号
  在太空中,海洋并非地球的特产。其实,就在太阳系中,还有一个星体上有大量的水以海洋的形式存在,它的规模比地球的海洋还要大。这个星体就是木星的一颗卫星——木卫二。它最初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在1977年,在那一年,美国发射了旅行者一号和旅行者二号探测器。
 
  李竞:“旅行者1号跟旅行者2号,就飞掠了这个木星,送回来许多照片就发现它的表面上不一般,然后在90年代又发射了一个环绕着木星的探测器,就是有名的伽利略号。”
 
  1989年“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由航天飞机带入太空,1995年12月7日,“伽利略”号进入了绕木星飞行的轨道。它最为伟大的发现是对于木星第二颗卫星的重大发现。伽利略号拍到了被厚厚的冰层包围着的木卫二,在近距离观测后,发现木卫二白色冰层之上,浅浅的沟壑纵横,很像地球两极的浮冰。纵横沟壑的说明冰层受到内部巨大力量的作用,这可能是冰层下的水受热膨胀,挤破了冰面又凝固结冰形成的。木卫二的冰层厚约97千米,而真正以固态存在的大概只有表面的8到16千米,冰层之下是一片汪洋,蕴含的水量可能是地球的3倍!
 
  2003年9月21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科学家对燃料即将用完的“伽利略”号的轨道进行了调整,它按照预定安排,撞向木星,化成了茫茫宇宙中的尘埃。之所以如此,直接的原因恰恰是它发现了木卫二,人们不希望伽利略失控后把地球的细菌,带入这个对科学家来说最为珍贵的样本之中。
 
  伽利略之后,当然还有后来者,新的木星冰月探测器现在正在筹划之中。
 
  李竞:“冰的海洋就告诉我们它们的地质结构也曾经有过地质活动,有过地质活动,而这冰的海洋下头是否孕育着某些形态的生命呢,天文学家是有更大的兴趣的,所以木卫2是认为除了土卫6之外,有生命可能性最大的排第二个,最大的第一的就是土卫6,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有大气。”
 
 
 
 米勒实验
  人们之所以对土卫六有独特的兴趣是因为它是太阳系中惟一一颗与我们地球的大气成分类似,主要也是由氮气组成的星体,而且在它不透明的大气下面还含有大量的甲烷。这种原始的大气是与早期地球上初级生物释放出氧气前的大气非常相似的,土卫六有点儿像冰冻着的早期地球。正是这些含氮的化合物点燃了地球上生命的火花,科学家们非常想知道土卫六现在是不是正在进行着生命的起源。
 
  土卫六尽管是一颗围绕着土星运转的卫星,但它实际比某些行星比如水星都要大,它是土星的最大的卫星,1655年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首先发现了它。这是旅行者二号拍到的它奇特的桔黄色外表。在哈勃望远镜拍到的照片中人们似乎能看到土卫六上有大陆和海洋的轮廓。
 
  但是这个星体离我们太遥远了,从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一个多小时才能射到它上面。它在许多方面都还是一个谜——包括它是否拥有大海。
 
  1997年10月,美国与欧洲联合发射了“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它是人类有史以来体积最大、造价最高的无人太空船,约有两层楼高,造价为34亿美元。探测器的任务是:绕土星飞行,考察土星、土星光环及其卫星系统。2004年7月1日,它载着“惠更斯”号着陆舱进入环绕土星的轨道。
 
  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4日,“惠更斯”探测器脱离卡西尼号,飞向土卫六。而在2005年1月14日,惠更斯就要到达土卫六了。人类将要第一次深入探索这颗神秘的星体。
 
  惠更斯下降的过程将耗时25小时,探测数据将由卡西尼转发回地球,而着陆后惠更斯的寿命只有30分钟。这里的温度是摄氏零下190度,没有供太阳能电池使用的阳光,还下着由甲烷和乙烷组成的雪。土卫六可能有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海洋,由于地形不明,评论认为探测活动风险很大。
 
 
 
 木卫二
  土卫六相当寒冷,在这个寒冷的世界中找到高级生命的可能性很小,但它的确很可能帮我们找到我们人类自身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过程。
 
  
 
 秘境追踪(十)探海威龙
 
 
 海底黑烟囱
  星空浩渺,奥秘无穷,人类穷尽所能,飞向太空,寻找生命起源的终极答案。从月球到火星,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耗资庞大的航天计划使人类对星空的了解远远超过了地球上的海洋。
 
  在宇宙的极端环境中,生命存在的证据成为科学家苦苦追寻的目标。但是,喧嚣过后,星空仍然是一片沉寂,而生命起源的答案也许就在我们身边。
 
  一次偶然的发现,使人类探索生命起源的步伐重新回归被忽视的海洋。
 
  1979年,在美国科学家比肖夫博士的带领下,“亚特兰蒂斯”号科考船搭载着“阿尔文”号深海潜水器来到东太平洋加拉帕格斯海沟,进行一次常规海洋气象调查。
 
  普通潜艇最深只能到达水下600米,而“阿尔文”号却可以轻松下潜3500米,这一超常本领使它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这一次,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
 
 
 
 海底黑烟囱剖面
  在2600米深的海沟中,一个不明物体绊住了“阿尔文”的推进器。
 
  重新调整推进角度,一个轮廓模糊的物体出现在距离舷窗只有5米的地方。探照灯前的情景使舱内的比肖夫博士惊恐地屏住了呼吸。
 
  高大的柱状物体像烟囱一样喷发着滚滚黑烟,方圆几百米的范围里,数十个柱状喷发物使“阿尔文”仿佛置身于一个由烟囱组成的海底工业基地。
 
  然而,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这片黑色的“烟囱”林中,居然还存在着生命。状如郁金香的管状蠕虫长约3米,它们既没有嘴,也设有眼,甚至连消化系统也不存在。它们把白色的管腔固定在岩石上,仅靠伸出套管顶端的红色身体来过滤海水中的养分。管状蠕虫周围,还生活着白色的螃蟹,鱼虾、海贝、沙毛虫,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海洋生物。
 
  在没有阳光的深海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这意味着生命不可能在这里生存;同时,2600米深的海底,巨大的水压已足以将几厘米厚的钢制容器像鸡蛋壳一样压碎。如此严酷的环境,怎么可能会有生命?
 
  此情此景,令科学家感到无比震惊。“阿尔文”在匆忙中采集了柱状喷发物及周围生物的标本。
 
 
 
 美国阿尔文号深海机器人执行任务
  柱状物的标本被剖开,露出了中空的管道。滚滚黑烟就从这里升腾而上,科学家形象地称它为“黑色烟囱”。
 
  研究表明,海底“黑烟囱”是由于海水沿海底地壳裂缝向下渗透,在被地壳深部加热后,溶解掉岩石中包括硫和铁在内的多种金属元素,然后又沿着裂缝对流上升,并喷发到海底形成的。这一特殊地质现象,为深海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
 
  “黑烟囱”喷口的温度高达380度,同时,它喷出的高浓度硫化物又在周围形成了一个普通生物无法生存的剧毒海洋环境,但这里,正是嗜热细菌的家园,它们是深海食物链的第一级。嗜热菌不需要光合作用,而是依靠地球热能,把有毒硫化物转变为有机物维持生命活动,它的存在,为鱼、虾等高级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是形成深海生物圈的重要基础。这些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年的嗜热菌在生命发展史上最接近生命树的源头,是包括人和动物在内的所有后期生命的共同祖先。通过对嗜热菌的研究,科学家极有可能找到生命起源的最终答案。
 
  除了生物学上的贡献,能够“喷金吐银”的“黑烟囱”还带来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深处,纵横着地球上最壮观的山脉,他们被称为“海脊”,“黑烟囱”就分布在海脊和弧后盆地扩张中心的位置上。“黑烟囱”的喷发沉积物在海底形成金、银、铜、铁、铅、锌、锰、钡、汞等多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矿产,在陆地资源日益衰竭的今天,这些品位高,储量丰富的矿产,成为人类在新世纪潜在的矿产资源。
 
  各国潜水器开始频频造访无人问津的深海,“黑烟囱”巨大的矿产与科学价值预示着新一轮海洋竞赛的来临。
 
  大批无人驾驶深海机器人被制造出来参与寻找海底“黑烟囱”,它们行动更敏捷,操作更安全。寂静的海底,成为发达国家比试高技术的赛场。
 
 
 
 北大李江海教授寻找黑烟囱化石
  北京大学的李江海教授对“黑烟囱”已有多年研究,而缺乏足够的标本,是研究中最大的遗憾。因为此时,中国还没有可以寻找海底“黑烟囱”的深海机器人。
 
  1981年,英国科学家首先在爱尔兰找到了4亿年前形成的古“黑烟囱”的化石残片。这个消息使科学界为之一振。
 
  古“黑烟囱”化石的尺度小到只有指甲大小,这使研究深度大打折扣。李江海决定走遍中国,亲自寻找大尺度“黑烟囱”化石。
 
  黑烟囱化石多与硫化铁矿石伴生,李江海用几年的时间跑遍了全国十几座硫化铁矿山,由于采矿对矿石的损坏,除了碎片,他并没有找到理想中完整的化石。
 
  2002年,李江海来到了河北兴隆县,这是他计划中的最后一站,也是距北京最近的硫铁矿矿山。
 
  矿井中流水四溢冰冷刺骨。14亿年前,华北地区仍是一片海洋,兴隆县正处于大陆裂谷最深的海底。如果能在这种古老的地层中发现 “黑烟囱”化石,对学术界来说将是一次巨大的轰动。因为迄今为止,年代最长的黑烟囱化石也不过4亿年。
 
 
 
 距今14亿年前的黑烟囱化石
  在成吨的矿石中寻找化石无异于大海捞针,而这种工作,李江海和他的课题组已进行了好几年。
 
  采矿业是兴隆县的支柱产业,大大小小的硫铁矿有近二十家,搜寻了超过半数的矿点之后,“黑烟囱”化石仍然不见踪影。
 
  李江海:“在检查了十几个矿点以后是没有任何结果,我们几乎是绝望了。好在老乡告诉我们还有三个矿点正在开采,所以我们兴冲冲地到了那个地方。”
 
  天色渐暗,失败的阴影笼罩上来,李江海的心情有些复杂,难道几年的努力就这样结束了?他一边这样想着,一边随手拣起了一块拳头大的矿石。一块完美的古“黑烟囱”化石就这样在无意中被发现了。
 
  紧接着,又有两块大尺度化石被找到。检测表明,它们的年龄达到了14.3亿年,堪称世界之最。
 
  在李江海的发现引起国际地质学界轰动后不久,2004年6月,中国第一台无人驾驶深海机器人也设计制造完成,2005年初,这台机器人将前往墨西哥湾,采集“黑烟囱”和深海生物的标本,进行我国第一次大洋深海科考取样工作。
 
 
 
 我国自行研制的海龙3500深海机器
  2004年7月27日,世界一流的中国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停泊在东运码头,准备运送由中国大洋协会投资,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制造的无人驾驶深海机器人,“海龙3500”前往黄海进行70米深的软件和机械控制水下测试,为明年的墨西哥之行做准备。
 
  海龙3500深海机器人,长3.15米,宽和高都为1.8米,它没有封闭的操作仓,所有仪器和设备都暴露的海水中,使海水可以自由通过海龙的身体,这种开放式设计,能够有效地避免深海的强大水压。
 
  海龙的主体设计由国内独立完成,部分硬件择优选购了国外产品,这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深海机器人制造方案。
 
  海龙共有7个推进器,4个水平推进器和3个垂直推进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海龙的前进后退速度3.5节,上下速度分别为1.8和2.2节,能够在50分钟内迅速下潜3500米,在国际同类产品中,这样敏捷的身手是绝无仅有的。
 
  钢缆包裹的黄色缆绳就是输送电力和数字信号的光缆,它是整个控制系统的生命线。作为总工程师之一的任平是最忙的人,他既要处理技术问题,又要打理后勤。
 
  早在“海龙”之前,我国的探测器就已潜入深海,寻找矿产资源。1993年,中国海洋矿产资源协会成为世界第五个注册的海洋开发投资者,并在太平洋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的海底钴结壳矿物开采权,根据《国际海洋公约》这7.5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矿床成为属于中国的“蓝色公土”。而海龙的诞生,无疑会大大提高中国勘探海洋矿产的能力。
 
  正午时分,保罗和杰瑞终于可以在阴凉处稍事休息,船舱内,疲惫不堪的工人们已进入梦乡。
 
  下午的工作中,发生了一件令人无可奈何的事。由于达不到设计温度,一台国产高温加热器,被证明是伪劣产品,影响了工作进度。
 
  钢缆接头被固定在栏杆上,准备向里面倒入黏合剂。
 
  混合液被迅速倒入接头,它可以在一个小时内把钢丝和接头粘在一起,明天一早,接头就要接受10吨重的拉力测试。
 
 
 
 海龙3500准备下海
  凝固成半透明状的黏合剂让人看了多少有些担心,它能够经得住考验吗?
 
  承重试验在后甲板进行,连接重物的尼龙带被挂上接头。
 
  为了充分检测接头的可靠性,悬挂重物的时间必须达到十分钟。
 
  细如发丝的光纤被接入“海龙”的控制箱,这种高效产品只需四根就足以承担“海龙”和整个系统之间的信号和电力传输工作。
 
  在杰瑞从英国带来的工具中,这支靠甲烷燃烧提供热量的烙铁非常适合在没有电源的户外工作。杰瑞今天最后一项任务就是要焊接海龙的一些零散线头。
 
  海龙和中继器的实战连接是整个调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不能有任何疏忽。
 
  对于无人驾驶深潜机器人来说,顶部与脐带缆的连接点,是最薄弱,也是最让人不放心的环节。机器人3.25吨的重量全部集中在这里,稍有疏忽,就会酿成悲剧。作为海龙和中继器之间的唯一连接,脐带缆把机器人的生死悬于一线。2004年5月,脐带缆的断裂导致了曾创下世界潜水深度纪录的日本海沟号深潜器在太平洋海底作业时神秘失踪。
 
  海龙和中继器实现连接后,接下来就要给海龙注入增压油。
 
  开放式设计使海龙的零部件暴露在水压之下,工程师们采用油压的方式来抵消海水的压力。通过透明的塑料管线和钢制阀门,增压油被注入海龙的各个器官,当外界水压增强时,海龙的油压泵就会给增压油加压,提高零件的内部压力,使它和外界海水的压力迅速达到平衡。
 
  7月31日,所有安装调试工作进行完毕,“大洋一号”离开黄埔港,向大海驶去,海龙将在黄海接受全系统测试。
 
 
 
 海龙3500深海机器人正在入海
  10号台风即将通过预定的测试海域,“大洋一号”的气象报警系统全天候启动,时刻跟踪台风的运行轨迹,准备随时调整航向,进行躲避。受台风的威胁,海面上的船只比较稀少,只是偶尔可以碰到准备返港的渔船。
 
  对于即将到来的测试,每个人都不敢掉以轻心,他们深知,从项目的最初论证到今天的海上试验,海龙的背后,凝聚着无数科学家期待的目光。
 
  海龙开始热身,它对即将到来的水下测验跃跃欲试。
 
  两个机械手一个5功能,一个7功能,它们灵活而且力大无比,能够举起上百公斤的重物。海龙的机械手可以360度灵活转动,能够得心应手地采集样本。
 
  尽管操作非常方便,但在实际控制时还是要小心掌握分寸,因为机械臂的握大得惊人,一不留神就会出问题。
 
  海龙前面有一个盛放采集物的金属筐,里面象征性地装上了下沉物。
 
  顶部的黄色帽子占了海龙近一半的体积,它是一种高科技浮力材料,主要成分是环氧树脂和玻璃微球,它提供的浮力大于海龙自身的重力,一旦推进器失灵或脐带缆发生意外断裂时,它能够保证“海龙”自动上浮,不致丢失。
 
  为了减少浮力,增加海龙的下沉速度,试验前要在底架上捆绑一组重物。
 
  “A”字架向前倾斜,海龙被逐渐推向海面。今天的测试深度只有70米,对于海龙来说,这应该是一场轻松的考试。
 
  在接近海面的一刹那,海龙似乎有些犹豫。但很快,它就像一只真正的蛟龙那样钻入了水中。
 
  下潜深度在不断增加。
 
  海龙和中继器很快就下降了69米。
 
 
 
 海龙3500深海机器人下海前工作人员紧张的准备
  中继器放开了脐带缆,海龙开始自由活动。
 
  通过虚拟监控系统,主控室的工程师可以监视海龙的一举一动。
 
  一只水母误入测试区,被推进器打得粉碎。
 
  镜头切换到海龙的吊篮,里面的物品安然无恙。
 
  就在这时,海底突然袭来一股带有大量泥沙的强流,通过虚拟监控系统可以观察到,“海龙”在暗流的推动下发生了大幅度倾斜。
 
  保罗迅速把海龙提升了10米,避开了浑浊的水流。此时,所有软件系统都已启动,它们要在短暂的试验中得到全面检测。
 
  三十分钟后,全部系统顺利检测完毕,高质量地通过了各项验收。海龙和中继器被安全回收。
 
  工作告一段落,工程师们高举欢庆的酒杯。
 
  对“海龙”来说一切不过是开始,明年初,它将奔赴“黑烟囱”聚集的美国西海岸,在3000米的深海中,向世人展示中国人的“探海威龙”。
 
  
 
 秘境追踪(十一)亚特兰蒂斯:远古乌托邦
 
 
 柏拉图认为亚特兰蒂斯存在
  亚特兰蒂斯,一个传说中高度文明的国度,一个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帝国。
 
  几千年以来,关于亚特兰蒂斯是否存在,众多的历史学家一直争论不休,而考古工作者始终在寻找它的踪迹。
 
  那么是什么原因吸引了人们如此关注亚特兰蒂斯?亚特兰蒂斯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呢?
 
  公元前350年,一本叫做《对话录》的书在古希腊被人们争相传阅,书的作者是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他以提倡仁爱政治哲学著称,也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
 
  在对话录中,柏拉图以对话的形式第一次描绘了一个神秘的国度:亚特兰蒂斯。
 
  传说,最早创建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是海神波赛冬,也有人也把它叫做大西洲。
 
 
 
 柏拉图在《对话录》中第一次提到亚特兰蒂斯
  柏拉图在书中写道:亚特兰蒂斯不仅有华丽的宫殿和神庙,而且有祭祀用的巨大神坛。
 
  柏拉图说亚特兰蒂斯人拥有的财富多的无法想象。亚特兰蒂斯人最初诚实善良,具有超凡脱俗的智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亚特兰蒂斯人内心开始充满了膨胀的野心,他们开始派出军队,征服他们周边的国家。
 
  他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腐化,无休止的极尽奢华和道德沦丧,终于激怒了众神,于是,众神之王宙斯一夜之间将地震和洪水降临在大西岛上,亚特兰蒂斯最终被大海吞没,从此消失在深不可测的大海之中。
 
  柏拉图在书中只用了18页的篇幅,描述了亚特兰蒂斯这个神奇的国度,而这个故事却引起了考古学家、科学家以及史学家的浓厚兴趣,那么,柏拉图描述的亚特兰蒂斯是真实的故事吗?他又是根据什么写出的这个故事呢?
 
  历史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其实,柏拉图并不是亚特兰蒂斯故事的首创者。
 
  早在柏拉图撰写这个故事的两百年前,古希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梭伦就曾经讲述过过这个故事,而梭伦又是从埃及的一位牧师那里听到的,那个埃及牧师告诉梭伦,这个故事是真实可信的。亚特兰蒂斯的故事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到柏拉图的时候,已经存在了9千多年,虽然柏拉图只是根据传说记述了这个故事,但他坚信亚特兰蒂斯是真实的历史,书中对亚特兰蒂斯天堂般的描述也使当时的人们认为亚特兰蒂斯的确存在。
 
  到了19世纪,一些自称是能够看到过去的神秘预言家,告诉人们,亚特兰蒂斯不仅存在,而且拥有非常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这些充满想像力的描述更增加了亚特兰蒂斯神秘的氛围。
 
  寻找这个消失帝国的不仅仅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1931年,德国纳粹就曾经组织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探险活动,寻找亚特兰蒂斯,而这次探险活动的指挥者就是德国纳粹军官希姆莱。希姆莱认为,如果找到了亚特兰蒂斯,就可以凭借它超自然的力量称霸世界。
 
 
 
 波赛东将亚特兰蒂斯分给他的十个儿子管理
  1932年,德国纳粹的人类学家被派往世界各地,寻找这个传说中的优等民族,结果一无收获。
 
  早在19世纪70年代,凡尔纳赛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在世界各地非常流行,在这部小说中,乘坐潜艇的探险家们发现了亚特兰蒂斯的废墟,书中这段神奇的描述,引起了美国人康纳利的极大兴趣,这一兴趣使他确定了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寻找消失的亚特兰蒂斯。
 
  1882年,康纳利的新书出版,书名就叫做《亚特兰蒂斯》,这本书是康纳利十几年研究亚特兰蒂斯的成果。
 
  康纳利坚信亚特兰蒂斯的确存在,他在书中详细分析了亚特兰蒂斯沉没后的状况,他认为从亚特兰蒂斯岛上逃出的难民,逐渐散落到世界各地,他们在当地创造了许多的文明,而这些文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金字塔现象。
 
  埃及人的金字塔,玛雅人的金字塔和柬埔寨吴哥窟中类似金字塔的建筑,虽然建造的时间前后相差了几千年,但是在建筑风格上都出现了惊人的相似。
 
  康纳利指出,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里曾经提到,亚特兰蒂斯就有许多高大的尖锥体的建筑。所以康纳利认为,世界各地的金字塔都起源于亚特兰蒂斯。
 
  但是,一些历史地理学家对康纳利的“金字塔继承论”并不认同,他们认为,上述的地貌特征和建筑风格相似,只能是一种巧合,并不能让人信服,而且问题的关键是,究竟在哪里可以找到已经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只有找到亚特兰蒂斯,一切才有可能真相大白。
 
  为此,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柏拉图描绘的亚特兰蒂斯很可能就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下的提万纳库。
 
 
 
 这些海底巨石是人造的吗
  提万纳库位于安第斯山脉之间的广大平原上,考古人员在这里发掘出皇宫寺庙和城市花园。提万纳库人有精湛的建筑技术,这些技术是提万纳库建造出最令人惊叹的建筑物,这里表面好像是一个丘陵,但是挖掘显示它地下有一个梯状的锥体建筑。
 
  考古人员推测,它可能是一个皇室成员的陵寝。柏拉图说亚特兰蒂斯的王宫到处都装饰了黄金,提万纳库宫殿及庙宇也都装有黄金,在建筑的表面几乎都能看见用黄金装饰过的痕迹。
 
  然而,对于这种观点,一些考古学家提出提万纳库是在柏拉图死后数百年后才发展成为强大的帝国,柏拉图不可能把提万纳库当作亚特兰蒂斯。
 
  瑞典地理学家埃理森则提出一个新的观点,他认为,亚特兰蒂斯就是爱尔兰岛,他认为柏拉图描述的亚特兰蒂斯的疆土范围以及山川平原与现在爱尔兰岛有着惊人的相似。
 
  但细心的人们发现,爱尔兰的地理位置与柏拉图书中描述的亚特兰蒂的地理位置并不相同。
 
  有人试图从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寻找答案。在亚特兰蒂斯这个名字中,似乎就隐藏着它真正的地理位置,因为在英语的发音中,亚特兰蒂斯与大西洋的发音相似,两个字都源于同一个词根,柏拉图似乎在告诉人们亚特兰蒂斯就在大西洋。
 
 
 
 海神波赛东
  而另外一些专家认为亚特兰蒂斯不过是一个流传下来的神话。
 
  与亚特兰蒂斯的故事相似的是一个来自希腊的神话,公元前700年,希腊著名的诗人荷马在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得塞》都描述了特洛伊城毁灭的故事。古代希腊人认为,荷马书中所写的是真实的故事,但是历来的学者也认为这只不过是一部充满幻想的文学巨著。
 
  19世纪60年代一位德国的业余考古学家斯林曼认为荷马讲的特洛伊城确实存在,并断定出特洛伊城在土耳其的撒利克。
 
  十几年后,他开始组织挖掘。1873年夏天挖掘进入了高潮,这一天斯林曼发掘出了大量的金银首饰,后来他把其中最漂亮的王冠戴在了他妻子的头上。考古学家相信他挖掘出来的那座城市很有可能就是特洛伊,斯林曼因这一发现而一举成名。
 
  斯林曼的成功使神话和传说变为了现实,也激励着考古学者和科学家去寻找传说中的另一个地方――亚特兰蒂斯。
 
  那么亚特兰蒂斯究竟在哪里呢?
 
 
 
 考古学家斯林曼
  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根据自己的考察结果,提出了40多个被怀疑为亚特兰蒂斯的地点。其中公认的可能性较大的有三处地方:一是地中海的锡拉岛;二是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三是巴哈马群岛。
 
  锡拉岛是爱琴海上的一座小岛,然而几千年前的一次灾难使它和亚特兰蒂斯联系到了一起。
 
  三千多年前,这个岛屿毁于一次破坏性极大的火山爆发,它会不会是一夜之间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呢?
 
  但锡拉岛上的米诺城,被火山灰掩埋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900至1000年,长久以来,对于亚特兰蒂斯到底是毁于9000年还是900年,专家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专家认为锡拉岛的故事从埃及传到希腊时传述中产生了错误,有人将900年错写成9000年,很多人相信锡拉岛就是亚特兰蒂斯,柏拉图很有可能是根据锡拉岛的火山灾难写成了亚特兰蒂斯的故事,以警示后人。
 
  虽然有的专家认为亚特兰蒂斯在地中海的中部地区,但是经考证后,地中海没有一处地区完全符合柏拉图的描述。柏拉图说在大西洋海域,过了海神之柱的地方就是亚特兰蒂斯。
 
 
 
 玛雅文明
  一些考古学家们相信,根据柏拉图书中的暗示,亚特兰蒂斯就在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一带,这里恰好是直布罗陀海峡之外。
 
  但是,柏拉图笔下的亚特兰蒂斯是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而亚速尔群岛都是荒无人烟的岛屿,没有发现任何文明遗迹。考古学者推断,亚速尔群岛不是亚特兰蒂斯。
 
  一个久远的神话故事,让考古工作者找到了一丝线索。
 
  研究人员从世界各地收集到600多个神话,这些神话都讲到了在远古时代,发生了全球性的大洪水,这场洪水毁掉了高度发达的文明。
 
  考古学家相信,大洪水的传说是对上个冰川末期的真实描述,这些神话还提到幸存的人们乘坐船只逃离洪水,并在新的土地上定居下来。
 
 
 
 南美洲提万纳库
  这些神话故事是不是亚特兰蒂斯的末日真实描述呢?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个被水淹没的文明,那么它的遗迹应该就在海底的某个地方。
 
  1968年,美国两位飞行员在墨西哥的巴哈马上空飞行时,发现巴哈马湾的海底的地势有些奇怪的造型,他们将目睹的情况写成报告,交给了考古学者范文坦博士,范文坦对这个报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即展开了深入的调查。
 
  范文坦博士和他的考古小组经过勘察认定,海底的这些建筑是由不同的长方形和多边形石块铺成的石道。从海底的石块圆滑的情形来看,石块沉入海底已有相当长的时间。
 
  6年后另一位亚特兰蒂斯的研究学者大卫精克博士在对石块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海底石块成丁字形,犹如一个人工建造的港口。
 
 
 
 特洛伊城遗址
  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海底同时出土了一些在古文化中追查不出来源的手工艺品。考古人员推测这些文物至少在6千年以上。
 
  然而巴哈马群岛发现的海底巨石,并不是惟一的水下人工遗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在大西洋西部的百慕大海域以及佛罗里达半岛等附近海底都接连发现过轰动世界的奇迹。
 
  2004年11月,美国考古学家罗伯特.萨尔马斯和他的科考小组发现了亚特兰蒂斯存在的有力证据,他们在塞浦路斯和叙利亚附近海域发现了水下人工建筑。它是一段长约3000米的城墙,城墙的不远处还有战壕。萨尔马斯认为,这是一座被淹没的城市,而它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
 
  我们现在无法断定,萨尔玛斯发现的这个水下建筑就是亚特兰蒂斯。如果这些人工建筑确实出自于亚特兰蒂斯人之手,那么人类文明的历史要比我们想像的早了数千年。
 
 秘境追踪(十二)纳斯卡线条:无法破译的密码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