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第3本:CCTV10探索发现系列-秘境追踪

_7 CCTV10(现代)
  今天,海洋学家们把蒙塔那号潜水观察器放到水下一千米左右的地方,期待发现吸血鬼乌贼。
  蒙塔那号潜水观察器由母船遥控。这次的高科技行动更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
  现在蒙塔那号已经下潜到水下200处,阳光很难到达这里。眼前这些白色颗粒是海洋雪,也就是海洋植物的残骸,它们从水面沉到深海,给海底的生物提供了食物。
  此时罗宾森博士发现了远处的一个物体,它是象鼻海蜇,长长的鼻形结构使它拥有了这个名字。但它不是真正的海蜇,而是贝类。
吸血鬼乌贼生活水域
  现在,潜水器已经下潜到了400米,各种各样的未知生物从镜头前掠过,就好像飞机穿越的云层一样。这个像星云一样的动物是由胶质构成的,大约有两米宽。而这个拖着长长尾巴,看似蝌蚪的东西才是它的身体。
  远处一个黑色的东西漂了过来,它会是这次行动的主要目标――吸血鬼乌贼吗?
  然而,它只是一只猫头鹰鱼。和其他海底生物一样,猫头鹰鱼具有十分敏感的大眼睛,这使得它可以在光线十分微弱的情况下看清楚周围的环境。事实上,在几百米的水下依然会有微弱的光线透射过来。
  蒙塔那号在两个小时的下潜过程中,只遇到了很少的几种生物,这就是一个很明确的标志,那就是我们已经到达了氧气极其缺乏的水层。
  其中一种能适应极度缺氧环境的动物就是罗宾森博士正在搜寻的吸血鬼乌贼。十年前,他是惟一见到过活吸血鬼乌贼的人,从那时起,他对这种动物的兴趣就从未减弱过。
捕捉吸血鬼乌贼
  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遇到你所期待的东西的确显得有些不太现实。
  突然一个物体从左侧游过了潜水器。
  蒙塔那号的摄像机捕捉到了远处一个浮动的暗色物体。
  队员们终于找到了它们苦苦追寻的吸血鬼乌贼,一个来自远古的活化石。
  这只足球大小的吸血鬼乌贼,靠轻轻摆动它的鳍来游动。一百多年前,人们曾经认为它是黑色的,而眼前这只则是暗红色的,因为红光不能透过海水到达这样的深度,这成了很好的伪装。
在深海中发现了一只吸血鬼乌贼
  按照与身体比例的计算,他那宝石般的眼睛可以算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了。
  吸血鬼乌贼的大眼睛反射出了摄像机的影子,这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对视。潜水器就像一个时间机器,把我们带回了远古时代。
  捕猎时它把身体完全展开,形成一个圆圈,然后把猎物包起来。
  这时吸血鬼乌贼用力摆动了几下它的鳍,很快逃离了我们的视线,在这样的深海中,它只需要移动很小的一段距离就能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中。
  队员们很失望,他们没能活捉到这只吸血鬼乌贼,但是,他们至少有了一次近距离观察它的机会,同时在五个小时的下潜中,他们还见到了很多平时无法见到的深海生物。
吸血鬼乌贼
  为什么蒙特利海湾会成为众多生物的栖息地呢?海岸的浓雾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一年里的某些时候,温暖的气流会遇到从海底涌上的冰冷海水,这时就形成了沿岸的海雾。每年的春季和夏季,强烈的北风吹向美国西海岸,将温暖的表层海水吹离海岸,海底的冰冷海水便上涌来取而代之,接着又被洋流带离海岸。海底的营养物质随着上升水流被带到了海面,从而使海洋生命十分繁盛。
  这种海藻一开始生长在海底,只有几寸长,叶子的根部可以一分为二,接着每片小叶子能够继续生长。借助海水里丰富的营养物质,它们一天能长高30厘米。
  同时,充满二氧化碳的浮萍也使这一植物不断向上生长。当他们到达海洋表层时,得到了光合作用所需的阳光,这时它们的生长便会更为迅速。最终它们可以长到60米长,成为世界上最长的海洋植物。加利福尼亚海岸和热带雨林一样,为生长其中的5000余种动植物提供着栖息地和丰富的食物。鲍鱼,海星,海胆都以吃海藻为生。这么多的动物都以吃海藻生活,使我们有了这样的疑问,海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生存呢?答案就是水獭。眼前这些水獭能下潜到水下30米处寻找它们最喜欢的食物――那些专门吃海藻的螃蟹,海胆和鲍鱼。不像其他的海洋动物,水獭没有厚厚的皮下脂肪来确保它们的体温。同时,蒙特利海湾的冰冷海水,使水獭们必须不断的吃东西来保证充足的热量。在浅海中,由于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充足的阳光照射,海藻生长繁茂,这些浅海植物最终会变成海洋雪下沉到海底,成为深海生物的养料,这也正是深海生命的基础。
  到了秋天,造成洋流的强烈海风渐渐平息,海岸也渐渐安静了下来。但现在却是罗宾森博士和他的小组繁忙的时候。虽然他们只见过为数不多的几次吸血鬼乌贼,但是大多数都是在这段时间发现的,因此,现在也许是捕捉吸血鬼乌贼的大好时机。这次罗宾森博士下定决心一定要抓到一只活的吸血鬼乌贼。因为这是对它进行研究的最好方式。
  现在蒙塔那号下潜到了缺氧水层,他们的时间非常有限。这时罗宾森博士发现了什么东西,这远方隐约可见的东西是一只吸血鬼乌贼吗?
吸血鬼乌贼伸展开触腕
  这次吸血鬼乌贼显得十分的平静,希望它不要想突然逃跑,这是活捉它绝好的一次机会。我们在镜头里可以看到,在它的触手中伸出的卷状细丝,这是吸血鬼乌贼所独有的,这一特点在日本发现的标本上第一次为人所知。罗宾森博士认为这是吸血鬼乌贼在极度缺氧的环境中生存的秘密武器。现在它伸出了细丝器官,约有一米长,然后静止不动。很明显吸血鬼乌贼是在用它作为探测器来捕捉猎物。
  现在蒙塔那号约在母船水下一千六百米,在这样的情况下操纵潜艇是很困难的,一次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前功尽弃。
  吸血鬼乌贼将被小心地运到罗宾森博士的研究所,在这里,精密的仪器能够在尽可能接近自然状况的条件下对吸血鬼乌贼进行仔细地观察。这个容器能让吸血鬼乌贼处于冰冷并且缺氧的环境中,就和它所生活的深海环境一样,这样罗宾森博士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地对它进行研究了。在捉到它以后,吸血鬼乌贼几乎不吃东西,新陈代谢缓慢,而这正是对缺氧环境的适应。
  其实,吸血鬼乌贼既不是乌贼也不是章鱼,乌贼有十条触腕,而吸血鬼乌贼却只有八条,这与章鱼非常一致。但是,章鱼的身体上却没有肉鳍,这又是乌贼所特有的。所以,吸血鬼乌贼是乌贼和章鱼在分化成两种不同物种前共同的祖先。
  现在,科学家们又有了一个新的猜测,吸血鬼乌贼不是在这样的深海环境中进化的。
吸血鬼乌贼
  这是日本北海道出土的已有8000万年历史的白垩纪蛇颈龙化石。在它胃里发现的一个动物化石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这是它嘴的下部分,这是上部分,总计有十块这样的结构。人们猜测这很有可能是吸血鬼乌贼的祖先。从化石的大小推断,它比如今的吸血鬼乌贼要大上三倍,几乎有一米长。
  这里,电脑动画把古代吸血鬼乌赋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虚拟,并重新展示在我们面前。从化石来看,它和现代的近亲具有很大的区别,科学家们相信,古代的吸血鬼乌贼生活在浅海。当时蛇颈龙具有10米的身长,行动迅捷并且异常凶猛,它在浅海中游戈寻找猎物,没有硬壳保护的乌贼很容易成为蛇颈龙的食物。如此看来由于近海捕食者蛇颈龙的出现,远古时代的吸血鬼乌贼不得不向更深的海域迁徙。令人惊奇的是,它们适应深海的环境,并生存了几千万年,虽然外表没有任何的改变,但是它的生理构造却在缺氧的情况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种特殊的色素让它的血液中可以贮藏比其他乌贼多五倍的氧气,并且它还有一个高超的本领使它能在深海中生存,那就是它的身体可以发出生物光。发光组织不仅仅是吸血鬼乌贼的专利,这在深海生物中非常普遍,在这里90%的动物可以自身发光。这似乎是深海动物在生存斗争中的无价之宝,当这些生物感觉到有危险存在的时候,就会突然发光,迷惑猎食者。有些生物全身都长满了发光体,这种生物的触角可以产生发光的黏液来吓退潜在的捕食者。
  处在深海生态食物链顶级位置的乌贼,当然也有这种本领。利用发出的光,可以将其完全隐藏。我们不可能知道深海动物发光的所有用途,我们只知道他们有时用发光来吸引异性,或者是吓退捕食者,不过还有许多用途可能是我们永远无法知晓的。对于吸血乌贼也是如此,他深红色的身体,可以溶入深海黑暗的背景之中,也有可以发光的器官,但它是如何使用这个秘密武器的呢?
  高感光度录像机第一次捕捉到了它发光器官的神来之笔,这对发光点如同为眼睛一般,可以吓退敌人。吸血鬼乌贼充分利用了这些奇特的发光和变形能力。这使它能够在茫茫深海中生存至今。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罗宾森博士总结出吸血鬼乌贼是如何使用这些特殊本领的,我们可以用电脑模拟图来说明。吸血鬼乌贼静止在水中,并伸出它的触手,这样的情况下它可以使用很少的氧气,这是非常节约氧气的捕猎方式,当小动物碰到触手时,它迅速移动,然后用触手将猎物包住吃掉。然而就在这种极端缺氧的情况下,依然有捕食者存在。当吸血鬼乌贼感知到来自鲨鱼的危险后,它打开了发光器官,同时张开身上的薄膜和触手,并将自己包裹起来。同时它还把发光器官逐渐缩小,它创造了一种已经逃远的假象,当鲨鱼靠近时,它放出发光的小点进一步迷惑鲨鱼,并让自身成功的逃了,这些出色的适应能力使吸血鬼乌贼在其他同期物种灭绝的情况下,一直生存到了现在。
电脑模拟远古时代的蛇颈龙捕食吸血鬼
  在海洋深处,有一个奇妙的世界,只有少数人有幸得以一见,正是罗宾森博士极具价值的研究工作使得我们对这个不可思议的生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就是千万年来几乎毫无变化的海洋活化石―――吸血鬼乌贼。
  海洋正向我们展示着它无穷的秘密,它还有可能蕴藏着比吸血鬼乌贼更为独特的神秘生命吗?
(二十三)异型:神农架深处(探索·发现2005-23)
发现的野人脚印
  2001年10月3日,在神农架林区的猴子石,几名外地来的旅游者在距离几百米的山坡上看到了一个2米多高,浑身棕黑色,两脚直立的奇异动物,并拍下了照片。从北京赶到的考察小组及时找到了他们,但由于相机的关系,拍出的照片很难看清。专家们和目击者赶赴现场勘察,希望能再次目击到这种奇异动物。在现场专家们发现了脚印和毛发。
  经分析,断定为是一种叫做苏门羚的羚羊留下的。接着,专家们又发现了动物睡窝和几处相对集中的粪便。
  经分析,它们既不是人也不是熊、猴或其他动物留下的,它究竟是什么动物?它真的存在吗?
  专家们决定把采集到的粪便带回北京作进一步的鉴定。一是研究这种奇异动物的食性,二是看看粪便中是否有血小板等可以做DNA检测的物质,从而证明却有一种与人近似的高等灵长类、也就是被群众称为野人的奇异动物存在。
关于野人的一段录像后来证明是伪造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原始森林深处,有关一种幽灵般动物的故事,在人们的嘴里流传,30年来,人们始终只能看到它鬼魅般的背影,它让人恐惧,又让人着迷,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1976年的一封电报。
  1976年5月14日,凌晨1时许,神农架林区5位干部从十堰市返回神农架,他们乘坐的吉普车沿房县、神农架交界的公路行驶。当经过海拔1700米的椿树垭进行神农架林区的三岔地带时,司机在汽车的灯光下猛然发现一个动物躬身迎面走来,他立即提醒车内的人注意,一边加大油门向那个动物冲去,想把它撞倒。那个动物敏捷地闪到路旁,惊慌地向路边山坡趴去。
  车开到距离那个奇异动物两三米的地方停了下来,那个动物爬崖没爬上去,滑了下来,四肢着地,抬头两眼对着车灯,这时除司机外五个人都下了车,围住了它。
  由于没有思想准备,因此当其中一人用石头猛击在这各动物身上的时候,这个动物转身就从缺口跑进树林中。佘传勤回忆当时见到的动物有以下特征:毛色鲜红、细软,腿长,前肢短,眼像人,眉骨突出,嘴略突出,但不像猩猩,没有尾巴,身高约四尺。
  就在这次目击事件发生后不久,一封署名湖北远洋地区宣传部李建的电报发往北京人民日报社和中国科学院。
关于野人的最早的报告
  为了把神农架野人弄个水落石出,1977年1月,中国科学院和湖北省决定组织大型科学考察队赴神农架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考察队成员来自北京、上海、湖北等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共16个单位,110人。武汉军区派出部队协助考察,考察队围绕着大型灵长目奇异动物是否存在展开,同时对野人赖以生存的气候、地形、洞穴、动物等生态条件进行综合调查。这次考察历时将近一年,考察涉及课题之广、规模之大,为世界野人考察史所罕见。
  通过对神农架地区的调查,考察队发现这里很早就有关于这种动物的传说。
  很快,在当地寻找到遭遇这种动物的目击者,他就是房县桥上大队农民殷红发。
  从收集的情报来看,传说“遭遇”脚印等证据都似乎说明,在神农架确实存在一种奇异的动物,可他们只是一些间接证据,在这次考察中,并没有找到这种动物真正存在的任何实质性证据。虽然如此,但它却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现在是2001年10月3日发现野人的地方,袁裕豪是神农架林区猴子石保护站站长,他曾参加1977年神农架林区的大型考察,他长年坚持考察,不仅在这一区域目击过野人,而且多次发现过野人留下的脚印。1985年4月的一天,袁裕豪和爱人一起防火巡逻走到这里,突然发现几百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奇怪的动物。
神农架发现的野人脚印
  和袁裕豪一样,当年参加考察的黎国华也是个野人迷。为了追寻野人的踪迹,他曾连续两年没有回家过春节,上山后,黎国华就把买来的牛羊肉切成片、切成条,用盐水煮熟,晒干代替干粮。艰难的野外考察,总算有了回报,他曾在距离2001年10月3日出现野人不远的树丛里,在另一个山坡上,三次目击到了这种被群众称之为野人的奇异动物。
  在袁裕豪、黎国华等人的努力之下,有关野人的新闻开始被世人所关注,从1977年至今,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断有人报告遭遇野人。
  1985年8月12日,教师赵坦近距离遭遇野人。1996年3月,村民陈安菊发现有野人摘树上的果子。1999年,当地农民王绵路发现野人在偷吃他的苞谷。
  几十年来仅在神农架地区就有400多人目击野人达100多次,目击者描述的动物都惊人的相似,这种身高两米以上,两脚直立,浑身长的黑红色的毛发动物到底是什么呢?他真的存在吗?
  在世界范围内,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曾有数以万计的人目睹过一种与人类相似的巨型动物,说它有一双大脚,几乎踏遍了亚洲、非洲、美洲的深山老林。由于它样子古怪,生活条件奇特,当地人给它起了不少地方俗名。在美洲叫它大脚怪,在亚洲的蒙古叫它阿尔玛斯,在澳大利亚叫它约威尔、哈克,在非洲肯尼亚,叫它为X。几乎所有人类居住的大陆都曾经发现过野人的踪迹,也许真的像古人类学者们所说,野人的祖先也许就是原始人类当中的一支在经历了数万年的沧桑演变之后,与人类共同生存到今天,现代人的进化繁衍并不独立,野人很可能就是人类最亲密的近亲,如果这个猜想是正确的话,那么在野人身上,是不是蕴藏着人类起源的奥秘呢?
神农架野人最早发现者殷洪发
  1967年10月20日下午,美国生物学家帕德森和吉姆里,骑马驰骋在加利福尼亚洲的北部莱湾扇区,突然看到了让他们终身难忘的一幕,帕德森在跑动中开动了摄影机,这是世界上首次拍到了野人影片,历时17秒。日前,有新闻传来,经过研究这17秒钟的画面确系伪造。
  从我国1977年第一次对野人进行大规模科考以来,有几个关键词值得我们注意。
  关键词一,毛发。对野人毛发进行科学鉴定,最早是在1976年,中科院古人类研究所的黄万波教授,在一棵大约树上找到了几十根奇异动物的毛发。
  黄教授当时在武汉某科研单位用光学显微镜做毛发横切面及毛子皮印痕的对比观察,得出结论为,毛色肉眼观察为红色,镜下毛发皮质发达,色素颗粒红色含量较少,呈外围性分布,组织与人类相似,与大猩猩、金丝猴、长臂猿等灵长目动物有较大差异,与猪、狗、熊、绵羊毛发明显不同。后来,经北京三个科研单位再次对这些毛发进行鉴定,证明这些毛发绝非熊类毛发,而属一种未知的高级灵长目动物。对于这个鉴定结果,有动物专家提出不同的意见。
  冯教授认为:毛发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科学。需要在各个物种身上的各个不同部分进行对比。而现在仅凭几根毛发就得出结论,显得比较草率。
野人想象图
  有专家认为用DNA的方法检测一种未知动物是否存在,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但遗憾的是,从1977年至今,所进行的历次科学考察,都没有找到一个可靠的证据能够直接提取DNA,有专家甚至提出,所谓野人毛发不排除造假的可能。
  关键词二,睡窝。
  睡窝指的是动物为自己休息而营建的巢穴,与其它动物相比,野人的睡窝搭建得与众不同。
  这个80年代在神农架发现的睡窝是用箭竹柔软的上部铺成,经鉴定,已知的高等灵长目动物,决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工艺水品。而猎人不但不敢孤身光顾与此,也决不会做得如此粗糙,更不会在周围不留下任何痕迹。
  关键词三,粪便。
野人毛发
  野人要想活下去就得吃东西,从目前发现的多起野人粪便中可以了解它的食性,尤其于1980在神农架枪刀山发现的粪便最为明显,它类似人粪,螺旋形打转,上面还有个尖,其大小像牛粪,里面充满竹笋、野果和小动物毛,说明野人不仅食素,而且食肉,是杂食性的。与熊、猴、猩猩的粪便均有不同,与人的粪便也有明显区别。
  让人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在众多的排泄物中竟然找不出一丝具有决定性的物证呢?发现的推论会不会只是一种想象呢?
  关键词四,脚印。
  在所有对于野人的目击事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许多的目击者因为种种原因会发生错误的判断,就如同我们在观察这段国外拍摄的遭遇野人的录像时,依然难以分辨它的真伪一样。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眼睛愚弄了我们的大脑呢?
  很多情况下,因为目击者心情紧张、恐惧,或者因为动物知识的缺乏,很容易引起人们的错觉或者误差,以前很多次报告,最后核实都是熊、猴、野猪等山林中哺乳动物,在神农架会不会也是一样的呢?
野人毛发与其他动物的比较
  但是,让专家们感到困惑的是,相当多的证据又显示有一种巨型生物的存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佐证就是脚印。这是专家们用石膏浇铸的脚印模型,脚印的尺寸巨大,最大的可达到48公分。
  脚印是动物行走后留下来的痕迹,不同动物经过不同的地方,必然会留下不同的脚印,有经验的猎人可以从动物留下的脚印判断动物的种类、大小和来去方向,因此,脚印也是证明一种动物活动时的证据之一。
  在近二十多年对神农架的考察中,曾经在神农架林区不同的地方发现过数以千计的奇异动物留下的大脚印,并对发现的许多脚印进行了拍照,有的灌注了石膏模型。无论是考察队在考察中发现的野人脚印,还是工作者对现场遗留下来的脚印的观测和分析,以及对脚印的检验和研究说明,发现脚印的地区不同,但发现的脚印形状基本一致,只是大小不同。
  对脚印的观测研究说明,这种脚印与已知的灵长类动物脚印无一等同之处,比人的脚落后,比已知的灵掌类的后脚进步,两脚直立行走。
  我们无法用任何一种已知动物的脚印去对号入座。依照脚印与身材的比例关系,如果真的有野人,他的体型将是非常魁梧的,那么,这种巨兽为什么能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来去自如,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呢?
2003年发现野人现场
  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一个生物物种倘若要生存繁衍,必须有一定的数量和密度的种群。在神农架经过多次搜捕,没有发现野人,即使假设他存在的话,为数应该是极为稀少的,作为孤立的个体,在残酷的自然竞争过程当中,他依靠什么生存下来呢?
  如果野人确实存在一定规模的种群,按照现在的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发现它,似乎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特别是1977年那次考察,几百人每天推进十公里,把神农架像梳头发一样梳了一遍,即使是普通大型动物也难以逃脱,为什么惟独没有发现野人这种巨型生物呢?
  从众多目击者的反映中,野人已具有一定的思维,行动迅速而敏捷,随着人类向自然的扩展,人群的大量涌入,使野人向深山密林的无人区逃避,神农架3200平方公里的原始林区,由沉积岩、变质岩组成的山体形成很多断层,被侵蚀切割成千沟万壑的深山峡谷,从一些目击者的叙述中,野人爬山过涧,如履平地,在地形极其复杂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要想探明它的行踪是十分困难的。
  由于世界上不少地方发现过这类动物,但追根究底又拿不出真正的实物,因此野人或类人的未知动物是否存在,还不能真正下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野人的追踪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生物学范畴。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曾经有无数物种因为各种原因而消亡。为什么人类会对野人如此恋恋不舍呢?也许,在历史上的某一个瞬间,我们的祖先曾经真的和野人的祖先擦肩而过。也许就在那一瞬间,生命演化的进程不可逆转。因此,对于野人的考察,不仅仅是追踪一个物种,它将是人类揭开自身起源的重要课题。
首页 上一页 共7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