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第3本:CCTV10探索发现系列-秘境追踪

_6 CCTV10(现代)
  那么建造巨石阵又需要多少人力呢?朱利安根据这次实验推算出,如果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建造巨石阵至少需要3000万小时的人工,所需的人数应在数千人以上。
  古人在竖立一般石头的时,采用的是先挖坑再慢慢竖直的方法,巨石阵是不是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呢?
  朱利安和他的实验小组决定仿照古人竖立巨石的方法进行实验。他们先挖了一个2.4米深的土坑,并将巨石的中心放在土坑边缘的上方,朱利安决定用压跷跷板的方式,把巨石拖入事先挖好的坑中。
  然而由于巨石太重,无法彻底使它垂直,所以研究人员使用另一套门形杠杆系统。
  但是研究人员在设计杠杆时,计算产生了误差,用这种杠杆他们几乎不可能把巨石拉动。
  经过紧张的研究之后,他们确定采用一个A字形支架,因为A字形支架比门形支架更为稳固,为了慎重起见,朱利安先用一个模型来计算需要拉绳的人数,他最后算出如果用A字形支架,要将近80人才能来拉起这块40吨重的巨石。
英国其它地区的巨石
  朱利安A字形滑轮支架产生效果,他们轻易地树起了第一块巨石。紧接着实验小组又用同样的方法立起了第二块巨石。
  考古专家们认为,竖立巨石并不是最难的工作,建造巨石阵最艰难的是举升横梁。
  他们发现巨石阵中每块直立的石柱顶部都有一个半圆形的凸笋,凸笋被装入横梁下凿出的笋眼里,每个横梁都有两个凿出的笋眼,只要有一个笋眼的位置不正确,工匠们就不得不在横梁的另一侧重凿笋眼,显然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精确的测量技术。
  朱利安实验小组的结论是,他们并不认为这个实验就是古人建造巨石阵的方式,他们只是尽可能的模仿和复原了那个遥远年代的技术。
  巨石阵究竟是如何建造的?人们还在继续推测和考证,自它建成之后的漫长年代里,巨石阵犹如一个强劲的磁铁,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巨石阵周围挖掘出来的文物
  今天,巨石阵这个人类史前的非凡建筑,依旧屹立在索尔斯伯里平原上,向人们默默地诉说着远古文明的精彩传奇。
  许多人相信,这似乎是远古祖先故意留给现代人的一个巨大谜题。
(十八)新疆石人:草原帝国志(一)(探索·发现2005-18)
阿勒泰青河县石人石堆墓
  在新疆博尔塔拉米尔其克大草原上,矗立着一些石刻人像,哈萨克牧民称它为森塔斯,在哈语里森塔斯就是人像之意,因此人们也称它为草原石人。
  多都克是米尔其克大草原上的一位猎手,每次出去狩猎,他都要到这里来祭拜。这种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对他来说,也许永远是一个谜。
  而在距离博尔塔拉千里之外的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乡,也一直演绎着另外一个传说。就在这个乡的喀拉塔斯村的公路边上,有一个小山岗,山冈上有一堆黑色的大石头,在这一堆石头前立着一个石人。这尊石人与博尔塔拉米尔其克大草原上的石人,有着明显的区别。石人雕刻简单,只在面上雕刻出了鼻子和两个圆眼睛,嘴只是雕刻出了一条线,其余部分未加任何雕琢,石人显然是用后边的黑石头雕刻的。因此,当地村民称它为喀腊塔斯石人,意思是黑色石头人。关于这些石头和这尊石人,当地百姓世世代代都传说是天外来客。尤其是这一堆黑色的石头,用锤子敲击还会发出不同的声音,百姓们认为这其中一定有什么秘密,而在他前面立的这尊石人则是外星人作得记号。所以,精明的哈萨克牧民阿米娜,就在这里盖起了房子,用铁丝网将石人圈了起来,作为一个旅游点,向过路的游客重复着它们的传说,阿米娜一家也因此每年有几千元的收入。
  草原上这些神秘的石人,究竟来自何方?它们是什么人,什么时候留下来的?这不仅是牧民们的疑惑,同时也引起了考古界的注意。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就在北疆的草原上开始了调查。随着石人发现的增多,学术界的说法也各有不同。有关石人的各种传说,也在天山南北传的更加沸沸扬扬。
  王博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研究员,他第一次听说森塔斯这个名字,是在1976年。那时他刚刚大学毕业,就被选调到自治区文物普查办公室,对新疆草原上的文物古迹进行普查。
敖包
  就是这次调查,决定了王博一生的追求。从那时起,为揭开石人之谜,王博无数次地游走于草原,对石人的分布情况和类型特点展开详细的调查。
  他每发现一处石人,都要对这些石堆的型制、规模,进行详细地测量;对石人的造型特点作细致的分析。然后画图、拍照和记录。并根据这些石人所处的地理位置,给它们命名,进行类型学划分、比对,从而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王博:“这个地方叫喀依纳尔,这个石人叫喀依纳尔石人,这里一共是5尊石人,这5尊石人的雕像风格都是一样的,这个是个男性石人。主要是根据它有个胡子,这个,胡须的胡子。下面是阴刻的一个嘴,它这个一排是有三尊,这三尊是男性的,他们都表现的有胡须。”
  而这两尊石人的雕刻风格与前三尊相似,但王博认为他们应该是女性石人。认为她们是女性石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她们没有胡须,而且体态小,比较秀气,有女性的特征。
  在调查中,王博还发现,这些石人虽然形态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均面向东方。这类石人,最初发现于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乡喀依纳尔村西南,所以王博就以村名为其命名。在这些石人的背后,也有一个用石板砌成的长方形矮墙,好似一个院落的外墙,东西长55米、南北宽30米,占地面积约1650多平方米。就在这个矮墙的中心位置,还有一块鹅卵形石头,石头上有一些磨制的凹坑,明显是人工所为。这些神秘的符号,与石人有着什么关联?又蕴含着什么意义?
  这尊石人与阿塔勒克石人和喀依纳尔石人不同的是,石人雕刻的也更具有个体形象特征,双手还抱着一个杯子,这个杯子说明了什么?这尊石人与阿塔勒克石人和喀依纳尔石人,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异呢?王博感到困惑不解。所以,他将这尊石人作为一个类型的代表加以研究。
历史学家岑仲勉
  这些年,新疆考古工作者经过调查发现,在北疆草原上发现更多的,还是这些具有写实效果的武士型石人。之所以称它们为武士型石人,是因为这类石人的腰带上都挂着佩剑和短刀,右臂上屈,手里拿着杯子,有的拿着罐子,左手抚剑或握刀,一副凛然威武的英雄气概。此外,它们穿着的衣服也更加地讲究,身着长袍,长袍明显地雕刻出了双翻领或单翻领,面部雕刻也更具肖像化,大都佩戴耳环,从鼻子、眼睛、嘴的塑造来看,武士型石人有着较明显的个体形象特征。这类石人在北疆的广大草原上都有发现。
  随着被发现的石人的增多,类型也更加复杂。这对于王博来说,愈加千头万绪,无从下手。这些形态各异的石人,是同一时代不同民族的产物,还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所为呢?如果说是同一时代不同民族的产物,他们是基于一种什么信仰?为什么不同民族会有同一种文化现象出现呢?如果说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所为,为什么他们会有同一种雕刻石人的风俗呢?就在王博为解开石人之谜困惑不解的时候,一个更大的困惑又出现了。
  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王博在调查石人的过程中,又在青河县查干郭勒乡什巴尔库勒大草原上,发现了另外一种更加奇怪的石刻雕塑。这种石刻雕塑,大都是用青色花岗岩或者是白色石英石做材料,多为柱状体,通高均在三米左右。这种雕塑不同于石人,有的在石头正面的上部雕刻有一个圆环、圆环下是一窜橄榄型的连点,在碑体的两个侧面上部还刻有三道斜线。在碑体的正面雕刻着马、野猪和鹿的图案。有的还雕刻着弓箭袋和匕首。特别是眼前的这尊近似于石碑的雕塑。石材为青色花岗岩,柱状体。在碑体的正面刻有一个圆环,圆环下有一串橄榄型连点,直线排列绕碑体一周。而在连点下,却雕刻着五个奇怪的动物图案,但它们又相互穿插关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图案雕刻的是什么动物?王博经过仔细观察,将其单个图案拆开来看,他发现动物的身子像是鹿身,特别是鹿角显得格外醒目。而它的嘴,却像是仙鹤的嘴。王博经过认真分析判断,这种动物显然不是现实中的动物,很有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夸张。那么,这种象征指的是什么?这种夸张的手法,究竟要传达一种什么信息呢?
  鹿石的发现,对于王博来说是一个惊喜;但是要认识它们,却又多了一道难题。有的人认为那些鹿石上的圆环、连点和斜线,是古代部族的文字;也有的人认为那些图案,是某个部落的图腾,种种猜测各执一词。为了弄清鹿石和石人之谜,王博决定将它们一并研究。
  在什巴尔库勒上百公里的大草原上,王博在几次的考察中,发现了30多例这样的鹿石。这些鹿石的造型特点,虽然与石人相差甚远,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在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石堆。只是石堆的规模要比石人后面的石堆大得多。
  这些石堆究竟是什么?是祭坛,还是坟墓?在它的下面埋藏着什么秘密?它和这些奇特的石雕传达一种什么信息?鹿石与石人又有什么关联?一系列的问号让王博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在草原上广泛地走访牧民,希望能从他们的传说和对鹿石及石人的态度中,捕捉到一点蛛丝马迹。
鹿石
  20多年来,王博在调查石人的过程中,发现牧民们普遍对石人有着很深的感情。这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习俗?这些石人或鹿石与他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些石人遭到了破坏,而有些石人却能完整地保护下来?
  牧民莫尔扎西:“我们听说这个森塔斯是蒙古族的一个女名人,有些研究它的人也这么说。我们现在保护它,不让人破坏它。”
  一个蒙古族的女名人?莫尔扎西的话引起了王博的注意。哈萨克族,是在清朝朝乾隆年间,才从中亚游牧到达这个地区。在他们到来之前,这里是蒙古人生活的领地。因此他联想到,蒙古人有着祭祀敖包的习俗。什巴尔库勒的石堆不就像蒙古族的敖包吗?难道这些石人和鹿石是蒙古族的历史文化遗存?
  但是,王博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发现蒙古族虽然有祭祀敖包的习俗,但却没有在敖包前立鹿石或石人的记载。况且,敖包和那些巨大的石堆,在型制上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说有关联,也可能是一种草原民族习俗的延续和传承。王博由此推断,要探寻鹿石和石人的主人,揭开石堆下面的秘密,应该到元朝以前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新疆目前发现的200多尊石人,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天山、准葛尔西部山地的10个地州市境内。王博根据石人的造型特点、雕刻方法及其风格,作了类型学划分,初步分为十六个类型。王博在掌握了石人的第一手调查材料之后,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曾两次进京,到国家图书馆,在浩瀚的历史典籍中,企图找寻有关新疆草原石人的点滴线索。但是,他经过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之后,却发现了一系列问题。首先关于石人的称呼,就让他如坠五里云雾,更加地迷惑不解。
  在我国,最早发现新疆草原石人的,是清朝末年的旅行家徐松。他在《西域水道记》中,记载了在新疆伊犁河以西,发现了石人的经过,并怀疑是古代军人墓葬的附属物,与唐代昭陵前的石翁仲一样。
鹿石
  对于这样的结论,王博产生了质疑。他认为,新疆草原石人与唐昭陵前的石翁仲,无论是造型特点,还是雕刻风格,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王博怀疑,它们的文化内涵也不会相同。因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和草原地区的游牧文明,是两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特点也不尽相同。
  早在十七世纪末叶,荷兰探险家尼古拉.魏律,在西伯利亚也发现了几尊石人,石人旁边还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雕刻着一种奇怪的符号和图形。因为石碑上的图形和符号,与北欧的一种未解诂的文字类似,所以就取名儒尼文。儒尼,在北欧语言中具有神秘之意。如果这种奇怪的图形和符号能够破解,那么石人之谜就有可能被揭开。所以,从那时起,多个国家的几十位学者,经过了200多年的漫长岁月,才于上个世纪初破译了它的秘密:这是古代强族突厥人所创造的一种文字,“巴力巴力”就是一句突厥语。那么“巴力巴力”是什么意思呢?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岑仲勉先生认为,“巴力巴力”指的就是分布于亚欧草原的石人,并认为“巴力巴力”,就是汉文献中记载的突厥“杀人石”。
  “杀人石”,在我国历史典籍中也有所反应。《北史.突厥传》和《隋书.突厥传》记载,突厥战士生前杀一人,死后则在墓前立一石,有的成百上千,以此来昭示突厥武士的显赫战功。那么,新疆草原石人,就是岑仲勉先生所说的“杀人石”吗?对此,王博也提出了异议。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王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了在南西伯利亚和蒙古国发现的,几尊突厥儒尼文碑铭的俄语资料。他在发现于南西伯利亚翁金河畔的翁金碑铭第三行,就看到了“巴力巴力”一词,并且带有一个集合名词,意思是“勇敢的人们的‘巴力巴力’”。而在阙特勤碑铭上也看到了同样的称谓。碑铭第十六行写道:“朕等树立毗伽可汗为吾父可汗之第一‘巴力巴力’。”阙特勤是突厥汗国的一个王,死于公元732年,他的墓地遗迹,是1889年在蒙古国境内发现的。由此王博推断,“巴力巴力”指的就应该是草原石人。那么史书上记载的杀人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标记呢?
  近年来,王博在探寻石人之谜的同时,也在寻找着有关“杀人石”的证据。他认为,只有找到了杀人石,才能排除草原石人就是杀人石的疑惑。
切木尔切克石人
  2004年8月,王博在新疆青河县什巴尔库勒夏牧场的一堆乱石岗前,发现了几十宗没有任何图案的立石,在这些立石的地槽里,填满了类似的条石。他怀疑这些立石,有可能就是史书中记载的“杀人石”。
  那么,新疆草原石人就是史学界所公认的突厥石人吗?突厥族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他们为什么要雕刻这些石人呢?一个个问号,引导着考古学家们,继续探索它们的历史真相。
(十九)新疆石人:草原帝国志(二)(探索·发现2005-19)
古波斯银币
  新疆草原石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各种推断渐渐地向突厥说靠拢。在我国,最早提出新疆草原石人,就是突厥石人的,是著名的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黄文弼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新疆伊犁考察时发现了几尊石人,经过初步研究之后,他第一次提出了,新疆草原石人,就是突厥石人的观点。
  突厥族,在我国历史上,是继匈奴之后,西北地区又一个影像最大的民族。
  据《北史.突厥传》和《隋书.突厥传》记载,突厥人死之后实行火葬,并在墓前树立石头作为纪年标志,“表木为茔,立屋其中”,图画死者的形象和他生前所经历的战争状态。黄文弼先生认为,“立屋其中”,按汉语语法“屋”是不能说立的。他认为,“屋”在这里可能是一个错字,“屋”字应该是“木”字之误,应当是“立木其中”。
  黄文弼是我国西北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作为北京大学的研究员,曾两次前往新疆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他认为,突厥人最初在死者墓地立的不是石雕像,而是木雕像,到八世纪才改为石雕像。根据这一推测,结合墓葬的型制,他认为突厥墓一般为石棺墓,大多为方形,石棺大都暴露于地面。所以,“表木为茔”应该是在石棺范围内,建筑一个木结构的祭堂。因为历史久远,大多数木结构祭堂已经消失,而只剩下石棺裸露于野。还有这些石人,一如既往地守候在墓前。
  王博在分析了黄文弼先生的论述之后,也提出了一些疑点。首先,如果说新疆草原石人是突厥族所为,那么奇台县半截沟的石人,要比黄文弼先生推断的公元八世纪,提前200多年。王博认为,这可能是突厥族早期的石人类型。其次,新疆草原石人类型众多,石人背后的石堆、土堆、石圈、石框的型制也多达七种。如果说这些是墓葬,那么这与黄文弼先生所说的:突厥人的墓葬为石棺墓,就有着很大的差别。王博始终怀疑,这不可能是一个民族所为,这从文化形态学上也难以解释。那么,究竟那一种类型的石人,是突厥人的文化遗存呢?王博根据史书记载,结合石人的造型特点,继续探索它们的历史真相。
古罗马金币
  王博首先对那些形象特点比较明显的武士型石人进行分析。
  王博:“在新疆草原上分布最多的,就是武士形石人。武士型石人的特点,就是个体肖像画,它的面部个体特点非常明显。它的腰部雕刻的有腰带的带扣,它这个带扣跟出土的唐代的带扣非常相似、相近,它这个腰上挂的刀,有点像铁刀,和唐代的铁刀非常的相似。”
  新疆小洪那海石人,是新疆武士型石人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王博重点研究的一个对象。
  小洪那海,位于伊犁昭苏县东5公里。这里曾是广袤的草原,现在部分被开垦成了农田。小洪那海石人,就是以这片草原的名字命名的,它就座落在这片草原的中央。石人高2.3米,为圆雕。头上戴冠,冠的中间饰以圆环,窄边,平顶。长方形脸,圆下颏,弯眉毛,细眼睛,鼻子窄而直,鼻翼较宽,圆鼻头。嘴部缺失。右臂上屈,手里拿着杯子,左手握着佩剑。石人背面也表现了冠冒,披长发至腰以下。这尊石人最为珍贵的是,在它的相当于退部的位置,还雕刻有20行类似文字的符号,这是新疆迄今为止发现的石人中,惟一一尊雕刻有这种符号的石人。
  但是,这些神秘的符号无法破译,王博转而对石人的衣冠进行分析。王博推测,这尊石人的身份一定很高,有可能是一个曾经统治过这里的王,至少也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在唐朝,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的广大草原,已经被突厥所统辖。那么,这尊石人就是突厥的某一个汗王吗?
  但是,也有的学者根据石人背后的辫子判断,这尊石人应该是一位女性。王博查阅了所有关于突厥族的历史,没有发现突厥汗国曾产生过女性汗王的记载。后来,王博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仍确定它是男性。因为,石人嘴的部位虽然遭到破坏,但右边上翘的胡子却清晰可辨。此外,在新疆发现的武士型石人中,没有一尊是女性的。
丛葬墓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新疆小洪那海石人发现的消息传到了日本,也引起了日本考古界的注意,特别是研究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学者吉田丰,得知小洪那海石人上面雕刻有奇怪的符号以后,于1990年9月,抱着极大的兴趣前来新疆考察。当他在昭苏县看到了小洪那海石人及其上面的文字,也很迷惑。他经过仔细辨认,发现个别符号像是一种古老的粟特文。上面记述的是什么内容,却一时难以弄明白。所以,他将这些奇怪的符号拓了下来,带回日本进行研究。
  1997年,《新疆文物》杂志,报道了吉田丰破译小洪那海石人的部分碑铭,他肯定了那些奇怪的符号,就是一种古老的粟特文,这在中外考古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日本学者吉田丰破译的部分铭文的主要内容,是铭文的第六行,上面写着“木杆可汗之孙,像神一样的泥利可汗。”木杆可汗是突厥汗国时期的郡主,而泥利可汗是他的孙子,是西突厥汗国的郡主。这就清楚地说明了小洪那海石人与西突厥汗国有关。而铭文的第三行至第四行是“持有王国二十一年”,这表明泥利可汗的统治时期,是在公元六世纪的50至70年代。据专家推测,这尊石人很有可能就是泥利可汗的雕像。
  苦苦探索多年的石人之谜,终于有了一个答案。但是,当王博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这一答案的时候,却又陷入了迷茫。据他所知,突厥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这在南西伯利亚和蒙古国发现的突厥儒尼文碑铭,已经得到了证明。如果说小洪那海石人是突厥人所为,他们为什么不用本民族的文字,而要用粟特文作碑铭呢?
  王博经过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发现,突厥儒尼文,是在公元七世纪末叶才出现的。当时,单于大都护府发起了暴动,作为暴动者相互传递信息的秘密符号开始使用,到了后东突厥汗国时期,才正式成为官方文字。小洪那海石人的发现,说明突厥族在公元七世纪以前,使用的是粟特文。在蒙古国也曾发现了一尊类似小洪那海的石人,上面雕刻的碑铭也是粟特文。王博联想到,在阿勒泰市乔阿梯发现的另一尊石人,就极有可能是粟特人。
  粟特人是来自于中亚,活跃于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当时,他们几乎垄断了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突厥族从柔然的锻奴迅速崛起,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一是对开疆拓土的英雄十分崇拜;第二就是对商业贸易十分重视。粟特人对突厥汗国的商业、文化、外交的发展,都做出过重要贡献。因此 王博分析,这尊石人就很有可能,是一位生活在突厥汗国,并为汗国做出过贡献的粟特人。
单人石棺墓
  近年来,新疆出土了一批突厥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就有罗马的金币和波斯的银币,为历史记载提供了充分的佐证。这些钱币,就是粟特人从遥远的地中海沿岸带到了这里。
  阿尔泰山脉自古盛产黄金,因此突厥人也称它为金山。当时草原民族与西方的贸易活动,主要是黄金交易。欧洲人与亚洲人有所不同,历史上亚洲人喜欢玉,而欧洲人更钟情于黄金饰品,黄金饰品是贵族阶层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所以,历史上也称这条商业通道为黄金之路。
  近年来,新疆出土了一大批突厥时期的金器,让我们看到了阿尔泰地区那时的富有。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眼前这些镶嵌着红宝石的金器,。从面具、装饰品和生活器皿,无不显示出突厥贵族的奢华与气派。让我们看到了突厥民族,不仅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上,在当时也是一个相对发达的民族。通过这些出土文物,也让我们了解到突厥汗国与东西方交流的频繁,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文化艺术,都深受西方和中原的影响。
  突厥,从公元六世纪中叶建国,到九世纪中叶灭亡,前后历时约280余年。目前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蒙古国和我国新疆发现的众多武士型石人,是突厥汗国留在草原上的惟一历史见证。
  就在王博为揭开新疆草原石人之谜,欢欣鼓舞的时候。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明哲研究员,发表了一篇,关于阿勒泰地区克尔木齐古墓群的发掘报告,也就是今天的切木尔切克古墓群。这篇报告,一石击起千层浪,使整个考古界为之瞠目。他根据墓葬出土的文物推测,新疆草原石人的上限,约在战国,至少要在西汉时期。这一推测,将我国几代考古学家确定的,新疆草原石人皆为唐朝突厥人所为的时代上限,往前推断了一千余年。这就说明,新疆草原石人决不只是突厥人所为。在突厥人到达这里之前,这些石人,就已经在这辽阔的草原上,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洗礼了。那么,在这一千余年的漫长岁月里,在这广袤的草原上,又有那些民族在这里生息和繁衍?突厥族和这些民族,有什么样的文化传承关系?为什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会有着同样的信仰呢?以至于在墓前雕刻石人这一习俗,绵延不断地传承了下来。这一系列疑问,又一次严峻地摆在了王博的面前,致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把他探求石人真相的目光,再一次带回了北疆那块神秘而又辽阔的草原。
历史学家黄文弼
  当王博企图通过克尔木齐古墓群的出土文物,为不同的类型石人断代的时候,却发现,这个报告只提到了墓葬前面有石人,但是没有说明墓葬前具体立着哪一类型石人,石人与墓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组合关系。哪类石人是战国时期的,哪类石人是两汉及隋唐时代的?这些问题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为了揭开这些谜团,王博决定再次前往阿勒泰地区作实地调查。
(二十)新疆石人:草原帝国志(三)(探索·发现2005-20)
阿塔勒克石人
  在新疆天山以北,阿尔泰以南的广大草原上,发现了众多石人,当地百姓传说是天外来客。这一发现也引起了考古界的注意,考古工作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从蒙元时期,一直将石人产生的年代上推到隋唐时期。并认为,是当时雄居于漠北草原的突厥人所为。就在考古界为这一研究成果稍微松一口气的时候,新疆切木尔切克古墓群的发掘,彻底改变了这一结论!
  乌仑木汗是科克舍木村的农民,1963年,王明哲考古小组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时,乌仑木汗带领60多名民工,参与了这次发掘工作。王博来到这里,首先向乌仑木汗了解,有关当年发掘时的一些细节。特别是对当年出土的那些石器、陶器和青铜器,具体出自那一处墓地?墓地前立着那一类型石人?石人与墓葬是一种什么样的组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逐一核实。
  但是,由于时隔久远,当年墓葬出土文物的一些细节,乌仑木汗也无法说清,王博的调查工作没有取得进展,诸多谜团仍然郁结在心。
  但是这次调查,却让王博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当年发掘的现场已经彻底地被改变,有的石人被村民们搬到村里做了拴马桩,有的被损毁,有的被搬回自家院里作为摆设。石人与墓葬的分离,改变了它与墓葬的组合关系,为探索石人的隶属关系带来了困难。
哈萨克牧民给石人洗脸
  依努尔巴提西,是切木尔切克乡科克舍木村的农民,在他家菜园里立着一尊石人。依努尔巴提西每天早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这尊石人洗脸。她告诉王博,自从这尊石人搬到她家,她家的生活就一天比一天好,而且没有灾祸。所以她认为这个石人是她家的吉祥物。
  村民依努尔巴提西:“三年前小儿子在地里耕地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坎朴尔塔斯,就搬回家里来了,觉得很喜欢、很欣赏,好看,就一直放到现在,保护它。”
  坎朴尔塔斯,在哈语里就是老婆子石人的意思。这一称呼是王博这次调查中的一个意外收获。眼前这尊石人,看上去就是一尊女性石人。区分石人的性别,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有胡须。这尊石人,原在科克舍木村附近的一处方形石棺墓前,石人主要以浮雕表现出人的面孔和两个手臂。面部呈椭圆形,宽眉毛,圆眼睛,直鼻梁,鼻冀较宽,嘴是呈闭合状的弧形。另外,颧骨凸出,头上好像裹着围巾,胸部隆起,两手平抚于胸前。这个石人,与王博在青河县阿塔勒克墓地发现的石人,属于同一种类型。因此,王博统称它们为阿塔勒克石人。
  在阿勒泰市的切木尔切克古墓群,除了突厥时期的武士型石人以外,还有喀依纳尔石人,阿塔勒克石人,喀腊塔斯石人和一些高达3米多的柱石。是新疆石人最集中,也是最复杂的一个地区。这就为判断石人的年代和族属增加了困难。如果按照王明哲考古小组,为古墓群断代的时间是战国到隋唐的话,那么,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民族,先后有丁令、呼揭、匈奴、月氏等。王博查阅了大量的历史典籍,没有发现这些民族在墓前雕刻石人的记载。王明哲认为,这其中有的石人可能与呼揭人有关。
  王明哲:“我是想到阿尔泰这个地区的石人啊,是不是有一部分跟呼揭人有关系。因为战国、汉书,就是史记和汉书当中都提到了,就是在阿尔泰草原和东疆这一带,七台、木垒这一带,有这个所谓的呼揭人,就是从战国到汉朝。而我们正好是在阿尔泰克尔木齐的墓葬中,有些石罐子,还有那种陶的橄榄形罐子。东疆地区,在七台就有发现,我想这个不会是偶然的。”
胡人像
  那些石罐,一直被认为是呼揭工匠的杰作。呼揭,是早期铁器时代,生活在西北草原上的一个游牧部族,汉文献中称他们为胡人。由于当时生活在草原上的这些游牧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所以,关于呼揭的记载,仅见于汉文献的片言只语。直到今天,关于他们的领地还有很大的争议。王明哲认为当时他们就生活在阿尔泰地区。
  但是,王博则推断呼揭人的主体,始终生活在阿勒泰地区以北的叶尼塞河支流折水一带。他认为这些石人与呼揭人之间没有关联。
  王博推测,新疆石人最早起源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又对石人出现的时间上限,提前了五六百年。这在考古界及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王博的观点也绝不是空穴来风。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王博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到一批苏联时期有关石人的研究材料,并作了翻译。他发现新疆草原石人不仅仅局限在新疆,它的范围遍布整个亚欧草原。
  所以,王博将切木尔切克出土的一些陶器,与南西伯利亚出土的一些青铜时代的陶器作比较,发现二者中有些陶器非常相似。根据已知的南西伯利亚青铜器制造的年代,王博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认为切木尔切克古墓群的时间上限,要远远早于西汉,应该是青铜时期,也就是公元前1200年左右。南西伯利亚最丰富的石人遗存在奥库涅夫,但奥库涅夫石人与新疆切木尔切克石人的造型差异很大,而与青河县什巴尔库勒的鹿石极为相似。王博通过出土文物的比较,鹿石造型特点的分析,对鹿石所产生的年代也做出了大胆的推测。
  王博:“这个鹿石呢,它是青铜时代的文化遗迹,我们从它的这个碑体上的短剑、造型,我们可以看出来,它这个剑,剑体比较宽,有剑格,这种剑,只有在青铜时代出现过。所以,我们将这个鹿石的年代,推定在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七八世纪这个时间。”
金牌饰
  王博认为,在青铜时代,阿勒泰地区的鹿石分布与切木尔切克石人的分布,恰好构成了两个相对的分布区。即鹿石以青河、富蕴两县为中心,而切木尔切克石人,以阿勒泰市为中心。因此可以看出,切木尔切克石人所存在的时间,恰是草原鹿石比较流行的时间,正是石人文化的存在,而没有使鹿石文化在这一带发展起来。那么,是什么人雕刻了这些石人?又是什么人创造了鹿石?新疆的青铜时代和中原的青铜时代,是同时期出现的吗?
  但是,新疆的青铜时期与中原的青铜时期,是否是同时期出现的,这在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有的人认为,新疆的青铜时代,要晚于中原的青铜时代五六百年。这也就是王明哲考古小组,为什么将切木尔切克古墓群的时间上限,定为战国时期的原因。而王博则将草原石人所处的青铜时代上限,推到了公元前1200年左右。
  1976年春天,王博在伊犁寻找石人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新疆地质勘探人员那里,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在尼勒克县的奴拉赛山上,发现了一个古铜矿坑。于是,他和两位同事前去考察。
  王博推测,这堆炭灰说明:春秋晚期,是这个古铜矿的时代下限,也就是最后一批开采铜矿的人留下的遗迹。
  人们在这个铜矿的周边,发现了许多开采铜矿用的石器,这也说明了,在新石器时代,这个铜矿就已经开采了,这是新疆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铜矿坑。这在1976年以后,伊犁地区陆续出土的一批青铜器得到了证明。这些青铜鍑,铜锛、铜镰刀、铜铲及铜剑等,经与奴拉赛铜矿发现的冰铜锭比较,均是由奴拉赛出产的矿石冶炼而成的。由此也证明,新疆青铜时期的年代上限,大约是公元前2000年,它与中原地区的青铜时代相比,几乎出在同一时期,也就是商代。
卡拉塔斯石人
  那么,在青铜时代,在北疆的草原上,活动着一支什么样的民族?它们为什么创造这些石人和鹿石?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使得这一风俗在广袤的草原上传承了几千年?
  鬼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民族。它是一个由若干个小国,或者是部落组成的国家。据史料记载,鬼国曾经过几次迁徙,在历史上,鬼国是对亚洲北方草原部族的总称。其中“独目人”和“穷发人”就属于鬼国人的两个附属国,或者是两个部落。
  据《山海经》记载,鬼国人的特征是:人的面部长一只眼睛,眼睛居于面部中央。而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也有关于独目人的记载,说独目人是:前额当中有一目,毛发毵毵,狗耳。王博认为,这里所说的“独目”,很有可能是一种面具,说明该部落的人有戴面具的习俗,或者是以独眼面具作为该部落的图腾。类似这样的面具,在博尔塔拉和伊犁都曾出土过。因此,王博认为,青河县什巴尔库勒的鹿石,很有可能就是独目人的文化遗存。
  王博认为,鹿石和石人一样,只不过是一种象征性的、拟人化的表现形式,它的本质仍然是人像。鹿石上的圆圈,很有可能代表的就是那个独眼面具。而正面的三道斜线代表的则是人的脸面,即眉线、鼻底线和下颏线。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典型鹿石,鹿头雕刻的有些像鸟首,而鹿的嘴则雕刻成了鸟嘴状,可以说是一种鸟头鹿身的动物。这种动物在历史上没有记载,在现实中也不可能存在。因此,王博认为,这也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这很可能和一种神秘的宗教有关。而鹿石碑体雕刻的青铜短剑、弓箭,既显示了武士的职业特征,又暗含着护卫灵魂的喻义。因此,王博认为,今天矗立在青河县什巴尔库勒的这些鹿石,也许就是独目人的文化遗存。那么,切木尔切克的那些石人,又是什么民族所为呢?
  据《庄子.逍遥游》里记载,在青铜时代,穷发人就生活在阿尔泰一带。穷发,即是秃头之意。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一书中也有描述,称之为“秃头人”。据记载,“这些人不分男女据说都是生下来便都是秃头的”,他们“是一个长着狮子鼻和巨大下颚的民族”。王博认为,这一记载显然具有蒙古人种特征,石人都没有雕刻发式,眼睛呈圆形,均突起;鼻冀宽大,几乎呈三角形,嘴雕刻的也很夸张,下颚巨大,明显具有秃头人的“狮子鼻和巨大下颚”的特点。因此,王博认为,这些石人应属于秃头人的遗迹,都是鬼国人的文化反映。
考古学家王博
  那么,秃头人和独目人为什么要雕刻石人和鹿石?是什么信仰使得这一习俗在草原上传承了下来?王博怀疑这可能与一种神秘的宗教有关。
  卡日木一家,是生活在温泉县查汗乌赤草原上的牧民,在他家附近有一片怪石滩,他们称之为阿敦乔鲁,阿敦乔鲁是蒙语,意思是像马群一样的石头。其中有一块巨石,高约十五六米,中间形成空洞,形状酷似女性生殖器。所以,牧民们称它为母亲石。每当妇女们想要生儿育女,保佑子女健康成长,或者乞求全家人幸福平安,他们都要全家出动,带上好酒来此祭拜。先是按照长幼顺序列队,绕母亲石转三圈,并用石头敲击母亲石,以求得心灵与神灵之间的感应和共鸣。这使王博联想到切木尔切克古墓,那块黑色石头上的那些圆坑,也许就是这样形成的。然后,牧民们从母亲石下面的空洞里钻出来,再向母亲石磕头祈祷。全家人围坐在母亲石旁,给母亲石敬酒,诉说一家人的心愿。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在草原上影响如此久远!
  这些年,王博在研究草原石人的过程中,也一直在探寻古代草原民族的世界观。这使他了解到,在公元十四世纪伊斯兰教进入草原之前,草原上的人们一直信奉着一种古老的神秘宗教:萨满教。
  萨满教是一种以祖先崇拜为主的原始多神教。萨满教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后期,在中国,从匈奴、突厥、肃慎、契丹、蒙古等许多古代民族都曾经信仰过萨满教。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祖先的崇拜。他们相信人死了以后灵魂不灭,祖先们虽然已经去世,但他们的灵魂始终和活着的人在一起。新疆草原石人和鹿石,就是萨满教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是对英雄的崇拜,也是对祖先的崇拜。
  但是,也有人认为,那些高大的柱石、鹿石、包括石人,都是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生殖崇拜,从母系氏族社会的中后期就开始了。西域先民的生殖崇拜,大都表现于早期人类的岩画、雕刻、随葬品,以及远古的传说中。
  男性生殖崇拜,从父系氏族社会开始,逐渐取代了女性生殖崇拜。说明当时在草原上,男性在抵御外族入侵、狩猎游牧和社会生活中,都占据着主体地位。它象征着权力和尊严;象征着繁衍和兴旺。
  后来,由原始的生殖崇拜逐渐演化为祖先崇拜。西域古代民族的祖先崇拜,集中表现在丧葬和祭祀仪式上。从新疆草原墓地石人的演变也可以看出,在青铜时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对男女始祖的崇拜是并存的。而到了隋唐以后,就再也看不到女性石人了,突厥人雕刻的武士型石人当中,就没有发现一尊女性石人。
青铜时期奴拉赛铜矿坑
  正是这些石人,作为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偶像,给予了草原民族精神的力量,并目睹着他们走上历史的舞台,再从历史的舞台上漫漫消逝。
(二十一)极度深寒:暗黑征服者(探索·发现2005-21)
1950年的怪物残骸(类似鲸脂)
  2003年7月3日,一块巨大的怪肉被冲上智利蒙特港附近的海滩,这块怪肉至少有12米长,13吨重,相当于一只成年抹香鲸的大小。但是它一定不是抹香鲸,由于它没有骨骼和器官,人们猜想它应该是一种巨大动物遗骸的一小部分。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动物?到底有多大?它又是被一种怎样的力量撕碎的呢?
  人们回想起80年前,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海滩怪肉事件。当时,几个人从沙中挖出了这个巨大的怪肉,并用几匹马把它拖到离水远些的地方。这个重5到7吨的白色怪物,活像一块巨大的肥皂,人们试图用刀片将它割开,但它坚韧而富有弹性的外皮竟然把刀片弄断了。
  在古老的传说中,有种不知名的力量比最坚固的轮船还要强大,那就是拥有无边法力的海洋怪兽,是它们一次次将船员拖向死亡。而现在,好像又有了某种更加强大的力量使这些怪兽陈尸海滩。
  几千年来,海洋始终是最辽阔,最深邃,也是最难被探索的地方。那些人类从未到访的海域一直是古怪生物的繁殖场,因为这里是绝对不乏藏身之地的天然环境。传说中的种种深海巨兽,从未大大方方地与我们邂逅过。
1925年加利福尼亚海滩尸体
  克来根,来自古老的那维亚传说,它其大无比,水手们有时会以为他是一群小岛,想去登陆上岸。但当航海者好奇地靠近时,它就会像爆炸一样崩散,展示出巨大的头和角,它那到处挥舞的触手可以抓住哪怕最大的船,并使之沉没。克来根还能吐出黑色的毒液,使船员们毫无反抗的力量和逃脱的可能。
  还有多头的许德拉,能隐藏在水中或岸边。它至少有七个头,中央的永生不死,而且能生出更多的头。而其他的头如果被斩掉,许德拉就会在原处再生出两个头。这就是令人恐惧的九头蛇。
  而这种恐惧,在十九世纪初,曾经给海蛇带来了一段传奇的日子。
  可是到了1845年,人们竟然有机会看到传说中巨大的海蛇,它成为了当时最轰动的科学发现。美国人艾伯特向人们展示了他在挖掘中获得的巨大海蛇骨架,纽约的人们只要花二十五美分就可以一睹这副34米长的怪物。可惜的是,这个传说中的海蛇刚刚献身在人们眼前,便以一个更大的新闻收场了。它被证实是艾伯特用几只鲸鱼的骨架拼凑而成,就此巨型海蛇便从茫茫大海中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如今,海蛇仍然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但是它们最多只有两三米长,仅仅是海洋生物中普普通通的一员,而且它们必须小心行事,以躲避其它敌人的进攻。或许海蛇的辉煌也只有在人们的传说中才曾经出现过。
19世纪海蛇的版画
  千百年来,航海者的故事描述了他们在海上见到的各种神奇古怪的生物。他们是各种海洋物种的发现者,也是海怪传说的制造者。画家根据他们的描述绘出这些隐藏在海中的种种怪兽。随着人们对大海的了解,现在我们确实找到了这些溶入了很多想象的怪物,这个类似小岛的怪物,从它喷出的水柱和庞大的身躯,我们可以判断出它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而这只拥有极具特色背鳍和锋利牙齿的怪兽就是令人恐惧的深水鲨。在众多的海怪中,最离奇的要算这个北海巨妖,她就是传说中可以把船只托下水的巨型章鱼。
  现在,这块智利的海滩怪肉,使海怪又一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如果它真的是某种动物的一部分,它会不会就是比蓝鲸还大的海底霸主呢?人们开始重新回忆起那些古老的传说,也许它们真的曾经活生生的在人们面前出现过,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支离破碎地躺在海滩上。
  传说中的克来根也许并不是海蛇,它到处挥舞的触手和黑色的毒液更像是一只巨大的章鱼。
  章鱼是海洋里的“一霸”。它力大无比而且足智多谋、令很多海洋动物惧怕。而且它的神经系统也是无脊椎动物中最复杂、最高级的。
  章鱼常常隐藏在浅海区的水底,然后突然对猎物发起攻击。它最喜欢吃螃蟹或是贝类,因为对于它来说,打开这些护甲,是最简单不过的了。
1848年8月海蛇与特达鲁斯号
  章鱼的变色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好像具有超自然的能力。当它漫游在海底时,看起来就像是太空中的宇宙飞船。
  有关海底怪兽的很多传说往往是影视作品创作的源泉,在科幻电影《极度深寒》中,巨型章鱼成为了主角,它袭击了在远洋航行的豪华游轮。当一群本打算劫持轮船的雇佣兵乘快艇赶上游轮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巨大的灾难之中,手中的武器在巨型章鱼面前也显得是那样的毫无威力。
  早期的航海者们曾经坚信巨型章鱼的存在,这些根据船员描述所作的绘画作品,让巨型章鱼进入了人们的视线。1896年,业余生物学家狄维特在海滩上发现了一只巨型动物的遗骸,他希望借此证明巨型章鱼的存在。但是,至今为止,真正相信那是一只巨型章鱼的人也许只有他自己。
  或许,巨型章鱼并不存在。直到现在,人们所发现的最大章鱼,也只有五六十公斤。虽然章鱼的外表奇异,实际上却性情温和,因此它们终将不会成为海底的霸主,更不会是袭击人类船只的巨大海怪。
  但是,章鱼的近亲乌贼,也拥有毫不逊色的智慧。它们如同闪电般的变色速度,加之更加凶悍、残忍的捕食方式,使他们成为更加令人恐惧的神奇动物,甚至被人们认为是地球上的外太空生命。
1877年的海上怪物
  最重要的是,乌贼可以比章鱼长得更大。那么,乌贼会不会就是人们传说中的海怪克来根呢?
  1970年,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经典巨作《海底两万里》出版,随后这部小说又被拍成了科幻电影,与此同时,这只乌贼也成为了克拉根传奇的延续。
  正在寻找亚特兰迪斯的鹦鹉螺号潜艇遭到了巨型乌贼的袭击,船员们与乌贼展开了殊死搏斗,但都无济于事,最终只能被它巨大的触手卷入海底。
  这种巨型乌贼的确切名字源自希腊,人们管它叫做“统治者乌贼”,它的中文名字又叫“大王乌贼”。
  2001年,西班牙的地质学家进行地震研究,他们向海底发出超过200分贝的声纳,借声纳的反射来研究海底地形。令人意外的是,久居深海的大王乌贼无法忍受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噪声,先后有9只大王乌贼的尸体被冲上海岸。人们对此十分惋惜,但它却证明了这种巨大的深海怪兽确实存在。
1905年看到的海上怪物
  现在,加拿大科学家奥德利得到了一只巨型乌贼的标本,也许,这是我们了解它最好的机会。虽然这还不是一只成年的大王乌贼,但是,它已经拥有了超过1米的身长和4米长的触腕。它有三个心脏,确切地说是一个主心脏和两个副心脏,它全身上下最坚硬的地方就是它的嘴,看起来很像鹦鹉的喙。它还拥有上百个令人恐怖的吸盘。
  但是,这只标本并不能满足奥德利对大王乌贼的研究,他希望能够捕捉到一只活的。为此,他制作了一个巨大的鱼钩,但是,想利用如此简单的装置捕捉到大王乌贼看起来并不实际。于是,奥德利希望能够借助深海探测器来观察大王乌贼。但这一次,他却没能到达大王乌贼生活的领地。
  与之相比,1999年另一位深海生物学家布鲁斯·罗宾森博士的一次深海探险取得了更大的收获。他们计划下潜到一千米的水下去观察奇特的深海生命。在200米的水下,他们看到了这种奇异的管水母,它有30米长,尽管看起来像一个整体,而事实上却是一个海蜇的聚居体,它是成千上万的单个动物组成的链子,而像一个动物般的生活。在水下1千米。罗宾森博士看到了一种更为奇特的深海生物。这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动物,它被人们称为黑暗中的吸血鬼乌贼。在7千万年前,它为了躲避蛇颈龙的捕食而来到了这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它轻而易举地适应了黑暗的深海环境。这打破了我们认为的这里只有微生物生存的想象,我们寻找的大王乌贼又会在哪里呢?
  捕鲸船借助巨大的拖网有时可以捕到超过20米长的大王乌贼,但是在它离开水面的时候就已经死去。大王乌贼已经适应了黑暗、冰冷的海底生活,它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眼睛,有的甚至超过25厘米。这种像盘子一样大的眼睛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光线。一旦大王乌贼来到光明的浅海地带,强烈的光线就会让它们瞬间变成瞎子。
  大王乌贼用体内的血蓝蛋白运输氧气的化合物,而这种方式在温暖的海水里会变得效率极低。当大王乌贼浮上海面时,随着水温的升高,它的肌肉也会变得松弛无力。死亡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
多头的许德拉
  但是,人们至今还无法对大王乌贼的尸体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因为它的尸体极易腐败,甚至我们用来保存它的药水也会使它的细胞结构产生不可逆转的改变。所以我们只能期待能够捕捉到活的大王乌贼。
  现在,我们只能借助普通乌贼来推测大王乌贼的种种特性。即使是普通的乌贼,实际上也蕴藏着莫大的神秘。
  而最有趣的莫过于乌贼的交配过程,雄性乌贼为了吸引雌性,展开了色彩变换的竞赛。这看起来更像是一场具有严谨规定的仪式。也许,这是动物界中最美丽的婚礼,但是他们真正的交配过程却快得几乎看不见。雄性乌贼用触腕将存放精子的精夹植入到雌乌贼的表皮下面,而雌乌贼此时并不一定受精,它可以自由的选择更合适的时间,或是选择其他雄性的精子。
  乌贼行动方式也很特别,平时身体两侧的鳍将它向前推进,一旦遇到危险,闭锁器可以利用肌肉收缩挤压出大量的海水使它以很快的速度向后移动,这与人类20世纪中期才发明的喷气式飞机的道理非常相似,可是乌贼却已经沿用了上亿年。
  现在,一种与人类非常友善的动物或许可以带我们走近大王乌贼的领地。
恶战大王乌贼
  抹香鲸也曾经被人们认为是海怪,如今却成了人类的猎物,人们发现抹香鲸将无法排出体外的废物存放在腹中,它可以与分泌物结合成为一种高品质的香料,而这种香料可以给人们带来巨额的收入,大量的猎杀使抹香鲸数量迅速减少,直到最近,人们才开始研究和保护这种性情温和的大型动物。
  在解剖抹香鲸的时候,人们惊奇的发现,抹香鲸的胃里经常有大量的乌贼嘴。抹香鲸无法消化这些坚硬的乌贼嘴。科学家曾经在一只抹香鲸的胃里发现过1万八千只乌贼嘴,这其中有很多是普通乌贼的,但也有许多大王乌贼的嘴。由此研究人员推测抹香鲸的主食就是大王乌贼。
  根据这只大王乌贼鹦鹉喙状的嘴,可以推测这只乌贼大概有10米长,但这绝不是大王乌贼中最大的,也许只是它们的幼体。因为曾经有人看到过抹香鲸与大王乌贼搏斗的场面,抹香鲸看起来像是带着一只巨大的花环在海面上挣扎,它拼命地拍打水面,而大王乌贼恰巧用一只触手堵住了抹香鲸的气孔。抹香鲸经常潜入深海捕猎,它一次憋气可以长达1个半小时,现在,它们显然是从几百米的深海一直搏斗到了海面,抹香鲸已经筋疲力尽,大王乌贼也因到了浅海而濒临死亡。但是如果抹香鲸不能坚持到最后,它将反而成为大王乌贼的牺牲品。
  1978年,一只成年的抹香鲸在青岛附近的海滩上搁浅。现在,它被制成标本存放在青岛水族馆内,至今仍然有很多人相信,这只抹香鲸就是在与大王乌贼的搏斗中受伤甚至送命的。
  而这只在美国海滩搁浅的抹香鲸身上,也有很多与大王乌贼搏斗过的证据。这些圆圈,是大王乌贼触腕上的吸盘留下的。根据伤疤的大小,我们可以推算出有些大王乌贼可能有将近40米长,是这只抹香鲸的2到3倍。但是也有人认为,仅凭伤疤无法确定大王乌贼的大小,因为伤疤很可能是抹香鲸小的时候留下的,它会与抹香鲸一同长大。
巨型章鱼攻击船只想象画
  如今,随着对抹香鲸的研究,我们对大王乌贼又有了更加大胆的猜测,抹香鲸,被誉为海中的潜水大师,它的头几乎占身体的三分之一,这里储存着大量的抹香鲸油,通过温度的改变,它可以轻而易举地潜到2000米的水下,那里会不会隐藏着比我们已知的更大的大王乌贼呢?
  如今,科学家开始用另一种最新的科技,DNA技术,来重新审视历史上那些怀疑是大王乌贼遗骸的海滩怪肉。但是这不仅没有帮助人们更多的了解大王乌贼,反而发现80年前那块登陆佛罗里达的残破尸体,和2003年的智利海滩怪肉不过是腐烂的鲸脂。
  现在,人们研制的深海探测器已经可以达到1万米以下的海底,但这并不能给研究大王乌贼提供任何帮助。因为,海面200米以下,就已经是一片黑暗,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的密度会不断增大,在陆地上可以照亮几百米的光源,到了深海,也只能照亮一两米的距离。这时,大王乌贼可能正用它们那世界上最大的眼睛注视着我们,而我们却不能看到它的身影。
(二十二)极度深寒:吸血鬼潜行(探索·发现2005-22)
罗宾森博士在研究船中看吸血鬼乌贼
  对那些致力于研究海洋深处的人们来说,在黎明前他们的一天就已经开始了。布鲁斯·罗宾森博士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深海生物学家,今天,他将要开始新的一次海洋探索。
  在这熟悉的海面下隐藏着一个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神秘世界,罗勃斯号海洋研究船驶入了太平洋,开始了这次探险之旅。这艘船作为蒙特丽海湾的深海研究船已有近十五年的历史,罗宾森博士和他的小组利用深海探测仪器曾经取得过一个又一个卓越的成绩。
  这是蒙塔那号无人潜水探测器。在西班牙语中,蒙塔那是窗户的意思,这艘由数千名富翁赞助的潜水器的确是我们通往海洋深处的一扇窗户。蒙塔那号在1998年安装了一台高清晰度摄像机,这使得罗宾森博士和他的小组能够对深海的情况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罗宾森博士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水下六百米到九百米的水域,即缺氧水层。尽管氧气极其缺乏,但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死气沉沉。这里生存着很多不可思议的生物,其中一种生物让罗宾森博士非常兴奋,这就是一百多年前从深海打捞上来的具有怪异外表、来自深渊的吸血鬼乌贼。
  它的中文名字叫做幽灵蛸。
深水探测器
  100多年前,一艘德国科考船首次从4000米的水下,打捞上了这种奇异的生物,它的表皮是黑色的,而眼睛却是红色的。这使人们感到,它看起来更像是传说中吸血鬼的形象。吸血鬼乌贼也便由此得名。但是,它的另一个名字幽灵蛸却表示它应该是章鱼的一种。那么,它究竟是乌贼还是章鱼呢?或许,我们只能期待罗宾森博士的此次探险行动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收获。毕竟,罗宾森博士的小组曾经是第一个在深海观察到这种生物的人们。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