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一味》

_3 肯恩·威爾伯(美)
威尔伯:是的。我们说过世界观是从某个特定意识梯级看待法界的方式。当你只有感觉和冲动时,你会把法界看成甚么样子?我们称那是原始世界观。当你加上意象和象征时,法界又会像什么样子?巫术世界观。当你加上规则和角色时,法界会看到什么?一个神话世界。当形式操作思考浮现时,你看到什么?一个理性世界。以此类推。
发问者:你为何不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早期世界观,然后我们便能进行到高阶的发展。
威尔伯:「原始」期有点像一个杂物箱阶段(catch-all phase)。它大略代表了所有人类祖先之前的阶段。原始期是第一进化点的一般世界观。基本上它是一个感官运动的世界观。
发问者:那么巫术期呢?
威尔伯:当意象和象征开始浮现时,大约是在第二进化点的时候,这些早期意象与象征并未与它们所表徵的客体完全分化。因此,你藉著操纵意象,就好像真的能改变客体。如果我制造一个你的意象,并在上面钉一根钉子,你在现实上就会发生倒楣的事情。儿童就活在这样一个巫术替代和浓缩的世界。这是非常「初级过程(primary process)」的巫术。
同样,当自我与他人尚未完全分化之时,儿童会在他的世界中移入具有心理特征的客体─因为巫术世界观属于万物有灵论(animistic)。我不是在说某种精致的泛灵论哲学。这是很粗糙和自我中心的观点。云之所以会移动,那是因为它们要跟著你和看著你。下雨是因为老天爷要帮你洗澡。打雷则是因为老天爷生你的气。由于心智和世界并未清楚地分化,因此它们的特征容易「巫术地」融合在一起。内在与外在都是自我中心的和自恋的。
发问者:那么「神话期」呢?
威尔伯:当发展到达第三进化点之时,儿童开始了解世界无法任由巫术指挥。虽然巫术每次都藏在枕头下,可是别人每次都找得到它!巫术实际上并没有效。自我无法用万能的巫术指挥世界。不过,或许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因此场景中冲入了万神殿的男女诸神、魔鬼、妖精和特殊力量,他们可以因为各种千篇一律且微不足道的理由,而神奇地中止自然的法则。儿童会要求父母亲把讨厌的菠菜变成糖果,他们还不了解物质世界无法如此运作。
但在儿童发展一套非常复杂的神话世界观的时候,里面移入了各种想像中能指挥世界的自我中心式力量,并且都围绕著儿童的自我打转。然而在前一个巫术阶段中,儿童以为透过正确的魔法咒语就可以改变整个世界;现在则必须花时间去取悦那些能改变世界的诸神、魔鬼和神秘力量,而且改变经常是往坏的方面走。自我中心的力量如今让位给自我中心的祈祷与仪式。儿童不断与这些力量「讨价还价」:如果我把晚餐吃光光,善良的力量就会让我的牙痛消失。
神话世界观是由表象心智开始,并持续到下一个主要阶段-规则/角色心智,然后在理性世界观出现时见光死。因为那时人们已经了解你要改变现实,就必须靠自己努力:没有人能以巫术和神话的方式拯救你,而不需付出相对应的成长代价。
你可以在图5-2看到这些一般的对应关系。世界观列于左下象限,因为它们集体地控制个人的知觉方式(至于巫术或神话是否拥有任何真实的灵性侧面,我们稍后会探讨。)
第四进化点:角色自我的诞生
发问者:好,那我们就到达第四进化点了。你所列的基本结构是规则/角色心智。
威尔伯:是的。这大约是皮亚杰所说的具体操作认知(concrete operational cognition),一般在六至七岁时浮现,并支配我们的意识发展直到十一至十四岁。「具体操作」听起来十分枯燥无聊,但其实内容丰富又有力量。它涉及到形成心理规则和扮演心理角色的能力。重要的是儿童终于学会取代他人的角色。
皮亚杰与殷海德(Inhelder)有个著名的实验,把这个现象点得很明。我用一个简单版本来说明。假设你拿一面红一面绿的球放在你和孩子中间,然后问孩子两个问题:「你看到什么颜色?」和「那我现在看到什么颜色?」前操作期的孩子会用同一个答案回答这两个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孩子看到的是绿色那一面,他就会正确的说出他看到绿色,可是他也会说你看到的是绿色。他不知道你看到的是红色。他无法将自己站在你的立场或以你的眼光来看世界。孩子仍被卡在自己的观点之中,那仍然充满了前成规期的自我中心色彩。
但具体操作期的孩子会正确的说:「我看到绿色,你看到红色。」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取代他人的角色。而且这是迈向全球之路的重大步骤,他们能够开始采取世界中心的观点。虽然孩子尚未到达这一点,但是孩子继续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为孩子知道自己的观点并非世界上唯一的观点!
所以,儿童的道德立场从一个相当自我中心或前成规期的立场,转换到一个成规期而且高度顺从的立场--「我的国家是对是错」和「法律与秩序」的阶段。你可以在图9-3看到这一点。
典范转移
发问者:这是观点的改变。
威尔伯:这是世界观的全然转变-你也可以说是典范转移-而且就跟前三个意识梯级一样,里面涉及到自我认同、道德感和自我需要的深层转变。这些观点的改变全部都在图9-3列出来了。
发问者:所以,每一个意识进化的阶段实际上就是一种典范转移。
威尔伯:广义来说,没错。因此,我们文化中的一般成人都经历过一大半的典范转移,他们的世界观从原始期、巫术期、神话期、理性期转移到存在期附近。你我都经历过这些意识的革命,虽然我们不记得任何细节,但历史现场的研究者却指出这是一场心理大地震。
我们试图要封印这些意识的地震,并且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如果你在前操作阶段的儿童面前,把矮杯的水倒到高杯,并问他们哪一杯的水较多,他们会说高杯的水较多。这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得「体积守恒」的道理。对我们「显而易懂」的事情,他们还不能看懂-他们活在不同的世界空间。不管你把同样体积的水在高矮杯之间倒来倒去多少次,他们仍然会坚持高杯的水较多。这是多么「纯洁」和「不受扭曲」的儿童知觉啊!?
几年之后,他们的具体操作运思开始浮现,你再重复这个实验,所有的孩子会说两杯的水都一样多。他们的心智可以掌握到体积的观念,就不会因杯子的替换而混淆。他们有一个自动运算的内在规则(具体操作规则)。如果你给他们看先前说高杯水较多的录影带,他们会拒绝承认自己是那一批人!他们会认为你窜改过录影带。他们就是无法想像有人会笨到说高杯的水较多。
因此,他们经历了巨大的典范转移,却对其间的过程毫无记忆。自我现在会从新的世界观重新解释每一个生命史的过去事件,也就是从新的高阶典范完全改写自己的生命史。
因此,他们和我们一样会从这个新观点追溯性重读生命史的早期事件,并认为我们小时候就具有这个新观点。当我们想到自己在四五岁是什么样子时,就会同时想到父母亲、兄弟姊妹和朋友,我们会在心中描绘他们对我有何想法、他们如何感受某些事物或他们心中正在想些什么,但实际上我们当时的心智能力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我们那时候还没有取代他人角色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自动地(和潜意识地)从新浮现的世界观「追溯性解读」整个生命史,并在想像中以为我们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
不用说,这完全扭曲了生命早期所发生的事情。你在「报导」童年时,记忆是最靠不住的东西。因此,这也引发出各种问题。浪漫主义者想像童年是段很美妙的时光,一切都是那么「自发」和「自在」。因此,原始期是无我核心之中的无分别乐园,巫术期是无所不能的奇幻世界,神话期则是与灵性力量同在,哇,一切都那么美妙和自由。于是乎,这些浪漫主义者便放弃反思意识的高阶世界观,并以这些奇妙的胡说八道来回去解释童年。不过,他们若能够真正看到自己童年的蠢样子(譬如有录影带可看),就会完全否认那是实况报导!
撒旦式虐待和幽浮
发问者:所以,你到底能不能重新找回童年记忆?
威尔伯:我们当然有各种童年事件的印象,这有点心灵擦伤的味道。这些印象保有当初涂抹的世界观-通常是原始期和巫术期-色彩。
但是成人在回想这些印象时,就用现在的高阶世界观彻底解释过一遍。然后,所有的今日关怀课题就被注入原来的印象之中,便使得这些关怀变成一开始就很活跃的样子。你看起来也不像在重新解释这些早期印象,因为那是在潜意识或前意识层面运作,因此你只看得到这个全面改写的成果。
不管是靠治疗、冥想、药物或重大压力来引发某些强烈的回溯状态,你都可以接触到这些原本的印象(因为高阶典范暂时退役),不过在几秒或几分钟之后,高阶世界观一复位,你就开始大规模地追溯性解读这些印象。所以,我们在此要非常谨慎小心才是。
发问者:要小心撒旦仪式性的儿童虐待吗!?
威尔伯:嗯,那是一个例子。姑且不管联邦调查局根本还没发现半点有关谋杀儿童仪式的证据,虽然有数千人宣称有如此的事情发生。那至少我们应该会在每一家的后院找到一具尸体才是。不过,这一票人真的深信这些事发生过,而不会觉得自己在捏造事实。而且,这些印象确定是如此栩栩如生。他们也能轻易通过测谎实验,因为改写的动作是在潜意识层面进行。
轮回圈是个残酷的地方。在譬喻上来说,轮回就是仪式性虐待的领域。它有自成一套的恐怖机制,逼得人们必须站出来面对这种梦魇。最简单的方式之一就是想像仪式性虐待在你个人历史中有个特定原因。因此,你开始去追查童年的「记忆」,最后在友善治疗师的小小帮助之下,结果一定是:一位手持屠刀的老妈。原来的印象可能真的是老妈手持一把刀,但她是在切感恩节的火鸡肉,这个印象才是真的。不过,它被改写后,现在你才是那只火鸡。
发问者:那外星人的绑架呢?幽浮劫持呢?这些故事有一个非常相似的结构。同样事件一直在发生,并具有绑架、医学实验、肛门探针、精液收集和送回地球的情节,有时还附带一个给全人类的讯息。它真正的改变了这些人的生活。
威尔伯:我认为这种事情的原来印象可能要回到第一进化点或第二进化点,甚至要回到进化点-0。但他们也是一样加以戏剧性的改写。那里也许启动一些原型或容格式的资料-容格认为幽浮实际上是一个投射原型。因此,幽浮的肛门探针:就是弗洛依德与容格碰头的地方。
许多人很真诚地相信这一点。也许是有一些高阶灵性资料注入这些印象。但这些印象保有一个非常自恋的世界观。想像一下:人类正被超新的外星人智能引入一个崭新阶段。全世界那么多芸芸众生,唯独你被选中来传递这个讯息。实际上,外星人之所以要从你身上收集精子或卵,是因为他们要播下一个新种族的种子。你就是这个新种族的父亲和母亲。新的救世主将要降临,因此需要一个新的处女来生子。
这是最最自恋和自我中心的事情。依我的意见,这些人启动了第二(或更早)进化点的深层资料,然后注入今日有关拯救盖亚和治疗地球的成人「讯息」。这个用意是很好,但它掩盖不住这些妄想背后的原始场景:你是新世界的中心,新的高等种族的父亲或母亲。
因此,你原本的真实印象在改写和注入成人资料后,就变成活生生地吓人实景。虽然它保留了第二(或更早)进化点的自恋色彩超强的世界观,但被改写后,再加上一点友善治疗师的推波助澜,它就变成拯救世界的新典范,这全都蒙你的好意提供。
发问者:这里头完全没有灵性的成分吗?
威尔伯:我们虽然还没谈到任何高等阶段,但他们的确有可能暂时「高峰经验」到某些超个人的灵性层面,然后在治疗师的协助下,转译成一套东西,便能同时满足个案的第二进化点固著情结和「拯救世界」的典范编造狂热。所有这些看起来都如此鲜活真实,不容别人否认。我们也说过这票人经常能通过测谎实验,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信念很真诚,他们的治疗师也一样真诚,没有人发现这是谎言,这是因为深层的改写动作老是把印象变造成真实。
其实,这些治疗师有机会领先发现一种新的歇斯底里症候群,这是我们时代扰乱的徵兆。但他们往往做师这个大好机会,而任由印象的鲜活度说服自己这是存有论的实在。他们把现象学转变成存有论。最糟糕的情况是他们也受到自己深层自恋主义的驱策:我是新种族的治疗师。最轻微的情况是他们变成集体歇斯底里的催化者,这等于把整个专业伦理丢入骚乱的情况之中,并不得不进行令自己难堪的反控诉。
我很怀疑儿童虐待的撒旦仪式和幽浮绑架事件是个很够力的证据,足以显示出我们没灵性素养的文化将会在灵性层面上发生这一类的事情。这些只是迈向全球意识路途中的意外事故,这些是在文化媚俗的岛屿岸边被冲蚀的灵魂。
新世界的浮现: 视野的改变
发问者:至此,我们已讨论了阶梯与其上的不同阶层,攀爬者与其重心,以及不同的视野。
威尔伯:的确,在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著不同的世界观,这些世界观是随著意识的发展而展现,而不存在一事先给定的世界。在此我要特别强调我们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型态的自我认同、自我需要与道德状态(参见图9-3),所有这些不同的世界观会在意识的每个阶层展开,而这就是对阶梯、攀爬者与视野的简介。
发问者:请举出具体的例子。
威尔伯:以上有关意识发展的模型是建基在六、七个东西方理论家的研究工作上,图9-3列出了其中的三个:马斯洛、洛文哲及柯尔堡,之所以以他们为例是因为他们非常著名。
发问者:以规则角色的心灵为例,以图9-3 的结构来加以说明。
阶梯 攀爬者 视野
基本结构 马斯洛(自我需求) 洛文哲(自我感知) 柯尔堡(道德感知)
感觉生理的 F-1 生理的 自闭的 前道德的 共生的
幻觉 情绪的 F-2 生理的 原初冲动 前道德的 0。神奇的祈愿
表徵心智 F-3 安全感的 冲动的 前成规的 1。惩罚 遵守
自我保护的 2。素朴的快乐
主义
规则/角色心智 F-4 归属感的 顺从者 成规的 3。他人的赞许
良心的顺从者 4。法律与秩序
形式映射 F-5 自尊的 良心的 后成规的 5。个体的权利
个体的 6。良心的个体
性律则
视象逻辑 F-6 自我实现的 自立的
整合的
精神的 F-7 自我超越的
-9 自我超越的
图 9-3 阶梯 攀爬者 视野的图例
威尔伯:规则/角色心智是在孩童七岁左右开始发展的能力,这是一种构成复杂心理规则与担任社会角色的能力,孩童开始了解他不只是受驱力与欲望支配的身体而已,同时也是要和他人相处的社会我,自己必须适应这样的社会文化角色,是一个充满困难与尝试的时期。
当规则/角色心智的基本结构的出现后,孩童将透过三个层次的过程逐渐迈向意识的新阶段,所以他必须要先认同对规则与角色的遵守,在这层意义上我们称其为规则/角色的自我,这是一种顺从规则与角色的自我意识,从图9-3的图表上可以看出在洛文哲的理论中,这个阶段的自我意识被称为顺从者,而在马斯洛的理论中,相应于此阶段的基本需求是追求归属感,柯尔堡的理论则指出此阶段的道德状态是约定俗成地对他人的赞同。
发问者:所以,图9-3的图表涵括了这些理论喽?
威尔伯:基本上,我希望你能够了解这虽然极为简化,但确是非常一般性的概念。
发问者:那么如果发展持续下去将会如何?
威尔伯:如果发展持续进行,则自我将不断成长并扩展意识,为达成此目的,自我必须要下降、或不认同、抑或是超越它现在所处的阶段,此种差异与超越正是演化点的第二阶段,自我将进一步发展去认同更高的阶层。
阶序三,开展出新的演化点。
发问者:现在我们将问题转向视野的转变,这个观念是不是有点像马斯洛、洛文哲及柯尔堡所谈的斀锥?stages)的观念。
威尔伯:是的,但是就广义上而言,这样的论点的确混淆了许多评论者,所有的发展理论皆具有一种阶层的图表,或是一种关于成长与发展全息结构的阶梯状图表,我们可以在以下的理论家的论述中看到:柯尔堡、吉力根、倭纳、皮亚杰、派克、哈伯玛斯、赛门、艾力克森、包温、爱若提以及从普罗提那到莲花生,Chih-I,Fa-tsang的冥想传统,他们之所以建立如此的阶梯状全息阶层,是因为这样的结构符合他们所观察到的资料,同时也是根据经验的、现象学的、及诠释的证据所得到的结果,但这些理论家阶梯状结构进一步向上发展,因为他们喜爱这样的观念,有一个关于这些全息阶层论点的重点即使在科尔伯格那么强的观点中也是一样,那就是在任何发展阶段中,自我倾向于用百分之五十的能量去回应于其所处的阶层,百分之二十五回应更高阶层,百分之二十五则是对较低阶作出回应,自我并不是单纯地只处在一个阶层中,退化、恶性循环、暂时性的跃进、及高峰经验这些现象皆可能同时并存。
发问者:所以,自我在此是超过一般的状态。
威尔伯:是的,这有点像我们之前所提到文化重心的概念。
病理学
发问者:你说自我可能在发展的任何阶段受创 ?
威尔伯:是的,攀爬者在攀升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部分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情形。
发问者:这是不是压抑 ?
威尔伯:广义上来说这是压抑,我们可举道德阶段为例。
由图9-3可见,较低与较早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自我中心的、自恋的、及全然自我导向的、强烈地倾向于快乐主义且是非常冲动的,此即柯尔博格所描述的前成规阶段接下来是所谓成规阶段,在此阶段个体是倾向于顺从约定俗成的是非标准,而最高的阶段,柯尔堡称为后成规阶段,个体开始超越成规的形式,进而聚焦于普遍的多元论(universal pluralism)及个体权利上,在向上发展的阶段则称为后-后成规阶段(post-postconventional stages)或精神阶段,我们将在稍后讨论。
如果在孩童早期的前成规阶段,个体遭遇严重的创伤,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当自我的重心是在前成规的阶段,则这个受冲动宰制的自我会被撕裂或分解,而当被撕裂的部分事非常严重时,自我的发展将急遽停止,或在发展过程中弄乱了脚步走向分解,另一方面,尽管自我是受创的,它也可能负伤前行,继续扩展意识但受创而被撕裂的部分仍然是无法继续成长与发展的,就将停滞不进。
举例来说,倘若自我在前成规阶段中的阶序1中受创而导致分离,则其受创部分将停滞。尽管自我的其他部分是继续发展的,那被撕裂的部分是非常自恋的`自我`中心的`自我关注的`及冲动的,仍然运用其所局限阶段中的范畴来进行对世界的诠释,相较于正常发展部份将会获得更宽广的世界观,受限于前成规冲动的停滞,部分会使自我产生精神病症状,并且只局限自恋的世界观中。介于正常向上发展的自我部分与受限的部分之间存在著--内在的冲突,此种内在争战也可称为病理学,我将在稍后的讨论中说明如何在发展中平息内在冲突。
精神开展的阶段
发问者:这是否意谓著个体在开展精神阶段之前必须先通过所有低阶段?
威尔伯:个体能在任何的发展阶段具有精神经验或高峰经验,任何人皆有由下层向上层结构发展的潜能,你可以透过兴奋、性高潮、压力、作梦、用药、及精神病发作这些时刻来开发高层经验。
让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若一个位于阶序三的人,他具有微细层次的经验,这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同时他也会开展出一个新的世界、新的方向、与新的意识状态,或许这会导致其意识上实质的转变与发展,如果你给此人一个道德阶序的测验,你会发现他的确已经从阶序三转变到阶序四,阶序间的转变是拾级而上的,绝不可越级而上,所以具精神性经验且位在阶序三的人,他将会被激发向阶序四迈进,而不会越级进入阶序七。
向超个人的阶序七迈进,首先必须要先完成前六阶序的发展,每个阶序皆对阶序七提供了本质上的助益,虽然一个人能具有高峰经验,但其自我仍然必须要持续成长与发展,以为了适应更高的阶序作准备。
发问者:你引用奥罗宾多的话:"精神的进化是遵守连续开展的逻辑,当先前的步骤已被充分的克服之后,新的决定性步伐才能向前迈进,即使明确的低阶段能够以快速且直接的上升被越过,意识仍必须回过头来确认被其忽略的基础已被并入新的状态当中,更大且集中的发展速度是无法取消发展中要成功克服所有阶段的必然性"。
威尔伯:的确,在超个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高峰经验,自我到无我间的转变是从分裂的、解析的、理性的、和不愉快的自我,向广阔的、自由的、和宇宙一体的灵性经验迈进,去除自我,你就拥有神性。
当然,我们可以了解许多看似无我的状态,其实是一团混乱,它们是前自我的前理性的,及前个人的梦魇,许多理论所推荐的无我,其实是退化而非超越,混淆前自我(pre-ego)与超自我(trans-ego)会导致前自我/ 超自我的谬误(pre/trans fallacy)。
关于转换的观念已经和平板世界世界观(flatland worldview)相关联,所以宇宙意识意味著自我由牛顿物理学转向后土(Gaia)之生命网路的新物理学,我们成为被启蒙的平板世界存有者,并进一步要解救地球。
可惜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我们无法在发展阶层的攀升过程中,采取量子跳跃(quantum leap),我所列举的九个基本阶层虽只是一摘要,但却是基于大量的经验的、现象学的、诠释的、冥想的及跨文化的证据,我仍然在不断琢磨这深度些阶层,同时也有许多问题要回答,但"一步转换"(one-step transformation)的模型是非常素朴的。
所以,某人可以在其所处的阶层拥有高峰经验,它仍然必须成长与发展到真正能适应高峰经验所提供的深度,若它持续向上攀升,他仍须拾级而上。
平板世界宗教
发问者:所以,高峰经验是一种"窥探"经验,你只能惊鸿一瞥,而无法持续拥有?
威尔伯:是的,这里有一个相关的问题,阶梯的发展优先于自我攀爬它的意愿,我们可以说认知发展对于道德发展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举例而言,一个人可能具有极高层次的理性,但其仍然停留在道德阶序一,就像一个非常聪明的纳粹份子,阶梯往往是高于仍在较低阶层向上爬的攀爬者,开发更高层次是一回事,实际上处在其中又是不同的,相同的情形发生在精神经验上,个体可以暂时地具有非常高层次的觉知,但他不肯实际上处在高阶层中,而他也无法直接攀升到这样的境界,因为其自我的重心仍然相当低。
所以,如果个体想要上升至精神领域,则其必须持续成长与进化,他们将必须开始发展上的开展、全构上的扩延、并实际存在于意识的广阔领域中,他们的重心也将转换至更深且广的意识领域中,仅仅将这样的领域以理论描述与宗教来理想化,这是无益的。
所以,你可能会有及强烈的高峰经验或顿悟状态,但接著在日常生活中,你要把它带往何处呢?这样的经验会发生什么事呢?它存在于何处呢?你实际的自我,你的重心能够以你自己的结构、能力、与现存阶层的状态,来适应这样的高峰经验吗?精神性经验并不允许你跳跃过持续性精神实现所需仰赖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正如奥罗宾多所言:演化可以被加速,但是无法略过其基础。
发问者:在朝向精神阶段的新典范圈存在著一种抗拒?
威尔伯:是的,这正如出现在阶层或全息阶层中的抗拒,某些这样的障碍是真实且有意义的,而我会对此加以说明。但如果你否认全息阶层,则你必须解释许多指向全息阶层发展存在的证据,这种否认要求激进的意识型态去解释为何学者在不同文化中发现全息结构,我还未看到对此现象成功地说明。
但某些抗拒是由于理性程度太低,许多美国人不喜欢任何有关阶层的观念,因为在美国我们不喜欢深层观念,我们生活在平板世界上,对我们来说,用深刻与广阔来形容人物或地点是无法忍受的。
所以,我较喜欢用精神性来描述我们谈到的高层次,它直接指向神性,而神性意谓着新的概念观点或典范,在平板世界世界中,你需要一个平板世界的神祗。
因此,不同的平板世界的典范是在心智不清晰的状况下被个体所接受,因为他们并不需要实际转变,只须对新典范直接快速的学习,只需将自己视为整体网路中的一份子,万物将因此得救,不需承认任何更高阶层的存在,只需激情地拥抱平板世界的典范,而对阶层观念的否认与攻击,其原因是当你在平板世界上快乐优游时,承认阶层的存在会使你恐慌,担心自己落入低阶层中,所以你会强烈否认全息结构的存在,尽管你的信念是充满矛盾的。
发问者:我已经陷入反阶层的偏见中很久了,这种偏见是非常痛苦的内心交战。
威尔伯:就像所有通俗宗教一般,平板世界宗教具有神与魔的存在,如果你将神定义为如同平板世界宗教所述的那样,而拒绝承认从全息结构来看待它,则全息结构将成为一个新的魔。
佛洛依德与佛陀
发问者:所以,假设意识之全息结构是存在的,内在冲突的产生是压抑低阶层造成高阶层的受阻所致。
威尔伯:是的,我也认为如此,倘若自我压制与分解其自身的部分,他将只剩下少量的潜能去进行往后的进化与发展,不久之后发展将停止。
举一个粗略的例子,虽然我并不想以如此简单的方式来说明,让我们假设自我在初生时有一百单位的潜能,在道德阶序1的成长发展中,因为其部分遭受崩解而丧失十单位的潜能,在到达阶序2时只剩下九十单位,十单位的觉知被卡在阶序1,尽管如此,成长与发展仍然持续进行,重点是当自我达到成人期时,他可能因自我的分离与崩解,而丧失百分之四十的潜能,只有部分的自我在持续发展。
那些崩解受阻的部分会不断地干扰你,你甚至于无法清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而是把这种内在扰动诠释为忧郁、妄想、焦虑及其他精神病症。
发问者:所以这也将会阻碍发展 ?
威尔伯:是的,重点是这些崩解的自我部分将会剥夺你大量的能量,而你对它们的防卫也会消耗能量,很快地你的能量就会耗竭,这将会阻碍超个人层次的发展,假设进入精神层次需要消耗六十五单位的能源,如果你只剩下六十单位的话,则你将无法顺利进入,这也是为何我企图?戏鹇逡赖掠敕鹜樱笸及焉畈阈睦硌в敫卟阈睦硌嗾系脑颉?
事实上,我们现在处于人类进化最幸运的时刻,因为这是我们首次能同时接触到佛陀与佛洛依德,心理动力的潜意识概念,这是现代西方伟大的发现,这样的发现可以与东西方之神秘与沉思的传统相整合,迈向"整全的光谱"(full spectrum)。
发问者:从整合佛洛依德与佛陀的观点来看,如果你有四十单位的意识能量受限于较低的发展阶层,你是无法进入高阶层的。
威尔伯:一般来说,你不接受佛洛依德的观点,是很难接受佛陀的想法的。我们所谓的深层心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浅层心理学(shallow psychology),它所处理的是全息结构中最低浅的阶层,就这个意义上,它窄化且自恋的观点可能具有损伤性。
问题在于,我们从深层心理学来重建低层全息单子,并且将它们暴露于意识层次。因此,它们可以从其的固著与解离中解放出来,重新加入意识演化的行列,就全息单子自身而言,它们可以停止意识的退化与反演化,可以重新整合你主要的自我,所以你的中心自我现在有七十或八十单位的潜能可用,运用这些能量,你可以持续发展而进入超个人的层次。
倘若依照如此情况发展,超个人的成长是非常强烈的,在某些关键点,成长不仅是向上攀升,同时也是下降。如禅宗所说,你已在百尺竿头,仍须更上一步,但问题是你如何从百尺竿头走下,你将走向何处呢?
当你从阶梯上走下,你会感到空虚(Emptiness),在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两方面,丧失所有的意义,你不是在此处(in here)观看在那儿(in there)的世界,你并不是在观看宇宙,你即是宇宙,一体经验无内也无外,自发地实现一种无尽的完美姿态,你自然地处在灵性的光辉中,万物的生灭皆在你心中,时空的舞动如同在虚无面上闪烁的微光,宇宙就在你掌中
灵性演化阶段及重要补充--自<<一味>>
作者:肯恩·威爾伯
让我再重复一遍这几个主要的灵性演化阶段:
信仰阶段(奇想期、神话期、理性期、整合期);
信心阶段(只是一种对高等次元的直觉,而不是直接的体懵);
高峰经验阶段(可能发生在通灵次元、精微光明次元、自性次元和不二境界---没有一定的次序,因为高峰经验通常只出现一次);
高原经验的阶段(可能发生在通灵次元、精微光明次元、自性次元和不二境界----高原经验几乎永远按照以上的顺序而发生,因为你必须具足上一个次元的能力,才能演化到下一个更高的次元);
永不退转的成就(同样可以发生在通灵次元、精微光明次元、自性次元和不二境界,先后顺序也相同,为什么是按照这个顺序的理由也相同)。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补充:
你可能在灵性的发展上有相当高的进展,但是在其它的发展上还停留在很低的阶段(换句话说,深层的意识虽然得到发展,前意识却受到了阻碍)。我们都认识一些人,在灵修上发展得很高,在性关系、情绪的亲密或肉体的健康上,却显得十分的不成熟。
即使你能随时进入一味的境界,你的肌肉也不曾因此而强壮,你也不曾因此而找到新工作或新女友,你的神经官能症也不曾因此而被治愈。你仍有可能埋藏了一些尚未被挖掘的心理阴影面(因为冥想并不像一般人认识的那样具有揭露的效果,如果有的话,那些教冥想的老师就不需要心理治疗了,他们像大部份人一样都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冥想并不是用来揭露被压抑的无意识阴影面的,它是要让吏高的次元出现因此那些被压抑的属于低等次元的问题原封不动地停留在那里)。
所以即使你在灵修上已经有了进展,你还是应该结合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因为灵修的练习无法妥当地揭露无意识的心理动力。(译注:心理动力指的是由动机与情绪所组成的心理历程。)心理动力学就是从动机和情绪的研究来解释心理历程的心理学,其中包括了前意识及潜意识,所以义同深层心理学。
当然灵修地无法让肉体得到妥当的锻炼----因此请尝试一下举重之类的练习。同样,灵修地无法锻练到身体的气脉----请尝试太极拳。同理,灵修也无法增长团体或社区的动力。所以,我的重点当然是要采取整合修练的途径,这才是稳健而又均衡的灵性发展方向。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以个人为中心的民间宗教(和415典范)强调的都是信仰阶段的一体观。为了让大部分的人都能超越这些心智上的转译活动,我们就必须进行真正的转化修练。整合修练可能是最有效的实修途径。它不只强调四大象限中的主观象限,同时也包含了其它的象限----也就是我、我们和它。其中包括自我的转化、人际关系、社区的互动与大自然的关系[请参阅六月十八日的札记],这些都是发生在意识次元中的改变,而不是信仰的改变。我曾说过这些高层的境界通常是在五、六年的精进修练之后才发生的(要想达到最高的境界,则需要三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如果你是一名初学者的话,请不要被我的话吓到而打消修行的意愿。因为五、六年一眨眼就过了,如果你持续修练,一定会有丰富的收获。反之,如果你听信那些只推销信仰的老师(无论他推销的是奇想式的、神话式的、理性的或一体观的信念),五、六年后你可能只长了几岁而一无所获。
一体观的信念其实很正确,可惜它只是心智次元的产物。而灵修却属于超心智次元、上智次元或超意识吹元。无论你再怎么诠释,你都无法因此而超越心智次元,没有任何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民间宗教信仰能令你超越你自己。因此你必须采取深思默观、超个人、属于上智的修练方法。不论修练有多么令人畏惧,你还是必须开始。有句古老的笑话是这么说的:你要如何才能吃掉一头大象? 一口一口地吃。
事实上,这头大象你只要吃了几口之后,就会感觉自己获益不少。
譬如你可以每天进行二十分钟回到觉知中心的祈祷,这个方法是由汤玛士.基汀神父所教导的。许多人用了这个方法之后,很快就会产生以下的效果----变得祥和、开放、充满关怀,倾听能力也因此而加强----因为你的心被软化了,你整个人也跟着柔软了。另外,你也可以尝试每天练习半小时的苏菲动禅,四十分钟的内观练习;一天两次的瑜伽练习;密宗的观想;每天早上起床之前数息十五分钟。
不管那一种方法只要对你有效,你都可以开始练习......。
我们需要对自己温柔一点,同时也需要对自己强硬一点。你必须以真正的慈悲而非愚蠢的慈悲来对待自己,因此你要开始向自己挑战,并驱策自己:开始修练。
当这些修持功夫开始稳定了,你就必须参加年度的闭关或禅七,这样才有机会将高峰经验变成高原经验。一年又一年地过了,至少你会随着这些修练而转化自己不足的面向,朝着更高层次发展。有一天当妳回顾过往时,妳会发现那只不过是南柯一梦,而你很快就会从梦中觉醒。
其实重点很简单:如果你对实修有兴趣,你就应该开始找一位货真价实的灵修老师,并且开始修行。缺少了实修经验,你永远不可能超越信仰、信心和随意自发的高峰经验。换句话说,你不可能进入高原经验或永不退转的成就。你只可能成为真我的过客,一名曾经到此一游的观光客罢了。
萬法簡史》譯序
內容:《萬法簡史》這本書其實是從第二部的超個人心理學觀點,重新闡述第一部的文化史主題----存有巨鏈的遺忘和法界學的振興,並說明第三部的相關應用議題----兩性問題、生態危機和平面世界。因此,我想先向讀者補充說明西方心理學的發展過程,而後再說明威爾伯如何進行超個人心理學的典範革命,如此將會有助于讀者進一步掌握超個人心理學的發展議題和應用議題。最後,我再說明一下超個人心理學本土化的展望問題。
超個人心理學的開展
一般說來,西方心理學有四大勢力:第一勢力是行爲主義,第二勢力是精神分析,第三勢力是人本心理學,第四勢力是超個人心理學。這四大勢力在彼此競爭和合作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描述和組織出一整套人格成長和靈性進化的原理,並加強行爲矯正、心理治療和開悟經驗這三個層次之間的互動密度。
(一)行爲主義
十九世紀末時,德國和美國的心理學強調「以物理和化學方法來探討心理活動的生理過程」,因此很重視「客觀上可以觀察和測量的生物刺激和反應」。華生(Watson)首先提出一項號稱「行爲主義」的主張:行爲的改變要根據刺激──反應情境來研究,完全不需要涉及意識伴隨物和神經學假設。史基納(Skinner)則進而主張人類的行爲目的只是爲了獲得獎賞或逃避懲罰,可用工具性條件化的技術加以控制。只要我們分析並免除環境中各類嫌惡性刺激的控制,並將社會認可的價值當作正向增強物,便可規劃出一套控制各個環境變項的文化設計,以建造一個完全由行爲技術控制的理想國。
不過,行爲主義的烏托邦理想幻滅後,已轉而與認知心理學合作,建立行爲醫學的典範,專門運用生物回饋和鬆弛訓練等方法,以恢復身體的自動調節功能。
(二)精神分析
十九世紀末時,法國的心理學強調由心理與機體關係來研究精神醫學,因而能掃除精神疾病是由魔鬼所引起的中邪說,並反對以監禁和懲罰的方式對待精神病人。它們曾運用催眠術作爲一種口頭暗示的手法,來影響精神病症的變化。佛洛依德在法國觀摩歸國後,結合催眠術和自由聯想,以幫助病人宣泄痛苦的情緒,而能使歇斯底里改善爲精神官能症。之後,他指出病人的移情和抗拒現象會不斷出現,精神分析師必須不斷經由言語溝通,來揭露病人想要壓抑的潛意識情結。
後來,在美國發展的新佛洛依德學派捨棄性本能決定論,轉而從親子關係、人際關係和社會行爲等文化模式,來研究人格發展的各種障礙,但仍同意佛洛依德的許多主張:(1)潛意識和夢的預設、(2)童年期經驗對於精神失調的重大影響力、(3)焦慮可用來解釋防衛機制的運作方式、(4)動機是主動的和動態的、(5)精神分析可洞察出心理問題的發生脈絡和固著原因、(6)不重實驗取向,而注重臨床研究和個案研究的分析。所以,新佛洛依德學派是以動態精神分析的手法,來研究各種社會壓力的類型如何阻擾自我的發展、並引發出哪些精神官能症和防衛機制。這就預示了「單純的內驅力心理學」的終結,而被研究人際互動和人格整合的「自我心理學」所取代。
(三)人本心理學
十九世紀末時,德國新康得主義的西南學派提出「自然科學」和「文化科學」的區別:自然科學是以普遍化的方法求取一般法則,來說明物質現象的因果關係;文化科學則是以個別化的方法保持與價值的聯繫,來描述人文事實的獨特性與個別性。其後,狄爾泰作出「說明心理學」與「描述心理學」的區別:說明心理學是以物理學的假說和定量形式,來說明各種心理感覺因素的因果關係;描述心理學則是以人文學的內省分析和歷史方法,來描述意識體驗和人性知情意整體的關係。
此外,歐陸稍後興起一股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潮,對於人的困境(有限性、罪疚、疏離、絕望和死亡)進行一種深刻的自我詢問,考察人類在面臨各種危機情境時的抉擇動機,並建立一股從空無中站出來追問存在意義的勇氣,使自己的主體性在與他者和無限者的交會關係中,能創造出本然真實的意義聯繫。
二十世紀中期興起的美國人本心理學便是吸收了描述心理學的方法論,從「意識經驗作爲一個整體」的觀點出發,以瞭解人格症候群具有一致的動力意義、表現、心理風格和功能目的;並從此人格症候群的功能關係,來反對精神分析將意識經驗化約爲基本驅力或防衛機制,也反對行爲主義將一切本能驅力化約爲生理驅力。人本心理學家在臨床治療經驗中,發現人體除了適應外界刺激和維護內在平衡的傾向外,也有某種自我實現和自我指引的傾向。因此,馬斯洛(Maslow)和羅吉斯(Rogers)便以「價值體驗」和「成長潛能」爲研究主題,並接納存在主義對於「人性情境」和「主體抉擇能力」的主張,進而運用結合道家觀點的現象學方法,來強調個體的「自我實現」和「高峰經驗」。
馬斯洛更強調:高峰經驗是通往靈性領域的重要關鍵。
(四)超個人心理學
二十世紀初期,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James)首先提倡研究宗教經驗的正當性,他認爲我們必須研究宗教皈依過程的正反面,才能區別出何者是健全心態的宗教,也才能深入瞭解聖徒性宗教經驗的各種特徵。榮格(Jung)則是首次將心理治療和宗教救贖相結合,並將目標放在個體化的靈性整合過程,而非聖徒化的道德完美過程。因此,榮格便超越了宗教心理學的範圍,而能建立超個人心理學的雛形。不過,榮格比較偏重個體如何從集體潛意識的原型力量中,找到個人救贖的意義。亦即,榮格認爲西方人應從本身文化的集體潛意識中找到出路,而不該迷戀東方傳統的超上覺性意識。心理綜合學(psychosynthesis)的創始人阿薩鳩裏(Assagioli)則主張要區別集體潛意識和超意識,因而才能進一步區別充滿象徵力量的神秘境界和無相的一味境界。如此一來,阿薩鳩裏乃終於建立了初步整合東西方靈性發現的超個人心理學模型。
二十世紀中期,超個人心理學在美國逐漸得到開展,葛羅夫(Grof)也從結合精神分析和迷幻藥的實驗中,肯定超個人經驗與人格的內在問題和衝突有某種程度的關聯,而不是只有無限的喜樂和平靜。他也發現有些前個人退化的現象其實是超個人發展的前奏,而不是精神分裂的症狀。因此,他從臨床觀點正式處理「超個人危機」這個議題,以揚棄那些走火入魔或靈體附身的巫術世界觀。塔特(Tart)則從認知科學和知覺現象學的角度,研究意識的特殊轉換狀態,因此其研究同時涉及超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在超個人心理學方面,他特別關心意識的基本狀態如何能經由注意力和覺察力的訓練,而進入第四道的記得自己狀態和南傳佛教的內觀狀態。
雖然,超個人心理學已逐漸成形,但它經常會被人們籠統地視爲神秘主義、超心理學和新時代思想的同義詞。因此,超個人心理學如要成爲穩定的第四勢力,便必須要建立自己的典範才行。
威爾伯的典範革命
爲了建立超個人心理學的典範,威爾伯作出了兩大貢獻:一是建立意識光譜,一是提出超個人╱前個人的謬誤。
(一)意識光譜
在整合東西方研究意識的方法時,我們最常碰到的衝突便是:東方修行人認爲自我是世間一切苦難的根源,而西方心理學家則認爲無我是精神分裂的退化症狀。最早成功解決這種衝突的是印度聖哲奧羅賓多的神聖進化論;他主張絕對的大梵會先展開內入萬有(involution)的過程,再經由上溯空性(evolution)的過程,完成神聖進化的能量遊戲。因此,業力的迷幻作用不再是使自我沈淪的懲罰工具,而是自我進化的學習工具。威爾伯最重要的貢獻便是將印度聖哲奧羅賓多的神聖進化論,與西方的發展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相結合,而提出意識光譜說。他在初期將意識層次分爲:(1)陰影(the Shadow)層次、(2)自我層次(the Ego level)、(3)存在層次(the Existential level)、(4)心性層次(the level of Mind)。他並從意識光譜的觀點,來說明絕對精神內入萬有的下降過程:
在實相的階段中,我們與萬物合一、與宇宙的基本能量合一,並感受到一切無二和萬法唯心的事實。此即是第一個意識層次──心性層次。可是我們卻經由大幻化網(maya)的過程,陷入虛妄的二元分別的格局。雖然這些分別並不真實,只是相似而已,但每個人卻又把它們當真;在上當受騙之後,人便攀附在第一個原始的二元主義──主體V.S.客體、自我V.S.非我、機體V.S.環境──之上。在這一點上,人從與天合一的宇宙性認同滑落到與機體合一的個人性認同,因此産生了第二個意識層次──人與機體認同的存在層次。
就像上升的螺旋一樣,人經由二元分別進行的破裂程式仍在繼續推進,所以大部分的人甚至對自己的全部機體也沒有同一感──我們並不是說「我是身體」,而是說「我有身體」──這個「有」身體的「我」便是我們俗稱的自我。在這一點上,人又從與整個機體合一的認同感滑落到僅剩自我感,也因此産生了第三個意識層次──自我層次。這種二元螺旋若再進行下去,人甚至會否認某些不討好的自我面向,並在意識中拒絕承認自己有這些被揚棄的面向。因此,人的認同再次從整體的自我感滑落到局部的自我感,遂産生了第四個意識層次──陰影層次。
威爾伯在後期著作中,比較強調絕對精神上溯空性的上行過程,並且提出意識結構的九個進化支點:前個人階段有第一進化支點──感官生理、第二進化支點──幻象╱情緒和第三進化支點──表像心智;個人階段有第四進化支點──規則╱角色心智、第五進化支點──形式反思和第六進化支點──見地邏輯;超個人階段則有第七進化支點──通靈、第八進化支點──微細光明和第九進化支點──自性。
(二)超個人╱前個人的謬誤
西方人經常將東方修行人的靜坐三昧等同于嬰兒的羊水幸福狀態。威爾伯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便提出超個人╱前個人的謬誤。他指出,意識結構本來是從前個人層次,經由個人層次,再進化到超個人層次。但是,現代人太過於習篋個人層次的自我位置,便覺得超個人和前個人都具有「非個人」性質,可以將它們等同起來。因此,現代人便産生兩種超個人╱前個人的謬誤:
(1)將超個人化約爲前個人的謬誤
-1:這種經驗科學的觀點認爲人類的理性是進化的最高點,因此超個人的體驗並不是比理性更崇高的心靈層次,而是嬰兒本能性自戀狀態的演變形式。
(2)將前個人提升爲超個人的謬誤
-2:這種浪漫宗教的觀點認爲理性的自我是人性墮落的最高點,因此前個人狀態並不是比理性更幼稚的心靈層次,而是我們失落的天堂狀態。
既然謬誤-1否認自我超越的可能性,而謬誤-2則否認自我結構穩定度的重要性,那麽超個人心理學便必須澄清一項重要關鍵:爲了完整的自我超越境界,我們必須要發展健全的自我界限和自我尊嚴,才能徹底淨化前自我的情感防衛機制。
超個人心理學的發展議題和應用議題
威爾伯憑藉著這兩項努力,奠立了超個人心理學的典範,但他像史賓格勒一樣憂心西方文明的沒落。因此,他指出,超個人心理學在未來二十年內必須完成某些發展議題、並解決某些應用議題,才能拯救地球的文明。
(一)超個人心理學的發展議題:
1. 意識狀態的轉換和意識發展的結構,乃是超個人心理學的兩個重要典範,因此我們必須徹底研究狀態和結構間的關係。威爾伯的看法是:意識狀態的轉換只是暫時性的過渡現象,它們仍然必須遵守意識發展的模型。
2. 我們要對冥想的發展階段,進行跨文化的研究,才能確認東西方神秘主義是否有共通的意識結構。
3. 我們必須厘清精神崩潰與靈性危機二者間的關係。因爲在靈修過程中,會浮現出許多潛意識的矛盾資料,而造成一些前個人的退化現象。
(二)超個人心理學的應用議題:
1. 後現代主義思潮之所以提倡「自我的死亡」,主要是爲了攻擊啓蒙運動的理性主體,而不是要向超個人的層面開放。此外,後現代主義也極力攻擊靈修傳統的自我超越取向,故超個人心理學必須要面對後現代的挑戰,作出積極的回應。
2. 世界的宗教傳統幾乎都一致低貶身體、自然和女性,並造成打壓欲望、剝削自然和男性宰製的情形出現。爲了改善這些情形,超個人心理學必須整合父神性的超越萬物之道及母神性的內在萬物之道。
超個人心理學的本土化展望
雖然臺灣心理學本土化的口號已經喊了N年,可是心理學界都卡在行爲主義的陣營中,又沒有和認知心理學作出緊密的結合,也沒有臨床心理學的專業訓練體系,因此我們很難巴望他們能做出什麽成果。同樣的,臺灣的社工界、輔導界和精神醫學界大概也只熟悉人本心理學的羅吉斯諮商體系,對於精神分析陣營的認識也都長期處在零星摸索的階段。換言之,臺灣對於心理學前三大勢力的本土化工作都還處在籌備和發想階段,那麽,我們有資格談超個人心理學本土化的可能性嗎?
也難怪,臺灣在七年前由一位外籍天主教李安德神父寫出第一本超個人心理學著作之後,幾乎都沒什麽進一步的發展。不過,傅偉勳至少曾經提出一個超個人心理學本土化的主張,他主張用弗蘭克(Frankl)的意義治療學來吸納精神分析,並進而配合中國心性體認本位的生死智慧,來發展出一套臨終精神醫學和精神治療學。雖然他這個主張有一種用存在主義神學吞沒精神分析的味道,可是臺灣佛教界根本就沒有將它列爲重要的發展議題,頂多是弄個安寧病房罷了。至於,臺灣的新時代運動也是從浪漫想象的靈性立場,來大談負面能量的消除之道,而逃避掉存在主義和精神分析的鍛鏈過程。
但是,臺灣的宗教意識已經到達內心追問和自我質詢的階段,如果我們不能提供靈性追求者一套比較精致的東西,我想很多人就會退守到靈修就是以道德心量修無上感恩心境的立場,而無法進入人性欲望、存在意義和超個人洞見的辯證過程。或許,我們在道德寬心立場和內心辯證過程之間擺蕩得久一點,便可以慢慢找出超個人心理學本土化的方向吧。
作者簡介 肯恩·威爾伯
被譽爲超個人心理學界的天才、意識研究領域的愛因斯坦、新世界觀的原創者,他提出了整合自然、文化、宇宙和意識的「大統一場理論」,提供了科學和社會嶄新的典範基礎。重要著作有:《意識光譜》(先驗出版)、《萬法簡史》(先驗出版)、《意識轉化》(先驗出版)、《事事本無礙》(光啓社出版)、《恩寵與勇氣》(張老師出版)、《靈性復興》(張老師出版)、《靈性之眼》等十餘本。
譯者 李孟浩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曾任《東風雜誌》主編,現從事翻譯與寫作並與中區五位精神科醫師合組《蜉蝣論壇》半月刊讀書會。
第二章:神秘的冲动
(注:本章是肯·威尔伯《万物简史》中相当重要的一章)
问:进化的神秘的冲动(impulse)?
肯·威尔伯:一个分子超越并且包含了原子。之所以称"超越",是因为分子具有了某些它的组成部分和组成部分所没有的突现出来的(emergent)、新颖的(novel)和创造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并不完全等同于各个组成部分简单的累加。组织的新层次不断进化形成,这些新的层次一旦形成,就不可能再以任何方式还原到比它们更低的层次上去,因为它们已经超越了这些层次。这就是一般系统论和整体论的精神实质和重要支柱。这些新形成的组织层次同样包含了较低的组织层次,因为处于较低层次的亚整体仍然是新形成的亚整体的组成部分。这种情况既是一种超越也是一种包含。
问:因此,较高层次的组织既包含了较低层次组织的某些基质,又具有较低层次组织所没有的某些新的特征。
肯·威尔伯:是的。我们还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表述。亚里士多德就是首先采用这种表达方式的人,即较高层次的组织涵盖了所有较低层次的组织,但是,较低层次的组织并没有涵盖了所有较高层次的组织。正是这一原则构成了层次系统或者等级系统。细胞包含了分子,但是,反之则不成立,不能够说分子包含了细胞。分子包含了原子,反之则不成立,不能够说原子包含了分子。句子包含了单词,反之则不成立,不能够说单词包含了句子。正是这种"反之则不成立"构建了层次系统、等级系统,或者说一个逐步递增的整体性。
高级和低级
问:在一个层次比另外一个层次相对较高或者较低的问题上,大家的意见并不一致,存在着比较激烈的争论。而且,你给出的只是在任意一个序列中如何确定层次高低的一个简单规则。
肯·威尔伯:好吧,下面我随便举一个有关进化发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例如,从原子发展到分子,再从分子发展到细胞,再从细胞发展到生命有机体,这就是一个整体和亚整体都在逐步增加的层次序列,在这个序列中,每一个层次都超越并且包含了它的较低层次。现在,让我再举一个思想实验的例子:如果你"破坏"了任何一种类型的亚整体,那么所有更高层次的亚整体都会遭到破坏。但是,较低层次的亚整体却不会遭到破坏。这个简单的思想试验能够帮助你在任何层次系列中学会识别哪一层次是较高层次,哪一层次是较低层次。举例来说,如果你破坏了宇宙中的所有分子,那么所有比分子更高的组织层次,包括细胞和生物有机体都将遭到破坏,但是所有比分子更低的层次,原子以及组成原子的微粒都不会遭到破坏。
问:啊,我明白了。那么"高级"或者"低级"的组织并不仅仅是一个相对的"价值判断"。
肯·威尔伯:你说对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结构组织的水平问题。这种意义上的层次系统不存在任何专制的(arbitrary)色彩。它没有家长式统治的讨厌(partriarchal obnoxiousness),也不是法西斯意识形态的衍生物。这种层次系统的真正含义是,如果你破坏了任何一种类型的亚整体,那么,处于更高层次的亚整体都将遭到破坏,因为它们部分地依赖于更低层次的亚整体,更低层次的亚整体是它们的组成部分。但是,即使较高层次的亚整体已经不存在了,较低层次的亚整体却可以安然无恙。例如,没有了分子,原子仍然完好地存在。但是,如果没有原子,分子就不能够存在了。这是一个简单的法则,依据层次系统,它清楚地分出了什么是较高的,什么是较低的。
这一规则适用于任何进化的系列,适用于任何层次系统。例如道德进化、语言习得、生物进化、电脑程序、核酸转化等。整体依赖部分存在,反之则不成立,这一简单规则,无一例外。"反之则不成立"是指一种层次性,一种完整性不断增长的秩序。
问:你正是依此规则证明生物圈处于比大气物理圈(注:海拔13000英尺以下的空间)更高级。
肯·威尔伯:是的。如果你破坏了生物圈,即如果你破坏了所有的生物种类,那么,宇宙或者说大气物理圈将仍然存在。但是,如果你破坏了大气物理圈,生物圈就会受到破坏。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生物圈包括和超越了大气物理圈,而大气物理圈并没有包括和超越生物圈。大气物理圈是处于比生物圈更低级的层次上。这就是高级和低级组织的真正含义。并且,生物(BIOS)所处的层次是较高的,宇宙所处的层次是较低的。
问:根据相同道理,精神圈(或译"灵生圈",Noosphere)则处于比生物圈更高级的组织层次上。
肯·威尔伯:完全是相同道理,当形成心理意象(Mental image )的能力产生的时候,精神圈也就开始(形成)了。这种能力最早出现在某些哺乳动物身上,例如马。但是,如果要举例(就精神圈和生物圈的关系来说),我要把精神圈限定在高度发达的心智(Mind)和人类文化产品的意义上,JUST TO SHOW (这样我们就可以阐明我们正在讨论的问题--无论是生物圈和宇宙的关系,还是生物圈和精神圈的关系,我们都可以从中得到同样的结论。)
在人类智力出现之前,在精神圈出现之前,生物圈就早已安然存在好几百万年了。如果精神圈遭到破坏,生物圈将能够继续存在。但是,如果生物圈遭到破坏,所有的人类心智也将在劫难逃,因为生物圈是精神圈的一部分,而不能反过来说。(Because the biosphere is a part of the noosphere_and not vice versa.?)因此,生物圈是处在一个比精神圈更低的组织层次结构上。精神圈不仅仅是生物圈的一部分,它超越并且包含了生物圈。从精神圈到生物圈,这是一个层次递减的系列。
问:因此,大气物理圈是处于更高层次的生物圈的一部分,生物圈又是处于更高层次的精神圈的一部分。
肯·威尔伯:是这样。
深度和广度
问:但是,为什么许多人都逆向地来描述这一等级秩序?
肯·威尔伯:这大概是因为人们混淆了"大小"(size)、"广度"(span)和深度(depth)的概念。并且,人们总是认为,广度越大,深度也就越大。实际上,他们把顺序搞反了。
问:那么,"广度"和"深度"的确切含义是指什么呢?
肯·威尔伯:在任何层次系统中的层次数指的是(它的?)深度,在任何层次上的亚整体数指的是(它的?)广度。
问:这样,如果我们说原子具有一个深度,那么分子则具有两个深度,细胞则具有三个深度。
肯·威尔伯:是的。我们还可以依此类推。确切地说,我们称某某为一个层次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就好象是一栋三层的楼房,按照惯例,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一层看成是一个层次,那么这栋楼具有三个深度,即三个层次。但是,我们也可以把每一级楼梯算做一个层次。如果两层楼之间有二十级楼梯,那么具有60个深度。
但是,我们的结论是,尽管两者的衡量具有相对性和随意性,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主观随意性。不管我们说这栋具有3个层次还60个层次,二楼总比一楼的层次高。只要我们运用相同的衡量尺度,那么,结论就不会出现任何不一致。正如只要我们前后一致,我们就能够运用华氏或者摄氏两个不同的尺度来测量水温。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夸克具有一个深度,原子具有两个深度,晶体具有三个深度,分子具有四个深度。依次类推。不管我们决定采用哪一种相对的衡量尺度,深度总是真实不变的。
问:这就是你所说的深度和广度。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