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兵器

_3 佚名(现代)
  “星光”导弹主要采用复合制导方式,在导弹飞行阶段,采用指令瞄准线制导,即半自动无线电指令制导,射手只需用眼睛跟踪目标,使之保持在瞄准镜的瞄准线上即可;3个子弹头脱离母弹后,即由激光波束制导,在激光的导引下,3个子弹头从不同方向分进合击,摧毁目标。
  空地导弹分多少类?
  空地导弹是由轰炸机、战斗攻击机、攻击机和武装直升机携载,从空中发射,用于攻击地面目标的一种航空导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正在服役和研制的有50多种型号,其中最主要的也有20多种。主要集中在美、苏、英、法、德等国。
  空地导弹一般分两大类,即战略型和战术型。战略型空地导弹是专门为轰炸机设计的一种远程攻击型武器,主要有机载洲际导弹(如美国曾用c5飞机试射“民兵”洲际导弹)、空射巡航导弹和一般战略导弹。
  1981年9月15日,世界上第一批空射战略型巡航导弹正式装备美国空军使用,该导弹编号为AGM86凡发射重量1450公斤,射程2500公里,飞行速度885公里/小时,核弹头当量达20万吨TNT,它主要由B52G轰炸机携载,每机装12枚。这种导弹射程远,采用惯导加地形匹配制导,命中精度较高。
  目前,美国正在研制新一代隐形巡航导弹,据称其射程为当代巡航导弹最大射程的4倍,即9600~10000公里,其雷达反射面积很小,在荧光屏上图象显示比针头还要小。前苏联也在研制空射型巡航导弹,射程预计可达2700公里以上。除空射巡航导弹外,一般的战略型空地导弹作战效能也相当高,而且大都能携核弹头,用于攻击较大型地面战略目标。这类导弹的发射重量一般为4000公斤左右,最重的可达9500公斤(前苏As3);飞行马赫数一般为2左右,最快可达3以上(美AGM69A);射程一般为300公里左右,最远可达960公里。美AGM28战术型空地导弹是种类最多、装备数量最大、在实战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导弹。这类导弹主要指对地攻击型导弹,但也包括战术巡航导弹、反辐射导弹和反坦克导弹等。战术空地导弹的重量一般在200~800公斤之间,个别的达966公斤(美AGM-53A),最重的则达4077公斤(前苏AS5);射程一般为数十公里,最远可达160~320公里(前苏AS-5);飞行马赫数一般为1左右,最高速度可达3(美AGM-88A),空地反坦克导弹有十多个型号,大都是地面反坦克导弹的改进型,这类导弹一般由武装直升机携载,有时也由反坦克飞机携载(如美国的A-10)。反坦克导弹一般射程为3~4公里。最大破甲厚度为400~600毫米。空射战术型巡航导弹也是对地攻击的有效武器,象美国的“战斧”BGMI09H射程可达450公里,A-6、F/A-18、F-16、F-111等飞机均可携载,一架B-52飞机可携20多枚。
  海湾战争中使用的最先进的空地导弹是什么型号?
  在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爆发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及多国部队首次使用了“斯拉姆”、“幼畜”、“跳跃者”和AS-30等空地导弹,其中,第一次用于实战、性能又最为先进的是美国海军研制的、用于装备舰载攻击机遂行对陆攻击任务的“斯拉姆”。
  “斯拉姆”是一种机载远程对地攻击导弹,由“鱼叉”导弹改进而成,同时吸取了“幼畜”(又译“小牛”)导弹在红外成像寻的和“白星眼”导弹在数据链方面的先进技术,并加装了GPS导航星全球定位接收系统,用以校正导弹的惯导系统。飞行员发射导弹后,能通过电视屏幕所显示的图像修正飞行中的导弹轨迹,以确保其误差精度不大于10米。“斯拉姆”导弹射程90~180公里,主要由人6、A-7攻击机和F/A-18战斗/攻击机携载。
  1988年海军订货360枚,原来预计1991年8月能交付部队使用,海湾战争爆发前,美国海军才决定在战场上对其作战效能提前进行最终的鉴定试验。
  1991年1月18日,即海湾战争爆发后的第2天,2架载有“斯拉姆”空地导弹的美国海军A-6E“入侵者”舰载重型攻击机和1架A-7“海盗”舰载轻型攻击机从部署在红海的“肯尼迪”号航空母舰上起飞,飞越沙特阿拉伯领空,直逼伊拉克境内。这3架飞机的主要任务是炸毁伊发电厂的主要控制设备,瘫痪其整个发电能力。A-6E舰载攻击机发现目标后,通知A-7攻击机予以协同,于是便接近目标,进入导弹射程之内后首先发射了第一枚“斯拉姆”导弹把坚固的厂房炸开一个直径10米的大洞。2分钟后,另一架A-6E向目标发射了第2枚“斯拉姆”导弹,于是出现了奇迹:第2枚导弹居然从第一枚导弹炸开的洞口穿人厂房内部,将电站彻底摧毁。美国人给“斯拉姆”十的精采表演打了一个A分。
  “斯拉姆”空地导弹的成功使用,说明最新一代空地导弹已具备指哪儿打哪儿、攻击高精度点状硬目标的能力,这种远战兵器不仅杀伤威力极大,而且可以免伤非军事目标,所以特别适合“外科手术式”作战。
  为什么要发展反辐射导弹?
  我们知道,现代化武器装备区别于传统武器装备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电子化程度高。一艘舰艇、一架飞机、一枚导弹,都有许许多多复杂的电子设备进行探测、指挥和引导。在这些电子设备中,最重要的是雷达,因为它是探测、跟踪、识别和引导武器进行攻击和反击的关键性装备。一型装备,一种武器,如果失去雷达的引导,就象一个身强力壮的健将失去了双眼一般,任凭你浑身是胆,力大无比,也很难找到你所要攻击的对象,更不用说进行攻击了。为了摧毁雷达系统,从50年代未开始,就研制第一代反辐射导弹,目前已发展了十多个型号,发展到第三代,它们主要集中在美、苏、英、法等几个国家。
  什么是第一代反辐射导弹?
  反辐射导弹是一种利用敌方雷达辐射的电磁波发现、跟踪并摧毁目标的导弹,所以又叫反雷达导弹。世界上最早的反辐射导弹是美国1964年装备使用的“百舌鸟”导弹,它也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于实战的反辐射导弹,60年代中期在越南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百舌鸟”导弹代号为AGM45A,属空地导弹中的一种型号,主要装备攻击机和战斗机,先后共生产2500枚左右,现已停产并逐渐退役。作为第一代第一型反辐射导弹,“百舌鸟”的性能并不算好,它弹长3.05米,弹径0.2米,射程12公里,最大飞行马赫数2,发射重量177~181公斤,发射高度1500~10000米,战斗部重66.7公斤,有效杀伤半径15米。除“百舌鸟”外,第一代反辐射导弹还有前苏联的“蛙鱼”As-5,它于1966年服役,是一种较大型的导弹,弹长达8.647米,弹径1米,翼展4.522米,射程50~170公里,发射重量3983公斤,战斗部重达150公斤。
  什么是第二代反辐射导弹?
  第二代反辐射导弹是70年代服役的导弹,主要型号有:美国的“标准”
  AGM-78A、B、C、D和“百舌鸟”改进型、AGM-45A-9、-90,前苏联的“王鱼”AS-6和英法联合研制的“玛特尔”AS-37.这几型导弹中,性能最好的是前苏联的“王鱼”AS-6反辐射导弹,它长达9米,射程低弹道时为250公里,高弹道时可达700~800公里,最大飞行马赫数在高空飞行时能达3,发射重量4800公斤,发射高度10000~12000米,制导方式为惯性加未段被动制导,战斗部重量达1000公斤,1972年服役后主要装备图-16H和图-22M轰炸机。
  “王鱼”导弹在弹长、射程、速度、发射重量、发射高度和战斗部重量六项指标中居世界反辐射导弹之首位。
  什么是第三代反辐射导弹?
  第三代反辐射导弹是80年代以后服役的导弹,主要型号有:美国的“哈姆”和“默虹”,代号分别为AGM-88A和AGM-I36(此外还研制了一型“响尾蛇”AGM-I22A,但尚未装备);英国的“阿拉姆”;法国的“阿玛特”和前苏联的AS-9.除上述空射反辐射导弹外,以色列还于1982年研制成功地地型“狼”式反辐射导弹,并在黎巴嫩战场投入使用。
  “哈姆”导弹历经10年研制才于1983年装备使用,几次实战中表现了极好的作战性能,能用一枚取代9枚“百舌鸟”和5枚“标准”反辐射导弹。
  “哈姆”导弹计划采购2万枚,主要装备海空军战斗机、攻击机和轰炸机。
  “默虹”是一种可昼夜使用、用于摧毁地面雷达、机载雷达和干扰机的远程导弹,海湾战争首次使用,主要装A-6E、A-7和B-52轰炸机。
  “阿拉姆”机载反辐射导弹长4米,射程20公里,最大飞行马赫数2,1987年装备部队,海湾战争中首次实战应用。初步计划生产750枚,主装“旋风”攻击机,每机可挂9枚,预计需求量15000枚以上。“阿玛特”导弹是一种射程较远的导弹,最大射程可达100公里,战斗部重150公斤,两伊战争中,伊拉克飞机使用该型导弹攻击地空导弹雷达,取得8发7中的成绩。
  除反辐射导弹外,美、英、德等国正在研制203毫米和155毫米口径的反辐射炮弹,典型型号为ARP、DAD和AED等。
  反辐射导弹是怎样导向目标的?
  一般战术导弹都是采用主动寻的方法导向目标,即开启弹体雷达或红外扫描装置,对拟攻击目标进行主动搜索和跟踪,最后将其摧毁。反辐射导弹则不同,它是一种利用对方地面、舰载或机载雷达的电磁辐射,来搜索、跟踪和摧毁目标的一种武器。也就是说,反辐射导弹攻击目标的手段是“顺藤摸瓜”,以被动探测方式来摄取目标的电磁频谱,然后进行攻击。用反辐射导弹攻击地面雷达目标的作战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中高空攻击法。载机在中高空飞行,获取敌地面雷达的工作频率和各种电磁辐射信息,在离雷达站一定距离处进入雷达波束,发射导弹,然后继续向前飞行。为防止敌雷达因发现有来袭导弹而关机,载机可掉转航向再次进入敌雷达波束之内,吸引其保持开机状态,掩护反辐射导弹攻击。反辐射导弹则以被动雷达寻的方式,以敌雷达辐射波为导向,对目标实施攻击。
  二是低空攻击法。载机在低空飞行,并在敌雷达作用距离之外发射导弹。
  导弹先在低空水平飞行一段距离,然后进入雷达作用范围,按即定程序爬升到弹道顶点,转入自导头制导,沿敌雷达辐射的电磁波导向目标。
  反辐射导弹在现代战争中主要发挥什么作用?
  1991年1月17日凌晨3时许,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灯火通明,市民们晨睡正酣。突然,数十枚巡航导弹接踵而至,数百架飞机凌空轰炸,有的飞行高度只有五六十米。第一波轰炸持续3个多小时,继而进行了第二、第三波轰炸,开战第一天,多国部队就出动了2000多架次、十五六种类型的飞机。
  从电视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多国部队飞机如入无人之境,想炸哪里就炸哪里,只见放烟火般的地面炮火,却不见伊空军的飞机和防空导弹。伊拉克空军飞机为什么不起飞拦截呢?巴格达地面防空部队的数千枚地空导弹为什么全成了哑巴?当时有的军事评论家认为,这是萨达姆的防御战略,保留实力,避免正面交锋,以达后发制人之目的。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什么42天的战争中始终未见空军飞机迎战?未见地空导弹反击?其中奥妙只有一个,那就是电子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们只看到1月17日凌晨3时火光冲天、机群轰炸的场面,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总攻开始前5个多小时,“沙漠风暴”行动的第一乐章——代号为“白雪行动”的大规模电子战已经全面展开。数十架电子战飞机以强大的电磁功率对伊科战区实施了阻塞式电子干扰,开战前伊军通信已经中断、指挥已经瘫痪、雷达迷盲、荧光屏上一片雪花。携载“哈姆”、“阿拉姆”、“百舌鸟”、“默虹”反辐射导弹的数十架EA-6B、F-4G、EF-III和“海盗”等攻击机和电子战飞机乘虚而入,彻底摧毁了巴格达地区的机场雷达、防空导弹的火控雷达及用于指挥通信和电视、电台广播的各种天线,使伊军彻底丧失了反击能力,徒有一群飞机却无法进行机场调度和空中管制,徒有数千枚“萨姆”防空导弹却不知该往哪儿打。在42天的战争中,多国部队共发射了1000多枚反辐射导弹,摧毁了伊军95%以上的雷达和电子设备,使50多个地空导弹阵地无法工作,对确保己方空中兵力的生存能力和提高空袭作战效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反辐射导弹不仅在海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越南战争和美利冲突中作用也十分明显。1986年3月24日晚10时6分,美国海军两架A-6E攻击机从位于地中海的“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直抵利比亚锡德拉湾海岸的“萨姆”5地空导弹发射阵地,连发两枚“哈姆”导弹即将其火控制导雷达全部摧毁,消除了对美海军航空兵的威胁,为下一步袭击作战奠定了重要基础。
  1986年4月15日凌晨,美国又出动250多架飞机对位于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的5个利比亚境内目标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空袭和轰炸。在开战前90分钟也进行了类似于“白雪行动”那样的电子干扰,在17架EF-111和EA-6B电子战飞机成功地对预定目标实施有效的电子压制之后,18架A-7舰载攻击机和F/A-18舰载战斗/攻击机,于空袭开始前6分钟进入电子战飞机所形成的干扰走廊,首先以60米高度在敌雷达盲区内超低空飞行,进入反辐射导弹的有效射程之后,突然爬升到150米高度,摄取敌雷达波束和工作频谱,一经锁定后便立即发射导弹。这次冲突中共发射340枚反辐射导弹(其中“哈姆”30枚),摧毁利6个雷达站和若干个机场观通设备和指挥塔台,为后续部队大规模空袭扫除了障碍,消除了威胁。
  最现代化的反辐射导弹为什么不会“受骗上当”?
  由于反辐射导弹是一种利用敌方雷达辐射的电磁波来发现、跟踪和摧毁目标的导弹,所以一般的地面雷达往往是自取灭亡。既然反辐射导弹是顺藤摸瓜,被动寻的,如果把瓜藤被切断,让雷达停机,被动寻的不就无的可寻了吗,实际上这种战术早在60年代中期的越南战争中就已经用过,当“百舌鸟”反辐射导弹袭来时,地空雷达发现后立即关机或改变频率,“百舌鸟”
  顿时成了睁眼瞎,被动雷达确实无的可寻了,因为没有了辐射源它又如何导向目标呢?20年后的今天,这套把戏已经不灵了。1986年3月24日美国海军A6E舰载攻击机摧毁利比亚锡德拉湾的地面雷达站时就碰到了这种情况,该机携有两枚“哈姆”反辐射导弹,当第一枚发射之后,利比亚的“萨姆”5地空导弹雷达站发现有导弹来袭,欲速关机,可惜导弹已至,将一个雷达站摧毁。该站指挥官立即通知附近的另一雷达站关机,谁知关机之后数分钟内,“哈姆”这个不速之客依然降临,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哈姆”导弹采用了一些新技术,如能覆盖0.8~20千兆赫的无源宽带雷达导引头,专门用于抗目标雷达关机的捷联式惯性基准装置加被动雷达寻的复合制导等。这些新技术的采用,使它具有很宽的频带覆盖范围,能覆盖和识别所有已知的辐射源频率,并能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个辐射源进行攻击。它设有识别装置,不会上假目标雷达的当。另外还设有记忆装置,只要敌地面雷达开过机,它所辐射的电磁波便可被导弹接收机接收,据此推算该雷达的方位、距离,并将推算数据存入记忆装置。经数据处理后,变成控制指令,锁定目标,即使目标永远关机,它仍能击中目标。
  英国的“阿拉姆”反辐射导弹海湾战争前还处于试验阶段,为实战验证它的作战性能,也首次投入使用,战争中共发射100多枚。这种导弹也具有较宽的频带,能覆盖警戒雷达和火控雷达常用的E~J波段,能根据目标雷达参数和特征重新编程,还能待机攻击,在半空中守株待兔。导弹上带有一个降落伞,在攻击时,如遇目标雷达关机,“阿拉姆”则立即自动关闭发动机,打开降落伞,在空中待机。目标雷达重新开机后,它便立即脱开降落伞,老鹰抓小鸡似地猛然袭击,用装有激光定时触发引信的穿甲高爆预制破片式战斗部将目标雷达彻底摧毁。
  什么是诱惑导弹?
  在现代飞机和导弹的设计中,减小雷达反射面积,提高隐身效能,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战术技术指标。但是,有一种导弹却恰恰相反,它非常善于表现自己,生怕敌方的雷达发现不了自己,还特意把外形做成矩形,以最大程度地反射雷达回波,它就是用于诱惑、干扰和摧毁敌重要目标的诱惑导弹。
  从50年代中期起美国就开始研制这种导弹,到目前仅发展了两型,一型是“鹤钨”导弹,一型是亚音速飞航式武装诱惑导弹。“鹤鸦”导弹长3.91米,发射重量545公斤,飞行马赫数0.9,实用高度16000米,最大射程639公里。其外形为飞机式,头部呈球形,弹体为矩形,用玻璃钢制成,使用涡轮喷气发动机推进。一架B-52飞机可携两枚,装在机舱内,发射后弹上发动机便点火,弹翼和尾翼自动张开,然后按预定航线航行,在敌空域上空实施干扰或掩护B-52飞机突防。
  亚音速飞航式武装诱惑导弹,弹长4.26米,发射重量771公斤,飞行马赫数0.8以上,最大射程1600公里。导弹弹体采用铝合金结构,弹翼可折叠,每架B-52飞机可外挂20枚。导弹仍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推进,弹上装有惯性制导系统、探测设备、电子干扰设备和假目标产生器等。武装型诱惑导弹还装有未制导设备和5万吨TNT当量的核战斗部。作战时,B-52飞机进入敌防空区域后即发射诱惑导弹,导弹在惯导系统制导下,以与B-52差不多的速度飞行,并模拟B-52的飞行航迹,在遇有威胁时可进行规避,并能主动发射与B-52飞机上电子设备相同的信号和干扰信号。装有战斗部的诱惑导弹还可压制敌机场、预警和地面引导雷达站等。
  诱惑导弹因其本身的雷达反射面积大,基本上和B-52飞机差不多,所以能起到鱼目混珠的效果,使敌人真假难辨,从而达到掩护B-52飞机突防的目的。诱惑导弹由于装有回波增强器、杂波干扰机、欺骗式干扰机等电子战设备,所以还能在敌空域上空实施主动而有效的电子干扰和压制,以掩护载机对目标实施袭击和轰炸。
  什么是第一代空空导弹?
  空空导弹是从空中发射、用于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是现代作战飞机的主要武器。战后以来,空空导弹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发展了四代,有45个型号曾经或正在服役,另外,还有6种新型导弹正处于研制之中。
  第一代空空导弹是5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部队的,当时的主要攻击目标是轰炸机,一般采用尾追攻击的战术进行空战。第一代空空导弹的射程较近,只有1.1~12公里,都是近距攻击导弹;最大使用高度多为15公里;最大飞行马赫数为]。7~2.5,战斗部重一般为9~30公斤。当时的制导系统虽为红外型和雷达型,但性能较差,目标稍作空中机动,便无法进行咬尾攻击。
  什么是第二代空空导弹?
  第二代空空导弹是60年代中期服役的,是为对付超音速轰炸机而设计的,多数战术飞机既可执行截击任务,又可执行轰炸任务,所以,出现了可迎头攻击和全天候使用的空空导弹。第二代导弹的特点是最大发射距离增加到8~22公里,最大使用高度增加到25公里,战斗部重量也增至11~70公斤,导弹的命中率有所提高。在制导方式上,虽仍使用红外和雷达制导,但性能已有很大提高,在战术使用上已能进行全向攻击及全天候作战,导弹战斗部也开始使用非触发引信。
  什么是第三代空空导弹?
  第三代空空导弹是70年代中期开始服役的,它主要分三种类型:一是远距截击空空导弹。这种导弹射程一般达40~50公里以上,最远的可达110~160公里(美“不死鸟”),因此可以对付从超高空几十公里到超低空几十米的空中目标,可以用于战区防空和遮断任务。既能尾追,又能迎击;既能向上发射,又能向下发射;既能单枚发射攻击单个目标,又能多枚齐射攻击多个不同的目标(如“不死鸟”能以6枚导弹对付6个不同的目标)。二是中距空空导弹。这种导弹射程一般在10~50公里之间,用于对付超低空入侵的战斗机和巡航导弹,其最大特点是射程大、机动性好、具有下射能力,有的还具有全方向、全高度和全天候能力。这一代中距空空导弹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麻雀”AIM-7F和7M,前苏联的AA-7和AA-9,英国的“天空闪光”,法国的“玛特拉”超530和F、D型等,三是近距格斗空空导弹。这种导弹射程在10公里以内,主要是在空中近距交战中攻击对方的战斗机,其主要特点是机动性能好,导引头截获目标区域大且十分灵敏,载机不必作大的机动飞行便可攻击前方120°内的目标。近距导弹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响尾蛇”AIM-9G、H、E、J、N、P型,南非的“短刀”等。近距格斗型导弹主要有美国的“响尾蛇”AIM-9C、9M,前苏联的AA-8、法国的“魔术”R-550型,以及以色列的“怪蛇”3型。
  什么是第四代空空导弹?
  第四代空空导弹是80年代中期以后研制和服役的导弹。美国的AIM-I20A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MRAAM)具有发射后不管、复合制导、多目标攻击、全天候作战和下视下射、上视上射的特点,发射距离在100公里以上,同时还具备攻击巡航导弹等小目标的能力,以及近距攻击的特性。英德合研的AIM-132先进近距空空导弹(ASRAAM)则具有离轴发射能力、分辩能力强、机动能力大、能全向攻击多目标的能力。
  反坦克导弹已经发展了几代?
  早在二次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就研制了X-7型反坦克导弹,因战争很快结束了,所以没来得及生产和装备。战后以来,反坦克导弹的发展受到各军事大国的重视,从50年代中期开始有所发展。世界上最先装备使用的反坦克导弹是法国于1952年研制成功、1956年装备使用的SS-10导弹。从那时起到现在,反坦克导弹已发展了三代,生产了40多个型号,装备了30多个国家,并在历次战争和冲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什么是第一代反坦克导弹?
  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是指60年代未之前服役的导弹,其代表型有:法国的ss-10、SS-11、SS-12,西德的“眼镜蛇”,日本的“马特”,英国的“摆火”,前苏联的AT-1、AT-2和AT-3.从这一代导弹的发展来看,法国居领先地位,它研制的SS-12导弹(1962年装备)的各项指标在当时都属最好水平,该型导弹射程500~6000米,导弹飞行速度190米/秒,弹径210毫米,弹长1870毫米,翼展650毫米,弹重75公斤。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的研制成功对坦克形成了较大威胁,对后来二、三代导弹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第一代导弹大都采用手控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射手易遭对方攻击,导弹飞行速度较低,机动能力也较差。
  什么是第二代反坦克导弹?
  第二代反坦克导弹是70年代初至70年代未服役的导弹,其代表型有:前苏联的AT-4、AT-5、AT-6,美国的“陶”、“龙”,法国的“哈喷”、“阿克拉”,西德的“毒蛇”,法德联合研制的“米兰”、“霍特”及日本的KAM-9等。这一代导弹中,各项性能最好的是“陶”,其次是“霍特”、“米兰”和“龙”式反坦克导弹。“陶”式导弹在射程、飞行速度、弹径、弹长和翼展5项指标中属第二代中最好的,分别为65~3750米,350米/秒,152毫米,1178毫米和340毫米。弹重最重的是“霍特”导弹,21.8公斤;破甲能力最强的也是“霍特”,达800
  欧洲导弹公司生产的“霍特”重型反坦克导弹毫米。第二代导弹的突出特点是采用了管式发射、光学跟踪、红外半自动有线制导,飞行速度提高了1倍,机动能力由于可以车载和机载从而大大提高,命中概率已达80%~90%,破甲厚度也有所提高。这一代导弹还可分为轻型、重型两类:“米兰”和“龙”即为轻型,其射程在1000~2000米以内,弹重在7公斤左右:“陶”和“霍特”即为重型,其射程在4000米左右,弹重在20公斤上下。
  什么是第三代反坦克导弹?
  第三代反坦克导弹是指80年代初以后服役的导弹和正处于研制阶段的导弹。这一代反坦克导弹性能明显提高,其代表型为:
  美国先进的AAWS-M中型反坦克武器系统,预计1994年开始大规模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美国的“陶”2、“陶”3、“狱火”(又译“海尔法”),“坦克破坏者”等。这一代反坦克导弹的特点是通过车载和机载提高了机动能力,进一步增大了射程,提高了飞行速度和命中精度,在制导方式上开始采用激光、红外、毫米波等新体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由“阿帕奇”反坦克直升机携载的“狱火”,它能超音速飞行,最大飞行马赫数能达1.17,最大射程可达7.5公里,采用半主动激光制导,弹重约50公斤。
  除反坦克导弹外,其它反坦克制导武器也有很大发展。如美国研制的“小牛”导弹,射程达40公里,采用红外制导;用地地战术导弹或飞机发射的“挫败进攻者”敏感反坦克子母弹能携14~24个子弹头,射程150~200公里;用203毫米和155毫米火炮发射的“萨达姆”、“沃斯普”等敏感反装甲子母弹射程12~30公里,可带3个子弹头。
  现代反坦克导弹采用了哪些先进的制导方式?
  现代反坦克导弹采用了激光、红外、毫米波等先进的制导方式,彻底抛弃了那根用以制导的导线,从而使导弹有了发射后不管、自动导向目标的能力。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实际上多为半自动导引型,其发射方式和航空激光制导炸弹是一样的,即瞄准手必须在导弹命中坦克之前始终用激光器发射出的激光束瞄准坦克,坦克接受照射后必然产生一种激光辐射,反坦克导弹所需要的就是这种辐射,于是,它便径直向坦克飞去,只要这种辐射不中断,它就能命中目标。这种制导方式实际还要射手保持瞄准,虽然发射导弹的飞机或车辆发射后不管了,可瞄准手还得管,所以也有很大危险。
  毫米波自动导引是一种真正的发射后不管的导弹。毫米波是指波长相当于10~1毫米,频率30~300千兆赫的一种电磁波。这种毫米波段有一种很奇特的现象:大地自然地形有比较低的反射性和比较高的放射率,而金属目标则恰恰相反,它却具有较高的反射性和较低的放射率。也就是说,当一辆坦克在野外隆隆开进的时候,坦克与背景(大地)毫米波的反射性就有明显差异,即坦克的反射性较高。利用这一原理,把导弹寻的头做成毫米波被动导引式,让它自己去感受这种变化,去追踪反射性较高的目标,就达到真正的发射后不管了。
  先进的中程反坦克导弹,它装有红外成像寻的头除毫米波制导外,红外成像制导也具有发射后不管的功能。它所采用的红外辐射原理与毫米波反射原理相同,也就是说,一辆开进的坦克所辐射出来的热量与大地背景是明显不同的,根据这样的差异,让导弹进行被动探测和跟踪,也同样达到摧毁目标的目的。
  旱期的反坦克导弹是怎样导向目标的?
  反坦克导弹和其它导弹的发展一样,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制导到多体制制导和复合制导、由人工干预到发射后不管,进行自动寻的的复杂过程。
  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基本上是手控制导,即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这种制导方式非常简单,它是根据步枪射击中“三点成一线”的瞄准、跟踪和击发原理而设计的,导弹尾巴上拖着一根制导导线,射手通过望远镜观察,眼睛、目标和飞行中的导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如有偏离,则扳动控制盒中的四个手柄,使之向上、向下、向左、向右改变弹道,很象我们现在电子游戏机的操纵程序。由于人工干予太多,就有点象步枪射击,虽然枪是一样的,可射手不同成绩就相差很大,所以手控线导反坦克导弹的命中概率很低,不到60%,而且仅适用于单兵,机动发射很困难。
  第二代反坦克导弹主要采用红外测角仪半自动有线制导,管式发射。这种发射方式原理其实和第一代发射原理是相同的,也是通过望远镜把十字线对准目标,用手工干予的方式使之进入正确飞行弹道,所不同的是由纯目视瞄准转变为红外光学瞄准,把导弹飞行时尾部的曳光管改为红外发光装置;此外,只要用红外测角仪瞄准目标,不必老担心三点是否成一直线、测角仪就会自动发出修正指令使导弹进入正确的弹道,大大简化了射手的操纵过程。但最根本的一点没有任何改变,即导弹尾部仍然拖着那根长达几公里的导线。红外制导虽然提高了命中概率,但射手的训练和经验等人工干予因素仍起主导作用,由于采用线导,导弹发射后射手还要原地不动地进行制导,这在战场上是相当危险的,极易被敌杀伤。
  反坦克导弹是怎样发射的?
  反坦克导弹种类繁多,发展也十分迅速。导弹射程远近相差极大,“挫败进攻者”最远可达200公里,而一般的轻型反坦克导弹都只有1公里;弹重也是如此,有的重达200多公斤,有的却只有6公斤。导弹差异这么大,它们是怎么发射的呢?一般来说,反坦克导弹的发射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简易发射方式。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多采用这种方式,弹翼做得很大,用来支撑在地面上发射,发射动力采用火箭发动机。
  武装直升机反坦克作战示意图管式发射方式。从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开始,就广泛采用管式发射方式。
  在管式发射方式中,有单兵便携式,三脚架式;也有以吉普车、履带式装甲车为运载和发射平台,将发射管装于其上的发射方式;还有用火炮、无坐力炮和火箭进行发射和助推的方式。对于管射式反坦克导弹来说,其发射动力可用火箭发动机,也可用无坐力炮、高低压炮,甚至用普通火炮。美国第三代反坦克导弹“萨达姆”和“铜斑蛇”就是分别用203毫米榴弹炮和155毫米榴弹炮发射的,其射程分别达30公里和20公里。一般来说,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助推,是给导弹一个足够大的初速,之后,它会自动点燃续航发动机进行飞行。炮射导弹则可依靠巨大的初速靠惯性飞行。
  空射式。空射式反坦克导弹是从第二代开始使用、到第三代大幅度提高作战性能的。用武装直升机或反坦克飞机发射反坦克导弹有许多独到的优点,如平台机动性高,可充分发挥反坦克导弹的威力;射程远,A-10攻击机携带的“小牛”导弹最大射程能达40公里;携载量大,一般车载型多为四联或八联装,但用武装直升机却可携载16枚反坦克导弹(“阿帕奇”),作战效能明显增强。机载型导弹主要有“小牛”、“狱火”、“陶”、“沃斯普”和“挫败进攻者”。
  反坦克导弹在蕾雨天发射时会遭雷击吗?
  战术导弹一般在对流层内飞行,正是风、雨、雷、电相互作用、气流上下湍动、空气最稠密的一层大气层,所以在雷雨天发射导弹,有时碰巧在空中遇雷电时则会发生雷击导弹的事件。不过,此类事件很少发生,有记载的只有过一次,即1984年6月上旬某日“马特”反坦克导弹遭雷击事件。
  当时,天降小雨,云层较低,只有250米,在日本香川县境内,陆上自卫队正在进行“马特”反坦克导弹的实弹射击训练。“马特”导弹是日本研制的一种线导反坦克导弹,1967年开始装备部队。该弹长1米,直径120毫米,重15.7公斤,射程1500米,每个发射装置有5名操作手操纵。事件发生时,导弹已接近目标靶板,恰巧遇到一个落地雷,先是一道强烈的闪光,继而发出一阵轰呜,导弹被击落在地,超高压电流沿制导导线传到操纵台,5名操作手受到强烈冲击,手脚麻木而倒地,分别造成不同程度的烧伤。
  世界上哪个国家海军导弹数量最多、种类最全、技术最为先进?
  世界上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海军或海上力量,其中能够自行设计和生产导弹的国家屈指可数,只有美、苏、英、法、意、日、挪威、瑞典、德国、以色列等十几个国家,而能够生产各种各样的海军导弹(包括战略导弹)的国家则只有美苏两家。前苏联海军因舰载航空兵较落后,所以在舰载机所携空空、空地、空舰和反辐射导弹等方面又落后于美国,在舰空导弹等方面水平也较差,所以,世界上只有美国海军导弹的数量最多、种类最全、技术也最为先进。
  海军是一个综合性战略军种,所以在导弹发展方面一向讲究大而全,其它军兵种拥有的主要导弹它几乎都有,人家没有的(如用于海上和水下发射的)它也应有尽有,因而是一个导弹武器的“小联合国”。
  美国海军的导弹研制是从1944年开始的,目前已拥有30多种,生产数万枚之多,装备海军数百艘舰艇和数千架飞机。
  海军导弹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目前,世界上共有300多种导弹,仅海军导弹就有120种之多。海军导弹一般分为舰对舰、舰对空、空对舰、潜对舰、潜对空、潜对潜、空对潜和岸对舰等多种形式。海洋不象陆地,一般水面舰艇在水面上没有任何地形地物可供依托,面临来自空中、水面、水下和陆地的多维威胁,所以,对海军导弹来说,有许多特殊的要求:如必须具有一定的射程、较高的命中概率、较快的反应速度、抗盐雾和不良气候的侵袭、能在摇摆不定的舰上发射、能在水下隐蔽攻击等等。概括来看,现代海军导弹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射程远。目前反舰导弹射程一般均在40~200公里左右,有的可达450~550公里(如美国的“战斧”和前苏联的ss-N-19);舰空导弹射程一般达20~120公里,射高达30公里;舰载机发射的空对空导弹一般为15~30公里,个别达110~140公里(如美国的“不死鸟”);反潜导弹(火箭助飞鱼雷)一般达40~60公里;潜地巡航导弹可达2500~3000公里(如美国的“战斧”和前苏联的SS-N-21);潜地弹道导弹可达8000~11000公里(如美国的“三叉戟”——II型D-5导弹)。
  精度高。海军导弹的命中概率一般都在60%以上,个别可达90%以上。
  例如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向伊拉克发射的第一批“战斧”导弹,其命中概率就高达98%以上。潜地弹道导弹的圆概率误差已由60年代的2~3公里下降到现在的100~300米,个别可达90米左右。一般来讲,反舰导意大利“奥托马特”2型反舰导弹弹的单发命中概率可达70~90%;舰空导弹多为60~70%;2发齐射时能达90%;舰载机所携空空导弹多为65~75%,2发齐射可达90%以上。
  飞机和导弹是对水面舰艇威胁最大的高速运动目标,所以防空反导导弹速度应为目标速度的1.5~2倍左右。通常航空导弹的飞行马赫数为2.5~3.5.反舰导弹一般飞行弹道较低,有的还掠海3~4米飞行,空气阻力较大,所以现役反舰导弹一般没有超音速飞行的。(有些报道认为前苏联的ss-N-22等飞行马赫数已达1.3以上)。不过,正在研制的新一代反舰导弹预计飞行马赫数将超过2(如法国的“安斯”)。
  威力大。导弹的杀伤威力与命中精度和战斗部装药量有关,如果命中精度高,装药量就不一定很多。现代水面舰艇一般没有厚装甲防护,所以中、近程导弹的装药量都不大,多在120~250公斤左右,只有前苏制反舰导弹例外,大都在500公斤以上。用于打中小型舰艇的导弹装药量就更少,例如海湾战争中多次击沉伊拉克导弹艇的英国“海上大鸥”空舰导弹的战斗部只有20公斤。
  反舰导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反舰导弹是专门用于攻击水面舰艇的一种导弹,根据发射平台和远载工具的不同,可分为舰对舰导弹、岸对舰导弹、空对舰导弹、潜对舰导弹等多种类型。从50年代至今,世界各国已研制了40多种型号,生产了3万枚以上,装备了1000多艘水面舰艇,100多艘潜艇,1000多架飞机和直升机。
  世界上最早研制反舰导弹的国家是前苏联,世界上第一枚反舰导弹是1959年装备使用的有苏制kss一Ni和ASI反舰导弹,世界上第一个用反舰导弹击沉水面舰艇的战例是1967年埃及用苏制“冥河”SS-N-2导弹击沉以色列的“艾拉特”号驱逐舰。
  50年代至60年代,为了从岸上、空中和海洋沉重打击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战列舰和巡洋舰等大中型水面舰艇,前苏联研制了第一代反舰导弹。
  这种导弹外形与二战时纳粹德国的V-2导弹相似,体积很大,航速也低,所以并没有引起美国及西方国家的重视,因为当时它们都在忙于发展“北极星”和“民兵”等洲际弹道导弹。1967年“冥河”导弹击沉驱逐舰的事件发生后,开始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于是兴起了一股发展反舰导弹的热潮。
  70年代是反舰导弹发展的一个高峰,美、苏、法、意和挪威等国相继研制了一批性能较高的第二代反舰导弹,其主要型号有“鱼叉”、SS-N-12、“飞鱼”、“奥托马特”等。
  8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用,反舰导弹的战术技术性能有了很大提高,这一时期发展的第三代反舰导弹主要有:美国的“战斧”、前苏联的SS-N-22、法国的SM-39潜射型“飞鱼”、英国的“海鹰”、“海上大鸥”、瑞典的RBS-15等。
  第一代反舰导弹的主要特点是战斗部装药量大,穿甲能力强,但飞行弹道高,体积大,抗干扰能力差,反应时间长,不太适宜攻击小型舰艇,且只能用于岸、舰发射。
  第二代反舰导弹的特点是体积小,可掠海飞行,反应时间短,能用飞机、舰艇、潜艇发射,但射程较近,一般都不到100公里,抗干扰能力也较差。
  第三代反舰导弹的特点是反应时间短,射程增大到500公里以上,一般也能进行中距攻击;不仅多种平台均可发射,还能在水面舰艇和潜艇上垂直发射;不但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还能够进行重复攻击,抗干扰能力也普遍增强。
  什么是超音速反舰导弹?
  反舰导弹一般都在距海平面300~400米以下的对流层中飞行,空气阻力很大,一般很难进行超音速飞行。目前在役的反舰导弹中,只有前苏联的SS-N-2B/C、SS-N-3、SS-N-7、ss-N-12和ss-N-19等达到了超音速,西方各国反舰导弹还没有实现超音速。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武器的设计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前苏联反舰导弹一般长达6~11米,总重达2300~7000公斤,巡航高度为20~400米;西方恰恰相反,追求的是轻巧、耐用、可靠、通用化和作战效能,不是一味贪大、求重、图快。
  70年代以来,西方也开始研制超音速反舰导弹、主要型号是法德合研的“安斯”(ANs)、英国的“海鹰”和瑞典的RBS-15等。为什么要研制超音速导弹呢?问题很简单,是一个矛与盾的关系。近年来水面舰艇防空系统日益发展,对导弹形成软硬杀伤等多种威胁,作为“矛”的导弹只能求助于飞得更快、更远、抗干扰能力更好、更强,否则是无法攻克舰艇的防御“盾”的。
  一般讲,导弹导引头不变的情况下,飞行速度提高了,在同一时间内飞行的距离也就增大了,所以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射程都比较远。射程远又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怎样才能发现远方的目标?既使能发现还有个识别问题,是友军的还是敌军的?是军舰还是商船?凡此种种,都需要进行论证,由此可以看出,探测设备对导弹射程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如果利用舰载雷达探测和制导,导弹射程仅为35~40公里,如果利用在前方部署雷达哨舰的办法可将射程提高到70公里,如果利用直升机搜索和中继制导则可将射程提高到120~200公里,当然,要是用飞机、预警机或卫星制导射程会更远。
  “安斯”超音速反舰导弹是一种全天候导弹,它比较小巧精干,弹长仅5.5米,弹重只有90公斤,飞行速度可达2倍音速,最大射程180~200公里,可由舰艇、潜艇、飞机等任何平台携载,还可岸基发射。“安斯”实现超音速的奥秘主要在于采用了一台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与同等重量火箭发动机相比,射程增加40%)作主发动机,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作助推器,二者串联布局,装于弹体后部。其外缘还环弹体装有4个空气进气管道,以供固体冲压发动机燃烧用氧。
  美国海军导弹发展了几代?
  美国海军反舰导弹的发展一直坚持精简型号、通用化的原则,所以多年来只有两型,仅发展了两代,即“鱼叉”(又译“捕鲸叉”)和“战斧”。
  “鱼叉”射程110公里,“战斧”则达450~500公里,两型导弹分别于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服役。
  反潜导弹(即火箭助飞鱼雷)的发展较为缓慢,基本上是40年一贯制,只有“阿斯洛克”舰潜和“萨布洛克”潜潜两种。近几年正在研究第二代“海矛”反潜导弹的发展方案,预计射程达160公里。
  空地导弹和反辐射导弹也是美国海军发展的重点,它主要由舰载机携载攻击敌陆地目标,到目前为止发展了四代,即“小斗犬”、“秃鹰”、“幼畜”(又译“小牛”)和“斯拉姆”,其中,“幼畜”目前正在改空舰导弹,“斯拉姆”射程达90~180公里,圆概率误差不大于10米,在海湾战争中首次使用,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反辐射导弹是一种由飞机携载、通过摄取敌雷达波束和电磁频谱,予以摧毁的导弹,海军共发展了两代:即“百舌鸟”和“哈姆”,它们在越南战争、美利冲突和海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展最为活跃,技术水平也处于各个时期的最高点。到目前为止,已发展了三代:“北极星”、“海神”、“三叉乾”C4和D5型。
  其中,“三叉乾”导弹每艘潜艇可装24枚,射程9000~11000公里,也就是说能从美国沿海打到前苏联和中国的任何一块陆地。这种导弹装有10~20个3万吨级TNT当量的分导式核弹头,圆概率误差为90~120米。
  攻击小型舰艇用什么导弹最合适?
  1967年,埃及用“冥河”导弹击沉以色列一艘2500吨级驱逐舰;1982年马岛海战中,“飞鱼”导弹大出风头,相继击沉和重创英国3艘大中型舰船;1986年美利冲突中,美国A-6E攻击机用“鱼叉”导弹一举击沉利比亚310吨“战士”LK型导弹艇,27名艇员随舰沉没。从上述海战来看,用“飞鱼”击沉一艘现代化驱逐舰,其费效比是非常高的(30万美元对1亿美元),然而用“冥河”、“鱼叉”之类装有较大型战斗部的导弹去打小艇,颇有点杀鸡用牛刀的味道。
  按海军舰艇的分类,一般500吨以上称“舰”,500吨以下称“艇”,艇中多为导弹艇、鱼雷艇、炮艇,目前世界上光导弹艇差不多有1000艘,不要看它吨位不大,但具有小轻快猛、机动性好、目标小,易攻击别人,别人却很难打它的特点,因而是近海防御型海军装备最多的一种舰艇。这种艇可以多艘编成,采用集群式攻击的战术时,一次能发射数十枚反舰导弹,因而对航母、巡洋舰等大中型舰艇是个不小的威胁。
  为了对付小艇,80年代以来,英、法、意等国专门研制了“海鸥”、AS-15TT和“火星”等空舰导弹。这几型导弹的共同特点是:弹体很小,有的只有2.3米长(“冥河”6.5米);重量很轻,有的只有100公斤(“冥河”300公斤);战斗部重量很小,有的只有25公斤(“鱼叉”227公斤、“战斧”454公斤、“冥河”512公斤);射程较近,只有15~20公里(“战斧”450公里)。这些特点都是根据小艇的固有弱点设计的,如战斗部重量等。小艇由于体积矮小,舰载雷达的对海视距只有十几公里,又不能装备区域防空导弹,所以选用舰载直升机携载、在其火力网外或视距外发射是相当安全的。海湾战争中,为了摧毁伊拉克那几十艘小艇,美国人舍不得动用“鱼叉”和“战斧”,专门调用了英国的“海上大鸥”,结果,“山猫”直升机一次挂4枚,象老鹰抓小鸡一样一个一个地把伊导弹艇敲掉了12艘,命中率达98%以上,自己一点损失没有。实战说明,这种导弹一旦和机动性强、视距远、能对导弹进行跟踪和照射的舰载直升机结合起来,其作战效能是相当高的。
  “飞鱼”导弹有哪些战例?
  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英国和阿根廷在南大西洋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海战。战争中,阿根廷使用仅有的几枚法制“飞鱼”导弹先后击沉英国海军最现代化的4200吨级导弹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和1万多吨的辅助船“大西洋运送者”号,并重创“格洛摩根”号驱逐舰,1983年11月21日,伊拉克飞机发射“飞鱼”导弹击沉正在波斯湾航行的希腊12550吨级的货轮“安提哥那”号。
  1987年5月17日晚10时10分,伊拉克空军的一架“幻影”F-1战斗机携两枚AM-39“飞鱼”导弹对航行于波斯湾的美国海军舰艇发动攻击,结果一枚导弹命中“斯塔克”号导弹护卫舰左舷首部,撕开一个3X4.6米的大洞,舰上浓烟滚滚,舰艇遭重创,37人被炸死炸伤。继而,第2枚“飞鱼”命中该舰,因伊军未装引信,才没将舰蜒炸沉。不到5年,一型导弹便屡立战功,接连击沉和重创海军舰船,甚至连最现代化的美英海军舰艇也难逃厄运,这不能不说是奇迹。“飞鱼”导弹因此而声名大振,身价百倍。售价由原来的每枚20万美元长到了100万,到1987年以后干脆就又长到130~150万美元。
  用户由原来的不足10个,一下子扩展到21个,到1987年以后达27个之多。
  “飞鱼”真的享誉世界了。它究竟有什么绝招呢?
  其实,“飞鱼”导弹在现代反舰导弹中性能并不算最先进,只是使用武器的人在战术运用上比较得当,加之有时是对方完全没有防备(如后两个战例)所至。“飞鱼”导弹是70年代中期以后服役的,到现在已发展了四个系列:MM-38舰对舰型、AM-39空对舰型、MM-40岸对舰型和SM-39潜对舰型。
  其中,SM-39为最新型号,不对外销售,目前外售最多的是MM-38和AM-39型。
  “飞鱼”导弹有哪些特点?
  从几次实战应用来看,“飞鱼”导弹虽然射程不远,只有40~70公里;战斗部也不大,只有165公斤;航速也不高,飞行马赫数只有0.93,但的确有自己的一些特色,有几样“绝活”:一是掠海飞行。反舰导弹的弹道一般都比较高,象前苏制“冥河”导弹就更高,达150~300米,体积又大,极易被发现和击毁。“飞鱼”导弹首次将飞行弹道降到10~15米(巡航),在接近目标时的飞行高度只有2~3米。由于地球曲率的影响,一般驱逐舰和护卫舰在海上的雷达视距也就是20多公里,再加上雷达搜索盲区较大,“飞鱼”巡航弹道10~15米已经在其舰载雷达盲区之内了,更不用说掠海2~3米飞行了。“飞鱼”弹体本来就很小,再加上海浪杂波对雷达波束的反射,所以舰载雷达很难发现它。
  二是采用半穿甲型战斗部。现代舰船一般仅在战斗情报中心、机舱、弹药库等核心舱室用18~25毫米厚的合金材料或克夫拉装甲防护,其它部位没有装甲。“飞鱼”接触舰艇后先以动能穿透舷部薄钢板,穿入舰内舱室数毫秒后战斗部再引爆,所以虽装药不多,但破坏效能很大。
  三是抗干扰能力较强。“飞鱼”采用巡航段惯导、在距目标10公里左右时转入未段主动式雷达自动寻的,寻的雷达抗干扰能力很强,且具有抗海杂波和恶劣环境的能力,它能以士30°扇面在两秒钟内捕捉到目标,并立即转入跟踪。惯导段弹上雷达不开机,无法干扰;自导段弹上雷达开机可施放干扰,但掠海飞行又发现不了,所以让它钻空子的机会很多。
  舰载直升机用导弹攻击舰艇的第一个战例是什么?
  1982年4月25日,英国和阿根廷正在南大西洋展开激战。在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英国海军一架“山猫”直升机的“海浪花”雷达发现了一艘阿根廷海军的“圣菲”号潜艇,当时这艘潜艇正处于水面航行状态。此时,“山猫”直升机立即关掉“海浪花”搜索雷达,下降到距水面几十米的雷达盲区内悄悄接近目标。在距目标15~20公里时突然向高空爬升,雷达开机重新捕获和跟踪目标,同时发射“海上大鸥”空舰导弹。导弹离机坠落一段距离后弹上火箭发动机点火,按预定程序逐步下降到3~5米的掠海高度飞行,此时机载雷达一直照射目标对其进行引导攻击。在距目标几千米时,进一步降低飞行高度,终于击中“圣菲”号潜艇的舰桥。潜艇被英军俘获,艇上除1人死亡、1人炸伤外其余都被英军俘虏。这次战斗是历史上第一次用舰载直升机携空舰导弹攻击舰艇(潜艇)的战例。
  从那之后,又有过几次类似的战例。1982年5月3日夜晚,一架“山猫”直升机从英国海军“格拉斯哥”号导弹驱逐舰上起飞,以7秒钟的间隔连续发射两枚“海上大鸥”空舰导弹,击毁阿根廷“M,索布拉尔”号巡逻艇。同日夜晚,一架“山猫”直升机从英国海军“考文垂”号驱逐舰上紧急起飞,连发两枚“海上大鸥”导弹,一举击沉阿“A.索布拉尔”号巡逻艇。
  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中,“山猫”又携“海上大鸥”连续歼灭了几乎整个伊拉克海军舰队。
  世界上装载导弹最多的舰艇是哪一型?
  导弹是水面舰艇的主要武器,反舰、防空和反潜作战都少不了它。一般美国驱逐舰装有2座4联装反舰导弹发射装置、1座双联装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和1座8联装反潜导弹发射装置。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巡洋舰,美国海军17525吨的“长滩”号所携武器也相差不多,只是多装了2座双联装区域防空导弹发射装置。由于武器装载量少,舰上配置较为合理,所以美国海军舰艇看上去很美观。
  前苏联1980年以后服役的“基洛夫”级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其满载排水量达28000吨。该级舰武器装载量之多为历史所罕见,故而成为世界上装载武器最多的一级舰艇。该级舰都装了些什么武器呢?以“伏龙芝”号为例便可见一斑。在反舰武器方面,装了20枚可垂直发射、射程达500公里之遥的SS-N-19超音速反舰导弹。在防空反导方面,装了128枚垂直发射的SA-N-9舰空导弹,射程15公里。此外,还装有1座双联装SA-N-4舰空导弹发射装置(备弹40枚),射程12公里。同时,还备有可发射96枚SA-N-6舰空导弹的垂直发射装置。这样,一艘舰就装了240余枚导弹,其中有的导弹长达11米、重约7000公斤,可见是一座巨大的浮动式军火库。
  飞机和舰艇发射导弹有什么不同?
  飞机和水面舰艇都是携载和发射导弹的理想平台,但各自采取的发射方式都有所不同。首先,飞机可以采取弹机一致的方法对准目标发射导弹,水面舰艇就不行,这主要是它相对飞机而言机动性太差,不可能用随时掉转航向的方法发射导弹。通常,水面舰艇通过转动导弹发射装置的方法,赋予其一个初始大致的方向。不过,近年来发展的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不管什么导弹一律垂直向上发射,尔后再按预定弹道飞行。
  其次,飞机一般以超音速或超音速几倍的速度飞行,也就是说,它的飞行速度一般比空舰、空地导弹的飞行速度快。这样,就可以赋予导弹一个很大的初速,也就是说,发射后导弹不用助推,主发动机直接点火就行了,水面舰艇则不行,它的最高航速也就是40节,无法为导弹提供能够让主发动机点火的条件,所以,一般均需先用1至2个固体火箭发动机助推,使导弹能加速到能稳定飞行和开启涡喷发动机或冲压发动机的速度,再让导弹在主发动机的推动下进行巡航飞行。直升机虽然也是飞机的一种,但由于它飞行高度低,速度慢,同样也无法提供给导弹以稳定飞行和主发动机点火的初速,所以也要靠火箭助推。
  最后一点,就是飞机所谓发射导弹只不过是空投而已,飞机挂弹多在翼下或机身下部,其挂弹暴露的时间较短,一个航次也就是凡个或十几个小时,工作环境又是在条件较好的空中,所以让导弹裸露在外,便于投放即可。水面舰艇则不然,舰艇出航一次少则几周,多则半年以上,所以让导弹裸露在外是绝对不行的。在海上航行时,狂风巨浪经常拍击到导弹发射装置,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盐雾的侵蚀要求导弹必须置于特殊的发射装置之中,该装置是一个密封的保护箱,温度湿度均可调,因而不仅是一个发射装置,也是导弹存储的一个良好装置。对垂直发射的导弹来说,因全部置于主甲板以下,储存条件就更好了。
  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的舰艇是哪一艘?
  1980年7月,美国发表了一幅前苏联海军“基洛夫”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正式服役的彩色照片。这幅照片引起了世界军事评论界的关注,一向以装载武器多多益善,所有舰艇主甲板以上都堆得满满的前苏联军舰,为什么一下子利索了许多,整个前甲板一片平坦,只有些方格子状的大铁块,却不见那些翘首扬臂的导弹,它们哪去了?难道没装备?不可能,一艘28000吨的世界头号巡洋舰,怎能不装备导弹?后来,军事家们发现,前苏联的军舰专家计高一筹,把导弹放到主甲板以下的舱室里去了,它就象弹道导弹那样,垂直向上发射。这个先进经验很快被西方窃取,一两年之后,就相继推出了一些较为成形的垂直发射方案。继美国海军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陆续装备大中型舰艇之后,其它西方各国也纷纷效仿,掀起了“垂直发射热潮”。
  英国为它的“海狼”舰空导弹研制的垂直发射系统已正式装备其22型和23型护卫舰上;法国正在研制的垂直发射系统用于发射SA-90和SA-N-90防空导弹,是海陆通用的一种型号;西德的FMs-90、意大利的“腹蛇”导弹也都在研制相应的垂直发射系统,似乎在90年代之后,大有取代倾斜式发射装置的趋势。
  舰载导弹垂直发射有哪些特点?
  舰载导弹垂直发射何以风糜全球,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通用性好,储弹量多。美国巡洋舰采用最先进的MK-26倾斜式导弹发射装置时最大储弹量仅44枚,而采用MK-41垂直发射装置后,舰舰和舰空导弹的储弹量分别为44枚和61枚。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圣。哈辛托”号导弹巡洋舰就携载了100多枚“战斧”导弹,并进行了垂直发射攻击作战。又如,前苏联“伏龙芝”
  号导弹巡洋舰采用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后,舰舰和舰空导弹的储弹量分别达20枚和224枚,成为单舰载弹量最多的一艘舰。
  其次是反应时间短,发射率高。采用倾斜式装置,发射一枚导弹需20~30秒,最快也要10秒。垂直发射时反应时间大为缩短,l秒钟便可发射1发,而且可数发齐射,这对舰艇防空反导作战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由于导弹发射后垂直升空,所以具有360°全方位攻击的能力。这一点倾斜式发射装置无论如何也是做不到的,因为舰上不可能没有发射死区,最大发射扇面能达到士90°就相当不错了。
  最后是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垂直发射系统不用海上再装填,发射时也不用瞄准一次发射一发,所以作战效能有很大提高。北约各国把原来的8管“海麻雀”倾斜发射装置改为垂直发射装置后,其重量减轻了53%,空间少占62%,价格节省25%以上。美国的MK-41系统采购费也较MK-26便宜很多,仅为其采购费的30%左右。
  美国海军舰空导弹发展了几代?
  美国海军舰对空导弹的研制是从著名的“3T”计划开始的,即按照最早的一项“黄蜂”计划,需要研制三型远中近程搭配、高中低空协调的“小猎犬”、“黄铜骑士”和“靴靶人”舰空导弹,因三型弹名均以T字母打头,故得其“3T”之名。“3T”计划到1960年全部完成,自60年代未开始,又继续研制第二代舰空导弹,即著名的“标准”-I型中程导弹,它主要用于舰队防空。该型导弹目前已研制了四种改进型,最大射程可达110公里,飞行马赫数为2.5.配装“宙斯盾”系统之后,可多枚齐射,能以最快的反应速度对付敌飞机和导弹的饱合攻击。
  空空导弹是美国海军发展最快、用量最多的一种导弹,因为2000多架舰载战斗机,攻击机要装备,1000多架海军陆战队的飞机也要装备,还有部分出口。空空导弹已发展了三代,第一代已全部退役,第四代“先进中程空空导弹”正在研制。美国海军的空空导弹也是接近中远程配套发展的,例如近距格斗弹“响尾蛇”已发展了三代,有四种改型:“麻雀”中程空空弹也发展了三代,有六七种改型;最负盛名的是“不死鸟”多目标远程拦截导弹,它最大射程能达130公里。
  什么是第一代舰空导弹?
  舰空导弹是由水面舰艇携载,用于舰队区域防空和单舰点防空的一种重要武器。从50年代起,到目前已发展了三代。就舰队区域防空导弹而言,目前已发展了15个型号;就单舰点防空导弹来说,已发展了12个型号。舰空导弹的研制和生产主要集中在美、苏、英、法、意、瑞典、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其装备舰艇较多,估计已装备35个国家的约600艘各类作战舰艇。
  第一代舰空导弹是50年代未至60年代未服役的,当时,由于反舰导弹刚刚开始发展,还没有对水面舰艇形成真正的威胁,所以水面舰艇防空的主要打击目标是飞机。由于当时飞机的飞行高度较高,所以第一代舰空导弹多为舰队区域型防空导弹,也就是说射程一般控制在50公里和20公里左右,单舰点防空导弹射程在5~15公里左右,射高分别为0.03~20公里和3公里左右。第一代舰空导弹的典型型号是美国的“小猎犬”、“黄铜骑士”和“鞑靼人”;前苏联的SA-N-1、SA-N-2、SA-N-3;英国的“海参”和“海猫”。
  除“海猫”导弹为单舰点防空导弹外,其余导弹都是舰队区域防空型导弹。
  在这些导弹中,射程最远的是前苏联的SA-N-2,50公里,其次是英国的“海参”导弹,45公里;射高最大的也是这两型导弹,分别为28公里和15公里;速度最快的是前苏联的SA-N-2,飞行马赫数为3.5,其次是美国的“小猎犬”,飞行马赫数为3;发射重量最大的是前苏联的SA-N-2,2300公斤,其次是英国的“海参”,1815公斤;弹体最长的是前苏联的SA-N-2,10.7米,其次是美国的“小猎犬”,8.23米;战斗部重量最重的也是这两型导弹,分别为120公斤和100公斤。
  什么是第二代舰空导弹?
  第二代舰空导弹是60年代未至70年代未服役的,此间,由于埃及用“冥河”导弹击沉了以色列一艘驱逐舰,从而大大刺激了反舰导弹的发展,反舰导弹和飞机相比,目标小、速度快、能在低空或超低空飞行,所以对水面舰艇的威胁相对更大一些。同时,由于第一代舰空导弹主要是中程导弹居多,对飞机也形成了威胁,所以这个阶段的飞机飞行高度也开始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高空飞行,在舰空导弹的射程之外对舰艇实施攻击;二是低空、超低空飞行,在舰载雷达盲区和舰空导弹的最小射高高度之下飞行。为了对付这两种威胁,第二代舰空导弹开始两极分化,舰队区域防御型导弹继续增大射程,以覆盖全空域、全高度,单舰点防空导弹则大批量研制和生产,以对付低空、超低空飞行目标。第二代舰队区域防御型舰空导弹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标准”-I型、英国的“海标枪”和法国的“玛舒卡”。其中,射程、射高和飞行马赫数为最大的是英国的“海标枪”,分别为70公里、0.03~20公里和2.8.发射重量最大、长度最长、战斗部最重的是法国的“玛舒卡”,分别为2080公斤、8.6米和120公斤。第二代单舰点防空导弹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海麻雀”、“契姆普”,前苏联的SA-N-4、SA-N-5,英国的“海狼”、“斯拉姆”,法国的“海响尾蛇”和意大利的“腹蛇”(又译“毒蛇”、“阿斯派德”)。其中,射程最远的是“海麻雀”,1~18公里;射高最高的是SA-N-4,6000米;速度最快的是“海麻雀”和“腹蛇”,飞行马赫数为2.5;发射重量最重的是“腹蛇”,220公斤;弹体最长的是“腹蛇”,3.7米;战斗部重量最重的是SA-N-4,40公斤。
  什么是第三代舰空导弹?
  第三代舰空导弹是70年代未以后发展起来的,此间,由于空中目标机动性能有很大提高,飞行速度加快,制导方式多样化,所以要求新一代防空导弹必须具有反应时间短、命中精度高、飞行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在舰队区域防空导弹方面,美国为配合“宙斯盾”舰载防空武器系统,研制了作战效能很高的“标准”-l导弹的增程型,后来又发展了中程型和增程型的“标准”-I型导弹,成为第三代区域防空导弹中的佼佼者。
  此外,前苏联还发展了SA-N-6和SA-N-7.其中;各项技术指标均居世界之最的是“标准”-I、RIM-67B增程型导弹,它最大射程96~l10公里,最大射高24;4公里,飞行马赫数2.5~3,弹长8.23米,战斗部重61公斤。第三代单舰点防空导弹有:美国、丹麦和德国联合研制的“拉姆”滚动弹体导弹、前苏联的SA-N-9,瑞典的RBS-70和以色列的“伯拉克”等。此外,还有“海麻雀”的改进型AIM-RIM-7M、“海狼”的改进型Gws-26、法国正在研制的“萨德尔”和意大利的“信天翁”等。第三代点防空导弹中,射程最远的是SA-N-9,15公里;拦截距离最近的是“萨德尔”,300米;飞行速度最快的也是“萨德尔”,马赫数为2.6;弹体最长的是SA-N-9,3.5米。
  为对付空中饱合攻击,大都采用了先进的相控阵雷达发现和跟踪目标,反应时间已缩短到5~8秒,发射方式大部分已实现了垂直发射。
  舰空导弹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从现代舰空导弹的发展看,其主要特点是:系统反应时间短。为了有效地对付来袭的飞机和导弹,要求舰空导弹必须尽可能缩短反应时间,以尽快组织反击。目前,舰队区域防空导弹的反应时间为20~30秒,单舰点防空导弹的反应时间为5~8秒。
  导弹飞行速度快。由于空中来袭飞机和导弹的飞行马赫数一般为1左右,所以要求舰空导弹中区域防空型的飞行马赫数为2.5~3,点防空型为1.5~2.5.为了获得这一速度,区域防空型导弹一般采用一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助推器,有的则采用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或液体火箭发动机。点防空导弹大都采用一级固体发动机。
  发射装置灵活多样。舰空导弹一般采用双联、四联和八联装发射装置,有的点防空导弹甚至采用24联装发射装置,有的还与舰炮共用一个发射装置,形成弹炮一体化的点防空新模式。近年来使用最多的是垂直发射装置,因为它具有反应时间短,无须再装填,可多枚齐射,不用瞄准即可垂直向上发射等特点,所以很受青睐,这种发射装置联装数最多的能达61枚,一般为16~32枚。
  制导方式多,精度高。能不能准确地击毁来袭的空中目标,是关系到舰艇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制导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舰队区域防空导弹多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有的也采用复合制导,如“标准”导弹。复合制导主要是在中段采用惯性制导和指令修正,在未段采用半主动雷达寻的,这样舰载照射雷达可以为多枚导弹进行末段照射,从而提高了对付多目标的能力。有些导弹则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可同时自动寻的对多种目标实施攻击。单舰点防空导弹过去大都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目前则多采用被动雷达加红外寻的、激光照射、雷达或光学等新的制导方式。
  战斗部破坏效能高。舰空导弹能不能有效地摧毁来袭的空中目标,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首先是能不能精确地将导弹引导至攻击空中目标的正确航向和方位,其次是战斗部威力是否足够大,能否将目标彻底摧毁。由此可见,战斗部重量和装药是很重要的;目前,区域防空式导弹战斗部为30~120公斤,点防空导弹为15~30公斤。为了控制脱靶率,大多数导弹还装有非触发式近炸引信和预制破片式杀伤型战斗部,这样,对飞机和导弹的杀伤距离分别可达7~10米和3~5米。
  舰空导弹能用来攻击水面舰艇吗?
  舰空导弹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舰队区域防空型导弹,射程为110~20公里,它主要负责一个编队或一个特混舰队高中低空、远中近程全方位防空任务;另一类是单舰点防空导弹,射程在20公里以下,最近可对距舰300米的目标进行攻击,这类导弹的主要任务是分管各舰本身的自卫防御,因射程较近,大多设计为反导弹型或反低空、超低空飞行的飞机等目标。舰空导弹由于射程覆盖范围较广,制导精度又较高,所以命中概率一般均可达到70~80%以上。舰空导弹是用来防空反导的,能不能用来攻击水面舰艇呢?
  我们知道,现代水面舰艇上装的76毫米,100毫米,甚至127毫米的舰炮大都是用来攻击水面舰艇的,但也可对空射击,所以叫平高两用炮,舰空导弹的射程范围大,从300米到110公里不等,飞行速度又快,所以要用来攻击水面舰艇也是非常合适的,但使用时最好象平高两用炮那样采取直接命中的方式进行攻击。由于舰空导弹战斗部较小,一般对水面舰艇的破坏能力有限,但由于它速度快,比反舰导弹快2~3倍,所以冲击力要比等量战斗部所造成的破坏力大1倍多。另外,反舰导弹基本无法进行海上再装填,发射完就完了,如果这种情况下遇有海上舰艇威胁,则应毫不犹豫地使用舰空导弹实施攻击,舰空导弹一般舰艇储弹量较多,又可再装填,因而也是一种高平两用的理想武器。
  潜艇上能装备防空导弹吗?
  水面舰艇由于暴露于水面,极易成为飞机和导弹攻击的目标,潜艇则不同,它深潜于茫茫大海之中,似乎飞机无法攻击它,导弹也不能入水去摧毁它,所以装备潜空导弹的必要性不是很大。其实不然,自80年代以来,“海水透明化”的程度越来越大,飞机对水下潜艇的搜索和跟踪方式也越来越先进,因而成为潜艇的一大天敌。对于用柴油机和电动机推进的常规潜艇来说,它不能象核动力潜艇那样一个猛子下水,就能潜航3个月不用上浮,它由于采用柴油机作主动力装置,电动机作水下航行的动力装置,所以必须保持经常给蓄电池充电,否则潜艇就无法在水下航行。柴油机工作时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要呼吸氧气,否则无法形成燃烧式爆发冲程,无法作功,这就是为什么潜艇经常浮上水面“换气”和充电的原因。
  处于水下几米或处于水面航行状态的常规潜艇,最怕碰上飞机,通常艇上装备有轻武器用于防空。80年代以后,陆军发展了一些性能较好的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从而引起各国海军的兴趣,目前有些潜艇已试装了“吹管”
  稻‘自动点火“等导弹,射程在5~8公里之间。法国和德国在SS-12线导反坦克导弹的基础上,正在研制”独眼巨人“型潜空导弹。这种导弹长1.85米,弹径0.165米,弹重43公斤,战斗部重3公斤,采用水下鱼雷发射管发射,射程10公里,用以攻击敌反潜巡逻机和直升机。
  台湾国民党海军最先进的导弹是什么型号?
  台湾国民党军队从70年代初期开始通过特许证生产、技术引进、改装和自行研仿设计等途径进行导弹武器的发展,目前已拥有6型较为先进的导弹:“雄风”舰舰导弹、“雄风”岸舰导弹、“昆吾”反坦克导弹、“青蜂”战术地地导弹、“天弓”空空导弹和“天弓”-Ⅱ型空空导弹。
  台湾国民党海军目前最先进的导弹是“雄风”系列导弹。该型导弹采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制导方式为光学加雷达加未段半主动寻的,最大射程37公里。导弹发射后,先爬升到80米高空,尔后俯冲至20米高度,进入平飞段。当导弹飞行4公里后,便进入发射母舰的雷达波束范围内,导弹由光学制导改为雷达波束制导。当导弹飞距目标8公里处,再次俯冲,降至距海平面3~4米高度掠海飞行。此时,弹体雷达开机,锁定目标,转入未制导阶段,抗干扰系统开启,直至击毁目标。
  “雄风”导弹是在以色列“迎伯列”导弹的基础上研仿的,其命中概率高达95%。目前,主要装备26艘“自强”级导弹艇和2艘“龙江”级导弹艇,每艇分别装之枚和。枚。此外还装备7艘驱逐舰。“雄风”导弹还研制了车载型岸舰导弹,射程30~40公里,发射装置安装在半拖车上,由重型牵引车拖拉,主要用于沿岸防御。
  什么是岸舰导弹?
  1991年2月26日,海湾战争交战正酣,伊拉克海军向位于波斯湾的美国海军“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发射了一枚“蚕”式岸舰导弹,但并未击中,在距舰、英里处被英国海军“格洛斯特”号导弹驱逐舰上的“海标枪”区域防空导弹摧毁,人们认为这是岸舰导弹攻击水面舰艇的第一个战例。实则不然,早在1982英阿马岛海战中,即战争结束的前3天,(1982年6月11日),正在轰击斯但利港的英国驱逐舰“格拉摩根”号被一枚“飞鱼”反舰导弹击中,当时,人们并不以为然,因为飞机用“飞鱼”导弹已击沉了“谢菲尔德”号和“大西洋运送者”号两艘舰船。后来人们才发现,这是一枚岸对舰的“飞鱼”导弹所为,是阿根廷用舰载发射装置自己改装后,用C-130运输机运抵斯但利港的。所以,岸舰导弹的第一个战例应该从马岛海战算起。
  岸舰导弹是一种什么武器呢?实际上它与装在舰艇上的导弹差不多,主要区别是发射装置不同。由于在陆地、海岸和要塞地区发射,所以其发射装置多采用车载机动式,由发射指挥、射前检查、电源和发射架等组成一个发射系统,一般以营为作战单位。发射车多为轮式,为了提高越野、跨壕能力,也有采用履带式车辆的。在险要海岸,还可采用固定式发射场,有的还建有专用洞库,发射时将发射装置推出洞外,以增加隐蔽攻击能力和生存能力。
  目前,一般重要海峡通道都布设有岸舰导弹发射阵地和机动发射部队,如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部署的“蚕”式导弹阵地,在1987年的海湾油轮战中使美国军舰望而生畏;日本在津轻、对马和宗谷海峡,也部署了SSM-l型岸舰导弹,以有效地封锁三海峡和日本海;在地中海、黑海和台湾海峡,沿岸各国也部署了一定数量的岸舰导弹。
  岸舰导弹基本都是舰舰导弹的改进型,其主要性能和舰舰导弹相差不多,射程一般在40~200公里之间,前苏联的岸舰导弹一般射程较远,可达500公里左右,但飞行弹道高,命中概率低,抗干扰能力较差。目前常用的反舰导弹有前苏联的SSC-2B、SSC-1、SSC-3,法国的MM-40“飞鱼”,意大利的“奥托马特”,挪威的“企鹅”、瑞典的RBS-I5G、RBS-I7,日本的SSM-1和台湾的“雄风”等。美国也拟将“战斧”和“鱼叉”改为岸舰导弹。
  潜艇是怎样分类的?
  按动力推进方式,可分为核动力潜艇和常规动力潜艇。核动力潜艇在艇上设有堆舱,舱内有核反应堆、热交换器等,同时还设有主机舱,内有带传动装置的蒸汽轮机等。由原子核裂变产生的热能,经热交换器和蒸汽轮机转换为动能,带动螺旋桨推动潜艇航行。常规动力潜艇一般采用柴油机、电动机推进。在水下潜航时用蓄电他和电动机推进,在水面或通气管状态航行时,用柴油机推进,同时带动发电机给蓄电池充电。
  按任务和武器装备情况,可分为弹道导弹核潜艇、攻击型核潜艇和常规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是以远程弹道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并配有鱼雷等自卫武器的一种战略潜艇,主要装备国是美、苏、英、法。攻击型核潜艇是以鱼雷、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的潜艇,它包括装巡航导弹、各种飞航导弹的核潜艇。其主要任务是实施战役战术攻击和作战。常规潜艇和攻击型核潜艇作战任务等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动力不同,二是以执行战术任务为主。此外,还有雷达哨潜艇、布雷潜艇、侦察潜艇、运输潜艇等辅助潜艇。
  世界上第一艘潜艇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古人对水下航行坚信不移,曾制造过多种潜水器进行水下探索,但真正将这种潜水器用于军事目的还是17世纪初的事。
  世界上第一艘潜艇是荷兰发明家科尼利斯。德雷贝尔于1620~1624年间制成并进行试验的。这种潜艇是用木料制成,外面蒙了一层涂油的牛皮潜水船,船上装载12名水手,船内装有羊皮囊充当水柜。下潜时,羊皮囊内灌满水;上浮时,就把羊皮囊内的水挤出去:航行时,就用人力划动木桨而行。
  潜艇什么时候开始执行作战任务?
  潜艇第一次执行攻击任务是在1776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当时美国的戴维。布什内尔发明了一种“海龟”号潜艇。“海龟”号潜艇形似鹅蛋,尖头朝下,艇内仅容一人,艇底设有水柜和水泵,另装有手摇螺旋桨,艇外还挂有炸药桶。战争中,美军命令一陆军中士驾艇偷袭停泊于纽约港的英国军舰“鹰”号。这位中士向艇底水柜内注水后便潜入水下通过手摇螺旋桨以3节速度驱艇前进。当驶至“鹰”号舰底部时,便用木钻在其船底钻孔,准备吸附炸药桶。谁知该舰底部全以铜皮包封,钻不透。“海龟”号艇内空气只能维持30分钟,这位中士只好仓惶逃走。行驶不远便浮出水面,不巧被英军巡逻艇发现,“海龟”艇便乘机点燃挂于艇外的炸药桶,方得以脱身并安全返航。
  第一个研究潜艇蒸汽机的是什么人?
  第一个研究潜艇用蒸汽机推进装置的是美国人罗伯特。福尔敦。
  1794年他旅居英国,3年后移居法国,开始研制潜艇,并于1800年制造了一艘“鹦鹉螺”号潜艇。该艇为铜壳铁架,水上航行时用折叠式桅杆和船帆,水下航行时靠螺旋桨推进,压载水柜可使潜艇下潜,水平舱能保持潜航深度,艇内空气可供4个人和根蜡烛在水下呼吸和燃烧3个小时。“鹦鹉螺”号由于执行战斗任务不利,被法国驱出境外。之后,福尔敦又重返伦敦,并继续试验他的“鹦鹉螺”号潜艇。保守的英国海军将领拒绝发展这种新型武器,于是福尔敦只好展转回到老家美国。在那里,他研制成功采用蒸汽机推进、能装100人的“沉默”号大型潜艇。然而,这艘“沉默”号随着福尔敦的去世也永久地沉默于锚地,最后腐蚀而沉没。
  潜艇攻击成功的第一个战例发生在何时?
  世界上第一次用潜艇击伤击沉水面舰艇是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当时,南军造了一种“大卫”号蒸汽机驱动的半潜式铁甲舰,艇首设一长杆,杆端捆有炸药,以此来炸毁敌舰。1863年10月5日,“大卫”艇向北军的“克伦威尔”号铁甲舰出击,将该舰炸伤。次年,又建造了一艘可潜入水下、由8名艇员摇桨航行的“享雷”号潜艇,它长约40英尺,航速4节,主要武器是鱼雷。攻击时,潜艇潜入敌舰下面,装有90磅炸药的鱼雷拖在艇后200英尺处,靠触及目标来摧毁之。
  1864年2月17日傍晚,“享雷”号潜艇用鱼雷击沉了北军的轻巡洋舰“休斯敦”号,自己因被吸入被炸的巡洋舰中也沉于海底。
  早期的潜艇采用什么机器动力?
  早期的潜艇只是用人力驱动的一种潜水器,严格说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潜艇,因为水下续航力、航速和攻击力还相当小。
  世界上真正把机器动力用于潜艇并进行水下航行还是1880年以后的事。当时,英国人利用蒸汽锅炉燃烧后残存的蒸气可将潜艇驱动航行几海里。
  后来瑞典人发明了一种双螺旋桨驱动的蒸汽动力潜艇,它可在水下50英尺潜航,并第一次在艇上安装了鱼雷发射管。1864年,法国人建造了一艘长146英尺的“拉布朗格”号潜艇,它第一次使用80马力的空气压缩机驱动。
  1866年,英国人建造成功世界上第一艘电动机驱动的“鹦鹉螺”号潜艇,它采用由100节蓄电池为动力的2台50马力电动机驱动,水面航速6节,航程80海里。这种电动潜艇一直沿用到现在。
  由于动力装置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19世纪末期潜艇发展攻克了许多难关,有些技术一直沿用下来。
  1899年法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双壳体潜艇“一角鲸”号,它长111.5英尺,水面航行采用蒸汽动力,水下航行采用电动力,水柜设于内外壳体之间,水下巡航力可达48小时。法国还于190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艘柴油动力潜艇“白鹭”号。除潜艇动力外,当时在潜艇的潜浮技术和武器配置方面也有长足进展。1897年5月17日,美国建成第一艘战斗潜艇“霍兰”号,美国海军于1900年10月12日将其编人现役,并编入序号sS-1型潜艇。“霍兰”号水面航行用汽油机推进,水下航行用电动机推进,艇首装有一个鱼雷发射管,备有3枚鱼雷。另外,还装有两门炮,一门朝前,一门朝后。“霍兰”号载有9名艇员,并改装过不同类型的推进器、升降舵和其它设备。
  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仅美国发明家约翰。霍兰设计和建造的潜艇就有40多艘,先后售干俄、日、英等国。当时,这些潜艇的最大水上排水量为300~392吨,最大艇长为160英尺,最大航速水面为14节,水下为11节,鱼雷发射管最多为4管,艇员最多为28人,潜深最大为200米。
  潜艇内的氧气是从哪里来的?
  氧气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没有氧气,人就会窒息而死。生活在大气中的人们,谁也不会为没有足够的氧气而发愁。然而,在水下数百米长期潜航的潜艇艇员却视氧气为生命,因潜艇上要是没有足够的氧气,人员就无法生存,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战斗力了。我们知道,潜艇是一种被耐压壳体和非耐压壳体密闭的水卜舰艇,它在水下潜航时是怎样获得足够的氧气的呢?潜艇艇员呼吸的氧气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通气管装置、空调装置、空气再生装置和空气净化装置。
  通气管装置是一种可以升降的管子,在近海海域或夜间航行时,潜艇有时上浮至潜望镜深度,在距水面几米或十几米深的地方伸出潜望镜观察水面及空中敌情,如条件允许,可将通气管升出水面,空气经管子进入潜艇舱室,舱内污浊空气可通过设在指挥台围壳后部的排气管装置用抽风机排出,使艇内空气对流,可以保持新鲜空气。潜望镜深度在战术术语中称作危险深度,为了隐蔽起见,潜艇一般都不敢使用这种工作状态,因为它极易被敌反潜兵力发现,在近海还容易撞击或搅乱渔网等。
  空调装置主要是保持艇内的温度、湿度等,使艇员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同时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它本身并不能产生氧气。
  空气再生装置是一种可以生成氧气的装置,它由再生风机、制氧装置、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等组成。工作时,风机将舱内污浊的空气经风管抽至二氧化碳吸收装置,消除二氧化碳,再在处理过的空气中加进由制氧装置产生的氧气,然后经风管送到各舱室供艇员呼吸,如此循环,以达空气再生的目的。
  这种空气再生装置通常还可用电解水来制氧,它分解出的氧气可供70~100人呼吸数小时,但由于耗电过多,不适于常规潜艇。此外,还有一些预储氧气的方法,如再生药板、氧气瓶、液态氧和氧烛等。再生药板是一种由各种化学物质及填料制成的多孔板,空气流过时,就能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
  一般潜艇上带的再生药板,可使用500~1500小时。氧气瓶是将氧气储存起来的一种高压容器,使用时打开阀门即可放气,主要供潜水钟、深潜器等使用。液态氧也是一种与氧气瓶类似的高压容器,它可供100名艇员使用90天。氧烛是一种由化学材料等制成的烛状可燃物,点燃后即可造氧。一根1尺长、直径3寸的氧烛所放出的氧气,可供40人呼吸1小时。
  空气净化装置是将艇内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控制在允许标准值以下的一种处理装置,常用的有以下四种:一是消氢燃烧装置,它主要是用电加热器将流过的空气加温,然后在催化燃烧床的催化作用下使氢、氧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水蒸气,氢就被燃烧掉了。二是有害气体燃烧装置,其工作方式与第一种基本相同,只不过它所燃烧掉的是有害气体。三是二氧化碳净化装置,它通过一种特殊药液来吸收二氧化碳。四是活性炭过滤器,它是用活性炭作滤料,是由特制的炭组成的多孔性吸附剂来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进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潜艇能撞破冰层吗?
  厚厚的冰层可以阻碍反潜水面舰艇的航行和反潜飞机的探测,这对航行于北极冰下的潜艇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但弹道导弹核潜艇在发射导弹攻击预定目标时,往往需要先撞破冰层再进行水下发射,因为导弹本身不具备撞碎冰层的能力。
  怎样才能撞破冰层呢?美国1959年3月,首先利用“鳐鱼”号攻击型核潜艇在北极冰下潜航12昼夜,曾先后10次用指挥台围壳撞碎0.2~0.3米厚的薄冰而浮出水面。
  1960年1月,美国又派出一艘攻击型核潜艇进行冰下航行,历时31个昼夜,航程8000余海里,先后两次用指挥台围壳撞穿厚达0.9米的冰层。
  80年代以来,美国新型攻击型核潜艇“洛杉矶”级对指挥台围壳和上层建筑进行了加固,使之能撞穿厚达1~2米的冰层。潜艇上一般装有水下电视、照明灯和回声测冰仪等设备,用以探测薄冰区,然后再进行撞击,使潜艇浮出水面。
  潜艇能携载飞机吗?
  本世纪初,当飞机刚刚问世后,人们就开始试验用舰艇携载飞机,从而发展成航空母舰。航空母舰虽能够携载大量飞机,但易遭敌袭击,且需大批舰艇护航。潜艇隐蔽性好,能不能用它来携载飞机,上浮时把飞机弹射升空,潜入水下时进行隐蔽机动,进而出其不意地对敌发动突袭呢?
  早在1925年,法国人就在“絮库夫”号潜艇上装设了一个水上飞机机库,用于试验。美国海军于1922~1924年购买了14架小型飞机,计划由潜艇携载。首先进行这项试验的是S-1号潜艇,在其指挥台围壳后安装了一个钢质圆筒,内装一架水上飞机。1923年10月~11月间,该艇曾携载Ms-1型水上飞机进行试验,在狭窄的潜艇甲板上将散装的飞机组装起来就用了4个多小时,最后也未能起飞。1926年,s-l号艇又载XS-1型飞机试验,潜艇浮出水面后,从圆筒状机库内取出飞机进行组装,然后潜艇下潜,飞机脱离潜艇后浮在水面再行起飞。这样,组装和起飞用了12分钟,收回并将飞机放进机库用了13分钟。
  二次大战中的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人建成当时世界最大的潜水航母1-400级,它长400.25英尺,排水量5700吨,和一艘轻巡洋舰差不多。艇上装有可容纳3架飞机的机库,装备1门140毫米甲板炮和7门25毫米高射炮,还装有8个鱼雷发射管和20枚鱼雷。1-400级潜艇水面航速18.7节,水下航速6.5节,机库直径4,2米,长30.5米,装在前甲板的弹射器长26米,弹射起飞间隔为4分钟。
  1942年下半年,1-400级潜水航母曾向被围困的岛上运送过飞机。
  潜艇上的潜望镜有什么作用?
  潜望镜是潜艇的眼睛,是潜艇指挥员观察外部世界的唯一窗口。早期的潜艇,在艇壳上设有玻璃舷窗,潜艇浮出水面时艇员可透过舷窗向外了望。
  1854年德国的白马。戴维设计了一种有两面镜子的潜艇视管,下潜的潜艇可通过视管进行一定角度的观察。1872年发明了棱镜潜望镜和望远镜,侦察时将其升出水面,不用时则降入艇内。现代潜望镜长达10~15米,顶端直径最小仅有1英寸,可大大降低侦察时的暴露率。
  潜艇潜望镜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军用光学仪器,它的主要作用是:观察、搜索海面及空中目标;测定目标的方位、距离、速度和舷角,装定鱼雷发射提前角,对敌舰进行瞄准,实施鱼雷攻击;对目标进行侦察照相,或对战斗效果进行记录摄影;进行天文导航时用来测量天体(太阳、月亮星体)高度,以确定艇位;进行陆标导航时,用来测定岸标的方位、距离;采用电子技术和无线电技术,通过在镜管上安装天线和接收系统来完成卫星导航、无线电通信、电子侦察与电子干扰等任务。因此,潜望镜既是一种观察设备,又具有鱼雷射击瞄准具、测距机、照相机、导航仪和无线电观察通信设备的功用。
  按照战术使用要求,潜望镜可分为三种类型:用于观察、搜索目标,测定目标方位、距离、速度和舷角的攻击潜望镜;用于天文导航、卫星导航、侦察摄影、电子侦察、电子干扰和通信的多用途潜望镜;导弹核潜艇专门用来进行天文导航的潜望镜,以及深潜器用的水下观察潜望镜和电视潜望镜等专用潜望镜。
  早期的潜艇为什么装备火炮?
  潜艇是以鱼、水雷等水中兵器为主的水下攻击型兵力,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及两次大战之间发展的潜艇却都装有火炮,有的竟多达三四门,口径达12~23英寸不等。当时,潜艇的主要攻击目标是水面舰船,作战样式以水面巡航为主,只有在需要隐蔽攻击时才潜入水下,所以火炮的作用还相当重要,它是攻击水面舰船和岸基目标的重要武器。
  一次大战期间,德国建造了一型长315英尺的大型水下运输型潜艇,它由8~12人操纵,水面航速12节,水下航速7节,可运载700吨货物,除装备鱼雷外,艇上还装了甲板炮。英国建造的3艘M级潜艇,除装4个鱼雷发射管外还装备了1门12英寸口径的重炮和1门高射炮,航行时,其甲板以下潜入水中,而长长的炮管和潜望镜则伸出水面。M级潜艇长296英尺,水上排水量1650吨,采用柴电动力推进,水面航速14节,水下8节。除M级潜艇外,英国还发展了两型重要潜艇:K级和X-1级。K级艇长达340英尺,水上排水量1780吨,水面航速23.5节,水下航速10节;X-1级艇是1925年建成的远航重炮潜艇,除装有6个鱼雷发射管外,还装备4门5.2英寸双联装装甲炮塔炮。
  法国于1934年建成“絮库夫”号重炮潜艇,它装有10个鱼雷发射管,2门8英寸火炮,还有一个可容纳1架水上飞机的机库。1928年,美国建成当时最大的潜艇“亚尔古水手”号,它水上排水量达2710吨,全长387英尺,装有2门6英寸火炮,4个艇首鱼雷发射管和60枚水雷。
  潜艇在一次大战中发挥过什么作用?
  尽管早在1776年就有过美国用“海龟”号潜艇袭击英国军舰的战例,但潜艇真正参战并取得战果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崭露头角,成为对水面舰船有一定威胁作用的特殊舰艇。1914年9月5日,德国U21号潜艇用一枚鱼雷击沉英国军舰“开路者”号,250名官兵葬身海底。1914年9月22日,德国U9号潜艇在比利时海外用不到90分钟的时间就击沉3艘12000吨级的英国装甲巡洋舰,舰上1500人死亡。到1915年末,德国潜艇击沉600余艘协约国商船;到1916年和1917年,被击沉的商船总数已分别达1100艘和2600艘。当时,仅1艘U35号德国潜艇就独自击沉了226艘舰船,总计达50多万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击沉的商船总数达5906艘,总吨位超过1320万吨。据统计,战争中用潜艇击沉的各种战斗舰艇共达192艘,其中有战列舰12艘,巡洋舰23艘,驱逐舰39艘,潜艇30艘。战争中各参战国共建造了640余艘潜艇,仅德国建造的潜艇就有300多艘。
  潜艇在二次大战中发挥过什么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潜艇已成为主要的水下战舰。在大西洋战场,德国潜艇曾有效地破坏了盟军的海上交通线;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曾用潜艇重创日本海军舰队。破坏海上交通线主要是攻击盟军的商船队和护航船队。当时,指挥德国潜艇的海军上将卡尔。邓尼兹发明了一种“狼群”战术,即用6~12艘潜艇组成水下舰队,白天尾随护航队,黄昏时进入攻击阵位,夜晚钻入护航队中用直航鱼雷实施近程攻击,这种战术极为有效。
  1940年10月,一个由12艘潜艇组成的“狼群”就击沉了32艘舰船,而自己安然无恙。到1941年,德国用潜艇击沉盟军舰船的总数已达1150艘;到1942年则上升到1600艘。
  1943年以后,由于盟军加强了反潜护航兵力,并在舰艇、飞机上加装了雷达,使舰船沉没数量降低了65%,到1944年只有200艘舰船被击沉。二次大战中,德国共建造潜艇1131艘,加上战前造的57艘,共1188艘。这些潜艇击沉了3500艘舰船,造成45000人死亡。到战争结束时,德国已有781艘潜艇被击沉,二次大战中,除德国外,轴心国中的意大利和日本分别建造了41艘和129艘潜艇,加上战前建造的105艘和68艘,分别达146艘和197艘,战争中分别损失84艘和130艘。同盟国方面,主要是英美两国拥有潜艇兵力,战前,两国分别建造了58艘和130艘,战争中分别建造了165艘和203艘,这样分别达233艘和333艘,战争中被击沉的潜艇分别为76艘和53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参战国共有潜艇496艘,战争中建造了1669艘,使潜艇总数达2100余艘。战争期间,潜艇击沉的作战舰艇达395艘(含战列舰3艘、航空母舰17艘、巡洋舰32艘、驱逐舰122艘),击沉的运输舰船达5000余艘,2000余万吨。
  二次大战以后,由于没有出现较大规模的海上战役,所以潜艇的实战应用较少,只是在马岛海战中英国的“征服者”号潜艇击沉过一艘阿根廷巡洋舰,其次便是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洛杉机”级潜艇用“战斧”巡航导弹攻击伊拉克本土目标。现代潜艇已成为一支战略核反击力量和核威慑力量,已成为一支打击敌大中型舰艇和岸基目标的重要力量。
  潜艇外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潜艇和水面舰艇不同,它不仅能在水面航行,还能潜入水下航行。
  在艇体外形方面,现代潜艇一般干舷很低,甲板很窄,上层建筑很小,只有一个舰桥。为了减小航行阻力,潜艇通常采用以下四种艇形:一是流线型,它是由水面舰艇演变来的,艇体细长,长宽比通常为11~12:1,这种艇体外形一般适用于常规潜艇。二是水滴形,它形似一滴水滴,艇首粗而圆,艇尾细而尖,长宽比为7~8:1,是50年代以后发展的一种新艇形,主要特点是流体阻力小,适合于长期水下航行的攻击型核潜艇。三是拉长了的水滴形,这种艇体较长,适合在中部装载导弹,所以常用于弹道导弹核潜艇;四是鲸鱼形,艇首类似流线形艇体,其余部分类似于水滴形艇体,主要适用于常规潜艇。
  潜艇艇体有哪些结构形式?
  现代潜艇的艇体结构分为双壳式和单壳式两种,双壳式艇体就象保温瓶的结构一样,类似于保温瓶胆的那一层叫耐压壳体,常用HY-80、HY-100或钛合金等高强度钢或合金材料制成,一般能耐300~600米深水的静水压力,耐压壳体内装有所有电子、机械、鱼雷等设备和武器,人员生活、居住和作战也在其中。非耐压壳体是用一层薄钢板焊接而成,主要是赋予潜艇一个良好的艇体外形,以减小水下航行阻力,由于壳体到处充满透水孔,内外压力相等,所以它不承受压力。目前有些导弹潜艇把内外壳体间隔作成2~3米宽,把导弹垂直安放其中,以节约艇内空间,同时减缓鱼雷的攻击和爆炸破坏效能。单壳体潜艇就是只用一个耐压壳体,但在首、尾、舰桥等处还需用非耐压艇体式的钢板赋予其艇形,以减小水下航行阻力。
  潜艇怎样下潜和上浮?
  潜艇和水面舰艇区别最大的一点就是水柜,对水面舰艇来说,最怕的就是舰内进水,但对潜艇来说,需要的就是进水,因为只有灌进足够的海水潜艇才能下潜。为此,潜艇上设有操纵水柜、专业水柜、生活水柜等多种用来灌水的空间。在潜艇的内外壳体之间,通常设有10来个主水柜,甲它来控制潜艇的下潜和上浮。下潜时,可以往水柜中灌水,艇体沉入水中,通过操纵体和舵便可控制其下潜深度;上浮时,用高压气把水柜中的水压出柜外,潜艇便可浮出水面。为了调整潜艇均衡,还设有若干调整小柜,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控制艇的稳定和平衡。为了保持和改变航向,潜艇上装有方向舵(垂直舵),为了保持和改变深度,还装有升降舵(水平舵)。方向舵一般装在艇尾,而升降舵则分别装于首尾,个别还将首升降舵装到指挥台围壳上,以避免干扰声纳的工作。在靠码头时,首升降舵或围壳舵可收回。
  潜艇在大海上有哪些航行状态?
  潜艇在海上活动时,一般有四种航行状态:第一种是水面航行状态,即象水面舰艇那样在水面航行,通常在潜艇的进出港口、通过浅水海域或艇内发生故障、艇体破损或出现意外事故时使用;第二种是半潜航行状态,即只要卜甲板和指挥台围壳露出水面,这种航行状态很少使用,只是潜艇由水面航行状态转入水下航行状态的一种过渡航行状态;第三种是通气管状态,主要用于柴油机工作和给蓄电池充电,通常只有常规潜艇才保持这种航行状态;第四种是水下航行状态,即潜艇全部潜入水下航行。
  潜艇通常在哪些深度航行?
  潜艇在水下航行时,一般可以在五种深度进行航行或停留。一是潜望深度,是指潜艇把潜望镜或其它雷达天线等观察器材升出水面的深度,一般为7~15米左右,在这一深度航行时,可以对空、对海、对岸进行搜索和通信联络,也可以升起通气管用柴油机航行和充电;二是危险深度,一般为10~25米,在这一深度范围,潜艇极易被敌反潜兵力探测,也较易与大型水面舰艇相碰撞,通常潜艇不在这一深度航行或停留;三是安全深度,一般为25~30米,这一深度通常不易被敌反潜兵力探测,也不易与大型水面舰艇碰撞,因此通常是潜艇准备浮出水面或使用武器的理想深度;四是工作深度,通常为极限深度的80~90%,对大、中型潜艇来说约250~550米左右,这一深度是潜艇进行水下机动和航行的主要范围;五是极限深度,大型潜艇300~600米,中型潜艇300~400米,小型潜艇120~150米,这一深度是潜艇的最大下辖深度,只有在遭敌追击或特殊情况下才进入这一深度,以防艇体变形。
  潜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潜艇的主要特点有三个:首先是隐蔽性好,在茫茫大海中,一旦潜入水下航行,雷达和光学仪器等都无法进行探测,仅靠水声和一些非声探测设备很难发现潜艇的行踪;其次是续航力大,一般大型常规潜艇,水面状态续航力可达2~3万海里,水下中速航行时可达80~100海里,通气管状态可达1.2~1.5万海里。核潜艇基本全部在水下航行,续航力均在10万海里以上。核潜艇一次装满油、水、食品等补给品之后,一次可在水下连续航行60~90昼夜;第三是突击威力大,装备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反潜导弹、防空导弹和鱼、水雷武器之后,潜艇能在海洋上攻击世界上任何一块陆地,能对舰艇、飞机和潜艇发起攻击,并能进行布雷作业。
  什么是弹道导弹潜艇?
  弹道导弹潜艇是以洲际弹道导弹为主要武器的潜艇,又称为战略潜艇或战略导弹潜艇。弹道导弹潜艇除前苏联第一代潜艇外,其余均为核动力推进。
  目前,世界上共有150余艘弹道导弹潜艇,前苏联最多,其次是美、英、法三国。
  弹道导弹潜艇排水量一般为6000~30000吨,载弹量为16~24枚,射程达8000~11000公里,水下续航力无限。弹道导弹潜艇归海军建制和指挥,但战略性调防、部署和导弹发射的批准权限在国家最高指挥当局。弹道导弹潜艇与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一起构成国家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因此,平时主要游戈于水下,对敌实施战略核威慑;战时,作为高中存力的核反击力量,负责摧毁敌岸基战略目标,政治经济高度集中的大中城市,主要交通枢纽和通信设施,大型军事基地和港口等重要目标。
  前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共发展了几代?
  前苏联是最早发展弹道导弹潜艇的国家,也是拥有潜艇数量最多、型号最多,单艇吨位最大的一个国家。早在50年代中期前苏联就开始发展弹道导弹潜艇,到目前已发展了五代,其中常规潜艇为第一代,其余四代均为核潜艇。这五代潜艇分别为:第一代弹道导弹潜艇为ZV级和G级,是5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期建成服役的。ZV级是1955年改装的一型潜艇,为常规动力推进,装2枚陆基“斯柯达”导弹,射程仅150公里,弹长10米,重5.4吨。1958年才换装sS-N-4“萨克”弹道导弹,它是前苏联第一代潜地弹道导弹,射程350海里,弹长15米,弹重20吨。ZV级艇水下排水量2600吨,艇长90米,水下航速15节。G级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是1958年专门建造的一级艇,装3枚SS-N-4导弹,同级共建19艘,分5个改进型号。
  第二代弹道导弹潜艇是H级,J958年建造,1962年服役。H级是前苏联第一代核动力导弹潜艇,水下排水量5500吨,水下航速22节,自给力60昼夜,潜深300米,装3枚射程1200公里的sS-N-5“塞尔布”导弹。导弹命中精度2公里,弹头当量60万吨,艇首、尾分别装6个和4个鱼雷发射管。
  H级潜艇共有3种改型。
  第三代弹道导弹潜艇是Y级,1968年建成服役。该级艇1967~1976年共建34艘,1978年后有5艘改成攻击型核潜艇,其余28艘导弹潜艇中除1艘装12枚sS-N-17导弹之外,全部装16枚SS-N-6“索弗莱”导弹。Y级潜挺水下排水量I0000吨,水下航速30节,自给力60昼夜,潜深400米。导弹射程2400~3000公里,命中精度1.8公里,可携3个分导式多弹头。
  第四代弹道导弹潜艇为D级,1973年开始建造,目前仍是重点发展的型号。D级潜艇是前苏联导弹核潜艇舰队的中坚力量,到目前共发展了4个型号。D-I型共建18艘,1972~1977年服役,水下排水量11000吨,水下航速25节,装12枚SS-N-8导弹;D-I型1973~1975年服役,水下排水量13000吨,水下航速24节,人员编制134人,共建4艘;装16枚SS-N-8导弹;D-Ⅲ型和D-Ⅱ型性能基本相同,共建14艘D-Ⅳ型1984年开始建造,到1990年已有6艘服役,并仍以每年1艘的速度建造。D-Ⅳ型艇水下排水量13600吨,采用双壳体结构,装16枚可携10个分导弹头、射程达8300公里的ss-N-23“轻舟”型导弹。
  第五代弹道导弹潜艇为“台风”级,1980年开始建造,到1990年已有6艘建成服役。“台风”级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级潜艇,水下排水量达29000吨,艇长270米,宽23米,水下航速24节,潜深450米,人员编制150人,可装20枚携有7个分导弹头、射程8300公里的SS-N-20导弹。
  美国弹道导弹核潜艇共发展了几代?
  美国于1957年开始建造第一代弹道导弹潜艇,到目前共发展了四代:第一代是“乔治。华盛顿”级,1961年服役,同级共造5艘。该级艇水下排水量6888吨,水下航速30节,潜深300米,可装16枚射程2200公里的“北极星”A-l导弹。
  第二代是“伊桑。艾伦”级,1963年服役,其水下排水量7880吨,水下航速30节,潜深400米,可携16枚射程2800公里的“北极星”A-2导弹。
  第三代为“拉斐特”级,1967年服役,共造31艘,水下排水量8250吨,航速30节,潜深530米,可装16枚“北极星”A-3和“海神”C-3导弹,射程分别为4600公里和5900公里,分别携3个和10个分导弹头。
  第四代为“俄亥俄”级,1976年建造,1981年服役,1990年已有11艘建成服役。该级艇是美国排水量最大的一级艇,也是世界上装弹量最多的一级艇。其水下排水量18700吨,艇长170.7米,水下航速25节,潜深300米,人员编制133人,可携24枚装有14个分导弹头、射程达11000公里的“三叉戴”Ⅱ型导弹。
  英国和法国有哪些弹道导弹核潜艇?
  英国弹道导弹核潜艇只发展了一级4艘,目前正在研制新的一级“先锋”
  级,预计90年代中期眼役。英国现役“刚毅”级是1967~1969年服役的,水下排水量8400吨,水下航速25节,装16枚美制“北极星”A3导弹。新的“先锋”级水下排水量达16000吨,艇长150米,装16枚美制“三叉戟”Ⅱ型导弹。
  法国弹道导弹核潜艇共发展了三代:第一代为“不屈”级,共建1艘,1979年建造,水下排水量8920吨,装16枚M4导弹;第二代为“可畏”级,潜艇性能与第一代基本相似,只是载弹个同,改携M20导弹,该级共建5艘;第三代为“凯旋”级,目前正在建造,拟于90年代中期服役。该艇水下排水量14200吨,艇长138米,潜深300米,主要装射程10000公里的M5导弹。
  此外,还装有“海鳝”鱼雷和“飞鱼”反舰导弹。
  什么是攻击型核潜艇?
  攻击型潜艇是以鱼雷、反潜导弹和反舰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的潜艇。
  潜艇按动力形式可分为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和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两类;按装载武器类型可分为鱼雷攻击潜艇、飞航导弹潜艇、巡航导弹潜艇等。攻击型潜艇的主要任务是:搜索和攻击敌潜艇,攻击敌航母战斗群和水面舰船编队,为弹道导弹潜艇和航母战斗群扫清航道和执行护航任务,以及实施战略、战役侦察,破坏敌海上交通线等。攻击型潜艇中作战效能最高的是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它主要分布在美、苏、英、法等国;常规潜艇数量较多,主要分布于苏、英、法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
  美国的攻击型核潜艇共发展了几代?
  攻击型核潜艇的最早发源地是美国,它于1954年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鹦鹉螺”号攻击型核潜艇,至今已发展了六代、13级共100余艘。
  第一代是“鹦鹉螺”级和“海狼”级,1954年服役,各建1艘,主要是试验用。“鹦鹉螺”级长97.5米,水下排水量4040吨,水下航速40节:“海狼”级水下排水量4110吨,潜深200米,艇员105人,装6个鱼雷发射管。
  第二代为“鳐鱼”级,共4艘,1958年服役。该级艇是第一型批量建造的核潜艇,其水下排水量2861吨,水下航速25节,潜深220米,艇员87人,装8个鱼雷发射管。
  第三代为“铿鱼”级,共6艘,1961年服役。该级艇是第一次使用水滴型线型的艇体,第一次采用装在指挥台围壳两侧的水平舵。该艇水下排水量3513吨,装6个鱼雷发射管。
  第四代为“长尾鲨”和“鲟鱼”级,分别造了13艘和37艘。“长尾鲨”级1968年服役,水下排水量4300吨,潜深300米,装4个鱼雷发射管,可发射反潜导弹、反舰导弹:“鲟鱼”级1975年服役,水下排水量4640吨,潜深400米,装4个鱼雷发射管,可发射反潜导弹、反舰导弹和“战斧”巡航导弹。这一代潜艇的主要特点是:建造数量多,达50艘;首次采用HY—80钢,使潜深增大1倍,达400米;首次采用主、辅和应急三套推进装置;首次将鱼雷发射管从艇首移至中部;首次装有多用途综合声纳和水下射击指挥系统;首次装备反潜导弹、反舰导弹和巡航导弹(从鱼雷管发射),使潜艇具备对舰和对地攻击能力。
  第五代为“洛杉矶”级,1976年服役,到1990年已有43艘服役,另有20艘订货,准备建60余艘,是世界上同级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核潜艇。该级艇水下排水量6900吨,逛长109米,水下航速30节,潜深450米,艇员127人,装4个鱼雷发射管,可发射反潜导弹、反舰导弹和巡航导弹。该级艇的主要特点是:噪声小,安静性好,隐蔽性强;水下航速高,潜深大;从1989年起,首次装备“战斧”巡航导弹垂直发射装置,装弹量达12枚,另外还可装12枚备用导弹或鱼雷。12具导弹发射管位于艇首部内外壳体之间,由位于非耐压艇体中的水密发射筒发射,海湾战争中该级艇成功地发射了十几枚“战斧”导弹。此外,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从第34艘艇起又把水平舵从指挥台围壳改回到艇首,并可以收放。
  第六代是“海狼”级,1989年建造,90年代中期服役,拟造30艘。该级艇长99.4米,水下排水量9150吨,是美国性能最先进、耗资最大、吨位最大的一级艇。其主要特点是:艇体设计独特,长宽比较小,能穿透较厚的北极冰层;安静性较好,艇体装有吸声涂层;水下航速高,可达35节;作战指挥控制系统先进;武器装载量大,鱼雷和导弹的携载量可达50枚。
  前苏联的攻击型核潜艇共发展了几代?
  前苏联从5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攻击型核潜艇以来,已发展了四代(不含巡航导弹潜艇):第一代为N级,1958年服役,到1963年共造13艘。该级艇长109.7米,水下排水量5000吨,水下航速30节。
  第二代为v级,分v-1、V-Ⅱ和V-Ⅲ三个型号,首艇1966年建成。其中,V-Ⅱ级有16艘服役,V-Ⅱ级有7艘服役,V-Ⅲ级到1990年有23艘服役,这样,V级艇共有46艘服役。V-H级艇1984年开始服役,目前仍在建造。该艇水下排水量6000吨,潜深400米,装6个鱼雷发射管,可发射反舰或反潜导弹。
  第三代是A级,1983年服役,同级6艘,水下排水量3300吨,水下航速高达42节,潜深可达600~900米,艇员60人,装6个鱼雷发射管,可携20枚备用雷,并能发射SS一N15导弹,A级艇是世界上航速最快、潜深最大的一级潜艇,目前的反潜潜艇和鱼雷都还达不到如此高速,更无法在如此深的海底进行活动,因而A级艇被认为是性能最好的艇之一。
  第四代是“塞拉”、“麦克”和“阿库拉”级,它们都是80年代中期以后服役的艇。“塞拉”级又称8级,1984年开始服役,到1995年将达33艘。
  该级艇水下排水量7200吨,水下航速32节,潜深达540米,装6个鱼雷发射管,可发射SS-N-21巡航导弹。“麦克”级又称M级,1985年开始服役,水下排水量9700吨,是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攻击型核潜艇。该艇水下航速35节,装6个鱼雷发射管,可发射SS-N21巡航导弹或反潜导弹。
  1989年4月7日,唯一的一艘M级潜艇因电气短路事故沉没,包括艇长在内的42名艇员全部遇难。“阿库拉”水下排水量8000吨,武器配备与性能和其它两级类似。
  英国和洁国发展过哪些攻击型核潜艇?
  英国自1963年开始发展攻击型核潜艇,到目前已建成四代:
  第一代“无畏”级,1艘,艇长81米,水下排水量3500吨,水下航速28节。
  第二代“勇士”级,5艘,1971年服役,艇长86.9米,水下排水量4800吨,水下航速25节,潜深300米,装6个鱼雷发射管,备雷26枚。
  1982年马岛海战中,该级中的“征服者”号用“虎鱼”鱼雷击沉阿军万吨级巡洋舰。
  第三代“快速”级,6艘,水下排水量4900吨,1981年服役,其性能与第二代相仿。
  第四代“特拉法尔加”级,到1990年已有5艘服役,另有2艘订货。该级艇是英国性能最先进、吨位最大的一级攻击型核潜艇,水下排水量5208吨,水下航速达32节,装5个鱼雷发射管,可潜射“鱼叉”反舰导弹。
  法国1976年才开始发展攻击型核潜艇,1983年开始服役,目前只有4艘服役,准备建8艘。“红宝石”级是世界上排水量最小的攻击型核潜艇,水下排水量仅2670吨,水下航速25节,潜深300米,艇员66人,装4个鱼雷发射管,备雷18枚,可发射“飞鱼”反舰导弹。
  巡航导弹潜艇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巡航导弹潜艇是以巡航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的潜艇,攻击对象有敌大中型水面舰艇及岸基军政设施等。从1953年美国建成第一艘巡航导弹潜艇以来,至今已发展了四代。美国发展巡航导弹潜艇的目的主要是想用战略型核巡航导弹对苏陆基军政目标进行攻击,因此,在1959年美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建成服役之后,巡航导弹潜艇受到冷遇,美国全力发展攻击威力大、命中精度高和射程远的弹道导弹,而巡航导弹的发展却中止下来。前苏联第一艘巡航导弹潜艇的服役时间虽比美国晚了3~5年,但其发展却令世人震惊。前苏联一直把巡航导弹潜艇作为攻击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等大中型舰艇的重要武器,所以发展迅速,已有四代建成服役,无论在吨位、数量,还是载弹量和技术性能等任何方面,都具世界最先进水平。
  70年代以后,由于前苏联大力发展大吨位航空母舰、巡洋舰等大中型舰艇,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发展巡航导弹的问题。但是,美国巡航导弹的发展与苏截然不同,它不是单独发展巡航导弹潜艇,而是利用攻击型潜艇改装巡航导弹,使其具有中、远程对地攻击和反舰作战能力。西方各国的潜艇自70年代以来也开始装备战术型反舰导弹,预计到90年代未,各类潜艇将普遍改装潜射导弹。
  什么是第一代巡航导弹潜艇?
  自50年代以来,巡航导弹共发展了四代,主要集中在前苏联。
  第一代巡航导弹潜艇的建成和服役是在战后初期至50年代末期,其主要特点是美苏竞相发展,使常规潜艇具备了远程攻击能力,但由于导弹技术、发射技术等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导弹只能在水面状态发射。因导弹体积庞大,无法装入潜艇舱内,只好将其装人发射筒内固定在潜艇上甲板上。第一代巡航导弹潜艇的研制实际上从二次大战时期已经开始了,当时德国曾在U-511号潜艇上安装了6个火箭发射架进行试验,后来V-1型导弹落入美国人手中,美国海军于1945~1946年改装了一艘装备这种导弹的“淡水鳕”(sS348)号潜艇,并在1947年2月12日发射了第一枚导弹,1950年“天狮星”I型巡航导弹试飞成功之后,美国海军开始考虑发展第一代导弹潜艇。1957年终于建成“灰背鲸”(SSG-574)号和“黑妒”(SSG-577)号导弹潜艇。“天狮垦”1型巡航导弹飞行马赫数为0.9,射程640公里,每艘潜艇可装4枚。“灰背鲸”号潜艇水上排水量2670吨,水下排水量3650吨,全长317英尺,4枚导弹分储于两个发射筒中,安放在指挥台围壳前的甲板上。与此同时,前苏联也于50年代初开始研究巡航导弹潜艇,1956年在w级潜艇后甲板上装设了一个单筒式“沙道克”巡航导弹发射筒,后来又改在指挥台围壳后端的甲板上装设了一个双筒式巡航导弹发射筒,到1961年又开发了“W-长筒”型配置,即在指挥台围壳两侧共设置4具呈20“仰角的固定式发射筒,发射筒用导流罩与指挥台围壳和潜艇甲板连成一体,这样便产生了前苏联第一代巡航导弹潜艇。
  什么是第二代巡航导弹潜艇?
  第二代巡航导弹潜艇是60年代初至60年代未发展的,其主要特点是潜艇采用了核动力装置;巡航导弹由甲板以上改为甲板以下,全部装入潜艇舱内;导弹发射仍采用水面状态“热”发射,所以在潜艇上甲板两侧有明显的凹坑式导烟穴,载弹量明显增多,一般每艇可达6~8枚。此间,美国于1960年建成第一艘核动力巡航导弹潜艇“大比目鱼”(SSG-N-587)号,该艇长106米,水上排水量3850吨,水下排水量5000吨,艇员120人,可装3枚重达11吨、超音速飞行、射程1000海里的“天狮星”Ⅱ型导弹,或装5枚“天狮星”Ⅰ型导弹。由于1959年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号建成服役,美国巡航导弹潜艇的发展宣告中止。前苏联第二代巡航导弹潜艇发展异常活跃,先后有J级和E级服役。
  1962年建成水下排水量4300吨的J级常规潜艇,每逛装4枚导弹,同级共建16艘。随后又于60年代初建成苏第一艘巡航导弹核潜艇;Ⅰ级,其水下排水量5000吨,装6枚SS-N-3巡航导弹,同型共建5艘;1963年建成E-Ⅱ级,其水下排水量6200吨,装8枚导弹,同型共建29艘。
  什么是第三代巡航导弹潜艇?
  第三代巡航导弹潜艇是60年代未至80年代初发展的,其主要特点是:美国完全中止了巡航导弹潜艇的发展,但从1972年起开始在潜艇卜装备“鱼叉”战术反舰导弹,同时于70年代初开始研制“战斧”巡航导弹。前苏联仍坚定不移地发展巡航导弹潜艇,在技术上实现了五大突破:巡航导弹潜艇实现核动力化;潜艇水下排水量增至8000吨;水下航速由原来20节左右猛增至37节;载弹量由8枚增至10枚;导弹由水面“热发射”转入水下“冷发射”。第三代巡航导弹核潜艇主要有两级:C级和P级。
  1968年建造的C-1级和C-Ⅱ级,分别建造11艘和6艘;1971年建造的P级仅建造1艘。
  什么是第四代巡航导弹潜艇?
  第四代巡航导弹潜艇是80年代以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美国核动力攻击型潜艇普遍装备“鱼叉”反舰导弹和“战斧”巡航导弹,每艘装12~15枚,并采用水下垂直发射。法国也开始装备“飞鱼”SM39潜射战术反舰导弹,英国、日本等国也在改装反舰导弹。
  前苏联积数十年巡航导弹之经验,终于于1980年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一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奥斯卡”级(O级),它水下排水量达14000吨,航速33节,可装24枚SS-N-19巡航导弹,而且可以水下发射。
  世界上最大的巡航导弹潜艇是哪一级?
  世界上第一代巡航导弹潜艇最大排水量3650吨,装弹4枚;第二代巡航导弹潜艇最大排水量6200吨,装弹8枚;第三代巡航导弹潜艇最大排水量8000吨,载弹10枚;第四代巡航导弹核潜艇、前苏联的“奥斯卡”Ⅱ级最大排水量16000吨,全长160米,载弹24枚,艇员130人,因而成为世界上排水量最大、艇长最长、载弹量最多、艇员最多的一级巡航导弹核潜艇。
  “奥斯卡”级潜艇1978年开工建造,1980年春天下水,同年年底试航,1982年服役,到1990年共服役5艘,另有2艘在建。“奥斯卡”级分I型和Ⅱ型两种,I型共造2艘,排水量14000吨,艇长150米,装24枚ss-N-19超音速反舰导弹。“型排水量增至16000吨,艇长增至160米,拟装24枚ssN24反舰巡航导弹。这种导弹可利用卫星和飞机进行引导,射程达2200海里。此外还装有6个鱼雷发射管和18枚备用雷。
  “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主要任务是攻击美航母战斗群,保护苏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及攻击敌大型商船队等。其主要特点是采用双层壳体结构,艇体宽大,内外壳体之间有3米间距,分别在两舷间距内垂直布设24枚ss-N-19巡航导弹。这种内外壳体大间距的布置方案使其生存力有所增加,敌鱼雷即使命中潜艇,能炸毁非耐压壳,也无法毁伤远在3米之外、且有导弹发射筒隔离的耐压壳体。
  什么是常规动力潜艇?
  常规动力潜艇就是采用非核动力推进的一种潜艇,其主要任务是攻击水面舰船和潜艇,也可实施水下布雷、侦察等任务。从1620~1624年荷兰发明家建造第一艘潜艇,到20世纪90年代初止,常规潜艇的动力装置经过了几次大的变化,从人力摇桨驱动,发展到采用蒸汽机、电动机、柴油机、空气压缩机、过氧化氢气轮机和闭式循环绝氧发动机等多种类型。目前,人们通常把采用柴油机和电动机驱动的潜艇称为常规动力潜艇。
  除动力装置外,常规动力潜艇的武器配备也发生过几次大的变化,早期潜艇多采用人工送炸药包或拖曳鱼雷实施攻击的方法进行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潜艇开始装备甲板炮,在武器配备上与水面舰艇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不过能够下潜而已。两次大战之间,常规潜艇吨位增大,武器携载量增多,鱼雷、水雷、火炮和轻武器种类齐全,已成为一种攻击力较强的水下战舰。
  二次大战期间,常规潜艇开始装备雷达、声纳和通气管装置,水下侦察探测距离增大,鱼雷、水雷成为主要攻击武器,反舰和防空用的甲板炮退居次要位置,有的已不再装炮。此间,潜艇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是探索潜水航母的发展,希望以作战半径大、机动性能好、飞行速度快和可艇上弹射起飞、水面降落的水上飞机为主要攻击武器,以隐蔽性能好、可水下潜航的潜艇为运载平台,发展一种大威力进攻型装备。战后以来,常规潜艇不再装火炮,鱼雷、导弹成为其主要反舰、反潜武器。潜水航母的发展也没有取得重大进展。
  早期的常规潜艇是怎样发展的?
  常规潜艇经过早期的艰苦探索、一次大战的技术突破和两次大战之间的迅猛发展,到1939年二次大战爆发以前,实际卜各种技术日臻成熟。二次大战中潜艇发展的重大突破点是装备了雷达、声纳和通气管,并建造了一批性能优良的潜艇。战后40多年来,应该说从潜艇发展技术而言,除潜射导弹和部分电子装备外,常规潜艇并没有什么惊人的发展和建树。
  一次大战后至二次大战未,仅德国就建造了23批1000余艘潜艇,其中,最先进的有三型:VⅡFVⅡ和XXI型。vⅡF型长254.75英尺,可携25枚鱼雷(当时一般携10~14枚),装载199吨燃油。XXI型长250英尺,排水量1600吨,在水下能以17.5节的速度航行1个多小时,能以6节的速度航行2天,或以更慢的经济航速航行4天。该艇水下工作深度为850英尺,装有6个艇首鱼雷发射管,可携23枚鱼雷。当时,德国人还发明了一种能在水下驱动潜艇的过氧化氢汽轮机,水下短时航速可达25节,试航时曾用20节速度航行了5.5小时。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常规潜艇水上排水量已达1570吨,水下排水量达2415吨,全长311英尺,水面航速20节,水下航速10~11节,一般装6个鱼雷发射管,可携24枚鱼雷,并装13~15英寸口径的火炮1~2门,艇员80人左右,潜航深度可达300~400英尺。
  战后以来常规潜艇是怎样发展的?
  战后初期,前苏联利用德国XXI型潜艇的先进设计,于1950~1958年间建造了235艘w级潜艇,比1945~1970年问世界其它国家海军建造潜艇的总数还多。前苏联始终坚持常规潜艇与核潜艇发展并重、以核潜艇为主的方针,其常规潜艇大部分用于出口,本国装备的在技术上主要有两大突破:一是用潜艇发射巡航导弹,如J级潜艇,排水量2200吨,潜深300米,装8个鱼雷发射管和4座导弹发射装置,可在水面发射“沙道克”巡航导弹,射程420公里。二是用潜艇发射弹道导弹,如6级潜艇,排水量2850吨,除装10个鱼雷发射管外,还装有3个导弹发射装置,可发射射程1200公里的核导弹。
  战后以来美国潜艇的发展以核潜艇为主,到80年代已实现了核动力化;常规潜艇的发展主要以改装为主,适当建造几艘新艇。
  常规潜艇改装的重点有三个:一是将战时建造的52艘潜艇改装动力装置、改进艇体线型、拆除甲板炮等,使水下航速达16节以上;二是全部加装通气管;三是改装雷达哨艇、反潜潜艇、运输潜艇、布雷潜艇和训练潜艇等。
  战后至50年代未,美国新建常规潜艇只有21艘,60年代以后就不再建造此类潜艇。这些新艇水上排水量最大2030吨,水下排水量最大2637吨,全长最长350英尺,水面航速最大25节,水下最大33节,一般装6个21英寸鱼雷发射管,人员编制最多95人。
  潜艇除美、苏外,世界上具有自行研制、建造常规潜艇能力的国家主要有:瑞典、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
  现代常规潜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潜艇是一种潜于水下进行活动并执行作战任务的战斗舰艇。常规潜艇是指在水面或通气管状态航行时采用柴油机推进,在水下航行时则以蓄电池和电动机推进的一种舰艇。常规潜艇的主要任务是攻击敌水面舰艇,特别是大中型水面舰艇;攻击敌潜艇并实施反潜作战;破坏敌海上交通线;实施布雷,进行海上封锁及担负侦察、监视、运输和救援等。目前,世界上有近40个国家拥有常规潜艇,现役总数约750艘左右。其中,仅前苏联就有150艘。能够自行设计和制造常规潜艇的国家主要是前苏联、美国、瑞典、意大利、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近10个国家。
  战后以来常规潜艇经历了哪些重要发展阶段?
  战后以来,现代常规潜艇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战争结束至50年代末期,此间常规潜艇发展的特点是吸收德国潜艇的设计思想,重建现代常规潜艇舰队。战争后期,德国建造的XXI级潜艇水下排水量1827吨,航速17节,水面续航力以10节速度航行时可达16500海里,水下以5节速度航行时可达365海里,自给力70昼夜,潜深20D米,艇长76.6米,宽6.6米,艇首装6个鱼雷发射管,另配两座双联装高射炮。该级艇武备强,艇形好,潜深大,航速快,采用了通气管装置,加装了电子侦察仪器,因而是一级性能较好的常规潜艇。此间,尽管美、苏、英等国都分别建造了一些潜艇,但建树不多,除美国的“大青花鱼”号实现水下最高航速33节之外,其余战术技术性能并无重大突破。
  第二阶段是50年代未至60年代后期,此间常规潜艇的主要特点就是装备了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改进了电子设备和动力装置,在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方面仍没有重大突破性进展。
  第三阶段是60年代未以后,这一段时间比较长,常规潜艇发展的主要特点是:采用高强度钢提高壳体的耐压性能,使潜深达300米左右;装备战术反舰导弹和近程潜空导弹,提高远程反舰攻击能力和点防空能力;装备新型动力装置,提高水下续航能力等。此间,尽管常规潜艇仍处于大发展的势头,但主要战术技术性能并无多大提高,艇长仍在50~100米之间,艇宽6~9米,排水量1000~2000吨左右,少数在2000吨以上,水下最大航速一般为16~20节,个别可达20~25节,潜深仍在100~200米左右,水下动力源主要还是用1890年开始使用的铅酸电池。
  面对核潜艇的挑战,常规潜艇的发展虽一度受到冷落,但毕竟因为它具有建造周期短、造价低、操纵简单、水下噪音小和便于在浅水海域活动等优点而仍受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青睐。随着新能源、新动力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常规潜艇在现代战争中仍能发挥重要作用。
  什么是深潜器?
  深潜器是一种能在深海进行水下作业的潜水设备,分民用和军用两类,具有军民通用性质,一般不携载武器,吨位在20~80吨左右,个别达m0~400吨,潜水深度一般为2000~5000米左右,个别达11000米。深潜器分为有人深潜器、无人深潜器和遥控深潜器等多种类型,其主要任务有三类:一类是用于海洋调查,采集水下标本,进行水下摄影,开展潜水医学和生理学研究,进行水声学研究;另一类是协助进行深海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检查及维修海底电缆管路,运送潜水员在水下执行任务,进行水下救生与打挤;最后一类是执行军事侦察、扫雷、布雷等任务,试验和回收鱼雷、水雷、深弹等水中兵器,营救失事潜艇的艇员,观察武器的水下发射情况,进行水下噪音测量等。
  深潜器是怎样发展超来的?
  自古以来,人类就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潜水活动,1855年,有个德国人建造了一个系留式钢球,人坐在里面可以潜入75米深的海底去捞取沉船上的财宝。本世纪30年代初,美国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海洋研究的系缆式潜水球“比布”号,它是一个圆形钢球,直径1.45米,周围开有3个观察窗。
  1934年8月,“比布”号潜入923米深的海底,创造了当时深潜的最高记录。后来,又建造了第二个钢球“深球”号,结果于1950年潜入1372米深的海底,刷新了深潜记录。
  40年代末期,瑞士的奥。皮卡德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艘不用系缆连接的深潜器FNRsⅡ号,其最大下潜深度可达5200米。
  1961年1月23日,奥。皮卡德用他研制的一艘长18.2米、直径2.18米、壁厚12厘米、由2人乘坐的“的里雅斯特”号进行了长达8小时33分钟的深海探险,成功地潜入了11000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潜入世界最深的海沟,在那里,海水压力高达1100公斤/厘米‘,相当于陆地上一个大气压的1100倍。
  现代深潜器有哪些主要型号?
  60年代以后,“的里雅斯特”号被美国海军租用,并相继研制成功两种改进型,之后,美国海军便自行建造了第一艘“阿尔文”号深潜器,它排水量300吨,潜深2000米,可乘坐3人,1969年,又相继建成“海龟”号和“海崖”号深潜器,潜深分别为2200米和7000米。从60年代未开始,美国海军重点发展两种深潜器,即深潜救援艇(DSRv)和深潜搜索艇(DSSv),前者的主要任务是从沉没的潜艇中救出遇难人员,后者的主要任务则是进行深海调查、搜索和回收等。
  深潜救助艇排水量37吨,长15米,能以4节航速航行8小时,一次可救出24名人员。
  1971年和1972年,美国分别建成“神秘”号和“阿瓦隆”号两艘深潜救助艇。此外,美国还于1969年建成肚界上最大的400吨级核动力深潜器NRI号,它长达43.7米,续航力达30海里,载员17人,作业深度为1000米。
  除各种有人深潜器之外,60年代以后无人深潜器的发展也引人瞩目。无人深潜器又称水下机器人,是一种能模仿人进行某些活动的自动机械,能够在人难以适应的深水环境中代替人进行工作。60年代美国就研制出了第一代水下机器人CURV号,它具有电动推进装置、水下电视摄象机、声纳和打捞机械手等设备,工作深度为2100米。目前,无人深潜器有系缆式和无系缆式两种,前者需要水面母船传输动力并进行遥控,后者可以自行机动,具有一定的自主功能。当前,无人深潜器的最大下潜深度己达7600米,它是由美国的“米达”Ⅱ号创造的。
  深潜器执行过哪些任务?
  近年来,深潜器曾执行过多次水下照相,回收导弹、鱼雷,打捞沉艇和氢弹,以及水下救生等特殊任务。
  1964年,“的里雅斯特”号曾成功地打捞过“长尾鲨”号核潜艇的残骸;1966年4月7日,“阿尔文”号、CURV-I号和“阿鲁明纳”号曾从地中海856米深的海底打捞出一颗因B-52爆炸而坠海近3个月的氢弹;1979年5月,“阿瓦隆”号进行第一次沉艇救生试验。目前,全世界已有300余艘可以军用的深潜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一代深潜器——自主式潜水机器人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什么是反潜战?
  现代潜艇由于采用了新型核动力装置和常规动力装置,水下续航能力大大加强,可长时间在水下航行,且噪音越来越低,很难发现和探测。此外,现代潜艇装备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反舰导弹、防空导弹及反潜鱼雷后,具有远程对地、对舰、对空及对潜作战和攻击能力,因此对陆基重要军政设施、飞机、舰船等构成较大威胁。为了消除敌方潜艇的威胁,保护己方兵力免遭来自水下的攻击,并发扬己方火力,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反潜兵力的发展和建设。
  反潜兵力主要有三支重要力量:以攻击型核潜艇和常规潜艇为主体的水下反潜兵力;以反潜水面舰艇为主体的水面反潜兵力;以飞机、直升机为主体的航空反潜兵力。
  因为海水是一种十分复杂的介质,因此有必要先建立环境判据。用卫星监视气象(1)、海情(2)、海洋水文数据(3)及水温的变化(4),由海底监视系统(5)识别所有无用的嗓声源(例如鱼)。另一颗卫星(6)则观察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产生的自然变化。根据地面的报告(8)或卫星跟踪(9)来判定是否商船(7)。跟踪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的第一步是当潜艇离开港口时根据卫星照相(10)及海洋监视卫星(11)和地面站(12)确定。反潜飞机(13)采用一种综合探测器,包括磁探仪、声纳浮标(14)、水温变化测量装置(15)以及前视红外传感器(16)。快速展开的监视系统(17)是空投式的。水面舰艇主要依赖舰壳声纳(18)和拖曳线列阵声纳(19)。攻击潜艇主要依靠声纳,包括艇壳声纳(20)和拖曳线列阵声纳。重要的无源设备是声监视系统(5),此外可将大型线圈铺设在海底,用来监视电磁场的变化(21)。最后,潜艇的航迹可以由超视距(后向散射)雷达(22)来探测。所有这些信息都送到一个巨型计算机(23)中去处理。
  什么是潜艇反潜?
  潜艇反潜是反潜作战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攻击型核动力潜艇,它有近乎无限的续航能力,可连续在水下潜航3个月,且装有先进的声纳、鱼雷等搜潜及攻潜装备,因而是潜艇的一大克星。
  目前反潜作战的主要攻击型核潜艇有:美国的“洛杉矶”级和下一代“海狼”级,前苏联的A级、“麦克”级、V-Ⅲ级和V-Ⅳ级,以及英国的“特拉法尔加”级等。现代反潜型核潜艇水下排水量一般为5000~8000吨,个别可达9700吨,如前苏联的“麦克”级,有的仅2670吨,如法国的“红宝石”
  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水下航速较高,一般都在30节以上,个别可达35~40节。携载的主要反潜武器是鱼雷,一般在艇首部装有6~8座鱼雷发射管,可发射高性能反潜自导鱼雷或重型线导鱼雷。每艘潜艇可携带数枚或数十枚鱼雷,用于水下再装填。
  除反潜鱼雷外,攻击型核潜艇通常还装有反潜导弹。所谓反潜导弹实际上就是火箭助飞鱼雷,即把鱼雷当作战斗部,用火箭将其推出水面,并在大气层中飞行一段距离后,再实施鱼雷攻击,以增大反潜作战的距离。通常使用的反潜导弹有美国的“萨布洛克”和前苏联的SS-N15、SS—N—16等。
  什么是航空反潜?
  航空反潜是反潜作战效率最高、对作战兵力威胁最小的一种反潜方式。
  航空皮潜兵力主要有反潜巡逻机和舰载反潜直升机等。
  反潜巡逻机又称海上巡逻机,主要分岸基和舰基两种类型。岸基反潜机通常用大型民用运输机改装,所以续航时间很长,一般达十几个小时,个别可达20多个小时。由于机身宽大,舱内可容纳大量反潜探测及攻击装备。通常,岸基大型反潜巡逻机装有声纳浮标、磁探仪等水声、光学和电磁探潜设备,以及鱼雷、深弹等攻潜武器,能在较短时间内巡视大面积海域,所以是战略反潜的主要兵力。
  目前,各国现役的岸基反潜巡逻机有:美国的P—3C、英国的“猎迷”、法国的“大西洋”和前苏联的“伊济38”等。
  舰载反潜机主要从航空母舰上起降,所以拥有的国家很少,只有美国及少数几个国家有,型号也十分单一,主要是美国的s-2和S-3系列机。舰载反潜机因体积较小,所以续航力和反潜能力均不及岸基反潜机,它通常以航母为核心,执行区域反潜作战任务。
  舰载反潜直升机是进行战术反潜的主要兵力,它主要携载声纳浮标、吊放声纳、磁探仪等反潜探测设备,以及鱼雷、深弹等攻潜武器进行反潜作战。
  反潜直升机广泛装备海军护卫咖以上的各类战斗舰艇,是应用最广、作用较大的一种反潜兵力。目前,各国装备的反潜直升机主要有:美国的SH-60B“海鹰”、英国的“海王”、法国的“超黄蜂”、前苏联的“卡—27”等。
  此外,美国等还在研究使用飞艇进行反潜的方案。
  什么是水面舰艇反潜?
  水面舰艇反潜作战是其最重要的使命任务之一。水面舰艇处于水面状态,面临来自水下的严重威胁,所以几乎每艘战斗舰艇都装有反潜探测及攻击装备。
  水面舰艇反潜通常以专用反潜型舰艇为主,其它舰艇则多装以自卫性反潜设备。以反潜为主的水面舰艇有猎潜艇、反潜护卫舰、反潜驱逐舰等,这些舰一般在水面舰艇编队中担任护航兵力,进行前导开路或殿后护航。反潜型舰艇主要装备舰壳声纳、变深声纳、拖曳声纳等探潜设备,以及反潜深弹、反潜鱼雷、反潜水雷、反潜导弹等攻潜武器。
  目前主要的反潜舰艇有:美国的“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佩里”级护卫舰,前苏联的“勇敢”级驱逐舰及日本“旗风”级驱逐舰等。反潜舰艇除自身具有较强的反潜作战能力外,通常还携有2~3架反潜直升机,以增大反潜作战效能。
  早期的航空母舰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1903年12月7日,当莱特兄弟制造的“飞行者”号飞机第一次飞离地面冲向蓝天的时候,人们的好奇心就投向了那宽广无际的海洋。飞机能从地面起飞,为什么不能在海上起飞呢?1909年,法国大发明家克雷曼。阿德在他的《军事飞行》一书中第一次描述了载机航母的新概念。然而,它却被本国人嗤之以鼻,认为是不切实际的梦幻。
  1910年11月14日,富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美国飞行员埃利,驾驶一架“柯蒂斯”式飞机从美国海军“伯明翰”号巡洋舰上起飞成功。两个月后,又驾机在军舰上安全降落,为航空母舰的发展铺垫了第一块基石。
  从“伯明翰”号巡洋舰起飞第一架飞机算起,已有80年了。
  80年来,航空母舰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创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及战后的现代化发展,已成为一支海上核心兵力。
  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法四国共发展了13艘航空母舰,而当时战列舰的数量则超过了140艘,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的比例为1:11,当时,航空母舰还没有引起军事家们的足够重视。
  航空母舰实际上就是一个浮动的海上机场,平坦而宽阔的飞行甲板是航空母舰的显著标志。早期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十分简陋,大都是在商船和巡洋舰上铺设一块木板,用吊杆吊上吊下,运往战区。水上飞机则靠浮筒在水面起飞和降落。
  1917年,英国用巡洋舰改装了世界上第一艘能搭载常规起降飞机的“暴怒”号航空母舰,它的飞行甲板分为前后两段。由于当时的陆基飞机重量很轻,利用前飞行甲板的斜度靠前机轮即可滑行起飞离舰,在后飞行甲板靠人力便可拦阻着舰。
  1918年,英国又用客轮改装了世界上第一艘直通型平坦飞行甲板的“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1922年,美国则利用运煤船改装了一艘直通型飞行甲板的“兰格利”号航空母舰。它长166米,排水量11000吨,航速15节,能携载33架飞机。当时该艘航母的舰载机主要是通过机轮滑跑起飞,着舰则采用22根两端系有沙袋的绳索阻拦降落。
  两次大战之间航空母舰有哪些重大发展?
  1919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20年间,航空母舰的数量增长了1倍,拥有国也有4个扩展到6个。
  1922年,英、美、日、法、意五个海军大国签署了《华盛顿海军协定》,企图通过限制各国海军舰艇总吨位来限制其军备发展。1930年又召开了伦敦海军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英、美两国海军各保持52.5万吨、日本海军保持31.5万吨海军军备总规模的所谓5:5:3的五五三比例。
  正当英、美、法、意四大海军强国醉心于发展35000吨级超级战列舰、企图夺取和控制制海权的时候,日本海军却采取了发展航空母舰、夺取海上制空权的战略,并干1934年单方面废除裁军协定,突破27000吨的单舰限定吨位,开始建造大型攻击型航空母舰。到1941年时,日本海军航空母舰数量已跃居世界首位,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的比例已达1010;而当时英、美海军的这两个比例却还仅有7:15和7:16.强大的航空母舰兵力为此后日本海军贸然发动太平洋战争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1922年,日本历时4年专门设计和建造的肚界上第一艘攻击型航空母舰“凤翔”号正式服役,从而揭开了航空母舰发展的序幕。1年后,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服役;两年后,美国“突击者”号航空母舰服役。到1939年8月3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夜,英国已专门设计和建造了7艘航空母舰,最大的“皇家方舟”号己达28000吨,载机60余架。美国也建成7艘航母,最大的“列克星敦”号已达36000吨,载机量超过了100架。当时日本航空母舰已建成6艘,最大的“赤诚”号也达36500吨,可载机90余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航母舰载机重量一般为1~6吨,时速在15~500公里之间,所以,航空母舰一般都采用通长甲板形式,并装有长47米、宽25米的飞轮式和液压式弹射器,以给出48节以上的初速。当时舰载机的着舰速度很低,只有35节左右,和航空母舰的速度差不多,所以用摩擦式闸片和液压阻拦装置便可拦阻着舰。
  两次大战之间的20年,虽然各海军大国多次限制、裁军和削减军备,但并没有给人类带来一个“维多利亚”式的和平时代,相反,却孕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危机。
  二次大战中航空母舰发挥了哪些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各国攻击型航空母舰只有20艘左右,6年大战期间,各交战国虽拼力赶造航母,但总艘数仍没超过50艘,而且1/3是战争接近尾声时才完工,有的还没等正式服役就被炸沉了。
  在大西洋战场上,为了进行反潜护航作战,美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紧急动员,用商船改装了100多艘护航航母,为夺取战争的胜利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改装型航母一般在7000~12000吨之间,载30余架飞机。作为飞机运载舰时,最多可载60多架飞机。美国当时专门设计和建造的一级护航航母“卡塞布兰卡”级徘水量11000吨,可载机60余架,有一家造船厂在18个月中就突击建造了50多艘。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