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到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母舰一展雄风,开始主宰海洋战场。世界各国航空母舰数量从一战结束时的13艘一下子猛增到176艘,而称霸于世界海洋几百年的战列舰却寥若晨星,所剩甚少,从140艘下降到40艘,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的比例第一次形成4:1的绝对优势。航空母舰由舰队辅助兵力变为主要突击兵力,不仅取代战列舰成为制空制海的主要兵力,也成为海军远洋作战和对陆攻击的重要军事力量。
战后以来航空母舰经历过哪些重大技术发展?
1946年,第一架“鬼怪”型喷气式战斗机在美国海军“罗斯福”号航空母舰上弹射起飞,这种在重量和航速方面都比螺旋桨飞机大好几倍的喷气式飞机使航空母舰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老式的弹射阻拦装置和直通型飞机甲板已很难满足它的战术需求,于是,航空母舰开始了三次大的技术革命。
1950年,英国研制成功能弹射30吨以上超音速喷气式飞机的蒸汽弹射器,并正式装备“英仙座”号航空母舰使用。40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大、中型航空母舰都是装备这种弹射器。
1951年8月,英国“凯旋”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第一次从10度斜角的飞行甲板上试飞成功。1年后,美国海军“中途岛”号航空母舰经过400多次试验,也正式采用了这种飞行甲板。这种飞行甲板分起飞区、降落区和待机区三大部分,直段部分用于舰载机弹射起飞,斜角部分用于降落,上层建筑前方的三角区则用于停机。这种起飞、降落和机种调整互不干扰又可同时进行的斜直两段式飞行甲板倍受青睐,目前大、中型航空母舰还都在采用这种甲板形式。
1961年,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美国海军9万吨级的“企业”号正式服役,把航空母舰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最高点。核动力装置的采用,赋予航空母舰极大的续航力。
1964年,“企业”号航母进行了总航程达3万公里的无补给环球航行。
30年来,“企业”号航母仅更换过3次燃料,累计航程却已达50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航行了23圈。目前,这种超级核动力航空母舰世界上已有6艘服役,都集中在美国。到本世纪末,此类航空母舰将发展到15艘,其中美国9艘,前苏联4艘,法国2艘。蒸汽弹射器、斜直两段式飞行甲板和核动力推进这三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航空母舰的突击威力和远洋机动能力。
航空母舰将向何处发展?
航空母舰经过80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大国海军兵力的核心、综合国力的象征和国防威力的缩影。战后40多年来,虽然面临导弹核武器、战略核潜艇等新型海军武器装备的挑战,但航空母舰仍是大国海军的核心兵力和骨干装备,40多年来,由于世界军事形势从战争和冷战转向缓和与竞争,航空母舰在数量上也降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点,全世界航母不到30艘。其中,美国占了一半,苏、英、法、印等八国占去了另一半。
预计在21世纪初期以前,航空母舰仍将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舰种,数量虽然不会有明显的增多,但质量则将有较大的提高,主要发展趋势将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吨位越来越大,美苏航空母舰将分别保持在9万吨和7万吨以上,法国航空母舰也将在4万吨以上;二是采用核动力推进,重型和中型航母将普遍采用核动力装置,以增大续航力;三是轻型、袖珍型航空母舰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万吨以下的轻型航母和五六千吨级的袖珍航母将受到英国、印度、日本等区域防御型海军的青睐;四是航空母舰的某些关键技术将有重大突破,超导、电磁弹射、克夫拉装甲和新概念武器等将开始应用,不同起降方式的舰载机和新一代隐型飞机将装舰使用;五是商船改装航空母舰的研究及实船改装验证工作仍方兴未艾,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为什么各海军大国纷纷发展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在二次大战中取代战列舰、结束“大舰巨炮”时代之后,一直是海军的核心装备,预计21世纪中期之前仍不可能有新的兵力兵器取而代之,因此,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装备。纵观近代世界海战史,不难得出这样三点结论:一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改进,技术已臻成熟,风险不是很大,有大量经验教训可以参照,因此,一般中等以上海军国家都具有发展或使用此类装备的能力;二是航空母舰是集航空、造船、机械、电子、兵器等为一体的重型装备,起点高,作用大,是一种理想的换代装备,抓住这个“龙头”,能进一步优化海军兵力结构,使之产生质的飞跃,更加精干和顶用。同时,它也是国家战略的一根重要支柱,对于维护和平、振兴经济、提高大国地位、脐身于强国之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航空母舰是海军兵力结构中的核心装备,发挥着龙头的作用。以航母为核心组成的庞大战斗群在平时可产生巨大的威慑效能,起到望而生畏、不战而胜的效能;在战时,可以迅速机动下作战海域,迅速集结优势海空兵力,短时即可对敌海域、海岸和海空形成巨大的兵力优势,并通过夺取制空权、制海权和制电磁权,打赢各类常规战争。
航空母舰是一种较为全面的海军装备,是一把既能实战,又有威慑力的双刃剑。由于它机动性强,部署灵活,因此,可巡视中远海大面积海域,这是岸基飞机和中小型舰艇力所不及的;由于它可搭载各种不同类型的飞机,装备导弹、鱼雷、火炮及战术核武器,因此随时可集中优势兵力,对水面、水下、海空、海岸及电磁等多维空间的目标进行猛烈攻击,且可出奇制胜,完成海上封锁、对岸攻击任务,并可夺取战区制空权和制电磁权;由于它具有极大的威慑能力和作战效能,因此可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保护丰富的海洋资源、保卫海上交通线。并可借友好访问、海上演习等正常军事交流扩大国家声誉,提高军队地位、慑止可能的战争及冲突,达到有备而不战、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
航空母舰在两次大战中参加过哪些重大海上战役?
1914年12月25日,英国海军3艘航空母舰携载的7架水上飞机成功地袭击了德国的一个飞艇基地,创造了航母舰载机第一次对陆攻击的战例。1年后,从英国航母起飞的1架“肖特-184”型水上飞机击沉了1艘货船,首创了舰载机对海上目标进行攻击的战果。
1916年5月31日,英国航空母舰参加了著名的日德兰战役,写下了航母舰载机第一次参加海战的战例。1年后,1架“幼犬”式战斗机从英国航母起飞,击落了1架德国的L-23型飞艇,成为舰载机首次击落空中飞行目标的战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海军航母舰载机首创的一系列对陆、对海和对空攻击的成功战例,使战略家和军事家们大为震惊,他们突然感到除猛烈的舰炮火力外,还有一种令人担忧的来自空中的威胁。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时候,航空母舰已成为海军的重要突击兵力,航母舰载机已能执行对陆对海攻击、战场侦察、反潜护航等作战任务。到战争后期,美国海军已拥有100多艘航空母舰,28032架飞机;日本海军已拥有18艘航空母舰,10819架飞机;英国海军已拥有53艘航空母舰,1336架飞机。战争中,1941~1945年间,海军航空兵共出动35万架次,在被击沉的大型水面舰艇中,有一半以上是航母舰载机所为,“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的著名论断就是这个时期海战史的真实写照。
在大西洋战场上,拥有7艘航空母舰和15艘战列舰的英国海军在战争中已崭露头角。
1940年。月13日,英一艘航母的舰载机击沉一艘德“柯尼斯堡”号轻巡洋舰,创造了航母舰载机第一次击沉大型战舰的历史。
1940年11月9日,英20余架飞机从两艘航母上起飞,突袭意塔兰托海军基地。在6个半小时的战斗中就击沉击伤3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J艘军辅船,击毁1个水上机场和油库,仅损失2架飞机。
1941年5月24~26日,英2艘航母的舰载机寻歼并重创德新造4万吨级大型战列舰“俾斯麦”号。
1941年12月,英第一艘护航航母开始进行护航战,之后,大批航母舰载机开始用于大西洋护航作战。
在太平洋战争中,由于日美海军势均力敌,各握有航母舰载机这个杀手锏,所以导致两国海军经久不息的太平洋激战,从而使航母舰载机一跃而成为舰队的主力和对陆攻击的主要突击兵力,并第一次成了海上舰队决战的主要突击兵力,从而取代战列舰而主宰海战场。
1941年12月初,日美太平洋海军实力的对比为:航空母舰、战列舰和飞机日本分别为:10艘、214艘和1559架,美为:3艘、125艘和1775架,日占绝对优势。1941年12月7日,日本以6艘航母、423架舰载机、24艘大中型舰艇和3艘潜艇组成海上联合舰队,偷袭美珍珠港海军基地,l个十小时就击沉击伤美战列舰7艘、大型舰艇12艘、中小型舰艇20余艘,击毁飞机420余架、毙伤3615人,日仅损失29架飞机和5艘袖珍潜艇。这是海战史上航母编队对陆攻击规模最大、战果最显著的一次。
1942年5月3~8日,日以3艘航母、125架飞机和27艘大中型战舰组成海上编队,美以之艘肮母、141架飞机、20艘大中型战舰组成海上编队,在珊瑚海进行了海战史上第一次纯航空母舰的海上决战,双方交战距离第一次超出目视距离和20公里的大炮射程,所有护航战舰均一弹未发,任凭航母舰载机进行海空一体战。结果,日损失1艘轻型航母、1艘驱逐舰、80架飞机和900人;美损失1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1艘油轮、66架飞机、543人。
1942年6月3~7日,日以5艘航母、11艘战列舰、72艘大中型水面舰艇,美以3艘航母、22艘大中型水面舰艇在中途岛海域展开激战。美以劣势兵力、配以岛/岸基飞机几乎全歼强大的日本舰队,击沉其4艘航母及所携的280架舰载机、击毁50架飞机、毙伤3500人,美损失1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150架飞机、307人,迫使日转入战略守势。
1944年10月23~26日,日以4艘航空母舰116架舰载机、300架岸基飞机、8艘战列舰、54艘大中型水面舰挺、14艘潜艇(总吨位73万吨)、4.3万人;美以34艘航空母舰和护航航母、1000架舰载机、400架岸基飞机、12艘战列舰、135艘大中型舰艇、29艘潜艇(总吨位133万吨)、14万人的总兵力,在莱特湾决一死战,结果日本4艘航空母舰全被击沉,损失大中型舰艇24艘,计30万吨,飞机150架、1万余人。日海军航空兵彻底毁灭,缩至本土,顽抗待降。
战后以来航空母舰有过哪些作战行动?
1950~1953年朝鲜战争中,美以5~7艘,有时11~12艘航空母舰为核心,配以200余艘水面舰艇,第一次使用舰载喷气式飞机和直升机对朝内地和港口进行攻击和封锁,有力地配合了登陆作战;1964~1973年的越南战争中,先后动用20余艘航空母舰,对越内陆腹地、港口基地、海上目标进行大规模轰击和海上封锁,仅1965~1968年12月,航母舰载机就出动20万次,在对越空袭和轰炸的总架次中,航母舰载机占50%以上。
1982年4月2日~6月14日,英以2艘航空母舰、40余艘作战舰艇、140架飞机(含60架“鹞”式机)、2.7万人,航渡19天奔赴13000公里之遥的马岛海域参战;阿根廷1艘航空母舰、17艘舰艇、200架飞机、1万余人在距本土500公里的战区内作战,主要以空军和陆军为主,海军慑于英军实力雄厚,未敢出战。英航母虽属反潜型,但仍夺取了战区的制空制海权,并封锁了海域,有效地支援了登陆作战,大获全胜“1986年3月23日~26日,美以3艘航空母舰、30余艘护航舰艇、250多架飞机、27000余人的兵力向利比亚海岸发起突袭,24小时之内就摧毁利2个地对空导弹阵地、击沉击伤2艘导弹艇,自己无一伤亡。4月15日凌晨,又以2艘航空母舰、近200架舰载机、20余艘舰艇和空军的50多架飞机一起,在11分半钟内摧毁了利境内5个重要军政目标,卡扎菲险些丧命,炸毁其飞机14架、机场2个、雷达站7个、炸死130余人,美仅损机1架。
1962年10月,美航母编队在公海对向古巴运送导弹的前苏联船只强行进行“停船检疫”,没有航空母舰的前苏联只好在美国人面前唯命是从,开箱受检;1971年12月的印巴战争中,印度用唯一的1艘老航母和33架舰载机便有效地封锁了巴海域,11天内起飞400架次,袭击了内地港口、基地和海上目标;1983年美航母和两栖攻击舰一起对格林纳达100公里宽的周边海域进行了有效的封锁,使守军孤立无援,7天便占领全岛。
1990年8月2日至199l年2月28日,在长达7个月的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中,仅美国海军就出动了9艘航空母舰、150余艘舰艇和700余架舰载机,自始至终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威慑及实战作用。危机爆发后,美航母战斗群快速反应,紧急驶往战区,对伊进行武力威慑。在“沙漠盾牌”行动中,美出动大量航母战斗群,对伊科战区及其周边海域和空域进行全方位封锁以确保制海权和制空权,为战略海运和空运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极为安全可靠的环境,并配合政治、经济及外交斗争对进出伊科海港的船舶进行检查。在“沙漠风暴”行动中,航母战斗群分别驶入波斯湾、红海和东地中海,使用700余架舰载机配合空军兵力对伊科本上实施大纵深攻击,并遂行了空中预警、侦察、护航、加油、电子战及攻击海上目标等一系列作战行动。在“沙漠军刀”行动中,美航母战斗群积极配合地面战场行动,进行战术空袭、轰炸,并确保濒海战区的制空制海权,同时,还配合两栖战舰艇部队进行佯攻。
美国有哪些核动力航空母舰?
美国海军核动力航空母舰共有两级,即“企业”级和“尼米兹”级。
“企业”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90970吨,载机90架,人员编制5833人,其中航空联队2480人。它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
1950年开始设计,1958年动工,1961年服役,造价4.5亿美元。目前已更换三次燃料,累计航程达50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航行23圈。该舰将于1993~1995年进行延长服役期改装。“企业”级航空母舰曾多次参加军事演习、武力威慑和其它各类军事行动。1964年,“企业”号进行了总航程达3万公里的无补给环球航行,在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中,参加了封锁古巴周围500海里海域的行动。现部署在太平洋舰队。
“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是日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母舰,现役5艘,在建之艘,计划共建8艘。与“企业”号核动力航母相比,“尼米兹”
级的核动力装置有很大改进,反应堆数量从8个减为2个,堆芯寿命从4年提高至13~15年,更换一次燃料可航行130~160万公里。“尼米兹”级航空母舰,1975年服役,满载排水量90944吨,载机90架,人员编制5648人,其中航空联队2480人。1979年伊朗危机时,该舰迅速从地中海驶往阿拉伯海执行任务,创造了海上连续活动110天的记录。
美国海军有哪些常规动力航空母舰?
美国海军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共有三级10艘,都属重型航空母舰。
一是“小鹰”级航空母舰,1956~1968年建造,现役4艘。该级舰原作为攻击型航母设计和建造,后于1973~1975年间改装为通用型航空母舰,每艘造价为2.5~2.8亿美元。该级舰满载排水量31000吨,载机85架,人员编制5641人,其中航空联队2480人。
二是“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1955~1959年服役,现役4艘,满载排水量80000吨,载机90架,人员编制5499人,其中航空联队2480人。该级舰是美国海军“延长服役计划”下改装的首级舰艇,其中,“萨拉托加”号是第一艘完成这一改装的航母。改装自1980年10月开始,历时28个月,耗资4.05亿美元,是原造价的之倍多。该级舰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级为携载喷气式飞机而专门设计和建造的航母。该舰在设计中,沿用了英国航空母舰的斜角飞行甲板和蒸汽弹射器,排水量也有所增大,升降机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4个,弹射器由2个增加到4个,从而创立了美国现代重型航空母舰的基本模式。
三是“中途岛”级航空母舰,舷号CV-41,1943年开工建造,1945年9月服役,1991年海湾战争后退役。“中途岛”级航空母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造的最大航空母舰,其满载排水最64000吨,载机75架,人员编制4772人,其中航空联队2239人。“中途岛”级服役40多年来,已经过数次大规模改装。50年代后期由通长甲板改为斜角甲板,60年代和80年代中期又两次对飞行甲板进行改装,以不断具备携载新型飞机的能力,目前已可携载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但是该级舰没有携载反潜机。
美国航母战斗群是怎样编成的?
根据使命任务和威胁环境,美国海军一般有单航母、双航母和三航母战斗群三种编成形式。在低威胁区巡逻或显示武力时,一般使用以1艘航母为核心组成的战斗群,通常配有4艘防空型导弹巡洋舰、4艘反潜型驱逐舰和1~2艘攻击型核潜艇。在中等威胁区实施威慑、制止危机和参与低强度战争时,通常使用以2艘航母为核心的战斗群,配以8艘防空型巡洋舰和驱逐舰,4艘反潜型驱、护舰和2~4艘攻击型核潜艇,在高威胁区参与局部战争或大规模常规战争时,常以3艘航母为核心组成战斗群,配以9艘防空型导弹巡洋舰和驱逐舰,14艘反潜型驱、护舰和5~6艘攻击型核潜艇。
一个单航母战斗群的舰载机可控海空域面积800~1000平方公里,如果4个航母战斗群协同作战,其可控海空域面积则达96万平方公里以上。
航行于世界大洋的现代航母战斗群,面临来自空中、海面、海岸、水下和电磁等多维空间的严重威胁,必须攻防兼备,既有强大的威慑力和突击威力,又有严密的自身防御能力和强大的生命力。目前,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从侦察警戒到攻击掩护,都实现了空舰一体化和密切协调的攻防配系,具有攻防纵深大、层次多和火力强的特点。
一个双航母战斗群通常采用远、中、近三层火力配系,第一层外防区用于大纵深攻防,距航母180~400公里以上。8架预警机、8架电子战飞机、6架侦察机、舰载相控阵雷达和攻击型核潜艇负责对空中、水面、水下进行搜索,一旦战争需要,便可使用70架攻击机、50架战斗机、20架反潜机和400多枚舰载远程巡航导弹,对陆地、空中、水面和水下预定目标进行实时攻击。
第二层中防区用于航母战斗群的区域攻防,距航母45~180公里。在外防区各种兵力兵器的配合下,舰载雷达、声纳和40余架直升机负责对突破第一道防线的目标进行搜索和跟踪,同时使用350枚远程巡航导弹、260枚反舰导弹、600多枚防空导弹和反潜鱼雷对来袭目标进行拦击。最后一道防线用于自卫,航空母舰和其它护航舰艇主要使用战术导弹、鱼雷和舰炮等中、近程武器对突破第一、二道防线的来袭目标进行截击,这种大纵深、多层次、远中近、高中低多道设防的作战配系,使航空母舰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战后以来,各国航空母舰虽然进行了近40次大小规模的战争和武装冲突,但没有一艘被击沉和重创。
什么是中型航空母舰?
中型航空母舰排水量在3~6万吨之间,载机15~50架,载机种类以重10~20吨的战斗机、攻击机或垂直/短距起降飞机为主。
目前,世界上有两个国家拥有6艘中型航空母舰。其中,前苏联4艘、法国现役2艘,正在建造的1艘。
中型航空母舰的任务是:区域作战和部署,夺取作战海域的制空、制海权;攻击敌水面舰艇编队及海上运输船队;攻击敌岸基重要军事目标;封锁海区及海上重要通道;担任舰队指挥舰,并负责舰队反潜与防空作战;支援两栖登陆作战;炫耀武力,制止危机。
前苏联和美国不同,其中型航母装有很强的武备;但法国航母则与美国雷同,仅装少量防空武器,飞行甲板也为斜直两段式。中型航母一般每艘设两部升降机,若搭载固定翼飞机,则设3~4道阻拦索和2部弹射器。在动力形式上,除法国正在建造1艘核动力航母外,其它均为蒸汽动力。
法国有哪些航空母舰?
法国海军的航母发展走了一条租赁一研仿一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道路。开始,先租赁了3艘英、美航母,用于研究、使用及培训舰员;后来,便自行研制、建造和使用2艘中型航母;目前正在自行研制、建造和使用2艘中型核动力航母。
法国海军十分重视舰员和指挥人员的培训,利用租赁航母和自造直升机航母进行人员训练,并根据海外利益多和海洋国土面积大的特点,在独立防御的战略指导下,坚持发展中型常规起降飞机航母。在航母发展政策上,坚持不引进航母、舰载机、舰载设备等成套装备,立足于国内,始终强调自力更生的原则。首次在中型航母上采用核动力装置,并积极研究激光助降和新一代陆基飞机的上舰技术,在数量上坚持合理足够的适度规模,自始至终保持两艘在役。
法国正在建造的“戴高乐”级中型核动力航空母舰,是法国第一代核动力航母,其满载排水量39700吨,载机40架,人员编制1700人,其中航空联队550人。采用斜角飞行甲板,跑道长195米,可供新型固定翼飞机起降。
服役初期,将携载现役的“超军旗”攻击机等,90年代末,将改携“阵风”战斗机和E2C预警机。目前,该级舰计划建造2艘。首制舰已于1986年开工,预计1995年服役,届时将取代60年代初服役的“克莱蒙梭”号航母“该舰的造价为70亿法朗。后续舰于1990年开工。法国自二次大战后,其航母发展久无突破。开始是租赁航母,后来通过研制直升机训练舰和中型航母找到了新的途径,目前正在建造的核动力航母将使法国步入航母大国行列。
法国海军“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是法国独立建造的第一级航母,同级2艘,分别于1955和1957年动工,1961和1963年服役。该舰满载排水量32800吨,载机40架,不含航空联队其人员编制为1338人。自60年代初服役以来,该级舰已经历过数次改装。1978和1980年,两舰分别进厂改装13个月,以携载“超军旗”攻击机和战术核武器。1985年,“克莱蒙梭”号再次大修并改装,更换了力量更大的升降机和弹射器、先进的武器系统,以及用“海响尾蛇”防空导弹取代了100毫米炮。“福熙”号在1987~1988年进行了同样的改装。按计划,“克莱蒙梭”号将在1995年“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服役时退出现役,“福熙”号将于1998年退役。
前苏联有哪些航空母舰?
前苏联从60年代起步,到80年代中期才开始建造重型航母,走的是一条借鉴西方经验,从直升机母舰起步,先发展轻、中型航母,再发展重型航母的稳妥途径。前苏联海军的航空母舰发展是先队自行设计和建造直升机航母开始,经过建造中型垂直/短距起降飞机航母的长期过渡,进而于90年代开始发展重型核动力常规起降飞机航空母舰的。
前苏联海军第一代航母是2艘直升机母舰“莫斯科”级,主要用于探索航母发展途径,积累经验,培养舰员和指挥官。第二代自行研制和建造的4艘“基辅”级中型航母,却是个集航母与巡洋舰为一体的“四不”舰艇,对海攻击和反潜能力很强,但仍解决不了舰队防空问题。第三代在建的“库兹涅佐夫”级重型核动力常规起降飞机航空母舰则有许多重大突破,首次在飞行甲板上实现了无弹射常规起飞离舰、阻拦降落的新技术。
“基辅”级航母是继60年代“莫斯科”级直升机母舰之后发展的,载机量较大,是较为正规的中型航母。同时,“基辅”级航母又为前苏联新一代航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该级现役4艘,1975~1985年服役,排水量37100吨,载机32架,其中垂直/短距起降飞机13架、直升机19架,不含舰载航空兵的人员编制为1200人。“基辅”级航空母舰与西方航母的设计思想有很大区别,它集航空母舰和巡洋舰的设计思想为一体,装备有多种反舰和防空导弹,其舰载武器的攻击能力相当于巡洋舰水平,是世界上武器装载量最大的舰艇。在战术使用上,“基辅”级航母常与“喀拉”级巡洋舰、“现代”级驱逐舰以及“克里瓦克”级护卫舰等编队,组成7~9艘舰艇的战斗群。但是,由于在设计和建造初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基辅”号等很少编入作战序列,一般只能保持2艘进入作战部署。
印度有哪些航空母舰?
印度海军建立只有40多年,由于拥有两艘航空母舰,从而带动了整个海军武器装备的协调发展,使其兵力结构相对均衡、精干,且威慑力大、战斗力强,己成为印度洋最强的一支海上力量。印度海军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大见成效,其原因有四个:一是国家把发展海军作为一项重要国策;二是军队内部自行调节,突出了发展航母这个重点;三是海军以航母为纲,狠抓了相关装备的建设;四是海军由于不负责近海防御杂务,故能集中精力向中远海推进,以发挥航母效能。
在航母发展政策上,印度海军坚持在有一定使用经验和技术储备的前提下,自行设计和建造轻型航空母舰。其中部分关键设备和舰载机仍需引进,大部分则采取许可证生产方式。这种“拿来主义”和“改良主义”值得借鉴,这种方法花钱不多,便能很快形成战斗力,对那些成熟的、常规的技术和装备不一定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去“自力吏生”,从头研究,搞重复劳动。
印度“维莱特”号航空母舰,原为英国海军“竞技神”号,1986年以6000万英镑的价格出售给印度,已在英国完成大修和改装,1987年正式编入印度海军服役。该舰满载排水量28700吨,搭载5架垂直/短距起飞机和9架直升机,不含舰载航空兵的人员编制为1350人。“竞技神”号航空母舰于1944年开工建造,1959年服役。此后经历多次改装:1971~1973年改装成两栖攻击型航母,1976年的改装使其具备了反潜能力,1980~1931年再次改装,装设了7.5“的滑翘式飞行甲板。
印度“维克兰特”号航空母舰,原属英国“尊严”级。
1943年开工,中途停工10年之久,直至1957年印度购入方才继续建造,1961年服役。该舰满载排水量19500吨,载机22架,人员编制1075人。该航母先后于1979和1983年两次改装,加装了滑翘式甲板,但在斜角甲板部分仍保留了弹射器,载机16架,包括“海鹞”战斗机、“贸易风”反潜机和1架教练机。
英国航空母舰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航空母舰的国家,也是对世寻航空母舰发展贡献最大、技术创新最多的国家,它为大中型航母发明了斜角飞行甲板、蒸汽弹射器、助降镜和阻拦索等关键设备,除核动力装置外,几乎所有的航母重要技术的发明都是英国人所为。
英国海军航空母舰在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基础上,始终注意发展和突破重大关键技术,从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地走别人的路,自己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并能结合同情、国力和海军的使命任务选择航空母舰的类型,不贪大求全,坚持适度规模,讲求精干顶用。
对过时的航母尽早退役和外售,并积极推销轻型航空母舰和舰载机,以出口养军备。
英国虽然具有发展航母的各种实力和条件,但利用商船改装、发展“影子航母舰队”却一直是其平战结合的重要战略。
1910~1920年,靠商船改装了“暴怒”号等航空母舰,以后虽开始专门设计航母,但各个时期都从未忽视制定动员令、保持商船改装潜力,马岛战争中这支影子舰队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又改装了一艘“百眼巨人”号航空训练舰和医院船。
英国对航空母舰的研究虽起步很早,但由于受“大舰巨炮制胜”沦的影响,航母的发展十分迟缓,从而造成了一次大战中的失利。第二次世界大战至60年代虽亡羊补牢,航母达50余艘,舰载机达近干架,但为时已晚,无法夺回昔日霸主地位。
70年代海军常规起降飞机航母全部退役之后,国防部责令海军把几乎全部飞机都交空军管辖,由空军为海军提供中远程舰队区域防空和预警。马岛海战证明,这是一种错误的决策,空军平时用不上,战时又不能应召前往,迫使海军用驱、护舰艇作雷达哨舰和“海王”直升机进行预警,用“海鹞”飞机来制空,遭到一定的战争损失。
英国海军“无敌”级航空母舰,现役3艘,1980~1985年服役,满载排水量19500吨,人员编制954人,其中舰载航空兵284人。首制舰造价1.845亿英镑,后续舰1985年价为3亿英镑。1982年4月马岛冲突之前,英政府曾宣布将“无敌”号出售,但由于该舰在战争中经受了考验并起到重大作用,政府取消了这一决定,但从1986年开始对其进行为期2年的改装,主要内容包括:将滑翘甲板倾角由7°增加到12°;加大机库和增设航空辅助设施,使载机量达22架,比改装前提高60%,包括8架“海鹞”、11架反潜直升机和3架“海王”预警直升机。预计改装费将达1亿英镑。
什么是轻型航空母舰?
轻型航空母舰排水量在1.5~3万吨之间,载机量14~27架,载机种类以重5~12吨的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和直升机为主。目前,世界上有6个国家兴拥有9艘轻型航母,其中英国3艘,印度2艘,意大利、西班牙、巴西和阿根廷各1艘。
轻型航空母舰的任务是:区域作战和部署,夺取有限作战海域内的制空、制海权;担任特混舰队指挥舰,在编队中对各舰进行战术协调,并召唤其飞机对编队实施快速有效的支援;实施和指挥反潜战,执行一定的舰队区域防空和反舰作战任务;支援两栖登陆作战;保护海上交通线,执行海上搜索、救援和运输等任务。
轻型航空母舰一般均装防空武器,少数还装备反舰和反潜武器,设2部舷内开降机。携载固定翼飞机的老式轻型航母采用斜直两段式飞行甲板,设3道阻拦索和1部弹射器;新型轻型航母多携载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因而采用前端向上滑翘的直通型飞行甲板,动力形式一般采用燃气动力。
商船怎样改装成航空母舰?
利用商船和战斗舰艇改装航空母舰是发展航母的一条重要途径。二战期间,各国建造的航母还不到30艘,而改装的就达200多艘,1982年马岛海战及海战之后,也改装了不少舰艇并产生了许多现代改装方案。利用商船改装航空母舰有三大优点:一是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平时可作为商船支援国家建设,战时改装航空母舰可进行作战和后勤支援。二是效费比较好。三是周期短、见效快。战时利用集装箱化系统改装1艘航母一般仅用48小时即可完成,平时改装1艘1~3年便可交付使用,而建造1艘航母从研制到服役则要10~20年。
用商船改装航母也存在战斗效能有限、生存能力较低的缺点。此类航母不能携载常规起降飞机,只能搭载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和直升机,因而作战半径较小,缺乏远程警戒和攻击能力。另外,民用船舶与军舰的建造标准相差甚远,没有考虑三防、抗冲击和抗爆加固等因素,因而战时毁损率较高。
滚装船有平坦的上层甲板,外形和结构酷似登陆舰,是一种很好的平战两用新船型。平坦的上甲板可改为飞行甲板,供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和直升机起降,车辆货舱可供两栖车辆、坦克等自行武器开上开下。
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的出现与完善赋予商船改装航母以更大的潜力和生命力。美国“阿拉伯霍”计划设想用商船改装可搭载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的平台,它可载4架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用10个集装箱作人员住舱,6个集装箱作燃料舱“并设有必要的航空辅助设施。该系统约占船舶吨位的20%,在普通码头上用常规起重设备可在24小时内改装完毕。
英国的“舰载集装箱化防空武器系统”有高、中、低多种改装方案,可分别执行舰队区域防空、中级自卫防空和初级自卫防空任务。曾设想在30000吨的集装箱船上,利用223个装有防空导弹、近防武器系统以及各种航空辅助设施及人员住舱的集装箱,左舷辅设一条长140米、5°~7°的滑翘跑道,尾部设一直升机平台和机库,可载“海鹞”飞机8架、“海王”直升机2架。
改装后的商船,可为舰队提供区域防空,而整个改装仅需48小时。
目前,用商船改装各类载机舰已不仅停留于纸面,许多已进入实用。英国海军辅助船队的“信赖”号航空支援舰便是在“阿拉伯霍”计划的研究基础上,用参加过马岛海战、28000吨的“天文学者”号集装箱船改装而成。
该舰1983年开始改装,同年12月完工。改装后可载5架“海王”直升机,下甲板可装516个20英尺和181个40英尺标准集装箱,用于装载干货、液货及冷藏食品。
英国海军“百眼巨人”号航空训练舰也是用参加过马岛海战的商船改装。
改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艏部桥楼不动,将上甲板改为飞行甲板,上层建筑前后各设一部舷内升降机,加设了4道水密隔墙,将一舱标准改为三舱标准,为提高船的稳性,飞行甲板下铺设了一层重达2000吨的混凝土,保证横摇12°时飞机仍能安全起降。该舰改装后可搭载12架“海鹞”和6架“海王”,载机量比“无敌”级高25%,而采购加改装费0.72亿英镑,仅为“无敌”级现阶格的20%。该舰已完成试航,于1987年4月编入英皇家海军服役。1991年海湾战争中,该舰又改成医院船前往海湾。
航空母舰上搭载什么飞机?
舰载机是航空母舰的主要作战武器。目前,各国航母舰载机的种类繁杂,共约30种。按起降方式可分为常规起降飞机、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和直升飞机;按使命任务可分为战斗机、攻击机、反潜机、预警机、侦察机、电子战飞机、空中加油机和运输机。
由于航母所担负的任务不同,其载机数量和种类也不尽相同。
一般,以对海/对陆攻击任务为主的重型航母载机量大,种类齐全,可携60~100架飞机,其中,攻击机约占40%,战斗机约占27%,反潜机占11%,预警、电子战等特种飞机各占4%左右;以对海/对陆攻击任务为主的中型航母载机量也较大(30~40架),但种类不齐全,其中攻击机约占50%,战斗机占25%,反潜机占20%。轻型航母大都以反潜为主,一般可携14~22架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和直升机,其中反潜机占60%以上。
攻击机是重、中型航母的主要攻击力量,其主要任务是为航母战斗群提供空中掩护,攻击敌水面舰艇编队,并对敌纵深地区目标实施常规或核攻击。
目前,航母的主要攻击机有A-6E“入侵者”、A-7E“海盗”和“超军旗”等,前两型为美海军主要航母舰载攻击机,载弹量较大,为6800~8200公斤,可携制导炸弹、核炸弹、导弹、火箭弹和电子干扰吊舱等。“超军旗”是法国海军的一种轻型攻击机,载弹量较小,仅2100公斤,可携AM-39空舰导弹或常规炸弹。
战斗机和攻击机一样,也是重型和中型航空母舰的主要突击兵力。其主要任务是护航、空域巡逻、截击敌轰炸机和拦截导弹。此外,也可担任一定的对地攻击任务。
现代舰载战斗机均为超音速喷气式飞机,最大飞行马赫数可达2.3(如美F-14战斗机),作战半径一般都在700公里以上。在执行护航和防空任务时,可携6~8枚空空导弹;对地攻击时,载3~4吨炸弹。
反潜机分为固定翼和旋转翼两种。固定翼反潜机的主要作战任务是配合大型岸基反潜巡逻机对敌潜艇进行持续的搜索、监视和攻击。
目前,固定翼反潜机只有美国的S-3A/B和法国的“贸易风”,均用于重、中型航母。其中,S-3A/B“海贼”续航力大,作战半径达4300公里,海平面最大航速814公里/小时,最大巡航速度640公里/小时。机上装有声纳浮标,前视红外探测仪和磁探仪等探潜设备,并携有鱼雷、深弹、水雷、集束炸弹等反潜武器,可对潜艇进行探测、识别、定位、跟踪和攻击。
反潜直升机的主要任务是:同编队内的反潜机和反潜水面舰艇及潜艇一起,在周围进行反潜探测和攻击,并可执行反舰和搜索救援等任务。
反潜直升机可带吊放声纳(或战术拖曳线列阵声纳)、声纳浮标和磁探仪等探潜设备,并携有鱼雷、深弹和水雷等攻潜武器。目前,航母舰载反潜直升机主要有美国的SH-3“海王”、:SH-60F“海鹰”、前苏联的“卡-25”、法国的“超黄蜂”和“云雀”及英国、意大利正在联合研制的EH-101等。
空中预警机是重型航母的空中指挥所和机动预警雷达站,每艘一般装备3~4架。目前,除美国外,其它国家的航母上均未搭载固定翼预警机,而是携载1~2架装有预警雷达的直升机。
美国E-2C“鹰眼”预警机是专为海军研制的,主要用于舰队远程防空预警和空战引导与指挥。该机主尺度与A-6E攻击机相仿,带副油箱时,可在距航母370公里的空域连续值勤6小时,巡航速度489公里/小时,升限9400米。其顶部的旋转雷达天线直径为7.32米,每10秒钟旋转一周,可同时跟踪200~300个目标;探测距离400~700公里,发现以1800公里/小时来袭的敌机和导弹时,可为舰队提供约20分钟的预警时间。
电子战飞机是重型航母的重要机种,每艘一般配备3~4架。其主要任务是随战斗机或攻击机一起编队出击,保障舰载航空兵及其突击兵力的作战,侦察和测定敌对空雷达和来袭导弹的方位、频率,并以主/被动方式实施电子压制和强电子干扰,瘫痪对方防空火力网或使攻击失效。
目前,只有美国航母配有专用电子战飞机(EA-6B),其它国家一般采取在战斗机和攻击机上加挂电子干扰吊舱的方法来实施电子干扰和压制。
早期的舰载机在海战中发挥过哪些作用?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促进了军事航空的发展。此间,飞机的性能有所提高,各种新型机载武器开始使用,并已具有初始作战能力。
1914年12月25日,英国3艘航母上的7架水上飞机袭击了德国的飞艇基地,创造了世界上航母舰载机的第一个对陆攻击战例。1915年8月17日,英国1架水上飞机从航母上起飞,将1艘货船击沉,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航母舰载机对海上目标进行攻击的战例。
1916年5月31日,英国1艘航母上的武装侦察飞机参加了日德兰战役,又写下航母舰载机第一次参加海战的历史。1917年8月21日,英国的1架“幼犬”式战斗机从航母上起飞,击落了1艘德国的L-23型飞艇,又成为世界上舰载机首次击落空中目标的一个战例。尽管航母舰载机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当时并没有为军界所重视,许多人认为用飞机作战是不可能的事,海上决定胜负的还要靠大舰和巨炮,所以舰载机只能担负一些侦察、护航和火炮校正等辅助任务,很少参加海战。
1919~1939年的20年,是两次大战之间的一段休整和喘息时间,各国利用这段和平时期进行了裁军和军备控制,英、美、日、法、意五国还于1922年签署了华盛顿海军协定,限制了航空母舰的发展,所以此间舰载机的发展比较缓慢。
二次大战中航母舰载机是怎样主宰海上战场的?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海军航空兵得以大显身手,在海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到战争后期,美国海军已拥有100多艘航空母舰,28032架舰载机;日本海军已拥有18艘航空母舰,10819架舰载机;英国海军已拥有53艘航空母舰,1336架飞机。战争期间,海军航空兵共出动35万架次,在被击沉的大型水面舰艇中,有50%以上是航母舰载机所为,“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的理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1939年二战开始时,拥有7艘航空母舰的英国海军己在大西洋战争中崭露头角。
1940年4月13日,英国一艘航母舰载机击沉一艘德国的“柯尼斯堡”号轻巡洋舰,创造了航母舰载机第一次击沉大型战舰的历史。1940年11月9日,英国20余架飞机从2艘航母上起飞,突袭意大利塔兰托海军基地,击沉击伤7艘舰船和1个机场。1941年5月24日至26日,英国航母舰载机又寻歼并击沉德国最新型的4万吨级巨型战列舰“俾斯麦”号。1941年12月,英国开始进行护航战,大批舰载机用于控制制空权。
在太平洋战争中,由于日美海军势均力敌,各握有航母舰载机这个杀手锏,所以导致经久不息的太平洋海空大战,航母舰载机在战争中第一次成为舰队主力和对陆攻击的主要突击兵力。1941年12月7日,日本以6艘航母的423架舰载机偷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一个半小时内就击沉击伤美国舰艇40余艘,击毁飞机420余架,炸死炸伤3615人,成为海战史上航母编队对陆攻击规模最大、战果最显著的一个战例。
1942年5月3日至8日,日本以3艘航母上的125架飞机与美国以2艘航母上的141架飞机在珊瑚海进行了海战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航空母舰的海上决战,双方交战距离第一次超出了目视距离和20公里的大炮射程。1942年6月3日至7日,日美航空母舰编队又在中途岛海域展开激战,美军几乎全歼日本舰队,击沉其4艘航母和所携的280架舰载机,击毁50余架飞机。1944年10月23日至26日,日本以116架舰载机和300架岸基飞机,美国以1000架舰载机和400架岸基飞机,在莱特湾决一死战。结果,日军参战的舰艇和飞机大部分被击毁,日海军航空兵被彻底消灭,直至战败投降。
战后以来舰载机参加过哪些作战行动?
战后以来,世界航母数量由战时的数百艘骤减至20余艘,且主要集中在美国,而拥有强大航母实力的美国又缺乏有力的海上对手,所以航母对航母的舰载机作战样式从未出现,此间,舰载航空兵的主要任务是沿袭二战的作战模式,夺取战区制海制空权并实施对陆攻击。
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第一次使用舰载喷气式飞机和直升机对朝内地和港口进行攻击和封锁;1964~1973年的越南战争中,美国先后动用20余艘航空母舰对越进行攻击,仅1965~1968年底就出动舰载机20万次;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英国以2艘航空母舰和140架舰载机及岸基飞机在马岛与阿根廷交战,有效地掌握了制空制海权;1986年3月23~26日,美国以3艘航母和250多架舰载机对利比亚发动突袭,摧毁其5个大型军政目标,炸毁其14架飞机和7个雷达站;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先后出动9艘航母。
700余架舰载机,对伊拉克进行了海空封锁和攻击,有力地配合了空袭和地面战斗的进行。
舰载机是怎样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
随着飞机飞行速度的不断提高,起飞滑跑的距离也有所增大,现代喷气式飞机一般需要2~3公里长的跑道才能起飞,这样一个机场的面积往往要达十几平方公里。为了能在海岛、狭小地域或被炸机场跑道上紧急起飞,国外自80年代以来研制了一些短距起飞的常规起降飞机,但滑跑距离仍在500~1000米左右。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最长只有332米,一般只有200~260米左右,在这样短的距离内舰载常规起降飞机是怎样起飞的呢?这主要取决于特殊的设备:飞行甲板和弹射器。
早期的航母舰载机多采用水上飞机,飞机依靠浮筒在水面起飞和降落,航空母舰只是一个运载飞机的平台,主要靠起重机将飞机吊上吊下,一般每艘航母可搭载4~10架水上飞机。
1917年,英国用巡洋舰改装了世界上第一艘搭载常规起降飞机的航空母舰“暴怒”号。它的飞行甲板很特别,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用于起飞,后面用于降落。随着舰载机体积、重量和速度的提高,这种首尾两段式飞行甲板很快被淘汰,继而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了通长式飞行甲板,它是二次大战中各种航空母舰普遍采用的一种最为典型的飞行甲板。
50年代中期,航空母舰上开始采用斜、直两段式飞行甲板,这种甲板长约200~330米,宽约70~90米,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斜直两段飞行甲板分直通甲板和斜角甲板两部分,直通甲板设在舰的前部,是专门用来起飞飞机的跑道,称为起飞区,一般装有1~2部弹射器供弹射飞机使用。斜角甲板一般与舰身中心成11°~13°角,是专供舰载机降落时用的,称为降落区。这种斜直两段式飞行甲板至今仍在使用。
早期的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飞时并不需要弹射器,而是在舰首搭一块长长的向水面倾斜的木板,借助于下冲的惯性而升空的。后来,逐步发展了一些弹射器,到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已经使用了压缩空气式和甘油炸药式弹射器。
之后,才相继出现了飞轮式和液压式弹射器。压缩空气式弹射器多用于弹射水上飞机,当时的舰载机大都是陆基起降的轻型轮式飞机,所以不用弹射靠滑道滑行起飞便可,1927年,美国海军开始在“列克星敦”号航母上采用大型飞轮式弹射器,它长47米,宽25米,可弹射5吨重的飞机,给出48节的初速度。
1938年,英国的“皇家方舟”号航母开始采用2台液压式弹射器。
1946年,英国的“罗斯福”号航空母舰第一次携载一架XFD-1“鬼怪”式喷气式飞机并进行了弹射试验。1951年,英国终于在“英仙座”号航母上第一次正式装备了蒸汽弹射器,之后,各种大型航母纷纷效仿,至今仍在使用这种飞机弹射装备。
蒸汽弹射器实际上是一种活塞行程较长的往复式蒸汽机,它主要由动力源和把动力传输给飞机的装置组成。动力源是蒸汽室内所存储的大量蒸汽,动力传输装置包括往复车、活塞杆、拖索等。弹射时,飞机发动机启动,用拖索将舰载机钩住往复车,高压蒸汽充气后,活塞带动往复车和舰载机在滑槽内高速向前滑动,将飞机弹射出去。其原理和拉弓射箭差不多。目前,航空母舰上一般装有3~4部蒸汽弹射器,其长度约达75~95米,可弹射20~33吨重的各种舰载机,弹射速度为1架每分钟,紧急起飞时也可多架同时弹射起飞。
舰载机是怎样在航空母舰上降落的?
以高速飞行的飞机怎样才能准确地降落在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上呢?这主要靠着舰阻拦装置。早期的螺旋桨飞机,由于飞行速度只有几百公里每小时,所以着舰时滑跑距离较短,冲力也较小。当时,为了拦阻降落的飞机,在飞行甲板上横放了许多道粗粗的绳索,在其两端系有沉重的沙袋,飞机尾钩只要钩住绳索,便可稳稳地着舰。
50年代以后,喷气式飞机、特别是高超音速飞机上舰后,着舰的滑跑速度加快,前冲力增大,靠两端系有沙袋的绳索是无法吸收其动能而使之降落在飞行甲板上的,为此,又研制了一种复杂的液压传动系统,并仍在甲板上横着布放了3~5道阻拦索。这些阻拦索垂直于斜角甲板的中心线,自甲板尾端60米处开始,向舰首方向,每隔14米横设一根直径为6.35厘米的粗钢索,高度距甲板平面50厘米左右,索两端通过滑轮与甲板缓冲器相连。飞机着舰时,其尾钩伸出,只要钩住一根阻拦索,在前冲60~70米后即可停下。
此外,还有一种阻拦网。阻拦网是一种飞机着舰的紧急阻拦装置,在飞机尾钩故障、燃油耗尽或战斗损伤等紧急迫降情况下使用。阻拦网一般设于第三道阻拦索处,高约4.5米,略宽于阻拦索,网由尼龙带编织而成,飞机撞网后可在50米左右距离内停下。
什么是军舰?
军舰是船舶的一种,是装有武器并在海洋上进行作战活动和勤务保障的海军舰艇。军用舰艇被认为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在外国领海和内水中航行或停泊时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根据担负的任务不同,军舰一般可分为战斗舰艇、两栖舰艇和勤务舰船三大类。
战斗舰艇是一种具有直接作战能力的舰艇,其主要任务是担负海上机动作战,进行战略核突袭,保护己方和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进行封锁反封锁和支援登陆抗登陆等战斗行动。战斗舰艇分水面舰艇和潜艇两类,水面舰艇包括: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护卫艇、鱼雷艇、导弹艇、猎潜艇、布雷舰、反水雷战舰艇等,两栖战舰艇有时也包括在内。潜艇主要有战略导弹潜艇和攻击型潜艇等。
两栖战舰艇是专门用于登陆作战的舰艇,主要任务是输送登陆兵、武器装备、物资车辆、登陆工具等进行登陆作战,主要分为:登陆舰艇、两栖攻击舰、登陆运输舰和登陆火力支援舰等。登陆舰艇一般具有在滩头进行抢滩登陆的能力,通常分登陆舰和登陆艇两种。登陆运输舰一般不具备抢滩登陆能力,主要任务是为登陆部队提供人员、武器、车辆、物资等各种装备。两栖攻击舰和轻型航空母舰差不多,主要用于垂直登陆和制空制海,也可运载登陆物资等。登陆运输舰是专门用于登陆作战指挥的一种大型舰艇。登陆火力支援舰是为实施登陆而进行预先火力准备或直接火力支援的一种舰艇,一般由战列舰等战斗舰艇兼任,很少专门建造。
航行勤务舰船是用于战斗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的舰船,亦称军辅船、辅助舰船和后勤支援舰船等,通常包括:军事运输舰船、航行补给舰船、维修供应舰船、医院船、防险救生舰船、试验船、通信舰船、训练舰船、工程船、海洋调查船、侦察船、布设舰船、海道测量船、破冰船、基地勤务舰船等。此类舰船最大达数万吨,航速30节以下,有的由大型商船改装而成。
区别军舰与民船的主要标志有三个:一是普遍装有武器。战斗舰艇上载有飞机、直升机,装有火炮、导弹、鱼雷、水雷和深水炸弹等;勤务舰船一般仅装有火炮等自卫武器。二是一般在舰体上涂有蓝灰色油漆,舰尾挂海军军旗,勤务舰船则挂国旗。三是桅杆上装有雷达、无线电、敌我识别器等天线。
早期的军舰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军舰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先后经过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发展阶段。
古代战船是指19世纪初期以前漫长的发展阶段中所建造的各类战船,它大致可分为桨帆战船和风帆战船两个阶段。早期的战船是桨帆战船,公元前1200多年时,地中海沿岸国家就开始使用单层桨战船。公元前800年时开始在战船首部装上冲角,用以撞击敌船。公元前700年出现了二层桨战船,公元前550年出现了三层桨战船,后来又出现了四、五层桨的战船。三层桨战船是早期较优良的战船,它长约41米,宽约6米,干舷高2.4米,吃水1米多,排水量约100吨,有170支桨分三层排列于两舷,载员约200人,划桨时可达7节航速,顺风可使帆,这种战船持续了十几个世纪。当时,战船只不过是运载士兵进行作战的平台而已,主要使用冷兵器、矢石等进行近距离接舷战和白刃格斗。公元前549年春秋时期中国开始出现战船,到公元220~265年的三国时期,仅吴国水师就有战船5000艘,大型楼船起楼5层,可载士卒3000人。公元10世纪初,中国战船开始装备火器,1274~1281年元代水军两次攻击日本,战船上己装备铁火炮。公元12世纪至14世纪初,中国最早使用了金属管形火器铜火铣,从此开始了战船从冷兵器向金属管形火器过渡的时期。
桨帆战船为木质构造,船型狭长,底平,吃水浅,干舷低,靠人力划奖摇橹前进,顺风时可使帆,因此只能在沿岸和内河作战。15世纪以后,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和火器、指南针等的装备使用,导致了远洋航海用风帆战船的出现。1405~1433年,中国明代郑和率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时,其“宝船”已有137米长,约56米宽,有9桅12帆,排水量达数千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风帆战船。1488年以后,英国才建造成功装有火炮的四桅战船和排水量达1000吨的战船。
1797年美国造的风帆战船已达1576吨,可装44门火炮。18世纪以后,风帆战船得以迅速发展,排水量不断增大,火炮口径和数量也日益增多。到19世纪,最大的风帆战船排水量已达6000吨,装大、中口径火炮100门以上。当时,按排水量大小和火炮多少将风帆战船分为六级:一至三级为战列舰,排水量1000吨以上,装火炮70~120门;第四、五级为巡洋舰,排水量500~750吨,装火炮40~64门;第六级为轻巡洋舰,排水量300吨,装6~30门火炮。风帆战船以风力为主要动力,船体为木质,结构较坚固,吃水深,于舷高,排水量大,航海性能好,能远离海岸到大洋作战,并能在相距几百米至几海里的距离上用火炮进行交战,这是早期奖帆战船力所不及的。
近、现代军舰的主要技术特征是什么?
19世纪初军舰开始采用蒸汽机,这标志着舰船动力的第一次重大革命。
1815年美国建成第一艘明轮蒸汽舰。1837年螺旋桨发明并装舰使用后,把航速从几节一下子提高到十几节,使军舰第一次具备高速和良好的机动能力,可不受风向、风速、潮流的影响进行远洋作战。除蒸汽机外,舰炮也发生了一次革命。19世纪30年代发明了爆炸弹,60年代未出现了尾装线膛炮,使发射实心炮弹的前装式滑膛炮逐渐淘汰。火炮威力、数量和射程的提高,使舰艇防护力增强,出现了大型装甲战舰。1892年英国造的“君主”号装甲舰就达14150吨,装甲厚度达457毫米,装有342毫米炮4门。另有中、小口径炮34门,航速15.5节。19世纪下半叶,水雷和鱼雷开始用于海战并作为军舰的主要攻击武器后,于是1877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鱼雷艇,以后便导致鱼雷艇驱逐舰、布扫雷艇的相继问世。
19世纪后半叶另一项重大技术革命是造船材料的革命,即由传统的木质船体改为钢铁船体,从而使军舰吨位骤然增大,装甲更厚更加坚固,同时开始配备较好的观通导航设备,20世纪初期,排水量4万吨左右的大型战列舰(装甲舰)和战列巡洋舰(装甲巡洋舰)开始装备使用,同时出现了水上飞机母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战列舰、巡洋舰为主的大舰巨炮成为当时制海制胜的重要因素。两次大战之间,五个海军大国在华盛顿签汀了为期十几年的华盛顿条约,一段时间内虽限制了大舰巨炮的发展,但却蕴酿了一场规模更大的造舰竞赛。条约一结束,各海军大国纷纷大力发展巨型战舰,最大的战列舰已造到近7万吨。第二次大战中,军舰的重大发展在于广泛装备了雷达、声纳、通信、导航等电子设备,同时确立了航空母舰的地位,并使潜艇兵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应该说,只有二次大战才将海战空间从单一的海面海岸拓展到海空和水下,使海战第一次具备现代规模。
战后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军舰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核动力、燃气轮机和复合动力装置的采用,使航速、机动性和续航力有较大提高;二是造船技术有很大改进,军舰吨位越来越大,航空母舰已达9万吨,巡洋舰已达3万吨,驱逐舰已达9000吨,护卫舰已达5000吨;三是导弹武器的广泛装舰,使军舰具有防空、反舰、反潜等多种功能;四是电子装备的大量装备;大大提高了军舰的探测、信息处理和电子对抗能力;五是直升机的大量装舰也使军舰机动能力和反潜作战能力有极大的改善。
什么是战列舰?
战列舰是一种大型水面战斗舰艇,其主要攻击武器是大口径舰炮,其动力形式早期为风帆推进,19世纪中期后改为蒸汽动力。战列舰的主要特点是:吨位大。是个庞然大物,在海上航行时俨然一座钢铁城堡,战列舰吨位最大的是日本的“大和”号和“武藏”号,达69000吨,航速快。一般航速可达30~33节,续航力为10000~15000海里,火力猛。战列舰一般装有8~1O门主炮,口径356~406毫米,射程20~25海里。此外,还装有12~20门中口径副炮(口径120~152毫米)和100门左右小口径副炮(口径75毫米以下);防护力强。战列舰是一种重装甲战舰,在水线以上的舰舷、甲板、炮塔、指挥塔等部位都装有装甲防护,一般为150~400毫米厚,个别部位达400~500毫米。
战列舰是海军舰队的主力战舰和核心兵力,其主要任务是使用舰炮在海上歼灭敌大型战斗舰艇,也可用来压制和摧毁敌岸基目标。在二次大战以前,战列舰曾作为海军之魂称雄于世长达200多年,主宰着世界海洋。当时,谁的军舰吨位大、舰炮多、口径大、火力猛、装甲厚,谁就能取得海上战斗的决定性胜利,因而作为海上堡垒的战列舰曾名噪一时,各海军大国推崇备至,多次掀起军备竞赛高潮。于是,战列舰越造越大、火炮越装越多、装甲越来越厚,“大舰巨炮”制胜论统治着海军的军备发展。
二次大战中及其之后,由于核动力、舰载机、导弹及电子装备的大量装备使用,使战列舰的优势所剩无几,很快处于从属地位,并被航空母舰所取代。战后以来,世界各国不再发展战列舰,因此,作为一个舰种它已基本消亡。
战列舰有哪些重大技术发展?
战列舰是装备多门大口径舰炮,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曾作为舰队主力在远洋作战的一种大型军舰。在海战中,通常列成单纵队战列线进行炮战,所以称为战列舰。在战列舰中,还有一种速度更快,但火炮威力较小,防护较弱的军舰,称为战列巡洋舰。此外,早期的战列舰也曾称作铁甲舰、装甲舰等。
战列舰的发展按技术进步划分,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风帆战列舰阶段和蒸汽战列舰阶段。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为风帆战列舰阶段。当时,战船都是木质船体,最大为三桅帆船,通常设2~3层甲板,两舷侧备开有若干小门,带有轮子的火炮置于甲板之上,通过舷侧门进行射击。
17世纪,战列舰最大为1750吨,装有80~100门火炮,舰员600~700人。18世纪,排水量增至2000吨以上,设三层甲板,装120~140门火炮。
19世纪中期,排水量已达4000~5000吨,装有120~130门火炮,成为帆船舰队中最人的战舰。当时战列舰上的火炮多为固定炮塔的滑膛炮,需从炮口装填实心炮弹,19世纪初以后才改装从炮尾装填爆炸弹的火炮。由于炮塔不能旋转,所以作战时必须将战列舰一字排开,用舷侧数门舰炮进行射击。
蒸汽战列舰是19世纪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80年代发明了蒸汽机,以后又逐步发明了船用螺旋桨、旋转炮塔线膛炮和钢铁装甲等,从而取代了装有固定炮塔、采用木质船体和风帆推进的战列舰。
1849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战列舰“拿破仑”号;1859年,法国又造成世界上第一艘木壳装甲舰“光荣”号;1860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铁壳装甲舰“勇士”号;1873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艘完全去除风帆、采用蒸汽动力的“蹂躏”号铁壳装甲舰;1892年,英国又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钢质装甲舰,至此,战列舰的发展趋于成熟,世界各国开始向大吨位、猛火力、重装甲、高航速方向发展。
早期的战列舰是怎样发展的?
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以后,战列舰开始采用钢质船体,满载排水量从10000吨增至12000吨,主炮改用线膛炮,口径从200毫米增大到300~350毫米,装甲230~450毫米,航速达16~17节,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被视为战列舰的四大要素。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之后,大口径舰炮成为主要要素。
1906年,英国造成当时最好的战列舰“无畏”号,它第一次不装副炮,而全部装10门大口径300毫米主炮,排水量达17900吨,航速第一次突破21节。“无畏”号很快成为各国发展的母型,并掀起了海军军备竞赛的高潮。
当时,主炮口径已达380毫米,航速已达23~26.5节,排水量则达22500吨以上,从而导致“大舰巨炮”主义的出现。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德兰海战中,英德舰队展开了世界上第一次蒸汽战列舰大海战,双方投入主力舰达68艘。这次战斗使战列舰开始重视加强自身的集中防护问题,普遍加厚舰舷侧及甲板的装甲,同时提高航速。
什么是华盛顿海军裁军协议?
1921年11月华盛顿海军裁军会议签订的《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主力舰的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3.5万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406毫米,美英日法意五国所限定发展的主力舰艘数和总吨位分别为:18艘,525850吨;20艘,558950吨;10艘,301320吨;10艘,221170吨;10艘,157500吨。在条约的限制下,战列舰的发展冷落了十几年,英国建造的“纳尔逊”号也只有3.5万吨,配3座三联装400毫米前主炮。
华盛顿条约从1922年1月起生效,至1931年底到期,之后,五国又在伦敦举行会议,续约5年,故推至1936年年底。在该条约终止前,各海军大国提前几年进行了大型战列舰的秘密研制,从而为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一个伏笔。条约失效后,意大利首先开工建造了3艘41000吨级的“威内托”级,装3座三联装381毫米主炮,航速30节。随即英美分别建造了38000吨级的“英王乔治五世”级和37000吨的“南达科他”级,分别装2座四联装356毫米主炮和3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航速27和28节。法国建造了两艘39000吨级和43000吨级“里舍利厄”号和“让。巴尔”号。德国也建造了两艘42000吨级的“俾斯麦”号和“梯比兹”号。日本的野心最大,它秘密建造了世界上吨位最大的两艘巨舰“大和”号和“武藏”号,排水量高达65000吨,装3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航速27节。
1943~1944年间,二次大战即将结束之时,美国建成4艘45000吨级“依阿华”级战列舰,因而成为世界上最后一级战列舰,自此之后,战列舰舰种宣告消亡。
战后以来战列舰有哪些发展?
二次大战以后,德日意战败,战列舰丧失殆尽;英法因经济危机不再发展;美国大力发展航母,战列舰也停止建造。1949年3月,除“密苏里”号战列舰暂留服役外,其余战列舰均封存起来,朝鲜战争中,由于要进行对岸轰击,又将“依阿华”级全部启封服役,但战后又觉没用,故于1954年又相继退役封存。1968年侵越战争中,“新泽西”号启封参战,但很快又被封存。
1979年,里根炮制“600艘海军舰艇计划”时,感到除15艘航母外,还缺少核心战舰,遂又将4艘战列舰全部启封服役,并进行了大规模现代化改装,装了8座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置,4座四联装“鱼叉”导弹发射装置,4座近防武器系统,保留了3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和6座双联装127毫米副炮,4艘舰仅改装费就花了17亿美元。“依阿华”级舰是世界上装甲最厚的军舰,其舷部装甲307毫米,主甲板153毫米,炮塔184~440毫米,指挥塔近500毫米,而一般现代大中型舰艇装甲只有14~20毫米,护卫舰以下只有10毫米。目前,“依阿华”级战列舰已开始退役,预计到90年代中后期将全部退役。
战列舰在一次大战中发挥过什么作用?
战列舰是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的大型水面战舰,它是随17世纪火炮在风帆战舰上的广泛应用而诞生的。当时,战列舰参加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角海战,英国舰队和法-西联合舰队共投入战列舰60艘。使闲蒸汽战列舰第一次进行大规模海战还是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海域展开的日德兰海战。当时,英国参战舰艇148艘,计84万吨,德国参战舰艇99艘,计48万吨,战争中,英国有3艘战列舰被击沉,1艘旗舰遭重创;德国5艘战列舰受伤,2艘沉没。这次战争进一步确立了“大舰巨炮”主义理论,使各国海军更加重视发展以战列舰为核心、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突击兵器的海上舰队。
战列舰在二次大战中及战后发挥过哪些作用?
1941年5月24日,德国战列舰“惮斯麦”号击沉英国48360吨级的最大战列舰“胡德”号和另一艘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于是,招致英国40余艘舰艇的海空大围歼。“俾斯麦”号终于在5月26日被英国“皇家方舟”
号航空母舰上的攻击机投放的鱼雷命中舵机,次日又遭两艘战列舰围歼,接着又被英巡洋舰发射的3枚鱼雷所击中,沉人海底。“俾斯麦”号的沉没是证明战列舰时代正面临航空母舰挑战的第一个强有力的信号。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出动6艘航母上的354架舰载机愉袭珍珠港,炸毁美40余艘舰艇,几乎全歼太平洋舰队主力——8艘战列舰(5艘沉没,3艘重创)。这次战斗,充分说明“大舰巨炮”主义已经过时,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已成为战列舰的强劲对手。于是,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大造航母,三年零八个月中就有120艘航母服役。
1944年10月24日,日本“武藏”号出航还不到3天,1945年4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旗舰、世界上最大的69100吨级庞大巨舰“大和”号出航还不到1天,就被美军舰载机炸沉,至此,战列舰已彻底丧失了它的霸主地位。失去了昔日的雄风。
1945年太平洋战争未期,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在硫磺岛登陆、冲绳登陆和袭击日本本土作战中,担负过对岸轰击和火力支援任务,并于1945年9月2日在舰上奉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受降仪式。当时,美方参加受降仪式的有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兼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和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陆军上将,日方参加仪式的有外相重光葵等11人,美、中、英、苏等同盟国代表和其它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受降仪式。
战后以来,“依阿华”级战列舰在侵朝战争、侵越战争、海湾冲突及海湾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海湾战争中,以2艘战列舰为核心的水面战斗群部署于波斯湾内,对伊科前沿阵地和岸基设施进行了猛烈轰击,同时,还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对1300公里处的内陆目标进行了纵深攻击。
什么是巡洋舰?
巡洋舰是一种人力强、用途多,主要在远洋活动的大型舰艇。它是伴随着战列舰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战列舰的消亡而衰退的一个古老舰种。巡洋舰装备有较强的攻防武器系统,具有较高的航速、较大的续航力和适航性,能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长时间进行远洋作战。其主要任务是:为航空母舰和战列舰护航,以巡洋舰为核心组成强大的海上编队,保卫海上交通线,攻击敌水面舰艇、潜艇和岸上目标,进行防空和反导作战,登陆作战时进行火力支援等。
巡洋舰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巡洋舰是海军中较老的一个舰种,差不多与战列舰同时诞生和发展,并经历了与战列舰相同的兴衰阶段,所不同的是战列舰已被淘汰,而巡洋舰仍作为一个舰种存在,不过,正在被驱逐舰同化,大有被取而代之的趋势。
早在17~18世纪的帆船时代,巡洋舰是指那些装备火炮较少、口径较小、一般不直接参与战列线战斗,而主要执行巡逻及护航任务的快速炮船。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甫军用13艘称为巡洋舰的武装船破坏北军的海上交通运输线,并袭击其商船队。当时最好的巡洋舰是英国造的“阿拉巴马”号,它是一艘多桅帆船,并装有蒸汽机,用螺旋桨进行辅助推进,排水量1040吨。
19世纪末,随着战列舰的崛起,作为执行护卫任务的巡洋舰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备海军大同不可缺少的一大舰种。当时发展的巡洋舰主要是装甲巡洋舰和水平装甲巡洋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巡洋舰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有明显提高,出现了满载排水量3000~40D0吨级的巡洋舰,动力装置以蒸汽轮机为主,以燃油代替燃煤,航速由25节增至30节,续航力增大,舰炮多为127~152毫米口径,个别达190毫米,已具备压制敌驱逐舰,引导和支援己方海上兵力进行作战的能力。此外,战争中还用快速商船改装了一批辅助巡洋舰,装备一定数量的舰炮、鱼雷和水雷等,以弥补巡洋舰数量的不足。甚至在战后一段时间内,各国建造的大型商船还预留炮座,以备紧急改装成巡洋舰。
1922年,英、美、日、法、意五国签定的为期10年的华盛顿条约,对战列舰的威力、吨位和数量等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样一来,各海军大国很自然地就转到标准排水量1万吨以下、火炮口径203毫米以下的巡洋舰卜来。于是,巡洋舰向重、轻两个方向迅速拓展。
1930年,上述五国又在伦敦签署了将华盛顿条约延期5年的新条约,并对巡洋舰的数量进行了限制。当时,重巡洋舰主炮口径203毫米以下,轻巡洋舰主炮口径152毫米以下,为了既不违反条约规定,又能迅速扩充实力,备签约国都搞了许多小动作。英国建造的所谓条约型巡洋舰完全按190毫米炮设计,可均先装152毫米炮以使之成为轻巡洋舰,以待条约失效后迅速改装大口径炮。日本建造的轻巡洋舰也是这样,虽按5座双联装203毫米炮设计,但装5座三联装155毫米主炮,以掩人耳目。结果,在二战前很快就换装了203毫米炮。当时的巡洋舰普遍装备水上飞机,一般每舰载2架左右,个别可载4架。
第二次世界大上战中,受大舰巨炮制胜论的影响,巡洋舰继续向大吨位、大威力和高航速方向发展。美国建造的“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排水量1400D吨,装有3座三联装203毫米主炮:“阿拉斯加”级重巡洋舰排水量则达30000吨,装有3座三联装304毫米大口径舰炮。
二次大战以前巡洋舰有哪些重大技术改进?
二次大战以前,巡洋舰和战列舰一样,也曾是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作战兵器的一种大型水面舰艇,当时,曾与战列舰一起成为海上堡垒,称雄于世。
根据舰炮的数量和口径,曾把巡洋舰分为二种类型:一种是重巡洋舰,它装有8~9门主炮,口径在203毫米以上、分装在3~4座炮塔中,射程20海里左右,主要用以消灭敌巡洋舰和攻击岸上目标。此外,还装有10~16门副炮,口径在130毫米以下,多为高平两用,同时,还有数十门自动炮,用于抗击小型舰艇和飞机的来袭。有的还装有3~4架水上飞机,用以校正舰炮射击和进行侦察。重巡洋舰设有装甲,垂直装甲厚约76~203毫米,水平装甲厚约51~127毫米。这种巡洋舰排水量2~4万吨,航速32~34节,续航力1万海里以上,能与战列舰、航空母舰在远洋协同作战。
轻巡洋舰排水量1万吨左右,航速35节,续航力1万海里,具有与大型舰艇在远洋协同作战的能力。轻巡洋舰主炮口径在152毫米以下,装有6~12门主炮,其作用是攻击轻型舰艇和陆上目标。有的装127~133毫米舰炮,用于对空防御和攻击小艇。副炮一般有8~12门,口径88~127毫米,另配有几十门小口径炮。此外,还配有鱼、水雷和深水炸弹等,一般装2座三至五联装鱼雷发射管,携水雷量多达80~100枚,还可携2~4架水上飞机用于侦察。轻巡洋舰的装甲厚约51~127毫米。
辅助巡洋舰是战争期间由快速商船和辅助舰船改装而成的,排水量几千至上万吨,航速20节左右。舰上主要武器是舰炮,口径在152毫米以下,还有一定数量的自动炮。
战后以来巡洋舰有哪些重大发展?
战后以来建造的巡洋舰可分为重、轻型或大、中型两类,所谓重型巡洋舰,其排水量为1~3万吨,多为核动力推进,主要武器是巡航导弹、区域防空导弹、反潜导弹、反潜鱼雷和直升机等。这类巡洋舰主要用于为航母护航或自行编成,进行远洋作战。轻型巡洋舰排水量在1万吨以下,武器和重型巡洋舰差不多,主要区别是采用常规动力推进,舰型及总布置接近于驱逐舰。其主要使命也是护航,有时也作为编队指挥舰进行编成。
随着核动力、导弹武器和电子装备的大量装舰使用,使传统的巡洋舰概念产生了根本的变化,那种以大口径舰炮为主的高速战舰已很少存在,人们不再追求过高的航速,而是在武器和电子装备上进行努力。于是,这个时期巡洋舰的发展出现了三大流派一是美国派,它仍然坚持巡洋舰以护卫、巡逻、警戒为主的原则,重点发展为航母护航的防空型巡洋舰。为了增大续航力,在战后建造的8级巡洋舰中,有5级采用了核动力;为了提高编队的区域防空能力,还专门发展了一型非常著名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为了加强舰队的对地和对海攻击能力,还在巡洋舰上普遍装备了“战斧”巡航导弹,在海湾战争中,一艘巡洋舰就携载了100多枚;为了反潜作战,巡洋舰还普遍装备了反潜直升机、鱼雷和反潜导弹。
二是前苏联派,它发展巡洋舰的目的不是为大舰护航,主要是以其形成海上编队,进行攻防作战。前苏联建造的“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是世界上最大的巡洋舰,排水量达28000吨;它也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的舰艇。该舰装有250多枚防空、反舰和反潜导弹,还可携之架直升机,因而成为世界上火力最猛的一型巡洋舰。
三是以其它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为主的流派,它们认为既然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装备的武器相同,采用的动力相仿,电子装备和舰体结构也十分雷同,又有什么必要专门发展一型巡洋舰呢?所以,这些国家不再发展巡洋舰,而主要发展驱、护舰艇。
什么是驱逐舰?
驱逐舰是以导弹、鱼雷、水雷及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中型水面舰艇,是海军的传统舰种之一,也是海军装备数量较多、参战机会最多的一种舰艇。现代驱逐舰的排水量为2000~8500吨,多数在3000吨左右,航速30~38节。武器装备以导弹为主,并配载直升机,其使命任务多种多样,有综合型,也有单一用途型。综合型一般能执行防空、反潜和反舰等各种任务,而单一防空型则配以较强的舰空导弹和舰炮武器,以及较先进的对空警戒及侦察设备,主要担负舰艇编队内的区域防空任务。单一反潜型驱逐舰则配有较先进的反潜探测及攻击设备,并载有l~3架直升机,主要担负舰艇编队的反潜作战任务。单一反舰型驱逐舰还配有较强的反舰导弹、对地攻击导弹和舰炮,主要担负对水面舰船及岸基目标的攻击任务。因此,驱逐舰是一种能执行防空、反潜、反舰、对地攻击、护航、侦察、巡逻、警戒、布雷、支援等多种作战任务的一种舰艇。
驱逐舰本身的定义及概念近百年来发生了重大变化。19世纪中期以后,人们把装有鱼雷的400~1500吨级舰艇叫做雷击舰;1893年英国建成“汉科克”号之后,又将其称为鱼雷艇驱逐舰,这便是第一次出现驱逐舰的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建成能率驱逐舰群进行作战的驱逐领舰,结果到60年代这一名称又被废弃,就连美国建造的第一艘核动力驱逐领舰“班布里奇”
号也不得不改称为巡洋舰;战后以来,由于导弹武器广泛装舰,又出现了导弹驱逐舰的概念。
早期的驱逐舰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驱逐舰是一种历史悠久、用途广泛的中型水面舰艇,它的早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始发展阶段。19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发明了一种用水雷作为攻击武器的舰艇,称作水雷艇。这种艇将水雷或炸药捆绑在长长的撑竿上或拖曳于艇后,以触及敌舰使之重创或沉没。
1868年世界上第一枚鱼雷问世之后,便很快装艇使用,因而出现了小轻快猛的鱼雷艇,对大型军舰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到1890年,世界主要海军国家已建成800余艘鱼雷艇,这迫使大国海军必须认真考虑对策。于是,英国于1893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批远洋鱼雷艇。这种艇分别命名为“汉科克”号和“霍纳脱”号(又分别译为“哈沃克”号和“大黄蜂”号),排水量240吨,航速27节,舰上装有3座鱼雷发射管和4门舰炮,是当时最快的战舰。这种鱼雷艇的克星曾称作鱼雷艇驱逐舰,有的还称作雷击舰或驱击舰,但比较一致的称呼还是叫做驱逐舰。
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最早的驱逐舰是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它体积大,效率低,机动性差,攻击能力弱,所以到1899年就被蒸汽轮机所取代,使航速提高到30节用排水量增至1000多吨。当时,驱逐舰已具备了随舰队远洋作战的能力,所以,在1905年的对马海战中,日本驱逐舰便用鱼雷击沉俄国4艘军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驱逐舰已成为舰队的重要作战力量,所以当时又将驱逐舰称为舰队驱逐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五国海军于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条约,对航空母舰、战列舰及重巡洋舰的吨位和数量进行了限制,从而为驱逐舰的发展提供了时机,导致驱逐舰越造越大,航速越来越快。二次大战前,驱逐舰排水量增至2000吨左右,到大战结束时,已达3500吨左右。航速也相应增至35~40节,成为最快的战斗舰艇。驱逐舰的武器配备也逐渐增强,鱼雷发射管由单管发展为双联,甚至五联装,舰炮由1~2门75毫米炮增至3~6门130毫米炮,作战威力有很大提高。二次大战中,各参战国投入的驱逐舰总数达1800艘之多,土要担负反潜、防空、护航、侦察、鱼雷攻击和火力支援等任务,成为海上多面手。
战后以来驱逐舰有哪些主要特点?
战后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驱逐舰的传统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主要特点是:吨位增大。由二战末期的3500吨增至8500吨,一般均保持在5000吨左右,这样一来就和轻巡洋舰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动力装置更新。
1962年,美国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驱逐舰“班布里奇”号服役,它的核动力装置可确保该舰绕地球航行16圈而不用更换燃料。此外,燃汽轮机和各种复合动力装置也应运而生,使驱逐舰的加速性和续航力有很大改善;武器配备多样化。驱逐舰一改过去那种以鱼雷和火炮为主的状况,转入以导弹为主的配置模式,除装备舰空导弹、舰舰导弹和反潜导弹外,还装备对地攻击的“战斧”巡航导弹和高性能反潜自导鱼雷;广泛携载直升机。现代驱逐舰一般可携1~2架直升机,个别能携3架直升机,其主要作用是反潜作战。
二次大战前护卫舰有哪些重大发展?
护卫舰是以导弹、火炮和反潜鱼雷等为主要武器的轻型水面战斗舰艇,其主要任务是为舰艇编队担负反潜、护航、近海巡逻、警戒、侦察及登陆支援作战等任务。护卫舰和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一样,也是一个传统的海军舰种,是世界各国建造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参战机会最多的一种中型水面舰艇。
早在16~17世纪,人们就把三桅武装帆船称为护卫舰。18世纪,法国建造了双层甲板的三桅轻型护卫舰;英国建造了第一艘排水量671吨的“南安普敦”号护卫舰,装备火炮32门;美国建造了第一艘护卫舰“合众国”号,装火炮74门。19世纪中期以后,蒸汽机开始装舰使用,使护卫舰的排水量有所增大,航速也有很大提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潜艇横行海上,对协约国舰船形成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安全,英、法、俄、美等国开始大批量建造护卫舰,为海上运输船队护航,当时英国建造的护卫舰已达1000吨以上,航速16节,具有较强的远洋作战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潜艇采取“狼群”战术,又使盟国舰船连连受挫,为了保卫海上交通线畅通无阻,各国海军又开始大力发展护卫舰,战争中共建2000余艘,其中仅美国就建造了565艘,英、美、法、德、意五国建造的护卫舰就达1300艘。英国护卫舰当时已达1500余吨,航速18~20节,具有较强的防空和反潜能力,续航力也有很大提高。
战后以来护卫舰有哪些重大发展?
二次大战以后,护卫舰除主要为大型舰艇护航外,绝大多数国家都用于近海警戒、巡逻或护渔护航。
70年代以后,护卫舰开始装备导弹和直升机,因此出现了导弹护卫舰的概念。同时,为了满足第三世界国家200海里经济区内护渔护航及巡逻警戒的需求,还发展了一种小型护卫舰,排水量在1000吨左右,武器以导弹为主。
此外,还有一种吨位更小,通常只有几十至几百吨的护卫艇,用于沿海或江河巡逻警戒。
英国23型护卫舰现代导弹护卫舰是一种能够在远洋机动作战的中型舰艇,满载排水量一般为2000~4000吨,个别已达4900吨,航速30~35节,续航力4000~7500海里。主要武器是导弹、鱼雷、火炮等,一般均可携1~2架反潜直升机。根据武器配备情况及所执行任务的不同,护卫舰可分为多种类型,如防空型、反潜型、反舰型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护卫舰是英国的22型“大刀”级护卫舰的第3批舰,达4900吨,比一般驱逐舰还要大。“大刀”级装有8枚“鱼叉”反舰导弹、1座115毫米主炮、4座30毫米防空炮和1套“守门员”近防武器系统。此外,还装有2座六联装“海狼”舰空导弹发射装置、2座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管和2架“海王”反潜直升机。
什么是两栖攻击舰?
两栖攻击舰是一种用于运载登陆兵、武器装备、物资车辆、直升机等进行登陆的两栖作战舰艇,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舰种,主要分攻击型两栖直升机母舰和通用两栖攻击舰两大类。
攻击型两栖直升机母舰,亦称直升机登陆运输舰或直升机母舰,是一种排水量在万吨以上的大型水面舰艇,设有高干舷和岛式上层建筑及通长式飞行甲板,能携载20余架直升机或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可装载登陆车辆及物资。置于机库和车库中的直升机和车辆,可由升降机转运至飞行甲板,再由直升机进行吊运。这种舰艇的最大特点就是使用直升机输送登陆兵、车辆或物资进行快速垂直登陆,在敌纵深地带开辟登陆场,以实现现代登陆作战的突然性、快速性和机动性。美国海军1961~1970年眼役的7艘“硫磺岛”级是较典型的攻击型两柄直升机母舰,其满载排水量18000吨,舰员686人,可运载兵员1746人和1500吨燃料,可携20架CH-46D/E型直升机,还可载4架Av-8B鹞“式垂直/短距起降飞机。
除“硫磺岛”级外,还有一级世界上最大的通用型两栖攻击舰“塔拉瓦”级,它于1971~1980年服役,共建5艘,是一种综合多用途大型两栖舰艇,具有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和登陆运输舰的各种功能。该舰吨位很大,和一艘中型航空母舰差不多,其满载排水量39300吨,舰长250米,宽32米,航速24节,可载登陆兵1703-人或装甲人员登陆车45辆,可起降9架CH-53D、12架CH-46D/E和6架Av-8B直升机或垂直起降飞机。
什么是登陆舰?
登陆舰艇是运送登陆兵、武器装备及物资车辆在敌岸滩头直接登陆的一种舰艇,通常分为登陆舰和登陆艇,500吨以上为舰,500吨以下为艇。
登陆舰主要是坦克登陆舰,分大型和中型两种,简称大登和中登。大型登陆舰满载排水量2000~10000吨,续航力3000海里以上,能装载坦克10~20辆和登陆兵数百名。中型登陆舰满载排水量600~1000吨,续航力1000海里以上,能装载数辆坦克和数十名登陆兵。登陆舰可运送大量重型装备直接上陆,是进行由岸到岸登陆作战的主要舰种。
登陆舰设有装载舱,舰首有首门和吊桥,舰体触及海滩后,坦克和登陆兵便通过舰首首门和吊桥抢滩登陆。世界上第一艘登陆舰是英国在二次大战中用油轮改装的,1940年英国建成大型登陆舰,美国也相继建成大、中型登陆舰1500余艘。战后美国于1969~1972年建造的“新港”级是一级典型的登陆舰,满载排水量8450吨,航速20节,可载登陆兵400人、物资500吨或坦克车辆等。
什么是登陆艇?
登陆艇按装载对象分为步兵登陆艇、车辆登陆艇和坦克登陆艇等,按排水量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三种。小型登陆艇满载排水最10~20吨,续航力约100海里,能装载30余名登陆兵或3吨左右物资;中型登陆艇满载排水量50~100吨,续航力100~200海里,能装载1辆坦克或200名登陆兵或数十吨物资;大型登陆艇满载排水量200~500吨,续航力约1000海里,能装载3~5辆坦克、数百名登陆兵或100~300吨物资。登陆艇出现于二次大战前,战争中得以迅速发展,美、英、日等国建造10万余艘。本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装备气垫登陆艇,目前美苏都重点发展这种装备,其中前苏联的“天鹅”级气垫登陆艇重87吨,航速55节,可载2辆轻型坦克、40吨货物或120名登陆兵。“鹳”级气垫登陆艇重250吨,航速65节,能载4辆轻型坦克和50名登陆兵。
什么是全垫升式气垫船?
气垫船和普通排水型舰船不同,它是利用高于大气压的空气在船底与水面或地面之间形成气垫,使船体全部或大部垫升而高速航行的一种高性能船。船上装有大功率风机,能够将压缩空气压人船底,由船底周围的柔性围裙或刚性侧壁等气封装置,将压缩空气限制在船底与水面或地面的空间内,将船垫升起来。按气封装置的不同,可分为全垫升式气垫船和侧壁式气垫船两类。
全垫升式气垫船在船底周围装有柔性围裙封住气垫,将船体全部托离水面或地面,然后用空气螺旋桨推进,靠空气舵来操纵。这种气垫船一般总重10~300吨,航速50~70节,最大续航力700海里。全垫升式气垫船具有良好的两栖性,既可在水上航行,也可在沼泽、冰雪和沙漠地域运行,并具有一定的跨壕越障能力。
因此,可广泛用于扫雷、登陆和海上攻击等。全垫升式气垫船因船体托离水面,本身不会受到鱼雷、水雷等水中兵器的威胁,因此特别适合扫、猎雷作业。用这种气垫原理制造的气垫扫雷艇能顺利通过雷区,并能携带多种扫雷用具进行扫雷作业;气垫猎雷艇带有可收放式猎雷声纳和猎雷具时,能顺利地搜索和识别水下雷体,并能携带灭雷炸药等进行灭雷作业。此外,还可雨气垫布雷艇进行布雷,有的一次可连续布放100多枚水雷。在登陆作战时,气垫登陆艇可以由船坞登陆舰等携载至换乘点,运载登陆兵、车辆或物资以较高的速度抢滩登陆,上陆后,还可在沼泽、泥泞地段运行。全垫升式气垫船还可作为近海巡逻艇、导弹发射艇等。
什么是侧壁式气垫船?
侧壁式气垫船在两舷装有刚性侧壁,它直接插入水中,并与船尾柔性围裙一起形成气封,以产生气垫将船体托离水面。这种气垫船和全垫升式气垫船最大的一个区别是用水下螺旋桨或喷水推进器推进。它虽不具有两栖性,但气垫中的压缩空气外逸较少,可节省气垫功率,有利于向大型化发展。一般总重14~200吨,航速20~90节,最大续航力1500海里。目前设计方案最大的可达3000吨,拟用作护卫舰。侧壁式气垫船的军事潜力很大,非常适宜向大、中型舰艇发展,预计将建造侧壁式气垫航空母舰码区逐舰、护卫舰和猎潜艇等。
什么是反水雷舰艇?
反水雷舰艇是使用扫雷、猎雷设备搜索和排除水雷,或直接依靠舰体引爆水雷的一种舰艇,通常包括扫雷舰艇和猎雷舰舱等。
扫雷舰艇是使用扫雷具搜索和排除水雷的一种反水雷舰艇,主要用于扫除基地、港口、航道等水域的水雷。其主要使命是开辟雷区航道,在舰船编队航行中担任导航扫雷,在登陆作战中担任敌前扫雷。此外,还可担负巡逻、护航、警戒、布雷和反潜等任务。按排水量和使命任务,扫雷舰艇可分为舰队扫雷舰、基地扫雷舰、港湾扫雷艇和扫雷母舰等。
舰队扫雷舰又称大型扫雷舰或远洋扫雷舰,排水量600~1000吨,航速约18节,装有各种大型扫雷探雷设备,可扫除50~100米水深的水雷,因其续航力大、适航性好、拖力强,故主要用于舰艇编队和运输船队航行间的导航扫雷。基地扫雷舰又称中型扫雷舰或沿海扫雷舰,排水量500~600吨,航速15节左右,可扫除30~50米水深的水雷。港湾扫雷艇,又称小型扫雷艇,有拖曳式和艇具合一的遥控扫雷等艇型,排水量200吨以下,航速12~24节,可扫除30米水深浅水区的水雷。扫雷母舰排水量较大,可达数千吨,包括扫雷供应母舰、舰载扫雷小艇母舰和直升机扫雷母舰等。
猎雷舰艇是用于搜索、测定并摧毁水雷的一种反水雷舰艇,一般分远洋猎雷舰和近海猎雷舰。远洋猎雷舰也叫大型猎雷舰,排水量500~1000吨;近海猎雷舰也叫小型猎雷舰,排水量400~500吨。这种舰艇航速20节左右,多为玻璃钢船体,具有良好的防磁和抗冲击性能,舰上装有导航定位系统、探雷声纳和电视摄像系统,以及遥控灭雷具、可变螺距螺旋桨操舵系统等。
什么是导弹艇?
导弹艇是以反舰导弹为主要武器的小型高速水面战斗舰艇。主要用于近岸海区作战,在其它兵力的协同下,以编队或单艇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艇实施导弹攻击,也可用于巡逻、警戒、反潜和布雷等。导弹艇有滑行艇、半滑行逛、水翼艇和排水型艇四种艇型。大型导弹艇满载排水量300~500吨,中、小型导弹艇在300吨以下,航速30~40节,水翼艇可达50节,续航力1000~3000海里,装备反舰导弹2~8枚。
导弹艇是一个年轻的舰种,本世纪50年代末期才刚刚发展起来,当时,前苏联把刚刚研制成功的“冥河”反舰导弹装到P6级鱼雷逛上,便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导弹艇“蚊子”号。该艇长25.5米,满载排水量75吨,航速38节,装2枚导弹。1967年6月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埃及海军于10月21日用“蚊子”级导弹艇发射“冥河”反舰导弹,一举击沉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成为世界海战史上第一个导弹打军舰的战例。
75吨的导弹艇一举击沉比其大30倍的驱逐舰一时震惊四方,各国纷纷研究导弹装舰问题,自此开创了导弹舰艇的一个新时代。为报昔日一箭之仇,以色列发展了几型较为优良的导弹艇,其中较为有名的是“萨尔”级艇,它排水量250吨,但可装6~8枚反舰导弹,在1973年10月6日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它出奇制胜,击沉埃叙海军12艘导弹艇。后来,“萨尔”4.5级导弹艇几番改进,成为最优良的艇之一,满载排水量已达488吨,为世界导弹艇之最。它除装8枚反舰导弹之外,还可携1架直升机,这也是少有的。
导弹艇是一支重要的近海突击兵力,它速度快、机动性好,可迅速组成具有强大突击威力的各种艇群,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艇进行突然性饱和攻击;它体积小,吃水浅,便于依托各类港湾和洞库进行隐蔽驻泊;它装备简单,建造周期短,配员少,形成战斗力快,造价低廉,易于大批量生产。从其发展来看,导弹艇仍方兴未艾,有着较大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吨位将继续增大,载弹量将增多,航速和机动性也将有所提高。
二次大战前鱼雷艇有哪些重大发展?
鱼雷艇是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小型高速水面战斗舰艇,主要用于在近岸海区与其它兵力协同作战,以编队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船实施鱼雷攻击,也可用于反潜和布雷等。鱼雷艇的发展历史相当悠久,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导弹武器的大量装舰使用,鱼雷艇的发展日渐萎缩。
1866年第一枚鱼雷问世之后,鱼雷艇应运而生。
1877年英国最先研制成功“闪电”号鱼雷艇,随后意、怯、俄等国也相继研制和建造了鱼雷艇。不过,当时鱼雷艇的发展尚处于探索、研究和试用阶段,而已仅局限于英、德等少数西方国家,绝大多数国家仍缺乏认识,发展缓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鱼雷艇的发展产生了飞跃。当时的鱼雷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50多米长、200~300吨的大型3~4管鱼雷艇,另一种是10多米长40~50吨的、由母舰运载的袖珍型单管鱼雷艇。
第一次大战以后,鱼雷艇普遍受到西方各国海军的重视,德国研制了性能较先进的S艇系列,美国也建造了有名的PT艇。前苏联仅用16年的时间,到1941年就已拥有270艘鱼雷艇,二次大战结束时,前苏联已拥有鱼雷艇485艘之多。
战后鱼雷艇有哪些重大发展?
第二次大战之后,鱼雷艇的发展一度较快,战术技术性能也有显著提高,其建造数量之多、技术性能之高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19n~1957年,前苏联第一代p4级两管鱼雷艇就建造了170余艘;1952~1957年,第二代P6级鱼雷艇一下子造了800多艘;之后,便开始研制单水翼艇和改装导弹艇。
50年代未,德国建造的“美洲豹”级鱼雷艇满载排水量190吨,长42.5米,航速42节,有4个鱼雷发射管和2座40毫米高平两用炮。
60年代以后,随着导弹武器的装艇使用,电子探测和干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直升机的广泛装舰,大大迟滞了鱼雷艇的发展,迫使鱼雷艇抛弃传统概念,向新艇型、新武备、大型、高速化方向发展。鱼雷艇不再大批量建造,但质量明显提高。前苏联60年代初建造的“谢尔申”级大型4管鱼雷艇,满载排水量170吨,长34.7米,航速45节,除鱼雷外,还装有4门30毫米炮、6枚水雷和12枚深弹。
70年代初建造的“图利亚”级水翼鱼雷艇达250吨,70年代后期建造的“巴布契卡”级则达400吨,航速竟高这50节。
鱼雷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00多年来,鱼雷艇无论在一次世界大战,还是在各种区域性海战或武装冲突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不少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欢迎。
鱼雷艇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维修和使用,造价极其低廉,宜于大批量建造或购买。它体积小、吃水浅、机动灵活、不易被雷达捕捉,可依托岛岸、各种洞库、大小港湾进行隐蔽和待机,也可利用渔船或其它民用船只掩护,发起出其不意的突袭。从鱼雷艇的发展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吨位增大,由100~200吨增至300~400吨;数量减少,北约国家等在1971~1984年间不仅停缓发展,还淘汰了154艘鱼雷艇。前苏联1945年有485艘,到1984年却仅剩47艘;武备更新,除装备新型自导鱼雷外,还可装备导弹,从而导致100~450吨级新型导弹鱼雷艇的出现,这种艇除装2~4枚鱼雷外,还可装4~8枚反舰导弹。
什么是冲翼艇?
冲翼艇利用尾缘和两端侧壁触水,使气流在冲翼下表面完成阻塞而造成冲压升力。它将舰艇与飞机性能融为一体,可在水面或地面停泊与起降,又可掠水面或地面高速航行,因而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军用高性能艇。冲翼挺具有航速高,超低空性能好,不易被敌雷达发现,适航性好,机动性强,不受鱼、水雷袭击以及两栖性能好等特点。前苏联研制的“里海怪物”式冲翼艇长120米,宽40米,总重500吨,航程11260公里,最高时速300海里,飞行高度7~15米,可载800~900名战斗人员。冲翼艇具有广泛的军事用途,可在沿海、岛屿和海上编队之间实施快速机动与补给,可在两栖登陆中输送登陆兵,实施战斗支援或担负保护任务,可在海上编队中执行侦察、巡逻、反潜、布雷和救生等任务,装备导弹后,还可担负海上进攻作战任务。
什么是气翼艇?
气翼艇和气垫船十分相似,尤其是在流体动力性能、艇体材料与结构、动力装置与设备等方面更是大同小异。气翼艇按工作原理可分为三类:是动力气垫式气翼艇,它通过风扇推进器所产生的气垫升力来使艇体升离水面;二是地效翼式气翼艇,它利用艇上机翼与运行表面之间所形成的空气压力来升离地面或水面;三是翼化艇身式气翼艇,它将艇身翼化,利用艇体本身高速航行时产生的升力使艇体升离水面和地面。气翼艇外形酷似飞机,航行时完全飞离水面或地面,能在0.8~30米高度进行高速飞行,并能在海面、码头等停泊,因而是一种机艇合一的高性能运载工具。
气翼艇的主要特点是:航速高,达600~700公里/小时;机动性好,可在0~400公里/小时的速度范围内变动,也可倒退、静止悬停或徐徐前进,并具有良好的垂直起降性能;适航性好,可在任何海况下航行,且不受海浪的冲击和影响;两栖性能好,在水中可作排水式船低速航行,也可贴水面高速航行,亦可在冰面、雪地、沙滩、沼泽地等垫升飞行。气翼艇作为一种超低空飞行器在军事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它可作为大型导弹艇发射反舰巡航导弹,可作为登陆艇运送兵员、车辆进行两栖登陆作战,也可作为反潜艇使用吊放声纳进行反潜作战。此外,还可执行海上高速扫雷、布雷和快速补给任务。美国研制的一艘气翼艇达950吨,长78.3米,宽66.8米,最大航速740公里/小时,艇上装有反潜武器和防空导弹。此外,还建造了一艘619吨的后勤支援气翼艇,长72.5米,宽32.9米,巡航速度490公里/小时,有效载荷200吨。
飞行器是怎样分类的?
飞行器是指在大气层内或大气层外空间飞行的器械。飞行器通常分三类:航空器、航天器、火箭和导弹。
航空器是指能在大气层内进行可控飞行的飞行器。航空器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它主要靠空气静浮力升空,自身无动力装置,升空后随风飘动,不能进行控制。这类航空器又称浮空器,理有飞艇、气球等。二是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它主要靠空气动力来克服自身的重力升空,自身装有发动机、空气螺旋桨、安定面和操纵面,可以控制飞行的方向及路线,如飞机、直升机等。
航天器是指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基本上按照天体力学规律运行的各类飞行器。航天器又称空间飞行器,一般分两类:一是无人航天器,如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等;二是载人航天器,如载人飞船、航天站和航天飞机等。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器是前苏联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1号,第一个载人航天器是前苏联航天员尤利。加加林乘坐的“东方”号飞船,第一个把人送到月球上去的航天器是美国1961年5月发射的“阿波罗”11号飞船,第一架航天飞机是美国1981年4月升空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火箭是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飞行器,可以在大气层内、也可以在大气层外飞行。它不靠空气静浮力,也不靠空气动力,只靠发动机推力升空飞行。
导弹可分两类:一是在大气层飞行的无翼导弹,如弹道导弹等;二是在大气层内飞行的有翼导弹,如巡航导弹、地空导弹、空地导弹等。有翼导弹的飞行原理与飞机基本相同。导弹与火箭的主要区别是一个装有战斗部,可作为武器;一个不装战斗部,仅作运载工具。
二次大故前作战飞机有哪些重大发展?
从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问世至今,作战飞机经历了许多重大发展阶段,突破了许多重大关键技术,在战术技术性能方面一直代表各个时期军用飞机发展的最高水平。最早的飞机只是用于试验,并不装备任何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主要用于侦察,也没有什么专用航空武器,通常只是把陆军的地面武器搬上飞机,以供紧急时进行作战和自卫。当时,手枪、步枪、手榴弹和迫击炮等是飞机的主要武器,后来才在飞机上专门安装了机关枪。
二次大战期间,飞机上已开始装备机关枪、机关炮、炸弹等专用武器,同时根据作战任务的不同也逐步划分为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和反潜机等独立机种。战后以来,现代作战飞机实现了许多重大突破,在飞机性能、武器电子和机动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现代作战飞机的攻击能力有哪些改进?
现代作战飞机由于装载大量武器和电子设备,使攻击威力大大提高。一次大战时,美国的B—29重型轰炸机仅载弹3吨,就被称为“超级空中保垒”,而现在的B-52重型轰炸机的最大武器挂量己达30吨,一架就相当于过去的10架。B-52飞机能挂250~340公斤的炸弹108枚,这些炸弹能在几秒钟内全部投下,破坏范围可达长1500米、宽400米,弹坑间隔15~20米左右,弹坑直径为6~7米,深可达3米。海湾战争中,这种轰炸机曾多次对伊拉克前沿阵地进行地毯式轰炸,破坏力极强。按计划,B-52还将改装20枚巡航导弹,以提高其精确攻击能力。现代攻击讥大部装备先进的空地导弹和灵巧炸弹,所以命中精度都在80%以上。除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外,先进的机载电子设备也大大提高了作战飞机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和作战效能。
作战飞机为什么采用喷气式发动机?
采用喷气式发动机,可使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和机动性能大大提高。一次大战时,采用活塞式发动机,靠螺旋桨产生的拉力来推动飞机前进,所以速度很慢,只有几十公里的时速。二次大战中,虽历经改进,但航速增长不大,最快每小时仅达750公里。1942年7月27日,德国试飞了一架“米塞斯密特‘,262型喷气式战斗机;同年10月2日,美国也试飞了一架P-59型喷气式战斗机,战争中德、英还分别有少数喷气式飞机投入过战斗,但作战效能并不明显。战后以来,各国纷纷研制新型喷气式发动机,使航速有了重大突破,一般屹行马赫数在2.5~3左右。喷气式发动机和螺旋桨发动机不同,它是靠空气和煤油燃烧后所产生的大量高温高压气体,向后喷射而推动飞机前进的。所以,一般在机身、前面或侧面都开有专门的进气口,机后部也留有喷口。喷气式发动机的推重比较好,如美国F-15战斗机两台发动机可产生21000公斤的总推力,而飞机重量只有18000公斤,推力比重量还大16%。
作战飞机为什么采用后掠翼?
采用后掠翼、可变后掠翼等新型机翼,提高了飞机的飞行速度,缩短了起降距离。飞机是靠机翼所产生的升力而飞上天的,所以机翼的形状和大小直接关系到它的飞行速度及起降距离。早期的飞机多为十字架型,有单翼机,也有双翼机,到二次大战时多为单翼机。战后以来,开始研制后掠机翼,1948年,美国在F-86战斗机上采用了后掠翼,前苏联也于不久研制出类似的“米格”-15战斗机。在后掠翼的基础上,又研制了梯形和三角形机翼,如美国的SR-71侦察机就是采用的三角形机翼,其飞行马赫数为3.5,飞行高度可达27000米。采用后掠翼虽能提高飞行速度,但产生的升力较小,在起飞和着陆时需要有较长的距离,一般战斗机起飞滑跑要1000米以上,重型轰炸机则要2000米以上,这种大型机场跑道则长达3~5公里,在战时跑道被破坏的情况下就很难起飞。为此,又研制了可变后掠翼,在起飞、着陆和巡航时,机翼在平直位置;要飞大速度时,机翼便可后斜。目前,许多作战飞机都采用变后掠翼,就是重达100吨以上的战略轰炸机也采用变后掠翼。在短距起飞技术方面,目前已达500米左右,今后则继续向短距(200米左右)起飞、垂直降落方向发展。
现代作战飞机是怎样命名的?
飞机是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主战装备,它飞行速度快,机动能力强,攻击威力大,能迅速夺取并控制战场及战区制空权。因此,在现代战争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军用飞机通常分为作战飞机和作战支援飞机两大类,作战飞机通常是指那些装备炸弹、导弹、机炮等武器,直接参与空战、空袭作战的飞机,如战斗机、攻击机、反潜机、轰炸机和武装直升机等;作战支援飞机通常是指那些为作战飞机提供各种战术技术支持的飞机,如预警机、电子战飞机、侦察机、空中加油机、运输机、教练机等。
作战飞机的命名及称谓目前尚不统一,如战斗机又称作歼击机,攻击机又称作强击机等,在命名规则上也不一致,美国按照各机种名称英文字头分别将战斗机用下表示,将攻击机用A表示,将运输机用C表示,将侦察机用R表示,将预警机用E表示,将轰炸机用B表示,将空中加油机用K表示。
如有改型时,则用复合字母表示,如用F-4战斗机改为侦察机,则称为RF-4侦察机;如用A-6攻击机改为空中加油机,则称为KA-6加油机。此外,每型飞机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如F-14“雄猫”,F/A-18“大黄蜂”,E-3A“望楼”等。前苏联的飞机多用设计单位及发明人、负责人的名字字头表示,如“米格”、“苏霍伊”等。一般“米格”系列机为战斗机,如“米格”-23、“米格”-25、“米格”-27、“米格”-29、“米格”-3l等;“苏”系列机多为攻击机,如“苏”-24、“苏”-25、“苏”-27等(“苏”-27为制空战斗机)。此外,轰炸机、预警机、反潜机、侦察机等多用“伊尔”、“图”等来编号,有些飞机的命名和绰号则是北约军事装备命名委员会给命名的,如“灌”、“狗窝”、“逆火”、“海盗旗”等。
伊拉克飞机是怎样重创美舰的?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痛击伊军,使之溃不成军,终以失败而告终。
但在此之前,伊拉克确也有过痛击美军的经历,那便是1987年5月17日晚伊军飞机重创美舰的事件。
当时,美大西洋舰队“斯塔克”号导弹护卫舰与其它舰艇一起,正在距伊480公里的波斯湾海域巡逻,全舰处于三级战备状态,221名舰员中只有75人在战斗值更。晚9时许,从沙特空军基地起飞的一架美E-3A预警机,突然发现一架法制“幻影”F-1战斗机从伊巴士拉西南16公里处的沙已赫机场起飞,以885公里的时速沿沙特海岸向东南方向飞行,飞抵巴林附近后突然左拐弯,向东即“斯塔克”号军舰飞去。此时,预警机已紧急通知该舰,该舰正以4节航速在距巴林东北130公里处单舰游戈,其对空搜索雷达在320公里的距离已发现目标,并进行跟踪。伊机从几24米高度继续向美舰逼近,该舰舰长立即发英文电进行警告,但伊机拒不回答。
36秒后又发一份急电,结果伊机用一枚法制“飞鱼”空舰导弹作答。
10秒钟后,导弹命中“斯塔克”号左舷首部上甲板与水线问的舷部,撕开一个3X4.6米的大洞后在水兵舱内爆炸,顿时燃起熊熊大火,有37名水兵被炸死。谁知伊机还不放过,随之又发射第2枚导弹,因忘记安装引信,导弹未能爆炸,“斯塔克”号才免沉海底。
当时,在6000米高空巡逻的E-3A预警机见势不好,立即请求沙特F-15战斗机起飞截击伊机,结果遭沙特拒绝,伊机安全返航。几个月后,被伊机重创的护卫舰拖回本土大修,舰长格伦海军中校被送上军事法庭。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又出动2架“幻影”飞机,想重复上述历史,击毁美航母护航舰艇,结果被2架沙特F-15飞机摧毁。
隐身飞机是怎样隐身的?
我们知道,雷达之所以能够发现来袭的敌机,主要是靠接收它自己发射并经目标反射后返回的电磁波而实现的。如果敌机不强烈反射电磁波甚至基本不反射电磁波的话,那么雷达也就很难或根本无法发现敌机了,这就是所谓的飞机隐身原理。根据隐身原理,美国自50年代起便开始秘密研究隐身飞机技术,目前已研制成功B-1、B-2和F-I17A等高性能隐身飞机,有的曾在现代战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隐身飞机是怎样实现隐身的呢?一般来看,主要采用三项关键技术,即隐身外形技术、吸波隐身技术和电子干扰技术。其中,最常用的一项是隐身外形技术。外形隐身是隐身飞机最重要的一项技术,它主要是通过改变飞机的外形来尽量减小雷达的反射面积。隐身飞机具有十分独特的外形,通常为翼身融合形,从机翼到机身平滑过渡,分不出哪是机身,哪是机翼,整体呈平底三角截面状态,形状古怪,隐身飞机多采围V型尾翼,这样比原来采用的水平尾翼及垂直尾翼所产生的电磁波反射要小得多。为了克服镜面反射,隐身飞机还用较锐的边缘代替圆钝的曲面,这样可把雷达波反射尽量减少。
由于飞机的进气口易产生强烈的雷达反射波,所以隐身飞机多采用背负式进气口,安放在飞机机身的背部,以减小雷达反射面积。此外,为了降低红外辐射,隐身飞机还采用了涡轮风扇发动机,并在其尾喷管中装上红外过滤器,也就是所谓的二元喷管,据说这种装置可以降低红外辐射90%,相当于把红外探测距离缩短45%。可见隐身外形技术对飞机的隐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采用隐身技术后,隐身飞机的雷达散射截面积大大减小。B-52轰炸机的雷达散射截面积为100平方米,B-IA隐身轰炸机减小到10平方米,而B-IB隐身轰炸机则不足1平方米,至于F-ll7A隐身战斗机则更小了,仅为0.025平方米(有的报道为0.01~0.001平方米)。假如某雷达对B-52飞机的跟踪距离为100公里,则对F-l17A的跟踪距离仅有13公里,假如按0.01~0.001平方米的雷达截面积计算,其跟踪距离则只有0.056~0.1公里,可见雷达的有限搜索距离是很短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出动了44架F-117A(共有52架,坠毁了3架,现役49架),精确轰炸了巴格达95%以上的重点目标,均未被伊雷达发现,且无一架损失。实战证明,隐身飞机是一种隐蔽攻击能力很强的高技术武器。
什么是吸波隐身技术?
吸波隐身技术的原理就是通过采用各种新型结构材料,将入射的电磁波全部或大部吸收,使之不向回反射。有的在采甩新型材料之后,甚至可以达到“透明”程度,入射的电磁波可以穿机而过,但却无法形成回波反射。这种新型材料是由先进的复合材料与电磁波吸收材料组合而成的,通常称之为结构型电磁波吸收材料。这种材料重量轻,强度大,耐疲劳,重量虽只有钢的1/5、铝的1/2,但强度却与钢相当,比铝还要高5倍。为了吸收电磁波,隐身飞机外形还要大量涂敷吸波涂料,通常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涂层、塑料涂层和铁氧体涂层等,其中,铁氧体涂层厚达0.25~1厘米。据称,F-ll7A隐身战斗机在不同部位使用了6种不同的吸波涂层,其中使用较多的是铁氧体涂层。
美国曾用系统工程方法对突防飞机损失率与突防距离、电子干扰和隐身的关系进行过试验和推算分析,结果表明:隐身飞机突防370公里时,如果不采取电子干扰措施,其损失率为0.06;如果采取电子干扰措施,其损失率则为零,如果有电子战飞机进行护航,其生存力能提高10倍以上。海湾战争中,EF-II/A专用电子干扰飞机经常与F-ll7A隐身战斗机配合使用,有时还与装有电子干扰装置的F-l5E、A-6E等空袭飞机一起编成,从而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
什么是制空战斗机?
战斗机又称歼击机,是以对空作战、歼灭敌机和其它空袭兵器(如巡航导弹)为主要任务的飞机总称,通常分为制空战斗机、截击战斗机、战斗轰炸机和舰载战斗机等。
制空战斗机又称格斗战斗机、前线战斗机和空中优势战斗机等,其主要任务是在战区上空与敌方的制空战斗机进行空战,夺取制空权,截击来犯的敌方轰炸机、攻击机、战斗轰炸机和武装直升机等,使己方的地面部队、交通要道、重要据点和军事要地免遭来自空中的袭击;同时保护自己的轰炸机、攻击机、战斗轰炸机和武装直升机顺利地去攻击对方。制空战斗机的主要特点是速度快、机动性(包括盘旋、爬升和加速性能)好,起落滑跑距离短等。
其主要武器是中距和近距空空导弹和机炮等。现代制空战斗机除执行空战任务外,一般还可挂各种炸弹、导弹以完成对地攻击任务。制空战斗机是空军的主战装备,也是各国重点发展的一个机种。目前国外第三代高机动性制空战斗机主要有:美国的F-l5、F-16、F-117A,前苏联的“米格”-23、“米格”-29,“苏”-27,法国的“幻影”-2000等。
什么是截击机?
截击机又称截击战斗机,是以截击敌方入侵的战略轰炸机和巡航导弹为主要任务的战斗机。这种飞机一般部署在战略要地附近或边境一线基地,其主要特点是速度快、爬升性能好、升限高、火控雷达搜索距离远、远距攻击人力强和具有拦截低空入侵飞机的能力等。其武器配备以中距空空导弹为主,近距空空导弹和机炮为辅。
60年代以前,美苏等国致力于研制专门的截击战斗机,如美国的F-102、F-106,前苏联的“苏”-15、“米格”-15和英国的“闪电”等。
70年代以来,则多倾向于利用高性能制空战斗机兼任或改装成截击战斗机,如美国的F-15、F-16,前苏联的“米格”-23、“米格”-29、“苏”-27和法国的“幻影”-2000等。
什么是战斗轰炸机?
战斗轰炸机是以对地攻击为主、对空作战为辅的战斗机,可携载多种炸弹、导弹、核弹攻击敌战场上或后方纵深内的地面目标,也可载空空导弹执行空战和截击任务。战斗轰炸机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制空或截击战斗机改装的,如美国的F-4D、F-l5E,前苏联的“苏”-7、“苏”-17,法国的“幻影“-ⅢE等。这种飞机载弹量较小,航程较短,全天候作战能力较差,但空战能力较强。另一种是专门研制的战斗轰炸机,如美国的F-111,前苏联的”苏“-24,法国的”阵风“等,其主要特点是载弹量大,航程远,全大候作战能力强,但空战能力较差。
什么是舰载战斗机?
舰载战斗机是一种在航空母舰上起降,并以航空母舰为基地的海军型战斗机,其主要任务是用于对空作战,夺取海上或沿岸制空权,使自己的舰船编队免道敌空中目标的袭击,并保护己方兵力用舰载武器去袭击敌海上或沿岸目标。除执行空战任务外,舰载战斗机也可载各种炸弹或导弹遂行对海或对地攻击任务。舰载战斗机过去一般单独研制和生产,近年来由于空军战斗机发展较快,海军型需求量又不大,故多采用派生或改型的办法来生产舰载机,目前使用较多的有美国的F-14、F/A-18,苏联的“米格”-23、“米格”29和法国的“阵风”等。舰载战斗机的独特之处在于弹射起飞和阻拦着舰系统,其余和空军战斗机基本相同。
什么是第一代战斗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战后以来,世界各国战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目前已发展了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正在研制之中。以制空和截击为主要作战任务的战斗机代表了作战飞机发展的最高水平。战后至60年代初主要是第一代战斗机的时代,其主要技术特征是亚跨音速,最大飞行马赫数为0,9~1.3左右,采用后掠机翼和涡喷发动机,武器配备以机炮和火箭弹为主,并开始装备第一代空空导弹、光学瞄准器和第一代雷达。第一代战斗机的代表型号有美国的F一86、F-100,前苏联的“米格”-15、“米格”-19.目前,第一代战斗机已全部退役。
什么是第二代战斗机?
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第二代战斗机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其主要技术特征是超音速,最大飞行马赫数为2.0~2.5,采用小展弦比机翼和变后掠翼,并开始加大长细比,提高推重比。在武器配备方面,开始装备第二代空空导弹、具有拦射能力的火控系统和第二代雷达。第二代战斗机的代表型有美国的F-4、F-104、F-111,前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和法国的“幻影”-Ⅲ、“幻影”-F.1等。目前,第二代战斗机仍在大量服役和现代化改装。
什么是第三代战斗机?
80年代初期以来,第三代战斗机开始大量装备使用,其主要技术特征是高机动性,最大速度仍保持在第二代水平,即马赫数为2.0~2.5,但采用了翼身融合、隐身等高技术,开始采用第三代中距拦截导弹、近距格斗导弹,井装备了全向、全高度、全天候火力控制系统。其代表型有美国的F-15、F-16、F-I17A,前苏联的“米格”29、“米格”-31、“苏”-27,法国的“幻影”-2000和欧洲合研的“狂风”等。F-15是美国空军1975年以后服役的高档截击/制空战斗机,除装备战术空军外,也可用于国土防空,同时还研究了改型的战斗轰炸机。80年代中期,F-15通过一系列现代化改装,使飞机性能有明显提高,有的改进型还加装了反卫星导弹系统,并普遍具有短距起落和高机动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改进后的F-15E外挂能力己达11吨,具有很强的对地攻击能力,可实施全天候空中阻滞作战,实际上已成为第三代高性能战斗轰炸机。
F-15E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米格”-29是前苏联最新的高性能战斗机,1984年开始装备部队,其最大起飞重量16.3吨,最大飞行马赫数2.2,作战半径1150公里,具有较强的下视下射能力。“苏”-27是一种与“米格”一29同时出现并驰名于世的高性能全天候超音速制空战斗机,它装有两台涡喷发动机,加力推力为13636公斤,最大起飞重量28吨,可挂中距空空导弹,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且可拦截入侵的飞机和巡航导弹,还具有较强的对地攻击能力。
什么是第四代战斗机?
第四代战斗机是指90年代以后装备部队的新一代战斗机,其典型型号有美国的ATF,前苏联的“米格”f-2000,法国的“阵风”,欧洲的EFA,瑞典的JAS-s39及以色列的“狮”等。ATF是先进战术战斗机的缩写,预计90年代中期达初始作战能力。该型机将采用几十种新技术,主要有目标定位和攻击技术、隐身技术、短距起落技术、防核生化袭击等,同时将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和高机动飞行能力,并具有较大的航程,起飞滑跑距离可缩短至425~600米。
由于第四代战斗机大部分已完成设计、投产和试飞,所以2000年之后服役的第五代战斗机正在进行论证设计之中。预计将采用X翼、斜翼、前掠翼及结合式机翼等新概念战斗机,并大量采用发展中的高技术,最典型的是隐身技术,可能向全隐身方向发展;高推重比技术,估计将使推重比由第四代的10以下提高到20以上;结构和新材料技术,将采用阶碳、陶瓷、金属粘结剂等复合材料。此外,还将广泛采用短距起落技术,进一步改进飞机的机动性能,大量改进电子设备,提高自动控制能力。
美国战斗机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美国虽然是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的发源地,但却不是最早拥有战斗机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战斗机主要来自法。英、意三国,当时自己只能仿造一型DH4飞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战斗机的研制和生产虽有了较大发展,但仍比不过德、英等国。
1939年8月德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Hel78问世,1941年5月英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E28/39诞生,直到1942年10月,美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XP59才试飞。二次大战以后,美国从战败国掠取了大量先进技术和人才,使战斗机的发展很快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
从40年代到50年代中期以前,是亚音速喷气战斗机的时代,此间,美国研制了十五六种类型的喷气式战斗机,但最典型的有以下三种:一是F-80“油挑子”,1944年9月原型机首次试飞,其最大速度达810公里/小时,这在当时已是最高的速度,1951年1l月8日,F80与“米格”-15交火,被称为空战史上喷气式战斗机的首次交战。F-80生产有A、B、C三种,C型机总重7646公斤,最大平飞速度933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3030米,航程2200公里。二是F86“佩刀”战斗机,它是美国最有名的高亚音速战斗机,与前苏联的“米格”-15齐名。F-86共生产8000多架,装备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空军使用,有5个国家仿制。F-86是美国第一架采用后掠翼的战斗机,设计了35后掠角的后掠机翼,使最大速度达1110公里/小时。该机有十几个型别,还曾有过FJ-2~4系列的舰载型战斗机,以F型为例,其总重7720公斤,实用升限15200米,航程2030公里。三是F-89“天蝎”和F-94“星火”截击战斗机。F-89于1950年7月开始交付使用,是一种双发双座战斗机,到1956~1957年时,开始装备导弹武器。
F-89总重19900公斤,最大速度971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0800米,航程2820公里。F-94于1949年12月开始交付使用,总重6970公斤,最大速度975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5200米,航程1740公里。
美国第一代战斗机有哪些代表型?
从5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了超音速飞机的时代,到目前美国战斗机已经发展了三代,第四代正在研制。第一代低超音速飞机的代表型是F-100和F-102.F-100“超佩刀”是全世界第一种实用的超音速战斗机,其早期型别是制空战斗机,后来都是战斗轰炸机。F-100于1954年9月开始装备部队,各型共生产2300架,1959年停产,1973年从美国空军退役。该型机的D型总重13500~15800公斤,载弹量3400公斤,实用升限14520米,航程2J00公里,最大飞行马赫数为1.3.
美国第二代战斗机有哪些代表型?
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的典型代表是F-l04和F-4.F-l04“星”式战斗机1958年装备部队,国内购买不足300架,但海外销售量却高达2700多架,F-104G型总重13054公斤,最大飞行马赫数为2.2,实用升限17680米,作战半径370~1100公里。F-4“鬼怪”1961年开始装备部队,是双座双发舰载战斗机,因具有速度快、机动性好、航程远、载弹多和火力强等特点,后改为空军型。该机有20种改型,出口19个国家,生产量达5000余架,是一型十分优良的战斗机,直到70年代中期才退役,但其它国家仍在使甩。F-4E总重28030公斤,最大飞行马赫数为2.3,实用升限16800米,作战半径800~1200公里。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中还有一型战斗轰炸机,即F-11,它是世界上第一型采用变后掠翼并具实用水平的飞机,1967年开始装备使用。F-111的后掠翼可在16“~72.5”之间变化,起飞、着陆及巡航飞行时,机翼保持在16“~26”的小后掠角位置,以产生高升力,缩短起落滑跑距离;突防和作战时,机翼处于70“左右的大后掠角位置,以提高飞行速度。
F-ll有许多改型,其中EF-III为电子战飞机,FB-III为战略轰炸机。
F-111F的最大起飞重量41500公斤,最大飞行马赫数为2.2,实用升限15500米,作战半径500~2100公里。
美国第三代战斗机有哪些代表型?
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是目前仍在使用的主力战斗机,其代表型为F-14、F-15、F-16、F-18等。
F-14“雄猫”是一种舰载变后掠翼重型战斗机,1972年6月上舰试飞,同年10月装备部队。F-14的最大特点有两个:一个是采用变后掠翼自动调节系统,能在20“~68”之间自动调节后掠翼角度。另一个特点是火控雷达和空空导弹性能非常好,使搜索距离达160公里,可同时跟踪24个目标,与“不死乌”导弹配合,能同时攻击80~100公里远的6个空中目标。该机最大起飞重量38720公斤,最大飞行马赫数为2.34,实用升限17070米,作战半径720公里,航程3220公里。F15“鹰”是一种高机动性战斗机,1975年开始装备部队,已生产1000多架。该机的主要特点是作战推重比大,高达1.4;火控雷达好,具有较强的搜索、制导和抗干扰能力,并能够下视下射。
F15最大起飞重量30845公斤,最大平飞马赫数为2.5,实用升限18300米,转场航程5745公里。F-16“战隼”是一种单座单发轻型战斗机,主要用于空战,1978年末开始装备使用,目前已生产2000架,有16个国家和地区订购,出口量达1000架,是第三代战斗机中使用国家最多和生产数量最多的一个型号。F16C起飞重量11372公斤,最大平飞马赫数为2.0,实用升限15240米,作战半径925公里。该机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很高的推重比,并装有先进的火控雷达。F/A-18“大黄蜂”是一种舰载战斗/攻击机,1983年1月开始装备使用,分空战型和攻击型两种,预计采购1300多架,另有300多架岸基F-18L出口。F/Al8起飞总重16650~22330公斤,最大平飞马赫数为1.8,实用升限15240米,作战半径1065公里。F-17A隐身战斗机,原编号F-19,1983年10月装备使用,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性能战斗机,曾在入侵巴拿马和海湾战争中大显身手。该机共订购59架,已有2架坠毁。
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为ATF战斗机,预计1995年具备初始作战能力。
什么是攻击机?
攻击机又称强击机,是以低空或超低空突破敌方防线,对敌方战役纵深的兵站、军事据点、指挥机构、交通枢纽等实施轰炸和扫射的一种作战飞机,它所执行的上述任务通常被称作遮断、孤立战场和间接支援等。其目的是通过切断和削弱敌后方对前线的补给和支援,来削弱前线部队的作战能力。攻击机的另一主要任务是近距支援,即飞临战场上空直接配合地面部队作战,轰炸和扫射敌地面部队、火力点及坦克、装甲车等活动目标。按重量可分为重型和轻型两大类:总重在15吨左右或15吨以上的称为重型攻击机,如美国的A-6、A-7和A-l0及前苏联的“苏”一25等;总重在10吨左右或10吨以下的称为轻型攻击机,如美国的A4、AV8比前苏联的“雅克‘-36,英、法合研的”美洲虎“等。
舰载攻击机通常是空军攻击机的改型,加装弹射起飞和阻拦着舰系统后便可在航空母舰上起降,并以其为基地进行作战活动。80年代以来,垂直/短距起降的攻击机大量装舰,它们不需弹射和阻拦装置便可在舰上起降,但都为亚音速,作战距离也较小,攻击威力相对较弱,目前在役的主要有美国的AV-8B“鹞”、英国的“海鹞”和前苏联的“雅克‘-36等。海军型舰载攻击机的主要任务是携载各种导弹、鱼雷、炸弹对海上舰船、岛屿及敌陆基目标进行攻击、轰炸和扫射,支援海上作战及两栖登陆作战。此类攻击机低空飞行性能较好,突防能力强,攻击威力较大,其代表型主要有美国的人6、A-7等。
预警机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1941年12月7日,日本以6艘航母上的423架舰载机成功地偷袭美国海军珍珠港基地之后,使美军遭到重创,尽管在以后的珊瑚海、中途岛及莱特湾航母舰载机大决战中美国海军战绩赫赫,但因缺乏预警指挥系统而招致的余日痛恨,一直激励着海军发展早期顶警系统的念头,战争期间,为了及早探测敌海上及空中目标,通常派雷达哨舰在舰队前面开路。后来,随着舰载机飞行速度的提高,这种雷达哨舰的作用越来越小,其主要问题就是舰上雷达天线的高度大低,对海探测距离只有20海里左右,对空也不过几十海里,真正发现目标后再通知舰队作好战斗准备也只有几分钟的预警时间,可见早期预警是海军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
根据登高远望、居高临下、站得高看得远这样一些常识,人们意识到只有将雷达天线升高,才能扩大雷达的视距。计算表明:如雷达天线高度为5米,探测飞行高度为100米的来袭飞机时,其发现距离只有50公里,也就是说只有1~2分钟的预警时间;如把雷达升至1万米高空,探测同样高度的目标时,其发现距离便增大了10倍,可达500公里,预警时间就可增至20分钟左右。为此,人们想到了发展空中预警机的问题。
早在1945年底,二次大战刚刚结束,美国海军就开始研究预警机。当时,把较先进的警戒雷达装上了小型TBM3W型飞机,改装成世界上第一架“柯德尔克”型舰载预警机。之后,又将C-IA小型运输机改装雷达后成为XTF-IW型预警机,并于1958年3月3日试飞成功,定名为E-IB“跟踪者”舰载预警机,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型预警机。该机是一架双发动机小型机,总重只有11吨,天线罩呈椭圆形伞状,长达9.7米,宽6.1米,占机身总长的4/5,以高出机身1.5米的高度背在机身上。这种飞机搜索雷达的探测距离为200公里,1960年1月20日正式服役,共生产88架。
美国发展过哪些舰载预警机?
美国海军除重视舰队防空和预警外,也十分注重海岸防空和预警问题,为此,在E-IB之后又研制了一种wv-2型“警戒星”岸基预警机。这种飞机是用c-121四发动机大型运输机改装的,试验型为wv-1,后来定型为wv2型。
该机长35.4米,飞行高度6400米,巡航时速385公里,最大航程7240公里,续航时间18小时,乘员31人,其天线罩外形与E-IB类似。继w-v2之后,美国海军又开始研制wv-2E型预警机,它是世界上第一架采用圆盘形天线罩的预警机。一个直径11.8米的巨型雷达天线罩装在机身上3米高的地方,以6转每分钟的速度旋转。
在E-IB的基础上,美国海军又开始研制新一代装有海军战术数据系统,能对舰队实施空中指挥的舰载预警机。
1964年1月19日,E-2A“鹰眼”预警机正式交付海军使用,之后共生产59架。E-2A属中小型飞机,最大起飞重量23.5吨,雷达探测距离300~400公里,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机身上背着一个大圆盘天线罩,尾翼装有4个垂直翼面,这是很少见的。E-2A机载电子设备很多,重达6吨以上,占飞机自重的1/3,价格为机体的2倍。作战时,该机可同时指挥己方50~100架飞机参战,并能将其引导至距敌机1.6公里的位置。在越南战争时期,美国海军对越95%以上的攻击作战都是由E2A指挥引导的。
在E-2A的基础上,美国海军又于1973年11月研制成功E-2C“鹰眼”预警机,并批量装备使用,共生产128架,除海军使用外,还售给以色列、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E2C预警机的搜索雷达对低空飞机目标探测距离为400公里,对低空飞行的导弹为270公里。在1982年6月9日的以叙贝卡谷地大空战中,以色列利用E-2C的指挥引导,出动了96架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在短短6分钟内就把叙利亚19个导弹营的228发“萨姆”-6地空导弹全部摧毁,并击落叙81架迎战的飞机。
世界上性能最好的预警机是什么型号?
尽管美国海军率先发展了预警机,但其空军却不以为然,长期不重视预警机的发展,而只注意加强地面警戒能力。到1956年,空军才开始装备海军型WV-2预警机,改名为EC-I21“大眼睛”,共生产222架。美国空军使用一段之后,深感空中预警和指挥的重要,遂于1963年正式提出研制新型“机载预警与控制系统”飞机的计划,结果,到1977年3月24日才正式交付使用,目前已生产34架。这种新型预警机命名为E-3A“望楼”,是用波音一707—32013飞机作载机,加装大量电子设备而构成的。E-3A预警机在9000米高空飞行时,雷达发现高空目标的距离为500~60D公里,发现低空目标为300~400公里,其监视覆盖面积可达30~6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0部地面雷达的作用。此外,它还可搜索600个目标,并能对240个重点目标进行识别、判读、测距,并处理300~400个目标的数据。它能在远离防区1200公里处发现目标,并可为作战兵力提供30分钟以上的预警时间,而一般地面雷达只能顶警6分钟,对低空高速突防目标的预警时间只有几十秒钟。E-3A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一种全天候、远航程、高空高速飞机,能监视空中、地面和海上目标,其飞行时速880~960公里,实用升限12000米,不进行空中加油可续航9~15小时,最大航程1200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150吨。其雷达大线罩直径9.14米,厚1.8米,重5300公斤。机组人员共17人。
继E-3A之后,美国又研制了E-38和P-3预警机,其性能又有很大提高。
英国和前苏联发展过哪些预警机?
除美国外,英国、前苏联等国也发展了一些预警机。英国预警机的发展也是由海军率先进行的,第一架预警机是1960年装备服役的“塘鹅”,共生产了38架,它的性能很差,探测距离只有80公里,只用了10年就退役了。
1970年,开始用“手铐”海上巡逻侦察机改装预警机,到1973年改完,共计12架。由于论证不充分,用一型50年代的大型陆基飞机装备“塘鹅”上的雷达和电子设备,所以探测距离仍为80公里,载机又落后,不得不另选新机。
70年代初便选定发展“猎迷”预警机,经过8年努力终于在1980年7月试飞,结果与军方要求相差甚远,不得不在1986年宣布撤消这一研制计划。目前,英国研制的“防御者”预警机已试飞,其对舰探测距离130~370公里,对飞机探测距离150~185公里,可引导12架飞机进行空战。实际上英国从来就没有一种真正象样的预警机,不过,1982年马岛海战中倒是用“海干”直升机加装“水面搜索”雷达,改装了种舰载预警直升机。这种直升机最大飞行高度3048米,雷达探测距离125海里,直径和长度均为1.83米的一个雷达天线罩装在机身右后侧部,起飞和着陆将其向上转动90度折起,上作时放下。马岛战争中,“海工”预警直升机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9架直升机便可覆盖200海里的海域。直升机性能毕竟有限,所以发展潜力不是很大,目前只有印度购买了几架,其它国家未见发展。
前苏联是从60年代开始研制预警机的,1970年第一架“苔藓”服役,先后曾派驻过印度、埃及、叙利亚和伊朗等国。它是用“图”-114大型民用客机改装的,最大起飞重量170吨,天线罩直径11米,探测距离370公里。
70年代未以来,前苏联先后用“伊尔‘,86、”伊尔’,76大型运输机改装新一代预警机,其雷达探测距离可达550~650公里,目前拥有50架左右。
什么是垂直/短距起降飞机?
60年代初期,北约国家开始研制垂直起降飞机。当时曾产生过不少设计方案,并试制了十儿种样机,但终因技术难度较大或工作可靠性较差而半路夭折。
70年代,英国首先研制成功“鹞”式垂直起降飞机,并正式装备部队,从而为世界航空兵器家族增添了一个新成员。“鹞”式飞机是怎样进行垂直起降的呢?原来它的发动机设有4个喷口,它们都在机身两侧喷气,而且可以转动。当喷口向下时,产生的推力可使飞机垂直上升;当喷口向后时,产生的推力可使飞机前进。这样,飞行员通过调整喷口的方向和角度,便可改变飞机的飞行姿态。这种飞机不需要跑道,有一块35X35米大小的空地便可起降,所以非常适于在岛屿和航母上起降。“鹞”式飞机虽具有上述优点,但它的一个致命弱点至今仍难以克服,这就是航速较低,作战半径较小,攻击威力较差。它时速只有1000公里,属高亚音速飞机,这和其它常规起降飞机相比差距很大,因为一般作战飞机都达:倍音速以上。由于垂直起降,所以受重量限制,挂载燃油和武器较少,加之垂直起飞时耗油量极大,所以作战半径只有100公里左右。为了增大航程,节省燃油和加大挂量,一般采用短距滑跑起飞,垂直降落方式,如再加挂副油箱,作战半径便可达三四百公里。
现役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有哪些型号?
目前,世界上处于实用阶段的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只有“鹞”式和“雅克”-36两型,“海鹞”是“鹞”式的派生型。它是英国垂直/短距起降舰载多用途战斗机,自1975年开始研制,1979年交付部队使用,现装备英国“无敌”级和印度“维克兰特”号航空母舰。此外,印度于1985和1986年又订购了18架“海鹞”飞机,准备装备新近从英国购买的“维莱特”(原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海鹞”是在世界上第一型投入实用的岸基固定翼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的基础上由英国宇航公司为英国海军发展的舰载多用途战斗机。“海鹞”可执行多种作战任务:在执行空中作战巡逻任务时,可携带4枚空空导弹,作战半径185公里;执行反舰任务时,携2枚“海鹰”空舰导弹,作战半径370公里;执行侦察任务时,一次出动覆盖面积为96000平方公里。在1982年英阿马岛冲突中,英特混舰队搭载了28架“海鹞”飞机,冲突期间为执行空中作战巡逻任务出动1100多架次,为支援进攻出动90多架次,击落阿根廷飞机23架,表现十分出色。目前,现役“海鹞”飞机正在陆续接受中期改装。改装后,“海鹞”对地攻击和对付多目标的能力将有较大提高。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大载弹量、提高攻击能力,第3艘“无敌”级航母的滑翘甲板已从7增大到12“。这样以同样起飞长度(27.5米),起飞重量可增加1135公斤,或者在同样起飞重量下,起飞距离可减小50~60%.
AV-8B“鹞”式是美国麦道公司和英国字航公司在原美国海军陆战队AV一8A“鹞”式飞机的基础上为西班牙海军改进发展的舰载垂直/短距起降飞机。西班牙海军已订购12架,编号为EAv-8B,1987年底美方交货,将装备西班牙海军新建的“阿斯图利亚斯”号航空母舰。
“雅克”-36“铁匠”是前苏联海军的舰载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主要用于对地面和海上目标实施低空攻击和侦察,并具有一定的舰队防空能力。
前苏联从6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飞机垂直起降技术,70年代上半期“雅克”-36飞机开始装备部队使用。目前,每艘“基辅”级航空母舰携载13架“雅克”-36飞机。
世界上第一架垂直起降飞机是什么型号?
为了设计一种不需要跑道,能在城市广场、楼顶、林中空地和中型军舰上垂直起飞和降落的飞机,各国飞机设计人员都绞尽脑汁,进行了大量论证和研究。1954年8月、日,美国终于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XFY-I型垂直起降飞机,并进行了首次试飞。当时,这种新概念飞机又称为推拉力换向式飞机,这主要因为它和常规起降飞机相比,有两个独到特点:一个是航空发动机的拉力超过飞机重量,另一个是这种拉力可以变换,即在起飞和悬停工作状态时,拉力应该向上;在水平飞行时,拉力应该向前。
XFY-I型飞机采用的是5260马力发动机,飞机自重6800公斤,有两片共轴式螺旋桨,在起飞时可产生9000公斤拉力,因而可使飞机以30米每秒的速度爬升。
什么是偏转翼飞机?
除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外,还有一种新型的偏转旋翼飞机,它是集固定翼飞机与直升机特点为一体的高技术型飞机。目前,美国正处于试验阶段,预计将成为海军航空母舰和海军陆战队的一个重要机种。
飞机偏转翼技术是40年代首先由美国发展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美国贝尔飞机公司在美陆军和海军的资助下,于1977年推出Xv-15偏转翼飞机试验样机。偏转翼飞机是旋翼可以改变姿态和角度的一种飞机,其旋转式发动机安装在短而粗的机翼端部。在起降过程中,旋翼处于水平向上位置,因而可以象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降和在空中旋停,在飞行过程中,旋翼可转入垂直向前而高速飞行,最大飞行速度达660公里/小时,比一般直升机高1倍。
偏转翼飞机的这些特点使其特别适合在航空母舰上使用。
1984~1985年,XVI5飞机在航空母舰上作了起降试验,获得良好效果。
偏转翼飞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经济性好,非常省油,其耗油量仅是普通直升机的一半左右,因而续航力较大。目前偏转翼飞机尚处于研制试验阶段,待技术成熟成批生产后,造价可望降到直升机水平。
v-22“鱼鹰”式偏转翼飞机是在XV-I5试验样机的基础上,根据美国“三军联合先进垂直升力飞机计划”研制发展的一型多用途飞机。
V-22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为630公里/小时,最大垂直起飞重量为18吨,若使用150米长的跑道,起飞重量可达26.8吨。为了便于舰载,V-22的机翼可快速折叠,折叠后的飞机最大宽度仅为5.5米。
直升机发展了几代?
直升机是现代战场上的轻骑兵,是现代战争中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早在1907年,法国工程师就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架能载人离开地面的直升机,它采用4副旋翼,能载:名飞行员。1937~J940年间,德国的福克、美国的西柯斯基和前苏联的布拉图欣分别设计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直升机,从而宣告世界上第一代直升机的诞生。二次大战期间,直升机未得到重视和发展,直到战后,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军事需求的增强,直升机才逐步成为一个专门的机种。战后以来共发展了四代:第一代是1946~1955年生产的,主要代表型有“贝尔”-47和“米”-4等。它采用活塞式发动机和木质混合式旋翼,使用寿命600小时,最大飞行速度200公里/小时。第二代是1956~1965年投产的,代表型为“米”-8和“超黄蜂”,它采用涡轮轴喷气发动机和金属旋翼,使用寿命为1200小时,飞行速度为200公里/小时。第三代是1966~1975年以后投产的,采用新型纤维旋翼,寿命在3600小时以上,最大飞行速度300公里/小时,代表型有“山猫”等。第四代是1976~1986年生产的,其代表型有“松鼠”、S70等,它采用新型复合材料旋翼,飞行速度达350公里/小时。目前正在研制的有NH-90、EH-I01等直升机。
直升机在现代战争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在现代陆战中,直升机已成为一支重要的轻骑兵,在马岛登陆作战和海湾战争中,先后创造了“蛙跳”战术和“纵深机降”战术,极大地影响了战争的进程。陆战中,直升机主要进行反坦克作战、空中兵力兵器机动、空中火力掩护与支援及空中侦察、探测和攻击等;从目前发展看,直升机和坦克、装甲车辆配合,将构成现代陆战的主要作战兵力。
在现代海战中,舰载直升机的主要任务是反潜搜索与攻击、空中预警、反舰攻击、海上扫雷作业、登陆火力支援、兵力机动、兵器运送及海上运输、补给等。今后的发展重点是所有中、小型舰艇都装备直升机,而且有的多达3架以上。
军用直升机是怎样分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