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兵器

佚名(现代)
兵器知识库
  枪械是怎样分类的?
  枪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武器,也是最引起青少年兴趣的一种武器,影片和电视里也经常会出现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枪战场面。但是枪是怎么分类的、各有什么特点人们却不一定了解。
  枪的主要分类方法有如下几种:按使用对象分可分为:军用枪、警用枪、运动枪和民用枪等。
  按作战用途分可分为:手枪、步枪、冲锋枪、机枪、特种枪等。
  按枪械结构和动作方式分可分为:半自动枪、全自动枪、转膛枪、气动枪等。
  此外,按口径大小分可分为大、中、小,按重量分可分成重型、轻型、微型。
  在名称叫法上又可同时反应以上分类方法的几个特点,如重型机枪、微型冲锋枪、小口径运动步枪等。
  与单兵步枪作用相近的枪有几种?
  战场上单兵使用最多的要算步枪了,打得远、杀伤力大。“我扛上了三八枪、子弹推上膛”歌词中所说的三八枪就是传统的步枪,可如今现代化战场上古老的步枪已被下列几种枪代替了,它们是:冲锋枪。供单兵使用。常配放空降兵、装甲兵、侦察兵和警卫部队。适于丛林、山地、巷战。发射与手枪通用的枪弹,有效射程200米,连发时,火力猛。
  突击步枪。长度短、重量轻,同时具有冲锋枪火力猛和步枪威力大的特点,配用中型步枪弹或小口径步枪弹,有效射程300~400米。
  卡宾枪。又称骑枪、马枪。属一种枪管短、重量轻的步枪,因西班牙人称骑兵为Carabins,故音译得名“卡宾”,有被突击步枪取代之趋势。
  自动步枪。自动步枪以发射枪弹时的火药气体为能源,实现自动连发时的再装填,有效射程400米,还可上刺刀或利用枪托进行短兵相接时的格斗。
  突击步枪实质上就是一种短身管、轻重量的自动步枪。
  什么是手枪?
  手枪是一种单手发射的短枪,是近战和自卫用的小型武器,它短小轻便,便于携带和隐藏,在50米以内具有良好的杀伤效能,因而是陆海空三军广泛装备和使用的一种轻武器,也是特种部队和武装警察等使用的一种武器。
  手枪按用途可分为自卫手枪、战斗手枪和特种手枪,按构造可分为转轮手枪和自动手枪。转轮手枪是最早使用的一种手枪,早在16世纪意大利就曾研制过左轮手枪,不过当时的手枪是通过转动弹盘和枪管而将枪弹发射出去的,所以一支手枪有多个枪管。之后,人们研制成功带有转鼓式弹仓的单管转轮式手枪,这种手枪的转轮上有5~6个既作弹仓又作弹膛的弹巢,只要转动转轮,枪弹便可逐发对正枪管进行射击。由于装弹时转轮从左侧摆出,所以又称左轮手枪。左轮手枪分若干种型式,其中战斗用左轮手枪一般口径为7.62~11.5毫米,重0.75~1.3公斤,鼓轮的弹膛通常有6~7个,射速每15~20秒钟不超过6~7发,通常可杀伤100米内的活动目标。
  自动手枪是20世纪,特别是战后以来广泛发展的一种新型手枪,大多为枪机后坐式或枪管短后坐式。它采用弹匣供弹,弹匣装于握把内,容弹量一般6~12发,有的可达20发,多数为自动装填式,战斗射速24~40发/分。
  战斗用大威力手枪和冲锋手枪的火力较强,有效射程可达百米有余,战斗射速能达110发/分以上。冲锋手枪可单发,亦可连发,必要时还能附加枪盒或枪托抵肩射击。此外,还有为特种部队和特工人员研制的微声手枪和各种隐形手枪等。
  世界著名手枪及生产国是哪些?
  世界上第一支原始手枪——石弹火门枪的诞生地是意大利,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人就开始了手枪的大量生产,今日意大利生产的手枪流行于世界各地,为各国军队竞相采用,就连美国这样的军事强国都采用意大利的9毫米92F式手枪作为其新的制式手枪,美国称为M9式手枪。
  使用国家最多的军用手枪是美国的M1911AI式手枪。
  许多国家军队和警察使用的制式手枪是瑞士的M75式P220手枪及其变形枪P225、P226,最令人感兴趣的是通过变换装置可把手枪从一种口径变成另一种口径,可发射三种手枪弹。
  德国是世界上著名手枪的生产国,也是手枪的故乡。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手枪、第一支真正的军用手枪、第一支冲锋手枪均出自德国。世界著名的手枪设计大师——伯格曼、毛瑟和沃尔特都是德国人。
  比利时的勃朗宁大威力手枪为世人熟知,已被50多个国家的军队所采用。比利时的手枪工业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捷克的Cz75手枪是公认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优秀的一种手枪。
  奥地利拥有世界著名的手枪制造公司——斯太尔公司和格洛克公司。格洛克17手枪是目前世界上的一种新型手枪。
  装备时间最长的是前苏联的9毫米马卡洛夫HM手枪。已在前苏军中服役40年,其雄风犹在,原华约诸国及我国的59式手枪都采用了马卡洛夫设计原理。
  什么是冲锋枪?
  冲锋枪是一种单兵连发枪械,它比步枪短小轻便,具有较高的射速,火力猛烈,适于近战和冲锋时使用,在200米内具有良好的作战效能。
  冲锋枪结构较为简单,枪管较短,采用容弹量较大的弹匣供弹,战斗射速单发为40发/分,长点射时约100~120发/分。冲锋枪多设有小握把,枪托一般可伸缩和折叠。
  冲锋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开始研制的,当时主要是9毫米口径的冲锋枪。二次大战中,不同型号和不同口径的冲锋枪相继问世。战后以来,随着自动步枪的发展,冲锋枪与自动步枪的区别越来越小,有些已很难定义和分类,如德国的STG44突击步枪、前苏联的AK47自动步枪等通常也称为冲锋枪,其口径多在7.62毫米左右。
  什么是步枪?
  步枪是一种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主要用于发射枪弹,杀伤暴露的有生目标,有效射程一般为400米。短兵相接时,也可用刺刀和枪托进行白刃格斗,有的还可发射枪榴弹,并具有点、面杀伤和反装甲能力。
  步枪按自动化程度可分为非自动、半自动和全自动三种;按用途可分为普通步枪、骑枪(卡宾枪)、突击步枪和狙击步枪等。
  非自动步枪是最古老的一种传统兵器,自13世纪出现射击火器后,经过约600年的发展,基本趋于完善。这种步枪一般为单发装填。半自动步枪是能够自动完成退壳和送弹的一种单发步枪,它是19世纪初开始研制、并在两次大战中广泛应用和发展的一种步枪,其战斗射速一般为35~40发/分,扣动一次扳机只能发射一发于弹。自动步枪是能够进行连发射击的步枪,它的战斗射速单发时为40发/分,连发时为90~100发/分。这种步枪能够自动装填子弹和退壳。
  骑枪又称马枪,它的结构与步枪相同,只是枪身稍短,便于骑乘射击。
  卡宾枪是15世纪末开始研制的一种步枪,当时主要用于骑兵和炮兵,实际上它是一种缩短的轻型步枪,现代卡宾枪和自动步枪已无大区别。狙击步枪是带有光学瞄准具,用于对单个目标进行远距离精确射击的点杀伤武器,一般有效作用距离可达600~800米,夜间射击还装有夜视瞄准具。
  枪械的口径一般分三种:6毫米以下为小口径,12毫米以上(不超过20毫米)为大口径,介于二者之间为普通口径。目前使用较多的是5~6毫米的小口径步枪,其特点是初速大,弹道低伸、后坐力小,连发精度好,体积小,重量轻。近年来英、美、德等国也在发展5毫米以下的微口径步枪。
  什么是机枪?
  机枪是一种带有脚架、枪架或枪座,能实施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机枪主要用于杀伤有生目标,也可对敌空中、水面或地面轻型薄装甲目标进行射击,并可压制敌火力点。机枪通常分为轻机枪、重机枪、通用机枪和大口径机枪。根据装备对象,又可分为野战机枪(含高射机枪)、车载机枪(含坦克机枪)、航空机枪和舰用机枪。
  轻机枪是一种装有两脚架,重量较轻的步兵班用自动武器,它携带方便,可卧姿抵肩射击,也可立姿或行进间射击,战斗射速一般80~150发/分,有效射程500~800米。轻机枪可进行3~5发的短点射或10~15发的长点射,也可进行连续射击。
  重机枪是一种装有稳固枪架、且可分解搬运的自动武器,它射击精度较好,能长时间连续射击,是步兵分队的一种支援兵器。它主要用于杀伤敌有生目标,压制火力点,也可用于射击低空空中目标及地面轻装甲目标。重机枪战斗射速200~300发/分,有效射程800~1000米,射高500米。
  大口径机枪一般指口径12~20毫米的高射机枪,它是一种用于毁伤低空目标的自动连射武器,也可用以射击地面轻型装甲目标或压制火力点。对空射击时,有效射程2000米,对地面目标射击时,有效射程1000~1500米,战斗射速单管为80~150发/分,一般为双联或四联装。
  手榴弹是怎样分类的?
  手榴弹是一种传统的陆战兵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威力大、使用方便的特点,常用于杀伤三四十米内的小群有生目标。手榴弹按引信发火方式可分为:拉发式、击发式、瞬发式、碰炸式和碰炸延期式,按照用途可分为:杀伤手榴弹、反坦克手榴弹和特种手榴弹三类。
  杀伤手榴弹主要用于杀伤有生目标,通常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破片型手榴弹,主要用破片杀伤有生目标,具有震慑破坏作用。一般全弹重300~600克,有的则重达1000克左右,破片数量为300~1000片,最多可达5000片以上,引信延时3~5秒,杀伤半径5~15米。另一种是爆破型手榴弹,主要靠爆轰作用杀伤敌人。一般全弹重100~400克,引信延时4秒左右。
  新加坡SPG80型训练手榴弹另外,还有反坦克手榴弹和特种手榴弹。反坦克手榴弹一般全弹重1000克,可穿透70~130毫米厚装甲,垂直破甲厚度有的可达170毫米,能穿透500毫米以上的混凝土工事。特种手榴弹主要有发烟手榴弹、信号手榴弹、燃烧手榴弹、照明手榴弹和催泪手榴弹等。
  手榴弹能反坦克吗?
  手榴弹是一种最传统的兵器,它体积小,构造简单,携带方便,无须特制的发射筒或制导装置,因此在战争的历史上曾发挥过不小的作用。在现代化战争中,面对隆隆驶来的坦克,能不能用手榴弹进行攻击呢?早在60年代,我们曾多次演练过往坦克上挂炸药包,即隐蔽在战壕里的士兵在敌坦克开来的时候,可将装有挂钩的炸药包挂到坦克上,也可将其塞于坦克履带或腹部,这种炸坦克的方式实际就和反坦克手榴弹差不多。
  反坦克手榴弹又称反坦克手雷,是一种轻型反坦克武器,它分两种类型:一类是磁性手雷,使用时将延期点火药引燃,扔向来袭坦克的前甲、侧甲或任何装甲薄弱部位,手雷通过磁铁紧紧地吸在坦克上,爆炸后通过破甲射流击穿甲板,杀伤坦克内的乘员。也可在坦克开过来时,扔在其前方或埋于地下,待其开至手雷上方时磁铁吸起,炸毁其底装甲。
  除磁性手雷外,还有一种粘性手雷,它是通过内装的铝热剂燃烧后所释放的热能,将粘性树脂熔化,从而将手雷牢牢地粘于坦克甲板上。这种手雷可穿透100多毫米的装甲,通常坦克顶部、腹部装甲都在50毫米以下,所以这种小玩意儿只要运用得当,其作战效能还是不可低估的。
  什么是枪榴弹?
  枪榴弹就是挂配在枪管前方用枪和枪弹发射的一种超口径弹药,可分为杀伤型和反装甲型。杀伤型枪榴弹一般重200~600克,杀伤半径10~30米,最大射程300~600米;反装甲型枪榴弹一般重500~700克,直射距离50~100米,垂直破甲可达350毫米,可穿透1000毫米厚的混凝土工事。此外,枪榴弹还可发射破甲、杀伤两用弹、特种弹和教练弹等。枪榴弹一般使用筒式发射器和杆式发射器发射。
  枪榴弹和其它炮弹相似,杀伤榴弹的战斗部也采用预制破片弹体,有的还内加钢珠等预制弹丸;反坦克破甲弹也多采用聚能射流,穿透装甲后再行起爆杀伤目标。枪榴弹大都采用机械引信,压电引信和电子引信等。其主要特点是重量轻、体积小,携带使用都比较方便。
  火炮是怎样分类的?
  火炮是一种以发射药为动力发射弹丸,口径在20毫米以上的身管射击武器。其作用原理是将发射药在膛内燃烧的能量转换为弹丸的炮口动能以抛射弹丸,同时产生声、光、热等效应。火炮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是初速、射程、精度、射速和机动性等。火炮的主要任务是用于对地面、空中和水上目标射击,毁伤和压制敌有生力量及技术兵器,以及完成其它任务。
  根据其安装发射的平台不同,可分为地面炮、舰炮和航炮。按运动方式可分为固定火炮、骡马拖曳炮、机械牵引炮和自行火炮;按作战用途又可分为地面压制火炮、海岸炮、高射炮、坦克炮、特种炮等;按口径大小可分为:大口径炮(高炮在100毫米、地炮在152毫米、舰炮130毫米以上),中口径炮(高炮在61~100毫米、地炮在76~152毫米、舰炮在76~130毫米左右),小口径炮(高炮在20~60毫米、地炮在20~75毫米、舰炮在20~57毫米之间)。按炮膛结构可分为线膛炮和滑膛炮;按弹道特性可分为加农炮(弹道低伸)、榴弹炮(弹道较弯曲)和迫击炮(弹道最弯曲);按装填方式可分为前装式火炮和后装式火炮。
  世界上射程最远、射高最大、射速最快的火炮各是什么型号?
  世界上射程最远的火炮是1918年3月从德国圣戈班林区轰击法国首都巴黎时用的“巴黎大炮”,它的炮管是世界上最长的炮管,达37米,竖起时比一座十层楼房还高,其射程120公里,比目前美国的“鱼叉”导弹的射程还远。
  世界上射高最大的火炮是前苏联的KS-20式130毫米牵引式高射炮,它的有效射高17公里,最大射高21.9公里,基本和美国“爱国者”地空导弹的射高差不多,已经具有中高空、中远程攻击空中目标的能力。
  世界上发射速度最快的火炮是美国“火神”式6管20毫米转管航炮,射速为6000发/分,主要装备F4、A4和B-52轰炸机。美海军用的“火神—密集阵”6管防空炮射速为3000发/分。
  世界上造价最高、威力最大、配弹最全、总重最重的人炮各是什么型号?
  世界上造价最高的火炮是西德的“猎豹”式35毫米双管自行高射炮系统,它装在“豹”式坦克底盘上,具有全天候、全自动独立作战能力,每门火炮价格为800多万西德马克,比最新的“豹”I坦克还贵一倍多。
  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火箭炮是美国首次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M270式12管火箭炮,它可在50秒钟内一次齐射12枚火箭弹,其火力相当于28门203毫米榴弹炮各发射一发炮弹所达成的火力总和。火箭弹重310公斤,内装644枚反步兵和反装甲两用子弹头,一次齐射可摧毁32公里内所有暴露目标,杀伤面积相当于6个足球场大(6万平方米)。如需布雷时,它还能在40公里范围内布设一个宽400米,长1000米的反坦克雷区。
  美M270式12管火箭炮世界上配用弹种最全的火炮是美国155毫米榴弹炮,它能配用普通榴弹、底凹榴弹、核炮弹、次毒气弹、化学弹、照明弹、发烟弹、远程全膛弹、火箭增程弹、反坦克子母弹、子母雷弹、电视侦察炮弹等30多个弹种,可完成多种作战任务。
  世界上最重的火炮是纳粹德国1942年制造的“杜拉”铁道炮,重达1329吨,起落部分重400吨,口径为800毫米,也居世界之最。该炮最后一次使用是1944年在波兰华沙附近,发射了约30发炮弹。该炮发射的混凝土穿甲弹弹丸重达7.1吨,每小时可发射3发。
  什么是能携带多个子弹丸的子母型炮弹?
  随着火炮射程的增加靠单发弹丸命中目标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为此美国研制了可携带多个子弹丸的子母型炮弹。如美国的1发155毫米炮弹内就可装88个子弹丸,1发203毫米的炮弹内可装110个子弹丸。
  如果子弹丸是杀伤有生力量的,称为杀伤子母弹;如果子弹丸是反装甲目标的,称为反装甲子母弹;如果装的是反车底小地雷的,就称为反装甲布雷于母弹。
  子母型炮弹是70年代后出现的,这种子母弹型的炮弹,外形和普通炮弹一样,火炮不需做任何改变。和发射普通炮弹时一样,先将其发射到预定攻击目标的上方,母弹上的时间引信使母弹开舱,并将子弹由母弹底部推出,每个小子弹丸按自由落体方式下落,每个小子弹丸上各带有一个能引爆战斗部的引信,子弹落在目标上(坦克顶装甲或地面)起爆,对目标进行毁伤。
  如果是小雷,则落于地面等待目标到达进行毁伤。
  这种子母型弹丸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弹丸的毁伤覆盖面积,特别是反装甲子母弹使地面火炮也具备了间接瞄准远距离对付集群装甲目标的能力。
  这种子母型的战斗部现在已广泛配用于火箭弹、导弹、航空炸弹等兵器上,形成了当前各种弹药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什么叫末制导炮弹?
  火炮要想摧毁敌方的目标靠得是发射出去的炮弹,火炮要对付各种各样的目标,完成各种不同的作战任务就要发射各种不同作用的炮弹。
  火炮要完成压制敌人火力、消灭敌有生力量及防御工事等任务大多配用起杀伤爆破作用的榴弹,这是最常用也是最普通的一个弹种。火炮对付的大多是固定的点目标,如果要对付远距离的活动点目标,如行进中的坦克怎么办呢,再靠普通炮弹就束手无策了,于是美国首先为其155毫米火炮研制成功了激光半主动末段制导炮弹——“铜斑蛇”。
  火炮不用做任何变动,就像发射普通炮弹时一样,把此未制导炮弹送到目标附近的上空,此时飞行的炮弹就和普通炮弹一样按火炮赋予的弹道自由飞行没有任何制导,只是在靠近目标一定范围内,接收到来自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时才开始制导飞行直至命中目标。因为此炮弹是在弹道飞行的未段开始制导的,故简称末制导炮弹。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并不是炮弹上主动发射的,而是靠另外一个激光目标指示器照射到目标上的,所以称为半主动。
  此种未制导炮弹集中了火炮初速高、飞行时间短、弹丸飞行的大部分时间无制导靠自然弹道飞行、不会受到外来干扰、导弹能改变飞行弹道追踪目标以及命中精度高等优点。
  未制导炮弹的出现使火炮如虎添翼,使它具备了攻击远程活动点状目标的能力。
  什么是“打了就不管”的末制导炮弹?
  美国的“铜斑蛇”属于半主动式未制导炮弹,它需要用弹与目标之外的第三者——激光目标指示器进行引导。而目标激光指示器要么放在目标上空的飞机上,这时就必须有目标上方的制空权,以使照射的飞机能安全完成任务;要么就是必须在目标附近地面上有人照射,这也很危险。如果飞行中照射器不能指示目标了,未制导的功能便会完全丧失,这时的炮弹尤如无制导的普通炮弹一样了。
  为此,美国又研制了新型导引头,抛开了目标指示器,而是靠弹上本身发射的毫米波信号碰到目标反射,然后由弹上导引头接收,在弹道末段实现全主动式导引;还有一种是接收目标辐射的红外线,进行全被动式导引,于是实现了“打了就不管”的愿望。目前这种全新的弹种还正在研制中,尚未正式装备部队。
  什么是末段敏感炮弹?
  末段敏感炮弹简称末敏弹,它不是象末制导炮弹那样在弹道末段用制导系统来改变弹道、追踪和精确命中目标,而是靠子弹丸携带的毫米波遥感装置向下环视扫瞄,在扫瞄过程中,分辨出目标(如坦克)和周围背景,并能在最佳时机,起爆一个可形成高速弹丸的自锻破片战斗部,靠此爆炸形成的高速弹九命中并击穿坦克的顶装甲。
  这种炮弹在发射时和普通炮弹一样,火炮无需做任何变动。先把炮弹发射到目标上方一定高度,然后母弹开舱,将舱内携带的子弹丸撒下(如203毫米炮弹中可带3枚子弹丸),子弹丸上的降落伞张开,吊着子弹丸以10~25米每秒的速度徐徐下降,同时以10转每秒的速度旋转。这时未敏装置相对垂直方向倾斜30度角,对下面的目标区进行环视扫瞄。发现目标后,便选择适当时机起爆。
  火炮怎样才能增加射程?
  过去,西方有一种观点,认为火炮射程应该控制在20公里以内,超过20公里,射击精度和威力都受影响,效果并不是很好。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交战双方都千方百计地增加射程。以色列用175毫米自行加农炮发射155毫米次口径弹,使射程增至54公里;叙利亚则用180毫米加农炮发射火箭增程弹,使射程增至44公里。实战表明,在现代战争中,发现就意味着打击,而打击就意味着摧毁。因此,谁能先发现对方,谁就能先发制人;谁的胳膊长,拳头硬,谁就能将对方首先置于死地。射程已经成为现代兵器战术技术指标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射程提高了,就能掌握战场主动权,达到敌不能打我,而我能攻敌的目的,从而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
  如何才能提高火炮的射程呢?一般来说有三个途径:增大初速、外弹道加速和改进弹形减少飞行阻力。
  增大初速靠火炮,其它两项措施就都是靠弹丸的改进了。外弹道加速主要通过采用火箭增程弹和冲压喷气弹来实现,利用这种炮弹,火炮炮管和结构无需改变,便可将射程大为增加,但弹丸的威力和精度有所下降,成本也有所提高。改进弹型的主要方法是加大长径比,使炮弹更加细长和流线型,这样可以减小飞行阻力。发射次口径弹,也能大大增程。
  怎样才能增大火炮的初速?
  增大初速是提高火炮射程的重要途径,初速越高,推力越大,射程也就越远。初速提高了,弹丸飞行的时间就短了,弹道也就平直低伸,因而有利于提高命中概率,所以增大初速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怎样才能增大火炮的初速呢?通常有三种办法:加长身管、增大膛压和减轻弹重。我们知道,弹丸是依靠发射药燃烧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而向前运动的,它在炮膛内受发射药气体的作用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加速的过程,加长火炮的身管,便能延长发射药气体的推动过程,提高了火药气体能量利用率。美国用M198型155毫米榴弹炮作了一项试验,把身管由原来M109型火炮的3.7米加长到6.4米之后,在发射同样的老式弹丸时射程由原来的14.6公里增加到22公里,提高了51%。
  是不是越长越好、可以无限加长呢?目前,加农炮身管长达10,87米已近极限,榴弹炮由过去身管长度为20~30倍口径的临界值如今已发展到45倍口径(英M1榴弹炮)的极限值,基本和加农炮趋于一致(苏M46式加农炮最大为55倍),初速也已从过去500米/秒提高到827米/秒。如果再继续增大身管长度,势必增加身管乃至全炮各部件的强度,这样总重就会大大增加,机动性也将随之下降,炮管及全炮的寿命将大大缩短。实际上早在一次大战时德国用以轰炸巴黎的大炮是世界上身管最长的火炮,长达37米,初速1700米/秒;二次大战时,德国又造了一门800毫米的巨型铁道炮,炮管长32.48米,初速1625米/秒。这种长炮管的炮射程远、初速又大,为什么后来没有得到发展呢?主要是机动性太差。
  增大膛压就是通过增加发射药量或采用高能发射药,使火药气体的平均压力增大,这样推动弹丸前进的作用力自然也大了,从而得以提高射程。美国在一项试验中发现,将装药量增大92%时。发射同样的炮弹,在身管增长73%的前提下,可将射程提高51%,初速增加47%。当然,增大膛压还将加重对炮管的烧蚀、加速疲劳及断裂等一系列问题,也和增长炮管一样,需权衡利弊,综合考虑。正在研制的液体发射药炮或电磁炮等都是以研究新能源以增加火炮的射程为目的的。
  什么是迫击炮?
  迫击炮是以座饭承受后坐力、发射迫击炮弹的一种曲射火炮。它具有弹道弯曲、死界很小、射速快、威力大、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机动、结构简单、易于操作、造价低廉等特点。适合步兵在较复杂的地形上和恶劣气候条件下使用。它便于选择阵地,可以消灭遮蔽物后的敌人,摧毁敌障碍物及轻型土木工事,为步兵开辟道路。
  新加坡生产的自行迫击炮迫击炮是步兵的一种传统装备,也是火炮家族中最小的一个炮种。它是本世纪初出现的,第一次作战使用是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期间。当时,俄军把47毫米口径的海军炮装在一种带车轮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超口径长尾形炮弹,有效地杀伤了躲在堑壕里的日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种几乎没有射击死角、能在近距离压制敌人的武器得到进一步发展。到战争末期,英国已经研制出很有影响的1918式“斯陶克斯”型81毫米迫击炮,它采用同口径弹,炮弹和附加药包一起从炮口装填,借自重滑向火炮膛底,触及膛底击针后点燃发射药包炮弹飞离炮口。
  第二次大战中及战后以来,迫击炮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除中小口径外,最大口径的迫击炮已发展到240毫米(前苏联),最大射程已达9.7~12.5公里,战斗全重则达4150公斤。迫击炮由过去的人背马驮,逐步发展为荤引、自行和车载,随着陆军逐步向飞行化、摩托化和装甲化方向发展,迫击炮也将成为一种机动性能良好、作战成力强大的近程攻击兵器。
  迫击炮是怎样分类的?
  迫击炮的分类方式很多,按口径大小可分为三类:大口径(或重型)迫击炮,主要有105,106.7,120,160和240毫米等口径;中口径(或中型)迫击炮,主要有81,82毫米等口径;小口径(或轻型)迫击炮,主要有51,52,60毫米等口径。大口径迫击炮主要有三种代表型:前苏联的wt240式,口径240毫米,射程9.7~12.5公里,战斗全重4150公斤,射速1发/分,1980年起主要装备重炮旅,该炮为自行式迫击炮,可发射核炮弹;以色列的M66式,口径160毫米,射程9.6公里,弹重40公斤,战斗全重1700公斤;前苏联的新120式,口径120毫米,射程7.2公里,弹重16公斤,战斗全重582公斤,为自行式迫击炮。另外,法国的RT-61式120毫米迫击炮采用线膛身管,能发射18.7公斤带预刻膛线的炮弹,使射程达8.14公里;在试射火箭增程弹时,其射程可远达13公里。德国目前研制的“迫击炮90”型新120毫米反坦克迫击炮,还能发射末制导炮弹,因而命中精度大大提高。
  中口径迫击炮的代表型有:前苏联M37式改进型,口径82毫米,射程3公里;美国XM252式81毫米口径迫击炮,射程5.6公里;英国L16式81毫米口径迫击炮,射程5.6公里,弹重4.27公斤,战斗全重35,4公斤,距离散布误差仅0.5%,方向散布误差为1.5密位,其有效杀伤破片占弹体重量的40%以上。
  小口径迫击炮的代表型有:法国远程迫击炮,口径60毫米,射程5公里,战斗全重23公斤,弹重2.2公斤;芬兰C-06迫击炮,口径60毫米,射程4公里,战斗全重18公斤,弹重1.84公斤;美国的M224式,口径60毫米,射程3.5公里,弹重1.7公斤,普通型战斗全重20.7公斤,用于单兵手提式机动和发射型只有7.7公斤;法国“卡曼多”迫击炮,口径60毫米,炮重5~7,7公斤,为单兵便携式;比利时NR8113型迫击炮,口径52毫米,分两种类型:一种射程140~700米,全重6公斤,另一种射程200~700米,全重仅3.6公斤,不仅可单兵便携,发射时还能做到无声、无焰、无闪光。
  英国RO-2003自行迫击炮在现装备的各种迫击炮中具有很大优势,其方向射界较大,并可在反斜面射击除按口径大小进行分类之外,还可按装填方式分为前装式和后装式;按炮膛结构分为线膛式和滑膛式;按运载方式分为便携式、驮载式、车载式、自行式和牵引式等。现代迫击炮的发展趋势是重点发展中、小口径迫击炮,进一步增大射程并使之具有反装甲能力,重点发展车载型以提高机动能力,同时配装先进的射击指挥器材,并研制制导迫击炮弹等精度高、威力大的弹种。
  什么是无坐力炮?
  无坐力炮是一种在发射过程中利用后喷物质的动量与前射弹丸动量平衡使炮身不后坐的火炮。早在1914年,美国海军少校戴维斯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门可供实用的无坐力炮。为了抵消炮弹发射时所产生的巨大反作用力,戴维斯在同一根炮管的另一头也装上一个配重弹丸,这样,在向前发射出去弹丸的同时,后面那颗平衡弹则在其反作用的推力下从炮后射出,爆成碎片。
  1936年,俄国人粱布兴斯基制造了一门76.2毫米的无坐力炮,他首次使用喷管来发射喷射气体弹消除后坐力。第二次大战中,由于空心装药破甲弹的使用,这种无坐力炮成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在现代条件下,由于这种炮后喷火焰大、初速低,很多国家都已停止研制和生产,只有英国、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装备,主要用于反坦克作战。其中英国装备的是“翁巴特”120毫米炮,它是目前在役的最大口径的无坐力炮,其直射距离500米,破甲厚度400毫米。随着反坦克导弹、新型榴弹炮和反坦克火箭筒的发展(火箭筒与无坐力炮界线逐渐消失),纯无坐力炮有被取代的趋势。
  无坐力炮按身管结构可分为线膛和滑膛两种,按运动方式可分为便携式、驮载式、车载式、牵引式、自行式等,口径一般为57~120毫米,反坦克直射距离400~800米。这种炮的最大优点就是体积较小、重量较轻(与其它同口径后坐火炮相比,约轻90%)、机动性好、操作方便。它最大的缺点是后面闩孔和喷管中喷出火药燃气,火光闪耀、尘烟翻滚,几公里外赫然可见,这样就很容易暴露阵地和炮位。发射条件受空间的限制对射手也不安全。
  什么是短途自行牵引火炮?
  短途自行牵引火炮又称自运火炮,它是一种长途道路行军依靠汽车牵引、在阵地能够依靠自身动力进行短途战术机动的新型火炮。在现代战争中,由于侦察卫星、侦察机和远程探测设备的发展,战场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汽车把火炮牵引到阵地就撤离,让火炮始终进行不变换发射位置的作战方式早已过时。即使不开炮,敌方尚能探测和定位,倘若一开炮射击,则更容易暴露阵地和炮位,所以在现代战争中危险性较大。为了能使火炮进行阵地机动,从5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一种装有辅助动力装置的牵引式火炮。这种火炮能以15~3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调换炮位、转移阵地或进行战场机动。
  什么是自行火炮?
  自行火炮是一种安装在各种车辆底盘上,不需外力牵引而能自行运动的火炮。早在1914年,俄国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门安装在卡车底盘上的76毫米自行高射炮。二次大战,自行火炮得以迅速发展,仅前苏联就发展了5种口径,9个型号的自行反坦克炮。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就生产了31000辆自行反坦克炮,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以来,由于强调机动力、火力、防护力的有机协调,自行火炮的发展倍受重视,大有取代牵引火炮之趋势,目前,几乎所有牵引式火炮都研制了自行式火炮的派生型。
  自行火炮按重量可分为重、中、轻三型;按行驶方式可分为轮式和履带式两种;按装甲防护程度可分为全装甲(封闭式)、半装甲(半封闭式)和敞开式;按火炮种类可分为自行加农炮、自行榴弹炮、自行高射炮、自行反坦克炮、自行无坐力炮、自行迫击炮等。
  自行火炮有哪些特点?
  自行火炮的主要特点是:机动性好。最大时速30~70公里,最大行程250~700公里,具有良好的越野能力,能协同坦克作战,亦能随机械化部队一同高速机动,战斗中可执行防空、反坦克、远、中、近程对地面目标攻击等任务。有的自行火炮还能用飞机紧急空运至战场前沿,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其机动能力。如美国203毫米自行榴弹炮可以在30分钟内分解为底盘和炮身两大部分,以便实施空运。
  法国的AUFI-CTI155毫米自行火炮火力配系合理。由于自行火炮是车辆与火炮的混血儿,什么样的炮都可以往车上装,所以如果使用数辆自行火炮便可迅速形成防空、反坦克和对地面攻击的合理而有效的火力配系,战场上能形成全方位攻击态势,并能据目标的不同,最大程度地发扬火力。
  防护力较强。自行火炮是一种克服了牵引式火炮要靠别人牵引的缺点,吸收了坦克装甲防护好的优点而集合成的一种武器系统,早先的自行火炮多为轮式、敞开式无装甲自行火炮,而现代自行火炮大都采用坦克、装甲车底盘,履带驱动,装甲车体的装甲厚度可达10~50毫米,且具有三防(防核、生、化沾染)和防侵蚀的能力。在装甲防护方面它没有披装那样厚的装甲,其自重较小,故可装比同样底盘的坦克更大口径的火炮,以更大的威力去掩护坦克冲锋陷阵,二者可谓是相得益彰,各有千秋。
  什么是加农炮?
  加农炮是拉丁文Canna的音译名,原文即管子的意思。加农炮是一种身管较长、弹道平直低伸的野战炮,它最早起源于14世纪,到16世纪时,欧洲人便开始把这种身管较长的炮称之为加农炮,当时身管长为16~22倍口径。18世纪,身管长一般为22~26倍口径。二次大战前后,口径在105~108毫米之间的加农炮得以迅速发展,炮身长一般为30—52倍口径,初速达880米/秒,最大射程30公里。本世纪60年代,炮身长为40~70倍口径,初速达950米/秒,最大射程达35公里。60年代以后,加农炮基本没研制新型号,性能仍保持在60年代水平。
  加农炮按口径可分为:小曰径加农炮,75毫米以下;中口径加农炮,76~130毫米;大口径加农炮,130毫米以上。按运动方式可分为:牵引式、自运式、自行式和装载到坦克、飞机、舰艇上载运式4种。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舰炮、海岸炮均属加农炮之类。
  加农炮炮管长度一般为40~70倍口径,所以射程较其它类型的火炮都远,例如,美国175毫米自行加农炮,最大射程32.7公里;而口径比它大的203毫米榴弹炮,最大射程却只有29公里。因此,加农炮特别适合于远距离攻击敌纵深目标,也可作岸炮对海上目标轰击。
  什么是榴弹炮?
  榴弹炮是一种身管较短,弹道比较弯曲,适合于打击隐蔽目标和面目标的野战炮。榴弹炮按机动方式可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两种,其中,自行式榴弹炮主要有前苏联的74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美国M109A2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英国As90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法国F1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日本7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美国Mli0A2式203毫米自行榴弹炮等。
  榴弹炮弹道较弯曲,弹丸的落角很大,接近沿铅垂方向下落,因而弹片可均匀地射向四面八方。榴弹炮可以配用燃烧弹、榴弹、特种弹、杀伤子母弹、碎甲弹、制导弹、增程弹、照明弹、发烟弹、宣传弹等多种弹药,采用变装药变弹道可在较大纵深内实施火力机动。
  榴弹炮是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之一,早在17世纪欧洲就把这种射角很大的炮称为榴弹炮,19世纪开始采用变装药,一次大战时炮身长为15~22倍口径,最大射程达14;2公里。二次大战中,炮身长为20~30倍口径,最大射程达18.、公里,初速为635米/秒,最大射角65“。目前,炮身长为45倍口径,英国的As90式155毫米自行炮正在研制52倍口径,最大射程为24公里,采用火箭增程弹可达30公里,初速为827米每秒,最大射角75”。
  我们又称这种长身管的榴弹炮为加榴炮。
  法国155TR型榴弹炮目前装备使用的榴弹炮口径系列,西方国家(美、英、法等)为105毫米(射程17公里)、155毫米(射程24公里、增程弹30公里,新弹种的40公里以上)、203毫米(美);原制式口径为122毫米及152毫米(射程分别为15.3公里及17.3公里)。
  新型榴弹炮的主要技术特点是什么?
  榴弹炮是陆军的一个古老而传统的炮种,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以及战后以来广泛利用现代电子技术等先进技术,使榴弹炮经历了一场革命,成为野战炮中的伎伎者,很有发展前途。纵观80年代以后服役和目前正在研制中的各型榴弹炮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自行与牵引并重,以自行为主。现代陆战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战场流速加快,机动能力增强,在敌立足未稳之际,便将雨点般的炮弹倾泻于阵地前沿,摧毁其有生力量、装甲车辆、炮兵阵地及设施,为适应这一战术需求,各国都非常重视自行式榴弹炮的发展,如80年代以来服役的美M109A2式、法F1式和英AS90式都是自行式榴弹炮。英国最新研制的AS90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最大公路行驶速度可达53公里每小时,最大公路行程为420公里,爬坡度60%,侧倾度25%,可以通过高达0.75米的垂直障碍物,跨越宽达2.8米的壕沟,涉水深度可达1.5米。AS90采用全焊接装甲炮塔,装甲钢板最大厚度为17毫米,可防直射距离内的7.62毫米枪弹,100米距离内的14.5毫米穿甲弹及格弹破片。炮塔上配用39倍口径炮管,但正在研制52倍口径新型炮管,其射程可达24.7公里,发射火箭增程弹时可达30公里。
  射程和射速有较大提高。现代战争是不见面的战争,远战兵器往往能先发制人,能压制敌军地面炮火,能迅速取得火力优势。因此,提高榴弹炮的射程已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初速小是榴弹炮的一个主要特点,要想提高射程,就必须先提高初速。美国通过改进炮身和装药(即加长炮管和增大药室),提高了膛压,进而提高了初速,从而使射程有较大增加。例如,其155毫米榴弹炮的初速由564米/秒提高到820米/秒,增大了45%:射程由14.6公里提高到18公里,增程23.9%。另外,还使203毫米榴弹炮的初速由594米/秒提高到710米/秒,射程由16.8公里提高到20.6公里。目前发射火箭增程弹的榴弹炮射程已达30公里以上。要想有效地压制敌人,除提高射程外,还需提高射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向敌阵地倾泻最多的炮弹,造成最大的破坏性杀伤。为此,许多国家都很强调前20秒钟的急速射射速。目前,瑞典FH77A155毫米榴弹炮的射速为3发/8秒(6发/20~25秒);法国TRFI式155毫米榴弹炮的射速为3发/18秒。
  研制制导炮弹,增强远距离反活动装甲目标能力。随着微电子技术和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制导炮弹和具有自动寻的能力的灵巧炮弹相继装备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榴弹炮的命中精度,使之具有导弹的某些特点,而在破甲、杀伤等方面又优于导弹。如美国的155毫米激光半主动制导炮弹“铜斑蛇”,对20公里外坦克射击,命中概率高达80~90%,散布误差0.3~1米。
  德国、瑞典也研制了激光、红外制导迫击炮弹,除“铜斑蛇”之外,用203毫米榴弹炮发射的还有美国的“萨达姆”遥感反装甲炮弹,可分离出3个子弹头,具有毫米波自动搜索、识别、判断和攻击的能力,能击穿70毫米以上的坦克顶装甲。
  坦克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坦克炮是一种安装在坦克上的加农炮,按坦克特殊要求所制成的火炮。
  坦克炮多用于直瞄射击,弹道平直。坦克炮分线膛炮和滑膛炮两种,具有方向射界大、发射速度快、命中精度高、穿甲威力强和火力机动性好等特点。
  坦克炮大都采用旋转式炮塔,既可保护乘员和炮尾免受敌火力损伤,乘员可直接从炮塔顶部观察战场态势,以发现和跟踪目标,又可使火炮360环射。
  坦克炮的口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57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85毫米,目前最大为125毫米。在滑膛式坦克炮中,口径最大的是前苏联T72、T80等主战坦克装备的125毫米滑膛炮,德国的“豹”和美国的MIAI主战坦克均采用120毫米滑膛炮。在线膛式坦克炮中,目前口径最大的是英国“挑战者”号装备的120毫米线膛炮,改进前的美国Ml坦克和以色列的“梅卡瓦”
  坦克均采用105毫米线膛炮。
  坦克炮的身管一般装有抽气装置,有的还装有热护套。坦克炮不能象榴弹炮和迫击炮那样进行大仰角发射,其仰角一般仅有20~30,但方向射界大,可360“旋转发射。由于受坦克车内空间的限制,坦克炮所带的弹药基数较少,一般为40~50发左右,英国”挑战者“号坦克最多,也仅为62发。
  西德“豹”Ⅲ坦克方案之一的VT1-2,装两门120毫米滑膛炮坦克炮主要是反坦克,是用以弥补反坦克导弹的近距离死区,以在1~2公里近距离格斗为主,再远的距离则由各种反坦克导弹去完成。坦克炮的射击方式主要是直接瞄准射击,射击时坦克可以停止前进、也可以进行行进间射击。
  坦克炮配用什么炮弹?
  坦克炮主要的攻击目标是对方的坦克,它是通过发射反坦克炮弹来完成这一任务的。当前坦克炮配用的反坦克弹种以尾翼稳定的长杆式次口径脱壳穿甲弹为主,同时还配有空心装药破甲弹及碎甲弹。
  尾翼稳定的长杆式次口径脱壳穿甲弹,靠火炮赋予它的机械动能将坦克的装甲击穿。随着坦克装甲防护能力的不断提高,穿甲弹也从普通穿甲弹、超速穿甲弹、旋转稳定的次口径脱壳穿甲弹、发展到现在的细长如箭的尾翼稳定的脱壳穿甲弹了。穿甲弹穿透装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射时的初速,当前苏制125毫米滑膛坦克炮发射的穿甲弹初速已达1800米/秒,这种反坦克炮弹作用可靠,毁伤威力大,一旦穿透装甲,必将车毁人亡。
  空心装药破甲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反坦克弹药。由于最古老的反坦克穿甲弹当时面对加厚的坦克装甲已无技可施,于是出现了这种弹。它对装甲的破坏作用不是象穿甲弹那样是靠机械动能,而是靠弹丸本身装填的炸药释放的化学能,巧妙地利用了聚能作用(尤如经过凸透镜会聚的阳光,可以把纸烧穿)大大提高了穿透装甲的能力,推动了反坦克武器的大发展。由于它不要求发射武器的高初速,武器的作用只是把弹准确送到目标上,穿透目标全靠弹丸所带的炸药,于是除了火炮能发射破甲弹,小至手持反坦克火箭、反坦克手榴弹、枪榴弹,大到各种反坦克火箭、反坦克导弹、反坦克地雷、反坦克子母弹等其破甲的原理都一样。
  碎甲弹也是靠弹丸所携带炸药在目标处爆炸时所释放的化学能,所不同的是它是通过把塑性炸药紧贴在装甲的外表面上起爆,利用爆炸波在装甲介质中的作用将装甲内表面撕裂而对车体内的人员、设施进行毁伤的,其实装甲并未被穿透,只是内表面产生了崩落效应。
  什么是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是一种采用直接瞄准、专用于对坦克和装甲目标进行攻击的火炮,曾用过战防炮之类的名称。反坦克加农炮具有身管长,初速大、弹道低伸,瞄准速度和发射速度较高、弹丸飞行速度快等特。反坦克炮按机动方式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按炮管结构可分为滑膛炮和线膛炮。
  自行反坦克炮是一种车炮结合,能够自行机动和发射的反坦克炮。按行动部分结构,它可分为履带式、半履带式、轮式和轮履合一式等;按防护程度,可分为全装甲式和半装甲式自行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自从1916年英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坦克以后,坦克与反坦克武器的发展日臻完善。当时,德军用来对付英法坦克的主要武器是77毫米野战炮。一次大战以后,瑞典、德国等相继发展了20毫米、37毫米、47毫米反坦克炮,由于当时坦克装甲厚度只有6~18毫米,所以许多国家认为用37毫米反坦克炮发射钨芯穿甲弹足以穿透坦克装甲。
  1941年,德军将一辆苏军KBI型重型坦克围困了3天,先是调了一个炮兵连,用6门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向苏军坦克射击,结果炮弹全被反弹,无法击穿装甲;夜晚德军又派12名工兵用炸药炸,仍朱奏效;之后又用6辆坦克进行轰击,结果苏军坦克被击毁。后查明,虽先后发射了上百发炮弹,但只有2发88毫米炮弹击穿了装甲。在二次大战中,随着重型坦克装甲厚度猛增至70~100毫米,反坦克炮的口径也随之增大到57~100毫米,战前那种认为37毫米口径反坦克炮就能摧毁坦克的说法,在苏军KBI坦克中弹百发未能击穿的事件发生之后,便很快得以纠正。二战中反坦克炮得以迅速发展,仅前苏联1943年就生产了23200门,当时反坦克炮的初速就已达900~1000米/秒,穿甲厚度在1000米距离上可达70~150毫米,有的可达200毫米(如前苏1944年式),使用的弹种已有次口径钨芯超速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穿甲弹等,有的国家还配装了自行反坦克炮。
  战后以来,对于是否发展反坦克炮出现了一些争论,因为牵引式反坦克炮大笨重,不如使用反坦克导弹灵便,自行反坦克炮又和坦克炮、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相似,所以象美、英等国就没发展这种装备,只有苏、德、奥地利等国仍沿袭二战时的传统,继续发展反坦克炮。现代反坦克炮的水平和坦克炮水平差不多,口径为90~125毫米,初速最大为1700米/秒,直射距离1700米,最大射速12发/分,战斗全重5吨,配用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等。
  前苏联125毫米反坦克炮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2000米距离上垂直穿甲厚度可达500毫米。
  什么是火箭炮?
  火箭炮是利用火箭发射架(或管)发射火箭弹的一种大威力面杀伤武器系统的总称。火箭弹靠自身携带的发动机为动力向前飞行。它能有效地对付暴露的集群目标,能迅速、突然、猛烈地以饱和火力打击敌人。
  早在公元969年我国就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以火药为动力的火箭。当时的火箭很简单,就是把药筒绑在箭上,点燃药筒后,火药气体向后喷出,利用喷气的反作用力把箭推向前进。根据这一原理,宋朝时已制成有32支火箭齐射的“一窝蜂”、有49支火箭齐射的“飞帘箭”、甚至有100支火箭齐射的“百虎齐奔箭”等。到公元1260年左右,火箭武器随元兵西征,才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1939年,前苏联制成b,M13型火箭炮,即俗称的“喀秋莎”火箭炮。
  这种火箭炮采用多轨式定向器,一次齐射可发射16枚132毫米弹径的火箭弹,该弹离轨速度70米/秒,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公里,能在7~10秒钟将16枚火箭弹全部发射出去,再装填一次约需5~10分钟。一个由18门BMiI3型火箭炮组成的炮兵营,一次齐射,便可发射288枚火箭弹,能有效地杀伤敌人。1941年7月14日,前苏军首次在战场上使用了这种大威力杀伤性武器。
  火箭炮经过二次大战及战后以来的发展,目前在战术技术性能上已有很大提高,发射火箭弹用的定向器装弹数目前已达12~40枚,火箭弹口径最大已达240毫米,射程最远可达45公里,高低射界能达0~60“,方向射界可达360”,再装填时间最短的只有半分钟。目前,装备火箭炮的国家主要有苏、美、德、意、日等。
  火箭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火箭炮一般配属炮兵使用,通常称为多管火箭炮。按机动方式,可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牵引式火箭炮和普通牵引火炮的结构基本相同;自行式火箭炮多以轮式越野汽车作为运行体,有的则使用履带车作为运行体。火箭炮还广泛装备于海军舰艇和空军的飞机上,前者多用于发射火箭式深水炸弹,主要用途是反潜作战;后者是空空、空地两用型,射程一般为7~10公里,最大飞行马赫数:为2~3(马赫为常温下音速的倍数)。
  火箭弹和普通炮弹相比,其最大特点是依靠自身的动力飞行。因此,既可以由火箭炮发射,也可以由便携式发射器发射,还可进行无发射器的简便射击。火箭炮可以发射带有各种战斗部的火箭弹:如杀伤爆破式火箭弹、燃烧弹、发烟弹、未敏反坦克子母弹、反坦克子母弹、燃料空气弹和干扰弹等。
  和身管火炮相比,火箭炮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射程远。普通身管火炮要增大射程受到一定限制,而火箭炮不同,只要改变火箭推进剂、增大装药量、改善发动机性能就可以增大射程。北约准备将发展三种不同类型的火箭炮:射程20~30公里的轻型火箭炮,射程50~60公里的中型火箭炮,射程100公里以上的重型火箭炮。第二,火力猛。一个18门制的122毫米40管火箭炮营,20秒内可发射720枚火箭弹;而一个18门制的122毫米榴弹炮营,20秒内只能发射48~72发炮弹,相差十几倍,因此,火箭炮具有火力猛、震撼力强的优点。第三,机动性好。它能迅速捕捉目标,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射大量火箭弹,然后迅速转移,重新进行攻击。缺点是散布比炮弹大,只适合对付面杀伤目标。
  海湾战争中威力最大的火箭炮是什么型号?
  海湾战争中,美军首次使用了最新式的M270型12管火箭炮,对伊军前沿阵地进行了猛烈轰击,伊军损失惨重。
  M270型多管火箭炮是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射程最远的一型火箭炮,其瞬时火力(1分钟)比一般地面压制武器可提高8倍,持续火力(1小时)可提高1倍以上。这种火箭炮采用组装式发射装置,发射管用玻璃钢制成,长3.985米,内径298毫米。它可以选用4种不同类型的弹药:采用M77式反装甲杀伤子母弹型的火箭弹,其弹径为227毫米,弹长3.94米,全弹重308公斤,战斗部内装644个子弹头,可击穿40毫米厚的坦克顶部装甲,射程为32公里。采用AT-2型反坦克布雷火箭弹,弹径236毫米,弹重257.5公斤,战斗部内装28枚小地雷,可击穿140毫米的坦克腹部装甲,射程为40公里。采用带未敏子弹头的火箭弹,战斗部内装有6个毫米波未端敏感式反装甲子弹头,能自动寻找并击毁目标,射程45公里。采用“萨达姆”式未敏反装甲子弹头火箭弹,可用3个自锻成形战斗部击毁厚达40毫米以上的坦克顶部装甲。
  M270型火箭炮采用M985式高机动重型战术卡车作为火箭炮的运输装填车,一辆M985卡车及拖车可以运输8个发射/储存器共48枚火箭弹,可供4次齐射使用。装填时,可用起重机直接进行模块化吊装,使装退弹实现了自动化,再装填时间仅有5分钟。M270型火箭炮采用M993型运载车进行机动和发射,一次齐射时间为60秒,可360“全向射击。
  什么是大口径舰炮?
  舰炮是海军舰艇的传统武器,近年来虽然导弹武器广泛装舰,但并没有完全取代舰炮,它仍在现代海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世界上有70多个型号的舰炮,有13个国家从事舰炮的研制和生产,有数千艘舰艇装备有舰炮武器。
  舰炮按口径可分为三类:大口径舰炮、中口径舰炮和小口径舰炮。
  口径在130毫米以上的称为大口径舰炮,或重型舰炮。其主要任务是攻击岸上和海上目标。目前,此类舰炮除美国外基本全部停止研制和生产。美国海军“依阿华”及战列舰装备的406毫米舰炮是当前世界上口径最大、威力最猛的舰炮,它能发射重达1吨的炮弹,射程达38公里,可用炮弹穿透9米厚的混凝土工事。
  MK71-0型203毫米舰炮也是一种大口径舰炮,它的最大射程可达51公里,射速每分钟12发,炮弹重118公斤。该炮可发射制导炮弹和火箭增程炮弹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炮弹。此外,美国海军舰艇上还装有155毫米舰炮,射程可达35公里,射速为每分钟10发,炮弹重102公斤。
  什么是中口径舰炮?
  口径在76~130毫米的舰炮称为中口径舰炮,或中型舰炮,其主要任务是抗击中、低空来袭的飞机,也具有一定的反导能力,并可攻击海上和岸上目标。目前装备舰艇的主要有:前苏联130毫米双联装舰炮,射程30公里,射高20公里,射速每管每分钟10发;美国MK45-0型127毫米单管舰炮和意大利“奥托”127毫米单管舰炮,射程均为23.7公里,射高均为13.7公里,射速分别为每分钟20发和45发;英国MK8型114毫米单管舰炮,射程22公里,射速每分钟25发;前苏联100毫米双联装舰炮和法国100毫米单管紧凑型舰炮,射程分别为18公里和17公里,射高分别为12公里和11.4公里,射速分别为每管每分钟20发和60发;美国MK37型76毫米双联装舰炮和意大利“奥托”76毫米舰炮,射程分别为17公里和16公里,射高分别为15公里和11.8公里,射速分别为每管每分钟90发和85发。
  什么是小口径舰炮?
  口径20~57毫米之间的舰炮称为小口径舰炮,根据舰炮所完成任务的不同,又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近程反导舰炮,也称作近程防御武器系统(CLWS)。
  这类舰炮主要执行在距舰3000~300米内拦截来袭反舰导弹的任务;另一种是小口径高射炮,主要用于抗击低空和超低空来袭的飞机,并具有一定的反导能力,也可用于射击海上或岸上目标。在小口径舰炮中,前苏联和瑞典装备57毫米舰炮,意大利和瑞典装备40毫米舰炮和35毫米舰炮,法国装备30毫米舰炮。在小口径防空反导系统方面,主要有美国的“密集阵”、前苏联的“加特林”、意大利的“达多”、荷兰的“守门员”、西班牙的“梅罗卡”、意大利、英国和瑞典合研的“海上卫士”。正在发展的有英国的“海龙”、法国的“撒旦”和“萨莫斯”等。
  舰炮过时了吗?
  舰炮是海军最古老的传统型舰载武器,在20世纪水鱼雷、舰载机和导弹武器出现之前,它曾是海军威力的象征,是海军舰艇上最重要的主战兵器。
  舰炮自14世纪装备海军舰艇以来,经过了漫长的滑膛炮发展时期(14~19世纪)和线膛炮时期(19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本世纪60年代以后,反舰导弹的出现,以及接踵而至的舰空导弹、反潜导弹和巡航导弹的大量装舰使用,使舰炮武器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挑战:射程远、精度高、破坏威力大、作战效能好的各型导弹均已装舰,舰炮还能发挥什么作用?于是,一场关于海军舰艇上还要不要装炮,以及装什么炮的争论日益激烈起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曾明确指出:现代军舰可不装舰炮,舰炮可完全为导弹所取代。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今天的海军舰艇中,炮口径最大的是美国海军,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也是美国海军,这是为什么呢?
  在现代战争中,靠任何一两件先进的武器都难以赢得胜利,必须注意各类武器的灵活运用。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用50年代的无制导常规炸弹炸沉了好几艘英军现代舰船,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用古老的传统式水雷炸伤了美国两艘万吨级军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导弹和舰炮各有千秋,二者只能互补,不能取代。例如,海湾战争中,在确定登陆之前,必须摧毁伊拉克沿岸的碉堡、工事、岸舰导弹阵地等设施,要执行这样的任务,用135万美元一枚的“战斧”导弹攻击就大材小用,目标价值太低,距离也太近,从波斯湾算起不到40公里,这种情况下舰炮的作用就明显了。美国“密苏里”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各装有9门世界最大口径的406毫米舰炮,于是发射了数百发重磅炮弹,便将目标全部摧毁,因为重达1225公斤的炮弹能穿透9米厚的混凝土加固工事,而“战斧”导弹的战斗部只有120公斤,在炸同等目标时绝不会有如此大的穿甲延时爆破威力。
  再如,在攻击水面目标时,反舰导弹虽能攻击远达500公里的舰船,但对离舰7公里以内的水面目标却显得无能为力,因为这时它仍处于弹道爬升段和开始巡航飞行段,这种情况下舰炮便可充分发挥作用。防空也是这样,舰空导弹虽可拦截5~110公里的空中目标,但对5公里以内的来袭目标却有点力不从心,近年来虽发现了一些点防空导弹,最小射程能覆盖1公里以外的空中目标,但毕竟还有一段不小的盲区,所以使用舰炮进行拦截和攻击往往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近年新发展的多管速射炮,它的反应时间只有3~10秒,射速高达6000~9000发/分(多管齐射),可在目标正面形成一道弹幕和火墙,在射程2.5公里和1公里时,其命中精度可分别达70%和90%,所以,它能很好弥补导弹的不足。
  又如,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冷战多于热战,危机多于冲突,海军舰艇作为国家在国际水域中的外交工具,经常主动挑起一些事端,制造一些摩擦,如果用导弹的话,肯定造成升级,恶化态势,这种情况下火炮最顶用,开炮示警或向敌水面舰船来上几炮,表示愤怒和抗议即可,一般诱发不了战争。
  另外,在击毁敌人布设的漂雷,海上辑私等行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舰炮并没有过时。
  世界上最大的舰炮为什么会发生爆炸事故?
  1989年4月17日上午,正在大西洋水域参加“舰队3-89”海上联合军事演习的美国海军“依阿华”号战列舰,在向海上活动目标进行射击演练时,二号炮塔突然发生爆炸,全舰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经紧急抢救,炮塔内58名水兵只有11人生还,其余47人全部死于非命。
  “依阿华”号战列舰是二次大战时服役的舰艇,40多年来,它虽身经百战;游戈过全球各大洋,执行过无数次炮击任务,但舰上从没一人阵亡和伤亡,为此,该舰还荣获过9颗和2颗“战斗之星”的褒奖。这次炮塔爆炸事故之严重,造成的人员伤亡之大,对舰艇破坏程度之惨是史无前例的,因此震惊了整个美国:21日,为悼念47名死难的水兵,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会大厦、白宫、五角大楼及大西洋舰队的诺福克海军基地都下了半旗,布什总统还亲自参加了追悼仪式,美国海军部部长亲率100名将校级军官出席了追悼仪式。
  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406毫米巨炮为了调查事故原因,海军部委派一名曾任过战列舰舰长的少将率调查团驻舰调查。调查团经过3个月的调查,最后证实:这起爆炸事故是由一名叫哈特维希的25岁青年水兵自杀而造成的。哈特维希的生前好友作证说,他用9伏电池控制一个电子点火开关,开关则由一个小定时器控制,以此来引爆炮弹。
  “依阿华”号战列舰是一艘58000吨级的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其舰首和舰尾装备的3座3联装406毫米大口径舰炮是战后以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型舰炮,如果攻击舰艇,一发炮弹准保让舰艇沉于海底;如果攻击岸上的地堡工事,它可穿透厚达9米的混凝土,然后再行起爆。
  什么是航炮?
  航炮又称航空机关炮,口径在20毫米以上,是安装在飞机上的一种自动射击武器。1916年,法国首先在飞机上安装了37毫米的航炮,经过两次大战的洗礼,航炮得到了迅速发展。战后以来,虽然导弹武器广泛装备飞机,但航炮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近距格斗性自动武器。现代航炮口径一般在20~30毫米左右,弹丸初速700~1100米/秒,射速每管可达400~1200发/分,有效射程2000米左右。
  现代航炮主要有单管转膛炮、双管转膛炮和多管旋转炮等。所谓转膛炮就是弹膛旋转的火炮,即在射击过程中炮管不转,只是几个弹膛依次旋转到对准炮管的发射位置进行发射,其原理很象左轮手枪的射击原理。转管炮的射击原理恰恰与之相反,弹膛不动而炮管连续不断地旋转。
  英国新型“阿登”25毫米航炮世界空战史上发生的第一次空中格斗,是1911年在墨西哥上空使用7.62毫米手枪进行的那次空中射击,之后,又发展了20多种不同口径的机枪和机炮,最大已发展到105毫米。飞机携载的航炮,在现代条件下主要是用于近距格斗使用,也就是说,在空空导弹的最小射程以内填补死区。鉴于这种战术使用原则,射速快、反应时间短就成了重要的战术技术指标,所以较大口径的航炮逐渐淘汰。航空机枪的口径都在20毫米以下。在现代条件下要击毁有装甲防护的敌机是相当困难的,威力明显不够,因此也逐步被航炮所取代。
  航炮已成为现代飞机的一种重要的近防武器系统。
  航炮有什么特点?
  航炮具有重量轻、后坐力小、结构紧凑、自动化程度高、反应时间快、机动性能好、射速快、杀伤威力大等优点,因此特别适合于近程防空反导作战使用。近年来,由于飞机采取低空、超低空突防,加上导弹威胁的日益加剧,人们希望能使用一种最有效的武器进行拦截,航炮自然成为一种很有竞争力的武器。多年来,有不少性能良好的航炮已改装为地面自行式高射炮和舰载近程防空武器系统。
  航炮的射速极高,单管可达1000~1500发/分,而地炮、舰炮也就是100~200发/分左右,美国的M61“火神”式六管航炮的射速达6000发/分,居世界射速之最。它能在1秒钟内将多达100发的炮弹射向目标区,从而形成一道弹幕式火力网,进行有效的空中格斗和拦截作战。在现代条件下,由于飞机、导弹均以马赫数1~2的高速飞行,所以真正交火的机会也就是二三秒钟,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能不能倾泻足够多的炮弹是衡量航炮作战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可见射速是多么重要。此外,航炮的命中精度和作战威力也相当重要。现代航炮一般是雷达、指挥仪和火炮三位一体的紧凑型配置,自动化程度很高,反应时间只有3~7秒钟。航炮可选用穿甲燃烧弹、穿甲弹和爆破弹等,有的航炮炮弹能够穿透40~70毫米厚的装甲,有的还装有近炸引信和预制破片,从而使杀伤威力大大提高。
  火炮与火箭炮的区别是什么?
  火炮与火箭炮一般都属压制兵器。特别是提起火箭炮,大家自然就会想起战场上那喷射出一排排火舌,万箭齐发的雄伟壮观场面,同时自然会记起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卡秋莎”。
  火炮与火箭炮虽然最后都是把装有炸药的弹丸发送到目标起爆对目标进行毁伤,但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发射弹丸的原理不同。
  火炮是靠在炮膛内发射药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使弹丸经炮管被加速(加速度可以高达数万倍重力加速度),然后弹丸高速飞离炮口,按火炮赋予的方向和射角飞向远方,弹丸飞行的远近主要依靠从火炮所获得的炮口动能的大小。
  火箭炮对火箭弹的关系,则只是赋予弹丸以一定的射向、射角和弹丸飞离轨道或发射管之前对其的支撑作用。火箭弹前进的动力与火箭炮本身并无直接的关系而是靠弹丸本身所携带的推进剂作为能源。
  火炮发射弹丸(炮弹)的初速(炮口速度)远远大于火箭弹的离轨速度。
  炮弹飞离炮口后,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是一个减速飞行的过程,而火箭弹速度的最大值是在其携带推进剂燃烧完的那一点上(又称主动段的末速)。
  一般中、大口径火炮都是单管的,发射炮弹是一发一发地装填和发射的;而火箭炮可以是多轨(管)同时装填,发射时可以多轨(管)齐射,因此一般来说火箭炮所形成的火力猛,奇袭效果明显。
  此外火箭炮通常都比火炮重量轻、机动性好,便于打了就跑。
  火炮发射出去的炮弹,初始速度大,定向性好,加之弹丸本身多为高速旋转稳定式弹丸,所以受外界干扰(如阵风)小、命中精度要远比火箭弹高,适合对付点目标,而火箭弹飞行中受横风干扰大,散布也较大,主要靠多发齐射所形成的火网对付面目标。
  什么是火箭与火箭弹?
  火箭是依靠其本身携带的推进剂(又称燃料,可以是固体的,也可以是液体的)燃烧时向后喷射高温高速高压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而向前飞行的一种运载工具。
  它可以运送各种不同功能的载荷、大至运送人造卫星、载人宇宙飞船、航夭站,我国的“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就属此种用途的火箭;小至各种作用的战斗部,如杀伤爆破战斗部、破甲或穿甲战斗部、发烟战斗部等。此时,火箭发动机与这些战斗部组成的整体我们称为火箭弹,携带何种载荷就称何种火箭弹。如可分别称为杀伤爆破火箭弹、反装甲火箭弹、发烟火箭弹等。人们又常把后一种战术用途的火箭弹简称或俗称为火箭,此时火箭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作为发动机的火箭含义了
  世界上第一支火箭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据史书记载,早在火药发明后的公元969年(宋太宗开宝元年),冯义升和岳义升等人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用火药作动力的箭。公元1000年,神卫水队长唐福献制造了火箭。在宋朝和南唐的战争中,这种武器就已投入使用。到了明代,火箭武器得以迅速发展。当时有能装32支火箭的集束式“一窝蜂”、有能在火箭上装配刀箭等锐利武器、射程达300多米的“飞刀箭”。
  后来,还发明了“神火飞鸦”、“飞空击贼震天雷”、“百虎齐射箭”、“火龙出水”和“群豹横奔箭”等。其中,明“火龙出水”已成为能飞行1000多米、具有两级推力、可用于水上作战的兵器。
  13世纪元军西征时,把火箭武器传到了阿拉伯,以后又传往欧洲。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液体燃料火箭技术才开始兴起,20世纪30年代,火箭武器开始进入应用阶段,直到1944年,纳粹德国才首次将有控的弹道式液体火箭v-1和V-2应用于战争。
  什么是反坦克火箭?
  反坦克火箭是一种传统的反坦克兵器,二次大战中就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现代战争中,反坦克火箭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英国“劳”80反坦克火箭发射器,破甲厚度650毫米反坦克火箭一般由火箭筒和火箭弹两部分组成。火箭筒一般既做发射管又做包装筒,为一次使用型,有的也可多次使用。为了减轻火箭筒的重量,一般采用纤维增强塑料或玻璃钢发射管等材料做成。火箭筒上的瞄准具一般采用由叠像式测距仪和电子提前量测定器组成的光学瞄准具,有的还使用更为先进的瞄准具。发射筒由单兵肩扛,进行立、跪或卧姿射击。
  火箭弹一般由引信、战斗部、火箭发动机和尾翼等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的火箭弹为法国的“达德”,弹重9公斤;包括火箭筒在内战斗全重最重的是瑞典的wr2-550,15公斤;破甲能力最强的是法国的AC300“丘辟特”
  和AC-HPL,均为800毫米;射程最远的是瑞典的M2-550“卡尔。古斯太夫”,700米;口径最大的是法国的AC-HPL,150毫米;飞行速度最快的是前苏联的PfIP-9,435米/秒。
  反坦克火箭除使用火箭筒发射外,还可用无后坐力炮发射增程弹。发射时击针撞击火箭弹的火帽,点燃发射药;发射药燃烧后产生的强大气体将火箭弹从炮管中推出;火箭弹尾翼张开,引信解脱保险,点火具点燃火箭发动机推进剂;火箭弹在巨大推力下向目标飞行,击中坦克后战斗部起爆,形成聚能金属射流,穿透坦克装甲。
  新一代使携式反坦克火箭发射器有什么特点?
  便携式反坦克火箭发射器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是现代步兵的主要近距反坦克武器之一。
  便携式反坦克火箭发射器是50年代发展起来的,第一代发展了25~30个型号;到70年代末期,第二代仅发展了10个型号;80年代以来,已装备和正在研制的有15个型号。最典型的新式反坦克火箭发射器有前苏联的RPGI8和RPG22,英国的“劳”80,法国的AC300“朱辟特”,德国的“铁拳”
  3等。其中,性能较好的是法国的AC300“朱辟恃”反坦克火箭发射器,它破甲威力大,毁伤概率高,重量也较轻。该武器有效射程330米,发射筒径70毫米,战斗状态筒长1.2米,筒上装有光学瞄具和击发手柄。弹径115毫米,长650毫米,重3.4公斤,破甲厚度达800毫米,武器全重11公斤。
  和前两代便携式反坦克火箭发射器相比,新一代发射器的主要特点是威力大,破甲厚度由原来的300~400毫米提高到700~800毫米;机动性好,一般只有10公斤左右,个别仅有4公斤;适用性强,发射时采取了消除和减小火光、声响及喷焰等措施;初速大,一般在250~350米/秒之间,使有效射程提高60~100%。
  什么是干扰火箭弹?
  干扰火箭是一种以火箭为动力、携带并投放或抛撤大量干扰物的软杀伤型武器,它广泛装备于飞机、舰艇、坦克和地面部队。
  干扰火箭的分类方法很多(指无源被动干扰式),按所装载的干扰物可分为:箔条干扰火箭、红外干扰火箭和诱惑干扰火箭。箔条干扰火箭内装雷达反射材料,如镀铝玻璃丝、铝箔片或镀银尼龙丝等,其长度一般为雷达波长的二分之一,其数量可达几千万根、乃至几亿根之多,是专门对付目标雷达的一种干扰方式。红外干扰火箭内装由铝、镁粉及发烟物质混合组成的红外曳光物,是专门对付红外制导导弹的一种干扰火箭。诱惑干扰火箭内装角反射器,龙伯透镜等雷达反射组件,用以欺骗机载雷达、地面火控雷达等。
  按装载对象可分为:机载型、舰载型、车载型、地面型和携带型。机载型干扰火箭一般装在作战飞机和直升机上,用以干扰机载截击雷达、地空导弹制导雷达和炮瞄雷达等。舰载型干扰火箭一般装在大中型水面舰艇上,对付敌机载、舰载雷达和反舰导弹。车载型干扰火箭一般装在坦克或装甲车上,用以干扰反坦克导弹。地面型干扰火箭可由地面发射,干扰敌炮位侦察雷达、机载轰炸雷达,以及炮弹和航弹的雷达引信。携带型干扰火箭可由单兵携带,用以干扰敌雷达。
  按射程可分为:远程、中程和近程三种。远程干扰火箭的最大射程为9~12公里,中程干扰火箭的最大射程为5~7公里,近程干扰火箭的射程为0.3~2公里。
  干扰火箭是怎样实施干扰的?
  干扰火箭和普通火箭弹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地方就是不装战斗部,而是在弹体内填充大量的雷达反射材料和红外曳光物。干扰火箭引信一般采用钟表引信和电子定时引信两种,由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在特定时间和区域内投放。
  飞机携带干扰火箭突防时,如发现自己被敌雷达跟踪或面临地空、空空导弹的威胁,可立即发射干扰火箭,在飞机前方爆炸后迅速扩散,形成一片干扰云,飞机穿云而过,干扰物慢慢漂落,掩护飞机逃离威胁区。如果飞机发射的是诱惑干扰火箭,火箭内便可弹射出一个角反射器,由于这个反射器的雷达反射面积大于载机的雷达反射面积,所以可以吸引敌雷达的注意力,并引导来袭导弹向自己进攻。此时,载机可以加速机动逃离威胁区。
  舰艇上使用的干扰火箭主要分远程和近程两种,远程是通过大功率干扰机干扰敌方控制导弹和火炮的雷达信号,近程主要是诱导方式,迷惑来袭导弹,让其偏离原攻击航向,以保证舰艇的安全。使用远程干扰火箭时,可在距本舰十几公里处设置一些能模拟舰艇雷达回波的假目标,使敌雷达难以分辩真假;也可对已发射导弹、尚处于对飞行中导弹进行制导状态的舰艇进行干扰,使其雷达迷盲,或在中远程距离上设置假目标让导弹去跟踪,造成攻击错误。有的干扰火箭发射后其尾部还能抛出一个降落伞,火箭落水后能自动充气,形成一个直径为60厘米的浮标,利用海水电池辐射与舰艇类似的红外能量,以诱导红外制导导弹对它进行攻击。如果导弹距舰艇很近,已能靠肉眼观察它正向本舰袭来,可以迅速发射近程干扰火箭,在距舰艇几百米处形成箔条云或抛撒红外曳光体。由于这些假目标的雷达反射面权和红外辐射能量比舰艇大,所以来袭导弹很容易被吸引过去,而舰艇则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向以色列舰艇发射50枚反舰导弹,结果由于干扰火箭的干扰无一命中。
  干扰火箭还可以用同样的干扰方式干扰敌炮位侦察雷达,甚至根据现代导弹和炸弹利用近炸引信等非触发式引信这一特点,通过发射电磁波等引爆引信,消除对作战平台的威胁。
  什么是反步兵地雷?
  反步兵地雷又称杀伤地雷,是一种埋设于地下或布设于地面,通过目标作用或人为操纵起爆的一种对付软目标的爆炸性武器。反步兵地雷专门用来杀伤人员、马匹等有生力量,其杀伤作用主要是靠冲击波和破片来完成。按杀伤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爆破型和破片型两种。
  爆破型是以其爆炸后的强大冲击波来杀伤人员等有生力量的,它一般采用压发引信,多埋设于地下。设置干地面的压发式爆破地雷多置于杂草或树叶丛中。
  “瓦尔马拉”69型破片杀伤地雷破片型是以爆炸后所散射出的破片和钢珠来杀伤人员等有生力量,这种雷多采用绊发、拉发或压、拉及联合作用的引信。这种地雷常埋设于草地或灌木丛中,绊线距地面20厘米左右,长约2~3米。破片型地雷根据其爆炸形式可分三种类型:定向爆炸、地面爆炸和跳起爆炸。定向爆炸地雷通常埋设在防御阵地前沿或伏击阵地,主要靠雷体内的钢珠或破片向预定方向飞散,来杀伤密集的步兵和骑兵,也可破坏铁丝网以开辟道路。钢珠飞散角60,最大飞散角为120,密集杀伤距离为50~55米,有效杀伤距离80米。跳起爆炸的地雷也称跳雷,发火后雷体能跳起0.5~2米腾空爆炸,密集杀伤半径可达11~14米。
  除上述地雷外,能有效杀伤人员等有生力量的地雷还有一种诡雷。所谓诡雷,就是通过诱惑、欺骗、激怒等诡计多端的形式,设置各种地雷,以达到杀伤有生力量之目的。诡雷的诡计有的是将地雷做成多种不同形式,有的是巧妙地设置引信,引诱或激怒敌人,使之触而起爆。
  此外,反步兵地雷还有空投碎片杀伤形地雷,如美军的M83型蝴蝶雷重约1.72公斤,杀伤半径可达15~20米,破片的最远飞散距离可达150~200米,可采用机械、触发、空炸、定时等多种引信。
  什么是反坦克地雷?
  反坦克地雷是用来炸毁坦克、装甲车、步兵战车、装甲汽车,自行火炮等装甲目标的一种地雷。按用途不同,可分为反履带地雷、反车底地雷和反侧甲地雷等。
  反履带地雷主要用于炸毁坦克履带,破坏负重轮,使坦克丧失机动能力。
  这种地雷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反坦克地雷,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已经出现重达十几公斤的反履带地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首先研制出一种便于携带、埋设和伪装的金属壳地雷,重量已减轻到8.6公斤,并加装了反排装置。后来,由于出现了金属探雷器,雷壳材料开始使用木材、油纸塑料等非金属材料,雷的形状也出现了圆形、方形和条形等。战后以来,这种地雷的重量继续减轻,可达5公斤左右。为避免被炮弹、炸弹和核冲击波所诱爆,还研制了各种耐爆引信和复次压发引信。这种引信可保证只有坦克和履带装甲车辆碾压到雷上时才起爆。同时,还采用了全保险引信和自毁装置,使地雷能够炸伤敌装甲车辆,而不影响己方兵力机动。炸履带地雷只有坦克压上时才能起爆,所以单枚地雷的障碍宽度很小,一般每公里正面需要布设1000~2000枚地雷。
  反车底地雷是专门用于炸毁坦克底部装甲的一种地雷。这种地雷一般采用带触发杆的机械引信,当坦克在雷上方通过并碰及触发杆时,地雷才起爆。
  近年来,又新研制了一系列非触发式引信,坦克无需直接触及地雷的引信,而是由坦克通过雷场时所形成的磁场、红外线、噪音和振动等引发地雷。这种非触发引信采用之后,可使每公里雷场的布雷数量减少一半。为了有效地炸毁车底,大都采用类似于破甲弹的聚能装药技术,即在地雷爆炸后,通过聚能作用,形成高温、高压、高速的金属射流,穿透底装甲。近年来,为了对付底部装甲较厚的坦克,又采用了带有可形成高速金属弹丸的战斗部击穿底装甲的新型地雷,其破甲厚度可达一百至几百毫米。
  反侧甲地雷是专门用来炸毁坦克侧装甲的一种地雷。它主要采用红外、激光等引信起爆,并使用聚能装药射流穿透坦克侧装甲。
  意大利VS-3.6型反坦克履带地雷此外,还有既能炸坦克底装甲又能炸坦克履带的反坦克两用地雷。它是6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适于机械布设的地雷,由于采用聚能装药和形成高速弹丸等新技术,不仅能炸毁底甲和履带,还能杀伤车内乘员,破坏车内设备,使坦克失去战斗力。
  地雷是怎样布设的?
  地雷是一种被动性较强的防御性作战兵器,通常大都由人工布设。人工布设地雷比较隐蔽,可选择敌人必经的道路和地域,在地下埋设或在地面伪装设置各种地雷。由于人工布设需要工兵部队用铁铲挖、镐头刨,因而费力费时,不仅容易贻误战机,有时还会对己方兵力的机动造成障碍。人工布雷时,要布设一个160米的有效雷区,至少需要10个人连续工作6小时。二次大战时,德国一支工兵部队构筑一个1平方公里的雷区就用了5个小时。
  现代战争的主要特点就是机动化程度日益提高,战场流速加快,战争持续时间很少以年、以月而计,有的几小时乃至几分钟便可结束一场战斗,所以在现代条件下靠人工布雷显然是不可思议的事。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各国都重点发展了一些机械布雷车、火箭炮及火炮大面积快速布雷器材及直升机、轰炸机等空中快速布雷技术。这种方法不但布雷迅速,而且能在最需要的地点最需要的时刻现场布雷,雷区可布置在非自己占领的地区而是敌占区。
  机械布雷有哪些特点?
  机械布雷的最大特点是:第一,能进行攻势布雷。通过火箭炮、导弹、榴弹炮、直升机、轰炸机等可以在敌防御阵地前沿远距快速布雷;可针对敌地面坦克部队和步兵分队的运动规律进行实时封锁性布雷,以迟滞其前进,障碍其机动,迫使改变战役进攻方向,甚至给其造成巨大精神压力和重大伤亡;也可深入敌第二梯队进行大纵深机动布雷,使之首尾难顾,进退维谷。
  第二,能近、中距快速大面积布雷。使用多管火箭布雷系统,德军一个8门制火箭炮连,在20秒钟的齐射中,可布设成2300×300米的一个雷场。
  美军M270式12管火箭炮一次齐射,即可布撤336枚地雷,能在40公里范围内布设一个1000×400米的反坦克雷区。用于布设地雷的火箭炮一般分两种,一种是110毫米36管轻型火箭炮,射程10~15公里,火箭炮重约40公斤,战斗部内装8~10枚可撒布地雷;另一种是中型火箭炮,射程40~60公里,火箭弹重达200公斤,内装70~80枚可撒布地雷。火箭弹一般带有降落伞,锥形头部自由落地后能钻地待爆。
  德国“蝎子”地雷撒布车可布放AT-2反坦克地雷第三,能中、远距快速大面积布雷。直升机和飞机具有空中机动能力强,飞行速度快,携载地雷多,不受地形地物限制和随意控制布放等显著优点,因此,近年来用直升机和飞机布设地雷已成为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直升机布雷时,每出动一个架次,便可布放100x40米的雷区,如果连续出动30架次,便可布设2000X40米的雷区,每1平方米平均布雷密度可达0.06个。直升机载雷量约达160枚左右,有的则多达数百枚。例如北约一个直升机布雷小队的3架直升机,一个航次就布设了3600个反坦克地雷,构筑起一个18平方公里的雷区,布雷密度每平方公里200枚。前苏军直升机应召布雷时,在30~40分钟便可飞抵20~30公里地域上空实施布雷作业,5架直升机一个航次可形成正面约700米宽的5列反坦克雷场。德国Mwl飞机布雷吊舱,设有112个发射管,可发射224枚反坦克地雷,单机布雷面积可达2500×500米。
  美军飞机用弹射式多用弹箱布雷,每架可载地雷384个。飞机或直升机布放的地雷通常采用多种引信触发,大都装有顶时自毁和抗扫装置,有的还装有延时或定时引信,插入地下待爆,布设时往往把反坦克地雷、反步兵地雷等混合投放,以防排除和识别。
  怎样扫除地雷?
  在现代战争中,由于广泛采用了火箭炮、榴弹炮人机械布雷车、直升机和轰炸机等快速大面积布雷主具进行战场布雷,使坦克、战斗车辆和地面部队的战场机动和作战行动面临极大威胁。为了保证有效地进行地面突击作战,必须尽快扫除敌方所布设的各种地雷,以提高己方兵力兵器的战场机动能力。现代扫雷方法有以下几种:机械扫雷、爆破扫雷、机械爆破联合扫雷、火力开辟通道等。
  机械扫雷器材有辊压式、犁刀式、锤击式和混合式四种扫雷器,基本工作方式都是用坦克推送安装在车体前面的扫雷辊、扫雷片轮、犁刀和锤链等在雷场中进行扫雷作业。按开辟道路的宽窄,可分为车辙式和全通式两种。
  车辙式扫雷器每分钟可开辟出约200米长的车辙通路,每小时可达10~12公里;全通式扫雷器的作业速度为4~5公里每小时。辊压式机械扫雷器是一种利用扫雷辊或扫雷片轮的自重压力引爆地雷的扫雷装置。扫雷辊或片轮装在轴上,固定在坦克车体前面的构架上。犁刀式机械扫雷器也称挖掘式扫雷器,是一种先用犁刀把地雷从土中翻至地面,再把地雷推往两侧,从而达到开辟通路目的的扫雷器。锤击式机械扫雷器是一种用锤击的方法诱爆地雷的扫雷装置,坦克在前进时,利用特制的链锤击打其前方路面,以引爆地雷开辟通路。混合式机械扫雷器是辊压式和犁刀式两种扫雷装置的组合,扫雷时先以片轮组碾压,再用犁刀把未压爆的地雷翻出地面推向两侧,开辟出通路。
  爆炸式扫雷器主要以火箭为动力,将十几米长、甚至数百米长的爆炸带拖入雷场,通过爆炸来引爆地雷,开辟通路。海湾战争中英军使用的L3Al“大腹蛇”扫雷器就是这种装置。它用一枚组合火箭作动力,带动长达229米的大腹蛇状爆炸带,其装药量为1500公斤,能在反坦克雷场中开辟出180~190米长、7~8米宽的一条通路,扫雷率高达80~90%。
  海湾战争中英军使用的“大腹蛇”扫雷系统机械爆破联合扫雷器是以坦克为驱动车,车首悬挂机械扫雷器,车上装有爆破扫雷器材,进行联合交替作业的一种扫雷器材。美国的遥控机械爆破联合扫雷车以M60Al主战坦克为驱动车,前面装有车辙滚压式扫雷器,车体上配有火箭拖带的直列装药。扫雷时先向雷场发射直列装药,再以机械扫雷方式开辟安全走廊,操作人员可在1.8公里外的作业区进行遥控扫雷。
  怎样运用火力开辟雷区通道?
  利用火力开辟通道的主要办法是用重磅炸弹和燃料空气炸弹及火箭弹等扫雷。这种扫雷法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爆压来压爆地雷,尤其是燃料空气炸药,由于是用液态燃料雾化成气态后爆炸,所以在较大范围内能形成巨大爆压,因此具有扫雷面积大、无炸坑等特点。美军研制的扫雷火箭发射器最大射程可达1000米,能将30发装有燃料空气炸药弹头的火箭弹依次成直线射入雷场,开辟出300×12米的通路。另外,也可用飞机投放重磅燃料空气炸弹进行扫雷作业。
  什么是燃料空气炸弹扫雷系统?
  海湾战争中,伊军在伊、科沿海滩头阵地布设了大量先进地雷,构成一道道雷网,迫使美海军陆战队不得不由海岸抢滩登陆改为地面迂回式佯攻,可见地雷的威胁是相当大的。为了在登陆前尽快扫除地雷,近年来美国海军陆战队实际上已经开展了用燃料空气炸弹进行扫雷的新型武器系统,只不过海湾战争时还没有研制成功。
  正在研制的这种燃料空气弹扫雷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火控设备、发射装置和21枚燃料空气炸弹组成。整个系统装在改进的LVTP-7A两栖装甲车上。燃料空气炸弹靠压缩空气发射,它爆炸后所产生的高压气浪足以引爆各种地雷。据称,21枚燃料空气炸弹能在80秒内清除纵深为300米的雷场,该系统拟在1992年投入使用。
  水雷是怎样分类的?
  水雷是布设在水中用来炸毁敌潜艇和水面舰艇、或用来阻止其航行的一种水中兵器。通常,水雷有三种分类方法:一是按布放方式分,可分为:舰布水雷(即由水面舰艇布放)、潜布水雷(即由潜艇布放)、空投水雷(即由飞机或直升机布放)和箭布水雷(即由火箭布放)。二是按在水中的状态分,一般可分为:漂雷(在水面或水中一定深度呈漂浮状态的水雷)、沉底雷(布设于海底的水雷)、锚雷(用锚链或雷索将雷体系住、通过雷锚将其固定在水中一定深度的水雷)和特种水雷(如火箭上浮水雷、自航水雷、自导水雷、遥控水雷及核水雷等)。三是按发火方式分,一般可分为:触发水雷(装有触角、触线等触发引信、依靠与目标撞击而爆炸的水雷)、非触发水雷(装有音响、水压或磁性等非触发引信的水雷)和遥控起爆水雷(用有线、无线或水声在岸上或舰艇上远距离遥控引爆的水雷)。
  水雷有哪些优缺点?
  水雷是一种传统的水中兵器,其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用多种平台进行布放;隐蔽性好,易布难扫,可对敌形成长期威胁;破坏力大,费效比高,是一种理想的攻防型兵器。其主要缺点是:除特种水雷外,一般漂雷、锚雷和沉底雷只能预先布设,待机歼敌,具有较大的被动性;除现代水雷外,绝大多数水雷无制导系统和信号分析及识别装置,因此无法识别敌我,有时在封锁和迟滞敌舰艇行动的同时也限制了己方海军兵力的机动;水雷布放和使用受水区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有些水雷往往因水区环境不适而无法布设。
  现代水雷主要有哪些型号?
  70年代以来研制的现代水雷有几十个型号,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十几种:美国的MK—42、MK—52、MK—55和MK-56空投沉底式水雷,总重230~970公斤不等,装药量为90~585公斤;MK-57潜布非触发锚雷和MK67潜布自航式水雷,总重分别为935公斤和754公斤,装药量分别为154公斤和145公斤;MK-60“捕手”鱼雷式水雷(深水反潜锚雷)和MK-62~MK—65快速攻击式水雷,总重227~908公斤不等,可由水面舰艇、潜艇或飞机布放:“莫万”和CSM火箭上浮水雷,总重分别为20公斤和907公斤,前者可空投,后者可空投亦可潜布和舰布。
  英国的“海胆”和“石鱼”沉底水雷,总重后者为990公斤,装药量分别为750公斤和600公斤,可以空投,亦可潜布和舰布。法国的MCC—23C和MCT—15型,总重分别为850公斤和1500公斤,装药量分别为530公斤和1000公斤,分别由潜艇和水面舰船布放。意大利的MR—80、WP—900、VSSM-600沉底水雷、TAR—6、TAR—16触发锚雷和“曼塔”(MANTA)浅水非触发沉底雷,总重为220~1760公斤不等,装药量为140~1200公斤。瑞典的GML—100和“罗抗”(ROCKAN)型沉底水雷和非触发锚雷,总重分别为175公斤和415公斤,装药量分别为105公斤和80公斤,均可由潜艇或水面舰艇布放。
  哪个国家的水雷储备量最多?
  美、英、法、意等西方国家虽在水雷的研制方面处于先进水平,但现役水雷的数量并不多,水雷储备量最多的是前苏联,达40~50万枚。早在1807年,沙俄海军就试制成功了第一枚水雷,1826年研制出一种触发引信的锚雷,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第一次击沉土耳其一艘巡洋舰,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期间,布雷2500枚,击沉了日本海军一半以上的舰船。经过第二次大战及战后的发展,前苏联已研制成功数十种型号的水雷,其中较先进的有多弹头集束式深水反潜水雷、鱼水雷、自航式水雷、遥控水雷和核装药水雷等。
  水雷能够自动航行至预定方位对目标发起攻击吗?
  漂雷、锚雷和沉底雷一般都没有动力,由飞机、潜艇和水面舰艇布放后只能守株待兔,被动攻击来袭目标,无法主动地对敌目标发动选择性攻击。
  为了解决攻势布雷问题,一般使用飞机、潜艇和水面舰艇等布雷平台深入目标区内进行纵深式前沿布雷。在防空反舰和反潜武器大力发展的现代战争条件下,让飞机、潜艇和水面舰艇冒然闯入戒备森严的目标区风险太大,为此,美苏从50年代开始就研究一种能够自动航行至目标区域的水雷。70年代,他们研究成功自航式水雷,其中,美国海军的MK-67型水雷到1981年已有1200枚服役。
  自航式水雷实际上是一种加装了水雷引信的鱼雷,是一种利用鱼雷作运载工具、由潜艇发射并制导的一种自航式水中兵器。水雷发射后,一般自动航行至预定雷位,并坐沉海底待机起爆。70年代美国的自航式水雷是以MK—37鱼雷为载体、综合运用MK—58磁性、水压和地震波三种引信制成的一种水雷,其航速50~60节,航程9250米,航深366米,装药1451公斤。1982年,美国MK—67型自航式水雷又改用MK—37“型线导鱼雷为载体。目前,正研究使用MK—48重型鱼雷作载体,试验成功后,其航速可达55节以上,航程可达46公里之遥。作战时,潜艇可在数十公里之外,使用自航式水雷去攻击敌基地、港口和航线,这样,布雷兵力可免遭敌反潜兵力的探测,从而提高了布雷的安全性和隐蔽性。
  布设于海底的水雷能自动上浮并准确地攻击舰船吗?
  装有大量烈性炸药的沉底水雷,虽具有隐蔽攻击的能力,但由于本身无动力,缺乏机动能力,且受有限杀伤范围的限制,往往不能击毁和重创敌舰船。
  50年代以来,美苏把火箭技术应用到水雷上,研制出了“火箭上浮水雷”,美国的典型型号为“莫万”和CSM.美国把鱼雷与水雷技术相结合,研制出了“自动上浮水雷”(亦称鱼水雷),美国的典型型号为MK-60“捕手”水雷。
  火箭上浮水雷外形酷似鱼雷,也很象火箭,所以有人也称之为喷气上浮水雷。它由雷体、雷锭和动力三部分组成。雷体包括引信、战斗部、发动机和尾翼等组件,雷锭是用以将雷体固定于海底的锚或重物,动力是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它可在极短时间内产生数吨推力,并能以数十米每秒的速度将水雷推向舰船目标附近水域。火箭上浮水雷一般布设在100~200米水深的海洋中,当敌舰船进入水雷攻击区后,上浮分离引信探测并确定为打击目标后,引信动作,火箭发动机点火,水雷上浮,引爆并炸毁敌舰。
  美国“捕手”自动上浮水雷采用46鱼雷作战斗部“捕手”自动上浮水雷的工作原理和火箭上浮水雷相似,只不过战斗部不同,它使用的是一枚MK-46-4型自导鱼雷,其航程可达13~17海里之遥,这种水雷的布设水深可达760米左右,水雷引信灵敏度的作用半径在1000米以上。这种水雷命中精度较高,破坏威力较大,具有较强的抗扫力和隐蔽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深水反潜/舰水雷。
  世界上最早的水雷是由哪个国家在什么时间研制的?
  据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武编》一书记载:“水底雷,以大将军为之。埋伏于各港口,遇贼船相近,则动其机……”。由此看来,世界上最早的水雷是由中国制造的。
  继“水底雷”之后,我国16世纪又出现了“水底鸣雷”,它是一种原始的触发水雷。到1622年,我国又研制出了用点燃香火引爆的“水底龙王炮”
  式水雷,它是最早的一种漂雷。1637年,明末时期又研制出了一种带有发火装置的水雷“混江龙”式水雷,它显然已成为较为先进的触发水雷。
  据《法国拉鲁斯百科全书》记载,外国出现第一枚水雷的时间是1880年左右,当时人们称之为“鱼雷”,因为鱼雷在1868年就间世了。
  核装药水雷的破坏威力有多大?
  目前,世界上只有原苏联海军装备了核装药水雷。这种水雷是60年代中期以后陆续服役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大型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和核潜艇。核装药水雷的装药相当于5000~20000吨TNT当量。如果一枚10000吨TNT当量的核水雷在水深150米处爆炸的话,可在2000米半径范围内击毁一艘核潜艇。如果一枚20000吨TNT当量的核水雷在同样水深爆炸的话,可在距爆心700米内重创航空母舰或巡洋舰。可见这种水雷爆炸威力是相当大的,一般比普通装药水雷大十几倍。
  什么是最早的磁性水雷、音响水雷和水压水雷?
  最早的磁性水雷是德国于1939年9月投入使用的。当时,这种秘密武器出现后,英国海军使用切割式扫雷具进行扫雷,结果一枚也没扫掉,后来捞取样雷分析后才知是磁性引信在作怪。这种水雷采用的是非触发式引信,当舰船在雷区通过时,必然引起大地磁场的变化,引信便在变化磁场的作用下动作,引爆水雷。这种水雷一直沿用至今。
  最早的音响水雷是德国于1940年8月投入使用的。这种水雷闻声即爆,其引信为非触发式引信,只要敌舰船进入雷区,舰上机械辐射噪声或螺旋桨转动噪声便可触发水雷引信,使之起爆。当时,英军面对这一新式武器束手无策,使舰船受到很大威胁。最初布设的音响水雷,由于引信过于敏感,当虾群、鱼群通过雷区时,水雷亦闻声开花,后来经过改进才得以控制音响触发的量。目前,较先进的音响水雷内装有平时搜集的敌舰艇水声信号,当此类舰艇通过雷区时,微处理机经过分析对比、验明正身后方可起爆;如果是己方或友军舰艇,噪音再大也不起爆,因为信号不对头。
  最早的水压水雷也是德国人研制的,1944年1月首次使用。这种水雷也是采用非触发式引信,当舰船通过雷区时,水与船之间所产生的相对运动速度和变化了的水压可触发水雷引信动作,进而引爆水雷。这种水雷至今仍在使用。
  现代海战中最常用的水雷有哪几种?
  二次大战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信息存储和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美、苏等发达国家研制了一些高技术水雷,这些水雷虽然具有一定的自导和识别功能,但还没有投入实战实用,现代海战或危机中使用的水雷主要是古老的传统式水雷,即漂雷、锚雷和沉底雷。
  漂雷的使用水深不受限制,布设后可随波逐流,既可打击码头、桥梁等固定目标,又可打击航行中的舰船。由于漂雷没有固定的雷位,有时使用不当会影响己方舰船的安全。
  锚雷的使用可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通过调整锚索的系留长度来确定,有的反潜锚雷可布设于1000米以上的水下。锚雷分大中小三种类型,装药量分别为200公斤TNT当量、100~200公斤TNT当量和100公斤以下TNT当量,锚雷隐蔽性和抗扫力较差,定深数米的锚雷易被飞机、直升机或水面舰船目力或照相发现;布于水中数十米的锚雷又易被声纳发现,而且容易被切割式扫雷具割断锚索浮上水面摧毁。
  意大利“曼塔”沉雷沉底雷是使用较多、隐蔽性较好、抗扫力较强的一种水雷。这种水雷一般使用磁、声、水压等非触发引信,有的则使用联合引信。沉底雷由于沉于海底守株待兔,所以威胁性很大,因海底环境复杂,一般靠常规方式难以发现,就是用磁、声、光探雷仪也不易发现,所以进行水雷封锁效果较好。沉底雷分大中小型,装药量和使用水深分别为:500公斤和50~70米、200~500公斤和30米、200公斤和30米以下。由于受水雷破坏半径的限制,一般沉底雷布设水深较浅,否则就不能对水面舰船造成较大的毁损。反潜布放时可适当加大,但~般也不超过100~300米。
  海战史上最大的水雷阵有多大?
  1918年5月,为了对付拥有140余艘潜艇的德国海军舰队,英国和美国决定在宽250海里、水深124~199米的设得兰群岛和挪威西南角之间布设大型雷障,以封锁北海北部海域。在长达6个多月的时间内,美英分别布设了56571枚和13546枚锚雷和触线雷,雷阵长230公里,由24条雷线构成反潜网障,史称“北海大障碍”。由于雷阵位置被德军侦破,加之水雷质量低劣,半年内仅炸毁6艘潜艇,巨大的雷阵并没有阻止大批德军潜艇往返于大西洋航线。
  水雷在海战中发挥过什么作用?
  水雷历来是海战的一种重要战略性武器,它造价低廉,可大批量采购和生产,在战争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共布设水雷31万枚,击沉600吨以上的水面舰艇148艘,占沉没总数的27%;击沉潜艇54艘,占沉没总数的20%;击沉商船586艘,计111.4万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共布设水雷80万枚,击沉水面舰艇223艘,击沉潜艇35~45艘,毁伤舰船总数约2700艘。此间,最著名的水雷封锁战役是美国对日本进行的“饥饿战役”。从1945年3月27日到同年8月15日,美国使用80~100架飞机、出动1424架次的B-29轰炸机,在日本海上航道布设了12053枚水雷,击沉击伤其舰船670艘,总吨位近140万吨,使75%以上依赖海运的日本处于极度饥饿和贫困之中。
  战后以来,水雷在战争和危机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中,朝鲜军民布放了3500枚水雷,有效地抗击了美军的登陆行动。其中,元山港雷阵使载有5万人的250艘登陆舰在海上滞留了8天之久。
  1972年5月,美国在越南大量空投水雷封锁港口和航线,使航运被迫停止8个月之久。1984年7月,前苏联、利比里亚、日本、巴拿马和中国等国的18艘商船在红海水域触雷被炸。应埃及政府要求,美、苏、英、法、意等国先后派出30余艘现代化猎扫雷舰艇和7架扫雷直升机前往扫雷,结果一无所获,红海水雷事件至今仍是个谜。
  1991年1月,在海湾战争爆发前后,伊拉克在波斯湾布设了1300多枚水雷,共16种型号。这些水雷有效地迟滞了美军的海上行动,动摇了海上大规模抢滩登陆的决心,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2月19日,美国海军1万多吨的“特里波利”号两栖攻击舰和最现代化的导弹巡洋舰“普林斯顿”号相继触雷,丧失了战斗能力,之后,一扫雷舰又触雷被炸。
  水雷易布难扫,能对舰船形成长期威胁。第二次大战时残存的水雷,到1951年以前,日本有5艘舰艇被炸沉,8艘被炸伤,共计11945吨;另有85艘商船被炸沉,67艘被炸伤,共计187314吨。
  1991年2月28日海湾战争结束后,多国部队使用最现代化的扫雷设备才扫除了140枚水雷,另外近千枚水雷还不知什么时候能扫除干净。
  什么是投放式深水炸弹?
  投放式深水炸弹是最古老、最原始、最早应用于反潜作战的一种深水炸弹,早在1915年就正式装备使用。这种深水炸弹一般利用水面舰艇尾部的投放架和发射炮进行发射。
  瑞典“博福斯”375毫米深弹炮,右上角为深弹投放式深水炸弹由弹体和引信两部分组成。弹体呈圆筒形,总重170公斤左右,装药量约130公斤,破坏半径达20米以上。这种武器本身无制导装置,控制爆炸的时机全靠人工预先设定引信的水压发火机构。利用水深压力的不同,来掌握起爆的时机。在反潜作战时,携载深弹的水面舰艇必须抢占有利的发射阵位,在敌潜艇的航向前方或距其一定距离时投放。当深弹爆炸点在水深7~10米处、距敌艇10米时,即可将其摧毁;在距其20米时,则可重创或使之受伤。有时还可齐射,在不同深度上同时爆炸,也能对艇群形成威胁。
  什么是气动式深水炸弹?
  气动式深水炸弹是英国在二次大战初期研制并装备护卫舰等水面舰艇使用的一种反潜武器,它沿用迫击炮发射原理,利用高压无烟火药燃气做推力进行发射。当时的“刺猖”型深弹装药14公斤,射程为220米。和投放式深弹相比,还是先进了一些,由直接从舰尾向水中滚落发展到能发射一段距离;深弹的水中下沉速度也由每秒2.5米提高到每秒7.3米;发射时还可24枚深弹同时齐射,覆盖45×35米的一块不小的水域;舰艇在发射时再也不用穿越潜艇航向,跑到它前面去滚落深弹。
  1944年,英国又设计了气动式“乌贼”型深弹,其装药量增加到90公斤。二次大战以后,英国又研制成功“凌波”型深弹及其发射装置,自1955年以来,先后装备了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马来西亚等国海军。
  这种深弹装有水压音响非触发引信,攻潜时可三联装齐射,射程达912米。
  现役深水炸弹中,弹径最大的是美国的MK-6型,596毫米;弹长最长的是法国的“兰司鲁克提”,1600毫米;弹重最重的是美国的“蓓蒂”,1140公斤(核深弹);常规装药量最多的是美国的MK-7,272公斤;破坏半径最大的是美国的MK-7,约15米;极限下潜速度最快的是意大利的“兰茶。巴斯”,17米/秒;定深最深的是美国的MK-14,10~600米。
  什么是火箭式深水炸弹?
  火箭式深水炸弹是美国海军1942年首次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反潜深弹,目前各国海军舰艇上装备的基本都是这种深水炸弹。美国最初研制的深弹为MK-20型,它由弹头、弹尾和药室三部分组成,弹头内装有引信和炸药,弹尾装有稳定圈使之在飞行中保持稳定。这种深弹利用固体燃料火箭的反作用力做推力,发射时没有后坐力,一般小型舰艇也能装载。
  战后以来,各国利用火箭式深水炸弹的发射原理研制了多管发射炮,它很象陆军的多管火箭炮。这种发射炮有2~16个炮管,每艘舰艇能装2~4座,最大射程6000米(前苏制RBU-6000)。平时,深弹就装在炮筒里,炮筒是一个两头开口的圆筒,发射时可通过调整炮筒的俯仰角度来改变射程。
  火箭式深水炸弹虽然本身无制导、发射距离又近,作战效能较反潜自导鱼雷和反潜导弹相差较远,但由于其造价低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近程反潜手段,所以有些国家(如前苏联)的舰艇从巡洋舰到猎潜艇无一例外,全部装备这种反潜武器。
  现役火箭式深弹中射程最远的是前苏联的RBU-6000,6000米;弹径最大的是瑞典的“博福斯”,380毫米;发射管最多的是前苏联的RBU-2500,16管;弹重最重的是前苏联的RBU-2500,200公斤;射速最快的是挪威的“特尼”,齐射6发/5秒。
  火箭式深水炸弹因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射进行反潜,故又称为反潜火箭,这一名词人们经常和“阿斯洛克”等反潜导弹(火箭式助飞鱼雷)混用,我们在阅读书刊时应注意区别。
  飞机能投放深水炸弹吗?
  深水炸弹一般由水面舰艇用滑轨滚落、用发射炮或火箭发射装置进行发射,同样,飞机也可以投放。航空深水炸弹和普遍炸弹的外形有所不同,前者呈圆筒型,后者呈流线形。航空深弹一般采用两种引信:即触发引信和非触发引信。飞机投放的方式一般为扔放、滑投或低空投掷。
  常用的航空深弹有5种:美国的MK-54型、MK-230型、“蓓蒂”型和英国的MK-6及MK-II型。其中,MK-54型性能较好,弹重157公斤,装药112公斤,弹长1.33米,直径343毫米,装有水压引信,可在7.5~38米的水中爆炸。“蓓蒂”是一种核深弹,弹重1140公斤,核爆炸力相当9000~28000吨梯恩梯炸药的威力,能在60~100米水中爆炸,破坏半径为820米,它主要由反潜飞机投放。
  鱼雷是怎样分类的?
  鱼雷是一种形似雪茄、装兵器。鱼雷一般由潜艇、水面舰艇和飞机、直升机发射,主要打击目标是潜艇和水面舰船。现代鱼雷由于采用了许多先进的电子控制与制导技术,已成为水中精确制导武器,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水下导弹”。
  漂雷、锚雷和沉底雷鱼雷的分类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按外形尺寸分,一般可分为324、400、482、533和550毫米(直径),其中533毫米鱼雷最为常用。按使命任务分,一般可分为反潜鱼雷、反舰鱼雷和通用鱼雷,有时也把反潜鱼雷称为重型鱼雷,把反舰鱼雷称为轻型鱼雷。按鱼雷推进的动力装置类型分,一般可分为蒸汽瓦斯鱼雷、电动鱼雷和喷气鱼雷,现代鱼雷一般采用后两种推进形式。
  按控制与制导方式分,一般可分为直航鱼雷、自导鱼雷、线导鱼雷和程序控制机动鱼雷。其中,直航鱼雷主要是蒸汽瓦斯鱼雷和喷气鱼雷,自导鱼雷主要是声自导和尾流自导两种形式。此外,还有一种火箭助飞鱼雷,也称反潜导弹,它是火箭与鱼雷技术的结合体。
  英国“真旗鱼”重型反潜鱼是新一代线导加声自导鱼雷鱼雷一般由雷头、雷身和雷尾组成。雷头装有引信、战斗部和寻的及制导系统,主要作用是捕捉和跟踪目标,并导向目标用战斗部撞击之。雷身装有动力装置和控制设备,主要作用是驱动鱼雷前进,并使之保持正确的航向和姿态。雷尾装有舵机、舵和螺旋桨等,主要作用是保持雷体的稳定,赋予其正确航行姿态和机动弹道。鱼雷航速一般55节,个别达60节以上,总重2000公斤左右,装药量约400公斤。
  鱼雷是怎样发射的?
  鱼雷是一种由多种平台携载和发射的水中兵器,其发射方式因携载平台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水面舰艇是鱼雷的主要携载平台,除专门的鱼雷快艇外,几乎所有的护卫艇、护卫舰、驱逐舰、巡洋舰都装有鱼雷发射装置。鱼雷发射装置由三部分组成:鱼雷发射管,它平时用来存储鱼雷,发射时赋予鱼雷一定的初始方向,一般安装在水面舰艇的舷侧或前后甲板上,多为三联装,呈品字形配置;鱼雷设定系统,发射前通过指挥仪把各种数据和工作方式预先输入鱼雷的自导装置,如果是直航雷还需预先设定航向、转角和航深;鱼雷发射系统,通常多用压缩空气作为发射鱼雷的动力,有的也用火药气体发射,在发射动力的推动下,鱼雷沿发射管内的四条滑轨出管入水,进入搜索、跟踪和接敌状态。水面舰艇鱼雷发射装置一般配有转台,转至一定射界时瞄准发射,线导鱼雷还配有放线机构。
  英国“鯆鱼”鱼雷在发射鱼雷是常规潜艇和攻击型核潜艇的主要攻击兵器,也是战略导弹潜艇有效的自卫兵器,所以一般潜艇上都装有4~6个以上的鱼雷发射管。潜艇鱼雷发射和水面舰艇不同,除具有上述共同之处外,如何克服海水背压、在深水(300~1000米)中将鱼雷发射出去是个不小的难题。最早的发射方式是栅笼式发射,就是把发射管做成笼子状,固定于耐压壳体和非耐压壳体之间,浸没于水中,通过启动鱼雷发动机让它自己“游出”发射管。以后,陆续出现了水压式发射和气动式发射方式,自60年代以来,各国较为常用的是活塞式水压发射和气动式冲压发射。
  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自航式发射和先进的气动涡轮泵式发射倍受青睐。自航式“游出”发射一般也适用于发射装在鱼雷发射管中的导弹,发射时鱼雷出管速度为10米/秒。气动涡轮泵式发射深度已超过300米,鱼雷出管速度达15米/秒以上,美英主要潜艇均采用这种发射方式。
  反潜飞机和直升机携载的鱼雷一般体积较小,多为轻型鱼雷。飞机和直升机投放鱼雷后,雷尾降落伞便自动打开以降低落入速度,鱼雷入水瞬间,降落伞能自动分离,以保证鱼雷入水后正常工作。
  鱼雷怎样进行水下定向爆炸?
  80年代以来,由于钛合金壳体和双层耐压壳体(如前苏联的“阿尔法”
  级和“台风”级)的潜艇陆续服役,使反潜鱼雷的作战效能明显降低。为了提高鱼雷的破坏威力,美、英等国开始研究鱼雷的水下定向爆破技术。
  定向爆破技术,亦称聚能爆破技术,是提高爆破威力的有效途径。目前研究的鱼雷水下定向爆破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在装药结构形状方面,通过采用楔形装药、半球形装药、锥形装药和复合装药来达到定向爆破的目的;在装药成分和比例方面,通过改进配成比例和成分来达到聚能爆破的目的。
  如混合炸药的比例改用高能炸药含量占20%,金属锂占80%。英国7525型“真旗鱼”重型反潜鱼雷在300公斤装药中就配装了30公斤高密度金属碎片或弹丸;在爆破方法方面,传统的作法是让鱼雷直接撞击目标或在近距内非触发起爆,在战术使用上要求连续打击,直到击沉为止。定向爆破技术要求:鱼雷装药和引信分为甲乙两组,触及目标潜艇后,甲先爆炸,撕开外壳,乙随即爆炸,击穿其耐压壳体。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鱼雷聚能装药的威力向潜艇壳体发射出一束强烈的高温能量射流,击穿耐压壳体后将金属弹丸或碎片猛然四射,使之进水沉没。
  采用新的聚能装药后,等量炸药的爆炸威力可提高4~7倍。一枚装有40公斤聚能炸药的鱼雷比一枚装有300公斤炸药的鱼雷破坏效能还要大。可见,水下定向爆破技术的发展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
  什么是火箭助飞鱼雷?
  火箭助飞鱼雷又称作反潜导弹,是以自导鱼雷作战斗部,并配有空气动力运载器和反作用式发动机的水下导弹。目前,世界上只有6种型号:美国的“阿斯洛克”舰潜和“萨布洛克”潜。潜、前苏联的SS-N-15潜-潜和SS-N-14舰-潜、法国的“玛拉丰”和澳大利亚的“依卡拉”。正在研制的有美国的“海矛”。
  澳大利亚海军装备的“依卡拉”反潜导弹为什么把火箭和鱼雷结合为一种反潜武器呢?我们知道,等量炸药在水下爆炸冲击波的能量,要比在空气中爆炸所产生的能量大几十倍乃至上百倍。除反潜外,摧毁大型水面舰艇的水下部分、特别是龙骨处往往能给其造成致命的毁损。7万多吨的“大和”号战列舰仅用10枚鱼雷便一举击沉,而1万多吨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只用2枚即被击沉于海底。因此,鱼雷是最有效的战斗部。它不仅破坏力大,还有声自导功能,可精确导向目标。为什么选用火箭发动机或空气喷气发动机作为推进动力呢?这是因为现代潜艇、特别是核潜艇的水下航速很快,一般达30~40节以上,而鱼雷的航速迟迟不能突破40节大关,这样就很难咬尾追击,更不用说还要耗费一些水下搜索的时间。采用火箭助飞后,鱼雷航程可增大到50~60公里,新研制的“海矛”据说可达110~160公里。航速也明显提高,空中巡航段航速一般为亚音速或音速。这样一来就提高了鱼雷的反潜能力。
  火箭助飞鱼雷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巡航式和弹道式。巡航式火箭助飞鱼雷实际上是一种有翼导弹,外形酷似飞机,其制导方式与一般导弹相同。空中飞行弹道高度从数米到数十米不等,因此,具有低空突防能力强、机动性好、发射命中率高和成本低等优点。弹道式火箭助飞鱼雷是一种以火箭发动机作为助推器的无翼导弹,在弹道的初始段,靠发动机推进,其余则靠惯性。
  这种导弹的弹道是预先设定的,最大高度可达几千米。
  火箭助飞鱼雷发射示意图不管是巡航式火箭助飞鱼雷还是弹道式火箭助飞鱼雷,都可利用鱼雷发射管和导弹发射装置进行水下和水面发射,飞机和直升机也可空中发射。无论采用哪种平台发射,其未弹道都在水下,因此,火箭助飞鱼雷在飞完空中弹道后必须在入水之前打开雷尾降落伞,以减小入水冲击力。鱼雷入水后,一般按声自导鱼雷的工作程序进行工作。
  世界上第一枚鱼雷是什么时候问世的?
  19世纪60年代,奥地利海军上校勒皮乌斯研制了一种“机动雷”,雷头装有炸药包,雷尾装有自推进装置,设想用它导向敌舰并摧毁之。由于“机动雷”采用的是蒸汽机,航速低,航程短,又不能潜航,因此作战效能很低。
  为了改进“机动雷”,他去找在奥工作的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海德。怀特海德很受启发,在“机动雷”的基础上改进了动力装置;采用压缩空气发动机,加装了深度控制装置和雷尾的垂直与水平稳定鳍。到1868年,世界上第一枚鱼雷成功地进行了试验,它外形酷似雪前,装有6公斤炸药,航速6节,航程200米。
  第一枚鱼雷的问世使各国海军大为震惊,当时的世界第一海军强国英国立即请怀特海德回国表演,并于1871年令海军部签订了鱼雷生产许可证和生产合同,到1874年英国皇家实验所(RL)生产了两型鱼雷,长4.27米,航速7节,航程548米。1875年,怀特海德采用“亲密”式压缩空气发动机后,使鱼雷总重达240.6公斤,装药12公斤,直径14英寸,长度4.73米。这种鱼雷定型后,英国海军一下子买了225枚,并将其正式命名为“RL-MKI”鱼雷。从此,MK便成为英、美海军鱼雷的标准系列编号。在14英寸鱼雷的基础上,怀特海德于1888年设计了18英寸鱼雷,1927年又试验成功MK8型21英寸鱼雷。从那时起,21英寸(533毫米)鱼雷便成为用途最广的一型鱼雷,鱼雷编号100多年来也从MK1、MK8发展到MK24(英)和MKf48(美)。
  第一枚鱼雷问世后,人们看它的样子象专爱攻击水中大动物的缸鱼(亦译为电鳗),故用拉丁文命名为了Torpedinidae,译成英文后定名为Torrpedo,即现称为“鱼雷”。
  你知道鱼蕾的最大口径、最小口径、最大装药量和最小装药量吗?
  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鱼雷口径一般有13个尺寸:254,324,400,406,450,483,500,533,550,572,600,610,622毫米。为了便于开展军品贸易,鱼雷口径逐渐标准化,现代重、中、轻型鱼雷的口径一般分别选为533毫米、450毫米和324毫米。
  世界上最大口径的鱼雷是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用的鱼雷,口径(即鱼雷直径)为622毫米;其次是日本在二次大战中用的93式鱼雷,为610毫米;再次是德国在一次大战中用的H-8型鱼雷,口径为600毫米。世界上口径最小的鱼雷是美国MK43型中的一种雷,口径只有254毫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空投电动自导鱼雷。世界上装药量最大的鱼雷是日本1933年装备的93式3型舰用热动力鱼雷,装药量为800公斤;其次是前苏联60年代装备的53VA型热动力鱼雷,装药量为56S公斤,是533毫米系列鱼雷中装药量最大的一种。世界上装药量最小的鱼雷是美国MK43型中的254毫米鱼雷,装药量只有30公斤;其次是美国1960年装备的MK44型324毫米鱼雷,装药量为40公斤,意大利70年代以后装备的A-244/S型鱼雷装药量也是40公斤。
  你知道世界上最长、最短、最重、最轻的鱼雷吗?
  鱼雷的长、短、重、轻和外形尺寸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携载平台、发射装置和作战需求,现代重型533毫米鱼雷的长度一般为6~7.8米,重量为1600~2200公斤;轻型鱼雷长度一般为2.5~4米,重量为200~250公斤。
  本世纪以来,世界上最长的鱼雷是日本1933年装备使用的93式3型鱼雷,长9米;世界上最短的鱼雷是西德的UGRA型鱼雷,只有之米长;世界上最重的鱼雷是日本93式鱼雷,达2700公斤;世界上最轻的鱼雷为西德UGRA型鱼雷,仅75公斤。
  鱼雷坦克是一种什么武器?
  你听说过“鱼雷坦克”吗?它是瑞典海军的一项新发明:把鱼雷装在越野车上,潜入水下隐蔽歼敌。
  在抗登陆作战中,面对数十乃至上百艘登陆舰船的来袭,单凭空军、陆军和海军岸防部队是不够的,为了对大集群敌舰进行攻势防御,瑞典海军研制了一种称为“海蟹”的鱼雷坦克。
  1986年,瑞典研制成功一种能潜入水下100米、且能在海底自由行驶的履带式无人越野车,它当时主要用于海底大陆架资源的开发。这种奇特的装置引起瑞典海军的注意,能不能用它作为水下鱼雷运载和发射平台,像潜艇那样出其不意地打击来犯之敌呢?在潜艇、导弹和鱼雷技术方面一向领先于世界的瑞典海军论证了一型改装方案,并专门研制了一型TP43-0型配套鱼雷,目前,该鱼雷坦克已研制成功。全武器系统包括:“海蟹”牵引与控制部分,即BV-206型野战车;水下鱼雷车,即TPV-86型鱼雷坦克;攻击型反舰鱼雷,即TP43-0型鱼雷。
  野战车公路时速48公里,分指挥和发电两个部分,主要作用是将鱼雷坦克牵引到待机阵地,并在其潜航和鱼雷发射时进行遥控。鱼雷坦克实际上是一个遥控潜水器,电源和指令全靠地面野战车指挥,在野战车受到威胁或丧失战斗能力时,可由飞机或舰艇代行指挥。鱼雷坦克装4个鱼雷发射装置,下潜深度为3米左右,为了指示方位,车顶有一个3米长的伸缩式天线,上挂一指示旗。车载鱼雷射程为15~30公里,可线导和声自导。
  鱼雷坦克克服了潜艇难以在50米以下的近海进行水下作战的缺点,与鱼雷艇相比其隐蔽性较好,能减少人员伤亡,造价也相对低廉,武器的发射种类尚可以改为潜射反舰导弹、水雷、深弹等。
  因此,对港口要塞和重要海防的近岸防御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鱼雷在海战中发挥过什么作用?
  鱼雷问世已有120多年了,此间,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现代海战的考验,证明鱼雷是一种威力极大的水下攻击兵器。
  据日本《世界大百科事典》记载,早在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俄国海军就使用鱼雷击沉过土耳其的炮舰。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海军用鱼雷击沉大清北洋水师4艘舰艇。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交战双方都使用鱼雷进行攻击,共击沉舰艇11艘,约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1/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共发射鱼雷1500枚,击沉162艘舰艇,约占击沉舰艇总数的1/2,击沉运输船的吨位约占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90%。
  英国“虎鱼”重型反潜鱼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共发射鱼雷3万枚以上,击沉舰船369艘,约占击沉舰船总数的2/5;击沉运输船的吨位约占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70%以上。其中,鱼雷击沉大型作战舰艇的战例也很多。战争中纯用鱼雷击沉的航空母舰19艘,占击沉航空母舰总数的45%。在航空母舰、巡洋舰等大型水面舰艇被击沉的总数中,有2/3以上是鱼雷或鱼雷与炸弹所为。当时世界上最大英国“虎鱼”重型反潜鱼雷的72000吨级的“大和”号战列舰,于1945年4月7日被美军10枚航空鱼雷和13枚炸弹击毁,不到两个小时就舰毁人亡。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海战中,英国“征服者”号核潜艇仅用两枚“虎鱼”鱼雷,就击毁阿根廷海军13645吨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不到40分钟便舰毁人亡,沉入海底。由此可见,鱼雷是海战中威力最大的水下攻击兵器。
  “日德兰”鱼雷为什么连续航行56年,两次周游世界大洋湖海?
  鱼雷是消耗性水中兵器,鱼雷一经发射,要么与目标同归于尽,要么自沉于海底。然而,一枚1916年发射的鱼雷居然象幽灵一样两次周游世界江河湖海,直到1972年才销声匿迹,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
  1916年5月31日,英德海军在日德兰半岛展开激战,两国舰队共发射462吨炮弹和219枚鱼雷。当时,英国海军的“鲁普斯”号超级无畏战舰右前舷第7号鱼雷发射管发射了一枚长5.05米、重655公斤、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白头”鱼雷,就是它半个世纪中出现过125次,连续航行了56年。由于它是在日德兰海战中首次发射的鱼雷,人们便称之为“日德兰”鱼雷。
  56年来,“日德兰”鱼雷横冲直撞,先后光临过北海、北大西洋、百慕大三角、美国东海岸、委内瑞拉海岸、巴拿马运河、太平洋、苏门答腊海峡、非洲东海岸、巴西的亚马逊河三角洲、美国和加拿大交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刚果河口、法国卢瓦尔河源头和非洲大湖,各国不少海军、船员、渔民曾目睹过它的风采,两艘美国军舰还曾围追堵截,最后还是让它乘夜晚溜之大吉。
  1972年“日德兰”鱼雷失踪后,人们纷纷猜疑:它为什么能够不知疲倦地游荡了56年?就是核动力鱼雷也要换几次燃料才行啊!它靠什么推进?到处游弋有什么目的?为什么那么怕人发现和追踪?英国海军为什么至今仍守口如瓶……?所有这些,至今仍是个谜。
  无独有偶,我国也有过类似的事件。早在50年代,我人民海军在东海进行鱼雷攻击演习,结果丢失一条操雷,几年后被我海军舰艇在海南岛捞获。
  根据这一现象,结合“日德兰”鱼雷之谜,我国有的专家认为:“日德兰”
  鱼雷的长期漂流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说明“白头”公司的鱼雷材料、工艺和密封性十分优良,耐腐蚀性很好。
  1980年英国捞起了一条1877~1878年造的“白头”鱼雷,在海底躺了100多年雷体字迹仍清晰可辨,压缩空气发动机清洗后仍能正常运转,可见其质量是相当好的。二是其经久不沉是由于雷体中段有一个占鱼雷总长1/3~1/2的气舱,内储高压空气,由于雷头装药量很少,只有二三十公斤,所以能接近零浮力,故浮而不沉。三是本身并无动力,也不可能靠某种化学作用产生人类未知的动力,而是借助于洋流南下北上、东去西来。至于为何绝迹,估计一是气舱进水后沉入海底,一是漂入南半球海域,人们较少涉足,故很难发现它。
  “白头”鱼雷和“黑头”鱼雷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获得世界上第一枚鱼雷专利的是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海德(Whitehead),汉语意译为“白头”。由于第一枚鱼雷是在阜姆研制的,所以怀特海德1872年在那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鱼雷工厂,1875年生产出第一批鱼雷。在历史的演变中,阜姆先后隶属于奥匈帝国、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现名里耶卡)。由于意大利承袭了怀特海德的发明,并成立了闻名于世的“白头鱼雷公司”,故由该公司生产的鱼雷人们常称之为“白头鱼雷”。法国和英国于1872年、美国于1882年、西班牙于1915年纷纷开始仿制“白头”鱼雷。
  德国也于1873年开始仿制,并于1882年造出了“白头”鱼雷的改进型,故将其命名为“黑头”鱼雷。日本是1883年靠进口德国的“黑头”鱼雷起家的。
  飞机第一次用鱼雷击沉军舰是在什么时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舰队于1915年发动了达达尼尔海峡战役。8月12日,英国的“彭米克利”号水上飞机母舰吊放了一架“肖特”S-184水上飞机。飞机在水面起飞后,直奔马尔马拉海域,终于发现一艘5000吨级土耳其补给舰,飞行员埃德蒙兹上尉遂驾机进入攻击航向。飞机下滑到距水面5米、距离100米时,投放了一枚重365公斤的356毫米鱼雷,击中该舰尾部爆炸。无独有偶,恰好此时在水下也有一英海军潜艇向其发射了一枚鱼雷,双方各执一词,击沉军舰的头功一时难以评说。但无论如何,飞机第一次投放鱼雷成功并命中目标这是事实。不过,5天后,这位飞行员又独自用鱼雷击沉了一艘土耳其军舰。
  什么是海底遥控鱼雷?
  鱼雷一般都需要由飞机、直升机、潜艇和水面舰艇运载至预定发射位置,再行施放,然而,瑞士海洋技术公司却推出了一种新奇的鱼雷——海底遥控鱼雷。它不需要任何平台,可像水雷那样预先布设于水下150米以内的海底,水下待机期长达两年。作战时,由飞机或舰艇按预编程序发射指令,一般一个控制台可同时控制5枚鱼雷。用飞机遥控时,其飞行高度大约为1200米、距离攻击目标约500公里,距鱼雷约40公里。海底设伏的鱼雷在接收到“立即上浮”的音响信号指令后,即上浮至水面附近,同时,自动伸出一个长1.5米的天线,接收遥控信号。鱼雷按照遥控指令驶至距目标500米处时,鱼雷向遥控平台发回目标运动要素的电视图像,据此,遥控平台准确地将其导向目标。
  什么是子母鱼雷?
  子母鱼雷就是把鱼雷和航行体组合成一个复合体的水中兵器,它只有一个型号,即意大利白头鱼雷公司生产的G-62ef“袋鼠”型鱼雷。这种鱼雷是意60年代研制的第二代线导鱼雷,它的设计和研制走了一个捷径,即用现成的324毫米美制MK44鱼雷作战斗部,配上一个自制的带有动力和控制装置的533毫米直径航行体,两者组配后长达6.2米。航行体的主要任务是拖带导线与发射舰联系,接受其火控指令,同时,把战斗部运载至一定区域,待其捕捉到目标后即将其释放,MK44反潜自导鱼雷便开始进入工作程序,航行体的任务亦告结束。继MK44之后,意大利又改用自己生产的A244鱼雷作战斗部。这种子母鱼雷没有获得发展,只有意保留少量在役。
  能用人操纵鱼雷去攻击敌舰吗?
  现代鱼雷都是用飞机、潜艇、水面舰艇从几十公里外的距离上发射,用导线制导或自动导向目标的。然而,早期的鱼雷,有的却是用人驾驶、采取送炸药包式的方式进行水下隐蔽攻击的。
  世界上第一枚人操鱼雷是意大利研制成功的,它长6.7米,直径533毫米,活动半径约10海里,最大航速2.5节,潜深30米。这种鱼雷装在雷箱中,雷箱固定在潜艇甲板上运往战区,每雷有两名乘员操纵,驶抵目标舰后将雷头挂在龙骨处,然后操鱼雷的其它部分返回母艇。1941年12月18日,意大利用人操鱼雷在亚历山大港重创英国战列舰2艘、击沉油船1艘。英国人后来也用人操鱼雷击沉意巡洋舰2艘,运输船1艘,击伤驱逐舰3艘。
  70年代以来,有些国家的海军特种部队还在使用人操鱼雷进行训练。
  什么是自导鱼雷?
  舰载无人机、遥控扫雷艇和各种导弹都可以用无线电指令或雷达照射进行导引,鱼雷是不是也用类似的制导方式进行导引呢?
  携带“海鳝”反潜鱼雷的“大山猫”直升机大家知道,海水密度比空气大800倍,它能大量吸收电磁波和光源,所以无线电以及光电制导方式不能用来导引鱼雷。然而,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达1450米/秒,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31米/秒)大4倍多,可见利用水声特性制导鱼雷是一条重要途径。
下一页 尾页 共6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