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兵器

_2 佚名(现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蒸汽瓦斯鱼雷(又称蒸汽燃汽鱼雷)和电动鱼雷都是反舰直航鱼雷,鱼雷本身并没有制导装置,就象炮弹一样瞄准目标射击,所以当时占领有利阵位和攻击舷角发射鱼雷,往往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战果。
  战后以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水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声自导鱼雷开始投入使用。这种鱼雷和导弹差不多,发射入水后鱼雷发动机启动,寻找预先设定的水深,然后转入目标搜索阶段,自导装置和非触发引信开始工作。初始搜索弹道一般有三种方式:像直航雷那样沿发射方向向前搜索航行,环形转圈搜索和蛇形搜索。自导装置发现并捕捉目标后便转入追踪阶段,追踪也有三种方式:咬尾式跟踪追击,固定提前角拦截和自动调整提前角截击。如跟踪过程中因目标规避或施放诱饵等失去目标,自导装置重新启动,进入初始搜索程序。如往复几次仍发现不了目标,鱼雷待燃料或电能耗尽之后沉于海底或自毁。和声自导鱼雷相似的还有一种制导方式——尾流自导。
  它也是运用水声传播原理,沿目标舰艇航行时所发出的辐射噪音和尾流进行咬尾追击。这种鱼雷型号有美国的MK45F等。
  什么是线导鱼雷?
  除自导方式外,利用导线对鱼雷进行制导也是一个重要方式。世界上第一枚线导鱼雷是德国人在二次大战中研制的“云雀”鱼雷,1950年美国在此基础上研仿的第一代MK37-1型电动自导线导鱼雷正式服役。1957年服役的MK39和1964年服役的MK45是美国第二代线寻鱼雷,60年代末的NT37-2C型鱼雷为第三代,1975年研制成功的MK48-1型为第四代鱼雷。除美国外,在线导鱼雷方面有突出特色的还有意大利的A-184型、瑞典的TP-61和TP-42型、英国的MK24“虎鱼”和“鲸鱼”型鱼雷等。
  线导鱼雷弹道一般分为5个阶段:发射入水后进行寻深;到达预定深度后母舰开始线导,根据母舰测得的目标参数和鱼雷经导线发回的目标运动诸元进行弹道修正;在距目标一定距离时开启鱼雷自导装置,线导和自导同时进行,只到把鱼雷导引到距目标更近的距离时才切断导线;进入自导追踪和再搜索阶段后,和声自导鱼雷相同。线导鱼雷如因故断线或失去线导能力,鱼雷会自动转为声自导搜索。
  用以制导鱼雷的导线芯线虽只有头发丝那么细,但每秒钟可双向传输14个信息,导线长达46公里(如MK48)。
  80年代以来,光纤制导技术开始用于鱼雷线导方面。据说外径为8.7毫米的光缆传输100公里,总重才6.6公斤,而现在鱼霓的导线达100多公斤。
  在信息传输量方面则提高了5倍,每秒达70多个信息,而且衰减很小,保密性和抗干扰能力也很强,英国的MK24和“鯆鱼”鱼雷已使用光纤制导。
  什么是鱼雷诱铒?
  海洋里有一种奇怪的软体动物,它体内有囊状物能够分泌出黑色的液体,遇到危险时便可放出,以掩护自己逃跑。这种海洋动物叫做乌贼,又称墨斗鱼。乌贼依靠释放黑色物体而诱骗进攻者上当的水下骗术从50年代起就为潜艇设计者们所仿效。当时,研制了一种无源式鱼雷诱饵,其外形为圆柱状,内装氢化钙、椰油钠和硅铁等化学药剂。使用时将弹体装入发射装置,用高压空气推出舷外。药剂与海水接触后立即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氢气泡,随着药剂块的下沉和氢气泡的上升,在海水中形成了一个自下而上的体积和密度都稳定的“气泡幕”。气泡幕不仅能隔离潜艇噪音辐射,能形成和潜艇差不多的目标强度,还能反射敌主动声纳的探测声波,这种装置就是早期的“气幕弹”。气幕弹当时是一种有效的诱惑武器,遇有敌潜艇咬尾追踪或向其发射鱼雷,便可发射气幕弹将其诱离,自己安全规避。随着声自导鱼雷的不断发展,气幕弹已难以使它继续上当了,所以又发展了一种自航式鱼雷诱饵。这种诱饵外形酷似一艘袖珍潜艇,一般由鱼雷发射管发射。为了有效地迷惑敌舰艇,它一般按潜艇的原航向航行,航速不变,也可以模拟噪声、螺旋桨节拍、声反射信号和多普勒音调变化等潜艇特性,它表演得维妙维肖,令敌潜艇或攻击中的鱼雷难辨真假,最终以达金蝉脱壳之目的。
  军舰上装有哪些鱼雷诱饵?
  我们知道,大中型水面舰艇上都装有多管式干扰火箭,它主要是用箔条、红外和诱饵等干扰或诱骗来袭导弹和机载雷达的,对水下来袭鱼雷则无能为力。马岛海战中阿根廷13000吨级的巡洋舰被两枚鱼雷击沉,如使用一种鱼雷诱饵将其诱离的话,说不定这样的悲剧也许就可以避免。
  干扰火箭为了干扰雷达波而采用了镀铝玻璃丝、铝箔片或镀银尼龙丝等,这些雷达波反射材料能不能用在鱼雷诱饵中呢?那是不行的,因为雷达波和各种电磁波穿透海水的能力有限。海水具有吸收电磁波的能力,但同时也具有声音传播快的特点,所以水下航行的潜艇和鱼雷都是靠水声信号导向的,它就是类似于雷达的声纳。为了诱骗敌潜艇和鱼雷,早期的水面舰艇曾装了一种机械式鱼雷诱饵,就是把许多根金属管平行串起来,由水面舰艇拖曳,舰艇航行时管子碰撞而产生噪声,来袭的声自导雷闻声而击之,水面舰艇则逃之夭夭。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机械式鱼雷诱饵很快被拖曳式电子鱼雷诱饵所取代。这种诱饵是一种水下流线型基阵诱饵,由水面舰艇拖曳于舰尾,离舰约400~500米。拖曳式鱼雷诱饵中装有能发射强大离散噪声和模拟噪声的电子装置,它通过拖缆与设于舰上的电子控制系统相连,何时进行工作,辐射多大噪声,以及各种模拟噪声的选择均由舰上人员控制和操作。一般母舰带两个,以便交替使用。近年来,还出现了能根据敌制导鱼雷发出的不同声波,主动发射相应回波的诱饵,还有能模拟本舰航行噪声、螺旋桨节拍等水声特性的鱼雷诱饵。
  什么是坦克?
  坦克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它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
  法国MX-32主战坦克坦克为英文TANK一词的音译,原意是储存液体或气体的容器。1916年英国最先制造出世界上第一种“游民”1型坦克,并参加了在法国的索姆河大会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仅英法就生产这种1型坦克近万辆,战争中所向披糜,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次大战中,交战双方生产了约30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多次出现数千辆坦克交战的大规模战役,正面坦克密度高达每公里70~100辆。战争中,德军首先以坦克集群突入前苏联,发动了闪电战;在中后期的苏德战场上,数千辆坦克的大会战便接踵而至;在北非战场、太平洋战争及诺曼底战役等也有大量坦克参战。在1973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短短16天内,阿以双方就出动坦克5000余辆,展开坦克大会战,仅战损坦克就达3000余辆。
  1991年、月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集中了近4000辆主战坦克、5600辆装甲战车与伊拉克5600辆主战坦克和近2800辆装甲战车在伊科全线展开了一场战后以来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的沙漠坦克大会战,经过100小时地面战斗,多国部队摧毁和缴获伊军主战坦克4000辆、装甲战车近1900辆。
  目前,坦克和装甲车辆已成为陆军的主要装备,它主要装备于坦克师(装甲师)和机械化步兵师(摩托化步兵师),其以装备于空降师和海军陆战队,少量装备于国家安全部队,卫戍部队等。
  坦克是怎样分类的?
  60年代以前,通常按战斗全重和火炮口径,将坦克分为重、中、轻三类;英国还曾一度沿袭巡洋坦克的传统,将其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两类;60年代以后,多数国家倾向于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轻型坦克两类。主战坦克是主要执行作战任务的坦克,取代了传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轻型坦克一般担负侦察、空降、水陆两用、火力支援等特殊作战任务。目前,世界上约有坦克15万辆,年生产能力为5500~6000辆,其中,美国有主战坦克13400余辆,
  日本第三代90式坦克其它装甲战斗车辆21600辆,配备4个装甲师、6个机步师、3个海军陆战师等共21个师和11个后备役师。前苏联则拥有主战坦克52600余辆;其它装甲战斗车辆70000余辆,配备52个坦克师、150个摩步师、7个空降师和8个空降突击旅。从海湾战争的实践,来看,坦克和装甲战斗车辆仍将是未来陆军的主体装备。
  坦克是怎样命名的?
  从世界各国坦克来看,其命名方法不外乎以下三类:以研制、定型或装备使用的年代命名。前苏联、日本、瑞士等一般采用这种命名方法,如前苏联的T-28、T-34、T-44、T-54、T-55、T-62、T-72、T-80等;日本战后生产的61式、74式和90式等;瑞士的PZ-58、PZ-61、PZ-68等。
  以色列“梅瓦卡”坦克,采用特种模块式装甲和新型烟幕弹发射器以动物名称命名。如美国的“魟”式轻型坦克、意大利的“公羊”主战坦克、德国二战时的“美洲豹”战斗坦克、“虎”式重型坦克及战后生产的“豹”、主战坦克、“豹”2主战坦克等。
  以著名军事人物命名。如英国的A22“邱吉尔”步兵坦克、前苏联的“斯大林2号”重型坦克、美国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M46、M47和M48“巴顿”中型坦克。这些坦克都是称雄于二次大战和50年代的著名坦克。近年来发展和命名的有美国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法国的“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等。
  除坦克外,与之协同作战的步兵战车、装甲人员输送车、装甲侦察车等多以动物名和著名军事将领名命名。如德国的“猎豹”坦克歼击车、“黄鼠狼”步兵战车、“山猫”轮式侦察车、“猎豹”自行高炮、“海狸”坦克架桥车、“狐狸”化学侦察车;英国的“蝎”式装甲侦察车、“狐”式装甲车;瑞士的“锯脂鲤”装甲输送车;法国的“响尾蛇”自行防空导弹系统;比利时的“眼镜蛇”装甲输送车等。以军事人物命名的有美国的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等。
  坦克会飞吗?
  坦克具有良好的越野、爬坡和跨壕能力,因而成为陆军野战部队的重要突击兵器。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由于交战双方武器射程的增大,和平台运动速度的提高,打击敌纵深及后方部队已成为陆军作战的一个重要战术。为了实现这一作战目标,必须使地面摩托化部队具有象航空部队那样的高机动力。我们知道,飞机之所以能高速机动,主要因为空中没有地理障碍,才使之具有无所不达的良好通行性能。在地面就没有这样的优势,摩托化部队虽可越野行进,但面对重山峻岭它也只能望而却步,可见其越野性能是有限的。
  能不能让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也象飞机、直升机那样插翅飞翔呢?
  这个有趣的设想曾吸引不少志士仁人去大胆地实践。早在30年代初,美国设计师克里斯蒂就曾想制造一种装有翅膀和推进式螺旋桨的坦克飞机,但没获成功,主要原因是坦克和飞机结合之后不仅不能提高作战能力,反而降低了这两种兵器的作战效能。1935年,前苏联发展了一种T-27型袖珍坦克,用飞机运输伞降,终于获得成功,从而为坦克飞行开创了一条道路。
  战后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降落伞空投或用直升机吊运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进行“蛙跳”式作战己成为陆战的一种重要模式。飞机、直升机与坦克、装甲车辆的有机结合,为陆军飞行化作战提供了重要保障。
  什么是主战坦克?
  过去,人们习惯于把坦克按战斗全重和火炮口径将坦克分为重、中、轻型三类,一般40~60吨、装120毫米以上火炮的坦克称为重型坦克;20~40吨、装100毫米左右火炮的坦克称为中轻坦克;10~20吨、火炮口径在85毫米以下的称为轻型坦克。6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把在战场上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重、中型坦克统称为主战坦克,它是现代装甲兵的基本装备和地面作战的重要突击兵器。
  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在“沙漠盾牌”行动中向海湾运送了大批M1A1主战坦克目前,世界最典型的主战坦克有:前苏联的T-72、T-72改(T-72M、T-72M1)和T-80;美国的M1和MIA1;德国的“豹”2;英国的“挑战者”;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90式。这些主战坦克大部分是80年代服役的,它们代表了当今世界主战坦克的最高发展水平。这些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最重的是“挑战者,,坦克,达62吨,它是当前世界上最重的一种坦克;在坦克乘员方面,一般为3~4人;在武器配备方面,一般采用105~125毫米滑膛炮或线膛炮,火炮口径最大的是T-72坦克,达125毫米;采用的炮弹种类有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和榴弹等,初速一般为730~1800米/秒,初速最高的是T-72坦克,发射穿甲弹时可达1800米/秒;直射距离一般在2100米以内;射速为6~9发/分钟;弹药基数为39~60发;越野速度为35~55公里/小时,最大速度为46~72公里/小时,其中”豹“2和Ml坦克速度最快,可达72公里/小时。
  怎样评价主战坦克的火力?
  在现代条件下,评价或衡量主战坦克的作战效能主要有三大要素,即:火力、机动力、防护力。三者相辅相成,各有侧重,构成主战坦克的总体作战威力。其中,火力是最大限度提高武器作战效能,压制并摧毁敌人的首要条件,所以一般将火力置于最重要位置。衡量主战坦克人力强弱,主要看三个方面,即观察瞄准、火炮威力和弹药威力。观瞄系统是坦克的眼睛,只有发现敌人,才能准确地瞄准和攻击敌人。现代主战坦克一般采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红外、微光、热成像等设备进行观察、瞄准和射击,火控系统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美国Ml坦克的火控系统是以一台数字式弹道计算机为中心的全解式火控系统,火炮射击所需要的弹道诸元都能经计算机解算出来。此外,还装有炮长主瞄准镜、激光测距仪、热成象仪、车长瞄准镜及各种传感器,无论白天黑夜、云雾雨雪,这些先进的观瞄设备都能保证提供准确而清晰的目标图像及方位。
  火炮是主战坦克的主要武器,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坦克炮是前苏联的T-72和T-80主战坦克上装的125毫米火炮,它不仅能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还可发射炮射导弹。发射钨合金弹芯穿甲弹时初速最高可达1800米/秒,在2000米距离上能垂直穿透400毫米厚的装甲;发射贫铀合金穿甲弹时,在1000米距离内可垂直穿透660毫米厚的装甲;发射破甲弹时,破甲厚度可达700毫米;炮射导弹,能以150米/秒的速度飞离炮口,火箭发动机点燃后,速度可上升到500米/秒,7秒钟便可达3000米射程。
  什么是坦克的机动力?
  德国“豹”1A4主战坦克机动力是最大限度发挥火力进而形成战斗力的重要指标,主战坦克的机动力主要体现在加速性、制动性、转向性和越野机动性方面。美国的Ml主战坦克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燃气轮机作主发动机的坦克。与柴油机相比,运动部件和密封件及齿轮的数量只有它的1/5和1/2,零部件总数减少了3%,体积更加紧凑,重量也大大减轻,加速性明显提高,从情转加速到全负荷只需2.5秒;整车加速到32公里/小时只需6秒;在—31℃条件下,无需预热便可在1~2分钟内起动,其最大速度可达72公里/小时,居世界坦克之最。现代主战坦克穿行原野和克服障碍、爬坡、涉水、潜渡江河的能力,以及快速规避、通过弹坑及怠速转向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一般爬坡度在30度左右,攀垂直墙高度在1米上下,越壕宽达2.7~3.15米,潜渡深2~5.5米左右,无准备涉水深1~2米。
  怎样提高坦克的防护力?
  坦克防护力是保存自己、免遭敌人攻击的能力。主战坦克除利用自身火力消灭敌人进行积极防御以外,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提高防护力。第一是尽量减少被敌人发现的可能性,其措施是减小坦克外形尺寸,尤其是坦克高度;降低红外、声音、雷达反射波等信号特征;在车外涂迷彩或采用隐身技术;安装烟幕弹发射器或增加炮射烟幕弹及热烟幕系统。第二是降低坦克被命中和击穿的概率,其措施有增加装甲的厚度,减小装甲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使用抗弹性能高的材料和采用复合、间隙或特殊的结构制造坦克,使弹丸跳弹达不到穿透目的,或者降低穿破甲能力;披挂爆炸式反应装甲也是防御破甲弹攻击的有效措施。第三是尽量减小敌弹穿透装甲之后的破坏作用,其措施有增加自动灭火抑爆装置避免车内燃烧或爆炸伤害乘员;为储弹舱安装泄压机构,弹舱中的弹药一旦发生爆炸,压力应向车外泄出;为储存弹药加装保护壳,提高弹药的耐高温能力。此外,主动防护装置也是正在研制中的提高坦克防护力的措施。
  西德“豹”2坦克采用典型的多层复合装甲,这种装甲能防御大部分反坦克破甲弹,它装上通气管后可涉水深4米的江河
  坦克是什么时候开始采用履带行走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突破敌方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一种集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为一体的新式武器。
  1915年英国开始研制这种武器,为了保密起见,特将它命名为TANK,英文原意是水柜的意思,音译为现在所称的坦克。当时,英国科学家受火车在轨道上自由运行的启发,于是也想让坦克在某种轨道上行驶。
  1916年,英国开始生产名为“游民”1型的坦克。这种坦克分“雌性”和“雄性”两种车型,车体两侧有两条环型履带,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
  1916年9月15日,英法联军与德国在法国的索姆河畔展开激战,英军派出32辆“游民”1型坦克参战,德军大惊失措,搞不清它是什么怪物。
  这种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无所阻挡、不怕枪弹的新式武器,很快突破德军防线,从此开创了陆军机械化作战的新时代。
  从第一辆“游民”1型坦克到现在,世界上建造了十多万辆坦克,虽然它们的武器系统、电子装备、装甲防护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履带行走的方式却一直被沿用下来了。
  坦克为什么要采用履带行走?
  我们知道,坦克是一种野战武器,在没有道路、充满沟壑弹坑、泥泞松软的原野上机动作战,因此如何提高其越野性能是至关重要的。采用履带行走,就象给坦克铺了一道无限延长的轨道一样,使它能够平稳、迅速、安全地通过各种复杂路况。这条无限延长的轨道是怎么铺设的呢?它主要由履带板、主动轮、诱导轮、前负重轮、后负重轮等组成。坦克发动机工作时,驱动装在车尾部两侧的主动轮旋转,从而拨动履带板移动,在诱导轮的支撑下呈四边形形状进行转动,坦克自身重量经10个负重轮传给履带,履带运动时与地面产生摩擦力,在地面的反作用下坦克向前驶进。
  英国“挑战者”主战坦克采用履带行走的主要优点就是扩大了坦克的接地面积,因此对地面的压强比汽车轮子小1倍多,由于接地面积大,所以增大了坦克在松软、泥泞路面上的通过能力,降低了下陷量。由于履带板上有花纹并能安装履刺,所以在雨、雪、冰或上坡等路面上能牢牢地抓住地面,不会滑转。由于履带接地长度达4~6米,诱导轮中心位置较高,所以通过壕沟、垂壁的能力较强,一般坦克的越壕宽度可达2~3米,可通过1米高的垂直墙。履带还有一个特殊功能,在过河时,采取潜渡,在河底行走;若是浮渡履带可以象螺旋桨一样产生推进力,驱使车辆前进。
  主战坦克为什么不装备反坦克导弹?
  自70年代以来,海、陆、空各种作战平台发生的一项最大变化就是日益导弹化。过去以航炮为主要武器的战斗机,用起了空空导弹;一向以舰炮为主攻兵器的水面舰艇也配装了防空、反舰和反潜导弹:唯独主战坦克仍旧习不改,至今还以坦克炮为主攻兵器,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早在60年代人们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展开过激烈地争论。有人认为:105毫米炮原地对固定目标射击时,破甲弹和脱壳穿甲弹的首发命中率,在1000米距离上为70~80%,在1500米距离上下降为30~50%,在2000米距离上则只有10~28%,也就是说,距离越远命中精度越低。与此相反,反坦克导弹的命中率在500~700米时,为70~80%,而随着目标距离的逐步扩大,能提高到90%以上。由此看来,显然导弹优于火炮,为此,法国等甚至还专门研制了装在坦克上的导弹及其发射装置,但后来却纷纷下马和停产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现代微电子技术的推动下,火炮精度实际上也进行了一次革命,命中精度大大提高,2000米原地对固定目标射击时的命中概率由原来的10~28%提高到80%,1500米行进间打活魂目标的命中概率也提高到60%以上。
  此外,激光半主动制导炮弹的研制成功使火炮的命中精度又提高了一步。除命中精度之外,坦克炮的最大特长就是毁甲能力较反坦克导弹好,由于现代坦克采用多层复合装甲和屏蔽装甲,只靠反坦克导弹的破甲弹头很难将坦克摧毁,而坦克炮则可发射脱壳穿甲弹、碎甲弹和破甲弹猛烈攻击之,因而作战效能优于导弹。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所以主战坦克至今仍以坦克炮为主战兵器。不过,配合主战坦克实施攻击作战的武装直升机、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和步兵战车等则装备反坦克导弹,有些还是专门打坦克顶部装甲的导弹。战场上,主战坦克的坦克炮和其它各种平台发射的反坦克导弹配合运用,其作战效能将会显著提高。
  世界上最重的坦克有多重?
  目前,世界上最重的坦克不过60多吨,火炮最大口径125毫米,越野时速55公里。但是,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德国建造的“鼠”式坦克竟是当今世界上最重坦克的3倍,达188吨,成为世界坦克史上最重的坦克。
  当时,为了对苏发动闪电式进攻,法西斯德国在坦克的战术技术性能指标上偏重于机动性和快速性,所以装甲较薄,重量较轻,一般在25吨以下,火炮口径也在20~75毫米左右。德军轻型坦克长驱直入前苏联腹地之后,在与苏T-34和KB型重型坦克的交战中显得身单力薄,损失严重,为此转而发展T-5“豹”式、T-6“虎”式和“鼠”式重型坦克。
  “鼠”式超重型坦克乘员8人,车长9米,高3.66米,宽3.67米,火炮口径达150毫米,外加两挺7,62毫米机枪,最大速度2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190公里,爬坡能力30“,越壕宽度4.5米,攀登垂直墙高0.72米,涉水深2米,正面装甲厚达200毫米,两侧装甲80~180毫米,后部装甲160~165毫米,顶部装甲100毫米,底部装甲50毫米,炮塔正面装甲竞达240毫米,俨然一个钢铁乌龟壳,当时曾被法西斯德国誉为无坚不摧的超级坦克。
  战争中生产了两辆样车,但在运往战场的途中被苏军炸毁了。
  坦克炮塔有什么作用?
  坦克一般都以火炮为主要攻击武器,所以炮塔自然就是必不可少的,坦克炮塔都能360°旋转,对来自各个方向的威胁目标实施攻击。炮塔处于全车最高位置,所以具有最厚的装甲,最好的倾斜角和矮小而流线的良好外形。
  瑞典S型坦克世界上有没有无炮塔的坦克呢?60年代末期,瑞典装备了一种3型坦克,它把105毫米火炮安装在车体上,这是迄今世界上唯一的一种无炮塔坦克。S型坦克战斗全重39吨,车体相当矮,只有1.9米,是世界上最矮的坦克。因105毫米火炮采用固定方式安装,故自身无法相对车体转动,也不能进行俯仰运动和行进间瞄准、跟踪和射击目标。每次射击前,必须先操纵车轮转向并控制悬挂装置改变车体俯仰姿态,使火炮瞄准目标后再行开火,所以炮手和驾驶员由一人兼任,否则无法协调。
  坦克装有炮塔威武雄壮,具有威慑力,战斗中也便于火力机动和行进间射击,同时也为坦克乘员和火炮控制提供一定的空间。但炮塔装甲厚,所以重量较大,有的达十余吨重,这对坦克的机动性非常不利。炮塔虽然防护力较强,但比无炮塔的S型坦克要高出半米多,所以遭受炮弹袭击的概率就要高一些。无炮塔坦克虽外观不甚威武,不便进行火力机动和行进间射击,但火炮身管长,射程较远,初速较高(1500米/秒),命中精度较好,可发射各种穿甲弹、榴弹,且可自动装弹,故射速能达10~15发每分钟,而一般带炮塔式坦克因人工装弹,每分钟只有8发左右。由于无炮塔,车体矮小轻巧,灵活机动,易于规避和突袭,被炮弹、导弹击中的概率相对高车体坦克来说要小一些。
  什么是坦克抢救车?
  坦克抢救车是装有专用救援设备的履带式装甲车辆,主要用于野战条件下,对淤陷、战伤和技术故障的坦克实施战地拖救、牵引后送或紧急抢修作业。必要时,它还可用于排除路障和挖掘坦克掩体等。通常装有拖救设备、起吊装置、驻锄和刚性牵引装置等,有的还携带拆装工具和部分修理器材。
  车上一般配2名乘员和2~3名修理人员。
  美陆军的M88A修理车二次大战中,坦克抢救车多用制式坦克底盘改装,大多依靠车钩牵引进行拖救作业,有的还装有绞盘和起吊设备。现代坦克抢救车仍采用制式坦克底盘,以使之具有与主战坦克相似的行驶速度、行程、越野、跨障、涉水、爬坡等机动性能和装甲防护能力。由于液压驱动技术的发展,现代坦克抢救车作业装置的工作能力、可靠性和自动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拖救装置是坦克抢救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铰盘发出25~45吨的牵引力,通过直径28.5~33毫米、长约60~200米的钢丝绳,拖救淤陷或掉人沟内的坦克。起吊装置的吊臂长达7~8米,最大起重能力为30吨,且可360°回转,能吊装坦克上的任何部件。驻锄可以用来挖土、平地,还可以插人士中,为坦克抢救车提供一个有力的支撑点,其支撑力最大可达70吨。牵引装置除钢丝绳外,还配有刚性牵引装置,使用安全、可靠,拖救速度快,能迅速将损坏的坦克拖至目的地进行修理。
  什么是坦克架桥车?
  坦克架桥车又称架桥坦克,是以制式坦克车体底盘为基础,去掉炮塔,代之以制式车辙桥以及架设和撤收机构发展成的装甲车辆。用于在敌火力威胁下快速架设桥梁,保障己方坦克及装甲车队安全通过反坦克壕沟、天然沟渠及河流等障碍。
  坦克架桥车最早是由英国人在1918年设计的。一次大战后,苏、法、意等国相继建成了试验样车,二次大战中,苏、德、英等国先后装备了用坦克底盘改装的坦克架桥车,当时的车辙桥主要有前置式、翻转式和跳板式三种类型。二次大战后,坦克架桥车性能显著提高,出现了以剪刀式和平推式为主的新型坦克架桥车。战后初期,英国首先制成了剪刀式坦克架桥车,50年代中期,前苏联制成了平推式坦克架桥车,70年代以来,捷克斯洛伐克、英国、德国和前苏联又相继研制成功剪刀式和多节平推式坦克架桥车。
  坦克架桥车战斗全重一般为30~56吨,乘员2~4人,行军状态车长11~18.5米,车宽2.0~3.3米,车高3~4.3米,桥长12~25米,桥宽3~4.2米,履带式坦克架桥承载量40~60吨。这种车辆的主要特点有三个:一是机动性好。由于采用制式坦克底盘改装,所以机动性能与坦克相仿,同样具有50~60公里/小时的最大速度、与坦克相似的最大行程以及越野、爬坡、涉水、克服障碍等方面的能力。由于具有良好的机动性,架桥坦克可随坦克、装甲车队一起行军或转战,战斗保障能力较强。二是防护能力转强。由于采用坦克底盘,所以乘员有装甲防护。在桥梁展开、架设及撤收过程中,人员无需走出车外,在车内通过电气设备操纵液压驱动机构即可完成。为了防御敌步兵和飞机的骚扰与攻击,架桥坦克上一般装有机枪、高射机枪等自卫兵器。三是架桥速度快。坦克架桥车的桥体多由合金钢或高强度铝合金制成,桥重10吨左右,与坦克炮塔重量相近。它能在2~5分钟内在水平或10°~15°的坡度上架设一座12~25米跨度的桥,承重40~60吨,撤收整座军用突击桥约需5~10分钟。
  什么是装甲车?
  装甲车是装有武器和拥有防护装甲的一种军用车辆,按行走机构可分为履带式装甲车和轮式装甲车。装甲车是坦克、步兵战车、装甲人员输送车、装甲侦察车、装甲工程保障车辆及各种带装甲的自行武器的统称。
  在装甲车辆中,除坦克、步兵战车和装甲人员运输车这三种主要车型外,还有装甲侦察车、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自行高炮、自行火炮和自行火箭炮,以及工程保障和后勤技术保障车辆等。
  装甲侦察车是一种装有侦察设备的车辆,分履带式和轮式两种,战斗全重5~18吨,个别可达19.5吨,乘员3~5人,车上配有20~30毫米机关炮和7.62毫米机枪,个别装有76~105毫米火炮和14.5毫米机枪。履带式装甲侦察车最大爬坡度可达70%,越壕宽达2.1米,通过垂直墙高度为0.7米。
  轮式装甲侦察车陆上最高时速105公里,最大行程800公里,最大爬坡度为51%。车上一般装有大倍率光学潜望镜、红外夜视观察镜、微光瞄准镜、微光夜视观察系统和热像仪等。昼间光学仪器对装甲车辆最大观察距离15公里,夜间一般为1.5~3公里。如装有雷达和激光测距仪,可观察20公里左右。目前,主要的装甲侦察车有美国的M3步兵战车、前苏联BPTIM装甲侦察车、法国AMX-I0RC轮式侦察车和英国的“蝎”式侦察坦克等。
  什么是两栖装甲车辆?
  两栖装甲车辆是不用舟桥、渡船等辅助设备便能自行通过江河湖海等水障,并在水上进行航行和射击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两栖装甲车辆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当时法国和美国首先试验了一种水陆两用坦克。
  1933年前苏军装备了T-37型水陆坦克,之后,又相继装备了T-38和T-40两型水陆坦克。二次大战期间,美日在太平洋战争中曾使用过此类坦克。前苏联战后发展了一种TIT-76轻型水陆两用坦克,美国则发展了一种可以空运的M55“谢里登”轻型水陆两用坦克,同时,还研制了LVTP-1至LVTp-7和AAv7系列两栖战车。
  根据阿基米德“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这个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即等于水的比重乘以物体人水部分体积,”的著名定律,坦克和装甲车也象潜艇那样靠密闭车体来获得一定的浮力。由于车体较小,远不如潜艇那样庞大,所以重量不能过大,否则很难保证具有正浮力。一般水陆两用装甲车辆的装甲都较薄,LVTP-7装甲车的车体干脆就是铝合金焊接结构。要保证良好的浮力,车辆密封性能尤为重要,一般水陆坦克的通气口等均开在车顶部,美国海军陆战队的LVTP-7装甲车在3.5米高的海浪中,可全车沉没10~15秒钟,可见其浮力储备系数和密闭性能是比较好的。
  美海军陆战队的LVTP-7两栖装甲输送车两栖装甲车辆在水上航行时主要靠推进螺旋桨推进,有的则靠履带转动划水前进,LVTP-7装甲车则采用了较为先进的喷水推进装置。一般履带划水航行可达5~6.5公里/小时,靠喷水推进器可达13.5公里/小时。
  什么是装甲输送车?
  装甲输送车是一种具有高度通行能力、用于输送步兵及物资的装甲车辆,分履带式和轮式两种。装甲输送车主要用于往战场输送步兵并对步兵进行战斗支援。必要时,可用车载武器和车载步兵的单兵武器遂行作战、侦察、巡逻和警戒任务。带有专用装置的装甲输送车还可用来牵引火炮、运送伤员、运送弹药和其它物资。
  法军VCR/TT装甲人员输送车装甲输送车战斗全重通常为6~16吨,乘员2~3人,载员8~13人,爬坡度25°~35°。履带式装甲输送车陆上最大时速55~70公里,最大行程300~500公里;轮式装甲输送车陆上最大时速可达100公里,最大行程可达1000公里。多数装甲输送车具有水上行驶能力,履带或车轮划水时最大时速5公里,装有螺旋桨或喷水装置时,速度可达10公里。
  装甲输送车是一种以运输为主、攻击为辅的装备,所以车载武器多以自卫式武器为主,通常为1~2挺中、小口径机枪。装甲输送车的防护能力较坦克和步兵战车差,一般只要求能防机枪枪弹和榴弹破片,同时具有一定的三防能力。
  什么是步兵战车?
  步兵战车是供步兵机动作战使用的装甲车辆,主要用于协同坦克作战,也可独立作战,消灭敌轻型装甲战斗车辆、火力支撑点、软目标及各种反坦克武器,必要时还可对付敌坦克及低空飞行的空中目标,步兵战车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装甲战斗车辆,它主要是为了满足现代战争条件下步但协同作战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在战术运用和设计思想上力求保持与坦克相当或快于坦克的行驶速度,以与之协同推进和配合作战。在机动性方面,要求公路行驶速度达65~80公里/小时,行程达500~600公里,最大爬坡31,越壕宽1.5~2.54米,通过垂直障碍高0.6~1米,多数能涉水和浮渡过河,水上速度6~8公里/小时。步兵战车战斗全重一般12~28吨,乘员2~3人,载员8~9人,必要时可空降或伞降,以提高其远程机动能力。
  美M2步兵战车在火力配备方面,一般都装有1门20~30毫米口径的机关炮,日本88式步兵战车的机关炮口径达35毫米,并加装了反坦克导弹,前苏联步兵战车的火炮口径最大已达73毫米。机关炮多为高平两用,既能对付地面目标,又能防空,炮弹一般采用自动装填,射速较高,可连发,一般车上配有4~9个射击孔。除机关炮外,还装有7.62毫米机枪和不同类型的反坦克导弹,同时配有红外、微光夜视和热成像等夜视装备。
  在防护力方面,步兵战车的装甲厚度一般为18~30毫米,比坦克薄,但比装甲输送车要厚一些。它的炮塔正面能防20毫米或25毫米炮弹,车体能防机枪弹和炮弹片,一般采用铝合金、钢装甲或间隙复合装甲。
  目前,最先进的步兵战车是美国的M2、前苏联的BMII德国的“黄鼠狼”
  和法国的AMX-I0P.其中,最重的是“黄鼠狼”,28.2吨;火炮口径最大的是BMTT,73毫米低压滑膛炮;行驶速度最快的是“黄鼠狼”,每小时75公里;行程最大的是AMX-I0P,600公里;越壕宽度最大的是M2,2.54米;通过垂直障碍最高的是“黄鼠狼”,l米;步兵武器射击孔最多的是BMTI,9个;装甲最厚的是“黄鼠狼”,30毫米。
  什么是装甲工程车?
  虽然现代坦克和其他装甲战车都具有一定的越壕、跨障、爬坡、涉水、潜渡或浮渡能力,但大兵团作战的地形十分复杂,不是所有地形上的全部障碍装甲车辆都能克服的,一些天然的和人造的障碍会阻挡装甲战车的去路,甚至使其身陷囹圄。因此,需要研制装甲工程车辆以解决大兵团作战战车行动保障问题。
  德军采用“豹”式坦克底盘改装的装甲工程车装甲工程车,又称战斗工程车,是伴随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作战并对其进行工兵保障的配套车辆,基本任务是清除或设置障碍、开辟通路、抢修道路、构筑掩体以及执行战场抢救任务;有装甲工程车还可以为战车涉渡江河、平整河床和整修堤岸。
  装甲工程车的用途不同,车上的作业装置也就各异,作业装置大致包括挖斗或铲斗、推土铲、液压绞盘和吊臂、地锚、地钻、扫雷犁或推土铲、破坏工事炮、爆破装药发射管或地雷撒布发射管。
  具有代表性的装甲工程车是德国“豹”式装甲工程车,该车由“豹”式抢救车发展而来,可以完成挖掘壕沟、平整土地、填埋弹坑、准备渡河、出入口岸、构筑土障和土墙、松土、清除障碍、钻地孔、起吊20吨重物和抢救车辆等作业任务。该车战斗全重40.8吨,乘员4人,最大公路速度65公里/小时,最大行程850公里、爬坡度60%,车上配有1挺7.62毫米机枪和1挺7.62毫米高射机枪。
  海湾战争中伊军损失了多少坦克?
  1991年,在海湾战争爆发以前,伊拉克构筑了大量反坦克工事:挖了一道又一道的壕沟,沟里布满石油桶和输油管,地上布设了数十万枚反坦克地雷,地上筑起一道道铁丝网,前沿阵地挖了一个个战壕,一辆辆T-72坦克掩蔽于其中。在第二梯队内,还准备了数千辆坦克和装甲车,形成了一个所谓攻不破、打不烂、炸不垮的“萨达姆”防线。然而,在2月24日凌晨开始的不到100小时的地面战中,多国部队就击毁和缴获伊军坦克4000辆,占前线部署总数的93%;摧毁其装甲车1800余辆,占前线部署总数的60%;摧毁各型火炮2140门,占前线部署总数的69%。伊拉克苦心经营和建造的“萨达姆”防线为什么在现代地面战争中一点也没发挥作用,丝毫也没阻挡多国部队的坦克和装甲车挺进呢?为什么在不到100小时的战斗中,多国部队坦克和装甲车毁损极小,而伊拉克数千辆坦克、装甲车和数千门火炮被摧毁了呢?这说明,现代陆战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萨达姆是用传统战术来反坦克、反装甲,而多国部队则用现代战术和装备来反坦克、反装甲,战争以铁的事实做出了结论:现代陆上战争已由过去的人喊马嘶、集群冲锋转变为看不见步兵的战场,飞行化、装甲化成了战争的主要特征。
  现代战争中怎样进行反坦克作故?
  从海湾战争来看,现代战争反坦克、反装甲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首先进行远程攻击和轰炸。适用于远程攻击的有反坦克飞机、反坦克直升机、多管火箭炮、榴弹炮等。海湾战争共持续了42天,其中空袭就占了38天。空袭中,多国部队频繁出动A-10攻击机和“阿帕奇”反坦克直升机寻歼伊军坦克,B-52战略轰炸机也对前沿地区进行地毯式轰炸,同时,多管火箭炮和榴弹炮也发射大量非制导和制导炮弹,从而使“萨达姆”防线趋于崩溃,第一梯队坦克和装甲车基本全被摧毁。
  其次,进行中距离攻击。地面战斗开始后,在A-10和“阿帕奇”的掩护下,数千辆坦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自行反坦克火炮等以正面和侧翼突破,开往伊科境内,寻歼第二梯队的坦克和装甲车。在一次战斗中多国部队以250辆MIAI主战坦克与伊共和国卫队的200辆T-72坦克在数十公里长的战线上摆下了二次大战以后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布阵,结果摧毁伊军其大批坦克。
  最后,进行近程攻击。在地面战斗中,有几次多国部队使用反坦克火箭筒和枪榴弹等也击毁过几辆坦克。
  从海湾地面战斗可以看出,现代战争中反坦克作战必须高度重视远、中、近程结合的火力配系,建立起一个从几百米到几百公里的远中近程紧密结合、空地一体高度协同的攻击型或攻势防御型作战网络。同时,在战斗中还要灵活运用攻击机、反坦克直升机、火箭炮、反坦克制导炮弹、未敏反坦克子母弹、反坦克导弹、坦克炮等各种武器。在未来战争中,也可能出现用地地战术导弹发射核或中子弹头攻击坦克的情况,对此应有足够的防范。
  导弹共分多少类?
  导弹是一种装有弹头、动力装置并能制导的高速飞行武器。它种类繁多,用途各异,目前仅在役导弹就有300多种,其中可供海军使用的导弹就有120多种。
  按作战使命分,一般可分为两类: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其中,人们习惯上把射程2000公里以下的称为战术导弹。
  按作战用途分,一般分为14类: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空对地、空对舰、舰对地、舰对舰、岸对舰、舰对空、潜对舰、潜对地、潜对空、空对潜、潜对潜。有人也沿用国外常用的Surface一词(即“地球表面”),把上述14类简化为四大类:面对面、面对空、空对面、空对空。
  按所攻击的目标分,即不管是从什么平台发射的,只以弹着点为准。这样,可分为8类:防空导弹、反舰导弹、反潜导弹、反坦克导弹、反辐射导弹、对地攻击导弹、反卫星导弹、反导弹导弹等。
  按导弹射程分,一般分为4类:近程导弹(1000公里以内)、中程导弹(1000~3000公里)、远程导弹(3000~8000)和洲际导弹(8000公里以上)。
  对于空海军所用的战术导弹,在空对空导弹中,可分为:近距格斗导弹(0.3~5公里)、中距导弹(5~30公里)和远距拦截导弹(30~180公里或更远)。
  在反舰导弹中,可分为:近程导弹(40公里以下)、中程导弹(40~200公里)和远程导弹(500公里以上)。
  按飞行弹道分,一般可分为两种: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飞航导弹)。
  弹道导弹是一种由火箭发动机推送到一定高度和一定速度后,发动机关闭,弹头沿预定弹道飞向目标的导弹。由于这种导弹靠反作用推力飞行,大多在无空气或空气稀少的高空飞行,因而没有弹翼。巡航导弹是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导弹,其外形与飞机相似,靠弹翼和尾翼来产生飞行的升力并保持稳定,因而也称作有翼导弹。
  导弹有哪些制导方式?
  导弹实际上就是一种无人驾驶的飞行器,制导系统就好比人的大脑和眼睛,引导导弹准确地寻找和攻击目标。导弹的制导系统有许多类型,一般按目标的运动特点和制导距离的远近可分为两大类:攻击静止面目标的远程制导系统,攻击运动点目标的近程制导系统。对于打击面目标的导弹来说,由于目标静止不动,因此制导系统可以不考虑目标的运动特性,而只考虑如何保证导弹沿预定弹道飞行的问题,自主式制导系统最适合这类导弹。对于打击运动目标的战术导弹来说,由于雷达制导系统对目标运动特性有较高的响应速度,技术上也较成熟,而且是唯一能够全天候作战的制导系统,所以应用较为广泛。红外成像、卫星定位技术以及复合制导技术等也正在装备使用。
  三种自动寻的制导方式按制导系统在导弹飞行全程中的作用,可分为初制导、中制导和未制导三大类。初制导主要用于弹道初始段,当导弹从发射起飞转入巡航飞行时,保证其进入预定的空域;中制导的作用是使导弹在飞行弹道中段保持正确的航向和飞行姿态;未制导用于飞行弹道未段,以保证导弹准确击中目标。
  按控制信号的来源和产生方式可分为四大类:自主式、遥控式、寻的式和复合式。
  自主式制导系统包括程序控制、惯性制导、天文导航、惯性、多普勒导航、惯性、天文导航和惯性、地形匹配等制导方式,主要应用干洲际弹道导弹和攻击面状目标的巡航导弹等。
  摇控制导系统主要包括指令制导、驾束制导、无线电导航、有线指令制导和卫星定位制导等。其中,指令制导中包括目视指令制导、无线电指令制导和电视指令制导;驾束制导中包括雷达波束制导和激光制导;无线电导航系统中包括双曲线导航和多普勒导航。
  寻的制导系统主要包括:主动式、半主动式和被动式三种。主动式寻的有雷达和声纳两种;半主动式寻的有雷达和激光两种;被动寻的有雷达、红外、声学和光学四种。
  激光波束制导原理复合制导系统有串联式、并联式和串、并联式三种。串联式有自主十寻的制导、自主半遥控制导、遥控十寻的制导、自主十遥控个寻的制导。并联式有主动十被动寻的、主动十半主动寻的、半主动十被动寻的。遥控卡寻的制导。串、并联式有自主十半主动或被动寻的、遥控个半主动或被动寻的、自主十主动或半主动寻的、遥控十主动或半主动寻的等。
  世界上第一枚用于实战的导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1944年6月13日,一架不明国籍的“飞机”拖着刺耳的尖叫声从2000米高度呼啸而来,继而落入英国伦敦,发出一阵猛烈的爆炸声,顿时楼房倒塌,市民死伤无数。这是什么飞机?为什么坠落后还能发出如此强烈的爆炸力和破坏力?英国空军开始出动战斗机群进行侦察和拦截,终于发现:它是一种外形酷似飞机、无人驾驶、能自控飞行和导向目标的新型秘密武器,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枚导弹——纳粹德国于1942年研制成功的V-l型导弹。
  V-1型导弹外形V-1导弹是一种机型导弹,总重2200公斤,弹长7.6米,最大直径0.82米,翼展5.3米,使用脉动式空气发动机,战斗部装药700公斤,以550~600公里/小时的速度航行时航程可达370公里,飞行高度2000米。发射时用弹射器弹射升空,然后按预定弹道自动操纵导弹飞行。
  V-2导弹V-2导弹是一种装有专门控制设备(钟表与凸轮机构),能自动控制火箭飞行速度和弹道的世界上第一个可控火箭武器。它是战后美国研制第一代弹道导弹的样弹,也是对战后导弹发展影响最大的一型导弹。V-2导弹重约13吨,长14米,最大直径1.65米,战斗部装药1000公斤,采用新型液体发动机推进,能以5倍音速(即5400公里/小时)的最大速度飞行,弹道高度80~100公里,射程320~480公里。1944年9月8日首次进行垂直发射试验,后来,德国又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射程达5000公里的两级推力弹道导弹方案,但没获成功战争就结束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V-1和V-2导弹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44年6月13日至9月4日盟军占领发射场止,v-l导弹就发射了8070枚,有23000多所建筑物被摧毁,5500余人被炸死。由于精度较低,飞行速度慢,结果有46%被英国地面防空炮火和战斗机击落,有25%因自身故障而坠毁,只有29%有效地轰炸了伦敦。
  V-2导弹由于性能大大提高,给盟国造成的损失更大。自1944年9月至1945年3月,德国共发射4320枚,其中1120枚射向英国,有1056枚命中目标;其余2500枚射向欧洲大陆;余下的700枚用于射靶训练。
  用以描述导弹的英文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我们在阅读报刊资料时,经常看到一些诸如SS-SS-N-2C、SLCM、SsM-1、ASM-X等用英文字母表示的导弹型号,它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
  用于表示导弹含义的字母主要有三个:A即为空中的意思;S是表示“面”的意思,有时也表示潜射的意思。所谓“面”可以是地面,也可以是水面,当然还包括水下;M是导弹的意思。另外,还有三个字母分别表示军种,即G为陆军,N为海军,A为空军。G有时也用以特指陆地。还有一个字母X,它表示正在研制,尚未定型。
  基于上述基本字符含意,常用的典型组合方式为:SSM——地对地或舰对舰SLBM——潜射弹道导弹SAM——地对空或舰对空AAM——空对空ASM——空对地或空对舰此外,还有几个常用的缩略语,它们分别代表:ICBM——洲际弹道导弹GLCM——陆射巡航导弹SLCM——潜射巡航导弹ALCM——空射巡航导弹HARM——高速反辐射导弹RAM——滚动弹体导弹ASROC——反潜火箭SUBRC——潜射反潜火箭
  导弹是怎样飞上天的?
  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被一层厚达3000公里的空气包围着,这些空气就称为大气。从海平面算起,大气共分五层:最贴近海平面的是“对流层”,它的厚度随地球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一般为8~12公里,即相当于珠穆朗玛峰那么高,云、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上面是“平流层”(亦称同温层),它的顶端距海平面32公里,这一层没有雷、雨和空气的上下对流,也没有水蒸气,只有空气的水平方向流动。平流层是载人气球和战斗机的创记录高度,一般情况下飞机都在平流层以下飞行。为了对付飞机,防空导弹也必须能够在平流层以下正常工作,但巡航导弹和反舰导弹、空地导弹等通常在1500~5000米的中、高空和500米以下的低空飞行;平流层上面是“中间层”,它的顶端距海平面80公里,这里空气稀薄;再往上是“高温层”,它的顶端距海平面400公里,由于太阳的短波辐射,能形成D、E、F1、F2等几个集中的电离层;最上面一层称作“外层”,距海平面400~1600公里,它就是常说的外层大气层。再往外就是太空了,其实外层和太空并无重大区别,登月火箭,人造卫星和洲际导弹都工作在这一层或这一层之外的太空。
  一枚导弹,少则几十公斤,多则几十吨甚至上百吨,它是怎样飞上天的呢?其中有许多奥秘,但最主要的一点是依靠火箭的变质量直接反作用运动,也就是说导弹是用火箭给“推”上天的。导弹只有克服地心吸引力才能起飞,所以,这就需要火箭要有足够大的推力,推力越大,飞行速度就越快,射程也就越远。目前常用的小型战术导弹,由于射程要求有限,一般采用1级半推力,即在开始起飞的3至5秒内,用火箭助推器把导弹推出去,之后,助椎器脱落,弹上主发动机工作。射程1万多公里的洲际弹道导弹则不然,必须用足够大推力的火箭把它推出大气层,然后再入大气层进行对陆攻击,所以,一般要用2至3级火箭进行助推。1级火箭将导弹发射出去,使之达到一定速度后,在燃料耗尽后脱落;2级火箭点火,进行接力式助推;推到最后,就剩下弹头和最后1级火箭了,负载减轻,阻力减小,所以未级推力火箭往往较小。
  导弹是怎样摧毁目标的?
  导弹是一种自动导向目标的现代化武器,它摧毁目标主要靠战斗部的破坏作用。导弹战斗部分普通装药和核装药两类,现代战争中使用最多的是普通装药战斗部,也称非核导弹战斗部。按照攻击目标的不同,这种战斗部通常可分三种类型:一种是爆破战斗部,又称压强战斗部。这种战斗部主要特点是装药量大,起爆后,壳体内装的高能炸药能在瞬间由固体状态变为高温高压气体。如在空中爆炸,则挤压周围空气,产生冲击波,摧毁目标;如在水中或地下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则更大,所以通常用来摧毁地面和水中目标,如阵地、桥梁、机场、舰船等。
  另一种是杀伤战斗部,它的主要特点是在爆炸瞬间壳体破碎成若干小破片,小破片以1000~3000米/秒的高速射向目标,造成杀伤效果。杀伤战斗部又分为整体型、预制型和半预制型三种,整体型结构较为简单,是靠爆炸时所形成的破片去杀伤目标,所以破片大小不匀,影响杀伤效果。预制型杀伤战斗部是将预先制作好的圆柱形、正方形、长方形、球形等各种各样的破片分层排列于战斗部内,起爆后便可以预制破片杀伤目标。半预制型杀伤战斗部是预先在战斗部内壁或外壁上刻制特定的刻槽,爆炸后能按所希望的破片形状杀伤目标。
  最后一种是反装甲战斗部,其主要特点是通过穿透目标装甲而进行延时起爆,以扩大爆炸威力和作战效能。这类战斗部分穿甲战斗部、聚能破甲战斗部和碎甲战斗部三种,导弹上最常用的是半穿甲战斗部和聚能破甲战斗部两种。半穿甲战斗部是靠导弹的冲击动能钻进装甲里面或贯穿装甲后爆炸,利用爆炸时所产生的爆炸气体、气浪的高速射流,击毁目标并杀伤有生力量。
  聚能破甲战斗部是将爆炸时的高温能量汇聚成一束强大射流,来穿透目标装甲,然后再用高速弹九杀伤目标或有生力量。
  此外,导弹战斗部还常采用多弹头杀伤目标,常用的有集束式多弹头、分导式多弹头和全导式多弹头等。
  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制导武器的战争是什么战争?
  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制导武器的战争是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爆发的英阿马岛海战,战争中交战双方使用的各类战术导弹、鱼雷、激光制导炸弹等精确制导武器,达17种之多。其中,英国使用的最多,有13种,包括声自导鱼雷、激光制导炸弹和空对空、空对舰、舰对空、地对空、潜对舰和反坦克等导弹。
  1982年5月1日,从阿森松岛起飞的一架“火神”式轰炸机飞抵马岛上空实施第一次空袭,接着,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2架“海鹞”式飞机参与了空袭,其中一架飞机用AIM9L“响尾蛇”导弹击落了第一架阿军飞机。次日,英“征服者”号攻击型核潜艇在马岛以南海域发射两枚“虎鱼”鱼雷,击沉阿海军13600吨级大型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
  5月4日,阿空军一架“超军旗”式战斗机,在马岛以北海域用一枚AM-39“飞鱼”导弹向3500吨级的英海军导弹驱逐舰发起攻击,该舰中弹后不到4小时便沉入海底。继而,英海军2700吨级的“热心”号护卫舰、2700吨级的“羚羊”号导弹护卫舰、3500吨级的“考文垂”号导弹驱逐舰、14900吨级的“大西洋运送者”号货船及4400吨的“加拉哈德爵士”号登陆舰相继被阿空军击沉。
  阿海军首战失利后,所有舰艇畏缩港内不敢出击。英海军利用舰载直升机所携的“海上大鸥”反舰导弹四处寻歼在封锁区外缘巡逻的阿海军舰艇,终于击沉其巡逻艇1艘,重创2艘。为了增大对舰突击威力,英海军还特意为“猎迷”式海上巡逻机改装了“鱼叉”反舰导弹,并在“火神”式轰炸机上改装了“百舌鸟”式反辐射导弹。“鱼叉”导弹虽未获战机,“百舌鸟”却在袭击阿根廷港的战斗中屡建战功,摧毁了不少阿军雷达。英军登陆后,用“米兰”式反坦克导弹轰击阿军坚固防御阵地,效果很好。此外,英军还使用了在地面上用激光器指示目标,引导空投激光炸弹轰炸的方法,命中率也很同。
  在防空作战中,英军损失36架飞机,阿军损失117架。在阿军所损失的飞机中,除31架被摧毁于地面之外,其余86架均在空中被击落。其中,被AIM-9c“响尾蛇”空空导弹击落的17架,被“海狼”近程舰空导弹击落的5架,被“海标枪”区域舰空导弹击落的8架,被“海猫”近程舰空导弹击落的10架。此外,被“轻剑”地空导弹击落的20架,被“吹管”地空导弹击落的11架,被“毒刺”地空导弹击落的1架。其余14架,均为机炮或地面炮火击落,仅占总数的16%。由此可见,精确制导武器在战争中是多么重要。
  什么是美苏中导条约?
  1987年12月8日,美苏首脑在华盛顿签署了历史上第一个销毁核武器的国际条约——《苏美两国消除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在条约生效后3年内,苏美两国已部署和未部署的射程在500~5500公里的中程和中短程导弹将全部销毁,而且以后也不得试验、生产和拥有这些武器。同时,与这些导弹配套的各种设备和设施也都要销毁。
  为保证条约的实施,允许双方进行现场核查。
  根据中导条约,前苏联应销毁的导弹数为1752枚(其中中导826枚,中短导926枚),美国应销毁的导弹数为859枚(其中中导689枚,中短导170枚)。其中不包括美国郡署在西德的“潘兴”IA导弹和前苏联已生产但尚未装备的SSC-X-4陆射巡航导弹(这些导弹也在销毁之列)。
  在确定要销毁的中程导弹中,前苏联的主要型号为:ss-20导弹650枚,SS-4导弹170枚,SS-SS-5导弹6枚。美国的主要型号为:“潘兴”I号导弹120枚,BGM-109G“战斧”陆射巡航导弹569枚。这些导弹中,射程较大的有:ss-20为5000公里,SS-5为4100公里,ssC-X-4为3000公里,“战斧”BGM-I09G为2500公里。弹头威力较大的为:SS-4和SS-5为IX100万吨,ss-SS-20为3X15万吨。命中精度最高的为:“潘兴”I号45米,“战斧”
  BGM-I09G为30~100米,SS-20为400米。装备时间最短的为:SSC-X-4已生产尚未装备,“潘兴”I和“战斧”BGM-I09G均为1983年,SS-20为1977年。
  在确定要销毁的中短程导弹中,前苏联为:SS-12导弹,726枚;ss-23导弹,200枚。美国只有一型,即“潘兴”IA导弹,170枚。这些导弹中,射程最大的依次为:SS-12,900公里:“潘兴”IA,740公里。弹头威力最大的依次为“潘兴”lA,40万吨;SS-12,20万吨。命中精度CEP最小的为“潘兴”lA和SS-23,均为400米。装备时间最短的为“潘兴”lA,1985年。
  从上述销毁方案可以看出:前苏联应销毁的导弹总数比美国多一倍,由于650枚SS-20导弹每枚可携3个分导弹头,所以应销毁的弹头数又多出几百个,可见前苏联是做了某些让步的。另外,苏美中导谈判从1981年10月开始,6年中“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吵吵得挺凶,一个协议也没达成。这一中导条约的签订,说明前苏联在三个原则性问题上作了重大让步:一是中导与SDI问题,前苏联原坚持一揽子谈判,美国反对,结果还是没涉及SDI;二是所谓“全球双零点方案”,即美国要求前苏联把中导和中短导一枚不留,统统销毁,双双削减为零。前苏联则希望保留亚洲部分用以威慑日本和中国的100枚SS-SS-20导弹,结果还是实现了“双零点方案”;三是现场核查问题,前苏联反对进行现场核查,在美国的坚持下,它不仅同意到导弹基地,试验、贮存、训练和销毁设施现场进行核查,还同意到SS-20生产工厂进行现场核查。
  应该说,中导条约的签订是件好事,它虽然仅占美苏核武库总数的3~4%,但消除了欧洲和亚洲交界地区的核威慑,对今后远程和洲际导弹的谈判奠定了基础。当然,何时能就远程、洲际和潜射弹道导弹进行谈判和销毁,目前还是个谜。
  美苏中导条约中要销毁的中程导弹有哪些型号?
  1987年12月8日,美苏首脑在华盛顿签署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销毁中程导弹的条约。条约规定:在条约正式批准生效后3年内全部拆除和销毁射程1000~6000公里的地、地中程导弹有:美国的“潘兴”Ⅱ弹道导弹和BGM-I09C“战斧”陆射巡航导弹,前苏联的SS-4和sS-20弹道导弹。销毁的这些导弹仅占美苏核武库总数的3~4%。且大都部署在欧、亚地区。
  美国“潘兴”Ⅱ式导弹起竖在发射车上“潘兴”Ⅱ号导弹是美国70年代研制、80年代初服役的一种带未制导装置的2级固体火箭推进的弹道导弹,是美国在西欧与前苏联SS-20中程导弹相抗衡的主要武器,它在西德部署有108枚。这种导弹全长10米,弹径1米,发射重量7200公斤,弹道高度300公里,速度12乌赫,射程1800公里,命中精度25~40米。该导弹的最大特点就是再入飞行器能机动、有制导。“潘兴”Ⅱ号导弹采用了惯导加雷达区域相关未段修正的新型制导方式,确保在距地面15公里高度时未制导系统开始工作,用弹头上的雷达天线对目标区进行扫描,然后再与预存的目标特性进行对比,以验明正身,准确地击毁目标。
  BGM-I09C是“战斧”系列导弹中的海射型,射程2500公里,自1983年开始在欧洲部署,总数达265枚。由于美国在中导谈判中始终坚持海军武器不容谈判这一强硬立场,所以海基BGM-109C“战斧”导弹不在销毁之列。
  ss4是前苏联50年代未装备的一型淘汰型装备,只有112枚在役,因此列不列在销毁清单之内也要退役。
  ss-20是前苏联1977年以后部署的一型能公路机动发射、可携3个分导式弹头的2级固体弹道导弹,是前苏联战区核力量的中坚,性能较为先进。
  SS-20全长16米,弹径1.7米,发射重量35.4吨,最大射程5000公里,命中精度300米,弹头威力3×15万吨。
  美苏中导条约中要销毁的中短程导弹有哪些型号?
  中导条约中规定:前苏联销毁726枚ss-12和200枚SS-23中短程导弹,美国销毁170枚“潘兴”IA中短程导弹。同时规定,上述导弹必须于条约生效后18个月内全部销毁,并部署了核查事项。
  80年代未以前,前苏联在役中短程导弹(即战术地地导弹)主要有“蛙”7、sS-21、“薄板”ss-12、SS-22、“飞毛腿”BSS-23等;美国在役中短程导弹主要有“长矛”和“潘兴”lA.SS-12是一种单级液体弹道导弹,属第二代战术地地导弹,1969年服役,以旅为单位编入前苏陆军方面军,主要用以突击敌纵深700公里内的目标。
  SS-l2全长11.25米,弹径1米,发射重量6.8吨,核弹头最大威力100万吨,命中精度900米。SS12导弹单发密封装于一辆运输。起竖。发射车上,越野机动发射,作战准备时间20分钟。
  SS-23属第三代战术地地导弹,1979~1980年装备前苏陆军火箭兵,以旅为单位编人集团军或方面军,每旅下辖3个营,每营下辖6个连,每连1部发射车。ss-23采用一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射程300~500公里,命中精度150~300米,可携常规、化学或20吨TNT当量的核弹头。
  “潘兴”IA是美国第二代战术地地导弹,1969年装备陆军,以营为单位配属到集团军用运输-起竖-发射车机动发射。这种导弹为两级固体发动机推进,全长10.5米,弹径1米,发射重量4.6吨,最大射程720公里,命中精度400米,弹头最大威力40万吨TNT当量。
  核导弹怎样销毁与核查?
  中导条约规定了三种销毁方法:一是用炸药炸毁;二是将导弹固紧,点燃发动机烧毁,未烧毁部分用机械方法销毁,使之完全报废;三是将导弹核弹头拆除后,向指定溅落区发射。但用发射方法销毁的导弹不得超过100枚,而且不能借此用以数据测试或作为靶弹,再次发射的间隔时间不能少于6小时。条约中没对核弹头如何销毁规定明确的要求,只是规定将核装置在销毁之前拆除。据说,这些核装置可以和平利用作为能源和燃料。对于导弹发射装置的销毁也作了规定:发射装置与导弹一起或单独炸毁、碾碎或压扁;起竖发射装置应从发射车底盘处拆除,其部件从非接口处切开,其它辅助设备也要拆除和切开;固定设施等应拆除或炸毁。
  为了保证条约的实施,双方可组织200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检查,前苏方允许现场检查的有84个点(含国外7个点),美方允许检查的有34个点(含国外12个点)。检查工作将持续13年,在头3年里,各方每年可进行20次检查;此后5年中,每年可进行15次;在最后5年中,每年检查10次。主要检查内容是原始资料、销毁情况和工厂停产情况。
  战略弹道导弹有哪些主要特点?
  战略弹道导弹和其它类型导弹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弹体庞大,外形简单。弹道导弹是一个庞然大物,在世界各种武器中,没有任何一种武器在尺寸、重量上能与它相提并论。对地地导弹而言,一般弹体长10~30米,直径1~3米,发射重量凡十至几百吨。其中,世界上最长的地地导弹已达到37米(前苏SS-9),其次为36.6米(前苏SS-18);弹径最大的导弹已达3.4米(ss-9),其次为3.35米(SS-18);发射重量最大的导弹已达220吨(sS-18),其次为200吨(ss-9)。对潜地导弹来说,一般弹体长不超过10米,因为太长就很难垂直装在潜艇里;直径不超过2米;发射重量在12~30吨之间。其中,世界上最长的潜地导弹已达16.9米(前苏ss-N-23),其次为15米(前苏ss-N-20);弹径最大为2米(ss-N-20),其次为1.83米(前苏SS-N-8和SS-N-18);发射重量最大为60吨(sS-N-20),其次为57吨(美“三叉戟”Ⅱ)。在外形结构方面,弹道导弹通常为圆柱形结构,没有弹翼,发射时靠助推火箭垂直上推,火箭的推力就是导弹的升力,因此外形无需象飞航式导弹那样复杂。
  二是射程远,速度快。世界上没有任何武器能在射程和速度方面堪与弹道导弹相提并论。人们通常把1000公里以下的称为近程弹道导弹,把1000~3000公里的称为中程弹道导弹,把3000~8000公里和8000公里以上的分别称为远程弹道导弹和洲际弹道导弹。近程弹道导弹一般不发展,地地中程导弹只有5个型号:美国的“雷神”、“丘辟特”、“潘兴”Ⅱ和前苏联的sS-4、SS-5;潜地中程导弹也有5个型号:美国的“北极星”A1、A2,法国的M1和前苏联的ss-N-5、SS-N-6I.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型号较多,其中射程最远的地地洲际导弹可达16000公里(前苏SS-N-18Ⅲ),其次为13000公里和12900公里(前苏SS-24和SS-26);射程最远的潜地导弹为11000公里(美“三叉戟”Ⅱ),其次为9100公里(前苏sS-N-8)。弹道导弹由于利用空气稀少的高空和外层空间进行弹道平飞,所以空气阻力几乎没有,飞行马赫数可高达13~14,甚至能达20以上的超高速,这是任何其它武器所无法比拟的。
  三是精度高,威力大。命中精度是弹道导弹的关键性指标之一,因为在战斗部当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能把命中精度提高10倍,那么摧毁能力便可提高100倍!弹道导弹的命中精度通常用圆概率误差来表示,它的偏差量越小,说明导弹命中精度越高,美国在研制第一代地地弹道导弹时,射程虽只有2400公里,圆概率误差居然达8000米之多;然而,第四代“潘兴”Ⅱ型中程导弹射程1800公里,圆概率误差仅25米;第五代“诛儒”导弹射程远达11400公里,圆概率误差却只有120米,可见其作战效能的提高是何等明显。打击威力也是弹道导弹最重要指标之一,它一般用TNT当量表示,即一枚100万吨级核战斗部爆炸时,它所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00万吨梯恩梯炸药爆炸时所释放的总能量,地地导弹核战斗部TNT当量最大的为2500万吨(前苏SS-9),其次为2400万吨(前苏SS-18Ⅰ);潜地导弹核战斗部TNT当量最大为180万吨(前苏SS-N-20),其次为150万吨(前苏SS-N-23)。
  分弹头最多达14个(美“三叉戟”Ⅱ“)。其次为8~9个(前苏ss-N-20)。
  地地战略核导弹共发展了几代?
  地地战略核导弹是三位一体战略核攻击力量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投掷重量大、射程远、命中精度高,反应时间短、戒备率。高,以及指挥、控制和通信较为可靠等特点。但是,由于现役地地战略核导弹大都采用地下井固定发射方式,因而战时易遭摧毁,生存能力很低。地地战略核导弹主要是美苏两家在竟相发展,经过40多年的较量,目前已发展了五代,是导弹武器中发展最快、技术最先进、更新换代周期最短的一种武器。从美苏两家五代核导弹的总体情况来看,美国在命中精度及作战性能方面居领先地位,前苏联则在导弹数量、总投掷重量、弹头数量和当量方面更胜一筹。
  什么是第一代地地战略核导弹?
  第一代导弹是战后至50年代末期发展的美苏在纳粹德国V-2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利用从德国掠取的导弹专家和大批技术资料分别研制的“宇宙神”D、E、F,“大力神”I、“雷神”、“丘辟特”和ss-4、5、6型地地核导弹。
  这一代核导弹只是解决了有无问题,在技术性能方面还比较差,反应时间较长,均为单弹头,圆概率误差最大能达8000米。当时,导弹的最大射程已达10000公里,起飞重量最大为122吨,弹头威力最大为500万吨(“宇宙神”)。
  什么是第二代地地战略核导弹?
  第二代导弹是50年代未至60年代中期发展的,主要型号是美国的“大力神”I、“民兵”IA、IB和“民兵”I,前苏联的SS-7和SS-8等。这一代导弹主要是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性能,发动机改为固体推进剂,反应时间有所缩短,核弹头加装了突防装置,命中精度、比威力和可靠性都有所提高。这一代导弹的最大起飞重量为80吨(SS-7),最大射程为11000公里(“民兵”Ⅰ和SS-7),命中精度CEP最小已达560米(“民兵”Ⅰ),弹头威力最大1000万吨(“大力神”Ⅰ)。
  什么是第三代地地战略核导弹?
  第三代导弹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期发展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民兵”ⅢMKI2和“民兵”皿MKI2A,前苏联的Ss-9Ⅰ、Ⅱ、Ⅲ、Ⅳ,SS-ⅠⅠ、Ⅱ、Ⅲ和SS-13.这一代导弹的突出特点是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和打击硬目标的能力,开始采用分导式多弹头,命中精度也有进一步提高。在主要技术性能方面,起飞重量最大为200吨(ss-9),最大射程为12000公里(Ss-9、ss-11Ⅱ),圆概率误差CEP最小为185~220米(“民兵”),弹头数量最多为3个(“民兵”、SS-ⅠⅠ),导弹威力最大为2500万吨(ss-9Ⅱ)。
  美国第四代MX导弹可带10个弹头,每个弹头对前苏联导弹井的摧毁概率为0.87,是当今世界上杀伤能力最强的导弹
  什么是第四代地地战略核导弹?
  第四代导弹是70年代初至70年代未期发展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潘兴”Ⅱ和MX导弹,前苏联的SSl71、Ⅱ、Ⅲ,sS-l8Ⅰ、Ⅱ、Ⅲ、Ⅳ,SS-l9Ⅰ、Ⅱ、Ⅲ和SS-20.这一代导弹的主要特点是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和摧毁目标的能力,导弹的主要特点是投掷重量大,可携性能先进的分导式弹头,命中精度有所提高。在技术性能方面,起飞重量最大为220吨(sS-18),最大射程达16000公里(SS-18Ⅲ),圆概率误差CEP最小90~120米(MX),分导弹头数量最多为10个(MX和sS-l8Ⅳ),导弹威力最大为2400万吨(SS-18Ⅰ)。
  什么是第五代地地战略核导弹?
  第五代导弹是70年代末期以后发展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诛儒”,前苏联的sS-24、SS-25、sS-X-26和ss-x-27.这一代导弹的突出特点是导弹向小型化、机动化、高突防、高精度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生存能力和打击硬目标的能力。在技术性能方面,最大起飞重量已从原来的220吨降到80吨(sa-24),象“侏儒”导弹只有16.8吨;最大射程已创历史最高记录,达13000公里(sS-24);圆概率误差CEP降至120米(“佛儒”);分导弹头数量最多仍为10个(SS-24);导弹威力最大为10X35万吨(ss-24);发射方式由原来的地下井转为公路机动(“侏儒”和SS-25)和地下井及铁路机动(st-24)发射。
  为什么“潘兴”Ⅱ式中程弹道导弹是世界上命中槽度最高的导弹?
  50年代美国研制的第一代中程弹道导弹,射程虽只有2400公里,圆概率误差却竟然达8000米!
  80年代初期美国研制的第四代中程弹道导弹“潘兴”Ⅱ号,射程1800公里,圆概率误差仅25米,成为世界弹道导弹中命中精度最高的一型导弹。
  “潘兴”Ⅱ号导弹飞行顺序以及雷达相关制导示意图“潘兴”Ⅱ号导弹是怎样提高命中精度的呢?奥秘就在于未段的雷达区域相关制导装置。该导弹是2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的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弹道高度300公里,飞行写赫数12.在主动段和中段完成之后,未段开始带着再人飞行器进入大气层。在15公里高度上,再入器头部防护罩脱离,雷达天线以每秒两周的速度向目标区域进行扫描,并不断将目标区域的真实图像经模拟后输送人计算机,与预先存储的、经卫星侦察测定的目标参数进行对比和相关处理。如发现弹头偏离攻击轨迹,测算出偏差量并及时送入计算机,从而修正惯导指令,使弹头重新回到预定轨迹上来。如此往复四次,一次比一次精确,一次比一次具体,所以弹头就象长了眼睛一样照准目标冲击。
  对于战术地地导弹来说,它不象远程或洲际弹道导弹那样以打击面状目标为主,硬目标为辅。相反,它主要以打击敌导弹基地、飞机场、指控中心、桥梁等点状硬目标为主,所以误差过大将难以发挥作战效能,命中精度自然成为其主要的战术技术指标。“潘兴”Ⅱ号导弹不仅打得准,而且相当狠,摧毁能力非常强。它所携带的一枚核弹头威力虽只有1万吨TNT当量(世界最小的当量),但能用3种方式爆炸:空中爆炸、地面爆炸和钻地爆炸。根据不同的攻击目标,可以选择不同的装药和爆炸方式(有时可装400公斤常规炸药),其中最历害的是钻地爆炸方式。这种弹头装有高强度合金钢外壳,能以巨大的冲击力和超高速钻入土层或混凝上以下爆炸,以摧毁飞机地下掩体或指挥部等坚固目标。早期进行的样弹试验表明:钻地弹头以610米/秒高速钻人地下,弹头竞无任何变型。
  什么是短程弹道导弹?
  短程弹道导弹属于地地战术导弹范畴,射程一般在1000公里以下,可携带核弹头或常规弹头,主要用于攻击地面炮兵射程之外敌战役战术纵深内的固定及活动目标,如核武器发射阵地、前沿飞机场、坦克集群、部队集结地、固定防空阵地、交通枢纽等。
  短导的研制是从40年代未开始的,目前已发展了20多种类型,装备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短导的研制和生产主要集中在美、苏、法三国,但武器扩散都相当严重,目前拥有此类导弹的有: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土耳其、希腊、法国、前苏联、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古巴、匈牙利、埃及、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科威特、伊朗、沙特阿拉伯、印度、以色列、北朝鲜、韩国、也门等。
  短程地地战术导弹之所以受到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青睐,主要原因是:它可换装化学和常规弹头,能给对方以常规威慑,给其造成军事和心理压力;战争中能有效杀伤对方有生力量,并能攻击城市等面状目标;作为战场压制兵器,比火炮的射程远,威力大;和飞机相比,具有易于突防,不受气候影响和减少人员伤亡等显著特点。
  美国“长予”导弹改进型目前,苏、美、法三国现役短程地地战术导弹有:前苏联的“蛙”7、SS-21、“飞毛腿”B、SS-23、“薄板”、sS-22;美国有“长矛”、“潘兴”LA;法国有:“哈得斯”(又译“冥王星”)。
  战略弹道导弹是怎样飞行的?
  我们知道,飞机、巡航导弹和各种各样的飞航式导弹,它们之所以能够飞行,主要是借助于发动机的推力、机翼或弹翼的升力和尾翼的平衡力来保持正确的飞行姿态和所需要的稳性。战略弹道导弹在助推火箭将其推出大气层后就全部脱落和分离了,光靠一个光溜溜圆柱状的弹头,在失去发动机的情况下是怎样飞往万里之外并击毁目标的呢?
  实际上,弹道导弹的飞行原理和枪弹、炮弹的飞行原理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只要炮弹或枪弹离开炮口或枪口时的初速大,只要所选择的射击高低角合适,炮弹或枪弹就会以初速赋予它的推力靠惯性按抛物线弹道飞行,最终击中目标。也就是说,初速越大,惯性就越大,炮弹或枪弹就飞得越高。飞得越高,抛物弹道就越高,射程自然就远了。弹道导弹看上去很复杂,实际飞行弹道就是这么个原理。它靠什么获得一个足够大的初速呢?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导弹升空时发动机点火、地面浓烟滚滚的景象。一般洲际导弹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时有三级就可以了,如选用液体发动机只要两级就行。发动机以巨大的推力,在克服地心吸引力之后将导弹垂直推上天空,约10秒钟后,发动机推进方向有所转变,开始控制导弹向目标方向缓慢转弯。1级火箭发动机燃料耗尽之后便自动分离,2级或3级火箭继续接力助推,到最后一级发动机熄火的时候,助推段(称为主动段)宣告结束。对中远程导弹来说,这一段约为100公里,对洲际导弹来说,可达200多公里(因为飞得越高,射程越远),飞行时间约为6~8分钟。
  导弹在火箭发动机的推动下,穿越厚达100~200公里稠密的大气层之后,进入到一个几乎没有空气的真空世界中。在那里没有空气阻力,也没有任何力的作用,只有地心吸引力。这样,导弹弹头便可依仗最后一级发动机赋予它的最后推力和动能,靠惯性继续向上爬升。由于地心吸引力的作用,使弹头逐渐减速,导弹初速和初始动能消耗完之后,弹头不得不在地心吸引力的作用下按抛物线下降弹道下滑,这就是所谓的重返大气层飞行,也称再入段飞行,一般选在距地面80公里左右。
  由于越接近地球地心吸引力越大,所以弹头再入大气层后下降速度越来越快,远程导弹可达7公里/秒。越接近地球,空气越稠密,阻力也就越大,所以气动加热现象非常严重,如果导弹不做防热处理,就很可能被烧毁。再入大气层后的弹头可以利用惯性制导、星光或雷达进行制导,最终精确命中目标。至此,一个按抛物线运行的完整的椭圆形导弹飞行弹道即告结束。
  战略弹道导弹是怎样进行固定发射的?
  弹道导弹和一般巡航导弹及战术导弹不同,它弹体极为庞大,外型尺寸也很大,目前世界上发射重量最大的导弹已达220吨,弹体最长达37米,弹径最大已达3.4米。如此庞大的武器要想利用一般的平台把它发射出去是很不容易的。目前,国外常用的发射方式有两种:即固定发射方式和机动发射方式。
  固定发射方式是一种最早采用的发射方式,第一、二、三代地地战略导弹基本都是采用这类发射方式。固定发射方式又分为地上发射、半地下发射和地下发射三种形式。地上发射方式就和航天飞机及卫星的发射差不多,将发射装置、检测和保障设备全部暴露在地面上。前苏联第一代sS-6和美国的第一代“宇宙神”、“雷神”。“丘辟特”等基本都是采用这种发射方式进行发射的。由于这种发射方式极易暴露目标,所以后来发展了半地下发射方式,就是把导弹配置在掩体或壕沟内,发射时打开掩体,竖起导弹便可发射。
  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还可将导弹置于坑道内,以增强防护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从第二代地地导弹开始,广泛利用地下井发射弹道导弹。地下井发射有两种方式:一是井口发射,即将地下储存的导弹通过提升设备将其升至井口再行发射,如“大力神”I就是采取的这种发射方式。二是井下发射,即直接从井下的发射台上发射导弹,如“大力神”I和“民兵”
  等都是采用的这种发射方式。井下发射导弹分为热发射和冷发射两种,所谓热发射就指导弹发动机在井下点火,因井内要承受发动机排出的火焰和高温燃气的影响,故称之为热发射。所谓冷发射就是借助于压缩空气把导弹从井下或潜艇发射装置内弹射出去,直到导弹飞离井口或海面以后才开始点火,这就是冷发射。
  战略弹道导弹是怎样进行机动发射的?
  在空间侦察技术日臻完善的情况下,固定式发射装置无论采,取什么隐蔽方法,因它毕竟是固定发射阵位的一种发射,所以战时极易遭第一波打击。
  目前发展的炸弹和导弹,具有钻地十几米延时起爆的功能,所以仅靠加固地下井是一种消极防御、亡羊补牢的办法。从第四代地地导弹开始,就已经使用机动发射方式。由于战略导弹体积过于庞大,一般车辆难以携载,故在发展中遇到了不少麻烦。空中发射曾进行过不少探索,终因导弹体积太大而作罢。目前,机动发射方式只有两种形式,一是地面机动,一是水卞机动。
  地面机动发射主要采用越野机动、铁路机动和隐蔽机动方式。越野机动叉称公路机动,即把整个导弹系统装在大型拖车——发射车上,进行射前准备并完成发射。这种发射方式过去只能发射中程导弹,80年代以来,由于洲际导弹体积和重量的缩小,也可进行公路发射,如前苏联的ss-20、ss-25和美国的“侏儒”等。铁路机动方式和公路机动的道理一样,只不过是因为弹体过于庞大,公路不便运载而转用轨道而已,这种发射方式有前苏联的ss-24等。隐蔽机动又称浮动发射,是指导弹平时在专门构筑的掩体内,作无规律的运动,战时进行游动式发射。
  水下机动发射是把导弹装到潜艇上,利用潜艇水下机动的特点来发射导弹,达到神不知鬼不觉,我能打击敌人,而敌无法发现我的目的。核潜艇一昼夜可潜航1000公里以上,而且连续在水下航行3个月不用上浮,不用补给,隐蔽时可在300米以下潜航,发射时可以接近目标区水域,也可以远距发射,只要导弹射程能在8000公里以上,就能保证从海上攻击世界上任何一块陆地。射程超过10000公里时,基本不用远航,在领海内水下发射导弹就能摧毁目标,可见潜射导弹是一种非常好的发射方式。它不仅水下机动性好,生存能力也强;可达90%以上,而固定式发射只有10坟,所以,美苏英法都非常重视发展潜射导弹,美国准备把60%以上的战略导弹都移到水下发射。
  在载弹量方面,除美国的“俄亥俄”级载24枚、前苏联的“台风”级载20枚外,其余潜艇一般都携16枚导弹,水下采用冷发射方法进行发射。
  战略弹道导弹怎样才能突防?
  矛和盾历来是在对立中发展起来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了谁都难以发展和完善。战略弹道导弹的发展也是这样,一型新导弹刚刚服役,一套新的反导防御措施便接瞳而至。如何突破对方布设的天罗地网,使导弹快速准确地命中目标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导弹突防问题。
  要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必须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采取有源和无源干扰的方法,对敌反导雷达等预警和侦察设备实施电子干扰。常用的办法有两种:让弹头拖带或释放假目标、箔条、干扰丝等消极干扰物,在空中形成一个个干扰云和干扰“走廊”,使敌雷达迷盲,无法辩认真假目标。
  美国的“民兵”、“海神”导弹弹头中装有总重122公斤,多达1亿根涂有铝粉的金属丝,接近目标时抛撒开来后可形成一个320×720公里的“空中走廊”,在敌反导雷达无所措手足之时,导弹乘机突防而至。除消极干扰外,有些弹头还带有有源积极干扰设备,向反导雷达发射功率强大的无线电、噪音等信号,进行主动式对抗干扰或欺骗干扰。其次,是发射假弹头,以假乱真,掩护真弹头突防;第三是采用集束式多弹头,分散目标反导的注意力,让它顾此失彼;最后是采用分导式多弹头和机动式弹头等,把一个母弹头分成若干个子弹头,让母、子弹头都具有机动能力和制导能力,而且相互间隔数十、乃至数百公里,造成大区域散布,不规则俯冲,从而给敌造成饱和式袭击,以达突防之目的。
  为什么要发展多弹头导弹?
  1945年8月6日,美国B-29轰炸机仅向日本广岛上空扔了一颗20000吨TNT当量的原子弹,就摧毁了81%的市区建筑物。伤亡人数占全市人口的56.9%。1965年,前苏联研制的SS-II型洲际弹道导弹,弹头威力为2500万吨TNT当量,比扔在广岛的那个“小男孩”核炸弹的当量大1250倍!如此大的摧毁威力如果用于摧毁城市等军政目标是否必要呢?计算表明:要想使一座人口集中的城市遭到中等规模、甚至更为严重的破坏,需要产生0.35公斤/平方厘米的超压。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一个超压呢?一个方案是造用一颗当量为100万吨的核弹头,它爆炸后能在156平方公里内产生这一超压;另一个方案是选用3颗当量分别为20万吨的核弹头,它们爆炸后每颗弹头能在53平方公里范围内产生这一超压,如果3颗核弹头在该城市内均匀分布,那么,它所发挥的破坏效能和100万吨单弹头所发挥的破坏效能相同。由此计算得出:如果1颗100万吨当量的单弹头对城市一类面目标摧毁能力为1的话,那么,3颗20万吨当量多弹头的摧毁能力就为1.03.也就是说,用3颗2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虽然比1颗100万吨级的核弹头少40万吨,但摧毁效能反而更好一些。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发展多弹头导弹呢?
  鉴于上述考虑,加上60年代初期以来美苏双方都加强了反导战略防御措施,使导弹突防越来越难。于是,人们开始考虑发展作战效能高、又能突防的多弹头导弹。20多年来,多弹头导弹的发展相当迅速,到目前已发展了三代,新研制的战略导弹大都采用这类弹头。
  多弹头导弹共发展了几代?
  20多年来,分导式多弹头共发展了三代:第一代是集束式多弹头,1964~1965年首次出现,主要型号为美国的“北极星”A-3潜射弹道导弹和前苏联的ss9-VⅣ地地弹道导弹。前者弹头威力为3×20万吨,射程4600公里;后者弹头威力为3×500万吨,射程12000公里;命中精度分别为1500米和1000米。所谓集束式多弹头,实际上和我们熟悉的集束式手榴弹、子母炸弹等差不多,不管是子弹头还是母弹头,都没有制导,也不能机动,唯一的作用就是将单弹头化整为零,在不同时间、不同高度向同一目标区投掷一个个子弹头,以期顺利突防,免遭对方拦截或干扰,最后给敌城市等面状目标造成最大损失和毁伤。
  分导式多弹头攻击目标示意图第二代是分导式多弹头,1970年首次装备,主要型号为美国的“民兵”ⅢMKI2型地地导弹和“海神”C3型潜地导弹。前者导弹威力为3×17万吨,射程为11000公里;后者导弹威力为10×5万吨,射程为4600公里;命中精度分别为185米和560米。到目前为止,分导弹头数量最多的是美国的“三叉戟”Ⅱ型D-5潜地导弹和前苏联的sS-N-20潜地导弹,前者为14个,后者为12个,射程分别为11000公里和8300公里,命中精度分别为120~210米和500~600米。分导式多弹头和集束式多弹头的主要区别是:母弹头有动力、有制导,可以在不同高度,以不同弹道向不同目标发射子弹头,因而具有一定的机动发射能力;携载子弹头数量多,分布空域大,子弹头之间可以60~90公里以上的间距对目标实施攻击,因而突防能力较强。
  第三代是机动式多弹头,目前还处于研制之中。分导式多弹头虽然解决了母弹头的机动和制导问题,子弹头仍不能机动,也不能制导,只能按惯性弹道飞向目标,这样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就较差。机动式弹头的重点就是解决子弹头的机动和制导问题。子弹头机动的方案有四个:一是通过改变飞行弹道来实施机动,如在弹头装有顶帽、弹尾装有稳定装置或翼面,来调整子弹头的飞行弹道,实验证明:可在20~30秒内使弹头机动距离达556公里;二是通过加速滑翔弹头来实施机动;三是通过在子弹头上加装小发动机来使之加速突防;四是通过增高再人弹道倾角来缩短在大气层中的飞行时间,以增强突防能力。解决子弹头制导问题主要是在子弹头上加装未寻的装置,自己能辩识和发现目标,进而控制弹头进行机动攻击。
  飞机能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吗?
  我们知道,洲际弹道导弹因其结构复杂、弹体过于庞大和笨重,一般采用地面固定式发射和潜艇水下发射。随着航天和航空探测设备的逐步发展与完善,固定式洲际导弹地下发射井已无密可保,对它的方位坐标和部署情况对方知道得一清二楚。怎么办?用一种什么方法才能达到隐蔽攻击、提高生存力的目的呢?于是,在80年代初美国研制第四代洲际弹道导弹MX导弹的时候,引起一番争论。人们提出了许多种方案,如空中机动发射、地面游动式越野发射、公路与铁路机动发射、江河及深水池机动发射、乌龟爬行式的湖底机动发射、中心车库式机动发射、分散掩体式机动发射、坑道穿梭和掩蔽壕沟式机动发射以及跑道式机动发射等。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空中机动发射方式,因为它是脱离陆地和海洋的唯一发射方式。
  空中机动发射方案,就是把长21.4米、重87吨的MX导弹装在DC-10和波昏-747这样的大型飞机里,当飞至预定空域后,在大约6100米高度将后舱门打开,电动抛出两个10米直径、能产生30多吨拉力的降落伞,将导弹及其安装座从后舱门拉出机外。4秒钟后,用于稳固于机舱内的安装座自动分离并脱落,3顶10米直径的巨型降落伞张开,控制导弹下降并将其处于空中稳定状态。48.5秒后稳定伞与导弹分离,50.5秒后导弹第1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将导弹推向空中。至此,飞机完成发射任务返航,这种方案经试验后感到可行,但需投资400亿美元进行部署,加之飞机高速机动也影响导弹发射时初始方位坐标的测定,进而影啊命中精度,所以后被放弃了。因此,至今尚没有从空中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
  潜地战略核导弹共发展了几代?
  潜地战略核导弹和地地战略核导弹一样,也是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潜地战略核导弹的主要特点是机动性好,生存力高,突袭性强。战后40多年来,世界上只有美、英、法及前苏联研制了潜地核导弹,其中,英国基本沿用美国的产品,自己不专门研制。法国1964年开始研制,1971年研制成功射程为2500公里的M-1潜地导弹,1974年研制成功射程3000公里的M-2潜地导弹,1976年研制成功弹头威力达100万吨的M-20,1985年又研制成功性能最好的M-4潜地导弹。M-4导弹总长11米,总重35吨,射程4000公里,圆概率误差300米,分导弹头数6个,弹头威力为6×l5万吨。目前正在研究M-5导弹。
  美国从5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潜地弹道导弹,到目前为止,已研制成功“北极星”A1、A2、A3,“海神”C3,“三叉戟”ⅠC4、ⅡD5共三个系列六种型号的潜地弹道导弹。60年代中期以前装备的“北极星“导弹现已退役,该型导弹最大射程4600公里,导弹威力3×20万吨,圆概率误差1500米。1971年开始装备的”海神“导弹主要装备”拉裴特“级核潜艇,它总长10.36米,总重29.5吨,射程4600公里,圆概率误差560米,分导弹头数量为10个,导弹威力为50万吨。“三叉戟”l型导弹主尺度和分导弹头数量与“海神”相同,只是总重增至33吨,射程提高到7400公里,圆概率误差减小到460米。“三叉戟”I型导弹主要装备“俄亥俄”级核潜艇,每艇装24枚(在此之前,所有弹道导弹核潜艇均装16枚导弹)。
  1988年12月17日,“三叉戟”ⅡD5型导弹服役,首次装备“田纳西”号(SSBN-734)核潜艇,每艇装24枚。“三叉戟”Ⅱ型导弹是目前世界上射程最远(11000公里),命中精度最高,圆概率误差仅90~120米,分导弹头最多(14个)的一型性能十分先进的潜射弹道导弹。
  前苏联和美国一样,也是5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潜地弹道导弹的。早期的潜地导弹是由陆军的近程液体战术导弹改进的,到目前为止,已先后研制成功SS-N-4、5、6、8、18和SS-N-23六种液体燃料潜地导弹和SS-N-l7、SS-N-N20两种固体燃料的潜地导弹,并为此先后建造了G级、H级、Y级、D级和T级五种主要级别的导弹核潜艇。60年代初期,前苏联仅有SS一N一4和ss一N一5型导弹,当时还没解决水下发射导弹的问题,所以要浮出水面发射。
  SS-N-5导弹长13米,起飞重量18吨,最大射程仅1400公里,圆概率误差高达2800米。
  60年代末期发展的SS-N-6导弹,性能有很大提高,射程几乎增大一倍,为2400多公里,圆概率误差减小到900米。
  70年代开始注意提高导弹的射程,当时服役的SS-N-8系列导弹最大射程已达9100公里,圆概率误差只有450米(SS-N-8Ⅲ)。到70年代末期,开始注意分导式多弹头的研制,1977年在D-Ⅲ级潜艇上第一次装备了带有3个弹头的ssN18型导弹。同时,也在Y-Ⅱ级潜艇上装备了第一枚固体燃料sS-N-17型导弹。SS-N-18皿型最大射程6500公里,已能够携载7个分导式弹头。
  80年代中后期分别装备使用的SS-N-20和SS-N-23是前苏联性能最为先进的潜地导弹,其中SS-N-20导弹全长达15米,起飞重量约60吨,三级火箭助推,分导弹头数为6~9个,最大射程8300公里,圆概率误差500~560米。
  世界上第一次从水下发射导弹是什么时间?
  1960年7月18日,世界上第一艘用于携载16枚“北极星”A]弹道导弹的美国海军“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驶离美国东海岸,在试验舰“观察岛”号、救生打捞船“奇提威克”号和驱逐舰“基林”号的护卫下,浩浩荡荡地向海上试验区驶去。
  担任首次潜射导弹试验指挥任务的是奥鲍尔恩中校,为了确保试验万无一失,他指挥的“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已经在前一天先发射了一枚名为“坏家伙”的模拟弹,之后又发射了一枚称作“海豚”的模拟弹。前者重达11吨,后者不仅重量,外形尺寸也与实弹一模一样。两次成功的发射,使奥鲍尔恩中校充满了自信。潜艇航至试验海区后随即下潜待命,驱逐舰在试验区巡逻警戒,打捞船作好救生准备,一切准备工作就绪。13时27分,倒数计时开始,离发射还有1分钟时,从水下发射了一颗浅绿色发烟信号弹,它告诉人们潜艇发射系统正常,马上导弹就要发射升空。“5—4—3—2—1一发射!”指挥员果断地发出了命令。谁知,等了半天也没动静,原来是电路故障,首次发射失败。15时45分,第二次试射开始,结果在倒数计时到5的时候,靶场仪器又出了故障,如此往复试射了四次,均遭失败。“华盛顿”号垂头丧气地开始返航。
  1960年7月20日12时39分,世界上第一枚“北极星”A1弹道导弹终于从“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上成功地发射出去,导弹冲破海面,腾空而起,发动机喷出的烈焰,冲击着波涛翻滚的海面,巨大的气浪将海水吹散开来,景象颇为壮观。当日15时32分,第二枚导弹相继试射成功,射程达1780公里。
  第一次水下导弹的发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发展,30年来,美苏英法等国相继研制成功各种各样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和与之配套的战略导弹。
  80年代以来,这种战略导弹的水下发射技术又被广泛用于常规潜艇或攻击型核潜艇战术反舰、反潜、防空和对地攻击型导弹的发射。
  从水下发射导弹有什么重大意义?
  我们知道,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以上,如果从月球上观察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它就象一个蔚蓝色的大水球。因此,浩渺深逮的海洋无疑是用兵打仗的良好场所。有人做过这样的计算:如果导弹射程能达8000公里以上,那末,它就可以从水下攻击世界上任何一块陆地。然而,要做到这一点,陆基洲际导弹必须再增加一倍的射程才行。
  核武器是一种灭绝人类的毁灭性杀伤武器,在敌方第一波核攻击之后,陆上要害目标、特别是地下导弹发射井将大部被摧毁(据计算,陆基导弹的生存概率仅有9%),为了保留“发言权”,就必须具备一支摧不垮、打不烂、找不着的核反击力量,这就是为什么要用潜艇从水下发射弹道导弹的主要原因。核潜艇一旦下潜,能连续在水下逗留三四个月不上浮,能围绕世界各大洋航行数十圈而不必添加燃料,可见它的机动力和隐蔽性是多么好。用潜艇从水下发射弹道导弹,即使在现代反潜技术大有提高的情况下其生存力也可达90%以上。
  “台风”潜艇可在冰下作战对战术导弹而言,从水下发射的主要目的也是通过增强自身的机动性、隐蔽性来给敌方造成突如其来的猛烈袭击,达到我能歼敌而敌不能歼我的目的。从水下发射导弹,把别人的舰艇击沉了,飞机击落了,陆上设施给破坏殆尽,结果对方还搞不清目标在哪?是何人所为?这就是水下发射导弹的优势所在。
  潜艇是怎样从水下发射导弹的?
  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潜地)时,潜艇一般在水下30米深度以2节左右的速度航行,导弹置于导弹发射筒之内,发射筒垂直装于潜艇中部,有的在耐压壳体内部,有的则位于耐压壳体与非耐压壳体之间,一般每艇携12~24枚导弹。在30米水深时发射筒盖外承受约3个大气压的水压,要想打开筒盖十分费力。为此,必须先用高压气进行筒内增压,使筒内外压力大致相等后便可轻而易举地开启筒盖。为了防止开盖时大量海水涌入待发的导弹发射筒,特地在筒口安装了一层水密隔膜。
  潜艇发射巡航导弹发射时,导弹发射筒上盖打开,由于发射管内是一种水密和气密结构,且经过充气和填注少量海水,所以与大海海水压力相等,不存在压力差,海水也就灌不进来,筒内气体也不会溢出水面。接到发射指令后,电爆管起爆,点燃燃气发生器,使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从发射筒底部喷入筒内,在反作用力的推动下,将导弹穿透水密隔膜后径直向上推出筒外。出筒后的导弹在第1级火箭的助推下直冲云霄,大约飞行二三十公里之后第2级火箭进行接力助推,1级火箭的助推器脱落,如此继续,将导弹推向外层空间,按预定弹道飞行后再入大气层对目标实施攻击。
  重达十几吨的导弹发射离艇后起码造成两个影响:一是潜艇稳性受到破坏,所以这时必须立即向发射筒内灌注海水,以弥补部分弹重。同时潜艇均衡水柜也抽水以弥补均衡保持稳性。二是发射瞬间的后坐力往往使潜艇略微下沉,例如“乔治。华盛顿”号潜艇在发射第一枚“北极星”AI导弹时就下沉了4米,不过这对潜艇来说没有什么危险。最初美国采用出水后点火方式发射潜射弹道导弹,即导弹飞离水面15~25米高度时1级火箭开始点火。后来则改为水下点火,即导弹发射离艇后在一个安全距离上点火,这样可保证导弹在出水时有一个巨大的垂直向上运动的推力,不至于受水面复杂风浪的影响。
  现代常规潜艇发射反舰或对地攻击导弹,有的也采用类似的垂直发射方式,如美苏潜艇(含攻击型核潜艇)大都如此。对其它国家来说,这种发射方式太复杂,且对潜艇要求也太高,所以一般仍采用利用鱼雷发射管进行发射的方法,例如法国的SM-39“飞鱼”就是如此。导弹平时置于一个特制的鱼雷形容器中,该容器水密性很好,通常按533毫米标准口径设计。鱼雷形容器自带动力装置,其尾部装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和一个燃气发生器。发射时,潜艇象发射鱼雷那样把它推出艇外,当容器航至一个安全距离时(不至于影响母艇),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容器在火箭发动机的推动下进行潜航,尾喷管中有一燃气舵控制航向。容器在潜航150~200米后以45°角跃出水面并升至20米高度时,顶部自动脱落,尾部燃气发生器所产生的燃气将导弹以12°~15°倾角射出。这时,导弹自身的助推器点火,将其推向32米高度。随后,弹上主发动机点火,导弹降至巡航高度(15米左右),其余飞行程序与舰舰导弹相同。
  弹道导弹能在水中漂浮发射吗?
  我们知道,弹道导弹的发射一般采用陆射和潜射两种,陆射时主要靠深达数十米加固后的发射井,潜射则靠潜艇在水下30米左右进行垂直发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简便的发射方法,就是把导弹放到大海里,用海水水体本身作发射台,遥控发射。由于导弹发射时弹头向上处于漂浮状态,所以又称作漂浮式发射。
  漂浮式发射并不是一项新技术,早在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就用V-2弹道导弹做过试验。他们把导弹装在一个密封的浮筒里,里边装有压载物以使浮筒处于垂直位置,然后打算用舰艇把它拖往大西洋海域,在距美国20海里的海域发射导弹攻击纽约市区。这就是世界第一枚采用漂浮式发射方法的弹道导弹,因为是为攻击纽约而专门设计的,故命名为“纽约火箭”。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纽约火箭”没有来得及发射,但这种漂浮发射的原理却对战后导弹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1962年以后,美国制订了用于漂浮发射试验的“水中计划”,并在加利福尼亚木古角导弹试验中心进行了数十次试验,均获成功。试验证明:只要这种运载工具能先进行垂直漂浮,然后借助火箭本身的推力就能从海面发射升空。各种陆上发射井发射的导弹,经过适当改进,也可在水中漂浮发射。
  除美国外,前苏联从60年代初期开始也在使用这种漂浮发射方式。苏联Y级和D级潜艇上发射的弹道导弹,就是使用的这种方法:当导弹脱离潜艇之后,依靠自身浮力升至水面,然后火箭发动机点火,海水水体就成了它的发射装置。
  漂浮发射不需要庞大的发射井和潜艇,结构简单,机动性又好,发射数量也不受限,军用或民用舰船均可携载,所以还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发射方式,有朝一日说不定人们会在海底“种导弹”,或建造能携数十、上百枚导弹的母船进行远洋发射呢?
  哪些导弹可以从潜艇上发射?
  任何导弹经过改进之后基本上都可以从潜艇上发射,目前由潜艇携载并发射的导弹有两类:一类是潜地弹道导弹,一类是潜舰、潜地飞航式导弹。
  潜地弹道导弹绝大多数都是从核动力战略导弹潜艇上发射的,根据潜艇排水量的大小来确定携载数量的多少。一般导弹潜艇水下排水量在8000~15000吨左右,个别的稍微大一些,如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是前苏联1980年服役的“台风”级,29000吨;其次是美国1976年服役的核动力导弹潜艇“俄亥俄”级,18700吨。英国和法国的导弹潜艇较小,都在9000吨以下。每艘潜艇的载弹量多为16枚,极个别的为12枚。
  载弹量最多的是美国的“俄亥俄”级潜艇,多达24枚,其次是前苏联的“台风”级,载弹量为20枚。
  目前,世界上潜射弹道导弹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海神”C-3、“三叉戟”114和“三叉乾”115;前苏联的SS一N-6Ⅰ、Ⅱ、Ⅲ,SS-N-8I、Ⅱ、Ⅲ,SS-N-17,SS-N-18I、Ⅱ、Ⅲ,SS-N-20和SS-N-23;法国的M20和M4;英国的“北极星”A3等。60年代以前装备的“北极星”A1、A2、A3,SS-N-5和M1,M2导弹基本已退役。在这些导弹中,弹体最长的是前苏联的SS-N-23,为16.9米;弹径最大的为美国的“三叉戟”ⅡD-5,为2.1米;发射重量最重、射程最远、命中精度最高、分导弹头最多的还是“三叉戟”Ⅱ型,分别为57吨、11000公里、120~210米、14个。
  潜射飞航式导弹(含巡航导弹)主要是从攻击型核潜艇和常规潜艇上发射的,只有前苏联例外,它专门建造了巡航导弹核潜艇。在巡航导弹潜艇中,水下排水量最大的为前苏联的“奥斯卡”级(O级),14000吨,1978年服役;在攻击型核潜艇中,水下排水量最大的是前苏联的“麦克”级(M级),9700吨,1984年服役;在常规潜艇中,水下排水量最大的是前苏联的“英德埃”级(I级),4000吨,70年代服役。在巡航导弹潜艇中,单艇载弹量最多的是前苏联的“奥斯卡”级,可携24枚SS-N-19.在攻击型核潜艇和常规潜艇中,由于采用鱼雷发射管发射,一般每艇装有4~6具鱼雷发射管,导弹备弹量多在10枚以下。美国的“洛杉矾”级攻击型核潜艇改装了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能象弹道导弹那样垂直发射飞航式导弹,其最大载弹量为12枚。
  目前,从潜艇上发射的潜地巡航导弹有三型:美国的BGM-109A和C“战斧”以及前苏联的SS-N-21.其它都是潜射反舰导弹,它们是:美国的RGM-84A“鱼叉”(又译“捕鲸叉”)、BGM-I09B“战斧”;前苏联的SS-N-3A“沙道克”、SS-N-7、SS-N-9、SS-N-12和SS-N-l9;法国的SM-39“飞鱼”。在潜地导弹中,射程最远的是BGM-109A“战斧”,对地核攻击型,达3200公里;在潜舰导弹中,射程最远的是前苏联的SS-N-12,为550公里。从各型潜射导弹来看,飞行速度最快的是前苏联的SS-N-12和SS-N-19,马赫数均为2.5;发射重量最大的为前苏联的SS-N-12,达5000公斤;长度最长、弹径最大的也是SS-N-I2,分别为13米和2米。
  法国的潜地弹道导弹共发展了几代?
  法国是6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发展潜地弹道导弹的,1971年第一代Ml型潜地导弹正式装艇使用,使法国跻身于世界核大国行列。M1导弹总长10.4米,弹径1.5米,射程2500公里,弹头当量50万吨。
  继Ml之后,法国又于1974年和1976年分别研制成功M2和M20潜射导弹,这两型导弹除弹头当量不同外(M2为50万吨,M20为100万吨),其它性能基本相同,所以同算第二代导弹。第二代和第一代相比只是射程由2500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弹头威力由50万吨提高到100万吨,其余并无大的改进。
  1985年4月,第三代M4潜地导弹服役。
  M4导弹总长11.05米,弹径1.953米,总重35吨,射程4000公里,圆概率误差300米,分导弹头数量6个,弹头威为15万吨,采用3级固体火箭推进。第1级推力70吨,工作时间60秒;第2级推力30吨,工作时间75秒;第3级推力7吨,工作时间45秒。M4导弹弹道最高点达800公里,总飞行时间20分钟。
  从技术水平来看,M4比第一、二代导弹有很大提高,导弹尺寸有所增大,射程有所提高,并增加了一级助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采用了6个分导式多弹头。这样,到80年代末,法国潜射弹道导弹的弹头总数从原来的176个一下子增加到496个,提高近3倍。目前,法国正在研制M5潜地导弹和新一代15000吨级的导弹核潜艇。
  地地战术导弹能携带分导式多弹头吗?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在距前沿阵地40~200公里的纵深防线内部署了5500辆主战坦克、8000辆装甲车和800多门大炮,形成了一个个严密的火人。
  为了炸毁这些重火力点,多国部队连续出动A-10、“阿帕奇”等反坦克飞机、战术攻击机和武装直升机等进行昼夜突击,有几架飞机被地面炮火击落。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坦克装甲车成为陆战的主力军,野战防空和空中掩护兵力也日益得到迅速发展,光靠反坦克飞机和战术攻击机等深入敌坦克阵地和炮兵阵地上空遂行轰炸任务,风险是很大的,代价也是高昂的。为了突击远程大纵深范围内的坦克和装甲车集群,美国发展了一型新的地地战术导弹,它能对200公里以内的坦克集群、机场等目标进行远程攻击,命中精度可达100米,且能象洲际弹道导弹那样用一个母弹头带若干个子弹头,子弹头上还带有动力装置和制导装置,能自动寻的并给目标以致命打击,这就是美国“长矛”I导弹的改进型一一“长矛”Ⅱ型地地战术导弹,又称T-22.T-22和“长矛”I导弹的形状及大小基本相同,弹长6.14米,弹径0.56米。T-22导弹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携带两种不同的子弹头。T-22导弹采用“突击破坏者”作为母弹头,它所携带的第一种子弹头可带红外寻的器,每颗重11公斤,弹径10厘米,是一种空心装药型子弹头,主要用于攻击坦克的顶部装甲,一枚母弹头可携24个子弹头。作战时,导弹在飞机的引导下飞抵目标上空,按照机载雷达的指令将子弹头从母弹中弹出。4秒钟后,子弹头自带的降落伞打开,开伞后10秒钟即在距地面约500米处,弹上红外寻的器开始搜索目标,一旦发现便实施攻击。子弹头抛撒方式可以是圆形(直径为250米和350米),也可以是椭圆形(长轴分布为400米和800米)。
  能携带分导式多弹头的“长矛”导弹第二种子弹头是带红外寻的器的未制导子弹头,称为“斯基特”子弹头。这种子弹头每颗重2.7公斤,弹径9.5厘米,按4颗一组装在一圆柱形容器中,分别排列在母弹头内。作战时,母弹头在目标区上空约3000米高度将装有子弹头的容器弹出,并打开其尾翼。容器降至200米时,尾翼脱落,降落伞打开,减速降落。降至30米时,降落伞脱落,自带的小火箭发动机点火加速,容器以54转/秒的高速旋转,将子弹头沿水平方向甩出,弹上红外寻的器开始扫描,发现坦克目标后便打击其顶部装甲。模拟计算表明:T-22攻击集群坦克时,一枚导弹可摧毁一个坦克连及其全部辅助车辆;攻击敌固定式炮兵阵地时,可毁伤其50%的火力;攻击敌纵深200公里以内的固定目标时,每天至少少损失80架飞机。
  什么是“飞毛腿”,B导弹?
  “飞毛腿”B是前苏联1965年装备部队的陆基机动发射单级液体地地战术型弹道导弹,属第二代地地战术导弹。导弹长11.16米,弹径0.88米,翼展1.81米,起飞重量6300公斤,弹头常规装药时重1000公斤,核装药时为1万吨至100万吨TNT当量,装有触发式电引信,射程50~300公里,命中精度300米,从预测阵地到发射时间为45分钟,从瞄准到发射为7分钟,采用惯性制导,发动机工作时间62秒,发射方式为车载地面发射。“飞毛腿”B导弹为弹道式导弹,它的飞行轨道主要根据发射点的位置与目标的位置预先确定,飞行程序预先在弹上装定,导弹发射后,将按预编程序飞行。
  伊拉克的“飞毛腿”B中程战术导弹飞行中由弹上的惯导系统和燃气舵控制导弹按预定轨道飞行,直至击中目标。采用惯导的最大特点就是和目标与地面之间没有任何信息交换,所以很难用电子干扰和软杀伤的方法去防御它。这种制导方式的最大缺点有两个:一是导弹飞行轨道是射前确定并装入弹上控制系统的,惯导系统只能按照惯性弹道袭击固定目标,它无法进行空中机动,更无制导系统,所以比较容易拦截;二是惯导系统的累积误差大,它自身没有先进的雷达区域相关等制导方式,无法自动纠正已偏离的弹道,所以圆概率误差最大达1000米。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飞毛腿”B导弹性能并不先进,在前苏联已经淘汰,由更为先进的SS~23导弹取代。“飞毛腿”B是第二代地地战术导弹,现在这种导弹已发展到第五代,命中精度最好的已达25米(射程1800公里),而“飞毛腿”B射程仅300公里误差就达1公里,可见性能是很差的。海湾战争中,由于怕遭空袭,射击诸元计算不准确,加之人员训练有问题,有许多导弹误差竟达几公里、甚至数公里以上,目标原想攻击利雅得和海法,结果导弹一个劲地往荒无人烟的大沙漠和茫茫大海里落,令人哭笑不得。有的导弹因经伊拉克改装过,质量很差,结果在进入大气层之前就粉身碎骨了。
  “飞毛腿”导弹为什么在现代战争中声名大振?
  前苏制“飞毛腿”B地地战术导弹自1973年以来,先后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三次大出风头,声名显赫,身价百倍,每次战后,都有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争相抢购,似乎“飞毛腿”B成了这些国家的“杀手锏”和“护身符”。“飞毛腿”B导弹真有那么大魅力吗?它的战术技术性能真象人们所吹嘘的那么好吗?其实不然,“飞毛腿”B性能欠佳,为何名声大振而又争相抢购呢?这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是有胜于无的思想在作怪。象伊拉克、利比亚这样的国家手里并不是没钱,也不是不想买好的,象美国“潘兴”Ⅱ号那样的导弹射程又远(1800公里),精度又高(25米),它为什么不买呢?关键是武器控购问题,好的人家不卖,要买只有“飞毛腿”,只好引进这种装备。其它国家购买是因为看到它虽然性能不好,但打狗也要有个打狗棒啊,谁手里不想捏上一两张王牌呢?没有两个杀手铜,到真出事的时候一点表示也没有怎么能行?原因大约如此。
  其次,是虚虚实实,发挥了威慑效能。“飞毛腿”B在中东战争和两伊战争中发挥过不小的作用,海湾战争萨达姆旧戏重唱,让人们为之一振。再加上伊拉克拥有大量化学武器和弹头,人们害怕他打化学战。照说150~250公斤左右的战斗部如果是常规装药的话造不成多大破坏,但它打的是平民居住的城市,不是军事目标,所以给沙特、以色列及海湾沿岸国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心理压力。由于害怕发射化学弹头,所以人人身着防护服,警笛声响彻云霄,一个个惶惶不可终日。虽然“飞毛腿”B碰上了克星“爱国者”,但进攻型武器所发挥的作用仍是相当大的。
  地地战术弹道导弹是什么时候首次用于实战的?
  1991年历时42天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向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海法,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宰赫兰、达兰和巴林三国六市发射了近80枚前苏制“飞毛腿”B改进型地地战术弹道导弹,此举使世界大为震惊。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B导弹是战术弹道导弹的第一个战例吗?不是,确切他说,这是它的第三个战例。
  早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交战双方准备展开一场数千辆坦克的沙漠大决战。为了有效地摧毁以色列坦克部队,埃叙第一次使用了前苏制“蛙”7和“飞毛腿”B导弹,发射28枚便成功地摧毁以一个拥有上百辆坦克的装甲旅。于是,“飞毛腿”B第一次大出风头,顿时成了军贸市场上的抢手货。
  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于1982年10月27日向伊朗边境城市迪斯旱尔城发射了第一枚“飞毛腿”B导弹,死21人,伤100人。12月29日,又向该城发射了两枚,造成更大的伤亡。
  1985年3月12~14日,伊朗向巴格达发射导弹,从而使袭城战升级。为了回敬伊朗,萨达姆也准备以导弹袭击德黑兰,但“飞毛腿”B射程只有300公里,而距伊首都至少500公里以上,怎么办?萨达姆。侯赛因下令缩小战斗部,宁肯从1000公斤装药减少到135公斤也要提高射程,打到德黑兰,以报那一箭之仇。在西方导弹专家的指导下,1987年改装完成,试飞后称最大射程达650公里,外界哗然。为了表示重视,萨达姆还用自己的姓将其命名为“侯赛因”导弹。
  1988年2月29日,“侯赛因”导弹初露锋芒,7枚导弹全部落入德黑兰市区,人们惊恐万状。继而,“侯赛因”再展雄风,到4月20日,在52天中就发射了189枚,其中135枚落入市区,成功率71%。“侯赛因”导弹虽报了伊朗的一箭之仇,但萨达姆并没有忘记他的宿敌以色列,这650公里射程要覆盖以色列各大中城市还显不够,因此再行改进。这次改装还是用“飞毛腿”B做母型,把1000公斤战斗部减为250公斤,让出空隙来加长发动机(增长1.3米),让它多装燃料,使助推段推得更高。弹道越高,射程自然越远。于是,射程达900公里的“阿巴斯导弹又研制成功。海湾战争中使用的主要是“候赛因”和“阿巴斯”两种导弹。
  印度有地地战术弹道导弹吗?
  1988年2月底,射程为250公里的“普里特维”地地战术弹道导弹试射成功,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拥有地地导弹。该导弹几乎全部是自行研制和建造的,弹体由轻铝合金制成,发动机为单级液体火箭发动机,采用捷联式惯性制导系统,圆概率误差小于250米,从1989年起,印度已开始大批量生产这种导弹。
  印度最新研制的“普里特维”地地战术导弹此外,印度还正在试验一枚中程弹道导弹,其射程达2500公里,这两型导弹服役后,将大大提高印军大纵深战役战术进攻的能力。
  巡航导弹、飞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有什么区别?
  从导弹在空中的飞行弹道来说,可将导弹分成两类:飞航式导弹和弹道导弹,也可称有翼导弹和无翼导弹,巡航导弹在弹道特征上和弹体外形的操纵面控制上都具有飞航式导弹的特性,所以应作为飞航式导弹中的一类,而不能单独分类。
  飞航式导弹是在大气层中飞行的导弹,所以弹体要有弹翼、尾翼和舵面。
  弹翼主要用于在大气层中飞行时产生一种流体升力,用这种升力来平衡导弹的重量。尾翼主要用于保持导弹飞行姿态的稳定性,以减少外界的干扰。舵面则是用来控制导弹飞行姿态和弹道的调整。飞航式导弹所选用的发动机都要依靠空气进行工作,主要有涡轮喷气、涡扇喷气和冲压喷气三种。飞航式导弹的飞行距离较近,一般为几十公里或几百公里,个别可达上千公里。飞航式导弹大都是战术导弹,绝大多数装常规战斗部,有的也装核战斗部。飞航式导弹的长度、弹径和重量较小,因此飞机、舰艇、潜艇和车辆均可作为发射平台。
  巡航导弹是飞航式导弹中一种体积最大、射程最远、唯一能装核战斗部进行远程战略攻击的导弹。巡航导弹实际上是一种飞机式无人驾驶飞行器,它能自动导航,利用喷气发动机推进,靠气动力面支撑飞行,以最有利的速度和高度飞行,进行超低空突防,实施攻击。它比较确切的定义应该是:飞行器的重力与升力平衡,发动机的推力与飞行器的阻力平衡,在某一最经济的飞行高度和速度上较长时间航行。
  弹道导弹飞行弹道具有这样的特征:它的起飞阶段必须是在大气层内,但平飞前进阶段则主要是在空气稀少的高空或外层空间,它的下降阶段又要再入大气层。弹道式导弹因不在大气层中进行长时间的平行飞行,所以不需要飞航式导弹那样的弹翼和操纵面,有的则连尾翼都没有。弹道导弹的发动机不能靠外界空气工作,所以一般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两种喷气式发动机助燃所用的氧气都已经被固化或自带氧化剂。由于空气阻力小,飞行速度自然快,飞行距离也就较远,所以弹道导弹基本都能进行洲际攻击,射程8000~13000公里不等,而且基本都装有核弹头。为了提高摧毁能力,核弹头还可做成子母式,一个弹头内能分出十几个子弹头,分别导向目标。
  巡航导弹有什么特点?
  巡航导弹是在和弹道导弹竞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5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都非常重视发展巡航导弹,但由于这种有翼导弹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为了满足核战争准备及核威慑的需要,美国和前苏联从60年代起就转向发展弹道导弹,直到70年代中期以后,巡航导弹才得以迅速发展。目前,巡航导弹已成为美国三位一体核威慑力量的一根支柱,已作为核反击力量和常规攻击力量广泛布署于欧洲前沿防线、海军水面舰艇、潜艇和空军的轰炸机。
  40多年的竞争性发展表明:巡航导弹是一种用途广泛,成本低廉,通用性好,作战效能高的先进武器,海湾战争中首次实战应用的战果就充分证明这一点。巡航导弹到底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它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各种平台携载。海军攻击型核潜艇可垂直携载12枚,并可抵近敌沿海发射,因而可打击其纵深1300~2500公里的重要军政目标。水面舰艇一般每舰可携8~32枚,采用肌41垂直发射装置后,一艘舰可携100余枚,由于它能在水面机动发射,所以不易被探测。轰炸机的携载量越来越大,B52G经改进后可由12枚提高到20枚,B-IB可携30枚,改装后的DC-10能携50~60枚,改装后的“波音一747”则能携70~90枚。
  地面发射的“战斧”导弹装在机动的运输起竖一发射式车上,每辆车载4枚,4台车为一个导弹连,即可发射16枚导弹。导弹发射连的重装备可由C-130或C-5等运输机空运至前沿阵地或发射场。
  其次,它射程远,飞行高度低,攻击突然性大。“战斧”巡航导弹射程最远达2500公里,最近为450公里,均在敌火力网外发射,因此发射平台很难被对方发现。导弹在海面飞行高度7~15米,平坦陆地为50米以下,山区和丘陵地带为100米以下,基本是随地形的起伏而不断改变飞行高度,而这一高度又都在对方雷达盲区之内,所以也很难为对方所发现,极易造成攻击的突然性。另外,导弹采取有效隐身措施后,其雷达反射面积仅为0.02~0.1平方米,相当于一只小海鸥的反射能力。新一代巡航导弹在雷达荧光屏上只有针尖大小的一个目标光点,可见很难探测。
  第三,它的命中精度高,摧毁能力强。射程2500~3000公里的巡航导弹,命中误差不大于60米,精度好的可达10~30米,基本具有打点状硬目标的能力。携常规弹头的巡航导弹可摧毁坚固的地面目标,也能用子母弹杀伤和摧毁面状目标。携20万吨TNT当量核弹头的巡航导弹由于命中精度高,一般比弹道导弹的作战效能高3~4倍(指核当量相同的摧毁效能)。
  巡航导弹由于飞行时间长,速度低,飞行高度又恰好在轻武器火力网之内,所以很易遭枪弹等非制导常规兵器的拦击,海湾战争中有3枚“战斧”
  导弹就是这样被伊拉克击毁的。
  巡航导弹是怎样导向目标的?
  1991年1月17日凌晨3时,美国海军“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以及“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从红海和波斯湾,连续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和其它城市、桥梁、发电厂等重要军政目标发射了52枚BGM-I09C“战斧”巡航导弹。导弹离舰后在距海面7~15米的高度巡航,进入伊境内后,又在距沙漠50米以下的高度飞行,都象长了眼睛一样各自寻找自己即定的攻击目标,因而取得了命中概率98%,命中误差不大于9米的良好战绩。从电视上看到,后一枚导弹准确地穿入前一枚导弹炸开的缺口内爆炸,可见其命中精度是相当高的。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研制的V-l导弹,射程仅240公里,命中误差就高达4800米,“战斧”导弹飞行1300公里,沿途有海、有山、有沙漠、有丘陵,即是在城市上空飞行,楼房和建筑物又大都相似,如何挑选即定攻击目标、而且又精确地命中的确是相当困难的。它。到底采用了哪些绝招呢?
  巡航导弹飞行弹道示意图巡航导弹能不能精确命中目标,关键取决于它的制导系统。“战斧”导弹使用的是“惯性导航十地形匹配十数字景像匹配区域相关器”制导,可见,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制导系统。什么是惯性导航呢?惯性导航是各类导弹广泛运用的一种制导方式,它是利用惯性运动这一原理,通过装在弹上的各种敏感装置,自动测算导弹飞行中每一瞬间的位置,再与程序装置中预先确定好的飞行轨迹进行对照和比较,发现有偏差时立即计算出偏差量,然后控制自动驾驶仪将导弹移向预定飞行轨迹。惯性导航不依赖外界条件,载机、导弹和目标三者之间也不进行任何信息交换,所以一般很难干扰它。但这种制导有一大缺陷,就是积累误差问题,每小时能漂移750米,飞行距离越远,时间越长,误差越大,所以还要配备较高精度的导航系统,如地形匹配等。
  什么叫地形匹配制导呢?我们知道,在一座大城市里要寻找某一个胡同、某一幢楼房或某一个人是相当难的,犹如大海捞针一样。但是,把每个区、每条街道、每幢搂房都给它编上号,就象邮政编码那样,再找起来可就方便多了。所谓地形匹配制导也是利用这样一个原理。首先,必须用侦察飞机、侦察卫星等对预定攻击目标进行照像,获取导弹预攻目标及沿途航线上的地形地貌情报,并据此制作专用的标准地貌图。例如,在一块10×2公里的长方形区域内,可以划成数千个小方格,在每个小方格内都标上该处地面的平均标高,如此计算,一幅数字地图便出现了。这幅预先测定的数字地图先存入弹体计算机。导弹飞行过程中,利用雷达高度计和气压高度计连续测量所飞经地区的实际地面海拔高度,并把这一数据输入计算机与预定弹道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如发现已偏离预定飞行轨迹,计算机将需纠正的偏差修正量以指令形式传送给自动驾驶仪(类似于飞行员),便可及时回到预定轨道上来。一枚导弹射程1300公里以上,要把沿途地形全部做成数字地图输入计算机是不可能的,所以一般沿其飞行弹道确定三四个定位区予以修正,其余由惯性制导系统进行制导。在接近目标区之后,还要甩数字式景像匹配区域相关器进行更为精确的末制导。
  巡航导弹地形匹配制导示意图什么是数字式景像匹配区域相关制导呢?它实际上和地形匹配的原理一样,地形匹配是通过测定飞行时的实际标高来修正航向的,区域相关制导则是通过测定各飞行区域内地面对反射电磁波的能力强弱及大小来修正航向的。至于区域景像比较相关制导,则是利用光学照像(含红外波段)的方式,把目标景象与弹体计算机存储的原摄图像进行比较,验明正身并确认目标无疑时再行攻击,因而是一种高精度末端制导方式。
  80年代未以后,由于GPS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投入使用,巡航导弹开始装定位接收机,即利甩18颗定位卫星来修正其飞行弹道,所以命中误差会进一步减小。
  美国发展过哪些巡航导弹?
  我们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巡航导弹是二次大战中法西斯德国研制的V-1(Fi-103)导弹。战争结束后,美苏两国竞相抢运德国的导弹研究资料、实验设备和样弹,同时都争取了相当数量的导弹专家,从而为战后两国巡航导弹的发展奠定了重要人才和技术基础。
  射程1170公里的AGM-86空射巡航导弹战后至50年代末期,是美国发展巡航导弹的重要时期,当时曾先后研制了水面舰艇发射的射程为960公里的“天狮星”、地面发射的射程为1040公里的“斗牛士”和射程为1012公里的“马斯”,空中发射的射程为965公里的“大猎犬”和洲际攻击的射程为8000公里的“鲨蛇怪”等巡航导弹。
  此外,还研制了超音速飞行的“天狮星”Ⅱ(射程1600公里)和“小海神”
  (射程2400公里)巡航导弹,但均未装备。这一时期所研制的巡航导弹因存在飞行速度慢,体积大,命中精度低(有的圆概率误差达9000米)等缺点而停止发展,同时将发展重点移向弹道导弹。
  70年代初期,美国又重新开始研制第二代巡航导弹,其主要型号为AGM-86B战略空射巡航导弹和BGM-109“战斧”系列巡航导弹。
  AGM-86B全长6.32米,总重1360公斤,战斗部为20万吨TNT当量核弹头,射程25DO公里,巡航高度15~110米,圆概率误差30~100米,飞行马赫数0.9.1982年12月,第一次装备美国空军的B-52战略轰炸机中队,该中队有16架飞机,每机挂弹12枚,共计192枚。
  12枚AGM-86巡航导弹分别挂于两个机翼下面。最近,经过改进之后,弹舱内可增挂8枚,这样,每架B-52G轰炸机便可挂20枚巡航导弹。
  “战斧”系列巡航导弹共有多种改型:BGM-I09A是由潜艇从水下发射的对地攻击型巡航导弹,射程2500公里,主要携2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BGM-109B是由水面舰艇或潜艇发射的反舰型战术导弹,射程450公里,战斗部重450公斤;BGM-109C是由水面舰艇或潜艇发射的对地攻击型战术导弹,可携450公斤常规弹头,也可携载BLU-97B型多用途子母弹,内装166个能全方向、多目标定时攻击起爆的子弹头,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发射的280枚导弹都是BGM-109c型;BGM-109H型和L型分别为空地或空舰导弹,后于1984财年被取消;BGM-109G为地面机动发射的巡航导弹,1983年12月首批96枚部署在英国,1984年5月又将122枚部署于意大利,还准备向其它欧洲国家部署。“战斧”导弹已部署在140余艘潜艇和水面舰艇上。海湾战争中,美国的军舰。共携载500余枚“战斧”导弹,1991年1月17日凌晨3时发射的第一批52枚导弹命中概率高达98%以上。
  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开始研制“先进巡航导弹”和第三代巡航导弹,要求新型巡航导弹的战术技术性能要有质的飞跃,在射程方面要能达4800~8000公里;在飞行速度方面,虽可以马赫数0.6~1的速度巡航,但在特殊阶段必须能以马赫数1~4的超音速和4~10的高超音速实施攻击;在飞行高度方面,一方面把巡航高度降低到30米以下,一方面升高飞行弹道,最高可达20公里。此外,还要求进行隐形设计,以进一步减小雷达反射面积,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
  前苏联发展过哪些型号的巡航导弹?
  在发展巡航导弹方面,应该说前苏联和美国起点基本相同、在发展中又是并驾井驱、互为对手,所不同的是前苏联巡航导弹型号繁多而杂乱,导弹体积庞大而笨重,命中精度低,命中误差大,比美国巡航导弹差不多落后10年以上。
  前苏联也是通过掠取V-1导弹的有关人才和技术资料而发展起来的,到现在已经发展了三代,第三代正在研制和装备之中。第一代巡航导弹是战后至60年代中期所发展的SS-N-1,SS-N-2A/B,SS-N-3“沙道克”等舰载型,以及AS-1、AS-2、AS-3和AS-4机载型。舰载型巡航导弹主要装备“肯达”级和“克列斯塔”级巡洋舰、“基尔丁”和“卡辛”级驱逐舰,以及护卫舰和导弹快艇。另外,还装备J级、E-Ⅰ级、E-Ⅱ级和w级潜艇。这一代舰载导弹总长最大为10.8米、总重最大为4500公斤,射程一般40~50公里,最大为300公里,最大飞行马赫数1.3.水面舰艇发射时,需调到15°仰角发射,以赋予导弹爬升弹道。潜艇发射时,则需浮出水面进行发射。1967年10月21日,埃及海军甩前苏制SS-N-2“冥河”导弹从“蚊子”级导弹艇上首次发射,便击沉以色列一艘2500吨级驱逐舰,创下了世界上第一个用巡航导弹击沉舰艇的战例。当时机载型巡航导弹总重最大为11.3吨,全长15米,核弹头TNT当量达50万吨,射程最大650公里,最大飞行马赫数为2,一般由远程轰炸机携载。
  第二代巡航导弹有SS-N-2C,SS-N-7,SS-N-9,SS-N-12,SS-N-19和SS-N-22舰载型,以及AS-4、5、6、7、8等机载型。舰载型一般由“基洛夫”
  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基辅”级航空母舰、“光荣”级巡洋舰等携载,护卫舰、驱逐舰和导弹艇也可携载。潜射型一般由“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和E-Ⅱ级、P级潜艇携载。每艘“基洛夫”级巡洋舰可携20枚射程为550公里的SS-N-19反舰巡航导弹,“奥斯卡”级潜艇皿可携24枚SS-N-19导弹。第二代舰载巡航导弹的最大射程为550公里,总重7000公斤,弹长11米,飞行马赫数可达2.5左右。机载型巡航导弹一般由图-95B“熊”式远程轰炸机、图-16“獾”式中程轰炸机、图-22M“逆火”式轰炸机和图-126“眼罩”式中程轰炸机携载,由于导弹重量太大,每架一般只能装1~2枚。空射巡航导弹的射程为200~700公里,核弹头TNT当量为20万吨,总重4800公斤左右。
  第三代巡航导弹是80年代中期以后装备和发展的导弹,主要型号是SS-N-21和AS-15型。
  SS-N-21是1985年服役的一种新型巡航导弹,它和美国的“战斧”导弹极为相似,射程可达3000公里以上,主要装备“阿库拉”、“萨拉”、“麦克”和V-Ⅲ级新型攻击型潜艇。
  AS-15机载型空射巡航导弹也是80年代中组以后服役的,它主要由“熊”
  和新型“海盗旗”战略轰炸机携载,最大射程也在3000公里以上,另外,前苏联还在研制新型舰载、机载和地面发射的巡航导弹,型号有SS-NX-24、SSC-X-4等。
  地空导弹是怎样分类的?
  地空导弹是由地面发射,攻击敌来袭飞机、导弹等空中目标的一种导弹武器,是现代防空武器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高炮相比,它射程远,射高大,单发命中率高;与截击机相比,它反应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不受目标速度和高度限制,可以在高、中、低空及远、中、近程构成一道道严密的防空火力网。
  根据射程和射高,地空导弹一般分为四大类:射程在40公里以上,射高在20公里以上的地空导弹,称为中高空、中远程导弹。这类导弹中,射程最远的是前苏联的SA-5导弹,250公里;射高最大的是前苏联的SA-2导弹,34公里;单发命中率最高的是美国的“爱国者”导弹,90%以上;弹长最长的是前苏联SA-5导弹,16.5米;发射重量最大的也是前苏联的SA-5导弹,10000公斤;飞行马赫数最大的是前苏联的sA-12,5~6(美国的“爱国者”导弹为3.9);战斗部最重的是美国的“奈基”Ⅱ导弹,545公斤。
  射程为15~40公里,射高为6~20公里的导弹,称为中低空、中近程地空导弹。这类导弹中,射程最大的是美国的“攻霍克”,40公里;射高最大的也是“改霍克”导弹,18公里;弹体最长的是前苏联的SA-3,5.95米;发射重量最大的也是SA3,925公斤;飞行马赫数最大的是前苏联的SA-11,2.9;战斗部最重的是前苏联的SA-3.84公斤。
  射程在15公里以下,射高在6公里以下的导弹,称为低空、近程地空导弹。这类导弹中,射程最匝的是瑞士的“天空卫士-麻雀”,最大射程13公里;射程最小的是前苏联的SA-9,0.2公里;射高最大的是前苏联的SA-9,6公里;射高最小的是英国的“长剑”,0.01公里;弹长最长的是瑞士的“防空卫士-麻雀”,3.66米;发射重量最大的也是“防空卫士-麻雀”,204公斤;飞行马赫数最大的是意大利的“靛”——2.5;战斗部重量最大的是前苏联的SA-8,50公斤。射程在5公里以下,射高在3公里以下的地空导弹,称为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这类导弹中,射程最大的是美国的“毒刺”(又译“针刺”)和瑞典的RBS-70,均为5公里;射高最大的也是这两型导弹,均为5公里;弹长最长的是“毒刺”,1.52米;发射重量最大的是瑞典的RBS-70,15公斤;飞行速度最快的是美国的“红眼睛”和“毒刺”,马赫数均为2;战斗部最重的是英国的“吹管”,2.2公斤。
  地空导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早在二次大战时斯,纳粹德国为了对付盟国飞机的袭击,研制了“热风”、“飓风”、“暴风”等防空火箭,后来相继研制了“瀑布”、“龙胆”、“蝴蝶”及“莱茵之女”等地空导弹,这些导弹没有来得及批量生产和装备使甩,战争就结束了。和地地战术导弹及战略弹道导弹的发展一样,美苏在战争结束后竞相争夺地空导弹的技术贤料和设计图纸,争取了一部分地空导弹专家,从而为战后地空导弹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战后40多年来,地空导弹的发展主要还是美苏垄断,它们的技术水平基本代表了世界地空导弹的最高水平。从60年代以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瑞典等近10个国家已能程度不同地研制和生产地空导弹。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型号服役,各型地空导弹的生产量已超过41万枚,有30多个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购买并装备了这种武器。战后地空导弹的发展主要可分为四代。
  什么是第一代地空导弹?
  第一代地空导弹是战后至50年代末期研制的导弹,此间主要发展国是美、苏两家。他们在掠取德国实物和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仿制和试验了一批导弹,同时也开始自行设计和制造第一代地空导弹。当时,由于喷气式飞机和战略轰炸机、战略侦察机的大量使用,使传统的高炮失去了作用,射高只有10公里左右的高炮面对以高亚音速、超音速在12公里以上高度飞行的飞机已显得无能为力。为了对付高空高速飞行的飞机,美、苏重点发展了中高空、中远程导弹,其主要代表型为美国的“波马克”和“奈基”Ⅰ、Ⅱ、型导弹,前苏联的SA-I和SA-2.第一代地空导弹在射程上有了很大提高,一般射程可达50公里左右,个别达140公里,射高也能达30公里左右,因而对飞机形成了一定的威胁。但这一代导弹尺寸较大,机动性较差,只能固定发射,对付中高空目标,对低空、超低空飞行的空中目标则显得过于笨拙。
  什么是第二代地空导弹?
  第二代地空导弹是50年代未至60年代未发展的。由于中高空、中远程导弹的发展,以往以高、中空突防的作战飞机开始采用低空、超低空突防的战术,空中目标的这一重大变化也引起地空导弹的相应变化,因此,一代机动性能好,反应速度快,能够对中低空、中远程和低空、近程目标进行攻击的导弹相继问世,最有代表性的型号有:在中高空、中近程地空导弹方面,有美国的“霍克”和前苏联的SA-3、SA-6;在低空、近程导弹方面,有美国的“小檞树”、“红眼睛”,前苏联的SA-7等。此外,中高空、中远程导弹也有重大发展,前苏联研制成功SA-4、SA-5两型导弹,其中SA-5成为世界地空导弹发展中弹体最长(16.5米)、弹径最大(1.07米)、翼展最大(3.65米)、发射重量最大(10000公斤)、射程最远(250公里)的一型地空导弹,该型导弹广泛装备于华约和中东各国。值得一提的是,此间英国还发展了一型中高空、中远程地空导弹,其型号为“警犬”Ⅱ,射程84公里,射高0.5~27公里。第二代地空导弹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机动发射能力,反应速度较快,导弹自动化程度较高,制导体制多样化,已基本形成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的全空域火力覆盖。
  什么是第三代地空导弹?
  第三代地空导弹是60年代未至70年代未发展的。此间,由于地空导弹初步形成了全空域防卫态势,所以目标飞行高度变化不大,但仍以低空和超低空突防为主,所以这一代导弹除前苏联的SA-11中程导弹外,其余全是低空、近程防空导弹,其主要特点是不少国家参与了地空导弹的发展,同时一大批性能较好的单兵便携式导弹也得以迅速发展。这一代导弹的代表型有:美国的“毒刺”,前苏联的SA-8、SA-9,英国的“山猫”、“轻剑”、“吹管”,法国的“响尾蛇”,法德合研的“罗兰特”及瑞典的RBS-70等。
  什么是第四代地空导弹?
  第四代地空导弹是70年代未以后发展的。此间,虽然作战飞机仍采用低空、超低空突防模式,但地地战术弹道导弹却构成了新的威胁,使地面防空变得日趋复杂。由于飞机大量采用隐形技术,加之飞行速度已提高到马赫数2左右,所以目标机动能力和低空突防能力较强。战术弹道导弹飞行弹道虽然较高,但目标小,飞行速度快,也较易突防。为了防空反导,第四代导弹在重点发展低空导弹的基础上,还十分注意发展各种类型的导弹,其代表型有:美国的“爱国者”、“改霍克”、“罗兰特”,前苏联的SA-12、SA-13,美国和瑞士联合研制的“阿达茨”,法国的“西北风”,英国的“轻剑”2000、“星光”、德国的“罗兰特”、法国的“夏安”,日本的81式和意大利的“防空卫士”等。这一代导弹由于采用了相控阵雷达和先进的微电子技术,使地空导弹系统能跟踪和攻击多批目标,在命中精度和作战效能方面也有很大提高。
  地空导弹在战争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地空导弹和战斗机、高炮一起,构成国土区域防空、要地防空和野战防空的重要武器系统。地空导弹由于命中精度高,摧毁威力大,机动能力强,覆盖范围广,反应时间快,所以日益成为地面防空的主要武器。经过战后40多年的发展,地空导弹已装备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计有70余种、100多型在役,有10多个国家具有研制和生产能力。这些导弹在战后以来的历次战争和武装冲突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59年10月7日,我地空导弹部队用SA-2导弹击落了在北京上空进行侦察飞行的台湾空军侦察机RB-57D,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战例。“萨姆”-2(SA-2)导弹是前苏联研制的第一代地空导弹,1959年刚刚服役,其射程54公里,射高34公里,在当时是打击中高空飞机最理想的武器。继首次击落RB-57D之后,又陆续击落U-2型侦察机等5架,为地空导弹的战史书写了光彩的第一笔。
  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出动B-52等作战飞机数万架次进行狂轰滥炸,为了打击美军飞机,越南装备了近30个营的前苏制“萨姆”第一、二代地空导弹。
  据不完全统计,在1964年8月至1968年11月间的4年时间里,美军就损失了915架飞机,其中94.8%是被SA-2等地空导弹击落的。1972年12月18日至30日,美军对越实施地毯式轰炸,结果有32架B-52轰炸机被击落,其中有29架又是SA-2所为!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由于以色列开始采取低空、近程突防的空袭战术,迫使埃、叙等国采取弹炮结合、全空域拦截的战术。仅埃及就在苏伊士运河西岸正面90公里、纵深30公里的地域中,配置了62个地空导弹营,200具SA-7导弹和300多门高炮,形成了一道道防空火力网。在历时18天的战争中,以色列有114架飞机被击落,70%是地面防空武器所为。其中,SA-6击落41架,SA-6和高炮一起击落3架,SA-7击落3架,SA-7和高炮一起共击落3架。这次战争中还发生了“一石三鸟”的奇闻:以色列在战争中共发射22枚“霍克”地空导弹,结果却击落了25架飞机!
  在1982年的马岛海战中,有37架阿根廷飞机被英国地空或舰空导弹击落,其中,被舰空导弹击落的18架,被“轻剑”和“吹管”击落的分别为9架和10架。
  在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1986年至1987年中,阿富汗游击队利用美国提供的1000枚“毒刺”(又译“针刺”、“尾刺”、“红眼睛”Ⅱ和“痛击”)单兵便携式地空导弹,先后击落400~50架飞机和直升机,成为战争史上用地突导弹击落飞机最多的一个战役。
  1991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向沙特、以色列和巴林先后发射了80枚“飞毛腿”B地地战术弹道导弹,结果有60多枚被摧毁,“爱国者”地空导弹则以大战“飞毛腿”而闻名于世,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创下了一个世界之最:地空导弹第一次击落战术地地导弹。
  什么是“爱国者”导弹?
  “爱国者”地空导弹属美国第四代导弹,1980年服役,海湾战争中首次实战应用。该导弹弹长5.3米,弹径0.41米,翼展0.87米,弹重约1000公斤,最大飞行马赫数3~3.5,战斗部重68公斤,作战半径3~100公里,作战高度0.3~24公里。发射方式为四联装箱式倾斜发射,每个火力系统单元以连为单位,每连有5~8辆发射车和4部雷达车、指控车、电源车及天线车,以及20~32枚待发导弹。每6个连为一个营,全营备弹量达120~192枚。
  安装有组装式集体防护系统的美国“爱国者”地空导弹系统指挥车、相控阵雷达载车和发电设备“爱国者”设计单发命中概率为80%,实际使用时很多情况下都高达90%以上,大大高出设计和试验要求,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问题还要从两方面来分析:首先,“飞毛腿”B是前苏联60年代研制的第二代出口型地地战术导弹,它技术水平比“爱国者”差了整整两代。该型弹没有抗干扰能力,弹道一经确定和发射,就无法改变,加之弹体过大,速度又低,飞完全程需5~9分钟,这对拥有先进预警能力的美国来说,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飞毛腿”在“爱国者”面前权当靶标了。
  其次,“爱国者”之所以成为“飞毛腿”的克星,本身也非平庸之辈,和其它地空导弹相比,它有三大优势:一是有一个先进的预警和引导系统。
  除DSP预警卫星外,它还首次采用了一部AW/MPQ-53型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其探测距离达150~160公里,可完成搜索、识别、跟踪、照射目标、制导导弹和电子对抗等多种任务,一部雷达相当于9部雷达的功能,它可在120°扇面内监视100个目标,同时跟踪8个目标和向3枚导弹传送中段制导指令,并对3枚导弹进行未制导,拦截3个来袭目标;二是制导体制先进。它采用了指令与半主动寻的复合制导的方式,提高了制导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三是组配紧凑,机动性好。第三代“奈基”Ⅱ和“霍克”导弹系统的零部件达30000个之多,而“爱国者”还不到3000个,组成单元也很少,自动化程度相当高,作战时一个火力单位只需3人。
  “爱国者”导弹是怎样拦截“飞毛腿”的?
  1991年1月21日10点,一枚改进型“飞毛腿”B式地地战术弹道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从伊拉克中部地区发射升空,很快就穿过大气层,进入攻击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的飞行弹道。
  16秒钟以后,一颗运行于300多公里高空地球静止轨道的美国DSP导弹预警卫星紧急报警,带有高灵敏度红外扫描器的红外望远镜开始跟踪“飞毛腿”导弹的喷焰,同时用带望远镜头的高分辩率可见光电视摄像机进行跟踪拍摄,并实时将导弹的飞行轨迹和飞行速度、方向、弹道倾角及位置等向地面站传送。设在澳大利亚的美国空间指挥基地和设在本上的美国航空航天司令部同时接收到DSP导弹预警卫星发送的“飞毛腿”导弹弹道参数,经地面站计算之后,迅速将“飞毛腿”导弹的飞行弹道和弹着点发往沙特的“爱国者”导弹发射阵地。阵地指挥控制中心立即命令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开机,搜索、捕获、跟踪、识别来袭导弹,结果,在100多公里处发现目标。根据相控阵雷达所测得的数据,经与卫星提供的数据进行相关比较和精确计算后,将拦截“飞毛腿”的最佳飞行弹道预置为操纵程序,输入“爱国者”导弹的制导装置(此时,“飞毛腿”导弹无法感知已被美军跟踪,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弹道,只能按即定轨迹飞行)。
  所有地面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指控中心命令发射,“爱国者”导弹以38°倾角升空,并按预置程序改变飞行弹道。同时,地面相控阵雷达继续追踪飞行中的“爱国者”,并据实飞状况适时发出指令,修正飞行轨迹。当“爱国者”进入未段飞行时,其弹上半主动“自动寻的头”开始工作,并实时将它所捕捉到的“飞毛腿”弹道参数反馈给地面指控中心。指控中心根据接收到的相对角偏差数据,经精确计算后,速将修正指令反馈给“爱国者”。“爱国者”按照精确计算的拦截弹道接近“飞毛腿”,当“飞毛腿”闯入“爱国者”20米杀伤半径之内时,弹上的无线电近炸引信即引爆破片杀伤式战斗部,最后来个空中开花,双双同归于尽。上述过程自始至终在1分钟之内完成,这一天,伊拉克发射了10枚“飞毛腿”,有9枚遭拦截,成功率达90%。
  前苏联的地空导弹为什么称作“萨姆”导弹?
  “萨姆”是英文缩写词“SAM”的音译名,意为“地对空导弹”。前苏联每发展一型地空导弹,自己都进行命名和编号,但西方感觉使用俄语不便,遂用英文逐一给前苏联地空导弹起绰号,并进行相应的编号。如前苏联刚刚服役了一型最先进的地空导弹,西方赶紧给它起了个绰号,叫“斗士”,并规定“斗士”导弹的代号为SA-I2.有时也常见到SAM-I2的代号,其意思与SA-I2相同。
  二次大战以后,前苏联十分重视地空导弹的发展,目前已研制成功十几个系列的“萨姆”导弹,装备有10000余部固定式和半固定式地空导弹发射器,9500多辆多联装地空导弹发射器,9000具SA-7和SA-14地空导弹发射筒。此外,还部署了与之配套的9000门高炮,32部反导弹发射架,7000多部防空雷达,10余架预警飞机,2500架防空战斗机。
  在多达十几个系列的“萨姆”导弹大家族中,按其作战用途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国土防空军装备和使用的,它们是SA-1、SA2、SA-3、SA-5、SA-10,这些导弹大都是中高空、中远程地空导弹;另一类是野战防空使用的,主要装备前苏联陆军,分别以旅、团、营、连等为火力单位进行作战编成。这类导弹中,属中高空、中远程的有SA-4、SA-I1、SA-12、SA-17;属中低空、中近程的有SA-6、SA-8、SA-9、SA-13、SA-15;属单兵便携式的有SA-7、SA-14、SA-16.从前苏联“萨姆”导弹家族的发展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导弹体积大,弹体重,射程远,射高大,这些几乎都成为世界地空导弹之最,例如SA5导弹长达16.5米,重约10吨,射程250公里,射高30公里。其次是具有开拓性和创造力,例如第一代SA-2导弹刚刚装备使用,就创下了击落RB-57D和U-2高空侦察机的世界上第一个战例,以后又在越南战场击落数百架B-52.又如,1964年服役的SA-4导弹就采用了自行式装置,这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还有,最近服役的SA-12导弹,首次将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主动雷达寻的、地面机动垂直发射技术融为一体,使SA-12能与“爱国者”抗衡。最后一点,就是“萨姆”系列导弹的飞行速度快,一般马赫数都在2左右,象SA-5和SA-l2则分别达3~5和5~6的高速度,因而又成为世界飞行速度最快的地空导弹。
  前苏联最先进的地空导弹是什么型号?
  前苏联最先进的地空导弹是1983年开始服役的SA-12“斗士”。该型导弹从7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制,历经10载才装备服役,可见其技术难度是相当高的。SA-12以旅为建制单位,配属于防空军和陆军的方面军及集团军,主要执行中高空、中远程防空任务,由于其设计先进,采用了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主动雷达寻的制导、地面机动式垂直发射等高技术,使该导弹具有机动能力强,可全天候、全空域攻击的特点。除截击中高空、中远程飞机目标外,还具有拦截战术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能力,而且还能在中低空、中近程和低空范围进行有效的防空反导作战。应该说,SA-12是“萨姆,,系列导弹中最优秀的一型,其性能可与美国的“爱国者”相媲美。
  苏制SA-12防空导弹系统由SA-12导弹、运输-起竖-发射车、导弹装填车、制导雷达车、指挥车以及搜索和预警雷达车组成SA-12地空导弹长7.5米,弹径0.5米,最大翼展1.35米;两台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飞行马赫数高达5~6;最大射程100公里,最小射程仅5公里;最大射高30公里,最小射高只有100米。导弹制导方式为无线电指令加半主动雷达寻的,在弹道的初段和中段,地面相控阵雷达可同时制导3枚导弹跟踪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的来袭目标。弹道未段,则依靠弹上半主动雷达导引头进行自动寻的。战斗部采用高能炸药爆破式战斗部,并使用近炸引信起爆。
  SA-12是以导弹连为最基本的作战火力单元,每个连配有1辆指挥车、1辆制导雷达车、1辆备用导弹装填车和2~3辆导弹运输-起竖-发射车。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作用距离达270公里,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制导多枚导弹,并能实施有效的干扰。导弹运输一起竖。发射车是一种重型履带车,长9.3米,宽4,5米,高3.4米,总重24吨,公路时速60公里,最大行程可达500公里。每车装有一座四联装导弹发射装置和一部导弹制导雷达。战时,发射装置竖起进行垂直发射,制导雷达为避免顶部盲区也竖起直立工作。
  SA-I2的最大特点就是克服了“萨姆”导弹那种傻大黑粗的缺点,而变得设计简单,组合紧凑,且技术性能先进。从作战效能指标来看,SA-12大大优于SA-5,但弹长比其小9米,弹径小0.57米,翼展小2.3米。导弹的发射重量不详,但发射车仅24吨,估计导弹重量在2吨以下,这和SA-5导弹的10吨重量又形成了鲜明对比。
  什么是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
  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是地空导弹系列中体积最小、重量最轻、射程最近、射高最小的一种轻型防空武器,主要配备于作战地域的前沿或重要设施的防空区域,其主要打击对象是低空、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和武装直升机。
  什么是低空、超低空飞行呢?低空飞行是指1000米以下,超低空飞行则指10~100米高度。低空和超低空多在雷达盲区之内,地形较为复杂,利于飞机、直升机隐蔽接敌。同时,由于地空导弹的最小射高和射程往往难以覆盖这一区域,从而为敌机突防留下了一块空白区域。
  70年代以来,越南战争、中东战争、马岛战争和海湾战争中都成功地利用了低空、超低空突防的战术,有人将之称为“一树之高”的进攻战术。越南战争中,1972年以前,平均每10枚地空导弹就能击落一架来袭的美军飞机;1972年以后,由于采用了低空、超低空突防战术,平均每130枚地空导弹才能击落一架飞机。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上百架飞机以掠海面10米的高度飞过地中海,又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在雷达盲区中飞行,直奔埃及的9个军用机场,结果300架战斗机被击毁于地面。海湾战争中,F-117A战斗机以50米高度飞临目标上空投弹,从而大大提高了激光制导炸弹的命中精度。
  空中目标在战术上采取的新的变化,必然影响武器发展的相应变化。飞机、直升机以10~1000米高度进行低空、超低空飞行,再用射程250公里、重达10吨有余、长约17米的大型中高空地空导弹攻击显然不妥。为此,从70年代以后,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便应运而生。
  单兵便携式导弹发展了几代?
  法国“西北风”导弹系统由两个战斗组携带和操作,指挥员可与射击单位联络,获取预警网提供的敌情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已经发展了三代:第一代是美国的“红眼睛”和前苏联的SA-7;第二代是美国的“毒刺”、英国的“吹管”和瑞典的RBS-70;第三代是美国的“毒刺”改进型、法国的“西北风”和英国的“标枪”、“星光”。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一般采用专门的发射器进行肩扛发射,发射器为一次使用型;导弹长约1米左右,最长达1.5米;弹重10公斤左右,最重15公斤;有效射程为2~7公里,有效射高也为2~5公里;飞行马赫数达2左右,个别能达4~6;动力装置多为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射时用助推火箭发射,离发射筒数米后主航发动机启动。这种导弹具有小巧、轻便、隐蔽发射的特点,在历次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说阿富汗游击队用它击落了500多架飞机和直升机。
  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是怎样发射的?
  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最大特点就是小、轻、快、猛,不需专用电源车、指挥车和成套的保障设备,便可在敌前沿作战区域内遂行隐蔽攻击,因此属单兵点防空装备。为了突出上述特点,发射和制导就要力求简便,决不能象“爱国者”那样复杂。发射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肩扛式发射,一种是依托式发射。
  肩扛式发射就是发射者呈站立姿态,发射仰角选在15°~65°之间,将发射器置于肩上,用单目瞄准镜进行瞄准、象发射反坦克火箭筒那样扣动扳机便可。这类发射方式最典型的是美国的“毒刺”导弹,这种导弹全长1.52米,弹径0.07米,发射重量10.12公斤。发射筒重约5.7公斤,长约1.83米,口径0.09米,为玻璃纤维质材料制作,筒上备有便携背带。
  依托式发射方式是指发射装置装在三角支架上、车辆上、舰船上或任何固定及移动的平台上进行发射,此类发射方式的典型型号是英国的第三代“星光”导弹。“星光”是便携式导弹中性能最好的一型,它可单兵肩射,也可用支架发射,还可用八联装发射车发射。这种导弹有两大特点,是所有便携式导弹所不及的。一是采用了一种新型火箭发动机,导弹发射2秒钟后,便可在300米之内将飞行马赫数加到4,其飞行马赫数最大可达6;二是采用了多弹头战斗部,一个战斗部内可分离出3个子弹头,它们不仅能以高速动能穿甲和高爆进行杀伤,还能从三个不同方向分进合击一个目标,这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星光”有效射程7公里,单发命中精度高达96%。
  单兵便携式导弹是怎样制导的?
  这种导弹的制导方式一般比较简单,因弹体大小,无法装设雷达和微处理机等复杂的制导设备,故多采用光学、红外和复合制导等方式。“毒刺”
  导弹采用的是光学瞄准和红外寻的,属主动式制导方式。导引头装在导弹最前端,用以探测飞机辐射出的高温热源,然后将目标信息传给电子组件,转变为指令制导,控制伺服系统动作,从而按比例导引法飞向目标。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