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兵器

_6 佚名(现代)
  潜艇上的艇壳式声纳基阵一般都布置在耐压艇体与非耐压艇体之间,大的圆柱形基阵或球形基阵一般安装在艇艏下部或中部,小一些的基阵则可安装在指挥台围壳内。被动测距声纳一般要求三点式测距,工作时必须三台基阵同时工作才行,所以它的平面形基阵(板阵)只能布置在艇体两舷或沿上甲板布置。一般常规潜艇装5~6部声纳,弹道导弹核潜艇装10部声纳,反潜用攻击型核潜艇则装有15部声纳。一部球形被动式声纳基阵可重达70多吨,直径为4.5米,在艇艄占用面积达70多立方米,比一间屋子的空间还要大,此外,还要在潜艇内部装20余部与之配套的电子机柜。
  拖曳式声纳是一种游离于舰艇而由之拖曳的声纳探测设备,通常分两种形式,即水听器沿拖缆排列的拖曳线列阵声纳,以及把类似于舰壳声纳基阵装在导流罩内由舰艇拖曳的拖体阵声纳。这些基阵一般安装在舰艇尾部,使用时可通过卷扬装置将其拖放在舰尾数十、乃至数百米距离上进行水下探测。目前较为先进的是拖曳线列阵声纳,水面舰艇和潜艇都可装载。
  声纳是唯一的探潜设备吗?
  声纳是广泛装备于海军水面舰艇、潜艇和飞机的一种重要的探潜设备,但并不是唯一的探潜设备,除声纳外,近年来还发展了许多种光电和电磁探测装备。
  声纳是一种利用声波进行水中探测的设备,所以受水文条件、目标变化及声波传播的影响较大,例如,在同一海区同一深度内进行探潜作业,冬天探测效果就很好,到了夏天探测效果就明显下降,有时根本无法找到目标;再加上温度跃变层等水文条件的不断变化,使声纳难以进行恒定的探测和工作。另外,受风浪、水深、海底地质的影响也很大,目标及本舰运动速度、目标体积与质量等也会影响声纳的探测效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反潜探测能力,除继续改进和提高声纳的探测能力外,还发展了一系列非声探潜设备。
  这些非声探潜设备主要有雷达、磁探仪、红外探测仪、废气探测仪等。
  现代潜艇中,除美、苏、英、法拥有一定数量的核动力潜艇外,绝大多数仍是用柴油机和电动机推进的常规动力潜艇。这种潜艇有两大难以克服的弱点:一是每隔一两夭就必须浮上水面进行充电,二是在水面充电状态或航行状态时,柴油机工作必须排放一氧化碳气体。利用这两大弱点,近年来发展了两种探潜设备:一种是反潜雷达。由于雷达是靠电磁波工作的,所以只能探测水面航行或通气管状态航行的常规潜艇,有时也能根据潜艇发射的无线电信号进行快速定位。新型探潜雷达可以发现50海里以外处于水面航行状态的潜艇,也可以发现10海里以外通气管深度航行的潜艇。另一种是废气探测仪。常规动力潜艇在通气管状态和水面状态航行时,由于柴油机工作,所以往往排出一氧化碳等未完全燃烧的废气。反潜飞机可以利用废气探侧仪在450米高度以5次每秒的速率进行取样分析,以确定潜艇的航向及方位。
  核潜艇由于具有几个月不上浮,可连续进行水下潜航的特点,所以利用上述方法很难探测,为此,发展了磁探仪、红外探测仪等探潜设备。大地是一个永恒的磁场,无论常规潜艇还是核潜艇,只要在水下移动,就肯定会引起磁场的变化,因此,用磁探仪在不同水域中探测这种变化,就会确定潜艇的所在。磁探仪一般装在反潜飞机的尾部,使用时可通过吊杆伸长6米,使之浸入水中进行探测,作用距离可达900~1000米,红外探测仪是通过测量潜艇在水下航行时所产生的磁量热辐射和热尾流,来确定其航行及方位的。
  一般潜艇航行时,可使周围的海水温度升高千分之五以上,由于热量在海水中散发很慢,往往可以持续5~7分钟,所以具有较高灵敏度的红外探测仪(可以探测千分之一度的温度变化)可以发现水中潜航的潜艇。
  此外,近年来还发展了微光电视、蓝绿激光和无线电高度表等新型探潜设备,装在海洋监视卫星上的无线电高度表,可以探测因潜艇在水中潜航而引起海平面的微量隆起等变化,并据此发现和跟踪潜艇。
  美国是怎样进行全球战略指挥、控制和通信的?
  3CI(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系统是国家军事力量的神经中枢,是快33速反应、形成作战能力的关键。战略CI系统是CI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确保国家最高军事指挥当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时传达到作战部队,并确保战略武器指挥员能对所属部队进行灵敏有效的组织指挥,美国战3略CI系统是60年代建成,并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的一个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它由40多个指挥中心,10多个探测预警系统和40多个通信系统组成。
  该系统可以满足国家指挥当局战时的指挥需求,总统利用其指挥线逐级向第一线作战部队下达命令,最快只需3~6分钟;若越级向核部队下达命令,则3仅需1~3分钟。整个战略CI系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探测预警系统、指挥中心和通信系统。
  探测预警系统主要负责提供敌方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来袭的预先警报,以采取必要的防御或反击措施。该系统主要有地面雷达、预警卫星和预警飞机组成。地面雷达预警主要使用超视距后向散射雷达、大型相控阵雷达和环形目标搜索雷达;卫星预警主要使用防务支援计划卫星及“导航星”卫星所携带的核探测系统;飞机预警主要使用E-3A、B、c机载预警与控制系统。
  指挥中心是战略C3Ⅰ的核心机关,它主要分国家级和军种级两大层次。
  国家级军事指挥系统设有3个指挥中心,即国家军事指挥中心、备用国家军事指挥中心和国家紧急空中指挥所。国家军事指挥中心设在国防部五角大楼内,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设有处理和显示各战区情报的态势显示室、国家最高指挥当局高级指挥人员实施战时指挥的紧急会议室、沟通全球通信联络的通信中心及处理、存储、显示各种情报信息的技术室等。
  为防止核战争条件下五角大楼的指挥中心被毁,另设有建于地下工程内的备用国家军事指挥中心和载于E-4A、B大型喷气式飞机之上的国家紧急空中指挥所。这两种备用指挥部在必要时均可执行与国家军事指挥中心相同的任务。美军战备共分五级,一级为临战状态,二级为按预定部署展开兵力,三级为部队转入机动待命状态,四级为加强情报和保密措施,五级为正常状态。国家军事指挥中心负责五级至三级战备的指挥,处于二级或一级战备时,E-4A、B飞机升空,国家紧急空中指挥所取代其它指挥中心实施空中机动指挥。
  军种级指挥中心较好的是战略空军司令部的地下指挥所和空中指挥所。
  地下指挥所是一座设于地下14米深的三层建筑物,内设信息搜集、处理、存储、通信及显示设备,负责战时对战略空军所属战略导弹部队、战略轰炸机部队和战略加油机部队实施指挥和控制。空中指挥所是备用指挥所,主要由EC-I35飞机担任。
  通信系统是沟通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的神经网络系统,它主要由国防通信系统、国防卫星通信系统、最低限度紧急通信网、空军卫星通信系统、海军舰队卫星通信系统、甚低频陆基电台广播网、“塔卡莫”机载对潜甚低频中继通信系统、极低频对潜通信系统和战略、战术中继卫星等组成。
  美国海军是怎样进行作战指挥与控制的?
  美国海军是一支全球性远洋海军,其海军舰队部署于世界各大洋,因而海军的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相当复杂。是一个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网络系统。一般来讲,美国海军具有自成体系的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它主要分四个级别,即舰队指挥中心、战术旗舰指挥中心、海军战术数据系统和舰艇战斗情报中心。海军这四个层次的指挥控制体系可与美国全球军事指挥控制3系统相连,扩展为全球性战略CI系统。
  舰队指挥中心是海军指挥控制体系中层次最高的一级岸基指挥机构,主要供大西洋联合总部司令或大西洋舰队总司令、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及美国驻欧部队海军司令使用。舰队指挥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使岸基司令部指挥官随时均可调遣其分布在各大洋的作战兵力,它可满足下级指挥官的情报需求,也可满足高级决策指挥官对全局战况的需求,同时,还具有实时处理、筛选、分析和显示所有输人信息的能力,此外,它还可以在必要时支援海上部队战术指挥官指挥部队,并协助舰上指挥官进行情报传递和联络。舰队指挥中心由高度自动化的一系列作战指挥室组成,随时可以接收、处理和分析有关战区的情报数据,其主要情报源是海洋监视情报,即发自水下音响监视系统、侦察飞机、卫星等监视平台的各种空情及海情报告。
  战术旗舰指挥中心是供;临时执行海上特定战斗任务的待混舰队司令、舰艇编队和战斗群指挥员使用的一个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是对海上作战兵力实施协同战术指挥的关键系统,它主要装备于航空母舰、导弹巡洋舰、两栖指挥舰、两栖登陆舰或其它大型舰艇上。战术旗舰指挥中心是海军指挥控制系统的主要海上结点,也是岸基舰队指挥中心的主要海上指挥部。在战争中,它必须依赖和最大程度地利用岸基舰队指挥中心的数据源、数据相关及处理能力,以及有关的区域性情报,例如海洋监视情报、主要威胁评估、环境数据、任务保障情况和特别警报等。此外,还可从岸基舰队指挥中心获取某些战术数据,例如敌作战系统的能力和状态及超视距目标的定位和识别等。战术旗舰指挥中心可以通过本舰传感器获取附近海区态势的情报,也可以通过海军战术数据系统接收由其它舰艇、飞机等平台传输来的数据,旗舰指挥官可利用战术旗舰指挥中心选取最佳作战方案、评价决策效果以及把某些需要及时决定的权力下放给下级指挥官。在危机状态下,还可通过战术旗舰中心直接向国家指挥当局报告。
  海军战术数据系统是海军作战指挥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系统,主要装备各类水面舰艇,E-2C预警机上装备的机载战术数据系统主要用于控制以航母为基地的各种舰载机。海军战术数据系统是一个计算机化的作战指挥系统,它可实时显示各种数据和情报,编队中各战斗单元之间可靠、高速、自动地通信,是由计算机控制的数字通信线路完成的。该系统不仅可用于对水面舰艇、潜艇的跟踪,还可用于空中交通管制、反潜作战、对岸火力支援等作战行动。在装备海军战术数据系统的特混舰队中,所有舰艇、飞机均可通过数据链、经计算机处理,为舰队内其它作战单元提供战斗情报。
  战斗情报中心是用于单舰作战指挥的自动化系统,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舰雷达、声纳等探测设备及时发现目标,并进行分类、识别和跟踪,全面了解双方战术态势。在确定目标性质之后,根据威胁判断及已方攻击能力,确定作战方案,协助舰长决策。如决定实施攻击,可调用本舰武器进行精确计算和射击。
  什么是无线电通信?
  无线电通信是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传播以传送代表声音、文字、图象等电信号的通信方式。
  早在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和俄国人波波夫就同时研制并试验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无线电发射机,继而无线电通信得以迅速发展。1920年以前,长波是唯一实际应用的通信波段;本世纪20年代以后,由于发现了电离层能够反射短波,所以短波通信被大量采用;1922年以后,单边带通信技术开始推广;二次大战前,超短波通信已崭露头角,并出现了无线电接力通信;二次大战期间,开始使用微波通信;战后以来,微波接力通信、散射通信、卫星通信等新型通信手段相继投入运行。
  无线电波段和频谱的划分可列为九大类:一是极低频(ELF),频率范围30~3000赫,波长范围1000~10万米,故称极长波;二是甚低频(VLF),频率范围3~30千赫,波长范围10~1万米,故称超长波;三是低频(LF),频率范围30~300千赫,波长范围1万米~1千米,故称长波;四是中频(MF),频率范围300千赫~3兆赫,波长范围1000~100米,故称中波;五是高频(HF),频率范围3~30兆赫,波长范围100~10米,故称短波;六是甚高频(VHF),频率范围30~30D兆赫,波长10~1米,故称超短波或米波;七是特高频(UHF),频率范围300~3000兆赫,波长10~l分米,故称分米波;八是超高频(SHF),频率范围3000~30000兆赫,波长范围10~1厘米,故称厘米波i九是极高频(EHF),频率范围3万~30万兆赫,波长范围10~1毫米,故称毫米波。
  无线电通信装备,按照所用的波段,可分为:极长波电台、超长波电台、长波电台、中波电台、短波电台、超短波电台和微波电台等,按照信号传输方式,可分为:微波接力机、散射通信机和卫星通信设备等;按照工作方式,可分为:收发交替进行的单工电台和收发同时进行的双工电台;按照运载方式,可分为:便携式、移动式(车载、机载、舰载、星载)和固定式等;按照调制方式,可分为:调幅电台、调频电台和单边带电台等。
  怎样进行无线电通信?
  无线电通信是最常用的一种通信形式,无论是战略通信还是战术通信,一般都少不了以下几种通信装备,即:超长波和极长波通信装备、单边带通信装备、超短波电台、散射通信、卫星通信和通信终端等。
  我们知道,无线电波有四种传播方式,即沿地表面传播的地波、以直线传播的直接波、经电离层反射的天彼和经空中不均介质散射的散射波。超长波通信主要是利用地波,其次是利用在地球表面和电离层之间波导传播的天波达成的,主要用于对潜艇的通信,也可以对远洋水面舰船进行通信和导航。
  超长波通信的特点是发射功率大,通信距离远。当潜艇处于水下7~8米的深度时,1~2兆瓦的大型台通信距离可达5000~8000海里,100千瓦的中型台约达1500~2000海里,15~20千瓦的小型台约达500~1500海里。超长波通信基本不受核爆炸引起电离层骚动和太阳黑子活动的影响,传播稳定,通信可靠。对潜艇通信时一般可穿透20~30米海水。为此在深水中潜航的潜艇往往浮至潜望镜深度接收超长波信号。
  极长波是一种波长为1000~10000公里、频率为3000~30赫的无线电波,由于波长极长,所以海水对电波能量的衰减较小,穿透海水的能力较强,适合用于对深潜潜艇通信。极长波发信机可设于地面,也可设于地下,通信信号从天线辐射出来,部分电波能量穿过地表层,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跳跃传播,几乎可传遍全球。深潜潜艇可以利用尾部拖曳的一根长达几百英尺的天线接收信号。1972年12月,美国海军的一项试验证明,距发射台4600公里,在大西洋水下120米处航行的核潜艇可以收到极长波信号。
  短波由于依靠电离层反射和传播电波,所以可用较小的发射功率发射信号,以实现较远距离的通信。单边带通信是短波通信的一种形式,它具有通信容量大、通信距离远、沟通联络快等特点,因此常用于军事通信。
  超短波的工作波长很短,地波的绕射能力差,遇到障碍物可反射,地面吸收大,因而传播距离较近。超短波一般用于视距内通信,主要特点是信号稳定清晰,保密性好,电台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载和操作。
  散射通信是利用空中某些不均匀介质作为散射体,对电波起散射作用而进行的超视距通信。根据散射体种类的不同,可分为对流层散射通信、电离层散射通信、流垦余迹散射通信以及人造散射体散射通信等。
  卫星通信是利用位于赤道上空约36000公里的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在电波覆盖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地面站之间进行通信。
  通信卫星的主要功能是接收来自地面站的电彼信号,经过变频、放大后再向地面站发射。利用卫星通信的主要特点是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大,具有多址联接特性,通信容量大。
  美国是怎样进行全球性战略通信的?
  战略通信系统是确保国家最高指挥当局在战时和平时与位于全球各地的任何作战部队进行有效联络的通信体系。美国的战略通信系统主要由国防通信系统、战区通信系统和军种专用战略通信系统等组成。
  国防通信系统是美国的全球性战略通信系统,它始建于60年代初,主要采用微波接力、对流层散射、卫星、短波和有线通信。该系统平时承担陆、海、空三军和某些政府部门日常业务的通信保障,战时则担负作战支援任务。
  国防通信系统由自动电话网、自动保密电话网,自动数字网及国防数据网等一些专业网组成。
  自动电话网是70年代初建成使用的一个长途电话交换网,可与世界上美军200多个基地联接,提供数据、用户电报及图象通信。自动保密电话网是美军的全球性保密电话系统,于60年代未建成使用,主要用户为国家最高指挥当局、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联合司令部和特种司令部及其支援机构、其它军事部门和国务院等非军事部门。自动数字网是60年代初期在美国空军后勤数据通信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用于传输电传报、数据及图象。
  国防数据网是一个较新的通信网络,目前该网联接的主机数量已达3500多个。国防通信系统主要由国防通信局管理,其线路总长已达6700多刀“公里,能将配置在近80个国家100多个地区的3000多个指挥所联接起来。
  军用卫星通信系统是美国战略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空军卫星通信系统、海军舰队卫星通信系统、国防卫星通信系统和国防部租用的商用卫星组成。其中,国防卫星通信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为驻扎在世界各地的美军及北约部队提供战略通信;此外,还担负着为地面机动部队提供战术通信的任务。目前,国防通信卫星已发展了三代,共发射近50颗卫星。海军舰队通信卫星主要为国防部的战术和常规部队用户服务,设有舰载终端、舰队通播接收终端和小型背负式终端等。军事战略、战术和中继卫星通信系统是新一代抗毁性较强的极高频卫星通信系统,将于90年代初期以后取代空军卫星通信系统和海军舰队卫星通信系统。
  美国的最低限度应怠通信网有什么作用?
  最低限度紧急通信网是美军战略通信系统的一个特殊通信网络,专供国家最高指挥当局在核环境下能够将核作战命令下达给分散于全球各地的美军作战部队,并接收这些部队执行命令的回报情况。所谓最低限度就是指在遭受核袭击情况下仍能生存和运转,并且在保密、抗干扰、传递速度、可靠性等方面必须满足基本条件和要求。
  最低限度紧急通信网包括一些生存能力较强的通信系统,如国家紧急空中指挥所的低频和甚低频通信系统、空军卫星通信系统、海军陆基大功率对潜甚低频电台广播网、“塔卡莫”甚低频对潜中继通信系统以及极低频对潜通信系统等。其中,国家紧急指挥所设在用波音747大型客机改装的E-4B飞机上,续航时间长达72小时,机上装有13个独立的通信系统和50副天线,可以与设在陆地、空间和海上的通信系统及民用电话和广播网互联。“塔卡莫“甚低频对潜通信系统也是设在飞机上,它由Ecr130型和E6A型飞机作为平台,负责向导弹核潜艇发送”紧急行动文电“。
  陆军是怎样进行战术通信的?
  陆军的战术通信通常是指在作战地区内指挥一个战役或战斗所使用的通信装备,一般陆军野战集团军以下各级通信系统都属于战术通信范畴。陆军战术通信的主要手段是:有线电通信、无线电通信、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等。
  其中,无线电通信又分高频、甚高频、无线电接力和对流层散射等多种方式。
  由于现代陆战的机动性大大提高,所以无线电通信已成为战术通信的主要手段。
  战术高频电台是传递作战命令和情报的主要手段,其工作频率一般为2~30兆赫。20~30公里的视距通信一般使用甚高频电台,这种电台形式多样,有手持、背负、车载等多种形式。移动式无线电接力设备主要用于战术多路通信系统,工作频段多为220~1000兆赫和1350~1850兆赫。用作野战地域通信网点之间的传输信道时,其通信距离一般为25~30公里。用作点对点多路通信时,利用有利地形可达40~100公里。车载天线架高为12~15米。移动式对流层散射通信是一种抗干扰能力较强,具有抗核效应作用,适于在不易通行地区进行远距离通信的设备,工作频率一般为775~885兆赫和4400~5000兆赫,单路跳频通信距离150~320公里,话路数量为12,24或60路,一般采用直径3.4和5米的抛物面夭线。除上述无线电通信设备外,有线电通信和战术交换设备也是陆军通信的重要设备。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通信和微处理机技术的发展,陆军战术通信设备也将产生重大变革。在野战地域通信网方面,主要发展能传输电话、电报、电传、传真和数据等多种信息的战术移动式综合通信系统,如英国的“熊”、“松鸡”系统,法国的“里达”系统,美、加、澳合研的“野鸭”
  系统,德国的军级自动化干线网及美国的三军联合战术通信系统等。这些系统都是由多个节点构成网络,每个节点设有可自动转接的交换机,用多路无线电接力设备互联,覆盖整个战术地域。
  战术卫星通信是陆军战术通信的重要手段,英军和美军在马岛海战和海湾战争中都有效地使用了卫星通信设备。这种通信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通信距离远,无需中继,线路可靠性高,开设迅速,站址不受限制,且配置灵活,适应多变的野战环境。美国陆军卫星通信主要有多信道超高频初期系统、多信道超高频最终系统、单信道特高频专用系统、单信道特高频背负式系统、单信道待高频按需分配多址系统和单信道超高频/极高频按需分配多址最终战术终端。
  此外,还将发展战术光纤通信、战术跳频无线电台、数字化通信等新型通信装备。
  海军是怎样进行远程通信的?
  海军远洋舰队的远程通信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即通信站、通信舰和卫星通信。海军远程通信的特点是超视距舰岸或舰舰间双向通信。海军通信站是一种接力通信网络,它由分设于全球各地的通信台站组成,彼此间通过微波线路、电缆或其它线路进行联接。通信舰是一种战术型机动通信装备,美国在越南战争时曾使用22500吨的航母改装了一艘“安纳波利斯”号通信舰,上装24部大功率发射机、60部接收机和一些其它通信设备。卫星通信是一种主要的通信方式,美苏海军都从70年代以后发展了舰队通信卫星,保证了海军舰艇的实时通信。其它国家虽没专为海军发射通信卫星,但舰艇可通过三军卫星或其它卫星进行正常的通信联络。
  海军战术通信范围通常在450公里半径以内,频率范围为高频至特高频,即3~3000兆赫,战术通信的主要任务是海上作战部队之间的通信,一般使用数字无线电系统进行通信,如美国的战术数据链等。
  海军是怎样进行对潜通信的?
  海军是一个战略军种,不仅有潜艇、水面舰艇,还有飞机和陆战队等多种装备,具有全球性作战的特点。海军通信的主要任务是为各级指挥中心、探测系统和武器控制系统提供通信保障。海军通信的主要手段有视距通信、高频远程通信、飞机通信和卫星通信等,通信的主要对象是潜艇和水面舰艇,通信的主要形式为话音通信、报务通信和数据通信。
  潜艇主要分弹道导弹核潜艇、攻击型核潜艇和常规潜艇三种类型,其中,弹道导弹核潜艇是国家三位一体核威慑力量中的重要支柱,是国家的秘密武器,它主要执行总统的指令,必要时向敌对国预定目标发射核导弹。因此,对潜通信往往以对弹道导弹核潜艇通信为主,这类潜艇一般不具备强大的战术攻击能力,往往游弋于深水大洋待命,所以对此类潜艇的通信成为海军通信的一大难题。攻击型核潜艇和常规潜艇多为战术攻击性潜艇,它们通常与水面舰艇联合编成,也可单独或集群编成,所以此类潜艇通信多为战术通信,执行远洋任务时也可进行战略通信。
  海军对潜战略通信的主要方法是建立岸基大功率甚低频电台网络,这种甚低频发射机功率大,天线也很大,频率范围为10~60千赫,发射机输出功率达0.01~2兆瓦。其主要缺点是系统造价高,建造周期长,天线和发射机体积庞大而笨重,战时易遭破坏。战后初期前苏联建造的1000千瓦甚低频电台采用6组六边形天线阵,天线由30座高铁塔组成,中间塔为200米,外边塔为175米。60年代以后前苏联建造的“大力士”Ⅱ型甚低频电台发射机,虽采用5组T形无线阵,体积和重量有所减小,但仍由18座高铁塔组成,塔高在235米左右。为了提高甚低频电台天线的高度,前苏联曾在50年代采用A3—55型气球夭线,能将天线升至2D00米高度工作,但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
  1962年美国研制了一种机载甚低频发射机,其功率10~20D千瓦,拖曳天线长度可达1万米,可由EC-130Q飞机装载。这种飞机任务续航时间为10.5小时,机上有15名机组成员,工作时需在潜艇活动区域上空进行不间断地飞行和巡逻。以随时给弹道导弹核潜艇下达命令。这种称为“塔卡莫”的机载甚低频对潜中继通信系统已发展了四代,目前正在改用波音r6A飞机执行巡逻通信任务。
  海军对潜通信除上述方式外,美国自60年代初期还发展了一种极低频对潜通信系统。30~300赫的极低频在海水中的损失很小,能穿透100米深的海水,因此,潜艇可在60~100米深水中隐蔽航行。
  1976年的一次试验表明,航行于北极9米厚的冰层下约122米深水中,以30节机动的核潜挺收到了极低频报文。这种通信方式的最大缺点是天线系统极为庞大,通信速度太低,发20个英文字母需50分钟,因此距作战要求相差较远。目前正在发展的高技术对潜通信主要有两种,即30~300千兆赫的极高频卫星对潜通信和0.5微米波长的蓝绿激光对潜通信。
  舰艇是怎样利用电动航海仪导航的?
  电动航海仪器是借助电能工作的一种导航仪器,主要有陀螺罗经、平台罗经和惯性寻航仪等,陀螺罗经又称电罗经,是舰艇上指示方向的主要仪器。
  与磁罗经相比,其主要特点是不受磁场影响,地磁和船磁的变化不会影响电罗经的工作;指向能力较强,比较稳定,不受突然打击的影响,生存能力较好。平台罗经是陀螺罗经加平台而构成的,因而除测定航向外,还能提供精确的横摇和纵摇姿态信息。惯性导航仪是一种通过测量自身加速度而进行导航的仪器,主要由加速度计、陀螺稳定下台和计算机等组成。惯性导航系统主要通过惯性敏感元件来感受舰船的加速度,然后经过一系列运算,提供出航行和武器所要求的各种数据,如航向、航程、航速、经纬度及纵横摇摆等。
  惯性导航系统不依靠任何外界条件(如无线电波和天体观察等)而能精确导航,不接受和发射任何形式的电磁能,所以不受干扰,不易暴露舰位和艇位,也不易遭破坏。目前,惯导系统已成为核潜艇最重要的导航方法。
  舰艇是怎样进行导航的?
  舰艇导航系统主要提供舰位、航向、航速、航程及纵横摇角度等信息,以保障舰艇安全、准确航行,同时为舰载导弹、火炮、鱼雷等武器的战斗使用提供必要的导航信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舰艇导航主要使用六分仪、罗经和计程仪等普通航海仪器,40年代开始使用无线电导航,50年代核潜艇的出现,推动了惯性导航系统、导航潜望镜和射电六分仪的发展,60年代出现了卫星导航系统。
  目前,弹道导弹核潜艇以惯性导航为主,通过电子计算机,将无线电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水声导航系统等组合为一体,形成综合导航系统,其它类型的潜艇和水面舰艇,也在采用类似的综合导航系统。
  现代舰载导航仪器,按结构性能可分为普通导航仪器、电动导航仪器和无线电导航仪器三种。其中,舰艇普通导航仪器主要有磁罗经、六分仪、测深仪和计程仪等。磁罗经亦称罗盘,是利用磁针受地磁场的作用来指示舰船航向和测定日标方位的一种航海仪器。按磁罗经在舰船上的用途,又分为方位罗经和驾驶罗经。方位罗经一般装在舰船上层建筑的顶部,主要用于观测目标方位,是地文航海不可缺少的仪器;驾驶罗经一般装在驾驶室内舵盘的前面,以便操舵时观看航向。六分仪是一种较精密的测角仪器,主要用于测量天体的高度和地面目标的水平角及垂直角。测深仪是用来测量水深的仪器,有手操水铊、机械测深仪和回音测深仪等多种形式。现代舰船一般都采用回音测深仪,它是通过向海底发射超声波,经海底反射后接收回音的方法来测量水深的。计程仪是用来指示航速和航程的仪器,一般舰船上装有水压计程仪、转轮计程仪和电磁计程仪等。
  舰艇是怎样进行无线电导航的?
  无线电导航是利用外界导航台的电磁波信息来定位和导航的仪器,舰艇上装备的一般有无线电定位仪、无线电测向仪、导航雷达、卫星导航仪和组合导航仪等。无线电定位仪即双曲线无线电导航仪器,是利用无线电信号,根据双曲线原理进行定位和导航的仪器。目前常用的有“劳兰”A“劳兰”C“台卡”及“奥米加”等。“劳兰”亦称“罗兰”,是英文“远程导航”词头的缩写词音译名,本身无专门特定含义。“劳兰”A是中频、脉冲、双曲线寻航系统,“劳兰”C是低频、脉冲、双曲线导航系统。“台卡”是低频、连续波、双曲线无线电导航系统。“奥米加”是甚低频、超远程、双曲线光线电导航系统。“奥米加”导航系统有8个甚低频发射台就可覆盖全球,可用于飞机、舰船、车辆的导航,还可对12~15米水下航行的潜艇进行导航。
  导航雷达主要用于近岸航行,特别是用于不良视距下的导航和避碰。导航雷达能显示舰船周围数十海里内的海面目标,能较准确地测定岛岸和舰船的方位、距离,一般舰船上都装有导航雷达。无线电测向仪又称无线电罗盘,是一种装在舰船或飞机上,用以测量相对已知电台的方位角来定位的仪器。
  使用测向仪一般不超过100海里,因而不适于中远程和高精度导航的需要。
  卫星导航系统是利用卫星等专用设备,接收、测量其相对于导航卫星的位置参数,获得舰艇地理坐标来引导舰艇航行的设备。卫星导航的优点是:可全天候、全球性覆盖定位,精度高,可达几十米,十几米,且陆、海、空军各种装备均可携载和使用;性能可靠,操作简单,抗干扰力强,生存力好。
  综合导航系统是把舰艇上各种导航设备组合成一个大系统,进行组合式导航,它主要有互补式综合导航系统、重复式综合导航系统、天文一惯性导航系统、惯性奥米加-卫星综合导航系统等。综合导航的主要特点是各种系统可取长补短,使总精度大大提高,并使功能有所扩展。
  什么是电子战?
  电子战又称为电子对抗、无线电电子对抗或无线电电子斗争,它是敌对双方利用电子设备或器材进行的电子斗争。电子战主要包括三个人面的内容:对敌方电子设备的性能参数及位置等进行侦测,为作战行动提供有关的情报,并为干扰、欺骗及电子防护提供依据;采用干扰或欺骗等手段,使电子设备降低性能或无法工作,甚至得到错误信息,造成判断失误;在敌方实施上述干扰措施时,采取一切必要手段以保证己方电子设备正常发挥效能。
  电子战的上述三个重要方面通常称为:电子侦察或电子支援措施,电子干扰或电子对抗,电子反侦察、反干扰或反电子对抗措施。
  电子侦察主要通过平时和战时进行,一般可分为战术侦察和战略侦察两类。前者主要利用电子设备查明对方电子设备的技术性能,如工作体制、频率、脉冲宽度、重复频率及功率等,主要为采取对策和实施干扰提供战术和技术依据;后者主要是利用电子设备查明对方电子设备的类型、数量、配置、部署和变动情况,以获取有关军事情报,为制定作战预案和实施攻击提供决策参考。电子侦察主要有雷达侦察、通信侦察、光电侦察和水声侦察等,主要设备:地面电子侦察站、远洋电子侦察船、侦察飞机、侦察卫星和投掷式侦察设备等。
  美军F-4G“野鼬鼠”飞机装备了较完善的电子战系统,机头雷达罩下的AN/APR-38电子战系统天线及接近进气口的AN/ALQ-131电子战吊舱是新近装备部队的电子战设备电子干扰包括雷达干扰、通信干扰、光电干扰、水声干扰等多种形式,通常可分为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两种形式。在有源干扰方面,实施雷达干扰时主要使用压制性杂波干扰和欺骗性回答干扰方式,实施通信干扰、光电干扰和水声干扰时同样也是利用这两种方式。在无源干扰方面,实施雷达干扰时,一般采用铝箔条、银化尼龙丝、铝化玻璃丝和偶极子箔条等无源干扰物,以及金属角反射器、浮标、反射体火箭和龙伯透镜等伪装物;实施光电干扰时主要使用光波吸收涂料、金属箔条、角反射器、烟雾、气悬体、悬浮体干扰物和伪装等;实施水声干扰时,主要使用吸声徐层、气泡幕、气幕弹、潜艇模拟器和假目标等。
  实施电子战的主要装备有:用于战役级进攻型电子战的主要有专用电子战飞机;用于防护型电子战的主要有机载、舰载、车载和地面装备的自卫式电子战装备;用于摧毁敌电子装备的硬杀伤武器主要有反辐射导弹等。
  电子战装备是怎样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
  电子战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本世纪初至二次大战结束之前,此间电子战斗争的核心是针对早期的无线电通信、导航和典型的脉冲雷达,发展了电子侦察、噪声干扰及消极干扰设备,奠定了电子战的基本门类。
  1904年日俄战争中,俄国巡洋舰就对日本舰艇施放无线电通信干扰;1940年8月,英国对来袭的德国轰炸机首次使用杂波干扰和欺骗干扰,使德机无法进入预定空域,误将炸弹投入大海,甚至误降英军机场;1942年6月,由于美军破译日军无线电通信内容,使日军4艘航母在中途岛海战中沉人大海;1943年7月24日,英军飞机夜袭汉堡,首次对防空雷达施放消极干扰箔条,使雷达无法瞄准目标,结果参战飞机800架,仅损12架,战损率由6%降至1.6%;1944年6月至7月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法联军用多艘小船装载无线电干扰器材模拟大型舰艇雷达回波,用飞机在船队上空抛撒干扰物模拟大批护航飞机,从而使德军上当受骗,联军顺利航渡、换乘和登陆,2127艘舰船仅损失6艘。
  第二阶段是战后至70年代初,此间雷达技术迅猛发展,火控雷达和各种导弹的广泛应用,促使电子对抗技术全面发展。新的综合性电子对抗系统(如反辐射导弹、电子战飞机、投掷式遥控干扰机及光电对抗和水声对抗装备)
  得以迅猛发展。美军侵越初期,越使用地空导弹击落大量美机,3发导弹的命中概率高达97%;1966年美军使用电子战飞机和电子战装备之后,平均发射10~15枚导弹才能击落、架飞机;1972年以后,所有作战飞机都装了自卫式电子战装备,并开始使用反辐射导弹,使越发射84枚导弹才能击落:架飞机。
  1968年苏军入侵捷克时,对北约及捷克境内的防空警戒雷达网实施大面积干扰,得以在6小时内控制布拉格,22个小时占领捷全境。
  第三阶段是7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微小型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的运用,使电子对抗装备向数字化、自动化、多功能、自适应的综合电子对抗系统发展,除自卫式、被动式电子战装备外,用于主动攻击和硬杀伤型的电子战装备得到进一步发展。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叙海军发射50枚“冥河”反舰导弹攻击以军舰艇,结果全被干扰掉,无一命中;1982年6月9日,以色列灵活使用电子战,不到6分钟,就摧毁叙利亚19个导弹连。在1982年的马岛海战、1986年的美利冲突和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也大量运用了电子战。
  什么是电子战战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军事指挥、控制、通信、情报及武器制导等方面的大量应用,使电子战从以往的通信对抗和雷达对抗扩展到光电对抗和水声对抗等各个领域,渗透到陆地、海洋、空中甚至外层空间。实战证明,多数电子战手段虽在战斗性能和杀伤机理上并不属于杀伤性武器,但它对战斗进程的影响却非常大,有时甚至可决定战争或战役的胜负。随着反辐射导弹的发展和运用,电子战已具备了软硬两种杀伤手段,因而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陡然上升,现代战争中是如何运用电子战装备进行作战的呢?从1982年以来的几个典型战例便可见一斑。
  1982年6月9日,以色列在贝卡谷地发动一次规模庞大的闪击战,6分钟内摧毁了叙利亚29个“萨姆”6地空导弹阵地。在这场闪击战中,以色列把电子技术作为战斗力要素,以电子优势支援空中优势,广泛运用无人驾驶飞机、预警机、反雷达攻击机、地对地反雷达导弹等先进的电子武器系统,使叙军蒙受了重大损失,成为一次著名的电子战战例。
  开战之前,以色列在地中海安全空域部署了2架E-2C“鹰眼”预警机,用以监视空情、指挥无人机和地地反雷达导弹协同作战。井引导战斗机和攻击机接敌。同时,还负责监视叙军飞机和机场,并对其敌我识别系统等实施干扰。此外,还在同一空域部署了之架用波音707飞机改装的电子战飞机,主要遂行电子侦察和干扰任务,并通过数据通信系统为地地反雷达导弹和袭扰型无人机提供战术数据。在贝卡谷地山脉的另外一侧,还部署有“狼”式地地反雷达导弹和无人驾驶飞机。
  在实施电子战的过程中,以色列主要采取了两种战术:一种是先用装有雷达回波增强器的无人机深入叙军防御纵深,形成“战斗机群”来袭的假象,引诱其地面防空雷达开机和跟踪;继而电子战飞机摄取其雷达频谱和参数,并经E-2C预警机传输给山背后的“狼”式反雷达导弹;反雷达导弹在E-2C引导下接踵而至,并按叙军地面雷达波束驾束冲向雷达,将其摧毁。另一种是利用袭扰型无人机进一步压制其防空雷达。首先,装有雷达增强器的无人机深入叙军防御纵深,引诱其地面雷达开机;其次,装有反雷达战斗部和自动导引头的袭扰型无人机接瞳而至,向其雷达发动自杀性攻击。在摧毁叙军地面雷达之后,便出动大量战斗机和攻击饥对预定目标进行轰炸,同时利用自卫式电子干扰装置进行自卫干扰。
  1986年美利冲突中,美军于4月15日凌晨对利本上内5个预定目标进行了“外科手术式”轰炸,此间,电子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空袭行动中美军实施电子战的主要战术有4个:一是实施电子侦察,掌握电磁特性。在行动前一个半小时,E-2c预警饥便升空警戒和监视,截获利地面雷达频率,摸清其电磁特性,并将有关数据传输给设在航母上的作战指挥部。二是实施电子压制,迷盲地空雷达。空袭前8~12分钟,14架舰载EA-6B和3架EF-I11电子战飞机在E-2C预警机的引导下进入作战空域,继续掌握电磁频谱,截获利地面雷达频率,继而在突击机群进入地面防空雷达探测区前数分钟,在距目标约100~120公里的6000~8000米高空发射强大的干扰功率进行压制性干扰,迷盲其地空雷达,瘫痪其指挥系统,使其飞机不能升空,雷达荧屏一片雪花,通信联络全部中断。二是发射反辐射导弹,摧毁利地面雷达站。
  在进行有效的电子压制之后,1S架A7舰载攻击机和F/A-18战斗/攻击机于空袭开始前6分钟进入干扰走廊,先以60米高度超低空飞行,距目标20公里左右时突然爬升至150米高度,摄取雷达波束并发射反辐射导弹,先后摧毁6个雷达站和若干机场通信塔台。四是攻击机集群轰炸,电于战飞机随行干扰。在轰炸中,除伴随干扰外,各种飞机上还都装有自卫式干扰装置,进行自卫干扰。
  什么是雷达对抗?
  雷达对抗是电子对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敌对双方以雷达装备为主而进行的一种电子斗争。一方想方设法摸清对方的雷达频谱和工作特性,以进行必要的干扰,使之雷达迷盲,武器失控;另一方则千方百计隐蔽自己,以免遭对方探测和干扰,从而保证己方雷达始终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雷达对抗主要包括雷达侦察和雷达干扰两个部分:其中,雷达侦察是进行雷达对抗的前提,只有摸清敌雷达的部署情况、工作特性、技术参数和无线电频谱,才能引导己方电子干扰设备对其进行必要的、有的放矢的雷达干扰。雷达侦察设备按用途可分为三类:情报侦察、电子警戒和引导干扰。情报侦察用的雷达侦察仪品种繁多,可以安装在飞机、舰艇和地面上。另外,利用侦察卫星进行侦察则是一种最现代化的电子侦察方式,这种雷达侦察设备的主要用途是通过截获雷达信号,为分析敌方雷达的技术水平、使用特点、发展动向及部署与调动情况等提供情报。电子警戒用的雷达侦察仪主要用于及早发现敌方雷达信号或制导信号,并向己方发出警报,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干扰用的雷达侦察装备主要用来侦察敌方雷达的工作频率和所在方位等,以引导己方雷达干扰机在方位和频率上对准敌方雷达实施干扰。
  什么叫蕾达有源干扰?
  雷达干扰是雷达对抗的重要手段,它主要分两种干扰形式: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有源干扰又称积极干扰,是利用无线电波设备发射某种形式的干扰信号,扰乱或欺骗敌方雷达,使其工作困难或无法工作。有源干扰主要分两种干扰方式:杂波干扰和欺骗干扰。杂波干扰又称压制干扰,是使用杂波干扰机产生杂乱无章的杂波,使敌雷达荧光屏上出现一片雪花和“茅草”,从而掩盖真实的目标口波。杂波干扰一般用瞄准式和阻塞式方法进行,前者是指将干扰机的雷达频率对准敌雷达频率发射干扰性电磁波;后者是指干扰机发射宽频带杂波干扰,使敌雷达在变换几个频率的情况下仍无法摆脱强大的杂波干扰。欺骗式干扰是通过产生和目标回波相似的干扰信号来以假乱真,使敌受骗上当,判断失误,失去战机。欺骗式干扰主要有距离欺骗、方位和角度欺骗等。
  什么叫雷达无源干扰?
  美国航母所载的AN/SLQ-17电子战系统可以在远离本土的位置上制造一个假航母的电子图象,引诱来袭导弹偏离目标无源干扰又称消极干扰,这类干扰设备本身并不辐射无线电波,只是依靠反对和吸收敌雷达发射的电磁波来干扰其工作。无源干扰方式主要有两种:无源干扰物的投放与散布,以及雷达伪装器材及手段。无源干扰物主要有铝箔条(丝、片)、银化尼龙丝、铝化玻璃丝和偶极子箔条等。干扰物投放设备主要有:机电式投放器、气动式投放器、电引爆式投放器、火箭投放器和火炮式投放器等。这种干扰设备的主要特点是反应时间快,反射面积大,留空时间长,干扰效果好。具有强大反射能力的干扰云和干扰走廊,是掩护己方兵力兵器免遭敌探测和攻击,以及欺骗敌雷达、使之迷盲的重要手段。
  雷达伪装器材和手段主要有四个:利用金属角反射器、浮标、反射体火箭和龙伯透镜等,把来自不同方向的雷达信号反射回去;利用由人造合成纤维和金属丝编织的反雷达伪装网进行为装和隐身:利用各种吸雷达波的涂料涂于装备表面,以减弱雷达波的反射能力;利用优化外形设计和配合使用反雷达涂料,使装备具有隐身能力。
  怎样对雷达进行消极干扰?
  我们知道,雷达是一种向外发射电磁波的电子设备,它所辐射的电磁波在碰到目标后便产生回波,据此,雷达便可检测目标的距离、方位、仰角和速度等参数,算出提前量,指挥或引导武器对目标进行攻击。根据雷达这一特点,可以采取投放箔条等大量消极干扰物或设置大量金属反射体等方法,来达到欺骗、诱惑、干扰和隐真示假的目的,从而保证己方兵力兵器的安全。
  目前,各国使用较多的消极干扰措施主要有:金属于扰物、角反射器、假目标、微波吸收材料、金属气悬体和伪装网等。
  金属干扰物一般指通过反射电磁波来扰乱雷达正常工作的反射物,其长度约等于被干扰雷达波长的1/2.常用的有金属丝、箔带、涂铝玻璃丝、镀银尼龙丝等,投放方式一般使用飞机布撒、舰艇发射或用火炮、火箭等投掷。
  金属于扰物投放后所形成的干扰云或干扰走廊,往往可以保护己方兵力兵器免遭来袭导弹的追击,同时,也可掩盖真实目标的雷达回波,使敌雷达荧光屏前一片杂而无序的目标影像,使之真假难辨。
  角反射器是由三个相互垂直的金属反射面组成的,形状有三角形、扇形和方形等,通常由多个反射器组合使用,以模拟机场、导弹发射阵地、大型舰艇等假目标,由于反射体能将雷达电彼沿人射方向反射回去,所以可用小型角反射器模拟反射大型目标,而将真正的目标隐藏起来。
  假国标也称雷达诱饵或雷达陷井,它也是采用角反射器或小型飞行器等来模拟真正的目标,以达隐真示假的目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使用大量可充气的角反射器,用柔性金属织物或涂有金属层的可折叠式假目标等来模拟“飞毛腿”导弹和作战飞机,曾一度发挥过作用。
  微波吸收材料是一种能吸收雷达电磁波的涂料,将它涂在飞机、舰艇等目标表面,能通过吸人入射的电磁波来减小反射回波,从而使敌雷达无法识别和发现目标,即是能够发现,也难以判断目标体积大小,能使之造成判断失误。
  金属气悬体是利用飞机或火箭的发动机来喷出含有易电离的金属粉未的高温气流,在空中形成等离子区,象云彩一样悬浮于空中,对电磁波产生强烈的反射,形成强回波,在雷达显示器上出现很长很宽的亮带,将飞机目标的真实回波掩盖起来。
  反雷达伪装网是一种涂有电磁波谐振吸收材料的伪装网,网上制有凸头、凹槽、开孔等,可以散射方法来减小表面散射和增加吸收带宽。反雷达伪装网可用于保护车辆、飞机、桥梁等目标,能大量减弱雷达回波,此外,还有利用优化外形进行隐身和施放假目标等手段。
  什么是光电对抗?
  光电对抗是电子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作战双方在光频波段进行的一种电磁斗争,一方利用各种手段侦察、破坏和削弱对方光电技术装备的效能,另一方则千方百计采取一系列对抗措施消除各种干扰,以保证已方光电技术装备的正常工作。光电对抗包括光电侦察、光电干扰和反光电侦察与干扰三个方面,无论是侦察、干扰还是反侦察、反干扰,都离不开红外、激光利可见光这三个技术领域。
  其中,光电侦察是指利用光电技术装备查明对方光电武器装备的方向、配置、性能和数量,并以声、光或显示等形式报警。光电侦察分主动侦察和被动侦察两种工作方式,前者主要使用激光雷达和滤光探照灯等,后者主要使用红外报警器、激光报警器和综合报警器等。红外报警器主要装备在战斗机或其它飞机上,以便及时对来袭的红外制导导弹进行告警。激光报警器是目前光电侦察设备发展的重点,利用激光的时间相于性来探测和识别激光辐射的相干识别型激光报警器,不仅能对激光的照射报警,还能确定激光的波长、脉宽、重复频率及激光源的方位等,并具有虚警率低、体积小、结构紧凑、易于制造等优点。此外,还正在发展一种综合报警器,有的既能探测射频,又能探测光频,雷达和激光器一体化;有的则同时具备探测红外、可见光、紫外和射频的能力。
  什么是光电干扰?
  光电干扰是指利用各种手段破坏和干扰对方光电设备并使之失效的一种装备。光电干扰和射频干扰一样,也分为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两大类。有源干扰又称积极干扰或主动干扰,是利用光电技术装备发射和转发某种光频段的电磁波,来压制或欺骗对方的光电装备。光电有源干扰主要有压制性干扰和欺骗性干扰两种工作方式,前者包括致盲式干扰和摧毁式干扰:后者包括回答式干扰、诱饵式干扰和大气散射式干扰等,无源干扰又称消极干扰或被动干扰,它是利用本身不发射电磁波的器材吸收、反射或散射光波,以及人为地改变目标的光学特性等手段,使对方的光电装备效能降低或受骗。光电无源干扰设备主要有光波吸收涂料、金属箔条、角反射器、烟雾、气悬体、悬浮体干扰物和伪装等。
  可见光干扰也称视频干扰,主要是为了对付用肉眼和光学瞄准具观瞄的防空武器,主要干扰措施有:使用光学吊舱,通过高能闪光和发射激光束使人眼致盲或眩月,以及将飞机涂成不易被观瞄的保护色等。
  反光电侦察与干扰主要采用多光谱技术、各种背景与目标辐射鉴别技术、光学信息处理技术、抗干扰电路技术及复式制导技术等,也可采用各种伪装措施和防护措施,如涂料、伪装网、迷彩丝布、防护镜等。
  什么是红外干扰?
  红外干扰是对付红外制导导弹的一种手段,常用的有红外诱饵等。红外诱饵也称假目标干扰,是一种可从飞机、舰艇、地面发射,通过辐射强大红外能量诱骗来袭导弹的一种欺骗式红外干扰设备。红外诱饵弹分为烟火型诱饵弹、复合型诱饵弹和塑料型诱饵弹等,烟火型诱饵弹是一种最常用、最简单的诱饵弹,它只能通过烟火来辐射红外能量,燃烧时间约3秒钟,辐射功率15千瓦。复合型诱饵是既能辐射红外能量又能通过散发箔条来干扰雷达电磁彼的一种专门对付红外,雷达复合制导导弹的诱骗设备。塑料型诱饵是一种通过向威胁区喷洒诱饵燃料,在空中形成燃烧区,引诱红外制寻导弹的一种设备。
  什么是激光干扰?
  激光干扰主要是对激光制导武器进行干扰和欺骗。用一部或多部激光干扰机通过侦察进行频率瞄准,然后发射激光干扰波,利用大气对激光的散射效应,在空间形成许多杂乱的激光散射波,干扰敌激光目标指示器等光电接收设备,使其传感器失灵,这就是所谓的大气散射干扰,激光假目标干扰是用角反射器等具有强反射特性的反射体,来反射光束诱骗激光制导炸弹和导弹飞向假目标。施放激光干扰箔条、烟幕、气悬体等也能形成光散射体,使激光彼束散射而不能射向目标。
  什么是水声对抗?
  水声对抗是电子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作战双方在水下利用水声设备展开的一种电子斗争。一方想方设法侦察对方的潜艇和声自导鱼雷,另一方则千方百计降噪隐身,进行水声对抗,以免遭对方探测和攻击。水声对抗主要分水声侦察和水声干扰两个方面。水声侦察是使用主、被动声纳及声纳浮标发现和探测水下目标的方位和距离,以供己方潜艇规避、干扰或实施鱼雷攻击;水声干扰则是运用多种方式干扰和诱骗敌潜艇或声纳,摆脱其跟踪,掩护自己脱离危险区或保证水中兵器的作用得以正常发挥。水声干扰和雷达干扰、光电干扰的工作方式基本相同,也分有源干扰和无源十扰两大部分。
  什么是水声无源干扰?
  无源干扰又称消极干扰或被动干扰,它本身并不发射任何声波,而是通过对声波的吸收和反射来对敌声纳及声制导武器实施干扰。元源干扰主要有吸声涂层、假目标、气幕弹等。吸声涂层是通过往潜艇外壳上覆盖一层能吸收声波的涂料来降低潜艇的声波反射能力的一种防护方式。二次大战时期曾采闲过橡胶吸声防护层,目前多使用消音瓦等新型吸声涂料。气泡幕是通过向水中散发一种化学物质,经与海水化合反应后产生大量气泡,以此来吸收声波。气幕弹也是一种类似气泡幕的干扰装置,所不同的是可用发射器发射,使弹内的化学物质与海水化合产生气泡,以达吸收声波的目的。悬浮金属颗粒假目标是通过潜艇向海水中喷射一种能吸附金属颗粒的粘胶物质,来产生一个能模拟潜艇形状的假目标,以反射声波,欺骗反潜声纳或声自导鱼雷。
  什么是水声有源干扰?
  有源干扰又称积极干扰或主动干扰,它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发射干扰信号或模拟目标的回声及噪声,用以压制和欺骗对方声纳设备的一种干扰方式。
  它能发出类似潜艇主要噪声源的噪声,可接收并重发敌方主动声纳的脉冲,能水下自动航行,能迷惑敌主被动声纳,将来袭的声自导鱼雷等诱离以保护己艇的安全。有源干扰所使用的设备有压制性干扰设备和欺骗性干扰设备两种类型。
  压制性干扰设备又称噪声干扰器,它和雷达对抗中的雷达杂波干扰机相似,主要用来发射大功率宽频带水声杂波信号,以掩盖对方声纳设备收到的目标信号,使其不能正常工作,并能配合声诱饵实施有效的诱骗。噪声干扰器的主要用途是对抗主动声纳、被动声纳及声制导鱼雷。噪声干扰器按干扰信号结构特点,可分为舰载式和投掷式两种。舰载式噪声干扰器分舰体和艇体安装式和由水面舰艇或潜艇拖曳式两种,其主要特点是干扰功率较大,结构简单,干扰器工作时间较长,施放干扰后能使对方声纳设备和声制导鱼雷难以获得被跟踪舰艇的准确位置,以至于让对方声制导鱼雷攻击拖曳式噪声干扰器。投掷式噪声干扰器是使用装在潜艇舷侧的专用发射筒发射,能漂泊干一定深度实施噪声干扰,有的还具有自航能力,在施放干扰的同时,干扰器还可实施机动。
  欺骗性干扰设备又称模拟性干扰设备,它主要通过模拟潜艇噪声、尾流和磁场变化等,诱骗敌声纳,使之探测失误,使声自导鱼雷偏离其预定攻击目标。欺骗性干扰设备包括回声重发器、噪声模拟器、潜艇模拟器和声诱饵等。回声重发器又称瞄准式干扰器,它的工作原理是把侦收到的声波信号放大,然后以较窄的频带瞄准敌声纳设备所发射的信号频率进行定向干扰。噪声模拟器是一种主动式欺骗干扰装置,它主要通过噪声发生器、潜艇或舰艇的自噪声录音等把自噪声放大并发射出去,使敌声纳追踪假噪声目标而放弃真目标,从而起到隐真示假的目的。潜艇模拟器是一种能模拟潜艇噪声、尾流、航速和机动能力,以及磁场变化等特性的投掷式干扰器,它的尺寸与形状和鱼雷相似,动力为电力推进,航速10~12节,尾部拖曳一根长达30米的铜电缆以模拟磁场变化,工作时间可长达半个小时至1个小时,潜艇在发现被敌声纳发现或被敌鱼雷追踪时可投掷此模拟器,以达虎口脱险的目的。
  声诱饵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水面舰艇和潜艇,以模拟载舰或载艇特性来对敌主、被动声纳和声制导鱼雷实施欺骗式干扰的装置。潜用声诱饵分自航式和漂泊式两种,水面舰艇用鱼雷诱饵则分拖曳式和自航式两种。
首页 上一页 共6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