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茶文化历史

_6 朱自振(现代)
86
茶 史 初 探·57·
重税,或掠夺舟车,露积雨中;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搨地钱“。
当时茶叶贸易由于中央榨取,地方搜括,结果,只会使“私贩益起”。大中初年,斐休任盐铁使,针对当时茶税混乱的情况,立茶法十二条,严禁私自贩运和销售茶叶。如规定“私鬻三犯皆三百斤乃论死;长引群旅茶虽少,皆死;雇载三犯至五百斤,居舍侩保四犯至千斤者皆死。
园户私鬻百斤以上杖背,三犯加重徭;伐园失业者,刺史县令以纵私盐论“
①。对于这样一个苛法,颁行后不但减少了私茶,官府增加了税收,百姓也仍然“以为便”。所以至此,唐代茶叶的税法,才相对稳定一些。
茶叶从不税到税,除反映其时茶叶生产、贸易的发展以外,它虽然是强加于园户、茶商和广大消费者的一种沉重负担,但另一方面,同时也说明这时的茶业,也已成为国家赋税所赖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生产事业了。
由于唐代广征各地名茶,贡焙的贡额也不断增多,宫廷中的用茶和茶货积存也愈来愈多,于是茶在朝中如《苕溪渔隐丛话》所载,顾渚紫笋“每岁以清明日贡到,先荐宗庙,然后分赐近臣”
②;开始又出现了皇帝以茶赏赐勋戚重臣,以示恩信的一种习惯和制度。
如“咸通九年(868)
,同昌公主出降,宅于广化里,上每赐御馔汤物。……其茶则缘华紫英之号。“
③唐朝以茶分赐臣僚的例子很多,这里可以刘禹锡代人书写的二张谢赐茶表为例。
①《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
②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玉川子。
③苏鹗:《杜阳杂编》,卷下。
87
·67·茶 史 初 探
其一是代武中丞所书:“中使窦国宴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一斤。
……恭承庆赐,跪启缄封。伏以方隅入贡,株撷至珍,自远贡来,以新为贵,……既茶凡口,倍切丹心,无任。“
另一张写称:“中使某乙至,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一斤,猥沐深恩。……伏以贡自外方,珍珠众品,……实惭于虚受,无任。”
①这种由皇帝遣官宦专赐,臣下得茶后上表申谢的颁赐茶叶之风,在唐代后期至宋代的一个很长时期里,几乎流为上层社会的一种隆重礼遇。十分明显,一旦茶叶成为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帝王将相自然也就会用之作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的一策了。唐代颁赐茶叶的主要对象是近臣,但高僧名儒、戍边将士和其他各色人等,也都可因各种原因而获得颁赐。如韩翃为《田神玉谢茶表》载:“臣某言,中使至,伏奉手诏,兼赐臣一千五百串,令臣分给将士以下。圣慈曲被,戴荷无阶。”
②等等。
王室对臣下,表现为赐茶,反映在社会一般群众之中,则为相互馈赠;两者比较而言,民间相互馈赠茶叶的风气,比赐茶出现的时间更早。如大诗人李白,就留有一首《答族姪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表明社会上在李白之前,特别在士人中间,赠茶酬诗和以诗谢寄的风气,就相当普遍了。及至唐代中期和后期,如白居易《萧员外寄新蜀茶》、《谢李六郎寄新蜀茶》,柳宗元《巽上人以竹简自采新茶见赠》等寄答茶的诗作,在《全唐诗》中,更是随处可见。近见一种说法,唐代的茶道和一些茶俗,是先起之于宫廷,然后由宫廷再传及民间的。由唐
①刘禹锡:《代武中丞谢茶表》等文,此据《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引。
②韩翃:《为田神玉谢茶表》,据《文苑英华》卷四十二引。
88
茶 史 初 探·77·
宋王室赐茶这点来看,适恰是本末倒置了,实质上宫廷的茶文化,一般都先起于民间,是民间茶叶文化的一种宫廷化。
不过,也应附带指出,社会茶叶文化一旦宫廷化,它至少在物质和礼仪等等方面,即上升为当时最高规格的一种文化。
这一点,可以从1987年4月3日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宫廷茶具得到说明。
这套茶具,是晚唐僖宗李儇供奉法门寺佛骨舍利作法器用的,据地宫《物账碑》记载,有“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由茶碾、茶罗子等器物的錾文看,这套茶具不少是咸通九至十二年期间制造的;并且在鎏金飞鸿银则和长柄勺等器物上,还有用硬物刻划的“五哥”
二字。
“五哥”
是僖宗幼时的称呼,说明僖宗自己用过或很喜欢这套茶具。就出土实物来说,《物账碑》所言“七事”
,大致是“指茶碾子、茶锅轴、罗身、抽斗、茶罗子盖、银则、长柄勺”

这样七件东西。当然,除此地宫同时还出土了一些如瓷器、琉璃等饮茶用具。对这套茶具,学者们称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最完整、最精美华贵的系列茶具”。但是,不论是金银制的“七事”
茶具,还是“七事”
之外地宫中出土的其他宫中饮茶用具,其名物全部没有超出陆羽《茶经·七之器》中所列的茶器内容。这就有力证明,民间百姓用的茶具形制,不是从宫廷中流传出来的;适恰相反,宫廷茶具,倒是大都源于民间寻常用具。
因为陆羽《茶经·七之器》中所列的27件茶器和饮茶用物,都是根据民间用具所总结和设计出来的。
①梁子:《中国唐宋茶道》,第五章,1994年11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89
·87·茶 史 初 探
(五)
五代茶事附述
公元907年,唐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终于为五代十国所替代,使我国再一次地陷入了南北分裂和群雄割据的局面。北方又处于连年战火不熄的动乱之中。分裂和割据对民间饮茶和茶叶消费有一定影响。上层社会特别是王室在唐朝把饮茶早已溶入他们生活,所以,不管社会变动有多大,他们还是会想出各种办法来满足他们的生活习惯的。
这一点,我们不妨举唐僖宗的一个典型例子来一说。
公元881年初,黄巢的起义大军从洛阳接着攻下了长安,这时僖宗从陕西一直逃到了四川,但他还没有下诏叫顾渚等地停办贡茶。
是年常州刺史王枳派人把贡茶直接解送四川以后,写了一首极其哀伤的诗,称“今朝拜贡盈襟泪,不进新芽是进心”
①,一方面表示对李儇的忠心;一方面也悲叹国家到这样一步,还不忘继续征办贡茶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五代的君主也是一样,虽然实际只剩中土一小块地方,且52年更换了五个朝代,江山一直处在动摇之中,但唐代存在的贡茶赐茗之风,还是一直保留了下来。
关于五代茶叶贡赐情况,我们可从《旧五代史》随便摘几条史料来说明。
如《梁书·太祖本纪》载,开平二年(908)
三月,“以同州节度使刘知俊为潞州行营招讨使。壬午,宴扈驾群臣并劳知俊,赐以金带、战袍、宝剑、茶药”
;乾化元年(915)
十二
①《全唐诗》卷七九五。
90
茶 史 初 探·97·
月,“两浙(吴越)
进大方茶二万斤“
①。
《唐书·明宗本纪》载:天成二年(927)
五月,“伪吴杨溥贡新茶”
;长兴三年(932)
冬十月,“湖南(楚)
马希范、荆南高重(从)
诲并进银及茶“
②。后晋高祖本纪载,天福五年(940)
三月,“诏朝臣觐省父母,依天成例,颂赐茶药”
③。后周世宗本纪也载,显德三年(956)
三月,“江南(南唐)
李景(璟)
,遣其臣兵部侍郎陈觉,奉表陈情,兼贡……乳茶三千斤“。
不久,南唐又再次派宰相向后周“献犒军银十万两,绢十万匹,钱十万贯,茶五十万斤,米麦二十万石”
④。
类似的记载还多,这里就引这些为例。前面在南北朝部分,我们讲过北魏时,鲜卑人喝奶不饮茶,每次朝宴虽都有茶水,但南方来投的臣僚,“皆耻不复食”
,只有兵士贱役的南人才吃。
可是由上可以看出,到五代时就不同了,不但汉族,就是后唐、后晋和后汉沙陀贵族,在他们入主王宫以后,也和唐代宫廷生活一样,尚茶之风不衰,贡赐之制不绝。
至于这一时期南方的茶叶生产和茶叶贸易,虽然分属五六个小国各自进行,但由于社会较北方相对安定,有的政权对农田水利和经济建设也比较重视,所以,不但没有衰落,如闽、楚等还有显著的发展。这我们举五代各国征收茶叶赋税的一些史实为例。五代时,一仍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茶税既繁又重。如后唐明宗时,省司及诸府皆置税茶场院,“自湖南至京
①《旧五代史·梁书》,太祖本纪。
②《旧五代史·唐书》,明宗本纪。
③《旧五代史·晋书》,高宗本纪。
④《旧五代史》,此据《中国茶叶历史选辑》引。
91
·08·茶 史 初 探
(汴梁)
,六七处纳税,以至商旅不通“
①。又如湖南楚国马殷,从判官高郁请,听民自摘山收茗,筹募户置邸阁居茗,号八床主人,卖于北客,收其征以赡军,“岁数十万”
②。南唐李氏时,庐州舒城县,“岁纳赡军茶七千三百五十斤”
;南汉(都广州)
刘鋹时,新州(广东新兴)
等以运茶岁久损弃,竟将茶价数十万摊派给部民郭怀智等百余户输之,并沿以为常③。
上面虽是讲的茶叶税制、税额,但透过赋税,多少还是可以看出其时南方茶叶生产和贸易的某些发展的。
关于五代南方茶叶生产和贸易的发展,我们还可从有关茶书和农书的技术记载中找到说明。
如过去制茶和茶类,直到唐朝中期陆羽的《茶经》中才具体谈到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
几种,至于这些茶的形制、特点和名字,陆羽没有再细说下去。可是至五代毛文锡的《茶谱》中,对全国各地生产茶叶地名、园名、茶名、重量、制法、特点等等,就记述得很清楚。这里举蜀州、邛州等记载为例:“蜀州晋原、洞口、横源、味江、青城,其横源雀舌、鸟嘴、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以其芽似之也。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贡茶;芽叶相抱如片甲也。
蝉翼者,其叶薄如蝉翼也,皆散茶之最上也“
;邛州的情况是:“邛州之临邛、临溪、思安、大井有早春、火前、火后、嫩绿等上中下茶”
④。
《茶谱》指明“清明”
日火,“火前”
和“火后”
之外,如龙安还有清明
①《续通典》,卷十六。
②程大昌:《演繁露续集》,卷二。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三,真宗咸平五年十二月壬午条。
④毛文锡:《茶谱》,此据《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引。
92
茶 史 初 探·18·
这天造的“骑火茶”。
从上录毛文锡《茶谱》的这些散茶名字,我们不难看出,其较之陆羽《茶经》记述的内容和反映的加工制茶技术,明显要提高了一大步。这里要补说一点,《茶谱》不仅详细述了纤细阳春的形形式式的高档散茶,而且也一一录下了各地形制和大小不一的团茶或饼茶。如临邛的“火番饼,每饼重四十两,入西蕃党项重之”
;小的如“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
,说明紧压茶的制作,在这时也有很大发展,而且还显示是一种适应商品性生产的发展。
再如茶树栽培技术的记载,我们说过,陆羽《茶经》最早比较系统地提到了茶树生产技术,但比较约略,对当时的茶树应该怎样栽培管理,仍是不大看得清楚。但是,在这时《四时纂要》的这部农书中,对如何种茶和茶园怎样管理,记述得就十分详细,以至在我国整个古代,有关茶树栽培技术的记载,基本都是照搬《四时纂要》的内容。如果不是当时发展茶叶生产的需要,《四时纂要》和唐、宋其他农书,就无须要提茶树的栽培技术;又,没有五代茶树栽培管理的提高和进步,也不可能有《四时纂要》那样翔实和合理的技术记载。
所以,综合上述各点,我们认为五代北方社会经济展有所衰退,但南方茶叶生产和贸易反有所发展。
93
·28·茶 史 初 探
五、宋元茶业的发展和变革
宋元主要是宋代,是我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时代。因此,史籍中也有“茶兴于唐,盛于宋”
的说法。宋代茶业的变革和发展,集中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随气候的由暖变寒,我国茶区北限南移,南国茶业获得了明显发展;第二,由于各地饮茶的更加普及,城镇茶馆林立,茶馆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三,适应大众饮茶的需要,这一时期的茶类生产,开始由团饼向散茶的方向逐渐转变;最后是宋代与辽金长期对抗,因边防和向金人贡纳需要,宋由征税自由买卖,改行唐代未能推行的官营官卖的榷茶制度。
在上述四点中,茶类生产的转变,即以生产团饼变为生产散茶的改革,对后来茶业和茶叶文化的发展影响最大。
(一)
我国茶业重心的由东南移
如前所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由于六朝基本上都定都建康,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的重心,也由西东渐,至唐朝中期设贡焙于顾渚,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心,就明显地转移到包括赣东北在内的浙西茶区了。
但是,由于从五代至北宋的这段时间内,我国气候明显由暖转寒,宋代的常年气温,一度较唐
94
茶 史 初 探·38·
代暖期要低2—3℃①,北部特别是临界地区的茶园,茶树大批冻死,茶树推迟萌发,结果,就直接导致了宋代贡焙的南移建瓯。换句话说,也就是促使宋代茶业的重心,由东进一步又向南转移。
先说贡焙。
唐朝贡焙在顾渚,每年清明前能按期将茶叶送到东都洛阳和京城长安,那么,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与顾渚的距离更近,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弃坦途而就艰程,把贡焙移至建安北苑(在福建建瓯东)
呢?这主要是气候因素。因为在北宋,适值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寒冷期,太湖冬天冰封,上可行车,顾渚贡焙采造的贡茶,不一定能及时在清明前如数贡到。而这时北苑的茶叶,如宋人诗句所反映:“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②;以及“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
③距京城的路途远则远,但清明前能保证如期献到开封,自然也只好把贡焙改置建州或建安了。
其实以建茶作贡,也非始宋代,如吴任臣《十国春秋》所记,早在闽康宗通文二年(937)
,“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④,即开始入贡。
之后,闽为南唐所灭,南唐在保大四年(946)
春,也“命建州制的乳茶,号曰京挺
①陈家其:《从太湖流域历史冷暖变化看二氧化碳增加的气候效应》,载《中国科学院南京湖泊地理研究所集刊》(七)。
②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范文正公集》。
③欧阳修:《尝新茶呈圣俞诗》,《欧阳文忠公文集》。
④吴任臣:《十国春秋》,闽康宗本纪、南唐元宗本纪。
95
·48·茶 史 初 探
腊茶之贡,……始罢贡阳羡茶“
①。入宋后,据《建安志》记载:在太宋“太平兴国二年(977)
,始置龙焙,造龙凤茶“
②。关于建茶的入贡和唐宋贡焙的更易,在近见的有些论著中,有的据《十国春秋》称起始于闽或南唐,有的据《建安志》称起始于宋初,诸说不一。其实如上录史料所说,建安北苑贡茶和贡焙的设立,有联系,但并不是一回事。应该说,建安贡茶,起始于五代时的闽通文年间,其后南唐继之,甚至一度还废除了宜兴和长兴之间的顾渚贡焙。
但是,宋建政以后,起初也和唐一样,仍以顾渚为焙和以顾渚紫笋入贡;在北苑正式“始置龙焙”
,如葛常之所说:“自建茶入贡,阳羡不复研膏”
③,即贡焙正式由顾渚改置北苑,还是在太平兴国二年的事情。
贡焙的移易,其影响和后果,实际也带有进一步促进了茶叶生产技术中心转移的意味。
因为贡焙承担的,是专门生产御茶的任务。
如唐人诗句所云:“至精至好且不奢”
,“不是贡茶实贡心”
;贡茶无论是选用的原料和制作工艺,都是最好和最讲究的。
所以如《蔡宽夫诗话》所反映,唐朝中期以前建茶还不甚有名,“自建茶出,天下所产,皆不复可数”
④,即北苑设置贡焙以后,全国其他地方所出的茶叶,就根本排不上队了。
这里不妨以建安贡茶的发展情况为例。
如《宣和北苑贡茶录》载,在太平兴国初年,北苑贡焙,只造龙凤团茶一种。到至
①吴任臣:《十国春秋》,闽康宗本纪、南唐元宗本纪。
②《建安志》,原书佚,此据《宣和北苑贡茶录》引。
③葛常之文的撰写年代未考,此据阮阅《增修诗话总龟后集》卷三十一引。
④此据《苕溪渔隐丛话》东坡九引。
96
茶 史 初 探·58·
道初,除龙凤茶外,又造石乳、的乳、白乳以进。以上是太宗时的贡茶情况,仁宗时,庆历年间,蔡君谟造小龙团以进。
自小团出,龙凤遂为次。
神宗元丰年间,又造密云龙,其品又高于小团之上。哲宗绍圣时,又改密云龙为瑞云祥龙。徽宗赵佶,崇尚白茶,于是白茶遂为第一;继而又制三色细芽及试新銙、更新銙等。自三色细芽出,瑞云翔龙又居下矣①。总之,在宋一代,北苑贡茶争奇斗异,代有新出;新品一出,前茶即降为凡品,以致宋朝北苑贡茶的名目愈来愈多,举不胜举。
以宋高宗时的贡茶为例,其时北苑所进,共分十纲:“第一名曰试新;第二名曰贡新;第三名有十六色:龙凤胜雪、白茶、万寿龙芽、御苑玉芽、上林第一、乙夜清供、龙凤英华、玉除清赏、承平雅玩、启沃承恩、云叶、雪英、蜀葵、金钱、玉华、千金;第四有十二色……;第五次有十二色……;已下五纲,皆大小团也。”
②上述贡茶,虽然都属紧压的团茶或饼茶,但名目不一,当然制法和特点也不同。
所以,由上我们不难看出,宋代贡焙的南移,至少在团饼制造上,其技术中心,也由三吴地区移易到建安北苑了。
宋代茶叶生产技术中心的南移建安,我们还可从其时茶书的情况来获得一定证明。据笔者约略调查,在我们查得的25种宋代茶书书目中,属于建安地方性的茶书,就有丁渭的《北苑茶录》、周绛的《补茶经》、蔡襄的《茶录》和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等14种,占宋代整个茶书的56%。
很明显,要不是建安是宋代茶叶的贡焙和茶叶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其
①熊蕃撰,熊克增补:《宣和北苑贡茶录》。
②姚宽:《西溪丛语》,卷上。
97
·68·茶 史 初 探
茶书在宋代总数中,也就不可能占到如此高的比重。
宋代建茶的名冠全国,也有力推动和促进了闽南以至我国整个南部茶叶生产的发展。唐代时,如陆羽《茶经·八之出》记述的那样,我国最南的茶叶产地,只有“思(今贵州务川)
、播(贵州遵义)
、费(贵州德江)
、夷(贵州石阡)
、鄂(湖北武昌)
、袁、吉(江西吉安)
、福、建、象“
等10州。而且如《茶经》所示,“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其时这些地方出产的茶叶还不多,只能偶然获得。
但是,到宋代以后,如《太平寰宇记》所记,我国最南的产茶州军,就有江南东道的福州、南剑州(今福建南平)
、建州、漳州、汀州;江南西道的袁州、吉州、抚州、江州(今江西九江)
、鄂州、岳州(今湖南岳阳)
、兴国军、潭州(今湖南长沙)
、衡州(湖南衡阳)
、涪州(今四川涪陵)
、宝化县(今四川南川)
、夷州、播州、思州;岭南道的封州(今广东封川)
、邕州(今广西邕宁)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