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茶文化历史

_18 朱自振(现代)
6.鹾簋。贮盐器。唐煮茶加盐,《茶经》称:“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
韩伟先生认为“法门寺出土鎏金人物画银坛子即属此物”。
坛盖纽为智慧珠,盖面分为四等分,均以蔓草纹为地,内饰一狮。坛身下部为双层仰莲瓣,每瓣内均有一西番莲头。
坛身錾有四个壶门,内各錾一幅人物画。
通高247mm、口径123mm。
除此之外,法门寺还出土有蕾纽摩羯纹三足银盐台。
盐台由盖、台盘和三足架组成。盖上有莲蕾捉手,中空有铰链可以开合,韩伟先生认为“可能是放胡椒的”。
台盘中心下凹,直口、
239
·822·茶 史 初 探
宽沿、浅腹、平底。三足支架与一台盘焊接相连,支架上錾有“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银涂金盐台一只”。通高170mm、台盘外径162mm、口径84mm。
7.熟盂。
《茶经》载:“以贮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据韩伟介绍,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鸿雁折枝花纹银匜,当是受出锅的沸汤的。
侈口,鼓腹,平底,矮圈足。
平錾纹饰,花纹涂金,腹部相间饰折枝花两枝和口衔绶带鸿雁一对。高87mm、口径205mm、流长8mm。
此外,临安水邱氏墓也出土有五瓣形银匜一件,可能都是饮茶时倒熟水用的。
8.笼子。
不见陆羽《茶经》,可能是晚唐以后新出。
韩伟引蔡襄《茶录》“茶焙”
文,称为“烘焙器”。孙机先生引《文昌杂录》魏国公“不甚喜茶,无精粗共置一笼”
,认为是“盛茶饼用的”
①。这里我们暂且将这两种意见合为“盛焙茶饼用具”
吧。
法门寺出土有金银丝结条笼子和鎏金镂空飞鸿毬路文银笼子二具。前者笼体椭圆形,以银丝编织而成。笼盖呈四曲,笼顶平坦,中间有金丝编织的“塔形花”
一朵,衬以金丝莲叶,四周以金丝云气纹压边。
盖口与笼口以子母口相扣合,笼口上下又以金线编成的涡纹条子压边。提梁亦为金丝编成。四足膝部为天龙铺首,以银丝盘屈的四枚涡纹构成足跟。
飞鸿毬路纹银笼子,模冲成型,通体为镂空的毬路纹,呈圆柱形,直口、直腹、平底、四足。
盖面圆隆,盖心有圆环纽,用银链与提梁相连。
提梁半环形。
笼盖、笼体上分别饰有7对和12对翱翔的飞鸿。
笼底有涂金宽带,并焊有花瓣组成的倒品字形四足。通高
①孙机:《法门寺出土文物中的茶具》,载《法门寺文化研究》第5期。
240
茶 史 初 探·922·
178mm、口径160mm、腹深102mm。孙机先生称这种毬路纹银笼子虽至宋代才流行,但由此可见,“这种图案在唐代已基本定型”
了。
9.火筴。调添风炉中木炭用。
《茶经》:“火筴,一名筯,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以铁或熟铜制之。”
法门寺出土的火筯,长度正好与《茶经》所记相近。
由物帐知此“火筯一对”
是唐懿宗所贡奉。
以上是能够确定者,有的如壶、杯等金银饮器,因《茶经》中未列,考古工作者一般将之定为酒器。
其实茶酒饮具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也不严格而往往相通的。因此过去出土的定名为酒器的壶杯中,一部份可能是茶壶、茶杯,也不是不可以想象的。另外,有些虽不是金银器,如法门寺出土的带托的玻璃茶碗,其价值和技术史上的地位,也绝不下于上说的有些金银器。
总之,如果说陆羽《茶经》把我国的饮茶和茶具文化推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的话,那么,法门寺和我国各地出土的金银茶具,不但说明了《茶经》一书在社会各个阶层的深远影响,而且用实例证明了唐代在茶具生产技术上所达到的令人折服的高度。
(三)
宋以后茶具的发展和崇尚
唐代上层社会喜好他们的“富贵”
茶具,一般人家,则习用陆羽所提出的茶器。
但采用陆羽茶器,也不是《茶经》上怎样写就怎样的,而是受地区或民族文化影响,在茶具的构成、质地和形制上,各地甚至一个地方的不同人家之间,都是有所差别
241
·032·茶 史 初 探
的。这一点,如《茶经》中介绍的鍑就有不同:其称一般地方是用生铁,但“洪州以瓷为之,莱州(山东掖县)
以石为之。“
①再以茶碗来说,《茶经》载:“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越州上。
……越州瓷、岳州瓷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
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②其实,名窑的这些瓷碗,早在陆羽之前,就已有自己的销售市场。
如杜甫“大邑烧瓷轻宜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邻”
的诗句,即是称赞大邑白碗盛名西南的盛况。
所以,纵然陆羽在治茶置具上有很高的权威,但各乡各风,特别是形成传统或习惯以后,陆羽上面的评说,除在唐后期诗作中有所附和外,在实际生产和经销中有影响但还是影响不大的。
例唐朝前期和中期,有人夸白碗,有人赞青瓯,但在晚唐吕岩的诗作中有吟:“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兔毛瓯浅香玉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③;所谓“兔毛瓯”
,也即黑盏,吕洞宾在诗中,就赞起黑盏来了。
“黑盏”
是宋代的名字。
唐代注茶用碗或瓯,宋代的茶碗精巧些,一般就不再称瓯碗,而改称为盏了。如《大观茶论》载:“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
④唐末和宋代茶盏尚黑色,可能主要与斗茶有关。
蔡襄《茶录》说:“茶
①陆羽:《茶经》,四之器。
②陆羽:《茶经》,这里不同版本记述有些差误,此据明郑煾校本引。
③吕岩:《大云寺茶诗》,《全唐诗》,卷八五八。
④赵佶:《大观茶论》,盏。
242
茶 史 初 探·132·
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燲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①宋代崇尚白茶和时兴斗茶,所以尤尚黑盏;黑盏中,又以有兔毫和“鹧鸪班点,试茶家珍之”
②。所谓兔毫和鹧鸪班点,一是黑底带放射状的白纹,一是黑底带白色圆点,均以形似而名。
宋代瓷茶具适应斗试需要,除由碗改盏,由青尚黑外,它如盏托、茶壶的形制和其他色泽的茶具,无不也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如盏托,唐时称茶托,也是唐代中期茶兴之时创设的。
据晚唐撰刊的《资暇集》记称,茶托是唐德宗建中时由崔宁之女首创的。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其称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贞元初,青郓油缯为荷叶形,以衬茶碗,别为一家之碟。“
③这段资料说明,唐代至少唐代中期的茶托,或漆或瓷,都是在碟子中央以环承碗,平底突环。至宋朝时,盏托底部都制成凹底,且与盏底大小完全相合,托口而起,托治也多作花瓣形,较唐代茶托明显更趋精巧。至于茶壶的造型,宋代特别是南宋时,壶式也明显由饱满变得瘦长;壶体纹饰,也由过去常见的莲瓣形,发展为瓜棱纹。
其时全国的名窑除建安的黑瓷外,浙江天目山的青瓷、龙泉青瓷、河南钧窑的玫瑰紫釉,河北定窑的白瓷等等,也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如苏轼在《试院煎
①蔡襄:《茶录》,下篇。
②陶穀:《清异录》,此据《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引。
③《资暇集》,一名《资暇录》,卷下,茶托子。
243
·232·茶 史 初 探
茶》一诗中吟:“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盌捧娥眉”
①;“花瓷琢红玉”
是指彩花茶瓶,这里不但诗句中所说的“花瓷”
,甚至连“玉碗”
,也都是定窑所烧制的。
宋代茶具的演变、发展,还表现在茶具组成的简化和材料的多样化这两点上。
唐代整套茶具,《茶经》有20多种,少的也有10余种。至宋代,蔡襄《茶录》的茶具,只有藏茶用的“茶笼”
,碎茶用的“茶碾”
、“茶罗”
,注茶用的“茶盏”
,舀茶用的“茶匙”
和煮点用的“汤瓶”
等六件。赵佶《大观茶论》,也是罗、碾、盏、筅、瓶、杓六件。这时不仅把烹茶用的风炉、铁鍑之类从茶具中划出,而且由于煮茶逐渐也不加姜、盐等调料,确实又省去一部分茶具,从而使宋代茶具较唐简略得多。
宋代茶具的另一演变和特点是金属茶具与陶瓷茶具的并兴共盛。如梅尧臣的诗句:“昔得陇西大铜碾,碾多岁久深且窳”
;苏辙诗句:“无锡铜瓶手自持,新芽顾渚近相思”
;以及陆游《建安雪》中吟及的“银瓶铜碾春风里,不枉来年行万里”
等等,反映在宋人的诗作中,关于铜质茶具出现的次数,和瓷茶具相差不多甚至还要稍多。
另外,从上面诗句中我们也可清楚看出,这些金属茶具,无论银瓶和铜碾,还都形成了各自的主要和专门产地。这点,在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讲得更清楚。其载“雷州铁工甚巧,制茶碾、汤瓯、汤匮之属,皆若铸就。
余以比之建宁所出,不能相上下也。“
②宋代建州是贡焙所在地,建宁建窑烧制的
①苏轼:《试院煎茶诗》,见《东坡全集》。
②周去非:《岭外代答》,茶具。
244
茶 史 初 探·332·
兔毫盏,也名冠全国,所以这一带所产的金属茶具也较好,这并不奇怪,但雷州这样产茶不名、茶事不兴的地区,所打制的茶具“皆若铸就”
,就只能从当时社会对茶具需要的发展去理解了。
雷州打制的金属茶具,还只是普通茶具。
据《清波杂志》记载:“长沙匠者,造茶器极精致,工直之厚,等所用白金之数。”
①长沙精制茶具一副的价值在元《癸辛杂识》中提到:“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300星或500星,凡茶之具悉备,外则以大缕银合贮之。赵南仲丞相帅潭日,常以黄金千两为之,以进上方。”
②用纯金制茶具,除个别追奢逐侈者外,只会是作进贡用,但长沙生产的一般银质茶具,每付也至少要用银3~500两。
所以,《清波杂志》虽称这样的茶具“士大夫家多有之”
,但一般都是“置几案间”
,只作展示而很少实用了。
元代的茶具和宋朝基本相同,只是在茶壶的制作上略有变化。宋代茶壶的流子,多在肩部,元朝时,大多移至腹部,这是元朝的茶壶和过去一看就不同的一点。
第二点明显发展,是景德镇青花茶具的异峰突起。
景德镇的瓷器,在宋朝时便崭露头角,至元朝,因创制作青花瓷以后,就更加盛名于世。
景德镇的青花茶具,不但为国内所珍,在国外也极受欢迎。
如日本,因他们“茶汤之祖”
的珠光特别喜好这种茶具,后来就把这种青花茶具,也迳称之为“珠光青瓷”。
明清以后,金属茶具渐渐减少,陶瓷茶具的尚色上,也如
①周煇:《清波杂志》,卷四。
②周密:《癸辛杂识》,前集。
245
·432·茶 史 初 探
许次纡《茶疏》所说:“其(茶具)
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定窑最贵。“
①由于明代茶具改为白色,所以不只自唐以来一直生产白瓷的定窑名冠众窑,就是北方生产白瓷的汝、官、哥、宣等窑,也开始名噪起来。
以宣德窑生产的白釉小盏为例。
这种盏,形似鸡心,故又有“鸡心杯”
之称。
当时一些中上之家,一度以有一宣德鸡心杯为荣。
杯是古器,唐宋以前实际生活也已有用杯,不过在茶书中不提和很少用“茶杯”
之名。明以后,茶具“兼贵于小”
,茶碗、茶瓯之说极少再提,茶杯的记述增多,以至和茶盏并重,进而出现了“杯盏”
的俗说。除茶杯外,明茶书中还多了一件称“茶洗”
的茶具。
其实茶洗在宋代时就已出现,不如明代普遍而已。茶洗外形和茶碗、茶瓯差不多,只是底部有小孔以供洗茶时漏水罢了。
另外,明代景德镇的茶具随制瓷技术的更趋成熟,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如成化时,景德镇在青花的基础上,又创造出斗彩;嘉万年间更创造出五彩、填彩等新瓷。以斗彩来说,也就是在青花(釉下彩)
器上,更施加红、黄、绿、紫各种彩料,使釉下的花纹和釉上的彩绘共成一体,相互争辉。在嘉靖时,如《帝京景物略》中所说,景德镇的一对成化斗彩杆,就“值十万钱”。应该指出,景德镇的这些瓷器烧制技术,主要就是在制作茶具中发展起来的。
明代在景德镇茶具有突出发展的同时,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也开始大放异彩并日益名贵起来。入清以后,陶瓷茶具特别是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得到了尤其辉煌的发展,所谓“景瓷宜陶”
,就完全改变了过去以金银茶具为贵的观点。
①许次纡:《茶疏》,茶注。
246
茶 史 初 探·532·
(四)
出神入化的紫砂茶具
唐代有句谚语,称“茶瓶用瓦,如乘折脚骏登高”。
所谓“茶瓶用瓦”
,也即指用粗陶烧制的茶壶。但至南宋时,如《调燮类编》所说:“茗性宜于砂壶,其嘴务直”
①;陶壶倒又反合茶性了。
对于这种矛盾的说法,究竟何说为对呢?
其实两说并不矛盾,《调燮类编》说的“砂壶”
,是指宜兴紫砂壶,与一般所说的粗陶不类。这也就是说,自瓷器出现以后,粗陶曾一度被冷落过,直到紫砂出现以后陶质茶具才重受欢迎并独擅茶壶之最长达5个世纪之久。
《调燮类编》关于砂壶的记载,不是紫砂之始,据考,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时即已有反映。如梅尧臣《尝惠山泉》有“相袭好事人,砂瓶和月注”
;《依韻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新茶》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之句②。另外,欧阳修在《和梅公仪尝茶》中也提到:“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这些诗句,过去有人即认为讲的就是宜兴紫砂。
但也有人反对,认为从诗中看不出其地区。
近年宜兴宋窑遗址和大量紫红陶片被发现、发掘出来后,疑者也就不多了。
宜兴紫砂首见北宋,但真正兴起,还是明朝中后期的事情。我们逐一翻阅了明代现存的茶书,发现不只如朱权《茶
①赵希鹄:《调燮类编》,卷二。
②梅尧臣:《尝惠山泉》,《依韻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新茶》二诗,俱见《宛陵先生集》。
247
·632·茶 史 初 探
谱》等明代早期的茶书,就是在紫砂茶壶已经蜚声茶坛的嘉万年间,如嘉靖时的钱春年《茶谱》、田艺蘅的《煮泉小品》,隆庆时陆树声的《茶寮记》,万历前期的屠隆《茶说》、陈师《茶考》、张源《茶录》等茶书中,不论是讲茶杯还是茶壶,也都不提紫砂。直至万历二十五年许次纡《茶疏》中,始有这样一段记载:壶“近日饶州所造,极不堪用。
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大)
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
随手造作,颇极精工。
……其余细砂及造自他匠手者,质恶制劣,尤有土气,绝能败味,勿用勿用。“
①龚春和时大彬,是明朝紫砂茶壶的先后二位大师。
龚春是正德至嘉靖间人,这也是有关宜兴紫砂和紫砂茶壶在古代茶书中的最早具体记录。
如前所说,宋元时以长沙所造的金银茶具为最贵,至明代时,有的茶书对茶壶还有“首金次银”
之说,即在许次纡《茶疏》中,他一方面称龚春、时大彬“粗砂”
壶“大为时人宝惜”
,但同时也沿用旧说称:“茶注以不受他气者为良,故首银次锡”
,仍有金银茶壶优于陶瓷茶壶的观念。但是,至万历后期罗廪撰写的《茶解》中,其对茶注所称:“以时大彬手制粗沙烧缸色者为妙,其次锡”
,就第一次明确把紫砂注子提到了第一位,从而也结束了长期流传的壶注以“金首银次”
或“银首锡次”
的传统或习惯看法。
关于宜兴紫砂壶的早期发展,清代金武祥据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在《粟香三笔》中记说:“阳羡复有茗壶,始于明时。
鼎山蜀山为丛萃之所。
初用紫泥素质,后用五色彩釉。“
关于五色土的发现,还有这样一则传说:称有一个云游的奇怪和尚,
①许次纡:《茶疏》,茶注。
248
茶 史 初 探·732·
在当地察看了几天,绕白砀、青龙、黄龙诸山一转,指指地下告诉大家说,“卖富贵上”。
起初不知所指,后来凿山得五色土,因以为壶。
《粟香三笔》在讲完这故事后接着说:“金沙寺僧创为规制,时有供春者窃仿之,极古秀,世称供春壶是也。
其后时大彬曲尽其妙。“
①综合这段内容,是称宜兴紫砂壶,最初是闻名于明代鼎蜀,起先为金沙寺和尚所擅,后来为龚供春所学。供春和时大彬两代名手,极深研几,使紫砂壶的制作技艺,神功鬼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