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细说隋唐

_9 赵剑敏 (现代)
 
  
细说隋唐35:松赞干布、大成公主
  有统一西藏高原的丰功。又有文成公主和亲的佳事,以此英雄加美人的千秋不衰的话题,松赞干布成了唐代最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
  松赞干布,又译为弃宗弄赞、弃苏农赞,为吐蕃国王。吐蕃风俗,称强雄为赞,称丈夫为普,从而呼国王为赞普。
  吐蕃源出于西羌,始居雅隆河谷(今西藏泽当、琼结地区),相传其始祖弃聂器赞出任六族牛部首领,号鹊提悉补野,其后遂以悉补野为姓。在弃聂器赞所创之业的基础上,吐蕃逐渐强盛,设大论为正相,设小论为副相,下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政权系统。进至6世纪的下半叶,松赞干布的祖父柜素若,以都匹播城(今西藏琼结)为都,接连统一了邻近的部落,极大地拓展了领土,成为西藏高原的一个强国,与其北的苏毗、其西的羊同,并称为三大国。松赞干布的父亲论赞索继位后,把边界大幅度地向苏毗推进,并让羊同表示臣服,从而使吐蕃成为只大国中的宗主之国。
  在吐蕃日益强盛的形势下,松赞干布出生了,他长成后,为人慷慨豪爽,极富大丈夫气概,不仅按着传统的要求,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且知晓历算、工计等学间与技术。十三岁那年,一场巨大的变故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吐蕃内部的一些部落贵族毒死了论赞索,并联结苏毗、羊同的势力,里应外合夺取了吐蕃的大片领土。于此之际,松赞干布在叔父论科耳、大论尚囊等人的拥戴下,登上了赞普之位。他登位之后,首先清查并严惩了下毒的贵族,消除了内部的隐患,然后出兵击败苏毗、羊同的军队,重新建立了吐蕃的统治秩序。
  鉴于雅隆河谷地区旧贵族势力较大,松赞干布将都城迁到了吉曲河<今拉萨河下游)的逻些(今西藏拉萨),在布达拉山建造了王宫,在周围构筑了城堡。这是一块地势升阔的平原,物产丰富,位居西藏高原的中心,北有念青唐古拉山为依托,南为雅隆河谷,西为羊同,具有难得的攻守兼备且可控制全局的上乘地理位置。在新都,他改造了政权的人事结构,较大程度地消除了旧贵族的影响。
  新都给松赞干布提供了新视野,在政权建设完成后,他继承了父祖的事业,将统一西藏高原当作自己的最高使命。他的战略设计是,先对付敌对倾向较浓的苏毗,然后对付实力相对较弱的羊同。他命大论尚囊领兵进攻苏毗。尚囊兵人苏毗后,政治、军事双管齐下,对敌方各部落进行分化瓦解,逐个击破,最后招降了苏毗,并东向使多弥、白兰、党项等部落臣服,将吐蕃的领土扩大到青海南部地区。随即,松赞干布亲统大军,向羊同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成功地收服了羊同。
  统一成功,吐蕃成了西藏高原的唯一王国。
  在完成统一大业后,松赞干布以西藏高原之王的姿态,展开了更为高级的政治行动。贞观八年(公元6抖年),他首次派遣使者入唐。唐太宗为答复松赞干布的恭敬之意,立即派遣冯德瑕回访了吐蕃,转达他的问候。冯德瑕到达逻些,受到了松赞干布热情的招待。在交谈之间,松赞干布获悉突厥、吐谷浑等民族首领均已娶唐朝公主为妻后,认为能与唐朝和亲,是提高吐蕃政治地位的有力措施。由此又派出使者,持着大量珍贵礼品,随冯德瑕去了长安,向唐太宗提出和亲的要求。
  和亲不是一般男婚女嫁的小事,关系到唐朝对和亲对象的政治承认度。在唐太宗看来,唐朝之所以与突厥、吐谷浑和亲,是因为彼此已经有了深刻的政治关系,且对方表示了臣服之意,然而,吐蕃与唐朝仅刚刚开始使者互访,不仅缺乏进一步的了解,且关系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地步。由此,他拒绝了吐蕃使者的请求。
  使者回到吐蕃,因惧怕没有完成使命,无法向松赞干布交代,遂编出一套谎话,说:“我到唐朝后,天子对我是很厚待的,并几乎答应了和亲。然在吐谷浑诺易钵可汗到达后,从中离间,遂使和亲未能成功。”
  松赞干布闻言大怒,他集结部队,并征调了羊同的部队,由他亲自率领,向吐谷浑发动了巨大的攻势。吐谷浑诺易钵可汗无法抵挡,朝青海北部撤退。松赞干布夺取了吐谷浑大批牲口物资,连破党项、白兰二羌(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
  接着,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松赞干布再度集结二十万大军。向唐境逼来。对他的这个军事行动,吐蕃大臣多人予以反对,甚至有八人以自溢死谏。然松赞干布未被所动。他将部队运至松州(今四川松潘)的西边,同时派出使者,携带大批金宝,到长安请求和亲。他对部下说:“如若公主不来,我当纵兵深人!”松州都督韩威派出小分队前去侦视动静,被吐蕃击败。此时,原已归附唐朝的诸羌部落,纷纷投向吐蕃。
  形势紧急,唐太宗令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率军五万,分出四道,前去迎击。唐军迅速抵达松州,夜袭其营,杀吐蕃军千人。唐军神奇的战术,强大的战斗力,使以往战无不胜的松赞干布惧怕了,他将军队撤回了吐蕃,又派出使者人唐,向唐太宗谢罪,同时连连恳请允准和亲。
  通过战争,唐太宗认识了吐蕃的军事实力,通过谢罪,唐太宗认识了吐蕃要求和亲的诚意:为和平解决西南问题,以腾出手来对付高丽,对付其他民族冲突,唐太宗终于同意了和亲。
  当使者返回传达厂唐太宗的意思后,松赞干布喜不自胜,让大论禄东赞持黄金五千两与多种珍宝,作为聘礼,亲去长安谈论具体事宜。禄东赞是吐蕃第一能臣,文武兼备,且口才出众,善于应对。他出色的辞令,更加坚定了唐太宗与吐蕃和亲的决心,也掀开了彼此的蜜月之页。
  唐太宗确定的和亲人选,是宗室之女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是个识大体的姑娘,且有高深的文化素养。她接到诏命后,接见了禄东赞,详细询问了吐蕃的风土人情以及气候、物产。然后,她在唐太宗的帮助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行装中备上了芜著、谷子等吐蕃缺少的植物种子,以及佛、儒、史、诗、文、农、医、历法与工技等大量书籍。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一切准备就绪,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带上连绵的车队,向吐蕃行进。
  松赞干布亲自率兵到柏海(今青海札陵湖)迎接。待文成公主到达后,他举行了盛大的迎亲仪式,以女婿之礼拜见李道宗,以新郎之礼接文成公主。然后,他与唐朝工匠先行一步,为文成公主开辟道路,建成了后人所称的唐蕃古道。
  娶到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的兴奋丝毫不亚于当年的统一西藏高原。他说他的祖先没有一人能与中国天子之女婚配,由此他表示要为文成公主建造一座城,以昭示后代子孙。城筑好了,他又仿照唐朝制度,为文成公主修建了一座宫殿,以慰她的思乡之情。他极为尊重文成公主的感觉,文成公主不习惯吐蕃人用猪土涂面的风俗,他下令予以禁止。为取悦文成公主,他脱下吐蕃毡皮服装,换上了华丽的轻质唐服。
  文成公主的到达,其意义远远不止于和亲,而是大幅度地交流了唐蕃文化,并促进了松赞干布以及吐蕃的汉化。松赞干布派了许多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汉文典籍,又聘请了儒士到吐蕃掌管文书。唐太宗多次派出建筑、酿酒、碾碳等工匠,以满足松赞干布技术之援的请求。于此之外,他向唐朝讨取了蚕种,开创性地发展了吐蕃的桑蚕之业。闻名遐迩的小昭寺,便是文成公主让汉族工匠修筑的融合汉族风格的寺庙。
  此后,松赞干布在唐太宗征高丽班师后,送了一只巨大的金鹅表示祝贺。唐高宗登基,他被册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
  终老于西藏的文成公主,虽史料不多,但却成了汉藏友好的杰出代表,也成了巾帼英雄中数得着的人物。
 
 
  
细说隋唐36:孙思邈
  今陕西耀县东一点五公里,有座药王山,山上供的是唐“药王”孙思邈o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七岁人学,每日能诵读千余言。年纪稍长,精心研究了诸子百家,尤善谈老、庄,并爱好佛典。北周洛州总管独孤信,即后来周明帝、隋文帝的岳丈,极日称赞他是“圣童”,并说他器局过于宏大,恐俗世难以让他施展身手。
  其实,以老、庄之道立身的孙思邈,对入仕取富贵的通常做法很不感兴趣。他看着世道混乱,民众有病不得医,遂隐居到太白山(今陕西境内)中,潜心学医,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良医,据说有手到病除的手段。
  北周末年,杨坚辅政,听得孙思邈的手段,以国子博士的头衔,想把他弄进朝廷。孙思邈不干,他对人说:“现在不是我出山的时候。再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到那时我才会入世济人。”
  再过五十年,正是唐太宗君临天下的时候,由此有人称孙思邈有预见。实际上,孙思邈不过是根据当时的情形判断,五十年后,世道当进人太平时代。唐太宗下诏召见,他没推辞,去了长安。时孙思邈已年老,唐太宗却见他容貌后生,视听敏捷,甚是惊奇,要授予爵位,却遭到他的拒绝。他拒绝的仅仅是爵位,但从此开始了他人世以医济人的生涯。
  唐高宗登位,又以谏议大夫相召,孙思邈再度到了朝廷,但还是拒绝了官职。在朝廷呆了若干年,他以年老多病为由,要求返回太白山。唐高宗不愿放他,又不能拂了他的意,于是双方作了个妥协:唐高宗赐他一匹良马,让他居住在已故的都阳公主在立德坊的宅第。如此,给了孙思邈一个自由身,又方便他来往于朝廷和居所之间。
  经三代君主的宣扬,医术精湛的孙思邈名扬天下。名士宋令文(著名诗人宋之问之父)、孟洗(以精于药理闻名)、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等人,为得到他的指点,纷纷恭敬地执弟子礼以师之。
  孙思邈作为一个良医,受到整个社会的尊祟,尤其是上层社会的尊崇,关键在于他不是就事论事地但讲医道,而是将医道与人道、政道、天道结合于一体,来加以研究,加以阐述。从谈病源出发,终指治国理人的政治之道。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孙思邈的各种言论中,数与卢照邻的一席谈最具代表性。
  卢照邻间:“名医治病,其奥妙在何处?”
  孙思邈答:“我认为善言天者,必究之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替代进行运转,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雪,张而为虹,此为天的常数。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声音,此为人的常数。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相同。若有所失,蒸而生热,反之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诊发于面,变动于形,以此不仅可推人,也可推天地。……良医导以药石,救以针剂;圣人和以大德,辅以人事。”
  卢照邻问:“如何处世做人?”
  孙思邈答:“当小心,如《诗经》所说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大胆,如《诗经》所说的‘纠纠武夫,公侯干城’;行动当方,如《左氏春秋传》所说的‘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思考当圆,如《周易》所说的‘见机而作,不挨终日’。”
  卢照邻问:“如何修性养心?”
  孙思邈答:“修性养心必先自慎。慎以畏为本,士人无畏失仁义,农民无畏堕耕稼,。二人无畏坏规矩,商贾无畏不赚钱,儿子无畏则忘孝,父亲无畏则不慈,大臣无畏难立功,君主无畏难治国。故而,从道家而言,首先是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俱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远。懂得这些,便尽懂人事了。”
  作为良医,孙思邈不仅在当时以医术高明著称,还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医药学著作。在他的各种著作中,数《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最有贡献。此二书总结了他的医药学理论以及!临床经验,并收集整理了民间秘方和针灸技术。其中收药方五千三百多个,记载八百多种药物性能。尤为难得的是,他破天荒地将妇科、儿科置于卷首,并发明了将脏病与腑病分类的体系,具有很大的开创性。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流传甚广,不仅流传到后世,还流传到日本、朝鲜等东方国家。
  孙思邈以此二书,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细说隋唐37: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是李唐王朝第三代君主。
  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三个嫡子(长孙皇后所生》,总的排行第九,按说这皇位是轮不到他的。可让他自己也感到意外的是,命运偏偏眷顾了他,使他成了九五之尊。
  唐太宗的另外两个嫡子,是长子李承乾和四子李泰。
  按照嫡长制,唐太宗在登位的当年,就将李承乾册封为太子。李承乾人聪明,也确实能干,很得父皇的喜爱。唐太宗有意培养他,授权他处理政务,并在出外巡游时,让他主持国政。然李承乾有个毛病,除喜欢声色外,还有同性恋倾向,常常在东宫中胡闹。但他善于遮掩,若知道东宫的某臣僚要进谏,必抢先作一番自我检讨。由此,倒也博得了不低的声誉。
  本来,李承乾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将他的行为与政治道德规范相符,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皇位继承人。可他害了腿病,破足,走路一拐一拐的,很不美观。唐太宗有些说不出的感觉。与李承乾身体形象成鲜明对照的是,被封为魏王的李泰,渐渐出落得仪表堂堂,并很是与唐太宗相像。此外,李泰还喜欢与士人交接,爱好文学,这点又和唐太宗脾胃相投。如此,唐太宗逐渐把感情转移到了李泰身上。
  君主对儿子的移情,不同于一般家庭父亲对儿子的移情,其在政治权力问题上产生了一种可能性,即可能重新安排既定的皇位继承人的人选。对此,李承乾和李泰两人都敏感地体察到了这一点,即使他们本人还噜懂不清,他们周围的人也会及时加以提醒。他俩对此分别作出了反应,李承乾开始处处猜忌和防范李泰,李泰则开始酝酿取代太子之位。他们互相不择手段地捏造对方的罪状,欲将对方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可是,他们都失算了。李承乾为情势所逼,挺而走险地策划政变,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唐太宗,事发后被废为庶人。李泰的所作所为,也惹恼了唐太宗,结果被囚禁了起来。
  对儿子们争太子之位,唐太宗引以为鉴,特地立了一个制度,说:“自今以后,凡遇太子失德,而他王窥视者,两弃之。这当传之子孙,以为永制。”
  太子还是要立的,在两个嫡子均失去皇位继承资格后,剩下的嫡子李治,成了别无选择的人选。李承乾、李泰鹅蚌相争,到头来,成全了本与皇位无干的晋王李治这个渔翁。
  李治能成为皇嗣,不全是侥幸,他的与世无争,他的厚道,使一班大臣,如长孙无忌、李勋、房玄龄等从臣子的安全角度出发而看好他,由此积极支持他进人东宫。此外,他浓重的孝情,使对李承乾谋反寒透心的唐太宗看好他。在成了太子后,他参与处理国政的得体,又使他获得了从上到下的一致好评。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麟9年),唐太宗逝世,李治按部就班地登上了皇位(庙号唐高宗)。次年,改元永徽。
  历来认为在初唐政治史上,伟大的君主只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人,唐高祖被排斥其外,而唐高宗的形象则更是庸碌无能。其实,唐高宗是有一定作为的,尤其在民族和外交事务上,更是独树一帜。
  就在永徽元年(公元65O年),将军高侃奉命兵击东突厥余部,生擒了车鼻可汗,并收降其众。唐高宗采取羁糜政策,释放了车鼻可汗,拜他为左武卫将军,率部移居郁督军山(今杭爱山)。至此。东突厥的领地全部归入唐朝的治下。为彻底解决对东突厥的管理问题,唐高宗在其领地内,上设狼山都督府,下隶单于、瀚海二督护府及二十二州,用原酋长做刺史、都督。
  紧接着在翌年,唐高宗着手解决西突厥重新叛乱的问题。时被唐朝册封为瑶池(今巴尔喀什湖)都督的西突厥入阿史那贺鲁,招集西突厥的流散之众,树起反旗,挥军南下,击破了忠于唐朝的西突厥乙毗射匾可汗,在千泉与双河(今吉尔吉斯山北)两地建立牙帐,自号为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的势力迅速发展,没多久,达到了数十万之众。西域诸国见状,纷纷背唐,归附沙钵罗。形势是严峻的,为夺回对西域诸国的控制权和打击阿史那贺鲁,唐高宗启动了强大的军事机器。先是调遣八万大军前去征讨,击败其处月部,俘获其首领朱邪孤注。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再次出征阿史那贺鲁,然出师不利,唐军遭到大败。次年,汲取教训的唐军调集了回纭等骑兵,变换战术,终于灭了西突厥,生擒阿史那贺鲁。战后,唐高宗将西突厥的故地划分为东、西二部,分别设置了昆陵、檬池督护府,以分而治之的办法,杜绝西突厥再闹独立。
  东、西突厥问题的解决,使唐朝获得了一个安宁的北方。
  继北方之后,唐高宗的视点转向了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时有三个国家:高丽、新罗、百济。这三国的对唐政策基本是:高丽持敌对态度,新罗持友好态度,百济持反复态度。其中,数高丽的国力最为强大,新罗次之,百济又次之。为能对抗唐朝,高丽多方拉拢百济,夹攻新罗,以清除唐朝在朝鲜半岛的政治影响。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百济在高丽的军事援助下,多次对新罗发动猛烈的攻势。新罗抵挡不住,国王金春秋向唐朝呼吁帮助。基于新罗的战略地位,唐高宗派出大军,前去救援。唐军没直奔新罗,而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术,进攻百济。百济不堪一击,唐军很快攻人百济的首都,百济国王扶余慈向唐军投降。灭了百济,唐高宗将其地并人唐朝的版图,设置熊津、马韩、东明、金连、德安五个都督府,以管辖各州县,并同样用羁糜政策,让原酋长担任都督、刺史与县令。
  高丽地处北半岛,新罗和百济同处南半岛,在百济消亡后,高丽已陷人唐朝势力的南北合围之中。由此,唐高宗将消灭高丽提上了议事日程,以完成隋场帝、唐太宗的未竟事业。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三十五万唐军从水、陆两路,向高丽推进。进军是顺利的,外围战也是顺利的,然在次年初,兵临高丽首都平壤城下后,由于罕见的大雪,唐军缺乏足够的御寒物质,只能遗憾地撤退了。四年之后,也即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朝获得了天赐良机。高丽执政的莫离支(相当于唐朝宰相)泉盖苏文身亡,其子泉男生代掌其职。可当他出外视察时,其兄弟泉男建、泉男产发动’了政变。泉男生本非亲唐之人,但迫子走投无路,只得向唐朝求救,以对付政变。唐高宗借此良机,以救援泉男生为名,再度进攻高丽。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军在元帅李勃的统率下,攻克了平壤。拿下高丽,唐高宗没还给泉男生,而是建为唐朝的领地,按层设置了都督府、州、县。与此同时,在平壤设置安东督护府,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督护,领唐军二万人,驻防高丽。
  在唐高宗开边安疆之际,国内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起义。起义的领袖是个女子,叫陈硕真,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她与妹夫章叔情L,在浙东揭竿而起,自称文佳皇帝。连续攻克了桐庐、睦州、于潜(今浙江临安西)等地,声势颇大。唐高宗派军镇压,在地方军的配合F,陈硕真兵败身亡。
  陈硕真是个不同寻常的女子,她的不寻常,不仅在尹敢和宫府对着干,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女性。她的称帝,虽是昙花一现,既末得止统政治的承认,也未得历史的承认。然谁都没注意到,这是个信号,一个女性要求参政的信号,一个女性同鼎最高政治权力的信号,一个真正的女皇将呼之欲出的信号。
  唐高宗自然没注意到这个信号,他和所有的男性君主一样,以为君位是男性永恒的禁窗。其实,一种响应这个信号的变化,已悄悄地在他的宫廷中酝酿。
  唐高宗体弱多病,先是他父亲的妃子、后成为他的妃子、继而又成为他皇后的武则天,借着他久治不愈的头痛目眩病,逐渐移夺了政柄。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的岁末,唐高宗病重驾崩,将政局留给了武则天。
 
 
  
细说隋唐38:女皇武则天
  唐朝,尤其是初唐,是个相当开放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开放,不仅表现在文化、政治以及中外交流上,且表现在社会风气上,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妇女有着和男子近乎平等的地位:
  在如此社会风气的烘托下,走出了一个千古绝唱的女人,一个长期被男性津津乐道的女人,一个永远被女性当做经典的女人。这个女人叫武则天。
  她是唐初二等功臣武士淤的小女儿,父亲亡故后,跟着守寡的母亲杨氏生活。由于杨氏是武士菠的填房,故而她们母女受尽了正房子女的欺辱。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武则天,产生了想要摆脱困境,成为人上人的强烈意愿。
  十四岁那年,唐太宗听说她长得美,将她召人宫里做才人(殡妃的一种名号)。按说,上层社会的家庭是不愿让女儿进宫的,因那意味着从此天各一方。可君王之命不能违,母亲杨氏大哭着与女儿诀别。而武则天却洒脱得很,不仅洒脱,且带着兴奋说:“见天子岂知不是福,何必为女儿哭泣!”
  进了宫,因模样抚媚,唐太宗给她赐了个号,唤作“武媚”。据武则天日后回忆,那段时光,她是得宠的。这完全是言过其实,因为一则她的才人名号始终未曾向上挪动过,二则正处于生育旺期的她却从未怀孕过。
  在唐太宗弥留之际,武则天生出了浓重的心事:按照唐朝内宫规矩,先帝驾崩,凡没子女的缤妃,都要被送人寺庙,出家为尼。这规矩等于要把她余下的漫长生涯,断送在青灯黄卷边。这是她所不愿的。为了改变命运,她使出手段,和太子李治建立了暖昧关系。
  尽管按例她还是被送进了感业寺,然对她魂牵梦萦的李治,在上台后不久,就迫不及待地将她接进了宫。唐高宗的王皇后是欢迎武则天的,因她正在嫉妒缤妃萧良娣的受宠,而要武则天来帮她一把。武则天百般奉迎王皇后,在取得昭仪名号,再夺了萧良娣的宠后,她变换策略,开始打击王皇后,欲取而代之。她不择手段,将王、萧二人置于死地。
  武则天在她的左右手李义府、许敬宗的帮助下,终于成了皇后。然她是杀开一条血路,才冲破重重阻力的。在这前后,曾反对过她做皇后的元老大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韩援、来济等等,不是被赐死,就是被送上了断头台。在她成了皇后后,大臣上官仪密奏唐高宗,说她作威作福,滥用大权,建议将她废黝o唐高宗同意了,可武则天闻讯后,反而逼唐高宗处死了上官仪。
  上官仪的被除,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分水岭,标志着武则天彻底控制了政权。唐高宗长期头昏目眩,史称“痛风”,可能患有今名高血压的病,苦于理政,加上性格多少有些濡弱,很需要这个能干的皇后来帮他分担政务。每次,七朝,唐高宗和武则天并坐在宝座上,在前面垂一道帘子。百官所奏的各种政事,多由她决断。各级机构、官员上表,将他们并称为“二圣”。
  中国史学界在对武则天的研究中,一直将“二圣”这个称呼,作为武则天准备夺取帝位的过渡信号。其实不然,“二圣”并非武则天的独创,隋朝的独孤皇后与隋文帝也曾并用过这个称号,其只是显示了皇后与君主并驾齐驱的地位。真正的信号,是在上元元年(公元X74年),她借唐高宗称号“天皇”之名,自己进号为“天后”:天后的提法旷古未有,其使皇后从皇帝的配偶,提升为上天所降赐的女性最高掌权者。此时,为病魔所苦的唐高宗,对武则天失去了最后的约束力,不仅一任她所为,更准备下诏,将帝位转给她,只是在宰相的劝阻下才作罢。子李显继位灯庙号唐中宗〕。唐高宗共有八子,其中武则天生了四子:李弘、李贤、李显、李旦。早先册了宫人刘氏所生的李忠为太子,后被武则天用李弘所取代。李弘成了太子,却在许多方面与母亲不同心而遭鸽杀,改立李贤为太子。李贤仍看不惯母亲,结果流放远地,被逼自杀。李显是个无用之人,加_七唐高宗有遗言,凡不能决定的军国大事,均由武则天处置,从而他只是个供摆设的傀儡。实际是皇太后武则天在临朝称制。
  尽管李显无半点君主气象,可武则天为了加重她专权的威势,仅两个月,就将他废为庐陵王,外迁到房州(今湖北房县)。另立李旦为帝(庙号唐睿宗)。李旦是比李显更为虚化的政治符号,大小政务的处理权,全部落到了武则天手里。
  李显、李旦均是长君,也就是成年的君主,按理应该由他们来亲政。然武则天非但把他们当成傀儡,且毫无顾忌地玩废立君主的游戏,吞噬了唐朝的政柄。这激起了所有忠于唐朝的政治势力的愤怒,他们为了维护唐朝和唐朝给他们带来的利益,纷纷起来,从朝内到朝外,用各种方式,反对武则天的行径:
  反对得最激烈的,是李勃的儿子徐敬业,他以匡复庐陵工为号召,在扬州举起了反武的旗帜,自称匡复府上将,组军十万多,兴师问罪。武则天沉着应对,命左玉铃大将军李孝逸率三十万大军,前去征讨。徐敬业的军事才干远不及他的父亲,在战略上犯了严重的错误,不渡江向洛阳挺进,而贪于在江南发展地盘。最后,兵败被部下所杀。徐敬业的军事反武,不过是昙花一现,仅三个月即败,而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他所撰写的《讨武墨檄》,倒成了一篇经典散文,流传千古。武则天读了,竟说:“此人没能为我所用,这是宰相的过失。”
  继徐敬业之后,唐宗室成员也付诸了军事行动,唐太宗之子越王李贞起兵于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琅邪王李冲父子起兵于豫州(今河南汝南),然均被武则天所镇压。
  朝内反武的代表,是宰相裴炎。他要求武则天归政于唐睿宗,被武则天投人大狱后再处死。
  为扫清朝内的政治阻力,她制造了“铜巨”,接受来自各方上下的言论,更接受不论事实的告密。只要符合她的心思,不仅予以接见,还可破格升官。即使告密失实,也不追究。如此,使朝廷臣僚们随时可能处于被告密的危险之中。此外,她大用酷吏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人,让他们用各种惨无人道的刑具,审讯被告人狱者,并将其大多折磨至死。恐怖的气氛笼罩于整个朝廷,以致大臣每日早晨上朝,都要和家人诀别。如此,凡是不利于武则天的臣僚,几乎被清除一空。她大开杀戒,不仅杀宗室,杀大臣,且清算了从前欺负她的同父异母兄弟,除去了阻挡她篡权的家庭成员。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一脚踢开了唐睿宗,向天下宣布易唐朝为周朝,自己走上皇位,号“大周圣神皇帝”。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以她独特的政治手腕,经营她来之不易的周朝。为打破传统政治格局,以建立承认她的政治基础,一边不拘一格,把仕途向所有人开放,有意造成官吏冗多的现象;一边对那些不称职者,随时予以贬职与杀戮。这种带有滥用性质
 的走马灯式的用人方式,为她改造了朝廷的人事组织,彻底实现
 了政由己出的政洽局面。然而,同时她又用她的慧眼在审察着
 臣僚,对那些正直并有才干的大臣,如狄仁杰、姚祟、宋爆等,不仅给予一定的保护,还放手予以任用。在这些大臣的辅助下,朝廷逐渐出现了转机与生机。
  武周王朝是乱的,但只是乱在初期,乱在官场,乱在中央,整个社会基本仍处于安宁的状态。当中央政府按照武则天的意志被改造后,乱就结束了(比如酷吏在完成作用后,全得到了严惩),重新发挥了正常的政治功能。客观而言,武则天的政治作为,大部分还是建设性的,其为“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做’了承上启下的工作。
  在外交和民族关系上,武周王朝是有得有失。早在垂拱年间,吐蕃以强劲之势,向西域发展,迫使唐朝放弃了对于闻、疏勒、龟兹、碎叶等安西四镇的控制权。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武则天调遭大军奔赴西域,征讨吐蕃,连克四镇,再度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在东北,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两次派出讨伐大军,一次中伏全军覆灭,一次大败而回。接着,她在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第三次派出达二十万的大军,击破契丹,迫使契丹余众投奔突厥。
  在政权结构上,武则天在任用了一批原唐大臣的同时,将她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安排到了执政的位置上,以构成武周王朝的特征。此外,她还先后置换了不少面首,如和尚薛怀义、御医沈南谬、美少年张昌宗与张易之兄弟等,一则消除理政的疲惫,愉悦身心;二则作为政治羽翼,以强化她的私人政治。
  然而,不管武则天多么精明强干,能在许多无路的地方走出路来,但在改唐为周后,作为李唐皇族的媳妇,又作为武氏家族的族长,遇到了一个难以克服的悖论式的难题:在她百年之后,到底将皇位传给儿子,还是传给侄子?传给儿子,无疑会恢复李唐王朝;传给侄子,在姓氏上虽顺理成章,可究竟是传给了外人。武则天为此踌躇日久,在狄仁杰、李昭德等大臣的劝喻下,最终,她将李显接了回来,立为太子。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年初,趁年事已高的武则天病重之机,宰相张柬之会同大臣敬晖、崔玄咔、桓彦范、袁恕己,组织羽林军发动了政变,杀死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的武则天将皇位传给李显,使李唐王朝复辟成功:
  当年的年底,被迁人冷宫的武则天在弥留之际,被迫取消了武周的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
  武则天去世后,与唐高宗合葬在乾陵(今陕西乾县境内)。在名分上,她只是以皇后的身份,与丈夫唐高宗合葬。但由于她在历史上的影响比唐高宗大得多,后世已将乾陵视为她的陵墓,反而把唐高宗淡化了。为客观体现陵主身份,笔者在1994年参加国际武则天学术研讨会时,在与会论文的开首写道:“乾陵葬了两个皇帝,一个男皇帝,一个女皇帝。”
 
 
  
细说隋唐39:狄仁杰
  狄仁杰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他的大名不仅在中国流传后世,且飞扬于世界。他之所以有如此的盛名,得力于一部公案小说《狄公案》,在其中,他被描绘成了一个有神奇断案能力的法官,非常引人人胜。
  其实,真实的狄仁杰和《狄公案》中的狄仁杰相去甚远。他确实是个名人,说得具体些是个名臣,一个在武则天时期最大的名臣。他以坚韧的努力以及万死不悔的精神,不仅缓和了当时的恐怖气氛,并在生前巧妙地设下了一个政治伏笔,从而改变了他身后的历史进程。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年轻时就以无畏和仁慈著称。在他人仕后,把这两种难得的察质带进了官场。
  他第一次显山露水,是在唐高宗仪凤年间出任大理寺丞,掌审狱量刑。一年中处理犯人一万七千多人,竟无一人叫冤,公正之誉不胫而走。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唐太宗昭陵上的一棵柏树,竟要被标榜孝道的唐高宗处死,是他站了出来,不避君主的盛怒,引经据典,据理力争,终于让唐高宗收回了成命。司农寺卿韦机奉迎唐高宗,将故太子李弘的恭陵造得过于壮丽;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唐高宗之宠,非法胡来,都在他的弹幼下受到了惩罚。
  他对权贵不彻私枉法,而对百姓则充满了爱心。当他作为负责唐高宗巡幸的知顿使时,地方官为让君主满意,准备调集数万民工别开御道,他坚决予以制止,从而获得唐高宗“真大丈夫”的赞语。
  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刺史,他治理有方,不仅改善了社会秩序,且和解了各民族之间较为紧张的关系,百姓为之竖碑颂德。御史郭翰奉旨考察地方官,进人陇右地区后,各地都有怨声,唯独宁州境内一片颂扬之声。
  转任豫州(今河南汝南)刺史,正值越王李贞反武则天兵败,当地受牵连者达数千人,从中央来的司刑官敦促他快速行刊。他对这些人生出怜悯之心,一边请求司刑官缓期,一边给武则天打报告,为他们求情。武则天被他的报告所打动。将死刑改判为流放。
  宰相张光辅率三十万大军平定了越王李贞,人豫州境后,将士们居功横行不法,并向狄仁杰求取财物。狄仁杰不仅加以拒绝,且当而严辞抨击张光辅放纵部下,滥杀无辜,扰乱地方,使豫州怨声沸腾,其乱远远超过了李贞,是“一贞死而万贞生”,若得皇上的尚方宝剑斩张光辅之首,自己万死不辞。张光辅无言以对,回朝后却打了小报告,使狄仁杰被贬去当了属小州的复州(今湖北河阳)刺史。
  虽遭贬职,然狄仁杰的种种德声早已传人武则天的耳中,在几经转折后,于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也即武则天做女皇的翌年,他被重新调人中央,得到了超乎寻常的重用,拜为宰相。
  拜相后,武则天间他:“卿当年在像州,很有政声,但也遭到了攻击,是否想知道是谁在攻击?”
  他的回答很出乎武则天的意料,说:“陛下若是认为臣有过,臣当改;陛下若是明察臣无过,臣是万幸。臣不知是谁攻击,但能与他为好友,而不愿知道他的姓名。”
  听了这话,武则天深加叹赏。
  然重用归重用,叹赏归叹赏,武则天并没有给狄仁杰彻底的信任,还是将怀疑谁有异心即格杀勿论的准则加到了他的头上。由此,引出了狄仁杰的一番传奇经历。
  在满朝文武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下,当了没多长时间宰相的狄仁杰,被酷吏来俊臣诬加了一项罪名:有谋反意图。接着,不由分说,将他投进了大牢。审讯是来俊臣亲自主持的。按照当时刑法的规定,如一审即承认的犯人,可以免去受刑。狄仁杰并非怕皮肉之苦,然他知道,一旦被施以惨无人道的刑罚.十有八九会毙命二他不愿作无谓的牺牲,为了争取上诉的时间,他一口承认了自己是在谋反,供词是:“大周革命,万物维新。我是唐朝旧臣,甘愿被诛。谋反是实。”
  既然承认了谋反,狄仁杰进人了等待被斩首的日子。具体负责该案子的法官王德寿,以减缓死刑的条件,引诱他诬攀尚书杨知柔一同谋反。他大义凛然地拒绝了,并以头撞柱,弄得满脸是血。王德寿怕了,再也不敢向他提此事。
  狱卒见狄仁杰在等死,放松了看管。狄仁杰借口要写遗书,让狱卒给他弄来’了笔砚。趁狱卒不备。他拆开被褥,撕了一块布,在上面写’厂向武则天申冤的诉状,然后依样缝好。随后,对王德寿说:“天已热,请允许将被褥给家人拆洗。”
  这是狱中很正常的事,王德寿同意了。
  被褥送到家里,儿子狄光远取得诉状,立即人朝,向武则天呈报。武则天阅后,立即召见来俊臣,问是否有逼供。来俊臣隐瞒了真情。武则天派出使者,前往狱中,观看狄仁杰的情况。来俊臣强使狄仁杰穿戴整齐出见,并让王德寿代为写r一道(谢死表》,呈给使者。
  随即,武则天召见了狄仁杰,问他:“为何承认谋反?”
  回答是:“前时若不承认,早已死在鞭答之下了。”
  武则天又问:“那又为何作《谢死表》?”
  回答是:“臣未曾作过此表。”
  通过验证,《谢死表》知是由人代作。真相大白,来俊臣、王德寿是武则天有用的鹰犬,自然不便追问,狄仁杰却从鬼门关中逃了出来,被贬为彭泽令。武承嗣要求下达追杀令,武则天认为命令已出,不可更改,加以拒绝了。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东北因契丹军的进犯,形势非常吃紧。在冀州(今河北冀县)被攻陷后,河北为之震动。为加强东北的防御,武则天特调狄仁杰前去,.担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刺史:前刺史独孤思庄惧怕契丹来攻,将百姓全部驱赶进城,修缮战具,从而将大片农田给荒芜了。狄仁杰到任后,立即让入城的百姓悉数返归农田,以确保收成。
  他说:“契丹兵尚远,何必如此。万一兵来,我自抵挡,不关百姓事。”
  契丹知道狄仁杰,见他镇守魏州,闻风而去。百姓编了歌谣烦扬他,并立碑记录了他的恩惠。
  狄仁杰的入生宗旨,是为国为民。他在做着许多为民之事的同时,也在为恢复李唐王朝而努力。时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都在争取太子之位,他们反复向武则天吹风,要求按照武姓安排皇嗣。而武则天在传子还是传侄的问题上,却一直犹豫不定。
  再度拜相的狄仁杰,看准了火候,向武则天进言说:“太宗皇帝九死一生,得了天下,传于子孙。高宗皇帝又将李显、李旦二子,托付给了陛下。如今陛下想把皇位传给异姓之人,这恐非天意。况且,姑侄关系和母子关系相比,孰轻孰重,是明摆着的。陛下若立儿子为嗣,千秋万岁后,可得以配食太庙,永享香火。若立侄子为嗣,一旦侄子成为天子,岂会将姑妈附在他家的太庙中?”
  武则天一脸冰霜地说:“立嗣之事,是联的家事,请卿不要干预。”
  狄仁杰不罢不休地说:“帝王以四海为家,四海之中,哪一件不是陛下的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脑r犹如人体一般,不可分离。臣备位宰相,岂能不预知天下大事?”
  当然,这样的话,不止狄仁杰一人在说,说的人多了,武则天渐渐把倾向移到了儿子一边。
  有一次,武则天对狄仁杰说:“联昨晚做了一梦,梦见一大鹦鹉双翼皆折断,不知是什么征兆?”
  狄仁杰为她释梦说:“‘鹦鹉,乃武者,为陛下之姓;双翼,为陛下二子。陛下如重新启用二子,那就会振翅高飞。”
  从此,武则天断了立侄子为嗣的念头。不久,将李显迎回,立为太子。
  在迎回李显后,狄仁杰又为李唐王朝的复辟做出了一个漂亮的政治设计二他一直在为朝廷推荐贤人,前后有数十人成了公卿。在一次武则天要他举荐佳士时,他问要这佳士作何用,武则天说是用为宰相,他举荐了张柬之。然武则天仅让张柬之从荆州长史升为洛州司马,狄仁杰再度力荐,终使张柬之成了宰相。就是这个张柬之,在后来武则天病重之际,会同其他四大臣,发动了拥护李显的政变,使李唐王朝得以复辟。
  狄仁杰没有亲眼看到李唐.王朝复辟。然史家将这功劳记在了他的账上。
 
 
  
细说隋唐40:许敬宗、李义府
  武则天能从一般殡妃变为皇后,并以此走上政坛,主要得了两人之力,就是许敬宗和李义府。
  许敬宗,字延族,是个典型的有才无德的文一l:。凭着文才,他一路顺风地就仕于隋扬帝和李密,后又被秦王李世民召为文学馆学士。在唐太宗登基后,他几经升迁,成了中书舍人。
  他的无德,第一次显露是在长孙毫后的葬礼_仁。时百官都披麻戴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相貌丑陋,加上穿了孝服,更是模样古怪,他见了竟哈哈大笑。结果,以讥笑大臣受到御史的弹幼,被贬到地方。
  然没多久,他靠着他的文才,尤其是史才,东山再起,以修《武德实录》,《贞观实录》,被加官晋爵:在唐太宗亲征高丽时,他受命和高士廉一起辅佐太子监国。随即又被召到前线,在唐太宗取得大捷后,他立马撰写诏书,文辞优美,深为唐太宗所赞赏。
  唐太宗欣赏他的才,继唐太宗登位的唐高宗也欣赏他的才,居然任命这个曾以无礼遭到弹动的人为礼部尚书二
  他的无德,第二次显露是在嫁女之事上:他把女儿嫁给了南方少数民族的酋长冯盎的儿子,索取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结果,又遭到弹劝,再次被贬到地方。
  不久他又以文史之才,被唐高宗再度召回中央,担任弘文馆学士,主持修国史。国史修得唐高宗满意,被恢复了礼部尚书之职。
  尽管礼部尚书的位并不低,可许敬宗觉得他是宰相的料,对时下的境遇很不以为然二然当时的朝政掌握在长孙无忌等关陇元老派的手中,他虽也是元老,但不属于此派.因而拜相的机会相当渺茫。在如此的形势下,他不肯罢休,到处寻找机会。
  时唐高宗想废去王皇后,改立昭仪武则天为皇后,但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韩援和来济等元老的极力反对。许敬宗认定这是个机会,是改变政治境遇的犬赐良机,由是,他把宝押到了武则天一边,和有同样意图的李义府一起积极予以支持。
  他在朝廷中多次扬言:“田舍翁多收十多石麦子,都会喜新厌旧,换易妻子。何况贵为天子,想废立皇后。这与其他人有何相干,为何要妄生异议?”
  话终于传到了唐高宗的耳中,从而打消了疑虑,将这事给拍板了下来。
  武则天成了皇后,但尚未站稳,为使武则天能长久地站住脚,许敬宗向唐高宗上了三个建议:一是剥夺废后王氏家属的官爵;二是将太子李忠废为外州刺史;三是将武则天所生的长子李弘立为太子。唐高宗见奏,照单全收。
  武则天在许敬宗、李义府的帮助下,彻底改变了朝中的政治格局。由此将他们视为了心腹。投桃报李,他们甘愿成为武则天的爪牙。从外廷到内廷,他们和武则天结成了强大的政治联盟。为了给武则天报仇,更是为了扫清自己的政治障碍,他们合谋诬陷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缓、来济等人图谋不轨,不仅全部从肉体上加以消灭,且斩草除根。
  如此,武则天的心愿得以实现了,他们的心愿也得以实现了,许敬宗和李义府均以功被拜为宰相。许敬宗在武则天的关照下,在他博学强闻的卖弄下,受到了唐高宗的刮目相看,时称宠遇之重,当朝莫比。
  此后,许敬宗又为武则天立下了更大的汗马功劳。时唐朝的社会风气是,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是两回事,政治地位按照由功勋得到的官爵来决定,社会地位按照世系门第的高低来决定。虽然贞观中,唐太宗在修《氏族志》时,已对这一现象作了些改变,然由于魏晋六朝以来强大遗风的影响,士族高于寒族的风气仍弥漫在国土之_七。因而,武则天虽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得到了政局的承认,但尚未在门第上得到社会的终极承认。为此,许敬宗奏请唐高宗,对《氏族志》加以改正。唐高宗同意了,下令另撰《姓氏录》。《姓氏录》的效果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将皇后母家武氏列为第一等,由此成为天下最显贵的士族;二是完全以官员品级高低为准,分为九等,其中士卒以军功而官居五品者,均跻身于士族,由此为武则天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基础。
  许敬宗为武则天的政治设计是全面而又立体的,其为日后武则天改朝换代,走上帝位,作了全方位的铺垫。
  公正地说,许敬宗堪称一代文臣,他曾修纂了《隋书》、《晋书》、《西域图志》、《文思博要》等不下十余种的文史煌煌大著。然在修国史。也即修唐史时,再度多次暴露了他的无德。为贪财纳贿,为荣耀亲家,为报复仇家,他多方随意篡改史实,颠倒善恶,受到时人的强烈遣责。
  李义府,与许敬宗一样,也是个有才无行的文士。他以妙文在贞观中起家,经刘泊、马周等大臣的推荐,以监察御史之职,兼侍晋王李治。李治成了太子,他升为太子舍人,加祟贤馆直学上。他与太子司仪郎来济都写得一手好文章,人并称为“来、李”。
  唐高宗登基后,李义府被摧为中书舍人,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他因沾了唐高宗的光,在仕途上可谓一帆风顺,青云直上。可在他想更加飞黄腾达之时,却头撞了南山.因行为不端而得罪了掌握政柄的太尉长孙无忌。这长孙无忌岂是能轻易得罪的?他随即遭到了贬职,贬到壁州(今四川巴中东南)去当司马。然贬令尚未传到门下省,他已经获知详情。为逃避变相的流放,他向中书舍人王德俭问计。
  王德俭教他说:‘’当今皇上想立武昭仪为皇后,但一直犹豫不定,怕的是宰相们非议。你若能为皇上排忧解难,必定能转祸为福。”
  李义府立即采用了此计,当晚,他代替王德俭值班,起草了一份要求废去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的奏议,理由是顺应天下民心。奏议立即起了效果,唐高宗接见了他,不仅保留了他的原职,还赐珍珠一斗。武则天也派人捎来了话,向他表示感谢。没出几天,他接到了晋升中书侍郎的任命书。
  从此,他铁杆地站在了武则天一边,为她效犬马之劳。他的劳没白效,在武则天戴上凤冠后,他终于成了位极人臣的宰相。他与长孙无忌有仇,借着武则天的鳃旨,将长孙无忌置于了死地。
  李义府待人,貌似很温和、很恭敬,和人说话满脸堆笑,可心地却极其阴险毒辣,凡有人不愿依附他,便想尽办法进行陷害。在做了宰相后,这种特征愈发厉害,人背后讥为“笑中有刀’”。又因他柔软害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李猫”。
  “李猫”好色,好色到了无廉耻且枉法的地步。时洛州有个叫淳于氏的妇人,因犯通奸罪,被关押在大理寺狱中。李义府听闻这女人有非同寻常的姿色,让大理寺承毕正义为她开脱罪名,另择居所,准备纳她为妾:大理寺卿段宝玄怀疑其事有蹊跷,遂向唐高宗作了汇报,要求予以调查。消息传出,毕正义吓得畏罪自杀。唐高宗在武则天的影响下,对李义府进行了袒护,准备不了了之。侍御.史王义方继之而起,当廷揭露李义府贪色枉法,以及当初因和刘泊、马周同性恋而受到推荐的秽行。因牵涉到性的问题,言辞被“正人君子”听来有些狠衰。唐高宗大怒,将王义方贬为地方小官,而李义府则安然无恙。
  李义府凭着有武则天做靠山,不断作恶,卖官弩爵,并逐渐将唐高宗不放在眼里。最终,数罪并发,被判发配,死在了贬地,朝野一致称快。
 
 
  
细说隋唐41:来俊巨、周兴
  酷吏在“二十五史”中多有专传,被录下姓名的酷吏有着相当的数量。自秦汉到明清,酷吏各有各的酷法,然最闻名的,莫过于唐朝的来俊臣与周兴。
  来俊臣,出生于一个赌徒之家,因受家庭的影响,打小就染得一身坏习气。长大后,更是为人残忍,常做害人之事。又不务正业,从小偷小摸,发展成了一个盗窃犯。事发后,被关进了和州(今安徽和县)大牢,等着被判刑。
  时正值武则天大开告密之风,且告密不论事实,不论身份,告得好了,便可升官发财。机灵的来俊臣从狱中得到消息,立即向地方政府申报,说有密要告,冀此摆脱牢狱之灾。然刺史是唐宗室东平王李续,本来就对告密风充满反感,再核实来俊臣所告的密,全是无中生有,将他杖了一百下,仍关进了大牢。
  就在来俊臣在牢中养伤之际,李续因宗室的缘故,被罗织了罪名而予以处决。他得知后。直接向武则天投了诉状,说他前时曾告过密,内容是越王李贞、琅邪王李冲父子分别起兵于博州、豫州之事,结果竟遭到了杖责,却又无处申冤。
  武则天亲自阅览了诉状.认定来俊臣是被冤关冤杖的忠臣,特地下令将他赦出牢来,破格升迁为侍御史,掌理刑狱。得了这个差使,来俊臣成了武则天手下最得力的酷吏,渐成酷吏之首。
  他上任伊始,首先伙同周兴、索元礼、万国俊、侯思止、王弘义、郭霸、李仁敬等酷吏,各自养了数百名无赖,专门告密,从而形成一支庞大且破坏力极大的告密队伍。
  为了使告密成为一门学问,来俊臣和他的党羽朱南山等人编撰了《告密罗织经》,详细教授怎样网罗无辜,怎样编制反状,怎样告密,怎样拘捕。其内容翔实,多有历史案例的引证,并有一套能够实际操作的具体办法。
  为了有效地对付人狱的被告,撬开他们的嘴巴,来俊臣等酷吏极尽他们的聪明智慧,推陈出新,弄出了名目繁多、令人发指的刑具大系列。如将犯人的手脚撑开,绑在木架上不停地旋转,叫做“风凰晒翅”;将犯人用绳子捆住腰,然后将手上的枷锁向前牵引,叫做“驴驹拔撅”;让犯人跪在地上,再于枷锁上置一大瓮,叫做“仙人献果”;令犯人立在高木上,将枷锁往后引,叫做“玉女登梯”。此外,或将犯人倒悬梁上,在脖颈上吊以大石;或用醋灌鼻,使犯人呛出血来;或用铁圈箍在犯人头上,在其中打进木榨,致使脑浆进出。他对枷锁的使用别具匠心,令索元礼等人制作了大枷锁,分为十种花样:一是定百脉,二是喘不得,三是突地吼,四是著即承,五是失魂胆,六是实同反,七是反是实,八是死猪愁,九是求即死,十是求破家。
  来俊臣在审讯犯人前,不管罪名轻重,一律先杀其气,或以醋灌鼻,或囚在地牢,或装入火瓮,或关进粪秽遍地的牢房,并断供食物,致使有些犯人撕抽衣絮充饥。不招认,至死不得出。他还领着犯人参观刑具。并详细介绍其功能。犯人见了,大多魂飞魄散,不打自招,从而审理了一件件,’谋反案”,将武则天所痛恨的唐宗室成员、唐臣一个个送上了断头台,一千多家在他的手中家毁人亡。
  在武则天眼中,没有来俊臣破不了的案,他成了破案奇才,于是不断地重赏,不断地加官,想方设法刺激他的积极性。来俊臣变成了朝廷中的猫,所有的朝臣变成了鼠,鼠见了猫,只有怕的份,只有躲的份,只有被玩弄的份。
  来俊臣是告密成功的样板,是酷吏中的楷模。在这样板和楷模的影响下,几乎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要想做官得先告密,要想做红人得先进人酷吏行列。于是,告密风愈演愈烈,酷吏队伍越来越庞大。
  来俊臣审案,绝对不许对方辩解。为彻底阻绝犯人辩解,他在审理大将军张虔渤、大将军内侍范云仙时,做了两个杀鸡傲猴的实验。张虔黝咬定自己是无辜的,不服强加给他的罪名,被大刑伺候了一场,然他还是不服,向司刑承徐有功申诉,言辞极为激烈,来俊臣命卫士将他用乱刀砍死。范云仙同样不服,向有关方面申诉自己的冤情,来俊臣命卫士当场割去他的舌头。此二事传了出去,从此无沦贵贱,一成为被告,都吓破了胆,再无人敢辩解、敢申诉。
  无论来俊臣多么精明,他也有失算的时候。他诬陷.宰相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以及司礼卿崔宣礼、前文昌左巫卢献、御史中丞相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七人谋反,将他们逼供立了反状。然在狄仁杰的智.牛下,在被杀宰相乐思晦的儿子在宫门前的喊冤下,了解了真情的武则天下令免去了他们的死罪。
  来俊臣的案越审越大,直审到太子李旦的“谋反”案。在武则天的支持下,他对李旦的侍巨和宫人进行了筛网式的审讯,每人予以严刑拷打。这些人经受不住,都一一自诬认了罪二
  唯有一个叫安金藏的乐工,被打得遍体鳞伤,依然在抗争,他对来俊臣大叫:“你如不信金藏之言,我剖心以明太子不反!”
  说罢,拿出佩刀自刺胸腹,以致五脏俱出,血流满地。武则天得报,将安金藏接人宫中,令御医给他抢救治疗。
  翌日,安金藏才苏醒过来,武则天亲临探视,并激动地说:“我的儿子不能自明不反,而使你如此。”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