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细说隋唐

_7 赵剑敏 (现代)
  翟让服了李密,先是让他独领一部,号为“蒲山公营”。接着,自知不如李密的翟让,向李密让出了首领的位置。李密称魏公,拜翟让为司徒。
  瓦岗寨出名了,与此相应的是,李密成了天下诸雄中风头最健的人物。长白山义军孟让,率部归附;巩县县长柴孝和,举城归降;隋军征讨元帅裴仁基,原进驻武牢,进剿瓦岗寨,也倒戈投向了李密。
  李密借此声势,推出了一项大战略,令裴仁基、孟让领军进攻东都。东都是攻进去了,然遭到了激烈的反击,裴仁基大败而回。李密接着亲自统军,进逼东都,击溃七万多来战的隋军,夺得回洛仓,兵临洛阳城下,发出讨伐有十大罪状的隋炀帝的檄文。此举震动了天下,隋炀帝吓得龟缩在江都,不敢西返。可东都久攻不下,柴孝和建议留军守河南,主力西进关中,夺取长安,以号召天下。李密以部下多是山东人,放弃了这个建议。大战连着打,李密身中流矢,部队大溃,放弃回洛仓,退向洛口。此时,隋炀帝从江都派来的王世充军赶到,向李密叫阵。双方前后征战六十多次,李密是前期不利,中期各有胜负,后期得了大批来附的义军与官军,几乎全歼王世充部,仅逃脱了王世充等千人。
  在与王世充激战之际,瓦岗寨内部发生了一场大事变。原让位于李密的翟让,大权旁移后,心里多少有些失落。他的心腹王儒信,劝他夺回大权,架空李密。他的兄长翟宽,进一步要他做天子。李密耳目甚多,在探出蛛丝马迹后,以宴请为名,邀翟让赴席,席间安排壮士将他给杀了。事变对李密而言,虽说是成功的,翟让旧部没作任何反抗,就接受了现实,然内心的嫌隙却深藏了下来。
  击败王世充后,李密乘势取了偃师,建筑了金墉城,聚众三十余万。这是瓦岗寨的全盛时期,也是李密个人最辉煌的时期。“东至海、岱,南至江、淮,郡县莫不遣使归密。”窦建德、朱粲、杨士林、孟海公、徐圆朗、卢祖尚、周法明等诸雄,纷纷遣使送来劝表,请李密皇袍加身。他的部下也群情涌动,要他早登九五。然此时的李密还算明智,以东都尚未攻下为由,给拒绝了。
  李密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认为时机还没成熟。他眼下的目标,只是当天下讨隋的盟主。他认定要当成这个盟主,首先须得到李渊的承认,由是致书李渊,请合纵灭隋。时李渊力量不及李密,且专意经营关中,正需要李密为他阻挡关外的隋军,遂卑辞赞许,以骄李密之态。李密得回信大喜,说:“唐公推奖,天下不足定矣!”
  形势突变,宇文化及在江都杀了隋炀帝后,拥众西行。在进入李密的地盘后,与李密发生了军事冲突。在洛阳的杨侗,在元文都等人的推戴下,存亡继绝的成了皇帝。他为了打击首号的乱臣贼子宇文化及,不惜捐弃前嫌,遣使拜李密为太尉、尚书令、魏国公,令他先平宇文化及,然后入朝辅政。一直需要政治旗号的李密,立即转变了他灭隋的态度,同意向杨侗称臣,在政治上可以取得正统的名分,在军事上可以免遭两面受敌而全力对付宇文化及。
  然一贯能制定正确战略的李密,此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忘记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古训,忽视了与他大战而结下大仇的王世充,在洛阳城内非但是政治决策人物之一,也是军事实力派之一的事实,过分相信了元文都等人能控制局势。他与宇文化及的战争,是场费时费力的消耗战,尽管在战场上他获得了主动权,但在打垮对方后,自己的损失也相当惨重,精兵几乎全部打完。
  得胜的李密,抓获了直接杀死隋炀帝的于弘达,献给了杨侗。杨侗下令同意李密进入东都,辅助朝政。李密去了,可走到半途,洛阳发生了王世充的政变,他只能率部返回金墉城。他本是能厚抚部下之人,可在此时,他只有粮仓,而没有府库,缺乏财物赏赐将士,加上他特别照顾最早跟随他的人马,于是在部队里弥漫起怨言。
  王世充没和李密撕破脸,虚与委蛇的用文书进行周旋。李密虽对王世充心存戒备,但却未能妥善的备战,将金墉城交给王伯当留守,自己率部开往偃师,欲借邙山北拒王世充。王世充出奇兵,强行迫使李密会战,结果,李密全线溃败。王伯当无力守金墉城,退保河阳。而重要的洛口、武牢等城的守将,相继投降了王世充。
  李密前往河阳,面对全局沦丧的惨象,他自觉无颜以对部下,举剑自杀。最最忠于他的王伯当拦住了他,哭叫的昏厥了过去。众将被感动,表示愿意跟李密走到底。走向何方?议论的最后决定是:李密兵战河南,对李渊夺取长安起了关键的作用,加上彼此皆姓李,惟有投李渊最为合适。
  余众尚有二万,李密进入关中,一路受到李渊隆重的欢迎。可好景不长,在长安呆下后,受到的礼遇越来越薄。官职也不高,仅被拜为掌管皇室膳食的光禄卿,封邢国公。加上唐高官的索贿,李密的心情日益恶劣。
  其实,李渊接纳李密的真正用意,在于借助他过去的声望,招降他的旧部,以讨伐王世充。没多久,李密受命率所部人马,以王伯当为副手,前去河南。可走至逃林(今河南灵宝),李渊又令他返回。李密不想再回去受辱,决心反,遂夺了逃林县城,派人驰告旧部张善相,让他速来接应。但未等张善相到,李密就被唐将盛彦师击败,与王伯当一同阵亡,时为武德元年(618年)。
  瓦岗寨起义,到此烟消云散。
 
 
  
细说隋唐22:窦建德
  一身豪气,轻财好施,重然诺,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窦建德虽是普通的农民,却在乡里享有高度的威信。
  他做过里长,不知何事犯了法,流亡他乡,会天下大赦,才可以返归故里。流亡岁月,在外面开了眼界,也了解了天下的形势,从而在豪气中又平添了一种见识与器局。
  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征高丽,在各地招募军队。贝州地方政府积极执行最高当局的命令,并选用特别骁勇者为基层军官。在这样的背景下,窦建德被补为二百人长。虽说成了军官,然他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和广大的农民一样,怀有强烈的反战情绪。队伍组成了,可未成行,窦建德依旧呆在家乡。
  当时贝州在广义上被认为是山东地界,次年山东大水,漳南受灾严重。但让农民痛恨的是,政府仍然募兵不止。窦建德的同乡孙安祖,房屋被大水冲走,老婆孩子被饿死,却因他孔武有力,还是被抽了壮丁。孙安祖以家里的不幸,向漳南县令求情,希望能免去他的兵役。可求情没求到,反遭到一顿毒打。孙安祖一怒之下,杀了县令,投奔窦建德。隐藏逃避兵役又杀县令的要犯,窦建德知道要负什么后果,然他义无反顾地收留了孙安祖。
  大水之后,紧跟着是大饥荒,颇有见地的窦建德结合征高丽的恶果,预感到天下从此将不太平。为救孙安祖,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他说动孙安祖,聚众于芦苇茂密、地形险要的高鸡泊(类似《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做强盗,待时以成大事。在孙安祖应允后,窦建德凭着在当地的威信,招诱了逃兵和无业者数百人,让孙安祖带进了高鸡泊。孙安祖自称将军,行起了绿林好汉的勾当。窦建德依然做他的良民,暗中和高鸡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类似《水浒传》中早期的宋江,自己不入梁山泊,却与梁山泊好汉时有来往)。
  在贝州地面上,做强盗的不止是孙安祖,另有张金称、高士达也各自聚众数百上千,占地为王。这是一伙真正的强盗(将所有的强盗说成是农民起义军,实在与事实不符。强盗成了气候,转为农民起义军,有不少例证。然那些小强盗,终究只是强盗)。他们杀人越货,打家劫舍,焚烧房屋,到处骚扰地方。但让官府费解的是,他们从不侵犯窦建德的居住地。在没有取得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官府断定窦建德与这伙强盗有联系,抓窦建德未抓到,遂将他的家属不分老幼少长,一齐处死。本来还在观望的窦建德,被逼之下,拉出了手下的二百人,投奔高士达(此时的窦建德犹如《水浒传》中中期的宋江,被逼上梁山)。高士达自称东海公,任窦建德为司兵。
  以孙安祖为首的高鸡泊,是靠着窦建德一手策划并全力帮助,才得以建立的。而走投无路的窦建德没投高鸡泊,却去了高士达那里,实在有些令人纳闷。其实,这是窦建德的义气所在,他知道孙安祖的威望、人缘、资格均不如自己,如去了高鸡泊,孙安祖势必要将大头领的位置让于他,这是他所不愿的,不愿如此轻巧的夺了孙安祖浴血奋战的成果。然孙安祖毕竟缺乏谋略,他在和张金称争地盘时,被张金称所杀,他的部下数千人群龙无首,均投奔了窦建德。窦建德由此壮大了势力,兵达万余人,并时常前去高鸡泊。
  窦建德为人较为坦诚,待人接物不拿腔捏调,很是诚恳,加上能和士卒同甘苦,使得部下能为他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窦建德投奔的高士达,是个心胸磊落的人。大业十二年(616年),隋军前来征讨,大敌当前,他自知军事智谋不及窦建德,遂晋升窦建德为军司马,全权掌握部队。窦建德出手不凡,用诈降和偷袭双管齐下,大破隋军。继而,隋军良将杨义臣复来征剿,在灭了张金称后,大军向高鸡泊压来。窦建德收拾了张金称的余众,建议高士达高壁坚垒,在敌疲后再打,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可高士达不听,率军迎战,留窦建德守营。一切不出窦建德的预料,高士达战死,窦建德寡不敌众,领百骑突围而去,行至饶阳,乘守军空虚,一气攻下。再招兵买马,重整旗鼓。
  待杨义臣班师后,窦建德率军返回故地,召集高士达留下的散兵游勇,军事复振,自称将军。
  窦建德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不同于草寇,对士人和一般隋官有着正确的看法。当时有些起事者,抓到隋朝官员和士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杀死。而窦建德懂得,士人由于书读得多,在政治之道上有不可轻视的长处,故而,他每获得士人,必加礼遇,使得他的智囊团的素质,大大高出其它起事集团一筹。对待隋官,只要不是罪大恶极者,他也酌情加以录用,以分化隋朝营垒。这种政策是有效的,一些不愿再为隋朝陪葬的官员和士人,纷纷举地举城向窦建德投诚。他的实力迅速扩展,拥有精锐部队十万余人。
  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窦建德在河间乐寿(今河北献县)称长乐王,建年号丁丑。同年夏天,他大破来犯的隋将薛世雄,全歼其军二万多人。随即,围攻河间城,妙借隋炀帝被弑的形势,收降了守将王琮。他自称夏王,宣布建都乐寿,名为金城宫。同时派兵四处经营,广拓土地。
  武德元年(618年),窦建德改年号为五凤,宣布国号为夏。夏国蒸蒸日上,在河北破了魏刀儿的十万之众。次年,再打出为隋朝讨贼的旗号,在聊城平定了宇文化及。
  成了夏王的窦建德,未改朴素本色。战胜获得的财物,均分给将士,自己不取丝毫。他的妻子曹氏,一身布衣。他从不食肉,只用蔬菜。击灭宇文化及后得到的上千有姿色的宫人,全部放散。他虚心纳谏,使夏政权出现了开明的气象。
  夏政权在成长,今非昔比,他的力量已在天下名列前茅。为适应发展的需要,窦建德审时度势,推出了新的政策。他录用隋朝高级官僚,借助他们的能力,对夏国进行治理。他先是遣使朝见洛阳的杨侗,在杨侗被王世充废后,他与洛阳断交,自建天子礼仪,追谥隋炀帝为“闵帝”。他与突厥联好,不仅减少了后顾之忧,且可借力共同对付其他势力。迁都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南),号万春宫。
  然而,在多方位的军事拓展成功后,在一系列的政治经营成功后,窦建德开始滋长起刚愎自用与多疑的性情,从而犯下了两个不可挽救的错误:一是听信谗言,杀了勇冠三军、足智多谋、功勋卓著的大将王伏宝;二是杀了最能进谏言的纳言宋正本。这两人是他得力的左右手,杀了王伏宝,致使出兵征战多有失利。杀了宋正本,致使朝中无人再敢于直言相谏。清明的气象,已不复当初。
  武德四年(622年)初,窦建德在平定了孟海公后,倾其主力驰救被李世民围困在洛阳的王世充。他本已与王世充绝交,不想救援,可他的中书舍人刘斌提出了这样的战略思想:“唐有关中,郑有河南,夏居河北,此为鼎足相持之势。今唐军尽其主力攻郑,历时二年,郑力已竭。唐强郑弱,其势必破郑。郑一旦被破,夏则当有唇亡齿寒之虞。不如救郑,与郑里外夹攻,以击唐军。若仅是击退唐军,可保三分之势。若破唐军,则乘势灭郑。继而,挟夏、郑二国之众,长驱西进,直捣关中,可得天下。”窦建德听了,正中下怀。再说,他曾与唐军大战过,战绩辉煌,因此有轻唐之心。
  窦建德进兵后,一路以席卷之势,直迫河南,在武牢与李世民遭遇。他有众十多万,号称三十万。然与李世民争战数次,均遭败绩。军心思退,国子祭酒凌敬建议,挥军进入山西,威胁关中,以解洛阳之围。他却认为是书生之见,不足取。他的妻子曹氏支持凌敬的建议,又被认为是妇人之见,也不足取。
  会战终于在窦建德的坚持下爆发了。可他完全错误的估计了唐军的战斗力,仅交合四五回,即被李世民的骑兵冲得大败。他身中枪伤,带伤溃逃到一个叫牛口渚的地方。然他终没逃脱,被唐军追兵所擒。
  曹氏和大臣领数百骑,逃回洺州,见夏国大势已去,率百官,持着夏国版图,入关中向唐廷投降。
  尽管夏国已投降,但唐高祖没放过窦建德。他在长安被斩,时年四十九岁。
 
 
  
细说隋唐23:杜伏威、辅公祏
  从乡里蟊贼到草泽强盗,再到江洋大盗,是隋政府对杜伏威档案的提要。
  杜伏威,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少时落拓无行,游手好闲,穷得丁当响,为了生计,常干些入室撬窃的勾当,是个典型的无业流氓者。虽说被乡人看不起,却以过人的胆识赢得了同郡临济(今山东章丘西北)人辅公祏的爱戴,两人结为刎颈之交。
  尽管是个惯偷,但杜伏威的生计很不稳定。辅公祏的姑姑家以牧羊为业,他为了接济杜伏威,多次偷拿姑姑家的羊送给杜伏威。姑姑家少了羊,发觉是他们二人所干,遂报了官。官府差人来捉拿,他们一起跑了。跑进草泽,拉人啸聚为盗。到外面打家劫舍,杜伏威总是出则居前,入则殿后,众盗钦服,被推为首领。
  大业九年(613年),王薄领导的长白山义军,已发展成相当的规模。杜伏威率众前去投靠其中的左君行部,因受到冷遇,愤而率众出走,进入淮南,自成体系,号称将军。为扩大势力,杜伏威大量收编其他零星小盗,收得最大的,是下邳(今江苏邳县东)苗海潮部。
  虽隋末天下大乱的形势,为杜伏威的起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其生存状态仍是极为艰难的,既要对付官军的征剿,又要对付其他势力的兼并。可杜伏威凭着他出众的才干,领着他的部众,硬是一步步地走了出来。他经营的地盘靠近江都(今江苏扬州),江都留守派校尉宋颢领军前来征讨,他用佯败将官军引入芦苇丛中,一把大火烧得官军全军覆灭。邻近有赵破陈的寨子,赵破陈恃强凌弱,要杜伏威并入其寨,杜伏威假装答应,在酒会上杀了赵破陈,反并了其部。
  杜伏威势力遽增,震动了隋炀帝,他亲派右御卫将军陈稜来讨伐。陈稜军到,惧杜伏威,坚壁不出。杜伏威见他打又不打,撤又不撤,便学三国诸葛亮对司马懿样,遣人送去妇人衣服,讥之为“陈姥”。陈稜毕竟不是司马懿,耐不住气,怒而列阵相战。杜伏威亲自出阵挑战,额中对方一箭,他带箭冲入敌阵,指着射箭者高叫:“不杀你,我绝不拔箭!”他所向披靡,擒获射箭者,斥令拔箭,随之杀死,复杀了数十人。在杜伏威部的猛烈冲击下,陈稜阵脚大乱,全军覆灭,仅逃了自身。
  杜伏威乘胜破了高邮(今属江苏),再兵克历阳(今安徽和县),自称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此时,他们成了气候,成为江淮间最大的起事者,由此,江淮间小打小闹的势力争相前来归附,愈发加大了他们的声势。
  杜伏威的用兵,自有一套。他特别训练了一支五千人的敢死队,他与之同甘共苦,号为“上募”,享受着优异的待遇,专打难仗、硬仗、大仗。一仗回来,则对每人做例行检查,若是背后中箭者,必判为逃跑者,格杀勿论。所获的战利品,全部赏给将士。由此,他的部队勇往直前,所向无敌,横行江淮。
  宇文化及在杀了隋炀帝后,为控制江淮地区,想收编杜伏威,任命他为历阳太守。杜伏威是有政治头脑的,他虽说反隋,但绝不愿和这天下各种势力都与之为敌的“乱臣贼子”为伍,从而毫无商量余地的拒绝了。
  接着,杜伏威又做了一个大举措,将治所移到了丹阳(今江苏南京)。这里是六朝古都,他借此表明自己已是南方真正的统治者。确实,他在政治上也上了一个大台阶:开始招用士人,组织高级智囊团;大修器械,提高军需储备;轻徭薄赋,减少江淮地区民众的负担;废除殉葬,开化风气;凡民间犯奸盗,或官员贪污受贿,无论轻重一律处死,以整治社会秩序,肃清官场腐败现象。他的政令颇符民心,受到了江淮民众的欢迎。
  出身草莽的杜伏威,深知自己缺乏进一步的政制号召力,由是上表洛阳的杨侗,表示愿意称臣,以取得正统的政治背景。杨侗正需要将政治影响扩大到江淮,同意了杜伏威的归附,拜他为东道大总管,封楚王。然而,他当隋臣没多久,王世充废了杨侗,自立为帝。杜伏威不愿向王世充称臣,转而寻找新的政治背景,他看好的是长安的李渊政权。从而当李世民率部征讨王世充,遣使到丹阳相招时,他爽快地答应了,被任命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封吴王,赐姓李氏。他派出部队前往洛阳,协助李世民进攻王世充。
  臣事李唐王朝,对杜伏威而言,还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君臣依附关系。直到武德四年(621年),他依然在展拓领土。他先是在杭州(今属浙江)破了势力浩大的李子通,并生擒李子通,送往了长安。继而,他又兵进歙州(今安徽歙县),破了另一股割据势力汪华。此时,他的领土范围已不再局限于江淮地区,而是“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至于海”。换言之,也就是北以长江为界,南达岭南,东至东海。
  杜伏威虽然辉煌,但李唐王朝的统一态势远远超过了他。在李世民破了刘黑闼,再攻徐圆朗后,杜伏威已在丹阳坐不住了,他考虑若再拖延不去长安朝见唐高祖,恐怕这名义上的臣服难以遮盖实际上的割据,唐军兵叩丹阳将为时不远了。由此,在武德五年(622年),他无奈的赶往了长安。到了长安,他受到了殊隆的礼遇,被拜为太子少保。
  杜伏威走后,在丹阳当家的是辅公祏。
  辅公祏是和杜伏威共同起事的最大元老,且他年长于杜伏威,杜伏威呼为兄,军中称为伯。在杜伏威臣服李渊后,他被拜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封舒国公。他本和杜伏威同生死共患难,感情很好,可在市面做大后,有些倚老卖老,弄得杜伏威心里极不舒服。为压制辅公祏,杜伏威采取了表面尊崇实际架空的权术,外拜辅公祏为仆射,内里却提拔了他的两个养子-勇猛善战的阚稜、王雄诞-为左右将军,执掌兵权。辅公祏非寻常人,虽心中怏怏不快,但绝无半点怨言,跟着道人左游仙学神仙,作逍遥状。
  从而,说是辅公祏当家,其实他仅是在名义上当家,真正当家的却是王雄诞。杜伏威走前把军队付与了王雄诞,并关照说:“我入京之后,若是不失职,绝不要让辅公祏生变。”他的言下之意是:他入长安后,若李渊善待他,则要防止辅公祏扯旗造反;若李渊和他过不去,则听任辅公祏所为。
  王雄诞是忠实执行杜伏威意志的,可他非辅公祏的对手。武德六年(623年),在左游仙的策划下,辅公祏设计夺了兵权,杀了不愿相从的王雄诞,伪造杜伏威的命令,竖起了反旗。
  杜伏威是无辜的,无辜的杜伏威“暴卒”于长安。
  辅公祏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称了帝,宣布国号大宋。以左游仙为兵部尚书、越州总管。武德七年(624年),他顺利地用军事手段解决了占据毗陵(今江苏常州)的沈法兴。然对付小型割据势力绰绰有余的辅公祏,却在唐军面前一触即溃。李渊派赵郡王李孝恭领军前来讨伐,辅公祏预先设置的防线,以摧枯拉朽般被摧毁了。辅公祏见到败军之将后,不是组织力量再战,而是撒腿就跑。可跑到半途,被人心向唐的农民给逮住了,押往丹阳,被李孝恭斩首。
  史书云:“公祏与伏威同起,至灭凡十三载。”
 
 
  
细说隋唐24:李渊从太原起兵
  和隋文帝杨坚一样,李渊也是出自北周。北周是鲜卑族的政权,汉人混杂其中,时间一久,将祖籍搞得有些混乱。一说他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他是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二说中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是陇西人,他后来依靠关陇军事集团得天下,与此有关。他有着出身不凡的家世,他的七世祖是十六国之一西凉的开国君主李嵩;祖父李虎以功被北周追封为唐国公,父亲李昞袭封。
  李渊七岁袭封唐国公爵位,从而三世为国公。隋朝建立,被任为千牛备身。靠着母亲与独孤皇后是亲姊妹,他受到了隋文帝的重用,在外放了多处地方官后,回到中央担任了要职。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发动第二次高丽战争,李渊以卫尉少卿的身份,前往怀远镇(今辽宁辽阳西北)负责督运军需。逢杨玄感造反,他得到紧急命令,赴弘化(今甘肃庆阳)担任留守,主持关右即潼关以西军事。
  从中央到地方,又从地方到中央,历经政治、刑法、民事、军事等各种要害部门,李渊大幅度熟悉了国情民风。在这过程中,他深刻地认识到,隋朝这条大船已经千疮百孔,无可挽救,行将覆灭。由此,他广结志士豪杰,逐步建立了以他为首的势力集团,为天下大变做好了准备。他不想当忠臣,为失尽民心的隋朝去陪葬。然而,尽管他行事周密,还是受到了隋炀帝的怀疑。隋炀帝召他去行在,他托病未去,隋炀帝暗中吐出了希望他早死的意思。为打消隋炀帝的怀疑,他开始自秽,受贿、酗酒、玩女人,以掩盖他真实的行迹。这一招是有效的,隋炀帝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因隋炀帝确信,如此一个贪官、淫官、混账官,虽然行为很是不端,却是不可能胸有大志的,这要比那些廉官、好官、正直之官让人放心得多。为什么在衰世恶官层出不穷,聚蚊成雷,在其中也许可以得到些答案。
  李渊的自秽,不仅取得了预期的保身效果,且迎来了官运亨通。在出任几个显眼的军事职务后,大业十三年(617年),他被任命为至关重要的太原留守。太原是北方的军事重镇,为防御突厥,此地建造了森严的深池坚城,集聚了大批的精兵强将,囤积了充足的粮食军需。此外,太原还建有晋阳宫,是隋炀帝在北方的行宫,由此具有相当的政治感召力。李渊受命的任务是,和马邑(今山西朔县)太守王仁恭成犄角之势,共同防御突厥。
  精通政治的李渊深知,眼下的顺利,并未改变他真正的危境。若要在板荡的风云中占取主动地位,绝不能安于现状,必须抓紧时机,利用手中掌握的优势,先发制人。否则,一旦多疑的隋炀帝再对他采取什么措施,后果不堪设想。他命令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进一步收罗壮士、谋士、死士,以扩充本集团的力量。二子不负父命,结纳了大批的人才。自然,李家父子出众的秉质,以及他们拥有的实力,也使得许多在寻找出路的人才,乐意投奔到他们的营垒中来。
  投奔而来的人才八仙过海,各以各的方式,积极地为李渊集团效劳,出谋划策。其中,最得力的是李世民交接的二人,一是晋阳宫副监裴寂,一是晋阳县令刘文静。刘文静有非凡的观察力,能洞若观火,看出李渊志在天下,又看出李世民是非常之人,由是倾心相结。然他因和瓦岗寨首领李密联姻的缘故,无辜受株连被捕下狱。李世民去探狱,他分析天下群雄四起,隋炀帝困于江都的形势后,献出了这样一计:于太原百姓中招募十万军队,会同原先数万军队,乘虚进入关中,号令天下,不用半年就可成就帝业。李世民首肯这是好计,通过裴寂,将此计转呈于李渊,遂定下了起兵的大略。
  对于募兵,李渊分两步走。第一步,让释放出狱的刘文静伪造隋炀帝诏令:太原、西河、雁门、马邑人凡二十至五十岁之间的丁男悉数为兵,于岁末结集涿郡,参加征伐高丽。这些地区的人本就厌烦高丽战争,由此更加惶恐不安,人心思乱。在达到预期的效果后,随之走第二步,趁马邑人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联合突厥,率众前来进攻太原之机,再次伪造隋炀帝让他自行募兵的诏令,顺利地募到了数量可观的兵员。
  然而,太原的最高领导层并非铁板一块。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二人仍在效忠隋朝,他俩看出李渊行将谋反的行迹后,准备采取突然袭击,逮捕李渊。李渊得到情报,让刘文静等人捏造出王、高二人“勾结刘武周与突厥”的罪行,先行将他们处死。当刘武周和突厥的军队兵临城下,李渊打开太原所有的城门,以疑兵之计将来犯之敌吓得不战而撤。
  尽管李渊具有一定的实力,然为了不至于分兵作战,或腹背受敌,他采纳了刘文静之计,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暂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妥协。同年六月,李渊正式竖起举兵的旗帜。然为了不授其他群雄以口实,在刘文静和裴寂的策划下,他决定只先废除人心失尽的隋炀帝的帝号,改立据守长安的代王杨侑为帝,以维持旧政权的形式,来开出新局面。与此同时,他开置大将军府,自任大将军,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下设左右三军:李建成为左领大都督,统左三军;李世民为右领大都督,统右三军。在出兵之前,大开粮仓,赈济穷困,赢得远近一片欢呼声。
  进入炎炎的七月,李渊以四子李元吉为太原留守;命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军事支援;自率大军三万从太原出发,走对角线向关中挺进。
  开始十日无战事,在抵达灵石的贾胡堡后,五十里之外的霍邑(今山西霍县),已由杨侑派出的将军宋老生布下了防线。这是第一仗,关系到李渊军出师是否顺利地第一仗。可天公不作美,连旬瓢泼大雨,后方粮饷难以继运,前方道路泥泞三尺,李渊不得已下令部队暂作休整,以待天气变化,以待粮饷供应。但等了多日,雨仍不见止,刘文静迟迟未来,军中忽然传出流言,说突厥已生变卦,准备乘虚袭击太原,军心开始动摇。面前的仗不能打,大本营又可能面临危险,李渊犹豫了,再三思量后,欲放弃进攻关中,调转兵锋,北撤太原,并命令部分左军作为撤退的先头部队。这个决定,遭到了李建成、李世民的反对(在许多史料中,李建成反对的事实被隐去了,仅剩下李世民一人反对),兄弟俩认为,后撤是错误的,非但大业将毁于一旦,且前景是令人担忧的。他俩苦谏、长谏,终于谏的李渊回心转意,收回了成命。
  到八月初,天终于放晴。李渊发起向霍邑的进攻令,为了消化对方高城严备的优势,他亲自上阵,以弱兵相诱,将宋老生诱出城来。贪功的宋老生中了计,倾其主力出城,欲一举消灭李渊军。双方接触后,李渊佯败,向后退却,待宋老生进入预设的伏击圈后,阵斩宋老生,全歼其部,遂之攻克霍邑。
  凯歌高奏,李渊军乘胜向前推进。途中,出使突厥的刘文静赶来,他顺利地完成了使命,以“人众土地归唐公,财帛金宝归突厥”的条件,争取了突厥政治与军事的双重支持,并带来了突厥助战的军队五百人及二千匹战马。
  九月初,李渊军兵临杨侑设下的第二道防线-河东城(今山西永济西)下。河东城位于黄河东岸,为隋骁卫大将军屈突通所把守,他凭借坚固的城墙和险要的地理形势,把河东城守的固若金汤,并撤去了河上的浮桥及各种船只,阻止李渊军渡河。李渊争取到当地居民及义军的支持,得了些舟楫,组织敢死队绕城渡河。可敢死队遭到了屈突通的夜袭,溃不成军。李渊围城挑战,然屈突通坚壁不出;发动攻击,却损兵折将,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李渊望城兴叹之际,李世民、裴寂等人献计,主力溯河北上,从梁山(今陕西韩城东黄河中)、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黄河中)渡河;分兵继续围城,阻止屈突通追击。
  形势豁然开朗,龟缩在河东城中的屈突通不得动弹,李渊率主力按计渡过黄河,进入三秦地界,受到士民的普遍欢迎。他命李建成、刘文静率部进屯永丰仓(今陕西华阴东),兼守潼关,遏制东向来援之敌;命李世民率部沿渭水经营,直取长安。
  李世民的部队并非孤军深入,他的叔父李神通、妹妹平阳公主与妹夫柴绍夫妇等人相继起兵,联络当地义军,成功地扫荡了长安以外的隋军据点和营垒,前来与李世民会师。随之,李建成挥部入关,李渊统军西上,形成了对长安的包围。
  夺取长安,是一场大战。时李渊军已达二十万人,在关中形成绝对的优势。然辅助杨侑的刑部尚书卫文昇、右辅翊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滑仪誓死不降,领导城内军民展开了长安保卫战。李渊下令攻城,经过血战,于十一月攻陷了长安城。此时杨侑已成傀儡,任凭李渊摆布,被戴上了空头天子的名号,改元义宁。李渊自任大丞相、大都督,都督内外诸军事,受封唐王,总理万机。
  得到长安,并拥立了一个傀儡皇帝,李渊集团成了天下诸雄中最为显耀的一路,接下来的事情,便是如何发展壮大了。
 
 
  
细说隋唐25: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李渊夺取的长安,不是寻常的军事重镇,而是举足轻重的政治中心-西京,尽管隋炀帝多在东都洛阳理政,然长安在名义上仍是隋朝的第一首都。因而军事上的胜利,给李渊集团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政治主动权。
  设立傀儡皇帝,只是李渊的权宜之计,借用政治老招牌,为自己披上了一层保护色,从而得以进退自如。他懂得,在时机未成熟之际就急于称帝,是将自己架在炉火上烤的不明智之举。他在等,等全国形势有个更明朗的变化,也即隋朝的政治象征消融到无可挽回的地步。他不是在消极地等,而是在进一步拓展军事经营,以李建成为东讨元帅,李世民为副元帅,兵出潼关,进攻洛阳,争取拿下第二个政治中心。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杀,谋主宇文化及立秦王杨浩为帝,自任大丞相。洛阳方面闻讯,随即立越王杨侗为帝。如此,加上长安的杨侑,有了三个顶着隋朝名义的政权。李渊审时度势,认定隋炀帝的死已宣告了隋朝的覆灭,若继续拘泥的维持傀儡皇帝,将陷入三方争正统的无聊闹剧,失去独到的政治感召力。由此在四月,他踢开了杨侑,自己走上帝位,宣布国号为大唐,改义宁二年为武德元年,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改朝换代,李唐王朝问世了,开国君主李渊史称为唐高祖。
  然而,李唐王朝的建立,只是李渊集团的一厢情愿,并未得到天下诸雄的承认。当年的九月,兵至魏州(今河南安阳)的宇文化及如法炮制,鸩杀了杨浩,自立为天子,国号许,年号天寿。此后,洛阳的王世充废了杨侗,皇袍加身,国号郑,年号开明。
  此外,在这前后,天下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大者有:李密建立的魏,地在巩(今河南巩县),年号永平;窦建德建立的夏,定都乐寿(今河北献县),年号五凤;薛举建立的西秦,定都金城(今甘肃兰州),年号秦兴;李轨建立的凉,定都凉州(今甘肃武威),年号安乐;萧铣建立的梁,定都江陵(今属湖北),年号鸣凤;李子通建立的吴,定都江都,年号明政;刘黑闼建立的汉,定都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南),年号天造;辅公祏建立的宋,定都丹阳(今江苏南京),年号天明……
  政权林立,开了国的唐朝,充其量仍只是一路诸侯而已。然有一点意义非同小可,即在唐高祖终结了杨侑的傀儡皇帝名号后,宇文化及、王世充亦步亦趋,做了相同的政治举措,使隋朝彻底烟消云散。逐鹿的诸雄各自打出旗号,以彼此平等的身份,展开了无遮无盖的角逐。
  鹿死谁手,李渊集团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风云变幻之际,谁都没把握,地盘仅有关、晋的李唐王朝,起初只能展开远交近攻,相机行事,逐步蚕食。直到蔚成气势后,方有了统一的力量。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长达七年之久。
  在李渊登位后不久,关中就遭到了自称“西楚霸王”的薛举的进攻。李世民奉命迎敌,然出师不利。薛举病死后,十一月,李世民再度与继位的其子薛仁杲征战,采取袭击骚扰、深沟高垒、断敌粮道等战术,将对方二十万之众打得全军覆没,生擒薛仁杲,占据了陇右。
  武德二年(619年),李轨政权内部发生裂变,主政的是户部尚书安修仁,其兄安兴贵在使唐后成为铁杆的亲唐派,兄弟俩联络当地少数民族部落,攻陷金城,擒了李轨,押往长安。由此,李渊不费一兵一卒,获得了河西。
  同年,北方诸雄之一的刘武周,连连击败唐军,占据了本是唐军根据地河东的大半,并遣骁将宋金刚,领兵继续扫荡河东余地。在宋金刚的强势威逼下,唐高祖准备放弃河东。李世民坚决反对,他以太原是本朝发祥之地为由,请求领兵前去迎击。在取得唐高祖的支持后,他兵渡黄河,以坚营蓄锐的兵法,耗尽对方的粮食,武德三年(620年),待对方撤退之际,强行与其决战,从而彻底击败宋金刚,收降对方尉迟敬德等大将。继而,以破竹之势直取太原,逼使刘武周逃窜突厥,从而收复河东。
  次年的下半年,李世民把兵锋指向中原,进攻王世充据守的洛阳。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领军来援,李世民以分兵相迎的战术,生擒窦建德,然后迫降了王世充(参见《王世充》、《窦建德》)。
  同年,赵郡王李孝恭、李靖奉命率巴蜀兵,顺江而下讨萧铣,另出三路军相配合。萧铣政权内部矛盾重重,人心涣散,毫无战斗力,节节败退。萧铣出降唐军,被送往长安后处死。长江中游入于唐朝版图。
  武德五年(622年),李世民率军进攻窦建德旧部刘黑闼,以正、奇之道互补,断其粮道,坚壁清野,引洺水灌其阵,随之发动攻击,剿灭其部大半,迫使刘黑闼领残众窜入突厥,由此平定了河北。不久,刘黑闼借了突厥兵,折回攻略河北,李建成、李元吉出师猛击,陷入穷途末路的刘黑闼,被其部属执送李建成后处死,河北复归唐有。
  武德六年(623年),李世民出兵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讨伐响应刘黑闼的徐圆朗,经过激战,收复了其所据的兖、曹等八州,平定了山东大部。
  武德七年(624年),最后的大割据者、拥有江淮的辅公祏,被李孝恭所平定(参见《杜伏威、辅公祏》)。
  至此,除了零星小股的草寇外,唐朝完成了统一。要说明的是,隋末以来乘乱崛起的各类政权与势力,并非全是被唐朝消灭或收编的,其中许多是灭亡于互相的火并与争战之中。唐朝在群雄逐鹿中是最大的赢家,其在依赖自己的军事经营的同时,在政治上兼收了渔翁之利。
  有很多史家,将唐朝建国与统一的功劳,主要归诸李世民。是的,李世民于此确实建立了卓越的功劳,然平允而论,他的功劳,是不能与唐高祖相提并论的,他充其量只是起到了军师、将帅、方面人才的作用。李建成的功劳,也是不能抹杀的,李世民所具有的功劳和作用,在不同程度上,他也是同样具有的。有关这方面记载的缺乏,实是与后来李世民得了天下有关。
  功劳最大,作用最大,当还是首推唐高祖。没有他昔日在隋朝的政治地位,不可能取得起家的军事实力;没有他出色的领袖风范与素质,不可能有这么些人才的纷至沓来;没有他出类拔萃的组织能力,不可能将本集团凝聚成一体;没有他宽仁容众的度量,不可能使无数的志士仁人为之赴汤蹈火;没有他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不可能在每个关键时刻推出行之有效的战略。总之,他才是真正的核心,真正的大唐王朝的缔造者,真正的天下一统的完成者。
  唐高祖坐在皇位上,是坐得问心无愧的。
  遗憾的是,唐高祖在建国后,忙于统一大业,在完成统一大业后,又在皇嗣问题上犯了与隋文帝类似的错误,以致提前结束了历史使命,未能在治天下上有大的建树。
 
 
  
细说隋唐26:裴寂
  当后世的人们想到辉煌的大唐时,总不会忘记高祖李渊开国的丰功,李世民扫平诸雄的伟业,却几乎忽视了另一个人的存在。而若非这个人,李渊敢否起兵还是个疑问,李世民能否将宏图变为现实也是个疑问。
  这个人没有萧何供应粮草的本事,没有张良运筹帷幄的智谋,没有韩信纵横沙场的能耐,但他确确实实是唐的第一位元勋,名叫裴寂。
  裴寂,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东南)人。祖父、父亲在隋朝都做过不小的官,然他是个孤儿,得几个哥哥的抚养才长大成人。眉毛稀疏,身材魁梧,裴寂有着一副好相貌,属于标准的英俊男子汉。
  他做过两任微不足道的小官,家境清贫,连起码的生活水平都无法维持,若要到长安去,坐不起车,也骑不起马,只能迈着两条腿走着去。穷则思变,他有强烈的变的愿望,希望社会变,他可有个奋斗的机会;希望命运变,可过上富贵的日子。而现实却如死水般的不起微澜,他为求得心理平衡,开始信神了,将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到神的身上。去长安,经过华山,他进入华岳庙,上香,叩拜,口中念念有词的祷告:“我穷困至此,诚心拜谒,请神主宰我的命运。若富贵可得,望能降吉梦给我!”这天夜里,奇迹出现了,他梦到一个白发老翁对他说:“你属大器晚成的命,运起得较晚,要到三十岁以后方可得志,将来能位极人臣。”好的梦是一种希望,是一种信仰,得到吉梦的裴寂,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他的官运开始动了,从地方到中央一连串的官职,留下了他一连串的足迹,尽管名望还不大,他至少在官场上是个人物了。当他做到隋朝北部太原晋阳宫的第二号长官时,他长久企望变的形势来临了,并来得那么迅猛异常。天下将要大乱,当许多官僚惊恐“糟得很”时,裴寂心理直念着“好得很”。
  裴寂会赌,有眼光,敢押宝。他赌的是政治,看好的是留守太原的实力派代表李渊,押上的是身家性命。他俩是旧交,裴寂看出这个旧交有远大的前程,有令人在当时不敢说出口的前程。因而将他排为社交第一人,做了知心朋友。李渊待他不薄,他对李渊也尽心尽意,常在一起宴饮、下棋、玩博戏,有时竟通宵达旦。
  李世民想趁这形势大干一番,然对父亲又不敢说,他仔细观察后,认定只有裴寂有资格、有面子能向父亲谈这个“大逆不道”的话题。裴寂嗜赌,李世民以此入手打开缺口,拿出私钱几百万,让心腹龙山县令高斌和裴寂赌,许输不许赢,使裴寂发了大财。裴寂高兴的心花怒放,高兴之余和李世民也作了好朋友。朋友做了一段时间,李世民掏出了心里话,裴寂满口答应。
  小侄对老叔玩的是把戏,有丰富江湖经验的老叔不会看不出,他之所以答应小侄,是他心里也早就有了这本谱,他乐得赚一票送上门的钱,再顺水做个人情。裴寂深知犯王法的事不能信口说说,于是对李渊用了计,让晋阳宫宫女陪着老友开开心,终让老于世故的李渊上了钩。
  钓者收起钩后对老友说:“你家的二郎已准备好兵马,将竖起义旗行动,他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我把宫女送给你,怕事情走漏被皇帝杀头,所以他很着急。如今天下大乱,城外到处是盗贼,若局拟礼法小节,那死期不会远了,而起义兵,将可得到天子位。现上下一心,只不知你意下如何?”
  被赶上架的李渊似乎已没退路(其实内心早就如此想),吐出的话是:“我儿既有这个想法,且都安排好了,那照着做就是了。”
  敦促李渊下定决心起兵,裴寂立下了第一功。
  李渊独树一帜后,裴寂利用职权之便,拿出宫女五百人、上等米九万斛、各种彩帛五万段、甲胄四十万套,供大军所用。继对李渊的精神指南之后,裴寂又提供了巨量的物资,为唐业奠基建立了第二功。
  旧交加新功,裴寂在太原地区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李渊的兵锋首向河东,力讨蒲州割据者屈突通,对方坚壁清野,久攻不下。时间紧迫,李渊不能在此消耗时日,而失去取长安以号令天下的良机。然移军关中,又恐屈突通从背后掩袭,招致两面受敌。裴寂认为:放弃蒲州,必腹背受敌,自取其败;而拿下蒲州,则京师可不战自定。李世民持相反意见: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关中,招降群盗,增强实力,一鼓可克京师;屈突通不过是一自守之徒,不足为虑。两种相异的主张,反倒解决了李渊的疑虑,他分兵而行,获得了大成功。裴寂的保守,与李世民的奋进各得千秋,立下了第三功。
  政治形势果然按着裴寂的看法在发展,傀儡隋恭帝“主动”逊位,禅让给唐公李渊。李渊“谦虚”的很,表示不敢当,一让再让。可这让来让去,把跟随他的人让的不耐烦了。裴寂在这难堪的局面下站出来了,代表大家请李渊即位。李渊沉默无言,还是“不肯”。裴寂“火”了,打开天窗说亮话:“夏桀、商纣覆灭时,不曾听说商汤、周武的大臣去相扶。我裴寂的一切都来自唐,如陛下不做皇帝,那我将只有弃官而走了。”李渊这下被“逼”得无法,才同意坐上龙椅。筹办登基大典,主持人裴寂着着实实忙了一大阵,在一个吉日,和李家子孙、文武大臣把皇袍给李渊披上了。
  新皇帝感动的不得了,眼含泪光的对老友说:“我有这一天,全靠你老兄的大力!”
  帮助李渊建立唐朝,裴寂立下了第四功。
  滚滚而来的财富,屈指可数的地位,早日的梦灵验了,裴寂充满了成功的感觉。此时的李渊,对裴寂有种发自内心的感谢,常把他挂在心上:有稀罕的东西,不忘给他送去玩玩;有好吃的东西,不忘让他尝尝。裴寂每日享用御膳,每次入朝和君主同坐一车,退朝后再到内宫聊聊,所受的赏赐不计其数。李渊从不直呼其名,敬用着一个老称呼:“裴监”,对他言听计从。满朝的权贵,没有一个及得上他的体面。
  建国不久,荣耀达到顶峰的裴寂丢了次大面子。诸雄之一刘武周的猛将宋金刚挥军扑向太原,两支唐军相继覆灭。未曾领过兵的裴寂自动请缨,被授以全权率领一军前去抵御。他政治内行却军事外行,犯了和三国马谡同样的错误,扎营于高地,遭敌军切断水源后,被打得横尸旷野,死伤将尽,他在数骑的保护下,才得以逃脱。这一仗的后果是严重的,太原以东的城池全部丢失。李渊没怪罪他,命他镇抚河东。生性无野气的裴寂,已吓破了胆,将虞、秦二州的民众强行迁入城堡,留下的房屋财产付之一炬。民心慌乱,地方势力和宋金刚里应外合,裴寂再度大败,被召回长安。李渊破脸将他痛斥了一顿,然后交给司法部门处理;待火气消后,才将老友给开释了,待遇仍然是老待遇。
  经过此事,表面上君臣和好如初,按照习惯,李渊到外视察,总让裴寂留守首都。实际上彼此间已有了不可改变的看法,互相再难以像以前那样推心置腹。有人告发裴寂谋反,李渊命人把他审讯了一番,结论是查无实据。事后李渊安慰他说:“我有天下,是你所推。然皂白得辨清,不得不推究。”又让贵妃三人带着珍宝器玩,到裴宅打招呼。特准他铸钱,再结为儿女亲家。李渊不是不知道裴寂的将略水平,对他的败绩应不会太意外;李渊了解裴寂,应清楚他的造反可能性几乎等于零,屡屡跟他过不去,绝非是为了表面之事,而是要昔日的老友明白:他们现在的关系是君臣,做臣子的是要自我约束的,不能太随便,也不能居功自傲,否则,有些话就不便说了。裴寂是聪明人,如何不懂李渊的用心,他以退为进,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拜伏在地上,请皇帝批准他告老还乡。李渊不想留个容不得功臣的恶名,泪湿衣襟的挽留了老友。
  李渊在世之日,裴寂还算是幸运的,至少能安享富贵。当李渊被迫退位太上皇后,李世民接了位,裴寂仅被保留了短暂的体面,而后就每况愈下,厄运不断,彻底结束了政治生命。人传他和妖言惑众的和尚法雅有牵连,唐太宗立即公布了他现时的罪状,数落了他以往的失职,把这个帮助他起事的老叔赶到了蒲州老家,做个平头百姓。唐太宗是难容老叔的:当日赚了他的钱,一不能容;作为知根知底的元老,二不能容;作为太上皇的密友,三不能容;有此三不容,裴寂只得卷铺盖走人。
  走了之后的裴寂,也难安生。狂人信行称“裴公有天分”,朝廷获悉后,他先后被流放到交州、静州。羌人起事,裴寂带家僮给平定了。唐太宗还算开恩,念及老叔的旧勋新功,将他召回了首都。
  满花甲之年的裴寂,重新来到长安,百感交集,然他无福消受了,不出多久,就告别了人世。
 
 
  
细说隋唐27:刘文静
  唐高祖从举义旗到建立大唐王朝,帐下有难以计数的能人志士,而其中事迹最显著的则有二人,一个是裴寂,另一个是刘文静。
  刘文静,字肇仁,自称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后迁居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他出身将门,一副伟丈夫相貌,举止倜傥,加上多韬略,有器局,先天的条件是十分的好。可是,他在隋末仅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县令,虽说是一方父母官,但相对他远大的抱负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因职务关系,他和晋阳宫监裴寂成了好友。
  时天下已大乱,裴寂望着城上的烽火,仰天长叹说:“我等卑贱之极,家道空衰,又身处离乱,不知如何处世!”
  刘文静笑着说:“世途如此,时事推而可知。只要我们二人携起手来,何愁处于卑贱!”
  乱世出英雄,刘文静趁着乱世,相当一个大英雄,以摆脱卑贱。然做番大事业,得有个契机,刘文静将这个契机,寄托在了镇守太原的李渊、李世民父子身上。他通过观察,察出李渊有非常之志,察出李世民有非凡之才,由此积极和他们交往,逐渐加入到他们的阵营。
  可还未等刘文静向他们敞开心扉,他就因与李密通婚罪,被隋炀帝直接下令,关进了太原的大牢。早已图谋起事的李世民,环视周围所有的人物,认为唯有刘文静可与商议大事,借着探狱的名义,开门见山的说出了他的心事,请刘文静为他筹划。一拍即合,刘文静徐徐为他分析了天下形势以及李家的优势条件,要李世民立即不失时机地做好准备事宜。
  李世民照着刘文静的谋划去做了,旋即又想方设法救刘文静出狱。李世民一切准备妥当,然忧虑李渊不肯与之一起干。刘文静引出了和李渊关系极密切的裴寂,和李世民相交,共同做好了对李渊的说服工作。
  举事风声有所走漏,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将李渊拘捕。刘文静与李世民商议,准备提前举事。因证据不足,李渊被释。刘文静伪造隋炀帝诏敕,以对付突厥为名,招募了大量的军队,为举事提供了军事准备。随即,他状告王威、高君雅“谋反”,将他们给解决了。
  清除了所有的障碍,李渊开大将军府正式举事,然他还是有所保留,仍用隋朝的旗帜。被任为军司马的刘文静,指出如此不足以打动痛恨隋朝虐政的人心,说动李渊改用自己的旗帜,以昭示义举。
  接着,刘文静为李渊再出一计,联络突厥,以壮兵威。时突厥是北方最强大的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有着莫大的威胁力。刘文静认为,用暂时带有屈辱的妥协,来换取大事的成功,应当是值得的。李渊同意了,让他前去办理此事。
  行前,李渊叮咛刘文静说:“请求突厥出兵,不过是为了虚张声势。如出兵太多,便无法控制,会给民众带来祸害。故而,请得数百人就够了,多则没用。”
  刘文静以使者的身份,抵达突厥,说明了来意。
  突厥始毕可汗究问:“唐公起事,今欲何为?”
  刘文静以道义与利益双重角度回答说:“隋文帝废长立幼,致使隋炀帝给国家造成莫大的灾难。唐公是国家的亲戚,不忍坐看民众遭殃,故而打出义旗,欲废黜无道的隋炀帝。请可汗发兵与唐公共入京师,民众土地归唐公,财帛金宝归突厥。”
  对始毕可汗而言,道义他是管不着的,但巨大的利益深深地打动了他,由此派出五百骑兵,相赠二千匹战马,跟随刘文静而去。突厥兵来的正是时候,帮着向长安挺进的李渊,打垮了隋军的阻击。
  李渊率军渡过黄河后,命刘文静领兵驻守潼关,以防东边来敌。隋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守将屈突通挥军来攻。刘文静与之苦战,用奇兵消灭其前锋部队。尚有数万兵马的屈突通,见战局不利,向洛阳转移。刘文静出兵追击,生擒了屈突通,占领了大片地区,以功被任大丞相司马,封鲁国公。
  唐朝建立后,刘文静拜为宰相。他奉命组织法律专家,修订了《隋开皇律令》。这部被修订后的法律,受到唐高祖的高度赞扬,并成为当时所依据的“通法”。
  说实在,刘文静只是个政治谋略家,或是个典型的文臣,于军事并不十分在行。在对屈突通的战争中,他起先损失惨重,后又险些贻误战机,是在部将的补救下,才擒获了屈突通。他的这一缺陷,在随李世民征讨薛举时,又一次暴露。两军对垒,李世民病倒了,他关照刘文静等人:薛举孤军深入,且粮少兵疲,不宜与之硬战,当坚守不出,待其士气损耗,再相机一鼓击破。刘文静答应后,却没照着办,他贪功出兵会战,结果遭到大败。随之而来的处罚,是被唐高祖剥夺了官爵。
  李世民还是看重他的,当再度征讨薛举时,让他随军而行。凯歌高奏,他摊得了一份功,被拜为民部尚书。后随李世民镇守长春宫。
  对唐朝所给的待遇,心高气傲的刘文静很不满,他认为自己的才干在裴寂之上,功劳又在裴寂之上,而地位却在裴寂之下。他缺少胸襟,将不满化在了行动上,每当朝廷有事商讨,若裴寂以为是,他必以为非。时间一长,他和裴寂闹得不可开交。他的弟弟刘文起,跟着他一同闹,有次借着酒醉,拔刀击柱,叫道:“必当斩裴寂之首!”刘文静心绪不佳,总觉得家里有妖怪,病急乱投医,不顾朝廷的明令禁止,唤来巫师,作“厌胜法”,以克妖怪。他失宠的爱妾将事情告知其哥,其哥复告知了朝廷。按律,刘文静被捕入狱。
  唐高祖令宰相裴寂、萧瑀主持审讯。
  刘文静自我辩解说:“义兵初起,我为司马,裴寂为长史,地位相当。今裴寂为仆射,占据了壮观的府第,而我受到的赏赐却和众人差不多,此外,长期东征西讨,家中没人照顾,心里确实有些怨气。或许醉后口出怨言,以致落到这个地步。”
  定罪时,宰相李纲、萧瑀均认为刘文静并无谋反迹象,李世民列举他的一系列功劳,也极力为他开脱。然唐高祖一直暗中忌畏刘文静才干过高,裴寂对症下药的说:“刘文静的才略,确实超过了众人,加上他性情暴烈,又心地阴暗,口吐狂悖之言,谋逆之状已显露。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强敌,假若赦免,比后患无穷。”一言中的,唐高祖遂下决心,判刘文静、刘文起斩首,其家抄没。
  临刑前,刘文静抚胸长叹:“高鸟逝,良弓藏,此话不虚!”
 
 
  
细说隋唐28:玄武门之变
  历史事件中有许多“之变”,然各种“之变”,都没有“玄武门之变”有名。因为这“玄武门之变”的结果,使唐朝产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即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
  李唐王朝诞生后,随后的数年,在于群雄争天下的战争中,显示了不同凡响的作为。这一场连一场战争的胜利,自然得力于运筹帷幄的谋士,得力于搏杀沙场的良将,得力于上上下下全体官兵。可最主要的,当推得力于李氏父子三人: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他们父子三人,构成了唐朝的灵魂与精魄。俗话说,上阵父子兵,若非他们的齐心协力,在强手如林的纷战格局中,唐政权是绝不可能脱颖而出,最后雄睨于天下的。
  当他们以同心同德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尤其在取得节节胜利后,彼此之间却逐渐滋生了走向悲剧的矛盾因素,症结在于权力。
  按照嫡长制原则,在唐高祖登位之处,就立了李建成为太子,确定了皇位继承人。李建成能被立为皇嗣,他的嫡长子身份固然起了大作用,但他的功劳也非同小可,两种成分加在一起,是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太子。在开朝之初,就用国家大典的仪式,用法律的形式,把皇嗣问题确定下来,唐高祖是明智的,是做了件于国于民有力的大好事。然究竟能否彻底解决皇嗣一成不变,使皇权的递承一劳永逸,却非那么简单,而且“殷鉴”不远,隋初隋文帝立了杨勇为太子,但曾几何时,杨广使便取而代之,造成了震动隋朝社稷的剧变。
  遗憾的是,初唐的政权没有接受这个近在眼前的“殷鉴”。
  唐高祖共有二十二个儿子,分别为十八个后妃所生:
  排行    封爵    姓名    生母
  1      太子    李建成  窦皇后
  2      秦王    李世民  窦皇后
  3      卫王    李玄霸  窦皇后
  4      巢王    李元吉  窦皇后
  5      楚王    李智云  万贵妃
  6      荆王    李元景  莫嫔
  7      汉王    李元昌  孙嫔
  8      酆王    李元亨  尹德妃
  9      周王    李元方  张氏
  10      徐王    李元礼  郭婕妤
  11      韩王    李元嘉  宇文昭仪
  12      彭王    李元则  王才人
  13      郑王    李元懿  张宝林
  14      霍王    李元轨  张美人
  15      虢王    李凤    杨美人
  16      道王    李元庆  刘婕妤
  17      邓王    李元裕  崔嫔
  18      舒王    李元名  小杨嫔
  19      鲁王    李灵夔  宇文昭仪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