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_14 黄永玉 (现代)
  沅水辰河一带多码头,吊脚楼上常住着过路船老板的女朋友。有一晚,因为床板太窄,女朋友被挤得要掉下床去,半夜三更那女朋友才叫了一句:“你‘翻’一下身,留点地方给我。”给狠狠槌了一顿……
  忌讳成规,助长威严。
  得豫在朱雀家里没住上半个月,这期间拜访了家乡前辈和朋友,便跟三四个黄埔同学归队去了。
  北伐阵势威震寰宇。后门隔壁周家染匠铺老老板烟床木板墙上新贴了一张戴大盖帽、全副武装、手指着观众、上嘴唇留着胡子的张大着嘴巴叫人冲锋的蒋总司令的彩色招贴画。那可真是神气到家。
  街上挂满彩旗。常听到东南西北城墙上洋鼓洋号的奏鸣。城里城外马匹来回穿插。河上运马草的船,挑马草进城门洞的人,弄得到处闻得到新鲜马草的香味。扛枪抬炮的队伍在街上经过。
  推翻满清、建立民国那些日子,也没有这种闹热阵势。
  朱雀城就像满满一大箱炮竹,一下子让人点响了。
  点炮仗的人,就是住在西门坡高头的“老王”玉公。
  原来保存的所有的实力都打着埋伏。虽然打的是陆军新编三十四师的旗号,吃的是中央的军饷,可他却是从未听从过谁的命令。
  这下北伐了。眼看统一的大局面就要形成,他自己也有必要在新形势下调整一些表情,冀得适应迟疑的局面。主题是:“我是你们中央的,我从不属于北洋军阀!”当然不是北洋军阀,也不是南洋军阀,更不是西洋东洋军阀……
  “放马南山”这句话对他可说是再合适也没有。他就是“放马南山”。他的骑兵“旅”或“团”就都藏在各个苗乡山里,满溢出来的方散落在朱雀四围。
  他要热闹起来,表示是我们的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我们跟他们是一路的。
  时不时三王庙的军乐队要在热闹大街走那么一圈,奏出好听音乐让大家共享。
  街上小孩唱着学堂教出来的歌:
  “黄花岗上草青青,碧血染尽中华魂,民族民权与民生,三民主义革命军。”
  小学已经搬到文昌阁。箭道子、小校场、玉皇阁、楠木坪的王殿、王家衙的公园都住满了兵。他们也唱歌:
  “亚人应享亚洲权,亚人应种亚洲田。青年、青年!且莫同种自相残,以防寇虏执先鞭!不怕死、不爱钱,丈夫绝不受人怜……”
  王殿的驻军好像音乐修养差一点,唱起歌来拍子和嗓子总显得哪些地方不太得法,是不
  是调教有点不对头?什么:
  “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坂坡前逞英雄……还有那张翼德,当阳桥前……”
  墙外老百姓也指指划划地笑,这哪里像军歌?后来晓得是召来的新兵,又关心新兵的待遇来,想着那些歌,都说有点像他们吃的粗粮。
  笑谈传到幼麟耳朵里:
  “不对不对!歌词是冯玉祥将军做的。这歌做得好,冯是个好统帅,衣、食、住、行,都跟士兵一样,演讲也不打官腔,土词土调,人人听得懂,句句讲在士兵心上。纪律严明。攻战勇敢……他还做过好多类似的好歌词,可惜我都没有收全……”
  小校场尽头远看营房白墙上的四个大字“我武惟扬”真是壮人心肺!
  最好看的是骑兵和炮兵操练。大清早天麻麻亮的时候,老百姓黑压压一片已等在校场边上,雾气直往鼻子里钻,只听见叫口令的拉长着嗓子:
  “向左——转——走!……”最后的这个“走”字变成花旦的嗓子那么尖,刺耳地直插云霄。这个“走”字一出,地底下发出一阵阵有节拍的“轰轰”之声。
  骑在马上的人,拉着带轮子的大炮的人,他不像步兵操练说走就走。不单是自己拉着大炮转弯,还要自己拉着大炮跟其他几十门大炮一齐配合着转弯,所以司令员的嗓子拉得特别长,这叫做“预令”和“动令”。“向”字一开口,马队炮队就开始按口令方向慢慢移动……
  透过雾气看那阵朦胧的行动,听那有节拍的抽象声音,两三代老百姓肃立观看这种阵势之后。再听到外方人骂朱雀城的人牛皮无边的时候,也就不以为意了。
  清早晨天没亮,城垛子上号兵在“校号”,人在睡梦中默认这是一次温抚的骚扰,未生出反感。
  若是哪天早上没听见号音,要不是下雨就是部队调动,反而会流露出浅浅的惆怅心事了。
  军队既然热闹起来,老百姓也莫名其妙地传染上这种兴奋。序子夜间梦里头尽是马背随着马背浪潮似的汹涌,车呀炮呀地混在北伐军歌里跳舞。
  王伯带序子到文昌阁上学。她选了条最省脚的路。出后门沿北门城墙走到东门,出东门绕边街到南门,左手转弯过永丰桥上岩脑坡,左手拐文昌阁进学堂。
  一路上他们俩说话:
  “你妈给你生了个弟弟,这下子你是哥哥了。”
  “我不喜欢她总总给我吃‘鸡霸腿’,我一点也不想吃‘鸡霸腿’。”
  “那你在木里不也喜欢吃嘛!”
  “木里是木里,这里是这里,我一点也不想吃!我怕吃!”
  “那以后不吃就是!原本你妈生弟弟喝鸡汤,霸腿留送你吃是为你好……”
  “嗯!为我好我也不吃。大人总是为这个好,为那个好,不管人家喜不喜欢!”
  考棚过了是田留守门口,有一只大长毛白狗蹲在大门口坎子上。
  “序子,你莫惹它。”
  “我不惹人,也不惹狗;我都不喜欢惹人,也不喜欢惹狗。我跟自己在一起。”
  “那好!'’
  “我在考棚门口看到调皮伢崽惹它,拿石头打它,它气了,它就追,要咬那些伢崽……我最最讨厌那些人去惹狗,狗又不惹他们……”
  “所以唦,爷爷都讲你自重。”
  “自重是什么?”
  “自重就是不惹人,不做痞子流氓!”
  左手边是北门城门洞,挑水的,挑马草的,挑白菜萝卜的,挑粪的,出出进进好闹热。城门洞左手边谭伯娘和她儿子谭勋杰在炸油炸糕、灯盏窝,把半边城门洞都熏得又油又黑。调皮浪童们给他们编了个歌:“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挑粪的脚板滑。”他们的摊子矮,一旦打翻了粪担子,那些东西是直朝油锅里灌的。
  有过吗?没有。万一有呢?所以谭伯娘精神紧张。
  再走一段到绅士唐力臣大门口了。唐力臣对辛亥革命还是武昌起义有过功劳,当过说不清楚的“司令”,大门悬了块匾,上书“国家柱石”,这种称呼铁板钉钉,硬个硬。红底金字,颜色鲜得很,路过的人来来往往好多年,回回都还要抬头看一看。国家的顶梁柱,有胆子、肩膀硬才挂得出来。你家敢不敢半夜三更偷回去在大门上挂三天?你几时对国家起过柱石作用?他公然地挂,亮在大家面前。唐力臣不识字。当然,带兵打仗,识不识字一点关系都没有。子弹、炮弹这东西从来不管识不识字的:翰林状元照样打。见人就打,不管你读书多少的。战场上见分晓的是你不打别人、别人就打你。唐力臣不靠读书而靠拚命活过来了。不单活过来而且还是司令。时光蹉跎,故人星散,没什么人和他热热闹闹地交往。他低调,瘦瘦小小的个子,两撇八字胡,常常一个人到城门洞来看各种告示。摇摇头,有时又点点头。乡里进城的人都认得唐司令而不认得唐司令看的告示,便上前请教:
  “唐司令,你看这些告示里头讲了些什么?”
  “危险!危险!”说完掉头就走。他哪里认得这些字?你不是为难他吗?
  以后的朱雀人听闻或预感到可怕的事情来临时,便会用一句谚语概括:“唐力臣看告示——危险!”
  再过去是陈家,婆娘姓印,是柳惠的同事,生得个女儿很肥,两节手像藕,她妈抱她来文星街,序子觉得好玩,给她取了混名:“水桶”。
  再过去是序子的好朋友又是同班同学唐运隆家,唐运隆脑壳长癞,总医不好。柳惠再三叮嘱序子,不要把帽子让他戴;也不要戴他的帽子。跟同学好不好没关系,这叫做预防传染病。唐运隆颈上戴了个银项圈,人是很可爱的。
  过了“善堂”,有些生疏的房子。“善堂”是干什么的呢?也不见它散米散钱做好事?总是好多人闲坐在门口,高凳子、短椅子,轻言细语永远说不完的闲话。到夏天某些夜晚,黑黝黝门口重叠起两张方桌,左手一张骨牌凳上站着一个预备宣讲“圣语”的人。香纸蜡烛一点,那人敲起檀板放开嗓子嚷起来。声音既不像唱歌。也不像念经;周围的二三十个听众非常的专注。路人从人缝里挤过去他们也让,也不在意。气氛肃穆,像似在做一件认真赌咒发誓典礼。
  再走过几家不熟门口就是“箭道子”了。二三级坎子一片广场,左右分列十来棵半死半活老柳树,东西钟鼓楼。东边鼓楼旁边一道通向正街的衙子,楼底一家姓佘兼卖霉香豆腐乳的刻字匠,他儿子混名佘卡卡(鱼刺)是序子同班。
  西边钟楼底下住着脑壳很小、留一撮鲇鱼钩钩胡子、见人笑迷迷的康师爷,他儿子康宗保也是序子同班。
  广场很大,容得下一营兵操练,没兵驻扎的时候让人“打鸡”(斗鸡),五六圈场子,大清早上千人在嚷。
  广场尽头有矮花围墙,里头才是正正经经的营房和讲究的操场。里头的操场有几个小门,一个门居然通考棚,一个门通登瀛街。
  再往前走,就到苏儒臣染匠铺了。染匠的经营不错,人也出名。为什么出名?胖。
  朱雀城有三胖,二男一女。一,北门苏儒臣;二,楠木坪方麻子方吉;三,四方游走的道门口谢蛮婆。
  既然到了苏儒臣门口,就要讲苏儒臣。
  苏儒臣小学都没念完。染坊是他爹留给他的。他自小就胖,他爹妈不胖,他爹还特别之瘦,并且死在痨病上。为什么到他就胖?也有人怀疑过他生爹是另一个人,不可能;他妈长得七零八碎的丑加上周围的环境没有一个胖子。甚至全城的胖子都十分希罕,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也有人说或者偶然吃到一种致胖的仙药,这就难说了……
  他不恶,也少亲近人。染坊发展了,是因为地点适宜。门对门就是一道城墙,晾彩色布染的木柱架子一溜排在城墙上,大晴天阳光下彩旗招展,迎风飘扬,无疑成为耀眼广告。请的技工和管事都是苗族人,苗和苗很容易“苗”在一起,四岭八乡的苗族人就容易招引到这里来;也因之积累了一点经验,逢五逢十的“赶场”还调动了几个“外勤”在场上做兜揽工作。生意果然发达得很。
  有了钱就想插身到朱雀城名流活动里去。费了好多时光和钱财冲刺都进不了圈子,再努力、再使劲还是进不去。
  也意识到可能是文化上斤两不足,于是便买了几本“写信不求人”、“楹联大全”之类有益身心的书籍进行自修发奋。忽然一天来了灵感,乘兴到正街上买了枝“大抓笔”,一张六尺宣纸,题了八个大字,用石灰跟黄豆粉和成浆糊手工精染了,竹挑子撑起高高地挂在店门口:
  “春暖一锅,精染五色”。
  果然引来了些读过点书的闲人,看了都哈哈大笑散了。不久又引来另批闲人看了也都哈哈大笑散了。
  苏儒臣不太晓得是怎么回事:
  “唔!这下子怕是看出我一点文化素养了罢!”
  染匠铺里的技工们也发现门口来往的人们比往日汹涌,都像是为那块布招子而来,来了就笑,并且还探头探脑地想看看苏儒臣原神在不在店里头。都心中纳闷。……
  直到有一天苏儒臣气虎虎子转来,叫人把那八字大布招子扯下扔在染缸炉子底下烧了,才明白毛病真出在招子上。后来鬼精点的年青伙计悄悄告诉大家,“春暖一锅,精染五色”,过路人读成:
  “蠢卵一个,精染五色”。满城都当笑话讲。
  苏大砣又添了个外号叫做“苏蠢卵”。
  半个月苏大砣瘦了好几斤,路上遇到那些卵读书人,便铁青着脸,招呼都不打,也断了跟文人拉关系的念头,准备从政。
  其实,苏家染匠铺的布确实染得好,透蓝,匀称,犯不上去计较别的什么的。他想不开,就是想不开!
  本来就不爱笑的苏儒臣走在街上,这番就更不笑了。
  好!过了苏儒臣染匠铺隔壁有一条深深的衙子,住着位曾经在外做官的程斗南先生,回到家乡不扰民、不惹事,只在家里种花读书过日。建了一幢让人挂在口上啧啧称好的房子,生有一女一男,女名程少缘,是柳惠女学堂的学生;男名程少矶,是序子同班。他们家有两样著名的东西。一样是湘西著名的民间雕塑家张秋潭先生为程先生夫妇俩做的不足一尺的塑像,是件流芳百世、神品级的艺术品;另一样是架德国钢琴。运钢琴到朱雀城来干什么?谁弹?谁听?就让它万里迢迢、飘洋过海到朱雀来挨寂寞冷落日子,来招灰尘?直到哪年哪月变成朽木……没人有兴趣去打听。何况兴趣也各有水平。来头不小的钢琴,一定有个来头不小的故事。
  门面不大的杨家祠堂门口再走二十来步,左手边便是东门城楼。莫急!面对面,城门洞之左,正街尽头之右有一家京果铺名叫“稻香村”不可不提。
  这是朱雀城正正式式的两家京果铺其中之一。全县年节典庆所需之糖果点心都靠这两家供应。另一家在正街上,箭道子衙子出口处,匾上横刻三个大字,“丰庆轩”,是画家胡藉春的产业。
  丰庆轩和稻香村的产品大同小异,而那点小异却决定二者缺一不可。
  譬如婚嫁礼数,正经八百地坐花轿、拜天地、进洞房的买家,多光顾“丰庆轩”。他们点心斤两十足,包装规矩,细红线在包上捆个十字再贴上红纸印成的“丰庆轩”三个大字,一圈小字“朱雀城正街一百零二号精制适口点心”,有京城气派,也讨老辈人喜欢。
  如果文明结婚,当然是上东门口“稻香村”。两家铺子用料和点心品目基本一样,只在一些小地方耍了点乖巧。一,和面的时候滴了两滴从汉口弄回来的“玫瑰香精”;二,包封上贴一张从上海四马路订购的“八美图”彩色画片。光景颇令新派人一展眼目视为同志的。
  “稻香村”的老板赵广森混名“灶蛐蛐”,人不错,谐谑,通达,长沙兑泽中学毕业后回乡继承这份祖业已经十有三年了。老婆从不露脸,躲在后头屋子呕气,为的是四十的人对不起老赵没为他生个一男半女。赵广森就对她说,你犯不上惭愧!生不生是两个人的事,说不定还是我的问题咧!你要想得开,到沙湾、蛮寨走走,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见见太阳。你又没有病,成天躲在屋里像个病人,要快快活活,流水不腐嘛!你懂吗?你是好人,你是我这辈子见过少有的好人!生不生孩子我不在乎!我也不会找别的婆娘,我一辈子就死跟l你到底……你做错了哪样嘛?哪里来那么多惭愧?……
  街上过路的都听到赵广森跟婆娘说话。有的人讲赵广森婆娘是个肥婆娘,有的说是个麻子婆娘,有的说是矮婆娘,有的说是跟筷子一样的瘦婆娘。点心师傅听了都摇头微笑……
  “稻香村”的门面小、进深大,后头有很宽的作坊。铺面一大拐弯长柜台上罗列十几口高身玻璃罐,点心一览无余。柜台里六口大陶釉缸也是直字排开,晚上关店门后所有点心都收入缸里,缸口压上红布纱袋再搁上块长铺板,广森有时就拿缸子当床睡在上头。尤其是过节过年前后人口往来杂芜的时候。
  于是,外头就流传一个笑话,讲店里三更半夜老鼠墙底打洞,广森顺手在缸子里头取了一个“雪枣”堵在洞口,老鼠再怎么弄也进不来了。
  一个“雪枣”为什么众人就那么好笑呢?要晓得“雪枣”这点心最是疏松得了不得。原料是小手指头大的糯米条混上别的什么特别材料,油炸以后居然胀成胖娃娃手杆那么粗一段,再趁热滚上糖粉,那是吹弹得破、到口消融的妙物。怎么一堵硬得连老鼠都进不来呢?明明有人在糟蹋“稻香村”的牌子了。
  广森听了也跟着大笑:
  “哈,哈!哪里有这种事?我屋里两只猫儿比特务连的兵还凶火,哪容得下老鼠?不过这笑话做得好,告诉我是哪个,我称两斤雪枣送他。”
  人问会不会是同行相忌?
  广森说:
  “你是不是提醒我‘丰庆轩’在搞动作?快不要这么讲!人家胡藉春胡先生是道德文章中人,让他听见了,会把我看小。”
  后来胡藉春先生也晓得有人在讲“稻香村”的笑话,连忙叫人去“稻香村”订了二十斤“雪枣”分赠熟人朋友,也在为化解这个笑话努力。他说:“讲笑话归讲笑话,不能损伤自己和别人的阴德。”
  朱雀城有两家铺子用了北京城的著名招牌。南门内序子的姑爷的“同仁堂”,东门内赵广森的“稻香村”。‘朱雀城的“同仁堂”怎么能跟北京的“同仁堂”平起平坐呢?北京“同仁堂”的神药“金老鼠屎”、“万应锭”只能向北京买得来;朱雀城的“同仁堂”家里人有病用“金老鼠屎”还要向序子的婆婆要;至于北京城的“稻香村”,他们卖的什么点心,朱雀城的“稻香村”怕是连听也没听过。
  那么,北京的“同仁堂”和“稻香村”会不会找朱雀城那两家铺子打官司呢?不会的。因为天底下某个角落有个名叫朱雀城的地方,北京“同仁堂”和“稻香村”的老板也未必知道。
  到了东门,王伯就带序子出城门洞走边街了。原来城墙在左边,现在城墙变在右边。
  边街一路过去都是做木头功夫的。棺材咯,家具咯,脸盆、澡盆、马桶的咯!要紧的是雕菩萨的。湘西十几个县新老庙宇要增添大小菩萨,都到这里定做。边街不到半里路,起码有五六间菩萨作坊。
  序子还小,喜欢看雕菩萨还不到时候。
  到了南门,左边是卖米的米场。不进城门洞往左拐,上永丰桥。永丰桥其实是个暗桥,水从路底下通过是看不到桥的。拱起来的路面左右两边有刨条丝烟的的,做生牛皮钉鞋的,卖硫磺、绿矾、生铁的,打镰刀斧头的,卖茶籽油、桐油的,和一家剃头店。闭着眼睛你闻得到哪家是哪家,条丝烟、生牛皮、硫磺、桐油茶籽油,连剃头店那股子热水泡过的头发味、皂荚味、洋碱味道都很足。
  上坎子进岩脑坡地段,有撸起袖子用大浅盘子淘朱砂的,有车洗桃源石玉器的,还有店面空荡荡、几个老家伙坐在矮板凳上抽水烟袋、抽吹吹棒聊闲天的,其实动不动就千块万块光洋进账的水银生意的。这些人走出大门都像个穷人。听他们讲话,看他们举止,一点显山露水的“谱”都没有。年轻人就欠这点火候;这气度,三两年是炼不出的。
  上了二十多级石坎子左手拐弯就是有名的“洞庭坎上”,那里有一口好井,再傍小路上去是大诗人田星六老先生家,再往上拐几个弯,就到了风景幽胜的石莲阁的后门,这里搁下不表。
  一路上坡,其余都是住家了。有著名的滕文晴先生家、高素儒先生家、韩山先生家。
  岩脑坡之“坡”,其实是青石板铺就的缓坡街,安有下水道,冬夏宜于居住的地方。
  坡尽头左转弯上四五十步路就是文昌阁小学。
  右转弯有条弯里弯打的石板小路下去,就到登瀛街。
  直走要过一道闸子门,是个臭气熏天、让你一辈子忘不了的硝牛皮作坊区。
  臭,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主客观相互切磋恰到好处,或视如仇雠、势不两立的微妙东西。
  自己亲生幼儿、一把屎一把尿,做妈的从来没听说厌恶。
  黄昏后,吃过晚饭的男人懒坐在自己卧房靠椅里,一盏落地灯温馨地顺着肩膀照在左手捏着的《管锥篇》六卷八,讲着猫和狗的地方:“……吾人尝有俗谚云:‘猫认家不认人,狗认人不认家’。一文家嘲主翁好客,戚友贲来,譬如猫之习其屋非好其人……”正好猫躺在身侧,狗卧在脚跟,想到猫狗的习性的确是这么一回事,觉得古人也都和自己的想法一样,不免小有得意,于是,右手在左脚大脚趾二脚趾缝间上下求索,并优雅地把成果缓缓地送到鼻子跟前……这种诗情画意境界,谁有过厌恶情绪?
  或是在荒无人烟的漠野,或是独行于森穆庄严的古行宫之中,你肚内忽然洪波涌起,来了一下《尤利西斯》三六0页引用但丁《神曲?地狱》诗中的行动:“……他以自己的屁股代替了号筒。”
  怎么样?你痛恨这种声音吗?你忿怒这种气味吗?
  当然不!你会觉得温暖而亲切之至。
  同一种性质、内容,换了一个场合,有时候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甚至误了国家大事终生悔恨、永世不得翻身。
  《维多利亚女王》传中,女王和宰相梅尔波斯(是不是梅尔波斯还是别人?已经记不得了。那是我一九四五年在江西上犹县读过的灰色封面商务版的书,以后想看也没有机会)接见西班牙(?)德国(?)法国(?)特使的当口,“从梅尔波斯(?)身后忽然发出一个惊人的声音……”当晚这个羞愧要死的宰相大人逃到法国巴黎去了,直到维多利亚死后才有脸回转伦敦。
  犯得上这么认真吗?外国人就是外国人,一个屁等于一个政治错误,这话从哪里说起?
  我们中国伟大就伟大在这里,一个屁算得什么?还有伟人做在诗里嘛!达赖、班禅的大便,有人还抢着当药咧!大人物早上出恭,一群人围坐在藤椅上陪他聊天的事也有人听说过。这是潇洒,这是“如烹小鲜”的气度,才区区几百年历史的番邦怎么能懂?
  好,回到硝牛皮作坊那边去吧!
  常听到人劝人:
  “你忍着点,惯了就好了!”
  牛皮作坊的臭气,人是在“熬”不是“惯”。过路的人在“熬”,里头的工人也在“熬”。试想想,那种臭味,连全世界最肮脏的苍蝇都逃得远远的,谁“忍”得住?
  牛皮作坊那边,有的善男信女还非去不可!
  那里有阎王殿,有玉皇阁,有牛王庙,有平苗立大功的傅鼐的傅公祠,有口好茶井。
  一张张牛皮绷在太阳底下晾晒。
  正忙得要死的工人于作坊“硝池”边使劲地在剔刮残留在皮下的脂肪。
  牛皮工人上街,人用鼻子就认得谁是谁。也有人说:凡是进过“硝场”的人经此一硝,进棺材入土,起码有三百年不烂之身。他们身体强壮吗?身板硬朗吗?没听说过以后的事。
  奇也奇怪,这臭气只聚在一块,不扩散外溢,不漫延流动。即使炎热到家的七月间,那股臭气几几乎浓得能托得起人。
  这只是一股上升的巨大的叫不出名堂的气流。大约百步远斜坡上的石莲阁和文昌阁,却是一点影响都没有。或者,这种气流对石莲阁和文昌阁郁葱的树木有一种专注的养分益处也说不定。
  王伯告诉序子,把鼻子闭住就行。
  序子说,闭气没有这么长。
  王伯也觉得是。又说,你可不要闭了鼻子用口吸,进了口的臭气混着刚吃过的早饭会呕。你走快点就是。
  快不得,序子说,快了扯气急,吃的臭更多。
  两个人一边好笑一边加快着脚步。
  臭气这种东西好奇怪。
  自己的被窝让别人睡过就臭,哪怕是一点点不一定叫着臭的味道也臭。自己打湿的钉鞋放在火炉膛边上烤干,闻起来一点也不臭;别人的钉鞋也放在火炉膛边上烤,一闻就臭得受不了。
  所以,臭这个奇怪的东西可以分成很多种类。自己的,别人的,公众的,天然的;自己亲爱的人的,自己害怕的人的,臭豆腐的……有的臭大家认了,有的大家不认。
  推而广之,连初见面的脸孔、声音,都和气味一样能马上闻得到香臭而产生爱憎。一点都不原谅,一点都不马虎。
  “你看你的学堂这么好,操场这么多树罩着,像盏点亮的高高悬着的绿灯罩子。”进了校门王伯对序子说。
  “嗯!”
  “你看你学堂的石坎子也做得这么细。那么多的树,好多竹子、桃花、杏花!”王伯说。
  “嗯!”
  “你怎么又‘嗯’起来了?”
  “我快碰见同学了,我不想和你说话了。”
  学堂的声音远远听起来像“赶场”。
  一进校门,左右有两间屋。两个校工住在里头,三十挂零的叫郭子昂,五十多的叫李国川。郭子昂好笑容,尖鼻子、尖嘴巴,瘦条瘦条的,看见什么都喜欢开言。李国川比郭子昂稍微矮一点点,脸也宽长一点,有络腮胡子,剃得勤快,像是在假装没长过络腮胡子。他不爱笑。郭子昂管上下课摇铃,李国川管内外接应,有事通报。打扫大礼堂、办公室、井水边,烧开水,两个人都做,没计较过彼此。
  晚上两个人说不上谁值班,有响动就起来,李国川拿标枪,郭子昂打锣。这都不是随便开得玩笑的。学堂就在南华山脚底下,老虎、豹子、豺狗爱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
  半夜三更山腰里吼叫几声,全城人听到都不当一回事。
  李国川抽“吹吹棒”,郭子昂也抽“吹吹棒”之外还多一项喝两口的爱好。
  郭子昂喝酒不挑良辰佳日,酒瓶就在床头帐子边上,顺手就来那么两口。有一回可能多喝了三口或四口,刚摇完上课铃不到五分钟又摇了一次铃。弄得全校学生好像闹学潮罢课那么开心。郭子昂被校长幼麟叫到办公室,要他再摇一次算是重新上课。
  同事们都不高兴,有议论。
  幼麟解释道:
  “一年摇错一两次是难免的;一个月摇错一两次就不太好了。我想不至于吧?这么多年的人了,要他到哪里去呢?”
  序子上课,王伯在李国川屋里跟他们两个讲白话。
  下课之后,序子找到了王伯,王伯问他:
  “序子,你上哪样课?”
  “上算术课,上国语课。”
  “什么叫‘算术’?”
  ,
  “算术你都不懂?算术就是算术嘛!你不学算术,长大了一加一等于几你都不懂,让人‘揉孽赚’(上当受骗)。”
  “我怎么不懂?一加一不就是二嘛!”王伯说。
  “二加二呢?”序子问。
  “四!”王伯说。
  “一百加一百呢?”
  “两百!”
  “咦?”序子奇怪,“你没有学算术,两百加两百你都懂呀!”序子佩服得了不得!
  王伯说:“两千加两千,两万加两万我都懂!”
  “两千加两千,两万加两万,嗯!先生还没有教。”序子说,“伯,你要是去当先生我就好了!”
  郭子昂问序子:“有什么好?”
  “你不晓得,她是我王伯嘛!”序子说。
  “你妈当校长还不好?要王伯做哪样?你认王伯做妈算了!”郭子昂说。
  “嗯!”序子应着,“我总总(永远)跟王伯,我长大跟王伯转木里去了。不回来了!我跟隆庆、跟岩弄种地养王伯……”
  郭子昂开心了:
  “好!好!我报送你爹你妈去,你不做他们的儿子了,我马上报去!”
  “你一天到夜喝酒,摇铃都摇错了,你是个蠢卵!”序子急了。
  王伯叫住序子:“吓!吓!一文明小学生了,骂野话?骂野话?让我找张黄草纸来擦嘴巴!……”
  “郭满满不会摇铃,叫他‘郭醉摇’。同学、先生都笑死了!”序子说。
  郭子昂装着生气的样子说:
  “那好!那好!大家看啦!序子抢我饭碗了!从此老子光喝酒不摇铃了!让序子摇铃算了!不摇了,就是不摇了!”
  “我会摇铃的!我会的!我会得很!只要你教送我怎么看钟!”
  郭子昂眼看墙上挂钟到了上课时间,马上抓起铃铛一路摇着出门。序子见郭子昂真的摇铃上课,拔脚就跑!郭子昂对着序子背后喊着:
  “序子!序子!你来摇铃啦!到你了!到你了!怎么跑了?……”
  这一堂课是音乐。
  文昌阁小学美术、音乐课两个老师,一是幼麟校长兼任,一是教国语又教美术、音乐的滕嗣荣担任。滕原来是幼麟考棚时的学生,到沅陵读完了师范回来,长大了,就变成先生了。
  李国川、郭子昂把风琴搬到一年级课室。
  文昌阁小学有三架风琴。二小一大。大风琴不好搬,放在礼堂;小的哪班上音乐课搬哪班。
  幼麟教一、二、三年级的;滕嗣荣教四、五、六年级的。
  幼麟一进一年级教室,孩子们对序子嚷起来:
  “你爹!你爹!”
  序子不好意思说话,心里想:
  “晓得!晓得!还要你们讲?”
  幼麟说:
  “今天教你们唱歌。唱什么歌呢?我讲一句,你们跟一句——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学生一齐跟着。
  幼麟念第二句:
  “烟村四五家。”
  “烟村四五家。”学生一齐跟着。
  “亭台六七座。”幼麟念。
  “亭台六七座。”学生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