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自由选择(美)弗里德曼

_8 米尔顿·弗里德曼(美)
出一些决定,碰碰机会。有时是大的机会,如决定从事什么职业,与谁结婚,买房子还是作
一笔大的投资。更经常的是一些小的机会,如决定去看什么电影,在不在交通拥挤的情况下
①参着史密斯的《俄国人》和凯泽的《俄国:人民与权力》。尼克.埃伯施塔特:《中国失败了吗?》载《纽约书评》,1979
年4 月5 日,第37 页。埃伯施塔特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在中国收入的分配自1953 年以来似乎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

61
横穿马路,买这种保险还是那种保险。每次的问题在于由谁来决定我们有什么样的机会?这
个问题又取决于谁承担这些决定的后果。如果是我们承担后果的话,我们就可以作决定。但
如果是别人承担后果的话,那么,该由我们或者能够由我们来做决定吗?如果你用另外一个
人的钱,替他打牌的话,他会允许你自由作出决定吗?他不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你作出决定
的权力,而且定下一些规矩让你遵守吗?再举一个全然不同的例子:如果政府(即你的纳税
伙伴们)负责补偿洪水给你的房屋造成的损失,那还能够由你自由决定把房子再建到洪水淹
了的平原上吗?政府对个人决定的干涉随着“对所有人公平分配”的运动的开展而不断增加,
这并非是偶然的。
人民自己作出抉择并承担这些决定的大部分后果,这是贯穿着我国大部分历史的制度。
正是这种制度,在过去二百年间刺激了福特家族、爱迪生家族、伊斯特曼家族、洛克菲勒家
族、彭尼家族去改造我们的社会。正是这种制度刺激了另一些人,使他们乐意担风险、掏钱
来资助这些野心勃勃的发明家们和产业大亨们从事冒险事业。当然,一路上有许多失败者,
失败者也许比成功者要多。他们的名字被人遗忘了。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是甘愿冒风险的。
他们知道自己是在碰机会。而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整个社会由于他们愿意碰这个机会而得
到了好处。
这个制度所生产的财富主要来自发展新的产品或服务,来自生产这些产品或服务的新方
法,也来自广泛分配这些产品或服务的新方法。由此给整个社会增加的财富和给人民群众增
加的福利,要比这些创业者积累的财富多许多倍。亨利·福特发了大财,而国家得到了一种
廉价而可靠的运输工具和成批生产的技术。另外,个人财富最后大部分还是用在社会福利上。
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卡内基基金会只是无数私人慈善活动中最为著名的。这些私
人慈善事业是一个符合“机会均等”和“自由”的制度运行的突出结果。这里的“机会均等”
和“自由”,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意义上的均等和自由。
我们只需要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就可以说明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
情况。海伦·霍罗威兹在一本论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1907 年芝加哥文化慈善事业”的书
中写道:
“在上世纪初和本世纪末,芝加哥是个被各种相互对立的力量推动的城市:它一方
面是一个经营工业社会生产的基本商品的商业中心;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文化事业蒸蒸日
上的地方。正如一位评论家说的,这个城市是‘一个猪肉和柏拉图的奇怪的混合体。’
“芝加哥文化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建立起了该
城的一些伟大的文化机构,如艺术研究所、纽伯里图书馆、芝加哥交响乐团、芝加哥大
学、费尔德博物馆、克里勒图书馆。……
“这些机构是该城市的新气象。无论最初建立时的动机是什么,它们大部分是由一
伙工商业者所组织、维持和控制的。……尽管是由私人支持和管理,这些机构却都是为
整个城市设计的。它们的托管人转向文化慈善事业,主要不是为满足个人对艺术或学术
的向往,而是为了达到社会的目的。这些工商业者受到他们无法驾驭的社会势力的困扰,
满怀文化的理想主义情绪,把博物馆、图书馆、交响乐团和大学看作是净化城市和发动
城市(文艺复兴)的手段。”①
慈善事业绝不仅仅限于文化机构。正如霍罗威兹在另一处写道的,这是“一种在许多不
同方面爆发的活动”。芝加哥并不是孤立的例子。用霍罗威兹的话来说,“芝加哥似乎是美国
的缩影”。②正是在这一时期,在简·亚当斯的倡导下,芝加哥建立了赫尔贫民习艺所。赫尔
贫民习艺所是在全国建立的许多贫民习艺所中的头一个。这些贫民习艺所是用来在穷人中传
播文化和教育,并帮助他们解决日常问题的。另外,在这期间还建立了许多医院、孤儿院和
其他慈善机构。
在自由市场制度与追求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目标之间,或在自由市场制度与对不那么幸运
①海伦·莱弗克成兹·霍罗威兹:《文化与城市》(列克星敦:肯塔基大学出版社,1976 年),第IX-X 页。
②同上,第212 和31 页。

62
者的同情之间没有相抵触的地方,不管这种同情采取十九世纪私人慈善活动的形式还是采取
二十世纪越来越多的通过政府来援助的形式——只要它们都反映一种帮助他人的愿望。由政
府援助穷人的两种形式表面看上去相似,其实有天渊之别:第一种形式是,我们90%的人都
赞同自己纳税来帮助处于底层的10%的人。第二种形式是,80%的人投票赞成让处于最上层
的10%的人纳税来帮助处于最底层的10%的人。这就是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关于由B和
C来决定D应为A做些什么的著名事例。①第一种形式可能是明智的,也可能是不明智的;可
能是帮助不幸者的有效率的方法,也可能是缺乏效率的方法。但是,它与机会均等和自由的
信仰是一致的。第二种形式追求结果均等,与自由是完全对立的。
哪些人赞成结果均等?
支持结果均等这个目标的人寥寥无几,尽管在知识分子中,它简直成了宗教信条,在政
治家的演说和各项法律的序言中被大肆宣扬。政府、最狂热信奉平等的知识分子们以及一般
大众的所作所为,都使这种关于结果均等的谈论变成空话。
拿政府来说,一个明显的事例是对彩票和赌博的政策。人们普遍而且正确地认为,纽约
州特别是纽约市,是平等情绪的堡垒。然而,纽约州政府就经营彩票,并为赛马中的赌博提
供方便。为引诱市民购买彩票和在赛马中打赌,它大作广告,以便为政府捞得巨额利润。同
时,它尽力压制“数字彩票”赌博,因为“数字彩票”赌博比政府彩票更有赢头(特别是考
虑到赢家容易逃税)。英国即使不是平等思想的发源地,也是平等思想的堡垒,但它却允许开
设私人赌场,允许在赛马和其他体育项目中进行赌博。赌博确实成了一种全国性的娱乐活动
和政府收入的一大来源。
拿知识分子来说,最清楚的证明是他们未能把他们那么多人宣扬的事付诸实践。可以由
他们自己亲自试一试怎样实行结果均等。首先得确定所谓均等指的到底是什么。只是在美国
国内实行,还是在整整一批选定的国家内实行,还是在整个世界实行?以哪种收入作标准?
个人的?家庭的?一年的?十年的?还是一生的?是单指货币形式的收入呢?还是也包括下
面这样一些非货币的项目,如自有自住的房屋、自种自食的粮食、家庭成员尤其是家庭主妇
的非花钱雇用的服务?身体和智力的优劣又怎么算?
无论你如何断定这些问题,只要你是平等主义者,就可以估计出什么样的货币收入符合
你的平等概念。如果你的实际收入高于这个标准,你可以留下标准内的部分,把多余的部分
分给收入低于这一标准的人。如果你的标准要包括全世界,象大多数平等主义言论所主张的
那样,那么,每人的年平均收入将低于二百美元(以1979 年美元价值计算),这个数量将是
符合大多数平等主义言论所讲的平等概念的。这大约是全世界平均每人的收入。
欧文·克里斯托尔的所谓“新阶级”:即政府官僚、由政府基金资助进行研究或由政府资
助的“智囊团”雇用的学者、许多所谓“总体利益”或“公共政策”集团的成员、记者和从
事新闻事业的其他人员,都是平等学说最热烈的鼓吹者。然而,他们使我们想起了关于公馆
会教士们的一个古老的(如果是不公正的话)谚语:“他们到新世界来行好,结果自己过得挺
好。”新阶级的成员总的来说属于社会上挣钱最多的人,而且,对于其中许多人来说,宣扬平
等,设法通过并实施这方面的法律,已证明是得到这种高收入的有效手段。我们大家都容易
把自己的福利等同于社会福利。
当然,平等主义者可能会提出抗议,说他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如果别人都被迫那样做
的话,他将乐意拿出他认为超过平等水平的那部分收入来重新分配。一方面,认为强制手段
将改变事态的看法是错误的——即使其他人都这样做,他对别人收入的贡献也仍将只是沧海
一粟。不论他是唯一的捐献者还是许多捐献者中的一个,他个人的贡献总是那么大。的确,
他可以把他捐的钱直接给予那些他认为是合适的接受者中最贫穷的人,从而使他的捐献成为
更有价值的事。另一方面,强制手段将使事态发生根本的变化:如果这类再分配行动是自愿
① 《被遗忘的人》,见艾勃特·G.凯勒和莫里斯·R.戴维斯编的《威廉·G·萨姆纳文集》(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
社,1934 年);第1 卷,第466—496 页。

63
的话。将要出现的社会将同强迫人们进行再分配而出现的那种社会截然不同。按照我们的标
准,前一种社会比后一种社会好千百倍。
如果有人认为实行强制性平等的社会更可取,那他们可以亲身实践一下。他们可以加入
我国或其它国家的许多现有的公社,也可以建立新的公社。而且,任何一批希望这样生活的
人能够自由地这样做,当然是完全符合人身平等、机会均等和自由等信念的。我们的论点,
即对结果均等的支持不过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从希望参加那种公社的人数之少,和那些已经
建立的公社之脆弱,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美国的平等主义者可能会反驳说,公社的数量少和脆弱是一个“资本主义”占优势的社
会对它们进行污蔑和因此而使它们受到歧视的结果。这在美国可能是真的,但是,正如罗伯
特·诺吉克①所指出的,在有一个国家这不是真的,那个国家就是以色列。在那里,恰恰相反,
平等主义公社受到高度重视和赞赏。在犹太人到巴勒斯坦定居的早期,集体农庄发挥了重要
作用,后来,继续在以色列国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色列国领导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集体农
庄。集体农庄的成员非但不会受到非议,反而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人们的欢迎。每个
人都可以自由加入或离开集体农庄,集体农庄是有活力的社会组织。然而,不论在任何时候,
肯定也包括今天,自愿加入集体农庄的人从未超过以色列犹太人口的5%。我们可以把5%这
一比例看作是自愿加入集体农庄的最多人数,这部分人自愿选择一种强制实行结果均等的制
度,而不愿要不平等的、多样性的和有机会的制度。
公众对于累进所得税的态度各不相同。最近,在一些还没采用累进所得税的州曾就征收
这种税进行了公民投票,在另外一些州则就提高累进率进行了公民投票,结果一般都被否决
了。另一方面,联邦所得税的累进率则很大,至少在名义上是如此,尽管它也包含许多实际
上可以大大降低累进率的条款(即“漏洞”)。这表明,公众对于重新分配适当数量的税收还
是能够容忍的。
但是,我们要冒昧地说一句,人们对雷诺、拉斯维加斯和大西洋城*的喜爱,也同样真实
地反映了公众的偏好,其真实程度丝毫不亚于联邦所得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
社论以及《纽约书评》所反映的情况。
平等政策的后果
我们在制定自己的政策时,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我们与它们具有共同的知识和文
化背景,我们的许多价值概念都来源于它们。英国可能是最有启发性的例子。它在十九世纪
实行机会均等方面以及在二十世纪实行结果均等方面,都起了表率作用。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英国的国内政策,一直为寻求更广泛的结果均等所左右。
政府采取了一项又一项措施,旨在从富人手里拿走一些财富,分配给究人。所得税率不断提
高,最后提高到占不动产收入的98%和“所挣”收入的83%,而且遗产税也越来越重。在向
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救济的同时,国家还大规模地增加了医疗、住房和其他福利事业。不幸
的是,其结果与那些对几世纪来一直占优势的阶级结构十分恼火的人所希望的大不相同。虽
然财富被广泛地重新分配,但到头来分配还是不公平。
实际上只是产生了新的特权阶级来代替或补充原有的特权阶级。新的特权阶级包括:握
有铁饭碗的官僚们,不论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之后,他们都受到保护,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工会头头们,即劳工运动的贵族,他们自称为最受压迫的工人讲话,但实际上他们却是这块
土地上收入最高的工人;还有新的百万富翁们,他们善于规避从国会和官僚机构中倾泻出来
的法律和规章,他们想方设法地逃税漏税;并把财产转移到收税官力所不及的海外去。如果
说这是收入和财富的巨大改组,那倒是真的;但如果说这是更大的平等,却不大象。
平等运动在英国失败,并不是由于采取了错误的方法,尽管某些方法的确是错误的;不
①罗伯特·诺吉克:《谁将选择社会主义?》载《理由》杂志,1978 年5 月,第22-23 页。
* 雷诺、拉斯维加斯和大西洋城系三个盛行赌博的美国城市。——译者

64
是由于管理不善,尽管某些方面的管理的确很糟;也不是由于管理人员无能,尽管某些管理
人员的能力的确很差。平等运动的失败有其更为根本的原因。它违背了人类的一个最基本的
天性,即亚当·斯密所说的,“每个人都为改善自身的境况而作一贯的、经常的和不间断的努
力。”①我们还可以补充一句:人们也为改善其子孙后代的境况而努力。当然,斯密所说的“境
况”不单指物质福利,尽管物质福利肯定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所想的是更为广阔的概
念,这一概念包括了所有人用来判断自己成就的价值标准,特别是那种在十九世纪曾促使慈
善事业蓬勃发展的社会价值标准。
当法律妨碍人民去追求自己的价值时,他们就会想办法绕道走。他们将规避法律,违反
法律,或者离开这个国家。我们当中几乎没有人会相信这样的道德规范,认为强迫人们为他
们不赞成的目的交出自己创造的许多东西去帮助不认识的人是合理的。当法律同大多数人认
为是合乎道德的而且正当的准则发生矛盾时,他们就会违反法律,不论这种法律是在促进平
等这样高尚的理想的名义下通过的,还是赤裸裸地为一个集团的利益而牺牲其他集团。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守法,只是出于害怕受到惩罚,而不是出于正义感和道德观念。
当人们开始违反某一类法律时,不守法的情况就会不可避免地波及所有的法律,甚至影
响到那些公认为是合乎道德的和正当的法律,如反对暴力、盗窃和破坏行为的法律。说来也
许难以置信,近几十年中,英国有增无减的犯罪活动,很可能正是平等运动的后果。
另外,平等运动把一些最有才能的、最训练有素的、最生气勃勃的公民赶出了英国,而
使美国和别的国家大受其益,它们使这些人有更好的机会为自己的利益发挥才能。最后,谁
能怀疑平等运动对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就是英国在过去
的几十年中在经济增长方面大大地落后于它的欧洲邻国、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一个主要
原因。
我们美国在促进结果均等方面没有英国走得那么远。然而,许多同样的后果已经显露出
来了:例如,促进平等的措施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财富以决非平等的方式进行再分配,犯
罪率上升,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下降。
资本主义和平等
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存在着收入和财富的严重的不平等。这使我们大多数人感到愤慨。看
到一些人在奢侈挥霍,另一些人则饱尝贫困的煎熬,谁都会感慨万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
流传着一种神话,说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即我们所说的机会均等,加深了这种不平等,在这
种制度下是富人剥削穷人。
没有比这更荒谬的说法了。凡是容许自由市场起作用的地方,凡是存在着机会均等的地
方,老百姓的生活都能达到过去做梦也不曾想到的水平。相反,正是在那些不允许自由市场
发挥作用的社会里,贫与富之间的鸿沟不断加宽,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种情况
发生在社会地位可以世袭的封建社会,如中世纪的欧洲、独立前的印度以及现代南美洲的许
多国家。也发生在社会地位取决于能否进入政府部门的实行中央计划的社会,如俄国、中国
和独立后的印度。甚至发生在象这三个国家那样以促进平等的名义引入中央计划的社会。
俄国是一个由两部分人组成的国家:一边是官僚、共产党官员、技术人员组成的一小撮
上层特权阶级,另一边是今天的生活比他们的祖先好不到哪儿去的广大群众。上层阶级可以
进入特殊商店和学校,可以得到各式各样的奢侈品;而广大群众却注定只能享受基本的生活
必需品。我记得有一次在莫斯科看到一辆大型轿车,就向向导打听它的价钱,向导说:“噢,
那不出售,是专供政治局委员用的。”最近由美国记者写的几本书,极为详细地记录了俄国上
层阶级的特权生活同广大群众贫困生活的差距。②值得注意的是,甚至在下层,俄国工厂里的
一个工头与一个普通工人在平均收入上的差距,也比在美国工厂大。无疑,苏联工头的收入
应该更高些,因为美国工头担心的毕竟只是被解雇,而苏联工头还要担心被枪毙。
①见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第315 页。
②参看史密斯的《俄国人》和凯泽的《俄国:人民与权力》。

65
另外,中国也是一个在有政治权势的人与其他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城市里一些工
人与其他工人之间收入悬殊的国家。一位敏锐的中国问题学者曾经写道:“1957 年在中国的
富庶地区与贫穷地区之间的不平等,可能比世界上除巴西外的任何较大国家都大。”他援引另
一位学者的话说:“这些例子说明,中国工业部门的工资结构并不比其他国家的工资结构平等
多少。”他在总结他对中国的平等的考察时说:“中国今天的收入是怎样平均分配的呢?肯定
不如台湾或南朝鲜来得平均。……但另一方面,中国的收入分配又显然要比巴西和南美洲平
均……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远非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事实上,中国在收入上
的差别可能要比一些公认为是‘法西斯’分子当权而广大群众遭受剥削的国家大得多。”①
工业的进步、机器的改进、所有新时代的伟大奇迹,对于有钱人来说,关系较少。古代
希腊的富翁,从现代的供水管道得不到什么好处:有跑步的仆人提水代替自来水。电视机和
收音机也不足道,罗马的贵族们能够在家里享受到最好的乐师和演员的表演,能够把最出色
的艺术家留在家里。现成的服装、超级市场和其他许多现代文明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不了什么
色彩。他们也许欢迎运输和医疗上的改进,而其他一切西方资本主义的伟大成就,主要是增
长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这些成就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方便和乐趣,而在过去,这些只是富人
和权势者专有的特权。
1848 年,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写道:“迄今为止,所有机器发明是否减轻了人们日常
的艰苦劳动,是很值得怀疑的。机器发明使更多的人过单调乏味的生活,也使更多的制造商
发财致富,同时增加了中产阶级的舒适。按其性质来说,机器发明必将使人类命运发生重大
变化,但目前还没有带来重大变化。”②
今天谁也不能再说这种话了。只要从工业世界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就会发现,目前仍然
从事极艰苦劳动的,几乎只有那些开展体育活动的人。要找到日常的艰苦劳动没有被机器发
明所减轻的人,那你只有到非资本主义世界去找:俄国、中国、印度、孟加拉国以及南斯拉
夫的一些地区;或者到较为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去找:非洲、中东、南美洲,以及前不久的
西班牙或意大利。
结论
一个社会把平等——即所谓结果均等——放在自由之上,其结果是既得不到平等,也得
不到自由。使用强力来达到平等将毁掉自由,而这种本来用于良好目的的强力,最终将落到
那些用它来增进自身利益的人们的手中。
另一方面,一个把自由放在首位的国家,最终作为可喜的副产品,将得到更大的自由和
更大的平等。尽管更大的平等是副产品,但它并不是偶然得到的。一个自由的社会将促使人
们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精力和才能,以追求自己的目标。它阻止某些人专横地压制他人。它不
阻止某些人取得特权地位,但只要有自由,就能阻止特权地位制度化,使之处于其他有才能、
有野心的人的不断攻击之下。自由意味着多样化,也意味着流动性。它为今日的落伍者保留
明日变成特权者的机会,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使从上到下的几乎每个人都享有更为圆满和富
裕的生活。
第六章学校的问题在哪里?
教育一直是美国梦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清教徒的新英格兰,学校很快建立了起来。
起初作为教会的附庸,而后为世俗的官方所接管。伊利运河通航之后,农民们离开了新英格
兰的山区,来到富饶的中西部平原。他们在所到之处,建立起一所所学校。不仅建立了中、
小学,还建立了大学和神学院。许多在十九世纪后半叶从大西洋彼岸来的移民,都渴望接受
①尼克·埃伯施塔特:《中国:成功了多少?》,载《纽约书评》,1979 年5 月3 日,第40-41 页。
②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 年),第9 版(伦敦:朗曼和格林公司,1886 年),第2 卷,第332
页(第9 编,第6 章)。

66
教育。大多数人在他们定居的主要都市和大城市内,都不轻易放过任何受教育的机会。
最初的学校是私立的,上学全凭自愿。渐渐地,政府开始发挥较大的作用。先是在财政
上给予资助,继而是建立和管理官办学校。1852 年马萨诸塞州通过了第一个强迫入学的法令,
而所有的州都实行强迫入学制则是在1918 年。一直到二十世纪,政府对教育的控制主要是通
过地方当局来实施的,盛行的是地区学校,由当地的学校管理委员会控制。接着,开始了所
谓的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主要是由于大城市内不同教学区之间的种族成分和社会成分差异太
大而引起的。另外,这场运动也受到职业教育家希望发挥更大作用的影响。随着二十世纪三
十年代政府的扩大和权力的集中,这场运动也不断发展。
为所有人提供的、广泛的普及教育,以及为同化我们社会的新成员的公立教育,在防止
分裂活动和使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能够和睦相处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对此,我们一直,
而且确有理由引为自豪。
遗憾的是,近几年来,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走下坡路。家长们抱怨子女们所受教育的质量
下降了。很多人对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越发感到担忧。老师们抱怨说,他们所处的教学环境,
往往不利于孩子们学习。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教课时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纳税人抱怨费用上
涨。几乎没有人认为我们的学校是在向孩子们传授他们所需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与促
进同化及创造和睦气氛的愿望相反,学校越来越成为我们从前极力避免的分裂的源泉。
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在靠近主要城市的一些富人居住的郊区,学校办得很好,
许多小城镇和乡村办的学校也很出色或令人比较满意,但一些大城市内的学校则糟得令人难
以置信。
“在公立教育事业中,对来自低收入家庭的黑人儿童的教育,无疑是成绩最糟糕、失败
最惨重的领域。与其说是使黑人儿童受教育,还不如说是使他们失.掉.受教育的机会。但按照
政府的一贯说法,公立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却是穷人和被压迫者。由此看来,公立教育的确是
一个双重悲剧。”①
据我们看,公立教育所患的病与我们在前面和后面章节中所谈到的许多福利计划患的病
是相同的。四十多年前,沃尔特·李普曼把它确诊为“社会集权过度症”,其病因在于“信念
的改变,以前人们认为,由那些思想狭隘的和自以为是的人自由行使权力会很快带来专制、
反动和腐朽”,……要取得进步就必须限制统治者的作用和权力,而现在人们则认为,“统治
者的能力是无限的,因此,不应对政府的权力施加任何限制。”②
在培养孩子方面,这种病症的表现是:作父母的无法干预孩子受什么样的教育,他们既
不能直接出学费为孩子挑选学校,也不能间接地通过开展地方政治活动来改变教育制度。学
校的控制权已经落到了职业教育家手中。尤其在大城市里,学校权力的日益集中和官僚主义
的增加,更加重了这种病症。
在高等教育方面,私人市场的作用要比在初等和中等教育方面大一些。但在那里也摆脱
不了过分集权的社会的弊病的影响。1928 年,在高等教育中,上公立学校的学生人数比上私
立学校的学生少。1978 年,上公立学校的学生人数增加了三倍。由于学生自己交付学费,政
府在直接筹资方面的作用落后于政府在管理方面的作用。然而,尽管如此,1978 年政府的直
接拨款已经超过了由公立和私立学校组成的高等教育的总经费的一半。
同对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影响一样,政府作用的增加对高等教育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它
所创造的环境使尽职的老师和用功的学生都难以安心学习。
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问题所在
甚至在共和国建立后的最初年代里,就已经不仅是城市有学校,而且几乎每一个小镇、
村庄和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有学校。在许多州或地方都有法律明文规定要建立一所“公立免费
①伦纳德·比利特:《用自由市场方法改革教育》,第P-6141 号兰德公司文件(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兰德公司,1978
年),第27 一28 页。
② 《良好社会》中的话,转引自沃利斯的《被过分管制的社会》,第VIII 页。

67
学校”。但是,大多数学校是靠学费和私人资助来办的。市、县或州政府一般只提供一些补充
资金,补足那些父母无力交纳学费或所交学费不足的孩子们的上学费用。尽管当时受教育既
不是强迫性的也不是自由的,但实际上是普及的(当然,奴隶们除外)。纽约州公立学校的校
长在1836 年的一份报告中说:“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有理由认为,在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
专科学校受教育的孩子的人数,与五岁至十六岁孩子的总人数相等。”①当然,州与州之间的
情况不尽相同。但是,总的来讲,白人家庭的孩子,不论其家庭经济条件如何,都受到了教
育。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人们发动了一场运动,要用所谓免费学校来代替形形色色的私
立学校。也就是家长和其他人不直接交学费,而是用纳税的方式间接向学校交学费。E.G.韦
斯特广泛研究过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的发展情况,他认为,这场运动并不是由对教育现状
感到不满的家长们发起的,而“主要是由教员和政府雇员们”②发起的。免费学校运动最著名
的参加者是霍勒斯·曼,在《大英百科全书》中,他被称为“美国公共教育之父”。③霍勒斯·曼
曾任1837 年设立的马萨诸塞州教育委员会的第一任秘书长。在这以后的十二年中,他领导了
一场气势磅礴的运动,争取建立一种由政府出资、由职业教育家管理的中小学教育制度。他
的主要论点是,教育非常重要,因此政府有责任向每个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学校应办成
非宗教性质的,应接纳所有来自不同信仰、不同社会地位和不同种族的家庭的孩子。这种普
及的免费教育可以使孩子们克服由于父母贫穷造成的不利条件。“在向马萨诸塞州教育委员会
提交的报告中,霍勒斯·曼反复强调……教育是一种最好的、一本万利的公共投资。”④尽管
这些论点都是在增进公众利益的名义下提出的,但教育和行政管理人员对公立学校运动的支
持,大部分出于自私自利的狭隘动机。他们期望,由于是由政府而不是由学生的家长直接交
学费,他们将得到更牢靠的职业、更有保障的薪金收入以及对教育更大的控制权。
“尽管困难巨大,障碍重重,……但霍勒斯·曼所提倡的这种教育制度的主要轮廓在十
九世纪中叶却被勾画了出来。”⑤
从那时起,大多数孩子都上了公立学校。只有少数学生继续在所谓私立学校念书,私立
学校大都是由天主教会或其他教会开办的。
学校体制发生了变化:以前是私立学校占多数,现在是公立学校占多数,但这一变化并
不仅仅发生在美国。正如一位权威人士所说,“人们逐渐接受了这样一种看法,认为教育应当
是国家的职责”。他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十九世纪意义最为重大的趋势。它在二十世纪下半叶
仍然影响到所有西方国家的教育事业。”⑥十分有趣的是,这一趋势最初在1808 年兴起于普鲁
士,并几乎同时出现于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而英国是在美国之后才出现这一趋势的。“在自
由放任主义的影响下,英国犹豫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允许国家干预教育事业。”最终建立起公立
学校制是在1870 年,一直到1880 年才实行强迫性的初等教育,直到1891 年才基本上废除学
费。⑦英国同美国一样,几乎在政府接管之前,教育就已经普及。韦斯特教授颇有根据地认为,
在英国由政府接管教育正如在美国的情形一样,它并不是由于家长的压力所造成,而是由于
教师、行政人员和好心的知识分子的压力所造成。他的结论是,政府的接管降低了教育质量,
减少了教育的多样性。⑧
教育同社会保险一样,也是证明极权主义与社会主义理论有相似之处的一个例子。贵族
专权的普鲁土和法兰西帝国都是国家管理教育的先驱。美国、英国和稍后的法兰西共和国的
①转引自E.G.韦斯特的《美国公立学校立法的政治经济学》一文,载《法律和经济学杂志》,第10 卷(19O 年10 月),
第101-128 页,引语摘自第106 页。
②见第155 页注①,第108 页。
③注意这里有个词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公共的”和“政府的”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如“公用
事业”、“公共图书馆”等等,意思并不一样。在学校教育方面,哈佛大学难道在哪方面不如马萨诸塞大学那样“公共”吗?
④同上,第110 页。
⑤ R.弗里曼·巴茨:《大英百科全书》,第7 卷(1970 年),第992 页。
⑥ W.O.L.史密斯:《大英百科全书》,第7 卷(1970 年),第988 页。
⑦同上,第988 一989 页。
⑧ E.G.韦斯特:《教育和国家》(伦敦:经济事务协会,1965 年)。

68
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们,则是国家控制教育的主要支持者。
在美国,公立学校体制就如同被自由市场的汪洋大海包围的一个社会主义孤岛,它的建
立只是从一个很小的侧面反映了知识分子在早期对自由市场和自愿交换的不信任。它最多不
过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机会均等的理想的重视。霍勒斯·曼和他的助手们巧妙地利用这种强烈
的情绪,在改革运动中获得了成功。
不用说,公立学校制度并不能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而只能看作是“美国式的”。决
定该制度运行方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非中央极权的政治结构:美国宪法严格地限制了联邦政
府的权力,使它无法发挥重大的作用。各州把控制学校的权力大部分都留给了地方团体、小
市镇、小城市和大城市内的各个区。家长密切监视管理学校的政治机构,部分地代替了竞争,
同时也确保了家长们的普遍要求得以实现。
在大萧条之前,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学校区得到巩固,教育区得到扩大,职业教育者的
权力越来越大。大萧条过后,公众加入到知识分子的行列,开始对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
能力无限崇拜,在这种情况下,单间教室的学校和地方学校委员会的衰败就成了不可逆转的
趋势。而控制学校的权力,也就很快从较小的地方机构转给了较大的地方机构,如县、市、
州一级的机构,最近则转给了联邦政府。
1920 年,地方拨款占公立学校收入总额的83%,联邦拨款还不到1%。1940 年,地方拨
款下降到68%,而目前还不足一半。剩下的经费由州政府提供:1920 年州政府拨款占公立学
校收入总额的16%,1940 年占30%,现在占40%以上。联邦政府拨款所占百分比虽然很小,
然而增长迅速,目前已经从1940 年的不到2%上升到8%左右。
由于职业教育者接管了教育的权力,家长的控制权被削弱了。另外,赋予学校的职责也
改变了。人们仍然希望学校教会孩子们读、写、算,并向他们传授基本的价值概念。但是,
现在学校还被认为是促进社会流动性、加强种族结合的手段,而且认为可以用它来达到其他
一些与学校的基本任务关系甚少的目标。
在第四章,我们谈到过马克斯·甘蒙博士的“官僚替代论”,这是他考察完英国的全国卫
生局后提出来的。用他的话来讲,在“官僚体制内……费.用.的.增.加.将.与.生.产.的.下.降.并驾齐
驱。……这样的体制就象是经济宇宙中的‘黑洞’,它在吸收资源的同时,‘释放’的生产却
在收缩。”①
甘蒙的理论,完全适用于美国公立学校体制官僚主义的不断增长和权力的日益集中所产
生的结果。自1971-1972 学年至1976-1977 学年的五年中,美国公立学校教职员工的总额
增加了8%,以美元计算,每个学生的费用增加了58%(扣除通货膨胀率后为11%)。输.入.
明.显.上.升.了.。
学校学生人数下降4%,同时,学校数目也减少了4%。我们相信,几乎没有读者会反对
教育质量比数量下降得更厉害的说法。这是通过正式考试记录的成绩下降情况所说明的事实。
输.出.明.显.下.降.了.。
每单位输入量的输出减少,是不是由官僚主义的增长和权力的日益集中引起的呢?让我
们来看下面的证据,学校区数目从1970-1971 至1977-1978 学年的七年中减少了17%,这
可以说是权力日益集中的长期趋势的发展。至于官僚主义,我们来看稍早一些时候即1968-
1969 至1973-1974 学年的情况,因为我们目前只能得到这段时期的资料。在这五年中,学
生人数增加1%,专业人员总数增加15%,教师增加14%,而.学.监.增.加.4.4.%.。②
学校教育的问题并不仅仅同规模的大小有关,也就是说。学校区的扩大或每个学校学生
人数的增加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因为事实证明,在工业中,规模庞大往往可以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和改进质量。可以说,美国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大规模生产和经济学
①甘蒙:《健康与安全》,第27 页。
②我们要感谢赫勃特.洛布森兹和辛西亚·萨沃,他们整理出了《市场数据汇集》,我们从该《汇集》的《教育数据库》
中得到了所需要的数据。

69
家的所谓“经济效果按规模递增”的原理。那么,为什么规模的大小对教育的影响不同呢?
其实并不是影响不同。问题并不出在教育同其他活动的区别,而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政策
安排:是让消费者自由选择,还是让生产者说了算,而消费者没有发言权。如果消费者可以
自由选择,企业要想扩大,就得生产出消费者所喜爱的质高价廉的产品。企业单单靠规模庞
大是不能把消费者不喜欢的产品推销出去的。通用汽车公司的庞大规模并不妨碍它继续发展。
而格兰特公司的庞大规模也不能使它免于倒闭。在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只有当庞大规
模产生效率时,它才能存在下去。
但一般来说,在各种政治安排中,规模的大小确实会影响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单个公民
会感觉到,自己在较小的地区内比在较大的地区内对政治当局的所作所为具有更大的发言权,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他可能不具有买东西时的那种选择自由,然而,他至少具有相当可观的
机会去左右周围发生的事情。另外,假如有很多小地区的话,个人就可以选择在哪里生活。
当然,这是牵涉到很多因素的复杂选择。尽管如此,它意味着地方政府必须向它的公民提供
与他们所纳税款的价值相符的服务。否则,它就会被取代,或者失掉一些纳税人。
但是,当权力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时,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单个公民感到,自己对于高
高在上的、缺乏人情味的政治当局没有,或很少有任何发言权。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
区的可能性虽然还存在,但已经是极为有限的了。
在学校教育中,家长和儿童是消费者,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是生产者。学校教育的集中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