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自由选择(美)弗里德曼

米尔顿·弗里德曼(美)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1
自由选择
个人声明
米尔顿·弗里德曼

罗斯·弗里德曼

胡骑席学媛安强译
朱泱校
目录
前言.........................................................................................................................................1
导言.........................................................................................................................................3
第一章市场的力量..................................................................................................................6
第二章控制的专横................................................................................................................18
第三章危机的剖析................................................................................................................31
第四章从摇篮到坟墓............................................................................................................40
第五章天生平等....................................................................................................................56
第六章学校的问题在哪里?................................................................................................65
第七章谁保护消费者............................................................................................................84
第八章谁保护工人?..........................................................................................................103
第九章通货膨胀的医治......................................................................................................112
第十章潮流在转变..............................................................................................................128
附录一1928 年的社会党纲领.............................................................................................140
附录二限制联邦开支宪法修正案草案..............................................................................141
出版说明.................................................................................................................................142
版本信息.................................................................................................................................143
本电子文档说明......................................................................................................................144
前言
本书有其双亲:我们早些时候出版的一本名叫《资本主义与自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962 年版)的书;和一套与本书同名的电视节目“自由选择”。该套电视节目将于1980 年由
公共广播公司连续播放十个星期。
《资本主义与自由》考察了“竞争资本主义——通过私人企业在自由市场中的作用组织
大部分经济活动——作为一种经济自由体制和政治自由的必要条件所起的作用。”该书阐明了
政府在自由社会中应起的作用。
《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说:“我们的原则并不是要划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说明在运用
政府的力量来联合完成我们个人通过严格自愿的交易所难以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方面,走
多远算合适。在人们提议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时候,我们必须造一张比较表,分别列出利弊。
我们的原则可以告诉我们哪些项目应放在有利的一边,哪些项目应放在有害的一边,从而使
我们在权衡不同项目的轻重缓急方面有所依据。”
为了说明这些原则的实质及其运用,《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考察了一些具体问题——如

2
货币和财政政策、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资本主义与歧视以及减轻贫困等。
《自由选择》是一本抽象论述较少而内容较为具体的书。读过《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
的人会发现,贯穿这两本书的基本原理在这里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本书联系具体问题的
实例较多,空洞的理论论述较少。而且,本书对政治科学取用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该方
法主要是由以下一些经济学家发明的:安东尼·唐斯、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
乔治·J·施蒂格勒以及加里·S·贝克尔,他们同其他许多人一起,在对政治作经济分析
方面正在进行令人兴奋的研究工作。本书平行地论述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两者都被看作市
场,在其中,结果取决于人们追求自身利益(广义的)时的相互作用,而不取决于参加者认
为可以大肆宣扬的社会目的。这一点暗含于全书,而在最后一章中予以明确指出。
电视节目涉及的问题与本书一样:书中的十个章节同电视的十个节目相对应,而且(除
了最后一章)标题也一样。但是,电视和书籍毕竟有许多不同之处——各有各的特点。本书
涉及的许多内容,电视节目限于时间不得不删除或只一笔带过。而且本书的论述也较为系统
和透彻。
我们是在1977 年初应宾夕法尼亚州公共广播公司电视台台长罗伯特·奇特斯特的要求着
手搞这套电视节目的。他想象力丰富,工作勤奋,对自由社会的价值充满信心,因而成功地
制作了这套节目。在他的建议下,米尔顿在1977 年9 月到1978 年5 月这一段时间内向各种
听众作了十五次公开演讲,演讲后举行问答讨论会,所有这些都录了相。威廉·乔凡诺维奇
委托哈考特·布雷斯·乔凡诺维奇公司发行录相磁带,并慷慨解囊帮助录相,这些录相磁带
现在就由哈考特·布雷斯·乔凡诺维奇公司发行。演讲稿是设计这套电视节目的原材料。
在演讲完成之前,奇特斯特就弄到了足够的经费,使我们能着手制作电视节目,我们选
择了伦敦电视艺术公司来制作。经过几个月的初步计划,在1978 年3 月开始实际的摄制,直
到1979 年9 月才完成。
伦敦电视艺术公司的安东尼·杰伊、迈克尔·皮科克和罗伯特·里德在电视节目的最初
设计中起了关键性作用,其后也起了重要的监督作用。
在几乎整个摄制和剪辑的过程中始终同我们在一起的五位电视工作者是:迈克尔·莱瑟
姆(制片人)、格雷厄姆·梅西(导演)、谈本·威尔逊(副制片人兼主要研究人)、玛格丽特·杨
(助理导演兼制片秘书)和杰基·沃纳(制片主任)。在他们的耐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我们
很快就了解了制作电视纪录片这门神秘的艺术,他们以娴熟的技术和良好的配合克服了种种
困难。他们使我们在一个陌生而复杂的世界中的冒险成了一段激动人心的愉快经历,假如没
有他们的帮助,这很可能会是一场噩梦。
他们坚持要把电视片搞得既简洁,又精确易懂,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我们自己的许
多思想,删掉不必要的东西,而只保留最基本的核心。同他们的讨论以及同来自其他许多国
家的制片人员的讨论——这是摄制工作中最令人高兴的事情之———帮助我们认识到了我们
论证上的弱点,迫使我们去寻找新的论据。由于不象在电视里那样要受严格的时间限制,我
们在这本书里充分利用了这些讨论的结果。
我们感谢爱德华·C·班菲尔得和大卫·D·弗里德曼,他们阅读了整部初稿;感谢乔
治·施蒂格勒、阿伦·迪莱克脱、查基·尼希雅马、科林·坎贝尔和安娜·施瓦茨。罗斯玛
丽·坎贝尔花了许多时间,在图书馆辛苦地核对事实与数字。即使出现差错,我们也不能怪
她,因为我们自己也作了一些核对工作。我们非常感激米尔顿的秘书格洛里亚·瓦伦丁,她
既耐心又能干。最后,我们感谢从哈考特·布雷斯·乔凡诺维奇公司那里得到的帮助,其中
一些帮助来自不知其名的人,一些帮助来自威廉·乔凡诺维奇、卡罗尔·希尔和本书的编辑
佩吉·布鲁克斯。
电视是富于戏剧性的。它使人激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然而我们还是认为,书籍是更
有效的进行教育和说服的工具。一本书的作者可以深入地探讨某些问题,而不受滴答作响的
时钟的限制。读者可以停下来思索,可以回过头来再看没有弄懂的问题,而不会被电视屏幕
上不断变换的情景所激动,注意力也不会被分散。

3
谁要是在一个晚上(或甚至十个晚上,每晚一小时)就被人所说服,那他肯定不是真的
被说服、他会因为同另外一个持相反意见的人呆一晚上而改变看法。唯一真正能说服你的人
是你自己。没事儿的时候,你脑袋里必须翻来覆去地捉摸这些问题,必须细细咀嚼许多论点,
这样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你的临时选择才会变成坚定的信念。
米尔顿·弗里德曼
罗斯·D·弗里德曼
于伊利,弗蒙特
1979 年9 月28 日
导言
自从欧洲人首次向美洲殖民——1607 年在詹姆斯敦,1620 年在普利茅斯——以来,美国
就成了一块磁石,吸引着人们,有来冒险的,有从暴政下逃出来的,或者干脆就是为他们自
己和他们的孩子谋求较好的生活的。
开始时是涓涓细流,但在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以后,细流慢慢变粗,到十
九世纪就成了一股洪流。千百万人不堪忍受苦难和暴政,被自由和富裕的生活所吸引,横渡
大西洋和太平洋来到了美国。
他们踏上美国国土时,并没有发现黄金铺的路;生活也不象从前想象的那么好过,但他
们确实获得了自由,获得了充分发挥他们才能的机会。靠着苦干、精明、节俭和老天爷的保
佑,大多数人实现了自己的希望和梦想,诱使他们的亲戚朋友也来参加他们的奋斗行列。
美国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奇迹和政治奇迹同时发生的历史。之所以能够发生奇迹,是因为
美国人把两套思想付诸了实践——说来也巧,这两套思想都是在1776 年公诸于世的。
一套思想体现在《国富论》里,这部伟大的杰作使苏格兰人亚当·斯密成了现代经济学
之父。该书分析了市场制度为什么能把追求各自目标的个人自由同经济领域里生产我们的衣、
食、住所必需的广泛合作结合起来。亚当·斯密最重要的见解是:参加一项交易的双方都能
得到好处,而且,只.要.合.作.是.严.格.自.愿.的.,交易双方得不到好处,就不会有任何交易。在大
家都能得到好处的情况下,不需要任何外力、强制和对自由的侵犯来促使人们合作。正如亚
当·斯密所指出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只盘算他自己的得益”的个人“受一只看不见的手
指引,去达到一个同他的盘算不相干的目的。对于社会来说,同他的盘算不相干并不总是坏
事。他在追求他自己的利益时促进社会的利益,常常比他实在想促进时还更有效果。我没听
说过,那些装作是为公众的利益做交易的人做了多少好事。”①
第二套思想体现在独立宣言中,该宣言由托马斯·杰斐逊起草,表达了他的同胞的普遍
情绪。它宣告了一个新国家的成立,这是历史上按照人人有权追求自己的价值的原则建立的
第一个国家:“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自明的,即所有的人天生平等,上帝赋予了他们一些
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有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
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用更为偏激和绝对的话说:
“人类有理由为之个别地或集体地干涉任何一部分人的行动自由的唯一目的是自我
保护。……对文明社会的某一成员正当地强制行使权力的唯一目的是防止他对别人进行
伤害。人类自己的长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不是足够的理由。……任何人的
行为对社会负责的部分只是关系到别人的部分。就其仅仅关系他自己的那部分来说,他
的独立按道义说是绝对的。对他自己,对他自己的身心,个人就是主宰。”②
美国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实现独立宣言中的各项原则而奋斗的历史——开头是反
对奴隶制的斗争(最后通过一场流血的内战而解决),后来是促进机会均等的斗争,最近则是
①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 年)。
② 《论自由》,伦敦朗曼斯和格林公司,1965 年,第6 页。

4
力图达到收入均等的斗争。
经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必要前提。如果人们在没有高压统治和中央指挥的情况下能够相
互合作,那么这可以缩小运用政治权力的范围。此外,自由市场通过分散权力,可以防止政
治权力的任何集中。把经济和政治权力集中在同一个人手里,肯定会给人民带来暴政。
十九世纪,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的结合,给英国和美国带来了黄金时代。美国甚至比英
国更繁荣。它以清白的历史开始:阶级和等级的余毒较少;政府的限制较少;而土地则较为
肥沃,人们可以去努力开发,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还有一片尚未开发的大陆,等待
着人们去征服。
自由的繁殖力在农业上表现得最为显著。在通过独立宣言的时候,只有不到三百万欧洲
人和非洲血统的黑人(即不包括印第安土著)占据着沿东海岸的一块狭长地带。当时农业是
主要的经济活动。要用95%的劳力来养活全国的人口和提供粮食剩余,以换取外国货物。今
天,只用不到5%的劳力就能养活二亿二千万居民并提供大量的粮食剩余,美国已成为世界
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
这一奇迹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显然不是政府的中央指导,因为俄国及其卫星国、大陆
中国、南斯拉夫和印度等国目前虽然依靠中央指导把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劳力用于农业,
但仍然时常要依赖美国的农业来避免大规模的饥荒。在美国农业获得迅速发展的大部分时期,
政府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人们可以得到土地——但却是些以前什么也不出产的地。十
九世纪中期以后,美国建立了一些由政府赠与土地的农学院,它们依靠政府的资助传播情报
和技术。但是毫无疑问,美国农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是在自由市场上发挥作用的个人积极性。
这个自由市场是向所有人敞开的;当然,可耻的奴隶制下的奴隶是无法进入自由市场的。而
最迅速的增长是在废除了奴隶制以后。千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自由地为自己而劳动,其
中有些是独立的农民或工商业者,有些则按照相互协议的条件为别人工作。他们可以自由地
试验新技术——试验失败的风险由自己承担,试验成功的好处归自己所有。他们得到政府的
帮助极少。更重要的是,他们遭到政府的干涉极少。
政府开始在农业中起主要作用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及其以后的时期。政府
的作用主要是限制产量,以保持人为的高价。
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是靠了在自由的刺激下同时发生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带来了使农业
发生革命的新机器。反过来,工业革命又依赖农业革命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工业和农业手携
手地共同向前迈进。
斯密和杰斐逊都把政府权力的集中看作是对老百姓的巨大威胁;他们认为,不论什么时
候都应该保护公民免受政府的专制统治。这就是弗吉尼亚权利宣言(1776 年)、美国权利法
案(1791 年)以及美国宪法中规定的三权分立的目的;也是英国十三世纪颁布大宪章和十九
世纪末改革法律机构的推动力。在斯密和杰斐逊看来,政府应该是仲裁者,而不应是当事人。
杰斐逊的理想,正象他在1801 年的首次就职演说中所说的那样,是建立“(一个)开明而节
俭的政府,它将制止人们互相伤害,但仅此而已,在其他一切方面将放手让人们自由地追求
自己的目标和从事自己的事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的成功,减少了它对后来的思想家们的吸
引力。十九世纪后期的政府受到严格限制,集权甚少,不危及老百姓。但另一方面,它的权
力也很少,使好人做不了好事。在一个并非尽善尽美的世界上,还有许多罪恶。的确,正是
社会的进步使残余的罪恶显得更加可恶可憎。象往常一样,人们认为事情必然会向好的方向
发展。他们忘记了一个强大的政府对自由的威胁,心里想的只是更为强大的政府所能做的好
事,认为只要权力掌握在“好人”手里,政府就会做好事。
这些思想在二十世纪初开始影响英国政府的政策。而且被越来越多的美国知识分子所接
受。但直到三十年代初期的大萧条时,才开始对美国政府的政策有所影响。正如我们在第三
章中指出的,大萧条是政府在金融领域中的失败造成的。在金融领域,政府自建国初期以来
就一直在行使权力。但是,政府对于大萧条的责任,当时和现在都没被认识。相反,人们却

5
普遍认为大萧条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失败造成的。这个神话使公众也加入了知识分子的行列,
改变了过去对于个人和政府的看法。原来人们强调个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现在却强调个人
应象象棋中的小卒那样由外界力量来摆布。原来认为政府的作用是充当仲裁者,防止人们互
相强迫,现在却认为政府应充当家长,有责任迫使一些人帮助另一些人。
这种看法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支配了美国国内形势的发展。各级政府的规模越来越大,
地方政府的权力和本来由地方政府掌管的事业,被越来越多地移交给了中央政府。政府以安
全和平等为名,越来越经常地把从某些人那里得到的东西给与另一些人。政府制定出了一项
又一项的政策来“管理”我们“对目标和事业的追求”,把杰斐逊的名言完全颠倒了过来(见
第七章)。
人们本来是出于好意,是为了增进自身的利益。但现在即便是最起劲地鼓吹福利国家的
人也不得不承认,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在政府活动的领域,正如在市场中一样,也有一只看
不见的手,但它的作用正好同斯密的那只手相反:一个人如果一心想通过增加政府的干预来
为公众利益服务,那他将“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去增进同他的盘算不相干的”私人利
益。这一结论将在本书一些章节考察政府行使权力的那些领域时得到一次又一次的证明。无
论是建立安全(第四章)或平等(第五章),或是促进教育(第六章),保护消费者(第七章)
或工人(第八章),还是防止通货膨胀和促进就业(第九章),总之,在政府行使权力的一切
领域,都证明了这一点。
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迄今为止,“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的、经常的、不断的努
力是社会财富、国民财富以及私人财富所赖以产生的重大因素。这不断的努力常常强大得足
以战胜政府的浪费,足以挽救行政上的大错误,使事情趋于改良。譬如,人间虽有疾病,有
庸医,但人身上总似有一种莫明其妙的力量,可以突破一切难关,恢复原来的健康。”①也就
是说,迄今为止,亚当·斯密的这只看不见的手强大得足以克服活动在政治领域里的那只手
造成的麻痹作用。
近来的经历——经济增长缓慢,生产率下降——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我们继
续把越来越多的权力交给政府,继续把权力授给公务人员这样一个“新的阶级”,让他们代表
我们花费越来越多的收入,那么,个人的独创性是否还能克服政府控制的麻痹作用。一个日
益强大的政府迟早将摧毁自由市场给我们带来的繁荣,摧毁独立宣言庄严宣布的人类自由。
这一天的到来,也许比我们许多人预料的要早。
我们还没有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我们作为一个民族仍有自由选择的机会,是继续沿着
“通向奴役的道路”(这是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为他的一本意义深刻而颇有影响的书起的名字)
疾驰下去,还是加紧对政府的限制,在更大的程度上依靠人们自觉自愿的合作来达到我们的
目标。我们是听任黄金时代结束,而沦入大多数民族过去一直遭受而且目前仍在遭受的专制
统治和苦难呢?还是运用我们的智慧、先见之明和勇气来改弦更张,记取经验教训,而从“自
由的复兴”中得到好处?
如果我们要作出明智的抉择,我们就必须了解我国制度的运行所依赖的基本原则,既要
了解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原则(见第一章),又要了解杰斐逊提出的政治原则(见第五章)。
斯密的经济原则告诉我们一个复杂的、有组织的、顺利运行的制度为什么能在没有中央指导
的情况下获得发展并繁荣兴旺,同时告诉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不采用强制性手段而使
人们相互协作。我们必须懂得为什么试图以中央指导代替合作会造成那么多损害(第二章)。
我们也必须懂得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之间的密切关系。
幸好,潮流在转变。在美国、英国、西欧各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里,人们对政府
作用的增大带来的威胁越来越有所认识,对所遵循的政策越来越不满。这一转变不仅反映在
舆论上,也反映在政治领域里。对于我们的议员们来说,唱不同的调子乃至采取不同的行动,
正在变成政治上有利的事。我们正经历着公众舆论的另一次重大改变。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
①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第315 页。

6
时机,使人们更加相信个人的积极性和自愿的合作,而不是转向完全集体主义的另一极端。
在本书最后一章里,我们探讨为什么在一个按说是民主的政治体制里,特殊利益会压倒
一般利益,探讨我们能做些什么来纠正造成这种结果的制度上的缺点,探讨怎样才能既限制
政府又使它能够履行自己的主要职能。政府的主要职能是防御外来敌人的侵略,确保我们的
每一个同胞不受其他人的强迫,调解我们内部的纠纷,以及使我们能一致同意我们应遵循的
准则。
第一章市场的力量
每天,我们每一个人为了吃、穿、住,或干脆为了享乐,消耗无数的货物和劳务。我们
想当然地认为,什么时候我们要买这些东西,就能买到。我们从不停下来想一下,有多少人
这样那样出了力,提供这些货物和劳务。我们从不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街角那个小店——或
者现在的超级市场——的货架上总有我们想买的东西,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能够挣到钱来购
买这些货物。
人们自然可以假设,一定有谁在发号施令,保证以“适当的”数量生产“适当的”产品,
投放到“适当的”地方。这是一种协调大批人活动的方法,即军队的方法。在军队里,将军
下命令给上校,上校给少校,少校给中尉,中尉给军士,军士再下命令给士兵。
但是,完全靠这种方法或主要靠这种方法,只能指挥一个很小的集团。即使是最专断的
家长,也不可能完全靠命令来控制家里其他成员的每一行动。没有哪一支庞大的军队能够真
正完全靠命令来统率。将军显然不可能掌握必要的情报来指挥最低级的士兵的每一行动。在
指挥系统的每一级,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必须注意考虑特殊情况,即考虑上级不可能了解
的情况。指挥必须以自愿的合作来补充——这种合作不那么明显可见,比较难于捉摸,但却
是协调大批人活动的最为基本的方法。
俄国是个典型的例子,是所谓典型的中央计划经济,它那巨大经济被认为是靠命令来组
织的。但这只是想象而并非事实。在经济的每一层,都有自愿的合作来补充中央计划的不足
或抵消它的硬性规定——有时是合法地进行,有时是非法地进行。①
在农业方面,国营农场的全日工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小块自留地上种粮食、饲养牲畜,
供自己用或在比较自由的市场上出售。这种自留地只占全国农田总面积的不到百分之一,但
据说提供了苏联全部农产品的将近三分之一(“据说”,这是因为大概有些国营农场的产品,
暗中当作自留地的产品出售了)。
在劳动市场方面,个人很少受命去做特定的工作;在这个意义上,实际上没有什么指导。
倒是用人单位为各种工作提出工资,而个人去求职,这同资本主义国家很相象。只要受雇,
人们就可能被解雇,也可能主动辞掉工作而去从事自己所喜爱的工作。但实际上有许多限制
影响了人们挑选工作的自由,而且法律也禁止任何人成为雇主。尽管如此,却仍有许多地下
工厂为商品齐全的黑市服务。靠强制来大规模地分配工人,干脆就行不通;而且很明显,要
完全压制私人经营活动也是办不到的。
在苏联,各种工作的吸引力,常常取决它们能提供多少非法兼职的机会。莫斯科的居民
碰到家里什么设备坏了,如果找国营的修理站,他可能得等几个月才能得到修理。但他可以
不这样做,而去雇一个兼职的人——很可能就是在国营修理站工作的人。住户的设备马上就
能修好,那个兼职的也可得到一些外快,真是两全其美。
这种自发的市场因素虽然与官方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抵触,但却获得了很大发展,
因为要消灭它们,代价太大。自留地是可以被禁止的,但人们一想起三十年代的饥荒,便感
①参看赫德里克·史密斯:《俄国人》(纽约:方形丛书和纽约时报图书公司,1976 年);并参着罗伯特·G.凯泽:《俄
国:人民与权力》(纽约:阿瑟纽姆公司,1976 年)。

7
到不寒而栗。现在苏联的经济已很难说是高效率的典范了。要不是有那些自发的因素,它运
行的效率肯定还会更低。最近柬埔寨的经验悲剧性地说明,完全不要市场,会使人们付出多
么惨重的代价。
正如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按指挥原则运行那样,也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通过自愿的
合作来运行。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些指挥的成分。它们可采取多种形式。可以是直截了当的。
如征兵,禁止买卖鸦片或甜味素,法院禁止被告或要求被告采取某些行动;也可以是非常隐
蔽的,如征收重税来劝阻人们吸烟——如果这不算命令的话,可以说是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对
另一些人的一种暗示。
两者如何搀合,关系极为重大。或是自愿的交易基本上是地下活动,其发展是由于占支
配地位的指挥成分过于死板;或是自愿的交易成为主要的组织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指挥
成分的补充。地下的自愿交易可以防止统制经济崩溃,可以使它艰难地运行,甚至取得某些
进展。对于主要以统制经济为基础的专制统治来说,它起不了什么破坏作用。另一方面,自
愿交易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内部就具有促进繁荣和人类自由的潜力。它也许在这两方面不能完
全发挥其潜力,但就我们所知,凡达到过繁荣和自由的社会,其主要组织形式都必然是自愿
交易。不过我们要赶紧补充一句:自愿交易并不是达到繁荣和自由的充足条件。这至少是迄
今为止的历史教训。许多以自愿交易为主组织起来的社会并没有达到繁荣或自由,虽然它们
在这两方面取得的成就要比独裁社会大得多。但自愿交易却是繁荣和自由的必要条件。
通过自愿交易进行合作
有一个有趣儿的故事,名叫“小铅笔的家谱”①,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自愿的交易怎样使千
百万人能够互相合作。里德先生用“铅笔——即所有能读书会写字的大人小孩都熟悉的普通
木杆铅笔”的口气,异想天开地这样开始讲他的故事:“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是.怎.么.造.出.来.
的.。”然后他就讲述制造铅笔的前前后后。首先,木头来自一棵树,“一棵长在北加利福尼亚
和俄勒冈的笔直的雪松。”把它砍倒,运到站台需要“锯、卡车、绳子……和无数其他工具”。
这些工具的制造过程涉及许多人和各种各样的技能:“先采矿、炼钢,然后才能制造出锯子、
斧子和发动机;先得有人种麻,然后经过各道工序的加工,才制造出了又粗又结实的绳索;
伐木场里要有床铺和食堂,……伐木工人喝的每一杯咖啡里面,就不知包含有多少人的劳动。”
接着,木料被运进木材加工厂,在那里圆木被制成板条,然后把板条从加利福尼亚州运
到威尔克斯巴勒,在那里做成这支讲这个故事的特定的铅笔。但这还只是铅笔的外皮,那个
铅心实际上根本就不是铅。它最初是从锡兰开采出来的石墨,经过许多复杂的加工,最后才
制成铅笔的铅心。
铅笔头上的那一圈金属是黄铜。他说:“请想想看所有那些开采锌矿和铜矿的人吧,想想
看所有那些运用自己的技术把这些自然的产物做成闪亮的铜片的人吧。”
那个我们叫做擦子的东西在铅笔制造业上叫“疙瘩”。一般以为那是橡皮的。但是里德先
生告诉我们说,橡皮只用于结合的目的。起擦除作用的实际上是“硫化油膏”,这东西看起来
象橡皮,其实是用荷属东印度群岛(即现在的印度尼西亚)产的菜子油和硫氯化物反应制成
的。
讲了这一大通之后,铅笔说:“有哪个愿意出来反驳我上面说过的那句话:地球上没有一
个人知道怎样制造我?”
成千上万参与制造铅笔的人,没有一个是因为自己需要铅笔去干那一行的。他们中间有
的人从未见过铅笔,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每一个人都把他的工作看作是取得他所需要的
货物和劳务的方法———而这些货物和劳务则是我们为了得到我们所要的铅笔而生产的。每
次我们到商店里去买一支铅笔,就是在用我们的一点点劳务去交换那制造铅笔的成千上万人
的一小点劳务。
①载《自由人》杂志;1958 年12 月。

8
令人惊奇的是,没有谁坐在中央办公大楼里,号令那成千上万的人,没有宪兵队来强制
人们执行不曾发布过的命令,但竟然制造出了铅笔。这些人居住在许多地方,讲不同的语言,
信不同的教,还可能互相仇视——但是这些区别全都不妨碍他们合作生产铅笔。这是怎么回
事,亚当·斯密在二百年以前就给了我们答案。
价格的作用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的主要思想,简单得常常使人发生误解:如果双方的交
换是自愿的,那就只有在他们都相信可以从中得益时,才会做成交易。经济上的谬论,大都
是由于人们忽视了这个简单的道理,而往往认为,就那么一块饼,一方要多得就必得牺牲另
一方。
斯密的这一见解在两个人之间的简单交易中是容易理解的。但要懂得它怎么能使生活在
世界各地的人们合作来促进他们各自的利益,就困难多了。
价格制度就是这个机制,无须中央指导、无须人们相互对话或相互喜好,就能完成这个
任务。你每天买铅笔或面包时,并不知道铅笔是谁做的,麦子是谁种的,是白人还是黑人,
是中国人还是印度人。价格制度使人们能够在他们生活的某个方面和平地合作,而每个人在
所有其他方面则各行其是。
亚当·斯密的天才的闪光在于他认识到,在买者和卖者之间的自愿交易中——简单地说
就是在自由市场上——出现的价格能够协调千百万人的活动。人们各自谋求自身利益,却能
使每一个人都得益。亚当·斯密认为,经济秩序可以作为许多各自谋求自身利益的人的行动
的非有意识的结果而产生,这在当时是个惊人的思想,直到今天仍不失其意义。
价格制度运行得这样好,这样有效,以至我们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感觉不到它。直到它的
运行受到阻滞,我们才认识到它的良好作用,但即使到那时,我们也很少认识到麻烦的根源。
1974 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实行石油禁运之后突然出现的排长队买汽油的现象,和1979 年
伊朗革命后的春夏两季再度出现的同样现象,是最近这方面的显著例子。这两次石油危机,
使原油的进口供应陷入了极度混乱的状态。但这在完全依靠进口石油的日本和西德并没有导
致人们排队买汽油。而在自己生产许多石油的美国却导致了排长队,其原因,也是唯一的原
因,是由于政府部门执掌的法规不允许价格制度起作用。在一些地区,价格被指令控制得过
低,而价格稍高一点本来是可以使加油站有足够的油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的。石油按命令分
配给全国各地,而不是按在价格上反映出来的需求的压力,其结果是在一些地方过剩,而在
另一些地方是缺货和排长队。价格制度的顺利运行——数十年来它保证了每个消费者能够随
自己的便在任何一个加油站不必怎么等待就买到汽油——被一种官僚主义的即兴之作代替
了。
价格在组织经济活动方面起三个作用:第一,传递情报;第二,提供一种刺激,促使人
们采用最节省成本的生产方法,把可得到的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目的;第三,决定谁可以得
到多少产品——即收入的分配。这三个作用是密切关联的。
传递情报
假设,不管是什么原因,对铅笔的需求有所增加——也许是因为出生的孩子多增加了学
生人数。零售商发现铅笔的销路增加了。他们会向批发商定购更多的铅笔。批发商会向制造
商定购更多的铅笔。制造商会定购更多的木料、黄铜、石墨——用于制造铅笔的所有各种产
品。制造商为了使他们的供应者更多地生产这些产品,就得出更高的价钱。较高的价钱会促
使供应者增加他们的劳动力,以便应付增加了的需求。为了得到更多工人,他们就得出较高
的工资或较好的工作条件。这样,就象水波似的愈来愈扩大,把消息传给全世界,知道对铅
笔的需求增加了——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对某种他们生产的东西的需求增加了,他们可
能知道其原因也可能不知道其原因。
价格制度只传递重要的情报,而且只传递给需要知道的人。举例说,木材商并不需要知

9
道,铅笔的需求增加是因为小孩出生得多还是因为有一万四千份政府公文要用铅笔填写。他
们甚至无需知道铅笔的需求增加。他们只需要知道有人愿意为木料出更高的价钱,而且这个
价钱会维持很久,值得去满足这种需求。这两种情报都来自市场价格——前一种来自现时价
格,后一种来自期货价格。
要有效地传递情报,一个大问题是保证每一个能使用这种情报的人得到它,不让那些不
需要它的人把它束之高阁。价格制度自动解决了这个问题。传递情报的人受到一种刺激,去
寻找能使用情报的人,而且他们最后是能够找到的。能够使用情报的人也受到一种刺激去获
得情报,而他们最后也是能够得到情报的。铅笔制造商同卖给他木料的人接触。他总是试图
找到新的供应者,能够提供较好的产品或是要较低的价钱。同样,木材商人同他的顾主接触,
并总是试图找到新的顾主。另一方面,那些眼下不从事这些活动而且将来也不打算从事这些
活动的人,则对木料的价格不感兴趣而予以漠视。
通过价格传递情报,当今由于有组织良好的市场和专业化的消息传送设施,而大为方便
了。看一看《华尔街日报》上每天的行情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且不说许多更专业化
的商业出版物。这些价格几乎是当即反映全世界发生的事情。在遥远的一个主要产铜国家发
生了革命,或是由于其他原因,铜的生产中断,铜的现价会立刻陡涨。要了解熟悉行情的人
估计铜的供应会受多久的影响,你只需要查一下同一版上的期货行情就行了。
即使是《华尔街日报》的读者,大多也只关心少数几种价格。他们可以不管其他的价格。
《华尔街日报》提供这种情报,并不是出于利他主义,也不是因为它认识到这个经济的运行
是何等重要。促使它提供情报的,就是那个它促进其运行的价格制度。它发现,公布这些价
格——即另一套价格传递给它的情报——能增加报纸发行量从而赚更多的钱。
价格不仅把情报从最终的购买者那里传给零售商、批发商、制造商和拥有各种资源的人,
它们还以其他方式传递情报。假定有一处森林失火或是工人罢工,使木材供应减少而木材的
价格上涨,这就告诉铅笔制造商应该少用木料。如果还生产原先那么多铅笔而又不能加价售
出,那就要吃亏。铅笔的产量缩减,会使零售商提高价格,而加价会使使用者把铅笔用得更
短或者改用自动铅笔。使用者用不着知道铅笔为什么涨价,而只需知道铅笔涨价就行了。
阻止价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状况,会妨碍情报的精确传递。私人垄断——由一个生产者或
生产者卡特尔操纵一种特定的商品——就是一个例子。这并不妨碍通过价格制度传递情报,
但它的确歪曲所传达的情报。1973 年石油卡特尔把油价提高三倍,传递了很重要的情报。但
是这个价格所传递的情报并不反映石油供应的突然减少,也不反映关系到未来石油供应的新
技术知识的突然发现,或是别的什么能够确实影响石油和其他能源供应的事情。它只是传递
了这样一个情报:一些国家成功地达成了定价和分销协议。
美国政府对石油和其他能源实行价格管制,妨碍了价格把石油卡特尔的影响精确地传送
给用油者。其结果是,由于不让价格的上涨来促使美国消费者节约石油而加强了石油卡特尔
下一页 尾页 共17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