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自由选择(美)弗里德曼

_3 米尔顿·弗里德曼(美)
自愿的合作来组织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它维护并扩大人类的自由,把政府活动限制在应有
的范围内,使政府成为我们的仆人而不让它变成我们的主人。
第二章控制的专横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关税和对国际贸易的其他限制时,写道:
“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
了。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
用自己产业生产出来的一部分产品向他们购买。”“在任何国家,人民大众的利益总在于
而且必然在于,向售价最廉的人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物品。这个命题是非常明白的,
费心思去证明它,倒是一种滑稽的事情。如果没有这班商人和制造业者自私自利的诡辩
混淆了人们的常识,这亦不会成为什么问题。在这一点上,这班商人和制造业者的利益
与人民大众的利益正相反。”①
斯密的这些话,现在仍然同当时一样正确。在国内和国外的贸易中,从售价最低的地方
购买物品而向出价最高的地方出售物品,是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的。然而“自私自利的
诡辩”却导致出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使我们买卖什么、向谁买卖、以什么条件买卖、雇用谁
或为谁工作、住在哪里以及吃什么、喝什么,总之,所有的一切都受到了限制。
亚当·斯密指责“商人和制造业者进行自私自利的诡辩”。在他那个时代,商人和制造业
者可能是主要的罪人。现在他们有了许多同伙。的确,我们中间几乎没有哪个人不在这一或
那一领域进行“自私自利的诡辩”。用波哥的不朽名言来说:“我们碰到了敌人,就是我们自
己。”我们责备“特殊利益”,但当“特殊利益”关系到我们自己的时候,就不责备了。我们
每一个人都知道,对自己有利的,对国家也有利——因而,我.们.的.“特殊利益”便各不相同。
其最后结果是,各种约束和限制一起向我们涌来,使我们大家的处境如此之糟,以至如果取
消所有这些限制,我们的处境反倒会好一些。为别人的“特殊利益”服务的措施给我们带来
的损失远远大于为我们“特殊利益”服务的措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最明白的例子是国际贸易。某些生产者因关税或其他限制所得到的好处,抵不上给其他
生产者尤其是一般消费大众造成的损失。自由贸易不仅能促进我们的物质福利,而且还能促
进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协调,鼓励国内的竞争。
控制对外贸易会发展成控制国内贸易。它们会同经济活动的各方面交错在一起。这种控
制经常受到辩护,认为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是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更是这样。
把1867 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同1947 年独立后的印度作一比较,我们就能检验出这种观点是
否正确。和其他例子一样,这一比较说明,国内外的自由贸易是贫穷国家改善其人民生活的
最好途径。
近几十年来美国国内越来越多的经济控制,不仅限制了我们利用经济资源的自由,而且
也影响了我们在言论、出版和信仰等方面的自由。
国际贸易
①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第28 和66 页。

19
人们常说,如果经济学家意见不一致,那就一定是坏的经济政策;相反,如果所有经济
学家意见一致,那就一定是好的经济政策。经济学家确实时常意见不一,但就国际贸易来说,
情况却不是这样。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不管在其他问题上思想立场如何,在国际贸易
这一问题上却几乎一致认为,自由贸易最符合各贸易国和整个世界的利益。可是各国都征收
关税。仅有的几个较为重要的例外是:1846 年废除谷物法后英国将近一个世纪的自由贸易、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三十年的自由贸易和今天香港的自由贸易。美国在整个十九世纪一直征收
关税,二十世纪,特别是1930 年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后,美国进一步提高了关
税。有些学者认为,这个法案加重了大萧条的严重程度。自那时以来,通过签订一系列国际
协议,关税有所削减,但目前仍然很高,也许高于十九世纪的水平。由于国际贸易中的项目
种类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现在无法作精确的比较。
同以往一样,现在仍有许多人支持征收关税,并美其名曰是为了“保护”国内工业。钢
铁生产者和钢铁工人工会要求限制从日本进口钢材。电视机生产者及工会则疏通国会议员,
试图用“自动协议”的办法限制从日本、台湾或香港进口电视机和电视机零件。纺织品制造
商、鞋类制造商、养牛业者、制糖业者和无数其他的人也都抱怨受到了来自外国的“不公平
的”竞争,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他们。当然,没有哪一个集团在赤裸裸的自我利益的
基础上提出这种要求。每个集团都讲“总的利益”,讲维持就业或加强国家安全的必要性。近
来,在这些传统的主张限制进口的理由之外,又增加了另外一条理由,就是需要加强美元对
马克或日元的地位。
实行自由贸易的经济理由
历来很少听到的是消费者的呼声。近年来,所谓消费者特殊利益集团越来越多。但是,
任你查遍报章杂志或是国会作证记录,也找不到任何记载,表明他们发起过对关税或其他进
口限制的集中攻击,尽管消费者是这种限制的主要受害者。我们将在第七章里看到,那些自
称为消费者说话的人,关心的是别的事情。
个别消费者的呼声,在工商业者及其雇员的一片“自私自利的诡辩”的吵嚷声中被淹没
了。结果是把问题严重歪曲了。例如,主张征收关税的人认为,创造就业机会本身就是一个
可取的目标,不管受雇者干些什么,而且认为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这显然是错误的。如果
我们需要的只是工作,我们可以创造任何数目的工作——例如,让人挖坑再填上,或者做其
他无用的事。工作有时候自身就是酬报。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我们为取得我们所需要的
东西付出的代价。我们真正的目的不光是要有工作,而且要有生产性的工作——那些意味着
将有更多的货物和劳务供消费的工作。
另外一个很少受到驳斥的谬论是,出口好,进口不好。实际远非如此。我们并不能吃、
穿或享受输出的货物。相反,我们可以吃中美洲的香蕉,穿意大利的鞋,开德国的车,并在
日本产的电视机上欣赏节目。我们从对外贸易中得益的是输入。出口是我们为进口付出的代
价。正如亚当·斯密非常清楚地看到的那样:一个国家的公民如果能为出口换回尽可能多的
进口,或者为进口支付尽可能少的出口,那就可以从中得到好处。
我们所使用的使人产生误解的字眼,反映了我们的一些概念性错误。“保护”实际上意味
着剥削消费者。“贸易顺差”的实际意义是出口超过进口,也就是说输出货物的总值超过输入
货物的总值。在自己家里,你一定愿意少付多得,而不是相反,可是在对外贸易中,这却被
称作“收支逆差”。
支持关税的一个最得人心的论据,是所谓需要保护美国工人的高生活水平,使之免遭日
本、朝鲜或香港的工人的“不公平的”竞争,因为这些工人愿意为低得多的工资工作。这个
论据错在哪里,难道我们不想保护我国人民的高生活水平吗?
这个论据的错误,在于滥用“高”工资和“低”工资这些字眼。高工资和低工资的真正
含义是什么?美国工人得到的是美元;日本工人得到的是日元。怎么比较以美元支付的工资
和以日元支付的工资呢?一美元合多少日元,它们之间的汇率由什么来决定?

20
让我们来看下面这样一种极端的情况。先假设一美元合三百六十日元。这是多年间的实
际汇率。按这个汇率,假定日本人能够比我们在美国花比较少的美元生产和销售各种东西—
—电视机、汽车、钢铁以至大豆、小麦、牛奶和冰淇淋。如果实行国际自由贸易,我们将试
图从日本购买我们的所有货物。也许这就是为关税辩护的人们所描绘的那种极端可怕的情景
——日本货泛滥成灾而我们什么也卖不出去。
在吓得不知所措以前,先来进一步分析一下。我们怎样来偿付日本人呢?我们将给他们
美钞。他们拿了这些钞票将干什么,我们上面假定,按三百六十日元对一美元的汇率,什么
东西都是在日本便宜,因此在美国市场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他们想买的。如果日本出口商愿
意把美钞烧了或是埋了,那于我们就太好了。我们可以用这些能够大量地很便宜地制造出来
的绿票子换得各种货物。我们将有一种能够想得出来的最了不起的出口工业。
自然,日本人事实上不会把有用的货物卖给我们,换取无用的票子去烧掉或埋掉。他们
同我们一样,想为他们的工作得到一些实在的报酬。如果按三百六十对一的汇率,所有的货
物在日本比在美国便宜,出口商将试图卖出他们手中的美元,将试图按三百六十对一的比价
卖掉它们,以购买便宜的日本货。但是谁愿意收购美元呢,不仅日本出口商想卖掉美元,日
本的每一个人都会这样。如果三百六十日元能够在日本比一美元在美国多买到每一种东西的
话,那么,没有一个人会愿意拿三百六十日元换一美元。出口商发现没有人愿意按三百六十
对一的比价买进美元,就会少要一些日元。于是美元的日元牌价就会下跌——跌至三百比一,
或二百五十乃至二百比一。反过来说,要购买一定数量的日元,需付越来越多的美元。日本
货是以日元标价的,所以它们的美元标价会涨。反之,美国货是以美元标价的,因此,日本
人用一定数额的日元得到的美元越多,对日本人来说,美国货的日元标价就越便宜。
美元的日元标价,将一直下跌到日本人从美国购买的货物的美元价格基本上等于美国从
日本购买这些货物的美元价格为止。按那个价格,每个想用美元购买日元的人,都会找到愿
意卖出日元换取美元的人。
自然,实际情况要比这个假设的例子复杂。参加贸易的是许多国家,而不仅仅是美国和
日本,而且贸易常采取迂回的方式。日本人可能把他们赚得的一些美元花在巴西,巴西人又
把它用在德国,德国人又花在美国,总之,实际情况无比错综复杂。但原则是一样的。不管
在哪个国家,人们要美元总是为了购买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为了囤积。
另外一个复杂情况是,美元和日元并不只是用于购买货物和劳务,还用来投资和送礼。
整个十九世纪,美国几乎每年都有国际收支逆差,但这种贸易逆差却给每个人带来了好处。
外国人想在美国投资。例如英国愿意向我们输出货物,以换取纸片——不是美钞,而是些保
证过些日子连本带利偿还借款的债券。英国人愿意送货物给我们,因为他们认为这种债券是
好的投资。一般说来,他们是对的。因为同其他方法相比,他们从这种积蓄中得到的报酬比
较高。而我们也得到了好处,外国投资使我们能够比完全依靠自己的积蓄发展得更快。
二十世纪,情况发生了逆转。美国的公民发现,他们向外国投资可以得到比在国内投资
更高的报酬。结果,美国把货物送出国外,换取债务凭证,即债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
国政府以马歇尔计划和其他援助计划的形式给外国送礼。我们把货物和劳务送给外国,以表
示我们确实是在促进世界的和平。除政府的馈赠外,还有私人的礼物,如慈善团体开展的活
动、教会资助的传教活动、个人对国外亲戚朋友的资助等。
这些复杂情况并不改变上述假设的极端情况所说明的结论。在现实世界里,象在假想的
那个世界里一样,只要美元的日元标价或马克标价或法郎标价是在自由市场上由自愿的交易
决定的,就不会发生收支差额的问题。说美国高工资工人作为一个整体会受到外国低工资工
人的“不公平的”竞争,这话是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自然,某一部分工人可能因为国外
制造出了新产品或改进了产品或是外国生产者能够更便宜地生产某些产品,而受到损害。但
这同其他美国公司制造出了新产品或改进了产品或是发现了更节省成本的生产方法而给某一
部分工人带来的影响,并无区别。实际上这就是市场竞争,正是依赖于市场竞争,美国工人
的生活水平才得以提高的。我们若想从一种生气蓬勃的、充满活力的、富于创造性的经济制

21
度中得到好处,就必须认识到运动和调整的必要性。使这种调整进行得轻松些,也许是可取
的,我们为此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实行失业保险等。但我们在努力达到这个目标的时
候,不应破坏制度的适应性。破坏制度的适应性,无异于杀鸡取蛋,自绝生财之道。不论我
们做什么,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对国内外贸易一视同仁。
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我们开展对外贸易有利可图?当前美国工人的生产率要高于日本工人
的生产率。究竟高多少难以确定,每人的估计不一样。我们暂且假设高一半。那么平均说来,
美国工人的工资可以买到的东西就应该是日本工人的一倍半。让美国工人来做任何事情,如
果效率达不到日本工人的一倍半,就是浪费。用一百五十多年前创造的经济行话来说,这就
是所谓相.对.有.利.条.件.原.则.。即使我们生产每种东西都比日本人更有效率,我们也不应样样都
生产,这样做是不上算的。我们应当集中搞那些我们最内行的事,那些最能发挥我们优越性
的事。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位律师会打字,比他的秘书快一倍,他就应当把这个秘书解雇
而自己打字吗?如果这位律师打字比他的秘书强一倍,而干律师工作强五倍,那么他搞法律
事务,让秘书去打字,他们的生活都会过得更好。
另一个“不公平的竞争”的根源据说是外国政府向它们的生产者提供补贴,使他们能够
在美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假定一个外国政府提供这样的补贴(无疑,有些政府正是这
样做的),受损失的是谁,得好处的又是谁,外国政府为了提供补贴,就得向公民征税。出钱
补贴的是这些公民,得益的是美国消费者。他们得到便宜的电视机或汽车或是别的什么得到
补贴的东西。我们应该抱怨这种反过来的外国援助计划吗,我们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或后来
的援外计划把货物和劳务送给别国作为礼物是高尚的,难道外国以低于成本的价钱把货物和
劳务卖给我们,以这种间接形式送礼就不光彩了吗?倒是外国公民应该抱怨。为了美国消费
者的利益和本国受到补贴的工业的业主和工人的利益,他们必须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无疑,
如果外国政府突如其来地或毫无一定规律地提供补贴,会给美国国内生产同样产品的工业的
业主和工人造成不良影响。然而这是做生意通常要冒的危险。企业决不会抱怨使它发横财的
不平常事件或意外事件。自由企业制度就是一个赢.利.和赔.钱.的制度。正如前面指出过的,任
何用来缓和调整以适应突然变化的措施,都应该对国内和国外贸易一视同仁。
总之,混乱很可能是暂时的。假定由于某种原因,日本决定大量补贴钢铁工业。如果不
增加关税或施行限额,输入美国的钢铁会急剧增加。这将使美国国内的钢铁价格下跌,迫使
钢铁生产者减产,造成钢铁业的失业。另一个方面,钢铁制品的价格则可能下降。买这些产
品的人将有多余的钱可用来买别的东西。对其他东西的需求会增加,生产这些东西的企业的
就业人数也会增加。自然,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吸收现在失业的钢铁工人。但是其他工业里原
来失业的工人将有工可作,能抵消这种影响。总的就业人数不一定会减少,而由于钢铁业不
再需要的工人可以用来生产别的东西,生产将会增加。
这种由于片面地看问题而产生的谬见,同样表现在有些人为了增加就业而要求征收关税
的行动上。譬如说对纺织品征收关税,国内纺织业的就业和产量会增加。但是,外国生产者
不能在美国出售他们的纺织品,他们赚得的美元就会减少。赚得的美元减少,他们能花在美
国的钱也就随之减少。因而进口减少多少,出口也会减少多少。纺织业的就业人数会增加,
但出口工业的就业人数会减少。而工人转移到生产效率低的部门去,会使总产量减少。
说国内钢铁业兴旺是国防所必需,这种国家安全论也没有更多根据。国防的需要只占用
美国国内用钢量的一少部分。而且不可想象,钢铁的完全自由的贸易会毁掉美国的钢铁业。
由于接近材料和燃料的来源,接近市场,只会有利于保障国内相对巨大的钢铁工业。的确,
由于需要应付外国的竞争而不是受到政府的壁垒的掩护,很可能造就一个比我们现有的更为
强大和有效的钢铁业。
假定那不可能发生的事果真发生了,假定确实到国外去买全.部.我们需用的钢更来得便宜。
也还有其他办法确保国家安全。我们可以囤储钢铁。这很容易,因为钢铁占地方较少而且不

22
会腐烂。我们可以封存一些钢厂,就象封存船只一样,需要时再启用。无疑还可以有别的办
法。钢铁公司在新建一座钢厂以前,先研究几种不同的方案,以选择最优、最经济的厂址,
然而钢铁业以国家安全为理由提出那么些补贴的要求,却从未说明采用其他方法来保障国家
安全要花费多少。除非他们能说明,我们可以肯定国家安全论是工业的自我利益的饰词,而
不是补贴的正当理由。
无疑,钢铁业的经理们和钢铁工人工会人员提出国家安全的论据是真诚的。真诚这种德
性被估价得太高了。我们都能够说服我们自己,相信对我们好的对国家也好。我们不应当埋
怨钢铁生产者提出这种论点,而应怪我们自己相信了它。
说我们必须保卫美元,我们必须不让它同其他货币——日元、西德马克或瑞士法郎——
的比价跌落,这个论点怎么样?这完全是一个人为制造出来的问题。如果外汇率是在自由市
场上决定,它就会定在收盘时的比率。这样产生的美元对譬如说日元的比价,可能暂时跌到
合理的水平以下,低于按美元算的美国货和按日元算的日本货的相对成本。要是这样,这就
会给予注意到这个情况的人一种刺激去买进美元,留存一些时候,等其比价上升来获利。由
于降低了出口到日本的美国货的日元价格,就会刺激美国出口;由于抬高了日本货的美元价
格,就会减少从日本的进口。这些发展会增加对美元的需求而纠正开始时过低的比价。美元
的价格,如果是自由确定的话,就同所有其他的价格一样,起同样的作用。它传递情报,提
供促使根据情报采取行动的刺激,因为它影响进入市场的人的收入。
那为什么对美元的“疲软”生那么大气?为什么反复发生外汇危机?原因很可能是因为
外汇兑换率不是在自由市场上决定的。各国政府的中央银行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来影响其
货币的价格,在这一过程中,它们损失了它们公民们的巨额的钱(就美国来说,从1973 年到
1979 年初,损失了将近二十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它们阻止了这一套重要的价格起其应有
的作用。它们并没有能够阻止基本的经济因素对汇率最后产生影响,但却能够使人为的汇率
维持很长时间。其后果是妨碍了适应基本因素的逐渐的调整。小的混乱累积成了大的混乱,
最后发生一场严重的外汇“危机”。
为什么政府要干预外汇市场,因为汇率反映国内政策。美元比日元、西德马克和瑞士法
郎弱,主要是因为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比其他国家高得多。通货膨胀意味美元在国内能购买的
东西越来越少。它在国外能购买的东西也少了,这有什么奇怪呢,日本人、德国人或瑞士人
不愿意按从前的比价兑换美元,这不是很自然的事吗,但政府也象我们当中的一些人一样,
总是费尽心机试图掩盖或抵消它们自己的政策造成的恶果。所以一个通货发得过多的政府就
试图操纵汇率。当它失败的时候,就把国内通货膨胀归咎于汇率的下跌,而不承认正好相反
的因果关系。
几世纪来,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各种论文书籍浩如烟海,主张征收关税的,只有
三个论点在原则上还多少站得住脚。
第一个就是刚才提到过的国家安全论。虽然这个论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征收某些特定关
税的饰词而不是真正站得住脚的理由,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有时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确实
需要维持一些不经济的生产设备。如果我们已不是在讨论理论上是否可能的问题,而是在某
种情况下确认为了加强国家安全有必要征收关税或对贸易实施其他限制,那就得比较一下采
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特定目标的代价,并确立至少表面上是确凿的证据,证明征收
关税是代价最低的方法。但实际上却很少有人作这种比较。
第二个是“婴儿工业”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他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提出过
这个论点。据说,有一种潜在的工业,一旦建立并在其痛苦的成长时期得到帮助,就能够在
世界市场上平等地进行竞争。据说,暂时征收关税是有道理的,是为了保护那处在襁褓中的
潜在的工业,使它能长大成人,能自立地发展。即使那工业在建成后真正能成功地竞争,那
也不能说明开始的时候征收关税是有道理的。就消费者来说,只是在一种情况下值得在开始
时去补贴(他们用征收关税实际上做的事)那种工业,即他们往后通过某种方式,至少能收
回补贴,例如使该工业产品的价格低于世界水平,或由于拥有这个工业而得到好处。但在这

23
种情况下,补贴就是必需的吗,如果不提供补贴,最先进入那个工业的企业家开始时遭受的
损失就真的得不到补偿了吗?归根结底,大多数公司在兴起时,头些年都要蚀本。它们进入
一门新的工业是这样,进入一门已有的工业也是这样。也许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对于整个社
会来说值得给予最初的投资,但最初的加入者遭受的损失却不能得到补偿。但推敲起来,其
实并非如此。
婴儿工业论是一种烟幕。那所谓的婴儿老也长不大。一旦征收关税,就难再予以取消。
而且,这个论点很少用来为真正还没有生下来的婴儿说话,这种婴儿要是能得到暂时的保护,
本可以生下来并生存下去的。没有人为它们说话。这个论点用来主张征收关税,是为了那些
颇上了些年纪的婴儿,他们已经能够施加政治压力了。
第三个不能立即排除的主张征收关税的论点是“以邻为壑”论。一个国家如果是一种产
品的主要生产者,或者能够联合一些别的生产者一起控制大部分生产,可能利用它的卖主独
家垄断地位抬高产品的价格(石油输出国组织就是当前的一个例子)。这个国家可以并不直接
提价,而是间接地通过对产品征出口税——出口关税。它本身得到的好处可能抵不过其他国
家的损失。但从本国的观点看,可以有所得。同样,一个国家如果是一种产品的主要购买者
——用经济学行话来说就是拥有买主独家垄断力量——它可能通过同出售者讨价还价强使他
们接受过低的价格,从中得到好处。一个办法就是对这种产品征收进口税。出售者净得的是
减去了关税的价钱,这就是为什么征收进口税相当于以低价购买。事实上关税是外国人付的
(我们想不出一个实在的例子)。实际上,这种民族主义的办法很可能会促使其他国家进行报
复。此外,就婴儿工业论来说,实际的政治压力产生的关税结构,事实上既不利用卖主独家
垄断地位,也不利用买主独家垄断地位。
第四个论点,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提出来而迄今被重复着的,是说自由贸易,要是所
有其他国家都实行的话,会是件好事,但只要其他国家不实行自由贸易,美国也就无法实行
自由贸易。这个论点,无论从原则上或在实践上都完全站不住脚。其他国家对国际贸易施加
限制的确于我们有损,但那也损害它们自己。撇开上面谈过的三种情况不说,如果我们反过
来也实施限制,我们只会给我们自己增加损失,也损害它们。竞相虐待绝不是处理敏感的国
际经济政策的良方!这种报复行动不但不会使其他国家减少限制,相反,只会招致更多的限
制。
我们是一个大国,是自由世界的领袖。我们不应当要求香港、台湾规定纺织品的出口限
额,以“保护”我们的纺织工业,而让美国的消费者和香港、台湾的中国工人吃亏。我们大
谈自由贸易的好处,同时却运用政治经济力量使日本限制钢铁和电视机的出口。我们应当单
方面走向自由贸易,不是一下子,而是经过一个时期,例如五年,按照事先宣布的速度进行。
很少有什么我们能够采取的措施,能比完全自由贸易更能促进国内和国外的和平事业。
我们不应该以经济援助的名义赠款给外国政府,同时又对它们出产的东西施加限制,而应该
采取一种一贯的和有原则的立场,因为赠款会促进社会主义,施加限制会妨碍自由企业的发
展。我们可以告诉全世界:我们信仰自由并愿意实行。我们不能强迫你们实行自由。但我们
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为一切人提供充分的合作。我们的市场对你开放,没有关税或其他限制。
你能够并愿意卖什么,就来这里卖好了,你能够并愿意买什么,就来这里买什么好了。这样,
个人之间的合作就会成为世界范围的和自由的合作。
实行自由贸易的政治理由
相互依赖是当今世果上到处存在的特点;在经济领域本身,相互依赖存在于一套价格和
另一套价格之间、一个工业和另一个工业之间、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之间。在更广泛的社
会内,它存在于经济活动和文化、社会、慈善活动之间。在社会组织中,它存在于经济安排
和政治安排之间、存在于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之间。
在国际领域中也是一样,经济安排和政治安排交错在一起。国际自由贸易哺育不同文化
和制度的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正如国内自由贸易哺育不同信仰、态度和利益的个人之间的

24
和谐关系一样。
在一个自由贸易的世界上,就如在任何国家的自由经济中一样,交易在私有的实体——
个人、企业、慈善机构——之间进行。任何交易的条件,都由参加各方协议。除非各方都相
信他们能从交易中得到好处,否则就做不成交易。结果,各个方面的利益取得了协调。普遍
存在的是合作而不是冲突。
政府一插手,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一个国家里,企业从它们的政府那里谋求补贴,或
者是直接的,或者以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的形式。它们将诉诸政治压力来使其他企业受到损
失,规避威胁它们的利润以至生存的竞争者的经济压力。一国政府为了本国企业的利益进行
干预,导致其他国家的企业向它们自己的政府寻求援助,来对抗外国政府采取的措施。私人
之间的争议变成了政府之间的争议。每一次贸易谈判成了政治事件。政府高级官员乘坐喷气
式飞机到世界各地去参加贸易会议。摩擦越来越大。各国人民对会议结果感到失望,感到自
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结果,普遍存在的是冲突而不是合作。
从滑铁卢到第一次世果大战的那一百年提供了一个显明的例子,说明自由贸易会对国家
之间的关系产生多么良好的影响。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那一百年里,它实行
了几乎完全自由的贸易政策。其他国家,尤其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各西方国家,也采取了同样
的政策,也许在形式上稍微有些不同。人们大体上都能按相互同意的条件,同任何人自由买
卖,不管是住在哪里,住在同一个国家或不同国家,没有什么两样。也许使我们在今天更感
觉惊奇的是,人们可以自由地在整个欧洲旅行,或在世界大部分其他地方,不需要护照,也
不受那重复的海关检查。他们可以自由移居,在世界大部分地方尤其是美国,可以自由入境
并成为居民和公民。
结果,从滑铁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那一百年,成了人类历史上西方国家之间最和平的
时代。在这期间,只有过一些小战争,最著名的是克里米亚战争和普法战争。自然还有美国
国内的大内战,它本身就是美国背离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而实行奴隶制的结果。
在现代世界上,关税和与此相类似的对贸易的其他限制,变成了国家之间发生摩擦的一
个根源。但带来巨大麻烦的根源,却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当年的集体主义国家如希特勒的
德国、墨索里尼的意大利、佛朗哥的西班牙和现在的共产党国家如苏联及其卫星国和中国,
都对经济进行干预。关税之类限制歪曲价格制度传递的信号,但至少还让个人有对这些信号
作出反应的自由。集体主义的国家引入了影响深远的控制成分。
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公民同集体主义国家的公民之间,不可能进行完全的私人交易。有一
方必定得由政府官员为代表。政治考虑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实行市场经济的政府容许其公
民尽可能直接地同集体主义的政府作交易,摩擦可以减少。要想用贸易作为政治武器或用政
治措施作为手段来增加同集体主义国家的贸易,那只会使不可避免的政治摩擦变得更厉害。
国际自由贸易和国内竞争
国内竞争的规模同国际贸易安排有密切关系。十九世纪后期,公众反对“托拉斯”和“垄
断”的呼声导致建立了州际商业委员会并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这个法案后来受到许
多其他立法行动的补充,来促进竞争。这些措施产生了很混杂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它们增
加了竞争,但在另一些方面又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但是,即使这些措施完全达到其发起人的预想,也不能象取消国际贸易的一切限制那样,
保证有效的竞争。在美国,虽然仅仅存在三大汽车生产者,而且其中之一已濒于破产,但这
却对垄断价格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如果让全.世.界.的汽车生产者都来同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
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竞争美国的买主,那垄断价格的幽灵肯定会消失。
其他方面也是这样。没有政府以关税或其他办法公开和暗中的帮助,在一个国家里是很
难确立垄断地位的。在世界范围,这更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德比尔公司对钻石的垄断,是
我们所知道的唯一看来成功的例子。我们不知道还有别的能没有政府的直接帮助而维持很久
的垄断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及早先的橡胶和咖啡卡特尔也许是受到政府帮助的最突出的

25
例子。但是大多数这类由政府主持的卡特尔都维持不了多久。它们在国际的竞争压力下垮台
了——我们相信石油输出国组织也会是这个下场。在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世界上,国际卡特
尔会更快消失。即使在贸易受到限制的世界上,美国也能够通过实行自由贸易(必要时单方
面实行),来基本上消除国内的大垄断集团带来的威胁。
中央经济计划
在不发达国家旅行,我们一次又一次得到深刻的印象,那些国家的知识分子和许多西方
知识分子所认为的事实同事实本身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差异。
各地的知识分子都想当然地认为自由企业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是用来剥削人民大众的
办法,而中央经济计划是未来的潮流,会把他们的国家推上迅速发展的道路。前不久,一位
美国人批评印度的中央计划搞得过细,对此,一位很富有的而且文化修养极高的著名印度企
业家——他实际上正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讽刺的那种大腹便便的资本家——进行了反驳。他明
确告诉我们,象印度这样穷的国家的政府,只有控制进口、国内生产和收入的分配,也就是
说,在所有这些使他发财致富的领域,授予他特权,才能保证社.会.的需要优先于个人的自私
的需要。他只不过是重复印度和其他地方的教授和知识分子的见解而已。
事实本身与这种见解大不相同。凡是个人自由的成分较大,普通公民的物质享受在某种
程度上有所增加,人们普遍对未来的发展抱有信心的地方,我们总是发现其经济活动主要是
通过自由市场组织的。凡是国家严密控制其公民经济活动的地方,也就是说,凡是详细的中
央经济计划统治一切的地方,那里的普通公民就受到政治的束缚,生活水平低下,无力掌握
自己的命运。国家可能兴旺,可能开创不朽的功业,但普通公民成了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
收入仅够维持他们适度的生产。
最明显的例子是东西德的对比。那本是一个整体,战争把它分成了两部分。居住在两边
的人属于同一血统、同一文明,具有同样水平的技术和知识。哪一部分兴旺了,哪一部分不
得不用墙来把它的公民关在里面,哪一部分今天必须用武装警卫并借助猛犬和地雷来对付那
些勇敢而绝望的公民,他们宁愿冒生命的危险要离开他们的共产主义天堂,投向墙那边的资
本主义地狱。
在墙的一边,街道灯火辉煌,商店里满是熙熙攘攘、兴高采烈的人群。一些人在购买来
自全球的货物。另外一些人奔向众多的电影院和其他娱乐场所。他们可以自由地买到表达各
种意见的报章杂志。他们可以互相或同陌生人交谈任何问题,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各种见解。
走上几百步,排上一小时的队,填好表格,领到要交回的通行证,你就可以象我们那样去到
墙的另一边。那里,街道是空荡荡的;城市灰色而苍白;商店的橱窗毫无生气;建筑物表面
积满了污垢。三十多年了,战争的破坏还没有修复。在东柏林短暂的访问期间,我们发现,
洋溢着欢乐气氛的唯一地方是娱乐中心。在东柏林呆上一小时就足以理解为什么当局要修建
那堵墙了。
西德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被打败和被摧残的国家变成欧洲大陆上经济最强大
的国家之一,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是自由市场创造的奇迹。当时德国的经济部长是个经济
学家,名叫路德维希·艾哈德。1948 年6 月20 日是星期天。在这一天,他下令发行一种新
的货币,就是今天的西德马克,同时取消了差不多所有对工资和物价的管制。正如他常说的
那样,他之所以在星期天采取行动,是因为法、美、英占领军当局星期天不办公。他深信,
要是在其他日子采取行动,那些对管制抱赞同态度的占领军当局准会取消他的命令。他的措
施象是具有魔力。几天之内,商店里便摆满了货物。几个月之内,德国的经济就活跃起来了。
即便是两个共产党国家苏联和南斯拉夫,也形成了类似的对比,虽然不那么极端。苏联
是严格地由中央控制的。它没有完全取消私有财产和自由市场,但它尽可能地限制它们的范
围。开始时,南斯拉夫走同样的道路,但在铁托同斯大林的俄国破裂之后,它急剧地改变了
它的路线。它仍是共产主义的,但谨慎地实行分散化并运用市场力量。大部分农田归私人所
有,其产品可以在比较自由的市场上出售。私人可以经营雇工不超过五人的小企业。小企业,

26
特别是手工业和旅游业方面的小企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大企业是工人合作社——一种效率不
高的组织形式,但至少使个人能在一定程度上肩负责任并发挥主动精神。南斯拉夫的居民是
不自由的。他们的生活水平比邻国奥地利或其他西方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低得多。然而,南
斯拉夫还是给从俄国去的有观察力的旅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较之下它是天堂。
在中东,尽管以色列宣布的是社会主义的哲学和政策,并且政府广泛地干预经济,但它
仍然具有强有力的市场因素,这主要是对外贸易在以色列的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产生的间接
后果。它的社会主义政策妨碍了它的经济成长,但是它的公民比起埃及的来,享有更多的政
治自由和高得多的生活水平。埃及的政治权力更比以色列集中得多,其经济活动受到的控制
也要比以色列严格得多。
在远东,马来西亚、新加坡、朝鲜、台湾、香港和日本,都广泛地依赖私人市场,因而
都很兴旺发达。它们的人民充满希望,经济正在迅猛发展。最好的衡量标准是,七十年代后
期,这些国家平均每人的年收入,最低的约达七百美元(马来西亚),最高的约达五千美元(日
本)。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共产党中国都严重依靠中央计划,因而都经历
了经济停滞和政治压制。这些国家平均每人的年收入不到二百五十美元。
主张中央经济计划的知识界人士曾经为毛的中国高唱赞歌,可没想到毛的继承人则大讲
中国的落后并埋怨在过去二十五年里没有取得进步。他们所设想的促进现代化的措施之一,
就是让物价和市场起比较大的作用。同在南斯拉夫一样,这种策略将使中国当前低下的经济
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只要对经济活动仍保持严格的政治控制,私有财产仍受严密限制,这
种提高就将大大受到限制。而且,即使是在这样有限程度上放出个人积极性的妖怪来,也会
引起政治问题,迟早大概会产生反应,导致更大的独裁。另一种结果,共产主义垮台,被市
场制度所取代,看来远不那么可能,虽然作为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我们并不完全加以排
除。同样,一旦年迈的铁托元帅去世,南斯拉夫将经历政治上的不稳定,可能产生反应,导
致更大的独裁,或者远不那么可能的,导致现存集体主义的安排的破产。
值得更详细地考察的一个特别显明的例子,是印度和日本之间的对比——印度在1947 年
独立后最初三十年的经历,和日本在1867 年明治维新后最初三十年的经历。经济学家和社会
科学家一般说来很难象物理学家那样作有控制的实验,这种实验在验证假设上是极其重要的。
但是,在这里,经验产生的一些东西,很接近于有控制的实验,我们能够用以检验经济组织
方法上的差别的重要性。
中间相隔八十年。但在所有其他方面,在我们拿来比较的开始时期,两国的情形很相象。
两者都有古老的文明和发达的文化。两者都有高度结构化的人口。日本是封建结构,有大名
(即领主)和农奴。印度是严格的等级制,按照英国人“排定的等级”,最上面是婆罗门,最
底下是贱民。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