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把时间当作朋友

_9 李笑来(当代)
关系。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花费大量的笔墨讲述了一次
自己听课的经历。
..不久前,我去听过一位知名人士演讲,是关于我特别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我
本人对此早有涉猎与思考。那位演讲者开口不久, 我就意识到他绝非等闲之辈,
随时说出来的都是真知灼见,并提供了大量具体生动的事例。我听得格外用心,
他讲了大约一个半钟头,我听得满头大汗,拼命记着笔 记。他讲的内容丰富而
深刻,我估计自己能吸收的顶多不到一半,但已经是受益匪浅了。
演讲结束后,听众们都去参加茶会。我在茶会会场的文化人士之间走来走去,倾
听他们的感受和意见。我发现多数人都对演讲失望,他们慕名而来,却感觉毫 无
收获。他们不理解演讲的大部分内容,认为演讲者不是他们希望的那种一流的演
说家。一位女士甚至说,“他到底讲了什么?他没说出什么有价值的内容啊!”
旁 边的人也纷纷点头,对他的话表示同意。

我无法赞同他们的看法。(差异可能在于)我对他的演讲题目很感兴趣,希望通
过倾听演讲提高我的认知。我愿意思考演讲者的一字一句,认可他为演讲而做的
努力,我也愿意为心智的成熟付出努力..
不得不承认确实有些老师非常不入流,但是,正如我们去书店买书一样,怎么可
能买回来的每本书都最精彩呢?就算那些精彩的书中,又怎么可能一字千金、 字
字珠玑呢?事实上,买回来的一本书里,哪怕有一句话给我们带来惊喜,带来思
考,带来改变,就已经值回书价了。所以,有些时候,要注意自己的心态。有一
则 关于佛印禅师和苏东坡坐禅的对话,说的是同样的道理。
有一天,佛印禅师教苏东坡坐禅。两个人对坐了一会儿,苏东坡头脑一转,问佛
印禅师道:
“你看我坐着,像个什么?”
“像一尊佛!”佛印禅师心平气和地答道。
当苏东坡正感到得意的时候,恰巧佛印禅师又反问苏东坡道:
“你看我像什么?”
苏东坡以为抓到机会了,答道:
“像一堆牛粪。”
苏东坡回家之后,告诉他的妹妹苏小妹自己是如何羞辱了佛印。
那里知道小妹听了,却摇摇头,叹口气,对他说道:
“哥哥!你又输了!佛印师父心里想的是佛,所以他看你像一尊佛,哥哥你心里
想的是牛粪,所以你看师父像一堆牛粪。师父嘴里走出一尊佛,哥哥你嘴里拉出
一堆牛粪。”
我曾经这样嘲弄过某些老师:
有些人并没有进化完整。可他们竟然当了老师。无法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大
猴子在教一群小猴子——可以想象的是那些少数实际上有潜力将来进化成人的
小猴子要遭受多少折磨?!
可是,如果你恰恰是那个被折磨的有潜力的小猴子,一定要听从我的劝告:
首先,那些老猴子,大猴子,还有注定永远是猴子的小猴子,如果在折磨你,实
际上真的不是故意的。
其次,那些老猴子,大猴子,还有注定永远是猴子的小猴子,其实根本无法阻碍
你进化,除非你愿意被他们阻拦,最终变得跟他们一样。
最后,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你这一生无论在哪里,什么层面上,都必然会遇到无
数老猴子,大猴子,还有注定永远是猴子的小猴子。
别害怕,最终你也会制造个小猴子出来,然后就看你自己究竟是什么了。

所以,遇到猴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憎恨或者厌恶,放弃自我进化的权利和
意愿,最终至死只不过是个猴子。另外,千万要记住,即便是猴子,也有非常正
确的时候。
05月 19, 2008 | 把时间当做朋友
留言/评论
共有5条留言
1. 李笑来 on 06月 10th, 2008
谢谢,改过。
2. 周 on 06月 10th, 2008
拼命记者笔记。应该是拼命记着笔记吧
3. 李笑来 on 06月 8th, 2008
谢谢你们..
4. zhang on 06月 8th, 2008
《少有人走的路》的引用中的一句”我去听过意味知名人士演讲”, 是
不是把‘一位’打错成‘意味’ ?
5. 匿名 on 06月 6th, 2008
“这些老师改被大屁股” 打错了
4.e 学会考试
几乎没有人不憎恨考试。因为,考试最终只有两个化身,要么是通行证,要么是
拦路虎。没有人喜欢拦路虎。不喜欢有很多形式:惧怕考试,讨厌考试,或者反
过来,嘲弄考试。
其实人人都喜欢通行证,尤其是只有少数人才有通行证的时候。其实,这世界有
很多路可以到达你要的幸福,可是每条路上都需要通行证。只不过,除了考试 之
外,通行证还有很多形式,常见的比如金钱,权势;不那么常见的比如美貌,才
华,或者体制外的艰苦奋斗;更罕见的比如中个六合彩什么的。

我在新东方教了六年的托福考试,某种意义上彻底改变了我曾经对考试的态度。
六年的时间,在特殊的环境里,使我有机会目睹几万名为了获得通行证而前仆后
继挣扎的人的辛苦挣扎,也见证了通行证的宝贵——最终只有10%的人获得通行
证。
有的时候改变态度确实能够改变世界。至少,你去改变你的态度,你就会发现你
的世界改变了。如果,你冷静衡量你自己的资源,发现你必须通过考试的方式 获
得通行证的话,那么,你最好从今天开始热爱考试。某个考试或许很愚蠢,但,
某个考试很愚蠢的这个事实,有的时候会证明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连这样愚蠢
的 考试都无法通过的话,那么愚蠢的不仅仅是考试本身。
热爱考试的理由很简单,它是通行证,它意味着机会,其他没有此通行证的人无
法获得的机会。虽然有些人也许会用其他方式获得那个什么机会,但,既然你 没
有其他方式,就不要抱怨——反正抱怨没用。抱怨最浪费时间,即便抱怨得正确。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这个社会确实不公平,你要是抱怨一下当然没什么不对 的。
可是,抱怨不仅要花费时间,还会引发负面情绪,使你丧失斗志。同时,仅仅抱
怨本身不会改变任何事实。与其浪费时间抱怨不公平,还不如花时间做些真正能
够改变点什么的努力。
热爱考试的你,肯定应该有动力为了它做很多准备。首先要弄清楚这个考试对你
的分量。对你很重要,那就要下苦功。对你没那么重要,就学学杨子荣智取那威
虎山!
比如,大一大二的时候,所有学校里的考试都不重要。不要打高分,差不多就行
了。差不多就行了的意思是,比及格分数多一点就可以。如果,你有个这样的 成
绩单:大一各科目平均70分,大二各科目平均80分,大三(都是专业课了)各
科目平均85分甚至95分,那么,你在申请留学的时候,将获得极大的优势。 可
是,绝大多数留学申请者的成绩单是这样的:大一平均90分(那时候还没找到
恋爱对象呢,天天就知道学习),大二平均80分(恋爱多花时间啊!);大三
平 均65分(专业课难度提高了,可还竟然那么倒霉,失恋了!),那么,其结
果可想而知。
再比如,对很多大学生来讲,英语四级考试很重要,因为它多少会影响你的毕业;
但是,英语六级考试就没那么重要。准备上,托福考试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
你毕业之后有没有机会留学,并且,托福考试准备的很好,最终成绩很高的话,
没可能在英语四级考试这个小阴沟里栽倒。
大学里还有很多潜规则。比如,有的老师尽管貌似很认真地出了考题用作期末考
试,却实际上用出勤率打分;有的老师会用很隐晦的方法暗示期末考试重点; 你
最好花点时间向师哥师姐打听一下,以便将来可以进可攻退可守。用你的智力把
你立于不败之地,管他来者是“东邪”还是“西毒”,是“铁捕”还是“鳌拜”,
反正要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很重要的考试,就是那些终将对你来讲成为通行证的考试,比如高考,比如考研,
比如托福与GRE,就别想着什么智取,什么捷径,什么速成,统统没戏。 其实,

很少有什么考试考验你的智商,本质上来看,谁准备的更久,准备的更充分,谁
就更可能胜出——尤其是像SAT、托福、雅思、GRE、GMAT这种设计 精良的考试。
最好大一就开始准备这些对你的将来非常重要的考试。如果经济上并不那么紧张,
就尽量就近上一个什么辅导班,管它是不是新东方。培训班不像考试那样, 一
定要准备好了再去;实际上,应该是去听完课才知道该准备什么。如果,没条件
去上课,也不用为了没听到笑话而遗憾,在任何地方,好老师永远是少数,你遇
不 到也不怪你。互联网是个好东西,只要你有阅读能力,只要你会用搜索引擎,
总是可以找到很多有用的信息。花上一个月左右,谁都可以做到对某个考试相当
地了 解。
而后,就是想办法搜集资料。什么真题,题库,以及其他的参考书。多问别人,
但是在提问之前,一定要尽量自己找答案,实在找不着了,记下来。如果你问 的
都是随处可以获得答案的问题,别人懒得帮你。如果三番五次地麻烦别人,他想
不烦你都很难——所以,最好提前整理好所有要问的问题,方便自己,也方便别
人。
准备考试最好的方法就是做题。只不过,不要被动做题。做每道题都要认真。每
道题,都肯定对应着某个学习难点。一道题做错了,就是一定有哪个学习难点 没
搞清楚,赶紧记下来,之后要全面补习。就算作对了,也要看看其他选项,想想
都针对那些常见错误?做题的时候没有整理习惯的人,就算有个好老师整天盯着
都 没用,永远在任何考试中拿不到高级通行证。
边做题边整理还不够。还要经常找时间重新审视自己的记录。很多的时候,只能
通过重复锁定问题所在。前些日子,有个朋友出版了一本译作。我们一块儿吃 饭
的时候,他慨叹说,“又发现了两处错误,惭愧啊!” 我劝慰他说,“其实这
是非常正常的。你知道么,要是你去剃光头的话,无论理发师怎么小心,最终总
是会留下几根毛..”一样的道理,为了获取通行证,并且最 好是高级通行证,
我们能做的就是消灭我们可能的错误。所以,反复的次数越多,错误存在的可能
越少。
如果,你是个完美主义者,总是想更上一层,那还有另外一个终极技巧——把你
学会的东西教给别人。教是最好的方法。清楚明了地表述那些你自以为了解的 东
西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有的时候,你没能给别人讲清楚,可能是你自己没想
明白。更多的时候,被教者的提问,往往会令你发现你的想法还有很多不全面的
地 方。不要吝啬你的时间,不要吝啬你的精力,更不要目光短浅,记住,教别
人等于自己学,只有学好的人才可能教会别人。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在知
识上不吝 共享的经历,最终会让你明白这是最好的助人为乐的方法,并且获得
的永远只能是尊重。
总结一下:
0. 要热爱考试,因为你喜欢通行证。
1. 分辨考试的重要性。
2. 提前很久开始准备重要的考试。

3. 做题是最好的准备方法。
4. 通过做题了解考试的重点、难点。
5. 全面补习难点重点,并经常重新审视。
6.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05月 19, 2008 | 把时间当做朋友
留言/评论
共有3条留言
1. 李笑来 on 06月 11th, 2008
改过,谢谢!
2. evan on 06月 11th, 2008
“便做题边整理还不够。”笔误,应为“边做题边整理还不够。”吧
3. Xeon on 06月 5th, 2008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确实没错!—但是不好找学生,你愿意讲别人不一
定愿意听,更何况多数人固有的面子问题。
我觉得中国人有个不好的心态,担心犯错误,还有好多的问题,比如道德,
比如诚实,总感觉根源在教育体制上。但愿多出几个象笑来老师一样的老
师吧。
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实在找不到人“教”的,就当作准备一下教案
吧。
自己拯救自己才是王道啊—-又胡言乱语了,乱跳一通了,唉。
看来我要用自己的精神解决自己的精神病。
4.f 学会记笔记
懒得记笔记的人,通常都是聪明人。正因为他们聪明,觉得自己的记忆力不错,
完全听得懂,所以就没有必要记录下来。正所谓聪明反被 聪明误。这些“聪明”
的人是不会听从劝告的,因为他们无法知道自己因为不记笔记会失去什么。一旦
陷入“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境地,就已经无从解脱。
首先,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我们常常在电影里看到记忆力超群的角色,有人
能够大段背诵《圣经》里的内容,比如,《低俗小说》里的塞谬.杰克逊;有 人

能够瞬间数出洒在地上的牙签数量而后永生不忘,比如,《雨人》中的达斯汀霍
夫曼。这样的艺术加工,使很多天真的人以为真的有很多人可以做到这样神奇的
境 地,甚至认为自己同样也是人,估计也差不到哪里去..
这事儿要感谢我的父亲,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就让我明白“记忆力超群”究竟是
怎么回事儿。我父亲就是记忆力超群的人。他是我见过的最会引经据典的人, 每
次都能做到举座皆惊的地步,而他总是显得举重若轻。终于有一天,在我想从刚
刚读过的一本书里引用一个精巧的句子来证明我的观点的时候,我突然脑子短路,
句子说了一半不到就卡住了,剩下的那一半就跟刚刚放的屁一样看不见摸不着,
只弄得前半句像那个屁一样恶臭。
我的窘迫把父亲逗乐了。他想了想,告诉我说,别紧张,去把那本书找来,翻到
那句话看看。我一定很尴尬,但是,还是照着他说的去做了。等我回到客厅的 时
候,父亲递给我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说,“打开看看”。这是一个早已记得满满
的,并且已经被翻破了的笔记本。打开一看,里面每一页都是各种各样的典故。
令 我惊奇的是,在每个典故下面,竟然都标记着日期——是他在貌似随意谈话
时用了这个典故的日期。当然,除了日期之外,还有很多貌似潦草却信息充分的
备注,比 如,这则典故、句子、趣闻、轶事、笑话都可以说明什么问题,用在
什么地方..父亲的那句话,我永远记得——“学东西,就要好好学,不能只学
样不学本。”
相信我,很少有人仅凭天生的能力就可以拥有“神奇”的记忆力。别忘了,“遗
忘”是我们的自我保护功能。我们必须挣扎着经常整理已经输入大脑的信息, 尽
量让他们有序地排列起来——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记笔记。如果,我们忘了去记
笔记,那些信息最终会转存为无序的,难以直接调出的“潜意识”。“哎呀,怎
么 死活想不起来了?”——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这本身就说明问题。
如果你真见过那些“记忆力超群”的人,相信我,估计他们也一定用了某种属于
他们自己的方法,浇注了大量的耐心才可以做到。只有一点是确定的,想不费 吹
灰之力做到,肯定是做梦。我倒也相信这世界一定有人天生就可以做到,只不过
我不知道他是谁而已,不过,我确定地知道的一件事情是,那人肯定不是我。前
面 的文字中,提到过《The Tipping Point》里面的那位记得1600个人名以及
相关信息的达拉斯商人Roger Horchow,如果不是用一定的方法和耐心,怎么可
能做到呢?
另外,记笔记并不仅仅是因为当时“听不懂”才记下来以便过后消化的。任何人
学习的时候都会发现,我们学习的过程与牛“反刍”的过程非常相似。很多的 时
候我们根本做不到一下子理解一个知识点的方方面面,而是在一段时间过后,才
发现过去对它并不完全理解。哪怕是一句在普通不过的话,都可能如此——我好
像 提过,我花了很多年才真正体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的深意。还有
些时候,我们会在很久之后发现,过去的理解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或者驴唇对
马嘴—— 反正怎样都不对。遇到这样的时候,记笔记的好处就不言而喻了。
迈克尔海特,是托马斯尼尔森出版社的CEO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听课,
参加会议,或者是进行研讨,记笔记都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

Note Taking
1. 可以使自己保持参与状态。
2. 提供一个完整的捕捉灵感、疑惑的机制。
3. 可以用来与其他参与者沟通、讨论正确的信息。
他使用如下方法把页面分成不同的区域:
. 笔记区域:尽可能完整而全面地记录演讲。
. 提示栏:当你做笔记的时候, 让提示栏保持空白。演讲过后,简化你的笔记使之成
为简明提示以供日后记忆,回顾和消化(思考)之用。
. 概要:用一个或二个句子总结你的每页笔记。
在记笔记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些符号来简化书写,例如
. [ ]方括号标注为要做的事
. ( )圆括号标注为指派给他人的事情
. * 星号标注为重要的事情
. ? 问号标注为下一步要研究或是询问的事情
我个人常用的是一些逻辑符号:
. ->,用来表示因果,或者顺序
. <、>、≤、≥=、≈、≠,可以用来表示各种比较关系
. :、——,可以用来表示例子
. {,可以用来表示分类或者列表
事实上,很多的时候,记笔记可能是要事件发生之后,回来必须补上的功课。经
过实践,我对大多数诸如PDA、智能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抱有偏见,认为不 仅
没用,还只能带来麻烦。但是有一种电子产品例外,就是“录音笔”。现在的录
音笔已经到了相当精巧并且实用的地步,去参加会议或者聆听演讲的时候,录音
笔 确实是好东西——可以用来从容地整理清楚的笔记。

Figure 1
听听劝,从今天开始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吧。相信我,最朴素的纸和笔是最有
效的工具。只有记笔记称为长期习惯之后,才会真正体会到这么做的好处。而那
些自作聪明不这么做的人,只会因为从未体会到那样的好处而“无怨无悔”。
5.a 人人都能成功——鬼才相信
人们相信荒谬的事情,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事实上,无论多么荒谬的事情,
不仅总是有人相信,而且还总是有很多人相信。更为有趣的是,当荒谬本身荒谬
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信奉者的人数可能开始不仅与荒谬程度同步增加,并且可能
会以荒谬程度作为指数戏剧性地增加。
自我奋斗,勤奋努力,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便有些人(注意,只不过是“有
些人”)貌似不需要奋斗,甚至懒惰到令人嫉妒地步,也一样可以享受其他人即
便奋斗、努力,甚至挣扎都不可能获得的一切。但这些少数人的存在并不说明全
部问题。
有一个事实非常简单,却难以接受。这世界所有的资源并非平均分布在这世界上
的每一个人的身上,能够比较接近地表示这种分布情况的数学曲线叫做“正态
分布 曲线”(Normal Distribution Curve)。数学一直是心智相对发达的人类
所特有的、并且不断进步发展的、描述这个世界最为精确的工具——几乎不应该
在后面加上“之一”。
参考阅读:正态分布是概率论中的最重要分布。大量的实践与理论分析均表明,
大多数随机变量均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如测 量的误差,学生的成绩;人
的身高与体重;产品的质量数据,投资的收益率等等均可认为服从正态分布。正
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应用范围之广,可以说任何一个随机变 量不可能与之相比,
其在数理统计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现今仍在常用的许多统计方法,就是建立
在“所研究的量具有或近似地具有正态分布”这个假定的基础 上,而经验和理
论(概率论中所谓“中心极限定理”)都表明这个假定的现实性,现实世界许多
现象看来是杂乱无章的,但在纷乱中却又有一种秩序存在,研究表 明,若影响
某一数量指标的随机因素很多,而每一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又不太大,在理论上可
以证明,该数量指标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可以想象一下在X轴上把地球上所有的人都一字排开,而他们每个人所拥有的各
种资源的总和投射在Y轴上,最多的站在中间,剩下的往两边排,那么最终就 应
该非常接近这个正态分布曲线。与我们的真实世界非常相似,只有1%的人在资
源上极端贫困,也只有1%的人在资源上极端富有,大部分人属于中等水平。
这种资源上的分布的自然地“不均匀”,理解上貌似简单易懂,但古今中外都有
很多的人拒绝理解,拒绝接受。他们甚至拒绝使用“不均匀”这个词,而是用
“不公平”来取而代之。历史上,有无数次的战争、无数次的掠夺,本质上来看,
只不过是因为把“均匀”理解成“公平”造成的。把“不均匀”理解成“不公
平 ”,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打着“正义”的旗号为所欲为。
资源原本就是有限的,经济学上的措辞是“资源稀缺”(Scarcity)。在整体上
资源稀缺的前提下,“资源并非均匀分布”体现在每个人身上,直接 的结果是
“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够多”。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里,资源稀缺
是客观现实,也恰恰因此,人们的主观愿望肯定不可能全部被满足。
理解这种现象貌似并不困难,但是,清楚地理解之后平静地接受,就没那么容易
了。到今天,也随处可见那些无法接受的人。对那些无法接受现实的人来讲,其
实只剩下了一个选择,即,逃避。
据传闻生在苏格拉底被处死那天(约公元前三世纪)的狄奥根尼斯(Diogenes),
在意识到资源稀缺性的时候,采取的逃避方式是限制自己的主观愿 望。狄奥根
尼的对这个世界说,“你不是资源稀缺么?那我不消费了,我没有欲望总可以了
吧?”所以,他主张清心寡欲。累了,随便找个木桶就住下了;饿了,到 垃圾
堆里找点儿剩饭。他也喜欢享受,但是他可以控制自己进而只享受真正零成本的
所谓“消费”——比如,晒太阳。所以,他曾对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非常不耐 烦,
“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尽管那国王允诺说要满足他的一
个愿望。
两千多年后,卡尔.马克思选择的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逃避,幻想。他注意到了资
源的“分配不公”(准确地讲,应该是“分配不匀”),但无法接受资源分配 与
人性并无关系这个事实。他认为,“资源的配置应该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
本性的条件下进行。”在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解释自己对世界的
观 察之后,他开始幻想,对这个世界说:“你不是资源稀缺么?没关系,别看
现在是这样的,但是,早晚有一天,总会物质极端丰富;到那时候,人们就可以
各取所 需,按劳分配了!”事实上,马克思去世120多年之后的今天,物质已
经相对极端丰富,但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物质依然稀缺并且依然分配不匀,
而贫富差距 也只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现代西方经济学缘起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 – 1790)的学说,经过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 – 1823年)的补充,直至约翰.梅纳德.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 –1946)才算是彻底正视资源的稀缺性,
认为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研究“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换言之,要在承认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 如何提高“效率”。

Figure 2
平静并且理性地接受“资源稀缺”这个现实,其困难程度超乎想象,乃至于从人
类整体来看,理解并接受这个现实大约花费了将近两千五百年——从狄奥根尼斯,
到凯恩斯。
而所谓的“人人都能成功”明显是荒谬的。首先,每个人拥有的资源不仅有限,
并且各不相同,甚至大大不同。不妨设想一下极端情况:
1) “成功学”所倡导的所有方法都是完全正确的;
2) 每个人都能做到贯彻并实施那些完全正确的方法;
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不可能出现人人都能成功的结果。因为,必须接受的前提
是“每个人拥有的资源不仅有限,并且各不相同,甚至大大不同”,所以,最 终,
用图表把每个人的效用画出来之后,依然是只能是正态分布曲线(只不过是一个
底部更高的曲线),而永远不可能是这样一条直线:
05月 19, 2008 | 把时间当做朋友
留言/评论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