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把时间当作朋友

_10 李笑来(当代)
共有3条留言
1. 李笑来 on 06月 24th, 2008
谢谢,改过。
2. 铭 on 06月 24th, 2008
平静并且理性地接受“资源稀缺”这个现实,其困难程度超乎想象,乃至
于从人类整体来看,理解并接受这个现实大约花费了将近两五百年——从
狄奥根尼斯,到凯恩斯。
?是两千五百年吧
3. shen on 06月 11th, 2008

就个人理解,成功学是讲授/传播成功学的人的成功。大家相信成功学,
于是他们成功了,当然“他们”基本上不是指那些受众。
5.b 成功的定义——“成功学”的核心缺陷
成功究竟是什么,好像谁都知道,却又谁都说不清楚,也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定
义。字典里的解释倒是简单明了,所谓成功,就是达成预期目标。这个解释固然
正确,却不完整,因为,每个人可能预期的“目标”实在是千差万别。
然而,在那些占满了几乎每个书店一个专柜甚至专区的“成功学”书籍中,可以
看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成功”定义简单化、庸俗化。最近《新周刊》[1] 有
一篇不错的文章,标题是《有一种毒药叫成功》。对于“成功学”对“成功”庸
俗而又过分简单化的定义,《新周刊》如此讽刺:
..在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
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
助你“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三个月赚到一百万”、“有车有
房”、“三十五岁以前退休”..成功学泛滥于职场和网络,上进人群迷失在多
款提升课程和短期培训班里,成功学大师满天飞,成功学培训蔚为大观成产业。
..当全民成功变成狂热风潮,成功上升为绝对真理般的、人人趋之若鹜的主流
价值观,成功学就是一粒毒药,而信奉成功学的人就沦为牺牲品。
有趣的是,尽管每个人都说“这世界变化快”,可是最终我们总是发现“没什么
变化”。今天的“豪宅、名车、年入百万”是很多男人梦寐以求的东西,甚至 是
姑娘们选择配偶的条件。翻翻旧报纸吧,六七十年代,姑娘们择偶要求男方要有
“四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沙发;八十年代也要求有“四大件”:电
视 机、冰箱、录音机、洗衣机;二三十年之间的表面变化反映的是本质上的不
变——反映的都是人们“想要拥有未曾拥有的物质或者资源”的强烈愿望。
其实,谁都知道一个道理,“你不可能什么都有”。没有人是傻子。可是,“想
要拥有未曾拥有的物质或者资源”愿望是如此强烈,所以,人们开始转到另外 一
个方向上去:“我拥有的是不多,但是比你多!这样我就很快乐。”细观很多人
所定义的“成功”,归根结底其实只要四个字就可以概括——“高人一等”,即,
市井语言中所谓的“牛×”。不能做到比谁都牛,那么最好“一人之下万人之
上”,退而求其次也起码应该是比大部分人或者很多人更牛。
用这样的方法定义“成功”,早就注定了尴尬的结局。财富也好,权利也说,地
位也罢,用这些东西去定义成功,只不过是说法不同而已。绝大多数人的追求 不
过如此。要是比谁都牛就是成功的话,这世界上就不会有成功者了——上帝最牛
逼(如果他、她,或者它,真的存在的话)——而且那还不是人,是神。然而,

大 多数人从来不觉得他们的定义有什么问题。要么怎么会有人甚至连阳具都肯
放弃而去做奴才呢?——这种例子古今中外哪儿都有,随手一抓从指缝里都能漏
出无穷 多。
事实上,被基督教定义为七宗罪之一的“嫉妒”也是这样产生的。嫉妒的产生源
自于对自己与他人之的差异的扭曲理解。大多数人一生无法摆脱由比较而产生
的情绪,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比较。更有人戏谑到,
对一个男人来讲,幸福就是自己的收入总是比妹夫的收入多20%。有句广告词颇
为流行,事实上也同样基于一模一样的心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可是问题在于,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于是,我们可以轻松想
象那些把自己的幸福观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结果之上的人来说,幸福快乐永生
永世难以获得,就算偶尔产生了幸福快乐的感觉,也必然昙花一现,因为总是有
人有比他们更加年轻貌美或者英俊潇洒,收入更高、权利更大,地位身份更尊贵、
财 富数量更加庞大。
有一些人看透了这一切,可是却选择了逃避。这些人会认为“万物皆空”,一切
都是幻想而已。于是生成自己可以跳出红尘,远离喧嚣。其实,这也只不过是心
智力量太弱的表现而已。
另外一些人也看透了这一切,却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坦然地接受。他们运用自己
的心智力量去分辨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必须建立在比较基础之上的,而哪些快
乐或者幸福是无需比较同样可以获得的。然后,把时间花在寻找甚至制造那些无
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与幸福——当然,同样要付出很多代价——然后无怨无
悔地 生活,尽情地欢乐,平静地痛苦。
一位外科大夫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因为他刚刚从死神手里抢回来一个年轻的生
命。一位中学老师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因为他刚刚给一群15岁左右的孩子 讲
清楚了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微妙关系。一位生物所的研究员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
因为她觉得最近每天从床上爬起来一路小跑冲进实验室然后观察记录她所培养
的菌 体实在是太美丽太神奇了。一位母亲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因为她现在坐
在孩子的床边,孩子睡梦中的脸庞是那么安静美丽透放着光彩,那么令人爱
怜..
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但是,事实上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也确实
太多太多,只不过常常被人们忽略。于是,大量的时间被用来去追求必须通过 比
较才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最终获得的只有更多的痛苦。可是时间却不会仅仅
因为结果痛苦无法承受而倒流,时间的属性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真正拥有
从 头再来的机会。如果仅仅因为这样的结果就开始寄希望于来生来世,就更加
可悲了。当然,还有更可悲的:寄希望于下一代,而不顾自己的经验完全是“错
误的经验 ”,只是单纯而又愚蠢地认为自己的经验毕竟是“多年的经验”..
只要能真正理解前面这大约一千字左右的内容,我们就可以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从今天开始,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全都罗列出来之后,仔细分辨:我做完这件事 之
后所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的?然后

标记出并优先实施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欢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时间会一如
既往 地分分钟钟、岁岁年年地流逝,但,你会惊讶于你生活的变化。每一分钟,
每一秒,每一天,每一年,时间的质量竟然会如此不同。
我忽然很奇怪,为什么很少有人认真研究“幸福学”或者“快乐学”?[2]
1. 《新周刊》2007年第16期总第257期。 [.]
2. 其实心理学家们早就开始研究这个领域了。有必要认识一下这个人:马丁 塞利格曼
——Positive Psychology的鼻祖。最近哈佛大学里窜红的那个“快乐学”教授,就可以
算作是塞利格曼的传人。 [.]
05月 19, 2008 | 把时间当做朋友
留言/评论
共有2条留言
1. 李笑来 on 06月 6th, 2008
to yezi: 改过,谢谢
2. yezi on 06月 6th, 2008
《新周刊》[1] 有一篇不错的文章,叫《有一种毒药教成功》。——或为
“叫”字之误?
5.c 成功学的方法缺陷——个案分析
“成功学”的书籍都可以做到引人入胜,是不争的事实。这些书籍之所以可以做
到这点,是因为书中总是可以做到随处可见生动而又具体的所谓“案例”。这种
说理方法,估计源自于上个世纪末八十年代中期哈佛商学院首创的“案例分析”
的教学方法。
事实上,哈佛商学院刚刚起步的时候,教授们迅速发现根本找不到已有的合适教
材。于是,他们首先想到的解决方案是去采访那些顶尖的商人,然后回来详细地
记录 这些卓越的领导者正在做的事情和方法究竟是怎样的——就是所谓的“个
案”(case)。这些教授紧接着发现他们不可能拿着这些“个案”的记录照本宣
科,因 为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既定的“标准”来衡量“什么会成功,什么
会失败”。 于是,教授们指导学生的办法是,让他们先去认真阅读这些“个案”,
然后认真准备课堂讨论,并提出进一步的行动方案。基本上,到今天为止这依然
是这种所谓的 “教学模型”的运用方式 [1] 。

“案例分析方法”(case study method)固然是相对先进的教学方法,但它跟
所有的教学方法一样有着它自己的局限——很容易陷入一些常见的谬误。而“成
功学”书籍中,往往把商学院“ 承认有缺陷但不得不使用”的“案例分析方法”
(case study method)当作天经地义的方法来用。于是,随处都充斥着各种各
样的逻辑谬误。
最为常见的就是“以偏概全”。某个经验在某个人身上灵验了,并不意味着说这
个经验在所有的人身上都会起作用。比如,爱迪生的话就经常被各种成功学书籍
引用:
爱迪生活了84岁,一生的发明有1100多项,对自己成功的原因,他曾这么说:
“有些人以为我所以在许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为我有什么‘天才’,这是不正确
的。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人,如果他肯努力行动,都能像我一样有成就。”爱迪
生的名言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2]
“努力行动”并不是唯一导致成功的原因。比如,显而易见、至关紧要,但并不
经常被提及的是,爱迪生有幸出生在一个“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相对完善”的国
度。如果再深入追溯的话,爱迪生的巨大成功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他运气好,
有个伟大的母亲。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
能 儿”而撵出校门——在任何一个国度,闲着没事儿跑到鸡舍旁用自己的身体
孵鸡蛋的小孩儿都可能被大多数老师认为是“低能儿”。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
他的“家 庭教师”。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
兴趣。“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不妨假设一下,爱迪生
要是出生在上个 世纪末的中国的话..
事实上,这世界上也存在另外一些人,采取与“努力行动”恰恰相反的行为模式,
也同样获得了成就或者取得了成功,尽管成功的表现形式不同。沃伦.巴菲 特买
入他认为值得持有的股票之后,就只采取一个等于“不努力、不行动”的行动
——“等待卖出时机”;甚至,对于某些象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的股票,巴菲特
干 脆是买入之后再也不做任何动作。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的“不抵抗、
不合作”策略,也是与“努力行动”恰好相反的行动。
注意,我并不是说,“不应该努力行动”——我是相信“努力是应当的”的人。
我甚至认为巴菲特的买入之后的“永远持有”也是需要努力才能坚持的行动,而
甘地的“不抵抗、不合作”更是需要更多的心智力量才可以实践的行动。
我要说的是,爱迪生的“案例”只能告诉我们爱迪生非常努力,非常勤奋,热爱
工作,热爱生活。但是,这个“案例”无法证明,我们每个人只要跟爱迪生一 样
“非常努力,非常勤奋,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就可以获得与他一样的成就。——
明显还需要很多其他的因素其作用。爱迪生是否是一个特别努力的人,本质上与
我们没什么关系,我们该努力还得努力,不应该仅仅因为别人努力或者不努力,
我们就放弃努力。
成功学大师说,“想要成功,就要去模仿那些成功者!”看来“东施效颦”的故
事确实有很多人根本没有看懂。然而,根源上来看,并不是因为“东施效颦” 的

故事太难理解,而是因为,没有人相信自己是“东施”。如果,认为自己是“东
施”实在是过分困难的话,那么,看清楚自己不是“西施”中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吧?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应该有能力看清真实的世界,还应该有足够的能力感知真
实的自我。抹煞差异,拒绝局限,都是病态的心理和行为。
另外一个更加隐蔽的逻辑错误是“单向成立”。很多论断只不过是“单向成立”
的。比如说,“很多学生听不懂语速正常的发音纯正的英语”这句话,就是单向
成立。反过来就是荒谬的——难道学生听不懂(英语)的就肯定是语速正常的发
音纯种的英语了么?
与“成功学”相关的例子最显而易见的是“×××成功,是因为他坚持不懈!所
以,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成功!”鼓励他 人
是美德,但是蛊惑他人是缺德。谁说坚持到底一定会成功?开玩笑。你坚持到底
地研制“永动机”、“不老丹”试试看?谁爱坚持谁坚持去罢。坚持到底就会成
功 的前提是,预期目标不仅现实并且可行,而后方法还得最好是正确的。总之,
盲目坚持,大抵上没什么好结果。
另外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例子是这样一个流传颇广的故事:
牧师正在准备讲道的稿子,他的小儿子却在一边吵闹不休。牧师无可奈何,便随
手拾起一本旧杂志,把色彩鲜艳的插图——一幅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
说 道:“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角5分钱。”牧师以为这
样会使约翰花费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这样自己就可以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了。但
是,没过 10分钟,儿子就敲开了他的房门,手中拿着那份拼得完完整整的地图。
牧师对约翰如此之快地拼好了一幅世界地图感到十分惊奇,他问道:“孩子,你
怎么这样快 就拼好了地图?”“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在另一面有
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
人是正确的,那 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牧师微笑起来,给了他儿子2
角5分钱,对他说:“谢谢你!你替我准备了明天讲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
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 正确的。”
然后,那些讲完这个故事的人会意味深长地说:
这故事启示我们:如果你想改变你的世界,改变你的生活,首先就应改变你自己。
如果你的心理态度是积极的,你的生活也会是快乐的;如果你心理态度是消极的,
那么,生活也会是忧伤的。
可实际上,这完全是逻辑混乱的解释。就算是结论正确,有思考能力的人也应该
拒绝那些逻辑混乱的论证过程。这个故事能符合逻辑地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换
一个角度,也许能找到很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而,牧师的结论,以及
转述这个故事的成功学大师们转述的结论“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
是 正确的”则只不过是偷换概念而已,连“类比说理”都算不上。用我的说法,
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驴唇不对马嘴”,或者“驴唇对上马嘴”——反正怎么都
不对!

励志肯定没有什么错,因为人就是需要鼓励,但不能胡说。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
越痛恨许多的励志书籍,甚至觉得很多时候,“成功学大师”干脆就等于“江 湖
骗子”。并且某种意义上,他们比江湖骗子还可恶,因为骗子最终只不过是骗走
你一样东西,如果你聪明的话可能不会被骗,或者就算被骗了,也可以想办法弥
补 损失。但是,某些成功学大师并不一样,他拿了你的钱,获取你的信任,而
后把你变成更傻的傻子。当然,你聪明的话,你只能被气笑到无奈。
要命的是这种逻辑混乱竟然真的可以带来理解上的惊喜。于是,大多数人不由自
主地不加分辨地接受。可是,愚蠢地接受正确的结论有什么用呢?这确实是一个
意味深长的故事,也确实可以得出很多有趣有益的结论。但是,拜托,能不能先
作一个有逻辑能力的人再说呢?
除了“以偏概全”、“单项成立”之外,“成功学”书籍里甚至不乏赤裸裸的、
厚颜无耻逻辑混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赤裸裸地逻辑混乱的“成功学”例子是
关于“态度改变一切”的一个例子。我知道,也相信“有些时候,仅仅态度上的
改变就真的可以带来不同的结果”。然而,我认为用以下的逻辑让我接受,或者
让任 何人接受,都不仅是不可能的,甚至是不道德的。
如果将字母 A 到 Z 分别编上 1 到 26 的分数,(A=1,B=2.,Z=26) ,那么:
. 你的知识(KNOWLEDGE)得到 96 分(11+14+15+23+12+5+4+7+5=96)
. 你的努力(HARDWORK)也只得到 98 分(8+1+18+4+23+15+18+11=98)
. 你的态度(ATTITUDE)才是左右你生命的全部,因为1+20+20+9+20+21+4+5=100
拜托,有点基础逻辑好不好呢?事实上,用这种方法计算,结果等于100的单词
多的去了:
alienation (疏远)
apoplectic (中风患者)
boycott (联合抵制)
cacophony (杂音、刺耳的音调)
chimpanzee (黑猩猩)
connivance (纵容)
coyness (羞怯)
flurry (慌张)
frisson (颤抖)
impotence (阳痿)
inflation (通货膨胀)
pussy (小猫<俚>女阴/阴户)
socialism (社会主义)
status (身份、地位)
stress (压力)
surcharge (超载, 追加罚款, 额外费)
syndicate (财团)
tuppence (微不足道的东西)

turkey (火鸡,无用的东西)
Wednesday (星期三)
wholesale (批发)
以上罗列的只是我在BNC英文词汇表中找到的一千多个中的一小部分名词而已。
对了,形容词useless如果按照这种算法,结果也等于100。补 记:刚刚写完,
顺手在GOOGLE上搜索了一下 “KNOWLEDGE 11+14+15+23+12+5+4+7+5=96″。得
到的结果特别值得回味:前150项几乎都来自中文网站。搜索结果的第16页才
开始陆续有一些英 文网站提到这个莫名其妙的算法,在GOOGLE搜索结果的第
151项 看到这么一篇:指出 bullshit = 103,于是接着说,“So, it stands to
reason that hard work and knowledge will get you close, attitude will get
you there, but bullshit will put you over the top.” 还有更逗的,作者
又接着指出另外一个词:asskissing=127 !
2. 事实上,这句话是断章取义,原话应该是:天才就是99%的汗水再加1%的灵感,但
这1%的灵感远远比99%的汗水重要。甚至有人怀疑,爱迪生到底有没有说过这句
话…… *.]
05月 19, 2008 | 把时间当做朋友
留言/评论
共有7条留言
1. 李笑来 on 06月 10th, 2008
后两章就在给出方案么。
说来说去,我说一件事而已:无它,一切皆靠积累。
2. 周 on 06月 10th, 2008
想法上很多和你一样,曾经和一个陈安之机构的人辩了半天,养成优秀的
习惯,是需要很多优秀的品质和智慧做基础的,怎么可能是半个月就怎么
怎么样了
3. zc on 06月 8th, 2008
其 实先生可以应该更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成功学是骗人的玩意,但有
些道理还是没什么大错的,若如先生所说依据严密的逻辑学将其稍稍改进
不是没什么危害了么。 抛开成功学和完全不符逻辑的例子不提,在教育
上,其实那些爱迪生之类的例子还是不错的。你又能保证有多少的例子都
是百分比无逻辑错误的呢?难道都来个条件 补全?(我想这字数也不会

:)
少吧)现状是,书本只是书本,更多的要靠社会教育去完成,我们想要的
只是某种模糊的引导,谁能在年轻的时候看得那么清楚呢?再说 了,有
那么多的人都缺乏智商到相信一旦努力就能成功么?
4. hacker47 on 06月 8th, 2008
其实励志的书不用看太多,基本上都差不多的,
成功,更在于做,而不是看。
5. 李笑来 on 06月 6th, 2008
可以看看这里: 断章取义
6. yezi on 06月 6th, 2008
也有说法提到:
爱迪生的那句名言是: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
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不过也有人质疑,举出原文来- 更不知出处了。
或许,爱迪生到底完整的说了什么,他怎么看汗水与灵感,其实并不重要,
引用者不过断章取义,借他人之口,说自己心事罢了.
这种不靠谱的论据,还真是随处可见。
7. Julia on 06月 4th, 2008
确 实,非常痛恨! 尤其在缺乏分辨能力的青少年中鼓吹这些误导人的观
念,将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这比说谎话更可恶,比上无聊的dang课教
育更可恶,这是披着羊皮的伪善。 而听信者又多是那些思想纯洁,渴望
上进的学生,有志青年等等。可悲的是,他们因此失去了正确认识规律,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机会。而在其后的人生中,必被现 实碰得头破血流,
才会悔悟。
思想的毒害者。缺德而无耻!
5.d 强调努力是可笑的

“成功学”反复强调“努力”和“奋斗”,多少显的有些可笑——好像我们可以
不用努力、不用奋斗似的;好像我们不愿努力、不愿奋斗似的。事实上,无论强
调与否,我们都必须努力、必须奋斗。努力是应当的,奋斗是应该的。
即便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也都需要努力和奋斗。应了那句话——“生命不息,
折腾不止”。表面上来看,如果一个人处于资源分布的正态分布曲线的顶 部,
那么他就属于这世界1%不到的那个群体;那么,所谓的努力和奋斗貌似是不必
要的。他无需努力,因为原本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他无需奋斗,因为原本他已
经无所不有;他无需挣扎,因为原本他面临的是程度最轻的局限。然而,就算是
他们,也往往不得不努力,并且还要加倍地努力;不得不奋斗,并且还要加倍地
奋 斗。起码,对这些处于顶部的人来说,保护属于自己的资源本身就已经艰巨
无比;并且,资源越多任务越艰巨;资源多到一定地步,保护任务就可能性命攸
关——自 古以来就是如此。另外,他们更需要心智上的成熟,这也是物质上的
丰足带来的必然结果之一。所以,现实生活中,富家子弟往往并非像他人想象得
那么没出息,因 为所有的现实条件都迫使他们更加努力,只不过,努力的方式
可能不一样罢了。
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的富兰克.H.奈特(Frank
H.Knight[1] )有个著名的观点:“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
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这是个严肃而重要、
需要耗费大量时 间与精力才能通过认真思考而理解并接受道理:无论你多努力,
你都很有可能完全没有机会做到富有富足——你有勇气接受这样的现实么?
然而,接受这样的现实,并不意味着说我们就从此没必要努力了。其实,所有的
人都需要努力。只是,强调努力和奋斗挺可笑的而已。每个人都面临着自身一 定
的局限,而现实又是“资源不仅稀缺,并且分布很不均匀”,所以,每个人都要
努力、奋斗、挣扎,无论是谁,无论他原本是什么样子。接受现实实在是太困难,
因为,每接受一个难以接受的现实的时候,总是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可能更加难
以接受的现实。所以说,这世界没有什么比接受现实更为困难的了。另外一个烦
恼来 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尽管“努力”是必须的,应当的,但可惜却不是天生
的。每个人天生所拥有的是与“努力”相悖地一个习惯——“懒惰”。
除了“天生的懒惰”这个阻力之外,还有一个是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最终的
困难”究竟会困难到什么程度。人们常常慨叹体育比赛的残酷。百米田径赛 里,
第一与第二之间的差异只不过是零点零几秒;在跳水比赛里,金牌和银牌之间的
差异只不过是零点零几分;在跳远比赛里,冠军和亚军之间的差异只不过是一厘
米不到的距离..那一点点的差异竟然给选手带来的是天地之差——太残酷了。
可是,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就会知道那所谓的“一点点”的差异究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