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把时间当作朋友

_4 李笑来(当代)
机制 并无认识:如果你有机会遇到这样一位女性,那可以很好奇地问她,你不
记得那有多疼了么?她保准会愣一下(因为她突然意识到那时确实疼得要死,但
现在却无所 谓了;可是她也没仔细想过为什么),然后在下意识的慌乱中,她
会给你一个莫名其妙的答案:你有没生过孩子,你不懂啦!
作为一个可以运用自己心智的人,了解了我们大脑所拥有的这种遗忘痛苦的机制
之后,就可以解决另外一个因为反复出现而无法遗忘的痛苦。

最痛苦事儿之一可能就是这个:“怎么道理全明白,但怎么就是不行呢?”——
谁都不愿意犯同样的错误,并且明白那是非常愚蠢的,但怎么就又在一模一样 的
地方跌倒了呢?为此痛苦,深夜难眠,一遍一遍骂自己。可是,一觉醒来,其实
只不过是几个小时之后,就再次回到从前的状态,并无任何变化。甚至下次在深
夜 里暗骂许多遍之后才想起来没多久之前就这样骂过自己,不禁长叹:怎么就
这么没出息,怎么会好了伤疤就忘了疼呢!
我在教书的时候最为惊讶的体会之一是这个:
为了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我不得不重复其实已经有无数老师早就前仆后继地给
他们讲过的道理;最要命的是,我的再次重复居然 在被部分学生认为是有必要
的同时,再次被更多的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有时禁不住绝望地想象这些
学生将来某一天还是会遇到同样的尴尬,于是他们会交钱 去读另外一个什么学
习班,然后由另外一个可能与我一样绝望的老师重复一遍我们都重复过的道理,
而这些学生却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其实只不过是再一次浪费时间 ——因为他们
还是听不进去,或者干脆“没听到”。
你现在知道你为什么总那么没记性了吧?因为在你遇到挫折或者面对那些你曾
经的错误决定最终带来的惩罚的时候,你太痛苦了。而这样的痛苦,必然被你的
大脑自动列入遗忘的序列,终究在你大脑里彻底消失。并且,要知道,大脑的这
种自我保护功能在每个人身上强度不同。有些人就比另外一些人更难遗忘痛苦,
甚至 有些民族就比另外一些民族更有能力记住痛苦—— 二战过后,犹太人全球
追捕甚至追杀纳粹成员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他们甚至有一套牢记痛苦的办法。
你也看到了,这种自我保护功能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我们对这种功能不加
以控制的话,我们自己就会遇到尴尬——文章开头提到过的那些尴尬。所以, 虽
然我们不是犹太人,但我们也要想办法。尤其当你意识到你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
强的时候。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
地 原谅自己。
有两个办法是很简单却又非常有效的。第一个办法是当你面临尴尬的时候,记得
一定要拿出纸笔来,把你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当然,最好是记录在同一 个
本子里。这样的记录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会提醒你,这是你曾经遇到过的尴
尬。如果你不用纸笔记下来,那你就肯定会忘的。然后还要养成一个习惯,定期
拿 出这个本子回顾一下。这个习惯往往会使你很有成就感的,因为你知道,甚
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已经有进步了,因为那个本子里记录过得很多的错误你是不
可能再犯 了——当然,不再犯那些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你在不停地提醒你自己!
另外一个办法是,在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你的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
要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要知道,你所面临的所有尴尬,最终肯定有 一
部分原因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没必要找借口,没必要抱怨别人,没必要觉得
这世界就对你一个人不公平,要记得“你并不孤独”——肯定还有别人也在不同
的 地方、不同的时代遭遇过同样的尴尬和痛苦。但是有多少人能像你现在这样
平静地对待痛苦,而又清楚地意识到你不能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呢?你
这样一 想,就释然了。只要你没那么痛苦,你的大脑就很难遗忘这个事件——

更何况你早就把这个事件和经验记录在案了呢!想象一下吧,这两个简单的方法
会在未来帮你 减少多少麻烦,给你的未来节省多少时间!
另外,尽管“遗忘痛苦”是我们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但是,这种“善意”的功
能也同样会有副作用。比如说,生活中我们肯定有些时候需要牢记某些信息, 甚
至牢记大量信息,比如,你作为学生要准备留学美国,就要考,TOEFL,SAT,GRE,
或者GMAT之类的考试(英联邦国家可能需要相当于TOEFL 的IELTS考试成绩),
这即意味着说,你要牢记起码一万两千个英文单词——很多人一辈子不可能完成
的任务。
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大脑的机制,所以,他们不由自主地被自己的感觉所控制。
他们把背单词当作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乃至于书店里从来都有一大堆乱七八
糟的、年年改头换面的 所谓“趣味记忆法”来满足他们想要摆脱痛苦的需求。
实际上,他们不知道,正因为他们把背单词当作痛苦的经历处理的结果是,每个
单词的记忆都包含着痛苦—— 我们的大脑为了保护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
这些单词遗忘!
所以,背单词的时候,事实上,在做所有类似的必须记住大量信息的工作的时候,
一定要想办法由衷地把这件事当作快乐的事情来做。我的一个朋友曾跟我分 享
他的做法。当年他终于搞明白自己要拿到奖学金就得获得GRE高分的时候,被单
词量要求吓了一跳。他说,他用了两天时间才想办法说服了自己这应该是件快乐
的事情。
因为,一共要搞定20,000个单词,而因此可能获得的奖学金是每年40,000美元
左右——并且连续四年没有失业可能 (后来的事实是,他直到五年之后才获得
了博士学位)。当时的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差不多是8:1,所以,大约应该相
当于320,000元人民币。而如果一 年的税后收入是320,000元人民币的话,那
么税前就要赚取差不多400,000元人民币。那么,每个单词应该大约值20元人
民币——这还只不过是这算 了一年的收入而已。
所以,他终于明白背单词是非常快乐的。他每天都强迫自己背下200个单词。而
到了晚上验收效果的时候,每在确定记住了的单词前面画上一个勾的时候,他就
要想象一下刚刚数过一张20元人民币的钞票。每天睡觉的时候总感觉心满意足,
因为今天又赚了4000块!
我的这位朋友显然是为有能力运用心智的力量控制自己的人。尽管在许多人眼里
他的想法简直是天真可笑。但事实上,这恰恰是他最终比别人获得更多成就的 最
根本原因。他不仅是个有能力自律的人,还是个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他用
自己心智的力量把抽象的目标赋予了实际的意义,于是,拥有了比那些无法感知
抽 象事物的人更多的动力。坚持不懈是什么来着?策略加上重复。他的策略使
得他比别人重复得更轻松、更愉快,所以,最终他属于那些成功的少数。
05月 19, 2008 | 把时间当做朋友

2.d 推迟满足感
提出“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概念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
(Daniel Goleman)曾做过一个关于“推迟满足”(delaying gratification)
的实验。
找来一批四岁孩子,给他们每人一块糖,并告诉他们若能等主持人回来再吃这块
糖,则还能吃到第二块糖。戈尔曼悄悄观察,发现有的孩子只等了一会儿便不耐
烦, 迫不急待地把糖塞进了嘴里;而有的孩子则很有耐心,而且很有办法,想
出作游戏啦、讲故事之类种种方式拖延时间,分散注意力,最终坚持到主持人回
来,得到了 第二块糖。戈尔曼又对这批孩子14 岁时和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表现
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晚吃糖的孩子数学和语文成绩比早吃糖的平均高出120
分,而且意志坚强,经得起困难和挫折,更容易取得成 功。
据说,这个实验说明的是,要取得大的成绩就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为当前名利所
诱惑,能按社会需要不怕挫折、坚持不懈奋斗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这样的结论不知道被多少书引用,并且被反复重申。可是,我看到的是另外一回
事儿。“大多数孩子没有等到主持人回来,已经把糖吃掉了”这样一个事实能 够
完全证明的或者说明的也许只有两件事儿:1) 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
(instant gratification)是大多数人的天性;2) 野心是永远是少数人的天性。
至于“忍住欲望”究竟能不能决定成功,答案只能是“也许”——和其他所有的
“也许”一样,仅仅是零 - 壹之间(不含零和壹)的某一个数值。如果不是“也
许”而是“必然”的话,那么,所有的苦行僧都应该必然成功。但是事实明显并
非如此——即便是苦行僧,也和 其他任何一个群体一样,成功的人永远是少数。
不禁想起来前段时间流行的戏谑:“要练神功,必先自宫——就算自宫,也未必
成功!”
另外,要知道一个人有无自制能力和此人是否有才华,其实是完全不相干的。古
今中外这样的例子多得去了。写下“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天清 杀
气屯关右,夜半妖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象床宝帐无言语,
从此周是老臣。”的温庭筠就是大头才华横溢小头从不争气的一个人。考了那么
多年中不了进士就是因为考试作弊上瘾。注意,以他的才华,他是从来不需要抄
写别人的。他是帮别人作弊上瘾,并且死活管不住。一上考场,三下五除二就把
自己 的卷子答完,然后把周围的人全帮上一遍——人送外号 “救救人”。还有,
这哥们只要能弄到钱,就一定去春楼花到欠债为止。都到了六十岁,还和一帮人
酗酒嫖娼,结果犯了宵禁的法令,被虞侯打得鼻青脸肿..
尽管大家都知道不是每个欲望都能被满足,但是我们都有无穷无尽的欲望是个确
定的事实。于是,哪怕用脚趾头想想都能明白,不劳而获是每个人心中所拥有 的

诸多梦想之一,甚至可能还是其中最大的梦想。如果不能做到不劳而获的话,那
就最好尽量少劳但是一定要尽量多得,并且多多益善。更进一步,大多数人看法
惊 人地类似甚至相同:如果有收获的话,那最好要马上有收获;如果没有收获
的话,那最好要马上有结果。每个人都有这种欲望,只不过或者程度不同,或者
在不同的 方面表现得各不相同。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容易迷恋赌博。因为这些人比另外一些
人更想要甚至需要马上获得结果。赌场里各种赌博形式中赌鬼们最喜爱的就是
老虎机了。赌王是不玩老虎机的,因为他们在这种纯粹的赌博中得不到乐趣的同
时也不能保证收益。但是赌鬼们不一样,尽管这些赌鬼和赌王一样有着强烈的赢
利欲 望,但是,赌鬼潜意识里还有另外一个更需要满足的欲望——那就是“马
上看到结果”。老虎机可以在这方面满足这些赌鬼——它的操作极为简单,拉一
下手柄,五 秒钟之内就得到结果——结果是输是赢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五
秒钟之内就得到结果”!
同样的道理,酗酒无度的、嫖娼乐此不彼的、吸毒不顾死活的、玩电游没完没了
的,都是这种“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的天性”使然。要命的是,整个 社
会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刺激人们的这种天性并使其越来越强烈。电视广告告诉你
所有的减肥药都有神奇的功效,当天开始见效。报纸上的医疗广告告诉你无论你
得 了病都不要怕,找他——手到病除。各种培训班告诉你不管学什么都要速成,
因为人生苦短。有一种防身术学习班期期火爆,看看它的名称就知道为什么这么
火爆了 ——“一招制敌”!
也许最善于利用人类天性的商业机构就是银行了。想住大房子?好!我给你办贷
款,慢慢还,不着急,三十年之内还清就好。想买新款轿车?行!我给你办贷 款,
不用还得太快,三五年之内还清就可以。房子有了,车子有了,还想要什么?说,
没关系。不怕你没有钱,我可以给你办信用卡,透支么,给你10万的信用额 度,
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吧!这是一个“享受在先”的时代!并且人人如此!当然了,
关于银行是如何对付那些最终欠债不还的人,它可从来不会在广告上提及,也尽
量不对外公开。
其实,承认“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 是自己的天性就好办了。因为,
平静接受并且正确认识自己的天性是改变天性的第一步。就算有些时候天性难移,
无法彻底改变,那么也起码还可以稍加控制,略微 改善。没必要控制自己的方
方面面,这不是很难做到,而是干脆不可能做到。尤其是对大脑格外活跃的人更
是如此。所以,有的时候成为高手需要愚钝,金庸小说里 的郭靖成为一代宗师
的根本原因更可能是因为他傻到一定程度,所以,很多人或事情对别人来讲是诱
惑,对他来讲是干脆就是不存在的;于是,他可以用普通的智商 长期只专注在
一件最应该做的事情上,最终天下无敌。
控制这种天性正确的方法是,仔细审视一下自己都在哪方面这种天性尤为强烈?
再一次拿出纸笔罗列。经过几天甚至几个月的长期反复审视,你会发现那个列 表
变得越来越长。别怕,相信我,谁都是这样的——至少99.9%的人是这样的。然
后从列表中挑出一个最重要的(如果你有野心的话,再挑出一个也很重要 的),
写在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不停地提醒自己这方面一定要控制这种天性。

我个人觉得,在工作和学习上控制这种天性是最重要的。为了能在这一个方面控
制住自己的天性,有的时候,在其他方面稍微放纵一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相 信
我,偶尔大醉一场没什么不好。偶尔连续打上两天两夜的牌不仅有助于身心健康
也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活动。但是,在工作和学习上,坚决不要放纵。工作和学习
都 是艰苦的,路程都是漫长的,成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经验告诉我们,工作
和学习的过程中当然需要技巧,但是,当场见效的技巧少之又少,而且,就算找
到了,也 只不过是两种情况之一:1) 寻找这个技巧已经花费了太多的时间;2)
这个技巧可能有后遗症,只不过是现在还不知道而已。
事实上,“推迟满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备的能力,也是需要挣扎和锻炼才可
以习得的能力。在生活中,只有极少数人最终掌握了这个能力,也因此使得他 们
与众不同的同时又往往令他人迷惑地意味“我怎么看不出来他到底比我强在哪
里呢?”其实,说穿了就很简单,掌握了“推迟满足感”之技巧的人早就有因此
获的 极大的、只有少数人才会获得的利益的经历。于是,他们最终表现为比绝
大多数人“更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这些耐心被用来不动声色地承受
更多的打击 和挫折,轻松坦然地面对更多的威逼和利诱;甚至,可能会仅仅因
为他们惊人的耐心,那些打击和挫折对他们来讲不再称得上是打击或者挫折,那
些威逼和利诱对他 们来讲根本并不存在..
再次,这是个依赖经验才能真正体会并理解的道理——乃至于很多人一生都无法
获得这种经验,无法理解这种道理。前面的这段文字,再次尽管啰唆但值得反 复
认真阅读——尽量运用你的心智能力去思考,去体会,去凭空演练,而后,掌握
个中道理以及技巧。再次体会运用心智获得解放的快乐。
真正拥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的你,生活就会从此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你会发现,你对追逐新潮的电子商品失去了兴趣——那可是过去你为之不停地
浪费时间和金钱的主要渠道之一。你会很自然地等待到下一个新产品的推出之前,
用相对很低的价格买下它,然后,在避免了所有兼容性麻烦的情况下,让那个曾
经 时髦的产品在你的手中变成实用的产品。
维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阿尼塔.克雷顿博士(Dr. Anita Clayton)甚至通过设
计精巧而严密的实验,用其统计结果来说明所有的丈夫都应该通过练习学会“推
迟满足感”的技巧,即,通过有意减少性交次数,和延 长性交之前的交谈爱抚
时间大大提高性生活的质量。按照阿尼塔.克雷顿的观点,性压抑和性欲得不到
满足,直接与各种我们常见的精神疾病紧密相关。她表示她非 常惊讶,搞不明
白人们为什么会对仅仅通过运用心智就可以无成本地解决的简单问题,却要么逆
来顺受一辈子,要么花上大价钱购买昂贵的药物或者去约见心理医生 ——往往
到最后只不过是不了了之?
耐心有着神奇的力量。当每个人都在拖延,最后又手忙脚乱的时候,你的生活却
非常从容。因为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你今天的所有轻松安逸,都可能是未来的成 本;
所以,你早就把一些轻松安逸安排到未来的某个时段,而心平气和地每天完成相
应的工作。于是,你不仅从容,而且快乐。你会变成一个守时的人,一个生活规
律的人,一个身边的朋友都信赖的人。你会定时去健身房,从不为自己瘦得太慢

而烦恼的同时竟然用节食甚至吞食泻药的方法去减肥,因为,在那些人因为无奈
而抱 怨的人面临绝望的时候,你早已经是持续锻炼了许多年的健康的人。
05月 18, 2008 | 把时间当做朋友
3.a 精确感知时间
只有当与时间成为朋友之后,才知道真正知道他的宝贵,知道他的神奇。在我不
知道的时候,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早已把他变成了自己的 敌人。挣扎了许多年,
还以为自己在与这个世界争斗。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就像那个塞万提斯笔下的
骑士唐吉诃德。唐吉诃德有带着标签的身份——“骑士”,于 是他有着并坚守
应该符合他那个身份的“骑士精神”。风车是他的抗争对象,却无论如何都不知
道他的敌人实际上是那看不见的“风”,还有那原本应该隶属于他自 己的,却
竟然完全不受他控制、反倒成了他的主人的“他的大脑”。
与所有人一样从小自命不凡的我当然也给自己贴过各种各样的标签,我崇尚公平,
向往自由,渴望平等,憧憬希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跟大多数人一 样,
可我看到的是不公平,感受到的是枷锁,体会到的是不平等,慢慢消失殆尽的是
希望。现在我会猜想所有人都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只不过只有少数人能够
度过这一阶段。有一次我在几百人的课堂上说,“很多人都曾不由自主地产生过
自杀的念头。曾有过,哪怕瞬间而已,自杀念头的同学,麻烦你们诚实地举手。”
——几乎没有人不举手。然后我说,“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那天发现自己竟然是只不过是另外一个唐吉诃德的那一瞬间,感觉真的是特别诡
异:万念惧灰的同时竟然能体会到在烈火中重生。直接来自感官的感知,很容易
与人分享,然而思想上的体验却往往难于用原本就有缺陷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
但,我想应该有很多人有过与我相同的体验。
重生并不意味着转眼就脱胎换骨。竟然有着成年意识的婴儿有更多的欢乐也有相
对更大更多的痛苦。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竟然有机会与时间做朋友,只是朦 胧
中明白,不能再浪费时间而已。当然,现在我不在认为我有能力浪费时间,正如
我作为一个人没什么能力管理时间一样。顶多,我可以因为逃避一些责任而背叛
时 间——可那又是多么罪恶的事情?一位朋友读完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
能承受之轻》之后概括说,逃避责任就会带来轻松,可那恰恰就是“生命不能承
受之轻” 啊!
没有人不了解自己的朋友。所谓“真正的朋友”,必然是,也只能是,最终被证
明为我们真正了解的少数人。同样的道理,如果竟然有机会与时间做朋友,也有
确实有与时间做朋友的愿望,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耐心地了解关于时间的方方面
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气。我也一样。我的好运之一是竟然在差不多五年前的某一
天在网上闲逛的时候碰到了一本书,名字是《奇特的一生》[1] ,作者格拉宁,1974年第一次出版。这部被定义为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文献性小说讲述的
是,一位前苏联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2] 是如何通过
他独创的所谓“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得惊人的成就的。
所有的人,连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亲近的人在内,谁都没有想到
他留下的遗产有多大。
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
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
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
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科学史上,艾勒、高斯、赫姆戈尔茨、门捷列耶夫都曾留下巨大的遗产。对于这
种多产,我老是迷惑不解。这一点很难解释,但也挺自然——古时候,人们写得
比较多。至于今日的学者,多卷本的全集是一种罕见的甚至是奇怪的现象。连作
家似乎也写得比过去少了。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
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
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三十
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 米
害虫、黄鼠..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
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一九五五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三十五篇地蚤标本。
共一万三千只。其中五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三百种。这些地蚤都要鉴
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五倍。他对跳甲属
的分 类,研究了一生。这需要特殊的深入钻研的才能,需要对这种工作有深刻
的理解,理解其价值及其说不尽的新颖之处。有人问到著名的组织学家聂佛梅瓦
基,他怎么 能一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很惊奇:“蠕虫那么长,人生可
是那么短!”
这是一本很薄的册子,所以我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就读完了。掩卷之后只能
长叹。于我这种普通人来讲,这种大师的境界,正是所谓的遥不可及,仰之弥高,
望之弥艰,钻之亦不可得。知易行难啊。
很多年前,大约20岁前后的时候,忘记了因为读过李敖的那一本书,觉得他那
种记日记的方法颇有些道理,于是开始学着做每日的“事件记录”(even log)。
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尽量不记感想、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
身。比如,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延吉市
1. 主持经销商大会
2. 拿到上个月奖金共×××××元。

3. 李堃请我吃饭,算算有四个月没见了。
..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日,吉林市
0. 连续一周,什么正事儿都没做,只是看了若干本无聊的小说。
至今,我还保留着这样的习惯,并因此受益无穷。事实上,只不过每天花费10
分钟左右。后来,为了进一步节省时间,我干脆把这个本子穿了根绳子挂在了 家
里洗手间马桶面对的那面墙上,每天晚上睡觉前坐在马桶上,顺手就写完了。这
样简单的日志是有巨大好处的。每年下来,都知道自己去年都做了些什么,仅仅
这 一点就非常宝贵了。到了30岁之后,才觉得自己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慢慢多
了起来。比如,这些是整理到一起的,关于我出版的第二本书的一些事件记录:
二〇〇四年九月十二日,北京市
1. 《Toefl 6分作文》终稿交给责编窦中川。
..
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九日,成都市
1. 收到窦中川快递,协助修订《Toefl 6分作文》三审意见
..
二〇〇六年一月二十七日,北京市
1. 收到徐燕青快递,《Toefl 6分作文》,二十本。
..
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九日,北京市
1. 提交托福作文书第二版的修订稿,更名为《TOEFL iBT高分作文》
..
二〇〇六年八月三日,北京市
1. 收到徐燕青快递,《TOEFL iBT高分作文》第二版,十本。
..
二〇〇七年十月十六日,北京市
1. 收到马宁快递,《TOEFL iBT高分作文》第三版,第七次印刷,十本。
..
可是,有着这样的习惯的我,在读过《奇特的一生》之后,只是被柳比歇夫的大
师境界吓了一跳而已。过了差不多两年,重新读过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啊?
我太笨了,早应该明白的啊!”
柳比歇夫的日志,是“事件-时间日志”(event-time log)。他的方法要比李
敖的方法更为高级。李敖的事件记录,往往只能记录事件的名称,是一种基于结

果的记录;而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却是一种基 于过程的记录。这里的
细微差别是,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只能更为详尽。
以下是摘自《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日志样本: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
鉴定袋蛾——二十分。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
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八日。
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二小时二十分。
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一小时五分。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六页——三小时二十分。
路途往返——三十分。
休息——剃胡子。《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五分。
《消息报》——十分。
《文学报》——二十分。
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六十六页——一小时三十分。
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好处——遇到结果不好的时
候,更容易找到缘由。想明白“基于过程的”与“基于结果的”两种记录之间的
区别之后,我开始尝试着在自己记录的每个事件后加上时间。
大约两个星期不到的时间里,我马上体会到了这种新的记录方法的另外一个巨大
好处: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前面我们就讲过每个人都有的感觉
“时间越来越快”,以及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而这样的感觉会使我
们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焦虑。焦虑本身没有任何帮助,只能带来负面影响。我的体
会 是,这种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记录可以调整我对时间的感觉,在估
算任何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又恰恰因此总是
基本上 可以达成目标,于是,基本上可以算是“战胜了焦虑”。
《奇特的一生》我看到第三遍的时候,才真正注意到这段话:
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表,
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我做出这 样推断的根据是: 我同他见过
两次面, 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一小时三十五分”、
“一小时五十分”;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
陪着他;他借助 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面上移动——对他来
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明
在冷冰冰地流逝。

柳比歇夫这样的人,才是时间的朋友。他们了解时间,通过长时间刻意的训练,
甚至不需要表就可以感受时间的一切行动——当然,时间的行动只有一个,自顾
自地流逝。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前言》里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我有个朋友叫做时间。她跟我真可算作两小无猜,默默陪了二十多年我才开始真
正认识她。她原本没有面孔,却因为我总是用文字 为她拍照,而因此可以时常
伴我左右。时间她原本无情,我却可以把她当作朋友,因为她曾经让我明白,后
来也总是经常证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付出耐心, 她就会陪我甚至帮我
等到结果,并从来都将之如实交付与我,从未令我失望。正是因为有了时间作为
朋友,我才可能仅仅运用心智就有机会获得解放。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
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地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
行为与时间“合拍”,就是我的说法——“与时间做朋友”。
1. 现在在Google上搜索这本书的书名,马上就可以找到完整的可下载的电子版。 [.]
2. Alexander Alexandrovich Lyubishchev,1890 – 1972。这个网站上有关于他的英文介绍
和一些照片. [.]
05月 18, 2008 | 把时间当做朋友
留言/评论
共有4条留言
1. 李笑来 on 06月 27th, 2008
to serenay:
listpro确实是个好东西。现在的手机,基本上跟笔记本电脑没什么太大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