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03黄克诚

_5 《黄克诚传》编写组(现代)
  朱德总司令亲自上前线督战,并且将后备军——干部团也调往前沿阵地迎敌,才使红军稍微松口气。
  激战中,红四师连日行军打仗,个个疲惫不堪,恰逢朱德总司令前来督战,目睹此景,不免恼火,向躺在担架上的黄克诚发了一通脾气。
  黄克诚明白,土城战斗打得非常艰苦,红军伤亡较大,总司令心里很不好受,看到四师这副样子,自然有些恼火。若在平日,总司令对待部下一向宽爱有加,决不会发火。土城一役,红军没有一味与敌僵持。毛泽东正确分析敌情后,立即率领红军撤出战斗,西渡赤水。
  西渡赤水,红四师仍然肩负掩护任务。红军大部队刚开始渡河,敌人就逼上来了。黄克诚立即命令红十一团进行阻击,掩护大部队渡河。
  红军顺利渡过赤水河,经过三天三夜行军,到达扎西地区,进行休整待机。与此同时,红三军团取消了师的编制,将红四师编为三个团,师领导同志下到团里任职,于是黄克诚下派到第十团担任政委,团长是张宗逊。
  2 月19 日,整编后的红三军团会同兄弟部队及军委纵队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向东急进,准备攻占娄山关,再克遵义。按照军团部署,黄克诚、张宗逊统一指挥红十团、十一团,作为军团右翼,向娄山关疾进。
  娄山关。
  连绵起伏的娄山山脉。
  正前方的娄山关,异峰突起,怪石奇岩。大小尖山与中间的深涧,好似两扇大门,紧锁住娄山关的通道。
  一条公路蜿蜒盘旋而上,消失在雾锁云封处。
  娄山关驻有黔军一个旅,据险而守。
  2 月25 日,太阳懒洋洋爬上山坡,红三军团攻占娄山关的战斗打响了。
  黄克诚率领红十团、十一团迂回桥板,断敌后路,阻敌增援,配合主攻部队围攻娄山关之敌。
  翌日,红三军团一鼓作气攻占了娄山关口。
  黔军急忙派出六个团的兵力,向关口发起连续冲锋,企图夺回关口。
  在这紧急关头,彭德怀一方面增派部队迎敌,一方面命令红十团向敌侧后发起攻击。
  黄克诚、张宗逊率红十团突破敌人左翼阵地,将守敌击溃,尾敌穷追五十里之多。
  进攻娄山关的敌人闻讯,乱了阵脚,一路溃败下去。红军乘胜追击,再度占领遵义城。
  2 月28 日,残阳如血。
  遵义城外老鸦山。炮火纷飞,弹坑累累,尸横遍地。山上树木光秃秃,寒风掠过,苍凉凄惋。
  黄克诚也记不得打退敌人多少次冲锋了。得知敌人派兵增援遵义,并占据了遵义周围几个山头后,红十团立即赶赴城外老鸦山,阻击援敌。
  老鸦山是遵义城西南的一个制高点,离城只有一千多米。如果敌人控制了老鸦山,会直接威胁遵义城的安全,危及城内红军中央首脑机关。
  红十团广大指战员深知责任重大,在黄克诚、张宗逊的指挥下,首先向敌人占据的山头发起猛攻,一举攻下两个山头,同时控制了老鸦山主峰。
  援敌疯狂反扑,敌我双方展开了山上山下反复争夺。老鸦山,已经成为敌人主攻方向。
  在死伤累累,进攻一再受挫之后,敌人出动飞机助战,一次次狂轰滥炸之后,红军阵地上火光冲天,树木连根拔起,夹杂着泥石块,直飞半空。
  战斗异常残酷,呈现胶着状态。在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反扑之后,黄克诚、张宗逊决定下山出击。
  张宗逊知道黄克诚未带眼镜,跑山路冲锋很困难,就让他带领两个班留守,自己与参谋长钟伟剑率领部队追击溃敌。战士们个个如猛虎下山,杀向敌阵。
  然而,敌我相差悬殊,当敌人发现追击红军兵力不多时,很快稳住阵脚,向红十团反攻过来。
  敌人装备优良,兵力上又占据绝对优势,因而红十团逐渐顶不住,被迫后撤,损失较大,团长张宗逊再次负伤,参谋长钟伟剑英勇牺牲。
  敌人又向老鸦山主峰簇拥而来。
  这时,山上只有黄克诚带领的两个班,一挺重机枪。中央机关就在遵义城里,背后是乌江。如果阵地丢失,红军背水一战,形势极为严峻!黄克诚想到这里,指挥仅有的两个班阻止敌人进攻。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敌人越来越多,攻势越来越猛,眼看阵地就要沦落敌手了。
  黄克诚大喝一声:“山下就是遵义城,领导机关就在城里,我们一定要守住阵地,决不能后退一步!”
  无奈,敌人太强大了,老鸦山主峰失守了,就在这一关键时刻,军委后备队干部团赶到了!
  黄克诚十分高兴,协同干部团重新夺回了老鸦山主峰。红一军团也及时赶到,包抄了敌人后路,打乱了敌人的阵脚。
  黄克诚果断率领山上队伍,冲下山来,收拢失散的人员。在山下,黄克诚见到了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
  回想起刚才冒险追击阵地失守的情景,黄克诚禁不住向林彪说道:“好险啊!”林彪不以为然:“你们当初守在山上就是了,不该去追击。”黄克诚分辨道:“敌人已经逼近遵义城,不把敌人赶跑,那怎么得了?!”
  林彪若无其事他说:“敌人正在向你们进攻时,我们已经向敌人侧后包抄过去,我军已经化险为夷,干部团到了你那里的时候,敌人败局已定!”
  就在两人说话之间,果然敌人全线崩溃了。红十团完成阻击任务后,进入遵义城。
  四川德昌县。
  天气渐渐缓和起来了,绿树吐出新枝。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根据中央会理会议精神,红三军团召开干部会议,着重批判部队中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矛头再次指向了黄克诚。早在两个多月前,黄克诚便被调离了红十团,到军团司令部担任侦察科长。
  事情还得从红十团进入遵义城说起。
  黄克诚进入遵义城,便找了一大堆报纸阅览,研究分析半年多来的形势。
  从报纸上,黄克诚了解到,自从红一方面军主力撤出中央苏区以后,中央苏区遭受敌人严重摧残,留守红军损失严重,许多留守领导人被俘、牺牲。
  方志敏、刘伯坚等大批红军优秀领导人被俘、牺牲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而且还登了他们的照片,许多老战友比如陈毅、贺昌等下落不明,黄克诚对此十分痛心。他是个勤于思考,对革命忠贞不渝的人,由此他不禁为红军的安危深深忧虑。
  于是,他就找到一位上级领导同志,向他毫无保留地谈了自己的看法。
  他觉得中央红军自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开始,力量消耗很大,突围转移以来,主力部队已经折损过半,这些天来,一路苦战,两夺遵义,伤亡和减员进一步增多,因而,他认为中央红军再也经受不起这样巨大的消耗了,应当尽可能避免与敌人打硬仗,拼消耗,珍惜、保存红军现有的有生力量至关重要。
  他向这位领导同志建议:指挥作战时,红军应该注意掌握时机,进行通盘考虑,尽快找出打开新局面的办法来。
  这次谈话被反映上去以后,引起了上级领导的误会,以为黄克诚对革命缺乏信心,再加上他一向被认为有“右倾”思想,所以,上级认为他已经不适合继续担任红军领导工作,就把他调离了红十团,在军团司令部赋闲。
  不久,在黄克诚一再恳求之下,他被任命为军团司令部侦察科长。
  黄克诚高高兴兴赴任了,只要有工作干就行,他可不在乎官职的升降。
  不过,黄克诚这个侦察科长,当得异常辛苦。一个高度近视又没了眼镜戴的人,搞什么侦察工作!经常闹出笑话倒是次要的,关键是经常遇到险情。
  有一次,他去搞侦察,竟然误入了敌人的机枪阵地,差一点被敌人打死。后来他还风趣地回忆说:“敌人好几挺机枪一齐冲我开火,居然都没有打中,我还是活着回来了。”
  即使这样,黄克诚毫无怨言,每一次都尽心尽力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
  在毛泽东的巧妙指挥下,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来到四川南部会理。
  合理休整期间,红一军团长林彪竟然打电话给彭德怀,公开煽动说:“现在的领导不成了,你出来指挥吧。再这样下去,就要失败。我们服从你领导,你下命令,我们跟你走。”林彪当着红一军团其他领导聂荣臻、左权等人的面,表示了他对毛泽东的不满!
  其实,四渡赤水期间,由于红军行军异常艰苦,今天过来,明天过去,部队里骂娘骂得厉害。部队指挥员中也出现了埋怨情绪,林彪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他对毛泽东灵活机动的指挥艺术不理解,十分不满,对于整天翻来复去的行军方式尤为恼火,因而他向政委聂荣臻点名抱怨了毛泽东:“这样会把部队拖垮的,像他(毛泽东)这样领导还行?!”
  于是,会理休整期间,就出现了上述一幕。
  彭德怀一听,当即拒绝了林彪的提议。
  但是,林彪没有就此罢休。几天后,他又写了一封给中央的信,提出要毛泽东下台,让彭德怀指挥作战。
  为此,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议上,毛泽东当面批评了林彪:
  “你是个娃娃,你懂得什么?!”
  的确,二十九岁的林彪在毛泽东面前还是个娃娃,毛泽东原谅了林彪。
  不过,他却以为林彪那封信是彭德怀鼓动起来的,于是严厉批评了彭德怀。
  彭德怀心胸坦荡,对此没有解释,只是批评林彪说:“遵义会议才改变领导,这时又提出改变前敌指挥是不妥当的;特别提出我,则更不适当。”
  会上毛泽东还批评了刘少奇,因为他在贵州时,曾向中央建议,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应该改变方针,不能在贵州一带打圈子。刘少奇这番看法曾与黄克诚交换过意见,两人意见相吻合。毛泽东认为刘少奇是对革命丧失信心,是“右倾机会主义”。
  会理会议严肃批评了林彪的信,重申维护遵义会议确立的政治和军事领导的团结,反对抵触情绪。
  林彪一手掀起的风波很快波及到黄克诚头上。
  这样,红三军团从会理来到德昌,便开始了对黄克诚的批判。
  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乎主持召开了这次团以上干部会议,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即洛甫)亲自来做报告,批评黄克诚是“老右倾机会主义”,要求大家对他展开批评。
  黄克诚又一次在三军团干部会议上受到批判。
  关于这件事,王平上将在回忆录中有过一段评述:
  黄克诚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不光是我,恐怕对绝大多数领导来说都是个谜。
  我只是听有人讲,在行军休息闲谈的时候,有人问:“红军这样走不知要走到哪里去?”黄克诚说:“大概要走到喜马拉雅山吧。”我想为这类事也不至于点名批判吧。当时许多同志都怀疑,黄克诚定是当了会理会议的替罪羊。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才知道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当时他们不好点彭德怀的名,就拿黄克诚来开刀。
  在遭到批判的时候,黄克诚沉默了。这是第几次被指责为右倾,恐怕他自己也记不得了。
  批判会后不久,黄克诚被免去了侦察科长一职,来到军团教导营担任政委。
  恰好,教导营归红十一团指挥,团政委王平曾是黄克诚的老部下,对他很尊重,从不向他下命令。
  黄克诚多次向王平说:“你对我不要客气,归你指挥,该下命令就下命令嘛!”
  王平说:“你是老首长,怎么好下命令啊!还是多研究商量。”部队胜利渡过大渡河,很快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准备翻越雪山——夹金山。
  夹金山终年积雪,寒气逼人,历来很少有人行走。起初,广大红军指战① 见《王平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第101 页员还爬得很顺利。但是,越往上爬,气温骤然下降,晶莹的冰雪直刺人的眼,而且高山缺氧,大家开始大口大口喘气。
  冰雪严寒,多数人还穿着破旧的卑衣,冻得浑身瑟瑟发抖。黄克诚也不例外,前些天,天气十分暖和,他漫不经心,把皮大衣丢掉了,现在感到很后悔。
  雪山上气候变化急骤,刚才晴空万里,忽然间,大雾扑面而来,眼前白茫茫一片,接着寒风四起,乌云蔽日。不一会儿,鹅毛大雪漫天飞舞,雪花随风扑来,每个人的脸上就像刀割一样疼。
  不少干部战士倒下去了,再也没有起来。
  黄克诚顶风冒雪,凭着一股顽强的毅力,艰难地往上爬..6 月12 日, 中央红军全部翻过夹金山后,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会合。
  松潘。茫茫草地一望无际。
  草地,像一幅鲜花织成的魔毯。
  绚丽的花草下面,则是遍布沼泽。多少年的风风雨雨,腐烂的花草变成污泥,层层淤积,变成了魔鬼般的沼泽地。这里充满着危险,人一旦踏入沼泽,一分钟之内,就会被沼泽无情地吞没。
  杳无人烟,恶劣多变的气候与魔沼交织成一个危险的陷阱。黄昏,天边一抹红霞。黄克诚带领教导营准备宿营休息。大家都累坏了,在这既无房屋,又无人烟,连鸟兽也几乎绝迹的草地上,就地一坐,就算宿营了。每个人都饥肠辘辘,渴得要命。
  然而,粮食越来越少,草地上的水,却大多有毒,不能饮用。
  忽然,黄克诚发现前面有一个人正拄着木棍,步履蹒跚地前进。
  黄克诚派人叫住一看,原来是张平凯,三军团的老同志。张平凯告诉黄克诚,自己因为有病,掉队了。
  “今天已经这么晚了,你先在我这里住一晚上,明天再追赶队伍。”黄克诚说完,不容分说,便马上派人找来卫生员,给张平凯看病。
  然后,他又拿出一块珍藏很久,一直舍不得吃的獾子肉,加上点豆子,让人给张平凯煮了吃。
  张平凯很过意不去,因为他知道,在这茫茫草地上,粮食很难搞到,大家都省吃俭用,以备急需,没有几个人能吃饱肚子。他对黄克诚说:“把你的粮食吃了,你该饿肚皮了。”黄克诚一边让人端给他吃,一边说:“这算什么?我们也算是患难兄弟了,你忘了在热水江时,你还帮我一个大忙呢。”
  张平凯经黄克诚一提醒,想起来了。那是1932 年春,张平凯在红三军团二师五团当政委,当时部队在湖南汝城热水江与敌人打了一仗,三师政委黄克诚所部所处地形不利,处境非常危险,张平凯及时率部赶来,掩护三师顺利转移。“那时,难处不少,我们都坚持过来了。现在,我相信只要坚持,草地一定能过去。”黄克诚说。
  两个人互相对视一眼,笑了。
  部队终于挣扎出了草地,然而,一场内部危机接踵而来。9 月10 日凌晨。
  雨停了,云雾尽散。皓月当空,星光闪烁。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拒绝执行党中央北上方针,并以“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相威胁。毛泽东获悉,及时率领由中央机关、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军大学等组成的临时北上先遣支队,悄悄出发了。
  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闻讯,向总指挥徐向前征询意见。徐向前义正辞严:“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
  一场悲剧避免了。
  但是,陈昌浩还是派副参谋长李特带领一队骑兵,追赶中央红军主力,并写了一封信给彭德怀,要三军团停止北进。李特追上中央红军后,把信交给了彭德怀。
  彭德怀只看了一眼,就把信给了身旁的毛泽东。
  毛泽东幽默他说:“打个收条给他,后会有期!”彭德怀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陈昌浩的主张。
  李特脾气暴躁,喜欢骂人,腰间习惯挎一把大左轮手枪。此刻,他气势汹汹,质问毛泽东:“总司令、总政委没有命令,你们为什么走啊!”
  “是中央政治局的决定。”毛泽东义正辞严。
  接着,毛泽东耐心地向李特作说服工作。
  但是,李特哪里听得迸毛泽东的劝说,气冲冲跑到红军大学队伍里,大声喊叫:“停止前进,我奉陈政委之命,带你们回去!”
  红军大学学员多是从四方面军抽调过来的,因而不少学员驻足踌躇。
  “我们前进!我们跟党中央,毛主席没有错!”有不少人高呼起来。
  原中央红军干部团的教员也顶撞李特,“陈昌浩算什么!党中央、毛主席领导的队伍,你敢不准前进!”
  这时,黄克诚率领教导营担任后卫,负责掩护大部队北上,并收容掉队的同志。他目睹了刚才的情景,急忙上前劝说李特,指出张国焘的南下主张是没有出路的、应该跟随中央北上。
  李特哪里听得进去,继续鼓动红军大学学员停止北进,并且与中央红军的一些同志争吵起来。
  毛泽东及时站出来干预了,高声喊道:“不要吵了!”
  一句话使在场的人安静下来。
  毛泽东铿锵有力他说道:“我们都是红军,都是共产党,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打一家人嘛!现在不愿北上的也可以,以后我们还会在一起嘛!捆绑不成夫妻,谁愿意走,放他们走吧!”
  于是,李特带领红军大学的部分同志回去了。
  在他们离开前,毛泽东谆谆告诫:“南下是没有出路的,至于不愿意和党中央一起北上的人可以等一等。我们可以作为先头部队先走一步。我们先走,去开辟新的根据地,完成我们的任务,我相信,一年之后,你们会来的!”
  毛泽东这种顾全大局、耐心说服教育的作法,给在场的黄克诚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一年以后,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会师,毛泽东的话果真应验了。这使黄克诚对于毛泽东高度的战略预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面对情绪缴动的红四方面军同志,毛泽东镇定从容,以诚相待,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阔胸怀,黄克诚格外钦慕。
  黄克诚跟随中央红军主力继续北上。
  9 月12 日,党中央召开俄界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电示张国焘改正错误,率部北上。
  同时,将中央红军主力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下辖两个纵队,分别由红一、三军团改编而成。
  本来,上级有意派黄克诚到第二纵队担任政治部组织部长,但是有位领导提出异议,认为黄克诚反对整顿纪律,历史上是一贯“右倾”,不适宜作领导工作,因此,黄克诚任职一事便作罢了。
  说起来,黄克诚反对整顿纪律的事,的确有些冤枉。
  红三军团是一支作风朴实、作战顽强、敢打硬仗的队伍,在军团长彭德怀的言传身教下,广大指战员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领导干部与普通战士一律平等,连伙食也完全一样,因而形成了一种上下一致、官兵平等、同甘共苦的传统。
  红军出了草地以后,中央派了几个领导干部来到三军团工作。
  这几个干部对红三军团同甘共苦的作法很不习惯,总想单独搞点吃的,这样,红三军团的很多同志也看不惯他们,有时就有人在下面议论,讲几句牢骚话。
  刚走出草地,红军粮食供应发生了很大困难,所以大家经常吃不饱,有的战士饿得受不住了,就违反群众纪律,偷吃群众的东西。
  这种情况,按说应是通过说服教育的手段来解决的。
  但是,这几个从中央派来的同志中,有人把这类情况看得过于严重,认为是对革命丧失信心,提出在红三军团整顿纪律、审查干部,甚至提议对于问题严重的人予以处决。
  黄克诚虽然已经身处逆境,还是对此提出反对意见。
  他向上级申辩说:“一些干部战士表现得情绪不高,发点牢骚,这与领导平时教育不够有关系。而且,一些领导在生活非常艰苦的时候,不能以身作则,对下面的同志有影响,哪能全怪下面的同志呢?偶尔违反群众纪律,虽然不对,但还是应当以教育为主,不能采取对待敌人的办法,来对待自己的同志。”
  黄克诚充满感慨他说:“何况我们刚刚走出草地,大家已经被拖得精疲力竭,目前的情况仍然困难,马上整顿纪律和审查干部,是很不适宜的..”
  这些话传到领导耳朵里,被认为是不可靠的表现。于是,领导召开了几次会议对黄克诚进行批判,指责他右倾,是“十足的机会主义,要重新武装头脑”。连续几天的批判之后,黄克诚被认为已经不适宜担任领导工作,更不能带兵。于是,他被安排当了个第二纵队政治部军事裁判所所长。
  陕甘支队继续北上,翻岷山,进军天险腊子口。北上途中,黄克诚骑的骡子背上有溃疡,不能骑了,他只好下来步行。
  高度近视的黄克诚徒步行军,身体又很虚弱,走起来很困难。
  此时已改任十一大队政委的王平,看到这种情形,就请黄克诚跟随十一大队走,并且把自己的坐骑让给黄克诚。两天之后,黄克诚又把坐骑还给王平。
  王平很奇怪,黄克诚见状,忙说:“我这个样子,不能把你拖垮。以后行军我在前头先走,如果我走不动,躺在路边,你们上来把我捡上就行了。”
  面对身处逆境的老领导,听到他的这番话,王平心里很感动,一股热流不禁涌动全身:这才是忠贞不渝的革命者!9 月18 日,陕甘支队占领哈达铺, 进入甘南。在这里,毛泽东及中央红军从报纸上得知陕北有支活跃的红军队伍,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这一消息,使大家格外惊喜。
  短暂休息之后,陕甘支队向陕北进军。
  就在行军途中,掉队的人越来越多,一路不断。部队政治保卫机关认为掉队与情绪不振有关,怀疑掉队的人会投敌叛变,故而采取了残酷的惩罚措施。
  于是,不少掉队的同志被押送到军事裁判所,等候审判处决。
  所长黄克诚实在不忍心处理这些同志。他认为红军自离开中央苏区以来,长途跋涉,行军打仗,很少休息,体力消耗太大了,而且经常吃不饱肚子,身体虚弱,哪有力气走路呢。前些天在哈达铺休整时间又短,大家体力尚未恢复,掉队情有可原,他怎么能忍心下手处死他们呢?
  一天,二纵队一位姓周的管理科长也被押到军事裁判所。
  黄克诚认识此人,他在战斗中负过伤,被敌人打掉了一只胳膊,就因为过草地时丢失了几名伤兵,便被抓了起来交付审判处决。
  黄克诚心存异议,就去找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求情,认为不应该处死。
  恰好,政治部门的两个领导同志在场,他们见黄克诚竟然为被审判的人求情,当即训斥黄克诚:“你还当过师政治委员呢,连这点小事情都处理不了,真不中用!”
  说完,他们就下令将那位姓周的同志押走了。
  黄克诚对此倍感痛惜。
  一般说来,军事裁判所所长,是个不太重要的职务,但是,黄克诚还是认真地去做这项工作,从不懈怠。
  然而,经此一事,黄克诚不肯执行上级命令,引起了上级领导同志的反感。有一位领导则毫不客气他说:“像黄克诚这样的人,年龄大了,干不了什么工作了,连当个红军战士都不够格。”
  这样,黄克诚这个裁判所所长,不再起丝毫作用了。审判处刑的事干脆不同他商量,全部由上级保卫机关处理。
  领导同志的那番评语传到黄克诚耳朵里,他不敢再讲什么话了,只好小心翼翼跟随部队行军,生怕掉队被处理。
  有一次,部队走了很远的路才宿营,黄克诚疲劳之极,但不敢掉队,只好咬紧牙关,挣扎着往前走,夜深人静时,他才赶到宿营地,长长松口气。
  其实,黄克诚刚刚三十出头,年龄并不大,但在一些对他反感的人眼中,他已经属于干不了什么工作的人了。1935 年10 月19 日,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进入陕甘苏区。这样,中央红军从1934 年10 月离开中央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历尽艰辛,终于胜利到达陕甘苏区,结束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11 月6 日,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会师这天,天气寒冷,大雪纷飞,但是广大红军指战员喜笑颜开,欢欣鼓舞。
  严冬即将过去,春天还会远吗?!
第七章 出陇东下太南敌后任驰骋
  陕北瓦窖堡。
  凛冽的寒风肆虐着黄土高原,尘沙飞扬,光秃秃的树枝随风摇曳,错落有致的窑洞被夕阳抹上一笔余辉。
  中央军委卫生部,一座不大的院落。
  黄克诚在窑洞里来回跑动,并不时地将双手合拢,用嘴呵气取暖。
  离开青山碧水的江南,来到这天寒地冻、气温最低达零下二十度的陕北,黄克诚真有些不适应。
  跑步取暖成了黄克诚时常操练的功课。
  然而,现在有了工作可干,黄克诚心里还是分外舒畅,顾不得埋怨这恶劣的严冬了。
  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首先组织了慰问团到红十五军团慰问,黄克诚作为慰问团的政委也参加了。
  红十五军团是由原鄂豫皖苏区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二十六军(刘志丹)和红二十七军合编而成的,是陕甘苏区的主力部队。
  中央红军与红十五军团合编时,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番号,毛泽东兼任政治委员,彭德怀为司令员,下辖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红三军团番号取消。
  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
  部队整编后,黄克诚工作变动,被任命为军委后方办事处卫生部长,他赶往卫生部所在地瓦窑堡赴任。
  接到任命,黄克诚颇感意外,因为他自参加红军以来,一直在战斗部队进行政治、军事工作,对卫生工作一点也不熟悉。但是,黄克诚服从命令,愉快地去赴任了。
  一段时间以来,他几乎处在无事可干的边沿,现在有了独挡一面的工作,他心里怎能不高兴呢。
  到任后,黄克诚立即投入繁忙的工作中。
  中央红军行程两万五千里,一路征战奔波,伤病员数量自然很大,卫生工作显得颇为重要和迫切。
  黄克诚在巡视了后方医疗卫生工作的情况后,发现后方医疗卫生条件相当差,远不能适应前方作战的需要。黄克诚觉得,党中央与红军若要在此长期立足发展,后方医疗工作必须跟上去,才会建立一块巩固的根据地。因而,他带领军委卫生部的同志们,积极开展工作,发动后方机关,在当地群众的热情帮助下,迅速办起了一批后方医院。为了向医院输送卫生人员,保障医院正常运作,黄克诚还领导开办了一所卫生学校,专门培训医疗卫生人员。
  尽管当时的医疗条件相当简陋,但是黄克诚尽心尽力,因陋就简,使得苏区卫生工作有了很大起色。
  夜渐渐深了。寒风穿透木窗,侵袭而进,窑洞里气温愈发低了。
  由于经济所迫,大家的被服都相当单薄,土炕冷冰冰的,人一睡上去,后背冷嗖嗖,顿时觉得寒气直冲全身,让人瑟瑟发抖。
  黄克诚生长在南方,第一次来到这里,夜晚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难熬了。
  他索性穿衣下床,跑起步来,一边跑,一边思考卫生部下一步的工作。
  新的一年很快来到了。
  黄克诚对卫生工作刚有些熟悉时,又奉命调任总政治部组织部长。
  黄克诚从后方重新回到了前方总部。之后,他追随毛泽东、彭德怀参加了东征战役,从陕北苏区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作故。东征期间,红军一方面进行了扩军筹款,另一方面一度解放晋西广大地区,开展群众工作,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5 月,微风拂面,春意盎然。
  陕北高原换上了新装:绿树蓝天,庄稼绿油油,鲜花含苞欲开..
  黄克诚工作再次变动,来到红一军团担任第四师政治委员。第四师是由原红三军团改编而成,黄克诚又回到了熟悉的部队里,心里自然高兴。
  5 月18 日,军委根据中央指示,组织中国人民红军西方野战军,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开始了西征战役。第四师立即秘密西进,向陇东进军。
  西征对象是打击坚决反共的马鸿逵、马鸿宾等封建势力,以促进陕甘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6 月初,第四师前锋直捣阜城。
  这时,红一军团第二师正向距离阜城仅有五六十里的曲子镇出击,与那里的驻敌一个骑兵旅交上火。
  敌人增援部队刚好进抵阜城地区。
  黄克诚立即指挥第四师抢先占领山头制高点,阻击驰援之敌。
  敌军是马鸿宾、马鸿逵手下的骑兵,凶狠慓悍,为打开增援曲子镇之路,他们疯狂向四师阵地扑来。
  马蹄声疾促震耳,尘土飞扬,敌骑迅猛扑来。
  距离四师阵地只有二三十米了!
  黄克诚一声令下,四师向敌人发起突然冲锋。
  枪声霎那间撕裂天空,形成火网。
  敌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仓惶逃窜。
  敌人骑马逃遁,四师追赶不上,只好作罢。
  曲子镇传来好消息,第二师攻破曲子,生俘敌旅长。大家闻讯,欢欣鼓舞。
  西征红军继续扩大战果,相继攻占木钵、环县、洪德等城镇以及靖边、韦州、豫旺等地区。
  第四师根据上级指示,先是在曲子镇一带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发动群众,筹粮筹款。不久,来到宁夏豫旺堡地区进行休整集结,准备迎接北上的红二、四方面军。
  经过两个多月的西征,红军开辟了纵横四百多里的新根据地,使陕甘苏区发展到陕甘宁的广大地区。
  1936 年10 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中国工农红军伟大长征全部胜利结束,它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高潮的到来。蒋介石闻讯,坐卧不宁。他妄图乘红军长途征战,立足未稳之际,一举消灭红军。于是,他急调五个军的兵力,企图将红军消灭在黄河以东的海原、靖远地区。
  陇东高原,乌云密布,红军面临的形势骤然严峻。11 月21 日。山城堡地区。
  高原的黄昏,寒风卷起黄沙,在空中漫舞。
  第四师整装待命,指战员们磨拳擦掌,斗志昂扬。黄克诚静坐在师部指挥所,与师长李天佑等候军团首长的命令。
  面对蒋介石五个军的进攻,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红军逐次转移,诱敌深入,然后在预定的有利地区,集中优势兵力,给敌人主力胡宗南部以歼灭性打击。
  同时,为统一指挥各参战部队,彭德怀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任弼时为政委,刘伯承为参谋长。
  11 月17 日,红军西征主力逐次转移集结隐蔽于环县山城堡南北地区。
  同日,敌胡宗南部兵分三路,企图两面合围红军于盐池以南地区:左路第一师第一旅由惠安堡东进;中路第一师第二旅向萌城、甜水堡东进;右路第七十八师由西田家原向山城堡前进,并于20 日占领山城堡;第九十七师、四十三师作为第二梯队,进至豫旺堡及其附近地区。
  黄克诚知道,胡宗南是蒋介石的心腹干将,他所率领的第一军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军中高中级将领都是黄埔军校蒋介石最信任的学生。因而,第一军凭借精良装备,是嫡系中的嫡系,傲气十足,竟然连友军也不联络,踩着红军的脚印追上来,孤军深入到惠安堡、盐池一带,妄图一口吃掉红军。
  “叮铃铃”,电话声急促响起来。
  师长李天佑一把抓起话筒。
  话简那边传来红一军团长左权的命令,第四师立即奔赴指定地域,夜袭山城堡之敌。
  黄克诚、李天佑率部队悄然向山城堡进发,拦腰斩向山城堡守敌第七十八师。
  夜幕降临,敌人正在吃晚饭。
  红军经过急行军,已经在敌人阵地前沿发起突然进攻。
  霎那间,火光冲天,枪炮声四起。
  敌人显然慌了手脚,搞不清红军的方向,机枪乱放一气,漫无目的地射击起来。
  红军趁势从四面包抄,直扑敌军阵地。第四师由北向南,向敌军展开了猛烈进攻。
  敌人虽然装备精良,但是在黑夜中,他们的大炮、重武器早已失去了效用。
  红军素有夜战、奇袭的经验,这时,正好派上用场,打得敌人人仰马翻,鬼哭狼嚎。
  夜色愈来愈浓,气温也愈发低了。严冬时节,红军仍身穿单衣,脚穿草鞋,这时不免冻得瑟瑟发抖,牙齿打颤。对于多为江南子弟的红军战士来说,零下十几度的陇东高原,的确让人难熬,何况还要奋勇冲锋杀敌!但是,这些经历过长征,身经千锤百炼的红军指战员,全然不顾寒冷的侵扰,精神抖擞,冲向敌人。
  红军与敌七十八师打得难分难解。
  漫天黄沙,漆黑之夜,沙场战酣。
  黄克诚发现僵持不是办法,他立刻下令作战参谋彭雄带领一支队伍,翻过后山,绕到敌人的侧后,进行偷袭,打乱敌人的阵脚。
  彭雄率领一支人马很快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战斗紧张而又激烈地进行。
  突然,敌人背后响起一阵激烈的枪声、手榴弹声,敌人被炸得东躲西藏,乱成一团。
  彭雄带领部队偷袭成功了!黄克诚心中大喜,立即指挥部队从正面向敌人发起冲锋。
  敌人无心恋战,在前后夹击面前,四散而逃。
  红四师乘胜追击,与兄弟部队一起,经过一天一夜激战,11 月22 日午时,敌胡宗南部第七十八师主力全部被歼,取得了山城堡战役的伟大胜利。
  山城堡一役,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的第一次大捷,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最后一仗,它粉碎了蒋介石一手组织的向陕甘根据地的进攻,宣告了蒋介石反共内战政策的彻底破产。12 月12 日深夜。内蒙边界盐池、定边地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在寂静的黑夜里显得更加空旷与静谧。
  黄克诚从前敌司令部返回四师途中迷路了。
  在经过一块大草滩时,眼睛高度近视的黄克诚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不时地被脚下的杂草绊个趔趄,他抬头眺望远处,漆黑一片。
  黄克诚分辨不出东西南北,在这茫茫大草原上,并无路标可识,他只好四处摸索,寻找归途。
  折腾了大半天,黄克诚总算找到了回师部的路。回到师部,他顿觉腰酸腿软,疲劳之极,倒头便要歇息。突然,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来。
  黄克诚赶忙抓起电话,前敌司令部告诉他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中国共产党积极、细致的统战工作下,西北“剿总”副司令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发动兵谏,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黄克诚一听,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
  整个形势将会发生有利于革命的大变化!他心想。如何处置蒋介石?一时间成了红军中议论的主题。黄克诚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蒋介石穷兵黩武,十年内战,屠杀了多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广大红军指战员都恨透他了。因而,大家都觉得要么杀了他,要么把他关起来。
  黄克诚也持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对于蒋介石决不能宽容。他不仅双手沾满了革命群众、共产党人的鲜血,而且把日本人放了进来,成为民族罪人,不杀了他,何以谢天下?黄克诚是一个勤于思考、胸怀全局的革命者,他对这个问题反复思考,从全局得失上慎重分析后,开始觉得不能简单地处置蒋介石。不杀有患,杀了搞不好会引起混乱,后患更大,于抗日大局不利。因此,他想到能不能有条件地释放蒋介石,促成全国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他的这种想法与党中央、毛泽东不谋而合。
  不久,党中央派周恩来、叶剑英、博古组成代表团前往西安,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被释放。“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力地促成了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
  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7 月8 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军队、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同时,以毛泽东、未德为首的红军将领,发出请缨杀敌的函电。
  7 月15 日,中共代表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党中央。
  平津失陷后,蒋介石被迫同意改编红军,8 月25 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
  八路军下辖三个师: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训处主任罗荣桓;一二○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政训处主任关向应: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主任张浩。
  黄克诚在西安事变后不久,调任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红军改编成八路军,他即改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
  五台山。一一五师驻地。
  黄克诚奉命离开总部,赶赴一一五师驻地。
  一路上,黄克诚还沉浸在平型关大捷的喜悦中。
  就在几天前,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第一个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实在鼓舞人心。
  好个凉爽的秋天!怡人的秋色更增添了黄克诚的愉悦之情。
  这次前往一一五师,黄克诚负有重任在身。
  红军改编时,由于受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制约,八路军一度取消了政治委员制度,在各师、旅、团通常只设政训处,规格降低了,完全仿照了国民党军队的样子。这样,政工人员地位降低,受到了冷遇,部队中的政治工作受到削弱,而且出现了侵犯群众利益、新军阀主义倾向抬头等不良现象。
  一些富有政治责任感的同志开始有了一种隐忧:目前这个问题不大,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这些人中有不少同志向党中央、八路军总部反映了自己的忧虑。
  黄克诚就是其中的一位。黄克诚一直在部队搞政治工作,他深知红军之所以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发展壮大,之所以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保存下革命的火种,坚持到现在,关键在于红军有优良的政治工作传统。丢掉了这种传统,后果是可怕的,党和红军会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邓国清事件不就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吗?邓国清本来是国民党军队的一名连长,因为犯刑事罪,被关进长沙国民党监狱,1930 年,红三军团打长沙, 把他放了出来,并吸收他参加了红军。邓国清打仗很勇敢,不长时间就被提拔为团长。但是毕竟他在国民党军队多年,调戏妇女,动辄打骂部下等恶习积重难改,战士们对他十分不满,甚至有不少人主张撤他的职。当时任师政委的黄克诚,力主不要马上撤邓国清的职,而是继续帮助他提高认识。在黄克诚耐心细致的教导下,邓国清的确有了改进,指挥打了不少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坚持深入地进行,长征结束后,邓国清过不了红军艰苦的生活,竟然偷偷潜逃了。假若放松政治工作,是不是还会发生类似事件呢?黄克诚觉得各部队出现的逃兵现象就是一个不好的苗头。
  于是,他及时向上级反映了自己的意见,主张恢复政治委员制度,恢复师团政治部,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
  其实,八路军总部也从下边反映的情况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就在几天前,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找到黄克诚,向他布置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任主任语重心长他说:“克诚同志,自红军改编以来,中央一直感到有一种不正常的风气在部队中滋长。你是个老政工干部了,有经验,总政治部决定派你到一一五师检查一下政治工作情况。要记住,多听,多看,回来写个报告,谈谈看法。”任弼时那充满信任的目光注视着黄克诚。
  黄克诚从中体会到了这项任务的份量。
  来到一一五师,黄克诚便一头扎进了工作中。
  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他跑遍了一一五师师部和下属两个团,深入战士中间进行广泛的了解与座谈,认真倾听广大指战员们的呼声。
  通过检查,黄克诚发现了政治思想工作中的很多问题:部队取消了政治委员制度后,政治工作很难再做到家,大家对做政治工作的人都不感兴趣。
  吃得开的是副官,他上承各级首长,下连部队,一般事情只要副官点头就行了。这样,军阀习气开始滋长蔓延,一些江湖义气也带进了部队当中,有的基层干部甚至不愿叫“同志”,开口就是“弟兄们”。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情绪,如果纵容姑息,很有可能出现派系斗争,山头主义重新抬头。黄克诚将这些问题连同自己的忧虑,先向一一五师部分首长谈了谈,临别前,他用征询的目光问道:“是否恢复政治委员制度?”
  聂荣臻、罗荣桓等人听了他的建议,都颔首表示赞同,并深有同感。
  黄克诚一路马不停蹄返回总部,向任弼时作了详细汇报。任弼时听取汇报后,也感到问题的严重,他立即责成黄克诚将检查情况与建议写一份报告,以朱、彭、任三人名义上报中央。①
  毛泽东看了报告后,马上作了批示。他十分赞同总部的建议,充分肯定了政治委员的重要性。同时,黄克诚在毛泽东眼里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曾经多次提及黄克诚有将帅之才。
  10 月22 日,党中央电令八路军总部,恢复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 政训处改称政治部,部队重设政委。
  经党中央批准,任命聂荣臻为一一五师政委,关向应为一二○师政委,张浩为一二九师政委。
  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的恢复,是我军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在这件事情上,黄克诚功不可没。
  山西省五台县。
  吃过晚饭,黄克诚找到八路军总部直属队政委王平谈话。王平还担任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长一职,因而在黄克诚的领导下工作。
  王平在长征胜利后,被选到红军大学学习,不久前来到前方工作,与以前相比,他显得更加稳重与成熟了。
  黄克诚从心底里感到高兴,他向来关心年轻干部的成长,注重培养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
  黄克诚向王平传达了中央北方局会议关于组织晋察冀临时省委的决定,并告诉他,组织上决定让他担任临时省委军事部长。
  他对王平说:“目前形势发展很快,原来组织上曾考虑派你到喜峰口马占山部队做统战工作,但是张家口已经失守了,你将有新的任务,明天总部的几位首长和你淡话,具体交待任务。”
  黄克诚说完,不禁默然无语,相处多年的老战友就要分别了,心里真是恋恋不舍。虽然王平比他年轻得多,但是他们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从不以上级领导自居,王平在他降职后也从不歧视他,对他分外尊重。
  王平望着这位尊敬的老领导、老战友,也是纵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他对黄克诚格外敬重,特别是这位老领导坚持真理从不盲从、苟同,是个压不弯的硬骨头,这一点王平深受感动。回想自己与黄克诚相识以来,他大部分时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屡遭批判,屡遭降职,这要在思想和精神上承受多大的痛苦与压力!
  两人相互注视,沉默了好一会儿,黄克诚像是想起了什么,深情他说道:
  “我们要分手了,也没有什么可送给你的。北方冬天冰冷彻骨,天气马上凉了,我有件皮背心,你拿去吧,到时也好御御风寒”。
  说着,黄克诚将携带的包袱打开,把皮背心拿出来,递到王平手上。
  好像觉得不够,黄克诚想了想,又把他那枝心爱的左轮手枪从腰间抽了出来。
  “你到前方去,带上它吧。”说着,黄克诚把手枪也递了过来。
  王平手捧这两件非同寻常的礼物,感到心中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泪水盈眶,滚落下来。
  面对这位屡遭磨难的老领导、老战友,一幕幕往事在王平脑海中浮现开来。
  王平思忖再三,觉得黄部长年龄比自己大,身体又弱,更需要皮背心,于是他坚持不接受皮背心,又把它塞进了黄克诚手中。
  但是,他又不忍违背老首长的心意,就把左轮手枪小心翼翼地收下了。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别再次重逢,已经是全国解放以后的事了。
  八路军恢复政委和政治机关制度不久,为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黄克诚被下派到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担任政治委员。
  三四四旅的前身是红十五军团。这支部队曾经在鄂豫皖、在陕北屡立战功,战斗力很强,部队干部多是在苏区四处征战的老红军,阶级觉悟高,作战勇猛。旅长徐海东,原是红十五军团军团长,是个传奇式的人物,身经百战,屡建功勋,人称“徐老虎”,连毛泽东也对他评价极高,称赞他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是“红军的领袖,群众的领袖”。能够到这样一支英雄部队,与这样的同志共事,黄克诚心里很高兴。
  到三四四旅当晚,旅长徐海东十分热情地欢迎黄克诚的到来,并且同他同住一间房,聊到很晚,还有说不完的话。
  通过交谈,黄克诚对徐海东这员虎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当他们谈起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事情时,徐海东坦然说起当时的情绪:
  “部队整编,换了番号,换了帽徽。懂事的同志嘴上不说什么,思想有点想不通;不懂事的同志,拐不过弯来,说红军变成白军啦,公开闹情绪。唉,说真的,刚整编的时候,我思想上也想不通呢,原来说我们红军编成四个军,蒋介石怕我们人多力强,又只准编成三个师..”
  “你现在想通了?”黄克诚笑着问。
  徐海东哈哈大笑,说:“我呀,粗人一个,没想那么多。共产党员要服从大局。中央说了,通也得通,不通也得通,这就叫通不通,三分钟,我这个人,想三分钟,就全想通。”
  两人不禁大笑起来。
  初来三四四旅,黄克诚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
  由于三四四旅常年转战在外,与中央红军联手作战较少,部队中多少有些“山头主义”,对中央红军来的干部不欢迎。黄克诚这个“外来户”来到三四四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开展工作的难度很大。一些干部对政工人员采取不以为然的态度,甚至有个别干部根本不买帐,黄克诚讲话时他们也不怎么听,平时在生活上总有些人故意刁难他。因而,黄克诚显得有些孤立。
  但是,黄克诚毕竟是一位富有经验和耐心的优秀政工干部。他耐心做工作,诚恳待人,坚信日子久了,会把关系搞好。知道自己说话不顶用,他也不急于硬扳;关于打仗的事,他也不多说话,给部队干部战士一个适应时间。
  幸好,旅长徐海东知道他是个做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十分支持黄克诚的工作。
  徐海东专注于打仗,部队有人闹情绪,思想出了问题,汇报给他,他总是大手一挥,说:“找政委去!”
  有时,记者来前线访问徐海东,他也说:“找政委去!”
  黄克诚在军事问题上虽然尽量少讲话,但由于他已经与三四四旅同甘共苦,荣辱与共,融为一体了,所以他很快发现三四四旅作战方式有问题。
  三四四旅大多沿用过去对付国民党军队的那一套打法,与日军作战,猛打猛冲,对于毛泽东提出的山地游击战并不在意,显得勇猛有余,灵活不足,战斗中多次吃亏,这支英雄之师经受了几次挫折。
  1937 年底到1938 年初,三四四旅奉命开赴正太路以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这期间,三四四旅同日军进行了两次较大的战斗。
  一次是盂县牛村之战。六八七团在团长张绍东指挥下,打了一场运动战。
  虽然歼灭了敌人一部,但是由于我军策略、战术水平不高,部队也遭较大伤亡。
  不久,三四四旅为配合晋察冀军区反“扫荡”,在平山县温汤与日军大战一场。温汤战斗,因为旅长徐海东病重,由黄克诚负责指挥。这一仗原本计划将温汤日军五百余人全歼,但是仗一打起来,各部队之间配合不好,乱了套,不仅没有在预定时间内全歼日军,反而受到增援日军的重炮轰击。由于广大干部战士缺乏避炮经验,全旅伤亡较大,六八八团团长与一营营长双双阵
  黄克诚为此深深自责,看到部队两次受挫,他就劝说大家研究新战法,避免再打被动仗和阵地仗。
  然而,很多人听不进去。
  黄克诚也不急躁,还是耐心进行说服工作。
  就在这节骨眼上,三四四旅发生了一起重大政治事故。
  1938 年3 月,三四四旅奉命南下晋东南,进入太行山区,配合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一二九师作战。
  部队在山西平定、昔阳地区行军时,徐海东、黄克诚率部走在前面,由主力六八七团殿后。
  六八七团团长张绍东本来是个善动脑子的红军指挥员,从红军时期到抗战初期,一直是三四四旅中的一员勇将。但是,他擅自违背中央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在部队驻地搞起了“打土豪”!而且从中渔利,进而嫖娼!不仅如此,他还把团参谋长兰国清拉下了水。纸里包不住火,旅部知道这个情况后,决定整顿队伍。张绍东听到消息后,心里发慌。他就把连以上干部集中起来,以看地形为名,骗出驻地。在半路上,张绍东和盘托出自己的打算,胁迫他们一起叛逃。
  六八七团毕竟是支老红军主导的团队,张绍东的阴谋当即受到政工干部的抵制,不少干部也站在了政工干部一边,苦劝张绍东改变主意。
  但是张绍东最终不知悔改,看见绝大多数人不想跟他叛逃,他只好带着兰国清等少数几个人逃跑了。
  部队全部由政工干部拉回了旅部。
  这件事令徐海东、黄克诚大为恼火,也使三四四旅这支英雄部队蒙受了耻辱。
  朱德总司令闻讯,也大为恼火,这不但会影响军心士气,而且会影响八路军的声誉啊!
  朱德亲自来到三四四旅指导工作,他总结性地感慨道:“部队的政治工作必须深入哟!”
  一番话,使黄克诚深受震动,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三四四旅进入太行山区后,黄克诚被任命为太南军政委员会书记,与徐海东一起,指挥部队开始在太行山南段坚持抗日游击战争,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4 月间,日军纠集三万余人,分九路大举进攻晋东南地区。晋东南地区烽火连天,如何粉碎日军九路围攻成为国共两党关注的焦点。
  徐海东、黄克诚率三四四旅配合兄弟部队在内线开展游击战,实行坚壁清野,使日军逐步陷入处处扑空、饥饿疲惫和被动挨打的境地。
  三四四旅历经长乐村、虒亭镇、张店镇等战斗,给予日军以有力打击,在反“九路围攻”作战中显露锋芒。经过二十三天的反击,日寇的九路围攻被完全粉碎。
  7 月6 日。沁河畔町店。
  骄阳似火,路旁的柳树无精打采,柳枝低垂,仿佛睡了一般。
  随着阵阵轰鸣声,数十辆汽车从远处蠕动而来。膏药旗斜插在驾驶窗旁,迎风作响。
  汽车队在町店停了下来,一群群日本鬼子从车上钻了出来,叽哩咕噜一阵之后,四散开来。有的脱下衣裤,下河洗澡;有的坐在树荫下睡觉休息。
  一个个松懈、懒散,毫无生气。知了声声,燥热难安。
  町店四周的制高点上,三四四旅已经埋伏很久了。日军的一举一动,尽数映入大家的视野。
  得知日军第一○八师团主力驰援沿同蒲路南犯日军的消息后,八路军总部立即命令徐海东、黄克诚率三四四旅在晋城以西地区截击西援日军。
  徐海东、黄克诚接到报告,高平以南一百里的晋城,日军开来了百余辆汽车,并抓民夫抢修开往高平的公路,好像向北进犯。
  徐海东、黄克诚分析研究后,率部进抵阳城以北的町店地区,准备伏击这股敌人。
  敌人果然开过来了!而且在三四四旅眼皮底下四散休息,毫无察觉。
  这是伏击歼敌的最佳时机!
  如果三四四旅采取迫击炮、机枪进行轰击、扫射,势必予敌以重大杀伤,以后再发起冲锋,完全可以取得较大战果。但是三四四旅采用了猛打猛冲的作战方法,战斗刚打响不久,便冲向敌阵,拼起了刺刀。起初,敌人毫无准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有些懵懵懂懂,被消灭了不少。
  很快,敌人回过味来,稳住了部队,开始组织顽强抵抗,死不缴械。
  有不少日本鬼子就势趴在汽车底下,或者躲在河边的芦苇丛中向八路军疯狂射击。
  日军枪法相当准,因而三四四旅遭受一定伤亡。双方展开了面对面的激战。
  被围日军边拼命抵抗,边组织撤退,企图冲破包围。八路军猛打猛冲,紧紧咬住敌人不放,使其无法突围而出。战斗从中午持续到傍晚,晚霞映红了沁河水。
  双方战斗激烈程度未减。
  这时,日军援兵到了,向三四四旅展开反扑。
  三四四旅转而三面受敌!徐海东、黄克诚急忙下令部队撤出战斗。
  町店一仗,歼敌五百多人,击毁敌人军车二十多辆,但是八路军伤亡也有二三百人。三四四旅在有利的战机下,没有打好。徐海东、黄克诚心情沉重。
  三四四旅进驻沁水县端氏镇休整。
  朱德总司令亲临三四四旅进行整训。他围绕部队几次战斗的损失,对旅长徐海东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此时,徐海东体质很差,重病在身,有时吐血不止,黄克诚等旅团干部多次劝他回延安养病,但是他放心不下这支部队,更不想离开杀敌前线,所以一直硬撑着。最后,在中央关心下,离开部队去延安养病和学习。
  沁水端氏镇。
  徐海东离职,旅长这个位置空缺,军中不可一日无将。谁知在当旅长的问题上,三四四旅发生了一场不愉快的争执,黄克诚蒙受了不少误会。
  徐海东一走,就发生了由谁来代理旅长职务的问题。黄克诚倾向于由六八七团团长田守尧接任。田守尧是红十五军团的老同志,论资格、能力由他代理旅长较为合适。朱德总司令也持这种看法。于是,他找到黄克诚征询意见。黄克诚与朱总司令不谋而合,当即表示完全赞成田守尧代理旅长职务。
  朱德便找来田守尧谈话,明确告诉田守尧,让他代理三四四旅旅长并兼任六八七团团长。
  “司令放心好了,旅长虽然走了,我一定尽力把这副担子挑起来!”田守尧心里不免高兴,但嘴上还是表示了谦逊之词。“那就好,你当了旅长之后,仍兼六八七团团长,担子可不轻啊!”
  “首长放心!”田守尧向朱德保证。
  “好吧,你先代理旅长,等候中央和总部任命。”很快,全旅上下都知道了这件事。
  但是,朱德将电报打往总部和延安请示时,没有想到,毛泽东和彭德怀都不同意田守尧出任三四四旅旅长。至于原因,既复杂又简单。三四四旅以往几次战斗失利,部队中该旅少数人表现出的山头主义倾向早有反映,而不久前町店失利也给总部和毛泽东留下了印象:三四四旅有不少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
  应该从前中央红军方面派一个人去,设法消除三四四旅山头主义倾向。
  毛泽东、彭德怀的考虑的确有道理。
  “可是。已经正式跟田守尧谈过话了!”朱德觉得有点难办,“总不能自己说出去的话再收回去吧?!”朱德再次致电中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毛泽东认为此事重大,就专门回了一份电报,陈述了另派人任职的原因。
  朱德明白了中央此举的意义,也不便再坚持己见。于是,把黄克诚找来,向他说明了中央另派人来担任三四四旅旅长的情况。
  “老总,这件事情恐怕不大好办了。”黄克诚一听,有些急了,他向朱德建议:“你还是再发一份电报,把详细情况报告延安和总部吧,说明事先已同田守尧本人谈过话了,田代理旅长已成事实,不好再改变了,否则会影响今后的工作和他本人的情绪朱德听到这儿说:“我何尝没有想到这点。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都是共产党员嘛!戏点到谁谁唱呗!”很快,总部决定将三四三旅旅长杨得志调任三四四旅旅长。田守尧为此有些不高兴,情绪起了波动。确实,声势已经造出去了,大家知道自己当代理旅长,突然上级派别人来了。田守尧心里想不通。
  几天后,在为徐海东送行的欢送会上,田守尧没有到场。朱德看见田守尧果真闹起情绪来,就找来黄克诚,对他说:“你们召开个党委会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田守尧进行帮助。”
  黄克诚召集党委会,朱德也亲自参加。
  会议开始后,大家沉默了好长时间,谁也没有开口讲话。看到大家都闷在一旁不吭气,黄克诚心想自己是旅政委,又是党委书记,应该带头发言。
  于是他只好硬起头皮,对田守尧进行批评。
  考虑到他在三四四旅的工作刚刚有进展,加之部队的关系、今后的工作,还有这件事的前因后果,黄克诚对田守尧的批评较为婉转。黄克诚说完后,屋里也没人发言了。
  除了满屋呛人的烟味,连声咳嗽也没有,大家都低头不语。
  朱德对于黄克诚婉转的批评本来就不满意,环视屋里一圈后,看到大家这副样子,不禁心头火起,他站了起来,一个一个地指着与会同志,说道:
  “你们这是什么党委会?不敢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算什么共产党员!”
  朱德对田守尧进行了严厉批评。
  最后,他对大家语重心长他说:“戏点到谁谁就唱,没点到你就不能出台,共产党员嘛,我们都要听党中央的,不能闹情绪!”
  整个会议,除了黄克诚,三四四旅中没有一个人发言。
  会议不欢而散。
  这次党委会,给黄克诚带来了不小的误会。黄克诚本来就是“外来户”,大家对他有所抵触,这时他又是惟一发言批评田守尧的人。因而,在三四四旅中有些人就认为上级之所以没有批准田守尧代理旅长,可能是黄克诚从中作梗。黄克诚有苦难言,但是又不能作解释,于是他一直把自己的想法闷在心里。
  从此以后,田守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黄克诚一直心存芥蒂。后来,部队挺进苏北,经过两人长期相处,田守尧才发现黄克诚并非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因而两人心释前嫌,成为亲密的战友。
  在朱德总司令关怀和亲自指导下,三四四旅在端氏镇进行了认真学习整训,总结了抗战以来存在的问题及作战经验教训,在部队作风和战略战术上,都有了较大提高,实现了以打游击战为主的根本转变。
  杨得志到任后,三四四旅又以团、营为单位,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在对日伪军作战中接连取得胜利。
  金秋十月,太行根据地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
  1938 年10 月19 日。潞城县故漳村。村南大庙里,总部召开了太行根据地各方面主要负责人的会议。作为太南军政委员会书记,黄克诚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主要研究了当前如何准备迎击敌人对根据地的进攻,克服困难,准备反击的问题。
  会后,黄克诚回到太南区,组织部署工作。
  太南区,地处太行山南部,跨山西、河南两省,共辖十七个县,晋东南六个,豫北十一个,全区人口达三百万之多。
  遵照上级有关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的指示,黄克诚全面分析了太南区的情况后,认为晋东南一带局面已经打开,豫北则开辟得较晚一些,国民党仍在那里活动频繁,并且历史上豫北土匪、联庄会、会道门较多。虽然抗战以来,许多士匪、联庄会改编为抗日部队,但对他们的改造、巩固决不能有丝毫的忽视。
  因此,他同太南特委同志商议后,确定了巩固晋东南、加强豫北的工作方针,并在全区展开。
  黄克诚不仅关注太南区革命形势的发展,还注重立足全局考虑问题。
  经过三四四旅干部战士的艰苦努力,三四四旅不仅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而且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组建了很多地方武装,三四四旅活动区域日益扩大。
  黄克诚经过慎重思考,向总部建议,将三四四旅分成两部分开展活动,他和杨得志,一人留守旅部,一人过平汉路向东开辟新区。
  总部采纳了黄克诚的建议,回电要黄克诚留守旅部,杨得志率一部过平汉路东。
  1939 年初,杨得志遂带领一部分干部和部队来到冀鲁豫交界地区,组建冀鲁豫支队,在那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杨得志率一部离开太南区后,黄克诚肩挑军政重担,将各团分散,展开活动。
  过了一段时间,黄克诚发觉部队由于分散活动,队伍都有扩大,因而山头主义倾向有所抬头,甚至有点不大听指挥了。于是,黄克诚凭着政工干部特有的敏锐感与责任感,果断将所有部队集中到太行山区进行整训。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