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话说中国智谋

_16 (现代)
  在吕布的一方面,那可真是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只有大骂大耳儿不讲信用、忘恩负义的份儿了。
  其实,他不懂得,人家既要落井下石,哪还有什么信义可讲呢?更何况,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吕布也忘了,自己虽然对刘备有过解危之恩,但毕竟也是兵戎相见,夺城逐邑的敌人啊。这个时候还想人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岂不是太过奢望了吗?
  当然,落井下石毕竟不是什么很光辉的事情,严格说,它的正面意义仅限于对敌斗争中,而且当事人往往也不愿你说他落井下石,而宁可称之为“痛打落水狗”或“宜将剩勇追穷寇”之类。因为盂老夫子早就说过:见到你嫂嫂落水而不伸手拉她上来,那你就是豺狼!(《盂子·离娄上》)
  不伸手援助就已经是豺狼了,更何况再投下一方巨石!
  那真不知该算是什么了呢?
  【典源】
  落井下石: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又见明·李贽《续焚书·答来书》:“若说叔台从而落井下石害我,则不可。”
  白门楼吕布殒命:事见《三国演义》第十九回。
偷梁换柱,凤姐暗设掉包计
【原典】
  话说贾宝玉因失去通灵宝玉而痴痴傻傻,疯疯癫癫,那荣宁二府的人不仅把府里上上下下找了个遍,还悬赏满城,拾得送来者赏银一万两,报信而找得者,赏银五千两。但无论如何就是找不着,宝玉的病却一日重于一日。
  眼见这种情况,可急坏了贾府的老祖宗贾母。请先生给宝玉算算命,说是要娶了金命的人冲喜才好。这正合老祖宗的心意,忙召来儿子贾政和媳妇王夫人,要赶着给宝贝孙子成亲。孙媳妇当然应该是金命的薛宝钗了。这不仅成就了金玉良缘,而且,说不定还会靠了宝钗那金锁招回宝玉的玉来呢。
  这样,宝玉的病不是也就可以好起来了吗?
  老祖宗的算盘倒是打得如意,宝玉的贴身丫环袭人心里却在犯起嘀咕来了。袭人自然是希望宝钗做了宝二奶奶,但是她深知宝玉的心思却一门都在林黛玉林姑娘身上。若是他知道给自己娶的是宝钗而不是黛玉,还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儿来呢?想到这里,袭人转喜为悲,打定主意得向王夫人禀告清楚。
  王夫人听袭人说完后,倒也觉得是个问题。到时候宝玉闹起来,喜冲不成,只怕还会闹出新的麻烦来呢。王夫人连忙将这事细细报告老祖宗。一时之间,婆媳俩竟都不知怎么办才好了。
  还是凤姐脑子灵光,鬼点子多,当时她正在那里和老祖宗说话,听王夫人说完后,想了一想说:
  “这事难倒不难。我想了个主意,不知你们肯不肯?”
  二人都催她快说。凤姐于是接下去说道:
  “这件事只有一个掉包儿的法子。如今不管宝兄弟明白不明白,大家都只对他说老爷作主,把林姑娘配给他了,到时候却如此这般..”下面的话凤姐只在王夫人耳边轻轻地说了一通,把个老祖宗急得连忙追问。凤姐又悄悄对她说了一遍,三人都笑起来了。
  过了两天,凤姐到宝玉那里去告诉他,老爷要给他娶亲了,娶的是林妹妹。把个宝玉喜得从床上跳了起来,马上就要去见林妹妹,告诉她这件喜讯。
  慌得凤姐连忙拦住,说是林妹妹早知道了,如今要做新娘子,自然害羞不肯见的。这才把宝玉给安住,只等着那娶亲的良辰吉日早早到来。
  到了娶亲的那一天,大轿从大门进来。新娘子坐轿,蒙着头,扶新娘子的正是黛玉从南边家里带来的丫头雪雁。宝玉见了雪雁竟像是见了黛玉一样欢喜。拜了天地和老人后便进入洞房。宝玉迫不及待地去给新娘子揭开盖头,只想快给林妹妹说说知心话,却眼前一花,分明看见的是宝钗姐姐,哪来的林妹妹呢?就连那雪雁一时之间也不见了,换了莺儿等上来伺候。宝玉呆呆的只管站着,两眼直视,半语全无,倒以为自己是在梦中。原先有些昏聩的病,这一下糊涂得更厉害了,口口声声要找林妹妹去,其它便什么也不顾了。
  却原来,凤姐用的是一个偷梁换柱、偷龙转凤的掉包计。
  【新说】
  凤姐这一包倒是掉得好,只是气死了黛玉,逼走了宝玉,害宝钗守一世空房,岂不是一石伤三鸟了吗?
  偷梁换柱,偷龙转凤,或者说偷天换日,都是玩弄手法,暗中改换事物的内容。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属于制假贩假一类的手法,因此,要对付它,就得打假。
  在我们这个商业时代,相信很少有人没有吃过偷梁换柱的亏。本来标的是原装进口,结果你买到的是国内组装;本来你买的是茅台五粮液,结果人家是旧瓶装新酒;本来你见他羊头高高挂,结果人家是挂羊头卖狗肉。如此等等,那可真是举不胜举。
  应该说,无论用在政治上还是商业上,偷梁换柱都是不那么光彩的,就是那凤姐,因用了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好意思到潇湘馆去见林妹妹了。
  唯有用在那兵戎相见的军事斗争中,偷梁换柱指悄悄抽出主力部队打击敌人的计谋,这就似乎没有什么不光彩的了。
  当然,无论光彩还是不光彩,作为计谋,其原理都是一样的。熟悉它,掌握它,自己不用,也可多一分心眼打假啊!
  【典源】
  偷梁换柱:“三十六计”第二十五计:“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语本“抚梁易柱”。《雕王集·壮力篇》引《太史公记》:“殷纣..力能索铁舒钩,抚梁易柱,步捉猛兽,手接飞鸟也。”
  凤姐暗设掉包计:事见《红楼梦》第九十六、九十七回。
上下其手,伯州犁作弊问囚
【原典】
  鲁襄公二十六年,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军一路得胜,很快便兵临匙麇。
  驻守城麇的郑将皇颉领兵出城抵抗,与楚国军队大战,终因寡不敌众被楚军打败。
  皇颉败阵而逃,楚将穿封戌和公子围紧追不舍。结果是穿封戍抢先一步抓住了皇颉。
  战斗结束后,公子围争功,硬说皇颉是他抓获的。穿封戌当然不服。两人正在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随军的太宰伯州犁看见了。伯州犁问他们为什么事而争执,两人争相诉说事情的经过,互不相让。伯州犁于是说:
  “你们都别争了,让我来替你们裁定吧。”
  两人都问:
  “怎么裁定呢?”
  伯州犁说:
  “这还不容易,我们当面问一问俘虏本人,让他说是被谁抓住的,这不就清楚了吗?”
  穿封戌当然高兴,马上就赞成。公子围想了一想也同意伯州犁当即叫人把皇颉押过来,先向他说明原委:
  “现在他们二人为你而争执,你知道吗?”
  然后他故意把手抬得高高的,毕恭毕敬地指着公子围说:
  “这位是公子围,是我国国君宠爱的弟弟!”
  接着又把手压得低低的,随随便便地说:
  “这位叫穿封戌,是我国方城外的一名县官儿。他们两个,到底是谁抓住了你呢?”
  皇颉完全听懂了伯州犁的意思,便顺水推舟地说:
  “是公子围俘虏了我。”
  穿封戌一听勃然大怒,抽出戈来就去追公子围,但没有追上。
  皇颉就这样被判为了公子围的俘虏,公子围带着他回国领功去了。
  【新说】
  上下其手的行为虽然不够光彩,但从智谋的角度来看,伯州犁倒是拿准了俘虏的心态,一举成功,舔了个肥屁股。
  上下其手要成功,离不开对方的串通配合。想想看,假如被俘虏的不是皇颉,而是猛张飞李逵一类,那只会得到“杀便杀,问个鸟!”的回答,岂不是自讨没趣了吗?
  问题是,生活中张飞、李逵般不怕死的汉子毕竟是凤毛麟角,满世走的,多是皇颉之类的圆滑乖巧之徒。这也就使得上下其手大有用武之地。
  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上下其手的窍门似乎已越来越多,里外勾结,上下串通的事情司空见惯,不过,其目的早已不是为了争什么功,邀什么赏了,而是为了大大地中饱私囊。
  欲壑难填,上下其手就永远有市场。
  当然,有市场归有市场,但并不是说就一定能玩得转。弄不好,伸出去的手缩不回来,尴尬事小,作弊败露事大。
  所以,手还是少伸的好,不管是上还是下。
  【典源】
  上下其手: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公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之?’囚曰:‘颉遇王子,弱焉。’”
  伯州犁作弊问囚:事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请君入瓮,来俊臣还治周兴
【原典】
  武则天当政时喜欢用酷吏审讯犯人、周兴和来俊臣都是当时著名的酷吏。周兴曾经用各种酷刑残杀了数千人,来俊臣用酷刑所害的也有一千余家。
  后来,左金吾大将军邱神■谋反被杀了头,有人告周兴与邱神■同谋,武则天下密诏命令来俊臣审讯周兴。
  来俊臣接到这道审讯同仁的密令后,很是费了一番心思,然后才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没有直接去抓周兴,而是派人去请他来吃饭。
  周兴像往常一样欣然而来。酒过数巡,话正投机,来俊臣把话题引到业务上来。他问周兴:“对于那些死不招认的犯人,老兄觉得用什么样的办法审讯他最见效呢?”
  周兴一听便洋洋得意地说:“这还不容易!在下给老兄推荐一法:用一个大瓮,四周堆满火炭,用火炭把大瓮烧得通红,然后把那死不肯招认的犯人放进去。这可比死还难受百倍,任他是不怕死的人,也没有什么不肯招认的了。”
  来俊臣听后拍手称妙:“很好,很好!还是老兄的办法高明,我们要当面一试!”
  说完,来俊臣便命令手下人抬来大瓮,四周堆满火炭烧起来。周兴只以为他真要在席前审犯人,也不在意,只管吃喝谈笑。
  眼看着大瓮烧红了,来俊臣突然站起来说:“周兴你听着,我这里有皇太后的命令,要我审问你与邱神■同谋的事,你最好坦白招供,不然就请老兄入瓮吧!”
  周兴听了如晴天霹雳、惶恐之极,连忙叩头认罪。
  武则天考虑到周兴对自己也有过功劳,没有治他的死罪,只判流放岭南,结果在流放途中还是被他所害的仇人杀死了。
  【新说】
  请君入瓮法是典型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起来还是以毒攻毒,不过也有所区别。以毒攻毒的目的是为了去毒,请君入瓮则不是为了去瓮。
  如果引申一点,请君入瓮也可作另一层理解。
  在这一层意义上,“瓮”是一个圈套,请君入瓮就是请你入圈套,就像诸葛亮引司马懿入葫芦谷,韩世忠逼金兀术入黄天荡,王二小带侵华日军入埋伏圈一样。
  这里的“请”法有多种多样,有引诱,有逼迫,有带入,但却没有来俊臣请周兴的那样,月亮坝里要弯刀——明砍。当然,“明砍”的背后,敬酒不吃吃罚酒,那还是要逼迫的了。
  作这种理解以后,生活中的瓮那可就太多了,随时都可能有人请君去入,只不过请法已花样翻新,高明得多罢了。
  君不见,电视广告巧笑信兮,美目盼兮,又是优惠大酬宾,又是省优部优国优世界第一。一旦你信进去,往往连呼上当,才知道被请入瓮中。
  君不见,闹市街头,熙来攘往,有人声嘶力竭,高呼转向跳楼,血本销售。一旦听进去,到时候你才知道,跳楼的是你不是他,你又被请入了瓮中。
  君不见,迎宾小姐笑容可掬,仪态万方,店堂装修华贵典雅,服务一流。
  一旦跨入,到买单结账时你才知道,你被请进的哪里是什么宾馆酒楼,分明是一口狮子口大张的瓮。
  君一定还可以举出不少。难怪有人说:“处处有陷阱,事事有圈套,人人都是瓮中人。”
  【典源】
  请君入瓮:语出唐·张■《朝野佥载》(《太平广记·一二一·周兴》引):“(来俊臣)谓兴曰,‘囚多不肯承,若为作法?’兴曰:‘甚易也。
  取大瓮,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处之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瓮,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咸即款伏。”
  来俊臣还治周兴:事见《新唐书·酷吏传》、《资治通鉴·唐纪二十》。
狐假虎威,昭奚恤借威宣王
【原典】
  战国时,楚宣王在位,北方的诸侯国并不怕他,却害怕他手下的大将昭奚恤。有一天,宣王乘昭奚恤不在时,问大臣们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大臣们担心得罪昭奚恤,都不敢言语。有位叫江一的大臣,平时怨恨昭奚恤,这时凑上前对宣王说:“大王,北方的诸侯国惧怕的其实是您的军队,而不是昭将军。”
  宣王不明白江一说的是什么意思,叫他说得再明白点。江一先给宣王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很久以前,山林中有只威风八面的老虎。有一天,这只老虎到外面找食物,抓到一只狐狸,打算把它吃掉。这时,狡猾的狐狸却不慌张,摆出一副神气十足的样子说,“你不敢吃我,因为天帝派我来做百兽之王。你要是吃了我,就违背了天帝的旨意。天帝怪罪下来,你决不会有好下场!”
  老虎认为自己是山林之王,没有认见了自己不害怕的,从没有听说过什么百兽之王。再说,这只狐狸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老虎心里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
  狐狸看出老虎拿不定主意,又接着说:“你要是不信我的话,就跟着我去走一趟,看看山林里的百兽见了我,没有一个不逃跑。”
  老虎真想见识见识这只“百兽之王”,于是决定跟在它后面到山林中去走一趟。不出所料,它们走到哪里,哪里的野兽不分大小都跑得远远的。老虎以为狐狸的话果然不错,但是它哪里知道,实际上百兽害怕的是威风八面的它自己,才一见面就跑得老远,而不是惧怕假借百兽之王名义的狐狸。
  讲完故事后,江一接着对宣王说:”现在大王拥有五千里土地和上百万兵马,把管辖权和指挥权都交给了昭将军,因此,北方的诸侯国才怕他。但是,它们怕的是大王交给他的兵权,正如山林中的百兽怕的是老虎而不是狐狸一样。”
  宣王听完江一的这番解释,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新说】
  打着别人的招牌,利用别人的威信,来兜售自己的货色,为自己谋取利益,是身为臣仆者惯用的手法。过去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一说,其实就是说的狐假虎威的情况。
  这是一个很方便的策略,无需自己付出什么,将别人现成的招牌、权威拿来用就是了。可以公开地,无所顾忌地加以利用。这样做的主要前提是取得主子的信任和授权,比如像昭奚恤那样。一般而言,通往这一层的道路往往较为漫长。要作很多铺垫,要有耐心,或者出生入死功绩赫赫,或者奉承拍马笼络人心,或者关键时刻表现不凡,或者对主子有特殊贡献,都有可能获得假主威的特权。
  也有人偷偷地狐假虎威。这样做要冒一定的风险,一旦露出狐狸尾巴,阴谋就立即破产,结果可能是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甚至落入虎口,葬送自家性命。所以,要像寓言中的狐狸那样,在关键时刻沉住气,夹紧尾巴不使外露,装得若无其事,趾高气扬,成功的保险系数就高得多。
  【典源】
  狐假虎威:语出《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之与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昭奚恤借威宣王:事见《战国策·楚策一》。
佐雍得尝,程元振政变得赏
【原典】
  程元振是陕西三原人,唐朝肃宗和代宗时在宫廷中任宦官。
  公元762 年,唐肃宗李亨得了重病,任命太子李豫监理国政。皇后张良娣对宦官李辅国担任兵部尚书深为不满,认为国家全部的重要权力都掌握在他手中,对朝廷构成了心腹之患。张良娣也十分痛恨与李辅国狼狈为奸的程元振,他在宫廷中担任左监门卫将军。
  张皇后见李豫监政,要他杀掉这两位奸臣,为朝廷除患。
  但是,李豫生性懦弱,害怕事情闹大。张皇后在失望之余只好找到越王李系,说:“太子仁弱,不能诛贼臣。希望就寄托在你身上了。”
  不料,这一密谋被程元振派出的密探探听到了,马上报告了李辅国。他们两人急忙调集皇宫禁军,守住太子李豫进军之路。太子奉诏正要进宫时,程元振将他挟持,躲藏到玄武门外的飞龙厩中,派兵严密把守。随后,程元振亲自带领禁军进宫,抓住了越王李系和伏兵。
  密谋破产了。张皇后、越王李系等全被处死,病重的肃宗李亨被这意外打击惊忧而死。程元振和李辅国拥立太子李豫继承王位,这就是唐代宗。
  在这场宫廷政变中,程元振为拥立李豫立了头功,深受李豫宠信。接着,他们两人合力,回过头来对付专横跋扈的李辅国。
  李辅国要求李豫称他为尚父,并公开对李豫说:“陛下只管呆在宫中,宫外朝廷的事全由我来操办。”
  程元振对代宗说:“李辅国手中的军队权力太大了,陛下应该加以限制。”
  代宗按照程元振的计谋,撤掉了李辅国的职务,派人闯入他的住处将其诛杀,程元振被委任为骠骑大将军,封为■国公,统领全部禁军。程元振的父亲也被封为司空,母亲被封为赵国夫人。
  【新说】
  “雍”即烹调菜肴。利用帮忙做菜的机会,乘机先尝菜肴的美味;借帮助别人,趁机力自己分得一杯羹,实在是一桩既名正言顺又实惠的美事。程元振是深明其中奥妙的。
  佐雍得尝的最大好处,就是名正言顺。名不正言不顺,就有越俎代庖、无功受禄的嫌疑。打着帮助别人的旗号,实际是为自己获取利益,同时,得到好处的也不光是自己,任何人对此都无法指责。
  既然是名正言顺,就可以拉大旗作虎皮,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张旗鼓,堂而皇之地去干。程元振政变成功之后反戈对付李辅国,就是这么干的。事成之后,得到的实惠不但有物质金钱官位财产,还有名声荣耀,功垂青史。
  所以,运用这一策略,除了利用正当的名义外,一定要选择好可以作虎皮的对象,也就是要加以利用的对象。最好是对方有性格上的弱点,处在危难之中,有棘手的问题急需解决。在这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功就大有希望。
  精明狡诈,毫无信义,心狠手毒之徒,是绝不可选作依靠对象的。否则,事成之后可能被炒鱿鱼,甚至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这样的悲剧太多太多了!
  【典源】
  佐雍得尝:语出《国语·周语下》:“佐雍者尝焉,佐斗者伤焉。”
  程元振政变得赏:事见《新唐书·程元振传》。
先意承旨,朱高炽巧成太子
【原典】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提出选定王位继承人。大部分武将认为该立次子朱高煦,因为他屡建战功,多次在危难之中挽救成祖,足智多谋,深得朱棣喜爱。
  大臣解缙等人则力主立长子朱高炽,理由是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这么决定过,于是朱高炽被立为太子。
  朱高炽虽不招朱棣喜爱,却十分善于揣摸祖父朱元璋的心思,应答得体,朱元璋认为他有做君王的才能,决定他应成为太子。
  朱元璋认为从小事上可以看出儿孙们的人品。他在世时,经常把儿孙们召入宫中,让他们读书,做一些小事,进行一些实际锻炼,以此考察他们的品格和才能。
  有一次,朱元璋召来秦王、晋王和周王的儿子,让他们与朱高炽同吃同住,在读书之余,派他们分别去检阅宫中的禁卫军,三王之子都想以办事迅速得到祖父赏识,因而得到命令就出发,很快就完成了检阅任务。朱高炽却不紧不慢,行动比三王之子慢得多。
  朱元璋问他行动为什么这样迟缓,朱高炽回答说:“天气很冷,我让禁军吃过早饭再检阅,所以迟了。”朱元璋听后十分高兴,认为朱高炽能替别人着想,爱惜军士,品德可嘉。
  一天,朱元璋把一些奏折交给朱高炽,让他分检一下,把重要的先选出来。朱高炽所选的是一些与民众切身利益有关的奏折,正迎合了朱元璋勤政爱民之心。
  在送上的奏章中有一些错别字没有改正,朱元璋问道:“你大概看见这些错吧?”
  朱高炽答道:“我没敢马虎,但我觉得像这样的小错,实在不会影响您的审阅。”
  朱元璋听后异常高兴,说:“我的孙子有做国君的见识啊!”随后他将十八岁的朱高炽立为燕世子,为朱高炽日后被立为皇太子打下了基础。
  成祖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这就是明仁宗。
  【新说】
  要揣模领会主子没有表达出来的意图,需要悟性,悟性是一种天赋。有人天生悟性极高,能从蛛丝马迹中悟出别人难以言说或不愿说的心意;有人却不善此道,给个棒■就当针(真),直来直去,自然难于讨好。
  不过,并不排除通过努力而达到这一效果的情形。长时间地留心观察,将观察的结果作细心分析,以此为依据来判断主子的心思。在大多数时候,这样做是有效的、正如猎人追踪狡猾的野兽的踪迹,只要细心并有耐心,最终便能将野兽捕获。
  无论是凭悟性还是凭努力,都需要小心谨慎。漫不经心,毫不掩饰,反应迟钝,都可能破坏效果。最佳境界是不显山,不露水,在往来对答中达到默契,达到心领神会。
  先意承旨的唯一目的,就是讨好取宠主人,身分地位主次是既定的,切不可喧宾夺主或反客为主。难就难在既要表现出谦卑顺从,避免锋芒毕露,又要表现出聪明乖巧,投其所好。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可以讨好怎么都行,这样效果会适得其反。
  不妨说,先意承旨是一门讨好取宠的艺术,是以走钢丝的本领,在谦卑与聪明、顺从与主见,偏好和语性之间保侍微妙的平衡和心领神会的默契。
  正因为这样,它与逢迎拍马、阿谀献媚不可同日而语。
  【新说】
  先意承旨:语出《韩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朱高炽巧成太子,事见《明史·仁宗本纪》。
以柔制刚,敬新磨演戏救人
【原典】
  五代时,晋王李存勖打败了朱温,自立为帝,成都洛阳,成了后唐庄宗。
  李存勖称帝后,重用太监和戏子,朝廷政治一片昏暗。李存勖本人喜欢化装演戏,他给自己取了个绰号,叫做“李天下”。
  有一次,李存勖在河南中牟打猎。在追逐猎物中,李存勖的坐骑踩坏了当地农民的田地。中牟县令知道后,上前挡住了李存勖的马头,言辞恳切地劝李存勖替农民着想,不要毁坏农民的劳动成果。
  李存勖心里想道,我身为堂堂皇帝,竟然受到一个小小县令当面指责,不禁怒从中来。他厉声斥退县令,准备命令手下将县令处死。
  在这个节骨眼儿,随同李存勖来打猎的戏子敬新磨,十分同情那个县令和农民,认为县令为民请命,不该被杀,于是想出个主意来规劝李存勖。
  敬新磨带了几个戏子跑去追那个县令,将县令抓到李存勖眼前。他假装斥责县令说:“你身为本县县令,难道不知道我们皇上喜欢打猎吗?你为什么纵容农民种庄稼,给国家提供赋税?你为什么不让全县的百姓饿着肚子,让出这片土地,好让我们皇上在这里纵马奔驰打猎?你罪该处死!”
  说完这番话,敬新磨毕恭毕敬地走到李存勖面前,请求立即对县令执行死刑。在一旁的戏子们也随声附和,请求立即执行死刑。
  李存勖听完这些话,居然哈哈大笑起来,他觉得敬新磨的即兴表演很不错,不亚于平时在宫廷中的演出,在高兴之余,他下令放了县令。县令得以免死。
  不过,自称“李天下”的李存勖的皇帝瘾没过多久,便被大将李嗣源取代了。
  【新说】
  皇上的震怒,如同狮子起身大吼,是不可阻挡的。盛怒之下,岂能保命?
  然而,戏子略施小计,以戏平怒,以柔制刚,终于化险为夷,虎口救命。观者无异于在看一场恐怖剧。手心捏着汗,心提到嗓子眼儿上,直到落幕,才喘出一口大气来,再回过头来仔细品味戏子的幽默,越发觉得其味无穷。
  事情经常是这样,看起来最柔弱的东西,却能制服最强硬的东西。水够柔软的了,而滔滔大水却能冲决坚固的堤防,造成巨大灾难;涓涓细流、能将顽石的棱角磨去;小小水滴,天长日久能穿透石块。再刚强的汉子,也有被似水柔情瓦解的时候。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一刚一柔,既可以相辅相成,也可以相克相服。
  柔不过是一种表现形式,在它下面其实蕴藏着力量。水中蕴藏着能量,儿女情长具有使人心动的情感力量。刚,其力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看似势不可挡;柔,其力藏而不露,看似软弱无力,其实如绵里裹针。因此,不妨说,以柔制刚,是以一种无形之力去战胜另一种有形之力,不过是两种不同的力之间的转化罢了。
  柔中也包含着智慧和机敏,诸葛亮的空城计未用一兵了卒击退了强敌,用的是看不见的智慧之力,其中奥妙是不可以吐露的。
  柔中也包含着自信和勇气。敢于出面和强敌对抗,并非人人都能做到。
  面对老虎之时,旁观者不难看出处境的危险和结局的可怕。既已挺身而出,首先是置安危于不顾的气魄,同时也相信自己能力挽狂澜。
  所以,不要小看柔,因为世界上有太多事情是常人悟不透的。
  【典源】
  以柔制刚:语出《老子》第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第七十八章: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奠不知,莫能行。”
  敬新磨演戏救人:事见《新五代史·伶官传·敬新磨》。
下马上马,孙膑小计赢千金
【原典】
  孙膑从魏国逃到齐国后,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热情接待。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兵法,孙膑那睿智的谈吐和惊人的韬略使田忌佩服不已,几天后便无话不谈了。
  当时,齐威王在空闲时喜欢和王亲大臣们赛马。田忌老是爱输,每次都输掉不少黄金。田忌为此而非常烦恼。这一天,两人谈话谈到投机处,田忌无意间说出了自己的烦恼。孙膑说:“没关系,下次将军赛马的时候,让我去看一看。”
  隔了几天,田忌果然邀请孙膑一道去观看赛马。孙膑看了看,田忌的马其实与威王的马实力差不多,双方都有上、中、下三等马。但三局比赛田忌都输了。孙膑于是对田忌说:“将军明日再与威王赛马,我可以保证您取胜。”
  田忌大喜,说:“先生如果真能使我取胜,我就去向威王挑战,下个大赌注,每局一千两黄金,怎么样?”孙膑说:“将军只管去下注好了。”田忌便对威王说:“臣赛马屡赛屡输,明天我愿以所有的家产来与大王一赌输赢,每局赌注一千两,好吗?”威王一听便大笑起来,连说:“够刺激,够刺激!”
  于是一言为定。只等第二天开赛。
  第二天一大早,王公贵族们都驾着装饰华丽的车马来到赛马场,老百姓数千人也都闻讯赶来观看这激动人心的一赌。
  赛马就要开始了,田忌不禁紧张起来,悄悄问孙膑说:“先生,您的必胜秘诀在哪里呢?这可是千两黄金一局的赌注啊,开不得玩笑!”孙膑这才不慌不忙地说:“威王的马胜将军的马一筹,如果您的马按顺序对等与他的马比赛,自然非输不可,现在您只需要略施小计,第一局用您的下等马去对他的上等马,第二局用您的上等马去对他的中等马,第三局用您的中等马去对他的下等马。这样比赛下来,您的马虽然会败一局,但必然会胜两局。三打二胜,一千两黄金不就是将军的了吗?”田忌一听忍不住叫了起来,一拍大腿说:“妙啊!我以前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
  比赛开始,第一局当然是田忌输了。齐威王大笑不止,田忌说:“大王,还有两局呢,如果这两局臣也输了,大王再笑臣也不晚啊!”结果,第二局、第三局都不出孙膑所料,田忌的马都赢了,观众掌声雷动,欢呼声不绝于耳。
  田忌满面红光地从齐成王手中接过一千两黄金。
  比赛结束后,齐王很是不理解,为什么同样的马,同样的赛法,这一次田忌会获胜呢?田忌忍不住把自己的秘诀告诉了齐王。他对齐王说:“这哪里是臣马的功劳啊,完全是因为孙膑的计谋。”威王听了感叹说:“在这种小事上就可以看出孙膑先生的过人智慧!”于是赶忙召来孙膑,请教兵法,拜为军师。
  【新说】
  说起来,孙膑的确不过是略施小计而已,在今天的体育团体赛中,大到国际奥运会,小到一个单位的业余比赛,这种“下马上马”的战法已是常识。
  只不过,现代人聪明得多,早已发明了抓阄儿或电脑排名之类的办法,使你孙膑的计谋无从施展。
  问题倒是在于,孙膑的计谋本身虽小,但其思维方法却是不同寻常。世上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就怕想不到,就怕脑瓜于打不过转儿。
  由此看来,下马对上马的计谋在体育竞赛中虽然已走不通了,但用于其它领域其它事情上呢?比如说军事角逐,比如说市场竞争,如此等等..
  【典源】
  下马上马:通常说“下马对上马”。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孙膑小计赢千金: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解铃系铃,优孟悲马劝簿葬
【原典】
  优孟是春秋时楚国的戏子,他身高八尺,滑稽善辩,常以说笑话的方式向楚庄王提意见。
  楚庄王非常爱马,他给自己最心爱的一匹马穿上绣花衣服,让它住在豪华的房子里,晚上让马睡在床上,用枣脯来喂它。后来这匹马得肥胖病死了,庄王要用大夫的礼仪来厚葬它。大臣们认为这样做太过分了,都表示反对。
  庄王下令说:谁敢反对他的主意,就处死谁。
  优孟知道这件事后,决心挺身而出劝谏庄王,有一天,他一见到庄王就爷天号啕大哭。庄王大吃一惊,忙问其中原因,优孟边哭边说:“这匹马是大王最珍爱的,现在不幸死了,像楚国这样的大国,按大夫礼遇安葬它太小气了。请庄王照君主的礼仪来安葬它吧。”
  庄王反问道:“那么怎样照君主的礼仪来安葬这匹马呢?”
  优孟止住了哭泣,一本正经地说:“我看要用玉石做一副棺材,外面套上最好的木料。派全副武装的兵士为它造坟墓,老百姓去背墓土。出丧时,请齐国和赵国的来宾走前面,韩国和魏国的来宾跟在后面。再为它修一座祭祀的寺庙,封给它一万户的封地,这样,各国的诸侯就知道大王是真正轻视人而宝贵这匹马了。”
  楚庄王听了这番话,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点过分,对左右说:“我的过失真有那么严重吗?该怎么办呢?”
  优孟接着说:“依我看,还是请大王按照对待一般牲畜的方法去办吧。
  挖一个土坑,用铜槽做棺材。给它准备些姜枣,献上些木兰和稻谷,然后把这些东西全放进火里烧熟,把它安葬进人的肚子里。”
  于是,楚庄王便派人把那匹马交给管御膳的官员去处理,下令不让天下百姓知道这件事。
  【新说】
  一个戏子,竟做出了位高权重的大臣们所不敢做的事。认真想想,人生万事,同演戏之间有绝对的界限吗?可以肯定他说,即使有,这界限也是模糊的,而在骨子里,世界是个大舞台,世上的男男女女都是演员,都在演戏。
  优孟的真正意图,是把哭马当作进入角色、入戏的切入点,然后让庄王自己来收场。道理很简单,谁把铃子套上去的,谁就去把它解下来;谁惹出的祸事,最后还得由谁来收拾残局。这个方法很有点像今天的“岗位责任制”,谁在岗位上,就自始至终负责到底,自己惹出事端,还得自己设法解决,别丢下一摊子祸事,让别人来揩屁股。
  让惹出事端的人去解决事端,并不是为了推脱责任,相反,这才是真正负责的态度,因为,最了解情况,最明白事情因果奥妙的,非当事人莫属,谁去代替他,都隔了多层,不仅要多费周折,弄不好还会惹出更多的事儿来。
  所以,为了迅速、准确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最便捷的办法是直接请当事人出场。
  请当事人出场,还可以收到给人台阶下、“治病救人”的效果。为当事人提供将功补过的机会,岂不是可以体现宽大力怀的胸襟气度吗?
  当然,当事人能自己醒悟,自己找台阶下,主动去把铃子解下来,是最好不过的,这体现了他的聪明。倘若执迷不悟,敲打一下使之醒悟也无妨,只是得注意方法。优孟的戏之所以演得成功,除了达到警醒庄王的目的外,还在于他具有令人捧腹的幽默天才。
  【典源】
  解铃系铃:语出明代瞿汝稷《指月录·法灯》:“眼一日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师适至,眼举前语问,师曰:‘系者解得。’”
  优孟悲马劝薄葬:事见《史记·滑稽列传》。
不神之神,郭子仪一语破的
【原典】
  唐代大臣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以后,又经过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屡建功勋,被封为汾阳王。他身为国家元老,功高几可盖主。
  然而,在汾阳王府第里,却与别家府第大不相同,毫无森严壁垒之势,而总是门户大开,任出任入。
  有一天,郭子仪部下的一位将军求见。当时郭子仪正在侍候夫人和爱女梳妆,他毫不在乎被人看见,仍不慌不忙,照旧待候完毕才去接见。他的儿子们见了,面子上很觉得过不去,便一起约好向父亲劝谏。他们说:“父亲功业赫赫,世所罕有,但却不注意尊重身分,凭谁都可以进入你的卧室,这样没有规矩怎么行呢?”
  郭子仪听了这话以后,只好向儿子们讲明他这样做的用意。他说:“你们的心意我又何尝不知道呢?可是你们却一点也不懂我的良苦用心,我们的家现在有五百匹吃公家草料的马,有上千个吃公家粮食的仆人,人口杂多而繁乱。而我自己呢,权势地位,声名财产,什么都已经到了头。往前,我没有什么可以再去追求的东西:往后,也没有什么可仗恃的东西。就我现在这样的情况,如果像别人家那样大门紧闭,不与外人往来,搞得森严似海,只要有一个人诬谄我什么,就会有人跟着胡乱猜测,如果传到圣上的耳朵里,弄不好全家九族都将遭遇杀身之祸,那时便有口难辩,悔之莫及了。而像现在这样,我们家的四门洞开,任出任入,一切都明白地摆在众人眼里,谁要想加罪于我不是就找不到借口了吗?这正是我的用意所在啊。”
  郭子仪一席话,道破了玄机。他的儿子们听了全都恍然大悟,认为实在有道理,纷纷拜倒在地,深深佩服老人的深谋远虑。
  【新说】
  谋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身一看就诡诈神秘的,另一类则是表面平淡无奇,无“神”的迹象,然而其深处则是包含了极深的玄机,不易让人识破,只是在关键时刻才显露山水,让人恍然大悟,叹服不已。这两类谋略不能说哪一种更高明一些,只是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用不同的谋略罢了。
  封建社会官场险恶,政治斗争激烈,像郭子仪那样地位和权势的人,必须时刻提防别人的陷害,而这类陷害往往又是难以预料的,他不可能时刻盯在这方面,只能采取这种开放性的方法,从而达到了“不神之神”的境界。
  这样的基础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运行规律的异乎寻常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郭子仪的做法,是对封建社会深刻理解,对封建官场了如指掌,对最高统治者心态透辟掌握后的聪明措施。
  其实,由于世间万物无不处于对立统一、矛盾变化之中,“神奇”与“不神”往往也都是统一和可以转化的,而不是完全对立。有些人往往容易用习惯的旧有眼光对事物进行衡量,因而看不到这类特殊事物本身蕴含的神奇内质,只是把它视为平凡的变体而予以忽视,甚至加以嘲弄,直到该事物的神奇内质彼揭露开来,露出奇光异彩时,才恍然叹服。
  所以,人们对于自己的一些习惯思维最好还是多进行一些革命。
  【典源】
  不神之神:语出《阴符经》:“人知其神之神,不知神之所以神也。”
  郭子仪一语破的:事见《旧唐书·郭子仪传》。
知已知彼,孔夫子坐论智者
【原典】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子贡、颜渊三人与孔子讨论“何谓智者?”
  首先,子路说:“智者,乃使人知己。”也就是说,世上有许多人总在埋怨别人不了解自己,因此能使别人来了解自己,就称得上智。
  孔子听了,只是微微一笑。
  接着,子贡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说:“智者,知人之事。”即了解他人,知道他人的价值、性格及才能,能够做到如此地步,才算得上是智。
  孔子听了,认为把这种“知人”的人称为“士”就可以了,但还称不上士君子。当然,子贡的回答已比子路更进了一步。
  最后,颜渊——孔子的得意门生——起身直言:“智者,乃知己。”
  孔子听了颜渊的回答,很是满意,极其欣喜,称赞道:“正如你所言,这种人称得上是‘士君子’了。”
  【新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早已为人熟知的孙子的名言。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不容易的。
  知彼,就必须要越过很多客观障碍去了解对方的情况,当然不甚容易。
  所以在战争中,情报是十分重要的,双方都无不费尽精力地去刺探对方的情报,同时又千方百计地保守己方的情报,有时一个情报的泄露就会导致惨重的失败。
  知己,看似一件并不难的事,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比知彼要难,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了解自己很难,要战胜自己就更难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特别容易被一些假象迷惑,而出于本能也特别不愿正视自己的某些弱点,加之金钱、地位、权力又常常容易让人膨胀,飘飘然之后更是无法看清真正的自我。因此,了解自己的障碍更大一些。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要了解自己。”这句话与颜渊的“智者乃知己”
  不谋而合。老子也曾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说知人只是智者应有的智慧,真正的明达之士必先知己。一般人总自以为非常了解别人而指东论西,正如观棋的人,议论总是特别多,而一关涉到自己,就如同高耸于夜空的灯,只能照射远方,却看不清自身近处。
  成功之后的人,万不可权令智昏、利令智昏,只作解剖别人的专家,而不能解剖自己。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