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猎头:完全揭秘猎头行业

_2 王洪浩(现代)
咨询产业在纵向通常划分为三个层次,信息咨询、管理咨询和战略咨询。在每一个层次上又可以从横向细分为不同的业务领域,从而形成完整的咨询产业结构体系。而实际上这三个层次往往又可能互相交叉。举个例子,一个市场调研公司做的是信息咨询的工作,但是这个公司给客户的报告中又牵扯到对客户市场部的一些意见,那么实际上这个公司已经做了管理咨询的一部分――营销咨询。如果这个公司提出了客户未来十年的规划,那么,实际上这又涉及到了战略咨询。所以说好的咨询公司一般来说是一专多能。我们通常所说的管理咨询往往既涉及到了信息咨询(你必须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你就需要数据和市场信息)又涉及到了战略咨询。
让我们来看一下咨询的通常定义:管理咨询是帮助企业和企业家,通过解决管理和经营问题,鉴别和抓住新机会,强化学习和实施变革以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独立的、专业性咨询服务。
美国哈佛《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的定义是:"对现营的事业实行确实的诊断,进而针对经营环境之变化,确立现行事业的基本方针与有关未来的事业结构的方针,然后根据方针来厘定计划并切实执行。”
英国管理咨询研究所对“管理咨询”给出的定义是:管理咨询是"由独立的、合格的专业人士在鉴别与调查关于政策、机构、程序和方法中所提供的一项服务工作,同时提出采取适当的行动的建议,并协助执行这些建议。"
日本著名的经营学家占部都美在其《经营学辞典》中,给管理咨询的定义是:"所谓经营诊断,是指调查企业的实际经营状态,诊断经营方面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善建议,或者在此基础上对改善建议的落实给予指导。"
管理咨询业是近年来在世界上发展较快,其影响渗透到政治经济生活的许多领域。现代管理咨询业最早是从美国发展起来的。当它在上个世纪末出现时,着重解决的是生产管理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管理咨询业发生了较大变化。管理咨询方式不断改进,咨询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咨询的分工也越来越细致,在发达国家基本上可以做到你只要想的出来就有公司提供这项咨询服务,打个比方,可以细到给动物作心理咨询。而且管理咨询人员不再仅仅提供咨询建议,而是常常协助客户实施咨询建议。尤其是许多大型咨询公司积极致力于全球性组织建设与新市场的开发。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美管理咨询业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到2003年全球管理咨询业的年收入超过800亿美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就有了一个口号:要敢于交学费!坦率来讲,如果用这个来表达一个敢于尝试的决心是好的,我自己也交了大量学费,曾经有一次交学费交到破产,靠借钱维持了三个月的基本生活。说实话,这种学费我是再也不想交了。为什么我们次次都要自己交学费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找个明白人问一下呢?或者说出点钱买个解决方案呢?为什么不能别人吃一堑,我们来长一智呢?咨询费用再贵也贵不过学费。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现在的社会术业有专攻,别指望自己包打天下。有事就说出来,千万别都自己扛。我在前面也提到了资源的问题,当我们实在没有资源的时候,我们就借用一下资源吧,可能这也是另外一种意义的掠夺了。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越是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咨询公司越多,分工也越细,而越是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则越少咨询公司的身影。欧美和日本市场占了全球咨询业务的70%以上,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则成为咨询行业新的增长点。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成功的公司越愿意付钱买别人的经验,因此就越成功。越是失败的公司越喜欢瞎折腾,因此也就需要交大量的学费,于是就愈发失败。
我碰到过一个具有黑色幽默性质的事例。一年前,我们的顾问人员和一个保健品公司(这个公司的母公司主业并非保健品)接触了一下,这个公司希望我们来帮助他们寻求一个营销总监或者是销售总监,实际上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自己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由于我有一些营销方面的背景,所以我们的同事希望我可以参与这个项目。和他们接触以后,我发现这个公司的问题非常多,除了还算有点钱其他什么也没有;而且,他们正在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我的判断是:如果真的要做好这个项目,需要花很大的精力。但问题是这个公司的老板对咨询行业的收费是不认可的,他认为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你让他出100万买辆车没问题,你让他给咨询公司10万元他就想不通了。结果正如我们所担心的,这个公司连支付我们首期的定金都不愿意给,而愿意支付给我们的佣金也少得可怜。这样,由于风险和收益不成比例,我们决定放弃这个项目,毕竟,我们不是慈善机构。出于礼貌和职业道德,虽然我们明确表示了退出这个项目,我还是亲自回答了这个公司开始询问的几个问题。我以为故事结束了,没想到才刚刚开始。他们紧接着询问我的问题如同排山倒海,如果我一一答复这些问题简直是一个巨大的项目。因此,我只能礼貌地告诉他们:对不起,我实在不能做免费的回答。对方的反应更令我吃惊,他们认为就是问点问题,你也没少什么,干吗不和我们说一下呢?我可以请你吃顿饭啊。而且,你回答得好我们也可以考虑给你点钱。到了这个份上,我也实在没话可说了,我能说的只能是抱歉。6个月后,经过几轮毫无意义的尝试和犯了大量常识性错误后,这个公司在这个项目上彻底失败。这个案例也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并非神秘的行业(1)
王洪浩
由于读者对猎头的了解程度不同,所以我还是对猎头行业的作一个整体的介绍。猎头的真正名称应该叫管理人员搜寻(Executive search),这个行业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兴起的行业,而光辉国际(Korn Ferry International)则可以算作这个行业的鼻祖。由于这个行业搜寻的对象是高级管理及技术人员,所以这个行业和职业介绍有非常大的区别,猎头说到底是管理咨询的一个分支而不能算作中介。而猎头的作用就是为了帮助他的客户掠夺稀缺资源,稀缺的人力资源。猎头顾问既需要有很强的分析能力也需要有很好的口才,否则他对客户的附加值就非常有限了。为了让各位能更好地了解这个行业,我将全球范围内比较有影响的一些猎头公司的名称列出来,这些公司有很多已经进入了中国。虽然有些公司由于水土不服或者时间原因表现一般,但是如果您是一个人力资源经理或者是一个求贤若渴的企业管理者的话,登陆一下他们的网站和适当接触一下,对您是有参考的。
Korn/Ferry International
Heidrick & Struggles
A. T. Kearney
Spencer Stuart
Russell Reynolds Associates
Christian & Timbers
TMP Worldwide
Egon Zehnder
Michael Page International
Solomon-Page Group
Ray & Berndtson
Management Recruiters International
Norman Broadbent International
The Witney Group
Robert Half International
Allen & Associates
J. B. Hunt Executive Search
Boyden
Battalia Winston International
Amrop International
…….
为了让读者降低对这个行业的神秘感,我另外将猎头公司的通用工作流程和各位做一个简单阐述,我相信如果您要应聘猎头顾问的话,这些知识是用得着的。
一、需求分析
• 猎头首先需要深度了解客户,为提供具备附加值的解决方案作出准备。
• 猎头通过和客户的紧密工作来全面和透彻地理解客户的组织架构、文化生意策略和管理风格。
• 当猎头深入了解相关职位并取得客户的正是委托后,正式的工作将展开。
二、市场调查
• 对每一个猎头任务进行一次全面的新鲜调查(Fresh Search),负责人的猎头不对现有人才库过于依赖。
• 确认准备猎头的目标公司,也就是准备从那些目标公司挖人。
• 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列出候选人名单,所以说一个猎头公司的社会影响力和具体顾问人员的社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 从猎头公司现有的人才库中搜寻。
三、面试、评估和筛选
• 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和候选人进行面试并对候选人进行评估。
• 收集候选人的一切和工作有关联的数据作为对候选人评估的基础数据。
• 向客户推荐符合客户要求的候选人。一般来讲,猎头公司将推荐2-4个候选人给客户。
四、交流和协调
• 猎头将在整个面试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协调,这个过程要优雅并且严密。
• 和候选人一起分析所面试的职位,同时和客户一起分析每一个候选人。
五、简历调查
• 猎头将对候选人所提供的情况进行调查以便了解候选人的能力、个性和以前的业绩记录。
• 在客户发出录用意向后,对候选人进行一遍全方位的调查。
基本上来讲,大多数猎头公司都是按照以上几个步骤工作的,区别在于公司的影响力、顾问人员的素质及经验、流程的严密程度和职业道德水平(这点非常重要,如果你雇佣的猎头公司对你有意欺骗,那么后果将非常严重)等等细节性因素,这也导致了不同猎头公司的收费和合同条款有天壤之别。并不是说收费越高的公司服务越好,但是,收费和服务水平是肯定有必然联系的。一般来讲,中国的猎头公司的收费都在年薪的20%――30%之间,最低收费在8000-50000人民币之间,而从地域上来看一般来说上海和北京的收费略要高于广州。我对收费的看法是:如果高于上面提到的收费区间就是太贵了,除非您所委托的项目非常特殊。而低于这个收费标准也不正常,要么是客户的谈判力非常强大(比如你能每年给出超过100个职位),要么可能就是你雇佣了一个三流的猎头公司,甚至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伪猎头公司。好的顾问人员往往工作量比较饱和,因此大幅度降低收费标准的可能性不大。当然,这些费用肯定是只收客户的费用,对候选人分文不收。
并非神秘的行业(2)
王洪浩
让我们看一下猎头能够帮助企业做些什么。为什么说猎头为王?!非常简单,猎头是一种非常合法的掠夺,成功的猎头可以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说到底,猎头是一种合法掠夺稀缺资源,稀缺人力资源的一个最好的办法。你可以花10万元的佣金让猎头公司帮助你请到一个别人付了500万学费替你培养的人,结果给你省掉了本来要交纳1000万学费才能获得的经验。可能有人会说我们企业的人事策略全部是内部培养,对这一点,我不想太多说三道四,但是我还是想和各位分享一下我的几个观点:
一、外部招募,尤其是外部招募高层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替代的。正如我在前面所提到的,现在的年代已经是十倍速时代,时间对我们任何人乃至任何组织都非常的重要,而众所周知企业内部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罗马并非一日建成,内部培养的任务更加艰巨。而且,更加糟糕的是当企业出现转型和进入新的领域时,整个组织都没有一个明白人的时候你如何内部培训?而且,一个公司的资源毕竟有限,我们就算做不到全球化视野也至少不能只盯着自己认识的那点人吧?所以,外部招募尤其是外部招募高层可以说是势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
二、培训绝对不是万能。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内部培训的人,我个人的成长得益于我过去服务过的杰出企业对我的培训。我难于忘记百事、金佰利对我的培养,也不会忘记我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对我的培育。这些让我受益终生,这也让我始终非常重视对我的下属的培训,我对他们的培训占用了我40%以上的时间。但是,我还是要说培训不是万能的,而且培训非常昂贵。首先在于培训的周期比较长,但市场和社会往往不给你那么多时间。今年进入这个行业是暴利,明年进入这个行业就是亏损。无论哪个行业基本规律都差不多。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年代,自我造血的速度往往比较缓慢。其次在于你所培养的人是非常容易被人挖走的,说得更直接一点从一而终非常困难。虽然优秀的企业可以降低骨干员工的离职率,但是完全杜绝几乎不可能。根据统计,大多数公司正常的离职率都达到了每年15%,企业非常容易为人做嫁衣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企业非常难于完全了解员工的潜质,很多人你会发现培养两年后你不得不放弃,再有经验的人也难于看清另外一个人几年以后的发展趋势并预测其发展。实际上这就注定了有些人你不管怎么培养也不能做某些工作,人的天赋相当重要,后天的训练绝对不是万能。下面我也给各位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名叫培训专家的为了让自己的培训更具有说服力,决定干一件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事。经过仔细考虑,他决定推出青蛙飞行培训课程。于是,他对一只青蛙说:“我们就要出名了,我将教会你飞!”
青蛙说:“可我不会飞呀!我是一只青蛙,而不是一只麻雀!”
培训专家说:“你可能不清楚我是一个多么有经验的培训导师,我可以将你培养成我们期望的任何结果。态度决定一切,你的这种态度是一个大的问题。我将为你量身订做一个渐进、系统并且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
于是青蛙开始了他的受训,它学习了战略制定、时间管理以及高效沟通等课程,但关于飞行方面却什么也没有学。
第一天飞行训练,培训专家异常兴奋,但是青蛙却很害怕。培训专家解释说,他们住的公寓一共有15层,青蛙从第一层开始,从窗户向外跳,每天加一层,最终达到15层。在每一次跳完之后,青蛙要总结经验,找出最有效的飞行技术,然后把这些技术运用到下一次训练中。等到到达最高一层的时候,青蛙就学会飞了。
可怜的青蛙请求培训专家考虑一下自己的性命,但是培训专家根本听不进:“这只青蛙根本就不理解青蛙会飞的意义,它更看不到我的宏图大略。”因此,培训专家毫不犹豫地打开第一层楼的窗户,把青蛙扔了出去。
第二天,准备第二次飞行训练的时候,青蛙再次恳求培训专家不要把自己扔出去。培训专家向青蛙解释,当人们面对一个全新的、创造性的项目时,抵制的情绪会多么严重。接下来,只听见“啪”的一声,青蛙又被扔了出去。
第三天,青蛙调整了自己的策略,即拖延。它要求延迟飞行训练,直到有最适合飞行的气候条件为止。但是培训专家对此早有准备,他拿出一张进度表,指着说:“你肯定不想破坏训练的进度,对不对?”
不能说青蛙没有尽其所能。如,第五天它给自己的腿加上了副翼,试图变成鸟;第六天,它在自己脖子上戴了一个红色的斗篷,试图把自己变成“超人”,但这一切都是徒劳。到了第七天,青蛙只好听天由命,它不再乞求培训专家的仁慈。它只是直直地看着培训专家说:“你知道你在杀死我,对不对?”
培训专家则指出,到目前为止,青蛙的表现完全没有达到自己为其制定的目标。对此,青蛙平静地说道:“闭嘴,开窗。”然后,它瞄着楼下的一个石头角落跳下去。青蛙被摔得像一片叶子一样瘪。飞行计划完全失败了,培训课程也结束了。
三、外包给第三方是最有效率并最能规避风险的一个做法。很多公司为了外部招募都保持着庞大的招聘部门,而有些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则大量使用熟人和本公司员工的内部推荐。按照我的观点,我认为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如果你的招聘人员的招聘水平可以比专业猎头公司专业水平更高,更能够控制成本,更具备客观性,那你就可以将其变成一个猎头公司了!每个公司都有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而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我建议是立刻外包出去。而对有些愿意用内部员工推荐的公司,我的观点是能不用就不用,中国是一个非常人情化的社会,虽说大家都希望控制内部的帮派,但是谁做到了?让我说99%的中国企业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在中国的跨国企业被这个问题困扰的也绝对不是少数。如果是某个副总经理推荐的人选但是后面证明这个人不能用,谁能炒他?谁敢炒他?而且,内部推荐是最天然形成小团体的气候,A是B推荐来得,他自然对B充满认同感,认同不要紧,要紧的是真正遇到公司政策和个人感情的冲突的时候难于分开。所以,我的观点是能不用内部推荐就不用。这点我再给各位讲一个小故事:我的一个朋友是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他是在企业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加入到这家企业的,当时由于费用实在比较紧张所以他控制招聘预算非常紧,再加上他们的行业相对来说比较窄,所以我的朋友大力推广内部推荐,刚开始效果也的确不错,花钱不多,效率也还不错。但是,当生意稳定下来以后,恶果逐渐显露了出来:第一.,公司内分成了三派,相互之间互相不买帐,严重影响了效率;第二.,公司已经习惯了内部推荐,正常应聘反而变得不可能,人事部门都习惯性地问候选人是谁推荐进来的,没人推荐的候选人很容易受到歧视;第三.,公司的工资成本变得居高不下,一个文员的工资都要3000元,而且还特别不好用;第四.,炒谁都变得很困难,按理说业务人员业绩不行被炒掉是非常正常的,但是现在的情况下,谁炒一个人都可能被理解成和推荐他的人过不去。所以,这个企业的发展从2003年就出现了问题,我的朋友也非常痛苦,他现在正在给企业动非常痛苦的手术。
四、当组织需要变革的时候,外力是非常重要的。用中国的一句古话就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在一个环境呆得久了往往会出现麻木感,我们可以称为审美疲劳。一个人再难看,你天天看他/她,也不觉得难看,至少崩想吓着你!但是外人一看,我的妈,怎么长成这样了!我们每个企业都有很多非常可笑的制度和惯例,但是我们天天看也不觉的怎么样,就算有人提出来,大家也会说多大点事啊!但是,一旦有新人来看一下就会发现不得了,马上要改。这样,矛盾产生了,问题暴露了,企业也就前进了。商鞅变法,秦国富强,但商鞅并不是秦人。企业要变革,外力相当重要,你可以请顾问公司,也可以加入新人,总之你需要加入新鲜血液。我给各位分享一个案例:我们曾经帮助一个民营制造企业寻找一个制造总监,当我们的候选人到职以后,这个企业和这个候选人都非常不适应。这个企业的老板感觉我请来的人事情怎么这么多,对我的制度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而这个候选人刚开始的感觉是这简直是掉进了火坑,居然还有这么落后的制度和管理。我们当时给双方的建议是都忍耐一下,结果忍耐了两个月的结果是每月成本节约上百万,质量水平上了几个台阶,不夸张地说这个企业的管理水平进步了十年!但是,如果没有新人加入,这一切简直是不可思议!这个企业肯定还在原来的轨道上安步当车呢!
我曾经问过一位成功人士做什么最有利润,这位先生的回答是收购,但必须是精明的收购。他认为收购可以迅速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并且获得所需要的资源。我认为他说的非常有道理,我们将他的话延伸一下,他所说的收购肯定应该包括对人的收购,而如果我们相信人是最重要的话,为什么我们不赶紧去参与对人的收购呢?
高投入产出比的行业
王洪浩
对猎头的价格是否高昂,不同人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基本上的看法是这是一个收费颇高的服务。关于这点,我本人不太认同。我认为收费的高低不能看单纯的单价,而应该看投入产出比。如果我们投入一百万元回报是两百万元,这个投入非常值得;相反,如果我们花了一元钱买了一根牙签,单价的确不高,但这是贵还是便宜呢?在猎头方面适当地花费一些费用虽然可能增加招聘费用,但是将大幅度降低其他诸如培训费用和差旅费用等关联费用,并大幅度提高商业效率,同时还可以省掉大量不必要的学费。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项非常超值的服务。下面,我将我的具体看法和各位分享一下:
一、猎头具有很高的高投入产出比。没有什么投入比猎头更能够立竿见影了。按照正常的收费为例,一般来说也就是年薪的25%,通常的收费在4-10万之间。但是,一个称职的经理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何止百万!我们非常难于想象还有什么投入比这更有产出。尤其一个弱势企业挑战行业领导者的时候,成功运用猎头公司将事半功倍。
二、猎头是一种管理咨询,但比任何其他管理咨询更加便宜和立竿见影!随着发展,企业的管理需要不断升级和改进,内力往往容易力不从心,这就有了管理咨询的需求。一般来说国际知名公司的一个咨询项目的平均费用都在100-300万左右,国内公司的平均单项目的收费也在30-100万。而且这些项目结束后都面临一个问题:企业能否消化这些项目,是否有足够的执行力!与之比较,猎头实际上也完全可以完成管理升级的作用,目的都是在于引进新的思路并加强管理。而且猎头基本上不存在执行力的问题,猎头引入的是长期工作人员而不是“高级临时工”。而猎一个高层人员的费用也很难超过20万元,通常收费在4-10万之间。猎头可以说是最便宜、见效最快、也是最容易控制结果的管理咨询。
三、猎头可以帮助客户降低很多关联成本!传统的招聘要消耗大量的招聘广告费用和人力资源成本,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差旅费和办公费,最要命的是现在简历做假的越来越多,企业很难做有效调查。我们曾经给一个客户做过精确计算,对客户以往的招聘周期和全部关联成本做了一个统计,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将招聘全部外包给我们后成本下降27%。而平均招聘周期将由过去的57天提高为23天。
四、建立正确的期望值是良好合作的基础。猎头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提高效率。但是,猎头毕竟只是一种管理咨询,完成价值链的全部环节企业还是需要靠自己。也就是说,企业的期望值必须要正常。猎头可以帮助提高效率,但不是可以任意提高效率。常有客户问我们能不能一个星期内找到合适的人并让他们上班,我们都表示无能为力。猎头也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但是这不意味着客户自己不需要作出判断。曾经有客户问我是否能够确保我们给物色的总经理一定完成董事会制订的目标。我问:你们的目标是什么?客户回答:还没有订出来,但肯定很有挑战。我当时感觉哭笑不得,你来经营企业,却让我来保证完成目标,而且到现在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目标是什么!我真想告诉我们的客户:做人要厚道!
当然,猎头是超值服务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必须选择称职和负责的猎头公司。水平太差的猎头公司连基本的工作都不能够完成也就更谈不上超值了。曾经有一个公司做过的一份统计报告,根据统计结果客户认为猎头是一种非常没有投入产出比和低效的服务。我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和这个公司的高层进行了一个沟通并看了这份统计报告,看完以后我本人有些哭笑不得,因为这个公司曾经使用过不下4家猎头,但是都是非常不知名的公司。而且由于生意过于分散(全年的费用只有十万元,却给了三家公司,有一家公司一分钱也没有赚到),没有一家猎头公司将这个客户当作优质客户,这种情况下服务质量怎么可能好呢,在这种情况下能“便宜”得了吗?这好比你吃了一个臭鸡蛋,你就说所有的鸡蛋都是臭的,不能吃。这不是开玩笑吗?最可笑的是有些客户选择猎头公司的首要条件是“听话”和对自己吹捧,我个人是啼笑皆非,如果你花这么多钱请人来拍自己马屁,那可的确太贵了…….
双向选择的双赢
王洪浩
不管你对猎头公司如何看待,也不管你是否喜欢猎头公司。猎头已经在企业招聘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约七八年前,使用猎头公司的机构大多数是一些跨国企业,猎头对大多数公司来说还非常遥远。在最近这几年,这个市场以一种异乎寻常的速度在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应当选择至少一家猎头公司作为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但是,企业应该选择一家什么样的猎头公司,企业又该如何与猎头公司共舞呢?
让我们首先看一下企业该从哪些方面对猎头公司进行评估:
一、职业道德。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猎头公司能够掌握大量的企业和候选人的机密信息,如果心术不正,对谁都是一个灾难。当面临诱惑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更加重要。各位可能说,好的职业道德是入门的起码条件,但是,根据我在这个行业的经验,实际上不少公司和个人还真的不具备这个起码条件。很多猎头公司甚至默许员工帮助候选人造假,而有些猎头公司连起码的简历调查都不做,甚至帮助候选人做完全搀水的简历调查。而凭借对客户的了解挖客户墙角的事情更是时有发生。我个人的建议是绝对不能雇佣这种猎头公司,
二、敬业和专业水平。我个人认为先敬业才可能专业,如果一个猎头公司的敬业水平很差,那么专业水平好不到那里去。企业可以通过和猎头公司顾问人员的交流了解到这个公司的专业水平,听一下他们对行业的分析,看一下这个公司所提供的报告的水平,而且,企业有权力了解这个公司主要人员和具体负责的顾问人员的职业履历。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的专科毕业生能够给客户提供什么解决方案。企业需要雇佣的是一个可以对自己不断启发并提供增值方案的猎头公司,而不是对自己言听计从、逆来顺受的小媳妇。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却选择了后者,美其名曰用起来顺手。
三、硬件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一流的猎头公司都会选择比较有知名度的写字楼,如果一个猎头公司办公环境很差,就算企业不介意候选人也会介意,最终将影响到推荐质量。而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这个猎头公司数据库的质量,从而影响到工作效率。信息化对猎头公司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要的问题,生存和死亡的问题。对硬件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了解的最好办法就是到这个猎头公司的办公场所实地考察一下。如果我们都已经认可了好的销售人员应该呆在一线,那么,好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难道就应该总是呆在自己办公室里吗?到和你合作和准备合作的猎头公司办公室里面走一下,看一下他们的硬件水平顺便看一下他们在干些什么。我相信这肯定没有坏处。
四、目前客户类型和以往成功案例。这个猎头公司目前服务一些什么类型的客户,做一些什么类型的委托实际上也反映了这个公司的实力。当然,由于商业机密的原因,优秀的猎头公司往往不愿意透露这方面的细节,而浮躁的猎头公司则可能编造一些成功案例。这就更需要企业有很好的判断水平。
六、优势和劣势。任何一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一个猎头公司可能在北美是TOP 10,但这个猎头公司可能在广州没有任何成功案例。一个在IT领域非常强的猎头公司可能对日用消费品没有多少概念。企业要清楚这个猎头公司的优势是否是你所需要的优势,而所谓的劣势是否是一个对贵司来讲十分致命的缺陷。
七、知名度和影响力。雇佣一个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猎头公司本身就是一个企业身份的象征,而且还是质量的保证。一个有影响力的猎头公司和顾问人员将给候选人很大的信心,这对候选人是一种强烈的正面暗示。毕竟,候选人是通过猎头公司对企业进行了解的。
八、重视程度。你所合作的猎头公司是否对你重视也非常重要,如果这个猎头公司总是给你分配经验比较差的顾问人员,或者将你们的委托排在比较向后的程度,那么推荐质量和速度肯定将受到影响。当然,如果所有的猎头公司对你都不重视,那么你可能就需要自我检讨一下,看一下是否自己需要改进一下了。
最后我要提及的是,对猎头公司评估尽可能要有级别比较高的人参与,企业选用猎头公司的好坏对企业整体影响很大,因此不能简单看作是一个供应商。一个基层管理人员很难把握中间的火候,我个人不主张将猎头公司的评估和选择的权力下放。当然,这还得看企业的具体情况。
既然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年代,毫无疑问,猎头公司也在选择客户(不选择客户的猎头公司肯定有问题)。企业又该如何吸引好的猎头公司和好的顾问人员呢?或者说如何让和你合作的顾问公司将最高水准展现出来呢?我将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各位分享:
一、平等和相互尊重是基础。很多企业认为我是甲方,我出钱雇佣你,所以态度上比较傲慢。这非常容易引起猎头公司的反感。猎头作为一种管理咨询必须要推销自己的解决方案,如果客户过于傲慢,认为自己都是对的,解决方案肯定难以受到尊重。在这种条件下,合作平台将不复存在。举个例子,有些客户在取消和猎头公司定下的会议时就让秘书打个电话过来,连起码的道歉都没有,这点非常容易引起反感。拿我个人而言,我个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和我两次失约的人,我不管他是谁,除非他主动来拜访我,我绝对不会主动和他见面。
二、选择素质和级别较高的员工和猎头公司打交道。有些企业让一些级别非常低的员工和猎头公司打交道,这些员工谈吐非常幼稚,结果是一下子就被猎头公司看低了。而且,由于用人方面比较敏感,一个底层员工很多信息掌握就有问题,话传来传去十分浪费时间不说,想进行深层探讨也不太现实。
三、给猎头公司预留合理的利润。全世界所有的咨询公司都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Consulting for Cash(咨询换现金)!投入什么样的顾问人员,投入多少精力和能够得到多少利润息息相关。越是知名的猎头公司,资深的顾问人员越有能力选择利润丰厚的项目。对利润太差的委托,他们要么不接,要么是给你一个“简装本”的操作。
四、不要透支自己的信用。可能各位刚看了这一条认为非常好笑,但是很多企业的确在浪费猎头公司的时间,最后是害人害己。有时候这让我想起了烽火戏诸侯。如果一个企业想法忽左忽右,今天向东明天向西,这实际上就是在谋杀别人的时间。我们曾经有个客户,曾经在三个月内取消了5个职位的委托,每次他们都信誓旦旦地说这是一个意外并讲出一大堆理由,他们最终将他们的信用全部透支光了。最后,我们不得不冷冻了这个客户的委托。和他们合作不仅仅浪费我们的时间和成本,最重要的是我们也在透支我们在市场上的信誉,而这是我们的生命。
五、无缝隙沟通。沟通就是力量,我曾经提过,同一个职位每个公司的要求都不一样。但是,如果不沟通,谁又能知道呢?在招聘的过程中,瞬息万变,方向可能随时调整。如果交流是有一搭、没一搭,肯定影响招聘质量。
六、根据生意量选择合作猎头公司的数量。我的建议是:不能选择太少,但也不能选择太多。我时常遇到两种客户,一种是自豪地和我们说:我们只用一个猎头公司,和其他的不接触。另一种是:我们把这个职位放给了5家猎头,感觉还是不够,看来还需要再加!以上两种做法我都不太认同。让我们这样看一下,如果你只选择一家猎头公司(当然我是说在生意额比较大的情况下,生意额太小的话,例如每年这方面的预算不超过20万元,你也只能选择一家了),你如何来管理这个猎头公司呢?这个猎头公司有什么动力给你提高效率呢?反正快也好慢也好生意都跑不掉!没有竞争的情况下最终只能产生质次价高!与之相反,选择多家也是有问题的。如果有5家公司介入,首先你根本没有能力和所有的公司进行无缝隙交流,这将大大加大你管理经销商的难度;其次,就算你能够和所有的公司进行充分交流,又会出现所有的猎头公司都吃不饱,结果是没有一家给你卖力,大家都对你敷衍了事,谁不害怕血本无归啊!最终导致有实力的公司将你当做小客户,根本不重视你,充其量拿给新人练手。没实力的公司反正水平很差,就算当你是上帝也没有用。我给客户的建议是:选择一家猎头公司作为你的主供应商(承担70%左右的生意),选择一家作为辅助供应商(承担30%左右的生意),选择一家作为后备供应商(有能力提供服务,但是没有实质合作)。这样,主供应商由于有规模效应将给你一个比较优惠的条款,而且由于有辅助供应商的存在,主供应商对质量方面也绝对不会大意。而辅助供应商由于希望成为主供应商更会将尽可能高的水准展现出来。当一旦你的主供应商或辅助供应商出现问题(例如招聘量忽然加大,对方顾问人员吃紧),你就可以考虑和后备供应商的合作了。我将这个设计称为铁三角。
七、建立定期回顾的制度,用数字来管理猎头公司。 任何提高的流程都是经历执行、回顾、提高和再执行的流程。如果希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必须不断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回顾和拿出提高方案。而回顾的内容必须可以量化,比如推荐成功率、推荐时间等等。这样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比较客观,防止出现人情生意的现象。
一个怀才不遇者
王洪浩
一次,一家电视台的编导找到我,想做一期猎头方面的节目,大概是想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吧。这位编导问我:“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样一种人?比如,一个怀才不遇的下岗国企工作人员,衣食无着、落魄街头的时候,你们独具慧眼,将其推荐到某知名跨国企业做了高级主管。”
我听了,有些哭笑不得。
当我们的老板们同情怀才不遇者、大胆破格启用怀才不遇者时,您是否思考过这类人自身的问题?这些“怀才”者之所以“不遇”,究其根源还在自身致命的职业缺陷。而这些缺陷往往是人们不太注意的,更有甚者把它当作自己的本事来炫耀。
前不久,一位姓韩的老板朋友,向我讲了一个他最近经历的事情,说到激动处,甚至有些语塞。
韩总在一次私人聚会上,认识了一位在国企IT部门上班、已年过四十的清华毕业生。经过一段时间沟通了解,韩总发现此人很有能力,尤其对计算机非常精通,而且雄心勃勃,从对话中也感觉不出此人有什么品质问题;后又进一步了解到此人虽然调动过两次工作,但在20余年职业生涯中,几乎没有做过任何管理工作,而且几乎都没有被委任过任何重要工作;再深入沟通了解,韩总又发现:这位才子几乎对他的每一级领导都不认同,而且看不起任何一位同事,认为他们都是草包,只有自己是人才……总之,慨叹自己怀才不遇。
韩总认为这位有才之士发挥不出才能可能是机制的原因,因为自己过去也曾在国有单位工作过,所以就想用一下这位怀才不遇者的计算机才华,于是便和他沟通,准备让其做一些具体工作。随后韩总发现这位怀才不遇者思路敏捷清晰,并且做了一整套工作规划,还附带有时间进度表,非常专业。此时,韩总感觉此人真是位难得的人才,可惜过去20多年被埋没了。韩总打算把此人招到自己的企业来,但又考虑到他对上司和同事的一贯看法,怕他与周围同事有矛盾,于是就决定让他兼职独立开发一套对企业来说不是十分紧迫但比较重要的数据库系统。同时,韩总也让他提条件和待遇。出乎意料的是,这位怀才不遇者以事业为重,坦言能用上自己的才能比什么都重要,提的待遇要求非常低。但是韩总还是给了他远远超出他本人提出的待遇。
初期阶段,工作进展迅速,韩总十分高兴。但是随着往纵深推进,速度渐渐慢下来了,这位怀才不遇者开始推托说工作忙,顾不过来,这与当初他说的整天闲着无事自相矛盾。韩总追问催促也不起作用,而且工作速度越来越慢,按最初设定的工作时间进度,一个月应该做完的一期工作,三个月过去了,还没有完成一半。半年过去了,第一期工作就是迟迟完不了。当韩总再继续追问时,这位怀才不遇者提出了远远不只个人待遇的问题,如:借口设计系统的需要,坚决要求配备最先进的设备。粗算下来,他提出的各种设备要求(这与当初谈定的不需要配置任何设备的条款也相矛盾)费用相当高。韩总不情愿,于是就陆续给出了三四套替代方案,但均被这位怀才不遇者一一否决。有的方案他虽不表示反对,然而在尝试的过程中,他让此方案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于是又不得不回到他提出的方案。无奈之下,韩总把这位怀才不遇者提出的购置设备的方案分成三步走,第一步先满足部分要求,先出个小结果看看,然后再推进后两步。
然而这一步实施后,韩总担心的事情便很快发生了,由此设备派生出的费用清单很快便呈现出来!韩总一想,照此发展下去,一年的派生费用要远远高于设备本身的费用,真是“买得起马,置不起鞍”。而此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八九个月了,一个月应完成的数据库系统第一期工作仍没有任何结果。因为没有设计任何输出端口,最初谈定的应该把密码告知韩总,然而自始至终找各种借口搪塞,就是不吐一字。韩总决定不再理会此事,也实在没有时间,心想看你什么时间完成。然而,又过了三个月,这位怀才不遇的先生连一个电话也没有给韩总打,前期提供的设备条件所能够完成的设计工作,也没有任何进展。
韩总决定就此放弃这套设计系统。就这样前前后后折腾了一年多,费用花费了不少,没有干成任何事情。韩总自嘲:“如果我要把这项数据库系统设计完成,恐怕是世界上价格最昂贵的系统,比市场价格贵出不知多少倍,还不一定能完成。我算是被这位怀才不遇者套住了,关键的时候卡我脖子!所以,我还是尽快止损,让他套点利算了。”同时庆幸:“幸亏当初没有把此人正式调过来,要不然还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我们不难发现:这种人的职业生涯就像一碗面条,在任何单位刚开始还行,就像刚出锅一样,清爽美味可口,可时间稍微一长,就烂成面糊,没有任何力度和味道了。
韩总何以吃亏上当?最初他认为这位怀才不遇者不能施展才华的原因,是因为国企机制。其实从上述事件中,我们发现这位怀才不遇者犯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才通常所犯的毛病,那就是靠自己的专业技术在关键的时候卡脖子。而且想卡脖子又不直说,让被卡者慢慢去悟,明白了赶紧“上供”,不明白继续卡你,明白得越晚让你付出的代价越高。那位怀才不遇者之所以最初要的待遇条件很低,也不是他的本意,而是诱你上钩,一旦钩住你,就开始从你身上一块块往下撕咬,贪得无厌。
我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有缺点的人扬长避短就是了,然而韩总遇到的这位怀才不遇的职场中人,并不是人们认为一般意义上的有缺点的人,而是有缺陷的人,是次品,甚至准确地说是废品。先诱你上钩,让你付出成本,然后关键的时候卡你脖子,不顾大局工作,只考虑自己的私利。试想这样的职场中人,谁人敢用?
作为传统的国企,很难主动让这样有缺陷的人走开,至多是不重用,甚至是干养着不用,而这也正是事件中这位怀才不遇者20多年职业生涯中一直都是“白丁”的原因。所以,他也只能整天闲着无事,终生怀才不遇。有这样致命职业缺陷的人,在国企还能“怀才不遇”地混下去,但在市场经济下运作的企业中,恐怕就没有这样好的命了,最多混三五个单位,在圈内臭名昭著,最后掉进失业大军的行列。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当中,这点“本事”在有些技术人员中不仅常用,甚至相互间还交流经验,当作自己的生存之基、炫耀之本。
因此,我想告诫那些爱才惜才的老板,对怀才不遇者,不要盲目同情,更不要轻率提拔,破格录用,而要首先质疑“他为什么会怀才不遇”。连国企这种养人的地方都不用的人,市场化的企业又怎么能重用?连约束条款如此之多的国企都不好管理的人,市场化企业又该拿什么约束他?
怀才不遇者误在哪里?
王洪浩
有才者也许没有什么职业缺陷,有时也会遇到自己无法抗拒的客观情况,导致其展才无门,施才无路。人间正道是沧桑,怀才的人虽然有不遇的时候,但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因此,当那些长期“不发光”的怀才者出现在你面前时,一定要质疑:这位怀才者是不是有致命的职业缺陷?无论他演技多么精彩,表现得美仑美奂,都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真正有才者,是不会始终不遇的。
作为职场中人,如果觉得自己真是怀才不遇,那么不是别的问题,而根本问题还是在自己。自己的问题一般有四:
一是才艺不足够精,即才的成色不足。不患别人不知己,就患技不如人。自认为自己才华出众,才高八斗,其实还差得远,真要给些实际问题,还真解决不了。许多出校门不久的学生常会碰见这样的问题,总认为领导不重视自己,很想一展身手,然而一旦组织交给一些任务时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干;二是盲目认为该怎么干,结果一干就错。出现这种现象盖因这些才还不足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度。
二是影响才能发挥的要素不具备。大致有三方面:第一,德不足。“德,才之资也”,德是才的资本,厚德方能载物,如果只有才而缺德,才是很难发挥出优势的。第二,人际关系紧张,导致让自己才能发挥作用的成本非常高。第三,自己与环境文化不能融合,导致自己与组织不合拍。与组织文化对抗,失败的肯定是自己,这不仅仅是能力发挥大小的问题,而是自己能否适应和生存下来的问题。第四,身体健康的原因。
三是自己的才不能与时俱进。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都非常之快,一个人自己过去掌握的熟练技能很可能转眼之间就无用武之地了,而自己还浑然不觉,还到处炫耀自己的才技,还酸腐地自称怀才不遇。因此作为职场中人,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持续性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永葆自己的才华青春。
作为猎头公司,我们一年要接触超过1万名候选人,见惯了职业生涯的成功和失败,我挑几个有典型意义的职业经理人的发展历程和各位分享一下,希望能对读者的职业发展历程有所借鉴!
稳健发展的代表
王洪浩
A先生毕业于一间国内知名的大学,90年代初期参加工作,成功考入一个知名的跨国企业做见习管理人员(Management Trainee),但是由于当时众所周知的户口问题失去了这个工作机会,由于当时体制的问题和A当时压根没有做其它的准备,其它分配机会也被耽搁,这样A被打回原籍等待分配,说的更加直接一点就是在家无事可作。可以说A职业生涯的开局相当不顺利。起步阶段就莫名其妙栽了个跟头。
天无绝人之路,A在一年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位著名香港公司的管理人员,由于A的基本功非常扎实而且处理问题也非常得体,这位港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将A推荐到了自己所服务的企业。这是A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机会,在大约三年的时间内A勤勤恳恳地做自己分内地工作,业绩也相当不错。同样由于朋友的介绍,A在大约三年后加入了一家民营贸易公司出任业务总经理,这次跳槽让A的薪金增加几倍达到约1万人民币,这在1994年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坦率来讲,A在这间民营企业的业绩不能算差,和老板的关系也还不错,但是A慢慢感觉到自己并不是非常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而自己所在的企业由于规模的原因需要的不是职业经理层而是游击队长。这和A的整体定位差距很大。在经过反复的权衡之后,A加入了一家非常有名的美资公司S出任一个非常偏门的职位,××××经理,这个职位的主要职责是在中国购买各种产品然后出口到国外,用以将公司在中国赚取的人民币换成可兑换货币。坦率来讲,以A的过去资历,S公司是绝对不可能给到A这个职位的,毕竟A过去没有在知名的跨国企业工作的经历,但是,由于这个职位实在是太偏门,S公司可挑选余地不大,而A在过去的港资公司内的工作内容和这个职位的要求非常吻合,再加上A在面试中给S公司高层留下了非常不错的印象。美中不足的是,这次跳槽让A的薪金不但没有任何升高,反而有所降低。但是,经过反复A终于加入到了一间500强公司。
正当A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S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架构调整,而A所在部门则更是面临有计划的全部裁撤。这可真是男儿有泪不轻谈,只因未到伤心处!这对A的打击实在太大,由于刚刚加入S公司不久,S公司显然不会考虑如何帮助A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而现在换工作,新的雇主肯定会置疑A为什么在S公司工作了如此短的时间就要离开,而A又不能逢人就说:我命苦啊,刚来部门就要被撤了!毕竟,职场不相信眼泪。雪上加霜的是,当时由于架构调整S公司的人像蝗虫一样涌入人力资源市场,受供需关系的影响,从S公司出来的人薪酬要求普遍看跌。A进行了综合分析后,决定还是正视现实,A对新任潜在雇主无论从薪酬要求到职位要求都进行了适当调整,而且A通过各种渠道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位置。
大约在几个月后,大约是1997年初,A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接到了另外一家美资公司B的聘任通知,虽然B公司无论从薪酬到职位给出的都不够理想,给出的薪水比A1994年的水平还低,职位勉强是一个经理的位置但是职责范围和过去有非常大的缩小。而更加有趣的是:在面试的过程中,B公司的不同人员发出的声音完全不同,对候选人的要求也完全不同甚至相反。B凭借自己敏锐的触觉像变色龙一样游弋在中间,最终艰难地争取到了这个职位。A看中的是这个公司当时进入中国时间不久,本土化程度不高,上行空间应该是不错。事实也证明A的判断完全正确,随着B公司的本土化水平在不断提高,A在B公司的晋升如同直升飞机,在大约5年的时间,A被提升了三次并得到多次海外培训的机会。薪金水平也上升了几倍。当然,这和A工作踏实业绩优良是分不开的,A的几任上司对A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大约在几个月前,A通过猎头公司介绍加入到另外一间跨国公司出任一个重要部门中国区总监,而薪金则大约是他在1994年的10倍。
对A职业生涯的分析:
综合概论:
A的职业生涯不能算顺利,A的职业生涯中遭遇过非常多倒霉事情,毕业以后开局不利,辛苦找到的工作莫名其妙地丢失。而且工作的前几年连贯性也不太好,在S公司期间更稀里糊涂地成为公司战略调整地牺牲品。
从A的薪金、职位和工作职责都是在曲折中稳步上升。A的薪金已经突破100万的年薪,职位目前可以算作高层管理人员,而工作职责上属于负责跨国企业中国区重要部门。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是A的整体趋势是明显上升。
从A整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来看,A是成功的。从我们掌握的数据来看,A的薪金和职位可以进入同龄职业经理层的前1%。
成功原因剖析:
进取的心态和不服输的性格。A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A始终没有怨天尤人,这也是A在大的关口总能够化险为夷的主要原因。做人最难的是在逆境中正视现实,人们往往会怀念失去的美丽,但是一个人希望从逆境中走出来,最应该做的也是正视现实,否则你将无法应对!
优良的工作业绩。A的敬业精神很好,工作非常认真而且肯学习和动脑,A即便不愿意做一项工作也会努力将其做好,不情绪化,这导致他的工作业绩不错,我们可以看到A的职业生涯中有过很多次内部提升,这和优秀的工作业绩是分不开的。在职场上,一个工作业绩优良的人未必总是步步高升,但一个业绩总是不佳的人想步步高升则是绝对没有可能。
精心维护的社会关系。A始终有一个非常不错的朋友圈子,圈子内有很多不同行业的精英人士。从这个圈子中,A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而且朋友们给A的建议对A在重要关口的决定帮助很大,更加重要的是正是这个圈子内的朋友将很多千金难买的信息告诉了A,这和A为人不错,做事不急功近利有很大的关系。而且,A在每一个公司就算要离开也站好最后一班岗,这导致他过去的同事和上司对其印象很好,就算不能一起共事也愿意和他成为朋友。
下一步职业发展建议:
坚持成功的轨道,将自己目前本职工作一定做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高层职业经理层要想更上一层楼,首先要保住现在的位置,而要保住目前的位置,首先是做好本职工作。各位可能认为我说话太可笑,这个道理基层员工都知道还需要用在高级管理层身上?!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各位,我看到过太多高层管理人员由一个实干家变成一个社会活动家,最后因为业绩太糟糕而被迫走人。
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子。A得益于过去建立的朋友圈子,这需要继续保持,但是,坦率来说随着A职位的上升,A的社交圈也需要升级。并不是说将过去的朋友都疏远,而是一定要加入一些更加精英的人士。我打个比方,如果一个职业经理需要找年薪20万元的工作,他可能需要猎头公司普通顾问的建议作为参考。如果他需要看一下年薪40-60万的职位,他则需要一个高级顾问的建议;而他需要留心的是年薪在100-300万的职位,他可能需要找到像我这个水平的顾问人员。如果朋友不能和你一起成长,你要学会将事业和友谊分开。
3年内不要受其它工作机会的诱惑。A的工作经历一个大的缺点是跳槽比较多,当然还没有多到不能接受的地步,这对中级经理可能不是一个问题,但是,随着职位的上升,平均3年换一个工作则变得太频繁。所以我认为3年内绝对不能跳槽,3年以后看情况,如果没有特别大的收益也不要考虑轻易换工作。
聪明的失败者
王洪浩
应当说,大多数人和B进行30分钟的交谈就会发现B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B毕业于国内最知名的大学之一,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93年毕业后就进入了一间知名日用消费品企业F。应当说B的职业发展开局非常顺利,B加入F企业后由于英语口语不错非常受外籍上司的赏识,在大约两年的时间内B已经成为同批进入F企业内晋升最快的员工,薪金也达到5000元每月,这点让B非常得意,B常在同事中表露出优越感,而且,比较糟糕的是B和自己的直接上司JL关系也非常一般,B在不同的场合都表露出自己的直接上司JL水平一般,自己更希望和外籍经理(上司的上司)沟通。这些话是否传出去就不得而知,反正B和上司之间的关系是越来越紧张。
到了1996年,由于公司加快本土化进程,外籍经理回到亚太总部而B的上司则高升一级。这样,B的日子过得就艰难了许多,B认为自己的上司总是在刁难自己,给自己挑刺。但是,平心而论,B的工作也的确有些问题,B喜欢突击干活,可以连续工作两天两夜,但是平时工作比较懈怠。同时,B喜欢自己拍板,只告诉老板结果。而在客户面前,B比较爱出风头,往往让客户误认为B是老板。这和JL的风格完全不吻合,B的老板注重细节和日常管理,喜欢比较内敛的下属,所以B和上司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差,到最后已经基本上做到无法共事了。在这种情况下,B决定找一个新的工作,由于B的发展经历非常受新进入中国外资企业的欢迎,在一间猎头公司的安排下,B顺利的在1997年年初拿到了一家跨国企业G的聘任书,职位也成为了正儿八经的经理。
B兴冲冲地跑到F公司辞职,JL看到B要离开了,对B非常客气并举行了一个聚餐来给B送行。按理说,平常B和上司之间主要的分歧都产生在工作上,并没有任何私人恩怨。大家借这个机会弥补一下感情,这应当是一个不错的收场。但是,也不知道B当时怎么想的,可能头脑有点发热,在聚餐的晚上说了很多非常不得体的话,例如:‘我终于熬出来了,的确是才压不住啊!’,‘过去一年我很不开心,公司也走了些弯路,相信原因大家都清楚。’,这些话一说,不要说JL脸色很难看,连其他本来对B有好感的同事都认为B实在太过分,当一个同事试图阻止B说话的时候,B大声说:‘你不要以为有JL给你撑腰我就怕你,告诉你,我不吃这套。’话到这个份上,本来可以体面收场的聚餐搞得是不欢而散。
更令大家意外的是,B在工作交接上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总是说半截子话,让和他交接的人云里来,雾里去。总之,B留下的工作给后任带来了不少麻烦,这么一搞,B基本上将原来公司的同事都给得罪光了。可能B也认为自己要大展宏图了,和这些人以后也没有什么交道了。
B到了G公司报到以后,应当说B的确希望将工作做好,但是由于G公司刚刚进入中国,在整体系统建设方面和F公司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B时常在公司内讲F公司怎样好,怎样好,自己过去的老板(过去的外籍经理)水平怎样高。时间长了,G公司的人感觉都不太舒服。而且,B做事的计划性依旧没有什么改进,B忽然心血来潮搞一个‘三月尖刀’促销计划,所有的部门都跟着他忙,但忽然他心情不好一两各月什么事情也都不做。这样,B和兄弟部门的关系搞得 比较紧张,而且,由于B不太注意请示汇报,和他的外籍老板关系也慢慢的紧张起来。在内外的压力下,B在工作了大约8,9个月后就萌生了去意。由于B的简历还是很漂亮,B很轻易的有找到了另外一个工作,而且薪水还有一定的上升,从B加入G公司到离开,总共时间还不到1年,而且B又犯了一个错误,由于新公司W要求他尽快上班,他在G公司内没有进行太完善的交接(这也和B平时工作系统性差,凡事往往只有他一人知道有关),甚至G公司认为B经济上有些不清不楚,虽然在几年后B坚持认为自己当时没有很好的交接不是出自自己的本意,而经济上的问题更是无稽之谈。但是,B可能想不到,在G公司的职位可能已经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顶峰。
B新加入的W公司也还是一间不错的跨国企业,而B也希望做些事情,在B工作了大约两个月的时候由于W公司调整B的上司发生调整,这也真是不是冤家不碰头,调整后B的上司就是B在F公司的前上司JL,B一看到JL就感到心凉了半截,虽然JL表面对B非常客气,不知道内情的人以为是老友重逢。紧接着公司内就传出B在前一间公司经济上有问题的传言,当公司的人事部门征求JF的意见时候,JF没有过多表态而建议公司调查一下B在G公司的经历,当人事部门和G公司联系的时候,可想而知反馈非常糟糕。这样,W公司在试用期内就和B中止了合同,B失业了。
B在失业后成了面试专业户,他和超过10家大大小小的猎头公司都联系过,但是,由于B在这两年职业变动实在太频繁而且B的心态也有大问题,他认为应该找一个薪水和职位更加高的职位,虽然B先后面试了超过20间公司,但是都没有成功,实际上有过两三家公司对B有意象,但是要么因为B狮子大开口,薪水谈不拢。要么是B在简历调查一关中弹落马,都没有最后谈成。而且由于B对人有些傲慢,大多数猎头公司的顾问人员都不太喜欢他,最后几乎没有人给他推荐任何职位了。这时间一晃就是将近9个月,时间到了1999年初。B感到实在是太郁闷了,这个时候通过朋友,B认识了一个互联网公司的CEO,在酒吧内喝掉两打啤酒后,该CEO邀请B加入他们公司出任COO。B接受了邀请并准备将传统行业的经验带到互联网公司,但是,遗憾的是B这个COO只当了不到7个月,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公司倒闭了。B重新回到了失业状态。
可能受到互联网创业激情的影响,B在2000年初成立了一间小小的贸易公司,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公司的确没有太多核心技术而多年的职业经理生涯并没有给B带来太多自己做生意的感觉。这个公司在折腾了大约一年半以后终于宣布倒闭,而B也因此耗光了自己全部积蓄。在2002年初的时候,B决定重新回到人力资源市场里,但是,这个时候B昔日的同事都做到了副总监和总监的职位,这让自傲的B心理上非常不平衡,但是B前几年的工作经历又确实不足以支撑B做太高的位置,在折腾了大约半年后,在2002年9月的时候,在过去一个同事的帮助下,B终于找到了一个企业基层经理的位置,但据说薪水和1997年时的水平差不多,而且B在这个位置上干的不太开心,他总是怀念过去的岁月,认为这个职位对自己太屈就。而最近传来的消息是公司在两年合同期满后不继续和B续约,B又面临新的失业状态…….
综合概论:
B的职业生涯起步非常顺利,基本上是中国最早一批进入跨国企业的专业人员。而且,由于B毕业的学校不错,可以说B的起点非常高。可以说,只要B把握的好,B的薪酬状况可以是现在的至少5倍。
B的薪酬、职位和工作职责在最近7年内没有任何提高,考虑到整个市场的整体发展状况,B实际上走明显的下坡路。
B目前的实际各项能力和经验已经明显弱于当年的同事,知识结构也出现老化的现象。最糟糕的是,B目前的心态状况不佳,有些眼高手低的倾向,对B未来的发展我们持谨慎不乐观态度。
总起来说,B近几年的职业发展是完全失败的。
失败原因分析:
急功近利。B的耐心非常差,总希望可以一夜成名或者一夜暴富,这让B的心态非常急躁,坦率来讲,B不缺乏爆发力,B缺乏的是能够持续性的爆发力。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个马拉松长跑。我们非常难以想像在缺乏耐力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这场马拉松。
不留后路。B是一个自信的人,总认为明天会更好。而且,B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新的知识和技巧。这本身都是好事。糟糕的是B实在是有些持才傲物,对很多东西太不珍惜。在S公司的时候,如果最后可以妥善处理和JL最后的关系,也不会出现在W公司和JL见面的尴尬了。世界本来就很小,在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前面,不要把事情做绝。在任何情况下,不要说一些过激的言论,这些可能让你痛快一时的话很有可能让你受害一世。
不能正视现实。B曾经有过几次长时间的失业在家,这对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生涯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打击。从技术层面,我始终建议要骑驴找马,不是万不得已不要杀掉驴来找马。实在有特殊情况不得不先辞职再找工作也不要失业时间太长。人必须要务实,说句实在话,当你面临失业的时候不是你吊起来卖高价的时候,人力资源是一种商品,所以不能不考虑供需关系。另外,如果你过去的下属和同事做了你的老板,不要牢骚满腹,这种情况下,你首先要正视现实,然后再总结差距。最愚蠢的做法就是对抗或冷战。
下一步职业发展建议:
心态、心态、心态。B首先要调整的就是心态,不要让人感觉一副曾为沧海难为水的感觉,B自己造成的损失必须自己卖单。在三年内,B不要和过去S公司的同事比较,因为前些年的发展轨迹不同,可比性不大。
鼓足信心。B的职业发展虽然遇到很大挫折,但是B毕竟年轻,而且B的天赋极好又是在S公司这样的一流公司开始的职业生涯,B目前的落魄是和过去的一批精英同事以及B过去的高速反展相比而言,以B三十四五岁的年纪可以拿到年薪十四五万的收入,在整个人力资源市场上并不算差。所以B不需要过度的怀疑自己,几年的弯路历练去少年轻狂,对B长远的发展而言未必是坏事。
修复过去的朋友圈子。坦率来讲,B的为人并不差,只不过过去过于张扬,导致将小矛盾弄大。这使得B没有机会和同行精英分享很多经验和观点,而且他得不到有用的信息和真诚的建议,这大大影响了B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建议是B放低姿态修复和过去朋友的关系,这样路自然就越来越宽了,但是如何修复关系还需要B自己努力。
勤奋的落伍者(1)
王洪浩
大家看到这个题目肯定非常惊讶:勤能补拙,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怎么到了这里成了勤奋的落伍者呢?下面我讲一下孙先生的故事。
C的勤奋是出了名的,他是在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跨国企业F的,当时C已经超过30岁,本来C的英文非常差,但是C硬是凭着勤奋在一年内练出了一口标准而且流利的英语。这让老外和同事们都特别吃惊,更令上司感动的是C做事十分勤奋,老外提出这些资料要整理一下,第二天早上这些事情已经干完了,C硬是熬了通宵搞掂。C的勤奋终于有了回报,到1995年的时候,C已经成为公司里为数不多的华人管理人员了,而C的发展也似乎进入了快车道,1996年上半年,C已经销售部直接向总经理汇报的三架马车之一,由于C的英语比其他两人都好的多而总经理一句中文也不懂,实际上C起这总经理和另外两位销售经理的桥梁作用,看来C离销售总监的位置已经不远了。。
但是,C也有一些让人感到不快的地方,C对手下的指导不多,给手下安排的事情非常琐碎但特别辛苦。C非常喜欢加班,而C的要求是他加班他的手下也都别走,就算你将活全部干完了也不能走,有些人不吃这一套,结果就被C点名或者不点名批评。而爱加班的下属往往得到C的首肯。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能够按时完成工作也要拖拉一下,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C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他领导的团队效率并不高。而且更麻烦的是C的手下非常难于留下聪明人,由于C的努力全公司有目共睹,总经理对C也非常支持,C在F公司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但是到了1996年下半年,事情开始发生变化,首先是公司的总经理发生更换,新的总经理D是一个ABC(America born Chinese,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一个年轻的MBA,D对完全的Hard Working(努力工作)不感兴趣,D喜欢看到高效的组织和更聪明的工作方式,而且D非常喜欢和基层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这样C和D的关系马上就出现了问题,首先C的努力工作在D看来只是一个非常微不足道的优势,而C工作方法不够聪明则是一个大的问题;其次D经常和C的下属尤其是C过去的下属进行沟通,结果是C过去的下属对C的评价相当负面,而这些负面的评价全部是有凭有据。这样,C在D公司的日子就比较难过了。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D在上任不久进行了他的架构调整,而销售系统的改革则是对C有重大影响,本来C是负责销售的三分之一而且直接向总经理汇报。经过调整,过去直接向总经理汇报的三人改成两人,除C以外的另外两人同时升职为销售总监,而每个销售总监则有5个销售经理(大多数都是过去销售主任直接提拔的)向其汇报,C成立十个销售经理中的一个,而改为向过去平级的同事汇报。当然,C的职位是高级销售经理,理论上讲和其他的销售经理是不一样的,但实际上的确没有什么区别。过去向C汇报的5个销售主任则有两人被提升到销售经理的位置。
这么一调整让C非常没有面子,向过去的同事汇报,和过去的手下平级,C认为D是在给自己难堪,因此工作上都有一些情绪,在不同的场合都说一些怪话,但是C依旧努力的工作。抛开个人成见不谈,大家对D的安排都十分佩服,本来销售部门的三架马车分工十分混乱,职责交叉,这导致效率低而且矛盾大。经过D这么一整合,整个安排非常清晰,竞争也变得良性,而且平心而论,销售部门也应该设立两个总监(渠道完全不一样),实在也无法安排第三个人的位置。
D的架构调整三个月后,销量有了爆炸性上升,销售部门的大多数员工因为可以多拿不少奖金而喜气洋洋。但是,C依旧不是特别开心,而且C的怪话也比较多。当D的改革进行了6个多月的时候,忽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D新提拔的一位销售总监接到一个企业的邀请离职了,由于对方的开价实在太高,所以F公司几乎没有办法挽留,而碰巧这位销售总监是合同刚刚到期,所以离职手续办的也异常迅速。这样就空出了一个总监的职位, 由于公司内资历上能做这个位置的只有C,所以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位置非C不可,就连C也认为这个位置就应该是自己的了。
但是D做了一件谁也想不到的事请,通过猎头公司从外部引进了一个销售总监,C向这个新来的总监汇报。这的确让C感到实在太每面子了,C在新总监到职的第三天就辞职了。经过短暂的交接C离开了F公司。这时是1997年的5月份。由于1997年的市场非常好,C非常轻易的就在L公司找到了一个高级销售经理的位置,但是平心而论L公司的高级销售经理的含金量和F公司是有非常巨大的差距的,F公司在中国经营多年,业界名声非常好,F公司的一个主任级别的人出去都非常容易混个经理当一下。而相对来讲L公司在1996年刚刚进入中国,知名度还不行。如果C不是失业状态的时候去L公司见工的话,到L公司当个总监根本没有问题。但是,一切都不能假设。可能C注定和总监无缘了。
C在L公司的业绩应当说是非常不错的,L公司刚刚进入中国,只是试点做几个重点市场,C做事认真并且身先士卒极大的鼓舞了士气,应当说C在L公司的威信十分高。时间一晃到了1998年,当时的市场上对MBA十分看好,C决定自己也要读一下MBA,而C认为自己做事太认真肯定是无法兼顾工作和学习的,所以C决定要全职读一下,而且C决定要到国外去。我们必须佩服C的决心,在一切学校都没有联系好的情况下,C不顾公司高层的挽留,毅然拿着商务签证到了美国。当时C一年的薪金可以达到30万,而在美国不仅仅没有收入还需要大约比国内多花费20万元,实际上C一年的成本为50万/年。
经过漫长的转学生身份、申请学校和读书,C终于如愿以偿得在2001年初拿到了一所不错学校得MBA证书,但是,这个时候MBA明显已经降温,C当时面临两个选择,留在美国找工作,根据移民局得规定C可以在美国待一年老找合适得雇主,而如果找到稳定得工作则可以申请绿卡;另外是回到中国,但是这可能导致你不能再获得回到美国的签证。由于C没有在美国的工作经验,在美国本土找到合适的工作几乎不可能,在折腾了几个月以后,C回到了中国。C离开中国的这几年恰恰是消费品行业发生巨大变化的几年,形势和几年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雇主变得非常理性,大多数雇主关心的并不是你是否是MBA,而是你是否有足够的经验,你是否能为公司盈利,而且很多雇主对海归的兴趣也在明显降低。
但是C可能对这些变化并不敏感,C认为自己出国前薪金是30万,如果留在国内三年每年加10%的薪金,现在的薪金应该是:30×1.1×1.1×1.1=40万,出国前后的成本大约是100万,这100万应该在5年内回收,也就是40+20=60万。所以C开价为60万一年。坦率来讲,按照当时的行情,出国前拿30万,回来能保持现状就非常不错了,但是,C对此根本不接受。结果C在5个月的时间内投了超过50封简历并和超过5家猎头公司联系过,但最终还是一无所获。最后,坦率来讲由于经济的压力,C在2001年底的时候接受了K公司的聘书,出任大区经理(Regional Manager),坦率来讲,对方给出的价格也基本上是市场价格,大约2万/月,年终双薪。但是C却感觉自己被克扣,所以情绪比较低落。
勤奋的落伍者(2)
王洪浩
不管情绪是否低落,C的工作还是非常努力的,这点K公司上下对他都是认可的,但是,C的一些弱点例如授权比较差,大事小事自己一手抓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两方面一抵消,C的工作状况算是中等偏上,薪金的调整幅度也不大,大约也就是每年7%左右。时间一转眼就到了2003年,K公司进行架构调整,K公司决定将C所负责的区域分拆成两个,同时从外部引入了另外一个大区经理,而引入的大区经理则是过去C的老部下PW。实际上,各个公司不时的进行架构调整也非常正常,引入新的管理人员更是稀松平常。但是,C对这件事情非常想不通,眼看自己的势力范围变小,过去的手下和自己平级,而传言PW的薪金比自己还要高,C心情比较低落。C这个人的好处是非常真诚,坏处则是爱说一些怪话,结果是大家都能明显感觉到C的情绪。而PW则由于C在交接上的不太配合而颇有微辞,但碍于老上级的情面上没有发作。不知道是天灾人祸还是情绪影响了工作,分给C的区域不仅仅没有出现K公司领导层所考虑的由于更专著而业绩上升的情况,反而连续隐跌。但PW所负责的区域则是稳步上升。这样在2004年初的时候,C的老板决定让C和总部的一个非常年轻的初级经理对调职位,毫无疑问,对C来说这几乎是逼迫C辞职。C在2004年9月份的时候终于决定辞职并移民,再后面我们就基本上没有了C的消息。
综合概论:
C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这在他最初加入跨国企业的时候给他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帮助,可以说从C刚开始比较低的起点来看,C在进入跨国企业的前几年是非常成功的。
C的薪酬、职位和工作职责在最近7年内没有显著提高。
C目前的实际各项能力和经验已经被当年的后辈迎头赶上,而C的弱点则较多的暴露出来。
总起来说,B近几年的职业发展是不太成功的。
成败原因分析:
不能够与时俱进。C的认真和事必躬亲在做基层管理人员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但是,随着职位的上升,继续这样做则会出现缺乏全局思路和不能授权的缺陷。这样导致手下不能成长,自己的工作力不从心,让上司容易考虑找人‘分担’C的工作而不是给他晋升。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地道十倍速的年代,过去成功的经验很容易成为日后的包袱,职场上最忌讳的就是刻舟求剑。
放弃既得利益。坦率来讲,C绝对不是绝顶聪明的人,C成为最早跨国企业最早的华人经理很大程度靠的是机遇,在这种情况下C选择完全脱离市场两年多的时间去都市肯定是错误的,而事实上这几年也正是能人辈出的几年,等到C回来的时候,坦率来讲市场已经将其遗忘了。C当时应当考虑读一个兼职的MBA。
太要面子。我并不是说要面子不对,但万事都有一个限度,C过于重视面子,一旦出现平级的同事升迁为自己的上司或自己的下属和自己平级就会面子上挂不住,而面子上一挂不住就容易闹情绪,结果是祸不单行。实际上,大家在职场上机遇不同,优势不同结果导致晋升速度不同这点非常正常。过去的下属就算成了自己的上司也非常正常,这点我们需要有一点平常心,而且需要比较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看一下自己究竟那些地方的确需要改进,这才是正确的处事之道。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