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科学思想史

_5 李约瑟 (英)
就各由北方和南方的发源地进入了中国,以后集中在东北海岸,以燕齐二国为最
盛。这就是古代的巫和方士,他们在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巫和方士是鬼神的信仰和巫师Shaman方术的产物,他们深入广大的民众,而与儒
家的宗庙社稷的信仰相反对。
道家的哲学思想与巫师Shaman的方术何以能够完全揉合形成了后代的道教
呢?乍看起来似乎令人不解。实则原因很简单。早期的科学和魔术是不分家的。
----------------------- 页面 23-----------------------
23/234
因道家哲学强调自然,自然就渐渐从纯观察的研究转变实验的态度。以后讲到道
家的修炼服食此为纯道家的原始科学一文时,我们会了解这种转变的由来,也可以看
出药物学和医学,皆滥觞于道教。不过一旦静态的观察变成了动态的实验其实也不
过就是将情况改变之后再加以观察,就需要动手操作,于是道家的修炼服食,就超出了
封建贵族哲学与后日官僚政治的文化圈子之外了。于是人民就无由区别奉老庄,
炼仙丹,参阴阳五行以修身养性的道家哲学家与符祝祷以召神弄鬼的道家术士
了。魔术家与早期的科学家都坚信藉手工的操作可以主宰自然。于是世界就分成
了两大派:持这种观点的神秘修炼家与不相信这种看法的理性主义者。自古以
来,科学与魔术始终混淆不清,二者到很晚才分家。为什么呢?因为科学与魔术
的分辨有赖实验的环境,怀疑的精神,以及正视实验结果的勇气。所以甚至早期
的皇家学会,也几将今日视之为魔术者,与科学混为一谈。公元后十六世纪时,
一般人称科学为“自然的魔术”。克卜勒Kebler以星象家的身份,活跃于一时,
甚至牛顿也曾经名符其实的被称为“最后的魔术家”。在十七世纪初期,现代科
学与技术事实上若非外力的催生,中国文明不会产生现代之科学与技术诞生以前,科学与魔
术实在未曾分过家。有了这样的了解,我们才能明白道家哲学何以与巫术结合形
成了道教。
我们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道家思想曾经在种种原因下,被大多数西方的
译者和著者完全误解了。他们不但忽略了道教的重要,甚至以道家方术为迷信,
以道家哲学为纯粹的宗教文学和神秘主义,他们十分忽视了道家思想中科学的或
原始科学的成份,更未曾了解道家在政治上地位的重要。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古代的
道家思想有强烈的宗教兼神秘主义的成份,并且道家传统中重要的思想家都是历
史上最有才华的文人和诗人,但是当儒家以人道伦理在朝庭上与维护专制的法家
相抗衡之际,道家并未自封建的舞台退出;相反的,他们非常尖刻而猛烈地摒击
整个封建制度,他们所摒击的到底是什么?且待以后说明。道家这种非常独特的
反封建的思想,一向被西方及很多中国的学者忽略了。道家反封建的思想,也正
是促成道家的哲学与巫术相结合的原因,因为前面已经说过,巫术与上古民间的
风俗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与重理性的祀天和上帝的崇拜相左。道家是宗教的,
文学的,不错;但道家他同样是魔术的,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具有
革命性的。
下面笔者将列举道家哲学的重要典籍,并略述其年代。《道德经》可能是中
国文字中空前绝后最深奥最优美的作品。作者是老子,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捉摸
不定的人物。关于老子的年代众说纷纭。据权威人士冯××1的看法是古人的说法
不可靠,如《史记》六十三即老子并非公元前六世纪与孔子同时的人物,道德经乃
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决不可能晚于战国时期。因为此书受到韩非子卒于公元前23
----------------------- 页面 24-----------------------
24/234
3年的批评,荀子公元前298——238年的责难,又与庄子相提并论公元前369一
286年。冯友兰1认为这是司马迁把历史上的人物李耳和一传奇人物老聃混为一
谈的结果。据最近德效骞Dubs11的研究,认为老子的儿子可能是一名叫段干宗
的将军,段氏的年代是公元前273年。如此一来,老子便是一位放弃了世袭地
位的河南贵族。一般认为老子是公元前四世纪的人物;《道德经》可能距公元前
三百年不远,也就大约是亚里士多德已年老而伊璧鸠鲁Epicurus和芝诺Zeno正年
轻的时候。
其次最大的道家经典就是庄周著的《庄子》。前面已经提到庄子的年代,可
知此书与道德经同时或稍后。此外有两本重要的书,较难决定其年代。一为《列
子》,以一位半传奇性的作者列御寇而得名。此书当然是后期的,部分是东汉的
作品,但一般认为其中有很多战国时期公元前五至三世纪的资料。最零碎的资料是
《管子》,因历史上在孔子以前的一位政治家管仲而得名卒于公元前645年,但实
际上大约是于公元三百年由齐国稷下学者编纂而成。后来又经过东汉的窜改。当
某一家的学说有近似道家之思想,可以引用管子以为旁证。《吕氏春秋》和《淮
南子》又比较能确定年代,且二者在道家的科学思想上非常重要。二者都是道家
的科学家,在权威人士资助之下,合力编纂而成。《吕氏春秋》的后台是秦始皇
手下的吕不韦卒于公元前235年;《淮南子》一书的发起人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卒
于公元前122年。
◇2、道家之道
我们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道家所说的道,不是人类社会所依循的人道,乃
是宇宙运行的天道;换言之,即自然的法则。这是老子说的什么是生物和道: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
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
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元德。”
这一节充分流露了道家一贯的风味,这种风味有其独特的旋律,我们以后会
经常听到。道是自然的法则,其所以生长万物,主宰万物一切的活动,并不是靠
力量而是靠时间与空间的一种自然曲率naturalcurvature,所以道很像以弗所的
希拉克里特HeracleitusofEphesus的主宰logos宇宙构成之基本原理,主宰万物有条
不紊的变化。希拉克里特Heracleitus和孔子同时,但是我们知道老子的时代较
晚,想必原始的道家思想在公元前五世纪之初或甚至更早就已经有了。圣人应效
法;冥冥中生育万物“而不为主”的道。圣人若虚己以待,顺应自然,就能观察
----------------------- 页面 25-----------------------
25/234
了解进而主宰控制宇宙之万有。
老子又说:
“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
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
大”。
又可以借用庄子的话: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
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
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老。”
这无疑是自然主义的泛神论,强调造化的功能是一体同根的,自然而然的。
道家的典籍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疑问,所以庄子说: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
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
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
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假托老子与
孔子晤谈: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齐戒疏淪而心,
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
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
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枝疆,
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
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
断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渊渊乎其若海,巍
巍乎其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
匮,此其道与。
依此而论,生物和无生物都是由道的作用而来。在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发现
一个新的思想下文将作进一步之研讨,即真知与封建社会肤浅的、书本的、俗世的学
问,成为对比。天地万物一切都是不得不然,这种必然律近似安诺芝曼德
----------------------- 页面 26-----------------------
26/234
Anaximander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巴曼尼狄思,Parmenides,以及恩皮多克里士
Empedocles公元前五世纪中叶诸人所说的anangkeavaykn。庄子又有一个思想是以后
会常常遇到的,即邀于道者在肉体以及精神上会得到种种好处。后来这种思想成
为道家很重要的一环,形成道家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背景。为了追求形而下的不
朽,道家将肉体予以特殊的保养和修炼,以便置身于神仙之列仙字可以说是Genii,
但该字实不可译,见141页,也就是为了这个目的,道家才乞灵于炼丹、炼气、采
补,以及导引之术。
下面一段庄子的文章,令人想起恩皮多克里士Em-pedoclesofAkragas。恩氏
远在元前五世纪就先知先觉地指出了自然的运行中最重要的力量是“爱与恨”,
也就是相吸与相斥。
少知曰:“四方之内六合之里,万物之所生恶起?”大公调曰:“阴阳相照
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欲恶去就于是桥起,雌雄片合,于是庸有,安危
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实之可纪精之可志也。随序之相
理,桥运之相使,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
已。睹道之人不随其所废,不原其所起,此义之所止。”在这里我们发现了欲、
恶、聚、散四个原则,欲近似恩皮多克里士的philia,恶近似他的neikoSυεικο;
聚是浓缩pyknosisπ′υκυ-,散是稀释,这浓缩与稀释的观念在苏格拉底以前以亚
诺芝门Ana-ximenes生卒不详,约公元前546年为首的学者间是很普遍的。所以浓
度差异这最古老最重要的物理发现,似乎在古中国与古希腊的思想中都很普遍,
不过这只是不约而同的巧合。因为我们很难相信在元前一世纪之前会有这种思想
的交流。这个观念以后从希腊一脉相传进入欧洲思想,在中国也是同样流传到后
世如公元四世纪时张湛的《列子》注中就有这种思想。到了十一世纪更被理学家应用到宇
宙论的研究上。
同时在上面庄子的一段话中,我们又可以发现中国人特别对形而上抽象的思
辨不感兴趣;万物之由来终始是难测难识的道的秘密,人何足以知之?人类能够
做到的,只不过研究描述其现象而已,这段话不啻表明了皈依自然科学者的心
声。
我们且引用《列子》中杞人忧天的故事来作注解:
杞国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
----------------------- 页面 27-----------------------
27/234
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
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蹈,终日在地上行,奈何忧其坏?”其人
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
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
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
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优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
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
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
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这里我们又再度看到聚与散的观念,列子是个标准的道家,他避免谈创世论
与末世论,不谈“开天辟地”,也不论“世界末日”,他强调的是现在目前道的
作用。长庐子代表冷静推理的科学心灵,他了解世界既由物质合成,自然就有分
解的一天。而最有趣的还是杞人和安慰他的那些朋友,因为他们代表了人类藉建
立自然的学说和理论便能够得心里的平安。对于这点我们不久还要再回来讨论。
道家诸子并非尽如庄子的超逸和才华,也不尽如列子之引人入胜。为了解道
家诸子当时的思想形态起见,请看《管子·水地》第三十九。这一章说水是万物
之起源变化的根据,我们又发现这个理论近似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即与苏格拉
底之前第一个自然哲学家退利斯Thal-esofMiletus生卒不详,约公元前585年的理
论相近。虽然我们知道《管子》一书直至汉代才定型,且下文不可能早于公元前
五世纪,不过笔者还是不相信基于9.g东西思想交流一文的理由 《管子》一书会受到希
腊思想的影响。我们认为相似的心灵思考相似的问题,自然会产生相似的结果。
1、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
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
何以知其然也?
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
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
----------------------- 页面 28-----------------------
28/234
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
居。
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