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科学思想史

_2 李约瑟 (英)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在早期儒家学说中,道德与政治视为合一不分,主政者视同家长,君正则民
无不正。至于何者是德性,和平公正,意至明确绝无模棱。依据论语某章较后之
儒但犹在汉代之前发挥“正名”学说。此学说在纪元前三世纪之荀子荀卿学派最著
称。名词使用之慎重,含义之深刻,可于古史春秋所载三十六个君主被杀之纪载
见之。或曰“被弑”含有杀者有罪之义,或曰“被杀”含有杀者合法之义。杀者所以被
认为合法,因为被杀者失其为君之道。孔子的学识具有民主思想,认为一国之
君,名为受命于天,实为得之于人民,有天命自我民命之意。此学说在孔子之后
的一百年,孔学传人孟子,特加发挥。在十六十七世纪欧洲宗教学家所争辩的人
民是否有权利对于不遵守教义的君主反叛问题,在两千年前儒家早有定论。儒家
对此问题之革命倾向,同时又主张保持正统后来之儒家多作如此主张大概是因素之
----------------------- 页面 7-----------------------
7/234
一,使后世之士大夫可以不为朝代更易所困扰。
下列几段言论可印证以上所说: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
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季康子问政于孔
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
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游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也。’”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
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
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
邦乎?”至于孔子如何训练他的门徒以仕宦之道,可于下列两段见之: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孔子所言的“道”是社会中人与人正当相处之道,是以: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日“唯。”子
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就是一个合作社会的道理,在如此
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而没有冲突。但这被认为是包含在整个自然的道
理中,所以人的善良与利群,是与宇宙间最高的权威相配合,这个最高的权威已
不是远古所想像的人与物,而是个抽象得令人敬畏的“天”。孔子自己认为天
“知道”并且“赞许”他的事业。在中庸那书里,宇宙的一贯道理说得明白: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
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
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
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
----------------------- 页面 8-----------------------
8/234
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蚊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心目中有了这个大自然的图案,我们当继续看孔子所说:“人之生也直,罔
之生也幸而免。”这是人之性善或性恶大辩论的起点。中国哲学家对于这个问题
曾费了不少心思,我们将不久回到这个问题,因为他与科学思想很有关系。
◇3、对于科学态度之矛盾
现在可看到儒家的两个根本矛盾的倾向,一方面有助于科学之发展,另一方
面又成为科学发展的阻力。在发展方面说,儒家根本重理性,反对一切的迷信,
甚至反对宗教中的超自然部分,本书后面将举几个不同时代的例来说明这个倾
向,但在另一方面,儒家的集中注意于人与社会,而忽略其他方面,使得他们只
对“事”的研究而放弃一切对“物”的研究。因此不只在中国,也不只是历史上
唯一的例,理智主义对于科学的进展,反不如神秘主义。在以后我们将有许多处
证明此点,此处只需略举两个例,以证明前面所说的重理性反迷信。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
知死”。我们再举两段说“礼”的话,昭示儒家的重理性反迷信。第一段显示孔
子没有礼神得福的世俗之见。他这派学者一直重视对于参加尽礼者所产生之影
响,而不重视对于敬祖先或地方神祇所生若何神奇效果”。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第二段虽然颇长,值得整个
转录,因为他很好的表示孔子与他门徒的关系、及他对于传统礼仪美好价值的深
刻的认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
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
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
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
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
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
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页面 9-----------------------
9/234
这一段使我们领略儒学家如何代表中国文化之特色,浪漫情绪与理智兼而有
之。他们甚重视传统的礼仪,却坚决的反对任何不合自然的迷信,这就是前面所
说的因素有利于科学世界观的进展,但是这个倾向被另一个倾向抵消了,那就是
儒家坚定的态度,认为只有人与人的社会才值得研究。可看下面几段: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不语,怪、力、乱、神。前面第三段“子不语怪力乱神”更为重要,对于
自然界之注意,始于不正常的现象如彗星、地震、怪胎、非常生态的分布,夏日
飞雪,枭鸟昼鸣、晴空雷鸣等等的反常。此类现象的观察,此书在后将说及,并
且在古代文化都有类似的观察。至于“怪”、“乱”与“神”三字易于了解,因
用神灵来解释自然界的畸形是不足为异的,只有“力”字,若作寻常力量解,则
列在此四字中,似乎费解,因为与儒家的其他立场似无关系。因此作者确认为所
说的是自然界里异常力量的表现,如地震、海啸、雪崩、喷泉等等。孔子对此类
现象未尝语及,因为他与人的社会无关。因而两千年来,儒家学派采取与他相同
的态度,不注意自然界现象,与道家及技术学家迥异其趣。
《论语》之微子篇,许多人认为是后代道家学派窜入的传说。可是其中有两
个故事,可以简化我们由儒家转到道家的讨论。第一个是楚狂人。
楚狂接舆与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次为那不负世务责任的隐者:
----------------------- 页面 10-----------------------
10/234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
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
矣。”问于桀溺。桀溺只肯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
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土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
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吾人不能不同情于孔子在此所表示社会改革者之心情。但是这两个隐者,我
们可认为是道家或先期的道家人物,虽已避免对社会负责,尚未显出道家的真
貌。道家出世的一个原因,是去研究自然,领会自然。
说到此,我们本当即叙说道家。但在此之前,我们应当将儒家学派的后来发
展简单的述其概略。后来的发展,与科学没有什么大关系。但儒家思想有一部分
关于人性的讨论,值得说明,这个讨论有两个方面:一人性本善或本恶的问题,
二人性与动物性关系的思想进展。
◇4、关于人性的几种学说
孟轲公元前374一289年是孔子最伟大的门徒,虽然他的诞生时候已在孔子
逝世后约百年。他生于邹,是鲁国南边一个小邦。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梁国与
齐国,教授门徒及供君主咨询。在我们所特别注意的一方面儒家与科学,他没有
什么新的学说。他发挥民主思想,认为为政必需得民,他重申《尚书》的名言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民的舆论较其他的言语为重要。他且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礼本为人而作,不可拘于礼而悖情。尤不可在
乡原之手变为虚伪。人民对于暴君有叛离之杈,剀切言之。
但是就科学思想史说,孟子最值得注意的是他那个“人之性善”学说。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是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
----------------------- 页面 11-----------------------
11/234
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主张人有向
善之天性。但这个主张引起与当代人的辩难,从下面一章我们知道: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乎?如
将戕贼杞柳为以为桮,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
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
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
也。……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
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
“然。”
孟子续言:“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
“然。”曰:“然则大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告子曰:“食色性也。”不同的意见,会有如此的综合叙说: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
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
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
比干。”于是孟子又申论其性善主张,若人行不义,不能归过于其天赋之性。
综观以上所述,孔子只简略的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告子主张人可
善可恶,欲其从善,需要教育薰陶及社会予以楷模。孟子则断然主张人性有善良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