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四书集注

_5 朱熹(宋)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谓仁、义、礼、智、信。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三
统,谓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召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
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则自今
以往,或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茧,亦不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圣人所以知来
者盖如此,非着后世谶纬術数之学也。胡氏曰:“子张之问,盖欲知来,而圣人言其既往者以
明之也。夫自修身以至于为天下,不可一日而无礼。天叙天秩,人所共由,礼之本也。商不能
改平夏,周不能改乎商,所谓天地之常经也。若乃制度文为,或太过则当损,或不足则当益。
益之损之,与时宜之,而所因者不坏。是古今之通义也。因往推来,虽百世之远,不过如此而
已矣。”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2〕也。见义不为,无勇也。〔3〕”
〔1〕非其鬼,谓非其所当祭之鬼。〔2〕谄,求媚也。〔3〕知而不为,是无勇也。

八佾第三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
〔1〕季氏,鲁大夫季孙氏也。〔2〕佾,音逸,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
佾人数,如其佾数。或曰:“每佾八人,”未详孰是。〔3〕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礼乐,
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或曰:“忍,容忍也。”盖深疾之之辞。范氏曰:
“乐舞之数,自上而下,降杀以两而已,故两之间不可以毫发僭差也。孔子为政,先正礼乐,
则季氏之罪不容诛矣。”谢氏曰:“君子于其所不当为,不敢须臾处,不忍故也。而季氏忍此
矣,则虽弑父与君,亦何所惮而不为乎?”
三家者以《雍》彻〔1〕子曰:..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2〕
〔1〕三家,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之家也。《雍》,《周颂》篇名。彻,直列反,祭毕而
收其俎也,天子宗庙之祭,则歌《雍》以彻,是时三家佰而用之。〔2〕相,去声,助也。
辟公,诸侯也。穆穆,深远之意,天子之容也。此《雍》诗之辞,孔子引之,言三家之堂非有
此事,亦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乎?讥其无知妄作,以取僭窃之罪。程子曰:“周公之功固大矣,
皆臣子之分所当为,鲁安得独用天子礼乐哉?成王之赐,伯禽之受,皆非也。其因袭之弊,遂
使季氏僭八佾,三家僭《雍》彻,故仲尼讥之。”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
〔1〕游氏曰:“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其如礼乐何哉?言虽欲用之,而礼乐不为之用也。”
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李氏曰:“礼乐待人而后厅,苟非其
人,则虽玉帛交错,钟鼓铿锵,亦将如之何哉?然记者序此于八佾、《雍》彻之后,疑其为僭
礼乐者发也。”
林放问礼之本〔1〕。子曰:“大哉问〔2〕!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
其易〔3〕也,宁戚。”〔4〕
〔1〕林放,鲁人。见世之为礼者专事繁文,而疑其本之不在是也,敌以为问。〔2〕孔子以
时方逐末,而放独有志于本,故大其问。盖得其本,则礼之全体无不在其中矣。〔3〕易,去
声,治也。孟子曰:“易其田畴。”〔4〕在丧礼,则节文习熟,而无哀痛惨怛之实者也。戚
则一于哀,而文不足耳。礼贵得中,奢、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二者皆未合礼。然
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也。范氏曰:“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馀也,
不若礼不足而敬有馀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馀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馀也。礼失之奢,丧
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随其未故也。礼奢而备,不若俭而不备之愈也,丧易而文,不若戚而不
文之愈也。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之本。”杨氏曰:“礼始诸饮食,故汗尊而抔饮,
为之簠、簋、笾、豆、罍、爵之饰,所以文之也,则其本俭而已。丧不可以径情而直行,为之
衰麻哭踊之数,所以节之也,则其本戚而已。周衰,世方以文灭质,而林放独能间礼之本,故
夫子大之,而告之以此。”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1〕也。”〔2〕
〔1〕吴氏曰:“亡,古无字,通用。”〔2〕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

无上下之分也。”尹氏曰:“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亡,非实亡也,虽有之,不能尽其道尔。”
无上下之分也。”尹氏曰:“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亡,非实亡也,虽有之,不能尽其道尔。”
〔1〕旅,祭名。泰山,山名,在鲁地。礼,诸侯祭封内山川。季氏祭之,僭也。〔2〕冉有,
孔子弟子,名求,时为季氏宰。〔8〕女,音汝。〔4〕救,谓救其陷于僭窃之罪。〔5〕与,
平声。〔6〕呜呼,叹辞。〔7〕言神不享非礼,欲季氏知其无益而自止,又进林放以厉冉有
也。范氏曰:“冉有从季氏,夫子岂不知其不可告也?然而圣人不轻绝人,尽已之心,安知冉
有之不能独,季氏之不可谏也?既不能正,则美林放以明泰山之不可诬,是亦教诲之道也。”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1〕,下而饮〔2〕,其争也君
子。”〔3〕
〔1〕揖让而升者,《大射》之礼,耦进三揖而后升堂也。〔2〕饮,去声。下而饮,谓射毕揖
降,以俟众耦皆降,胜者乃揖不胜者升,取觯立饮也。〔8〕言君子恭逊,不与人争。惟于射
而后有争。然其争也,雍谷揖逊乃如此,则其争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争矣。
子夏问曰:“‘巧笑倩〔1〕兮,美目盼〔2〕兮,素〔3〕以为绚〔4〕兮。
〔5〕’何谓也?〔6〕”子曰:“绘事后素。〔7〕”曰:“礼后乎?〔8〕”
子曰:“起予〔9〕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0〕”
〔1〕倩,七练反,好口辅也。〔2〕盼,普苋反,目黑白分也。〔3〕素,粉地,画之质也。
〔4〕绚,呼县反,彩色,画之饰也。〔5〕此逸诗也。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质,而又加以华采
之饰,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6〕子夏疑其反谓以素为饰,故问之。〔7〕绘,胡对反。绘事,
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
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8〕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9〕起,
犹发也。起予,言能起发我之志意。〔10〕谢氏曰:“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沦《诗》
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杨氏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其
质,礼不虚行。’此’绘事后素’之说也。孔子曰‘绘事后素’,而子夏曰‘礼后乎’,可谓
能继其志矣,非得之言意之表者能之乎?商、赐可与言《诗》者以此。若夫玩心于章句之末,
则其为《诗》也固而已矣。所谓‘起予’,则亦相长之义也。”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1〕不足徵〔2〕也。殷礼吾能言之,宋〔3〕不
足徵也。文献〔4〕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5〕
〔1〕杞,夏之后。〔2〕徵,证也。〔3〕宋,殷之后。
〔4〕文,典籍也。献,贤也。〔5〕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
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矣。
子曰:“褅〔1〕,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2〕”
〔1〕褅,大计反。赵伯循曰:“褅,王者之大祭也。王者既立始祖之庙,又推始祖所自出之
帝,祀立于始祖之庙,而以始祖配之也。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赐鲁重祭。故得褅于周公之庙,
以文王为所出之帝,而周公配之,然非礼矣。”〔2〕灌者,方祭之始,用鬰鬯之酒灌地以降
神也。鲁之君臣,当此之时,诚意未散,犹有可观,自此以后,则浸以懈怠而无足观矣。盖鲁
祭非礼,孔子本不欲观,至此而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发此叹也。谢氏曰:“夫子尝曰:“我
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又曰:‘我观周
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適矣?鲁之郊褅非礼也,周公其衰矣!’考之杞、宋已如彼,考之

当令又如此,孔子所以深叹也。”或问褅之说。子曰:“不知也〔1〕。知其说
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2〕诸斯乎!”指其掌。〔3〕
当令又如此,孔子所以深叹也。”或问褅之说。子曰:“不知也〔1〕。知其说
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2〕诸斯乎!”指其掌。〔3〕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1〕。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2〕”
〔1〕程子曰:“祭,祭先祖也。祭神,祭外神也。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愚谓此门人
记孔子祭祀之诚意。〔2〕与,去声。又记孔子之言以明之。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
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故虽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尝祭也。范氏曰:
“君子之祭,七日戒,三日齐,必见所祭者,诚之至也。是故郊则天神格,庙则人鬼享,皆由
己以致之也。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可不谨乎?‘吾不与祭,如不祭’,诚为实,
礼为虚也。”
王孙贾〔1〕问曰:“‘与其媚〔2〕于奥〔3〕,宁媚于灶〔4〕’,何谓也?
〔5〕”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6〕
〔1〕王孙贾,卫大夫。〔2〕媚,亲顺也。〔9〕室西南隅为奥。〔4〕灶者,五祀之一,
夏所祭也。〔5〕凡祭五祀,旨先设主而祭于其所,然后迎尸而祭于奥,略如祭宗庙之仪。如
祀灶,则设主于灶陉,祭毕,而更设馔于奥以迎尸也。故时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而非祭之主,
灶虽卑贱而当时用事,喻自结于君不如阿附权臣也。贾,卫之权臣,故以此讽孔子。〔6〕天,
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
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谢氏曰,“圣人之言,逊而不迫。使王孙贾而
知此意,不为无益;使其不知,亦非所以取祸。”
子曰:“周监于二代〔1〕,郁郁〔2〕乎文哉!吾从周。”〔3〕
〔1〕监,视也。二代,夏商也。言其视二代之礼而损益之。〔2〕郁,於六反。郁郁,文盛貌。
〔8〕尹氏曰:“三代之礼,至周大备,夫子美其文而从之。”
子入大庙〔1〕,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2〕?入大庙,每
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3〕
〔1〕大,音泰。大庙,鲁周公庙。此盖孔子始仕之时,入而助祭也。〔2〕鄹,侧留反,鲁邑
名。孔子父叔梁纥,尝为其邑大夫。孔子自少以知礼闻,故或人因此而讥之。〔8〕孔子言“是
礼”者,敬谨之至,乃所以为礼也。尹氏曰:“礼者,敬而已矣。员知亦间,谨之至也,其为
敬奠大于此。谓之不知礼者,岂足以知孔子哉?”
子曰:“射不主皮〔1〕,为力不同科〔2〕,古之道也。”〔3〕〔1〕“射不主
皮”,《乡射礼》文。皮,革也,布侯而栖革于其中以为的,所谓鹄也。〔2〕为,去声。为
力不同科,孔子解礼之意如此也。科,等也。〔3〕古者射以观德,但主于中,而不主于贯革,
盖以人主力有强弱,不同等也。《记》曰:“武王克商,散军郊射,而贯黄之射息。”正谓此
也。周衰,礼废,列国兵争,复尚贯革,故孔子叹之。杨氏曰:“中可以学而能,力不可以弱
而至。圣人言古之道,所以正今之失。”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1〕。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2〕

〔1〕去,起吕反。告,古笃反。告朔之礼: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颁来岁十二月之朔于诸侯,诸
侯受而藏之祖庙。月朔,则以特羊告庙,请而行之。饩,许气反,生牲也。鲁自文公始不视朔,
而有司犹供此羊,故子贡欲去之。〔2〕爱,犹惜也。子贡盖惜其无实而妄费。然礼虽废,羊
存,犹得以识之而可复焉。若并去其羊,则此礼遂亡矣,孔子所以惜之。杨氏曰:“告朔,诸
侯所以禀命于君亲,礼之大者。鲁不视朔矣,然羊存则告朔之名未泯,而其实因可举。此夫子
所以惜之也。”
〔1〕去,起吕反。告,古笃反。告朔之礼: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颁来岁十二月之朔于诸侯,诸
侯受而藏之祖庙。月朔,则以特羊告庙,请而行之。饩,许气反,生牲也。鲁自文公始不视朔,
而有司犹供此羊,故子贡欲去之。〔2〕爱,犹惜也。子贡盖惜其无实而妄费。然礼虽废,羊
存,犹得以识之而可复焉。若并去其羊,则此礼遂亡矣,孔子所以惜之。杨氏曰:“告朔,诸
侯所以禀命于君亲,礼之大者。鲁不视朔矣,然羊存则告朔之名未泯,而其实因可举。此夫子
所以惜之也。”
〔1〕黄氏曰:“孔子于事君之礼,非有所加也,如是而后尽尔。时人不能,反以为谄,故孔
子言之,以明礼主当然也。”程子曰:“圣人事君尽礼,当时以为谄。若他人言之,必曰‘我
事君尽礼,小人以为谄’。而孔子之言止于如此,圣人道大德弘,此亦可见。”
定公〔1〕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
事君以忠。”〔2〕
〔1〕定公,鲁君,名宋。〔2〕二者皆理上当然,各饮自尽而已。吕氏曰:“使臣不患其不忠,
患礼之不至,事君不患其无礼,患忠之不足。”尹氏曰:”君臣以义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礼,
则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睢》〔1〕,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
〔1〕《关睢》、《周南国风》诗之首篇也。〔2〕乐,音洛。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
者,哀之过而害干和者也。《关睢》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
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盖其优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
故夫子称之如此,欲学者玩其辞,审其音,而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也。
哀公问社于宰我〔1〕。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
使民战栗〔2〕。”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3〕不谏,既往不咎。”
〔4〕
〔1〕宰我,孔子弟子,名予。〔2〕三代之社不同者,古者立社,各树其土之所宜木以为主也。
战栗,恐惧貌。宰我又言周所以用栗之意如此。岂以古者戮人于社,故附会其说与?〔3〕遂
事,谓事虽未成·而势不能已者。〔4〕孔子以宰我所对,非立社之本意,又启时君杀伐之心;
而其言已出,不可复救,故历言此以深责之,欲使道其後也。尹氏曰:“古肴各以所宜木名其
社,非取义于木也。宰我不知而妄对,故夫子责之。”
子曰:“管仲〔1〕之器小〔2〕哉!”或曰:“管仲俭乎?〔3〕”曰:“管
氏有三归〔4〕,官事不摄〔5〕,焉〔6〕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7〕”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
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8〕
〔1〕管仲,齐大夫,名夷吾,相桓公霸诸侯。〔2〕器小,言其不知圣贤大学之道,故局量褊
浅、规模卑狭,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于王道。〔8〕或人盖疑器小之为俭。〔4〕三归,台名。
事见《说苑》。〔5〕摄,兼也。家臣不能具官,一人常兼故事。管仲不然。皆言其侈。〔6〕
焉,於虔反。〔7〕或人又疑不俭为知礼。〔8〕屏谓之树。塞,犹蔽也。设屏于门,以蔽内外
也。好,去声。坫,丁念反。好,谓好会。坫,在两楹之间,献酬饮毕,则反爵于其上。此皆
诸侯之礼,而管仲僭之,不知礼也。愚谓孔子讥管仲之器小,其旨深矣。或人不知而疑其俭,
故斥其奢以明其非俭。或又疑其知礼,故又斥其憎,以明其不知礼。盖虽不复明言小器之所以

然,而其所以小者,于此亦可见矣。故程子曰:“奢而犯礼,其器之小可知。”盖器大,则自
知礼而无此失矣。此言当深味也。苏氏曰:“自修身正家以及于国,则其本深,其及者远,是
谓大器。扬雄所谓‘大器犹规矩准绳,先自治而后治人’者是也。管仲三归、反坫,桓公内嬖
六人,而霸天下,其本固已浅矣。管仲死,桓公薨,天下不复宗齐。”杨氏曰:“夫子大管仲
之功而小其器,盖非王佐之才,虽能合诸侯、正天下,其器不足称也。道学不明,而王霸之略
混为一途,故闻管仲之器小,则疑其为俭;以不俭告之,则又疑其知礼.盖世方以诡遇为功,
而不知为之範,则不悟其小,它矣。”
然,而其所以小者,于此亦可见矣。故程子曰:“奢而犯礼,其器之小可知。”盖器大,则自
知礼而无此失矣。此言当深味也。苏氏曰:“自修身正家以及于国,则其本深,其及者远,是
谓大器。扬雄所谓‘大器犹规矩准绳,先自治而后治人’者是也。管仲三归、反坫,桓公内嬖
六人,而霸天下,其本固已浅矣。管仲死,桓公薨,天下不复宗齐。”杨氏曰:“夫子大管仲
之功而小其器,盖非王佐之才,虽能合诸侯、正天下,其器不足称也。道学不明,而王霸之略
混为一途,故闻管仲之器小,则疑其为俭;以不俭告之,则又疑其知礼.盖世方以诡遇为功,
而不知为之範,则不悟其小,它矣。”
〔1〕语,去声,告也。大,音泰。大师,乐官名。时音乐废缺,故孔子教之。〔2〕翕,合
也。〔3〕从,音纵,放也。〔4〕纯,和也,〔5〕皦,明也。〔6〕绎,相续不绝也。
〔7〕成,乐之一终也。〔8〕谢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为乐。翕如,言其合也。五
音合矣,清浊高下,如五味之相济而后和,故曰纯如。台而和矣,欲其无相夺伦,故曰纯如,
然岂宫自宫而商自商于?不相反而相连,如贯珠可也,故曰‘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1〕。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4〕”
〔1〕仪,卫邑。封人,掌封疆之官,盖贤而隐于下位者也。〔2〕“请见”、“见之”之见,
贤遍反。君子,谓当时贤者。至此皆得见之,自言其平日不见绝于贤者,而求以自通也。见之,
谓通使得见。〔3〕从、丧,皆去声。丧,谓失位去国,《礼》曰“丧欲速贫”是也。〔4〕木
译,金口木舌,施政教时所振以警众者也。言乱极当治,夭必将使夫子得位设教,不久失位也。
封人一见夫子而遽以是称之,其所得于观感之间者深矣。或曰:木铎所以询于道路,言天使夫
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铎之徇于道路也。
子谓《韶》〔1〕:“尽美〔2〕矣,又尽善〔3〕也。”谓《武》〔4〕:“尽
美矣,未尽善也。”〔5〕
〔1〕《韶》,舜乐。〔2〕美者,声容之盛。〔3〕善者,美之实也。〔4〕《武》,武王乐。
〔5〕舜绍尧致治:武王伐纣教民,其功一也,故其于皆尽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
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买有不同者。程子曰:“成汤放桀,
惟有惭德,武王亦然,故未尽善。尧、舜、汤、武,其揆一也。征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时然尔。”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1〕
〔1〕居上主于爱人,故以宽为本。为礼以敬为本,临丧以哀为本。既无其本,则以何肴而观
其所行之得失哉?

里仁第四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
〔1〕处,上声。焉,於虔反。知,去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
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1〕。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
〔1〕约,穷团也。乐,音洛。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2〕知,去声。
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適不然,知者刚利于仁而不易所
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谢氏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非有所
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知看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
有所得则来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安仁则一,利仁则二。安仁者非
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味也。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下惑则可,然未免于
利之也。”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1〕
〔1〕唯之为言独也。好、恶,皆去声。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
是也。游氏曰:“好青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
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1〕
〔1〕苟,诚也。志者,心之所之也。恶,如字。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杨氏曰:
“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
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1〕。君子去仁,恶乎成名〔2〕?君子无
终食〔3〕之间违仁,造次〔4〕必于是,颠沛〔5〕必于是。”〔6〕
〔1〕恶,去声。去,如字,下同。”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然于富贵则不处,
于贫贱则不去,君子之审富贵而安贫贱也如此。〔2〕恶,平声。言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
也。若贪富贵而厌贫贱,则是自离其仁,而无君子之实矣,何所成其名乎?〔3〕终食者,一
饭之顷。〔4〕造,七到反。造次,急遽苟且之时。〔5〕沛,音贝。颠沛,倾覆流离之
际。〔6〕盖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贵、贫贱取舍之间而已也。言君子为仁,自富贵、
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然取舍之分明,然后
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
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1〕。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2〕。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3〕”
〔1〕好、恶,皆去声,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
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
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2〕言好仁、恶不仁者,虽不可见,然或有人果

能一旦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
至焉。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3〕盖,疑辞。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盖人之
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来之见耳。盖不敢终以为易,而
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此章言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具力,则亦无不可至
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见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复而叹息之也。
能一旦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
至焉。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3〕盖,疑辞。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盖人之
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来之见耳。盖不敢终以为易,而
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此章言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具力,则亦无不可至
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见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复而叹息之也。
〔1〕党,类也。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
爱,小人过于忍。”尹氏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吴氏曰:“后汉吴祜谓:
‘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愚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
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1〕
〔1〕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
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
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1〕
〔1〕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程子曰:
“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1〕
〔1〕適,丁历反,专主也。《春秋传》曰“吾谁適从”,是也。莫,不肯也。比,必二反,
从也。谢氏曰:“適,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幾于猖狂自恣乎?
此老佛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
之间,有义存焉。然则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1〕
〔1〕怀,思念也。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
谓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矣。尹氏曰:”乐善恶不善,所以为君子。苟安
务得,所以为小人。”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1〕
〔1〕放,上声。孔氏曰:“放,依也。多怨,谓多取怨。”程子曰:“欲利于己,必害于人,
故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1〕
〔1〕让者,礼之实也。何有,言不难也。言有礼之实以为国,则何难之有?不然,则其礼文
虽具,亦且无如之何矣,而况于为国乎?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1〕;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2〕也。”〔3〕
〔1〕所以立,谓所以立乎其位者。〔2〕可知,谓可以见知之实。〔3〕程子曰:“君子求其
在已者而已矣。”

子曰:“参乎〔1〕!吾道一以贯〔2〕之。”曾子曰:“唯。〔3〕”子出。
子曰:“参乎〔1〕!吾道一以贯〔2〕之。”曾子曰:“唯。〔3〕”子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
〔1〕喻,犹晓也。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程子曰:“君子之于义,犹小人
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笃好。”杨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
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肯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
是。”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
〔1〕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省,悉井反。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胡氏曰:“见人之善
恶不同,而无不反诸身者,则不徒羡人而甘自弃,不徒责人而忘自责矣。”
子曰:“事父母幾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1〕
〔1〕此章与《内则》之言相表裹。幾,微也。微谏,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所谓“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也。“劳而不怨”,
所谓“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也。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1〕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疎;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
〔2〕游必有方,如已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適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
失也。范氏曰:“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
〔1〕胡氏曰:“已见首篇,此盖复出而逸其半也。”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1〕
〔1〕知,犹记忆也。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爱日之诚,自有不能已者。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1〕

〔1〕言古者,以见今之不然。逮,及也。行不及言,可耻之甚。古者所以不出其言,为此故
也。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
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
〔1〕言古者,以见今之不然。逮,及也。行不及言,可耻之甚。古者所以不出其言,为此故
也。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
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
〔1〕鲜,上声。谢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尹氏曰:“凡事约则鲜失,非止谓俭约
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1〕
〔1〕行,去声。谢氏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胡氏曰:“自‘吾道一贯’至此十章,疑皆曾子门人所记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1〕
〔1〕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子游曰:“事君数〔1〕,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2〕〔1〕数,色角反。
程子曰:“数,烦数也。”〔2〕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
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范氏曰:“君臣朋友,
皆以义合,故其事同也。”

公冶长第五
公冶长第五
子谓公冶长〔1〕,“可妻也。虽在缧絏之中,非其罪也”〔2〕。以其子妻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