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四书集注

_12 朱熹(宋)
〔1〕远,去声。〔2〕责已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1〕
〔1〕“如之何,如之何”者,熟思而审处之辞也。不如是而妄行,虽圣人亦无如之何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1〕,难矣哉〔2〕!”
〔1〕好,去声,小慧,私智也。言不及义,则放辟邪侈之心滋。好行小慧,则行险侥倖之机
熟。〔2〕“难矣哉”者,言其无以入德,而将有患害也。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
〔1〕孙,去声。义者制事之本,故以为质幹;而行之必有节文,出之必以退逊,成之必在诚
实:乃君子之道也。程子曰:“义以为质,如质幹然;礼行此,孙出此,信成此。此四句只是
一事,以义为本”又曰:“‘敬以直内’则‘义以方外’。‘义以为质’,则‘礼以行之,孙
以出之,信以成之’。”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
〔1〕范氏曰:“君子学以为己,不求人知。然没世而名不称焉。则无为善之实可知矣。”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
〔1〕谢氏曰:“君子无不反求诸己,小人反是。此君子小人所以分也。”杨氏曰:“君子虽
不病人之不已知,然亦疾没世而名不称也。虽疾没世而名不称,然所以求者,亦反诸己而已。
小人求诸人,故违道干誉,无所不至。三者文不相蒙,而义实相足,亦记言者之意。”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1〕,群而不党〔2〕。”
〔1〕庄以持己日矜。然无乖戾之心,故不争。〔2〕和以处众曰群。然无阿比之意,故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1〕
〔1〕推己及物,其施不穷,故可以终身行之。尹氏曰,“学贵于知要。子贡之问,可谓知要

矣。孔子告以求仁之方也。推而极之,虽圣人之无我,不出平此。终身行之,不亦宜乎?”
矣。孔子告以求仁之方也。推而极之,虽圣人之无我,不出平此。终身行之,不亦宜乎?”
〔1〕毁者,称人之恶而损其真。誉,平声。誉者,扬人之善而过其实。夫子无是也。然或有
所誉者,则必尝有以试之,而知某将然矣。圣人善鲁之速,而无所苟如此。若其恶恶,则已缓
矣。是以虽有以前知其恶,而终无所毁也。〔2〕斯民者,今此之人也。三代,夏、商、周也。
直道,无私曲也。言吾之所以无所毁誉者,盖以此民即三代之时所以善其善、恶其恶而无所私
曲之民,故我今亦不得而枉其是非之实也。尹氏曰:“孔子立于人也,岂有意于毁誉之哉?其
所以誉之者,盖试而知其美故也。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岂得容私于其间哉?”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1〕
〔1〕夫,音扶。杨氏曰:“‘史阙文’、‘马借人’,此二事孔子犹及见之。‘今亡矣夫’,
悼时之益偷也。”愚谓此必有为而言。盖虽细故,而时变之大者可知矣。胡氏曰:“此章义疑,
不可强解。”
子曰:“巧言乱德〔1〕,小不忍〔2〕则乱大谋。”
〔1〕巧言,变乱是非,听之使人丧其所守。〔2〕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1〕
〔1〕好、恶,并去声。杨氏曰:“惟仁者能好恶人。众好恶之而不察,则或蔽于私矣。”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
〔1〕弘,廓而大之也。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
不能大其人也。张子曰:“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
〔1〕过而能改,则复于无过。惟不改,则其过遂成,而将不及改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1〕,无益〔2〕,不如学也。”
〔3〕
〔1〕句。〔2〕句。〔3〕此为思而不学者言之。盖劳心以必求,不如逊志而自得也。
李氏曰:“夫子非思而不学者,特垂语以教人尔。”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
道不忧贫。”〔1〕
〔1〕馁,奴罪反。耕所以谋食,而未必得食。学所以谋道,而禄在其中。然其学也,忧不得
平道而已,非为忧贫之故而欲为是以得禄也。尹氏曰:“君子治其本而不恤其末,岂以在外者
为忧乐哉?”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1〕。知及之,仁能守之,
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2〕。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3〕不
以礼〔4〕,未善也。”〔5〕
〔1〕知,去声。知足以知此理,而私欲间之,则无以有之于身矣。〔2〕涖,临也。谓临民也,

知此理而无私欲以间之,则所知者在我而不失矣。然犹有不庄者,盖气习之偏,或有厚于内而
不严于外者,是以民不见其可畏而慢易之。下句放此。〔8〕动之,动民也。犹曰鼓舞而作兴
之云尔。〔4〕礼,谓义理之节文。〔5〕愚谓学至于仁,则善有诸己而大本立矣。涖之不庄,
动之不以礼,乃其气禀学问之小疵,然亦非尽善之道也。故夫子历言之,使知德愈全则责愈备,
不可以为小节而忽之也。
知此理而无私欲以间之,则所知者在我而不失矣。然犹有不庄者,盖气习之偏,或有厚于内而
不严于外者,是以民不见其可畏而慢易之。下句放此。〔8〕动之,动民也。犹曰鼓舞而作兴
之云尔。〔4〕礼,谓义理之节文。〔5〕愚谓学至于仁,则善有诸己而大本立矣。涖之不庄,
动之不以礼,乃其气禀学问之小疵,然亦非尽善之道也。故夫子历言之,使知德愈全则责愈备,
不可以为小节而忽之也。
〔1〕此言观人之法。知,我知之也。受,彼所受也。盖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村德足以任
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
也。”〔1〕
〔1〕民之于水火,所赖以生,不可一日无。其于仁也亦然。但水火外物,而仁在己。无水火,
不过言人之身,而不仁则失其心。是仁有甚于水火,而尤不可以一日无者也。况水火或有时而
杀人,仁则未尝杀人,亦何惮而不为哉?李氏曰:“此夫子勉人为仁之语。”下章放此。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1〕
〔1〕当仁,以仁为已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住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
非有争也,何逊之有?程子曰:“为仁在己,无所与逊。若著名在外,则不可不逊。”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1〕
〔1〕贞,正而固也。谅,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
〔1〕後,与“後获”之“後”同。食,禄也。君子之仕也,有官守者修其职,有言责者尽某
忠。皆以敬吾之事而已,不可先有求禄之心也。
子曰:“有教无类。”〔1〕
〔1〕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
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子曰:“道不同〔1〕,不相为〔2〕谋。”
〔1〕不同,如善恶、邪正之异。〔2〕为,去声。
子曰:“辞达而已矣。”〔1〕
〔1〕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
师冕见〔1〕,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
之曰:“某在斯,某在斯。〔2〕”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3〕”
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4〕”
〔1〕师,乐师,瞽者。冕,名。见,贤遍反。〔2〕再言“某在斯”,历举在坐之人以诏之。
〔3〕与,平声。圣门学者,于夫子之一言一动,无不存心省察如此。〔4〕相,去声,助也。
古者瞽必有相,其道如此。盖圣人于此,非作意而为之,但尽其道而已。尹氏曰:“圣人处己
为人,其心一致,无不尽其诚故也。有志于学者,求圣人之心,于斯亦可见矣。”范氏曰:“圣
人不侮鳏寡,不虐无告,可见于此。推之天下,无一物不得其所矣。”

季氏第十六
季氏第十六
季氏将伐颛臾〔1〕。冉有、季路〔2〕见〔3〕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
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4〕?夫〔5〕颛臾,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主〔6〕,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7〕之臣也。何以伐为?〔8〕”冉
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9〕”孔子曰:“求!周任〔10〕
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11〕?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12〕”
冉有曰:“今夫〔13〕颛臾,固〔14〕而近于费〔15〕。今不取,后世必为
子孙优。〔16〕”孔子曰:“求!君于疾夫〔17〕舍〔18〕曰‘欲之’〔19〕,
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20〕。夫〔21〕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
来之〔22〕。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23〕相夫子,远人〔24〕不服
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25〕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26〕于邦内。吾
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27〕之内也。〔28〕”
〔1〕颛,音专。臾,音俞。颛臾,国名,鲁附庸也。〔2〕按《左传》、《史记》,二子仕季
氏不同时。此云尔者,疑子路尝从孔子自卫反鲁,再仕季氏,不久而复之卫也。〔3〕见,贤
遍反。〔4〕与,平声。冉求力季氏聚敛,尤用事。故夫子独责之。〔5〕夫,音扶。〔6〕东
蒙,山名。先王封颛臾于此山之下,使主其祭。在鲁地七百里之中。〔7〕社稷,犹云公家。
〔8〕是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有其一。独附庸之国尚为公臣,季氏又欲取
以自益。故孔子言颛臾乃先王封国,则不可伐,在邦域之中,则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则非季
氏所当代也。此事理之至当,不易之定体,而一言尽其曲折如此,非圣人不能也。〔9〕夫子,
指季孙。冉有实与谋,以孔子非之,故归咎于季氏。〔10〕任,平声。周任,古之良史。〔11〕
陈,布也。列,位也。焉,於虔反。相:去声,下同;瞽者之相也。言二子不欲则当谏,谏而
不听,则当去也。〔12〕兕,徐履反,野牛也。柙,户甲反,槛也。椟,音独,匮也。与,平
声。言在柙而逸,在椟而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明二子居其位而不去,则季氏之恶,己不得
不任其责也。〔13〕夫,音扶。〔14〕固,谓城郭完固。〔15〕费,季氏之私邑。〔16〕此则
冉求之饰辞,然亦可见其实与季氏之谋矣。〔17〕夫,音扶。〔18〕舍,上声。〔19〕“欲
之”,谓贪其利。〔20〕寡,谓民少。贫,谓财乏。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季氏
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然是时季氏据国,而鲁公无民,则不均矣;君弱臣强,互生嫌隙,
则不安矣,均则不患于贫而和,和则不患于寡而安,安则不相疑忌,而无倾覆之患。〔21〕夫,
音扶。〔22〕内治修,然后远人服。有不服,则修德以来之,亦不当勤兵于远。〔23〕子路
虽不与谋,而素不能辅之以义,亦不得为无罪,故并责之。〔24〕远人,谓颛臾。〔25〕分
崩离析,谓四分公室,家臣屡叛。〔26〕干,楯也。戈,戟也。〔27〕萧墙,屏也。〔28〕
言不均不和,内变将作。其后哀公果欲以赴伐鲁而去季氏。谢氏曰:“当是时,三家强,公室
弱,冉求又欲伐颛臾以附益之。夫子所以深罪之,为其瘠鲁以肥三家也。”洪氏曰:“二子仕
于季氏,凡季氏所欲为,必以告于夫子。则因夫子之言而技止者,宜亦多矣。伐颛臾之事,不
见于经传,其以夫子之言而止也与?”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1〕;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
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2〕
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3〕。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4〕。天下有道,

则庶人不议。〔5〕”
则庶人不议。〔5〕”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1〕三桓之子
孙,微矣。”〔2〕
〔1〕夫,音扶。〔2〕鲁自文公薨,公子遂杀子赤,立宣公,而君失其政,历成、襄、昭、定,
凡五公。逮,及也。自季武子始专国政,历悼、平,桓子,凡四世,而为家臣阳虎所执。三桓,
三家,皆桓公之后。此以前章之说推之,而知其当然也。此章专论鲁事,疑与前章皆定公时语。
苏氏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宜诸侯之强也,而鲁以失政。政逮于大夫,宜大夫之强也,而
三桓以微。何也?强生于安,安生于上下之分定。令诸侯、大夫皆陵其上,则无以令其下矣,
故皆不久而失之也。”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
善柔,友便佞,损矣。”〔1〕
〔1〕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便,平声,习熟也。辟,婢亦
反。便辟,谓习于威仪而不直。善柔,谓工于媚悦而不谅。便佞,谓习于口语,而无闻见之实。
三者损益,正相反也。尹氏曰,“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而其损益有如是者,
可不谨哉?”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札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1〕
〔1〕乐,五教反。“礼乐”之乐,音岳。“骄乐”、”宴乐”立乐,音洛。节,谓辨其制度
声容之节。骄乐,则侈肆而不知节。佚游,则惰慢而恶闻善。宴乐,则淫溺而狎小人。三者损
益,亦相反也。尹氏曰:“君子之于好乐,可不谨哉?”
孔子曰:“侍于君子〔1〕有三愆〔2〕: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
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3〕。”
〔1〕君子,有德位之通称。〔2〕愆,过也。〔3〕瞽,无目,不能察言观色。尹氏曰:
“时然后言,则无三者之过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
刚,戒之在门,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1〕
〔1〕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得,贪得也。随时知戒,以理胜之,则不为血
气所使也。范氏曰:“圣人同于人者血气也,异于人看志气也。血气有时而衰,志气则无时而
衰也。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者,血气也。戒于色、戒于门,戒于得者,志气也。君子养其
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劭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1〕: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2〕。小人不
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3〕”
〔1〕畏者,严惮之意也。〔2〕天命者,无所赋之正理也。知其可畏,则其戒谨恐惧,自
有不能已者,而付界之重可以不失矣。大人、圣言,皆天命所当畏。知畏天命,则不得不畏之
矣。〔3〕侮,戏玩也。不知天命,故不识义理,而无所忌惮如此,尹氏曰:“三畏者,
修己之诚当然也。小人不务修身诚已,则何畏之有,”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1〕而学之,又其次
也;因而不学,民斯为下矣。”〔2〕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1〕而学之,又其次
也;因而不学,民斯为下矣。”〔2〕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
敬,疑思问,忿思难〔1〕,见得思义。”〔2〕
〔1〕难,去声。〔2〕视无所蔽,则明无不见。听无所壅,则聪无不闻。色,见于面者。貌,
举身而言。思问,则疑不蓄。思难,则忿心惩。思义,则得不苟。程子曰:“九思各专其一。”
谢氏曰:“未至于从容中道,无时而不自省察也,虽有不存焉者,寡矣。此之谓思诚。”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1〕。隐
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2〕”
〔1〕探,吐南反。语,盖古语也。真知眷恶而诚好恶之,颜、曾、闵、冉之徒,盖能之矣。
〔2〕求其志,守其所达之道也。达其道,行其所求之志也。盖惟伊尹、太公之流,可以当之,
当时着颜子,亦庶乎此,然隐而未见,又不幸而蚤死,故夫子云然。
齐景公有马千驷〔1〕,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2〕
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3〕
〔1〕驷,四马也。〔2〕首阳,山名。〔3〕胡氏曰:“程子以为第十二篇错简‘诚不以富,
亦祇以异’,当在此章之首。今详文势,似当在此句之上。言人之所称,不在于富。
而在于异也。”愚谓此说近是,而章首当有“孔子曰”字,盖阙文耳。大抵此书后十篇多阙误。
与,平声。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2〕”对曰:“未也。尝独立,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
言。〔3〕’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4〕’鲤退而学《礼》。闻斯二
者。〔5〕”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
远其子〔6〕也。”
〔1〕亢,音刚。〔2〕亢以私意窥圣人,疑必阴厚其子。〔3〕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
言。〔4〕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5〕当独立之时,所闻不过如此,其无异闻可知。
〔6〕远,去声。尹氏曰:“孔子之教其子,无异于门人,故陈亢以为‘远其子’。”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
称诸异邦曰“寡〔1〕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2〕
〔1〕寡,寡德,谦辞。〔2〕吴氏曰:“凡《语》中所载如此类者,不知何谓。或古有之,或
夫子尝言之,不可考也。”

阳货第十七
阳货第十七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1〕。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
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
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2〕
〔1〕阳货,季氏家臣,名虎。尝囚季桓子而专国政。欲令孔子来见己,而孔子不往。货以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故瞰孔子之亡而归之豚,欲令孔子来拜
而见之也。归,如字,一作馈。〔2〕怀宝迷邦,谓怀藏道德,不教国之迷乱,好、亟、知,
并去声。亟,数也。失时,谓不及事幾之会。将者,且然而夫必之辞。货语皆讥孔子而讽使速
仕。孔子固来尝如此,而亦非不欲仕也,但不仕于货耳,故直据理答之,不复与辩,若不谕其
意者。阳货之欲见孔子,虽其善意,然不过欲使助己为乱耳。故孔子不见者,义也。其住拜者,
礼也。必时其亡而往者,欲其称也。遇诸涂而不避者,不终绝也。随问而对者,理之宜也。对
而不辩者,言之孙而亦无所诎也。杨氏曰:“扬雄谓:‘孔子于阳货也,敬所不敬,为诎身以
信道。’非知孔子者。盖道外无身,身外无道。身诎矣而可以信道,吾未之信也。”
子曰:“性相近也〔1〕,习相远也。〔2〕”
〔1〕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程子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
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2〕气质之性,固有美恶
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
子曰:“唯上知〔1〕与下愚不移。”〔2〕
〔1〕知,去声。〔2〕此承上章而言。人之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
者。程子曰:“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
‘下愚’有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进也。
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谓‘下愚’
也。然其质非必昏且愚也,往往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绝于善,谓之‘下
愚’,然考其归则诚愚也。”或曰:“此与上章当合为一,‘子曰’二字盖衍文耳。”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1〕。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2〕”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3〕”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4〕
〔1〕弦,琴瑟也。时子游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2〕莞,华版反。莞
尔,小笑貌,盖喜之也。焉,於虔反。因言其治小邑,何必用此大道也?〔3〕易,去声。君
子、小人,以位言之。子游所称,盖夫子之常言。言君子、小人,皆不可以不学。故武城虽小,
亦必教以礼乐。〔4〕嘉子游之笃信,又以解门人之惑也。治有大小,而其治之必用礼乐,则
其为道一也。但众人多不能用,而子游独行之。故夫子骤闻而深喜之,因反其言以戏之。而子
游以正对,故复是其言,而自实其戏也。
公山弗扰以费畔〔1〕,召,子欲往。子路不说〔2〕,曰:“末之也已,何
必公山氏之之也。〔3〕子曰:“夫〔4〕召我者,而岂徒哉〔5〕?如有用我
者,吾其为东周〔6〕乎?”

〔1〕弗扰,季氏宰。与阳货共执桓子,据邑以叛。〔2〕说,音悦。〔3〕末,无也。言道既
不行,无所在矣,何必公山氏之在乎?〔4〕夫,音扶。〔5〕“岂徒哉”,言必用我也。〔6〕
“为东周”,言兴周道于东方。程子曰:“圣人以天下无不可有为之人,亦无不可改过之人,
故欲往。然而终不往者,知其必不能改故也。”
〔1〕弗扰,季氏宰。与阳货共执桓子,据邑以叛。〔2〕说,音悦。〔3〕末,无也。言道既
不行,无所在矣,何必公山氏之在乎?〔4〕夫,音扶。〔5〕“岂徒哉”,言必用我也。〔6〕
“为东周”,言兴周道于东方。程子曰:“圣人以天下无不可有为之人,亦无不可改过之人,
故欲往。然而终不往者,知其必不能改故也。”
〔1〕行是五者,则心存而理得矣。“于天下”,言无適而不然,犹所谓虽之夷狄不可弃者。
五者之目.盖因子张所不足而言耳。任,倚仗也。又言其效如此。张敬夫曰:“能行此五者于
天下,则其心公平而周遍可知矣。然恭其本与?”李氏曰:”此章与六言六蔽、五美、四恶之
类,皆与前后文体大不相似。”
佛肸〔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
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2〕”子曰:“然。
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3〕。吾岂匏瓜也哉?
焉能系而不食?〔4〕”
〔1〕佛,音粥。肸,许密反。佛肸,晋大夫赵氏之中牟宰也。
〔2〕子路恐佛肸之浼夫子,故问此以止夫子之行。亲,犹。自也。不入,不入其党也。〔3〕
磷,力刃反,薄也。涅,乃结反,染阜物。言人之不善,不能浼己。杨氏曰:“磨不磷,涅不
缁,而后无可无不可。坚白不足,而欲自试于磨涅,其不磷缁也者幾希。”〔4〕匏,瓠也。
焉,於虔反。匏瓜系于一处而不能饮食,人则不如是也。张敬夫曰:“子路昔者之所闻,君子
守身之常法。夫子今日之所言,圣人体道之大权也。然夫子于公山、佛肸之召皆欲往者,以天
下无不可变主人,无不可为之事也。其卒不往者,知其人之终不可变而事之终不可为耳。一则
生物之仁,一则知人之智也。”
子曰:“由也,女〔1〕闻六言六蔽〔2〕矣乎?”对曰:“未也。”“居!
吾语女〔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
其蔽也狂。〔4〕”
〔1〕女,音汝,下同。〔2〕蔽,遮掩也。〔3〕语,去声。礼: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故
孔子谕子路,使还坐而告之。〔4〕六言皆美德,然徒好之而不学以明其理,则各有所蔽。好、
知,并去声。愚,若可陷可罔之类。荡,谓穷高极广而无所止。贼,谓伤害于物。勇者,刚之
发。刚者,勇之体。狂,躁率也。范氏曰:”子路勇于为善,其失之者,未能好学以明之也,
故告之以此。曰勇,曰刚,曰信,曰直,又皆所以救其偏也。”
子曰:“小子〔1〕!何莫学夫〔2〕《诗》?《诗》,可以兴〔3〕,可以观
〔4〕,可以群〔5〕,可以怨〔6〕。迩之事父,远之事君〔7〕。多识于鸟
兽草木之名。〔8〕”
〔1〕小子,弟子也。〔2〕夫,音扶。〔3〕感发志意。
〔4〕考见得失。〔5〕和而不流。〔6〕怨而不怒。
〔7〕人伦之道,《诗》无不备,二者举重而言。〔8〕其绪馀又足以资多识。学《诗》之法,
此章尽之。读是经者,所宜尽心也。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1〕?人而不为《周南》、《召

南》,其犹正墙面而立〔2〕也与〔3〕?”
南》,其犹正墙面而立〔2〕也与〔3〕?”
〔2〕正墙面而立,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3〕与,平声。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
〔1〕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遗其本而专事其末,则岂礼乐之
谓哉?程子曰:“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只此两字,合蓄多少义理。天下无
一物无礼乐。且如置此两椅,一不正,但是无序。无序便乖,乖便不和。又如盗贼至为不道,
然亦有礼乐。盖必有总属,必相听顺,乃能为盗。不然,则叛乱无统,不能一日相聚而为盗也。
礼乐无处无之,学者须要识得。”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1〕
〔1〕厉,威严也。荏,而审反,柔弱也。小人,细民也。穿,穿壁。窬,逾墙。与,平声。
言其无实盗名,而常畏人知也。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
〔1〕乡者,鄙俗之意。原,与愿同。《荀子》“原悫”,《注》读作“愿”,是也。乡原,
乡人之愿者也。盖其同流合汗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乱
乎德,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详见《孟子》末篇。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1〕
〔1〕虽闻善言,不为己有,是自弃其德也。王氏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道听涂
说则弃之矣。”
子曰:“鄙夫〔1〕可与事君也与〔2〕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3〕;既得
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4〕”
〔1〕鄙夫,庸恶陋劣之称。〔2〕与,平声。〔3〕何氏曰:“患得之,谓患不能得之。”〔4〕
小则吮痈舐痔,大则弑父与君,皆生于患失而已。胡氏曰:“许昌靳裁之有言曰:‘士之品大
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
则亦无所不至矣。’志于富贵,即孔子所谓鄙夫也。”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1〕。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2〕;
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3〕;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4〕而已矣。”
〔1〕气失其平则为疾,故气禀之偏者亦谓之疾。昔所谓疾,今亦亡之,伤俗之益衰也。〔2〕
狂者,志愿太高。肆,谓不拘小节。荡,则逾大闲矣。〔3〕矜者,持守太严。廉,谓棱角陗
厉。忿戾,则至于争矣。〔4〕愚者,暗昧不明。直,谓径行自遂。诈,则挟私妄作矣。范氏
曰:“末世滋伪。岂惟贤者不如古哉?民性之蔽,亦与古人异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
〔1〕重出。
子曰:“恶〔1〕紫〔2〕之夺朱〔3〕也,恶郑声之乱雅〔4〕乐也、恶利口
〔5〕之覆〔6〕邦家者。”
〔1〕恶,去声。〔2〕紫,间色。〔3〕朱,正色。〔4〕雅,正也。〔5〕利口,捷给。〔6〕
覆,芳服反,倾败也。范氏曰:“天下之理,正而胜者常少,不正而胜者常多,圣人所以恶之

也。利口之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以贤为不肖,以不肖为贤。人君苟悦而信之,则国家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