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诗百话--施蛰存

_14 施蛰存(当代)
  白居易以为《诗经》的六义,比兴最为重要。通过比兴这种创作方法,使诗歌能起讽谕的作用。他列举《诗经》以后的诗人,如屈原、宋玉的楚辞,苏武、李陵的五言诗,他们所写的只是个人的牢骚失意,“河梁之句,止于伤别;泽畔之吟,归于怨思”。虽然苏、李以双凫一雁为离别的比喻,楚辞以香草恶鸟为君子小人的讽刺,还不失比兴之义,但毕竟题材只限于写个人的彷徨抑郁,不及其他。晋宋以后,谢灵运的诗歌,多写山水;陶渊明的题材,亦限于田园。此外江淹、鲍昭之流,题材更狭。直到梁陈之世,诗人所作,都是嘲风雪、弄花草而已。论到本朝,白居易肯定了陈子昂、鲍防的“感遇”、“感兴”。对于李白,他以为是别人所不能企及的奇才,但是又说:在李白的诗中,风雅比兴,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对于杜甫,他首先赞扬杜甫的诗格律精细,尽善尽工,可以传世者千馀首。但是接着又说,杜诗中有讽谕意义的诗,如“三吏”、“三别”诸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句子,也不过占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三四①。  
  白居易对历代大诗人的评论显然是太苛刻了一点,但他并不是看不起他们,而是为了强调他所主张的诗要有讽谕作用这个观点。白居易生于大历七年(公元七七二年),正是杜甫逝世之后一年。贞元十六年(公元八OO年)举进士第,年二十八。贞元、元和之际,白居易在长安,把平日所闻所见的事情,写成十首《秦中吟》,开始实践他的诗歌理论。《秦中吟》十首的题材如《议婚》,劝人娶妻不要娶富家女。《伤宅》劝有钱人不要大兴土木,建造园林;不如把钱财用于拯救穷贱人。《不致仕》讽刺年满七十还不肯退休的官员。《轻肥》揭发宦官享用豪奢,与江南旱灾、衢州人吃人的惨况对照。这些题材,还只是一般的社会现象,可是这些诗流传出去以后,立刻引起贵人和闲人的反感。在《伤唐衢诗》中,白居易述说过当时的情况:  
  忆昨元和初,忝备谏官位。  
  是时兵革后,生民正憔悴。  
  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  
  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  
  贵人皆怪怒,闲人亦非訾。  
  天高未及闻,荆棘生满地。  
  但是白居易并不因荆棘满地而感到此道难行。在元和四年,他又作了五十首《新乐府》,并且在序文里说明了他作这一组诗的方法与目的。他说:“诗共五十篇,九千二百五十二字。每篇没有一定的句数,每句字数也不一定。关系在思想内容,不在文字表面。每篇第一句就是题目,每篇末句说明了主题,这是摹仿《诗经》的办法。诗的文辞朴素而直爽,是为了使读者容易了解。话讲得老实而迫切,是为了使听到的人受到教育。诗中所写的都是真实的事情,是为了使采录的人有根有据。诗体流利畅达,是为了可以作曲歌唱。总而言之,我这一组诗的创作动机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并不是为作诗而作。”  
  这五十首《新乐府》,讽刺了当时宫廷里和政治上许多使人民不满的现实,它们和《秦中吟》成为白居易的讽谕诗的代表作。当时白居易的官职是左拾遗,这是一个谏官,朝廷政治有什么不适当,谏官有进言规谏的责任。他作《秦中岭》和《新乐府》,自以为也是尽了谏官的责任,希望皇帝宰相看到他的诗,采用他的意见,以改革朝政。那里知道,诗流传之后,皇帝宰相还没有知道,已惹起了许多有关人物的憎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说:“凡闻仆《贺雨诗》,而众口籍籍,已谓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大率如此,不可偏举。”  
  这是白居易成进士后积极做官,也积极做诗的结果。元和十年六月,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上书请查究刺客的背景。这样一来,他又得罪了幕后的文武大官。终于被降谪出去做江州司马,从此不再做讽谕诗。  
  《新乐府》五十首中,一般选本总是选《新丰折臂翁》、《上阳白发人》、《涧底松》、《卖炭翁》、《红线毯》等篇,现在我们避熟就生,选了这篇:  
  两朱阁刺佛寺浸多也  
  两朱阁,南北相对起。  
  借问何人家,贞元双帝子。  
  帝子吹箫双得仙,五云飘颻飞上天。  
  第宅亭台不将去,化为佛寺在人间。  
  妆阁妓楼何寂静,柳似舞腰池似镜。  
  花落黄昏悄悄时,不闻歌吹闻钟磬。  
  寺门勒榜金字书,尼院佛庭宽有馀。  
  青苔明月多闲地,比屋齐人无处居。  
  忆昨平阳宅初置,吞并平人几家地。  
  仙去双双作梵宫,渐恐人间尽为寺。  
  这首诗以一个三言句、一个五言句开始。第一句就是题目。第三、四句均为五言句,以下七言到底,共十六句。这就是序文所谓“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题目下面有一句“刺佛寺浸多也”,是摹仿《诗经》的小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也就是诗的末句所讽谕的意义。  
  全诗开头四句,差不多是序言,还不是诗的本体,故不用七言句。看见长安大道边,有两座红楼相对着,就要问:这是谁的家?有人回说:这是贞元皇帝的两位公主的住宅。这两句是问答句,上句问,下句答。唐诗中常见这种句法。用“借问”这个语词的,尤其明显。“借问酒家何处有”,是问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是诗人用叙述式作的答语。《新乐府》第三十一首《缭绫》有句云:“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这是双问双答式的句法。这些豪华美丽的缭绫是谁织造的?又是谁用来做衣裳穿著的?这是上句双问。是越溪上贫女所织造,是供皇宫里的妃嫔穿着的。这是下句双答。“帝子”这个名词,男女通用,王子和公主都可以称为帝子。  
  说明了两座红楼的来历之后,用四句七言来叙述两位公主死后,她们的住宅改为佛寺,给尼姑居住供养。诗人不直说公主死去,而用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吹箫骑凤,得道成仙的故事来作比喻。以下四句写公主住宅改为佛寺后的寂静情况。接下去写这两所挂着“勅建”金字匾额的佛寺,空房闲地多得很,而佛寺邻居的老百姓却苦于没有住处。“比屋齐人无处居”是关键性的句子,相当于七言绝句的第三句,是转句,由此句转到主题思想。接下去说,记得当年公主建造住宅的时候,强占了好几家平民的土地,现在公主亡故,住宅改为佛寺,这样下去,恐怕天下到处都会变成佛寺了。齐人,就是齐民,人间,就是民间。唐人避李世民的讳,凡是用到世字,都缺一笔,写作丗,凡是民字都改用人字。  
  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德宗有十一个女儿,这首诗中所说的不知是那两位。十一位公主中没有平阳公主。只有高祖李渊有一个女儿封为平阳公主,时代已远,白居易此诗用“忆昨”字,不可能是指这位平阳公主。因此,这“平阳”二字,尚待考索。  
  新乐府并不是白居易首创的。当时有一位诗人李绅,字公垂,作了二十篇讽谕时事的乐府诗,标题曰《乐府新题》。元稹见到之后,选取了他认为最切时弊的十二篇,写了和诗。总题曰《新乐府》。白居易见了李、元二人所作,就扩大题材,陆续写成了五十篇,亦题曰《新乐府》。李绅的二十篇《乐府新题》已亡佚,现在见不到了。元稹的十二篇在《元氏长庆集》中,诗艺不及白居易。  
  所谓“乐府新题”,是对“乐府古题”而言。元稹另外有一卷诗,题名就是《乐府古题》。他有一篇序文,讲到有讽谕作用的乐府诗,尽管内容是刺美当今时事,但题目却都是沿袭汉魏以来乐府旧题。后来看到杜甫有《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等歌行,都是就事命题,不再依傍古题。他与李绅、白居易认为杜甫这个办法是适当的,从此他也不再用古题作乐府诗。  
  由此可见,元、白的“新乐府”并不是他们创造的文学形式,而止是继承杜甫的创造。所谓“新”,是指新的题目,并不是新的曲调。原有的乐府旧题,如“饮马长城窟”、“东门行”,“上留田”之类,都是曲调名;而杜甫、元稹、白居易所作,都是概括诗的内容,以定题目。这种所谓“乐府新题”,事实上只是诗题,而不是乐府题。因此,元稹不采用李绅的《乐府新题》而改为《新乐府》。白居易又跟着用这个名词,使文学史家对唐代乐府的认识,易有错误。我们应当知道: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等作品,虽然摹仿乐府古题,自标新题,它们还是歌行体诗,而不是乐府。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也还是诗,可以称为乐府诗,而绝不是乐府。白居易把他自己的《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编在“讽谕诗”四卷中,并不另分乐府一类,可见他自己也以为这些作品是诗而不是乐府。  
  唐诗中有许多用当时流行曲调名为标题的绝句或长短句诗,例如“凉州词”、“甘州”、“伊州”、“胡渭州”、“征步郎”、“回波乐”等等,倒是真正的唐代新乐府。白居易自己也有“乐世”、“急世乐”、“何满子”、“杨柳枝”等作品,都用曲调名为题目,而且正是谱入这些曲子里令伶人歌唱的,这也是名副其实的唐代新乐府。《全唐诗》卷前有《乐府》十三卷,其取舍标准,颇有问题,还可以商榷,但杜甫、元稹、白居易以及其他诗人所作“新乐府”,都不予收录,这一点却是不错的。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入了元、白《新乐府》,对“新乐府”这个名词也不作分析解释,可知郭氏对唐代乐府的认识还没有清楚。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五日  
  ①白居易对于诗的观点,主要见于他的《与元九书》,《新乐府序》,本文中所用,或引原文,或用意译,不再逐一注出。
68.白居易感伤诗:霓裳羽衣歌
  白居易的诗文集名为《白氏长庆集》,前集五十卷,长庆四年元稹为他编定,并写了序文。因为当年正月,穆宗皇帝逝世,长庆尽于四年,故元稹给白居易题其集名为《长庆集》,表示这五十卷中的诗文皆作于长庆以前。后集二十卷,大和二年白居易自己编定,并写了自序。这二十卷,虽然仍为《长庆集》,所收已是宝历以后的诗文了。  
  元稹又编定了自己的诗文集,亦用“长庆”为集名,于是分别称为《白氏长庆集》和《元氏长庆集》。元白诗派,当时称为元和体,这是因为他们的诗流行于宪宗元和年间。宋元以后,也有人称之为长庆体,这个“长庆”,不是年号,而是两家的集名。曾有人来问我:为什么元和体又称长庆体,这两个时期有何不同?这就是误以长庆为年号了。  
  《白氏长庆集》前后集的编法有些不同,值得我们注意,前集第一卷至二十卷都是诗,第二十一卷至第五十卷是各体散文。二十卷诗的前十二卷是以诗的内容分类,而每类每卷之下,又注明诗体。现在我们将第一至十二卷的分类目抄录于下:  
  第一卷讽瑜一古调诗  
  第二卷讽谕二古调诗  
  第三卷讽谕三新乐府  
  第四卷讽谕四新乐府  
  第五卷闲适一古调诗  
  第六卷闲适二古调诗  
  第七卷闲适三古调诗  
  第八卷闲适四古调诗  
  第九卷感伤一古调诗  
  第十卷感伤二古调诗  
  第十一卷感伤三古调诗  
  第十二卷感伤四歌行曲引  
  集子虽说是元稹编定的,但诗的分类还是白居易自己定下来的。在《与元九书》中,他还自己解释了“讽谕”、“闲适”、“感伤”的意义。他说:  
  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  
  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  
  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詠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这是白居易自己为他的诗按内容区分的三大类。讽谕诗第一、二卷,都用古调诗体。所谓古调诗,就是五、七言古体诗。讽谕诗第三、四卷,是《秦中吟》、《新乐府》及其他有比兴美刺的诗,以《新乐府》为诗体分类目。闲适诗四卷,都是古调诗。感伤诗四卷,前三卷都是古调诗,最后一卷为歌行曲引等杂言体诗。这一卷只有诗二十九首,但白居易最著名的作品《长恨歌》、《琵琶引》都在这里。  
  《白氏长庆集》后集,即全书第五十一卷至第七十卷,是作者从大和二年起开始编纂,有一卷编一卷。至会昌五年,编至第七十卷。又编续后集五卷,共七十五卷,见《白氏集后记》。但现今所见《白氏长庆集》只有七十一卷。后集二十卷的编法,与前集五十卷不同。现在把诗的卷目抄录于下:  
  第五十一卷格诗歌行杂体  
  第五十二卷格诗杂体  
  第五十三卷至律诗一至  
  第五十八卷律诗六  
  第六十二卷律诗  
  第六十三卷格诗杂体  
  第六十四卷律诗  
  第六十五卷律诗  
  第六十六卷律诗  
  第六十七卷律诗杂体附  
  第六十八卷律诗  
  第六十九卷半格诗律诗附  
  诗共十六卷,其馀四卷为文。诗不再以内容分类,而以诗体分类。我们可以从这个目录,知道白居易对他自已所作的诗的体式概念。他把诗分为:律诗,格诗,半格诗,歌行,杂体五类。律诗和歌行,没有问题,人人都知道。所谓杂体,并不是某些特殊的诗体。第五十二、六十三卷前面都是格诗,后面有几首诗不是格诗;第六十七卷主要是律诗,后面有几首却不是律诗,作者就甩杂体为区别,可知其意义等于“其他”。  
  格诗,半格诗,这两个名词是新见的,它与律诗对举,可知唐人用格律二字和我们今天的用法不同。我在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叙》文中已见到他自言选诗的标准是“朝野通取,格律兼收”。从文意揣测,上句的意思是说:无论在朝在野的诗人,都有作品选入;下句的意思,我最初还不明白,因为现在我们已把格律了解为一个概念,因而就把这个“兼”字随便读过,理解为凡是格律高的诗都得收入。及至看到白居易这个目录,才知道高仲武这一句应当理解为古体诗和近体律诗一概选录。格诗即古体诗,律诗即唐代新兴的近体诗。《白氏长庆集》前集目录中的古调诗,就是后集目录中的格诗。第六十九卷的半格诗,都是五、七言古诗,但是有的用对句,有的用散句而平仄粘缀,似古非古,似律非律,故称之为半格诗。格诗和半格诗这两个名词,不见于其他唐人文献,如果没有白氏诗集的目录,我们也许不会知道唐人用格律二字,原来是指古今两种诗体。  
  《文镜秘府论·论文意》云:“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辩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可知古诗重在内容,故称格诗,格是风格。近体诗重在声韵的美,故称律诗,律是音律。古诗意高而声韵不美,近体诗声韵美而意不高,都还不够,因此要求格律全。格高律清的诗,才可以称为有调的诗。调是风调,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谓格调或风格。  
  讽谕诗是白居易的重要作品,但还不能说是代表作品。在当时及后世,使他享受太名的流行作品是以《长恨歌》、《琵琶引》为代表的感伤诗。这两首诗,几乎每一个选本都已进入,有过许多人注释或讲解,我不打算在这里重复,因此我选了一首《霓裳羽衣歌》。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任苏州刺史时的作品,编在后集第五十一卷歌行类内。如果按照前集的分类法,它肯定也属于感伤诗。
  霓裳羽衣歌
  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  
  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一)  
  舞对寒食春风天,玉钩阑下香案前。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  
  磬萧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迤逦。(二)  
  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  
  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  
  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  
  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  
  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  
  一落人间八九年,耳冷不曾闻此曲。(三)  
  湓城但听山魈语,巴峡惟闻杜鹃哭。  
  移领钱塘第二年,始有心情问丝竹。  
  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篥沈平笙。  
  清絃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  
  虚白亭前湖水畔,前后祇应三度按。  
  便除庶子抛却来,闻道如今各星散。(四)  
  今年五月至苏州,朝钟暮角催白头。  
  贪看案牍常侵夜,不听笙歌直到秋。  
  秋来无事多闲闷,忽忆霓裳无处问。  
  闻君部内多乐徒,问有霓裳舞者无。  
  答云七县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  
  唯寄长歌与我来,题作霓裳羽衣谱。(五)  
  四幅花笺碧间红,霓裳实录在其中。  
  千姿万状分明见,恰与昭阳舞者同。  
  眼前仿佛覩形质,昔日今朝想如一。  
  疑从魂梦呼召来,似著丹青图写出。  
  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  
  君不见,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  
  又不见,我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六)  
  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  
  君言此舞难得人,须是倾城可怜女。  
  吴妖小玉飞作烟,越艳西施化为土。  
  娇花巧笑久寂寥,娃馆苧萝空处所。  
  如君所言诚有是,君试从容听我语。  
  若求国色始翻传,但恐人间废此舞。  
  妍媸优劣宁相远,大都只在人抬举。  
  李娟张态君莫嫌,亦拟随宜且教取。(七)  
  此诗题下原有“和微之”三字,是因为元稹先作此诗,故白居易和作一首。但现在《元氏长庆集》中却没有《霓裳羽衣歌》,大约是遗失未编入。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所制舞曲。传说玄宗曾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有感于神仙之事,回宫后遂作此曲。刘禹锡有《三乡驿楼伏覩玄宗望女儿山诗小臣斐然有感》,诗云:“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也有另一个传说:道士罗公远于中秋夜侍玄宗游月宫,在月宫中见仙女数百素练宽衣,舞于广庭。玄宗问这是什么曲子,舞女回答说是霓裳羽衣曲。玄宗记住其声调,翌晨命伶官依声调谱曲,即命名为霓裳羽衣曲。这是当时盛行的歌舞,白居易诗中几次提到。宝历二年(公元八二六年),白居易从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出为苏州刺史,又想起了这个曲子。此时元稹为越州刺史,白居易因为苏州没有能歌舞霓裳羽衣曲的妓女,就向元稹要。越州也没有能歌善舞的人,只送了一份曲谱给白居易。白居易深感这个曲子可能失传,故作诗以寄其感慨。  
  全诗七言四十四韵,现在分段译述其大概。第一段二韵四句,是引言。诗人说:我在元和年间,曾侍奉宪宗皇帝,在宫里参与内宴,见过不少歌舞,我最爱的就是霓裳羽衣曲。按元和二年(公元八O七年)十一月,白居易从盩屋县尉被召入为翰林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五年,除京兆府户曹参军。可知诗中所云参加内宴的时间,在元和三年五月至五年之间。昭阳是汉代皇宫名,这里用以泛指唐代大内。  
  第二段五韵十句,叙述表演歌舞的时间、地点和舞女的服饰。他记得看到宫内演奏霓裳羽衣曲是在寒食日内宴的时候。舞女都是绝色佳人,穿著特制的舞衣。虹彩般的衣裳和帔肩,头上戴着插上珠步摇的冠饰。身上有许多璎珞和玉佩。这些姑娘好像娇弱得连罗绮衣裳都还嫌重,听着挂乐器的架子,走走停停,等待音乐开始。于是磬、箫、筝、笛各种乐器都互相配合着,击、擫、弹、吹,一齐响起来了。  
  第三段十韵二十句描写宫中所见表演霓裳羽衣舞的盛况。霓裳羽衣曲是法曲,犹如现代的交响乐。它分三个部分:散序、中序、排遍。散序部分共奏六支曲子,没有节拍,音乐奏散序时,舞女还不翩翩起舞。所以诗说“散序六奏未动衣”,她们还好似巫山阳台峰上的宿云,懒洋洋地没有飞动。接下去,音乐转入中序,才开始有节拍,所以中序又称拍序。中序乐作,舞也开始。“中序擘騞初入拍”以下十四句描写从中序至入破共十二遍的音乐与跳舞情况。中序第一遍初入拍的时候。大约音乐有爆裂声,所以作者用“擘騞”来形容,又比之为“秋竹裂”和“春冰拆”。以下四句,作者自注云:“皆霓裳舞之初态。”因为奏中序乐时,舞才开始,如回雪那样飘转,如游龙受惊时那样纵送。“小垂手”、“斜曳裾”都是舞姿名词。表演小垂手时如无力的柳枝,表演斜曳裾时,如云气升腾。以下四句写舞女姿态。“烟蛾敛略”二句是说舞女眉目传情、衣袖低昂的媚态;这一队舞女的姿态好似上元夫人点头呼唤萼绿华,又好似西王母挥手与许飞琼分别。这里用四位女仙描写舞女二人一对的舞姿。再下去,用四句描写入破到曲终的情况。霓裳羽衣曲第三部分入破共十二遍,音乐都是繁音促节,像跳珠撼玉一般。因而舞姿也是急促捷速的。但到最后,却像鸾凤舞罢收翅,曲终的一声长引,却像太空中一声鹤唳。最后,作者说,当时第一次见到霓裳羽衣曲舞,就觉得惊心动目,听也不厌,看也不足。岂知自从降官到民间,至今八九年,绝没有再听到演奏这个法曲,觉得耳朵也冷了。  
  第四段六韵十二句,叙述八九年来做地方官的生活。元和十年,降官为江州司马;十三年,量移忠州刺史,在这两地,都没有听到好的音乐。在江州只听到山魈夜语,在忠州只听到杜鹃悲啼。这两句诗,为了要形容霓裳羽衣曲之美,就把江州和忠州的音乐比之为山鬼和杜鹃的很难听的声音。这种描写手法,宋人称为尊题格,目的是抑此扬彼,不惜写得太夸张。白居易在江州时,写过一篇《琵琶引》,为夸张商船中女子的琵琶绝技,就说江州本地的音乐只有山歌与村笛,呕哑难听。又说在江州朝夕所听,只有“杜鹃啼血猿哀鸣”。这是白居易惯用的描写方法。  
  元和十四年冬,白居易被召还京,拜司门员外郎。明年,转主客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十月,转官中书舍人。长庆二年七月,出为杭州刺史。诗中所谓“移领钱塘第二年”,就是长庆三年,这时他才有心情打听杭州的音乐。商玲珑的箜篌,谢好的筝,陈宠的觱篥,沈平的笙,这是他在杭州物色到的四位善长吹弹管弦乐的姑娘,他都为她们写了诗,还把她们组织起来教练演奏霓裳羽衣曲。练成以后,就在西湖边虚白堂前演奏,可惜只公演了三次,他就任期已满,回京改官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后来听说杭州这一个能奏霓裳羽衣曲的班子,也大家散伙了。  
  第五段六韵十二句,是叙述宝历二年来任苏州刺史以后的事。大意说,初到任时,从五月到秋天,一直忙于批阅公事,常常工作到深夜,没有时间欣赏音乐。到了秋天,稍有空闲,才想到霓裳羽衣曲。可是在苏州本地打听不到,听说你们越州有很多吹弹好手,因此我就写信问你:你们那边有没有会表演霓裳羽衣曲的妓人。你回说,越州七县十万户中,没有人懂得霓裳羽衣舞。你虽然没有为我觅到妓人,却寄了一首长歌给我,歌题是《霓裳羽衣谱》。按:这两句诗的意义不很明白。从字句间看,分明是说元稹寄了一首题为《霓裳羽衣谱》的长歌给白居易。但从下文“杨氏创声君造谱”一句看来,又好像元稹寄来的是一首长歌之外,还有一个曲谱。元稹的长歌已不可见,无法证实这两句诗的意义。  
  以下第六段,七韵十四句。写他看了元稹寄到的曲谱,用红绿二色写的四张笺纸,好似霓裳羽衣曲舞的一切实况都在其中。千姿万态的歌声舞容,恰与当年在宫中所见的一样。当时的种种姿态呈现在眼前,昔日今朝,宛然如一,好像在梦中见到,又像在画中显现。我发狂似地爱好霓裳羽衣曲,有好几首诗里写到了它。《长恨歌》里有“惊破霓裳羽衣曲”,《钱塘》诗中有“曲爱霓裳未拍时”,你应该都还记得。  
  以下第七段,八韵十六句结束。因元稹来信中说霓裳羽衣舞必须中绝色佳人来表演,他就发了一番议论他说:从来一切技能之事,都有创造之主。这个舞曲本是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创作后进呈给皇帝的,现在你又为它造了舞谱。你说这种舞很难物色表演的人才,必须要美丽倾城的可爱的少女。可是,这里,吴王夫差的女儿小玉,是绝世佳人,她早已象烟一般飞去了;你们那边,西施是绝世佳人,也早已化为尘土。馆娃宫、苧萝村里的美人,早已不再能象娇花一般的巧笑。至今苏州,越州,诚如你所说,都没有佳丽人才。那么,请你听我说,如果定要找到国色美人才传授这种舞艺,我恐怕这种舞艺将在人世间废绝不传。至于女人的美丑优劣,相差其实不很远,有些所谓绝世佳人,也只是被人家捧出来的。这里有一个李娟,一个张态,你莫嫌她们不美,我倒想将就一下,把她们训练成才。  
  白居易极喜爱音乐,每到一处,必有记录当地歌儿舞女的诗。因此,他的诗集里,有关唐代音乐的资料很多。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时新流行的法曲,到元和、长庆年间,地方上已很少有人能表演。白居易在宫中内宴时看到了盛大的表演,就对它热烈爱好。这首诗抒写了他对霓裳羽衣曲的感情,也在几条自注中给后世记录了这个法曲的结构。如“散序六遍无拍”,“中序始舞,亦名拍序”,“霓裳曲破凡十二遍而终”,这些都见于他的自注,否则我们就无从知道。  
  《长恨歌》、《琵琶行》、《霓裳羽衣歌》都是白居易有所感伤而作的歌行体诗。他和元稹所作的长篇七言歌行,和盛唐诗人如高、岑、李、杜所作的不同。它们是用流利圆润的辞藻作的叙事诗。叙述之外,有描写,有议论。有时用对句,有时用散句。整篇诗,读到终结,仿佛是看了一篇用韵的散文。显然也象韩愈一样的以文为诗。这种歌行,既通俗易懂,又使人易于上口歌吟。所谓元和体,主要是指这一种长篇歌行及律诗。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及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而乐天《秦中吟》、《贺雨》、《讽谕》等篇,时人罕能知者。”白居易自己也说:“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以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由此可知,当时所谓元和体,后世所谓长庆体,都是指元、白二人的长篇律诗及歌行,而不是《秦中吟》、《新乐府》之类的讽谕诗,也不是自己陶写性情的闲适诗。
  —九八四年十一月十二日
69.白居易:闲适诗十一首
  白居易诗二千八百馀首,讽谕诗仅占少数。《白氏长庆集》十三卷以下,不以类分,似乎以闲适诗为最多。在许多古调及近体诗中。有很好的诗,也有不少几乎堕入张打油的诗,可以说是“如长江大河,挟泥沙以俱下”。现在选录三首:  
  枯桑  
  道旁老枯树,枯来非一朝。  
  皮黄外尚活,心黑中先焦。  
  有似多忧者,非因外火烧。
  赠韦炼师  
  浔阳迁客为居士,身似浮云心似灰。  
  上界女仙无嗜欲,何因相顾两徘徊。  
  共疑过去人间世,曾作谁家夫妇来。
  浔阳春
  春生何处闇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第一首诗的风格大似王梵志、寒山子,在白居易诗中,是很浅俗的作品。第二首是赠韦炼师的。炼师就是道士,不论男女,都可称为炼师。这位韦练师是女道士,白居易赠她的诗却说:你是没有情欲的上界女仙,为什么来留恋我?好像我们二人前世曾是夫妻。赠女道士的诗,如此措辞,在唐代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尽管唐代的女道士,有些近似妓女,但白居易也不应当写出这样庸俗的诗来留在集中。第三首第二联“先遣”、“续教”、“报消息”、“说来由”,用词也不免粗俗,在正统的诗人眼下,这些都是很不雅驯的诗句。苏东坡说白居易诗俗,大概都是指这一类诗,我在这里只是随意举出三首,它们也未必是最俗的诗。  
  五、七言长篇排律是白居易和元稹互相唱和的惯用诗体。排律虽开始于杜甫,但长到一百韵的排律却创始于元白。他们俩用这种诗体往还酬答,争奇斗胜。叙事抒情,像写信一样。有一首《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题目就说明是代替书信的诗。在这首一百韵、一千字的的长诗中,他叙述了从贞元年间他们两人开始定交以来的遭遇,很像一篇诗体的自传。现在节录其中一段,叙述当年在长安和朋友们春日游曲江池,与歌伶伎女一起野宴的情况:  
  往往游三省,腾腾出九逵。  
  寒销直城路,春到曲江池。  
  树暖枝条弱,山晴彩翠奇。  
  峰攒石绿点,柳宛麴尘丝。  
  岸草烟铺地,园花雪压枝。  
  早光红照耀,新溜碧逶迤。  
  幄幕侵隄布,盘筵占地施。  
  徵伶皆绝艺,选妓悉名姬。  
  铅黛凝春态,金钿耀水嬉。  
  风流夸坠髻,时世斗啼眉。  
  密坐随欢促,华樽逐胜移。  
  香飘歌袂动,翠落舞钗遗。  
  筹插红螺椀,觥飞白玉卮。  
  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  
  残帝喧哗散,归鞍酩酊骑。  
  酡颜乌帽侧,醉袖玉鞭垂。  
  这一段共十六韵,三十二句。开头二韵四句是从上文过渡到春游。“春到曲江池”是关键性句子。以下四韵八句写曲江池山水景色。接下去又用四韵八句描写在曲江池畔张帷幕,摆筵席,选请美丽的妓女。再用四句八韵描写饮酒歌舞欢乐的热闹情况。最后二韵四句写酒阑人散,骑马回家,是这一段诗的结束。  
  在元白诗流行的时候,元和体这个名词,在青年诗人中间,是一个新兴诗派的名词,大家摹仿着做;在老一代的正统诗人中间,却是一个被轻视的名词,大家不屑一顾。到了宋代,元和体只是唐诗的一派,人们对它的看法,和西昆体一样,并不再有轻视的意味。明代盛行唐诗,五、七言长篇排律也有人学着做了,大概是考虑到元和体这个名词的意义不很确定,人们就把元白式的长篇排律称之为长庆体。清初吴梅村的《圆圆曲》,朱彝尊的《风怀》诗,就是竭力学长庆体的。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一首是白居易早期作品,他自己编在“未应举时作”的一些诗中,但这首诗却是名作,宋人笔记《复斋漫录》记了关于这首诗的故事:白居易在长安,曾以他的诗卷去向当时的前辈诗人顾况请教。顾况一看他的名字,就说:“长安百物昂贵,居住在这里可不容易啊!”这句话表面上好像是因白居易的名字而开个玩笑,但也无意中流露出一点轻视这个后生小子之意。及至看到白居易这首诗,他很赞赏“野火烧不尽”一联,他就说:“能做这样的诗句,在长安居住下去也不难。刚才的话,我是说着玩的。”这个故事,不一定可信,因为有人考证出,白居易和顾况没有会面的机会。不过这两句诗确是佳句,好在它是一副对仗极其工稳的流水对。既刻划了原头春草顽强的生机,又可以用作各种比喻。这是有高度比兴意义的诗句,但是接下去两句颈联却大不高明。“远芳侵古道”就是“晴翠接荒城”。两句诗,只有一个概念,犯了合掌之病。宋人诗话里已有人批评过了。诗虽然主要是咏古原草,但它是为送别而作,所以结句要运用春草王孙的典故,点明送别之情。《复斋漫录》将此诗题作《咸阳原上草》,就使人不能了解结句的意义了。  
  书天竺寺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元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峰云起北峰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清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这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题天竺寺的诗,玩弄语文花巧,接连写了六句结构很新颖的诗句。杭州灵隐寺的山门也就是天竺寺的山门。山门内有冷泉亭,是两道溪涧的合流处。灵隐寺、天竺寺又同处在北高峰下,对着南高峰。白居易利用这样好的题材,写成此诗,自己也很得意,亲笔写了,留在寺里。到了宋代,苏东坡小时,曾听他父亲说,天竺寺里有白居易手书的墨迹。过了四十七年,苏东坡到杭州来作刺史,在游天竺寺的时候,访问了和尚,才知白居易的手写本已没有了,但是有石刻的诗碑还在。于是苏东坡也做了一首诗:  
  香山居士留遗迹,天竺禅师有故家,  
  空咏连珠吟叠璧,已亡飞鸟失惊蛇。  
  林深野桂寒无子,雨挹山薹病有花。  
  四十七年真一梦,无涯流落泪横斜。  
  香山居士是白居易晚年的别号。这首诗的颔联是摹仿白居易原作的句法。咏连珠、吟叠璧,是指原作的句法;亡飞鸟、失惊蛇,是说白居易墨迹已亡失。“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是唐人形容怀素草书的话。因为东坡此诗,白居易这首诗的句法,后来就被称为连珠格。张祜诗云:“杜鹃花落杜鹃叫,乌臼叶生乌臼啼。”(《海录碎事》引)亦同。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期不至  
  红烛清樽久延佇,  
  出门入门天欲曙。  
  星稀月落竟不来,  
  烟柳昽昽鹊飞去。  
  白居易有许多小诗,极有情趣,可以看出他在追求新的形式。这里选了两首,前一首是变格的仄韵七绝,他把前二句各分为三三句法。后一首是传统形式的仄韵七绝,也可以说是七言的吴声歌曲。两首诗都是为妓女而作。“花非花”二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元稹有一首诗,题为《梦昔时》,记他在梦中重会一个女子,有句云:“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也是描写这一情况。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期不至》题目就说明了有所期待,而其人却不来。期待的是什么人?题目和诗句中都没有说明,我们当然不便妄猜。但看作者预备好红烛清樽,等那人来一起饮酒消夜。可是等了好久,几次三番地出门去盼望,盼望不到又回进来,不知不觉天快亮了。一直等到星稀月落,竟是不来。如雾如烟的杨柳已经照上了微弱的阳光,栖宿在杨柳上的乌鹊也飞走了。这首诗写有所期待而不能如愿的情调极为宛转多情。在唐宋时代的现实生活中,这首诗所描写的只能是妓女之类的人物。但是,白居易写这两首诗,恐怕也还是作为一种比喻。  
  忆江南(三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抗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