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歧途哭返说战国

_3 刘勃 (战国)
  变法之前,商鞅和甘龙、杜挚二位大夫,在秦孝公之前有一场 辩论。《史记?商君列传》和《商君书?更法》篇对这场讨论都有记 录。抄《史记》: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 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当通螯,嘲笑)于民。愚者暗于成事, 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 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 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 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 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 拘焉。”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 无邪。”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 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观念,商狭是绝对没有的?此点拿那个经常被用来当作商鞔 执法严明的案例来看.一目了然。泰太子犯法,商狭的处理办法是:“太子,君酮也,不可施刑
  *后在太子的师、傅身上动了刑了事.这只能算不避贵幸(仍厲于打击贵族的范畴),绝非真有以 限制君权。
  第四章商鞅黑洞
  59
  Qi tu ku fan shuo xhan guo
  孝公曰:“善。”①
  形式上,商鞅和甘龙、杜挚是在讨论政策应该革新还是保守, 其实这都是伪问题,——关键是站队问题。
  甘、杜二位讲“因民而教”,就是说要顺应民意。当然,这个民 究竟是平民还是贵族,存疑,但不管是代表贵族还是平民,他们都 在跟国君的变革意图过不去。
  商狹则不然。这段开头的“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 议己” 一句,《史记》的表达有不清楚的地方,就是“恐天下议己”
  [ 的主语,到底是孝公还是商狭,有点不好判断。但参看《更法》篇, 意思就很淸楚了:
  歧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同措)法务明主长(音
  _ 掌),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 我也。”
  说 _
  §£①我记不淸第一次读到这段,是初中还是小学了?反正当时还处在听到改革、创新、进
  步之类的字眼就蠢血沸腾的阶段,一于是读着读着就a血沸腾了,觉得商鞅的话,什么“治
  ^ 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什么“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之类.真是激动人心掷地有 声啊。
  大学里?读,现感就完全改变。印象最深的是商鞅和甘、杜二位的话都很空洞,商鞅反复 说变法就是好啊扰是好,甘、杜反复说变法没必要啊没必要。但是商鞅不说变法为什么好,甘、 杜二位也不说不变为什么对.这么抽象的谈变法好还是不好,有什么意义呢?政策变革带来的 影响.那是很具体的?对一般群众来说,我一个月挣三千,你给我变五千?那就是变法好i变 五千,但是贬值成日元,那就还是不变的好。我得知道了这个,然后才谈得上是否支持你商鞅 搞改革。
  自己的变法主张将带来什么后果,商鞅当然是有很淸楚的判断的,但这里他就是不提?于是 这场讨论,就把具体的政治问題,变成了抽象的政治学问题?
  而且,商鞅的举证实在有很大的随意性。你说“三代不同礼而王”,证据呢?甘、杜二位完全 可以拿出本t论语》来,说*商周三代,礼的变化只是“损益”,精神还是一贯的,所以透过现象 宥本质,还是没有变嘛!你说“夏殷不易礼而亡”,更加证据不足啊,我还说夏桀商纣正是因为改 变了祖宗成法,才导致亡国的呢.当然,对我的现点,你也可以反驳,大家激烈地争辩,探索历 史的真相。于ft,政治学问題乂变成历史学问《,彻底歪楼了?
  那时觉得,说到底,这场辩论就是比谁更能忽悠。
  现在想来,那时的判断更加是有问题的.
  -5*73 60 <5^
  歧途■笑也说战国
  害怕被议论的,显然是秦孝公。一从情理上想,也只能是秦 孝公。商鞅一个“卫之诸庶孽公子”,担心的只能是“没世而名不 称焉”,落个骂名,也比无名好,何况当时也轮不到他被天下 人骂。
  秦孝公这番话,应该是说得很坦白了。所谓“错法务明主长, 臣之行也”,翻译过来就是制定法律一定要突出君主的权威,这才是 臣子应有的行为。他想讨论的,根本就不是该不该变法,而是要臣 下们给自己找辙,怎么才能既变法,而他又不挨骂。
  可惜,只有商缺在照着他的思路说,甘、杜二位,根本就不管 国君意图,只管表达自己的意见。我至今还看到好多书分析这段, 仍说是商缺立论雄辩,驳倒了保守派的观点,从而使秦孝公坚定地 站在了自己一边,真不知从何说起。
  商鞅滔滔的宏论,只是在证明君主可以为所欲为,民意和舆论 根本不重要的道理而已。翻译一下商铁的第一段话的大意:
  “行动髙人一等的,一定挨世人批评(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 于世);见解独到深刻的,一定被老百姓嘲笑(有独知之虑者,必 见敖于民)。事情办成了,笨蛋都不明白前因后果(愚者暗于成 事);聪明人却能通过一粒精子,就认出这是爱因斯坦(知者见于 未萌)。所以决策之前,老百姓不必有知情权(民不可与虑始), 他们只需要享受你创造的美好生活就行了(而可与乐成)。要讨论 最髙的道德,就不能管跟世俗是否和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要 取得最大的功业,就不能听群众意见(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所以 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学习旧原则(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 法其故);如果可以利民,就不遵循旧礼法(苟可以利民,不 循其礼)。”
  六辕门立木的另一重意义
  商鞅深信人民都是笨蛋,如果有谁不幸不是笨蛋,那就有必要 将他变成笨蛋。
  第四章商鞅黑洞
  61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不妨回到辕门立木的那个故事。除了立信之外,这事还可以从 另一个角度来理解。
  很明显,把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这个行为很无聊。就是确实 有搬的必要,雇一个劳动力也怎么都花不到五十金。你这是扰乱劳 务市场?也不符合供求关系价值规律嘛。
  但商狭硬是立刻兑现了五十金,这是告诉了大家:只要是新法 规定的事,不管多么无聊多么荒诞不经,提出质疑是没有意义的, 相反,照着做,总有好处。
  服从就能获益,也许大多数人确实会选择服从。——但绝不是 所有的人。
  不妨假设一下,假如当时在场的是墨子或者孟子,他会不会搬? 歧肯定不会。这二位虽然彼此观点极端冲突,但在这个问题上是
  4 —致的:就是他们都爱讲“义利之辨”。搬木头这个莫名其妙的行 % 为,无义可言,则对这点利,我当然是“不动心”的。
  如果是庄子呢?
  ^也不会。庄子会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搬就是不搬不搬就是搬
  说 赏五十金就是不赏五十金不赏五十金就是赏五十金你折腾你的我还 钱 是梦蝴蝶去吧。
  ^再比如是范蠡、猗顿的这样的大富豪,他们会不会搬?
  更加不会了,五十金他们根本瞧不上,要是心血来潮,说不定 还会拿出一百金来跟那个要搬木头的小伙子说:“这个给你,别 搬了!”
  凡此种种,都表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人民有钱,有智慧,有 独立的人格,都可能导致一个后果,就是不够听话。
  七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君书》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差不多是把国家和人民当作两个 对立的概念在使用的,而国家利益和君主利益,则基本可以认为是 同义词。人民,是达成国家/君主利益的工具,这个工具要好用,其
  62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 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劳音涝,慰勉的 意思)。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
  国君章来激励老百姓的,是官爵。国家能够兴盛的原因,是种 地和打仗。而现在人民要做官要爵位,都不通过种地、打仗的途径, 而是靠的花言巧语。这就是拿官爵白白地去慰劳人民了。白白慰劳 人民的国家,一定没有实力,没有实力,就一定会丧权失地。
  第四篇《去强》:
  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
  者弱。
  ①说到泰法对老百姓的态度,还可以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里写到的一件亊:■?秦大 饥,应侯请曰:‘五苑之草著.縣、橡果、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昭襄王曰^ ‘答秦法’使 民有功而受赏,有罪而受诛。今发五苑之蔬草者,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也。夫使民有功与无功俱 赏者?此乱之道也。夫发五苑而乱,不如宑枣蔬而洽/ —曰:‘令发五苑之叛、枣、栗,足 以活民,是用民有功与无功争取也?夫生而乱,不如死而治,大夫其释之。’”泰国发生了严重的 饥荒,大臣请求打开王家的苑囿,让老百姓摘取其中的果实,得_条活路?秦王竞反驳说? R济 灾民,是使老百姓无功受赏,这是通往动乱的道路.与其铪老百姓活路而导致国家动乱,不如死 掉一批保持国家稳定.
  歧窆笑也说战国
  本身的利益,越小越好。
  商鞅当然也说过几句如“法者所以爱民也”,“苟可以利民,不 循其礼”之类的话,但结合他的其他言行看,只能认为这是在搞宣 传随口说说。——变法十年,有百姓称道新法好,商鞅就判定这些 人都是“乱法之民”,统统流放到边地。不允许老百姓有自己的判断 到这个地步,总不好说这是“爱民”。?
  从变法的内容看,商鞅承认对老百姓需要利诱,但同时他千方 百计地把利诱的成本降到最低(重刑轻赏可以认为是商鞅的标志性 观点),可见利民最多是手段。对这个观点,我想不必多分析,抄 (〈商君书》的原文就可以了。第三篇《农战》篇说:
  第四章商鞅黑洞
  63
  国家富裕,而用让人民贫穷的办法来治理,这是富上加富,富 上加富的国家就强大;国家贫穷,而用让人民富裕的办法来治理, 这是穷上加穷,穷上加穷的国家就弱小。
  第五篇《说民》:
  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合而复(复通覆,掩盖) 者善也,别而规(规通窥,监视)者奸也。章(通彰)善则过匿, 任奸则罪诛。过匿则民胜法,罪诛则法胜民。民胜法,国乱;法胜 民,兵强。
  用良民,那么老百姓家庭和睦;用奸民,那么老百姓就觉得爹 亲娘亲不如秦国的制度亲。与人为善,喜欢掩盖别人的错误的,这 是良民;自私自利而喜欢窥探监视别人的,这是奸民。表彰良民, 就会导致过错都被隐瞒;任用奸民,犯罪的人就都能杀掉。前者是 民意胜过王法,后者是王法胜过民意。民意胜过王法,国家就乱了; 王法胜过民意,军队就强了。
  这就是商鞅要打击良民的理由。他在秦国搞“什伍连坐之法”, 鼓励互相揭发,都是良民的话,这项法律根本就推行不下去。
  第二十篇《弱民》,说得更加直接: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 责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人民,卑贱了就会在乎爵位,弱小了就会尊敬官员,穷光蛋就 会贪图赏金。君主要有效地控制人民,无非是两手:一手是刑,一 手是赏。要让赏这一手效果发挥到最好,那就得让民辱,让民弱, 让民贫。
  凡此种种,就构成了商鞅喜欢农民的理由。因为在商鞅心目中,
  农民是和“愚”、“朴”、“不贵学”、“无外权(和外国势力没有勾
  64
  歧泉笑也说战国
  结)”之类的字眼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农民最听话,商鞅制定的新法 律,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
  商鞍在秦国变法十八年,《史记》写这十八年里秦国老百姓的情 感变化,一开始是觉得“不便”,十年后是“大悦”,但十八年后商 铁死,人民群众并不觉得红太阳落山,即使没有兴髙采烈,至少是 “不怜”。
  大概,开始觉得“不便”是很自然的反应,十年后“大悦”是 因为得了好处,且看贵族们倒霉很髙兴,十八年后“不怜(商鞅)” 则是咂摸过滋味来了,好处只是一点可怜的诱饵,变法自己实际所 得非常有限。
  八天下不乐为秦民
  民弱有利于国强,在那个时代,某种意义上说也确实是事实。 蒙昧无知,习惯于服从,并渴望在战场上获益的秦人组成的军队, 确实所向无敌。荀子比较各国的军事实力后说: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 锐士。
  当然,作为一个懦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不甘心承认秦军是无敌 之师。他又说:“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 以敌汤、武之仁义。”但这话说了等于没说。齐桓公、晋文公、商 汤、周武王这几位,早就往事已如风,哥只是传说。这就好像你跟 一位现实中的拳王说,你打不过关老爷,更敌不过西府赵王李元簕, 人家根本犯不着理你。
  但秦国再强大,秦国人民的生活,六国人绝对不羡慕。前面已 经说过,当时人民本普遍没有什么爱国心,除了秦国搞非常严厉的 户籍制度,人口迁移基本由政府决定外,其余各国的人,觉得哪个
  第四章商鞅黑洞
  65
  Qi tu ku fan shuo zhan guo
  国家好就搬家到哪国去乃是常态。但没谁想去秦国,相反一旦有置 身秦国统治下的可能,大家就都很恐慌。
  最显著的例子如鲁仲连。长平之战后,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团 团围住。有人出了个主意,让赵王尊秦王为帝,也就是表示承认秦 王对天下的统治权,希望这能满足秦国的虚荣心,从而让他退兵。 这时一个叫鲁仲连的齐国人,本来明明事不关己,却主动留在邯郸 围城里,坚决反对这事。他说: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那个秦国,是一个抛弃礼义,崇尚砍别人脑袋的功绩的国家。 ^ 那里用阴谋和阳谋来对待它的知识分子,把它的人民,像奴隶一样 ^ 使唤。
  这意思是,我们齐国、赵国再不怎么样,比秦国强。所以:
  4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於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
  ^ 不忍为之民也。
  战
  要是让秦国满足心意称了帝,进而在普天下都推行它的这种 $ 政策,那我鲁仲连宁可流亡海外,也不甘做这野蛮的统治下的
  臣民。
  这就是著名的“鲁仲连义不帝秦”。当然,鲁仲连是天下髙士, 有很高尚的理想主义情怀,他的态度,不见得能代表一般老百姓。 但长平之战之所以会打起来,就是因为韩国的上党地区本来已经是 秦的囊中之物,而上党的“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我们韩国人 变成赵国人没关系,变成秦国人可不行。
  《商君书》里,有一篇《徕民》。这篇文章肯定不是商鞅的作品, 但是很有史料价值。这是长平之战后不久(也就是公元前260年之 后,距秦始皇统一中国,已经不到四十年),有人给秦王写的上书: 主题是秦国地广人稀,而赵魏韩三晋的土地则已经无法容纳本国的
  66
  歧皮笑么说战国
  人口,因此希望秦国能作出一些政策调整,吸引三晋的百姓向秦国 移民。上书中写道:
  彼(指三晋)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参与并同义);其 寡萌(寡萌可能是客居之民的意思)贾息民(贾是买卖,息是居处, 即租房住的人),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末指商业, 作指手艺)以处;人之复(可能是穴居的意思)阴阳泽水者过半。 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似有过秦民之不足以实其土也。意民之 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馀也必。如此而民 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
  大意:三晋土地狭小,人民众多,他们的住宅区特别拥挤。那 里的流动人口既弄不到身份证明,也没有田宅土地,只能靠作奸犯 科或者做生意卖手艺过日子。过半的人都在山南山北或者堤岸旁挖 洞居住。那里的土地不足以养活那里的人民,似乎比秦国地广人稀 的问题还要严重。
  民众的心理,总不过是追求有地有房,三晋土地不够是肯定的, 秦国土地有余也是明摆的,即使如此三晋人民都不愿意向西到秦国 来,这就是因为秦国的士人和庶民,生活都太悲惨愁苦了啊。
  这位上书者的建议最终有没被秦王接受不得而知。但他的这段 描述,却进一步说明,直到秦统一前夕,从民众生活的角度来说, 强大秦国,实在毫无吸引力。
  九作法自毙
  司马迁评价商鞅,是“天资刻薄人也”。
  商鞅的出身,司马迁说是“卫之庶孽公子”,刘向说是“布衣”, 这两个说法大概也未必矛盾。到了战国时代,卫国本来就小得几乎 等于不存在了(所以秦扫平六国的时候,都懒得出兵卫,只是到 秦二世的时候,用一纸诏书就把卫国取缔了),一个宗族的旁枝,和
  第四章商鞅黑洞
  67
  Qi tu ku Jan shuo xhan guo
  平民确实不会再有太大区别。
  很多时候,越是出身不高,越是难以抵御成功的诱惑。这样的 人,往往会为了功成名就而更加不择手段。
  商較能够见到秦孝公,是通过的孝公的一个“嬖人”景 监。——也许,这确实无足深责罢,但尊严意识很强的人,也确实 不会走这条路。
  商鞅四次见秦孝公,根据对方的反应,讲了 “帝道”、“王道”、 “霸道”和“强国之术”四套主张,总之,挑君主爱听的说。——也 许,这也是人之常情,但一个有主见有信仰的人,确实也不会这 么做。
  ?“尚首功”这样激励士兵战斗欲望的作法,无疑是通过利诱,最
  歧 大限度放大人性当中邪恶暴戾的部分,从而最终达到人性泯灭的效 ^ 果。——当然,可以说这是古代战争本来残暴,但这样这类奖惩机 ^ 制制定得如此严密,贯彻得如此坚决叭确实也只是秦国特色。
  ^商鞅欺骗了公子卬,利用当年的老交情约人家和谈,却把人给
  ^ 抓了。——也许,在所谓“天下趋于诈力”的时代,这么做确实也 ?此 没什么奇怪。但事实是,除了秦国,没有第二个国家会使用这种无 战 赖手段。
  没有谁能够否认商铁的才华,一但似乎也不宜过份夸大。
  山东六国的君主,未必不也希望像秦国那样无限扩张君主权力, 商鞅式的变法方案,也未必没有从这样的君主或企图投国君所好的 人脑海中出现过。?只不过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山东,这些方案的阻力 太大,没有实践的可能而已。
  商鞅要打击贵族,——秦国的贵族传统本来就是列国中最弱的。
  商鞍要把秦国人民变穷,从而令很低的赏金和爵位就构成臣大
  ①《塊内篇》中对一支军队要砍下多少頼人头才能“盈论”(即达标〉,有非常细致周密的规 定.如不能盈论,则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军中毎五人设一屯长,每百人设一将官,如果这个 团队没有在战场上斩获人头,那么屯长和将官自己将被斩首。
  ②一般认为,<管子》是战国时代齐国学者的论文汇编?这书里的观点五花门,其中也不 乏和商狭所见略同的,
  jrTS) 68   歧泉笑也说战国
  的诱惑,——秦国人也本来就穷。
  商鞅要切断秦民与其余国家的“外交”,——秦国僻处关中,普 通秦人与别国的交往本来就不那么容易。
  ——相比较而言,商鞅的设想里,只有禁止游士入秦一条,贯 彻得非常糟糕。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秦国本来文明程度就低,政府 再有意扼杀文明的萌芽,秦国本土没有办法产生足够的高级行政人 才,到底还是只能靠引进。只不过,此类“外交”是君主的专利, 小民不与焉。
  商鞅要秦人停止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一切服从君主的法律,即 著名的4‘燔诗书而明法令”,——戎狄化的秦国大概本来也没几卷 《诗》、《书》好烧。穷困潦倒的人,本来就没什么时间和精力用于思 考,谈什么需要思想自由。
  商鞅要打击秦国的商业,——活跃的大商人,也都集中在山东。
  野蛮落后的秦国,本来就是一片生长极权专制的沃土。——只 不过,野蛮落后本身,不能这样有计划有组织无孔不人巨细靡遗地 扼杀个人,这个工作,非得来自文明国家的商鞅,才能完成.
  秦孝公死,商铁成了新即位的秦国国君的捕杀对象。于是商鞅 试图逃亡,关于他逃亡失败的原因,有不同的说法。
  《史记》说:商鞅想住旅店,店主人不敢接纳,因为根据商鞅的 法律,客人必须出具身份证明,于是商铁黯然说:“嗟乎,为法之敝 —至此哉!”.
  髙诱注解《战国策》,则提供了另外一说:商鞅被自己封地里的 人民堵住了不得离开,人们说:“商君之法,急不得出。”
  两种说法在强调着同一个主题:商铁死在自己制定的法律手里。
  实际上,商鞅作法自毙的事实,不必通过这样戏剧化的情节来 表明。
  商鞅的师承与儒学有关;商鞅人秦,身份正是一个游士;商鞅 是如此富于才智,而与愚朴的农民判然不同;商鞅接受了商於的封 地,身份炉^然在转为一个封建贵族……显然,他正是他制定的新法
  第四章商鞅黑洞
  -trfS 69 6^5-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的打击对象。
  围绕着绝对君权建立的新法,就好像一个可怕的黑洞。他首先 扼杀了每一个普通秦人的才智和尊严(战国时代的思想界群星璀燦, 但没有一个秦国人),然后随着秦国统一的步伐,它以无与伦比的吞 噬力量,扑向了山东六国。商鞅本人(他称得上是战国文明的恶之 花),只是摆放在黑洞之前的第一道祭品。
  歧
  %
  诜
  70
  第五章战国无八雄——越国兴衰
  —七雄与九州
  说到战国七雄,小学生也知道,是齐、楚、秦、燕、赵、魏、 韩。这七个好战的国家%在争夺着天下。
  另外,有一种观点也在战国初期成形:就是天下共分九个州, 所以至今还称中国为九州——当然,具体是哪九州,不同的书有不 同的说法。
  大体说,九州和七雄之间,还是可以看出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 的。以《周礼?夏官?职方氏》为例:
  正东是青州,对应齐国。——“土居少阳,其色为青。”这里绿 化好,所以叫青州。
  正南是荆州,对应楚国。——“荆,强也,言其气躁劲。”说这 是个出猛人的地方。
  正西是雍州,对应秦国。——“四面有山,壅塞为固也。又为 西北之位,阳所不及,阴气壅阏也。”雍通壅,是形容地势险要,也 是形容这里阴气积郁。
  正北是并州,对应赵国。——“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
  河内是冀州对应魏国。一“乱则冀安,弱则冀强,荒则冀
  ①“战国时代”这个提法是后来才出现的,好战的国家,是战国的本意。 o黄河进人今天的河南省境后,偏东北流向,构成了一个夹角,夹角内的地区叫河内。
  歧皂哭友说战国
  第五章战国无八雄——越国兴衰
  71
  Qj tu ku fan shuo zhan guo
  丰,故曰冀州。”冀是希望的意思,叫冀州,就是说这里是一个充满 希望的地方。
  河南是豫州对应韩国。——“豫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 又云: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故云豫也。”豫是舒坦的意思,河南 人过得最舒坦。
  东北是W州,对应燕国。——“北方太阴,故以幽冥为号。”今 天的北京那片儿叫幽州,是这里阴气太盛的结果。
  河东是兖州,对应鲁、宋、卫等小国。②
  东南是扬州?,对应越国。——“州界多水,水波扬也。又江南 I 之气燥劲,厥性轻扬。” %州的得名,一是因为这里多水,二是因 为古人认为这里的民风比较嚣张浮躁。
  ^地理上位于兖州的那一串小国,加起来都够不上一雄,这是很
  4 好理解的。-一说起来,这些不起眼的小国,在西周初年,可都是 ^ ?了不得的“大封”。比较而言,七雄的出身,倒都是不怎么高贵的。 v 秦国是戎狄,楚国是蛮夷,田齐和赵、魏、韩都是来路不正的暴发 , 户,而燕国资格虽老,本来却是不重要的边角料。一念及此,怀旧 好古的人,真是不免要怆然涕下的。
  我但东南的越国,何以不能加人列强行列凑两桌麻将,看来却是
  岛 有点让人惊讶的事。
  众所周知,越国之前,出现在东南的国家,是吴国。
  春秋中期以后,吴国的声势极盛。本来天下格局,是晋楚两国 争霸,但到了吴王寿梦的时代,吴国忽然如天外来客般杀出,从此 势不可当。吴王闻闾时代,吴军西进,打进了楚国的郢都;吴王夫 差时代,吴军北上击败了齐国,然后在黄池会盟诸侯,风头盖过了
  ①河南?河内相对(因此也叫河外),大体是指河南省的黄河以南地区?
  ②这里河东大体是指黄淮之间的地方.但河东的这个用法非常冷门,一般史料上说河东, 都是指的山西西南部.
  ③古扬州范围很大,包括今天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五省的大部分地区’及湖北 省的一部分?
  <3)以上对九州州名的解说,都引自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
  J^) 72
  歧途?哭毛说战国
  晋国,吴国成为天下的霸主。
  看过古龙的武侠小说的都知道,当一个髙手被逭染了半天有多 牛的时候,该高手的下场只有一个被一个更牛的高手宰了。
  就在黄池之会的时候,越国偷袭了吴国的都城,抓住了吴国的 太子?吴王夫差不得不仓皇回师,最后,靠厚礼向越王勾践买得了 和平条约。
  但买得的和平是毫不可靠的。不到十年,越国的大军就再度兵 临城下,绝望的吴王夫差,只有横剑自刎。
  这一年是公元前473年,据影响最大的年代划分法,这正是进 人战国时代的第三年。
  《史记》说,这个时候,越国军队横行江淮以东,诸侯都来向越 国称贺,越王勾践,号称霸王。
  后来,那位以反战著称的墨子,评价国际形势,特别标举出四 个国家最为好战:齐、晋、楚、越。
  墨子活跃的年代,主要在前五世纪中后期。可见当时的“战 国”,没秦的份儿,越国却不能不提。
  二越王无强
  越国没有加人算战国八雄,当然是因为在列国争强的过程中, 他中途退场没能坚持到最后。
  越国被灭到底是哪一年,历史学家有很大的争议。但越国作为 一个政治实体失去它的重要性,则大体可以认为是在越王无强的 时代。
  无强是勾践的五世孙。照今天的观感,这名字一听就很衰,他 也确实很衰,照《史记》的说法,他根本就是给齐国忽悠死的。
  无强觉得国际上对越国重视不够,想要成名立威。——我们知 道,还是根据古龙的武侠小说的逻辑,一个默默无闻的少年高手, 要成名最便捷的方法,莫过于向已经成名的前辈髙手发起挑战。
  越国东边是大海,无强却并不想春暖花开:越国南边,到福建
  第五章战国无八雄——越国兴衰
  73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到广东到广西到越南,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跟无强血浓于水,但更 加贫穷落后的越族兄弟,向他们发动攻势,仗打得再成功也攒不了 多少经验值,升级不能指望他们;往北是齐国,往西是楚国,则都 是威望素著的大国。
  于是越王无强决定攻打齐国。齐国就派了个使者跟无强说,打 齐国是很没有意思的,相反,楚国却必须要打,越国不打楚国,往 大了说不能称王,往小了说不能称霸。
  无强听使者大谈了一通当时的国际形势对伐楚是如何有利,于 是心里就活泛了。他率领越军攻楚,然后被楚威王Q打得大败,无强 被杀——可见事实往往不像小说那么美好,挑战成名人物的少年高 手,恐怕绝大多数都是落得这样的下场。
  歧楚国大军—路东下,完全吞并了越国所据有的当年吴国的土地。
  ^ 据说楚国人的这次胜利还带来一个重大发现:楚威王打到今天的南 京地面,见此地有王气,便往山里埋了个金人,想把王气给镇住, X 于是此地得名“金陵”。——这个说法很有名,但显然,这是扯。 i《史记》里没有这茬儿,不过是说,楚军一直打到了浙江(水
  说 名,即钱塘江)。从此楚国幅员之辽阔,为其余国家所远远不及。
  成而越国,则被打得支离破碎,《越世家》说:
  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江南海上,服 朝於楚。
  虽然史书上也提到,后来诸侯亡秦时,也有越人参与其事。但 一个完整的越国,已经不复存在了。
  ①无强伐楚,面对的到底是哪个楚王.学界是有争议的.这里仍照《史记》的说法说是楚 威王.但现在学者往往认为,当是楚怀王。详见下一篇。
  74 (sM.
  越国骤衰,表面看是因为无强兵败,但深究起来,恐怕勾践的 鼎盛时代,越国就透着短命寿夭之相。
  一说这句话,可能有人就要想起“狡兔死,良犬烹;敌国灭, 谋臣亡”的名言;想起灭吴之后,勾践遇死了大夫文种,而范蠡见 机早,事先逃亡的故事。进而推论,一个不爱惜、尊重人才的国家, 是不得长久的。
  这道理当然也不错,不过这里主要想说的,倒不是这个。
  《史记?越世家》说,灭吴之后,勾践搞的是土地大派送,“以 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
  送给宋、兽两国的土地不管它,送给楚国的“淮上地”,可正是 当年吴、楚两国相争七十年的战场。吴人生长于水乡,水战本来是 特长,但是下游打上游的仰攻,带来麻烦足以抵消优势而有余。所 以水战的结果,是吴国往往吃亏。只有取道于淮河流域,车错毂、 短兵接的陆上交锋,吴国才反而有较多取胜的机会。
  其实不光是吴国。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在东南建立的政权,要 统一全国很难,哪怕只是想自保,也不容易。单指望所谓长江天堑 无疑是很危险的,中上游被人控制的时候更是如此。要打造一个比 较有效的攻防体系,重心往往要放在江淮以北,——这就是所谓的 守江不如守淮。
  “淮上地”的许多城邑,都以反复发生过激烈的大战而著称。典 型的例子,如居巢,如钟离,如州来。
  吴国第一次伐楚,选择的攻击点就是居巢。居巢在今天的安徽 巢县东北(或说六安东北),这里有条河,叫谦须。三国时,曹操赤 壁之战失败后,曾和孙权在这一带拉锯死磕。就是在这个地方,曹
  ①这一节和下一节的开头,主要据願栋高《春秋大事表》中的 <越■域论J和 <<史记? 越句践世家>与<吴越春秋><越绝书><竹书纪年>所书越事各不同论》两篇改写扩充而成。
  歧发哭也说战国
  第五挛战国无八雄——越国兴衰
  75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操看取胜无望,感叹了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
  吴国要建立抗楚联盟,则选择在钟离召开国际会议。钟离在今 天的安徽凤阳东北,南北朝的时候,梁武帝的大将韦睿,曾经在这 里大破北魏的军队。这一战,北魏军的尸体,沿着淮河覆盖了一百 多里地的地面,这是当时南北战争里,南朝少有的大胜。
  吴国能一度打进楚国的郢都,却首先是因为在州来(即淮讷) 成功登陆。州来是今天的安徽凤台,这里有一座山,叫八公山,有 一条河,叫淝水。——说到这里,大家当然会想起东晋、前秦的淝 水之战,“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典故来了。
  东南的政权要确保无處,这些地方都几乎可说是命脉所系。这 样的战略要地勾践都敢随便送人,气魄实在大得不可理喻,除了
  歧“作死” 二字,不能有其他评价。
  ^要这么论,直到无强时越国才被楚国打残,都该算运气很好了。
  % 四落后的越国
  不过,很多其他古书的记载表明,《史记》的这段记录,恐怕不 见得靠得住。
  ^不少书都提到,勾践灭吴之后,把都城迁到的琅琊。琅琊在今
  阐 天的山东胶南县,则是勾践继续北上争霸的意图很明显。如此,他 也就不能把“淮上地”丢掉,令首都和大后方隔开,变成一块飞地。
  所以比较合理的解释,大概上述地区并非越国赠送给楚国的, 而是楚国从越国手里夺取的。只不过,夺取的过程太过轻而易举, 所以史书上就没留下什么痕迹。
  越国对吴国的胜利,实在有很大的运气成份。吴王夫差虚荣心 膨胀,硬是要北上争霸,远征二千里,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后勤补 给之难可以想见(所以吴国只好使劲挖运河)。于是闹得后方空虚, 这才给了越国在背后捅刀子的机会。
  勾践以百里之地,覆二千里之吴,说起来是以弱胜强十分露脸,
  76
  歧窆笑也说战国
  但接下来就面临了巨大问题:短期来说,是不惜代价灭吴后,越国 也精疲力尽,该怎么面对楚国的咄咄攻势长期来说,是越国的经 济基础比吴国还要薄弱,政府机构比吴国还要原始,现在拥有了这 么大一个国家,该怎么管理?
  《禹贡》里讨论天下九州的土地是否适合农业生产,给扬州评分 是“下下”,就劣等中的劣等。这完全不合乎事实,却反映了战国时 人对吴越地区生产水平的看法。长江下游自然条件好,吃饱肚子很 容易,反而导致缺乏发展农业的动力。?而黄河流域的人乐土重迁, 一边伺候自己脚下的地,一边鄙视扬州的水平低,想当然的就给评
  了个最低分。--直要到他们给游牧民族赶到长江中下游来,才
  发现满不是这么回事,但那已经是后话的后话了。
  史料当中对越国政治制度的状况记载很零碎。就从这些零碎的 记载看,我们只能看到勾践时代一切在围着战争打转。——外国人 提到越国人,条件反射似的会想到的,一个他们是善于游泳划船等 水上项目;还有一个就是能打,敢玩命。
  那时,越国别的法律还没有,就先拿了部婚姻法出来。好战士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要从婴儿的质量抓起,禁止老夫少妻或者 欧巴桑勾引小正太。为了增加可以当兵的人口,勾践积极鼓励生育, 甚至鼓励乱搞男女关系,反正能生孩子就行。《吴越春秋》上甚至 说,为了激励战士的士气,勾践实际上是建立了一支慰安妇队伍?。 据说越地的风气因此很混乱,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到处留下石刻, 夸耀自己的功德,但唯独在会稽郡的那一块石头上,始皇帝刻意强 调婚姻神圣非诚勿扰,大概这是表示对风化问题自己很重视,所以
  ① <韩非子?说林下》里也提到了越国割地给楚国的亊?不过他不认为是勾践偉慨,而是以 为越国“豪士死,锐卒尽,大甲伤”,实在打不过楚国了,不得不割。
  ?以下是《史记?货殖列传》里被引用频率极高的一段话,“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 呰窳(苟且慊tff的意思)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③这事见 <吴越春秋》的佚文:“独女山者,诸寡妇女淫佚犯过,皆输此111上。越壬将伐 吴,其士有忧思者,令游山上,以喜其意?”《吴越春秋》这书的性质,类似于 <三国滇义八不过 倘使 <三因志> 及各类史料统统失传,《三S演义》也就不得不当作了解三S历史的重要材料了? 越地的风俗本不同于中原,这事并非不可想象。
  第五章战国无八雄——越国兴衰
  77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这里的精神文明要狠狠地抓
  我手边有本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研究越国文化的书,——是 领了某些地方的文管部门的科研经费整出来的。这书活儿挺细,但 是拿了人家的银子(当然作者本身可能也有桑梓情结),就明显带有 为地方宣传气味,总是把越国往强大优越上说。倘使起勾践于地下, 饶是这位越王“够贱”脸皮之厚罕有其匹' 有些话他大概看了也会 脸红。但即使这样的书上也不得不承认:
  越国的官制颇为简单,远不及邻近的吴、楚两国复杂,更不如 中原各诸侯国那样系统、完整。
  五官僚制度的基础
  it灭吴之后,越国疆土东到大海,西到江、淮中游的某些地区,
  5^ 北与齐、鲁交界,南则一直到福建、江西的北部。这样的领土面积, > 要超过齐、秦等大国,在当时仅次于楚国而排名第二。
  要统治这么广袤的国土,国家机构太简单原始了肯定不成。
  当时,有两种国家模式可以选择:一种是走传统国家的路线, 钱 强调宗法,把亲戚封建出去,从而对地方进行松散的控制;一种是 ^ 任命官僚,使各地方成为朝廷直接控制的郡县。
  从现存的史料里,看不出越国有宗法传统;而当时天下的形势, 也证明了封建制度在富国强兵的较量中,并不具有竞争力。越国当 然犯不着继承这样一种正在被其他国家抛弃的模式。
  那么,着手打造越国自己的官僚体系,可不可以?
  ①会稽刻石云:“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抶,男女絜诚.夫为 寄稱(寄?是配种的公猪,用来比喻睡了别人老婆的男人),杀之无罪,男来义程.妻为进嫁,子 不得母,咸化廉淸。大治灌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
  ?勾践是身上堆满了传说,以致难以辨明本来面目的人物。我老实承认,“够贱”是对文学 人物勾践的评价。《吴越春秋》里著名的细节:夫塞生病,勾践于是主动尝了吴王的屎尿,然后根 据屎尿的气味,预祝夫差一定会痊愈。忍辱负重据说是美德,但无论如何,为了骧取对手的信任 能这么作贱自己.实在是过了?当然,我也承认这是我这样的匹夫庸人的见识,英雄人物, 不是我所能理解的。
  78 6^5-
  歧皂笑也说战国
  也难。
  官僚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办事(不管这些法律和法规体现的是 谁的意志),而这些法律、法规,又必须以书面的形式固定下来。这 是官僚制度的基础。?
  这就要求,该国应该有足够多的人不是文盲。
  这条今天听起来轻而易举,简直不成其为障碍。但是实际上, 对社会发展程度的要求已经相当之高,一千年多年后的欧洲中世纪 社会,对这个高度就绝对只能仰视;中原的诸侯国,也是发展积累 了几百年,才达到了这一步。
  诸夏秉承西周传统,则有所谓庠序之教;春秋以来,又有民办 的乡校遍地开花。如此政府和社会互动,才产生了一个足够庞大的 士人阶层。商鞍变法后的秦国,当然严格禁止创造性思维,但讲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识文断字的基础教育,抓得还是很成功的。 云梦睡虎地挖到的一个秦国墓,墓主人叫喜,他的棺材里装满了写 着法律条文的竹简,可见其文化水平(“能写能算他的文化好”意义 上的文化)相当可观。此人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官吏,这样的人 在秦国肯定车载斗量滔滔皆是。正是因为有无数像喜这样的公务人 员,秦政府才能维持高效运转。
  对越国来说,这样的识字率恐怕就属于过高的要求了。髙端的 人才(像文种、范蠡这种〉可以靠引进,但基层的办事人员本国都 出产不了,政府就不免难以为继。
  然后,君主对各地官员要进行考核;即要建立一套“上计制 度”,那就需要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国君要给官员发薪水,具体发多 少,也得有个准谱。这就要求很多计量单位,都要统一。
  商狭变法,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出台了 “平斗桶(斛)权衡丈尺” 的配套政策,也就是通常说的统一度量衡。诸如此类的技术环节,
  ①马克斯?韦伯的观点:“近代官署的管理,是以书面文书(‘文件’)为基础的> 这些文书 以其原始的形式保存下来/这样躭有了一批秘书和各种各样的文书?忙碌于‘公共,办事场所中 的官员们,再加上各类物质手段和文件,就构成了一个‘官署,。”转引自阎步克《乐官与史官: 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三联书店,2001年,第34页。
  第五章战国无八雄——越国兴衰
  79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越国是否有能力完成,恐怕也得存疑。
  .所以不管是封建制还是官僚科层制,这两条路,越国实际上都 走不了。因此有些地方虽然明知这是战略要地,越国也只能眼睁睁 看着它们相继失控。楚军一到,也就只好放弃。
  秦国强大,体现了冷兵器时代,野蛮落后往往是个优势;越国 骤衰,则表明光靠野蛮落后,只能战场上横行一时,毕竟还是不 够的。
  某种意义上说,也许越国确实没直接送地给楚国,但越国灭了 吴国,本身已经是给楚国送上了一份厚礼。吴国能令楚国疲于奔命, 但整个战国时代,越对楚基本没有形成太大的威胁。
  歧
  A
  说
  80
  歧泉哭篡说战国
  第六章连横与楚国的噩梦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屈原《招魂》①
  韩非子说,一帮子弱国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强国,这叫合纵;弱 国追随强国对付其他弱国,这叫连横。
  韩非子是战国末年的人,当时显然是秦国最强。那么换句话说, 就是六国联合抗秦,这叫合纵;而不管哪国跟秦国联合,都叫连横。
  这是战国后期的事实,但实际上合纵连横的内涵,要更宽泛 一些。
  简单说,就是南北为纵,东西为横。南北合作,都是合纵;东 西联合,都是连横。
  一《史记》中的张仪和楚怀王
  张仪这个名字,几乎和连横战略密木可分。而张仪欺骗楚怀王
  的故事,尤其著名。先照着《史记》的《楚世家》和《张仪列传》 讲遍。
  张仪早年在楚国游说。一次参加楚国相国?的酒会,忽然,相国
  ①<招魂》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作者是屈原还是宋玉有争议。现在一般认为,还是 屈原所作的可能性大些,作品的主理应该是楚怀王客死秦国,屈原为他招魂。
  ②楚国的官制没有相国,应该是指楚国的令尹?
  第六章连横与楚国的蹯梦
  81
  Qi tu ku fan shuo than guo
  的玉璧丢了。于是有人说:“张仪这人第一没钱,第二没品,小偷一 定就是他!”虽然没抓到罪证,但在大家都习惯有罪推定的气氛里, 张仪也没地儿说理去,结果还是被暴打了一顿。
  回家后,张仪老婆说,你别读书游说啦,不然至于丢这人嘛! 张仪倒是很有幽默感,说:
  “视吾舌尚在不?”
  I
  “你看看我舌头还在么?”他媳妇儿也给他逗乐了,说在啊。张 仪说:“足矣!”
  后来张仪在秦国混开了,在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以 ^ 秦国相国的身份出使楚国。《史记》里没提张仪对当年拷打羞辱他的 . 那位楚相有什么报复(一般说来,太史公比较热爱这路题材),如果 ' 不是没写而是真没有,那张仪为人,还是挺大度的。
  %当然,也可以认为张仪所谋者大,他要报复的,是整个楚国。
  篡 张仪见到楚怀王,劝楚国跟齐国绝交,然后跟秦国通婚,结为兄弟 H 之国。如果楚国答应,“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一听,觉得太赚了,楚国的群臣,也来跟怀王道喜。于
  . 是楚国就断绝了和齐国的外交关系。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酒后出了车祸,三个月没有上朝,交割商 於之地的事情,当然也就没了下文。楚怀王一想,看来是我跟齐国 绝交还没绝彻底,秦国不满意。于是辦了个勇士,到齐国去,破口 大骂齐王。于是齐王火了,反而跟秦国称臣建交。
  张仪一看目的已经达到,马上病愈上朝,跟到秦国来接收土地 的楚国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我个人的封地六里,您拿走。”
  楚怀王听说张仪来这种骗局,当然大怒,发兵攻秦,结果被秦 国、齐国联手,打得大败。楚军被斩首八万,丹阳、汉中之地都落 人秦国之手。楚怀王不甘心,又增兵攻秦,结果蓝田大战,楚又大 败,只好又割了两座城,和秦签订了和平协议。
  楚怀王十八年(前311年),秦国想要楚国的黔中地区,于是又
  ^5 82 <5^5-
  歧窆災也说战国
  把武关外的土地拿出来,说我拿这地儿跟你换。怀王的答复是:“黔 中地区我给你,你的地我木要,但是得把张仪交给我。”
  对楚国开出的这个条件,秦王既动心,又觉得跟张仪有点不落 忍。但是张仪主动提出:“我去。秦国强楚国弱,再说我在楚国有内 线,我跟靳尚熟,而靳尚又把楚王的宠姬郑袖伺候得很好,他们都 得帮我说话,所以楚国一定不能把我怎么样。万一他真敢杀我,那 他就非得把黔中送给秦国了,我死也值了。”
  于是张仪再次到了楚国。楚怀王还真就没敢跟张仪动手,反而 被张仪一通忽悠,又重申了跟秦国的友好关系。等张仪走了,怀王 才后悔了,但再想派人追,已经追不上了。
  这之后,张仪虽然死了,但楚国仍然被秦玩弄在股掌之间。楚 怀王做了典型的墙头草,怀王二十年(前309年),和秦断交,与齐 国结盟;二十四年(前305年),又“倍(同“背”,背弃)齐而合 秦”;二十七年(前302年),秦楚关系破裂,然后楚国被秦国连续 胖揍了三年丨三十年,秦昭王写了封信给怀王,说咱们在武关见个 面,两国和好。怀王答应了,结果到了武关就给秦国抓起来做了 人质。
  秦昭王再次提出要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而且要先拿到地,然 后才放人。这下楚怀王不干了,于是就被一直扣押着,三年后就死 在了秦国。
  听完这个故事,能令今天的人感到震惊的,大概不会是张仪和 秦国的狡猾和无耻,而是楚怀王的脑残。而更脑残的,似乎是楚国 人民,摊上这么一位糊涂王,不但不愤恨,反而听说他死了,“皆怜 之,如悲亲戚”,一直到楚国灭亡,楚国人最怀念的都是他。秦末天 下大乱的时候,项梁、项羽叔侄想立个楚王之后作为号召,于是找 了个放羊娃,也称他为楚怀王。显然,是觉得这个名字最能刺激楚 国人的泪点和心气。
  当然,轻易判定别人脑残,这是不对的。
  第六章连横与楚国的II梦
  83
  二秦楚两国的老交情
  回首春秋的历史,秦国和楚国的关系是不错的。
  秦和楚,一个西戎~个南蛮,都被中原诸夏鄙视为野蛮人,同 是天涯沦落人,彼此间有点亲近感,是很自然的事B
  那时楚国强大,与晋国争霸中原,当然希望秦国能在晋国背后 制造一些麻烦。于是楚对秦国的扶植,颇为用心。而晋国若想与楚 国决战,首先要做的事,也就是先去和秦国搞好关系,或者干脆把 秦国打老实了。晋楚三大战争,晋国获胜的两次:一次是城濮之战, 当时秦穆公和晋文公关系很和谐丨一次是鄢陵之战,在大战前两年, 晋发布了一通非常有名的与秦国的绝交书,然后麻隧一战,大破 秦军。
  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牵头召开弭兵 会议,晋、楚两国代表有这样的对话:
  子木谓向戌:“请晋、楚之从交相见也庚午,向戌复于赵孟。 赵孟曰:“晋、楚、齐、秦,匹也。晋之不能于齐,犹楚之不能于秦 也。楚君若能使秦君辱于敝邑,寡君敢不固请于齐?”
  楚国的令尹子木提出这样的建议:追随晋国的国家,也来朝见 楚国;当然,追随楚国的,也得朝见晋国。晋国方面的答复是?. “晋、楚、齐、秦四大国,都是平等的。晋国不能让齐国来朝见楚 国,就好像楚国不能让秦国来朝见楚国。楚君如果能让秦国国君到 晋国来,那么我们国君一定也会坚决请求齐君到楚国去7
  从对话中可以很明显看出,秦国跟楚国是一边儿的,正如齐国 跟晋国是一边儿的。
  春秋时代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各国谈谈打打,变化无常。但唯 独秦楚两大国间,没有值得一提的战争。在某些险要关头,秦对楚 还有很大的恩情。
  84
  歧途■笑说战国
  最典型的就是吴国攻入郢都的那一次。
  楚平王为太子从秦国娶媳妇——可见张仪跟楚怀王说,“使秦女 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这不是灵机一动提出的建议, 而是秦楚之间,本有这个传统结果一看儿媳妇长得好,自己娶 了,后来更逼得太子流亡到国外。这一来,当然也就令太子一党' 都成了反楚的势力。
  到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在楚国原太子党的帮助下,吴 军终于攻人楚国的郢都。楚昭王开始流亡,而逃出都城的那一刻, 他首先能想到的救星,就是秦国。
  秦国也没有辜负他的期待,秦哀公吩咐乐队演奏《秦风?无 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所 谓“同袍”、“同泽”云云,等于是说咱们秦楚两国是穿一条裤子的 交情,你的仇人就是我的仇人,于是发兵车五百乘救楚。
  当时秦楚接境的区域,并不广阔,秦军的行军路线,也基本别 无选择:先取道蓝田县出关中,由霸水河谷转到丹水河谷,沿丹水 向东南前进,出武关进人商於地区,然后就地势开阔起来,可以通 往楚国的四境了。
  最终秦楚联军击败了吴军,楚国得以复国。这一次,要说这条
  ①不光是著名的伍子胥■单单是太子他妈的娘家人,能量就很大,他们给吴国作内应,直 接导致了楚国的居巢.钟离失守*后来伍子脊在吴国的死对头伯嚭,曾与伍子胥同病相怜?他也
  是楚国流亡过去的太子党,把楚平王掘墓鞭尸,是俩人的合作项目?
  第六章连横与楚国的■梦
  -5^ 85
  Qi tu ku fan shuo zhan guo
  路成了楚国复国的生命线,那是当之无愧。.
  当时谁也不会想到,不到二百年后,还是这条道路,就成了楚 国人的伤心地。
  三楚怀王十一年
  《楚世家》里写到,楚怀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发生了一件 大事:
  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后作纵)长。至函谷关,秦出 1 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
  ^照这么看,似乎秦兵的强横无敌,已经达到了破坏平衡的地步。
  笟 六国加起来,都不是秦国的个儿。
  %但这显然不大合情理。——如果真是这样,秦早就统一了,用
  ^ 不着等到一百年后秦始皇出马了。
  :要知道,六国的史书,大部分都给秦始皇烧了。司马迁的《史
  ^ 记》,基本就是以秦国的官方史为基础写出来的。秦国人夸张胜利, 成 讳言失败,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事。也不难找到证据证明,秦国人隐 因 瞒了一些事实^
  这一次各国合纵攻秦,中间当然也有很多曲折。单看《史记》, 就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六国年表》和《燕世家》都说不是六国 攻秦而是五国攻秦,没把齐国算在内。而《秦本纪》也说是五国攻 秦,但是有齐国,却反而把盟主楚国给漏了。
  所以还是得到零碎的史料当中,寻找蛛丝马迹。
  这次行动的策划人,有人说是苏秦,有人说是李兑,有人说是
  ?①比如说,《史记》记录了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秦攻取了魏的少梁;也记录了泰 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嫌献少梁等地给秦。則是这两件亊之间,必然还有个魏收复少梁的 事,但这一点,史书上就不写了.
  86
  歧窆災也说战国
  公孙衍。不管到底是谁,有一点不妨注意:苏秦是洛阳人(韩的势 力范围),李兑是赵国人,公孙衍是魏国人,正好来自三晋。
  这也算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三晋对这事比较热心。
  魏国和秦国紧邻。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骤然崛起,魏国连续受 到打击,疆界不断向东收缩。到这时,它已经难以独力和秦对抗, 而韩、赵救魏,也连连被秦国所击败。所以三晋此时危机感很强, 他们要扭转劣势,就必须设法令齐、楚两大国介人。
  尤其要拉下水的,就是楚国_。因为齐国太远,秦很难有兴致越 过韩魏去攻打齐国,而楚国也与秦接境,一旦秦楚间爆发战争,三 晋的压力,就可以大为减轻。可能也正是出于这个目的,三晋才愿 意尊楚国为纵长。
  秦国这些年来对三的压迫,当然也不能不令楚感到警觉,所 以他愿意出场来领导同盟(领袖各国的头衔,当然也很能满足虚荣 心)。但实际上,楚国并没有完全进入状态。
  前面已经说了,几百年来秦楚的关系一向不错,而楚国和晋国 都视对方为头号大敌,现在晋国虽然被韩赵魏瓜分,但历史遗留问 题不会就此解决,何况新问题也不少。楚国对魏国就不会有好印象, 你强大的时候,抢了我不少地,包括你的首都大梁,本来还是我的 地盘呐!
  虽然利益永存,敌我无常,但角色转换,毕竟需要一点时间。 更重要的是,楚陶醉在自己的大国心态里,这时对秦国也只是有些 警觉而已,不大可能把它当成致命威胁,因此攻秦的积极性,不免
  大受影响。
  《战国策?楚策三》里写到,这一仗之后,魏国对楚国怨气很 大。原因是,作为先锋部队,魏军损失过半,而楚国却不加救援; 然后魏国想跟秦国请和,楚国又不允许。则是这次军事行动,楚国 有作壁上观的嫌疑,也就难怪《秦本纪》里不提楚国了^
  而《六国表》不提齐国,也很好理解。齐比楚更加感受不到秦 的威胁,对联合攻秦不会很热心,相反,趁乱捞一票的心理,倒很 可能是有的。
  第六章连横与楚闽的饉梦
  ^3 87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事实上,联合攻秦的下一年(公元前317年),齐国的表现就很 值得玩味。一年后秦国发动反击,破韩赵联军,斩首八万级,这是 意料中事。但同时,齐国也在观泽地区与赵魏联军打了一仗,并取 得了胜利。
  所以,楚怀王十一年的合纵攻秦失败,并不足以证明秦国已经 强到逆天,失败给齐楚两国带来的直接损失,也相当微小(齐国应 该还有所获益)。这事最大的影响是心理上的:三晋对齐楚两国失去 了信任。所以以后一旦秦国伸出和平的橄榄枝,他们会立刻笑脸相 迎,同时他们也会更加热切地期望,把战火引向楚国。
  四楚怀王十六、十七年
  歧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也就是张仪拿商於地区忽悠楚
  复 怀王的那一年。
  ^关于这一年的国际形势,首先要说到的是之前几年秦领土的
  . 扩张。
  ^三年前(前316年〉,秦将司马错为秦取得了蜀地。这意味着,
  说 秦楚之间的交通,不再仅局限于武关通道一线,在楚国的西碰,两 钱 国有了广袤的土地彼此相连。
  ,U上一年(前314年),秦又攻陷了魏国的曲沃,则是在函谷关之
  外,秦楚间又多了一块相邻的领土。以曲沃为根据地,秦的兵锋, 很容易直指楚的方城。而“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是楚国人的 骄傲,方城地区自来是楚国北部国防的重点。
  88
  歧泉笑毛说战国
  韩魏连续失败之后,合纵策略最有力的主张者公孙衍《已经说不 响嘴了,很可能就在这一年前后,韩魏两国都倒向了秦国。
  秦、韩、魏三国既然连横,也就对楚构成了一个新月状的包围 圈。所以这个时候,楚怀王就不比五年前那样淡定,他立刻作出了 反应。
  楚的策略是,一边与齐结为联盟,一边任命三位大夫指挥九路 大军,同时向曲沃和武关外的商於地区发起进攻。作为呼应,另一 路楚军和齐军则同时攻魏,——此时韩、魏既已与秦有了连横协议, 则它们被攻击,秦有救援的义务。若秦不救援,则他们就可能转而 加人反秦联盟。
  秦对曲沃的占领还不稳固,因此曲沃很快被攻克。21而商於地
  ①’一般说合纵.当然是以苏秦为代表人物的.但苏秦这人,可疑的地方很多。据《战《 策》,泰孝公时代(前361年~前338年),苏藥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直到长平之战(前260 年)后,还可以看见苏秦在列国间为合纵奔走的身彩.照这样,苏秦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时间, 至少长达八十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