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歧途哭返说战国

刘勃 (战国)
  歧途哭返说战国
  第一章从三家分晋说起
  -司马迁遇到麻烦
  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中国。到了三 十四年,一次朝会上,一个齐国来的儒生叫淳于越的,引用老规矩, 批评新政策,说话让秦始皇不爱听了。于是,丞相李斯趁机提了一
  个建议: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就是说,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的著作统统 都该烧掉。这个建议秦始皇采纳了,接下来,就是著名的焚书事件。 上述这些书虽然同样是打击对象,但损失是不一样的。
  —部书,已经在书店里上架卖了,这时要禁掉,多半是禁不干 净的。没准,禁甚至还有促销的功能。“雪夜闭门读禁书”,对很多 人来说是有特别的快感的。可能有人本来都没想看这个书,一听说 被禁了,嗯,找来看一看。
  但是,如果书还在印刷厂呢,这时候要禁,那就统统变回纸浆, 什么痕迹都没有了。
  儒家经典,社会上流行已久。你要禁,儒生们就把书藏起来;
  第一章从三家分晋说起
  Qj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或者藏不住,咬咬牙,我还能发狠把书背下来。等到哪天不禁了, 我再默写出来。
  所以经秦火这么一烧,儒家经典的版本虽然因此出了大问题, 后来引发了持续几乎两千年的今古文经学之争,但流传下来的典籍, 总还是不少的。
  历史书就没这么好运气了。
  山东六国的历史书,就是各国的档案馆里有独一份,一烧,就 没了。
  剩下来的,只有秦国的历史书,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这还不光是写历史的人可能不诚实的问题。再巧妙的谎言,多 歧 少有些会露出些蛛丝马迹,可以让后来人循着它找出真相。但更糟 ^ 糕的是,秦国一直是地理很偏僻,文化很落后的国家。
  '从春秋往战国过渡的这一段,秦国在崤山以西静悄悄地待着,
  ^ 跟山东六国没什么来往。因此崤山那边的许多大事,在它的史书上 盏 却是一片空白。
  ^无意遗忘掉的东西,比有意抹煞掉的东西,往往更难钩沉复原
  我 出来。
  "所以司马迁写历史的时候,就深感史料不足,在“史记?独藏周
  @ 室,以故灭”后面,连写了两个“惜哉”,真是痛心之极。
  运用现代的历史研究的办法,结合考古发现,晚清民国以来学 者们对这段历史上的很多问题,看得是比司马迁清楚多了。但 也因此发现了更多的问题,一展开讨论,学者们就众说纷纭,看得 人头大。
  首先,一部战国史从何说起,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春秋》写到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敬王死后,是 元王即位。司马迁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开始编写六国年 表。中学教科书上把前475年当作是战国的开始,这是最原始的
  ①这个??史记”是通名,泛指历史书,所以上面也不用打书名号。
  依据。
  但是,很多人并不这么看。
  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司马光。他把眼光,投向了周威烈王 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司马光当然是有他的道理的。
  不管怎么说,春秋之后的这一百多年里,要说哪件事情最引人 瞩目的,那毫无争议。
  晋国,这个春秋时代的超级大国,不见了。
  二《通鉴》里的第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甚至更早,篡夺国君宝座的行为就很常见。叔叔抢侄 子的位子,兄弟抢哥哥的位子,这都不叫人吃惊。但和国君血缘关 系已经比较疏远的人,谋杀国君或者把国君逼得流亡国外不稀奇, 某位却几乎是没有的。他还得找个和国君血缘近的人来做国君,或 者干脆让宝座空着。
  亲人要可靠些。——所以,晋国很早就有了重用异姓大夫的传统。 相反,对跟自己一样姓姬的兄弟们,国君是最容不得的,结果就是 史书上说的,晋国“无畜群公子”,“晋无公族”。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权力交接,这些异姓大夫封地越来越大,控 制的人口和财富越来越多,也实际上把持了晋国政府。于是照例, 废黜、谋杀国君的事情发生了。
  杀掉一个国君,大夫们再立一个姓姬的;杀掉俩国君,大夫们 再立一个姓姬的……但杀了好几个国君之后,大夫们的心理就发生 了变化了:
  —我干嘛不自己来当国君啊?
  由于掌权的主要有六家大夫(所谓晋六卿),所以除了可不可以 把正统国君踢开这个问题之外,还有第二个问题,就是把正统国君 踢开后,到底谁来当国君?
  第一聿从三家分晋说起
  Qi tu ku f 'an shuo zhan guo
  六卿当中,范氏和中行氏首先被干掉,剩下智氏、赵氏、魏氏、 韩氏四家彼此虎视眈眈。接下来的权力争夺,《史记》里讲了,此外 《战国策》、《韩非子》、《吕氏春秋》里零零碎碎也讲了一些。但还是 《资治通鉴》里面,把各种材料综合整理得最淸楚。下面先照司马光 的讲法讲一遍:
  智氏的老掌门智宣子?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挑中了智瑶。当时有 反对意见说: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 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 必灭。”
  智瑶比人强的地方,有五处。一是长得帅,发质靓丽,高大威 猛》二是运动好,射箭奥运拿金牌,飙车闹市七十码;三是多才多 艺;四是能言善辩;五是性格刚猛。毛病就一个:非常的不 仁。——既然不仁,就会拿这五项长处来欺负人,那还有谁吃得消 他?因此智瑶要是真当了智氏的掌门人,智氏非完蛋不可。
  智宣子没听,到底立了智瑶^
  后来智瑶果然很嚣张,平白无故地跟韩、魏、赵三家要地盘。 韩康子和魏桓子都给了,赵氏不给,于是智瑶就带领韩、魏去攻打
  赵氏。
  赵氏的掌门人赵襄子,为人处事,处处正和智瑶相反。从小特 听老爸的话,把刻着爸爸教训的木简揣袖口里,随时诵习。现在面
  ①西周爵位,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就是说要称“子”,那先得是国君,比如楚国国君就 叫楚子。到春秋中后期,大夫们开始也称子。开始可能还有人觉得別扭,觉得这厲于?越.但很 快大家就都习惯了 “子”的这种新用法?再后来,在社会上稍有头脸的人(比如孔仲尼老师>,都 可以称子了* —个尊?的称呼,在实际运用中,总是不断贬值的.管副科长叫科长.管妓女叫小 姐,逮谁都可以叫老师,其理一也,
  歧泉笑也说战国
  对进攻,他立刻记起父亲的遗训:死守晋阳。
  当时有人建议赵襄子退守长子,因为长子城的墙坚厚;又有人 提议守邯郸,因为那鄭城的粮仓充实。赵襄子都不听,他说:“已经 让人民精疲力尽地修筑了城墙,就不能还指望他们舍生人死地为自 己守城;已经搜刮民脂民裔充实了仓库,就不能指望他们在战争中 甘愿为自己送命。”
  守晋阳确实是正确的选择。由于赵家对晋阳人民素来特厚道, 所以人民对赵家也特别忠心。智、魏、韩三家的军队把晋阳城团团 围住,又引水灌城,城墙只差三版(高二尺为一版,三版即六尺) 的地方没有被水淹没。城中锅灶都被水浸泡而倒塌,青蛙随处可见。 但人民仍然全心全意地帮助守城。
  下面这句是形势转折的关键,也抄原文:
  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 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 水可以灌平阳也。
  智瑶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做他的骖乘(陪乘者, 也叫车右)。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听到这 话,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 因为魏的都城安邑附近有汾水,韩的都城平阳附近有绛水,也许将 来有一天,智瑶也会用同样的办法来对付自己。
  当晚,韩、魏就改变了立场,二人秘密与赵氏约定了里应外合 的日期。
  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死了智氏守堤的官吏,掘开堤坝,大水反灌 智伯的军队。智伯军忙于救水,发生混乱,韩、魏两家从侧翼发动 攻击,而赵襄子从正面猛攻,大败智伯的军队。
  于是杀死智伯,智氏的族人被全部诛灭:三家平分了智氏的 土地。
  第一章从三家分晋说起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三一些疑点和可能
  对这件事的记述,《资治通鉴》应该说比《史记?赵世家》要 靠谱。
  司马迁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这两面的 素质,有时是水乳交融完美结合的,但有时并不是。开始写《赵世 家》的时候,司马迁似乎小说创作的热情忽然爆发,讲了很多精彩 但真实性很可怀疑的故事,——所以《史记》读到这里,感觉是一 下子从煮酒论史版穿越到了舞文弄墨版。而讲到赵国建立的时候, 他进而又迷上了各式各样的预言和梦幻故事,——这下更是穿越到 了莲蓬鬼话版,真真是叫人情何以堪。
  司马光就比较朴实,选择材料的时候,神神叨叨的部分一概不 要。叙述条理明晰,逻辑严密,更像是历史书的风格。但以今天的 标准看,仍然是有问题的。
  首先,当然是目的性太强,道德说教的用意太明显。故事讲完, 司马光自己概括主题思想,发了一通议论,认为才和德是两回事, 德才兼备当然是理想状态,那是“圣人”:如果德胜过才,那就是 “君子”。如果圣人和君子都找不到,那就宁可要德才全无的“愚 人”,也不要有才缺德的“小人”。
  我们很容易发现,上面那个故事,就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
  所以讲到失敗的智伯,司马光就借人物之口,大大赞许了一通 智伯的才华。然后就通过实践证明了,一旦缺德,再有才也没有用。
  所以讲到胜利的赵襄子,司马光就不提他的才能,只渲染他的 美德。尤其是写到在长子、邯郸、晋阳三城中,赵襄子单选择晋阳 死守,更是说明了民心向背决定成败的道理。至于晋阳的地理形势 更险峻而且那里是赵氏的老根据地,所以很可能城墙比长子更坚 实,粮食比邯郸更充足这一层,他就不提了。
  ①晋阳即今天的太》,显然,这个地方的战略意义,从来都不是邯郸、长子可比的。 6
  ^_歧皂哭说战国 4
  第二,这个故事戏剧性也太强。尤其是智伯、韩康子、魏桓子 三人坐一辆车察看水势那一段,“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这 个特写镜头抓得也太精准巧妙了。尽管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各种史 料里众口 一词都这么写,但还是让人不得不疑心这个信息的来源。
  第三,故事里说,这场斗争转折的关键,是因为智伯得意忘形 之下,说了水可以使人亡国的话,从而使韩、魏感到自危。但从郦 道元开始,地理学家们对水淹韩、魏的可行性,往往表示怀疑。所 谓“汾水可以灌安邑”,汾水在安邑的西北,距离八十余里,中间还 隔着一个闻喜县;所谓“绛水可以灌平阳”,绛水更远在平阳以南一 百余里外。
  此外,单读这个故事,还很可能给人一个错觉,就是智氏比赵 魏韩三家,都强大很多。
  其实四家当中,赵氏也绝对不弱。
  很长时间以来,赵氏是晋国诸卿之首,一直到赵襄子的父亲赵 简子,还常常代表晋国,处理国际事务。《史记》更直说,当时“赵 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
  相形之下,智氏不过是暴发户。智瑶这人,确实很有才,在他 的领导下,智氏对外征伐,屡屡建功(这部分内容《通鉴》没写, 要回头去看《左传》和《史记》),一时锋芒盖过了赵氏,但要说真 强过赵氏很多,恐怕不见得。
  因此,回头看这个细节,就值得玩味了: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 与,将伐我t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 乡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 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 “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 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 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
  第一拿从三家分齊说起
  7
  Ql tu ku fan shuo zhan guo
  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 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大意是:
  智伯跟韩康子要地,韩康子的谋士给出主意说,咱给,给了智 伯还得跟别人要,那时别人不给,智伯就得跟他打起来,然后咱们 的机会就来了。
  智伯又跟魏桓子要地,魏桓子的谋士出的主意也差不多。
  上面这些对话不必是事实,但可能确实反映了韩氏、魏氏的某 些心态。
  ?在此之前,郤氏、栾氏、范氏、中行氏先后被灭,其模式大体
  ^ 是实力最强的大夫,率领其余各家,锁定一家,把人给灭掉。
  计算局势,较弱的韩、魏不能不觉得,接下来就该轮到自己了。 &所以,以韩、魏的立场来说,.必须设法立刻激化智氏和赵氏的
  哭 矛盾,才可以自保。“他人不与,必乡之以兵”,这个“他人”实在 4 是有具体所指的,就是赵氏。
  ^事实是,四卿竞争的结果,对韩、魏尤其是魏氏相当有利。因
  1 为先是赵氏先在三家的联合进攻下,被打得命悬一线,然后韩、魏 战 倒戈,智氏被灭。最强的两家,一死一伤。
  之后所谓“三家分智氏之田”,魏氏分得了最重要的一份。包括 原来晋国借以建立霸业的“表里河山”之地,都成了魏的势力范围。 后来,赵魏韩当然并称三晋,但唯独魏国,最喜欢以晋自居。
  在晋国的历史上,魏氏实在算不上有多么起眼;在战国初年, 魏却是最强大的国家。这当然得益于后来魏国的一系列改革,但在 分晋过程中获益,乃是关键性的第一步。
  四司马光的议论
  要注意一条,司马光写三家分晋的过程,实际上用的是倒叙手 法。《资治通鉴》的第一句话是:
  8
  #_歧逢■笑也说战国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藉、韩虔为诸侯。
  意思是,周天子首次承认魏斯、赵籍、韩虔三位,是正式的诸 侯国的国君。
  这才是公元前403年的事,和上面讲的赵魏韩与智氏之间你死 我活的权力争夺,已经隔了五十年。也就是说,在司马光眼里,三 家分晋的事实,远不如周天子承认这个既成事实来得重要。
  司马光的理论依据是: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 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大意是,天子最重要的职责是“礼”,礼最重要的功能是“分”, 分最重要的标志是“名”。大抵,礼是一个社会的根本规范,分是社 会等级,名就是公、侯、卿、大夫之类的身份。
  礼是西周封建宗法社会的老规矩。那是一个相当森严的等级社 会,天子就是天子,诸侯就是诸侯,卿大夫就是卿大夫,每个等级 都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不能逃避,也不能僭越。
  赵、魏、韩=家大夫以诸侯自居,当然是僭越。天子作为礼的 象征和最高体现,应该对他们加以谴责和讨伐。现在天子不但不这 样做,反而对他们给予承认,这就是自己在挖“礼”的墙角。这导 致了就是有想打抱不平的人,也不能跟三家过不去了。所以,天子 承认三家的诸侯地位,是礼彻底崩坏的标志。
  照例,这种赞美等级制的观点,很容易勾起现代人反驳的欲望。 不过个人觉得,后代人在这种问题上自诩高明,其实相当无聊。也 许更应该敬佩的倒是,司马光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关键的节点。一-周天子认可三家分晋,确实是一个标志。就是事已至此,不管是乐 意还是不乐意,大家都承认,周礼的那套老规矩,确实是玩不下 去了。
  第一章从三家分晋说起
  9
  Qi tu ku fan shuo zhan guo
  不管是谁,在今后的日子里,都将面对一个全新的时代。
  类似晋国的政治地震也发生在了齐国。和晋一样,齐也是老资 格的大国。晋国牌子倒了,齐国的名字则保住了,但保住的也只是 名字。
  齐国国君不再姓姜,改姓田了。
  齐简公的时候,田常(谥为田成子)开始独揽齐国大权,他杀 了简公,——后来,齐田常和晋六卿一样,都成了乱臣贼子的代
  名词。
  公元前391年,名义上的齐国国君被田氏打发到海边去,只剩 下一座城邑,供奉祖先而已。已经有承认三家为诸侯的例子在先, 周天子当然不会再吝啬国君的称号,到前386年,田氏的齐侯也就 歧“列于周室’’ 了。
  ^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郑国夹在晋楚两大国之间,一向饱
  ^ 受欺凌,但谁也不大好意思吞并这个与天子同姓,并且曾为王室卿 ^ 士的国家。而现在,新建立的韩国却没有这样的历史负担。
  也在春秋时代,只有楚国、吴国、越国这样蛮族建立的国家,才
  说 敢僭称王号。在诸夏之间,“王”这个尊贵的称呼,仍为周天子所独 成 享。但公元前334年,魏国和齐国两国国君,诸侯的位子还没有坐 热,却在徐州搞了一次见面会。大会上,魏国说,你齐国太棒了, 齐国国君应该称王。齐国说,还是你魏国强,我齐国应该尊你魏国 称王。大家彼此谦让一番,最后都看起来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对方的 好意——这就是所谓“魏齐会徐州相王”。
  然后,其余各国也都纷纷跟进称王,到后来连宋国、中山国这 样的小国,也一样以王自居。王号从此彻底贬值,以致后来秦始皇 统一天下之后,觉得再称王实在太不过瘾了,无论如何也得发明一 个新的称呼。
  10
  歧皮哭说战国
  第二章士人、官僚、外国人
  —谁来取代贵族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诸如此类的情况,使得其余国家的国 君们不免兔死狐悲,人人自危,而新上位的诸侯,也要从前车之鉴 里吸取教训,以免被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春秋时代那么多兄弟、叔侄争位的事,证明亲戚靠不住;而眼 前血淋淋的事实则表明,外人理所当然地更加靠不住。
  所以后来韩非子痛心疾首地说:“当君主的,最大的祸患就是相 信别人。相信谁,就得吃谁的亏。” ?
  看来,唯一靠得住的,也就是权力本身了。
  但是国家已经这么大(反正稍微像样的诸侯国,都比希腊的城 邦大多了),国君不可能一个人事无巨细全部处理,他总得使用一批 人,来帮他管理国家。
  我们回顾一下春秋封建时代的国家是怎么管理的:
  天子把天下分割成若干块,王畿之外就分封给诸侯,诸侯国里 的事,天子一般不好过问。——诸侯们想到这里,都暗自庆幸,得 亏当初是这么安排的,所以现在我们都可以不用怎么甩周天子了。
  诸侯再把国分割成若干块,分封给大夫,大夫统治的地方,就
  ①《韩非子?备内h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則制于人
  第二章 士人、官僚、外国人
  11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叫做“家”。大夫家里的事,诸侯也一般不好过问。——诸侯们想到 这里,就觉得腿肚子直打顏,脊梁骨里往上抽冷气。太危险了!大 夫的家一发展,国君的宝座就打晃。
  看来,拥有自己的土地、人口、军队的大夫们,总归是靠不住 的。从国君的角度考虑,要把权力垄断在自己手里,最好是培养、 提拔这样一批人:他能帮我治理国家,但是他没地,没人,没枪, 也许有钱,——不过我随时可以叫他没钱。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要找到这种人,对国君们来说并不是 难题。
  众所周知,春秋末期,鲁国有个叫孔仲尼的老师,打出“有教 无类”的宣传标语,面向全社会广泛招生,他的学生大多出身不髙, 歧 他教给他们的,却是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责族技能。?
  结果是,孔老师那里毕业的高材生,很多虽然是泥腿子穷光蛋, ^ 但是贵族们的事,他们都懂,甚至干起来,可能比责族还精通。
  ^孔老师当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时社会上他的同行一定还有
  也 好些,只是不如孔老师出名而已。这些民办院校的师生是在国际间 说 流动奔波,焦虑求职的蚁族。
  战这也就给国君们提供了取代贵族的人才库。
  f当然,这批人心里也会期待像老派贵族们一样获得封地,但从
  小一箪食一瓢饮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眼界能有 多大?所以一般多发点粮食(当时工资是“谷”)也就打发了。—— 这些只要工资不要封地(或只要很少的封地)就能满足的公务员, 在国君们眼里,真是绝佳的廉价劳动力。
  所以,他们和国君一拍即合。这批人的社会身份,叫“士”;而 他们扮演的政治角色,用今天仍然髙频使用的一个词说,叫“官 僚”。
  ①所谓“国之太事,在祀与戌”,所以最重要的治国技能,也就是慊得祭祀和打仗。祭祀要 相应的仪式(礼〉和音乐(乐)来配合,打仗要会射镛(射)和驾车(梅),而不论是祭祀还是打 仗,都*要能读能写相关的文件(书),并且箅淸相关账目(数>。因此很显然’礼、乐、射' 御、 书、数都是贵族处理国家事务时,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12
  二 士?
  “士”是个老名词,按照西周的旧制度,他是贵族中最低的一 级,再往下,就是庶人了。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士,取决于你的血统。你爸爸是大夫,但你 妈只是他的小老婆,那你就是士;或者你爸就是士,你又是他的嫡 长子,那么将来你也可以继承他的地位。
  士有些特权,只有士,才有资格进政府当公务员。但是你的行 政级别是限死了的,干得再好,指望变成大夫,那是不可能的。
  春秋以来的长期动乱,对本来就是士的人有坏影响,因为当公 务员的特权保不住了。
  有的大夫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家族破落,但破得不彻底。比如 《左传?昭公三年》里写到,有一回晋国大夫叔向和齐国大夫晏婴 (这二位都是《左传》中的正面典型)俩人聊天,感叹时局,叔 向说:
  “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 列无长。庶民罢敝,而官室滋侈。道殖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 命,如逃寇仇。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
  栾、郤、胥、原等晋国的八大家族,本来都是大夫身份,现在 却在做“皂隶”。据古代学者的注释说,这个皂隶的意思并非奴隶, 而是指“贱官”,也就是低级公务员。这些工作,本来当然都是由士 来做的。就是说,一些本来掌握重要权力的高级贵族,现在加人士 的行列,来抢饭碗了。
  因此,士和大夫之间的界限,往往已经并不明显,所以社会出 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士大夫”或者“大夫士”。
  ①本节主要据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中的《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一箱中的相关 内容改写,
  13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另一方面,庶人里的优秀分子,又在民办学校(乡校)里受了 教育,也可以得到提拔的机会。社会上有这样的观点:
  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故以耕则多粟,以
  仕则多贤。(《管子?小匡》)
  农民家的孩子,朴实乡气,但是肚子里弯弯绕也少。他们当中 才能突出能够当士的,比较靠得住。种地,他收获多;当官,他表 现好。
  早先,庶人也不是绝对没有机会当官,但总是极少数。到春秋 战国之际就越来越多,有的地方,据说有一半人都在读书准备考公 ^ 务员这样,他们等于是也加入了士的行列9泛泛说来,士和庶人 ^ 已经难说有多少区别,因此,社会上又有另一些新名词流行开来:
  ^《邾公华钟》:台(通以)乐大夫,台宴士庶子。
  4《国语?鲁语》: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韦昭注:庶士,下士
  i'a也;下至庶人也。)
  成《孟子?万章》: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
  ,i4像“庶士”、“士庶子”之类,都是把士和庶人相提并论了。
  所以说,战国社会阶级间的壁垒打破,士作为大夫和庶人之间 的一个阶层,成了上下对流交汇的所在。士的人数激增,而可以想 象,各国政府里能提供的公职就那么多,于是就好像扩招后的大学 生一样,他们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只能自谋出路。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原来封顶的死限,也已经被取消了。在 新的时代里,不再是你累死累活干到死,也不过是个中级职称。一 个出身寒微的士,你可能饥寒交迫,可能身败名裂,但一时风云际 会,你也完全可能封侯拜相,取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髙位。
  ①《韩非子?外槠说上》:“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
  14
  ^歧泉災也说战国 ^
  对这样一些士来说,他完全可能大声赞美讴歌新时代:打破了 铁饭碗,捧上了金饭碗。
  三跑来跑去的吴起
  出身不是问题,努力就有机会,在这样一种时代氛围里,士阶 层的人,确乎显示出超常的朝气和活力。——这种蓬勃进取的气象, 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可以说再也不曾有过。
  战国初期的历史上,吴起肯定算特别重要的人物。我们先照着 《史记?吴起列传》讲一遍。
  吴起是卫国人,小时候家境相当不错,据说“家累万金”。但吴 起是一官迷,千方百计想当官,大概是走门路,造舆论诸如此类的 事干得太肯下本钱了,结果把家产都败光了。同乡很多人笑话吴起, 吴起挂不住,一气杀了他们三十多人,然后离家出走。出了卫国的 东郭城门,吴起跟自己老妈诀别,发誓说:我要是不能在外国混出 来,我就不回来了!
  从卫国往东走,不远就到了鲁国。于是吴起拜到曾子门下念 书.——从年代上讲,这个曾子,应该不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而是 曾参的儿子。
  结果因为学习太用功,吴起被开除了。
  吴起老妈去世,吴起不肯回去奔丧,我书还没念完啊,何况我 当初已经说了,“不为卿相,不复人卫
  这下把老师给得罪了。我们要知道,曾参这人,几乎就是孝子 的代名词。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在曾参这儿的表现就是,有一 个晚上没能回家,他就内心不安,睡不着觉。老爸气头上,一棍子 把他给打昏过去了,他醒过来之后,首先想的,是老爷子气头上打 我一下,真把我打伤了他也着急的。于是他赶紧爬起来,开始唱歌,
  表示自己没事......估计这曾参教育出来的儿子,也是这款的。所以
  一看自己的学生居然这个德性,火了,于是取消了吴起的学籍,师 生绝交。
  第二章 士人、官僚、外国人
  15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吴起就只好在鲁国晃着,但没过多久,他出头的机会来了。齐 国攻打鲁国,鲁国人知道,吴起是一将才,想用吴起,可是也有顾 虑,就是吴起老婆是齐国人,担心吴起因此跟齐国里应外合。吴起 听到这个风声之后,回家立刻就把老婆给杀了。好啦,现在我跟齐 国可一点关系也没有了,让我带兵罢。
  于是,吴起带领鲁军,把齐国杀得大败。
  我们知道,鲁国是礼仪之邦,特爱讲道德反三俗。危急关头, 有生命危险的时候咱们可以暂时忽略这个问题,但是一旦危机过去, 那个调子就又高起来了。总之,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唐僧式思维。唐 僧给强盗吊起来了: “悟空,快来救为师一救!”已经没事了: “你这 泼猴,怎么能杀人哪!”
  ^.反正,吴起过去那点衰事,鲁国人统统记起来了,就跑到国君
  . 跟前,说吴起的坏话。这下吴起在鲁国呆不下去,一想,鲁国这么 ' 一个保守的小国,本来也不是一个做事业的地方,于是吴起就到了 ^ 魏国。
  4当时魏国国君是魏文侯。魏文侯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他治国
  的思路是,一方面,用儒家思想抓意识形态;一方面,用各种政治 成 军事人才解决具体问题。我们知道,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在 古代中国,这种治国思路,不是最有效率的,但却基本可说是最有 ^ 成效的。西汉的汉宣帝有一句名言,叫“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簕 道杂之”,王道是仁义道德,霸道是苛刑峻法,两手抓,两手都要 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理是汉宣帝总结的;但搞这种实践,中国历史上,魏文侯是 第一位。在这种治国的思路下,吴起非常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第 一,带兵打仗,你肯定得用我,当今天下,这方面你找不出比我更 牛的人了;第二,吴起毕竟也在曾子门下呆过,尽管被开除了,但 是他对儒家思想,也不是一点好感没有。魏文侯礼敬的那些儒生, 像子夏,那是吴起的师叔祖;段干木,子夏的学生,那论起来,吴 起也得喊师叔……反正诸如此类,沟通也还是比较容易的。
  说到吴起在魏国建立的功业,他自己最得意的是三条:第一, 16
  ^__歧4哭也说战国 ^
  是“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第二,是“治百官,亲万 民,实府库”;第三,是“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
  拿今天的观点看,三条其实两条。第一、第三说的都是军事成 就,魏军的战斗力,当时各国第一,尤其是军队向西推进,夺了秦 国五座城,打得秦国只能处于防守态势;第二条,说的是政治、经 济方面,在这方面吴起具体干了哪些事情,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 肯定,就是吴起不是当时魏国国君之下的一把手,他在这方面要搞 什么改革和措施,会受到很多限制,而且非常容易得罪人。
  魏文侯去世,魏武侯即位,魏武侯的女婿,叫公叔,当时是魏 的相国,特别讨厌吴起。
  结果这位公叔使了一损招。他先找魏武侯:“国君,吴起这人, 野心很大,而咱们魏国,不是很大。所以我觉得吴起他可能不定心, 想跳槽。”
  魏武侯说:“那怎么办?”
  “要不这样,您不是还有公主么?改天您跟吴起提亲,他要是愿 意在魏国长期干,您提亲,那没说的,肯定答应。他要是不答应呢? 那就是他已经有别的想法了。”
  魏武侯答应了,于是公叔又去找吴起,今晚到我家吃饭。这也 没什么好拒绝的,于是吴起就上公叔家了。
  公叔早就跟A己老婆打好招呼了: “等会吴起来了,你一定要表
  现得像一个泼妇,越泼越不嫌泼,什么无礼的要求,一股脑跟我提.
  公主用餐时要随侍一旁,舀汤盛饭
  公主化妆时要快乐等候,衷心赞美
  公主洗澡时要量好水温,抓痒擦背
  公主睡觉时要炎夏扇风,寒冬暖被
  公主失眠时要彻夜陪伴,帮忙数羊
  公主散步时要下雨撑伞,炙夏遮阳
  公主打牌时要宵夜点心,随传随到
  公主生病时要亲侍汤药,废寝忘食
  17
  第二章 士人、官僚,外国人
  Qi tu ku fan shuo zhan guo
  公主逛街时要不辞辛劳,提携重物 公主无聊时要搏命演出,彩衣娱亲 公主说话时要凝神静听,勤作笔记 公主训诫时要两手贴紧,立正站好 公主打我时要任其蹂躏,谢主龙恩 公主犯错时要引咎自责,自揽黑锅 公主生气时要跪地求饶,恳求开恩 公主临幸时要予取予求,持之以恒 公主不要时要泪往肚流,自行解决
  ^吴起一看,啊,公主都是这样的哈!改天魏武侯跟吴起提亲:
  “我闺女,嫁给你,你是乐意啊,还是乐意啊?”
  C吴起当即吓得喊着雅蔑蝶跑掉了。?
  ^这下魏国又呆不下去了,于是吴起就又到了楚国。
  4于是搞改革,把楚国变得更强大,打败魏国和韩国,向南吞并
  ^ 了好多土地,然后又把楚国的贵族给得罪光了。一一在当时,要改 革,贵族你没法不得罪。因为改革的主题,都是扩张君权,而君 权要扩张,对外是扯伐兼并,对内就是打击责族。吴起的办法是,
  ①网上的段子,可惜已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找不到作者了
  ②这亊疑点很多。
  首先,太八卦了.读历史碰到故事性太强的.本身就得加点小心?
  其次,公叔跟规武侯说:??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这话根本就不 通.魏武侯的时候,秦国根本就不强,给魏国压者打,你看看几?+;年后秦孝公招贤时所说的话, 那种痛心疾首,这点是非常明a的。当时天下的局势,恐怕就难有比魏国更强的闰家?所以, 这个故事,很可能是战国后期,秦国已经很强大的时候,有人给编出来的。
  第三,魏武侯要把女儿嫁给吴起,也真是够不把女儿当回亊的,吴起可是有杀老婆的前科 的,所以杀妻求将和拒尚公主这两事件,很可能同假.但是很难同真■
  最后,这位《相公叔,到底是什么来头,本身也是个疑点。后来,魏国的相国,有个叫公叔 痤(音锉)的,但公叔与公叔痤似乎并不是一个人。公叔痤人品很不铕,比如魏惠王武侯的 儿子)的时候?公叔痤打了胜仗,拽惠王要赏他,公叔痤就说:“不该赏我,这不是我的功劳,这 是吴起当年,练兵练得好!”你看这样一个人,也不像是一个会用损招陷害吴起的样子?
  这里我们还照着史记》讲,但其实能够碗定的亊实仅仅是.吴起《嫌国的当权*关系搞不 好,所以不得不离开.
  18
  歧途■哭也说战国
  我不是刚在南方开辟了好多土地嘛,那地儿地广人稀,要增加人 口,怎么增?贵族们都给我搬家搬那儿去。而原来属于贵族的繁 华地区怎么办?直接收归国有,——所谓收归国有,就是归国君 所有。
  所以楚国贵族恨吴起,都恨得牙根痒痒。现在,咱们大王宠信 你,拿你没办法。等咱们大王一死,看我们拿你怎么办!
  如这些责族所愿,任用吴起的楚悼王,很快就死了。于是楚国 的贵族们,纷纷拿起武器,围攻吴起。吴起一看这次跑不掉了,干 脆跑到楚悼王的灵柩旁,就往尸体上一趴。当时贵族们已经杀红了 眼,仍不住手,结果是把吴起乱刃分尸。
  但你要知道,吴起趴在楚王的尸体上,他不是为了活命,而是 为了报仇。我趴在大王的尸体上,你对我又是放箭,又是劈砍,你 伤着的肯定不光是我啊。那损毁先王遗体,得是什么罪名?
  所以新楚王即位之后,当然大怒,杀吴起谁干的?统统抓起来 杀掉。就为这事,楚国的宗室大臣,族灭的,有七十多家。
  四爱国是件有个性的事
  故事讲完。吴起这样的人,你喜欢不喜欢另说,但你总得承认, 这是一厉害人物。然后我要问的是:吴起先后曾给好几个国家效力, 尤其是魏国和楚国,吴起更为之付出许多心血。那么,吴起是爱这 两个国家么?
  恐怕说不上。
  有人认为吴起是爱楚国的,《史记?蔡泽列传》里,记录范雎的 i§说:
  “吴起之事悼王也,使私不得害公,谗不得蔽忠,言不取苟合, 行不取苟容,不为危易行,行义不辟难,然为霸主强国,不辞 祸凶。”
  第二章 士人、官僚、外国人
  19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这是范雎分析吴起的动机,认为吴起为了让楚国强大,死了咱 也认了。但这分析未见得靠谱,何况《史记》也明说了,当时范雎 只是“谬曰”,就是有意跟人说瞎话。
  也似乎有细节表明,吴起是爱魏国的,《吕氏春秋?观表》里 说,吴起被人陷害,不得不离开自己苦心经营的西河地区,于是走 到黄河边,眼泪哗哗的。
  旁边人就问了: “以您的志向来说,抛弃天下,好像扔掉一只破 鞋,干嘛为西河哭成这样啊?”
  吴起说:“要是国君信任我,让我可以施展出全部才华,我一定 可以灭掉秦国。以西河为根据地,魏国可以称王于天下。但现在国 君听信谗言不了解我,西河地区只怕是要落人秦国之手,魏国就要 歧 日渐削弱了!”
  ^这是吴起为魏国而哭。但是我还是觉得,由这个故事,你推出
  ' 吴起恨秦国,都比推出吴起爱魏国,要靠谱一点。
  ^因为如果是爱魏国,那就应该是,当初你魏国任用我,那我就
  4 全心全意为它奉献。现在魏国不用我了,那我就默默地为你祷告和 n 伤心。绝对没有说一拍屁股,就又跑到楚国去的。而且吴起在楚国 成 用兵,曾经“却三晋”,赵国在北边和楚国不挨着,那不就是打韩国 , 和魏国嘛!
  ,IJ吴起的态度就是十足个人主义:我吴起不是一般人,我不能就
  这么默畎无闻地过一辈子,我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至于这事业 是在哪里做的,不重要!看着西河掉眼泪,不是哭魏国,是为自己 这么些年的苦心经营毁于一旦而哭。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吴起这满腹治国的才华,可一点没有用在 他的祖国卫国。
  当时难道就没有愤青吗?吴起的这种卖国主义行为,怎么就没 人指责?
  对吴起为人的指责,当然从来都是有很多的。但都是说他残忍 刻薄,偏偏就是不爱国这一款,大家好像都忘了。
  20
  歧皂笑毛说战国
  这不奇怪,当时国家观念还不够发达,春秋战国时代一般的士 人,脑子里还真是很少会有爱国这根弦。
  战国后期,楚国有一位,是被当作爱国者的典型的,就是屈原。 但是屈原他不是士,人是楚国的大贵族。
  屈原在楚国,年纪轻轻,就做到左徒。左徒是什么官不很清楚, 但史书上可以找到由左徒直升为令尹的例子,可见地位绝对不低。 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能做这么大官?你不至于以为是就因为他诗写得 好吧?人确实出身好。后来屈原又做三闾大夫,“三闾之职,箄王族 三姓,曰:、昭、屈、景”,能主管“王族”的事,可见屈原不光是 楚的宗室,而且是比较亲贵的宗室。
  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公子,齐之孟尝君田文,赵之平原君赵胜, 魏之信陵君无忌,楚之春申君黄歇,都是大贵族。这四位当中,除 了孟尝君人性差点,其余三位,大致也都算是爱国的。
  但出身平平的士们,一般就不爱了。
  李斯在那篇很有名的《谏逐客书》里,跟秦始皇说,你不能把 我们这些外国人都赶走,你秦国能够强大起来,外国人是有功的, 然后咣咣咣举了好多例证。这么些人都在为秦国效力,那反过来说, 就是他们都为灭掉自己的祖国出了力。
  像范雎,魏国人,在魏国时他被怀疑和齐国勾结,结果被丢进 了厕所里,差点给尿淹死。死里逃生逃到秦国之后,给秦王出一主 意,叫远交近攻。谁跟秦国近啊?函谷关大门一打开,可不就正对 着韩国跟魏国嘛。
  就说李斯自己罢,跟范雎一样,李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在厕 所里。话说一天他上厕所的时候,忽然感悟了人生。李斯是楚国人, 当时在地方上做一个小官吏。他一看,厕所里的老鼠又小又瘦,看 见人啊狗的就很害怕;然后看见粮仓里的老鼠,大,肥,看见人来 了也不躲。同样都是老鼠,为什么命运是如此的不公啊?
  这是因为生活的环境不一样啊。然后李斯就问自己,那当今天 下,哪里是厕所,哪里是粮仓。包括我的祖国楚国在内,山东六国 是六个大厕所,粮仓就只有一个,就是秦国。于是他就跑秦国去了,
  第二章 士人、官僚、外国人
  21
  Qi tu ku fan shuo zhan guo
  辅佐秦始皇,把六个厕所全给拆迁了。
  那有人说了,范雎啊,李斯啊,这都属于人品不好的。那咱们 再举俩公认人品好的。孟子、荀子,这两位儒家的巨擘,都是极其 I 缺乏国家观念的。
  孟子是邹国人,但他重点游说的对象,却是魏(梁)惠王和齐 宣王。魏国、齐国强大了,能有邹国的好吗?
  I荀子一个赵国人,又是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齐国的社科院
  (稷下)做首席教授(祭酒〉,又是在楚国接受春申君的礼遇,更夸 | 张的是,还打破懦生不到秦国去的老传统叭给秦王讲怎么治国平天 w 下的道理。就在他到秦国后不久,秦赵之间打了著名的长平之 战,众所周知,那一仗的结果是荀子的四十五万赵国同胞被屠杀。
  歧拿《史记》的列传,做个简单的统计,很容易就会发现,春秋
  ^ 战国时的士,爱国的和不爱国的,差距大到根本不成比例。?
  ^用《曹刿论战》里面,曹刿乡人的话说,爱国么,“肉食者谋
  之”,那是责族的事,我们“又何间焉”?你掺和个什么劲哪?
  ^像曹刿这种出身不高还很爱国的,那给人感觉就是:“哇塞,你
  ^ 好有个性哦!”
  战
  五弃小义,雪大耻
  阁
  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士人宁可为外国效力的情况?
  回顾一下春秋时代管仲的故事:管仲打仗当逃兵,鲍叔牙为他 辩护,说人还有老母在堂,战死了就不能奉养母亲了,所以当逃兵 应该的嘛!
  你听鲍叔牙这话,当孝子,比爱国可重要。——这不是孤证, 类似的事例,古书上可以找出很多。据说,孔子特别提拔过一个为 了做孝子而当逃兵的人。这事要是真的,那鲁国人打仗逃跑时,恐
  ①孔子闽游列国,最往西,是到了晋国的边境上?因此留下一个“孔子西行不到秦”的话 头。照后世儒生的观点看,这是秦国太野蛮了,我们祖师爷都放弃你了*
  ?见附文《关于战国时代爱B者的一个简单统计》
  22 (5^4-
  歧发笑五说战国
  怕得百步笑五十步:“你怎么跑这么慢哪?明显不如我孝心澎湃嘛!” 中国本来是宗法社会,国家权力,只是家族权力的衍生物,那 么理所当然的,就是家法大于国法,孝敬高于忠诚。
  伍子胥的父亲被楚平王杀了,伍子胥为父报仇,最后是率领外 国军队攻陷了祖国的首都。像这样的行为,大家不会觉得他做得有 什么不对。伍子胥逃离楚国的时候,他和好朋友申包胥之间有一段 对话,很有意思:
  伍子胥说:“我必覆楚。”
  申包胥针锋相对:“我必存之。”,
  俩人都说到做到。后来伍子胥率领吴国的军队,打进楚国的首 都,把杀害自己父亲的楚平王掘墓鞭尸;申包胥则跑到秦国朝廷去 放声大哭,连着七天七夜,嚎哭的声音没停过,到底把秦哀公给感 动了,发兵救了楚国。
  ——可是,当初申包胥硬是没有防患于未然,直接把伍子胥抓 起来。这意思是,我是爱楚国的,但爱国并不意味我就真理在手, 可以为所欲为。不能在爱国的名义下出卖朋友,更不能因为我爱国, 就剥夺你为父报仇的权力。就是说,即使在一个爱国者眼里,伍子 胥的行为也是天賦人权。
  至于司马迁对伍子胥的评价那就更髙了:
  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后 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 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假如当初伍子胥跟自己老爸伍奢一块儿死了,和蝼蚁有什么区 别?放弃小义,洗雪大耻,这才能名垂后世。可叹啊,当伍子胥在 长江上陷人窘境,不得不沿途乞食的时候,他的心里面,又哪里有 片刻忘掉对楚王(郢是楚国都城,指代楚王)的仇恨呢!所能才能 隐忍而成就功名,不是大丈夫,谁能够做到这一步呢?
  司马迁的这种观点,作为一个汉朝人来说,政治上是很不正确
  第二章 士人、官僚、外国人
  的,但司马迁说这番话一点也不奇怪,一个是他可能是趁机发泄对 汉武帝的怨愤,一个是这种对伍子胥的称颂,实际上也是战国时传 下来的。司马迁这人,就是在理智上拥护汉王朝了,他的感情,也 仍然停留在旧社会。
  六僭主的心态
  既然当时爱国并不是一条神圣的道德准则,那么为别国效力, 道德上是没有障碍的。此外,比起留在国内,出国确实也意味着更 多更好的机遇。
  因为各国国君,往往是喜欢外国人胜过本国人的。
  外国人给国君干活,不但比本国的贵族积极,就是和本国的士 人比,恐怕也更加努力,——因为他有危机感。看《战国策》里的 一个故事。
  秦武王三年,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宜阳城的城墙方八里,城 内精锐的士兵十万人,粮食足够支持数年,韩国相国公仲,率大军 二十万,在城外保护。另外,还有楚国的大将景翠,随时可能出兵 救韩。——照这样一个局势,乍一看,秦国这次发动攻势,肯定是 徒劳无功了。
  但当时的有识之士立刻就指出来了 :宜阳一定守不住!
  秦国的将军是谁?甘茂,甘茂是楚国的下蔡人,在秦国属于高 级打工仔的性质。打宜阳打下来了,他是秦国了不起的功臣;打不 下来,那在秦国根本就混不下去了。所以甘茂一定会玩命。
  而楚国救援宜阳的那个景翠,处境就不一样。景是楚国王族三 姓之一,这位景翠更是已经“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执圭,是楚国 爵位里面最髙的一级;柱国,是楚国的最髙军事长官。像他这么一 个人,打了胜仗,也没法再升了,而一旦战败,那就是死罪。所以 他肯定宁可采用其他方式跟秦国谈判要点好处,而不会真跟秦国 决战。
  最后果然,甘茂“斩首六万,遂拔宜阳”。
  24
  歧il哭篡说战国
  更重要的是,国君们觉得外国人更加靠得住。
  我们知道,和中国的士人不爱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古希腊城 邦的公民们,往往是非常爱国的。
  因为像雅典之类的城邦,都是民主国家,城邦的利益和公民的 利益高度一致,所以公民们为国血洒疆场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在誓 死捍卫自己的利益。而和爱国情怀相对应,还产生了一种心理,就 是排外。因为这城邦是我们的呀,你一外乡人,凭什么也算你一 个呀?
  所以,公民权是很难向外乡人开放的。外国人到咱们这儿来, 咱们歧视他一下,也是很自然的。
  这在希腊基本是人同此心。然后,亚里士多德在研究政治学的 时候发现,在排外的问题上,有一种人却是例外。
  这种人就是僭主。
  在有的城邦,某个个人,独霸了政治权力,成了类似于君主的 角色。可是希腊人觉得这人血统不够高贵,不够格当君主,于是就 管这样的独裁者叫僭主。
  亚里士多德说:
  猜疑为僭主政体的特征……他知道全邦的人民谁都想推翻他, 但是只有他的那些朋友才真有推翻他的能力,所以朋友们最不宜信 任,对他们是应该特别注意的……暴君还有宁愿以外邦人为伴侣而 不愿交接本国公民的习性,他们乐意邀请外邦人,同他们聚餐并会 晤;他们感到外邦人对他们毫无敌意,而公民却抱有对抗的情绪。①
  僭主这个名词,古代中国是没有的。但晋之赵魏韩,齐之田氏, 由大夫变成诸侯,当然属于僭越;各国纷纷用王号,也是僭越。称 这些国君们为僭主,实在很合适。
  传统上,国内的大贵族,当然是君主的“朋友”,但国君现在担
  ①亚里士多徳《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版,p293?p295.
  第二章 士人、官僚、外国人
  25 CM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心的,就是大贵族们想并且有能力抢夺自己的宝座。
  为了对付这些大贵族,国君们提拔、任用士阶层的人。但其间 有一个问题:本国的士,和贵族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论血缘 关系,他跟大夫们往往比跟国君更近)。你怎么能保证,提拔了他之 后,他就真心站在自己一边,而不是反而和大夫们私通款曲?
  相反,外国来的士,就可靠多了。
  他在我国毫无根基,他的权力,都来自我的賜予,一旦失去了 我的支持,他就一无所有。所以,他怎么能不全心全意地站在我一 边?他当然是我最可信任的人。
  I国内的贵族们自然看外来户是不顺眼的,相应的,外来户打击
  起贵族来,也最不会心慈手软。我要摆脱贵族的限制和威胁,他们 歧 正是最好的工具。——吴起、商鞅都是典型。
  洪迈在《容斋随笔》里,盛赞秦国在引进外来人才方面,决心 ^ 最大,力度最强。其实这也许恰恰反映了:在列国之中,秦国的贵 K 族传统最弱而专制传统最发达。
  匕战国时代,公认两个现象特别值得关注:一个是君主权力扩张,
  ^ —个是士阶层活跃。这两个现象其实相反相成,而他们合力作用的 战 结果,当然就是各国传统的贵族,一步步被士阶层出身的官僚所 阁 取代。
  附:关于春秋战国时代爱国者的一个简单统计
  有些人物的生平事迹,争议很多,这里一律暂以《史记》的说 法为准:
  卷六十一《伯夷列传》:伯夷是商周之际的人,不在本书的讨论 范围之内。——当然,这人肯定可以算对祖国不负责任的典型。
  卷六十二晏列传》:管仲和晏婴都是齐国人,为齐国效力。 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他不为任何国家效力;韩非 子,身份是韩国的失意贵族,关于他入秦,是为了保存韩国还是为 了给自己谋出路,《史记》自己也说得很含糊,这里不深究。
  26
  歧泉哭毛说战国
  卷六十四《司马穣苴列传》:齐国人,至少间接地对田氏代齐有 所贡献。
  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孙武,齐国人,为吴国效力;孙 膜,齐国人,想为魏国效力不成,这才为齐国效力;吴起,见正文。
  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楚国人,为报杀父之仇,统率吴国军 队,杀进祖国的首都,把楚王掘墓鞭尸。
  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略。
  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商鞅,卫国人,在魏国待过一阵,最后 在秦国建立功业。
  卷六十九《苏秦列传》:洛阳人,奔走于许多国家,主要是为了 燕国谋划。
  卷七十《张仪列传》:魏国人,奔走于许多国家,主要是为了秦 国谋划。
  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樗里子,秦国贵族,为秦效力; 甘茂,楚国下蔡人,主要为秦效力。
  卷七十二《穣侯列传》:魏冉,本来是楚国人,因为是秦昭王的 母亲宣太后的弟弟,长期在秦国专权。
  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都是秦国人,都是秦国名将。不过 有些问题尚值得分析,如:白起率领的秦军所向无敌,长平坑杀赵 军四十万,本可一举灭赵,但由于秦王的决策错误,贻误了战机。 不久后,秦派王陵为将,再度攻赵,结果邨兵邯郸城下,进退两难。 这时,秦王想请白起出山率领秦兵,白起认为此战必败,拒绝为将, 为此甚至不惜触怒了秦王。看来,白起最爱惜的是自己从无败绩的 军人的荣誉,至于有多爱秦国,反而难说。
  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这二位胸怀天下不差国,具体见正 文。这篇里还简略提到了很多其他的“子”们,材料太少,无从 判断。
  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齐国责族,孟尝君爱养士,主要是为 他自己。曾以魏国相国的身份,组织各国合纵伐齐,导致齐湣王死 亡,齐国一镢不振。
  第二章 士人、官僚、外国人
  27
  Qi tu ku J'an shuo xhan guo
  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胜是赵国贵族,说他爱 赵国,大体可以;虞卿,司马迁说他是“游说之士”,就是说国籍不 详,当然也就没法判断他是否爱自己的祖国了,从他的活动看,这 位基本上是一国际主义战士。
  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魏国大贵族,爱魏国。
  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楚国贵族,基本可以算是爱楚国罢。 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范雎,魏国人,秦的相国;蔡泽, 燕国人,后来也做了秦相。
  卷八十《乐毅列传》:魏国人,曾为赵国效力,后短暂人魏,不 久后在燕国建立了功业。与燕惠主关系破裂后,又到了赵国。
  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两位传主(其实是四位,还有赵 歧 奢和李牧)都是赵国人,爱国主义的典范。当然,其实廉颇的晚节, ^ 是有可议之处的,不过咱们这里打打马虎眼算了。
  ^卷八十二《田单列传》:齐国宗室,爱齐国。
  %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鲁仲连是齐国人,伟大的国际主
  ^ 义战士。邹阳是西汉人,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
  说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是楚国宗室,爱楚国。贾生即
  ^ 贾谊,西汉人,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
  f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吕不韦,阳翟人,阳翟是韩国名城。
  吕不韦是政治投机商,难说爱哪个国家。
  卷八十六《刺客列传》:刺客听雇主的,雇主的国籍,对他来说
  不重要。
  卷八十七《李斯列传》:李斯是楚国人,辅佐秦王政一统天下, 扫平六国,其中自然包括自己的祖国楚国。
  很明显,贵族爱国者还稍多些,士人爱国的,就极少了。
  歧達?哭也说战国
  第三章魏惠王的野望
  —孟子见梁惠王
  《通鉴》开篇说,魏斯被周天子认可为诸侯。这个魏斯,也就是 我们上面提到过的魏文侯。他在位五十年,变法图治,魏国的国力, 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397年,文侯去世,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二十六年, 魏国保持着强势。
  公元前370年,魏惠王即位。——他的谥号叫全了,应该是魏 惠成王。又因为他把魏国的国都迁到了大梁,所以也叫梁惠王。这 是当时的习惯,拿首都代全国,管中国叫北京。韩国灭了郑国后迁 都到郑,因此韩王也曾被人称为郑王。
  注意了,从他这儿开始,是称了王号的。可见他好大喜功,不 是个省油的灯。
  名号是好听了,但魏惠王做国君的时间虽然长达五十多年,这 五十多年里,却混得相当失败。?
  晚年,魏惠王下大本钱征求贤才,于是接见了一个叫孟轲的老 头,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孟子。
  孟老头后来把自己和魏惠王的对话,写进了书里。其中写道,
  ①《史记》记录魏国开国的这三位B君在位的年数,错讹多是出了名的,这里姑取一说,不 作考辨。
下一页 尾页 共7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