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歧途哭返说战国

_2 刘勃 (战国)
  第三章魏患王的野望
  29
  Qi tu ku fan shuo zhan guo
  魏惠王跟孟子说:
  “晋国,天下莫强焉,臾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 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
  这句里的晋国,是魏国的自称。三家分晋,魏国占有晋的都城 和核心地区,所以以晋国自居。
  天下再没有比魏国更强的国家,这是老先生你知道的。可以到 寡人这里,东边,咱败给了齐国,我的大儿子,就死在这仗里;西
  I 边,咱给秦国夺去七百里的土地;往南,又遭到楚国的羞辱。我是 越想越觉得丢人!
  ^这番话里,魏惠王回顾自己的失败史,下面具体解释一下。
  艾 二孙膑与商鞅
  ^据说,有一回魏惠王和齐威王一块打猎。有这么一段对话。
  ^魏惠王问:“齐国也有什么宝贝吗?”
  齐威王说:“没有。”,
  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小,倒有十颗夜明珠,直径都在一寸以
  ^ 上,可以照亮十二乘车子。以齐国之大,难道能没有宝贝?
  一听这话,齐威王倒来劲了,他说:“我对宝贝的看法和你可不 —样。”然后啳喰嗤讲了一大套,说自己手下有四位人才。一个往齐 国南边一戳,楚国就不敢北上了,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齐 国朝拜了; 一个往齐国西边一戳,赵国人怕得不敢向东到黄河边来 打渔;一个往北边一戳,燕国人、赵国人就纷纷往我们齐国移民。 还有一位(没戳东边,齐国东边是海)我让他负责国内治安,于是
  ①泗上十二诸侯是当时习惯性的说法,但无法断定是哪十二个诸侯国> 古人心目当中,十 二是个非常神圣的数宇,所以碰到高贵的话题,大差不差的,能用十二就用十二?比如《春秋》 写了十二个鲁国国君,《史记》写了十二篇本纪(《秦本纪》、《项羽本纪》两篇,本纪的资格都很 可*〉,西汉和东汉被承认为正统的垒帝都是十二个(其实怎么数都不是十二个>,等等等。
  30 <5^
  歧窆笑也说战国
  便出现了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
  最后齐威王说:“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有了 这四位,方圆千里,都沐浴在齐国的光辉下,照亮十二辆车午算 个啥!
  于是,魏惠王十分羞愧。
  这个故事,无法断定是真事儿还是后来人编出来埋汰魏惠王的。
  ?但魏惠王这辈午,在发掘和利用人才方面,确实是相当失败。
  有这么二位,比上面齐威王列举的四个可牛多了,都曾想在魏 惠王手下打工,可是魏惠王都硬是没瞧上。
  这二位,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商狭。
  当初,孙膑与庞涓同学。后来庞涓在魏国做将军,知道自己不 如孙膑,就把孙膑骗过来,乂设计砍断孙膑的双脚,在他脸上刺字, 想使他终身成为废人9
  孙膑不甘心这样默默无闻地死在魏国,到底设法到了齐国,被 大将田忌奉为座上客,又被推荐给齐威王。公元前353年,魏国围 攻赵国的邯郸,齐国派田忌救赵,孙膑给田忌出一个主意,咱们别 去救邯郸,直接进攻魏国就行了。于是齐军是直扑魏国的都城大梁。 魏军只好仓促回师,结果桂陵一战,被齐国打得大败。
  十二年后,魏国又任命庞涓为将,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 救。齐国还是用老办法,等韩魏已经打得精疲力尽了,出兵直取大 梁。庞涓慌忙回师,结果在马陵道中了埋伏,魏军主力被歼灭,庞 涓自杀,魏国的太子申也做了齐国的俘虏,不久就死了。
  可见,正因为没用孙膑,才导致了上面说的,“东敗于齐,长子 死焉”。
  有一回,魏国的相国公叔痤生病了,魏惠王去看他,于是问道?? “万一您有个三长两短,我该把国家托付给谁啊?”
  公叔痤说:“我门下有个年轻人,名叫卫狭,岁数虽然不大,但 是特有才,国家交给他,没错的。”
  第三章魏患王的野望
  31
  Qi tu ku fan shuo zhan guo
  魏惠王听了,没有说话。
  公叔痤一看我这话大王是没听进去啊,于是又说:“国君您如果 不能任用他,那就一定得杀了他,不能让他到其他国家去。”
  魏惠王答应了。
  等魏惠王走了,公叔痤又把卫鞅喊过来,说:“我做人的原则, 是先向国君负责,再向下属负责。刚才我向我们大王负责,劝他杀 你;现在我向你负责,劝你赶紧逃!”
  卫鞅了解情况之后,态度很淡定:“既然他不听您的话任用我, 那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我呢?”
  果然,魏惠王只是认为公叔痤老糊涂了,根本忘了杀卫鞅这茬。
  但卫狭看在魏国也确实没什么奔头,于是就到了秦国,辅佐秦 H 孝公,“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卫铁在秦国得了块封地 ^ 叫商,因此,他就又叫商鞅了。 f然后秦国跟魏国就干上了。
  ^公元前340年,秦国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统兵迎敌。
  4商鞅当年在魏国的时候,跟公子卬交情不错,于是他写了封信
  n 给公子卬。说咱要不甭打了,不如见面起誓结盟,畅饮后收兵回国, 铁 使两国百姓安心。
  "公子卬挺实诚,信以为真,前来赴会。结果盟誓刚完,喝酒的
  时候商鞅突然翻脸,事先埋伏好的甲士冲出来,活捉了公子卬,秦 军乘势发起攻击,魏军大败。
  魏惠王知道后,十分惊恐,忙献出河西一带地方向秦国求和。 此后,魏惠王为了躲避秦的兵锋,把国都从安邑东迁到了大梁。
  这时候,魏惠王肠子都悔青了,他说:“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这也就是上面说的,“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故事简单讲完。孙膑和商鞅的故事都很著名,——但是放一块 JL,时间上就出了问题。
  公元前353年,孙膑围魏救赵,突袭了魏国的国都大梁。
  公元前341年,孙膑重施故技,再次突袭了魏国的国都大梁。
  32
  公元前340年,魏惠王为了害怕秦国,把国都迁到大梁。
  很明显,《史记》的记载,是自相矛盾的。
  司马光在整理《史记》的记载的时候,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 所以《资治通鉴》当中写齐军的军事行动,没有说进攻大梁,只是 含混的说,进攻了 “魏都”。
  但是,这个 问题是含混不过 去的,因为魏国 的都城仍然在安 邑的话,那么安 邑即今天的山西 省夏县,与齐国 悬隔千里,又有 山河之固。除非 田忌、孙膑指挥 的是一支现代化 的机械部队,不 然围魏救赵,根本不具备任何可操作性。
  三古本竹书纪年
  就因为这个缘故,曾有不少学者,就怀疑孙膑、庞涓的事仅仅 是故事,而不是事实6
  好在还有另外一本古书,给理解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
  很久很久以后的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有一伙盗墓贼, 偷盗了魏襄王(或说魏安釐王)的墓,因此发现了很多竹简。学者 们把这些竹简整理出来,其中一部,叫《竹书纪年》。
  这是一部魏国的历史书,从夏禹王一直讲到墓主人的时代,体 例和鲁国的春秋差不多。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就常为战国的 史料不足发愁,现在竟有逃过秦火劫难的文献发现,当然可以利用
  脅
  第三章魏患王的野望
  Qi tu ku fan shuo xhan guo
  来解决很多问题。
  虽然古本的《竹书纪年》,到北宋时就又失传了,但已有很多书 引用过它,所以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很多片段。
  比如这么一句:“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要
  注意,《竹书纪年》是魏国的历史书,它所记录的魏国史,年代方 面,一般来说,总比苦于材料不足的《史记》要可靠。
  换成公元纪年,魏惠王九年,即公元前362年。
  大梁在今天的河南开封附近,与山东的齐国距离不远,中间也 无险阻。若魏国在前362年巳经迁都大梁,那么孙膑直扑魏都的策 略,当然也就是可行的了。
  #但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公元前362年,年仅二十一岁的
  歧 秦孝公刚刚即位,商鞅尚未入秦,变法尚未开始,秦孝公自己都 岌 承认:
  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 ^ 莫大焉。
  诜
  战秦国内忧不断,没功夫往外发展,三晋(主要就是魏)抢了我
  先君河西的土地,诸侯都瞧不上我们秦国,再没有比这更丢人的了。
  当时秦军在战场上,对魏也有一些胜绩,但总的说来,构不成 太大威胁。魏惠王若是那时即已迁都,绝不可能是为了躲避秦国。
  四一个假想的西部战略
  安邑是个非常险峻的地方。史书上有一段被引用频率很高的话, 说魏武侯浮舟于西河,忍不住赞叹说:“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 自然,领导自鸣得意的时候,不愁旁边没有拍马屁凑趣的。有 人马上接话,说如此河山,正是晋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这倒 也不是说瞎话,想当年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对是否与楚军决战 犹豫不决,旁边人就劝他,咱可以打,就是打败了,还可以退守,
  M (5^5-
  1途?災邊?说战国 4
  就凭咱晋国这形势,人家也打不过来。
  但这时吴起发话了,说:“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
  然后吴起瞠瞠瞠举了三个事例:三苗、夏桀、商纣,他们建都 的地方,都很险要,但是统治不善,结果都被人给灭了。于是吴起 总结出了 “在德不在险”,也就是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吴起这番话,儒家的人当然是盛赞的,魏武侯也接受了。但在 实际操作中,得谨慎运用,因为你不能指望你的对手,全是商纣、 夏桀这样的混蛋。实际上两国争胜,比“德”的话,大象德性多半 都不怎么样,这时候地理往往就是决定性的因素。
  事实上,吴起说这话,也就是提醒自己的国君别得意忘形,不 是真觉得“险”不重要。他在魏国任西河守,所着力经营的,也正 在于控制有利地形。
  安邑在今天山西省南部的运城盆地。安邑的东南,是高峻崎岖 的中条山和王屋山,基本不用担心敌人能从这里进攻。但运城盆地 向西去,与关中盆地却本是完整的一块,只是中间被黄河隔开。这 里黄河河面甚为宽阔,水势并不湍急,渡河相对容易,因此早在春 秋时代,两岸间就往来频繁。
  (今天的运城盆地与关中盆地地形图)
  秦晋两国,也常在这里摆开战场。后来,商鞅对秦孝公说:“秦 之与魏,譬若人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就是因为这个 缘故。
  第三章魏惠王的野望
  35
  吴起的战略,就是在黄河西岸,大力扩张魏国的势力范围。早 在公元前419年,魏就在西岸建少梁城(后改名夏阳,在今天的韩 城市),吴起以此为根据地,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秦完全处于守 势。结果自少梁到阴晋(在今天的华阴市),魏在黄河西岸建立了一 系列据点,自北而南连成一线,完全控制了黄河。在这种情况下, 秦便不再有威胁安邑的可能。
  前文引过一段《吕氏春秋》,说是吴起被迫离开魏国时,曾经泪 洒西河,他说:
  “君诚知我而使我毕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
  “要是国君信任我,
  让我可以施展出全部才 华,我一定可以灭掉秦 国。以西河为根据地,
  魏国可以称王于天下。”
  吴起未必真说过这 话,但这话却体现了战 国末期的人对那段历史 的看法,就是在魏国的 鼎盛期,如果继续任用 吴起,或虽不用吴起却 仍坚持向西推进,是很有灭掉秦国的可能的。
  这个看法不能说没有道理。因为战国后期,诸侯伐秦,常常是千 辛万苦却闯不过函谷关。而当时函谷关还没建起来,魏国牢牢控制在 手里的少梁、阴晋等城,都是后来突破了函谷关才能到达的地方。
  尤其是阴晋,由这里溯渭水而上,可以直扑咸阳或长安。一 后世五胡十六国的时候,大帅哥慕容冲就是走的这条路线,把前秦 皇帝苻坚逼出了长安——迟至公元前332年秦惠文王时,秦国才把 阴晋夺到手里,然后把这地方改名宁秦。就从这个名字里,我们也 36 6^5-
  歧皮笑说战国
  可以分明感受到秦国上下长出了一口气的感觉。
  但问题是,在魏武侯、魏惠王时代,是根本不可能想到这种直 取咸阳战略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候还根本就没有咸阳这个城市,更别说 长安了。
  那时候秦的都城,还在雍(今陕西凤翔)叭僻在关中盆地的西 端,距离魏国本土相当遥远。而关中盆地还有待开发,只是大片地 广人稀的荒野,?这样,魏军无法因粮于敌,只能全靠本土供给,补 给线就会拖得极长。所以,尽管魏国当时的军事实力虽然远强于秦, 但若想灭秦,却必须举倾国之力,自然也就无暇东顾了。@
  当时身在局中的人们,无法预料之后历史大势的变迁。看看东 部肥饶的土地,繁盛的人口,再想想秦的蛮荒之地,自然觉得真是 不啻天壤。所以,魏惠王把都城东迁大梁,不是为了避秦,而恰是 因为当时魏国没把秦国放在心上。
  ①或说此时秦已迁都栎阳,但据考古发掘,栋阳城的规模远不能与雍和咸阳相比*雍 城面积达丨000万平方米,咸阳面积?保守估计也有4000万平方米,而栋阳仅400万平方米(《秦 文化:王学理、梁云著,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丨0页>,则栎阳即使坷以把它作为都城看待, 其临时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就本质论,仍仅是一个比较a要的军事据点而已.
  ?春秋时代,秦晋之间交战极为频繁,晋军取得了大多数胜利*但深人秦堍的结果,却往 往是无功而返。典型的战例如鲁襄公十四年的伐秦之役.晋军率领者诸侯的军队向西推进,沿路 并未遇到有力抵抗,但大军液过泾水时,却已经军心涣敗,不得不主动退兵。
  第三章魏思王的野望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五安邑、邺城、大梁
  除安邑之外,魏国还有两个重要的城市,一个是魏文侯大力经 营的邺城,一个是从楚国手里夺过来的大梁。
  ^邺城:邺城在今天的河北临漳县。魏文侯任命西门豹治邺的故
  战 事,非常有名。当地人讲究河伯娶媳妇,把漂亮小萝莉往河里丟, 111 西门豹把这个恶俗给改变了。
  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邺城的水利工程,收益甚大,这是魏国 的一个富庶地区。据说,西门豹在邺城,政府机构极其简单,也全 无足兵足食的预备。魏文侯因此派人追究西门豹的责任,西门豹说:
  “王主富民,霸主富武,亡主富库。”
  称王于天下的国家,老百姓有钱;称霸的国家,军队有钱;即 将灭亡的国家,政府有钱。然后西门豹给魏文侯秀了一把,登城敲 鼓,结果头通鼓,年轻人拿着武器全出来了; 二通鼓,老年人也带 着粮食辎重聚齐。
  38
  歧皂哭也说战国
  魏文侯一看很高兴,邺城的老百姓效率是真髙,那没什么事了, 就让大伙都回去吧。
  西门豹越发来劲,说跟老百姓不能失信,既然大伙已经集合了, 那就得真打一仗。于是讨伐燕国,大胜而归。①
  这个邺城,后来在汉末三国的时候,还大放异彩。曹操被封为 魏王后,建都于邺,——这也可见邺和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这 里兴建了著名的铜雀台。
  大梁:大梁在今天河南省的开封市西北。这个地方,是南北交 通的要道,无需任何行政力量推动,都会自行形成的繁华都会。
  魏惠王为什么选择大梁,动机不能确知,但也无妨略作猜想。 魏惠王既然曾跟齐国夸耀光照十二乘的明珠,则他自然对宫室 车马衣服玩好之类,兴致是不低的。安邑固然也不是穷地方,拥有 产量很高的盐池,周边地区食盐,都仰赖于此。但无论如何,跟大 梁差距是不小的。很难想象,魏惠王能跟齐威王见面的时候,忽然 ?出一块盐巴来:“看看,这个就是我们魏国的宝贝!”
  更重要的是,魏惠王以“晋国,天下莫强焉”自许,还迫不及 待地称王了。他对自己的定位,那就是霸主,甚至可能的话再进一 步,就是取周天子而代之。天子自然应该建都在“天下之中”的, 安邑的位置显然太偏,而大梁却离齐楚两大国,以及鲁、宋、卫等 传统上的政治地位很髙的国家都很近。在这里集合诸侯,盟会征伐, 都是很方便的。逢泽之会,魏惠王集合了十二个诸侯国的国君去朝 见周天子,这是他一生最风光的时候。但如果魏都还是在安邑,大 概他就只能带着一帮蛮族菌长一起去了。
  乍一看,以安邑、邺城、大梁三个发达城市为中心,魏国的形 势,构成了一个相当坚固的铁三角。要经济有经济,要军事有军事, 彼此呼应支援,进攻退守,都可以应付裕如。
  但问题是,魏国的土地,从来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三角,连三角
  ①这个故事见《淮南子?人间训》,但魏国和燕国不接壞,以地理形势来推测,最后挨西门 豹打的国家,大概是赵国。
  第三章魏憲王的野望
  39 <5^5.
  Qi tu ku fan shuo zhan guo
  形的三条边,都残缺不全。
  回顾一下,三家分晋时,魏都安邑,韩都平阳,赵都晋阳。 安邑,在运城盆地。
  运城盆地往北,是临汾盆地,韩国的都城平阳就在这里。
  临汾盆地再往北,是太原盆地,这里坐落着赵国的都城晋阳。 马马虎虎可以认为,三个盆地,分别是三家的势力范围。
  但三国的势力,都并不局限在山西。黄河中下游的经济、文化 发达地区,当时的吸引力无与伦比,魏国之外,赵国、韩国也相继 迁都:
  赵由晋阳迁中牟,后又迁邯郸。
  韩由平阳迁阳翟,灭郑后又迁郑。
  大家都在力图向东南发展。可问题是,赵魏韩三国发展的路线, 并不是三条平行线,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拧成了麻花状。
  举例说,我们前面提到,邺城即今天的河北临漳。而临漳县, 今天归邯郸市管辖。赵魏两国的都城,彼此近在咫尺。
  40 <9^5-
  歧龛哭也说战国
  更有甚者,赵还曾经都中牟,
  中牟在今天的河南省鹤壁市,——
  听起来和临漳之间跨着省,但实际 上紧挨着的。今天临漳县和鹤壁市 之间,隔着一条漳河,但这是黄河 改道造成下游水文变化的结果。本 来,漳水是在临漳以北的,也就是 说,中牟和邺之间,根本没有任何 自然地理障碍。
  再如,从旧都安邑到新都大 梁,路途算不得有多么遥远,但道路所经的重要城市,如洛阳、成 皋、荥阳、郑等等,却即使不是韩国的国土,也属于韩国的势力范 围。魏国为什么不能全力经营西部战略?主观上是想不到,客观上, 也是力有不逮。因为一旦放松了对东方的控制,这条脆弱的交通线, 随时可能被切断。
  我们看到,战国地图一般都只标国家的大体位置,不画国境线。 为什么?因为各国的领土错综复杂,是笔乱账,确实没法画。
  我们只能
  第三章魏恵王的野望
  41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六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迁都大梁之后,魏国曾努力想用和平手段,解决错乱的领土问 题。就是和赵国、韩国搞城邑交换。这儿都是我的地,但有你一个 城,要不这城也归我得了,当然也不能叫你吃亏,你那地儿不也有 我一个城嘛,你拿去。
  当然,这种交换,要让双方都觉得公平,很难。再加上其他诱 因,仗就不得不打起来了。
  魏为什么要攻打赵国的邯郸?要保证邺城的安全,邯郸当然就 得拿下来。另外,魏国的资源结构有缺陷,没铁,而邯郸,则是当 时最重要的冶铁基地。
  歧魏又曾经攻韩,这更好理解,要确保大梁和安邑之间的道路畅
  ^ 通,最好当然是把这条道路控制在自己手里。
  于是,魏国的处境,就显得相当尴尬。你老是打他打你的,显 % 得实在太嚣张,而嚣张了,就显得欠扁。魏国军队很强,单挑谁都 & 不怕,值问题是,你这个国家,天然就处在一个适合被群殴的位 说 置上。
  成这时建都大梁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这是一个太容易受到攻
  击的城市——连续两次,孙膑都是利用了这一点,帮助以怯慊畏战 ^ 著称的齐军,对秉承吴起遗教,号称最为精锐的魏军取得了胜利。
  对魏国来说,灾难还刚刚开始,《史记?张仪列传》写到张仪恐 吓魏王的话:
  魏……地四平,诸侯四通辐凑,无名山大川之限。从郑至梁二 百余里,车驰人走,不待力而至。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 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邾者不下十万。梁之地势,固战场 也。梁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 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 五裂之道也。
  42
  大意:魏国地势,四面平坦,没有大山大河作为屏障。大梁南 边是楚国,西边是韩国,北边是赵国,东边是齐国,你伺候谁有个 伺候不到,人家就要打你。打体太容易了,尤其是从韩国首都新郑 到魏国首都大梁,不过二百里地,车驰人走,不花什么力气就到 了。①所以魏国只有花大力气修建防御工事,养着十万重兵驻守。但 这就对国家财政构成了巨大负担,崩盘只在眼前。
  张仪的话当然一贯是夸张的,但这回说的却大抵是事实。张仪 本身是魏国人,对祖国的要害看得特清楚。国际军事观察家荀子 (荀老师曾有军事专著《议兵》,汉以前出过单行本,后来才收人文 集,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也说,魏国用很严格的标准选拔士 兵,一旦合格就给人家免税,还解决土地和住房问题。怛等人家老 了,也没法重新叫人缴税。所以兵越多,国家财政收人就越少,因 此魏国的军队只能叫“危国之兵”。
  所以说,“四通辐凑,无名山大川之限”的地理形势,从经济的 角度看便利有多大,从军事的角度看危害就有多大。
  魏惠王显然还是过份高估了魏国的实力。而且,他毕竟是刚从 春秋时代过来的人,虽然是新时代的野心家,但有些思维,却比一 般人还停留在旧社会。——他喜欢亲自统兵,也喜欢让太子、公子 们带兵(败给齐国,带兵的是太子申;败给秦国,带兵的是公子 卬),而这位公子又乐意在大战前和敌人一起喝酒叙旧(公子卬就是 这么给商鞅抓住然后导致魏军惨败的),——看来这一家子都有点老 派贵族的作风。
  按照春秋时代的大国战争模式,那就是打仗要先约定时间,选 好场地,排开阵势,然后才两军冲锋,几个回合分了胜负也就完了。 各国基本都没有防守战略要地的习惯,因此,哪怕桃林之塞(潼 关)、伊阙(洛阳龙门)这种“天下之险”级别的所在派人驻守了,
  ①韩国本身对《没多大威胁,伹韩国后来差不多成了泰的仆从国,张仪这话实质是在说, 秦要通过韩境攻魏很容易。
  歧窆哭也说战国
  第二一章魏恵王的野望
  43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左传》的作者都会大惊小怪一下,则别的地方平常更加不设防,也 就可想而知。
  在魏惠王的心目中的战争,大概仍是这种规格的。要这么打, 那么以魏军的战斗力之强,确实总可以打退来犯之敌。至于孙膑那 种避开你的主力,直接抄你老家的战术(以贵族社会的观点视之, 这无疑是耍流氓〉,就完全出乎他的想象力范围之外了。
  这不是他一个人思维的盲区,事实上,三晋向东南迁都的时候, 都没有太在意都城防御的问题。
  韩国吞并了郑国然后迁都到这里,同时等于是也接手了春秋时 郑国的命运。——春秋时代,郑国是被晋、楚两强反复蹂躏。而看 《史记?韩世家》,感觉韩国的历史,实在也就是一部失败的记录。
  ^赵迁都邯郸,邯郸的形势不像大梁和郑城那么危险,但也显然
  -远不如原来的都城晋阳。事实上,孙膑围魏救赵的那次,邯郸就没 ^ 能支撑到最后,魏军是夺下邯郸城之后,才回师的。不过两年后迫 ^ 于形势,魏乂把邯郸归还给了赵国。
  说我们知道,大梁这地儿,后世还做过全国性的都城。——宋朝
  成 的汴梁。当然,城完全是重新建的。今天,魏国大梁城的遗址,深 埋在地下十米以下。但是自从大运河开挖以后,运河有多重要,开 $ 封就有多重要。城市再是焚毁于兵燹,淤没于黄河%没关系,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稍微给个和平点的环境,一个商业性的大城市 就又重新生长发育出来了。
  经过后周世宗柴荣天才的市政设计,宋代的汴梁是个极其舒适 的城市,远非唐长安可比。但宋朝政府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它不得 不耗费巨资养了一支无比庞大的军队来负责首都防御,直到最后把 全国经济几乎拖垮。
  ①水淹安邑是不可行的,但水淹大梁实在?太可行了。最后,秦就是这么灭了魏国的,后 来李6成也就是这么取开封的,再后来.还有a民党炸花园口。一代又一代的开封城遗址,层层 叠压在地底下,就是说?假如有人从魏大梁城*活往上爬,爬个几米到了宋朝,再爬个几米又到 了明朝.他可以充分体验穿越时空的感觉。
  44
  《续资治通鉴长编》里面,记录了一段宋太祖、太宗的兄弟对 话。太祖赵匡胤想迁都洛阳甚至长安,理由是“欲据山河之胜而去 冗兵”,这个腔调,很像泛舟西河的魏武侯。而当时还是晋王的赵光 义直接就引用了吴起的话:“在德不在险。”辩论的结果是赵光义胜 利,首都还定在汴梁。但太祖皇帝感叹说:“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 矣。”这又近于荀卿老师的论断。——这都是典型的中国式历史的循 环往复。
  史书上没有记录魏惠王迁都大梁时,在魏国政府里有没引发什 么争论。想必反对意见总是有的,怎么选择都城的位置,在古代始 终是个巨大的难题。
  建都优先考虑经济,固然有上述种种麻烦。但在险要的地方建 都,不免要面对另外的难题。
  易守难攻的地方,往往也比较贫瘠。兵是不用多养了,但连老 百姓自己养活自己都比较艰难。那就得指着别的地方养,——于是 首都就成了全国人民的经济负担。
  灭了项羽之后,刘邦选择了建都长安,后来七国之乱时,证明 这选择很有利。但和平时期,关中地区怎么吃饭就是个问题,很大 程度上都得依赖关东的支持。汉朝时关中还号称是“沃野千里”,都 养不起那么多人?,更别提后来西北自然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的时 候了。
  隋唐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首都长安吃饭就得靠大运河运过 来的粮食。于是形成了一个所谓的“西北——东南体系”,就是政治 服从西北,经济仰仗东南。最著名的例子,如唐德宗的时候,各处 兵变,运河漕运被切断,关中粮食奇缺,禁军因此要哗变,皇帝恐 慌万状。这时听说终于有漕粮到了三门峡了,皇帝和太子抱头痛哭: “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①所以有人分析说,刘邦撕毀和项羽之间的鸿沟协定(鸿沟是?国开挖的一条运河,就在 大梁附近>,不能仅归咎于他个人的流氓作风。项羽占着关东.不统一也可以过窗裕日子,刘邦在 西边可就得喝西北风了。
  歧途?笑也说战国
  第三章SI恵王的野望
  45
  其实就运河两岸老百姓的角度说,大运河从来都是条害河。到 了缺水的季节,政府为了保证航道的畅通,往往是宁可沿岸的农作 物枯死,也不肯引运河水灌慨的。
  当然正因如此,首都周边地区都是穷地方,可以认为是有利于 维护国家统一的。因为中央要想方设法刮钱,就一定不会忘了那些 离首都很远的富裕地区。?
  而建立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首都,就很容易在制定政策的时候, 把老少边穷给忘了。东汉建都洛阳,就把西北给忘了,结果是汉人 不到那里去,少数民族却大量涌入,包括旧都长安附近在内的西北 地区逐步地羌化。但是中央政府也不着急?,有个风吹草动,就有人 建议放弃那里的大片领土,到西晋,还进一步酿成了五胡之乱。
  不到真出乱子,大家意识不到这问题有多严重。就好像迁都大 梁后,魏国很轻易地就放弃了安邑一样。
  七人才外流
  当然,迁都大梁,也并非就注定了魏的败局,或者至少,魏国 还可以给各国造成更大的麻烦。大梁城的战略位置固然危险,但这 也可能成为一种刺激和动力,催人奋起。这样魏国未必不可以像一
  战、二战时德国——人德国也是在欧洲之中,处四战之地--样,
  大军闪电出击,杀得列国心惊胆寒。
  魏国并非没有优势。从治国的思路来说,这时魏国仍然在各国 领先。一百年的法家实践,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经验已积累了 不少,教训也总结了很多,正可以为今后的改革提供启发和依据。 军事方面,吴起的遗教仍然发挥着作用,虽然一再失败,但魏军的 战斗力尤存。而且,魏国从四面被人攻击之后,有一批魏国人开始
  CD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进,中国古代史上,南方的经济两次飞跃性的发展,全是3家分裂的 后果。因为这里创造的财富,终于不必大半被朝廷拿走,而是可以用于本地区的再生产了?
  ?看皇帝的诏令?似乎他是者急的;有见识也有责任感的官员,他个人也是著急的I -
  伹整个政府班子,从来也没有真正着急。
  46
  歧il災说战国
  重新审视当下的国际关系,慢慢培养出纵览全局的战略眼光,并且 发展出一套全新的外交理念。事实上,这种理念,将极大地影响战 国中后期的国际政治格局。
  所以,战国中后期,魏国还真是一个巨大的政治、军事人才库。 仅举几个最有名的例子:行政方面,魏国出了商狭(D、范雎;外交方 面,魏国出了张仪、公孙衍;战场上,魏国出了乐毅,等等等。
  于是这个时候,士人普遍缺乏国家观念的时代特点,就成了魏 国的致命伤。
  人才们只是需要一个能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所以雇主是谁很 重要,但受雇于哪个国家,则根本没所谓。而除了战国末,信陵公 子无忌当政的短暂的日子里,魏国实在没什么好雇主。
  ——魏惠王去世后,他的儿子襄王即位。我们知道,孟子见过 这位魏襄王,然后骂了一句名言:“望之不似人君。”远远一看,丫 就没个当领导的样子。而襄王之后的魏国国君,差不多也都有点烂 泥扶不上墙的意思。
  所以,魏国对这些本国出品的国际第一流的人才,根本没有吸 引力。他们都毫不犹豫地收拾好行囊,带着只有魏国的氛围里才能 孕育出的天才的政策和战略,投奔了其他国家。
  ①商鞅是卫B人,但变法思想是在魏国成型的’他到秦国去,兜里摧着的是魏国前首相李
  悝的《法经》。
  47
  第三章魏患王的野望
  QI t'u ku Jan shuo xhan j
  歧
  哭
  说
  第四章商鞅黑洞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
  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商君书?
  -魔术般的变法
  辱则
  弱民》
  春秋中期,秦国也是天下四大强国之一,尤其是秦穆公也是西 方一霸。但是穆公以后,秦国能发出的声音就越来越小。
  秦国和晋国是世亲,也是世仇。因为是世亲,所以至今管两家 联姻还叫结为秦晋之好;因为是世仇,所以秦国不停和晋国打仗。 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里,专门整了一张《秦晋交兵表》,把《左 传》里写到的两国交兵的过程和胜负汇总到一起。从这张表看来, 秦国比晋国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它倒也不是绝对贏不了晋国,一 大概比中国足球贏韩国一回容易点,但也有限。
  既然被晋压制,秦当然就无力向东推进。后来秦国又自己内乱, 更顾不上崤山以东的事。于是东方的诸夏就把它只当文明世界以外 的地方看待,有什么秦国的新闻传来,也只当是听野蛮人的八卦。
  赵魏韩分晋之后,照说三晋力分则弱,对秦国是个很好的机遇。 但这么多年来差距大底子薄,劣势是一时扭转不过来的。秦国和魏 国交兵,仍是节节败退。直到秦献公时,秦才渐渐有所起色。?献公
  斗
  战
  的
  军
  秦
  -
  实
  史
  9
  秦
  建
  重
  t . 迷果 解结 ”的 缘助 因帮 事家 大鼉 “得 的取 上是 史, 同升 4±'
  S
  S
  据如
  e时 此 力
  48
  .___歧泉哭冱说战国 一
  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魏石门之战,秦军斩首六万%献公二 十三年(公元前362年),少梁之战,秦军抓住了魏军统帅公叔痤。 但这还不足以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当时的天下大势,仍然是:
  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馀……皆以夷翟遇 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
  少梁大捷之后的一年,秦献公就去世了。秦孝公即位,小伙子 才二十一岁,对这种现状很不满,于是在即位当年,就颁布求贤令。 他这样承诺: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Z
  如果这世界上还真有心想事成的美事儿,那秦孝公有焉。无需 漫长的等待,他就见到了那个“能出奇计强秦”的人。众所周知, 这个人就是商鞅。
  商鞅在秦国变法十八年,秦国从一个被鄙视的西陲小国,一跃 而成为战国时代的头号强国(虽然经常还是被鄙视,所谓“天下不 直秦”)。
  这效果如此神奇,就好像来了一场政治魔术。——更神奇的是, 这魔术似乎还无从模仿无法复制。山东的六国,被秦国攻城略地, 残杀蹂躏,一个个苦不堪言,可是谁也没有办法在本国来一次类似 的变革。
  据说,分析、探求变魔术的手法,是一件令人扫兴的事。
  ①石门的位S有不同说法。或说是在今陕西三原县西北,那么,3时泰螝沿北洛水分界, 石门已经深入泰境七十多公里,魏军显然是轻敌W进而致败的。另一说石门在今山西运城西南, 则是秦军已经打到了魏11的河东。以当时的情势论,似乎以前一说较为合理.。
  49
  第四章商鞅黑洞
  Qi tu ku Jan shuo zhan s^uo
  商铁本是魏国相国公叔痤的门下,但公叔痤跟魏惠王推荐商鞅, 魏惠王却不但不屑于用他,甚至不屑于杀他。商鞅在魏国看不到出 路,便跑到秦国来,找机会见到了秦孝公,陈说变法主张,把孝公打
  动了。
  商鞍变法的思路,很大程度上是受魏国前首相李悝的《法经》启 发,而李悝,又据说是子夏的弟子。子夏是孔门高弟,虽然孔子曾暗 示他有“小人儒”之嫌,但他文学科课代表的身份,大家还是公认的。
  要这么论起来,商鞅这个典型的法家人物,他的师承,也得追 溯到儒家那里去。《史记》里说,商鞅见秦孝公,先谈的是儒家的帝 道、王道之类,秦孝公不爱听,他才改弦更张,主张变法的。这事 的真实性当然可以怀疑,但从思想渊源上说,并非不合理。
  新法律的内容,条文很多,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 们无法看到这些法律的原貌,但是能见到的相关材料,还是有不少的。
  首先,是《史记?商君列传》里,司马迁摘录了一些他认为新 法当中最重要的内容。^■太史公的判断,当然是应该尊重的。
  然后,战国时就流传着一部书,当时叫《商君》或者《公孙 鞅》,现在一般叫《商君书》。这部书里的绝大部分篇目大概并不是 商鞅写的,但大体还是可以认为,书里体现的是商鞅思想。尤其是 《垦令》和《境内》两篇,行文很特殊,一看就是政法方面的文件的 行文腔调(或至少也是学习文件精神而写的东西),就算不是商鞅的 作品,也是在商鞅的基础上改出来的。①
  还有一大块儿是考古挖出来的秦代简牍,最著名的像湖北云梦 睡虎地的秦简。其中法律方面的很多,虽然无法确定哪些法是商鞅 定的,哪些法是后人增益的,但一概都可以认为,这是商鞅以来, 秦国立法精神的体现。
  ①本篇中《商君书》的译文,主要参考张觉译注的《商君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
  50
  歧皂哭毛说战国
  所有这些材料,归结下来其实就是两个关键词:种地和打仗。
  当然,秦国政府要老百姓专心种地和打仗,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是让大伙知道,政府这次是认真的,说话是算话的。这就有了著名 的辕门立木的事。
  商狭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 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一当时“金”指铜,赏十金就是 说赏十斤铜。
  十斤铜是多少钱?直到汉朝的时候,你家有十斤铜,你也就够 一中产阶级了
  事情太简单,赏金太丰厚,反而让围观群众感到很古怪,没人 动手去搬。商缺于是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
  这很自然的会让人产生这样一种买彩票的心理:“就是你拿我开 测,我无非也就是白费点力气,万一是真的呢?”于是有一个人拿着 木杆到了北门,他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
  商铁这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谈到治国,孔子有一句名言:“足食,足兵,民信之。”——商 鞅强调耕,这是“足食”;强调战,这就得“足兵”;辕门立木,目 的就是为了 “民信之”。
  照这么看,商鞅还真是孔门后学,所作所为和孔子说的,精神 上也很合拍嘛。
  但是显然,话不能这么说。
  有粮食吃,才能养活自己;有武装力量,才能保存自己。要明 白这个道理,不需要任何高深的智惹,任何面对现实的思想家、政 治家,也不会对两点加以否认。所以这个问题上,儒家、法家有共 鸣,一点都不奇怪。但观点一旦具体展开,分歧就出来了。
  商鞅和他的前辈们相比,最大的特色有二: 一是他更专业,而
  ①汉文帝有一回想修_个高台,找工匠来计算工程开支。工匠说大概焐一百斤铜。汉文帝 说:“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开销太大,于是这事儿就算了?
  第四# 商鞅黑洞
  51
  Qi tu ku fan shuo zhan guo
  儒生比较容易流于空谈?,就是说商狭更懂得怎样把足兵、足食落到 实处;二是他更专一,就是除了种地和打仗,商鞅什么都不讲,而 且不允许讲。
  当然,务实不务实,不算根本区别。儒家的人也有务实的(虽 然可能因此被认为有法家倾向〉,关键性的区别还是在于,儒家对耕 战的强调,不会像商鞅那么彻底。
  三耕战
  孔孟对农业的态度,都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重视。孔子不愿意 1 谈农业生产的技术' 孟子跟国君讲经济生活很重要,也只讲“百亩 之田,勿夺其时”之类,就是说农忙的时候,你做国君的,别让他 ^ 们去搞大炼钢铁,至于应该怎么种地,还是农民自己的事。
  4商鞅则要求政府对农业积极介人,一个人全力以赴能种多少地,
  ^ 那他就得种多少地。关中本来地广人稀,有大量荒地,商鞅要求秦 国人民把地都种起来,这就是所谓“废井田,开阡陌”。?你说我种 这么多地我够吃了,其他地方我不想种了,留着保持生态环境,那
  说
  ①举个例子,孟子非常爱念叨一段话: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矣=鵁豚拘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僅庠序之教,申之以孝俤之义,頒白者不负戴于道 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亩地的宅子,前后种上*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绸子衣服.鸡狗猪之类的牲口,按照它 们的生长规律去养,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每家一百亩地,农忙的时候别让老百姓去打仗 或者搞工程,一家八口人就都能吃饱肚子了。认真办教育,强调儿子要孝顺父母,弟弟要孝顺兄 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人就不用在路上疲于奔命了。老人吃好穿好,人K不饥不寒,这还不能称 王于天下的,从来不曾有过?
  孟子讲了应该做什么?也讲了做到之后的美好景象。但是,你要问他,具体应该怎么做,估 计他就只好学习齐宣王,頋左右而言他了丨后世学孟子的懾生,不计其数.一张嘴,什么“务耕 织、课农桑.薄徭役' 免賦税”之类的滔滔不绝,但真照他说的做,绝大多数纯?折膊.
  ②《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 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奠敢不服。上好信,则民 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③每人还是种一百亩地,这个没变,但每亩地原来是一百步,商鞅变成了二百四十步.陌 是亩和亩之间的小路,阡是百亩和百亩之间的小路,所谓“开阡陌”者,开是拓展的意思。
  53
  攀歧泉笑毛说战国
  是不可以的%
  《史记》里写道,商鞅变法第一年,秦国老百姓都说新法不符合 秦国国情;十年后,大家就都说新法好了。老百姓的态度有这样的 变化,很好理解。开始觉得多种地太累,农忙时节偷懒就是死刑太 过份,养十头母牛有六头不生小牛,就算我犯罪了简直岂有此 a?……后来发现,粮食增收了,自己也是受益者,而且还可以借此 获得爵位,就乂感觉很美妙了。
  至于“足兵”的问题,儒家的消极性更加明显。孔子多次表示 不懂军事,他教学生射箭和驾车,这是传统的车战中的战术技巧, 而车战是贵族战争的标志。故战场上的风度极为重要,战士的勇气, 则来自贵族的荣誉感,强调“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辱也”的责任意 识。这一点,与希腊公民兵的状态,有可以类比之处,但用于战国 时代,却显然透着迂阔难行。
  从春秋到战国,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当时各国都在不断扩军, 所以军队的主体,早已不再是作为低级贵族的“士”,而是广大庶民 阶级了。跟这样庞大的一个群体,慢条斯理地谈荣誉,是远水救不 了近火的。
  商鞅是很清楚人性的弱点的,他说:
  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 今夫盗贼上犯君上之所禁,而下失臣子之礼,故名辱而身危,犹不止 者,利也!
  饿了就要吃,累了就想休息,吃苦了就想寻开心,丢人了就想 找场子,这些都是老百姓的常态。……那些当盗贼的,既违反了国 家的法律,也违背了做人的道理。这行业是又危险又说出去不好听,
  ①春秋时代,东方的*夏,即有“初税亩”之类的经济改革。但其棋式与商鞅变法其实有 很大的不同。那是农民主动垦荒,然后政府加以追认;秦则是农民并无作为,政府勒令其垦荒。
  ②《秦律杂抄.牛马课》:“牛大ft十,其六毋子,赀啬夫、佐各一盾
  第四_ 商鞅黑洞
  Js^> 53
  军功爵制
  级别
  十八
  歧
  哭
  说
  十六
  十五
  十四
  a车庶 长
  最高级,相当于大将军。
  次高级:为什么叫“驷
  车",已无从深究。
  统帅二级爵的“上造' 大上造也叫大良造。
  统帅一级爵的“更卒
  被认为是军吏的最低一级,这个头衔 先粲时很普遍,非秦w独冇“ ?
  可以和闽君坐一辆车..
  级别可能相当于战车上的车左.主管 一辆战车及随从的三十六人=
  级別可能相当于车右。不更的意思是 表示不用再做更卒的工作了 ■、
  Qi tu ku fan shuo xhan guo
  但是他们仍然不放弃,这是有利益驱动啊!
  于是为了激起秦国老百姓打仗的积极性,商鞅建立了著名的 “尚首功”的制度,就是推崇在战场上砍下敌人脑袋的功劳。
  商鞅制定爵位,分十八级:
  官as 大庶长至左庶长’都是所谓卿大夫军将"庶长的含义 近于将革,大上造、右更i的全称,可能应是大上造庶长, 右更庶长,
  54 <5^
  歧泉哭篡说战国
  军功爵制
  级别爵名待遇备注
  3顷,3宅褒表水几匹马被连在一起,也就是拉 车的驷马:本意可能是战车的御者民
  二上造2顷.2宅造是上士的意思爵位较高的步兵
  一公士1.5 顷,1.5 宅获得爵位的步兵。爵
  (如果加上地位更高的关内侯和彻侯,则是二十级爵。关内侯是虚封,没有封地; 彻侯是实封,有封地。本表对旧注的理解,主要依据的是日本学者西塢定生的阐释。〉
  根据不同的爵位定待遇。——具体包括,赐予田宅,拥有“庶 子”(不是宗法意义上的庶子,含义类似于随从,庶子之于公士、上 造,类似于桑丘之于堂吉诃德)以及取得担任官吏的资格等等。
  大致,公乘以下的爵位,都可以通过砍下敌人的脑袋获 得。——这个比种地收益显然要大得多,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 年),关中闹蝗灾,出现了粮食危机,于是秦王出台政策说,每缴纳 粟一千石,可以赐给爵位一级。当时,一百亩地最高产量不过一百 五十石(《汉书?食货志》),可见要靠纳粟买爵,一般人是根本做不 到的,而打仗砍几颗脑袋,相对就容易多了。
  商鞅的理想是:
  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父遗其子(父亲送儿子上战场, 遗是遣送的意思,下同),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白:“不得(敌 首),无反。”
  在强烈的利益驱动下,这目的看来是达到了。后来人对秦国人 的观感,正是如此。说是秦国人一听说打仗都很兴奋,“顿足徒裼, 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韩非子?初见秦》)脚一 踩衣服一脱,面前什么明晃晃的刀子,通红的火炭,全部挡不住, 大伙儿玩命上啊!而战场上的表现则是,“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
  第四章商鞅黑洞
  55
  Qi tu ku fan shuo zhan guo
  挈人头,右挟生虏”(《战国策?韩策一》),对人头表现出了一种狂 热的爱好。
  读《史记?秦本纪》,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秦军在战场上的 斩首数量,极其惊人。大量的战争,《史记》没有写明斩首数量。单 把写明了的作一个粗略统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秦军的屠 刀,砍下了差不多140万颗头颅。
  四只许耕战
  更进一步说,儒家的态度,是承认经济和军事,乃是生存的基 1 本保障,但在此之上,真正的生活还需要有相应的精神追求。所以 “足食、足兵”之后,儒家就要开始谈怎么制礼作乐了。而除了耕战 ^ 之外,商鞅不允许社会上还有其他东西存在。 t读《商君书》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这部书谈耕战,重点
  % 往往还不在于怎样直接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在谈, & 农夫和士兵之外,其他一切各色人等,都是消灭的对象。
  变法首要的打击对象,当然是贵族。著名的规定“宗室非有军 \ 功论,不得为属籍”,就是你再是国君的亲戚,如果你没有在战场上 成 立功,这个身份是得不到承认的。这是逼贵族和平民站在同一条起 ^ 跑线上。更根本的政策如推行县制,越发摆明了就是国君要加强自 己对地方的控制,而取消贵族被封建的特权。
  ——可以想象,对这一类新规定,贵族怨气很大,但平民是开 心的。看贵族一个个被斗翻在地,这种快感是如此强烈,使得绝大 多数人忽视了事情的另一面:自己的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也在迅速 萎缩之中。
  商鞅建立了一整套户籍制度。国境之内,每一个人都要进行户 口登记,没有那张身份证(当时术语叫“验”),很多事情都做不成。 商缺乂用加税的办法,迫使兄弟分家(不分家就“倍其赋”),把原 来的大家族拆分成一个个小家庭,再把小家庭重新编排成新的社群, 然后规定,“民无得擅徙”。这就使每个人都处身于国家安排的社群
  56
  歧途■哭也说战国
  之中,彼此互相监督。
  在此之前,人民基本是可以自由搬迁的,出入国境都不在话下, 不用办理任何签证。?而商鞅的新法,人民则被固定在土地上,也就 失去了选择国籍的权力。
  同时,哪些平民也应该是打击对象,商鞅心中有一本很明晰 的账。
  首先是商人,就是要打击平民中较富有的人。——《垦令篇》 讲了二十条调动农民垦荒积极性的方案,其中第五、第六、第八、 第十、第十五、第十七、第十八条,这七条全是讲怎么打击第三产 业的。具体措施包括禁止粮食买卖,禁止奢侈品流通,取缔私营的 旅店宾馆,提髙酒肉价格(让大多数人消费不起从而逼卖酒肉的商 人关门),提髙关税和交易税,以及加重商人的人头税和劳役, 等等。
  其次是儒生和辩士,就是平民中较有文化或才智的人。“有礼有 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商鞅认 为凡此种种,都是国家的蛀虫。“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 国家有了这路人,君主就找不到可以用来打仗的人了,国家必然逐
  ①举两例。
  齐威王曾跟梁惠王炫耀:“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 七千余家。”我派一个叫齡夫的官员守徐州,于是燕国、赵国都害怕我们齐国去攻打他(齐国要伐 燕,剿兵出北门《要伐赵,则兵出西门*所以燕、赵的人要祭拜齐国的北门或西门),他们的百 姓,搬家到齐国来追随我们齐国领导的,有七千多家。
  而梁惠王又曾对孟子抱怨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爲耳矣.河内M,則移其民于河东,移其 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我对国家是很尽心的。河内闹了灾荒,就把老百姓迁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来。河东 闹了灾荒,也是一样。我看邻闻的政策,没有像我这样用心为民的。但邻国人民没减少,我国人 口没增加,这畢为什么呀?
  看来,梁惠王自以为魏国政策好,就觉得外国人口涌人魏国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人没来, 他就委屈了,
  孟子則告诉齐宣王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市,廑而 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悦,而思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 于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税,則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應,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 皆悦,而思为之氓矣。”也是在说你的政策好,人家就奔你这儿来.
  可见喜欢哪国的政策就做哪国的老百姓,当时本来是常态.
  第四章商鞅黑洞
  57
  Qz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步削弱以至于灭亡。
  然后是良民,就是任何具有一般伦理道德感的人。商鞅断言, “以良民治,必乱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强。”
  从重视耕战的角度看,除了打击良民稍难理解外(其实原因也 简单,后面会解释),要打击商人和儒生、说客,都是顺理成章的。 因为这帮人自己固然是不种地的,而且一旦他们混得风光了,会导 致原来老老实实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人心浮动,盘算着自己是不 是也可以走这条路。动动嘴皮子就髙官厚禄,怎么看都比在沙场上 I 一刀一枪的搏命来得便捷。所谓:
  !
  ?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惠辩者一人焉,千人皆怠于农
  歧 战矣。农战之民百人,而有技艺者一人焉,百人皆怠于农战矣。
  ^其中,外国来的说客尤其是个问题。户籍制度要把秦民绑定在
  、土地上专心种地,但如果不断有外国人进人,让人民知道,秦国之 I 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那么不管是函谷关还是柏林墙,恐怕都挡 说 不住移民倾向,绑定效果,一定大为削弱。?
  ^但问题是,为什么要对耕战重视到这个地步呢?人山东六国没
  打击这些,也没听说生活质量就下降了。相反,有些地方还以富庶 ' 和文明而著称。
  答案很简单,商鞅本来就意不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他最关 心的,是什么样的人最听话。
  ①《里令》第三条说:“民……无外交,则国安不殆所谓外交.就是和外同人交往的意 思。与其他各国都在积极争人口不一样,秦国的征伐,往往是要地不要人的。如秦惠文君八年, ??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人秦(《樗里子列传》)十三年,“使张仪伐取陕,出其人与 魏。"(《泰本纪》)秦昭裹王二十年,“姨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秦 本纪>)西塢定生分析说.很可能?这是秦政府不想让泰人与其他国家的人多接融,以避免他们受 腐朽没落的东方思想和生活方式侵蚀.
  58
  歧泉突:1说战国
  五秦孝公面前的辩论
  商鞅变法的主题,实质上是尊君权。?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