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批评官员的尺度

_3 安东尼·刘易斯(美)
软怕硬”呢?
也许有人要说,中国是中国,美国是美国,“沙利文案”的裁判依据是美国宪法第一修
正案,相关规则对中国没有意义。但是,这些人可能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
五条中,同样规定了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第四十一条进一步指出:“中华人民共和
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近年更是多次强调: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
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参见温家宝总理2011年3月14日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也曾在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一个社
会对批评之声有多大的容忍限度,往往标志着这个社会有多高的民主程度。对人民如此,
对新闻界亦然。一个成熟的民主政府,就得像默里?格法因法官在“五角大楼文件案”判决
书中说得那样,容忍“一个不断找茬的新闻界,一个顽固倔强的新闻界,一个无所不在的
新闻界”。{关于这方面的观点,可参见〔美〕迈克尔?舒德森: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
闻界》,贺文发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以宪法条文、国家政策与民主精神为依据,我们有理由对更多现实问题,进行更加深
入的思考。比如,在刑法中,是否应删去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关于对“严重危害社会
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侮辱、诽谤行为可提起公诉的规定?{严格意义上讲,涉及广义言论自
由的刑法条款,还包括第103条“煽动分裂国家罪”、第105条第2款“煽动颠覆国家政
权罪”、第249条“侮辱国旗、国徽罪”、第221条“损害商品信誉、商品声誉罪”、第249
条“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对这些罪名的认定,都应当有明确的标准,避免因条文
含义模糊而导致打击面过宽。}或者,是否应考虑以司法解释形式,对何谓“严重危害社会
秩序和国家利益”做紧缩性的界定?对“被害人”是国家工作人员的侮辱、诽谤类刑事案
件,是否应对诉讼程序、证据规格与定罪标准予以进一步限制和明确??{2010年8月,最
高人民检察院曾发布《关于严格依法办理诽谤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今后一段时
间内,对于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的诽谤案件,受理的检察院经审查认为属于公诉情形并有逮
捕必要的,在作出批捕决定之前,应报上一级检察院审批。这一规定,有利于摆脱地方官
员对司法机关办理诽谤案件的干扰。}在民事案件中,我们是否应当明确,当国家机构起诉
媒体或公民侵犯名誉权时,法院可以驳回其诉讼请求?或立法禁止国家机构提起名誉权之
诉或诽谤之诉?{在英国、美国,相关立法禁止国家机构提起民事诽谤诉讼和刑事诽谤诉讼,
也根本不存在这类案件。参见郑文明:诽谤的法律规制:兼论媒体诽谤》,法律出版社2011
年版。}是否应将国家工作人员纳入“公众人物”范畴,当他们因职务行为受到批评而提起
侵权之诉时,法官是不是应适用更加严格的判断标准??{2006年,部分学者受中国记者协
会委托,起草过“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新的司法解释建议稿”,“建议稿”关于“公共
人物”的条文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公共人物提起的名誉权诉讼时,只要内容涉及公共利
益,被告没有主观恶意,对于公共人物提出的侵权请求,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前款所称公
共人物的范围一般包括:(1)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人士;(2)在事关公
共利益的企业或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士;(3)文化、体育界名人及其他众所周知的人
士;(4)在特定时间、地点、某一公众广泛关注或者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中,被证明确有
关联的人士。”参见徐迅主编:《新闻(媒体)侵权研究新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
338页。}当媒体报道部分失实,却并非蓄意造假时,应如何认定媒体的责任?在这个风云
际会的大时代,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这一代法律人的使命。
翻译本书期间,我曾看过一则关于“广州华侨房屋开发公司诉《中国改革》杂志社案”
的新闻报道。在这起案件中,广州市天河区法院驳回了原告的侵权诉讼请求,主审法官在
判决书中写道:“衡量新闻机构的评论是否公正,应当从其评论的对象是否与社会公共利益
有关、评论依据的事实是否真实存在、评论是否出于诚意来考量。”记者问这位名叫巫国平
的法官,为什么在涉及社会公益问题上,法院会更倾向于保护媒体的权利?巫法官回答:这
个社会对媒体的容忍有多大,这个社会的进步就有多大。一个文明、民主、进步的社会,
都应当充分发挥传媒的监督作用。”从这些朴素的话语里,我仿佛又听到霍姆斯、布兰代斯、
汉德等伟大法官的声音,也感受到一位中国法官的智慧和勇气。
有幸翻译这本好书,得益于北京大学出版社曾健先生的信任。曾健与我都有过警察经
历,审美、行文又都偏好“文艺腔调”,也算是臭味相投,相见恨晚。从谈妥版权、文字审
校,到版式设计、美编配图,曾健全部亲力亲为,本书亦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在此,
特对蒋浩、曾健、乔智炜、贺维彤和陈晓洁诸君的编校、设计、配图工作表示感谢。
感谢最高法院的蒋惠岭法官,他最早向我推荐本书,翻译所用原书,亦由他提供。四
年来,是他言传身教,让我感受到,为司法改革的理想呐喊、奋斗、行进,本身就是一种
美好。感谢最高法院陈现杰、周加海、刘树德、范明志、王晓滨、陈鹏展、付育、姜强、
田朗亮诸位法官,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的屠振宇副教授,我对相关宪法、刑事、侵权
理论问题的深入理解,多得益于他们的智慧和指点。
感谢美国西北大学语言学系的郑晓菊博士,她对照原文,逐字逐句审校了全文,提出
了许多精确、中肯的修改意见。最高法院审判监督庭的李英凯法官,也对译稿进行过细致、
认真的校对,并指出了用词用典的诸多不当之处。多谢北京市检察院二分院公诉处的刘峰
老弟,陪伴我度过北池子南院北楼307那段苦乐交织的时光,并忍受了我在工作、翻译之
余的无尽唠叨。
最后要感谢爱妻王鸿谅。她对我不分昼夜,在电脑前寻章摘句的行为,始终保持宽容
态度。翻译,尤其是学术翻译,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事业。没有她的支持,我不会在繁重
的工作之余,选择这条无名少利的“窄路”。作为资深记者,她以特有的认真与细致,对本
书中的每一字句,“都提出过专业而充满爱意的批评”。
何帆
2011年6月18日
于最高人民法院
第一章“关注他们的呐喊”(1)
故事的开头很普通。1960年3月23日傍晚,约翰?默里来到纽约西43街《纽约时报》
总部,联系刊登广告事宜。在二楼广告部,业务员格申?阿伦森接待了他。
阿伦森已在《纽约时报》工作了近二十五年,按照女儿朱迪的说法,他向来“恪尽职
守,兢兢业业”。阿伦森负责受理各类社团委托刊登的广告业务,即所谓“社论式广告”
(EditorialAdvertisement)。这类广告来源形形色色,形式五花八门。比如,朝鲜领导人
金日成,每年都会在《纽约时报》买下两个版面,宣扬自己的“不断革命理念”。有时,阿
伦森内心会有一种冲动,想劝人们不要这么大张旗鼓地宣传各种极端思想,但最终还是隐
忍不发。
默里打算在《纽约时报》预约一版广告版面,刊登一则由“声援马丁?路德?金和在南
方争自由委员会”发起的“社论式广告”。{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民权运
动领袖,倡导以非暴力方式废除种族隔离,实现种族平等,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曾
深入人心。金于196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4月4日遇刺身亡。
说明:作者注释按原书体例,附录于书后,正文中的注释均为译者注。}此时虽已是20
世纪60年代,但南方腹地各州的种族隔离观念,仍根深蒂固。{南方腹地(DeepSouth):
指位于美国南部,对种族、文化问题态度保守的地区,包括佐治亚州、阿拉巴马州、密西
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南卡罗来纳州。}各类歧视行为或假法律之名,或直接诉诸暴力。
在金博士领导下,挑战上述观念与暴行的民权运动,也正如火如荼。最近一次抗议活动,
上月刚刚发生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斯波诺郡。当时,四名黑人大学生打算在当地的伍尔
沃思餐厅用餐,由于这家餐厅向来只对白人开放,店员拒绝向黑人供餐。学生们就地静坐,
抗议这一种族歧视行径。消息迅速传遍南方,金博士立即表态,支持学生们的行动。然而,
两周后,他自己也遭遇司法“暗算”。当他填完1956年至1958年的纳税申报表后,阿拉
巴马州一个大陪审团以伪证罪为由,对他提出指控。这可是一项重罪,也是该州历史上第
一起逃税案。{大陪审团((GrandJury):刑事案件中,由检察官选定并召集的组织,其职
责为受理刑事指控,听取控方提出的证据。与普通陪审团不同的是,大陪审团只决定是否
将犯罪嫌疑人交付审判,而非认定其是否有罪。英国已于1948年彻底废除大陪审团制度,
但美国一直予以保留。根据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对可能判处死刑或重罪的犯罪,原则上
必须经由大陪审团起诉。联邦法院的大陪审团由16~23人组成,各州法院的大陪审团人数
由各州法律自行规定。}金博士怀疑这是阿拉巴马州政府故意罗织罪名,令他入罪。
“声援马丁?路德?金和在南方争自由委员会”成立于纽约,是为了募款援助金博士和
其他受迫害的南方黑人而发起的组织。委员会成员包括工会领袖、牧师和演艺明星,如哈
里?贝拉方特、西德尼?波伊特、尼特?金?科尔。默里是一位志愿者,考虑到他曾做过编剧,
委员会安排他撰写各类广告文案。3月23日,他受命将这则广告从位于125街的委员会办
公室送到《纽约时报》总部。
当时,在《纽约时报》刊登一则全版广告,需要支付4800多美元。默里表示,本来已
有一家广告商承诺代理相关事宜,但为节省时间,他希望报社直接将广告文案排版、送印。
为此,他出示了委员会主席菲利普?伦道夫的一封亲笔信。伦道夫是“卧铺车侍者兄弟会”
的负责人,也是一位杰出的黑人领袖。他在信中表示,联合署名者一致同意以他们的名义
刊登这则广告。阿伦森见所有文件都符合要求,便将这则广告转交广告审查部处理。《纽约
时报》内部政策规定,凡有欺诈、捏造之嫌,或“对个人进行人身攻击”的广告,均不予
受理(同时也拒绝刊登色情、淫秽书刊、电影的广告)。广告审查部主管文森特?瑞丁审查
完广告文案后,签字同意刊出。{《纽约时报》广告审查部负责审查广告的“可接受性”与
“适当性”,文森特?瑞丁是该部门首任主管,纽约时报》内部沿用至今的“广告接受适当
性的准则”(StandardsofAdvertisingAcceptability)即由他制定。关于《纽约时报》内
部工作流程,可参见其华裔编辑李子坚的回忆录。即李子坚:《纽约时报的风格》,长春出
版社1999年版。}
1960年3月29日登出的这则广告,使用了大字标题,题为:关注他们的呐喊”Heed
TheirRisingVoices)。此话援引自《纽约时报》3月19日的社论,广告右上角还引述了
社论内容:“由黑人发起的这次和平示威声威日壮,虽在南方前所未有,却事出有因,值得
同情恳请国会关注他们的呐喊,因为世人终将听到他们的心声。”接下来是广告正文。
“今天,全世界都知道了。”广告说,“美国南方数以千计的黑人学生,正发起一次和
平示威游行,宣布黑人同样受美国宪法和权利法案保护,并享有人格尊严与生存权利。
他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粗暴对待,施暴者正是那些蔑视并践踏宪法的人。”
接下来,广告描述了发生在南方的种族主义行为。第三段说:“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
市的州议会厅前,当学生唱完我的国家,也是你的这首歌后,学生领袖随即被校方开除。
而且,一大批荷枪实弹,携带催泪弹的武装警察,严阵以待,并包围了阿拉巴马州立学院。
当所有学生以罢课方式,抗议州政府滥用公权时,警察封锁了学校食堂,试图用饥饿迫使
他们就范。”
广告并未对任何人进行指名道姓的批评,而是以“南方违宪者”(SouthernViolators
oftheConstitution)指代相关人员。广告说,他们“决定干掉的不是别人,正是风靡南
方的新精神之象征小马丁?路德?金牧师”广告文案第六段更进一步说明:对于金博士的
和平抗争,南方违宪者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暴力、威胁回应。他们炸毁了金博士的家,差
点儿杀死他的妻儿;他们抹黑他的名声;甚至用超速、侮辱、游荡等不同罪名先后
逮捕他七次。现在,他们又用伪证罪起诉他,这可是一项能使他入狱十年的重罪。”
文案的下方,列出了六十四位联合署名者名单,其中,埃莉诺?罗斯福{埃莉诺?罗斯福
(18841962),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夫人,她本人也是一位著名政治家和社会
活动家。}与杰基?罗宾逊{杰基?罗宾逊((19191972),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历史上第一位
黑人球员。}都是广告赞助人。名单下方还附有一句话:我们身在南方,我们每日都在为尊
严与自由而战,我们由衷支持这一呼吁。”紧随其后的,是一份二十人名单,其中多数是南
方黑人牧师,置于右下角的则是一张供读者捐款的回执。广大读者踊跃捐款,没隔多久,
委员会就收到了数倍于广告费的捐款。
无论对默里、阿伦森,还是其他经手这则广告的人来说,此事已告一段落。不过,他
们万万没有想到,“关注他们的呐喊”会在种族议题之外,掀起另一轮更大的争议。他们更
未料到,这则广告将成为对美国言论和出版权利的一大考验。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这
起事件将演变为一座自由的里程碑。但是,一切就这么发生了。1
这则广告只是一个开始,而非结束。一场法律与政治的严重冲突即将开始。这场冲突
将威胁到《纽约时报》的生存,也危及媒体报道重大社会议题的自由,乃至公众的知情权。
四年后,靠美国最高法院的转折性判决力挽狂澜,所有威胁才烟消云散。过去,最高法院
通过行使司法审查权,已确立一系列涉及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准则。但是,在这起事
件中,最高法院不仅重申美国是一个开放社会,也让人民了解到,他们有权对政府表达自
己的意愿,更重要的是,这起案件,使1791年发布的宪法第一修正案中那寥寥几个单词,
焕发出新的活力:
“国会不得立法侵犯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
(Congressshallmakenolaws...abridgingthefreedomofspeech,orthe
press.)www.readist.cn读家TXT书籍下载
第二章蒙哥马利的反击击(1)
1960年,《纽约时报》日发行六十五万份,其中,只有三百九十四份被送到阿拉巴马
州的报摊或订户手中。蒙哥马利市的《广告报》及姊妹报《阿拉巴马纪闻》订阅了一份《纽
约时报》,新报纸往往会在出报数日后,才被送到编辑部。这里有一位《纽约时报》的忠实
读者,有时甚至是唯一读者,年轻的《阿拉巴马纪闻》地方版编辑:雷?杰金斯。
“那天,我正趁编版间隙浏览《纽约时报》。”多年之后,杰金斯回忆道,“我看到了那
则广告,并据此写了一篇报道。”3这则报道刊登在1960年4月5日的《阿拉巴马纪闻》
上。文章开头说:“包括埃莉诺?罗斯福女士在内的六十位知名自由派人士,近日在《纽约
时报》的一则全版广告上联合署名,呼吁人们为声援马丁?路德?金和在南方争自由委员会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