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

_3 赖瑞和(当代)
先在白龙江饭店办好住宿登记。这家饭店里住的,似乎全都是像我那样被困的过路旅客。大家的目的地,全是南坪和九寨沟。昭化位于嘉陵江的上游,现在已改名为宝轮了。市里新旧两个地名都在使用,但我还是比较喜欢它的旧名。市区没有甚么看头,只有几条大街,不到一小时就走完了。
我无聊的走到嘉陵江边去,看了一会水上漂浮着的树桐,最后决定把这多出来的一天,用来办理一件事:把这回国内以来,在路上越买越多的那一批书报杂志,先寄回香港去。我知道,这种事恐怕不好办,心理上已准备好,打算用这一整天的时间来办。然而,这一天我还是连这一件芝麻小事也没法办好。
先乘车回到广元市去。心想邮寄包裹这种事,恐怕得在广元这种比较大的城市才好办。到邮局途中,正巧经过一家文具店,进去买了几张牛皮纸,准备用来包扎我那一迭书报杂志。我知道,在国内邮寄包裹,还得先经过检查这一关。我想不必先将这批东西包扎,即使先包好也得再拆开来检查的,不如等检查后再包吧。
走进邮局,竟连寄包裹的窗口也见不到,不知去哪里办此事。想问人,可是里面的办事员,全都垂低着头,一副埋头苦干的样子。等了一会,没人理睬,越等越灰心。而且,我想起仿佛在甚么地方见到一篇报导,说在国内邮寄包裹,还得用布袋包好,再缝好,牛皮纸是不行的。这样一想,更没了信心和耐心,终于离去了,不寄了。心想寄包裹的机缘,恐怕还未到吧。
包裹虽没寄成,却无端又跑了一段古蜀道,又见到那恐龙巨牙般的剑门七十二峰。这一去一回,等于饱览了两次,也算是捡来的福气吧。
中午回到昭化,吃过饭后,我在旅馆的客房中,坐在窗前,喝着泸州老窖。窗外那不知名的青山很美,绿草很苍翠。在这样一个下午,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小镇,对着这样美丽的青山饮酒,真让我有一种恬淡的闲散。直到我有些微微的醉了,像五四诗人王独清所说的,"身上添了中酒的疲乏",才上床去,睡了一个特别悠长的午觉。
一直睡到下午四点多才醒来。看看天色很好,阳光那么充沛明丽,决定走到城南一带去逛逛,顺道去那里的一个县邮局,看看能否把我那个包裹寄出。
我抱着欣赏城南风景的心情,走到那邮局去。正如我所料,昭化是个小小的县城,太小了,邮局根本就不接受寄往国外的邮包。"寄香港的,要到广元去寄。"办事员说。于是又捧着那一迭书报,走回城中的宾馆,准备吃晚饭去了。倒也没有甚么失望。看来寄书的机缘,仍未到。然而,晚饭竟有意外的惊喜。
原以为,在昭化这种小镇,不会有甚么好吃的。所以,当我在白龙江宾馆的附属餐厅点菜时,我几乎是以开玩笑的心情,问那名女服务员:"有没有鱼?"当时我想,昭化属内陆,不靠海,老百姓恐怕不会像我这种南方人,那么喜爱吃鱼,怎么会有好鱼呢?没想到,那服务员竟回答说:"有,您想怎么吃?清蒸还是红烧?"我不觉好奇起来﹕"有甚么鱼?"
"鲤鱼。才刚到的,很新鲜。"
"真的吗?可不可以先看看。"我知道,国内这一类的厨房跟港台的不一样,比较随和,顾客经常可以跑进去参观,就地点菜的。看见有甚么点甚么,更方便。
"好,你跟我来厨房。"到了厨房,一名男厨师从后面不知甚么地方,竟"抱"出一条大鲤鱼来。的确,他是用"抱"的姿势,把鱼"抱"在怀中,像抱小孩般抱着出来给我看的。他那个姿态,很像天津杨柳青传统年画中,红孩儿抱鲤鱼那种吉祥图,有趣可爱。这鲤鱼既然要"抱",体积自然十分庞巨,金黄色的,光溜溜的,少说也有两公斤。我猜这鲤鱼很可能来自嘉陵江。
这一看,我当然再也没话说了。于是,大师傅给我作了一道滑溜鱼片,盛在一个巨大的盘中端上来,只收十块钱人民币,吃得我好不过瘾。幸好,这次我就只点了这么一道菜。但鱼的份量还是太多了,吃不了,余下至少三分之一。想不到,我在中国吃到的最好一尾鲤鱼,不是在黄河边上盛产鲤鱼的郑州,而是在寂寂无闻的昭化。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福分,吃到如此鲜美的鲤鱼了。
第二天一大早,开往南坪的班车终于来了。我和四十几名国内同胞,挤在一辆老旧的大车里,往川西进发。这次西行,路越走越荒凉了。
第八部分 1.出川西记(1)
从昭化到南坪,只有二百多公里,车子却走了几乎整整十二小时,才在傍晚六点多抵达。昭化和南坪同属四川省,可是车子却得穿越甘肃省,经过文县才到得了。我们一大早出发,车行了两个多小时后,便在过了白水县不久,离开四川,进入陇南了。之后,车子就走在甘肃省的路上。
一路上,白水江老是出现在小路边上。这江水确像它的名字,白白的,白得很特殊。一般江河总不免带点黄浊的颜色,但这白水江倒真是白的。它流过急滩时,溅起的浪花是白的。它平静地流着时,江面也是白的,像牛奶的那种乳白色。后来听说,这可能是因为河水中含有大量硫磺。
这白白的江水,加上当天下午白花花耀眼的太阳,很有一种催眠的作用。我坐在车里,呆呆的望着四周泥黄色的干涸土地,和那些单调不毛的大山,久了竟有一种很抒情的感觉。我仿佛从远古开天以来,便一直在这一片黄色主调中航行,航向永恒,恰似一个星际的旅者,乘坐一艘太空船,在太虚中航行了好几亿个光年了。
下午,车子快抵达南坪时,才重新进入四川省界。这是我此行的第四次入川了,从西面而入。
到南坪去的旅客,几乎都把南坪当作一个中途站而已。大家最终的目的地,恐怕都是风景优美的九寨沟。车子一开入汽车站,大家都抢着投宿在汽车站的附属旅社,预备第二天一早再继续上路。我租了二楼一间木建的简陋小客房,只花了人民币五元。客房的窗,正好又面对一座美丽的青山。
南坪三面环山,走在大街上,便可以见到一座大山,直立在街的尽头。这里海拔高,所以虽是七月盛夏,气温却只有二十几度,有如料峭的春寒三月。我把行李放下后,披上一件毛衣,到县城里转了一圈,发现此地已经很有些西藏风味了。城里住着不少藏胞。他们穿着厚厚重重的藏袍在路上行走。连街上商店的招牌,也是汉藏文并用的。
川西一带的伙食,一般上都不好。然而,晚饭时,在汽车站的食堂,我竟有缘吃到一道很美味的红烧青瓜肘子。饭后,回到旅社,洗了个热水澡。夜里无事,静坐在客房中,对着窗外星空下的青山,独饮泸州老窖,回味着这一天难忘的旅程,想到明早就可以到达九寨沟了,心里多了一种期待。
第八部分 2.出川西记(2)
南坪离九寨沟很近了。第二天早晨,车行了两个多小时就到了。我在九寨沟的山脚下,乘搭了一辆专车入沟,到山里的诺日朗宾馆投宿。七月应当是旅游旺季,那天沟里却寂静得很,见不到甚么游人。原来大部分游客从成都出发,经汶县那条路,而听说那条路上塌方,发生土崩,不通车,游人都被困在半路上了。我幸好从北部南坪那条路来,所以没事。于是我在九寨沟那两天,就成了出奇宁静的两天,宛如秋天淡季。
其实,九寨沟海拔高,即使是七月盛夏,沟里的气温仍然很低,白天只有二十度左右,夜里更降到十多度,比平原上的秋天更冷。抵达不久,我还得把羊毛衣穿上,感觉到秋天了。沟里处处是高高的山,清澄的湖,和碧绿的青草地。天空很蓝。
沟里的那些湖泊,那些藏民所说的"海子",清澈得可以见到湖底下的枯枝。海子边的树木倘若倒下,葬身湖中,它的枯木可以在水中蜕变成另一种生命,长出新枝来,彷若永远不死的样子。
我宾馆客房的窗,又正好是对着一座高高的青山。出川西以来,发现青山真是无处不在。也难怪,这一带已经是青藏高原的边缘了。山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壮观。我也越来越喜欢客房的窗,面向着高山的那种安宁和庄穆。中午饭后,便在这青山的注视下,在房里睡了一个悠长舒服的午觉。下午三点多,才披上毛衣,出门游山玩水去了。
这回真的是"玩水"。我从宾馆出发,沿着镜海,走到珍珠滩去。泉水从一个山坡上冲流下来,溅起点点的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便成了一颗颗的珍珠。我的童心发了,干脆把鞋子脱了,涉水站在珍珠滩的坡下,望着水花飞溅。可惜泉水太冷了,不能久立,要不然双脚会冻僵的。
在镜海附近,见到一个藏族的水磨坊,用流水的力量来推动石磨。简简单单的,木头搭建的小磨房,立在水面上。它几乎隐在树丛中,在一片黛绿色的风景和水声中,出奇的动人,幽深极了。两个藏族小男孩,在磨坊外嬉水,浑然不觉我在远方呆呆的看着他们。
然后,乘了一辆藏民的小驴车,到树正海去。车上,有几个藏族少女,有说有笑。她们都长得很美丽,眼睛大大的,没有甚么打扮,穿着藏服,很纯朴,然而却有一种让人惊心动魄的媚力。看着这些藏族少女,我想起法文中所说的"致命的女性",觉得她们很符合那种形象,美得可以致人命的。或许,只有九寨沟的美丽山水,才能孕育出如此"致命的女性"来。
黄昏时,在卧龙海上,租了一艘小船,划到湖心。四周的高山看得更清晰了。它们的倒影落在水上。每当我把船桨伸进水中,湖面就泛起涟漪,把山的倒影扰乱了。直到天快黑了,才乘坐那辆藏胞的小驴车,回宾馆去。
第二天早上,气温更低了,只有十五度。我穿上去年在内蒙买的那件山羊绒,乘搭一辆便车,到长海和五彩池一带,玩了一个上午。中午,准备下山了,却再也找不到昨天那名藏胞的小驴车了。他不知跑到哪儿去了。没驴车倒是下不了山的,步行则要三个小时。最后,幸好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要下山去,我便跟着它走了。
下午三点多到了沟口,还是没法立即转车到我的下一个目的地松潘去,因为班车早在上午就开走了。我沦落在沟口一家简陋的招待所,度过一夜。这一回,我客房的窗,依然朝向一座青山。更巧的是,窗后就有一条小溪。水流得很急。我看了半夜的山,听了半夜的溪水声,第二天早上才乘了一辆开往成都的班车到松潘去。
第八部分 3.出川西记(3)
从九寨沟到松潘的路上,风景很美。车子爬过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山峰顶上,经常积着白雪。高耸的松树竖立在山麓上。不久,这一条路上两旁,开始出现大草原了。草色青青,很茂盛,罩在清晨浓浓的露水和雾气之中,看来远比上一年我在内蒙所见那个干枯的大草原,更为丰美。这里的牧民一般上是藏族。
车子开进松潘县城的大街上时,宛若开入一个中古世纪的小小边城。最让人惊喜的是,这县城还有好几个明清遗留下来的古城门。城里有那么多古老的建筑物,那么多满面风霜的人,还有那么多的瘦马和悲伤的驴子。街头上的人们,大部分是藏胞。他们穿着宽宽的藏袍,更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中古唐代的吐蕃地区,或河陇一带的吐蕃占领区。
实际上,松潘在唐代末期,就曾经一度是一个吐蕃占领区。当时的说法是"陷蕃"。吐蕃者,即今天的西藏也。它是李唐王朝的一个死敌。如今,我来到松潘,历史感不免突然沉重起来了。我彷若走进了一个"敌区",去刺探敌情似的。
我第一次知道松潘这个地名,是在陈子昂所写的那篇《上蜀川军事状》里。武则天时代,唐朝曾经在松潘一带,屯驻了一支大军,防范吐蕃的入侵。这支大军显然和其他边防军不同。它无法在这么偏远荒凉的草原边区,以屯田耕种的方式来自给自足。为了养活这支军队,四川成都地区的老百姓,便只得被逼给他们"千里运粮"去了。
陈子昂这篇文章,原是呈给皇上的,目的正是建议唐室撤回这支大军,解除老百姓每年千里运粮的苦役。他写道:"闻松潘等州屯军,数不逾万,计粮给饷……每岁向役十六万夫。"他很担心,每年以十六万夫运粮,恐怕三年后,吐蕃还没有被消灭,剑南的老百姓便已经受不了这种苦役了。所以他要替老百姓说项,请求唐室免了他们的这种劳役。
当年在研究所第一次读到这篇文字,文中所描写的百姓千里运粮的苦状,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松潘地区海拔高达数千米。从成都盆地出发的挑夫,背着重担,要爬上这样的高山区,命运何其悲惨。从此,松潘这地名便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
安史之乱以后,松潘到底还是逃不过"陷蕃"的命运。从此,它便长期和中原地区隔绝,史家的记载残缺,以至如严耕望教授所说的,它的"交通路线,更历千载无复人知矣。"如今,我来到这松潘地区,便恍若回到唐史中去了。
我投宿在县城内唯一可以招待外宾的松潘县政府招待所。办好住宿登记时,才不过早上十一点多,走到大街上逛。县里只有东南西北四条大街。走过一座木桥到城北的市集去。右边,是一座高高的青山,可能是岷山的余脉。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左边流过来。溪岸上,有几棵杨柳树,柔柔的柳枝在和风阳光中摇动。在一个马路的交叉口,一名穿着鲜艳藏袍的藏族妇女,手里牵着一匹白马。她大概刚巧遇到一名老相识,两人便停在路口闲聊起来了,样子是那么的优游。那匹白马默默的在一旁站立等候,很有耐心。
我沿着这条大街,一直走到城北的墟上。途中,经过两排木建的小商店,似乎全是个体户开的。有小吃店,有中药店,有面店,还有不少裁缝店。裁缝师傅都标榜来自浙江温州,或者上海。商店的建筑物都很古,仿佛是明清时代的遗物。到了墟上,有卖菜的,卖肉的,卖水果的,还有卖五金和日用品的。我买了一斤西红柿,又吃了一个烤得烫手的红薯。然后,才慢慢走到东大街的一个汽车站,买了一张后天开往若尔盖大草原去的车票。这样,小小的松潘县城,我几乎都走遍了。
中午,在县招待所的附属餐厅,竟有福吃到四川的樟茶鸭。饭后,回到客房去午睡。躺在床上,又可以看见窗外那美丽的青山。下午三点多起来,发现自己清闲得很。松潘县城已经游遍了,无处可去了。我在房中看了一会书报,突然想起,还有一批书报杂志想寄回香港去的。前几天,在广元没法寄出,不如趁今天这么空闲,就在这里寄出吧。
第八部分 4.出川西记(4)
我出门朝邮局的方向走去,心里有个预感,这一回应当是可以完成任务的。因为,松潘虽是偏荒的小县,却有不少外国旅客。那些红发碧眼的老外,对松潘这种古老而又有藏族色彩的中国小镇,特别钟情。松潘的邮局,大概早已做惯了老外的生意,晓得怎么应付外国人了。
走到城里大街上的那小小邮局,见到一个很年轻的红发女郎,好像是北欧瑞典人的样子,在等候打一通国际越洋电话。这里还没有直拨的服务,电话还得经过接线生的。她便坐在邮局门口的水泥地上,等候她的电话接通。松潘县的老百姓,大概早已见惯了洋人,对这名红发女郎,没甚么理会。她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那儿。
我走到寄包裹的窗口,对里面的一名女办事员说:"我想寄这些书报回香港。"
她把书报接过去,随便翻了翻便说:"寄书报,那你得用布袋缝起来。但封口先不要缝死了,等检查过了再用针线缝上。"果然,我读过的那篇报导没错,在国内寄包裹,往往还得动用布袋的。但在松潘这个小镇,要我上那儿去找布袋呢?突然,我想起上午经过那条大街时,见到好几家裁缝店。心想,裁缝店应当可以帮我缝个布袋的。我快步走上街,走进离邮局不远的那家温州裁缝店。
"师傅,请问可不可以帮我缝两个布袋?我想寄这些书报回香港。"
"可以,没问题,一个一块钱。"说着,那名师傅就马上搬出白棉布。"用这棉布好不好?"他的普通话,带点浙江口音,看来他的确是来自温州的。
"行,太好了。"显然,这位温州师傅帮人缝过不少布袋。他很熟练地裁下两块布,再用他那老旧的脚踏缝衣机,缝了起来。我站在一旁等候。心想,这真是"立等可取"的服务啊,值得表扬表扬。不到五分钟,两个布袋缝好了。我付了钱,高高兴兴地又走回邮局去。
我把书报分装在两个布袋里,递进那个窗口。办事员这次检查得比较仔细,查完了,对我说:"行了,你把布袋的封口缝起来,再用毛笔写上地址吧。"
"请问你这里有没有针线可以借用?"
"邮局没有针线可借。你自己想办法吧。"她说。
看来,唯有再回去找刚才那位温州裁缝师傅帮忙了。我第二次踏出邮局。那温州师傅很热心,连说,"没问题,没问题,"并且叫了他的一名女儿,用针线替我缝布袋的封口。缝好了,还找出一支毛笔和一瓶黑墨水,好让我在布袋上写地址。
我恐怕至少二十多年没有写过毛笔字了。上回写毛笔字,还是在小学时代!想不到,隔了那么多年,我竟在中国某个前"吐蕃沦陷区",写起毛笔字来了。我一面写,一面感觉到这真是个难得的经历啊。
写好了,我第三次踏进那小邮局。为了寄这个包裹,我前后已经花了快一个钟头了。那名红发女郎仍然坐在门口,等她的电话。我把包裹递进去。办事员看了看说:"好,你等一等,我找我们的局长来。"说完,她拿起电话找人。
没想到,寄包裹还得劳驾局长亲自出动。一会,局长来了。原来是一名很年轻的女性,看来很有知识水平,大学刚刚毕业的样子。她仔细检查了包裹布袋的封口,看看地址,才把包裹拿去称了称,又从抽屉中翻出一张国际邮资收费表,再的的答答地打了一会算盘,最后才告诉我说:"邮费和挂号费一共是二十元三角。"
第八部分 5.出川西记(5)
我付了钱。这小邮局显然没有大额的邮票,最大的也只不过是一元,而且只得两张。于是这位局长,便找出好几十张小额的两角和五角邮票,把我那两个布袋,像贴膏药般,贴得满满的,连背面的空位也用上了。贴好了,盖了印,她写了个收条交给我。我松了一口气,走出邮局。
半个多月后,回到香港时,这两个邮包竟还比我先一步到达,完好无破损。看来,国内邮局规定用布袋寄包裹,也很有它的道理。我看看那两个难得的布袋,上面有那几十张难得的邮票,还有我那"难得"的拙劣书法,不禁对这两个袋子另眼相看,决定把它们当作宝贵的纪念品,万分珍重地收藏起来了。那以后,我搬了几次家,可是这两个松潘布袋,却一直保存到今天。
松潘这个小邮局,还有一件事很值得一记:它很可能是世界上开放时间最长的一个邮局。
当时,我三进邮局寄包裹,不免担心下班时间快到了,便留意起这邮局的开放时间来,才发现它门口所列出的营业时间,竟长达十五个小时:从早上八点,一直开到深夜十一点。我简直不敢相信,以为松潘这么偏远的边塞小城,邮局不可能开放到那么晚。为了求证,我决定当天晚上快到十一点的时候,再回来查看这邮局是否真的开放到那么晚。
晚上十点四十五分,我特地从县招待所走出来,步行到这邮局对面观察,发现它真的仍在营业!这时,邮局里只亮着一盏灯,幽幽暗暗的,只有一名办事员在办公,但它的的确确是在开放,还有三五个人在买邮票寄信。我一直等到十一点正,看着邮局终于准时关上了大门,才依依不舍地离去。这回不得不相信了。这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晚关门的一间邮局,而这样的邮局,竟位于中国川西一个边陲小镇,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清早的长途汽车,一开出松潘县城不久,便经过一大片绿油油的大草原,和一座座的藏族牧场。我的目的地,是位于松潘西北大约一百多公里的若尔盖。在四川地图上,只画出一条细小的简易公路。当初,计划这段行程时,还真担心这条路上没有班车行走。现在,我不但走在这条路上,而且还发现,路虽小,虽简易,可是却平坦极了,笔直得很。整条路几乎全建在川西这个辽阔的大草原上。车子简直便是在大草原上开行,向西北方向斜斜地切过去。
第八部分 6.出川西记(6)
坐在车里,车窗两旁是看不尽的大草原和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这个大草原,从松潘以北开始,一直到抵达若尔盖,还没有消失。我看了一整个上午的绿草。
下午一点左右抵达若尔盖,才发现这小城四周的大草原更翠绿,更浓密了。若尔盖根本就建在草原的中央,是一个很新的城镇。我投宿在汽车站附近,一家十分破陋的小旅社。每床三元,我包下了整间房,也只不过是九元。客房里很脏,窗上的玻璃破了没修,床单看来许久没换,地板上丢满香烟头,也没打扫。我用旧报纸把这些香烟头扫起来,再换上自己随身带着的床单和枕套,才觉得干净一些。
若尔盖的海拔高达四千多米,在七月盛夏中,气温也只有十多度。旅社那名藏族女服务员,穿着厚厚的棉袄。我在一家个体户的餐厅,吃过中饭后,便在镇上的几条大街上逛。小镇上有一家新华书店,设在一间简朴的木建楼房里,生意冷清。镇里的居民,显然还没见惯外来的旅人,见到我这外来者,觉得很新鲜,总是紧紧盯着我看,仿佛把我当作一件稀世珍品来欣赏一样。若尔盖比松潘荒凉多了。
下午没事,穿上我那件山羊绒,准备睡个悠长的午觉。在旅途中能够有时间睡午觉,我常觉得是一大享受。房里很冷,我把那条脏兮兮的棉被都盖上了。
一直睡到下午四点多才起来。无事可做,又不想读书,便提前到那家个体户餐厅吃晚饭。这餐厅窄窄小小的,由一对姊妹在打理。四面的墙壁贴满报纸和明星海报,苍蝇四处飞舞。墙上的报纸都是海南岛出版的《海南日报》。看来,这家个体户,很可能是从海南岛,来到这寂清的北地落户。
叫了一碟豆腐炒肉,外加二两米饭。豆腐酸酸的,不怎么新鲜。米饭细碎而多沙粒。可是这一餐一点也不便宜,花了五大元,以国内的标准来说,算是很贵的了。然而,在若尔盖就只能找到这么一家汉族开的餐厅。其他的是藏人开的。那股浓浓的酥油味,我受不了。看样子,我和西藏无缘。
饭后,沿着一条小路,穿过一排低矮的民居,到城南的大草原去。一走到这草原的边缘,我便被那巨大的、青翠的空间感动了。草原上,开满了一丛丛美丽的小黄花,远远望去,竟是一片金黄色。还有一条小河,恰似一条银蛇一样的,弯弯曲曲的盘在草原上。我仿佛走进了一个梦境,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
我决定深入这大草原去看看。我的目标是草原上一座隆起的小丘。它看来不远,可是我越走越感觉到它仿佛越来越远。走了一个多小时还未走到那儿。或许,辽阔的草原,都会令人对距离的判断失准。那些看来不远的物体,其实挺远的。
行走在这草原上,才第一次真正看清草原的本色。若尔盖的草原,显然和我上一年在内蒙古所见的希日穆仁草原,很不相同。这里的草都比较粗壮,比较浓密。这里四千多米的海拔,也使得云层变得低低矮矮的,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抓一把,放进衣袋里。四周有不少山丘,比起内蒙那没有边际的草原,更耐看,更多变化。
草原远看是大片的青绿色,像一层厚厚可爱的、毛茸茸的地毯。走近一看,却可见到地上随处是牦牛留下的粪便,走起路来得格外小心。然而,这草原对我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我虽然知道,独自一人深入大草原的危险,万一遇上甚么牧牛的凶犬就糟了,但我不禁被眼前的美景,一步一步牵引而去,顾不了危险了。
走过一座小桥,看着那条银蛇一样的小河向东流去。不远,有一名老头,独自坐在河边垂钓。更远处,有人骑着一匹黑色的马,在放牧一大群的牛羊。夕阳就将西沉了,西边的天空染上一大块橘红色。我终于爬到那隆起的小丘顶上了。风很大。远方的山峰,无言地躺在夕照的金黄里。我站在这山丘上,独立在天地的苍茫之中了。
啊,若尔盖,人间绝美的牧场!
第九部分 1.武梁祠(1)
一九九二年春,我开始筹划我的第八次中国大陆行,发现中国的铁路线,百分之九十已经被我走过了。还没走过的,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然而,可能因为唐代的重心在西北,对东北可说根本没有甚么经营,我这个读唐史的人,不免也对东北的兴趣缺缺了。唐代的大诗人,到过西北的可说不少,至于到过东北辽宁以北的,就想不起有谁了。我呆呆的看着整幅中国地图,这么大片的土地,一时竟好像无处可去了。
看着看着,蓦然发现山西中部和陕北一带,还有一大块地方还没到过。我可以去登五台山,再北走恒山,向西往应县、保德,越过黄河,到陕北的榆林。然后,往南到延安、黄陵、铜川,再往东到蒲城(即杜甫当年到过的奉先),和司马迁的故乡韩城。跟着,越过黄河重返山西,经运城南下三门峡,去看看中流砥柱。再往西走,经西安到周人的发祥地扶风、凤翔,北走西峰、平凉、固原。最后,从泾川、麟游,重返西安,结束此行。这样一来,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这些我还未到过的小县城,便可以都走遍了。
此行的最大特色是,这条路线几乎是没有铁路通行的。我这个火车迷,决定也改变一下口味,改乘汽车,穿越这一大片典型的黄土高原。这样想着想着,又激起重游中国大地的兴奋了。那年春天还没结束,我已经在默数日子,殷切等待着夏天的到来。
五台山和外界颇为隔绝。虽然北京到太原的京原铁路,可以通到山脚下的一个小镇砂河,可是这条路对我来说并不方便。于是每天在查看地图,寻找最佳的登山路线。这样子把地图翻着翻着,最后行程竟越加越长,连山西隔邻的河南、河北及山东省,也想"顺便"一游了。
最终决定,先从广州乘飞机到武汉,再乘火车到郑州,然后去开封,往山东的嘉祥和孔子的故乡曲阜。接着登泰山,游老残的济南和出土甲骨文的安阳,再北走保定。最后才从保定乘客车上五台山。这样,还可以顺路到保定附近的满城,去看看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等到这路线终于确定时,夏天也快到了。
第九部分 2.武梁祠(2)
从广州飞抵武汉的那一天,正巧是六月二十一日夏至,夏季正式展开的第一天。武汉号称中国四大火炉之一,但我来时,却下着雨,天气潮湿,幸好不是太闷热。南湖机场冷冷清清的,没有甚么旅客抵达,所以连机场到市区的民航局班车也停开了。我独自一人提着行李,走到机场外不远的公路上,搭了一辆市郊的公共汽车进城,投宿在武昌火车站附近的九州饭店。
其实,从武汉、郑州、开封到嘉祥的这段路上,我最感兴趣、最想看的一个地方,却是位于嘉祥郊区的汉代武梁祠。这座汉祠,曾经被黄河的烂泥淹埋在地下好几百年,一直到乾隆年间才被金石学家黄易重新发现。可是因为嘉祥和外界颇为隔绝,交通不便,它一直不怎样为人注意。一直到今天,还是没有多少人晓得这地方。
但几百年来,武梁祠却一直吸引着一批很特殊的中外访客。在清代,不少金石学家来过,史学家也来过。在现代,北大名教授容庚来过,法国汉学家沙畹来过,甚至连美国的"中国通"费正清的太太也来过。那年春天,哈佛大学巫鸿教授那本全面探讨此祠的英文专书《武梁祠》(WuHung,TheWuliangShrine),刚好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不久,我读后印象十分深刻,也决定专程到嘉祥去走一趟。于是,武汉、郑州和开封这三个大城,对我来说,反倒变成是"陪衬"的了,只是通往嘉祥去的三个中途站罢了。
所以,我在武汉也只准备停留一晚。那天抵武昌后,傍晚时分,便乘了公车,经武汉大桥,到长江对岸的汉口市中山大道去,为了吃蔡林记的热干面,和四季美的汤包。第二天,游罢归元寺和黄鹤楼,又在长江岸边的一家酒楼,吃过了武昌鱼,饮过了长江水,再买了几两上好的茶叶后,我便乘搭下午四时○五分始发的二一八次直快火车,离开武汉到郑州去了。
火车在凌晨两点多到达郑州。郑州站是整个中国,也是整个亚洲最繁忙、最多列车停靠的火车站。火车站对面的那些旅馆,不论大小,都是通宵营业的。夜里两三点,还到处可见到刚抵达的成群旅客,挤在柜台办住宿。我在中原大厦的宾馆,找到一间简陋的客房,沉沉地睡了五个小时。
郑州,商代中期的一个都城,真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比安阳还要古老。第二天早上八点多起床后,我走到火车站广场附近,正巧有一家标榜"国营"的旅行社,正在拉客去游黄河以及郑州北郊的大河村遗址。
"车子就要开了,你快买票吧,"那小伙子说。
我半信半疑。我知道,所谓"很快",里头往往大有古怪,经常是要等整辆车子坐满了人,才会开车的。
"不骗你,我们是国营的,时间到了就开车,不像个体户。"
这倒是真的,而且大河村遗址很吸引我。于是买了一张票,二十五元人民币,除了车费,还包午餐。果然,这家国营的旅行社没骗人。九点半一到,车上只有零零星星的十多人,却居然准时开车出发了,十分难得。
大河村位于一大片麦田中央,是个包含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现在已经盖起了房舍保护。这里没有甚么游人,清悠悠的。讲解员的知识水平很高,都是留在遗址上作研究的考古人员。我特别喜欢一个彩陶双连壶,好像一艘双连船的样子。据碳同位素测定,它已经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古拙而又浪漫,形制很罕见。
黄河我已经见过多次了,但每一次的地点都不一样。第一次在兰州,第二次在河套流域,第三次在山西与河南交界的三门峡。这一次在郑州,是所见最靠东部的黄河了。河上,有一座长长的郑州大桥。每隔几分钟,就有一列火车在桥上开过去,往南或往北。我站在黄河边,望着火车恍如一条大虫般爬在桥上越过黄河,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第九部分 3.武梁祠(3)
有黄河就有鲤鱼,但仿佛是郑州的黄河鲤鱼最有名。街头上经常可以见到餐厅挂着红烧黄河鲤鱼的牌子。游黄河时,心里正想,昨天我才吃了长江的武昌鱼,今天若能尝到黄河鲤鱼,来个"才尝长江鱼,又吃黄河鲤",岂不妙哉!
可惜,这是一个贪念。上天大概想惩罚我,偏不让我吃黄河鲤鱼。游罢黄河,回到郑州市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午饭时间早过了,晚饭时间又还没到,而我又想在当天就离开郑州,赶到开封去,所以就这样错过了郑州的黄河鲤鱼了。
当时还天真地以为,开封也在黄河边上,应当也有黄河鲤鱼吧。没想到,到了开封,鱼是有的,可是竟都没有吃到黄河鲤鱼。所以,现在回想起来,这道菜便成了"我没有尝过的黄河鲤鱼",和那道"我没有尝过的宜良烤鸭"一样,空留下无限遗憾。
开封离郑州只有大约七十公里,虽有铁路连接,但汽车每隔一小时一班,更为方便。我抵达时,已经七点多,天快黑了。匆匆赶到开封宾馆去办好住宿,又匆匆走过一条横街,来到开封老字号的又一新饭庄,没想还是来迟了。服务员快下班了。我想吃的开封名菜桶子鸡没了,鲤鱼焙面也没了。"只剩下小笼包子了。"女服务员说。
啃完一笼小笼包子,走到附近的一条街上,发现人群涌涌,小食摊摆满街道两旁。原来这就是开封有名的夜市,售卖各种各样的小吃。有马家卤牛肉,童家桶子鸡,还有各种"扣碗",各种"活菜任点"。我每样都尝了一些,摸摸肚皮,很撑,再慢慢走到那条现代仿造的宋都御街去逛。
在普林斯顿东亚研究所时,我曾经跟刘子健老师念过两年的宋史。刘老师是名满国际的宋史权威,上课时非常投入,充满热情。听他的课是一件很享受的事。这次到这座北宋的都城来,多少也是为了这点因缘。现代的开封,当然再也找不到《清明上河图》那种文雅的生活了,也寻不到《东京梦华录》中所描写的那些民俗曲艺了。在仿建的御街上行走,不免感到这又是一种"后现代"的嘲讽。回时无意间经过书店街,见到那两排明清时代的楼房,才觉得开封还算有点古意。
第二天一大早,走到开封宾馆不远的相国寺,还没到开放时间。我从大门的门缝往里瞄了一眼,便走了。再乘公车去游了铁塔。上午十时,我已匆匆坐上开往山东嘉祥的班车,准备到武梁祠去了。
第九部分 4.武梁祠(4)
下午四点多,班车终于跑完那两百多公里的路,经兰考、菏泽、巨野,来到了嘉祥。进城时,我一眼瞄见车窗外有一家八一宾馆,赶紧叫司机停车,让我下车。后来才发现,我这动作还是太紧张兮兮了些。因为嘉祥这县城真小,只得一条大街,连其他小县城常有的东南西北四条大道,它都没有。班车即使开到县汽车站才停,也离这宾馆不远,走几步就到了。不过我的猜测没错,这确是县里唯一的宾馆。
原本打算休息一晚,第二天一早才去寻访武梁祠的。不料办好住宿,洗了一个痛快的冷水澡后,正准备出门上街逛时,发现宾馆门前就停着一辆出租的小面包车。这么小的县城居然有出租车,倒是很罕见的。我不禁对这辆车子刮目相看,心想明早或许可以租这车子到武梁祠去。
司机很年轻,恐怕二十岁不到,坐在车上抽烟。他见我东张西望,马上走下车来拉生意。
"要车吗?上哪儿?"
"我想去武梁祠,明天早上去,你明早在这里吗?"
"哎啊,何必等明天呢?现在就去都还来得及。"
"太晚了吧,已经五点多了,武梁祠早已关门了吧?"
"没事,没事。我认识里面的管理人朱教授,叫叫他就开门了。"这小伙子越说越起劲,很会拉生意,显然是改革开放后全新一代的个体户。"怎样,收你三十块钱,来回一趟。怎么样?"
真把我说得很心动。看看天色,还是满天白花花的阳光。如果依他所说,还可叫开门探访武梁祠,倒可省了明早的时间。或许这位小伙子提到朱教授,令我对他比较有了信心。心想,小镇里人不多,大家都认识,并不出奇,看来他不像是骗人的。
于是,把心一横,点头说好。
小伙子高高兴兴的跳上车,发动引擎。他那副猴急的样子,令我想起两年前在河南宝丰县碰到的那位马师傅。车子开行后不久,突然,他把车子停在路边,向一名打扮颇入时的年轻女孩招呼:
"我们要去武梁祠,你去不去?"
"你们去武梁祠啊?"女孩撒骄地说,"不了,我不去了。送我回家可好?"听她的口气,仿佛去武梁祠好像去看电影一样。
"好吧,上车吧。"小伙子说,还给我介绍他的这位朋友。"她就住在我们村里,顺路送她回家。"
国内小镇上出租车这种半路搭载朋友的作风,我早已领教过了,久了也就不以为意。曾见过香港台湾的一些同胞,常因为这点和司机闹得很不愉快。走到半途另两个地方,小伙子又遇到他的几位朋友,说是共青团的,又主动地邀他们上车去游武梁祠。最后,小面包车上除了司机和我外,还坐了另两人和那女孩。大家兴高采烈地同游武梁祠,真的好像一齐去郊游远足一样。我倒是不觉得司机在占我的"便宜"。我反而更放心了,因为既然他敢邀朋友去游武梁祠,看来他的确真有把握,有本事在下班时间后,找到那位朱教授来让我们大家进祠去参观。
第九部分 5.武梁祠(5)
车子离开县城,向着武宅山的方向进发,到了一个叫纸坊的小村子,那女孩便和我们说再见,回家去了。越往前走,路越来越狭小,弯弯曲曲的经过好几个村庄。沿途所见,不是刚刚收割后金黄色的麦穗,就是泥黄色的土墙和低矮的土筑民居,一片原始粗朴的乡下景色。武梁祠位于如此偏远淳美的农村里,难怪除了金石学家和史学家外,它并不怎样为外界的人所知。也似乎幸好如此,它才逃过历代的兵灾和人祸,保存至今。
突然车子转了一个弯,在我们眼前,竟出现一条宽敞的柏油马路,和周围的风景很不相配。坐在我旁边的那名年轻的共青团员,马上告诉我说,这就是几年前,为了国务院某位副总理,来参观武梁祠时特别修筑的。
"当时动员了整村的人,在二十四小时内修成的。"他自豪地说。司机和另一名共青团员,也抢着加添当年修路的一些细节。比如,修路的命令是在那天的下午几点钟下达,而他们村里又是在第二天的下午几点钟,就把路修好。又比如,修路的砂石是从哪里运来的,修路的工人又是从哪个农村里召集来的。显然,隔了这么多年,这还是村里的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件新鲜事,百年难得一见的大事。大家谈得兴起,越说越有劲,仿佛都因为当年曾经参与修路,如今在我这外人面前,感到无比的光荣。在我听来,这一切仿佛是马尔克斯小说《百年孤独》中的一个情节,似幻又似真。
走完这条马尔克斯似的大道,小面包车终于在武梁祠前停下了。我也为自己的那个联想,不觉莞尔。怎么马奎斯和汉代的一座祠堂,都在山东这个偏远的农村中碰了头?
下车一看,整个武梁祠的范围,四周有高高的围墙保护,正门是个西式的大铁栅门,有一条大锁链重重锁着。从铁栅外望进去,可以见到里面占地颇广,有四五排房舍,像一所学校的样子,还有一片很宽阔的空旷草地,正停着一辆黑色的上海牌轿车。整个场景不像是祠堂,完全没有祠堂的气息,只是靠近铁栅处,有一座石碑,上面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祥武氏墓群石刻"这几个字,清楚标示这地方的特殊地位。我们没走错,这就是俗称的武梁祠。
铁门深锁着,我们不得其门而入。司机小伙子和他的朋友隔着铁门叫了一会,没有回应,于是便走开了,说要到附近的民居,寻找管理员去了。万万没想到,我们竟会以如此随和的方式,来参观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很像去一个相识朋友家中闲聊,事前没约定,抵达时主人正巧不在,现在正得去左邻右舍把他找回来。
武梁祠周围都是农舍。门前不远的马路上,还晒着满地金黄的谷物。这里平时显然没有甚么外人来。农家小孩和老太婆,这时都兴奋地围上来看热闹。一会,司机走回来说,朱教授还没回家,还在祠里,陪着几个省政府的客人。难怪有一辆上海牌轿车停在那儿。不久他的一位助手也见到我们了,匆匆走上来开门让我们进去。
"好久不见,朱教授。来来来,抽根烟。"司机果然认识朱教授。
"带客人来啊?好,你们先随便看看。我还有几个客人,待会就过来。"朱教授接过烟说。
他的助手把我们带进一个摆满大大小小石块的展示厅,我才明白,何以刚才在外头,丝毫看不出这里是座汉代的祠堂。原来,为了保护这座将近二千年历史的武梁祠,所有的石碑和画像石,如今都拆散了,放置在这个大厅中。那一对高大、庄穆的汉代石阙,就立在入门处。巫鸿书中提到的那些直立三角形、穿有孔眼的石室外墙石块,也整齐地摆放在这儿。当年黄易发现这座祠堂时,曾经把那些雕刻精美的画像石,镶嵌在新建的墙上保护,如今也全都拆下来了。
朱教授在这里看管和研究武梁祠,已经三十年了。瘦削和蔼的他,烟抽得很凶,几乎是一根接一根的抽。三十年,在一个偏远的山东农村,伴守着一座汉代的祠堂,仿佛一个守陵的人,这种日子不知道是怎么过的?我很想问,但还是没问,只和他谈起巫鸿教授和他那本英文新书。"晓得。巫鸿也来过这里。"他平静地说。
接着,朱教授带我们参观,还很详细地给我们讲解了荆轲刺秦王的那幅画像。"你们看,荆轲掷出的匕首,竟然把柱子都穿透了。"他说,"再看这里,秦王的袖子被切断了,悬在半空中,这不是很能表现画者的想象力吗?"
临走前,我买了朱教授所编的那本《武氏祠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一九八六),请他签名留念,对这位前辈学者,不禁生出无限的敬意。我拿起他这本书时,才知道他就是朱锡禄教授。
回县城的路上,发现路边有好几家石刻工厂。看来,这一带的山里出产石头,而且石质优良。石匠在这里雕刻,恐怕也有几千年了。他们雕刻的手艺世代相传着,所以武梁祠那样精美的祠堂,才能在这种环境下出现。
武梁祠虽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一直没有正式对外开放。幸好今天出门,遇到那位司机,否则真要无缘一见了。在回程的路上,这位司机看到路边摆卖的西瓜,竟停下车,豪爽地说,"来来来,我请你们喝西瓜。"
结果,我们一车四人,就蹲在路边,"喝"掉两个大西瓜。夏天的西瓜甜美多汁,用山东方言特有的"喝"字来形容,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我们回到嘉祥县城时,天已经快黑了。
第十部分 1.太史公的遗憾(1)
嘉祥和外界的隔离,在我启程前往孔子的故乡曲阜时,又一次体会到了。小小的嘉祥汽车站,售票处和候车室同在一个厅房内,简简陋陋的,连班车时刻表也没有。我问了一名在车站外卖稀饭油条的老妇人,才知道嘉祥并没有班车去曲阜,不过可以乘坐到泗水的车子,中途在曲阜下车。
清早六点半,汽车站还是冷冷清清的,只有三几个人。我买了一碗稀饭,四两油条,慢慢喝着吃着,享受小镇特有的气氛和宁静。独自一人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常常觉得,这样的早晨,在这样荒凉的小镇,最美丽不过了。有小镇的纯朴,有清晨的安详,又有一种即将出门远行的兴奋。
开往泗水的班车,在七点钟始发,乘客不多,还没坐满,而且大部分是到五十公里外的济宁去。济宁以后,就只剩下半车的人了。上午八点半,车子便经兖州抵达曲阜。
然而,曲阜已经变成一个很热门的"旅游点"了。改革开放以来,新建的宾馆不少,收费也高。孔府和孔庙的入门票,也随着这股旅游热潮,抬高了许多。但府庙里又处处显得破落失修的样子。府庙内也有许多小卖部,在售卖标榜曲阜的糕饼,做独门生意。我在里头胡乱转了一圈便出来了,连原本很想细心一看的几通汉代名碑,也没有甚么心思看了。附近的街头,处处在摆卖着后现代游客最爱的纪念品。
下午,午睡起来,租了一辆自行车,到祭祀颜回的颜庙去。那里游人稀少,比孔府孔庙清静清幽得多了,很有些颜回在陋巷读书,不改其乐的那种境界。
再骑车到孔林去,寻访《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的墓。孔林占地面积出奇的大。幸好我骑着一辆自行车,绕了一个大圈,才在东北角的一个角落,找到东塘先生的墓。墓的四周,长满了杂草,没有甚么人照顾,有一种凄冷。
结果我在曲阜只停留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又乘搭一辆班车,到泰山去了。
第十部分 2.太史公的遗憾(2)
泰山几乎就在孔子故乡的后院。清早从曲阜出发,行车约两个小时,便走完那六十多公里的路,十点多抵达泰山脚下的泰安汽车站。我把行李放在不远的泰安供销社宾馆,办好住宿后,便决定开始登山了。
我自知自己绝非登山的"料子"。前一年在西岳华山,也只爬到五里关便折回来,宁可坐在山脚下,伴着溪水声,仰望华山的雄伟,度过一个安宁的上午。实际上,华山比泰山还要高,还要壮伟,但泰山绝不是华山可比的。它的文化和历史含义太丰富了。当年,司马迁的父亲,不就因为"留滞周南",无缘登上泰山,"故发愤且卒"吗?他还握着他儿子的手,哭哭啼啼地说:"是命也夫?命也夫?"
现在,来到泰山脚下,当然不能像当年在华山那样,仰望一番了事。于是,我也学许多旅客那样,先乘车上半山腰的中天门,再从那里爬到南天门去。这样,大约两三个小时就可爬上峰顶了。这两三小时的攀登,我想我还能应付,不必去乘甚么空中索道了。
果然,刚开始,登山的路并不难行。到处都是石阶,没有甚么山路。我甚至觉得,这段路比起当年我在河南宝丰县登上香山寺的那段黄泥小路,还要好走。纵然在雨中登泰山,有了这些石阶,恐怕也不是太难行的,至少不会有泥泞。
一个多小时后,来到有名的十八盘起点,才开始感到吃力,越爬越慢了。这十八盘的石阶也越来越陡。喘着气,每爬十来级便得停下来休息一会。这样爬爬停停,直到下午三点多,才到达南天门。站在那里往下望,我又想起了太史公。
可惜,上到山顶,不久便下起大雨来了。在雨中观赏一千多年前,唐玄宗封泰山时,亲笔撰写的《纪泰山铭》摩崖碑,更有一种静穆的美。这摩崖碑,完全依山开凿,把整面的山坡摩平后,再来刻字,所以高达十三点三米,宽五点三米。每个字大约一方尺,远远都清晰可读。如今,字漆成金色,在雨中闪闪生光。
我走完了泰山顶上的那条天街,天还在下雨,似乎被困在山上,下不了山了。随意走到一家餐厅避雨,没想到他们竟有泰山的名产赤鳞鱼。这鱼据说产自泰山的黑龙潭,鲜炸吃了,风味绝佳。我要了一壶茶,在雨中的泰山顶上,独自享受这道绝美佳肴,觉得自己确是在人间的顶上,不禁要默默感谢这场大雨。如果不是这场雨,我恐怕早已下山去了。
到了五点多,雨才慢慢地停下。我沿着来时的路,走下山去。
夜里,在宾馆房中揉搓着酸疼的双脚,回想今天的登山,我知道自己这一生再也不会有太史公的遗憾了。"是命也夫?命也夫?"
第十部分 3.太史公的遗憾(3)
游过泰山后,在泰安汽车站买票去济南时,我便得提醒自己,济南的济不是救济的济,而是济水的济。否则,闹笑话不打紧,搞不好还买不到票。到了济南,我更得小心这"济"字的读音,要记得读成第三声,而不是第四声,要不然可要得罪济南人了。而且,这是老残的济南,晚清小说史上的一座名城,更是马虎不得。
可是,老残的济南到底还是变了。
这个山东省的省会,如今人口拥挤,交通繁忙。我租了一辆自行车,先去省博物馆,原本想看看武梁祠某一块流落在这里的画像石,可惜博物馆正在维修,停止开放。再骑车去趵突泉,"天下第一泉"。园里的泉水大多已干涸,没有甚么看头。我转了一圈便出来了。
黄昏时,骑车经过一家小店,见到"周记脱骨扒鸡",似乎很有名,生意很好,只做外卖。但买的人来来去去,真不少。我也买了一只,带回旅馆房中,配上十分香甜多汁的山东水杏当晚饭,果然是另一种风味。济南离德州不远,这脱骨扒鸡的滋味,和我一年前吃到的德州扒鸡,非常相像。
看来,济南的吃喝,比起它的旅游名胜,似乎更能吸引我了。第二天早上起来,无所事事,餐厅也还没开门,只好照例先去游大明湖,可是我心里想的,和老残的却很不一样。如今的大明湖,游人多,湖水沉浊,我的游兴不高。干脆买了一包山东的金丝枣,坐在湖边吃着,心里一边却在想着,待会中饭要在甚么地方吃。
中午吃饭时间到了。我一手持地图,一手骑车到最热闹繁忙的泉城路,寻找济南四大饭庄之一的燕喜堂饭店。这饭店不愧是老字号,来头不小,几层楼的建筑物,坐落在百货大楼东侧位置绝佳的一个所在。饭店的金色招牌字,居然还是现代名诗人臧克家写的,苍劲有力,非常之有文化。我一看,就决定在这里吃中饭。
走进底楼,里面的光线很暗。可能为了省电,天花板上的灯都不开。女服务员倒是很快就过来招呼。我点了一碟炒鱼片,一道清汤鲜贝,因为我做过"功课",查过资料,知道山东菜的炒、溜功夫很独到,而且以清汤、奶汤调制的"历下风味汤菜",更是一绝。菜点过了,放眼四顾,发现左右隔座,都是一家大小来吃饭的。像我那样一人的,倒是未见。不过整个饭店的气氛,还是很随和的。大家衣着随便,店里也没有甚么装饰,残残旧旧的,不像老字号的名店。或许,一切正像陆文夫在他的小说《美食家》中所描写的,都平民化了。
菜上得很快。炒鱼片用的是草鱼,加马蹄、笋片、香菇、和黄瓜,油和汤汁恰好,不太多也不太干,清淡而有鲜味。可惜那道清汤鲜贝就叫人失望了。贝小小的,恐怕比五岁小孩的小指头还小。十多二十来个,浮在一碗半清不浊的汤中,"卖相"极之不佳。一尝之下,汤淡淡的,没有甚么味道,还带点腥味。这贝根本不是鲜贝,恐怕是干货发的,干巴巴的,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看来贝这类食品,在内陆还是很珍贵的海味。这碗不起眼的汤,就要二十大元人民币,等于当年国内一个大学教授两天的工资。
然而,看来还是我自己的"功课"没有做好。原不应当点甚么清汤鲜贝的。我太相信那些港台食家的推介了。这些食家往往以一种怀旧的笔调,写三四十年代的吃,总以为新不如旧。在六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这可能还说得过去。那时,在内陆能够吃到那样的清汤鲜贝,恐怕确是很大的福分了。可是,我忘了这是九十年代,时代不同了。而且,在香港,平日见惯了那些比五元硬币还要大的澳洲和北美的深海鲜贝之后,当然更要大失所望了。
第十部分 4.太史公的遗憾(4)
午饭后,看看地图,济南虽大,却好像无处可去了。那些旅游名胜我都提不起劲,去了常要失望的,不如不去。看着看着地图,突然被东北角上的山东大学吸引了。像我这样的旅人,大学有时反而会变成一个"旅游点"。从地图上看来,山东大学离泉城路的闹区很远,骑车恐怕至少还得一个小时以上。
我想起一位世界知名的魏晋南北朝史专家王仲荦教授,生前大半生就在山东大学度过,写成他那有名的《北周六典》和《魏晋南北朝史》,还有一系列精彩的论文。当年我在普林斯顿读书,南北朝史的许多知识,几乎都是从王教授的书和论文中得来的。现在来到济南,似乎更应当去看看这位前辈学者生前工作的地方。
于是决定骑车上路,左手持着地图,寻访山东大学去了。骑了大半个小时,才来到解放路的中段。在初夏的大太阳底下骑车,又热又累,把车停在路边的一个茶水摊前歇一会。摊子后面,正好有一家浙鲁茶庄。它门前玻璃窗上,贴着的一张红条子深深吸引了我,原来上头用墨笔写着"祁门红茶"四个大字。我简直不敢相信这里会有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这不就是我进入中国大陆以来,经常在寻找的东西吗?可是这东西在国内却非常罕见,十分难得。过去三年来,我走遍几乎整个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问过不知多少家茶庄,都没有买到祁门红茶。而且不但祁门红茶没买上,我连最普通的红茶也没买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之一,国内老百姓喝茶数量之大,恐怕也是世界第一的,但他们喝的尽是普洱之类的砖茶,龙井之类的绿茶,和寿眉之类的白茶,却根本没有喝红茶的习惯。红茶加糖和牛奶,是英国人和"化外之民"的玩意。不幸,我小时在一个大英帝国的殖民地生活,养成了喝红茶和咖啡的习惯,一日无红茶不欢。结果在国内旅行,红茶的供应成了一大头痛问题。咖啡倒不成问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连青海格尔木那种像月球表面那样荒凉的小镇,都可以买到国外进口的即溶咖啡。虽然即溶咖啡非我所好,远不如平日所喝的纯阿拉比卡咖啡之淳美,但旅途中用来解瘾,还勉强可以,聊胜于无。
然而,红茶却几乎在国内绝了迹。据我猜想,在整个中国,恐怕只能在那些专做外国人生意的五星级饭店和外国使馆,才找得到红茶。所以,有一年秋天,我的红茶瘾来了,走遍了北京最热闹的王府井大街,问遍了那整条街上的茶庄和百货商店,都没有买到红茶,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回宾馆。只有一次,在洛阳火车站对面一家不起眼的百货商店,买到了一包袋装的福建红茶。但从包装上的英文字看来,这红茶原本是准备外销的,不知如何竟转为内销罢了。也正因为如此,每一次回国内旅行,我照例是不带咖啡的,但红茶却不得不多带,否则喝完了便无从补充。
祁门这地名,在中国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可说寂寞无闻。最博学的地理教授,可能都得翻查地图,才知道祁门是安徽省南部离黄山不远的一个小小的县城。但祁门这名字,在国际的茶市场上,今天仍然是个响当当的大名。它的英文拼写Keemun,早在一八九二年已经成为英文词汇的一部分,至今仍然可以在《牛津英文词典》中找到,可见祁门在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国外茶商和红茶迷心目中,祁门代表的是一种鲜红无比、韵味特殊的红茶。纯正的祁门红茶,我那两年常在香港的国货公司买到。泡出来的茶色,比起印度阿萨姆种红茶鲜红得多,简直红得像法国红酒那么浓。喝起来,有一种清清的、微微的龙眼甘味。
现在,乖乖,我眼前竟有"祁门红茶"!
第十部分 5.太史公的遗憾(5)
我打起十二分精神,大步走进这茶庄。里面,弥漫着一股茶香。木架子上摆满大罐小罐的茶叶。两名女售货员正在忙着。我四处搜寻祁门红茶,竟没找着,忍不住,小心翼翼地问:
"请问有没有祁门红茶?"
"有。"女售货说。
我心中暗喜,但还是以不在乎的语气问道:"多少钱一斤?"
"五百克十元。"
这价钱比香港便宜,但不知货色如何。看来唯有买回去试了才知道。
"好,请给我五百克。"
售货员打开柜台后面地上的一个古朴的大木箱。原来祁门红茶藏在那儿,怪不得我找不到。五百克红茶,装了满满的一大纸袋。一走出店门,我就迫不及待地在路边打开纸袋,深深嗅了一嗅。没有甚么香味。茶的颜色呈暗黑色,缺乏光质,看来不是挺新鲜的。可是,能够在国内买到红茶,而且还是祁门的,我已经十分高兴了,喜出望外了。心想,或许这一带是大学区,知识分子比较多,比较能够接受"外来的"红茶吧。
买好红茶,又继续骑了大半个小时,转入山大路,再问了两名路人,才找到山东大学的正门入口处。
校园里到处是高大的古木,很有浓厚的学术气氛。这一日正巧是星期天,没有甚么学生。我骑车绕了一圈,绕到学生宿舍和餐厅一带。所有的建筑都很残旧。宿舍走廊上挂满学生晾晒的衣服。餐厅的玻璃门,有的破了,歪歪斜斜地敞开着。外面的空地上,丢满垃圾,还有几只死老鼠。图书馆是座低矮简陋的两层楼建筑物,面积不大,看来藏不了许多图书。馆外,倒有好几丛美丽的牡丹花,在盛开着。
我想到名满国际的王仲荦教授,生前就在如此简朴的环境中,完成了他那许多扎实的大作,不禁对他的刻苦勤勉,生出许多敬意。
晚上,回到济南饭店,我用随身携带的旅行小热炉,煮了一杯滚烫的开水,把下午买的祁门红茶泡了。果然,喝红茶到底不是国内同胞的习惯。这茶叶不很新鲜,恐怕销路不佳,已积压了好一段时日了。茶的色质和味道,远远不及在香港所买的外销品。然而,我还是因为有缘在济南买到祁门红茶,而感到一种意外的惊喜。
第十部分 6.太史公的遗憾(6)
坐上十点半的班车,从济南来到安阳时,已经是下午六点半了。一路上,阳光充沛,空气干爽,很像一段秋天的旅程。上车前,在车站附近的小店里,见到济南卷肘,全是上好的瘦肉,用金黄的猪皮扎成肘的模样,十分诱人。忍不住买了一市斤,再买了几个面包,准备当午饭。这卷肘已去骨。中午在山东的阳谷县停车吃午饭时,用水果刀把它切成薄薄的小片,夹在面包里吃,不肥也不瘦,很好吃。
长途客车在安阳北大街的汽车站停下时,我看看四周围,没有甚么宾馆。于是叫了一辆三轮车,到火车站去。车站外,拉客的人不少。一位在宾馆外摆摊子替人看病的医生,也客串拉客。他身穿白色长袍,胸前挂着听筒,不断热情地问我:"住宿吗?住宿吗?"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一位穿着白袍的医生在拉客。我投宿在车站对面的安阳大厦宾馆。这宾馆简陋得很。办理住宿登记时,服务员又抢着要我多住一天。看来她们可得奖金,才如此卖力地推销。
安阳位于京广线上,每天南下北上的列车超过四十班,是个很繁忙的大站。半夜里,在宾馆七楼的客房,还可以听见火车到站和旅客出站时的一片吵杂声。站前的大广场上,有一排仿造的商代旗帜和牌坊。
到安阳这个殷商晚期的都城,当然是为了看看出土甲骨文的殷墟。但这遗址位于市西北五里的小屯村,交通不便,没有公车直达那里,市里也没见到甚么出租车。第二天一早,我看看地图,还是决定租一辆自行车,自己骑车去。
车子越过一条火车铁轨,便进入小屯村的殷墟路了。当年最先出土甲骨文的地方,现在被一个大土堆覆盖着,旁边立着一座石碑标志。村里如今大部分地区还是农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一个长驻安阳的研究单位,就建在农田的中央。我骑车走错了方向,问了几个农人,才找到新建不久的殷墟博物苑。
苑里没有甚么游人,冷冷清清的。我是那天的第一个访客,径直走到苑后面商代的宫殿遗址区去。抗战前,中央研究院的史语所,曾经在这里作过好些年的科学发掘。而今,所有发掘坑都已用泥土覆盖着,上面种植着一些蔬菜,一排排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开着一丛丛不知名的美丽小花。不知情的人,可能不会想到这里是三千年历史的殷商宫殿废墟,而会误以为只是谁家的菜园。文革后才出土的殷商妇好墓,也在这苑内的另一角。
最让我惊讶的是,流经安阳市的洹河,竟如此接近这宫殿区。我站在那宫殿废墟上,洹河就在我的脚下。瘦瘦小小的洹河,在一片小小的树林山坡下,静静地往东流去。在早晨的太阳照射下,它发出闪闪的金光,一切仿佛就像三千多年前的某一个清早那样。我不禁发了呆,似乎可以见到殷商晚期的一个宫女,提着锥圆形底的盛水陶器,穿过树林,来到这河边汲水,然后回宫里作饭。
第十部分 7.太史公的遗憾(7)
为了到河北的满城寻访西汉中山靖王墓,我倒是费了一番劲。那天下午,游过安阳殷墟后,乘汽车到石家庄时,天已经很黑了,临时决定先在这里过一晚。新兴的石家庄市,没有甚么旅游名胜,却对外来的旅客,管得比其他城市还严。我先到火车站对面的几家宾馆问。服务员一听是香港来的,都说不招待,"得住到银泉酒店去,"她们说。这银泉酒店显然是中外合资的。外来的狮子果然真会大开口,睡一晚竟要外汇券一百二十大元,房价远比西安解放饭店的一百元还高,但房里的设备却残旧得很,浴室的灯也坏了,远远不如解放饭店。第二天一早我便走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