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方与圆全集下载 方与圆在线阅读

_4 丁远峙 (当代)
我曾经给厂长经理培训班讲过课,其间我问他们:“什么令你们最头疼?”有位经理告诉我:“当我在大众面前正威风凛凛地讲话时,我夫人突然跑出来说‘你真笨!’,令我最头疼。”接着他又问我:“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这的确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有位学员说:“我当时不做声,回家再找她算账。”这样不行,夫人在大众面前打击了你的威望,你就必须在大众面前捡回来,否则,下属会笑你怕老婆,有“气管炎”,影响你的威信。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遇到类似情况。苏格拉底娶了一个有名的长舌妇,别人问他,像他这样有名望的人为什么要娶一个泼妇。苏格拉底反问:“好骑手要骑什么马?当然是烈马。如果我跟这样的人都能相处成功,那跟别人交往还会有什么问题呢?”
有次苏格拉底在讲课,正讲到得意处,夫人突然跑出来,劈头盖脸将苏格拉底臭骂一顿,越骂越气,最后一盆洗脚水就往苏格拉底身上泼去。待夫人走后,苏格拉底看着惊诧莫名的学生问:“雷鸣过后是什么?当然是倾盆大雨。”
这种回答机警虽机警,但未免有些阿Q精神。这类问题难就难在既不能影响夫妻关系,还要适度回击夫人。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运用幽默的方式来回击。比如“我是笨,但我发现还有一个人比我更笨,那就是你,你为什么要嫁给我呢?”或者“我是笨,笨得连家务事也不会做,都给你包了。”幽默反映了你并不笨,又不影响夫妻关系,同时还适度攻击了夫人。
幽默批评是间接批评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貌似开玩笑,实则暗藏玄机。比如某人在你面前大吹大擂,令你不胜其烦,你就可以用幽默批评中的不伦不类法,“我这一生最佩服两个人,一个是戈培尔,另一个就是你了。”
利用谐意也是有效的幽默批评。我有一位同事,为人十分小气,每次我们一起出去吃饭,一到买单时,他就要去洗手间或者要打电话,反正总有事。一次吃饭时,我故意装出吃惊的样子说:“你头上有一根白头发,我帮你拔掉。”他说不用,我马上接道:“你这家伙一毛不拔还想做人。”弄得他不好意思起来,那餐主动买了单。
4.在批评他人之前,先谈到自己的错误
假如一个人一开始就谦虚地承认,他也不是无懈可击的,那么听他再评断你的过失,也许就不那么难以入耳了。批评之前先说一些诸如“我以前也犯过类似错误”“我年轻时也是如此”,这类话都有助于降低对别人的伤害。
谦卑如果运用得当,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将是巨大的。一个人即使尚未改正他的错误,但只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就能帮助另一个人改变他的行为。
有位抽烟成瘾的老父亲,自己未能戒烟,却劝儿子戒烟,他这样说:“我抽了几十年烟,也戒了几十年烟,始终没有毅力戒下来,你看我现在咳得多厉害。儿子应该比老子强,我相信你一定能把烟戒下来!”
这种说法将自己的错误变成了一种对儿子的挑战。
5.用“建议”而不下“命令”
我是当老师的,遇到学生上课讲话,为了让他下次不敢再犯,总要惩罚他。但惩罚过后,学生往往对我怀恨在心。怎样既能惩罚学生以戒下次,又让他不怀恨我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方法:
在开班会时,我首先问学生“上课讲话对不对?”学生自然回答不对。我接着又问:“既然大家都认为上课讲话不对,还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那我们是否应该惩罚一下上课讲话的同学?目的不在于真的惩罚他们,只是为了让他们印象更深刻,以免下次再犯。”学生中有谁敢说不惩罚呢?否则说明他上课喜欢讲话。于是我让大家自己提出建议,对上课讲话者应如何惩罚?
同学纷纷提议,有的说罚扫地一星期,有的说罚扫地一个月,有的甚至说罚扫地一学期。最后还是我出来做好人,提议罚扫地三天。然后我问大家有不同意的赶紧举手,如果都没有意见,以后罚上课讲话者扫地可不能怨我。结果无一人举手,这条惩罚措施就通过学生自己的提议而确定下来。
以后再有学生上课讲话,我罚他扫地,他也无话可说,因为是他自己同意了的。
“建议”有时就是做一个笼子,让别人自己钻进来。还有一次,我们公司餐厅接到一份订单,有间公司要求我们送晚间加班餐。这笔订单虽然有利可图,但却需要员工加班加点。为了避免员工抱怨,影响工作情绪,我们就将是否接订单交给员工讨论。首先我们强调这笔订单能增加大家收入,对公司也有好处,但不足的是,需要大家加班加点,吃点苦。在老板面前哪个员工不力争表现积极呢?纷纷表态:既有利于公司,又有利于自己,辛苦点又算得了什么?于是这份订单就由员工决定接了下来,既然是员工决定接的,工作辛苦他们也无法有怨言了。
聪明的管理者是不会用“做这个或做那个”,或是“不要做这个或不要做那个”的语气来讲话的。他们经常说的是“你可以考虑这个”或“你可以考虑那个”,“你认为这样做可以吗?”像这种方法维护了人们的自尊,表明了我们对他的尊重。
请求总是比要求带来更多的合作。当我们要求时,我们使别人扮演了奴隶的角色,而我们自己成了监管奴隶的人。当我们请求时,我们是把他放在了协作成员的角色中,他是我们的合作者。
6.让他人保住面子
有家商场在招聘售货员时曾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位顾客要求退换衣服,说:“绝没穿过。”作为售货员,你现在发现了明显的干洗痕迹,怎样处理?
这道题的答案可谓五花八门,但回答得优秀的并不多。这道题难就难在首先顾客是上帝,一定不能得罪;其次这件衣服已经干洗过了,又绝不能退换。怎样才能做到两全其美呢?如果我们直接指出衣服上明显的干洗痕迹,顾客虽理屈词穷,不好意思再要求退换,但却让顾客下不了台,因为她说过“绝没穿过”。正确的回答应该类似于这样:
“我想是否你的家人将这件衣服错送到洗衣店去过。记得不久前我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情,我刚买了一件衣服,试穿后,与其他衣服放在一起,结果我丈夫以为是脏衣服,将它送去了洗衣店。我怀疑你可能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因为这件衣服确实显出已经被洗过的明显痕迹。”
顾客看了证据,知道是自己错了,而售货员已为她的错误找好了借口,给她打开了一扇门,她可以从那里逃跑了。
我总记得这样一句俗语:树要皮,人要脸。面子是做人的尊严的一种外部表现,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贬抑他人的自尊,保住他人的面子,在某些情况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常常却忽略这一点,残酷地抹杀他人的感觉,又自以为是。实际上一句或两句体谅的话,对他人态度作宽大的了解,这些都可以减少对他人的伤害,维护他人的面子。
保住他人的面子,不仅仅是一种批评的艺术,同时表明我们会做人。去别人家做客,别人煮糊了饭,你是否说:“我最讨厌吃糊饭”?何必让主人下不了台呢?你应该对他说:“人有时就是这样容易忘事,我有次煮饭煮忘了,不仅饭煮糊了,连锅都烧穿了。”这样你自然是一个处处受欢迎的客人。
大学毕业后我去考过一次研究生。考完后同事问我考得怎么样,我回答像我这样的人还有考不取的吗?大话说出去了,岂料分数出来后我却落选了,同事都说我喜欢吹牛皮,弄得我尴尬得要命。可一位同事替我解围说:“他是考得很不错,只是外语差了几分,谁都免不了会有些失误的呢!我倒是欣赏他做人的这种信心。”他这句话让我至今都感激不尽!
要批评别人,又要保住他人面子,在批评中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a.批评必须完全在私下进行
要想批评取得效果,就绝不能与别人的自尊相对抗。时刻要记住,我们的批评目的只是使对方回到正确的航向上来,而不是去贬抑他的尊严。即使我们的动机是高尚的,而且对批评别人抱有正确的态度,但也要注意往往是对方的感觉在起作用。而有其他人在场时进行批评,哪怕是最温和的方式,也很可能引起被批评者的怨恨。不论是否辩解,他会感到他在同事和朋友面前丢了面子。批评就要在私下进行。
b.使批评与人无关,批评行动而不是人
我们可以通过批评对方的活动或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来避免损伤别人的自尊。比如某位小姐打字错了,正确的批评方法是“这个词打错了”,而错误的批评方法却说:“你真是一个糟糕的打字员”。无论如何,我们所要批评的毕竟是她的行为,不要动不动就扩展到她这个人。批评人只会引起对方的抵触,对方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被批评,不知道要改进什么;批评行动却会使对方明白为什么要被批评,需要改进什么,而且又不伤害对方的自尊。这才是批评的目的。
c.一个过错一次批评
如果我们想对一个已知的过错引起注意,往往一次提醒就足够了。批评两次完全没必要,而三次就成了唠叨了。要记住我们的批评目标:使工作得以完成,而不是在一场斗争中取胜。总是把过去的错误翻出来并且唠唠叨叨地讲个没完,对我们来说完全是愚蠢和无效的。每个人都有一些应该死掉和埋藏的过去的事情,又从中去翻出些错误和过失来,这决不会帮助别人做得更好,只会让人觉得你喜欢用老眼光看人,早就将他看瘪了,这样更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
d.在友好的方式中结束
任何批评都应在友好的基调上得以解决,它才算真正结束了。正确的批评结束语应是:“我知道我可以相信你了”,而错误的是:“那么,现在已经教给你了。以后可不许再犯。”前者是一种激励,而后者带有一些斥责。
《方与圆II》
前言
这本书将要改变你的生活。我深信不疑,因为你将要读到的已经改变了我的生活。
                         ——丁远峙
在小时候我就知道,如果我买一件东西觉得“划得来”,我就会经常去买,而且还会告诉我的朋友们。
“划得来”是让顾客满意及使你的事业能永续经营的基本法则,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要让顾客觉得物超所值。
让顾客觉得物超所值,正是现代企业和传统企业在经营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区别。传统企业只是要想方设法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现代企业却是要竭尽所能地通过产品、通过服务来让顾客觉得物超所值,追求合理的利润,并最大限度地让顾客满意。
物超所值已成了我的商业信条,我一生都在追求物超所值,因此我出每一件作品时,内心都会有诚惶诚恐的感觉,总希望能让顾客,让我的读者、听众满意。
《方与圆》出版后,各种盗版及冒用我名义出的书不下三四十本之多,有些书商直接对我说:“不用你写,只要你挂个名,写篇序,就给你100万元。”但我想我这样做了,以后又怎么办呢?
所以我并没有趁《方与圆》的热潮继续出书,而是用了近8年的时间潜心学习与思考,于是就有了现在这套产品,这是迄今为止我继《方与圆》后惟一的作品。那天晚上当我将这套产品的电子文本传给台湾的出版商时,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他们传来的合同。因为合同没有与我商量,所以版酬一栏他们空了出来,让我自己填,这在他们的出版史上可以说是没有过的事。
他们认为这本书比《方与圆》更成熟,更好,我自己也认为《方与圆》是关于人生的初级教程,这套书应该可以算做是中级教程。
书不仅要有理性,更需要一种情感,要用情感去打动人的心灵,激发人的生命力,那一种将被永世讴歌的力量。
《方与圆2》正是这样一种情感和理性的洗礼,是你人生中永远的加油站。改变就在一瞬间(代序)
人要改变自己,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过程,还是一种突变呢?
很多人的答案是:人的改变是渐进的、缓慢的。
如果你也抱有这种观念,我相信你的改变是很困难的。
但哲学不是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吗?
比如一个人要戒烟,如果你总认为戒烟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过程,要逐渐的戒,我相信你永远也戒不了烟;你只有某天感觉再抽下去会得癌症,肺会完全烂掉,你才会痛下决断,马上采取戒烟措施,你也才有可能戒掉烟。
现代的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改变就在一瞬间。
我有一位大学同学,是我们班有名的吝啬鬼。来深圳后,他的工资收入高了,但仍然不改吝啬的毛病,每次与他一起吃饭都感觉不爽。
一次下班时,他遭遇车祸,当时就昏了过去。肇事司机以送他去医院为借口,将他抬上车,但车开出不远,司机见四下无人,将他扔在路边就跑了。
他醒过来后,对前面的事已失去记忆了,只是觉得奇怪怎么自己坐在路边,而且胸口疼痛难忍。好不容易遇见一个路人,他赶紧要路人帮忙给单位打个电话。很快,单位就来了人,将他送去校医室检查,但查不出结果,于是将他送到了医院,开始医院也查不出结果,就给他拍片,结果发现他断了11根肋骨。医生判断他一定是被车撞了。
于是单位为他展开了调查,幸好有一位路人记下了肇事车的牌号,他才获得了一些赔偿,但他却因此在医院住了5个月。
出院后,他当天晚上就带着夫人去麒麟山庄总统套房,花8000元钱住了一夜。我问他怎么突然想通了。他说要是当时死了不也就死了,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从此他想通了,钱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去,钱就是用来花的。
其实人的改变就在一瞬间,只要你思想上有了一种强烈的要改变的意识,并下一个决定,改变就会出现。
CNN的老板特德?特纳,年轻时是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从不安分守己,二次被布朗大学除名,其中第二次更是因多次违反有关女生宿舍的规定。他的父亲也拿他没办法。
不久他的父亲因企业债务问题而自杀,他因此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他想到父亲含辛茹苦地为家庭打拼,他却在胡作非为,不仅不能帮助父亲,还为父亲添了无数麻烦。他决定改变自己的行为,要把父亲留给他的公司打理好。从此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成了一个工作狂,而且不断地寻找机会,壮大父亲遗留的企业,最终将一个小企业变成了世界级的大公司。
不仅特纳,其实很多伟大的人物,他们的改变也就在一瞬间。鲁迅以前一直认为中国落后是因为中国人的体格不行,被称作东亚病夫,于是他去日本学习医学。但一次在课间看电影时,他看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中国人却一脸的麻木,当时其他的日本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鲁迅思想上顿然发生了改变,他说:“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从此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以笔作枪,去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也正因此我们国家多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禅宗讲求顿悟,认为人的得道在于顿悟,在于一刹那间的开悟。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人思想的改变就在一瞬间,当你顿悟后,你就能洞察生命的本性,从被生活奴役而走向自由的道路,将蕴藏在内心中的仁慈和潜能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以前我办培训,总是每周3个晚上上课,为时2个月。但我发现这样的培训只是在传授知识,很难达到改变人的目的。当我参加了一些世界有名的成功学培训后,发现它们都是集中在两天培训,这种全天候的短时间培训,容易营造一种气氛,使大家受到感染,从而产生一种突变。于是我明白了,真正的成功学培训,目的不只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其实在于改变一个人,改变他的思想,他的观念。而要改变思想、改变观念,就要营造一种环境,创造一种气氛,让人受到激励,从而达成在一瞬间的改变。
培训是这样,其实书也是这样,书的最重要作用就在于改变你的思想观念。本书的目的也就是希望能促成你在一瞬间的改变。
我有一个信条,我写的每1本书,都宁愿让1个人读1千遍,也不愿意1千个人都只读1遍。书中的很多思想,你们现在看的时候也许不太在意,但当你们在若干年后回味人生时,你们必会对书中的理念有更深的领会,特别当在生活中遇到了各种问题的时候,请善用书中的理念,你将发现你的人生又会有一片新天地。
我不敢保证,你看了这本书之后就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但却敢保证,只要你确实运用书中的方法,你就绝对拥有能够掌控人生的力量。
那么,你是否作好了改变的准备呢?如果是的话,就让我们开始吧! 第一章 打开内心里的改变之门
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扇只能由内开启的改变之门,这扇门从外面是推不开的,只能由内向外推。如果你不愿意打开这扇门,不论我在外面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切还是无效。所以在看本书的时候,[万卷书库-wWw.jartxt.cOm]首先希望你能打开内心里的这扇门,当你打开这扇门后jartxt手机电子书网[www.jartxt.com],你将会感受一些全新的东西,感受生命由此而来的改变。
如果把一支蜡烛放进全黑的屋子,黑暗瞬间消失,屋里有了光明。但是,增加十支、百支或千支蜡烛,房间无非是变得越来越亮。但决定性的变化是第一支蜡烛,是它冲破了黑暗。
下面的内容也许将成为燃亮您人生的第一支蜡烛。
一、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
人的头脑就像一部超级电脑,它已具备了举世无双的硬件,但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出这些硬件的功能,还必须输入一些很好的软件。这本书就是为开发你的头脑而编制的一套心灵软件。
我是绝对相信心灵对于人的作用的。记得《六祖坛经》里有这样一段故事。
六祖惠能昔日在广州法性寺。当时印宗法师正在讲涅槃经。突然一阵风吹来,风幡飘动。一位僧人说是风动,另一位僧人却说明明是幡动,两人争执不下。惠能见了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人心自动。”众皆骇然。
外物只有通过我们的内心才起作用。不论是风动还是幡动,如果你的内心不动,它就不会对你有影响。
佛家说:“心魔即魔,心佛即佛”。具有魔的心灵你就将成为魔,拥有佛的心灵你就会成为佛。人在生活中是否幸福、快乐、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心灵决定的,是由你心灵的修炼程度决定的。
人的成功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惟有修炼好心灵,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没有修炼好心灵,既使取得了成功,也不能保持长久。
很多人渴望改变生活,想生活得更成功、更快乐、更有意义。那怎样才能做到呢?
在一次签名售书时,华为的一位工程师跟我谈了他的苦恼:“我是博士生,人也很勤奋,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却得不到领导的赏识。我觉得我的价值没有得到认可,心里很苦闷,有时我都真想换份工作算了。”
我对他说:“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我写的书我总认为是最好的,你对工作投入了心力,你也会认为你的工作是最好的。但你的工作是不是真的就最好呢?我相信如果你的工作真的很杰出,任何一位领导要追求企业的成长,他就不会视而不见。所以你不要抱怨领导没有眼光,你抱怨领导,你只会得到烦恼,而不会有任何进步;你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工作还不够杰出,还没有做到更好,这样你就会想办法改进自己,你也才会取得进步。”
我们很难改变别人,我们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别人;我们更不要抱怨别人,我们只有通过让自己变得更杰出来征服别人。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问题,改变别人是很困难的,即使改变了别人,你也不会有什么进步,而多反省自己,时刻提醒自己还应该做得更好,你就能够改变自己,使自己得到进步。
其实很多夫妻、朋友间的争吵,不也正在于我们总想去改变别人吗?古人讲: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人最应该反省的是自己,人最应该改变的也是自己。你只有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地改变自己,你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更杰出,你的生活世界也才有可能因此而变得更美好。
美国成功哲学家金?洛恩说过这么一句话:“成功不是追求得来的,而是被改变后的自己主动吸引来的。”
我喜欢下面这个故事:
美国有位牧师,第二天要去进行一次隆重布道演讲,但踌躇再三,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讲题,偏偏他的小孩又在边上捣乱。他就拿了一张世界地图,几下将它撕成碎片,交给小孩,说:“如果你能将这张地图拼好,我给你两块钱。”小孩高高兴兴地就拿过去了。牧师心想:这张地图够孩子忙上几个小时了,自己也正好准备一下演讲。
岂料过了不到几分钟,小孩就兴高采烈地跑出来,说地图已经拼好。牧师接过一看,果然一张完整的世界地图又呈现在眼前,他奇怪地问:“你怎么能这么快就拼好了呢?”小孩回答:“地图反面是一张人头像,我把人头像拼好了,地图也就当然拼好了。”
牧师一听顿然醒悟,他终于找到布道的题目:一个人是对的,他的世界也就是对的。
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如果你感觉自己做事不成功,做人不快乐,生活不幸福,你首先要好好检讨的是自己,自己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果你感觉你的世界不对,那只是因为你自己不对;你感觉自己不成功,不快乐,不幸福,那不是世界不好,只是因为你还不够好。
比如你生病在病房住了几个星期,病好后出门,看到蓝天、白云、绿草,是否会觉得心情开朗呢?生命突然间变丰盈了。世界变了没有?没有变,世界还是照旧。是谁变了呢?是你变了,是你的心境变了。jartxt手机电子书网[www.jartxt.com]所以一切的改变,首先都来自于你自己的改变。
你想要改变命运,就要学会改变自己。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够快乐,不够成功,不够受欢迎,那你就得想办法改变自己。一个人既想改变生活状况,又不去努力改变自己,那像什么呢?我告诉你医生对于精神病人的定义:重复做同样的事情,却妄想有不同的结果。
要想有不同的结果,就得有不同的做事方式;要想有不同的生活世界,就得有不同的自己。
要点:
要想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
成功不是追求得来的,而是被改变后的自己主动吸引来的。
那改变要从哪里开始呢?
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瓦特发明蒸汽机,使人类开始了用机器代替人手的历程,引发了第一次产业革命,这个发现很伟大,但不是最伟大;而后电脑的出现,因特网的产生,这些都很伟大,但还不是最伟大;有人会说青霉素的发现,汽车的发明,生物工程等等……
以上的发明、发现都只是技术层面的,其实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发现是: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从而改变人生。
我非常相信这句话。为什么说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现呢?因为惟有这个发现是关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与快乐的,它告诉我们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与快乐,而且告诉了我们获得的途径,那就是从改变人生的态度开始。
既然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现,那我们不妨问自己,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运用过这条规律吗?如果没有,那不是对人类知识与智慧的一种最大浪费吗?
如果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觉得自己不快乐、不幸福、不成功,想改变现时的状况,其实你完全可以做得到,你是你自己的主人,只要你改变你的思想,用另一种眼光看问题,你就能改变这一切。
下面的故事是我希望自己能牢记一生的故事:
2003年年初,台湾有位叫刘侠的作家去世了,凤凰卫视为此制作了一套特辑——《天使走过人间》,看完这套特辑后,我被强烈地震撼了。当晚,我的心久久地不能平静,于是我连夜在网上查找了刘侠的资料和文章,那一整晚我都在经受着一种心灵的洗礼,我愿意一千遍一万遍地向人们宣扬刘侠。
刘侠出生在陕西省扶风市杏林镇,为了纪念她的出生地,她取笔名杏林子。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12岁就得了一种怪病,经医师诊断为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自体免疫系统不全而引发的慢性疾病,完全无药可治,患者等于被宣判了漫长的死刑,在死亡之前是无尽的疼痛、更疼痛和更加疼痛的凌迟。
那为什么还要活着呢?刘侠也问了自己这个问题。生病之后,她看着自己的关节一个个坏掉,渐渐不能走不能跳,身体的痛苦倒容易忍受,最大的痛苦是来自内心,“我不知像我那样既没有念过多少书,又瘫痪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什么用?我活着到底是干什么?仅仅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吗?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辈子,永远做一个废人吗?”
于是她告诉自己,如果三年还不康复的话,就不要活了。结果,好不容易熬了三年,还是没有好!她想:好吧,再延长三年好了,如果再不好,就绝对不要活了!
但还不到第二个三年,也就是她16岁的那年,刘侠找到了上帝,或者说上帝找到刘侠。透过神的精神抚慰,刘侠对生命有了新的诠释:上帝和魔鬼最大的不同就是:魔鬼千方百计只想叫人死,上帝却千方百计只想叫人活,而且活得更好,更起劲、更快乐。所以祂给了人信心、希望、勇气,还有爱;教导我们如何在痛苦中保持信心,在灰心中保持希望,在危难中保持勇气,祂也不断用爱来滋润我们饱受创痛的心灵,好叫我们的生命重新充满生气,勇敢地活下去。
自从有了信仰,刘侠决定用快乐武装自己,与痛苦和平相处。
在她的右手腕上,有一堆密集的小白点,那全是针痕。每遇到需要静脉注射或抽血的时候,医生就摇头叹息,他们举着针管一戳再戳,就是找不到那可怜的血管。有些医生一针又一针的“失败”,常弄得满头大汗,拿针管的手都在发抖,刘侠就忍住痛安慰他们:“不要紧,慢慢来!我是O型血,人们说O型血的人都很勇敢。”
刘侠不仅顽强地与病痛作斗争,她还学习着怎样去爱,怎样去付出,并一点一点地磨练自己的个性。
有位作家描述了看到刘侠的写作过程。她在腿上架着一块木板,颤巍巍地用两个指头夹着笔写字,每写一笔就像举重一样,要忍受巨大的痛苦,那位作家都不忍心再看下去了。但就这样,刘侠写出了几百万字,20多本的励志书。她的作品也许称不上精致文学,却是一字一痛,一字一爱,所迸发的力量比那些精致文学还要伟大珍贵,这是她以“无用之躯”送给弱势者、身心残障者,以及无数跌倒过、在长夜里痛哭过的人的礼物。
她这样说:那时候活不下去的原因是不知道病何时会好,生命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但我有了信仰以后,便对生命有一个新的诠释:就是每一个生命,不管是老弱伤残或贫富贵贱,都是珍贵的!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特定的价值。人看人是看外表——看容貌、看财富、看地位。但上帝是看内心,看我们有没有对自己的生命尽了本分。祂不要求每一个人都拿一百分,因为祂知道人的才智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之分,祂只要求我们尽本分、尽了心,就够了。
一个12岁就被病魔缠身的女孩,却凭着自己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毅力,成为了风靡台港和东南亚的著名作家,她的文章被收录在中学的课本中,她的散文《杏林小记》、《生之歌》、《生之颂》几十年来都是台湾中学生假期指定读物,更以《另一种爱情》获文艺大奖,在当代的华人作家中,没有人比得上杏林子励志,除了她,没有人可以顶着一个毁坏的身体以文字见证生命的强韧、热情和美丽,历经二三十年而不辍。同时她还创办了台湾最大、最有影响的残疾人组织——伊甸园。她自己在遭受不幸,她却总在想法帮助别人。她在一个盲人按摩院,发现两位盲人按摩师有音乐天分,她就鼓励他们唱歌,并为他们请音乐教师,最后这两位盲人按摩师成为了台湾有名的音乐组合——双福之音。
杏林子创造了奇迹。不,不要说她创造了奇迹,她本身就是一种奇迹。但奇迹是怎么产生的呢?她的力量源自何处呢?
水流经管道的时候,它的形状是管道的形状;生命的泉水流经你的时候,它的形状就是你思想的形状。杏林子的改变,杏林子创造奇迹的力量,源自于她思想的改变,她对生与死有了重新的认识,她懂得了爱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
如果一个学生成绩不好,那是因为他学习不够努力;他之所以不够努力,是因为他不喜欢学习,认为学习没用;如果他继续保有这种思想,结果就是将来没有文化知识,也就很难有一个好的人生前途。如果他想改变学习不好的这种状况,他就必须努力学习;而要有持续不断努力学习的劲头,他首先就得改变思想,改变那种不愿意学习的思想。所以人的一切改变,都是从改变思想,改变态度开始的!
人的生活状况只是人思想的反映,就像放电影,要想改变屏幕上的影像,就必须更换拷贝,我们的思想就是我们生活的拷贝。
你现在的行为、状况,是你以前思想的结果;你将来的行为、状况,是你现在思想的结果。你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想走向成功,那就从改变人生态度开始吧!
印度教经籍《薄伽梵歌》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降生在自然界;我们的第二次新生是在精神界。
要点:
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态度,从而改变人生。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
任何一个人想改变自己,首先是从改变思想开始。那是什么形成了我们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呢?就像你吸收的营养决定了你的身体,正是你所接收的知识和信息形成了你的思想。
人们不是说知识是灵魂的食粮吗?知识的确是灵魂的食粮,但食粮也有质量的好坏之分,甚至还有些是腐烂变质的,吃了对人体有害。
所以知识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果你接受了一些不好的知识,就会伤害你的灵魂,很多人的心态不好,或者做人不成功、不快乐,是因为他接受的信息不好,接收的知识不好。柏拉图说: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理解真善美是什么就去学习,那是一种非常冒险的行为,因为他很可能学到一些坏的东西,形成一种不健康的思想。
要有幸福、快乐的生活,就要有积极、健康的思想;要有积极、健康的思想,就要选择接受最好的知识。
我们必须把守好心灵的大门,凡是能让我们积极向上、人生丰富的知识才可以进入心灵,凡是让我们消极悲观、人生不快乐的知识,就不允许进来。
接受什么样的知识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但这种选择往往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如果你整天只是将时间耗费在电视机前或报纸上,如果这就是你信息的主要来源,你一定会变得平庸!要看书,要看好书,要看经典的书,你的人生才会真的丰富。
拓展你的心灵,你就拓展了你的人生世界。
你的衣服每天都要清洗,然而你的思想、你的心已有多长时间没有清洗了呢?
下面就是你应该学习的能帮助你过上幸福、快乐、成功生活的知识,是你所应该确立的人生态度,是启动你大脑中巨大能量的一套心灵软件。
要点:
是你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形成了你的思想
要有积极、健康的思想,就要选择接受最好的知识。
在心灵里播下高贵的种子,你就将收获高贵的人生。
第二章 心灵的种子
心灵的种子(1)
伟大的灵魂并不是平庸之辈所能理解,它是高贵心灵和强盛生命力的结合物。
小时候去乡下姥姥家玩,姥姥给了我一个石榴,吃完后我随手将它的核扔在了小院里。几天后,它居然发了芽,于是我拜托姥姥好好照料它。
不经意间十几年过去了,我再去姥姥家时,发现院中多了一颗结满硕果的石榴树。姥姥告诉我这就是我当年随手洒下的种子。我真的惊奇了:一粒种子是这么小,但它的力量却这么的无限,居然长成了大树,还结出了无数的果实。
于是我好奇地剥开了一粒石榴的种子,却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但我总觉得它既然能成长为大树,它里面一定有某种细微的、不可感知的本质,正是这种本质决定了它的未来,决定了它的成长方向。
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下杂草的种子,就只能收获杂草;你种下一颗大树的种子,只要有适合的阳光、水分、空气、土壤,它就能成长为一颗参天的大树。一粒种子正有能决定一切的本质。
其实人生也是一样,你在心灵里播下了怎样的种子,就将收获怎样的人生。
卢梭一直是我崇拜的偶像,我常常为他的理论,为他孤独的情感,激昂的文采所倾倒。但我初看《忏悔录》时,却怎么也在心里接受不了。一个少年时有露阴癖的性变态者,青年后又与他人共事一位中年贵妇,甚至因为这位贵妇去世时,在遗嘱里未曾提到他,他就偷了这位贵妇一条价值不大的锻带。就这样一个无赖,居然完全靠自学成了民主社会理论的奠基人。于是我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他能超越卑贱成为一个伟人呢?
当我看了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我明白了,虽然他浪迹过街头,做过仆人,家庭教师,地位卑贱,但却始终潜藏着一颗高贵的心灵,正是这种心灵引领他走出了卑劣,激励他在劣境中去寻找一个更公平、美好的世界,从而将人类导向了平等、自由、博爱的新航向。就像卡莱尔说的:“他教导的东西,整个世界将去做和创造出来。”正是在卢梭思想的引导下,才有了法兰西共和国,才有了美国的独立宣言。
卢梭在《忏悔录》中开篇写道:“当末日的号角吹响时,我愿意拿着这本书和任何人一起站在至高无上的上帝面前接受审判。这就是我曾做过的,我曾想过的,这就是真实的我。”
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完美的人,但从古至今又有谁能像卢梭那样有勇气、有道德,能将真实的自己坦然于众呢?卑贱的人也许只有在卑劣中得到乐趣。卢梭生活在最底层,受尽了各种屈辱,但他心灵的高贵使他无法忍受这一切,在孤独与痛苦中,他思考着人的权力和价值,并用他天才的灵魂和激情四射的言辞唤醒了我们,使我们认识到平等和自由的可贵。他不仅自身超越了卑贱,而且用他高贵的心灵点燃了我们心灵中高贵的火种。也正因为如此,他生前虽然遭到了各种的非议、唾骂,但死后却进入了法国的先贤祠——一个专门用来安葬伟人的处所,具有世界性的荣誉纪念意义。
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全都是伟大的、高尚的,甚至有些可能是卑劣的,但只要心灵保持高贵,并遵循高贵心灵的指引,那么就必将超越平庸,变得杰出。
还有拿破仑?波拿巴,我少年时最崇拜的人物。歌德说:拿破仑摆布世界,就像洪默尔(德国音乐家)摆布钢琴一样,任何时候他都胸有成竹,应付裕如。他虽然出生在科西嘉贵族家庭,可初到法国时,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军校学生。但正像他的名字拿破仑——意为荒野的狮子——一样,他始终有着一颗高贵的心灵。
拿破仑身材矮小,但内心却高贵狂傲,他宣称,他的佩剑只有剑带属于法国,剑刃却由他自己掌握。拿破仑十分迷恋卢梭等人的启蒙思想,为卢梭那种慷慨激昂的语言、热情奔放的思想鼓舞着。他在手稿中写道:一个十分狡猾的凶手在谋杀了合法君主并成功地窃取王位后,同样受到上帝法律的保护,……。人民比篡权者有更多的权力去驱逐一个篡权的君主。
拿破仑在少年时就向君主的权力发起了挑战。其实他一生都是一个高傲的人。在土伦之战中初露锋芒立下大功不久,由于法国内部的政治斗争,他被投入了监狱。出狱后,一无所有的拿破仑奔走于革命新贵的门前,却怎么也低不下他那倔强的头颅。拿破仑天生就是一个要做大事的人,他不能忍受平庸的生活。在那段没有事业可为的日子里,他心情郁闷,不修边幅,头发蓬松,一幅惹人生厌的外表,甚至无心恋爱,身体上也显出了病态。巴尔扎克充满同情地写道:“你要有种,你就扬着脸一直往前冲。可是你得跟妒忌、毁谤、庸俗作斗争,跟所有人斗争。”
但拿破仑并没有被命运击倒,他在积极作着准备。不久保王党人发生叛乱,由于巴黎没有合适的军事人才,热月党人不得不请闲居的拿破仑出来指挥军队。面对8倍于己的敌军,拿破仑临危受命,镇静自若,运用高超的军事才华,只用一个小时就击溃了叛军。
一位哲学家说:“人生虽然漫长,但紧要之处却只有几步。”拿破仑抓住了仅有的两次人生机遇,使平淡的人生立即绽放出异彩。一夜之间,拿破仑一跃成为手握首都军事和治安大权的炙手可热的人物。他的面前展现出一片锦绣前程。拿破仑却不屑于此,葡月的功勋远没有为他攫取最高权力提供充分的条件。他不愿把自己埋没在巴黎的轻佻生活里;也不愿以自己的权力周旋于各种派别和权贵门前;他宁愿直中取,不愿曲中求。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职位,谋求了一个没有多少实力的方面军司令职位,为的是能统兵在外。
拿破仑心中炽烈地燃烧着施展军事才华,追求成为伟大统帅的强烈欲望,这种欲望不断地驱使他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正是他说出了“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名言。欲望加才华就能形成一种坚定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他最终成了傲视欧洲的雄狮。他本人也成了鼓舞几代年轻人个人奋斗的目标。
从卢梭、拿破仑来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从小就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他们不甘平庸,始终追求卓越。高贵正是一切伟人心灵中那种细微的、不可感知的、决定他们成长的本质。
你在心灵里种下的是卑微的种子,你就只能收获卑微;而你种下的是高贵的种子,你就将收获高贵,成为一个高贵的人。
不谈那些伟人,我认识一些很成功的朋友,我也潜心研究过他们,我感觉他们最大的与众不同不是能力上的,也不是知识上的,而是他们从小就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他们并不在外表上表现得狂傲,但在内心深处都认为自己是杰出的,是必将有一番作为的。即使开始的起点并不高,所处的环境很恶劣,身份很低微,但他们的雄心却从来没有湮灭,从来没有丧失奋斗的意志。因此他们总是能抓住每一次机会,甚至没有机会时,他们也能努力去创造机会。我有一位朋友,现在是拥有200多位工人的电子厂的老板,他对我说:“当我在内地工作每月只有200多元工资的时候,一位在深圳的朋友告诉我他的月薪有三四千元,我都没有羡慕他,因为我认定我将来必定不是只靠几千元工资来谋生的人。”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雄心,在他打工做到月收入上万元的管理层时,却毅然放弃了职位,创办了自己的电子厂。
从我自身来看,我也实在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没想到不经意间写出的《方与圆》,没有任何媒体的宣传,没有任何炒作,在默默无闻中居然畅销了八九年,直到现在也还在热销之中,表现了强劲的生命力。那些媒体疯狂炒作,排行榜上总是位居前列的书,书商告诉我最多也就销了百来万册,而《方与圆》加上各种盗版版本,总数已过500多万册;台湾出版了繁体版,而且多次脱销,部分内容还被选入了台湾国文版教材;韩国也翻译出版了韩文版,并成为韩国的畅销书。于是社会上林林总总出现了一系列借方圆命名的书,居方行圆已然成了一种做人的境界。一些不法书商还干脆就用我的名义炮制了《纵与横》、《点与线》、《点与面》、《新方与圆》等等,最令我哭笑不得的是,我不知什么时候就被人终结了,市面上居然出现了《方与圆》终结篇《受用一生的智慧》。就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在书商眼里已然是创造了奇迹。
既然我在一些人眼里创造了奇迹,而且总有一些热心的读者来电、来信询问,我也开始认真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有什么奇特?
但想来想去,只是觉得自己既懒散又贪玩,没有恒心、没有毅力,也没有才华,可能我惟一可取的就是:我平凡,但决不平庸,我总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
记得少年时,我就崇拜英雄,喜欢看英雄传记。看了《三国演义》,就崇拜上了诸葛亮;看了《拿破仑传》,又崇拜上了拿破仑。于是这些英雄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洒下人生要铸就辉煌的种子。我的言行举止还和其他同学一样,但我的血管里却已开始博动着同那些英雄一样殷红的血液,从此我的心灵里就播撒下高贵的种子。记得初二学农劳动时,站在一个小山顶上,面对着波光粼粼的南湖,我在内心发下誓言:将来不论干什么,都要好好干,干出名堂。这成了支撑我一生的信念。
有了这样要出类拔萃的心态,于是我一生都在积极进取,寻找机会。但我生性懒散,临高考前,还为刚借到的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而不忍释手。结果高考考得不好,只得进了师范学院。为了高考的失败,[万卷书库-wWw.jartxt.cOm]我在心中一千篇地痛骂自己,用未来的前景激励自己振作,“不努力,将来只会成为孩子王”,这样的前途与我少年时的梦想有多大的差距呵。我想努力考上研究生以改变命运。但我很贪玩,喜欢看球,喜欢踢球,还迷醉于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特别是古龙的小说,直到现在,每隔数年,我又能重看一遍,而且成了疲累以后很好的享受。最终考研究生也泡了汤。
毕业后,我分到了内地的一所中学。虽然我外表并不张扬,但内心却在为无所作为而痛苦。我在日记中写道:是什么让我从梦中惊醒,是没有成就呵……女人带给我的只是涟涟的泪水,事业带给我的却是锥心的疼痛。
于是我想变换环境,决定去深圳闯一闯。
来深圳后,我还是教书,但内心却总在想着寻找自己的路。我在学校教书,熟悉中学教学。我想应该先利用这个优势赚点事业的起步费。我考虑高考对学生自身要求较高,不是单凭教师努力就能取得成功,而初中生可塑性强,初中知识量小,内容简单,采用家教式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优秀,学生努力就一定有成效。于是我想到在初中办贵族班。当时学生请家教,每晚100元,不仅无法请齐中考要考的五科教师,而且家长不熟悉教师,不知道请的是否优秀。何况100元酬金,也无法请到优秀教师。我就想单独一个学生缺乏相互的促进,学习效果不一定好,而且学起来也挺闷的,无法保持长久的兴趣。但学生太多了又无法因材施教。如果集中五个学生为一个班,每个学生每晚仍收100元,总共500元。我用每晚200酬金,请最优秀的教师,因为同时开了好几个班,这样我就可以请五位教师轮流上课。课时租金一晚20元左右。我每个班一晚可以赚200多元。我赚了钱,教师对报酬满意,学生进步明显,家长也满意。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
但班办了一年,就停办了。一方面我并没想在这方面长期发展;另一方面,后来深圳中考各个学校抓得很紧,课外作业越来越多,学生晚上参加学习,就难以完成学校的作业,时间上无法协调。
这种班寿命不长,但我却因此有了一点起步费,也就能开始了我后来的办培训之路。
如果要我总结前面走过的人生,我想我最可取的是从小看了一些英雄故事,名人传记,开始了英雄崇拜,那些英雄的精神在我的心灵里扎下了根。于是我总在梦想着成为英雄,成为我少年时崇拜的偶像中的一员。我才总是折腾着,考研究生、闯深圳、办贵族班,办公司、从事成人教育、写书等,直到现在这种精神还在我内心中燃烧,总是鼓舞我不断向前,不断进取。人生总会有低潮期,当自己某段时间太过沉沦时,这种精神就会从心底深处跳出来,责骂自己,呼唤自己重新振作向前。当自己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时,这种精神又会鞭策自己,英雄的栖息地应该是更辽阔的天空,决不能躺在一片小草地上沾沾自喜。英雄精神已经与我的心灵融为了一体。
人是应该追求高贵的,活着为什么要平庸,要默默无闻呢?我们不能仅是为衣食住行而活,不能每天只是靠看电视打发时光,人的生活不仅是生存,还要创造出一些价值,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
佛教强调人生有因果关系。它认为人有前世、今世和来世。人在现世的生活状况,是你前世的所作所为造成;而你来世的生活状况也取决于你现世的所作所为。即所谓今世之果是前世之因;来世之果是现世之因。我不想论及佛学的三世因果哲学,但我相信人生有因果关系。一些人取得成功,成为杰出人物,必定是有原因的。有人说是因为他们有能力,有勇气,有热忱,能抓住机会,我觉得都对,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高贵的心灵,正是这粒种子催生出其他因素,使他们获得成功。
种子是有着巨大的力量的。小学时我们就学了夏衍的《种子的力量》。种子埋在土里,但无论有怎样的阻碍,它总是能破土而出,即使上面是岩石,它也能找到缝隙发出芽来。一批小学生研究了爬墙虎对立交桥的破坏作用,发现它的根系能深入到裂缝中成长,对桥造成破坏作用,这不正说明种子的力量吗?
同样,高贵的心灵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无论你现在所处环境如何恶劣,地位如何低下,只要你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你就绝不会甘于平庸,就会有一种伟大的力量支撑你不断地向上走,而这种不断向上走的力量正是人类所有精神财富中最宝贵的遗产,也必将引领你走向成功。
相信高贵心灵的力量吧!它誓必能像种子一样,冲破层层障碍,生根发芽,直至成熟,结出甜美的果实。
要点:
你在心灵里种下的是卑微的种子,你就只能收获卑微;而你种下的是高贵的种子,你就将收获高贵,成为一个高贵的人。
在古老的印度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段时间,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是神,但人类是如此罪恶并滥用神权,以至于梵天——一切众生之父,决定应该剥夺人类所拥有的神性,并把它藏到人们永远也不会重新发现的地方,以免他们滥用它。“我们将把它深埋于地下。”其他的神说道。“不,”梵天说,“因为人们会挖掘到地层深处并发现它。”“那么我们将把它沉于最深的海。”神们说道。“不,”梵天说,“因为人类会学会潜水在海底发现它。”“我们将把它藏于最高的山上。”神们说。“不,”梵天说,“因为人类总有一天会爬上地球的每座山峰又会捕获到神性。”“那我们实在不知道应把它藏在哪儿人类才不会发现”。这一小部分神说道。“我会告诉你们,”梵天说,“把它藏在人类自己身上,他绝不会想到去那里寻找。”诸神赞成。
他们就这样做了,于是把“神性”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自从那时起人类一直遍访世界,通过挖掘、潜水和攀登寻找那类似于神一样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却一直隐藏在他自己身上。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神性的,这种神性就是上帝埋在我们心灵里的种子,它具有成长的力量,具有使人能达致向往的那种力量。
这种神性就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是高贵的,只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寻找到或者说挖掘出这种神性,以至于我们都平庸了。神性是高贵的,因此我们的心灵也应该高贵,这种高贵的心灵就像一束火花,正是由于有这束火花,我们才敢向人生挑战,并把它变成一堆火焰。
我们必须重新捕获的,正是由它所发出的光辉,它是某种真实的东西,某种深藏在我们心灵里的东西。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使得我们能在人生中创造奇迹。
人是万物之灵,是有神性的,也就是高贵的。如果你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高贵,你就将走向平庸,变得低贱;而如果你懂得了自身的高贵,你就找到了一种力量,一种能使自己成功幸福的力量。
第二章 心灵的种子
高贵是人的权利
前不久去某大学讲座,一些学生问我大学时代看了些什么书。当然大学4年能看很多的书,但对我影响深刻的书只有二类,其中一类就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书。
卢梭出生在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自幼喜欢读感伤小说和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在10岁那年,由于一场诉讼,他的父亲被迫逃离了日内瓦,从此不再照管卢梭这个一出世就失去了母亲的孩子。卢梭在一个牧师家被寄养了两年,并开始学习拉丁文。这是他仅有的在别人指导下进行的正规学习。后来,他被送去跟一个雕刻匠做学徒,由于常常挨打受辱,两年后他逃了出去,从此过了13年流浪生活。其间什么活都干过,备受磨难。但卢梭多愁善感,酷爱读书,在逆境中成长起了一颗高贵的心灵。他不甘忍受自己在社会中的卑微,开始探讨人为什么会不平等。
为了寻找这种不平等的起源,卢梭有条不紊地阅读了大量书籍,开始研究、思考人类的发展史,著述了有名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即原始社会中,是自由平等的。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几乎没有私有财产,也就没有权力,没有等级差别。
但后来,人类为什么会失去自由,有了不平等呢?
卢梭形容:“谁第一个圈出一块土地,大言不惭地说’这是我的’,并且找到了一些傻乎乎的人竟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人。”卢梭认为有了私有财产,人类就开始有了文明社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开始追求舒适的生活,开始滋生出各种欲望,于是就有了彼此的征服和战争,有了地位的高低之分,有了财产的不均等。也就是说人在创建文明的同时,也制造了枷锁,束缚了自己,人不再自由了,也不再平等了。
卢梭这样说:“从那里,我看见我的同类像瞎子一样,正沿着他们的偏见之途朝前走,沿着他们的谬误、苦难、罪恶之途朝前走,我以他们难以听见的微弱之声疾呼:丧失理智的人啊,你们老是抱怨大自然,却不知一切的苦难都是你们自己造成的啊。”
卢梭从人类的痛苦中认识到人类的一切不平等、不自由都是人类自己造成,而绝不是天赋使然,他呼唤人权的重新回归,要求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最基本、最神圣的权力——平等、自由。卢梭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契约论”和“主权在民”的理论。他认为人原本都是平等、自由的,但过分的自由使彼此伤害对方也成为自由,于是每个人都要交出一部分自由,通过结成国家,订立法律限制起来,目的是为了保障人们最大的平等、自由的权力。国家、法律就是一种契约,没有人是天生优越的,在契约面前人是平等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同时契约是为了保障民众的平等、自由权力,因此国家主权应属于人民,而不是一小撮统治者,人民有任免、罢黜与监督行政首脑之权,有决定国家统治形势之权,有推翻专制制度之权。
美国建国之初,杰斐逊就将社会契约论和主权在民说写进了由他起草的美国《独立宣言》之中。《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都从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力,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力。为了保障这些权力。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须得到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来改变他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杰斐逊在为民主政制同拥护精英政制的亚当斯辩论时,还这样说:“大众不是生来就在背上背着鞍子,让一小群穿靴子的人驱使的。”
卢梭的思想告诉我们,人在自然状态都是平等、自由的,因此平等、自由正是天赋人权。没有人天生就是小人物,没有人能生来就主宰别人。如果我们生来就卑微,生来命运就被别人主宰,那就是这个社会的问题。
从此我不再将自己看成任何人、任何事物的奴隶,也永远不再将任何人看得高高在上。不管我们的地位如何卑微,如何微不足道,但我们的心灵和任何人一样,都是平等的。人是生而平等的,人也应该被尊重。
卢梭呼唤人权的回归,将人的思想从长期的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但直到现在,我们有平等?有自由吗?我们在几千年封建制度的桎梏下,已习惯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已习惯了做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只是在一种经过粉饰的奴役生活中欢呼,却忘怀了我们自身的权力和尊严。
所以我讨厌老百姓这个词。现在很多电视剧,流行歌曲,都标榜是为老百姓而创作,有首流行歌曲里唱着:今日咱老百姓啊,真呀们真高兴呀。其实老百姓是我国特有的包含了封建等级制度下的臣民或者奴才、弱者以及无权利救济的这些含义。从另一层面解释,也就是普通的,平凡的,是社会的基层。所以我常会反问:“凭什么说我是老百姓,你就不是老百姓吗?”我们的领导常说为老百姓服务,给我的感觉好像是一种施舍和恩惠,其实这正是他们的工作职责,纳税人养活他们正是为了让他们服务于大众,如果他们没有服务于大众,他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西方并没有老百姓一词,他们只说公民,只说纳税人。正是我们养活了政府,养活了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僚。如果大多数人是老百姓,也就是说有少数人高高在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高贵的,因此我们应该有我们的权力,有我们追求幸福的权力。
除了道德、法律和责任,我不愿被任何东西所束缚;除了伦理和工作上必须的等级差别,心灵上我不接受任何不平等。
去年广东出现了“非典型性肺炎”的流行病,本来患者不算多,世界各国也都有过类似的流行病,但一时谣言四起,人们纷纷抢购“板兰根”和“白醋”,一瓶不到3元的白醋被炒到了200元一瓶,甚至还出现了抢购盐和米的风潮,而后这股抢购之风还迅速曼延到全国。人们为什么不相信主流媒体,而宁愿相信流言呢?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主流媒体总是封锁一些容易引起人们恐慌的消息,当人们从其它渠道得知了这些消息后,久而久之就对主流媒体失去了信任。这实质是我们的媒体导向有问题,就是不相信人,不尊重人。如果我们尊重人,相信人的理性,我们的媒体就会对每一件与大众切身相关的事的知情权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才能树立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其实我们的社会长期以来就不懂得尊重人,总是认为大众都是盲从和愚昧的,所以要封锁他们的思想,将希望寄托在少数英明的领导人身上,认为大众只有思想一致跟随他们,才能走向幸福的生活。而当我们不相信大众,封锁他们的思想时,他们就更容易相信流言,更容易发生恐慌,于是我们的领导者就更坚定地相信大众是愚昧和盲从的,从而对他们的政策更加有信心,也就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但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又怎么可能只靠少数人的英明就能走向富强呢?我们只有尊重人,让每一个人都发挥出自身的力量,这样的国家才可能永立不败之地。
尊重人,这不仅是社会问题,其实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有这样一种神圣的理念吗?尊重生命、尊重人首先要从尊重自己开始,你不尊重自己,即使全社会都尊重你又有什么用?
绍兴人说,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没有名字的人物阿Q,从拉丁字母看,是一个没有眼睛的人形面具,加上一条清朝的长辫,也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作为国人心态的典型人物阿Q,鲁迅先生不正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吗?
我们无法更换我们的眼睛,但我们可以换一种目光。一个在心灵上处于奴化状态的民族是不可能仅仅靠改变主人或改变制度就能获得自由的,重要的是要改变每个人的心态,改变那种被奴化的心态。
每当看到社会上那么多的“乞讨者”,在生活中那些低三下四的人和我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国人,我总在想我们尊重自己吗?我们觉得自己是神圣的吗?如果每一个人都懂得尊重自己,都认为自己是神圣的,这样的国家又怎么可能愚昧落后呢?懂得尊重自己,懂得自己是神圣的,正是提高国民素质的第一步啊!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