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佛教心理学简体

_21 陈兵(当代)
  对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来讲,佛教自净其心的各种方法和对心识的分析,极具参考价值。精神分析要求医师自己必先经过心理分析的全过程,成为心理平衡无障碍的人,在治疗中要保持清澈的旁观态度,做“站开来的观察者”,要给予患者爱的关怀,或认为须抱“参与性”的态度“进入”,与患者面对面交流。“患者中心疗法”更主张医师做配角,与患者共同卷入冒险,创造无条件关怀的环境,积极了解患者内心,产生情感共鸣。通过佛教的自观其心、增广慈悲心等修习,可以使医生成为一个精神健康、超健康智者,对患者既以慈悲爱心与之交流,又能冷静旁观明见其病症病因,善巧运用佛教和心理学的治疗方法,取得满意的疗效。
  
二、心身病及生理性疾病的佛法心理治疗
 
  精神心理原因导致的“心身病”,有癌、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结肠炎、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哮喘、皮肤病等多种。据有关统计,在当今所有疾病中,身心病略占泰半,或曰百分之七八十的疾病与心理病因有关。
  佛教的归依、发心、祈祷、礼佛、诵经、念佛、持咒、坐禅、修观、经行、布施、放生等修行方式,可以治疗精神心理疾病者,也都可以用来治疗心身病和生理性疾病,或有助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康复。《杂阿含》卷三七第1024经载:比丘阿湿波誓病苦,佛为说法,心得解脱,“欢喜踊跃故,身病即除”。同经第 1046经摩那提长老告阿那律比丘:
  我住四念处,专修系念故,身诸苦患,时得休息。
  归依发心,可以使病人的心灵获得安顿,增强战胜疾病的精神力量。即佛教徒常用的行礼方式双手合十,据美国医学家史迪文·拉姆研究,也有使人最大限度地进入全身心彻底松弛、从而健身祛病的效用。礼佛诵经、念佛持咒、布施放生等修行,可消除业障,积集福德,使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卸除心理负担。至诚忏悔,最能消除负罪感、内疚等心理包袱,对治疗因此而致的疾病极有助益。布施、放生,不仅可增长病人的福寿,而且可通过精神上的充实感、心理包袱的卸除和慈悲心、爱心的增强,加强其机体的免疫力。佛经载:摩揭陀国阿阇世王弑父即位后,心生懊悔,全身生起恶疮,奇臭无比,百药无效,医师耆婆劝其至心忏悔,乞求佛陀加被,佛入月爱三昧,放光照阿奢世,其恶疮即愈。即寺院的钟声,也有治疗作用,古罗马人即认为教堂里的钟声能杀菌,治疗某些疾病,研究证明钟声频率在25000赫兹以上能治疗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提高免疫力;100-2000赫兹的钟声响亮清脆,能增加毛细血管和淋巴流量;40-100赫兹的钟声浑厚,能缓解紧张。
  《摩诃止观》卷八将所有疾病分为六种,第六“业病”,有肿满黄虚等多种。业病或者是前世杀生等恶业的果报;或者由今生的杀、盗、淫乱、酗酒等不良行为引起,“或今世破戒,动先世业,业力成病”;今生的修行也可以引起疾病,“若今生持戒,亦动业成病”,经论中说修行好者可以转后世应受的三恶道重报为今生病患而轻受。业病由五根而造,相应地亦由五根而发:
  若杀罪之业,是肝、眼病;饮酒罪业,是心、口病;淫罪业,是肾、耳病;妄语罪业,是脾、舌病;若盗罪业,是肺、鼻病。
  今日流行的癌、爱滋病,多属业病,即不良行为导致的疾病。业病一般非仅用药物所能治愈,“当内用观力,外须忏悔”。观力,指用佛教的见地深观病由业生,业由心起,业力、心性本空,从而彻底放卸潜意识中造成疾病的包袱。当代美国露薏丝茜患癌症后,根据佛法,消除愤怒以“改变自己制造癌细胞的心理系统”,结果完全治愈。她因此虔信佛教,在洛杉矶等地建立治疗中心。其《生命的重建》中说:
  如果把憎恨融化,甚至可以使癌症痊愈。
  雷久南博士1991年在美国加州成立“琉璃光养生康复中心”,运用佛教的观点和方法,提出“身心灵整体健康”思想,以开心、天然素食、奉行五戒十善、放生、拜忏、坐禅、念诵真言,加上服用小麦草汁,治愈了许多癌症病人。其念诵七字真言方法为:诵时逐一观想,先想光,再念诵咒音,或想象在天气晴朗的草原上,踏着柔软的青草,登上前方平顶八层金字塔,逐层登上时依次观想红、蓝、黄、绿、桔红、紫红、墨蓝七种光笼罩自身,至顶层时想吸进具备七色光的太阳光。吸足后下台阶,倒过来逐层观想墨蓝、紫红等七种光。或根据病情想具有治疗作用的光射来治疗,如想象用紫红光复合伤口,用蓝光止痛,想象难忘的人在眼前,从自己眉间或心口放出蓝光,送给对方,可以沟通感情,治愈感情创伤。七字、七种光、音及其所表意义如下:
 
字音 光色       所表意义  E 红色  自在、独立、领导能力、开创精神  O 蓝色  忍耐、慈爱、看得开、放得下  AH 黄色  喜悦、组织能力  A 绿色  健康、成长、财富  AE 桔色  自信心、勇气、智能  UU 紫红  情感康复、灵感  OM 墨蓝  保护作用、万物同体  
  在佛教修持法中,禅定最具直接的治病效用,用以治疗禅病的禅法,若运用得当,也可以用来治疗身心病、生理性疾病,起码可以作药物治疗的辅助疗法。包括佛教禅定在内的“气功疗法”,已被国内外广泛采用。Padmal de Silva 在一项持续而有系统的研究中发现:坐禅作为一种精神治疗法,已成功地用于治疗干癣皮肤症等生理性疾病。
  《西藏医心术》一书中,根据宁玛派的传统,列举了以光、水、火、风、地治疗身体不和谐的禅法:
  放松,深呼吸,想象治疗力量来源于上前方,若患与热有关的病,想白色光从力量来源处射出,环绕自己上身,如同磁石吸铁般吸走疾病,从头顶出,融入天空。若患寒冷有关的病,想红光射下,环绕自己腹部和下身,吸走疾病,从足下出,融入地中。若疼痛或有障碍感觉,想其如石头、棍子、刀、指甲等,再观想射来的光拔出疼痛。若患肿瘤,想射来明亮、锐利如镭射般的光,将肿瘤切成碎片,分解成原子,被排出体外。
  或观想甘露般具有药性的水,从力量来源流下,流经全身,涤去污秽,解除毒素,净化身体。想象这水是热的,稀释、融化身心障碍;或是清凉的,熄灭灼烧刺疼的病障;水慢慢流过全身,从下门、足底、脚趾出,流入大地。
  或观想具有治疗力量的火焰环绕自身,烧掉与冰冷、无生命及能量不足相关的一切疾病。
  或想象清净的风或气扫去身上循环、呼吸系统的一切毛病及充血症、细胞内的毒素,带给每一个细胞以健康。想象此风如同体内美妙的音乐,给予放松和健康。
  当疾病带来怀疑、恐惧、痛苦时,想象身体像大地一样坚实强壮,不可动摇。
  禅定修习者还可以通过观想光、水、火等从力源射到自己手上,掌心向下放在患者身上或病处上方,或轻触、抚摩患者,想疾病被清除,丢到体外。治疗者与患者都必须坚信疾病已被驱除。212
  净土宗信徒念佛,自信可以得到佛的加被,消除业障,往生净土,解除死亡焦虑,自有治疗诸病的力量,莲池大师谓“念佛非止明心,亦无病不治”,他为患病居士开出三方:一、对治,以逸治劳(以放松对治紧张),以舒治郁(以放下对治忧郁):
  逸,非懒惰不简之谓也,万缘尽废,如初生孩子,六识不行,是谓之逸;舒,非散放无忌之谓也,知身世如幻梦,随缘顺受,不被境瞒,和即今病之愈否、身之生死,一并放下,是谓之舒。
  二、调摄,节饮食、慎药饵。三、正念,观苦从身生、生从业生,病即苦中之一,其展转相因,亦复如是。“应孜孜密密,日夕体究,究之不得,只须提一句本参念佛话头,回光自看,识得此念下落,则惑自破”, 惑破则疾病亦辗转消灭。213《印光法师文钞》教人,念佛不仅最宜治疗怨业病,而且能治疗外感内伤导致的生理性疾病:
  若怨业病,神仙亦不能医。念佛,便能令宿世冤家仗佛慈力超生善道,故怨解释而病即痊愈矣。外感、内伤,念佛亦最有益,非独怨业病有益也。
  可归于心理疗法的咒语和祈祷,是佛教用以治病的重要方法。《四分律》卷二七、《十诵律》卷四六列治腹内虫病等咒。《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佛告阿难“除一切疾病真言”曰:
  怛的也他 尾摩黎尾摩黎 嚩曩俱枳黎 室利末底军孥黎 嫩奴鼻 印捺啰拟宁 母隶 娑嚩诃
  谓诵持此真言,宿食不消、霍乱、风黄、痰壅、咳嗽、痔瘘、寒热、头疼、着鬼魅等一切病,即得痊愈。
  大乘一般多祈祷东方药师琉璃光佛以求治病,此佛特以善疗众病著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佛言:药师佛在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其中第六愿:愿来世成佛时若有众生受盲聋喑哑、挛跛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病苦”。第七愿:愿来世成佛时,若诸众生“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病悉得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经中救脱菩萨说祈祷药师佛治病之法为:
  为病人于七日七夜受“八关斋戒”,以饮食衣服等供养僧众,昼夜六时礼拜供养药师佛,读诵此经49遍,造此佛像7躯,每躯像前燃灯7盏,灯大如车轮,昼夜长明49日,造五色彩幡,各长49扎(约3米),放生49数众生。可得愈病延命,不遭横死。礼拜、供养、忆念、祈祷此佛,还有免堕恶道、祛除灾疫、往生净土、消除恶梦、解除怖畏等利益,“随所乐愿,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密教颇重祈祷药师佛、修药师佛本尊法、念诵药师佛心咒以求治病,大藏经中有唐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药师如来念诵仪轨》、《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等。藏密药师佛本尊法大略为:
  手结药师佛印。归依三宝。发菩提心。观想空。从虚空中想象一尊药师佛出现,其身天蓝色,坐莲花台,双手左上右下相迭,二大拇指头相触,端一钵(药师佛法界定印),钵内满盛能治百病的甘露。从佛心际放蓝色光,照灌自身,从自己顶门而入,荡涤全身一切病气、业障,自身成透明之琉璃色。想药师佛心际之蓝光放大,自己心际亦放出蓝光,二光合一,自己顿成药师佛,与身外药师佛无二无别。念诵药师佛心咒108遍或1080遍。想药师佛及其他诸佛菩萨、自己变现之药师佛皆放五色大光明,照一切众生,消除病苦。
  若为他人治病,可观想药师佛手中的钵放蓝光,照病人的食物、药物或衣服上。或于净瓶盛药,纸上书梵藏文“吽”字,包以红绸,缠以红绿丝线,放药上,线头出外,瓶口覆红黄绸,以线缠之。右手拈瓶外之线,诵药师佛心咒108遍或1080遍,观想药师佛降临,瓶内吽字放光供养佛。次由佛心印吽字放光供养十方佛,十方佛亦各各放光相应,光光合一,十方佛均变为药师佛,放光照一切众生,消除病苦。药师佛心咒为:
 爹雅他 嗡 别卡子耶 别卡子耶 玛哈别卡子耶 拉扎娑摩伽德黑 梭哈
  汉译药师灌顶真言:
  那谟薄伽伐帝 鞞杀社 娄噜薜琉璃 钵喇婆 喝喇阇也
怛他揭多也阿啰喝帝 三藐三勃陀耶 怛侄他 唵 鞞杀逝 鞞
杀逝 鞞杀社 三没揭帝 莎诃
  佛教密教还有许多治病的本尊法与咒语。汉传佛教界使用最多者为观音大悲咒、准提神咒。
  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如法持诵观音大悲神咒者,“世间八万四千种病,悉皆治之,无不瘥者”,还有辟除灾障、消除业障、制外道、得智慧、往生净土等诸多效用。持咒者须深信经中所说此咒神力,与观世音菩萨之大悲心相应,以大慈悲心、平等心、无为心、无染着心、无杂乱心、空观心、恭敬心、卑下心诵持,诵咒前,先诵赞发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
  南无大悲观世因,愿我早登涅盘山。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海,火海自消灭。
 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枯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
 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称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
然后诵咒曰:
  南无喝啰怛那多啰夜耶 南无阿利耶 婆卢吉帝烁钵啰耶 菩提萨多婆耶 摩诃萨多婆耶 摩诃迦卢尼迦耶 唵 萨婆啰罚曳 数怛那怛写 南无悉吉利垛依蒙 阿利耶 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 南无那啰谨犀 醯利 摩诃皤多沙咩 萨婆阿他豆输朋 阿逝孕 萨婆萨多 那摩婆萨多 那摩婆伽 摩罚特豆 怛侄他 唵 阿婆卢醯 卢迦帝 迦罗帝 夷醯利 摩诃菩提萨垛 萨婆萨婆 摩啰摩啰 摩醯摩醯 利驮孕 俱卢俱卢竭蒙 度卢度卢 罚社耶帝 摩诃罚社耶帝 陀罗陀罗 地利尼 室佛啰耶 遮那遮那 摩摩(称某甲受持) 罚摩啰 穆帝丽 伊醯伊醯 室那室那 阿啰渗 佛啰舍利 罚沙罚渗 佛啰舍耶 呼卢呼卢摩啰 呼卢呼卢醯利 娑啰娑 悉利悉利 苏噜苏噜 菩提夜 菩提夜 菩驮夜 菩驮夜 弥帝利夜 那啰谨犀 地利瑟尼那 波夜摩那 娑婆诃 悉陀夜 娑婆诃 摩诃悉陀夜 娑婆诃 悉陀喻艺室皤啰耶 娑婆诃 那啰谨犀 娑婆诃 摩啰那啰
娑婆诃 悉啰僧阿穆佉耶 娑婆诃 娑婆摩诃阿悉陀夜 娑婆诃 者吉啰 阿悉陀夜 娑婆诃 波陀摩揭悉陀夜 娑婆诃 那啰谨犀皤伽啰夜 娑婆诃 摩婆利胜揭啰夜 娑婆诃 南无喝啰怛那多啰夜耶 南无阿利耶 婆卢吉帝烁皤啰夜 娑婆诃 唵 悉殿都曼多啰 跋陀耶 娑婆诃
  大藏经中有唐译《大悲心陀罗尼修行念诵仪轨》等。汉地多于千手千眼观音像前,供净水,诵咒7遍或21遍或49遍或108遍,观想观音进入水中,饮其水或与病人饮,或想观音手持杨柳枝拂除病苦。一般说持满此咒10万遍者,治病必灵验,实应以能明见观世音菩萨即修持成就为必验的标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说用大悲咒加持药物治毒疮、疟疾、蛇咬、偏风、蛔虫、腹中病、红眼病、大小便不通等各种病的方法。经中称观音菩萨说:若有人能受持此法治疗众生病者,“当知即是我化身,以大悲心救众生故,我必到其所,所作诸法令有胜验。”
  藏传密法所诵大悲咒略有不同,持诵时按本尊法仪轨,先观想千手观音,次观其进入自身,自己成千手观音,持咒3或7遍,再持心咒:
  嗡 拔资喇 达尔玛 舍(om bajra dharma hrih)
  或观音六字大明咒:唵嘛尼叭咪吽(om mani padme hom )。观想自他观音手持杨柳枝拂病或以净瓶水洗病。
  准提(意译清净)为六观音之一,《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说持准提咒108遍,称病人名,以牛乳作火供,即愈。诵108遍加持杨柳桃枝或花,可打拂诸鬼病。诵21遍加持手,摩触患处,可治疟疾、头痛、身体关节疼痛等病。以檀香汁和土为泥,涂痈疮及毒虫咬处,诵咒7遍,可愈。旋绕病人诵咒可治被蛇啮。咒为:
  那么飒多南 三藐三菩驮 俱胝南 达迭他 唵 遮利主利 准提 娑婆诃
  藏传佛教修准提法一般只诵心咒:嗡 遮利主利 准提 莎诃
  其它观音密法密咒,也多有治病之用。《十一面神咒心经》说每晨如法清净念诵十一面观音神咒108遍,得身常无病等十一种利益。诵咒一遍,在五色缕上打一结,诵108遍,打108结,系重病人颈或臂上,即得除愈,病重者可加持黄土泥7遍以涂病处。诵咒108遍咒诸鬼病、疟疾患者,及各种风瘫、耳聋、鼻塞等病人,皆愈。若病重者,以油或酥油煎桦树皮、青木香,每咒7遍,用以涂身,或滴耳鼻,或口服。咒云:
  怛侄他暗 达啰达啰 地履地履 杜噜杜噜 壹谢伐谢 折隶遮隶 钵啰遮隶 俱素论 俱素摩伐隶 壹履弭履 止履止征 社罗摩波捺耶 戍陀萨垛 摩诃迦卢你迦 莎诃
  藏传密法甚为流行的救度母(观音化身)法也常用以治病,度母凡二十一尊,其中表事业成就之绿度母,总摄一切度母功德,修法:观想此佛母全身绿色,相貌如妙龄少女,半跏趺坐于莲花日月轮上,右足展左足蜷,双手各持花,观其心轮中有咒轮,咒字排列,诵咒时观想咒字放绿光,由右向左旋绕。想咒轮中心种子字“党姆”(dangm)放光,普照一切众生,灭其罪业。咒曰:
  嗡 达咧 都达咧 都咧 梭哈(om dare dudare dure svaha)
  二十一度母中的药王度母,专司治病,其身黄色,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持花,花上有诃子(藏青果)放光,消除百病。咒语:
  嗡 达咧 都达咧 都咧 沙蛙佐拉 沙蛙都卡 不啰沙玛那雅 呸 梭哈
  藏传佛教又流行莲花生大师传下的观音治病真言:
  嗡 啤噜 纳 崎煎都喜好 秘沙马哈木 煎都崎悲些那打 啤 那雅 莎哈
  密教还有不少真言可用以治病。藏传佛教界持诵最为普遍的六字大明咒和大白伞盖佛母心咒(hum ma ma hum ni svaha)皆有治病之用。《不空绢索神变真言经》卷二八说,若有病人“连年累月萎黄病恼苦楚万端”,可在其前每日高声诵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1080遍,即得除灭宿业病障。又持108遍可治诸鬼所娆“魂识闷乱失音不语”等病。加持白线诵咒108遍打108结,系于病人头颈,可治诸疟病。咒曰:
  唵 阿暮伽吠噜者娜 摩诃母陀啰摩尼 钵头么 入嚩罗
钵啰嚩达野吽
  另外,还有一些专治某些病的真言。如《佛说咒时气病经》说若人得时气病(流行病),当斋戒澡浴,烧香,结缕祝咒7遍: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比丘僧 南无过去七佛南无现在诸佛 南无未来诸佛 南无诸佛弟子 令我所咒即从如愿 阿佉尼 尼佉尼 阿佉耶 尼佉尼 阿毗罗曼 多利波池尼 波提尼
  《能净一切眼疾陀罗尼经》称佛因释迦种族中有一信徒乞丽末迦患眼病目盲,说治眼垢、风垢、黄病、痰病、三焦病真言:
  怛你也(二合)他 呬里弭里黎枳 呬里系帝 护庾护庾护也 么宁 护鲁护鲁 怒鲁怒鲁 娑嚩诃
  应昼三时、夜三时(各六小时)虔诵此咒,并祝祷曰:
  我及某甲,眼勿令痛,勿令流泪,以罗汉实语、禁戒实语,以苦行实语,以诸仙实语,以缘生实语、苦实语、集实语、灭实语、道实语、辟支佛实语,我某甲愿令眼清净。
  经称乞丽末迦才闻此咒,“其眼脉已净,眼目得见,离一切诸垢”。《佛说疗痔病经》佛说咒曰:
  怛侄他 揭赖米 室利 室利 魔揭室至三磨靺都 莎诃 (契丹藏作:怛侄他 额阑帝 额阑迷 室利鞞 室利室利 磨揭失质 三婆跋睹 莎诃)
  又咒曰:怛侄他 占米占米 舍占米 占没你舍占泥 莎诃
  经称,佛说此咒及经,能疗风、热、阴、血、腹中、鼻内、牙齿、舌、眼、耳、头顶、手足、脊背及全身肢解所生一切痔病,永除痛苦,常诵者能得宿命智。这里所说痔,包括全身一切肿痛疮痈。又咒肿咒:
  那谟喝啰达那多啰夜耶 那么阿利耶 婆卢吉帝烁婆啰耶 菩提萨垛婆夜 摩诃萨垛婆夜 摩诃迦噜尼迦夜 怛侄他 枳利枳利 只利只毗唳 娑婆诃
  咒胡麻油,涂肿处,即愈。(见《种种杂咒经》)
  《佛说咒小儿经》谓若小儿头疼、腹痛,咒七遍即愈,咒曰:
  罗那多罗 摩罗提离 耽波罗提利 吼楼寿 无楼寿 闻阇 庵叉庵叉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比丘僧 南无过去七佛 南无诸佛 南无诸佛弟子 令我所咒 即从如愿
  藏密所传治感冒咒:吉格吉格 咪呀
  可治祛头部风寒,头晕、疲乏、晕车、脱发、肾结核、脑力衰弱等病。
 治寒病咒:嗡 吉格里 吉格里 阿尔港 扎哄 可祛水固元,治厥冷、胀痛、刺痛、淤结、肿胀等寒症。
 治热病咒:嗡 巴喀达 巴喀达 阿尔港 娑诃 可降火,治一切热病。
 洗髓壮肾咒:嗡 咪呀 嘻呀 昂热 娑哈 可治肾、肝诸病,延寿增慧。
  《大日经·世间成就品》偈云:
  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与法界力,周遍众生界,诸念求义利,悉皆饶益之。
  谓密法所成就利益众生的效用,包括各种咒语治病的效用,是自己功德、佛加持及法界所具三种力量结合而发生。自己功德力,主要是通过以坚信切愿虔心持诵、观想,起到自我暗示的作用,或怀大慈悲心解除他人病苦的愿力,再加上所治病人信心的自我暗示。即不论佛菩萨加持,仅靠自己的自我暗示及持咒的信心、决心,专心持诵以治病为内容的话语,也应能起治疗作用。咒语,实际上多为表示所愿的祈祷词,反复念诵这种祈祷词,自有凝聚心力战胜疾病的作用。另外,持诵咒语还有声音、音乐的作用,密教说特定的咒音作用于身体的不同部位,能通过震荡起到优化、治疗作用。
  最彻底的治疗,当是佛法的无我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谓“般若一法,能治诸病”。《佛说离睡经》载佛教比丘:若有病痛,当观彼痛无常、败坏、无染、是尽、是正、是止住处,“便不着此世间,不着已便不恐怖,不恐怖已舍”,会止息病痛。《增一阿含经》卷六〈利养品〉(七)载,佛大弟子须菩提“身得苦患,甚为沉重”,他结跏趺坐,思惟诸入,观“苦痛从何而生,复从何灭,为至何所”,见“一切所有皆归于空。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无士、无夫、无形、无像,无男、无女”,乃除疼痛苦恼。《杂阿含经》卷四二1046经载:摩那提长老身患重病,由精勤修习四念处,“身诸苦患,时得休息”。
  当代美国斯特亨·勒文(Stephen Levin)运用佛教的止观技术进行临床心理治疗,教人像参禅一样不停地追问“谁的身体?谁在生病?”将“我的病、我的愤怒、我在治疗”化为“这病、这愤怒、这治疗”,超越长久以来自锢的身体及其它为“我”的界限,让那痛苦而不可靠的“我”死去,超越“我是这个”而到就是“我是”,溶入我们的本质“存在”、“即是” (相当于心性),看到那不生病者。“内在世界愈少阻碍时,就愈有能力超越病痛与治疗的需求。”214这种疗法使许多人受益,证明对身、心疾病都有奇特的疗效。
  
  
  
 第二节 不良嗜好及病态社会心理的针治
  
  现代社会病态的文化,使不少人沾染上吸毒、抽烟、酗酒、赌博、淫乱、搓麻将、沉迷网络等不良嗜好,造成自私、不讲公德、技术垄断、剽窃、以权钱谋私、贪婪、攀比、钱财迷、欺世盗名、吝啬、不赡养老人、自我封闭、空虚、压抑、迷信、浮躁、虚荣、追星狂等病态社会心理。国民心态的物欲化、粗俗化、冷漠化、躁动化,被认为是转型中中国的社会生态危机。
  心理学以医治不良嗜好和病态社会心理方面为己任,有不少自我心理调节和训练的方法,佛法在这方面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功用。
  
一、不良嗜好的心理医治
  吸毒、酗酒、吸烟、赌博、淫乱等,都具有使人上瘾、产生很强依赖性的魔力,沾染者多失去理智和自控能力,形成人格障碍,出现类似强迫症的症状,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极其巨大,是一种很难根治的顽症。
  各种不良嗜好中,吸毒的害处最大,成为威胁全球安全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到1994年底,全球“瘾君子”达4800万人,另有几亿人变相吸毒。烟的害处虽然比毒品小得多,但危害面极广,被称为“20世纪的瘟疫”,全球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吸烟。酒被称为“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药物”,“酒民”的数量也极大,仅中国嗜酒者即近2亿人。
  沉迷于烟酒毒品,在佛教看来是一种着魔的表现。藏传佛教说,毒品和烟草是魔女的月经和尿所化,专意用来毒害、迷惑世人。那些邪恶的毒枭、毒贩,不正是谋财害命的人魔?
佛教极力反对沾染烟、酒、毒品,在家佛教徒所受的五戒中,第五为不饮酒戒,其它各种戒律也都禁止饮酒。此所谓酒,包括一切具有麻醉作用、对人身心有害的东西,毒品当然应列首位。太虚大师将此戒改为“不用麻醉品”,包括各种酒、麻醉剂及麻醉作用虽较轻微而对身体害处不小的烟草类用品。有研究认为,梵巴语中禁止佛教徒饮用的酒,原指迷幻药之类麻醉品。
  对饮酒的害处,佛经中多有指陈。《长阿含经·善生经》佛告婆罗门青年善生:饮酒有失财、生病、斗讼、恶名流布、恚怒暴生、智慧日损六种过失。《四分律》卷十六佛说饮酒有令脸色难看、少力、损伤视力等十过。《正法念处经》卷八佛偈称酒为“毒中毒”、“病中病”、“地狱中地狱”。《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说,饮酒不但犯不饮酒戒,还容易引发其它过错,如往昔有一居士酒醉后色胆包天,奸淫他人之妻,盗杀其家之鸡而大吃大喝,被人抓住质问,他拒不承认,是为由一饮酒而五戒俱犯。《大智度论》卷十三列饮酒的过失三十五条。现代科学证明:饮酒过量引起慢性酒精中毒,导致心血管病、癌、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炎、肝病等疾病;酗酒产生心理变态,酿成家庭破裂、亲友反目、离婚、失职等问题,许多犯罪行为皆与酗酒有关。
  被称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居士,撰有《鸦片说》一文,说鸦片乃饿鬼从足下流出之墨汁所化,揭露吸食鸦片的祸害说:
  鸦片之毒,甚于他物,生者为土,熟者为膏,少许入口,即时毙命。而嗜之者一见此物,喜形于色,诚不解其何故也。忽忆经中以世人贪瞋痴为三毒,始知内心之毒与外物之毒,同类相摄,其力最大。
  口鼻之间,臭烟出入,面目焦枯,殆无生气,命终之后,必堕饿鬼道中。
  藏密说吸烟、用毒品,引魔毒入身,会堵住顶门的解脱之门梵穴,使人死后堕入地狱。孙景风所译《烟草之毒害》一文,称“由龙树菩萨札记中录出”,说烟草毒品,乃魔女月经所化,其害较五辛尤烈:
  1、吸烟者,虽有念佛经咒之功德,纵经百劫,亦不生微尘芥子许之效果。
  2、吸烟者,平时吸烟为烟之熏染,临终顶门闭塞,不能往生,及随烟气堕入地狱。
  又,吸烟三毒六垢俱备,不容修密法,不容进佛殿;烟气上熏天宫,触天帝,下行龙宫,触白龙及族众,阻瑜伽道及见道修道;中行至人间,触色声香味及护法神,令护法神昏昧,阻资粮道。清晨吸烟,阻断动脉流行,临命终时不现光明,中阴时不现报化身佛;昏暮吸烟,阻断中脉上端,于投生时不现化身。吸烟者“今世贫穷,渐至堕于恶趣,身色不美,而受生于污秽之处,盖吸烟者多半生于不净之中及食便溺者之族类中也”。人间烟气炽盛,则旱魃为虐,风雨不调,灾害并至。
  此文流通教界,阅后决心戒烟者颇多。一个正信正戒的佛教徒,一般是不会冒死堕三恶道的危险去破犯不饮酒戒的。
  沾染烟酒毒品,主要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人心理和人格因素的内因——除了心理学家所说好奇、模仿、消愁、提神、生活枯燥、精神空虚、精神负担沉重等原因外,大概有更深层的精神心理原因,应深入发掘,才能有效地根治。
  酗酒者一般是不醉不过瘾,酒醉,给人一种忘记一切、晕晕乎乎、轻轻飘飘或无所顾忌、精神振奋的感觉。吸毒的即时心理效应更大:或使人感到欣快、无忧无虑、全身温暖酥软;或使人昏昏然有忘怀一切的快感;或使人感到特别清醒、欣快、充满活力;或使人产生类似精神病的幻觉、妄想。总之,追求一种忘怀一切、无忧无虑、欣快“轻飘”或高度兴奋的心理体验,可以说是酒鬼、瘾君子们不由自主地依赖酒、毒品的心理动力源。这种追求说明,人内心深处有获得解脱痛苦、轻快极乐之超常心理体验的趋求,这种趋求与宗教信仰者、修炼者对极乐、禅悦的追求可谓同根。酒醉、吸毒达“飘”的体验,与某种禅定的体验有所相近。藏密《大乘要道密集》就以大醉时无念的心态为九种光明之一,作为窥探本性光明的一个窗口。《济公活佛传》描写神僧济颠每现神通必先饮酒。现代西方颇有将致幻剂所生体验与宗教、禅定乃至禅宗明心见性的体验相比较者。
  对吸毒等不良嗜好,目前主要采用认知心理疗法,利用科学研究成果,列举事实教训,讲清这些嗜好对个人身心及家庭、社会的危害,耐心地说服、帮助受害者发挥理智和意志,树立戒掉它们的决心和信心。这也是佛教经常使用的方法,佛教的饮酒过失等说法,对有些人会有特殊的说服力。今泰国曼谷北140公里“烟枪”地方的一座佛寺,用诵念“不戒毒,就会死”及服用呕吐药物脱敏、泡药水浴、参加劳动的方法戒毒,疗程15天,自1963年以来治愈了10多万名瘾君子,成功率达百分之七十。《印光法师文钞》列有“仙传戒烟绝妙神方”:
  好甘草(半斤)、川贝母(四两)、杜仲(四两)。用六斤水,将三味药共煮,及至水熬去一半,去渣。用上好红糖一斤,放药水内再熬。少时收膏。初三日,每一两膏,放烟一钱。二三日,一两膏放烟八分。三三日六分。四三日四分。五三日二分。以后两膏放烟一分。再吃十日八日。吃到一月后,无用加烟,永断根本矣。
  并举例说,有陈锡周者,以此一方药尽瘾除,且身体强健,精神充足。强调戒烟之人“须具百折不回、死不改变之心,方能得其药之实效”。《烟草之毒害》一文中说,戒烟之法,须向三宝前作虔诚念,于诸众生生慈悲心,常诵伏魔咒(也可称念阿弥陀佛佛号以代之),力争净除。吸烟成瘾之人有以仇视心理发誓戒烟而终不能戒除者,这是因为有魔女的恶愿加持,故非下大决心,求佛加被不可。
  毒、烟、酒都相当难戒,尤其是危害最大的毒瘾,戒除非常困难,治疗后复发率很高。因为吸毒者大都有精神心理问题,多数缺少教育,烦躁、焦虑、自控力弱、空虚无聊、缺乏责任心。导致吸毒的精神心理问题未得到解决,从戒毒所出来后马上又投入原先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受到诱惑而旧病复发。任何药物,都无法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本而给人注入勤勉、诚实的价值观念。荣格曾告诉戒酒协会创始人:他们在酒瓶中寻找的,是精神上的治疗。
  欲提高戒烟、酒、毒特别是戒毒的效率,降低复发率,应从吸毒醉酒的心理根源下手,一方面用各种心理疗法,使不良嗜好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珍惜宝贵的生命,振作精神,调整心理状态,全身心投入学习、工作,获得价值感、意义感、愉悦感,驱除空虚、无聊、愁闷、焦虑等心理垃圾。另一方面,对精神状态较好及用其它方法治疗见效者,可用禅定训练的方法,使其尝受到超过酒醉、吸毒的欣快感,以禅悦之正受取代沉醉、中毒之邪受。清代民间宗教真空教曾以“向空静坐,接清化浊”的方法戒鸦片烟,效果颇佳。据对1800名练习超觉静坐者的问卷调查,以前吸烟、吸大麻、饮酒、服用迷幻药成瘾者,在练习静坐3-21个月后,自然脱瘾者达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九十七,疗效相当显著。
  有关研究证明,由致幻剂所致神秘经验与禅定经验颇有不同:禅定没有对外物的依赖性,由自主调心而致,对身心有诸多益处,体验为时长久,过后无不良副作用;酒醉、致幻则对酒、毒品有极强的依赖性,给人的快感为时短暂,有使人烦躁不安、嗜睡、谵妄、失眠、妄想、萎靡不振、呼吸衰竭、神经损害、痉挛等急性和慢性中毒症状,短暂的快感结束后必然有痛苦感。在服用迷幻药物者中,只有不足百千分之一的人偶而获得神秘经验,然皆一而不再,即此偶然的一半次神秘体验,也都是相似于禅定、开悟,而非真正禅定、开悟的体验。佛教的安般禅等禅法,能使人获得比由吸毒酗酒用致幻剂等所得高级得多的正受,当有更好的戒毒效用。这里根据佛教密法金刚念诵,介绍一种戒烟、酒、毒禅:
  端坐或站立,慢慢放松全身,想所嗜好的烟、酒、毒品是魔女排出的秽物,自己因无知而上当中毒,极其有害。思念其诸多害处。诵真言“嗡”,想象空中有佛光或日月交辉之光加持,戒烟者想其光化为白色纯净云烟,戒酒戒毒者想其光化为甘露,随吸气从自己头顶缓缓灌入,从血管流经全身,洗涤所中之毒,随呼气从一一毛孔或脚底排出体外,排出时默念真言“吽”。体会云烟或甘露润泽全身,极其清凉、愉快、安适,比醉酒、抽烟、吸毒的感觉舒适得多,久久安住于这种愉悦、轻快、无忧无虑的感受中,使身心得到很好的休养。若能静心入定而体验到哪怕是初级的禅悦,则恶习自除。
  不良嗜好中的另一类赌博和有赌博内容的打牌、搓麻将、下棋、斗鸡等游戏,也易上瘾着迷,自古以来便十分流行,现代社会耽溺于此,尤沉迷于“方城之战”者,在中国为数颇众。赌博时体内也会产生内啡肽,使人获得兴奋、快感,结束后快感消失,只得再赌。赌博打牌在汉译佛经中叫做“博戏”或“博奕”,《长阿含·善生经》佛说博戏有财产日损、虽胜生怨、智者所责、人不敬信、为人疏外、生盗窃心六种过失。偈云:
  好博着外色,但论胜负事,亲恶无反复,行秽人所黜。
  有关调查表明:赌博、玩牌上瘾,不仅如佛言“其家产业日日减损”,使人懒惰、不讲信义,造成人格障碍,还会扰乱生活规律,使人过度兴奋,导致中老年人记忆力提前衰退,引发神经衰弱、胃肠功能紊乱、腰腿肌肉劳损、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因沉迷赌博而酿成破产、离婚、家庭不和、打架斗殴、丢官失职、犯罪入狱、自杀、他杀的丑剧,天天都在上演,已成为一大公害。
  赌博打牌,煽动和满足获利本能,上瘾者主要出于不劳而获的贪财心及侥幸取胜的心理,物欲强、贪欲的人、失意人及寻求刺激、好奇、好娱乐者容易陷入。如前人《赌客自悔词》所说:
  少年曾得此甜头,一片痴心不肯休,
  谁料今朝牵缚住,陷人坑里起牢愁!
  耽于此道者,多精神空虚、烦躁不安,缺乏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或因某种焦虑、忧愁、失落而“移情”于赌,以作自我麻醉。在“发财是靠运气”的邪见指引下,抱着试试自己运气的侥幸心理,陷进赌博的魔坑,赢了想再捞一把,输了则想收回本钱,于是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对于沉迷赌博,应以认知疗法为主,帮助其认清赌博的害处,通过学习别人成功的事例,树立劳动发财致富的正确观念,找到正当的生财之道,或看淡钱财,注重内心的恬淡之乐。明唐寅《戒赌诗》云:
  凡人百艺好随身,赌博场中莫去亲。
  能使英雄为下贱,惯教富贵作饥贫。
  衣衫褴褛亲朋笑,田地消磨骨肉瞋。
  不信但看乡党内,眼前败了多少人!
  佛教没有无因之果、布施方获多财果报的思想,及钱财无常之说,对破除发财靠运气的邪见,熄灭贪财之欲火,当有启发意义。
  迷恋于上网而成“网迷”,也是一种有害于身心的不良嗜好,长时间泡网巴,会耽误学习工作,发生“网络成瘾综合症”(IAD),其症状与酒精、毒品、赌博上瘾极为相像。医生建议:每天上网的时间不可超过2小时,并设立报警装置。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理性地认识迷恋网络的害处,自觉控制上网时间,珍惜人生的难得而投身于有益的事业。
 二、病态社会心理的医治
      
  病态社会心理,指由病态的社会文化所引起的不正常心理,荣格谓之“精神传染疾病”,它们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流行性、传染性、无意识性,感染成瘾者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不以其为不正常。
  实用心理学列举的现代病态社会心理,有自私、空虚、贪婪、吝啬、自闭、迷信、虚荣、冷漠、浮躁、压抑、病态怀旧、定势错位、不孝、超购症等。病态社会心理造成名利狂、权力狂、购物狂、追星狂、财迷、股迷、官迷、网迷、球迷、“发烧友”等各种病态人格,虽然其症状一般较发狂得精神病为轻,医学上不列于精神病和神经症,但以心理健康的标准衡量,则属不正常,是受某种非理性的、不能自主的欲望或“瘾”所驱迫,有害于个人的心灵成长和社会的文明发展,在佛教看来属“心病”,为烦恼的恶性膨胀,可归于《治禅病秘要法》所谓患“利养疮”而“失心”之类,需要调理医治。
  病态自私,或曰极端个人主义,乃是各种病态社会心理的总根子。具有自私心理,以个人为本位,为自己谋利益,乃人之常情,即从佛教的世俗谛而言,亦不足为病。《法句经》说“自利利人”,《杂阿含经》卷十四言“自利利他俱利”,为佛教处理自他关系的基本原则。《七处三观经》佛言:
  若人自护,不护他人,是胜上。
  《瑜伽师地论》卷一说不利己也不利他为下士,自利而不利他及利他而不自利为中士,自利而又利他为上士。虽然自谋己利,但起码不损人利己,能兼顾自他,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公德,够得上佛教所谓“中士”,方称正常的人。若只顾自己,具有过强的自我扩张欲和自我敏感性,没有社会责任感,只知向社会索取,为自己抓捞,为达到私我的目的,不择手段,不考虑别人和社会,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便成了病态自私。
  病态自私患者,其病态表现于各个方面:若手握权柄,则以权谋私,拉帮结派,排斥异己,陷害忠良;若身怀知识技术,则行垄断剽窃;若遇强于自己者,则妒火中烧,贬抑诋毁;在恋爱、家庭关系上常感情自私,对对方占有玩弄;在人际关系上常损害他人,不讲道德,人缘很差;在社会生活中常不讲公德,人格卑下,被人斥为小人、坏蛋。病态自私者多病态贪婪,欲壑难填,若贪财,则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贪污索贿,盗窃抢劫,扒赌坑骗,从而堕落为贪官污吏、盗贼罪犯,乃至身陷囹圄、家破人亡者,不知几何;若贪权位,则百计钻营,巴结攀附,即能得势,也不过是“狗官”;若贪色,则纵欲无度,调戏奸淫,成为色狼、嫖客;若贪名,则假冒诈骗,欺世盗名。
  精神空虚,主要是由社会信仰危机及价值多元化所导致。精神空虚者没有信仰和理想,精神无所寄托,百无聊赖,或庸庸碌碌混日子,缺乏主动性,如同行尸走肉;或打牌、吸毒、嫖赌、酗酒以寻求刺激,填补空虚;或放纵自己、自暴自弃。
  病态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目性交织的社会心理,症状是心神不宁,焦躁不安,缺乏主心骨和理智,在急剧发展的社会潮流驱迫下,在与他人的攀比之中,急功近利,盲目地追逐时流,或冒险炒股票、期货、房地产,摸奖打彩,结果往往失败;或被炒作书稿、影视所盲导,盲目购买;或这山望着那山高,频频“跳槽”;或文身刺字,表现无可奈何、自嘲的情绪。甚至在文艺创作、学术研究上,急功近利,不老实下工夫,炒作、抄袭、拼凑、剽窃的风气也越来越严重。
  关于钱财的病态社会心理,有拜金主义、强迫性积蓄、追逐便宜货、超购症、收藏癖、金融恐惧症等。只知向钱看,使人成为金钱狂。只积金而不合理消费,强迫性省吃俭用以积蓄的守财奴,与挥霍无度的非理性消费,为对待钱财的两极病态,皆曾被佛陀所斥责。《杂阿含》卷四第86经佛言:若收入不多却大手大脚,不顾其后,“人皆名为优昙钵花,无有种子”,若积财不用,为守财奴,“旁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同经卷四六第1232经佛斥责积金百亿而舍不得自己消费也不布施给别人的摩诃男长者“非正士”,谓其钱财如同旷野中所聚之水,没有被用,即被蒸发消尽。疯狂收藏的心理近于守财奴,以占有物为感情和安全的依托,从收藏品获得优越和权势感,以逃避孤独。追逐便宜货者,获得获胜感,关心的是钱而非质量和用途。“超购症”或“购物瘾”也是一种非理性消费,常受货物和广告的诱惑,或为贪便宜,无理智地购买不需要或没有用的东西,买来后又经常后悔,也是一种对物的病态依赖,类似于酗酒、吸毒、赌博,有此瘾者经常表现出自信不足。 美国在10年间超购症患者从5﹪上升到10﹪。女性比男性高出1-2倍。
  虚荣,被认为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其实质是对名利、享受、权位、自我成功的过分贪求,佛学看来是我慢和贪的一种表现。
  由赶时髦到阵热、时尚、时狂,也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时髦、阵热多是零散、短暂的,具浅俗性,来得快也去得快。时尚为时较久,成为一种生活风格。时尚发展为时狂时,参与者的身心投入达到丧失理智的亢奋、癫狂状态,如近年来国内盛行的彩票热、炒股热、追星热、足球热等,成为一种与暴乱、骚乱、恐慌十分接近的群体行为,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它们往往是社会失范的心理前奏。树异于人和求同于人,是赶时髦、追求时尚的心理动机,追求时尚是对个人尊严感觉不到满足时的一种补偿手段。追星,是自己想成为明星之欲望的一种投射。
  在治疗病态社会心理方面,佛教心理学甚多效用。佛教对世俗欲望和烦恼的批判,以快乐和利乐众生为本的人生价值观,知足常乐、布施奉献的精神,及观诸法无常、无我之法,是从根本上针治以自私、贪婪为本的各种病态社会心理的良药。用古今圣贤名人破除贪婪的格言自警,时时提醒自己,省思贪婪的危害,是心理学家常用以治疗病态贪婪的“格言自警法”。佛经中揭示贪欲过患、可作自警格言的言句甚多,如《法句经》佛偈:
 芭蕉以实死,竹芦实亦然,驹驴坐妊死,士以贪自丧。
  天雨七宝,欲犹无厌。乐少苦多,觉者为贤。
  虽多积财宝,崇高至于天,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八大人觉经》云: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以这些经文佛言为座右铭,经常念诵,自有息灭贪欲烈火、清凉心地的作用。
  佛教珍惜人生和精进不息的精神,是治疗空虚的良方。参与慈善救济工作,助人为乐,在布施奉献中体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空虚感自然会消除。
  调治虚荣心理,首先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认识到人虽然需要有一定的荣誉、地位,但这种需求应该与自己的才能和社会角色相一致,非分地、过分地追求荣誉地位,死爱面子,只能歪曲人格,给自己带来烦恼,令别人嘲笑。虚荣心属佛书所谓“名闻利养”,谓之“疮”——一种心理疾病,虚荣虚荣,虚幻不实,爱虚荣者不仅不得“荣”,而且失去“荣”。看破虚荣之“虚”,务实不务虚,方为智慧。
  针治病态自私,主要用内省的方法,对自己潜意识中的自私心理进行反省,改正过错,并向无私利他的榜样学习,积极做助人利他的好事,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中逐渐淡化私心。佛教详析无我之修观,大乘以利乐众生为价值取向的菩萨精神,可谓针治各种病态心理之根——自私心的良药。经常省察自己处事待人时的心态,及时发现露头的自私心理,明白自私的祸害,用诸法无我的正见如实观察内心深处作怪的那个“我”是谁?何在?发现此“我”之假,则私心自然淡薄。《紫柏语录》曰:
  心病乎“我”,唯忘我者,病无所病,可以药天下之病。
  多观察贫穷困苦、老病衰残者的痛苦和社会弊病,积极投入利益众生的慈善公益事业和改造社会的事业,经常为他人和大众着想,能将狭隘的私心转化为广大的公心。荣格在《铃木大拙〈禅佛教入门〉导言》中说,对于推动我执之消除,心理医生完全无能为力,最多只能帮助患者减少破除我执道路上的障碍,而禅宗在这方面颇为得力。
 
 
  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
  当代医学家预言: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医学将从以防病治病为主逐步转向以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医学模式将从生物医学为主转向生物、心理和社会的“BPS”新医学模式,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与人们的需求相应,心理学已经从20世纪初以来的以治疗精神病为主,发展到预防精神病与增强心理健康、促进个人心灵成长,名为“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的心理学新学科应运而生。在这一方面,佛教心理学有比它在心理治疗方面更为宝贵的价值。
 
 一、做一个心理健康的现代人
  肉体需要锻炼,心理精神更需要锻炼。与其出了毛病找心理医生治疗,毋宁自己积极进行心理锻炼,保持高度的心理健康。新世纪健康格言有曰:“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健康,在现代医学看来应该包括身体、心理、行为三个方面。 智力正常、意识清晰、自我意识正确、意志健全、人格完整、有道德、有一定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自我控制调节的能力、情绪稳定愉快、人际关系协调,大概是健康的心理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衡量健康的标准,被归纳为十种商:情商(EQ)、智商(IQ)、德商(MQ)、逆商(AQ)、胆商(DQ)、财商(FQ)、心商(MQ)、志商(WQ)、灵商(SQ)、健商(HQ)。据统计,现代人中身心完全健康者只占15%-20%,50%-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当代心理学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还应该是一个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现代人”,被公认的现代人标准主要有: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具有适应性、外向性、独立性、变化性、对他人的容忍性,乐于改变惯例,以开放的心胸迎接新事物,用变化的观点看待生活和事业上的机会,在不断总结经验中、社会变化中为自己找到奋斗的方向;心胸开阔,视野宽广,思想开放,思维方式趋向多元化的选择,尊重并愿意考虑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个性化与理性化高度结合,不过度地、轻易地认同别人,敢于挑战教育内容和传统观念;成就动机强,有热切期望改进社会和自己经济状况、自我实现的雄心,依赖自己而不依赖亲朋;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强烈的个人效能感,讲求效率,力求做事内行、漂亮,以提高自己和单位的信誉;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看重专门技术,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领取报酬;重视信息,尽可能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可依赖性和信任感;有公民责任心,积极参加社会事务;等等。
  现代社会所立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与佛教具正见、有知识(多闻)、安祥、心柔和堪能、精进、知恩报恩、尽责任义务、待人平等、得现法安乐、能忍等善心或《大日经》所谓“人心”的标准,多所一致。一般容易认为,佛教徒比较墨守成规,思想落伍,常坚持从两千多年前传续下来的佛教旧观念,比较难以适应现代社会而成为合格的现代人。实际上,墨守成规而不能与时俱进,在佛法看来属于法执,按佛法般若智慧,人应该念念不住,《维摩经》谓“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坛经》惠能说其法门以“无住为本” ,无住,即思想不凝固,不住着过去的旧事物、旧观念,也不住着于现在,能以灵活的超越时代的智慧,不断接受新生事物及新思想、新观念。一个掌握佛法般若智慧而念念无住的人,自然容易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人。一直被强调为弘扬佛法的原则的“应时契机” ,即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意味。当代台湾“现代禅”强调:不仅做一个普通人需要心理健康,即佛教修行者,也应该先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合格的现代人,才谈得上参禅打坐。这完全符合佛陀应时契机、自净其心之教旨。
  在竞争激烈、充满挑战,心理不健康者越来越多的商业社会,要做好一个心理健康、能积极适应时代的现代人,必须在正确的人生智慧指导下,自觉地进行心理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免疫力和精神境界。佛教的六度四摄等修持体系,是进行心理锻炼而做好心理健康的现代人之正道.
  若按荣格在《现代人的心灵问题》一文中的标准,一个真正的现代人,是对现代最具有感知性或觉醒程度最高的人,他的意识性最强烈,无意识性最微小,彻底地感知做一个人的存在性。这种人接近佛教所谓有般若智慧者、开悟者。超个人心理学认为,健康是我们揭开生命固有的意义的结果。生命固有意义,其终极乃是佛教所谓开发佛性潜能,明心见性,将凡夫下劣的心理结构改造成为佛菩萨高尚的心理结构,将精神境界提高到佛的境地,这样的人可谓真正的心灵健康,可以在任何时代都能应时契机而走在时代前列、永远上进的现代人。
  
 二、管理情绪,提高情商心商
      
  情感智力或情商(EQ),一般包括自我觉察、驾御心情、自我激发、控制冲动、人际关系等方面,掌握驾御自心的技术,具有很强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保持良好的情绪,是情商的主要内容,不仅是从事各种事业和社会活动所需要,而且是保持个人身心健康的基本保证,被看作心理养生的要道。有关研究发现,在决定一个人成就的诸多因素中,智力的作用至多只占十分之二,情商更为重要。情商的重要性,近十几年来逐渐被人们认识,已成为公务人员和许多公司录用人才的标准之一。情商所包含的内容中,最重要的是驾御情绪、控制冲动的技术。或将维持心理健康、缓解压力、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和活力的能力称为心商(MQ)。
  佛教教给人们许多清除负面情绪,保持积极情绪、良好心理状态的技术,诸如:
  清除心理垃圾:心理垃圾若不清除,会自然增长,如《大般涅槃经》卷十八所言:
  若常愁苦,愁即增长,如人喜眠,眠则滋多。
  经常练习观察自己的情绪状态,多体验积极情绪,有计划地消除消极情绪,随时清除积压在心中的焦虑、担心、失望、恐惧、愤恨、不满、忧虑、紧张、嫉妒等情绪垃圾。《重建生命》说:要把所有消极的心意,像清理衣柜一样清理好。行李越少,负担越轻,越能体味人生旅程的滋味。《如何无忧无虑地过生活》中说,想象自己的身体是一部公共车,所有的心境是乘客,自心智慧的司机应紧把方向盘,不能让即喜怒哀乐、贪婪、嫉妒、愤怒等乘客喧宾夺主而发生车祸。
  临睡前将心理整理一遍,洗掉不愉快的负面记忆,想象小溪,让负面记忆顺流而去,再低吟“我是…”、“我会做…”、“我有志于做…”,叮嘱自己:明天早起一定头脑清晰、心情舒畅,称“心理卸装法”,乃根据佛教修行方法创编。
  心理医生在清理咨询者心理垃圾的同时,也很可能受到病人情绪的传染,自己发生心理问题,需要及时疏泄清理,加强心理锻炼,不断“充电”。
息怒:佛书谓“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瞋怒,被佛教尤其是大乘看作危害最大的烦恼,有多种对治之道。南传《增支部·降伏瞋恨经》、《念处经》注释和土丹尼准法师《告别瞋怒,步向安宁》、一行禅师《转化与治疗》、康菲尔德《心灵幽径》等 ,讲了多种降伏瞋恨愤怒的技巧,主要者有:
1、修慈心观。想象亲爱者,发起令其快乐的慈心,将此慈心转移于引起自己恼怒的人,或想他的优点而对他生起慈心。《增支部·降伏瞋恨经》佛言:
恨永不会因恨而停止,只有爱能够疗伤。这是古老而永恒的法则。
  2、修悲心观。想对方的可悲和痛苦而对其生起悲心。
  3、修舍心观。舍弃恼怒而令心放松、平静。“妄念起时,知而勿随,亦不压制”。
  4、觉察自己对引起瞋恨的对象没有保持正念与反省。
  5、忘记及不去想引起瞋恨的目标。
  6、思惟发怒的害处。思考:每个人的业是他自己的财产,必须承受自己所造的业报,他伤害我自会受其恶报,他若发怒,对他只有害处,我若瞋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岂非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增支部》佛言:发怒者因一怒而变得丑陋、痛苦、不会多财、不会发达、不会有美名、没有朋友、死后不得生于人天,犹如火葬台上被烧焦发臭的木头一样没有用处,只会使他的敌人高兴。应当如此训诫自己:
  如果你发怒,你或许能,或不能令他痛苦,
  但瞋恨所带来的伤害,却肯定当下令你遭受痛楚。
  若被瞋恨蒙蔽的敌人,正走在趣向恶道之路,
  你是否想要通过发怒,随后跟着他们的脚步?
《相应部》佛偈说:以瞋报瞋,比先发怒更为糟糕。“在觉知他人的瞋怒时,还能正念地保持平静的人,是促进自他两者幸福的人。”《杂阿含经》卷四十1110经译为:
知彼瞋恚盛,还自守静默,于二义俱备:自利亦利他。
《佛性论》卷四比喻说:如蜂被触怒,放毒螫人,“若心起瞋,则能自害,复能害他。”
  7、与朋友交谈。
  8、通过适当的言谈化解怒气。至多以非攻击的方式表达不满,如“我觉得受伤,你的所作所为没有考虑到我的需要。”
  9、想想脸上有鼻子和头上有角的比喻:若别人的指责是事实,如同说我脸上长有鼻子,不应发怒;若别人的指责不实,如同说我头上有角,也没有理由生气;如果对方对自己的指责属实,应解释道歉并修正自己。不仅不应怨恨别人,也不应怨恨自己,怨恨自己常常导致沮丧,不利于心理健康。
  10、问自己:“对此我能做什么?”如果可以改变情况,何必发怒;若无法改变情况,发怒又有什么用?“什么都不好,没关系,心情一定要好。”
  11、检查自己如何致此,在近期内做了什么而导致今天的局面?理解别人对自己无礼是因为自己曾经伤害过他,责任还在自己。
  12、记住自己从仇敌那里得到的益处:他指出了我的错误,使我得以改正;他给了我锻炼忍耐力的机会。那些伤害我们的人能够帮助我们成长,他们给予我们的恩惠比好朋友还要大,应当感谢。
  13、不以“他对我如何”的自我中心立场看问题,而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为对方寻找合理的理由,理解别人的烦恼、无明是驱使他对我无礼的元凶,而心怀烦恼是痛苦的,他因不快乐、苦恼才会对我无礼,当对之生起怜悯时,怨恨就会消失。
  14、有人触怒你,只要你能体谅他人的处境,多从好处着想,认为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就可以淡化愤怒和不快。
  15、当对方发脾气时,不要与之争执,而要先想办法让他止息怒火,平静下来。或走开,让自己冷静下来。
  16、对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和恶人,也不应怨恨,应以慈悲心谅解他们都是业力驱使的众生,我只有尽量帮助别人、改善不合理社会现象的责任,没有怨恨社会和众生的理由。
  17、一行禅师《转化与治疗》教人:不去注意愤怒的对象而先返观自己的内在,深观愤怒植根于自己的欲望、自大、毛躁及猜疑,环境与他人是次要因素。用心理学家教人的槌打枕头等方法发泄怒气,维持不久,也可能因复习而加深怒气,压制或赶走怒气,就是压制或赶走自己。
18、理性思考,善用愤怒。愤怒原是一种对抗威胁、困境和危险的心理反应,如与敌意结合,则具破坏性而大发雷霆,如能从敌意中分离出来,则会成为一种能提醒自己振作起来的警讯,所谓“文王一怒安天下”;愤怒与慈悲正义结合,会激发壮阔的理性行动。应放下敌意,让愤怒之气成为奋发有为、促进成长,甚至孕育恢弘之气的凭籍。
  19、《心灵幽径——冥想的自我疗法》教人经由禅观,将愤怒憎恨转为深层慈悲和宽恕,静观,想我若遭遇同样的处境时,不也有同样反应?愤怒总是源于困境。压抑和积蓄愤怒会中毒,应如同观察暴风雨般,看它来了又去,将愤怒憎恨转为深层慈悲和宽恕。
  20、降低紧张度,放松,或数数,从一数到10以放松,或通过注意呼吸、做柔软体操等来放松。
  21、观察使我愤怒的对方本空。如《增支部》佛偈所言:
  既然诸法只能维持一刹那的时间,
  那些造了可憎之行的诸蕴早已灭尽,
  而如今你又是向什么生气?
  如果另一者并不存在,想伤人之人又伤得了谁?
  你的存在是伤害之因,如是,为何你还生他的气?
  心理学家常言:发泄与强压怒火,是两种极端的处理方式,都无法真正去除恼怒。真正能根除恼怒的方法只有大乘菩萨行以无所得的般若智慧使自心安忍不动的“忍度”。
  消除嫉妒: 要明白嫉妒的结果首先是损伤自己,其次是损伤别人,然后受到别人报复的损伤,如《法句经·利养品》佛言:
  嫉先创己,然后创人,击人得击,是不得除。
  《西藏医心术》说:
  如果有人在嫉妒的荆棘巢穴中匍匐,第一小步就是要想到有人比我们还不幸,祝他幸运。
  治疗嫉妒的良药是随喜。土丹尼准法师《开阔心,清净心》中说,嫉妒时,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明白他因此而高兴,也希望别人为他高兴,应与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为别人的成功而欢喜,会使大家都欢喜。
  心理学家说,消除嫉妒的积极方法,一是将嫉妒作为一种促进自己的动力,靠自己的努力去取得压过对手的成就,或寻找新的价值,在其它方面努力取得成就而超过对手。二是主动去帮助所嫉妒者,从对方的感谢和自己的付出中消除嫉妒。消极的方法是达观,想开些,淡然处之,平静客观地审视自他,承认人比人强乃是自然,无须与人比较,俗言:“人比人没活了,骡子比马没驮了。”或以“酸葡萄”心理故意贬低对手,或以“甜柠檬”心理自认为境况很好以自我安慰;或重新检讨引起自己嫉妒情绪的东西是否值得嫉妒,以清醒的眼光观察对方不值得嫉妒。
  医治骄慢: 应明白骄慢是阻碍自己前进的障碍,会恶化人际关系,应该清除。《开阔心、清净心》说:若以自己的学历和知识为骄傲的资本,应想这是老师教育培养的成绩;若因有钱而骄傲,应想钱是来自他人,并不永远属于我;若因自己年轻、漂亮、强壮而骄傲,想这些都是变化的,每一秒钟我们都在衰老;若因聪明而骄傲,可想一个难题去解决,使你意识到自己聪明的局限,骄傲自然就会被驱散。洪启嵩《以禅疗心》说,修空大观,想象无云晴空,鉴照傲慢,可以消除傲慢。实际上,治疗傲慢最有效的应是无我观,若观我且没有,何来傲慢?
  消除恐惧: 恐惧是人情感中难解的症结之一,对死亡、疾病、失败、登高、黑暗、异性、生人、动物等的恐惧,令人紧张不安、震懔、心慌、忧虑,严重者成为恐惧症乃至休克。《经集·舍利弗经》佛言:
  不应该畏惧五种恐怖:蚊、蝇、蛇、与人接触和四足兽。
  《杂阿含经》卷三五第981经佛告比丘:若比丘住于空闲树下、空舍,有时恐怖,心惊毛竖者,“当念如来事及法事、僧事,…恐怖即除”。《小品般若经·阿惟越致相品》说“菩萨常应不惊不怖”。对有害的恐惧,应不掩饰,不逃避,要面对它,了知它是自己虚构出来的东西,其真性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激励自己,把恐惧转化为勇气。洪启嵩《以禅疗心》说:应记住: “怕失败的人,容易失败;怕病的人,容易生病。”对恐惧观察、审问,究竟是个什么?坐禅观想地大,想坚硬稳实的大地遍一切处,想象恐惧沉入大地,可以治愈恐惧症。
  《西藏医心术》说,对强大的恐惧,可从容易进行的小步骤开始,训练自己逐渐去接受和克服。如患空旷恐惧,可在恐惧出现之前,走出大门一小段距离,迎接恐惧,让它生起,体验它,提醒自己:这只是我心中的一种情绪而已,我可以放下它。保持身体和呼吸放松,有意使自己舒适、轻松。了知恐惧并不能伤害自己。如此循序渐进不断练习,直到恐惧消失。也可观想恐惧是体内摇晃不定的迷雾或黑影,从力量来源发出强力祥瑞光束,把迷雾黑影驱逐出去。或观想强有力的佛菩萨或护法神在面前出现,发射出强力,加持自己,自己成为本尊,像本尊一样无所畏惧。或持诵真言,持时想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而从心中放射出强大的力量,驱散恐惧。最有效方法,是以般若智慧观所恐惧、能恐惧皆空不可得,《般若心经》云:
  以无所得故,无有恐怖。
  日本白隐禅师原来患强迫症,“肝胆常怯懦,举措多恐怖,心神困倦不宁,寤寐则梦游异境”,经参禅,证悟生死无常,豁然而愈。
  心理学家驱除恐惧的方法有:提高嗓门说话、走路抬头挺胸;想象恐惧的情境并幻想征服所恐惧者,以愤怒迎头痛击恐惧,睁大眼睛扩展恐惧的感觉,用双手拇指压住鼻子两侧大声呼“啊”等。
  用密教的本尊观,自观为本尊,特别是自观为有降魔大力的马头明王等忿怒本尊,大声念诵本尊真言,想象随真言放射出强烈火光,最有驱除恐惧之效。
  减缓压力: 现代病百分之七十与压力有关,以放松法治疗,佛教的各种禅定都有减压特效,专注呼吸、观心等效果最佳。即禅堂中常用的经行——全身放松绕圈走,也有减缓压力、调节情绪的作用,心理学家说反复走动及有节拍的动作能缓和激动,使脑电波和谐。洪启嵩《以禅疗心》说:想象自己如一受压的海绵,自然松开,想象身体像风、水一样放松,骨骼像海绵放松,脑髓内脏与肌肉放松,各大系统与细胞放松,全身由雪化成水,再化成气,再化成光明。
自我渲泄: 心中的痛苦、郁气、怒气、怨气等,必须想办法发泄,不能积存在心的银行而让其自生利息。可用礼佛、哭喊、长吁短叹、唱歌、尽情舞蹈、剧烈体力劳动、体育运动、交谈、记日记、给自己写信、写诗等方法渲泄。《摩诃止观》卷二云:
  如人忧喜郁怫,举声歌哭悲笑,则畅。
  该书《辅行传弘诀》卷五解释:
  如人极忧,大哭则畅。若有极喜,纵歌则畅。……重忧大喜,在意未泄,故以身口歌哭助也。
  心理学家也说,大哭一场,或大笑,可以治疗悲伤。研究发现,哭能排泄不良情绪,有利于健康。哭时可加大肺活量,促进新陈代谢,使人感到爽快。眼泪是一种有害的化学物质,应排出体外,“强忍眼泪等于自杀”。但哭的时间过长也有害,不宜超过15分钟。
  对待弱点法:不太在意自己的弱点,承认自己并非完美,从挫折中吸取教训。须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视弱点缺陷,去积极改善,而不掩饰隐藏。佛教以“覆”(掩盖过错和弱点)为不善法,列为应弃除的烦恼。越是担心暴露自己的弱点,越容易处处防卫,只能引发阻抗作用,使人消极退却,造成自尊受损,失去自信、乐观和为自己权益作主张的勇气。郑石岩《精神体操》说:
  保持自然和坦诚,可以补救的弱点,反而容易改正;无从补救的弱点,也能化险为夷,受到欢迎和尊敬。
  消除焦虑 焦虑,佛书中名“忧”,是现代人普遍的心病,医学证明焦虑特别有损健康,洪启嵩《以禅疗心》说先应弄清焦虑的原因:或幻想危险而恐惧,或夸大危险,或假想出最坏的结果,或毫无自信,借夸大危险及焦虑来逃避。治法:1、完全放松身心,想象随呼吸吐尽忧郁。2、细密深刻地感受呼吸。3、观想柔和喜乐的气息遍满全身。4、明照所有的焦虑。5、如询问犯人般询问忧虑,仔细写下忧虑的告白。6、以明镜般的智慧观照忧虑的本质。7、用因果观察,超越忧虑。8、以清明的智慧照破忧虑的乌云。9、以行动落实无忧的新生。四句话治疗焦虑症:
  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清静无为,任其自然。
  心理学家说,一般人的忧虑,40﹪属过去,50﹪属未来,只有10﹪属现在,而92﹪从未发生,剩下8﹪可以轻易应付,大多数烦恼会在第二天早晨轻许多。区分什么是客观处境,什么只是自己的推测;问自己:真的吗?有这么严重吗?有什么我能做的?检讨焦虑是否值得。将大的忧虑和困难拆散,分解为若干小单位,逐步减轻忧郁指数的强度,可治疗准忧郁症,名“忧虑分解递减效应”。转移注意力,喜新厌旧,适当放弃,使自己气定神闲,可以治疗“信息焦虑症”。嚼口香糖、巧做放松动作、双手互握、触摸光滑物体,可以消除焦虑烦躁。用佛教的无常观,将焦虑看作流过去的江水,将心神集中于现在、当下,禅宗言:“活在当下”,应享受美好时光,不想太多。
  消除悲伤忧郁 洪启嵩《以禅疗心》说,修净水观,想象清净的水,观想自己化为净水,在心海中描绘人生远景,可以治疗悲伤忧郁。张淑美《失落与悲伤的面对与超克》说:“透视失落与悲伤的本质,了然清楚于万事万物,包括自己的肉身生命以及人我关系等等,都是因缘假合而已,都会随因缘变化而终至消失。则该去的就会去。同样的,如有因缘,仍然会有新生与希望,则会来的也终会出现。如是平常看待,则失去了也不是失落,悲伤也无须太过。”215
  孔子曰:“仁者不忧”。 白居易《读道德经》诗谓“少教冰炭逼心神”。宋石成金歌曰:
  莫要恼,莫要恼,烦恼之人容易老。世间万事怎能全,可叹痴人愁不了。
  此“烦恼”之义,同现代汉语,指焦虑、忧烦等负面心态。心理学家说:对人对事宽宏大度,主动吸收新知识,建立挑战意识,拓宽情趣范围,不与他人比较,将生活中美好的事记录下来,不掩饰自己的失败,尝试以前从没做过的事,与精力旺盛又充满希望的人交往等,可以驱除忧愁。
幽默法:幽默是一种健康机制,能缓解矛盾,解除紧张,减缓恐惧感,怡畅心情,化干戈为玉帛,化不和为友情,是心理保健的良方。幽默还能减轻病痛,治疗过敏性皮疹等。要学会幽默,拿自己不如意的和发窘的事逗自己开心。西谚有云:“一个丑角进城,胜过一打医生。”《生命的重建》说:常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当作一个喜剧来处理,你会觉得有趣、好笑。喜剧和悲剧其实是同一东西,完全依人的观念而变。
  笑:经常使自己的表情怡悦、轻松、自然、安祥、年轻,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节心理技术。《瑜伽师地论》卷四三说,菩萨应对众生恒常“舒颜平视,含笑为先”。星云法师称“快乐的微笑是保持生命健康的唯一药石”。216科学家说微笑时身体释放免疫物质,笑能刺激体内释放内啡酞,产生幸福感。人言:最容易让自己快乐的方式,是笑一笑。“你微笑面对生活,生活才会面对你微笑。” 经常主动微笑,脸上常常微笑,心中就会愉快、微笑。微笑,其实是决心要使自己愉快的表情。以幽默刺激而捧腹大笑,对着镜子逗自己笑,经常逗自己大笑,乃至假装开心大笑,也会使自己真的开心。
  读书诵经法:好书是人的最佳的精神滋补品,书中有最好的精神顾问,书房是情绪的缓冲点,在读书中与圣贤哲人、名家对话,既可提高精神境界,调节心情,又可增加知识,获得高级的乐趣。人言:一个坐拥书城的人是最坚强的人,纵然他在生意场上、官场上、名利场上失败,也仍然能在其文化精神的世界里呼风唤雨。以书柜代替酒柜,静心读书,不但增加知识,且有调节心理、减轻压力、健身健脑之效。世传杜甫诗能治病,《苕溪渔隐》云:
  盖其意典雅,读之者悦然,不觉沉疴之去体也。
  尤其是阅读佛书,念诵佛经,属多闻与般若的修习,其调节情绪、升华心灵的妙用,更非一般书籍可比。
  声音瑜伽:以特定的姿势发出特定的声音,有改变性格、增强体质、优化情绪之效,诸如:
  心情开朗乐观法:站立,两脚分开与肩齐,双膝微曲,举起双臂,同时上身向后耸,从丹田连续发出“阿”音。
  增强实践、进取性格法:双膝跪立,两手支腭,将身体向后仰,同时发出“衣”音。
  增进决断力法:直立,两收交叉抱胸,稍俯,闭口,缩肛,感觉将下腹往上推,同时发出“屋”音。
  敏捷精进法:一脚前跨,上肩上举,两肘弯曲,发出“唉”音,成弓箭步,身体徐徐前俯,胸部向前挺。
  安祥、温柔法:一脚前跨,双手兜住嘴巴,发出“哦”音,同时上身尽可能前俯。217
  以放松的心态,倾听树枝摇摆声、溪水流淌声、海浪起伏声等,可以调节情绪,还有降低血压等疗效。
  注意下意识的烦恼:若心结刚形成时不去解开,将会种植在下意识中,长得更强更紧。首先要从浮现心头的影像、感觉、思想、字眼、下意识行为等,觉知到烦恼,追究其原因。问自己:为什么当他人说那个时我觉得不舒服?为什么我要那样说?为什么我不喜欢电影里哪个镜头?为什么我看到那个女人会想起我妈妈?为什么我恨像他那样的人?……尤其在坐禅时,沉在心海底层的结使会上浮,此时应注意正观,将其转化。
  转化:一行禅师《转化与治疗》说,用开刀切除的方法驱逐不良情绪,丢掉部分自己,不如将其转化。转化工作分五步:
  1、在每个感觉、情绪刚一出现时,以正念注视,立即辨识。
  2、与之合一,以觉知呼吸来滋长正念。
  3、平静情绪,如同一位妈妈温柔地搂抱她啼哭的婴儿。
  4、放开情绪让它走。
  5、看深进去,找出毛病的原因。
  从佛法看来,对治及心理学家所用的情绪管理法,多属世间善法,只能暂时制伏或避开烦恼,有些方法还有压抑烦恼的副作用,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烦恼。心理学家发现:如果拼命想用意志力控制或消灭负面情绪,有时会制造出“双重困难”——不仅负面情绪难以控制,而且还会增加想控制它们而控制不了的烦恼。或者会出现“情绪酒醉”状态——会被不知不觉诱入自己所害怕产生的不良情绪中无法摆脱,而想要努力保持的快乐情绪却不由自主地转瞬即逝。只有用佛教无常无我的正见如实观察烦恼性空,乃至明见自己心性,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负面情绪,转烦恼为菩提。《西藏医心术》强调,破除一切烦恼、心病的根源——我执,是最佳的治疗方法,“体悟心的真性是最究竟的治疗”。在纷乱紧张的生活中,若能澄彻思虑,静观自心,发觉那潜藏在内心底层的本心,你将会获得解脱和快乐,发现生活、世界无处不是美好。可以用精神分析与佛教修观结合的方法,先自由联想,把自己的念头、情绪写下来,然后分析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情绪,分析到底,就会发现念头后面丑恶的动机,都是因为一个我执。深入观察此所执自我的虚假不实,不好的念头、不良情绪便会从根本上消踪。
  知足常乐 为佛陀的重要教导。《法句经·泥洹品》谓“无病最利。知足最富”。《佛遗教经》佛言: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
  生活的主要意义是快乐、幸福,而快乐、幸福在自心,与占有多少钱财、名位等身外之物并非成正比。研究证明,幸福感与财富的多少没有多大关系。财富多者多感到活得累,常为获得财富而辛劳,为保住财富而担忧,为遭偷盗、劫夺、绑架而害怕,或满足财富欲后更感空虚、痛苦,如有的大款感叹:“我们穷得只剩下钱”,正是“虽富而贫”;财富虽少,如许多劳动者,粗茶淡饭,而活得充实快乐。古来很多有精神品格的人,能安贫乐道,如颜回陋巷箪瓢,饭蔬食饮水而不改其乐,受到孔子的赞叹。古今佛教徒中,这种安贫乐道者甚多。
  洪启嵩《以禅疗心》还列举了一些调节情绪、治疗心病的禅法,如:月轮观治疗绝望;无量悲心观治疗厌恶他人,先悲悯自己;用喜无量心观治疗寂寞;用通明禅治疗烦闷,想象随呼吸吐尽烦闷。
三、人际关系智商的培养
  人际交往能力或“人际关系智商”的培养,是提高情商的另一重要方面,它是社会生存所必需,乃维持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社会、团体和他人,提供规范、关怀、温情、精神支撑,是个人生活和成长不可或缺的外缘,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人以亲密感、信任感、依附感、安全感和实际帮助,能增强个人的自信自尊,提高个人的价值感。耶鲁大学、加州大学等研究发现:乐于助人、人际关系和谐者预期寿命显著延长;心怀恶意。损人利己、人际关系不融洽者死亡率比常人高1﹒5-2倍。
  佛教教给人们许多交际之道, 其重要原则有:
  1、怀慈悲心、平等心、利益心广结善缘,助人为乐。
  这是佛教处理人际关系之根本,《小品般若经·大如品》教菩萨对一切众生应怀平等心、慈心、不异心、安隐心、不瞋心、不恼心、不戏弄心、父母心、兄弟心等十种心,与共语言交往。《大般若经》卷三二四说当于一切众生住平等心、起恭敬心、质直心、调柔心、利益心、安乐心、无碍心,起如父母、兄弟,如姊妹、如男女、如亲族心,起朋友心,起如亲教师、如轨范师、如弟子、如同学心,起如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心、菩萨摩诃萨心、如来心,起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心,起应救济、怜悯、覆护心,起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心,起空、无相、无愿心,并以此等心应与其语言交往。
  以慈悲心待人,给人以关怀、爱心、热心和同情,自然会具有亲和力,获得别人的好感; 以平等心对待他人,不轻视骄慢势利,甚至将众生都看作未来之佛,高度尊重他人,也会获得他人的尊重。佛陀教导弟子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以四摄法摄取众生,利益众生,“广结善缘”,帮助人排忧解难。《即兴自说·居士经》佛偈言:
  有苦有难者,当去多关照;人与人之间,相爱互友好。
  《大宝积经》卷八五谓菩萨应“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常怀利益一切众生的意欲。若持守菩萨饶益有情戒,热情主动地作一切众生的挚友助伴,作众生“不请之友”,则更会受到众人的爱戴。一个慈悲心深厚,关心别人、热心助人为乐的人,走到哪里都会有众多的朋友、良好的人缘,诸事顺遂,并从此中吸取精神营养而活得充实、健康。郑石岩《精神体操》说:越能结善缘,便越能在生活与职场中成为一位佼佼者。
  2、淡薄我执私心,多考虑他人。
 人际交往的障碍,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而不考虑他人。郑石岩《精神体操》、《过好每一天》说:自我中心过强,是导致人际关系差的根本原因,我执私心太重的人很难有好的人缘,此类人太介意自己,总是从自己的感受着眼看待别人,不了解别人的需要,容易错解别人的心意,因而造成冲突、敌意和孤立感,会对人际环境过于敏感,做出失度的反应,很难有知心朋友和好的人缘,自己也会因此而心境不佳。与人相交,须淡薄私心和我执,多考虑别人而少考虑自己。星云和尚教人:
  尊重别人隐私,不可窥人秘密,不可揭人之短,不可搬弄是非。
  与人相处,应“他人老大,自己老二” 。“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对我错,你好我坏。” 做人要厚道,随时给人留下转圜的余地。
  若按佛法正道修行,善修无我观,与人交往时处处想到他人的利益,先人后己,乃至只考虑他人不顾自己的得失,则自然会人缘好。不关心别人、不愿为人服务办事的人不会有好的人缘。
  3、谦恭有礼。
  《小品般若经·大如品》教菩萨对一切众生应行的十种心中,有“谦下心”。谦卑,是佛教和其他多种宗教所崇尚的美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教导菩萨应“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实为愚夫;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童仆想”。《法华经》中描述的常不轻菩萨,见一切人皆恭敬礼拜。现代弘一法师教人:
应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自己是凡夫。
  要看自己是擦桌子的布。
  佛教十分重视礼节,教人以欢喜的态度、温和的笑容和语言待人。《大宝积经》卷八五说菩萨应对一切众生“应量而语故,含笑先言”。《月灯三昧经》卷一说菩萨应“面常怡悦”、“言辞和雅”、“恒先慰问”、“恭敬尊长”。同经卷五偈云:
  若于老少所,语言常含笑,发言先慰问,灭除己傲慢。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说见人应“远离颦蹙,舒颜平视,常为爱语”,这样的人“性多摄受善法朋侣”, “是名贤善”,这种贤善之人,必为人们所喜爱,必有许多好朋友,生活得愉快。同论卷八八说同道之间应互相关心礼敬,见面时行二种慰问:一问病苦,二问安乐。唐道一禅师《丛林要则》谓 “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待客以诚实为供养”。当代星云和尚教人:处人之法,应有和蔼之容、潜抑之气、恭敬之心、赞美之言。应常以最容易拿出的东西——微笑,供养一切人。恭敬、赞美、包容,是待人处世的三部曲。达摩难陀法师《如何无忧无虑地生活》说:尊重别人的礼节和习俗,容许他人有与你意见不一致的权利,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学会以温和有礼的态度来表达不赞同的意见。
  与人相处,不能一味竞争,只想压倒、战胜别人,要尊重别人的自尊,该谦让时要谦让,谦让之“让“,是儒家所说君子应有的品性。郑石岩《禅·心的效能训练》说:
  人不要老是赢人,要留一些给别人赢;不要老想占上风,要给别人一些尊严。
  只知竞争而不顾他人者即使赢了也难免失去人缘,造成障碍,只有虚怀若谷,自他兼顾,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4、结交善友。
  中国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英国谚语谓“朋友比兄弟更亲”。 心理学家说,知心朋友之间的沟通类似心理治疗,增加自我了解和接纳,缓解压力。
  佛教十分重视交友,佛陀多次教人以交友之道,十分强调亲近能引导、帮助人向于正道、正法的“善知识”(善友),《本事经》卷六佛言谓“亲近有智人,速能殄众苦”。《杂阿含》卷四第86经佛陀教在家人获得现法安乐的四大要点之第三“善知识具足”,即交结良师益友。《四分律》卷四一佛谓亲友之间应以七法相待:
  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语,不相发露,遭苦不舍,贫贱不轻。
  《大善权经》佛言朋友之间相处之要有三:“一者见有过失,转相谏晓;二者见有好事,深生随喜;三者在于苦厄,不相弃舍”。郑石岩《过好每一天》说:交友须守信用,守时,不让人等候;不随便向朋友借钱或借钱借物不还;应主动破费而不平分费用。 不应嫉妒朋友的成功,应分享其快乐。
  另一方面,要远离恶友。《善生经》佛告青年善生:不与放逸、欺诳、凶险的恶人为伍,亲近恶友,有伺机欺骗等六失,令家中财产日日损减。饮酒、赌博、嫖娼、歌舞时之友,皆属恶友。恶友貌似亲密,或似畏伏,或似敬顺,或常进美言媚语,实则别有所图;或先予后夺,或与少望多,或为利故亲,若有危难,便会翻脸舍弃,乃至落井下石。《杂阿含》卷三五第978经佛陀教人如何区分善知识与诈现为善友相的恶知识,谓恶知识虽然“口说恩爱语”,似乎“与己同一体”,而从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其心口不一,非真利益我者,真善知识则能指示我以正道,批评我的过错。《佛说孛经》中,佛说朋友有如花、如秤、如山、如地四种:
  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
  何谓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秤友也;
  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
  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统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应善于识人,认得花友、秤友,多交山友、地友。
  大乘要求菩萨主动地作一切众生的“不请之友”,《瑜伽师地论》卷四四说菩萨对一切众生应“若识、不识,一切等心,为友为朋,无怨无隙”,要为没有依怙者随力随能作其依怙。
  结交朋友,须向朋友展现、暴露自己,互相信任,讲真话,吐实情,才能互为知己,互为知己才能成为好友。坦率地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忧愁,能获得朋友的帮助,起到很好的疏解、治疗作用,能加深友情,融洽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暴露疗法”。星云和尚教人:
  对朋友,应不念旧恶;对自己,要不忘初心。
  交好朋友的处方:“好心一片,爱语三句,忍耐一时,慈悲全用,布施五钱,信用始终,感谢万分,体谅一点,恭敬十成,方便不拘多少。”218
  5、培养说话的技巧,避免言语伤人
  人际交往中,语言极其重要,应避免恶言伤人。《法句经》佛言: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只因恶言。
  常作爱语,是四摄法之一。《瑜伽师地论》卷四三说行爱语的菩萨见人时,应含笑问候,问其安祥、健康、顺利与否,赞叹其成功幸福而表示庆悦,要尽量说对他有实际利益的有意义的“胜益语”。虽然交情甚密,也不应共谈对双方不利的言论。“若有因缘须现谈谑,称理而为”,戏谑、开玩笑可以,但玩笑应该开得合理,有分寸。宋慈受怀深禅师偈云:
  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
  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
  不要轻信和传播不利于他人的闲话,天如惟则禅师偈说:“世人爱听人言语,言语从来赚杀人”。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教人:“好话是供养,赞美出妙香”。说话要多说“请、谢谢、对不起”;应“不说是非,不传播是非,不计较是非” ,“不称己善,不宣人过”。
  郑石岩《心灵体操》、《过好每一天》、《禅·心的效能训练》说:要说真心话和有把握的真话,要说事理而不是品评别人的是非,心里激动失衡时不讲话,不用训斥和乞怜的方式与人讲话,说话要掌握时机。谈吐要中肯,具有幽默感,不偏激,不自卑,常以“我的看法大概是这样的……”开头。话不必太多,要说得有分寸。尽量考虑别人的会客时间,不漫无边际地滔滔不绝,若非经过慎重考虑不轻易答应别人的请求,一旦答应就一定要做到。话多必失,人多的场合少说话。把未出口的“不”改成“这需要时间”、“我尽力”、“当我决定后,会给你打电话”等。与人谈话注意技巧,多听、多问、少说,多谈事少谈人,多赞美少批评。即便别人口出不逊,也不要恶言相向,不揭短,不讽刺,不伤害对方的信仰。不可不加考虑随意大放厥词,不可对别人进行抨击;不可不顾他人颜面,拿其缺点开玩笑或当面揶揄嘲讽。
  6、批评他人须善巧。
 对有过错者进行善意的批评管教,是菩萨“饶益有情戒”中重要的内容,但批评别人要注意场合和方式,尽量让别人容易接受。《杂阿含》卷十八第496经佛言,比丘具备实(所批评者实而非虚)、时(在合宜的时间)、饶益、柔软、慈心五法,可检举、批评别人的过错。《大宝积经》卷八五说“不以慈心,不举他过”,“于自作罪深见过故,于他作罪无瞋而诲故”。批评必须是善意的,出于爱护对方的立场,言辞要柔和关切。《瑜伽师地论》卷四十说菩萨批评、教育、处罚犯错误者,应“内怀亲昵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深怀着利益对方的好心,“为欲令其出不善处,安置善处”,态度要亲切犹如亲人。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教人“责己要严,待人要宽”,“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当要责备人的时候,先要检讨自己”,又:
  责备的话要带抚慰,批评的话要带赞扬,训诫的话要带推崇,命令的话要带尊重。
  《如何无忧无虑地过生活》中说:要避免在公众场合批评、责骂别人,要以友善的态度指出他的错误,避免刻薄的字眼和愤怒。当别人批评指责你时,你不应该发脾气和表现出不快乐的面孔。
  7、“随他心而转”。
  与人交往,应善于体察他人心意,顺其所好,忌以私己之心度人之腹。《瑜伽师地论》卷四十说菩萨应“随他心而转”——善于掌握对方心情而采取合适的方法态度:他人有喜事时应主动表示庆慰,别人盛怒时不要称赞或毁咨他,不故意触恼他人,不耻笑轻慢人而令彼羞愧,即便胜过他也不显示对方的失败,即便对方尊敬自己也要保持谦下;不毁人所爱也不赞人所不爱;“于诸有情非不亲近、非极亲近、亦不非时而相亲近”,“非情交者,不吐实诚,不屡希望,知量而受”;答应别人的事必须落实,然诺必重。《过好每一天》说,要多了解别人,为他着想,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协助,维护其自尊,随时给人以方便和欢喜。他人有解不开的心结时,要善巧劝解,劝解别人的同时,实际上也在劝解自己,别人未必开解,劝解者自己的心情却会有意外的提升,体会到舒畅、快感。赞美别人的优点,犹如洒香水,自己也会变得芳香。
  8、避免别人嫉妒。
  嫉妒是破坏人际和谐的腐蚀剂,做人须不嫉妒别人,也要提防被别人嫉妒,尽量避免别人嫉妒自己。佛教导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应修一种“无诤行”,主动避免干扰世人及使世人嫉妒自己。《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九说有净威仪路、应时语默、善量去住、分别应受不应受、观察补特伽罗五种无诤行,无论语默动静,一切行动皆尽量不干扰世人,如乞食时:
  假使一切有情因见我故起烦恼者,我即往一无有情处,断食而死,终不令他因我起结。
  无诤行修习纯熟,进入“无诤三昧”,则自有一种精神力量能避免斗诤嫉妒。与嫉妒者相处,应妥协退让,以爱化恨,解除误会,鼓励帮助。不因他人的嫉妒而不快,被别人嫉妒,说明自己卓越;嫉妒别人,则说明自己无能。星云和尚教人:
  受嫉恨时以慈对待,有毁谤时感念其德。
  郑石岩《过好每一天》说,赞美别人是避免嫉妒的妙方,多一分欣赏称赞就少一分争执嫉妒。
  9、沟通、宽容、合作
  人际之间,需要多沟通,才能消除误会,互相了解。星云和尚教人:人际交往要做到四互:互通、互助、互赞、互敬。郑石岩《过好每一天》说:不应自我包藏严密不向别人吐露心声,应多与别人聊天,对意见不同者及有隙者不能怀有敌意而不愿沟通。对别人应多宽容而少苛责。《生命的重建》说:万一同事中有人与你不和,你要用爱心去祝福他。耕云《幸福之道》说学佛人应“见人一善,忘其百非”,普天下无我不能原谅的人。达摩难陀法师《如何无忧无虑地生活》说:避免争吵,对别人的侮辱,学会以冷静的态度,以反讽回报。星云和尚说得好:
  世间本来就是一半一半的,对于别人恶意的指责,有时要放下看破,凡事不要求十全十美,佛也要受魔王干扰,何况我们是凡夫。被误会曲解、毁谤,也算是一种消灾吧!219
  在集体、社团中,要学会与人合作,为共同的事业而齐心协力。宋简堂行机禅师说:
  修身治心,则与人共其道;兴事立业,则与人共其功;道成功者,则与人共其名。
  要有集体主义精神,如净慧法师所教导:“将自我融入大众”。星云和尚教人:“功成不居,光荣成就归于大众。”
四、提高“逆商”,安度人生难关
  人生的道路多非平坦,有时难免会遇到难以越过的关隘。古人云:“人生逆境常十之八九”。 生活中的各种突变和挫折,以丧偶、离婚、牢狱之灾、突然失业、直系亲属的死亡等,对人的精神打击最大。
  当遇到挫折厄难时,一般会出现心理危机,不由自主地陷入悲痛、绝望、灰心、沮丧、失意、痛苦、焦虑、紧张不安的负面情绪旋涡中。精神打击通常会影响身体,缩短寿命。
  学会自我调节,闯过心理难关,是做人必须掌握的智慧和技术。当代心理学称人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或摆脱困境和挫折的能力为“逆境商数”,简称“逆商”(AQ)。大量研究发现,事业的成败、人生的成就,不仅取决于智商、情商,与逆商也有很大关系。提高应付突变的能力,培养适度耐压力,从危机中寻找机遇,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成熟度的主要标准。
  佛经中多处说,面临任何挫折,都要保持自心的宁静,犹如坚石、大山,不为风雨所动摇。大乘菩萨行六度中的忍度和精进度,更要求菩萨以无所得的般若智慧为导,忍耐、承受挫折、失败和痛苦,面对挫折厄难毫不动心。《萨迦格言》曰:
  聪明人即使受到挫折,也会更加机智顽强。
  当兽王饥饿的时候,能迅速撕裂大象的脑袋。
  佛教把挫折和厄难称为“魔障”,降魔,是成道的必由之径。《华严经》卷五四说菩萨应以魔宫殿为园林,降伏魔众。
古人有“十大碍行”,教人在逆境中修行,磨练自心,有云:
  处世不求无难,以患难为解脱;
  究心不求无障,以障碍为逍遥;
  立行不求无魔,以群魔为法侣;
  谋事不求易成,以事难为安乐;
  于人不求顺适,以逆人为园林;
  被抑不求申明,以受抑为行门。
  藕益《十大碍行跋》谓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鞲者,佛四圣谛,苦谛居初,又称八苦为八师。“美玉不琢不成器,顽金不锻不致精,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欲为圣贤佛祖,必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逆如获至宝”,若稍存喜顺逆恶之情,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间! 《心灵幽径——冥想的自我疗法》说,不可避免的困难,会成为觉醒及加深智慧、耐心、平衡、悲悯的根源。困难和弱点常引导我们到最需要学习的事情上。处在最大困境中时,新事物往往会出现。在最脆弱之处,最易觉醒到生命的神秘。应如藏密所说,“与困难同行”——有意识地去经历不愿面对的痛苦、悲伤、挣扎:
  当我们明白我们所受的痛苦只是所有生灵分享的更大痛苦的一部分时,心灵的力量就产生了。
  当代佛教心理学家教人对待挫折和危机的招数有:
  1、为突然的变故和挫折留出充分的心理回旋余地。平时应有“最坏打算”的心理准备,有临急应对的方案,危机到来时便不会手忙脚乱。
  2、坦然接受。认识到某些让人失望、不愉快的事情难以改变时,应坦然接受,变痛苦为品尝的体验,避免没用的苦思冥想和忧郁愤懑,以节省心理能量。学会适应不可避免的事实,英国谚语云:“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与其让无可挽回的事实破坏我们的情绪,还不如对其坦然接受。
  3、努力保持良好情绪。须知挫折、厄难、不幸有定业所感、人力难以改变者,而自己的心情、情绪却可以自作主宰。诗云:“芭蕉叶上无愁雨,只是听时人断肠”。人言:“生活像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事情本来就不幸,不应再加上不良情绪来折磨自己,不要把自己封闭在有害情绪的包围圈里,白受痛苦忧伤的煎熬。圣严法师教人应怀着“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的观念看待挫折失败。林清玄《菩提人生》说:
  你以什么样的目光看世界,世界就以什么样的目光看待你。人世间的许多事,……往往是因自己的心态而改变的。人有时只要改变一下自己,便会有很多快乐和兴趣。当无法改变环境时,不妨改变一下自己,便会拥有另一番风景。
  4、积极迎战。认真分析挫折的原因,找准消除它的突破口,争取在自己现有的条件下能抓住机会妥善处理好问题。唤醒曾经成功的经历,运用迁移原理(成功经验可被复制、迁移)进行类比,达到认同,提高自信。吸收环境中激发生命活力的因素,化为战胜挫折的助缘。应感谢挫折,它如一贴清醒剂,在我们出现偏差或脱离实际之时向我们亮出红牌警告,促使我们调整人生坐标;它犹如加压泵,促使我们调集全部力量去奋斗,走向成功。应将失败看得与成功一样有价值,当我们从挫折失落中学会理解自身价值时,预示着它已经被转换,可贵之物的失去,会带来新的可贵之物。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俗话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5、观一切无常,洞察苦、负面情绪本空,契入无我,便不会对事情作感情评价。
  6、用自他交换法,发愿为别人代受痛苦,祝福他人幸福。
  7、用“无住”为诀,尽快忘记挫折与失败,往前看而不往后看,提高取得成功的自信。如:“我虽然失恋了,但我还会得到更好的爱情,我的生命将会更有意义。”心理学家教人:将此类语言加以夸张,大声反复地说出来,进行自我责问,可以消除失败感,增强自信心。
  8、将困难包容于禅修中。佛经中说,若见毒树,有砍倒、给予慈悲、用毒果制药三种态度,第三为上,应以智慧代替争战,化困境为财富。《心灵幽径——冥想的自我疗法》介绍了一种度过困境的禅思:静坐,让自己平静而乐于接纳,想一个困难,注意它如何影响身体、心灵、心智,小心去感觉它,问自己:我如何处理它?如何被自己的反应所伤?何种困难无法解决,它能教导我什么?其中隐藏着什么宝藏?注意倾听答案。念世间充满佛,感觉他的教诲,感谢他。
  对受挫折者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是心理学家的重要工作。佛教以教人安度挫折磨难、医治受挫者为己任,佛陀及其弟子曾多次进行对受挫者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增一阿含经》卷二四载,波罗奈国文荼王因宠爱的第一夫人死亡,“极怀愁恼,不食不饮,不治王法,不理王事”,那罗陀尊者劝解说,佛说世间有不死亡等五法最不可得,非忧愁便可以转变,忧恼只会使外敌得便。当思惟:
  我今所失,非独一己,余人亦有此法,设我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或能使亲族起愁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
  如此思惟,是名“去忧畏之刺、便脱生老病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国王如说思惟,“所有愁苦今日永除”。
五、无常、无住与心理应变
  “地球村”的出现和科技的飞速进展,带来整个社会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急剧变革,知识正按几何级数增长,25年将增长4倍。知识爆炸,信息超载,使人目不暇接。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角色转换的机会不断增多,有“最大减震器”之称的家庭,也免不了变化的冲击。具有高度输入、极其新奇、不可预测等特点的“感觉大爆炸”、“感觉轰炸”,不断向每个人发动袭击。如此种种,使人类的心理面临前所未有强烈震撼。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称未来的冲击是一种由变化引起的真实心理疾病。其《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说:
  变化正以铺天盖地之势向我们头上袭来,而大部分人却荒唐地还没有作出应变的准备。
  社会剧变时期,需要有冒险性、忍耐性、别择性,才能与时俱进。如何适应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而调整自己的心理,成为一个重大课题。若调节不当,被迫超出自己的适应能力时,则可能出现多种心理问题,或逃避遁世。
  宗教,尤其高扬出世间旗帜的佛教,历来被遁世逃世者们作为避风港和世外桃源,然而各个宗教包括佛教,作为这个人间的一种存在物,也无不受到时代潮流的冲击,也面临应时契机而改革发展的问题。历来以超凡脱俗、内心宁静为价值取向的佛教徒,所承受的时代巨变的压力与信仰之间的冲突,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剧烈。
  佛法的无常观,为当代人尤其是当代佛教徒,提供了提高心理应变能力的智慧。“诸行无常”,乃佛陀三法印之第一印,一切绝对无常,一切皆在发展变化,不会永远停滞不动,本是世间的真相,如《维摩经·弟子品》所言:
  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从消极的态度去看问题,无常可以使人悲哀、无奈,从积极的态度顺应本来无常的现实,则可以促使人积极应变,或者以不变应万变,在外界的急遽变化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因为一切本来无常,本来不住,故我人应时时如实观察无常,不应依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把无常的事实有常化,让自心“住着”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暂时稳定相而不能与时俱进。一切守旧、保守、墨守陈规,不能与时俱进的思想,都是因为将本来无常者主观地有常化,在本来不住的世界求“住”。佛经中将误认无常的世间为常列为“四颠倒见”之一。
  从积极的角度看,无常虽然本质是苦,但对如实认识无常者来说,又是一件好事。有无常才有变化,才有发展,才有由凡而圣的可能。一行禅师说无常是解脱的一个工具,“没有无常,一切都将成为不可能;有了无常,每一扇门都为变化敞开着”。星云和尚《无常的真理》说得好:
  无常不是完全消极的,本来没有的,因为无常,也可以改变一切现象。我贫穷,因缘际会,我发财了:我愚笨,我勤劳苦读,一变而成聪明的了。……吾人要当体悟无常,在无常里找寻自己的未来:未做完的事情要赶快做好,免得无常到来,未萌其志,未尽其愿;如果你要做的事,赶快积极去完成,因为你不积极完成,不知随时无常一到,所谓终身遗憾啊!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