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佛教心理学简体

_23 陈兵(当代)
  《显扬圣教论》卷十一谓说法、立论、辩论者应从三个方面观察决定言论的可否:
  1、观察得失。观察此言出后,会不会自损损他、生现在及未来的罪过、使身心忧苦?
  2、观察众会。观察听众的根器及反应。
3、观察善不善。观察自己的言论是否正确圆满。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八说,说法立论应避免六种过失:执着邪宗(不正确的论点)、矫乱语(语言混乱)、语言不应时、言语退曲、出言粗恶、失心恚怒。言过(说法的过错)略有九种:杂乱、粗犷、不辩了、无限量、非义相应、不应时、不决定、不显了、不相续。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八强调讲经须会佛祖意,莫只依文解义。讲经法师称“座主“,有规约9条:具大慈悲,诲人不倦,说法平等,无有高下,不择怨亲,不计供养;着清净衣,内外俱净;澄心寂照,观诸法空;坐宜端正庄重,不可斜身踞坐,言笑粗野;不得置正义不讲,多说枝叶,若发挥奥旨,引喻的确。虽世谛语言,不相违背;提要钩元,畅明其义,解释清楚;不得于所见不真之处穿凿附会,或强经就我,若遇此等处,当直言不知,不强其为知;不得因引喻事迹,纵谈淫邪等事,以法为戏。有尼女在会,更宜慎;不得惮烦偷安,敷衍了事。又有讲堂规约12条,详明讲经的规则、礼仪。
  今人李炳南居士所著《实用讲演术要略》,依据佛教说法的原则和现代讲演术,对讲演的各个要点作了明晰的指陈。大略谓初步讲演,想到“睽睽众目,集中我身,一语有失,立招哄堂,欲说不能,欲止不得”的窘迫,难免紧张。然若能依法勤习,自然熟能生巧。讲演的内容,与挥毫撰文相同,旨在发表主张、宣传事理,希望唤起同情,故主题必须明确,而结构须起承转合,曲折跌荡。开端不可遽将主旨泄尽,先作姿态诱掖,如将雨云起、将晴风来;承接转入正题,可正说反说,宜留有余地;转折可反诘,陈说利害;合结应如百川入海,语重决然,意尚劝请,或有雨中撼电声势,或有弦外余音。层次应分明,文中分段,段中分层,部位分明,全体浑然,脉络连贯。引经据典,当恪守原义;举事设喻,以指点眼前情景为妙。加入故事、诗歌,可调节枯燥,然忌离题。辞令得体,全靠事先思考周密,病忌有一事举同类二例、宾强主弱前张后弛、事理层次逻辑混杂不清、前后不连贯、文不符题、比喻故事牵强、典籍义理不确等。
  讲演仪式,应先向主席来宾听众致礼(设佛像者先礼佛),仪态和蔼庄重,环视听众,态度自然,使人人皆存讲演者注意我、与我沟通之感。讲前稍静立数秒钟,待听众秩序安定后,再慢慢开讲。表情、手势,应配合得当,出之自然。讲毕仍环视听众一周,作礼而退。姿势病忌,有登台后未语先笑、声色俱厉、呆若木鸡、两目仰视、俯看讲稿、偏视一方、手足无措等。言语声调的缓急高低,应配合内容表达的需要,开始宜缓,关节处宜高声。病忌语无伦次、半吞半吐、言语重复、停滞不连续、时时咳嗽、声音太小、夹杂污秽伤众揭短之语及古文、外语等。
  讲演须当机,事先应观察听众根机而有的放矢,入场后先观听众,对其基本情况心中有数。若听众程度高者居多,宜说理为主,多发议论,讲时目光分射于能理解的听众,然后设比喻、讲故事,以应付程度较低者。若听众程度低者居多,应以叙事为主,多说事喻,少发议论。所讲内容应视听众动态及时变化,必要时缩短,听众打瞌睡、不耐烦、不认真听时应提前结束。纵内容契机,也应恰到好处,不宜拖延预定时间。
  当代宣传心理学说:宣传应通过支持正当兴趣、有意义的工作,以利益、竞赛、专家指导、新奇、功名等为刺激媒介诱引公众;激发公众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关心组织发展前途、显示自己才干、与组织共同获得利益的需要;激发,须给公众以信任感、公平感、安全感。要善于利用暗示,暗示起作用的条件,是信息的含义被被暗示者了解,并与其心理内容兼容。佛教“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便是一种诱引;给以获得“现法安乐”乃至涅槃、解脱的保证,便是一种激发;佛陀、法师以慈悲、智慧、超凡脱俗的的人格魅力,给听众以信任感、公平感、安全感;说法中利用布置庄严的环境渲染气氛,说法之先通过唱诵佛教歌曲偈颂等以唤起虔诚恭敬的感情,便是一种暗示。
  
 
 
第八节 罪犯改造及“事业法”
  佛教心理学还可以广泛运用于罪犯改造,并成就消灾、除难、增益福德、协调人际关系等世俗事业。佛教界在这些应用上,积累有大量经验。
  
一、佛教与罪犯改造
  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是社会教育的一大课题。犯罪心理学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各种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一般说错误的信念、世界观是犯罪心理结构的核心,是从事犯罪活动的主导,与佛教说邪见为一切恶之本略同。用佛教的语言说,犯罪者我、法二执特别重,智慧薄弱,特别放逸,缺乏正见与以正戒约束自己的能力。
  佛教对罪犯教育改造极为重视,佛教因果报应和对由心起惑、由惑起业的解析,及戒律的持犯,实际上可以看作一个预防犯罪的教育体系。监狱说法,是佛教界从事的一项重要的弘法工作。监狱说法,一般主要是向罪犯讲解因果业报之理,帮助他们认识过错,教以忏悔法,令其放弃心理包袱,下决心重新做人。
  犯罪,一般皆属于佛教所说毁犯五戒:杀生(杀人)、偷盗(包括抢劫、贪污、受贿、侵权等)、邪淫(强暴、诱奸等)、妄语(诈骗)、饮酒(吸毒贩毒),出于贪、瞋、嫉妒等烦恼的炽盛,佛经中对犯戒作恶的心理根源和由惑起业的过程有极其详明的解析。若就犯罪心理进行分析,让罪犯明白心如何起惑造业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其内省犯罪的根源,明白作恶犯罪对自己和他人的害处,明白心性本来无染,则教育效果应更佳。《中阿含经》卷五三《痴慧地经》中,佛陀说愚痴人身、口、意三业作恶,“于现法中身心则受三种忧苦”,对正受恶报的罪犯来说,颇有说服力。佛陀特别强调惭、愧二种善心所法防非止恶的作用。启发罪犯的惭愧心,唤起其被物欲泯灭的良知,是教育改造的关键。教罪犯从事禅定修持,有利于他们冷静反省,平息躁动不安的心。有关研究证明,静修有助于减少犯人的焦虑、攻击性和重犯率。
  
二、“事业法”、法事及其它
  佛教密教,有息灾、增益、怀爱、诛杀四大“事业法”,或加钩招为五,乃通过密法修持及祈祷,达到各种世俗事业成功的密法。息灾,谓息灭旱涝雹霜、瘟疫疾病、战乱兵戈等天灾人祸;增益,谓增加财富、寿命、官禄、知识、名誉等;怀爱,亦作敬爱,谓获得他人的尊敬、爱戴、爱慕;诛杀,亦作降伏,谓降伏乃至诛杀仇敌怨家;钩招,谓役使鬼神或钩招吸引所需要的人。四大事业法作成功,称“四小悉地”,即四种小的密法成就。为他人、国家作法时,称“檀法”,檀,乃布施之义。
  此类密法,一般是依照特定的仪轨,修持某一本尊法,持诵本尊的真言密咒,祈祷成满所愿。密教经典中说事业法者极多,如汉传佛教界持诵颇多的《准提陀罗尼经》说,若如法持诵准提咒,意中所求,随愿皆得:“欲令人敬重欢喜者,真言句中称彼人名,将得欢喜顺服”;如法诵108遍,可以使女人得到其丈夫的敬重;行路乘船时持诵,可免劫贼禽兽风暴等难;持诵该咒还有除瘟疫、破敌军、获财宝等效用。咒及颂云:
  稽首归依苏悉地,头面顶礼七俱胝,
  我今称赞大准提,惟愿慈悲垂摄受。
  南无萨多喃 三藐三菩陀 俱胝南 答胝他 唵 折利主戾
准提 娑婆诃
又如《金刚光焰止风雨陀罗尼经》说止四方暴雨、恶风、冰雹及求降雨之真言持诵法。《转法轮菩萨摧灭怨敌法》说摧灭敌军及国家内贼之真言及持诵法。《佛说雨宝陀罗尼经》说“雨宝真言”,称如法持诵,可以获得财富、解除病患。《佛说一切如来金刚寿命陀罗尼经》说一切诸佛金刚寿命真言及一切执金刚菩萨延命真言,谓若读诵此经,每日受持乃至一遍,“终不堕三恶道,定增寿命。若人每日为一切众生转赞此经,终无夭死短命之怖”。《金刚寿命陀罗尼念诵法》谓受持金刚寿命真言,可延寿,咒意为愿得到金刚一样坚固的寿命,咒云:
唵 嚩日啰(二合)喻晒 娑嚩贺
  各种事业法的修法,大略是先以规定的供品供养本尊,多行“火供”,梵语名“护摩”(梵homa),一译“烧施法”,即将供品置炉内烧掉,称“外护摩”,同时观想护摩火烧掉内心烦恼,自心成为净菩提心,称“内护摩”,《大日经》偈云:
烧除妄分别,成净菩提心,此名内护摩,为诸菩萨说。
  然后三密相应,持诵本尊密咒:身依本尊姿势坐,手结本尊手印,为身密相应;口持本尊真言,为语密相应;意观本尊形相及菩提心,为意密相应。持诵毕,观想从本尊或观为本尊的自身心间放相应的色光,一般息灾放白色光,增益放金色光,怀爱放红色光,诛杀放青蓝色光,照所愿求的对象。观音、准提、文殊、金刚萨埵等许多本尊法修持有素,皆可以修事业法。如《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述依金刚萨埵法修怀爱的方法为:
  观想自己面前一梵文“阿”字,变为清净满月,于月轮中间观想梵文“斛”(hu)字,想此字变为金刚爱菩萨,其身红色,放红光,二手持箭。观想分明,诵“弱吽万斛”四字咒,加持自己心、额、喉、头顶四处。次诵金刚爱菩萨真言:
  唵 嚩日啰 誐 阿地瑟姹 娑啰哼斛
  观想自己变为金刚爱菩萨,所欲怀爱的对象在面前约一肘远处,其身下有梵文“斛”字,变为莲花,想自己从莲花孔中进入彼身,与彼合为一体,诵真言:
  唵 嚩日啰 啰誐啰誐野(称彼人名)斛
  诵14遍,边诵边观想,然后跏趺坐,观想面前有一梵文“啰”字,变为金刚钩菩萨,二手持钩,从口进入自己身中,与自己合一。再想心中出一梵文“弱”字,入彼人心中,变成钩,如金刚女,想头如一股之杵,左手曲成钩,与彼合为一体。
  又《大幻化网导引法》述修金刚萨埵作怀爱法为:持咒时,想从观想为金刚萨埵的自己心间,放红玉色光,照所怀爱对象,想所放光如铁钩,钩其心或密处。修诛杀法时,观想从自己心中放青蓝色光,犹如打铁时所溅出之火星,想光照欲降伏者,令其如鸡毛见火,燃烧无余。须有能实际超度彼之法力,始可修持此法。即便能实际超度,若自己功力或福德不及对方,诛杀力会反弹于自身,无异自杀。
  修事业法时,对坛场、供品、法衣、修法时间、修法时面对的方向、修法时的心情,皆有严格的要求。一般说修息灾法时着白色法衣,用白色供品,面向东方,怀慈悲心;修增益法时着黄色法衣,用黄色供品,面向南方,怀慈悲喜舍心;修怀爱法时着红色法衣,用红色供品,面向西方,怀欢喜心;修诛杀法时着青色法衣,用青色供品,怀愤怒心。修各种事业法时应有的心情,如《大日经》偈所言:
  大慈大悲心,是谓息灾法;彼兼具于喜,是为增益法;忿怒从胎藏,而造众事业。
  事业法从表面看来是一种宗教性的祈祷活动,似乎是通过念咒,乞求佛菩萨及神灵满足愿求,通常都把修法能灵验归结于佛菩萨、神明显灵。实际上,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事业法是一种依靠凝聚的意念达到特定目的的“心理祈祷法”,其所利用的,是修法者的念力、愿力、定力,密法一般说,只有修本尊法成就,达到所观想的境界自如显现的地步,亦即具有超常的定力,修四种事业法才可以灵验。修事业法时所观想的本尊、持诵的真言,实际上都可以看作集中念力、调动自心潜能的信息符号,通过持诵凝聚念力,再通过观想放光照所施法对象或代表彼的某种信息符号,即是将强大的念力施加于彼,犹如瑜伽师、气功师之“发功”。
  依超心理学的观点和有关实验,若念力强大到足够的程度,便可能发生实际的作用。心脏病学家R·伯德在双盲情况下进行祈祷治病的对照组研究,结果证明被祈祷组用药量、输氧率、死亡率等都要比无祈祷组少得多,“祈祷的人离病人远或近,都无关紧要。重要的似乎只有祈祷者集中注意力和反复祈祷这个事实,不管祈祷者为谁祈祷和在哪里祈祷。”242佛教徒的做法事,也是一种祈祷,应该也有治病等作用,笔者调查到广东云门寺僧众做法事治好一位精神病患者的实例。土著美洲人可通过对画在地上的人形伤害而起到实际的伤害作用,与佛教密教的降伏法颇为类同。
  佛教显教寺院中所举行的各种以祈祷满足世俗愿求如求消灾、延寿、风调雨顺、世界和平等为目的的法会,一般是僧众通过集体诵经、念咒、祈祷、祝愿、供养,以期达到目的,是一种集体的“心理祈祷”,与修密法事业法相同,若修法者虔诚精进,集体凝聚的念力,当较个人修法的力量更大。当然,若将做法事当作一种商业活动,唯利养是求或夹杂有获得利养的心念,则会大大削弱念力,实际难以达到目的,至多只能发生精神安慰的作用。
  按佛陀教法,世俗事业的成功,应该按正确的途径、遵循世俗事业成功的规律去努力,不应单纯依靠佛菩萨神明等他力。即了生死出世间的事业,按佛陀遗教,也应该主要依靠自己的智慧,“以自为灯”。密教事业法及显教的各种以满足世俗愿求为旨的法事,大多是在佛教流传过程中,为适应人们的世俗需求而行的“方便”。虽然不尽是迷信,从心理学看来亦非无成功的可能,但毕竟非佛法的主旨。若人将升官发财、求知识、求长寿、求治病、求佳偶等世俗愿求成功的希望寄托于密教事业法及请僧人做法事,寄托于佛菩萨神明的护佑,不去按世俗事业成功的条件和规律去做人为的努力,则陷入迷信的泥潭,很可能会事与愿违,当不得灵验时,难免会动摇对佛菩萨的信仰。
  佛教心理学还可以有许多世俗应用:如对心识结构和由惑起业过程的分析,可以帮助法官、审判官把握嫌疑犯的心理,更好地进行攻心战;禅定平静心理之道,可以帮助运动
员在比赛场上调节心态,排除紧张,集中力量,可以帮助军人在战场上灵活机智,不畏牺牲;对贪等烦恼及其害处的破析,及禅定的锻炼,可以提醒官员、财会人员清廉不贪,培养出处事不乱的定力;经常观想自己形貌全同相貌圆满的本尊,可以“心理美容”;等等。在这些方面,海外已有实施应用并证明效果良好的报告。
第九节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佛教心理学年久资深,内涵丰富,除了在佛教修行和心理治疗、世俗应用上具有的实用价值外,它最值得重视的用途,应该说在于对科学心理学乃至整个人类科学和人类现代文明所提供的智慧启迪。
  
一、佛教对构建“大心理学”的启迪
  作为20世纪人文社会学科中成果最大的学科,科学心理学成绩辉煌,越来越兴旺。未来学家预测:心理学很可能成为21世纪的前沿带头学科之一,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然而,科学心理学毕竟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对人心的把握尚为粗浅,存在着不少缺陷。长期以来,心理学崇尚科学主义、生物主义、个体主义、客观主义、实验主义,试图以自然科学的法则解释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用研究物质现象的方法研究心理、心灵,用简化和病态的人性观,将人性的尊严与价值矮化,使自己变成无头脑、无心灵的学科,因而出现了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的变革。各种心理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探究本是一体的人心,其对人心、人性的理解和诠释,多带有片面性,总是遭到批评。如实验心理学不能完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对研究范畴与方法抱闭锁心态,与社会文化主流疏离;精神分析学仅着眼于人心的病态,关注本能的满足,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显然有牵强之处;行为心理学把人看作一头较大的白鼠,可以说是兽性层面的研究,认知心理学把人心看作一台较复杂的带病毒计算机,都忽视了人的情感、性灵和宗教经验;人本主义心理学又只着眼于人心善良的一方面。各家心理治疗,多治标不治本,往往治标亦不能令人满意,一般说只有百分之四十的有效率。
  总之,整个心理学界,可谓四分五裂,百家争鸣,各说各的理,各卖各的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心理学学派能成为公认的最合理范式,没有哪一个理论能贯彻人的整个心理世界,没有一条规律够得上物理学意义的规律,许多概念转借自其它科学,被认为是一门尚未成熟的科学。对仅仅用科学方法研究心理学,甚至心理学是否算得上科学、是否必须是科学,都有人提出质疑。近几十年出现的“后现代心理学”,即以对实用主义、实证主义为原则的科学心理学的反叛和消解为特征,认为科学主义心理学抹煞了心理学的社会历史制约性与文化科学的内涵,陷入困境。注重从文化、历史、社会环境等入手考察心理现象,以整体论、系统观克服原子论、还原主义方法的局限,注重对创造性、共存意识等高级心理现象的研究,与宗教研究双向互动,对宗教中的意识转换、生死体验、宇宙觉知、人类协同等问题给予密切关注,主张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评价宗教,使宗教经验可以从被传统心理学的排斥中解脱,获得与现代文明对话的基础。
  后现代心理学表现出整合的趋势,已有一些人在构建“大心理学”,这种大心理学,应该是自然科学心理学和人文科学心理学的统一,主观方法(内省自陈、整体分析、现象学方法)和客观方法(实验观察)的统一,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统一。人的心理是多层次、多序列、多水平的、动态的复杂活动过程,大心理学的建立,应坚持心理学的人学性质,用辨证的思维,对各种方法进行整合。整合,不仅仅意味着综合已有的成果,而应有富于前瞻性的理论突破,这需要一种俯瞰全部心理学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窥破人心秘奥的大智慧,亦即佛法所谓“总持智”。
  自称心理学第四势力的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便颇有整合西方科学心理学与以宗教为主的“世界精神传统智慧”的气魄,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加以创造性的综合,提出一种整合人的身、心、魂、灵的人性理论,和相应的生物-心理-社会-精神连续一体的医学模型,认为在一切文明的源头活水——心灵上寻求整合,方为科际整合的关键,主张用各种方法研究人类的终极关怀、意识的转变与扩展、宗教经验与现象、个人与宇宙的关联、心灵的自我超越等从来属宗教所解决的问题。它继承了许多古老文化传统特别是佛教等东方宗教哲学观的遗产,将世界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人放到一个更大的与宇宙合一的背景中去考察,认为宇宙人生的真理要靠直觉的领悟才能获得,获得领悟的途径主要是由静修得到智慧,达到精神自由。
  在构建整合的大心理学方面,佛教心理学已起了很大的启迪作用。多数对佛教心理学有所研究的西方心理学家都认为:西方心理学需要东方的佛教等传统心理学。荣格在《西藏度亡经的心理学》一文中指出:若想直追心灵本源,需要一种与现代自然科学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深入到实相中有(心灵)领域之究竟性主题。美国加州大学精神病学家瓦尔斯说,佛教心理学对西方心理学是一种威胁,因为佛教心理学以否定的方式解说自我,而西方心理学一直以“自我巩固”、“自我认同”为心理健康的堡垒;西方心理学倾向于治疗病态心理,而佛教心理学提供路标和工具。超个人心理学思想家肯·威尔伯以善于吸收东方传统智慧并长期致力于禅修实践著称,其理论体系中整合有佛教的禅修、无我、无明、法身等诸多核心观念。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交融,佛教的影响将会继续扩大,佛法、佛教心理学对于创建整合科学心理学与传统宗教哲学智慧的大心理学,必将进一步提供启迪:佛法多层次多功能、动态缘起的心识观,以缘起、不二等如实知见的哲学观为指导的对心识的研究,可以克服心理学的弊端和困境,帮助建立以心灵为中心、心性为内核的大心理学。佛法的心身不二、心色不二论,可以纠正科学心理学偏重身、脑,将心理还原为物理、生物现象的生物主义、还原主义偏弊;佛法的心境不二论可以纠正科学心理学的环境决定论及否定主观经验研究的客观主义偏弊;佛法依正不二论可以纠正忽视群体与环境的个体主义偏弊。佛教的各种治理自心的技术,可以采用作心理治疗、心理卫生之道。佛教净化自心的理想人格——阿罗汉、菩萨、佛陀,为人类提供了理想人生的楷模。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高僧太虚就对西方各派心理学做过研究评论,他在《真现实论》一书中指出:
  此诸各派与行为派,皆不无一长,而各有偏执。取其众长,去其偏执,更进而为佛陀心理学之研究,庶其有渐明心理真相之可能。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的最大启迪价值,大概还在于它的出世间性:佛法抓住人存在的根本矛盾——生死,紧扣人生痛苦根源——烦恼而研究心理活动,力揭烦恼的害处,开示人心的无限潜能,直窥心性并由此而解除痛苦、超越生死。这种出世间性,表现了人类心灵深处的究竟需求,对心理学当有永恒的启示意义。
  另一方面,科学心理学对佛教心理学也多有启迪、促进意义,其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补救古代佛教心理学的不科学性或前科学性、潜科学性,促进佛法的现代化和佛教的现代转型;其对自我意识、人格、个人成长等世俗心理的深入研究及治疗心理疾病的多种方法,可以补传统佛教心理学在世俗应用层面上的缺陷。
  
二、佛法对科学的启迪
  人类学家贝尔(Danil Bell)预言:后现代社会将出现“神圣的复归”。这种“神圣的复归”,自然少不了对东方古老佛教的关注,首先表现在科学研究方面。
  从16世纪以来对物质世界作分门别类的割裂的研究,经过几百年的蓬勃发展,从开出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整体科学的创建已被推上前沿,科学处于又一次革命的阵痛之中。从割裂的研究进到相关性、整体性的研究,从片面注重物质到越来越注重心理、心灵、性灵,量子物理学、量子生物学、量子宇宙学、量子脑和意识研究等跨学科的研究,把在微观尺度上获得的知识应用到观察现象的所有范围,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心灵所有领域中的相干性。不同学科都在探索一种更完整的理论——“统一论”,企图把范围广泛的发现都整合进一个高度统一的、简单的理论框架中,从对逻各斯的定量和分析理性转换到对整体的多方面的和整合的理解。
  前沿科学家们的哲学观,从线性的实在论、唯物论,趋向心、物、灵一体的整体论乃至重视心灵、性灵的唯心论,呈现出与大乘佛教的心色不二论及真常唯心论同趋一轨之势。揭开心灵秘奥,开发心灵潜能,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重视。如吉布塞提出“四维完整意识”;韦尔斯和拉塞尔提出“全球脑”;威尔伯意识进化的六个层次中最高为“终极意识”,被看作每一进化层次的本质、源泉、本性,此所谓终极意识,源出佛教的如来藏、真如。物理学家W·蒂洛认为,充分利用心灵的潜能,不只是关在堡垒里透过五个狭缝看世界,我们就能“打开房顶见天空”。布雷斯·巴斯卡《沉思录》说:
  自我的尊严必须内觅,不能外求。就算拥有整个世界,对我来说,也等于什么都没有。如果我外求,那么,这个宇宙就包围我,把我当成原子,一口吞噬掉;如果我内觅,那我就能经由智慧的途径,了解整个世界。243
  与佛教由了知自心便能了知一切的说法颇相符契。而通过内觅开发智慧,乃佛教的专长。佛教的禅定、观无我等技术,吸引了一批西方科学家,特别是心理学家。禅定、观无我的实践,必然开发出超意识和超越性智慧——般若。K·辛格为拉洛兹畅销全球的著作《微漪之塘——宇宙进化的新图景》所作序预言:
  人类进化的下一步,将不再是外部形体的进化,而是内部意识的进化。通过心理-生理实践把人和宇宙意识联系在一起的印度瑜伽概念,为这种创造性提供了一种方法论。244
  印度瑜伽,也应包括佛教禅学,它比起印度教瑜伽学更显精深博大。佛学心色不二及真常唯心的思想,在建立物理世界和生命世界、人类心灵之间的一致性上,当能提供智慧启迪,填补当前科学世界图景的最大漏洞。一个真正完整、如实的宇宙图景,应包括精神和对灵魂及其它超验实体的直觉等形而上的因素,拉洛兹认为,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这都是科学研究所达不到的领域,言下之义,是还须用佛教等宗教传统的修证方法去研究、参究而“证知”。
三、佛法对现代文明的启迪
  现代人对宗教的“神圣的复归”,还表现在对现代生活方式乃至整个西方科技文明的反省上。
  自16世纪以来,人类文明逐渐以西方文化为领航,全球文化日益西方化,工具理性、实证主义、科学技术主义风靡,促使全人类走向工业化时代、电子时代、光子时代、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质财富的大大丰富,在使人们的生活不断方便、丰富的同时,也使人生活得越来越紧张、忙碌、缺乏稳定感和安全感,迷失了自我和生存的意义,压抑已成为人类遗传基因的爱心、怜悯心、慷慨心、友情、信任感等社会情感,带来世界大战、恐怖主义、环境污染、道德沦丧、价值失范、精神心理疾病泛滥等诸多弊端,并酝酿着令全人类毁于一旦的危险,引起思想精英们对整个西方文明的反省。
  犹如佛陀将人生种种痛苦归因于人心,西方思想家也将现代文明的种种弊病归结于人心。荣格在《印度能教导我们什么》中说,西方从原始时代开始就遭到文化入侵,扭曲了西方人的精神,近几世纪以来虽然从非理性与本能冲动的沉重负荷中得到解脱,越来越理性、讲规矩、重组织,但丧失了人的整体性,分裂成意识人与无意识人:
  我们爬上科技事业的山峦越高,我们越可能误用发明,越可能趋向危险邪恶。
  当我们的心灵高升、征服长空之际,我们的另外一个人格,也就是被压抑在下的蛮性个体却已直堕入地狱。
  马斯洛指出,现代人面临旧的价值体系陷于困境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产生的断裂时代,价值的沦丧是这个时代的根本疾患。肯·威尔伯认为,万物之间的统一原是一切众生的本性及生存基础,可是人类习惯于人为地划定各种界限,使现代人生活在无止境的冲突中,生活在与自然、与他人、与真实自我越来越疏远的的过程之中,因而矛盾、冲突、焦虑。现代人既渴望回归自然,又喜欢新鲜刺激,这复杂感情背后是一种平行的张力,是入世与出世的双重需要。
  对只崇拜科技而忽视情感生命及学术历史文化的隐忧,导致20世纪60年代以来存在主义哲学的流行和复归宗教的思潮。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对过度物质化、工业化的反省,进入后现代思潮及维护生态的绿色运动,复归宗教的潮流再度兴起。一些思想家甚至提出经济的“零度增长”、“倒开发”、“次开发”。超个人心理学提供了一种崇尚宁静、和谐,追求超越和神圣的宗教圣徒式的精神生活样式,以抗衡那种喧嚣、浮躁、物质利益至上的现代生活。
  现代社会人心的种种弊病,说明片面发展科技、发达物质生活的文明道路,确实存在问题,须从根本方向上拨乱反正。正如荣格所说,西方文明所走的这条路“确实不是人类走向文明唯一可以走的路,而且也绝不是一条理想的坦途”。
这条道路,与佛法解决人根本问题的途径相反:在佛法看来,人类文明创造的目的,未必在征服自然、增益财富,而在使人幸福快乐,乃至解决其存在的悖论,满足其超越生死、达到永恒安乐之涅槃的终极需求;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未必要穷究物质、发达科技,而在于穷究、治理、净化决定一切的主枢者——自心,征服异化的烦恼无明,开发自心的智慧潜能。这应该是比研究各门自然科学、开发自然资源更为重要的课题,是最有价值和效益的高科技,尤其是明心见性,更是简而灵的最高技术。对个人而言,确立正信,如实知见自心,应该当作安身立命之本的大事。佛法的精华——主要提供这一技术的佛教心理学,应当受到科学界、社会和每一个体的重视。研究佛教心理学,普及佛教心理学的知识,对于每一个现代人的心理健康,对于社会安乐、世界和平,当有重大意义。这是笔者多年呕心沥血撰写此书所持的心愿。
首页 上一页 共2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