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佛教心理学简体

_20 陈兵(当代)
  第四斯陀含果,意译“一来”,断了欲界九品修惑中的下六品,贪瞋等烦恼更为淡薄,只须再来降生于人中一次即必定证得阿罗汉果,故名,又称“二果”。按所断惑又分为 5种:再生于人间而入涅槃、生于天界而入涅槃、在天界证果再生天界而入涅槃、在天界证果寿尽再生于人间入涅槃、生天后再生于人间入涅槃。《清净道论》说此位圣者之智慧断粗的瞋,不会因遇拂逆而发大火。此位圣者的人欲尽管非常淡薄,但还遗留有三分未断,还有对特别境偶然生起贪爱等的可能,《大智度论》卷二八谓“虽得初果第二道,犹为欲染之所蔽”。《修行道地经》云:
  得往还道斯陀含人,若见外形端正姝好,淫意还动。若说恶露瑕秽不净,淫意即灭。
  第五阿那含向,又称“三果向”、“不还向”,进而断欲界九品修惑中的第七、八品,人欲几乎断绝,但因只余一点人欲未断,尚须于来生才能证得阿罗汉果,故名“一间”(有一生为间隔)。
  第六阿那含果,称三果,意译“不还”,谓断尽欲界欲、瞋恚、欲漏、恶作、欲取等九品欲界修惑,不会再来欲界受生。此位圣者命终后,往生色界,于彼处继续修持,证得阿罗汉果,按其所断色、无色界修惑的不同而证涅槃的形式有别,分为七种:
  1、中般涅槃,生天后未寿一半尽即得阿罗汉。
  2、生般涅槃,生天后超过一半寿或临死得阿罗汉。
  3、有行般涅槃,必须精勤才能得阿罗汉。
  4、无行般涅槃,不须精勤即自然得阿罗汉。
  5、上流,从色界一地投生于更高直至色究竟天而得阿罗汉。
  6、行无色,从色界一地地投生于更高处,直至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而得阿罗汉。
  7、现般涅槃,今生即得阿罗汉。
  此位圣者中成就禅定者,能入受想灭尽定,能发诸神通。《清净道论》列举此位圣者所断烦恼和不善业有:细的欲贪、瞋恚、后悔、邪思惟、以不净为净的颠倒想,两舌、恶口。但还有属色、无色界的色贪、痴、慢等未断。《大智度论》卷二八云:
  虽离欲染第三果,余残痴、慢犹覆心。
  第七阿罗汉向,又称“四果向”,进断色界、无色界九品修惑中的前八品,最后入像金刚石摧碎一切一样能破坏一切烦恼的“金刚喻定”,断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有顶”)的第九品修惑,同时引令能断尽三界一切烦恼的“尽智”,即证无学位阿罗汉果。
  第八阿罗汉果,称“四果”,阿罗汉(巴arahat)意为不生、杀贼、应供,谓断尽三界一切烦恼贼、不再轮回转生,因而应该受世间供养的圣者。《清净道论》列举阿罗汉道智所断的烦恼有: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痴)、昏沉、睡眠、无惭、无愧、(对名誉和称赞的)随贪、以苦为乐的想与心之颠倒、邪智、邪精进、邪念、邪解脱、绮语。阿罗汉会形成一种自然没有诸烦恼的心理功能,称“已知根”。
  阿罗汉又有两类六种之别。两类者,一慧解脱阿罗汉,唯依初禅未到地等浅定或顿观顿悟而发的无漏慧,断尽三界见、修一切烦恼,此类罗汉未必成就深定尤灭尽定及神通。二定慧俱解脱阿罗汉,不仅依无漏慧断尽三界见、修一切烦恼,而且成就禅定、神通,能入灭尽定。六种者:
  1、退法阿罗汉,道力较浅,遇缘(如生病等)可能会退还至下三果。
  2、思法阿罗汉,常害怕退失果位。
  3、护法阿罗汉,精进防护所证果。
  4、安住法阿罗汉,虽不防护,亦能不退。
  5、堪达法阿罗汉,能迅速达到不动法阿罗汉。以上五种阿罗汉根钝,必须具备衣食具足、环境适宜等条件才能入定及解脱。
  6、不动法阿罗汉,为最利根者,不为一切境缘所退动,不依赖任何条件而得入定及解脱,名“不动心解脱”。一般讲阿罗汉,都指不动法阿罗汉。
  从大乘唯识学来看,依小乘道修行至见道位,断分别所起人我执,初步转意识、末那识为智,至阿罗汉位,永断末那识俱生我执,其第八识舍阿赖耶名,名异熟识。《成唯识论》卷一说:阿罗汉断第八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内自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名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
  南传佛学将证得圣果的出世间心分为8或40种,其中道心4种:须陀洹道心、斯陀含道心、阿那含道心、阿罗汉道心。须陀洹果心乃至阿罗汉果心凡4种。每一道心只生起一次,维持一刹那,不能重复出现。道心之后果心出现两三次,以后能重新生起。每一道心、果心又分为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禅相俱五种。
  
四、阿罗汉的清净心
 
  无论哪种阿罗汉,都亲证诸法无我的真实,彻底改变了凡夫以假我为中心的立场,永远断灭了能引起三界生死的一切烦恼,真正解除了对死亡的畏惧,如囚出狱,如鸟出笼,获得解脱自在。
  阿罗汉突出的心理特征是无我、无欲、超脱、快乐。《中阿含经》第123经载:二十亿耳比丘证阿罗汉果后,向佛述说悟境,有无欲、远离、无诤、爱尽、受尽、心不移动六德。《经集·仁慈经》佛说阿罗汉的品德有:有能力、诚恳、正直、说话和气、态度和蔼、不傲慢、知足、容易供养、安闲、简朴、平静、聪明、谦虚、不执着家庭、对智者所谴责的错误即便再微细也纤毫不犯、无愤怒仇恨敌意、对一切众生怀有无限的仁慈心、愿一切众生幸福安全、行住坐卧毫不糊涂、不接受谬论、有德、有见识、不贪恋爱欲等。同经《蛇经》说阿罗汉摒除一切怒气、爱欲、贪欲、傲气、偏执、恐惧、疑虑、妄想等烦恼,抛弃此岸和彼岸,既不往前赶也不后退,如蛇蜕去衰老的皮。《增一阿含经》卷四九佛言:漏尽阿罗汉终不作十一种事:不舍出家人的袈裟而作俗人之事(不还俗)、不作不净行(性生活)、不杀生、不偷盗、不剩饭、不妄语、不群类相佐(结帮拉派)、不狐疑、不恐惧、不受余师、不受胞胎。《法句经·罗汉品》描述阿罗汉的清净心:
  去离忧患,脱于一切,缚结已解,冷而无暖。
  心净得念,无所贪乐,已度痴渊,如雁弃池。
  心空无想,度诸行地,如空中鸟,远逝无碍。
  不怒如地,不动如山,真人无垢,生死世绝。
  于村落林间,平地或山林,何处有罗汉,彼地即快乐。
  南传《法句》阿罗汉们自称他们“于憎无憎”、“于贪欲无贪”、“无物障”、“无垢离诸尘,深入诸禅定”、“脱落贪瞋慢,亦非沾虚伪”、“断除一切结,无有恐怖者”、“言语有礼貌,不触怒于人”、“忍辱忍挨打,而无有瞋恨”,“有甚深智慧,善辨道非道,证无上境界”,六尘境和苦乐称讥打骂毁辱等刺激,对他们而言,有如水洒莲叶、芥子入针锋,他们的心“如月净无瑕,澄静而清明”。他们自然不生任何烦恼,纵遇美色诱惑、刀剑逼迫,其心也纹丝不动,如古井水不起波澜,如大磐石风吹不动。他们没有任何痛苦、恐怖、忧虑,如《杂阿含经》卷三二第913经佛偈所言:
  一切忧苦消灭尽,犹如莲荷不着水。
  其心无依无系,安祥平静,常浸润于微妙的法乐里,许多阿罗汉情不自禁地宣称:“我等真快乐!”这种法乐与世俗必依一定条件方得生起、起已即灭的快乐不同,不依待任何条件,恒常不灭或无生无灭,这种安乐即是涅槃。涅槃实际是完全断灭了烦恼的清净心,除过烦恼之外的其它心识功能如八识及遍行、别境、善三类心所法犹在,皆转为无漏。《杂阿含》卷二第33经佛言,阿罗汉断攀援,“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不生长故不作行(不造有漏业),不作行已住(安静),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于世间一切无取无着,自觉涅槃,自信 :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其心识不至东南西北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佛言:
  解脱心者,即涅槃也。
  《瑜伽师地论》卷七三谓涅槃为法界清净、烦恼众苦永寂静义,“非灭无义”,比喻水离浑浊而非无澄清性,纯金炼成后非无调柔性,云雾消散后非无虚空的清净性。同论卷八十说阿罗汉若思惟真无相界,入灭尽定,便可入无余依涅槃,此类圣者“诸转识等,不复得生,唯余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在”,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当于大乘所言自性清净心。
  南传佛教经藏中的《长老偈》、《长老尼偈》保存的337位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比丘尼所作1812首偈颂中,有不少对自己清净心之描述。如满金长老偈云:
 今生得解脱,内心及外表;贪欲彻底断,进入涅槃道。
  心意甚宁静,一切无执着;世界之生灭,我亦悉知晓。198
  阿吉得长老偈云:
  于死无所惧,于生无所恋,我有遍知智,身躯抛一边。199
  亥陀克长老偈云:
  我身甚轻松,喜悦心神爽,犹如一棉絮,随风而飘荡。200
  罗睺罗法师《佛陀的启示》总结阿罗汉的心理和人格特征说:
  凡是亲证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间最快乐的人。他不受任何“错综”(complex)、迷执、忧、悲、苦恼等苛虐他人心理状态所拘缚。他的心理健康是完美的。他不追悔过去,不冥索未来,只是扎扎实实地生活在现在里。因此他能以最纯净的心情欣赏与享受一切,而不搀杂丝毫自我的成分在内。他是喜悦的、雀跃的享受着纯净的生活。他的敢管怡悦,无所烦扰,心灵宁静而安详。他既无自私之欲求、憎恚、骄慢、狂傲以及一切染着,就只有清净、温柔,充满了博爱、慈悲、和善、同情、了解与宽容。他的服务精神是最纯正的,因为他不为自己设想。他不求得、不积储,甚至不积储精神的资粮;因为他没有“我”的错觉,而不渴求重生。
  经载,佛的阿罗汉弟子们举止之安详,心情之恬静,容颜之润泽,迥然与众不同,使很多人仅见其外表,便不由得生起恭敬。
  阿罗汉中得定慧俱解脱者,还具有三明、六通、四无碍解等超人的智慧神通。三明,指三种明了不昧的智慧:以神通现量知晓自他前生宿世及因因果果的宿命明,知自他未来之生死及业果的天眼明,断一切烦恼及知他人烦恼有无及知断尽烦恼不再生的漏尽明。六(神)通,为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神变五通加唯阿罗汉以上圣者才有的漏尽通。漏尽(断尽烦恼)被算作一种神通,大概因为这也是一种自主心意的超常能力。阿罗汉的前五通,要比凡夫的五通灵通得多,大得多,并有遮伏凡夫神通的力量,但所知犹有限。《大般涅槃经》卷二四说:
  二乘所得清净天眼,若依欲界四大眼根,不见初禅;若依初禅,不见上地。乃至自眼犹不能见。若欲多见,极至三千大千世界。
  证得涅槃的阿罗汉也可能有生病、饥渴、冷热等身体上的痛苦及受强盗逼迫等苦,但与凡夫遇到同样痛苦时身心兼苦不同,阿罗汉纵然“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心乱发狂,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201即便面对死亡的威胁,阿罗汉也坦然无忧,神通第一的摩诃目犍连明知到敌视佛教的执杖外道们那里去有生命危险,还是毅然前往度化,在外道们的殴打下安然命终。优波先那罗汉独自在内室坐禅时,自知被一条毒蛇咬了,须臾必死,而面不改色,坦然无忧,真是“欢喜而舍寿,犹如弃毒钵”。202
  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果的证得,并非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信仰,并非是来世彼岸之安慰,而是即生现世便可体证的事。据佛教典籍记载,很多佛弟子们听完佛说经当即获法眼净,乃至成阿罗汉,有的依法修习几天、几十天便证得阿罗汉,经中常言:经常随佛听法的定慧俱解脱大阿罗汉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杂阿含》卷三四第964经佛告婆蹉:比丘、比丘尼中,非但一二三,乃至五百,有众多人得尽有漏,无漏心解脱,证阿罗汉果。同经卷四五第1213经佛告舍利弗:当时随佛听法的五百比丘中,九十人得三明,九十人得定慧俱解脱,其余三百二十人皆得慧解脱。即居家的佛弟子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中,证得初、二、三果者也很多。佛临涅槃前,到一个村庄,说村中居家佛教徒证得初、二、三果者便有五百人之多。《长老偈》、《长老尼偈》的作者337位僧尼,皆自言证阿罗汉果,永断生死轮回,其中很多都自言得三明六通,如苏干陀长老偈谓“出家一年整,修证得三明”。瓦恰高达长老偈自称“我已得三明,禅观亦修成”。索比得长老自称:
  我是一沙门,修得神通智,往昔五百劫,一夜可忆知。
  乌布拉婉那长老尼偈自称“我得诸神通”,“一车四马驾,我以神通演”。有的偈回顾了自己修证得果的心路历程。
  阿罗汉虽然断尽了烦恼的现行,不加功用自然不会生起可以招感三界生死的烦恼,但还有烦恼的习气未断,此所谓习气,指烦恼的一种残余势力,如装酒的瓶子,酒虽已倒尽而尚留有酒味。习气不足以使阿罗汉们生起能发动有漏业的烦恼,但使其性格带有某种似乎有烦恼的个性特点,如佛大弟子舍利弗证阿罗汉果后尚有瞋恚习气,有次佛批评他私自应请用斋不如法,舍利弗即吐出所食,并发誓永不应请。毕陵伽婆蹉成罗汉后尚有慢习,称恒河女神为“小婢”,女神到佛那里告了他的状,佛命他向女神忏悔,他合掌道歉说:“小婢请不要生气,我今向你道歉。”引得众人大笑。笈房钵底罗汉有愚痴习,食前咳气,知食未消,不知后苦而继续进食。周利盘陀伽罗汉有淫习,入大众中问讯时先女后男。有一罗汉多生为猕猴,当听佛说法听得高兴时,常搔耳挠腮,跃上屋梁、树枝,颇像《西游记》中的孙行者。《大毗婆沙论》卷十六谓“如是等事,其类甚多”。
  一些罗汉执着于空寂,倾向于离尘避世,不喜与凡人交往,不乐于利济众生,以入灭尽定“灰身灭智“为归宿,受到大乘的批评,斥之为“自了汉”、“焦芽败种”。这在阿罗汉中只是一小部分。据佛典记载,佛的大部分罗汉弟子,都遵从佛的教导,以弘法为己任,不辞辛劳,走到众生中去做度化工作,为众生排忧解难。《觉悟之路》说:
  证得圣果之后,阿罗汉即以自己的言传和身教,奉献自己的余生,服务其它追求安隐之人。他首先自己清净,然后努力向他人讲授自己已经求证的佛法,使他人清净。
 
 
 第二节 大乘道清净心的历程
  大乘及在其基础上成立的密乘,都以普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为理想,以誓愿“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菩提心为动力,以“无所得”为方便的般若智为导,福慧双修,积极主动地摄化众生趋归善道、佛道,在六度四摄行的活动中净化自心、净化众生心。大乘道的修证阶梯,经论中有十地、十一地、四十一位、四十二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五位、十三住诸说,总分为三贤十圣、五忍、五位等,现依《楞严经》列举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五十六位。
一、菩萨十信三贤四加行位
  五十六位中,初十信位,以建立对大乘道的信心为基本内容,为进入三贤位的预备,可包括于十住位的初发心住:
  1、信心。对大乘佛法确立信仰,乐欲修学。
  2、念心。对应学牢记不忘。
  3、精进心。于所修精进不懈。
  4、慧心。获得思慧,确立正见。
  5、定心。修习禅定。
  6、不退心。对佛法的信心坚固不退,称“信不退位”。
  7、护法心。保护所得佛法不令丧失。
8、回向心。将所修功德回向于众生、菩提、实相。
9、戒心。持戒清净。
  10、愿心。所去随愿,或随时修习种种净愿。
  十信心之后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位,称菩萨三贤位。贤位,意味堪称贤善而趋向于圣位。十信与三贤,属唯识学修证五位中的第一资粮位。
  十住,又作十地住、十法住、十解,以深解佛法、成就正信、坚固菩提心为主要内容:
   1、发心住。发起十信之心,深信三宝,坚固正信,远离邪见、五逆十恶,广学多闻,初悟空性,能以与空性相应的净心修学佛法。
  2、治地住。精心护持初发之妙心,常以与空性相应的心修学一切法门,其心明净,《楞严经》比喻“如净琉璃,内现精金”。
  3、修行住。明了前二地之智慧,修行更上层楼,能游履十方而无障碍。
  4、生贵住。所行冥契真如之理,行与佛同,喻为生于佛家,安住圣胎,得到佛的血统,将贵为法王之子。
  5、方便具足住。学得种种度化、利乐众生的方便技巧,相貌无缺,能自利利他,修学菩萨六度四摄。
  6、正心住。修学第六般若度,容貌如佛,心亦同佛,常与般若相应。
  7、不退住。身心一致,修行功德日日增长,不退不惰,心常空、无相、无作。
  8、童真住。不起邪倒之心,犹如童子洁身守贞,佛身灵相,一时具足。
  9、法王子住。能代佛说法,承担佛的事业,为绍继佛位的法王子,身相具足,形肖于佛。
  10 、灌顶住。智慧、方便成熟,堪承法王之位,如古印度王子成人,国王为其举行灌顶仪式,委以国事。
  十行,以与真如相应的清净心修利益、度化众生之行为主要内容:
  1、欢喜行。具足佛的妙德,获得十方众生的欢喜敬爱。
  2、饶益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
  3、无瞋恨行。修习忍度,能忍受打骂毁辱等拂逆而不起瞋怒怨恨,为人谦卑,对人恭敬,没有伤害心。
  4、无尽行。以大精进发心尽度一切众生,众生无尽愿无尽。
  5、离痴乱行。常住正念,以智慧了知种种法门,心无差误,离愚痴散乱。
  6、善现行。于一真如显现众相,教化众生,无缚无着。
  7、无着行。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而一无所着。
  8、尊重行。种种现前,悉是达到目的的法门,尊重智慧,成就利他功德。
  9、善法行。所说所行,一一符合诸佛规则,成就种种度化众生的善法。
  10、真实行。一一所行皆清净无漏,符合诸佛轨则。
  回向,为大乘修行之重要内容,谓将自己所修功德归属于众生,趋向于佛果,契合于真如。十回向位以大菩提心修利他行,将所修功德回向众生为要: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救护、度化一众生而离能度所度之相。
  2、不坏回向。以对三宝不可破坏的信心回向一切众生。
  3、等一切佛回向。以等同于一切佛之心修回向。
  4、至一切处回向。遍至一切处供养三宝、利益众生。
  5、无尽功德藏回向。以随喜一切无尽功德之心修回向,而得无尽功德。
  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回向所修善根为诸佛所守护,增长一切善根。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以同体大悲等观一切众生而修回向。
  8、如相回向。以与真如相应之心修回向。
  9、无缚无着解脱回向。以于一切法无缚无着的解脱心回向,修普贤行。
  10、法界无量回向。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功德。
  唯识学修证五位中的第二加行位,亦称四善根位,以深修止观,观察诸法无我、一切唯识的真实,能顿伏尽分别所起的烦恼、所知二障:
  1、暖位。依“明得定”发下品寻思,以唯识正见观所取的名、义、自性、差别,皆心识变现,没有实体,初获见道智慧火之前相。《楞严经》比喻:“犹如钻火,欲燃其木,名为暖地。”
  2、顶位。依“明增定”发上品寻思,重观所取名义自性差别四法皆心识变现,实不可得,使智慧火明相增盛。
  3、忍位。依“印顺定”发起下品如实智观,于所取、能取空决定认可,悟心外境及妄识本空。
  4、世第一位。依“无间定”(没有间断的定境)发起上品如实智,双印所取、能取皆空,从此没有间隔,必入见道位,是一切世间法中的顶尖。
  
二、菩萨十地及佛果位
  十地,为大乘诸经论所说菩萨之圣位:
  1、欢喜地。又作极喜地。初证人法二空真如、圆成实性,见道,顿断分别所起的我、法二执之障及其种子,断身见、疑、戒禁取见三种结,永断恶道(在这一点上与小乘须陀洹向齐),开始伏俱生烦恼,虽然尚未永断一切烦恼,“然此烦恼犹如咒药所伏诸毒,不起一切烦恼过失。一切地中如阿罗汉已断烦恼。”203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得通达人法二空的“如理智”和究竟穷知一切境的“如量智”,并开始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以实证真如的清净心发胜义菩提心,入大菩萨位,为唯识学修证五位中的第三通达位。因见从所未见的殊胜佛法,极大欢喜,故名。此地圆满布施度,成就大舍,难舍能舍,难施能施,不住相而施。生无遍计所执自性、无我、不灭、无二、法空等十种广大清净决定解,证得远离异相非相、弘济大慈、无待大悲、随诸有情所乐示现、世间寂静皆同一味、世间诸法苦乐一味等十种平等性,成就一切经论智和世智,善应机说法,其福德常作阎浮提王(有国际大名望的大国王)。
  菩萨见道后,进入第四修习位,“渐次于彼后后地中,如炼金法,陶炼其心”。204
  2、离垢地。圆满持戒度,远离能够误犯禁戒的微细烦恼,断“邪行障”—— 一分俱生所知障及由之所生的误犯禁戒之业,言语心行能自然不犯诸戒,即便在梦中也不误犯。言行自然符合十善,其福德多作统理一小世界的转轮圣王(一太阳系之类世界之主)。
  3、发光地。圆满忍度,成就殊胜禅定及五神通,断一分俱生所知障——能令所闻思修之法忘失的“暗钝障”,精于微妙的教法,成就法、义、咒、忍四种总持,菩提愿增长,得法光明,智慧光明朗照,故名发光。多作欲界第二重天三十三天(忉利天)天王,能以方便令诸众生离贪欲。
  4、焰慧地。圆满精进度,深观四谛,断第六识所起俱生身见等“微细烦恼障现行障”,深层次见道,智慧光明如火焰般明照。多作欲界第三重天夜摩天天王,能以善方便除众生身见等惑,令住正见。
  5、难胜地。圆满禅那度,断能令菩萨厌生死而乐入涅槃的“于下乘般涅槃障”,深入诸定,神通无量,随顺世间,为度众生而遍知一切世间知识技艺,能使世俗谛有分别智与真实谛无分别智同时现起,这是前四地所难以达到的,故名难胜。多作欲界第四重天兜率天天王,能摧伏一切外道邪见,能令众生悟真实谛。
  6、现前地。圆满般若度,断执有染净粗相现行的“粗相现行障”,入甚深法门,得“明利随顺忍”, 智慧神通超越一切魔,能灭无量众生烦恼炽火,能入灭尽定。多作欲界第五重天化乐天天王,智慧超胜一切声闻,能令众生除灭我慢,深入缘起。
  7、远行地。圆满方便度,断执有生灭细相现行的“细相现行障”,顿伏与第七识俱起的俱生烦恼障,修习无相行,离一切烦恼及不善业,智慧超过一切小乘圣者,得无生法忍,能念念入灭尽定而念念出定。自然通达世间一切知识技艺,成就三昧、神通、解脱,由穷尽真如,满足一切菩提分法,起一切佛法,成就智慧功用,能入无量世界教化众生,虽示现生死而常住涅槃。多作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天王。
  8、不动地。圆满愿度,断能障无相观不任运生起的“无相中作加行障”,永伏与第六识俱起的俱生所知障,离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着,不加功用作意,无分别智自然相续,真俗二智恒俱生起,断俱生烦恼,与小乘阿罗汉果齐,若非诸佛现身教导,则可能像小乘圣者一样进入涅槃。转阿赖耶识为异熟识,虽未断净异熟识中烦恼种子,而不复执藏为自内我,故永舍阿赖耶名,亦称阿罗汉。得无量身,一切声闻缘觉及下位菩萨所不能及。能自身不动而于无量佛土现身供养诸佛、度化众生,能以众生身作自身、国土身、业报身、虚空身,于所示现一一身具报得(生来具有)三昧神通,于随有可化众生之处示现成佛,多作管理千小世界的大梵天王。
  9、善慧地。圆满力度,断“利他中不欲行障”,得胜妙智慧、四无碍解,能普遍十方善巧说法度化众生。能了知众生种种差别,随机演说种种佛法,教化众生令得解脱,多作管理二千小世界的大梵天王。
  10、法云地。圆满智度,永断分别所起烦恼、所知二障的习气及与前六识、第七识俱起的俱生所知障种子,断“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成就大法智,其法身犹如大云,能覆蔽广如虚空般的烦恼、所知二障种子而含具众功德之水。得先所未得百万三昧,蒙诸佛灌顶授职。多作三界最高摩醯首罗天(色究竟天)天王。
  《华严经·十地品》说,初地菩萨若出家勤行精进,具有多种百数能力:
  于一念顷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
  如此功德,二地有千,三地有百千,四地有亿,五地有千亿,六地有百千亿,七地有百千亿那由他,八地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九地有百万阿僧祗国土微尘数,十地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
  11、等觉。又作“等正觉”,与佛相等,仅次于佛,为候补佛位的“一生补处菩萨” 。
  12 、妙觉。即圆满正觉之佛果位。等觉菩萨入金刚喻定,破最后一点无明而登妙觉位成佛,为唯识学五位中的第五“究竟位”。诸经皆说,成佛为“一念相应”的顿悟,如《须摩提长者经》佛言:
  以一念相应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关于从初发大乘心到证得佛果所需的时间,经中没有定说。唯识学说须经三大阿僧祗劫,第一大阿僧祗劫历资粮、加行二位进入初地见道位,第二大阿僧祗劫入八地,第三大阿僧祗劫入等觉位,再于百劫中专修相好,方能成佛。阿僧祗意译无数、无央数,表示极为久远。成佛久暂也有不同的说法,如《惟日杂难经》云:
  菩萨精进行,二十劫可得佛。
  《华严经》卷十七〈梵行品〉说若能修习处非处等智,起大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观察诸法如幻梦影响,于诸法中不生二解,“初发心时即得阿耧多罗三藐三菩提”。同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赞叹善财童子因精进求法故,“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于一生内,则能严净一切佛刹,则能教化一切众生”,“一生当得阿耧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说八岁龙女“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即于法会中忽然之间往南方无垢世界示现成佛。《十住毗婆沙论》谓“有菩萨初发心即入必定,以是心能得初地” 。
  天台宗、华严宗等据此说, 若依本宗最圆满的“一乘圆教”教义修学,可以超越三大阿僧祗劫,快速成佛。天台宗说一生可以入圆教初住位,走完通常一大阿僧祗劫才能走完的菩提路,初破根本无明而证实相,分证佛德。华严宗说以佛果境界的圆满见地圆修诸行,可以顿悟顿证,澄观《大华严经策略》云:
  既圆解圆信,万行圆修,顿悟顿成,万德圆备。
  修证进程,说为三生:第一见闻生,由过去世曾闻知一乘圆教妙法,种下了解脱的善根。第二解行生,于今生开圆解、修圆行,历十信乃至十地,渐次断见、修、无明惑,圆满福智。第三证入生,于将来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证入妙觉佛位。
  
  
  
 第三节 密乘道清净心的历程
 
  在大乘基础上成立的密教,以依佛陀的果地功德修瑜伽行而期“即身成佛”为宗旨。
  
一、破三妄执即身成佛
  《大日经·悉地出现品》将障蔽本来觉性的烦恼妄执归纳为从粗到细的三重妄执,说破一重妄执即超一劫瑜伽行,若一生能破尽三重妄执,便能超越三阿僧劫,即身成佛,不需经历长劫。《金刚顶经》偈云:
  若有众生遇此教,昼夜四时精进修,
  现世证得欢喜地,后十六生成正觉。
  《金刚顶瑜伽中发菩提心论》说依密法修持,“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快速成佛的关键,在于众生与佛本来同一体性,由修密法,感得诸佛的三密加持,能令自身本具的佛德快速开显。真言宗依《大日经》,立有三劫、六无畏、五种悉地、十地等修证阶位。
  三劫,谓初劫由观蕴处界空,越百六十种世间心,证寂然界、出世间心,断粗妄执,当于小乘见道至辟支佛位,当与辟支佛位齐时,名“极无言说处”,虽然已超出世间,而心滞无为法相。第二劫由观察蕴阿赖耶识无自性、诸法无我,知自心性,断细妄执,超越二乘,当于大乘显教之见道位。第三劫离有为、无为界,极无自性心生,断极细妄执。越此三劫,初证作为佛果菩提之因的菩提心,或得“佛慧初心”,入“一切智信解地”(密乘初地)。
  六无畏,指一念菩提心功德之六种位别,无畏,为安稳苏息之义:
  1、善无畏,依三密之行供养本尊,能常生于人天,远离三恶道。
  2、身无畏,修有相的本尊观,至所观的众相现前,于己身离诸缠缚。
  3、无我无畏,于瑜伽境界观心不可得,了知“我”乃五蕴假合,离假我之系缚。
  4、法无畏,于瑜伽境界观察诸法无性无生,如镜像水月,远离诸蕴之缠缚。以上四无畏为初劫所修。
  5、法无我无畏,由观察诸法无我性,觉了本不生际,得心自在,为第二劫之位。
  6、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观心实际,住虚空无垢菩提心,远离有为、无为界之缠缚,为第三劫之位。
  五种悉地者,一、信,随分清净诸根,当于资粮、加行位。二、入地,入初地见道。三、度五通仙人地,得五神通,当于菩萨三地。四、度二乘地,当于菩萨八地。五、成佛,当菩萨九地至佛位。悉地(梵sidhi),意为“念愿成就”。
  密教十地之名目,与显教经论所说相同。《大日经疏》卷十五依《宝炬陀罗尼经》解释说,十地之每一地,皆分十心。初地从初心至第四心,得度五通境界;从第五心到八心,得度声闻缘觉境界;从第九心一向修菩萨道,至第十心名为成佛。此十心中,从第一至第八心名为见道,从第九至第十心名为观,初地十心圆满,即得《华严经》所说分身于百佛土示现成佛等初地菩萨功德。二至十地,每一地也都有如前十心,而上地功德比下地更为圆满。十地百心圆满,至第十一地佛位,称“无上悉地”。
  同《疏》卷一说,密法修行者修习无相瑜伽观心,入初地入心前半刹那,得“初法明道”,觉心本不生际,明见净菩提心,生大智慧光明,善照无量法性,见诸佛所行之道,尔时“从妄想因缘所有烦恼业苦皆悉清净灭除”。继于初地入心后半刹那,得除盖障三昧,净除烦恼、业、生、法、所知五种障,得五神通,八万四千烦恼业垢忽然化为八万四千宝聚门,行住坐卧、去来睡寤,皆见十方诸佛显现心中,得此三昧,得与诸佛菩萨同等住,故名“位同大觉”,一生可证,但尚非究竟成佛之位,须继续进修,至十地圆满,方究竟成佛。
  
 二、无上瑜伽的即身成佛
 
  无上瑜伽部密法父母二续的修证,分生起、圆满二次第。生起次第三密相应修本尊瑜伽,分三步:
  1、初加行三摩地,以供养、礼拜、忏悔、随喜回向、归依、发菩提心、誓约住道、持秘密戒八法积集资粮,建立护轮与曼荼罗,加持供物、铃杵、自身,自观为本尊。
  2、曼荼罗最胜三摩地,于自观为本尊的心轮观越量宝殿,于其中观五方佛等三十二尊。
  3、羯摩王最胜三摩地,观想成就,得息灾等四小悉地。生起次第成就,由修随察、渐收二静虑,入相似空境,见心性喻光明。
  圆满(究竟)次第,主要通过金刚念诵修气脉明点,于寂定心的基础上修观,其进程分五或六次第,六次第者:
1、身寂,由修金刚念诵而渐入寂定。
2、语寂,止息念诵,入定。
3、心寂,于气入中脉所现心寂上,见喻光明。
  4、幻身,由细气成就与所自观本尊同样的微细身(不净幻身),可自由脱体而出。
  5、(实)义光明,在气入住融于中脉的基础上,以正见修观,证心性光明,见道,得清净幻身。
  6、双入,分断、证二步,断双入又称有学双入,断尽俱生烦恼障,证阿罗汉果,得同类相续无间金刚身。证双入又称无学双入,断尽所知障,证得佛果。从有学双入到无学双入,据所断所知障,又分九个阶位。略同显教菩萨二地至佛地。此六次第从语寂算起,亦称五次第,出龙树《五次第论》。
  修习无上瑜伽密法见道以上的成就,又分为四大持明位:
  1、异熟持明,见道位,生起次第坚固,心性现为本尊,然大种浊分尚未净治。
  2、寿自在持明,见道位,得自然智及有如金刚之无垢身,无有生死。
  3、手印持明,修道位,有学双运身之自然智持明。
  4、元成持明,无学位,五身任运成就之大金刚持佛位。
  大手印法的修证,岗波巴《大手印导印显明本体四瑜伽》将在初见明体得大手印见后的修、行、果,分专一、离戏、一味、无修四级瑜伽,每一级又各分下、中、上三品,凡十二个阶梯,配菩萨诸位:
  1、下品专一瑜伽。专注于所见明体,以宽坦任运、保任明体不乱为诀要修定,渐能入定,于空明无念觉受中获得身心轻安,对境遇缘,多时不起烦恼污染,然尚生少分执着。定力起伏不定。梦中开始能保持所见明体。
  2、中品专一瑜伽。有时无意入定而自然入定,妄念甚少,在六识对境起分别时,也不失空明乐的觉受,心境宽舒澄清。但偶然尚起实体之执,梦中明体不能全现、常现。
  3、上品专一瑜伽。无论出定入定,昼中夜中,恒住明体,一切妄念皆于明体中消融,对境所起六识,亦皆销归于定中,梦中多时能保持明体,但有时对所证定境尚有执着。至此已接近于真正见道。
  三品专一瑜伽当于菩萨资粮、加行二位。
  4、下品离戏瑜伽。通过观心,离绝语言戏论,通达心性,见道。然不离对空、定觉、觉受的执着,对境起六识时,若不作意修持,则尚起爱憎等烦恼,梦中也仍现无明烦恼。当于菩萨初地见道位。
  5、中品离戏瑜伽。净除对空、定解、觉受的执着,但于所显境上尚生希求涅槃、畏惧生死之心。当于菩萨二至五地。
  6、上品离戏瑜伽。离希求畏惧,断对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明空、显空双融相续,然须着意修持,不精进时尚有间断,梦中尚有迷昧。当于菩萨六地。
  7、下品一味瑜伽。通达内外一切境相皆法尔一味,一体不二、唯一真性,然不离确认“一味”之执。当于菩萨七地。
  8、中品一味瑜伽。净除确认“一味”之执,无能所、内外之分别,心境不二,六识对境时及梦中迷惑甚少。当于菩萨八地。
  9、上品一味瑜伽。昼夜一如,了达一多不二,万法平等,然尚现微细无自性之梦。当于菩萨九地。
  10、下品无修瑜伽。无须作意修断,所显一切无非明体,然有时偶起万法如幻如化之执。
  11、中品无修瑜伽。净除如幻化之执,昼夜恒住无修无作的定中。当于菩萨十地。
  12、上品无修瑜伽。一切微细相续识皆转化为智慧。为十一“普光明地”成佛位。
  每一瑜伽,又各从六个方面鉴别其是否圆满:1、见体性与否;2、力圆满否;3、于妄念上定显现与否;4、生功德与否;5、报化二身的种子(指福德资粮)已播与否;6、于俗谛决信与否。
  大圆满心中心法的修证,分前行、正行,前行分不共、外、内、密四步。不共前行修气脉明点,调和身与息,断对衣食的染着。外前行修身、语、力、心,通过观想咒字,摧除身障,通过生、住、灭三门观心,明白心性。内前行通过观想,净除六道之种子及习气。密前行依金刚诵、观心等修定,得对心性的决定见。正行修彻却、妥噶二法。彻却体认心性,以三种守护之要自然安住于所见心性而修光明定。妥噶依秘密之气脉,融合六种光而修昼夜瑜伽,其成就分四步:
  1、现见法性显现,依眼根现见法性清净光,身如龟在盆而无动作,语如哑巴无言,意如飞禽入网。
  2、增长觉受显现,法界五光显现增长,身如重病人离一切严饰,语如疯子任意肆言,心如中毒者决定断除轮回。
  3、明体晋诣显现,以所显光明界印契一切,于所显光明一一明点中显现五方佛及其净土,身如象入泥于刹那间挣脱,语随其所说令人欢喜信受,心如痘病已愈者,决定不再流转三界。
  4、穷尽法性显现,以本觉智慧光亲见究竟法性,神通无碍,显现佛陀之身利益众生,身如尸体毫不惊怖,语如谷响随声而应,心如虚空烟雾散尽,自然寂静明朗。
  大圆满的道地,或说密宗十三地(显教十地加大金刚持等三位),或依《广大明觉自现续》说十六地:
 初极喜地:初证胜义谛而喜悦。
 二离垢地:根本觉之自觉。
 三发光地:得觉受。
 四焰慧地:由观光明而得觉受。
 五难胜地:法尔清净诸毒烦恼,现证本始智。
 六现前地:能见光蕴。
 七远行地:圆满一切觉受而远离烦恼诸毒。
 八不动地:住此境界而不动。
 九善慧地:圆满诸功德。
 十法云地:摄自识于本始智中,见诸相如虚空云。
 十一普光明地:于断一切虚妄显现之际生起诸总集(五方佛及其坛城、净土等)之所观境。
 十二净莲地:无任何执受,不为内外一切污染。
 十三咒鬘大集地:本始智所生金刚链化为虚空光明五总集。
 十四大乐地:住于所观本始智。
 十五金刚持地:于法尔境界得觉得成就。
 十六无上智地:于本净境界法尔生起本始智。
 续中说前十地皆可即生成就,又云:
  诸地无非根本觉之证悟而已。行者于体证胜义法性时,即圆满所有诸地。
  
  
第四节 佛陀的清净心
彻底清净了自心者,佛教诸宗皆说说唯有佛陀。佛陀,是完全净化自心的楷模,是自性清净心的人格表征,佛陀的清净心,是佛教诸乘净化自心的终极理想境界。关于佛陀清净心的功德,大小乘经论中有多种说法。
一、原始教典和小乘论典说佛陀清净心
  原始佛教的《阿含》等经典和小乘论典所说的佛陀,通常指作为历史人物的释迦牟尼,他首先被看作一个大阿罗汉,具有阿罗汉和辟支佛永断烦恼,具三明、六通、四无碍解、极纯熟的定力、无诤行等一切功德,阿罗汉也是大小乘共说的佛陀十种德称之一。《增一阿含经》卷二四佛初成道后向问讯他的优比伽梵志说:“我成阿罗汉,世间最无比” ,佛彻底断尽一切烦恼,是彻底净化了自心的“无垢尊”,是最有力量的“人中第一雄”。 《杂阿含》卷四第95经佛回答异婆罗门“云何为佛”之问说:
佛见过去世,如是见未来,亦见现在世,一切行起灭,明智所了知。所应修已修,应断悉已断,是故名为佛。
  谓以智慧明了诸法生灭无常的真实,息灭了造成生死等痛苦的一切烦恼,永拔烦恼之根,修行圆满,故名为佛。同经卷九第237经佛告舍利弗偈云:
  贪欲瞋恚痴,世间之三毒,如此三恶毒,永除名佛宝。
  《中阿含》卷二九《龙象经》乌陀夷以“一切龙中龙”为喻,作“龙相应颂”称赞佛一切诸欲不能污染其心,有如生长于泥水中而不沾泥水的白莲花;佛就像大龙,以苦行及梵行为足,以信为手,以念为项,以智慧为头,以受持诸法为腹,以乐远离为双臂,行住坐卧一切时,心常在定中。《长阿含经》卷十一佛告梵志:此世界如何形成,佛能知,又过此事,佛亦尽知,虽知而不着。
  总之,具如实知见的智慧,完全净除了一切烦恼垢染,自在解脱,永离一切苦乐、忧喜的扰动,拔除了生死烦恼的根株我见我爱,无我无着,是佛陀清净心的特质。
  佛陀还有不共阿罗汉和独觉的诸多清净心功德。小乘也视佛陀为远远高于阿罗汉和独觉的最高觉悟者,称“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首先,佛不同于听别人说法才得到解脱的声闻罗汉,而是自觉自悟,依自己的智慧孤发独明,自己开辟出解脱之道。《增一阿含经》卷二四佛谓“我亦无师保,亦复无与等”。《杂阿含》卷二六第684经经佛言:
  如来应等正觉者,先未闻法,能自觉知,现法自知得三菩提。
  其次,佛的觉悟极其彻底,智慧至为圆满,于所可知无所不知,其三明六通要比阿罗汉大得多,如阿罗汉的天眼天耳只能见闻一三千大千世界,佛的天眼天耳能见闻全宇宙;阿罗汉的他心通至多只能知过去七日以内的他心,佛的他心通则遍知过去现在未来无量大劫的他心;阿罗汉神变通所化出的境物和人至多只能存在七日,佛所化境物和人则可长期存在。《清净道论·说神通品》谓外道的宿命通至多只能忆念四十劫,普通阿罗汉可以忆念百劫、千劫,八十位大阿罗汉可以忆念十万劫,舍利弗、摩诃目犍连可以忆念一阿僧祗又十万劫,“唯有佛的智力是无限的”。
  第三,佛不仅断尽烦恼的现行,而且断尽烦恼的习气,不像阿罗汉还未断习气,表现出性格、人格上的某种不圆满。
  第四,佛不仅自己解脱,而且还善于应机说法,引导无量众生皆得解脱,而阿罗汉则未必善于应机说法,佛大弟子阿罗汉舍利弗、富楼那,都曾犯过“颠倒说法”的错误。独觉(辟支佛)更不具备说法度人的本领。而佛则极善于根据听众的接受能力,讲授适宜的正法,破除邪见与疑惑,引导人们进入佛法的殿堂。《杂阿含》卷十五第387经佛言:如大医王善知种种病症、病源、如何治疗、治好后将来如何永不复发,佛为大医王,深知众生生老病死等痛苦之病的症状、病因、治疗及治愈后永不复发之法,善于应机说法,应病与药,治疗众生种种心病。佛能适应众生的根机、时机,及时地、正确地讲说符合他们修习的佛法,不会有说不应机、所说超过听众的接受能力之事。
  关于佛的清净心不共声闻、缘觉、菩萨的独具功德,《阿含经》及小乘论中一般说有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凡十八种功德,唯佛独具,合称十八不共法。
  十力,指佛的十种智力,如实而知,不可破坏,至高无上,非一切凡夫及声闻、缘觉、菩萨所能企及:
  1、知是处非处智力。处,谓道理,知是处非处,谓知是否符合道理,指佛如实遍知一切因缘果报,知行善必得善报,作恶必得恶报,一切业报决定不虚。
  2、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又作知三世业智力、业异熟智力。如实遍知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无量世所造的业及其果报的智慧。
  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又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能自在出入于诸禅定,如实遍知一切禅定的深浅、次第、性质、功能及禅修过程中的偏差。
  4、知诸根胜劣智力,又作根上下智力、根力。如实遍知一切众生的根器胜劣、天性如何,及修道证果的大小迟速。
  5、知种种解智力,又作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如实遍知一切众生的种种喜好、欲望、禀性、善恶。
  6、知种种界智力,又作知性智力、性力。如实遍知世间一切众生种种差别,知众生种种烦恼及其种子的种种状况。
  7、知一切至处智力,又作遍趣行智力、至处道力。如实遍知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等一切业行所趋向、到达之处。
  8、知宿命无漏智力,又作宿住随念智力、宿命智力。如实遍知自己及一切众生无量过去世之生死、姓名、寿命、苦乐等。
  9、知天眼无碍智力,又作死生智力、天眼力。以清净天眼如实遍知一切众生未来死时、生时及美丑贫富等境况。
  10、知永断习气智力,又作漏尽智力、漏尽力。如实知自己永远断尽一切烦恼习气,并能如实遍知一切众生是否断尽烦恼习气。
  总之,以上十种智力,是如实遍知自他之三世及一切染净因果的超人智慧,《俱舍论》卷二七谓之“遍于所知,心力无边”。
  四无所畏,谓佛智慧圆满,无所不知,所知无谬,故凡有所说,皆正确无伪,无有怯惧,不怕驳难。
  1、说一切智无所畏,又作正等觉无畏。敢于大众中自称我是具备如实知见世间、出世间一切的“一切智者”、“正等正觉”。
  2、说漏尽无所畏,又作漏永尽无畏。敢于大众中自称我永远断尽一切诸漏,永出生死。
  3、说障道无所畏,又作说障法无畏。敢于大众中说烦恼污染之法障碍圣道,决定造成生死苦果。
  4、说尽苦道无所畏,,又作说出苦道无畏。敢于大众中声言:我所说圣道,能永尽诸苦,超出世间。
  三念住,又作三念处、三意止,谓佛心没有忧喜的扰动,时常安住于平静的心境:
  1、缘顺境不生欢喜念住,即便众生信受佛法,赞叹佛德,佛亦不生欢喜之心,安住正念正智。
  2、缘违境不生忧戚念住,即便众生不信佛、不修行,乃至谤佛灭法,佛亦不生忧戚愁虑,安住正念正智。
  3、缘顺违境不生欢戚念住,不因弟子中有人敬信佛而生欢喜,有人不敬信而生忧戚,安住正念正智。正念,谓常念利益度化众生,正智,谓如实知见真实而不生妄见烦恼。
  大悲,谓佛悲心广大至极,没有边际,无条件地平等悲悯全宇宙一切众生。《增一阿含经》卷四六赞佛“愍念一切狷飞蠢动,如母爱子,心无差别”。《俱舍论》卷二七说佛的大悲心有五义:一资粮大,由大福德智慧资粮所成办。二行相大,能对众生的一切轻重痛苦生起大悲。三所缘大,以三界一切众生为悲悯的对象。四平等大,无有分别,平等普利一切众生。五上品大,悲心深广无比,远远超过一切声闻、缘觉、菩萨。
  原始佛典和小乘还说,佛陀由清净了心,引起身相的清净庄严,佛身有三十二种大人之相(三十二相)和八十种端严美好(八十随形好)。
  佛陀的清净心,由释迦牟尼的言行和人格作了具体的表述。据原始教典记载,释迦成佛后,处处表现出一种迥不同于凡俗的至圣者的优良心态和高尚品质:他心境恒常平和安祥,如同明镜止水,从不起一丝激动、忧愁、恼怒、狂燥、嫉妒等波澜,对自己的所证充满自信;他不慕权势名位,不谋私利,不蓄财产,不持金银,不贪声色犬马,远离一切世俗的欲望,超然不群,始终过着三衣一钵、云游乞食的沙门生活;他对亲属、弟子、王公、权贵、富人、穷人、贱民、妓女、外道、教敌等一切人平等看待,普遍尊重,从不亲亲远疏,不排斥异己,不轻慢任何人,不歧视任何众生,对找上门来辩论的反对者和外道,他从不发脾气,只是有礼貌地、耐心地讲道理,说服他们;他虽极受弟子和国王富豪的尊敬,而常以普通僧人自居,强调“佛入僧数”(佛是僧团集体中的一员),不承认自己是僧团的领导者、统摄者,不以领导者的身份教导、命令弟子205,只以先觉者、导师自居,向求法者讲述他亲证的道;他数十年间说法教化从不休息,引导无数众生趋向自我解脱之道,直到临终前还在教导人,可谓以身说法,弘扬普度众生的大乘精神;他具有超人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不仅深通四谛十二缘等出世间之道,善于根据听法者的根机授以相应的佛法,令听法者心悦诚服,明见真理,深获法益,而且熟知当时各种人的生活、心态,通晓各种知识,对务农经商、治国用兵、婆罗门及各种沙门集团的教义等世俗之事都非常内行,很会教导人们如何营生理财、和睦家庭、敦伦尽份,过好世俗生活;他具有种种超人的神通,能知晓人们的心思,常用说理、知他心、神通示现三种方式说法教人,《阿含经》中载有他多次示现放光、空中行坐、水上行走、变出境物、变少为多、隐现自如、回忆自他宿命,及每入城时令大地震动、天花飞扬、盲人得视、聋子能听、挛者能行等等神通。
二、大乘说佛陀清净心
  大乘所说佛,不仅指作为历史人物的释迦牟尼,也包括十方三世无量无数的佛。除小乘所说的十八不共法等佛陀的清净心功德之外,大乘还有诸多小乘法中所没有的关于佛果清净心功德的说法,如三智、四智、三身、五眼、六通、八大自在、二十一种功德、四十不共法、四十四不共法、一百四十不共法、一百八十不共法、无住涅槃、大慈大悲等,大乘所说十八不共法,内容与小乘也有不同。总的看来,大乘所说佛陀清净心的功德,比小乘所说更多、更神奇。
  三智,指三种如实知见的智慧,出《大品般若经》等。一、一切智,如实了知一切法总相或空性、诸法如所有性的智慧,为声闻、缘觉、菩萨所共具。二、道种智,了知一切法(差)别相,知晓众生的根性和种种修道法门的智慧,为菩萨和佛所共具。三、一切种智,通达一切法总相、别相,于宇宙万有的性相力用因缘果报,一切众生的根性、一切修道法门无所不知的大智慧,唯是佛所具有。在佛位,实证真如或空性的根本无分别智与了知一切差别事相的后得智恒常同时现起,不假思量,如《维摩经》所谓“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佛的觉知离能觉、所觉及能相所相,以无知而知,无以为譬,是一种超越根境识三缘和合的认识方式而直觉真实的超级智慧。
  总之,佛于宇宙万有、过去现在未来,无所不知,可谓“全知”。《华严经》卷五一云:
  如来智慧,分别三世一切众生、一切国土、一切劫数、一切诸法,无不知者。
  《楞伽经》卷四谓佛见“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金刚经》佛言如来尽知一切众生若干种心。《圆觉经》称佛“乃至百千世界之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 。
  四智,为唯识学所说佛转有漏的八识而成的四种智慧,出《摄大乘论》、《大乘庄严经论》等:
  1、妙观察智,转第六意识而得,善于如实观察诸法的自相、共相,针对众生的根机而自在说法。
  2、平等性智,转第七末那识而得,以直觉知自他、一切众生诸佛皆悉平等,体性是一,恒常生起大悲心。
  3、大圆镜智,转第八阿赖耶识而得,清净心如其大无量的明镜,映现全宇宙一切事理,纤毫不遗,明照不失。大圆镜智有两种用:一因缘用,谓清净心识中具有能现能生身、土、境、智的清净种子,若遇缘即便变现出身土境界等及平等性等智慧。二增上缘用,由佛愿力所生起的净识,具有强大加持力、摄受力, 能使具足因缘的众生成就种种清净功德。
  4、成所作智,转前五识而得,能于十方以身口意三业自然成就本愿力所应做的度化、利乐众生之种种事业,神通自在无碍。《无上依经》谓“如来独得未曾作意一切事成”。
  佛的清净心,使佛具有三种身或四身、十身,《十地经论》等所说三身为:
  1、法身,以真如之理为身,常住不变,湛然不动。
  2、报身,由修六度四摄等功德圆满而感得的果报身,高大庄严,常住于色究竟天,又可分为唯自己受用的自受用身和为十地菩萨示现说法、常住于色究竟天的他受用身。
  3、应身,应所度众生之机而于人间天上出现成佛者,如生于地球人间的释迦牟尼为劣应身,为欲界诸天等所现高大庄严之身为胜应身。
  佛还能随缘化现为山河大地草木等无情之物和鱼鸟走兽等化身以利益众生。《华严经》说佛有十种身。
  五眼,指五种直觉能力:
  1、肉眼,见粗物质现象,凡夫所具,佛亦有之。
  2、天眼,天人及具天眼通者之超人视力,能超越时间、空间而见肉眼所不见的微细之相。
  3、慧眼,直观空性的智慧眼,阿罗汉、辟支佛所得。
  4、法眼,能照见一切度化众生之法门的智慧眼,菩萨所得。
  5、佛眼,具足前四种眼的作用、无所不见的智慧眼,唯佛独具。《金刚经》谓佛具足五眼。
  八大自在,又称八大自在我,出《大般涅槃经》卷二三:
  一能示一身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示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演说一偈之义,经无量劫,义亦不尽。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
  无住处涅槃,谓佛不仅具有阿罗汉所入的无余依涅槃,常享涅槃之乐,而又不住着于涅槃而独享寂静之乐,尽未来际时常利益度化众生无有休息,虽常入生死而不住着于生死。不住涅槃不住生死,谓之无住。《无上依经》云:
  如来独得入般涅槃妙觉,复更起心。
  据《大品般若经·广乘品》,唯佛独具的大乘十八不共佛法为:
  1、身无失,一切烦恼俱尽,身业清净圆满,绝不会有失误过错。
  2、语无失,具无量智慧,辩才无碍,所说之法,正确无误,能令听者得到证悟。《金刚经》佛自言“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3、念无失,深入诸禅定,心无散乱昏沉,不着一切,所念所思,没有失误。
  4、无异想,平等普度一切众生,没有选择挑拣,没有亲疏之想,常住无分别智。
  5、无不定心,行住坐卧,一切时中,皆不离禅定,不离诸法实相。
  6、无不知已舍心,于应舍者皆悉以智慧照察而舍,虽然对根性时机未成熟的众生暂时舍置,而终不舍弃一众生。
  7、欲无减,常欲度众生,没有厌烦之时。
  8、精进无减,为度众生精进不息,没有疲懈。
  9、念无减,于一切佛法及应度众生牢记不忘,没有退转。
  10、慧无减,具一切智慧,无量无尽,说法不倦而智慧并不减少。
  11、解脱无减,永断一切烦恼执着及习气,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永不再受烦恼生死束缚,于一切解脱无缺无减。
  12、解脱知见无减,对一切解脱知见明了,无有障碍。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行为举止皆以智慧为导,没有迷失错误。
  14、一切语业随智慧行,凡有所说,皆以智慧为导,从智慧心中自然流出。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凡有思念考虑,皆以智慧为导,没有无明愚痴。
  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能知晓无量过去世的一切。
  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具先见之明,尽知无量未来世的一切。
  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照知现在全宇宙所有的一切,无所不知。
  《瑜伽师地论》卷四九说佛有一百四十种不共法;《无上依经》说佛有一百八十种不共法,又总结佛清净心的功德为具足、无垢、不动、无阂、利他、巧能六种。
  佛常住于自己心识变现的净土,《菩萨藏百千契经》谓佛净土“最极自在净识为相”。佛还能以愿力创建净土,净化世界,摄取众生,如阿弥陀发愿创建成就的西方极乐世界,备极庄严清净,成为无数佛教徒向往的究竟归宿。“净佛国土”,将全宇宙都改造建设成庄严清净的佛国净土,乃大乘佛教的理想。
  佛陀的清净心功德,作为大乘佛教的终极理想境界,说明人的心灵特别是慈悲、智慧、精进可以无限制地开展,可以实现本性中对于永恒安乐、意义、价值等的追求。成佛,可谓彻底的自我实现、超自我实现,太虚大师谓之“真现实”——即完全实现本性,亦即自心潜能由向上的趋求而完全开发。从荣格心理学看来,佛教所描述的佛果功德,是人类集体潜意识中有关生命终极目标的“原型”,代表了人心灵最深处的一种趋向超越、完美的动力。马斯洛曾说:
  我相信透过观察最优秀的人类代表,来找到适合人类的最终价值。
  佛教的佛陀,为人类提供了说明人生终极价值的最优秀的代表和楷模。在人性价值观日趋庸俗化的现代社会,佛陀的形象,及由人而佛的修行之道,特具启发意义。
 
 第十八章 佛教心理学的现代应用
  佛教心理学创立、流行于发展缓慢的古代社会,长期以来,主要被佛教徒作为宗教修行之道,用以解决了生死、出世间的终极关怀问题,似乎较少关注世俗生活。其实,佛教心理学为人们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本及调节心理的技术,古代各地佛教也不乏关于世俗生活的大量心理指南,对佛教徒的世俗生活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并深深影响了佛教流传地区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心理素质。
  近代以来,心理学家们往往吸收佛教心理学的精华,佛学界也适应人们的需要,从心理治疗、精神养生的角度,结合现代人的精神心理问题,将佛法传统的治心之道现代生活化,作为心理卫生技术介绍给世人,并针对现代人的根机和条件,对传统的修行之道进行取舍、改造、创新,提出种种适合于现代人的修持之道,并试图运用佛教心理学于医疗、经营、管理、教育、环保、文艺、戒毒、罪犯改造、体育等多项世俗事业,有了一些成果和经验。将佛法运用于现代世俗生活,为人们的世俗生活服务,并非仅仅是佛法的世俗化,而是以利乐众生为旨的大乘佛教应尽的社会责任。
          
          
   
   第一节 身心疾病的佛教治疗
 
  精神心理疾病的泛滥,是越来越显严重的社会问题。精神心理的不调,还通过免疫系统的损害和不良行为,引发多种“心身病”或“心理生理疾患”。
  精神、心理所导致的各种疾病的日益严重,自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从一个侧面说明现代社会文化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举世畸重物质而忽视精神,消费、享乐及制造商品成为生活的中心,经济发展将物质生活的目标不断拔高,驱使人们被永无止境的物质利益吸引,不断拼命攀比,找钱、找乐,陷于紧张的角逐之中。激烈的竞争,险恶的商战,信息膨胀、知识爆炸、感觉轰炸,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使现代人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们都显得紧张忙碌,活得累。越来越多的人精神、心理超负荷。网络、媒体技术使人们陷于自闭和虚拟的生活,被一种社会孤立感所压抑,或形成脱离现实的虚拟人格。贫富悬殊、道德沦丧、贪污腐败、分配不公、人情冷漠、人口饱和、环境污染等,令人浮躁不安,使许多人被焦虑、忧郁、孤独、愤懑、失意所困扰。对机器的依赖,使现代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真实自我越来越疏远。人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心情始终是浮躁的,其中心理承受力较低者,若遇挫折和高压,便很容易发生各种精神心理疾病。精神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全球抑郁症患者约10年翻一番。
  精神、心理疾病的泛滥,与人们缺乏信仰有密切关系。宗教,历来为绝大多数人所信仰,起着精神安慰、心理治疗的重大作用。近代以来宗教贬值,意义丧失,许多人没有了足以安身立命的可靠信仰,身、心、灵失去平衡,导致价值失范、自我迷失、精神空虚,心灵退化、庸俗化、脆弱化,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应对外界的种种诱惑、刺激和干扰,是造成各种心因性疾病泛滥的根本原因。空虚,无意义感,不知来自何处的忧郁,对婚姻、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幻灭,价值的失落,对个人成就的渴望,精神上的饥饿……这些被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的心灵问题,越来越凸显。
  从佛法看,病起于业,业起于心。藏传佛教《论述医续》说所有疾病的根源,是我执及因未觉悟而产生的贪、瞋、痴等烦恼。治疗之要,在于治心,治疗自心的烦恼,《正法念处经》卷四八偈云:
  治心名治病,治身非治病,治心病难知,治风等易解。
  人言:“心病还须心药医。”只有如法治心,消除紧张、忧郁、焦虑、愤懑和杀害、纵欲、偷盗、酗酒等病因,提高精神免疫力,才能断除病根。
  荣格认为:宗教是心理治疗系统,“在它的背后蕴藏了伟大的实践真理”,向以“医治众生心病”为己任的佛教,尤其如是。佛陀号称大医王,善于医治众生心病。治疗由心理原因导致的各种身心疾病,解除现代人的病苦,进而医治导致身心疾病的病态社会,是佛法尤其是佛教心理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精神心理疾病的佛教疗法
            
  作为一种提供安身立命大本的信仰体系,佛教几乎未将行医治病列入自家的责任范围,戒律规定:僧尼不可行医。但佛经中也不乏佛陀治愈精神病的事例。南传佛经记载:出身低贱的贫女盖莎,遭幼子夭亡的打击而疯癫,抱着儿子的尸体四处求医,经人指点求见佛陀,佛陀叫她到城中去,从一从未死过人的人家讨几粒芥子回来,以便和药治活其子。她跑遍全城逐家寻问,家家的回答都是:“芥子有的是,但谁家没死过人?”这使她终于恢复理智,明白死亡乃为人所不可避免,了悟佛法诸行无常之旨,掩埋了儿子的尸体,求佛开示,剃度为尼,终证阿罗汉果。贵族妇女婆私咤,因六子皆亡,极度悲痛而疯癫,“裸形披发随路而走”,遥见佛陀,“即得本心,惭愧羞耻,敛身蹲坐”,佛令阿难取衣与着,为之说法,后第七子亦死,她不再忧恼啼哭,劝夫出家,己亦出家,不久得罗汉果。206富商之女帕扎佳拉,与丈夫和长子回娘家分娩,归途中,丈夫被毒蛇咬死,过河时长子被激流冲走,婴儿被老鹰叼去,上岸后得知父母兄弟都在洪水中遇难,接连不断的打击使她疯癫,赤身裸体四处游走,逢人即诉说自己的遭遇,任顽童恶少投石扬土,是典型的急性反应性(心因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后来遇到佛陀,为之说法,心慢慢平静下来,了解法义,出家修行。《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四载:毗舍离国有婆罗门夫妇因爱子亡故,“心发狂痴,裸形而走”,佛乃变化为其子,夫妇欢喜无量,狂痴即灭。
  以上事例说明:佛陀确是一位高明的精神病医师,他所用治疗方法,皆属心理治疗,针对不同的反应性精神病患者,手法有所不同。对盖莎和帕扎佳拉的治疗,所采用的基本上是一种领悟疗法——晓以佛法生死无常的道理,使患者明白人皆不免一死,以理智节制、消解引起疾病的过度悲痛,使其醒悟。对盖莎的治疗,设计尤为巧妙:不直接向她讲道理,而通过全城人“谁家没有死过人”的回答,使她逐渐醒悟,减缓丧子之悲。佛陀大概明察她病情太重,非在短时间内晓之以理便可治愈,需要一定的时间,接受很多人的劝喻,才让她进城逐家逐户讨芥子。婆私咤看见佛即病愈,主要是佛陀惊人的庄严相貌、平静安详的姿态气度,给了她以良性刺激,是乃以身教为药。对婆罗门夫妇,则以神通变化还其所失,使他们回复正常,然后才晓之以理,使其归依佛教。神通变化虽非凡人所能,但针对病因而还其所失的方法,还是可以借鉴。《笠翁本草》即载有以患者酷爱、急需之物及钟爱之人为药而愈病的案例数则。
  据佛经记载,佛陀还解除过许多人过度的忧郁,其中有些应是今天所谓抑郁症病人。如《义足经》卷上载:舍卫国有种田婆罗门须顷者,因遇雹灾,禾稼皆死,又加女儿夭亡,“愁愦忧烦,哭无能止”,拜见佛陀,佛为说耗减、丢失、得病、老朽、死亡五事,乃世间所不可避、不可脱,只有如法修行正道,布施持戒,方可离之。须顷闻法解忧,归依佛教。此类方法,亦属以智理情的认知疗法。
  关于精神、心理疾病,《大般涅槃经》卷十二统称“心病”,分为四种:一、踊跃,过度兴奋狂燥;二、恐怖;三、忧愁,抑郁症;四、愚痴,痴呆症。同经卷二十依据病因,将精神分裂一类严重精神病分为贪、药、咒、本业缘四种“狂”。《大智度论》卷八说:发狂,或因前生造破坏他人坐禅、破坏坐禅房舍及以咒术诅咒人令其情绪失常之罪,感得今生遗传因素等病因而发病;或因今生烦恼厚重受刺激而病;或因暴怒不能自制而狂;或因风病、热病等重病而狂;或被恶鬼所着而狂;或饮雨水等中毒而狂。《瑜伽师地论》卷一说发狂的原因有五种:一、宿业所感;二、身中四大错乱;三、惊怖失志;四、打触“末摩”(神经系统等身中关键性的部位);五、鬼魅所着。《摩诃止观》卷八据中国传统的精神魂魄意志六神说,分精神心理方面的病态为六种,称“六神病”:
 病因     症状  肝中无魂  多头昏,喜睡眠  心中无神  多遗忘  肺中无魄  多恐怖  肾中无志  多悲愁,常傻笑  脾中无意  多迷惑,多疑  阴中无精  多怅怏不快  
  按现代精神病学,精神分裂、抑郁症等患者,及其它大脑神经系统有一定器质性损伤的精神病,病情较重时,主要靠药物、针灸治疗及电休克、电击、化学冷冻等方法,虽然多有副作用,但一般见效较快,至病情减轻后,才宜实施心理治疗。这与佛教对疾病的一般态度基本相合,佛教认为,疾病,尤其是内外四大不调引起的疾病,须用医药治疗,当年佛陀患病,亦请医师耆婆治之,服药而愈。浙江萧山竹林寺《妇科秘方考》说,妇女“经来怒触,败血攻心”而导致“不知人事,狂言谵语,如见鬼神”之精神病,先用麝香散定其心志,朱砂佐之,后服茯神丸以除其病根。
  对心理治疗,佛教最为重视。心理治疗的一大优点,是没有药物的副作用,疗效较为巩固。上面所引佛陀治愈反应性精神病的事例,用的都是心理治疗,皆不药而愈。当代台湾高雄县路竹乡龙发堂住持释开丰,以用佛教心理疗法治疗精神病著称。该堂自1970年以来,收容了几百名医院不治及无力治疗的精神病人,主要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不用药物,而在佛教精神的指导下,采用劳动、饮加持过的大悲水,及多种心理疗法进行综合治疗,疗效颇佳,曾成为台湾新闻热线。医学证明劳动、娱乐能治疗精神病,越休息越病。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言,佛教的归依、发心、持戒、礼佛、祈祷、诵经、忏悔、禅定、修观、观心、持咒等修持体系,对可以接受的人,都有心理治疗的作用,都可用作心理疗法。其中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心理治疗常用的多种疗法:
  患者若能信受佛法,归依佛教,有了坚强的精神支柱、可靠的心理依怙,会消除孤独无助感及对灾难、死亡的畏惧等病因,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制伏导致疾病的过激情绪反应,为高级的信仰疗法。
  发求道心、菩提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关于终极意义的信念,在高尚的生活目标指引下,激发向上的心志,能治疗无责任感、麻木不仁、放纵轻浮等人格障碍,为意义治疗法。
  相信因果业报,有利于消除对不公平的愤懑导致的心理疾病,为一种认知疗法。
  持戒可戒除引起疾病的淫乱、贪污、欺诈、酗酒、吸毒等不良行为,令心安理得,情绪平稳,为行为疗法。
  礼佛、忏悔、诵经、持咒则有脱卸心理负担、消除业障的巨大力量,也属信仰疗法。池见酉次郎《自我分析》说,人在祈祷时也是一种精神统一的入静状态:
  如果大声反复地朗诵祈祷的文句和佛经等,可以将长久积郁于心,即刻就要爆发的怒火、怨气以及企图激烈的情绪和感情,以平安的方式发散出去,起到净化心灵的巨大作用。207
  修不净观,可对治因性欲积压而导致的同性恋、摩擦癖、露阴癖、窥淫癖、异装癖、易性癖、恋物癖、恋童癖、自恋癖等各种变态性心理,是一种厌恶疗法。密教双运道可治疗阳萎、早泄等性心理障碍。
  修慈悲观,可对治人际关系紧张、夫妻感情和性生活不和谐及性厌恶、性冷淡、性感缺乏等性心理障碍,治疗对人冷漠、具攻击性等人格障碍。修喜心观,可对治悲伤忧郁型精神病。修舍心观,可消除紧张,对治激动、狂躁型精神病。
  修精进度,可治退缩、消极、自卑、敏感羞涩等人格障碍。修安忍度,可治疗焦躁易怒、卤莽盲动、对嘲笑羞辱决不宽恕等人格障碍。修禅定最能缓解紧张,消除压力和心理疲劳,使错乱的气脉自行调整,为高级放松疗法。
  全面修学大乘菩萨道,可对治各种人格缺陷、人格障碍。
  佛教法师、善知识以佛法开导人,是一种高明的支持疗法。
  十念中的“念死”,在原理上有与系统脱敏法、满灌疗法、逆转意图疗法相通之处,若运用得当,可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密教观想狰狞可怕的鬼神,可消除对可怕景象的畏惧症。
  明代袁了凡依佛教因果法则所制善恶功过格,对每日善恶按量分别记录,或用黑豆表恶、白豆表善以记录之,是一种很有效的强化疗法。
  佛经中所载佛陀度淫女,是一种满灌疗法:佛化身为美男子,通过不间断地作爱,终于使极其贪淫的淫女厌恶做爱,发心学佛。
  密教的“念呸斥念法”属行为或思维阻断法。禅师的棒喝,是很好的“反应禁止法”,可以用来中止强迫观念。
  欣赏佛教音乐、佛画等佛教艺术品,是有特殊效果的娱乐疗法、艺术疗法。藏传佛教的跳神、日本佛教的“踊念佛“等,具有舞蹈疗法的作用。
  寺院的清净环境,有治疗过分热中声色名利所致各种疾病的环境疗法的作用。
  现代周叔迦居士曾提出居士之间实行“诤友连锁”,以友好的态度互相监督促进,与团体疗法的“邂逅小组”相似。
208
  南传佛教和日本佛教有法师到信徒家中做法事、进行指导(包括生活指导)的传统,有家庭治疗的作用。
  观心,是一种高明的自我疗法或内省疗法。
  用佛法诸法无我的正见修观,以智化情,可以消除多种精神心理疾病的根本——自私、自我中心,及对世事的执着固执,最具消融一切病灶、根除疾病的效力,对治疗病态自我中心型人格障碍,尤有特效。《西藏医心术》说得好:
  一切身心疾病的根源是对“我”的执着,“放下我执”具有治疗力量,并无可疑之处。
  中国佛教界流传着一类专治心病的“心药方”,最著名者如志公答梁武帝心药方:
  不瞋心一具,常欢喜二两,慈悲行三寸,忍辱根四橛,智慧性五升,精进意六合,除烦恼七颗,善知识八分。用聪明刀,向平等砧上细挫,去却人我根,入无碍臼中,以金刚杵捣一千下,用波罗蜜为丸,每日取八功德水服下。即得永劫不失人身。
  又唐石头希迁禅师赠李宓《心药方》:
  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快。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须速戒之。以上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灭罪延年,消灾免患。各方俱不用,后悔无所补。虽扁鹊卢医,所谓病在膏肓,亦难疗矣。纵祷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况此方不误主雇,不费药金,不劳煎煮,何不服之?
  偈曰: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卢师扁鹊医,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须对治莫狐疑。
  佛教密教还有一些专门治疗精神病的咒术。如《佛说十一面观音神咒经》说,若有人卒得狂病(急性精神病),用白线作二十一结,诵十一面观音神咒21遍,再在十一面观音像前诵咒108遍,系此像正前方头顶上,经一宿,取系病人颈。过二日,若不愈,还取所咒白线,再咒108遍,绞着观音像颈,经一宿,取以系病人颈,即得痊愈。其咒为:
  南无佛陀耶 南无达摩耶 南无僧伽耶 南无若那娑伽罗 毗卢遮那耶 多他伽多耶 南无阿利耶 跋路吉帝摄婆罗耶 菩提萨埵耶 摩诃萨埵耶 摩诃伽楼腻伽耶 南无萨婆哆他伽帝毗耶 阿罗诃陀毗耶 三藐三菩提毗耶 多侄他 唵 陀罗陀罗 地利地利 豆楼豆楼 壹知跋知 遮离遮离 钵遮离钵遮离 鸠苏咩 鸠苏摩 婆离 伊利弥利 脂致赊罗摩波那耶 冒地萨埵 摩诃伽卢尼迦耶 娑婆诃
  佛教心理疗法对于无佛教信仰及不接受佛教信仰的精神心理病人,也完全可以运用。观察不良情绪致病的因果及无常、无我的如实观,完全依靠理性;数息、观想光明等修禅定的方法,无信仰成分,很多人都可以接受。修定、持咒功深,慈悲深厚的佛教徒,可以通过祈祷、诵经、礼佛、做法会及自己修持功德的回向,治疗任何精神病人。佛教观息、观心、转移、斥念等调制心的方法,病情较轻的精神心理病人都可用以自疗。《西藏医心术》一书中申明:尽管本书的观点和方法主要来自宁玛派的传统教法,然而:
  你不必一定要成为佛教徒才能使用这本书;不幸的是,许多人却把佛教当成释迦牟尼佛这历史人物所弘扬的宗教,其目的只在利益佛教徒。209
  作者东杜仁波切面向广大现代人介绍佛教医心术,其治疗过程分三个步骤:一、承认有困难和痛苦;二、接受它们;三、培养正面的态度。治疗的最佳药物,是放下我执,活得安详,无忧无虑。治疗以禅修为核心,以放松而专注于当下所做的一切、保持警觉的心为诀要。洪启嵩《以禅疗心》列举22种禅法治疗22种心病。
  佛教信仰、修持体系的心理治疗功用,已被心理学界所公认,实验显示:祈祷、正面思考和坐禅,对于重病患者助益很大,即使患者本身并不自觉其他人正在为他的复原而热心祷告,这种方式仍然有显著的效果。佛教的觉照、禅定等修行方法,已被心理学界采用。如尼珊纳(H.S.S.Nissanka)博士《佛教心灵治疗学》(1993)将止观运用于心灵治疗,整理为六个层次:1、沟通。2、对情绪的知觉。3、对身体的觉知(感觉回收等修止法)。4、对心灵的观察。5、对心灵的分析。6、重新导向与社会化(因缘观、慈悲观等修观法,重建心灵、扩展自我)。布莱恩·魏斯(Brian L Weiss)医生用催眠方法诱导,使一些人回忆起前生,起到了治疗身心疾病、优化人格的效果,谓之“前世疗法”。他介绍了几种进入前生的技巧:闭目放松、想或念带有感情色彩的字词(如皇帝、战争、和平等),观察心中浮现的印象、景象、感觉,将它们记录下来;在灯光朦胧、轻柔音乐声中与朋友对坐,仔细观察其面部,注意浮现的形象和想法;播放放松录音带,闭目观注呼吸,一一放松全身肌肉,想象头上有亮光慢慢进入身中,笼罩全身,从一数到五,进入深沉放松的禅定,然后想象从一道门穿过去。210这些方法,不出神通禅在“舍”(极度放松)心中意识诱导的路数。
  佛教心理学可以补西方心理治疗之偏弊:注意坐禅时浮现的念头和景象,是自我发掘潜意识的极佳方法。唯识学的深层心识说和观空、无我之法,可以深化精神分析,将发掘出来的欲望溯源于无明、我执,消融于空,彻底消灭病根,解决精神分析在发掘出心理冲突后未必能消除的难题。精神分析学大师埃利克·弗洛姆说得好:
  对禅的知识及实践,能够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技术上产生最为丰富和清楚的影响。禅虽在方法上与精神分析不同,却可以使精神分析的焦点更为集中,为洞察的本性投洒下新的光辉,并更清楚地意识到什么是见,什么是有创造性,什么是对烦恼与虚幻的知性化作用的克服211
  超个人心理学认为:应综合各种心理治疗学派以及世界上各种精神传统的静修途径,解决终极意义上的性灵问题,找到治疗存在疑虑、通灵病症、精微病症、自性病症等心理失调的方案。以心性为核心的佛教心理学,最多解决性灵问题的方法和启示。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