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智度论

_63 鸠摩罗什(西域)
  智慧缘灭谛是“不生”;因缘和合故无有自性,是名“性空”。无所分别。
  智慧随缘得名,如眼缘色生眼识,或名眼识、或名色识。智慧虽因缘和合作法,以缘无生、性空故名为“无生”、“性空”。
  问曰:
  诸贤圣智慧皆缘四谛生,何以但说灭谛?
  答曰:
  四谛中灭谛为上。所以者何?是三谛皆属灭谛故。譬如人请天子并食群臣,亦名供养天子。
  复次,灭谛故说“无生”;三谛故说“性空”。
  复次,有人言:是诸智慧性自然不生、性自空。所以者何?一切法皆因缘和合故无自性,无自性故不生。
  问曰:
  若尔者,智慧、愚痴无有别异!
  答曰:
  诸法如,入法性中无有别异;如火各各不同,而灭相无异。
  譬如众川万流,各各异色异味,入于大海,同为一味一名;如是愚痴、智慧,入于般若波罗蜜中,皆同一味、无有差别。
  如五色近须弥山自失其色,皆同金色;如是内外诸法入般若波罗蜜中皆为一味。何以故?般若波罗蜜相毕竟清净故。
  复次,愚痴实相即是智慧;若分别着此智慧即是愚痴。如是愚痴、智慧有何别异?
  初入佛法,是痴、是慧;转后深入,痴、慧无异。
  以是故是诸众智无有别异、不相违背、不生、性空,故无咎。
  【经】
  佛告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一日修智慧,心念:‘我行道慧益一切众生,当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度一切众生’;诸声闻、辟支佛智慧为有是事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论】
  释曰:
  有四种论:一者、必定论,二者、分别论,三者、反问论,四者、置论。
  “必定论”者:如众生中世尊为第一,一切法中无我,世间不可乐,涅槃为安隐寂灭,业因缘不失。如是等名为必定论。
  “分别论”者:
  如无畏太子问佛:“佛能说是语令他人瞋不?”
  佛言:“是事当分别答。”
  太子言:“诸尼健子辈了矣!佛或时无怜愍心故,出众生于罪中,而众生瞋,然众生后当得利。”
  尔时无畏之子坐其膝上。
  佛问无畏:“汝子或时吞诸瓦石草木,汝听咽不?”
  答言:“不听。先教令吐;若不肯吐,左手捉耳,右手擿口,纵令血出亦不置之。”
  佛言:“汝不愍之耶?”
  答言:“愍之深故,为出瓦石,虽当时痛,后得安隐。”
  佛言:“我亦如是。若众生欲作重罪,善教不从,以苦言谏之,虽起瞋恚,后得安隐。”
  又如五比丘问佛:“受乐得道耶?”
  佛言:“不必定。有受苦得罪,受苦得乐;有受乐得罪,受乐得福。”
  如是等名为分别论。
  “反问论”者:还以所问答之。
  如佛告比丘:“于汝意云何?是色常耶?无常耶?”
  比丘言:“无常。”
  “若无常,是苦不?”
  答言:“苦。”
  “若法是无常、苦,闻法圣弟子着是法,言:是法是我、是我所不?”
  答曰:“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从今已后,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好、若丑,是色非我所,我非此色所,如是应以正实智慧知;受、想、行、识亦如是。”
  如是等名“反问论”。
  “置论”者:如十四难: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如是等是名为置论。
  今佛以反问论答舍利弗。以舍利弗智于事未悟,佛反问事端,令其得解。
  菩萨度众生智慧名为道慧。如后品中说:萨婆若慧是声闻辟支佛事;一切种智慧是诸佛事;道种慧是菩萨事。
  复次,八圣道分为实道;令众生种种因缘入道,是名“道慧”。
  令众生住于道中,是为“利益”:声闻种、辟支佛种、佛种。
  又复一切智慧无所不得,是名“一切种”。若有为、若无为,用一切种智知。
  得佛道已,应度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或大乘、或声闻乘、或辟支佛乘;若不入三乘道,教修福德,受天上人中富乐;若不能修福,以今世利益之事——衣、食、卧具等;若复不得,当以慈悲心利益。是名“度一切众生”。
  问曰:
  若佛知一切声闻、辟支佛不能为众生,何以故问?
  答曰:
  佛意如是,欲令舍利弗口自说诸声闻、辟支佛不如菩萨,是故佛问。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声闻、辟支佛虽有慈心,本不发心愿度一切众生,亦不回善根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故菩萨一日修智慧,过声闻、辟支佛上。
  【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诸声闻、辟支佛颇有是念:‘我等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一切众生,令得无余涅槃’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佛告舍利弗:“以是因缘故,当知诸声闻、辟支佛智慧欲比菩萨摩诃萨智慧,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论】
  问曰:
  上已反问舍利弗事已定,今何以复问?
  答曰:
  以舍利弗欲以须陀洹同得解脱故,与诸佛菩萨等,而佛不听。譬如有人欲以毛孔之空与虚空等。以是故佛重质其事。
  复次,虽同一事,义门各异。
  先言智慧,为一切众生故;今言:“颇有是念:‘我等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得无余涅槃’?”
  “无余涅槃”者,义如先说。
  复次,一声闻、辟支佛尚不作是念,何况一切声闻、辟支佛!
  【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诸声闻、辟支佛颇有是念:‘我行六波罗蜜,成就众生,庄严世界,具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论】
  释曰:
  先略说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广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所谓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六波罗蜜”义如先说。
  “教化众生、净佛世界”后当说。
  余“十力”等如先说。
  【经】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能作是念:‘我当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
  “譬如萤火虫不作是念:‘我力能照一阎浮提普令大明。’诸阿罗汉、辟支佛亦如是,不作是念:‘我等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
  【论】
  释曰:
  所以十方恒河沙舍利弗、目连不如一菩萨者,譬如萤火虫,虽众多各有所照,不及于日。萤火虫亦不作是念:“我光明能照一阎浮提。”诸声闻辟支佛不作是念:“我智慧能照无量无边众生。”
  如萤火虫,夜能有所照,日出则不能。诸声闻、辟支佛亦如是,未有大菩萨时,能师子吼说法教化;有菩萨出,不能有所作。
  【经】
  “舍利弗!譬如日出时,光明遍照阎浮提,无不蒙明者;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
  【论】
  释曰:
  如日天子怜愍众生故,与七宝宫殿俱绕四天下,从初至终常不懈息,为众生除诸冷湿、照诸闇冥,令各得所;菩萨亦如是,从初发心,常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为度众生无有懈息,除不善冷,干竭五欲泥,破愚痴无明,教导修善业,令各得所。
  又日明普照,无憎无爱,随其高下深浅悉照;菩萨亦如是,出于世间,住五神通,处于虚空,放智慧光,照明诸罪福业及诸果报。
  菩萨以智慧光明灭众生邪见戏论;譬如朝露,见日则消。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五(释第二品讫第三品上)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余(卷三十六)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净佛道?”
  【论】
  问曰:
  舍利弗何因作是问?
  答曰:
  舍利弗上问众智无异,佛既种种譬喻明菩萨智胜;意既已解,今问:“云何能过二乘,住阿毗跋致地,净佛道?”
  问曰:
  小乘不住成佛,何以故问净佛道事?
  答曰:
  舍利弗者,是随佛转法轮将,虽自无益,为利益求佛道众生故问。
  又以菩萨大悲、多所利益,是故问菩萨事以益众生。
  复次,舍利弗蒙佛恩故,破诸邪见,得成道果;欲报恩故问菩萨事。
  又舍利弗于声闻地中究尽边际,所未了者唯菩萨事,是故复问。
  又以菩萨法甚深微妙,虽不能得,爱乐故问。譬如见人妙宝已,虽自无,爱乐故问。
  【经】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住空、无相、无作法,能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毗跋致地,净佛道。”
  【论】
  问曰:
  是三事后品中各有因缘,佛今何以并说?
  答曰:
  是中略说;后当广说三事因缘。
  又今但说空、无相、无作因缘;后当说种种功德,故合说三事。
  问曰:
  入三解脱门则到涅槃;今云何以空、无相、无作能过声闻、辟支佛地?
  答曰:
  无方便力故,入三解脱门,直取涅槃。
  若有方便力,住三解脱门,见涅槃;以慈悲心故,能转心还起,如〈后品〉中说。
  譬如仰射虚空,箭箭相拄,不令堕地;菩萨如是,以智慧箭仰射三解脱虚空,以方便后箭射前箭,不令堕涅槃之地。
  是菩萨虽见涅槃,直过不住,更期大事,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是观时,非是证时。如是等应广说。
  若过是二地,知诸法不生不灭,即是阿毗跋致地。
  住阿毗跋致地中,教化众生、净佛世界,是为能净佛道。
  复次,菩萨住三解脱门,观四谛,知是声闻、辟支佛法;直过四谛,入一谛,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等。
  入是一谛中,是名“阿毗跋致地”。
  住是阿毗跋致地,净佛道地,灭除身、口、意粗恶之业,及灭诸法中从初已来所失之事,是名“净佛道地”。
  【经】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住何等地能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
  【论】
  释曰:
  舍利弗深心恭敬菩萨,故今问:“菩萨漏结未尽,住何功德,能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
  【经】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常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
  【论】
  释曰:
  佛以是义示舍利弗:“虽三解脱门、涅槃事同,而菩萨有大慈悲,声闻、辟支佛无。菩萨从初发心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欲度一切众生、具一切佛法故胜。”
  【经】
  “何以故?以有菩萨摩诃萨因缘故,世间诸善法生。”
  【论】
  释曰:
  佛先已以一因缘益,行众行故,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今说菩萨外益因缘故,世间有一切诸善法。所以者何?菩萨发心虽未成佛,令可度众生住三乘道;不得三乘者令住十善道,何况成佛!
  问曰:
  声闻、辟支佛因缘故,亦使世间得善法,何以但说菩萨能令世间有善法?
  答曰:
  因声闻、辟支佛世间有善法者,亦皆由菩萨故有。若菩萨不发心者,世间尚无佛道,何况声闻、辟支佛!佛道是声闻、辟支佛根本故。
  复次,虽因声闻、辟支佛,有善法少,以少故不说。尚不说声闻、辟支佛,何况外道诸师!
  【经】
  “何等是善法?所谓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六波罗蜜、十八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皆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皆现于世。”
  【论】
  问曰:
  以菩萨因缘故有善法于世,可尔;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若世无菩萨亦有此贵姓,云何言皆从菩萨生?
  答曰:
  以菩萨因缘故,世间有五戒、十善、八斋等;是法有上、中、下:上者得道,中者生天,下者为人,故有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
  问曰:
  若世无菩萨,世间亦有五戒、十善、八斋、刹利等大姓!
  答曰:
  菩萨受身种种,或时受业因缘身、或受变化身,于世间教化,说诸善法及世界法、王法、世俗法、出家法、在家法、种类法、居家法,怜愍众生、护持世界,虽无菩萨法,常行世法。
  以是因缘故,皆从菩萨有。
  问曰:
  菩萨清净、行大慈悲,云何说世俗诸杂法?
  答曰:
  有二种菩萨:一者、行慈悲直入菩萨道;二者、败坏菩萨,亦有悲心,治以国法,无所贪利,虽有所恼,所安者多,治一恶人,以成一家。如是立法;人虽不名为清净菩萨,得名败坏菩萨。
  以是因缘故,皆由菩萨有。
  世间诸富贵皆从二乘道有;二乘道从佛有;佛因菩萨有。
  若无菩萨说善法者,世间无有天道、人道、阿修罗道,无有乐受、不苦不乐受,但有苦受,常有地狱啼哭之声。菩萨如是大利益故,云何不名为世间作福田!
  舍利弗闻是菩萨有大功德,应当供养,心念:“烦恼未尽,虽有大福,不能消其供养。如人虽啖好食,以内有病故不能消化。”以是故,
  【经】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净毕施福不?”
  佛言:“不也!何以故?本以净毕故。”
  【论】
  释曰:
  以菩萨从初发心时,便为一切众生供养之上首。所以者何?以决定为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代受勤苦。
  又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度脱,欲取一切诸佛法大智慧力故,能令世间即是涅槃。
  如是种种因缘故言“本已净毕”。
  复次,佛重说消施因缘故:
  【经】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为大施主,施何等?施诸善法。何等善法?十善道、五戒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以是施与。”
  【论】
  释曰:
  先说由菩萨因缘,世间有善法;今说菩萨施善法之主,是为差别。
  【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习应般若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上说一日修般若波罗蜜胜声闻、辟支佛,从是因缘来,佛种种赞叹菩萨。如是大功德皆从般若波罗蜜生,是故今问:“云何菩萨习行是般若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知般若波罗蜜难行难得,如幻如化,难可受持,恐行者违错,故问习应。
  【经】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习应色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受、想、行、识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习应眼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耳、鼻、舌、身、心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色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声、香、味、触、法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习应眼界空、色界空、眼识界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耳声识界、鼻香识界、舌味识界、身触识界、意法识界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