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智度论

_61 鸠摩罗什(西域)
  譬如如意宝珠难见、难得,若有见者,所愿必果。
  如喜见药,其有见者,众患悉除。
  如转轮圣王,人有见者,无不富足。
  如释提桓因,有人见者,随愿悉得。
  如梵天王,众生依附,恐怖悉除。
  如人念观世音菩萨名者,悉脱厄难。
  是事尚尔,何况诸佛法性生身!
  问曰:
  释迦文佛亦是法性生身分,无有异体;何以故佛在世时,有作五逆罪人、饥饿、贼盗如是等恶?
  答曰:
  释迦文佛本誓:“我出恶世,欲以道法度脱众生,不为富贵世乐故出。”若佛以力与之则无事不能。
  又亦是众生福德力薄、罪垢深重故,不得随意度脱。
  又今佛但说清净涅槃,而众生讥论诽谤言:“何以多畜弟子化导人民?此亦是系缚法。”但以涅槃法化犹尚讥谤,何况杂以世乐!
  如提婆达欲令足下有千辐相轮故,以铁作模烧而烁之,烁已,足坏,身恼大呼。尔时阿难闻已涕泣白佛:“我兄欲死,愿佛哀救!”佛即伸手就摩其身,发至诚言:“我看罗睺罗与提婆达等者,彼痛当灭。”是时提婆达众痛即除;执手观之,知是佛手,便作是言:“净饭王子以此医术足自生活。”佛告阿难:“汝观提婆达不?用心如是,云何可度?”
  若好世人则无是咎。如是众生,若以世乐,不得度也。是事种种因缘上已广说。
  以是故说“闻佛名有得道者,有不得者”。
  复次,佛身无量阿僧祇种种不同:
  有佛为众生说法令得道者。
  有佛放无量光明,众生遇之而得道者。
  有以神通变化指示其心而得道者。
  有佛但现色身而得道者。
  有佛遍身毛孔出众妙香,众生闻之而得道者。
  有佛以食与众生令得道者。
  有佛众生但念而得道者。
  有佛能以一切草木之声而作佛事令众生得道者。
  有佛众生闻名而得道者。为是佛故说言:“我作佛时,其闻名者皆令得度。”
  复次,闻名,不但以名便得道也;闻已修道,然后得度。
  如须达长者,初闻佛名,内心惊喜,诣佛听法而能得道。
  又如贳夷罗婆罗门,从鸡泥耶结发梵志所初闻佛名,心即惊喜,直诣佛所闻法得道。
  是但说闻名:闻名为得道因缘,非得道也。
  问曰:
  此经言“闻诸佛名即时得道”,不言“闻名已修道乃得”。
  答曰:
  今言“即时”,不言“一心中”;但言更无异事闻之,故言“即时”。
  譬如经中说:“修慈心时即修七觉意。”
  难者言:“慈三昧,有漏、是缘众生法,云何得即时修七觉?”
  答者言:“从慈起已即修七觉,更无余法,故言即时。即时有二种:一者、同时,二者、虽久更无异法。即是心而得修七觉亦名即时。”
  复次,有众生福德淳熟、结使心薄,应当得道,若闻佛名,即时得道。
  又复以佛威力故,闻即得度。
  譬如熟痈,若无治者,得小因缘而便自溃。
  亦如熟果,若人无取,微风因缘,便自堕落。
  譬如新净白易为受色。
  为是人故,说若闻佛名即时得道。
  譬如鬼神着人,闻仙人咒名,即时舍去。
  问曰:
  过如恒河沙等世界,谁传此名令彼得闻?
  答曰:
  佛以神力举身毛孔放无量光明,一一光上皆有宝华,一一华上皆有坐佛,一一诸佛各说妙法以度众生,又说诸佛名字,以是故闻。如〈放光〉中说。
  复次,诸大菩萨以本愿欲至无佛法处称扬佛名,如此品中说者,是故得闻。
  复有大功德人从虚空中闻佛名号,如萨陀波仑菩萨。
  又有从诸天闻。
  或从树木音声中闻。
  或从梦中。
  复次,诸佛有不可思议力故自往语,或以声告。
  又如菩萨作愿誓度一切众生。
  以是故说:“我成佛时,过如恒河沙等世界众生闻我名皆得成佛。欲得是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问曰:
  上欲得诸功德及诸所愿,是诸事皆是众行和合所成,何以故但说“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
  是经名“般若波罗蜜”,佛欲解说其事,是故品品中皆赞般若波罗蜜。
  复次,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
  三昧唯能摄持乱心令智慧得成,而不能观诸法实相。
  般若波罗蜜能遍观诸法分别实相,无事不达、无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为母。
  以是故,行者虽行六波罗蜜及种种功德和合能具众愿,而但说“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如《般若》后品中说:若无般若波罗蜜,余五事不名波罗蜜。
  虽普修众行,亦不能满具诸愿。如种种画彩,若无胶者,亦不中用。
  众生从无始世界中来,虽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受世间果报已而复还尽。所以者何?离般若波罗蜜故。
  今以佛恩,以般若波罗蜜修行六事故得名波罗蜜,成就佛道,使佛佛相续而无穷尽。
  复次,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普观诸法皆空,空亦复空,灭诸观,得无碍般若波罗蜜,以大悲方便力还起诸功德业。此清净业因缘故,无愿不得。余功德离般若波罗蜜无有无碍智慧,云何言“欲得诸愿当学檀波罗蜜等”?
  复次,又以五波罗蜜离般若,不得波罗蜜名字;五波罗蜜如盲,般若波罗蜜如眼;五波罗蜜如坏瓶盛水,般若波罗蜜如盛熟瓶;五波罗蜜如鸟无两翼,般若波罗蜜如有翼之鸟。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般若波罗蜜能成大事。
  以是故言:“欲得诸功德及愿,当学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四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报应品第二(卷三十五)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作是功德,是时四天王皆大欢喜,意念言:‘我等当以四钵奉上菩萨,如前天王奉先佛钵。’”
  【论】
  问曰:
  前品说已具,今何以重说?
  答曰:
  前虽叹般若波罗蜜,事未具足,闻者无厌,是故复说。
  复次,初品但赞般若波罗蜜力,今赞行者能作是功德,四天王等欢喜奉钵。
  复次,以菩萨能具诸愿行,故佛安慰、劝进,言有此果报,终不虚也。
  复次,般若波罗蜜有二种果:一者、成佛度众生;二者、虽未成佛,受世间果报。转轮圣王、释、梵天王主三千世界,世间福乐供养之事,悉皆备足。今以世间果报以示众生,故说是事。
  复次,世间欲成大业,多有坏乱者;菩萨则不然,内心既定,外事亦应。
  如是等因缘,故说此品。
  问曰:
  菩萨增益六波罗蜜时,诸天、世人何因缘故喜?
  答曰:
  诸天皆因十善、四禅、四无量故生;是诸功德,皆由诸佛菩萨故有。
  若佛出世,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种;若佛不在世,阿修罗种多,诸天减少;以种杂福不清净故。
  若诸佛出世,能断诸天疑网,能成大事。
  如释提桓因命欲终时,心怀怖畏,求佛自救,遍不知处。虽见出家之人,山泽闲处,所供养者,皆亦不能断其疑网。尔时毗首羯磨天白释提桓因言:“尸毗王苦行奇特,世所希有!诸智人言,是人不久当得作佛!”释提桓因言:“是事难办;何以知之?如鱼子、庵罗树华、发心菩萨,是三事因时虽多,成果甚少。今当试之!”帝释自化为鹰,毗首羯磨化作鸽,鸽投于王,王自割身肉,乃至举身上称以代鸽命,地为震动。是时释提桓因等心大欢喜,散众天华,叹未曾有;如是决定大心,成佛不久!
  复次,凡夫人肉眼,无有智慧,苦身求财,以自生活;闻菩萨增益六波罗蜜,成佛不久,犹尚欢喜,何况诸天!
  问曰:
  四天王天、三十三天有阿修罗难;上诸天等无有此患,何以欢喜?
  答曰:
  上诸天虽无阿修罗患,若佛不出世,生其天上者少;设有生者,五欲不妙。所以者何?但修不净福故;色界诸天宫殿、光明、寿命,亦复如是。
  复次,诸天中有智慧者,能知禅味、五欲,悉皆无常;唯佛出世,能令得常乐涅槃。以世间乐、涅槃乐,皆由佛菩萨得,是故欢喜。
  譬如甘美果树,茂盛成就,人大欢喜;以树有种种利益:有庇其荫者,有用其华,食其果实。
  菩萨亦如是,能以离不善法荫,遮三恶苦热;能与人天富乐之华,令诸贤圣得三乘之果,是故欢喜。
  问曰:
  诸天供养事多,何以奉钵?
  答曰:
  四天王奉钵,余天供养。
  诸天供养,各有定法:
  如佛初生时,释提桓因以天衣奉承佛身,梵天王躬自执盖,四天王四边防护。净居诸天欲令菩萨生厌离心故,化作老、病、死人,及沙门身。又出家时,四天王敕使者捧举马足,自四边侍护菩萨。天帝释取发,于其天上城东门外立发塔;又持菩萨宝衣,于城南门外立衣塔;佛至树下时,奉上好草。执金刚菩萨,常执金刚卫护菩萨;梵天王请佛转法轮。如是等,各有常法。
  以是故,四天王奉钵。
  四钵义,如先说。
  问曰:
  佛一身何以受四钵?
  答曰:
  四王力等,不可偏受。
  又令见佛神力,合四钵为一,心喜信净,作是念:“我等从菩萨初生,至今成佛,所修供养,功德不虚。”
  问曰:
  四天王寿命五百岁,菩萨过无量阿僧祇劫然后成佛;今之四天,非是后天,何以故喜?
  答曰:
  同一姓故;譬如贵姓胤流百世,不以远故为异。或时行者,见菩萨增益六波罗蜜时,心作是愿:“是菩萨成佛时,我当奉钵”,是故得生。
  复次,四天王寿五百岁;人间五十岁,为四天王处一日一夜;亦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以此岁寿五百岁,为人间九百万岁。菩萨能作是功德者,或近成佛,初生四天王足可得值。
  问曰:
  如摩诃衍经中说,有佛以喜为食,不食揣食。如天王佛衣服仪容,与白衣无异,不须钵食,何以言“四天王定应奉钵”?
  答曰:
  定者,为用钵者故,不说不用。
  复次,用钵诸佛多,不用钵者少,是故以多为定。
  【经】
  “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皆欢喜,意念言:‘我等当给侍供养菩萨,减损阿修罗种,增益诸天众。’三千大千世界,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皆大欢喜,意念言:‘我等当请是菩萨转法轮。’”
  【论】
  释曰:
  是诸天等,以华香璎珞,礼拜恭敬,听法赞叹等供养;亦作是念:“人修净福,阿修罗种减,增益三十三天,我诸天亦得增益。”
  问曰:
  上六种天已说,何以故更说“三千大千世界中,乃至阿迦尼吒天欢喜供养”?
  答曰:
  先说一须弥山上六天,此说三千大千世界诸天;先但说欲界,今此说欲界、色界诸天请佛转法轮;上虽说净居诸天种种供养劝助,今请转法轮事大故。
  问曰:
  三藏中,但说梵天请转法轮,今何以说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天?
  答曰:
  欲界天近故前来。色界都名为梵,若说梵王请佛,已说余天。又梵为色界初门,说初故后亦说。
  复次,众生有佛无佛,常识梵天,以梵天为世间祖父,为世人故说梵天。
  法轮相,如先说。
  【经】
  “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增益六波罗蜜时,诸善男子、善女人各各欢喜,意念言:‘我等当为是人作父母、妻子、亲族、知识。’”
  【论】
  问曰:
  前已说“能作是功德”,今何以复说“增益六波罗蜜”?
  答曰:
  先说总相,今说别相。
  复次,前所说功德中(前品中功德也)种种无量,闻者厌惓;今但略说六波罗蜜,则尽摄诸功德。
  复次,为天说故,“能作诸功德”;为人说故,“增益六波罗蜜”。何以知之?如后说“善男子、善女人”,以是故知。
  问曰:
  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何以不说“善天”,而但人中说“善男子、善女人”?
  答曰:
  诸天皆有天眼、天耳、他心智,知供养菩萨,故不别说其善。
  人以肉眼见,无知善者,能知供养,以少故别说善者。
  善者,从佛闻法,或从弟子、菩萨闻,或闻受记当作佛;又闻佛赞叹其名者,故知修善。
  问曰:
  何以但说男子、女人善,不说二根、无根者善?
  答曰:
  无根,所谓无得道相,是故不说。
  如毗尼中不得出家,以其失男女相故。其心不定,以小因缘故便瞋;结使多故,著于世事;多怀疑网,不乐道法;虽能少修福事,智慧浅薄,不能深入;本性转易,是故不说。声闻法如是说。
  摩诃衍中,譬如大海,无所不容;是无根人或时修善,但以少故不说。所谓少者,于男女中,是人最少,是人修善者少。譬如白人,虽复须发、黡子黑,不名黑人。
  二根人结使多杂,亦行男事,亦行女事,其心邪曲难可勉济;譬如稠林曳木,曲者难出。
  又如阿修罗,其心不端故,常疑于佛,谓佛助天。佛为说五众,谓有六众,不为说一;若说四谛,谓有五谛,不说一事。二根人亦如是,心多邪曲故,不任得道。以是故,但说男子、女人中善者。
  善相者,有慈悲心,能忍恶骂。如《法句.骂品》中说:
  “能忍恶骂人,是名人中上!”譬如好良马,可中为王乘。
  复次,以五种邪语,及鞭杖、打害、缚系等,不能毁坏其心,是名为善相。
  复次,三业无失,乐于善人,不毁他善,不显己德;随顺众人,不说他过;不着世乐,不求名誉,信乐道德之乐;自业清净,不恼众生;心贵实法,轻贱世事;唯好直信,不随他诳;为一切众生得乐故,自舍己乐;令一切众生得离苦故,以身代之。
  如是等无量名为善人相;是相多在男、女,故说“善男子、善女人”。
  问曰:
  善男子、善女人,何因能作是愿?
  答曰:
  善男子、善女人,自知福薄,智慧鲜少;习近菩萨,欲求过度。譬如沈石虽重,依船得度。
  又善男子、善女人,闻菩萨不从一世、二世而得成道,无央数世往来生死;便作是念:“我当与为因缘。”
  复次,菩萨积德厚故,在所生处,众生皆来敬仰菩萨,以蒙利益重故。若见菩萨舍寿,则生是愿:“我当与菩萨作父母、妻子、眷属。”所以者何?知习近善人,增益功德故;譬如积集众香,香气转多。
  如菩萨先世为国王太子,见阎浮提人贫穷,欲求如意珠,入于大海,至龙王宫。龙见太子威德殊妙,即起迎逆,延前供养。而问之言:“何能远来?”太子答曰:“我怜阎浮提众生故,欲求如意宝珠以饶益之!”龙言:“能住我宫,受供一月,当以相与!”太子即住一月,为龙王赞叹多闻,龙即与珠;是如意珠,能雨一由旬;龙言:“太子有相,不久作佛,我当作多闻第一弟子。”时,太子复至一龙宫得珠,雨二由旬,二月赞叹神通力;龙言:“太子作佛不久,我当作神足第一弟子。”复至一龙宫得珠,雨三由旬,三月赞叹智慧;龙言:“太子作佛不久,我当作智慧第一弟子。”诸龙与珠已,言:“尽汝寿命,珠当还我。”菩萨许之。太子得珠,至阎浮提;一珠能雨饮食,一珠能雨衣服,一珠能雨七宝,利益众生。
  又如须摩提菩萨,见燃灯佛,从须罗娑女买五茎花,不肯与之;即以五百金钱得五茎花,女犹不与而要之言:“愿我世世常为君妻,当以相与!”菩萨以供养佛故,即便许之。
  又妙光菩萨,长者女见其身有二十八相,生爱敬心,住在门下。菩萨既到,女即解颈琉璃珠,着菩萨钵中,心作是愿:“我当世世为此人妇!”此女二百五十劫中,集诸功德;后生喜见淫女园莲花中,喜见养育为女,至年十四,女工、世智,皆悉备足。尔时,有阎浮提王,名为财主,太子名德主,有大悲心,时出城入园游观,诸淫女等导引歌赞。德主太子散诸宝物、衣服、饮食;譬如龙雨,无不周遍。喜德女见太子,自造歌偈而赞太子,爱眼视之,目未曾眴,而自发言:“世间之事,我悉知之,以我此身,奉给太子!”太子问言:“汝为属谁?若有所属,此非我宜。”尔时,喜见淫女答太子言:“我女生年日月时节,皆与太子同。此女非我腹生,我晨朝入园,见莲花中有此女生,我因养育,畜以为女。无以我故而轻此女!此女六十四能,无不悉备;女工技术,经书医方,皆悉了达;常怀惭愧,内心忠直,无有嫉妒,无邪淫想。我女德仪如是,太子必应纳之!”德主太子答语女言:“姊!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修菩萨道,无所爱惜。国财妻子,象马七珍,有所求索,不逆人意;若汝生男女及以汝身,有人求者,当以施之,莫生忧悔!或时舍汝出家,为佛弟子,净居山薮,汝亦勿愁!”喜德女答言:“假令地狱火来,烧灭我身,终亦不悔!我亦不为淫欲戏乐故而以相好,我为劝助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奉事正士!”女又白太子言:“我昨夜梦见妙日身佛,坐道树下,可往观之!”太子见女端正,又闻佛出,以此二因缘故,共载一车,俱诣佛所。佛为说法,太子得无量陀罗尼门;女得调伏心志。太子尔时,以五百宝花供养于佛,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太子白父王言:“我得见妙日身佛,大得善利。”父王闻已,舍所爱重之物以与太子,与其官属国内人民,俱诣佛所。佛为说法,王得一切法无闇灯陀罗尼。时王思惟:“不可以白衣法摄治国土,受于五欲而可得道!”作是思惟已,立德主太子为王,出家求道。是时太子于月十五日六宝来应,喜德妻变为宝女。如《不可思议经》中广说如是等因缘。
  故知善男子、善女人,世世愿为菩萨父母、妻子、眷属。
  【经】
  “尔时,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天,皆大欢喜,各自念言:‘我等当作方便,令是菩萨离于淫欲,从初发意常作童真,莫使与色欲共会;若受五欲,障生梵天,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断淫欲出家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不断欲。”
  【论】
  问曰:
  诸天何以作是愿?
  答曰:
  世间中有五欲第一,无不爱乐;于五欲中,触为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堕在深泥,难可拯济。以是故,诸天方便,令菩萨远离淫欲。
  复次,若受余欲,犹不失智慧;淫欲会时,身、心慌迷,无所省觉,深着自没!以是故,诸天令菩萨离之。
  问曰:
  云何令离?
  答曰:
  如释迦文菩萨,在净饭王宫欲出城游观,净居诸天,化为老、病、死人,令其心厌;又令夜半见诸宫人妓直恶露不净,涕唾流涎,屎尿涂漫;菩萨见已,即便秽厌。或时诸天,令女人恶心妒忌,不识恩德,恶口欺诳,无所省察;菩萨见已,即生念言:“身虽似人,其心可恶”,即便舍之。欲使菩萨从初发心,常作童真行,不与色欲共会!何以故?淫欲为诸结之本!佛言:“宁以利刀割截身体,不与女人共会。”刀截虽苦,不堕恶趣;淫欲因缘,于无量劫数受地狱苦。
  人受五欲,尚不生梵世,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有人言:“菩萨虽受五欲,心不着故,不妨于道”;以是故《经》言:“受五欲尚不生梵世。梵世无始众生皆得生中,受五欲者尚所应得而不得之;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所不得而欲得之”;以是故,菩萨应作童真,修行梵行,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行菩萨,不着世间,故速成菩萨道。若淫欲者,譬如胶漆,难可得离。所以者何?身受欲乐,淫欲根深!是故出家法中,淫戒在初,又亦为重。
  【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要当有父母、妻子、亲族、知识耶?”佛告舍利弗:“或有菩萨有父母、妻子、亲族、知识;或有菩萨,从初发意断淫欲,修童真行,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犯色欲;或有菩萨方便力故,受五欲已,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释曰:
  是三种菩萨。
  初者、如世间人受五欲,后舍离出家,得菩提道。
  二者、大功德牢固,初发心时断于淫欲,乃至成佛道。是菩萨,或法身,或肉身;或离欲,或未离欲。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