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智度论

_49 鸠摩罗什(西域)
  若天眼易得故在前,菩萨何以不先得天眼?
  答曰:
  菩萨于诸法皆易无难,余人钝根故,有难有易。
  复次,初夜时,魔王来欲与佛战,菩萨以神通力种种变化,令魔兵器皆为璎珞。
  降魔已续念:“神通欲令具足”,生心即入,便得具足神通。
  降魔已自念:“一身云何得大力?”便求宿命明,自知世世积福德力故。
  中夜时,魔即还去寂寞无声,慈愍一切故,念魔众声,生天耳神通及天眼明;用是天耳闻十方五道众生苦乐声,闻声已欲见其形,而以障蔽不见,故求天眼。
  后夜时,既见众生形,欲知其心,故求他心智。
  知众生心皆欲离苦求乐,是故菩萨求漏尽神通,于诸乐中漏尽最胜,令众生得之。
  问曰:
  菩萨已得无生法忍,世世常得果报神通,今何以自疑“既见众生,而不知其心”?
  答曰:
  有二种菩萨:一者、法性生身菩萨;二者、为度众生故,方便受人法,身生净饭王家,出四城门,问老、病、死人,是菩萨坐树王下,具六神通。
  复次,菩萨神通先有而未具足,今于三夜所得,是佛神通;行人法故,自疑无咎。
  问曰:
  六神通次第,常初天眼后漏尽通,亦有不尔时耶?
  答曰:
  多先天眼、后漏尽智;或时随所好修,或先天耳、或先神足。
  有人言:初禅,天耳易得,有觉观四心故;二禅,天眼易得,眼识无故、心摄不散故;三禅,如意通易得,身受快乐故;四禅,诸通皆易得,一切安隐处故。
  宿命等三神通义,如“十力”中说。
  【经】
  “欲知一切众生意所趣向,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六通中已说“知他心通”,今何以重说?
  答曰:
  知他心通境界少,但知欲界、色界现在众生心心数法,不知过去、未来及无色界众生心心数法。
  凡夫通,于上四禅地,随所得通处已下,遍知四天下众生心心数法;声闻通,于上四禅地,随所得通处已下,遍知千世界众生心心数法;辟支佛通,于上四禅地,随所得通处已下,遍知百千世界众生心心数法。上地钝根者,不能知下地利根者心心数法;凡夫不知声闻心心数法;声闻不知辟支佛心心数法;辟支佛不知佛心心数法。以是故说“欲知一切众生心所趣向,当学般若波罗蜜。”
  问曰:
  以何智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
  答曰:
  诸佛有无碍解脱,入是解脱中,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
  诸大菩萨得相似无碍解脱,亦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
  新学菩萨欲得是大菩萨无碍解脱及佛无碍解脱,以此无碍解脱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
  大菩萨欲得佛无碍解脱。
  以是故,虽已说“知他心通”,更说“欲知一切众生心所趣向,当学般若波罗蜜。”
  问曰:
  “心所趣向”,心为去,为不去?
  若去,此则无心,犹若死人;若不去,云何能知?如佛言:“依意缘法,意识生”,意若不去,则无和合!
  答曰:
  心不去、不住而能知,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一切法无来无去相。”云何言“心有来去”?
  又言:“诸法生时无所从来,灭时无所去”;若有来去,即堕常见。诸法无有定相,以是故,但以内六情、外六尘和合生六识,及生六受、六想、六思。
  以是故,心如幻化,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无有知者,无有见者。
  如〈叹摩诃衍品〉中言:
  “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性实有不虚诳者,佛不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性实虚诳无来无去,故佛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
  譬如比丘,贪求者不得供养,无所贪求则无所乏短。心亦如是,若分别取相则不得实法,不得实法故,不能通达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若不取相、无所分别,则得实法,得实法故,能通达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无所挂碍。
  问曰:
  一切众生诸心可得悉知不?
  若悉知,则众生有边;若不知,何以故说“欲知一切众生心所趣向”?云何佛有一切种智?
  答曰:
  一切众生心心数法可得悉知,何以故?如《经》中说:“一切实语中,佛最第一。”若不能悉知一切众生心得其边际者,佛何以言“悉知”?亦不名一切智人!而佛语皆实,必应实有一切智人。
  复次,众生虽无边,一切种智亦无边,譬如函大盖亦大。
  若智慧有边,众生无边者,应有是难;今智慧及众生俱无边故,汝难非也!
  复次,若言“有边”、“无边”,此二于佛法中是置答,是十四事虚妄,无实无益故,不应以为难。
  问曰:
  若有边、无边二俱不实,而佛处处说“无边”,如:“众生有痴爱已来,无始无边,十方亦无边际。”
  答曰:
  众生无边,佛智慧无边,是为实。
  若人着无边,取相戏论故,佛说是邪见,譬如世间常、无常,二俱颠倒入十四难中,而佛多以无常度众生,少用有常。
  若着无常,取相戏论,佛说是邪见虚妄。
  若不着无常,知无常即是苦,苦即是无我,无我即是空。能如是依无常观,入诸法空便是实,以是故知无常入真谛中。
  是实十四难中,以着因缘故,说是邪见。
  是故,说“无常”以明“无边”,无边故众生生厌生死长久。
  譬如波梨国四十比丘,俱行十二净行来至佛所,佛为说厌行。
  佛问比丘:“五恒河伽,蓝牟那、萨罗由、阿脂罗婆提、摩醯,从所来处流入大海,其中间水为多少?”
  比丘言:“甚多!”
  佛言:“但一人一劫中作畜生时,屠割剥刺,或时犯罪截其手足,斩其身首,如是等血多于此水。
  “如是无边大劫中,受身出血不可称数,啼哭流泪及饮母乳亦如是。
  “计一劫中一人积骨过于鞞浮罗大山(丹注云:此山,天竺以人常见易信,故说也),如是无量劫中受生死苦。”
  诸比丘闻是已,厌患世间,即时得道。
  复次,闻十方众生无边故,心生欢喜受不杀戒,得无边福德。
  以是因缘故,初发意菩萨,一切世间众生皆应供养,何以故?为度无边世界众生故,功德亦无边。
  有如是等益,故说“无边”。
  以是故说“悉知一切众生心所趣向”,如日照天下,一时俱至,无不遍明。
  【经】
  “菩萨摩诃萨欲胜一切声闻、辟支佛智慧,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何等是声闻、辟支佛智慧?
  答曰:
  以总相、别相观诸法实相,是声闻智慧。如经中说:“初以分别诸法智慧,后用涅槃智慧。”分别诸法智慧是别相,涅槃智慧是总相。
  复次,知是法为解、是法为缚,是流转、是来还,是生、是灭,是味、是患,是逆、是顺,是此岸、是彼岸,是世间、是出世间。如是等分别二门诸法,名为声闻智慧。
  复次,三种智慧,知五受众如是集、如是散、如是出,是味、是患、是离,三解脱门相应智。如是等分别三门诸法。
  复次,四种智慧,四念处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不净智、无常智、苦智、无我智,无常智、苦智、空智、无我智,法智、比智、尽智、无生智。如是等分别四门诸法。
  复次,从苦法智忍慧,乃至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智,于其中间所有智慧,尽是声闻智慧。
  略说厌世间,念涅槃,离三界,断诸烦恼,得最上法,所谓涅槃——是名声闻智慧。
  复次,如〈般若波罗蜜义品〉中说:“菩萨智慧相,与声闻智慧,是一智慧;但无方便、无大誓庄严、无大慈大悲,不求一切佛法,不求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但厌老、病、死,断诸爱系,直趣涅槃为异。”
  问曰:
  声闻如是,辟支佛智慧云何?
  答曰:
  声闻智慧即是辟支佛智慧,但时节、利根、福德有差别。
  “时”名佛不在世,亦无佛法,以少因缘出家得道,名辟支佛。
  “利根”名异法相是同,但智慧深入,得辟支佛道。
  “福德”名有相:或一相、二相,乃至三十一相。若先佛法中得圣法,法灭后成阿罗汉,名为辟支佛,身无有相。
  有辟支佛,第一疾者四世行,久者乃至百劫行;如声闻,疾者三世,久者六十劫。此义先已广说。
  问曰:
  如佛说有四种沙门果,四种圣人:须陀洹乃至阿罗汉。
  五种佛子:须陀洹乃至辟支佛。
  三种菩提:阿罗汉菩提、辟支佛菩提、佛菩提。
  果中、圣中、佛子中、菩提中皆无菩萨,云何言“菩萨胜一切声闻、辟支佛智慧”?
  答曰:
  佛法有二种:一者声闻、辟支佛法,二者摩诃衍法。
  声闻法小故,但赞声闻事,不说菩萨事。
  摩诃衍广大故,说诸菩萨摩诃萨事,发心、修行十地入位、净佛世界、成就众生、得佛道。
  此法中说菩萨次佛,应如供养佛,能如是观诸法相,是为福田,能胜声闻、辟支佛。
  如是摩诃衍经中,处处赞菩萨摩诃萨智慧胜声闻、辟支佛。如《宝顶经》中说:“转轮圣王少一不满千子,虽有大力,诸天世人所不贵重。有真转轮圣王种,处在胎中,初受七日便为诸天所贵重,所以者何?九百九十九人,不能嗣转轮圣王种令世人得二世乐,是虽在胎必能绍胄圣王,是故恭敬。”
  诸阿罗汉、辟支佛,虽得根、力、觉、意,六神通,诸禅智慧力,于实际得证,为众生福田,十方诸佛所不贵重;菩萨虽在诸结使、烦恼、欲缚、三毒胎中,初发无上道意,未能有所作,而为诸佛所贵,以其渐渐当行六波罗蜜,得方便力、入菩萨位,乃至得一切种智,度无量众生,不断佛种、法种、僧种,不断天上、世间净乐因缘故。
  又如迦罗频伽鸟,在中未出,发声微妙胜于余鸟;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虽未出无明,说法议论之音,胜于声闻、辟支佛及诸外道。
  如《明网经》中说:
  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所说,若能解者,大得功德。何以故?是诸菩萨乃至得闻其名字得大利益,何况闻其所说!世尊!譬如人种树,不依于地而欲得其根茎枝叶成其果实,是难可得。诸菩萨行相亦如是,不住一切法,而现住生死,在诸佛世界,于中自恣乐说智慧法。谁有闻是大智慧,游戏自恣乐说法,而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者?”
  尔时会中有普华菩萨语舍利弗:“佛说耆年于诸弟子中智慧第一,今耆年于诸法法性不得耶?何以不以大智慧自恣乐说法!”
  舍利弗言:“诸佛弟子,如其境界则能有说。”
  普华菩萨复问:“法性有境界不?”
  舍利弗言:“无也!”
  “若法性无境界,云何耆年言‘如其境界则能有说’?”
  舍利弗言:“随所得而说。”
  普华又问:“耆年!以无量相法性为证耶?”
  舍利弗言:“尔。”
  普华言:“今云何言‘随所得而说’?如所得法性无量,说亦应无量;法性无量非量相。”
  舍利弗语普华言:“法性非得相。”
  普华言:“若法性非得相,汝离法性得解脱不?”
  舍利弗言:“不也!何以故?法性不坏相故。”
  普华言:“汝所得圣智,亦如法性耶?”
  舍利弗言:“我欲闻法,非说时也。”
  普华言:“一切法定在法性中,有闻者、说者不?”
  舍利弗言:“无也!”
  普华言:“汝何以言‘我欲闻法非说时’?”
  舍利弗言:“佛说二人得福无量:一心说者,一心听者。”
  普华言:“汝入灭尽定中能听法不?”
  舍利弗言:“善男子!灭尽定中无听法也。”
  普华言:“汝信受一切法常灭相不?”
  舍利弗言:“信是事。”
  普华言:“法性常灭无听法也!何以故?诸法常灭相故。”
  舍利弗言:“汝能不起于定而说法不?”
  普华言:“无有法非定相者。”
  舍利弗言:“若尔者,今一切凡夫皆是禅定。”
  普华言:“尔!一切凡夫皆是禅定。”
  舍利弗言:“以何等禅定故,一切凡夫皆是?”
  普华言:“以不坏法性三昧故,一切凡夫皆是禅定。”
  舍利弗言:“若尔者,凡夫、圣人无有差别!”
  普华言:“我亦不欲令凡夫、圣人有差别,何以故?诸圣人无有灭法,凡夫人亦无生法,是二皆不出法性等相。”
  舍利弗言:“善男子!何等是法性等相?”
  答言:“耆年得道时,所知见者是。”
  又问:“生圣法耶?”“不也。”
  “灭凡夫法耶?”“不也。”
  “得圣法耶?”“不也。”
  “见知凡夫人法耶?”“不也。”
  “耆年!以何知见,故得圣道?”
  舍利弗言:“凡夫人如、比丘得解脱如、比丘入无余涅槃如,是如一如如无别。”
  普华言:“舍利弗!是名法性相如、不坏如,用是如,当知一切法皆如。”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譬如大火聚无物不烧;是诸上人所说亦如是,一切法皆入法性。”
  又如《毗摩罗诘经》中说:“舍利弗等诸声闻皆自说言:‘我不堪任诣彼问疾。’各各自说昔为毗摩罗诘所呵。”
  如是等处处经中说“菩萨智慧胜于声闻、辟支佛。”
  问曰:
  何因缘故,菩萨智慧胜声闻、辟支佛?
  答曰:
  如一本生经中说:“菩萨智慧于无量阿僧祇劫已来合集众智,于无量劫中无苦不行、无难不为。为求法故,赴火、投岩、受剥皮苦,出骨为笔,以血为墨,以皮为纸书受经法。”
  如是等为法故,受无量苦;以智慧故,世世供养其师,视之如佛。
  一切所有经书悉皆诵读、解说;于无量阿僧祇劫,常思惟筹量,寻求诸法好丑、深浅、善不善、漏不漏、常不常、有无等,思惟分别问难。
  为智慧故,供养诸佛及菩萨、声闻,听法、问难、信受、正忆念、如法行。
  如是智慧因缘具足故,云何不胜阿罗汉辟支佛!
  复次,菩萨智慧,五波罗蜜佐助庄严。
  有方便力,于一切众生有慈悲心故,不为邪见所妨。
  住十地中,故智慧势力深大;大故胜于声闻、辟支佛。
  以大因故,小者自坏。阿罗汉、辟支佛无是事。
  以是故言“欲胜声闻、辟支佛智慧,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
  “欲得诸陀罗尼门、诸三昧门,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陀罗尼”,如〈赞菩萨品〉中说。
  “门”者,得陀罗尼方便诸法是,如三三昧名解脱门。何者是方便?
  若人欲得所闻皆持,应当一心忆念,令念增长;先当作意,于相似事,系心令知所不见事;如周利槃陀迦,系心拭革屣物中,令忆禅定除心垢法。如是名初学闻持陀怜尼,三闻能得;心根转利,再闻能得;成者,一闻能得得而不忘。是为“闻持陀怜尼初方便。”
  或时菩萨入禅定中,得不忘解脱;不忘解脱力故,一切语言说法,乃至一句一字皆能不忘,是为“第二方便”。
  或时神咒力故,得闻持陀怜尼。
  或时先世行业因缘受生,所闻皆持不忘。
  如是等名“闻持陀罗尼门。”
  复次,菩萨闻一切音声语言,分别本末观其实相。
  知音声语言,念念生灭;音声已灭,而众生忆念取相,念是已灭之语,作是念言:“是人骂我而生瞋恚,称赞亦如是。”
  是菩萨能如是观众生,虽复百千劫骂詈,不生瞋心;若百千劫称赞亦不欢喜;知音声生灭如响相。
  又如鼓声无有作者,若无作者是无住处,毕竟空故,但诳愚夫之耳。
  是名“入音声陀罗尼”。
  复次,有陀罗尼,以是四十二字摄一切语言名字。
  何者是四十二字?阿、罗、波、遮、那等。“阿提”,秦言初;“阿耨波柰”,秦言不生。
  行陀罗尼,菩萨闻是阿字,即时入一切法初不生。
  如是等,字字随所闻皆入一切诸法实相中,是名“字入门陀罗尼”,如〈摩诃衍品〉中说诸字门。
  复次,菩萨得是一切三世无碍明等诸三昧,于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阿僧祇陀罗尼。如是等和合名为“五百陀罗尼门”,是为菩萨善法功德藏。
  如是名为“陀罗尼门”。
  “诸三昧门”者,三昧有二种:声闻法中三昧,摩诃衍法中三昧。
  “声闻法中三昧”者,所谓三三昧。
  复次,三三昧,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
  复有三三昧,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
  复有五支三昧、五智三昧等,是名诸三昧。
  复次,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
  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
  十地中,定名为三昧。
  有人言:“欲界地亦有三昧,何以故?欲界中有二十二道品,故知有三昧;若无三昧,不应得是深妙功德。”
  复次,〈千问〉中亦有是问:“四圣种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几不系?”答曰:“一切当分别。四圣种,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不系。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亦如是。”
  以是义故,当知欲界有三昧;若散乱心,云何得此上妙法?
  以是故,是三昧在十一地中。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