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智度论

_48 鸠摩罗什(西域)
  问曰:
  但断习?亦除烦恼?
  答曰:
  有人言:断烦恼及习俱尽,如先说习尽无余。阿罗汉、辟支佛但断烦恼,不能断习;菩萨断一切烦恼及习,令尽无余。
  有人言:佛久已远欲。如佛说:我见定光佛已来已离欲,以方便力故,现有生死、妻子眷属。
  有人言:从得无生法忍来,得诸法实相故,一切烦恼及习尽。
  有人言:佛从初发意来有烦恼,至坐道场,于后夜时,断一切烦恼及习。
  问曰:
  如是种种说,何者为实?
  答曰:
  皆是佛口所说故,无有不实。
  声闻法中,佛以方便力故,现受人法,有生、老、病,寒、热、饥、渴等;无人生而无烦恼者;是故佛亦应随人法有烦恼。于树王下,外先破魔军,内灭结使贼;破外内贼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人皆信受:是人能为是事,我等亦当学习是事。
  若言久来无烦恼,若从然灯佛得无生法忍来断烦恼尽,是亦方便说,令诸菩萨欢喜故。
  若菩萨久已断一切烦恼,成佛时复何所为?
  问曰:
  佛有种种事,断结使是一事;余有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等未具,以具足众事故,名为佛。
  答曰:
  若尔者,佛言:“断结使是末后身”;人若都无结使,云何得生?
  问曰:
  从得无生法忍已来,常得法性生身变化不?
  答曰:
  化法,要有化主然后能化;若得无生法忍,断一切结使,死时舍是肉身,无有实身,谁为变化?以是故,知得无生已来,不应尽结使。
  复次,声闻人言:“菩萨不断结使,乃至坐道场然后断”,是为大错!何以故?汝法中说:菩萨已满三阿僧祇劫,后更有百劫中,常得宿命智,自忆迦叶佛时作比丘,名郁多罗,修行佛法。云何今六年苦行,修邪道法,日食一麻一米?后身菩萨一日尚不应谬,何况六年?瞋亦如是,从久远世时作毒蛇,猎者生剥其皮,犹尚不瞋,云何最后身而瞋五人?以是故,知声闻人受佛义为错。佛以方便力,欲破外道故,现六年苦行。汝言瞋五人者,是为方便,亦是瞋习,非烦恼也。
  今当如实说:菩萨得无生法忍,烦恼已尽;习气未除故,因习气受,及法性生身,能自在化生。有大慈悲为众生故,亦为满本愿故,还来世间具足成就余残佛法故;十地满,坐道场,以无碍解脱力故,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烦恼习。
  摩诃衍人言:“得无生法忍菩萨,一切烦恼及习都尽”,亦是错!
  若都尽,与佛无异,亦不应受法性生身!以是故,菩萨得无生法忍,舍生身、得法性生身。
  若言:“至坐道场,一切烦恼及习俱断”,是语亦非!所以者何?
  若菩萨具有三毒者,云何能集无量佛法?譬如毒瓶,虽着甘露,皆不中食。菩萨集诸纯净功德,乃得作佛;若杂三毒,云何能具足清净佛法?
  问曰:
  观诸法实相及修悲心故,能令三毒薄,故能集清净功德!
  答曰:
  薄三毒,可得转轮圣王、诸天王身;欲得佛功德身,无有是事;三毒断,习未尽,可得集诸功德。
  复次,“薄”名如离欲人断下地结,犹有上地烦恼。
  又如须陀洹见谛所断结尽,思惟所断未尽,是名为“薄”。
  如佛说:“断三结,薄淫怒痴,名为斯陀含。”汝若言“薄”,应当是断。
  以是故,得无生法忍时断烦恼,得佛时断烦恼习,是则实说。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上菩萨位,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菩萨位”者,无生法忍是。得此法忍,观一切世间空,心无所著,住诸法实相中,不复染世间。
  复次,般舟般三昧,是菩萨位。得是般舟般三昧,悉见现在十方诸佛,从诸佛闻法,断诸疑网;是时菩萨心不动摇,是名菩萨位。
  复次,菩萨位者,具足六波罗蜜,生方便智,于诸法实相亦不住;自知自证,不随他语,若魔作佛形来,心亦不惑。
  复次,入菩萨法位力故,得名阿鞞跋致菩萨。
  复次,菩萨摩诃萨入是法位中,不复堕凡夫数,名为得道人:一切世间事欲坏其心,不能令动;闭三恶趣门,堕诸菩萨数中,初生菩萨家,智慧清净成熟。
  复次,住顶不堕,是名菩萨法位,如〈学品〉中说。
  上位菩萨不堕恶趣;不生下贱家;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亦不从顶堕。
  问曰:
  云何为“顶堕”?
  答曰:
  如须菩提语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无方便心行六波罗蜜,入空、无相、无作中,不能上菩萨位;亦不堕声闻、辟支佛地;爱着诸功德法;于五众无常、苦、空、无我取相心着,言:是道、是非道,是应行、是不应行;如是等取相分别,是菩萨顶堕。”
  何等是“住顶”?如上所说诸法爱断,于爱断法亦复不取,如“住顶义”中说。
  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内空中不见外空,外空中不见内空,外空中不见内外空,内外空中不见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亦如是。
  复次,上位菩萨得无等等心,亦不自高,知心相真空,诸有无等戏论灭。
  问曰:
  何以故声闻法中名为“正位”,此菩萨法中位但名“位”?
  答曰:
  若言“正位”亦无咎。所以者何?若言“菩萨法位”,是则为正;声闻法中但言“位”,不言“声闻位”,以是故言“正位”。
  复次,学声闻人,无大慈悲心、智慧不利故,未生厌心,多求诸法,生种种邪见疑悔;菩萨摩诃萨大慈愍一切故,多求度脱众生老、病、死苦,不求分别种种戏论。
  譬如长者有一子,爱之甚重,其子得病,但求良药能差病者,不求分别诸药名字,取之时节,合和分数。
  以是故,诸菩萨从果观十二因缘,不从因观;见多者从因观,爱多者从果观。
  诸声闻人因邪位故有正位;菩萨邪位薄故,但名“菩萨位”。
  问曰:
  声闻法中从苦法忍,乃至道比忍,名为正位。如《经》中说:“三恶道中不可得三事,所谓正位、圣果、漏尽。破戒、邪见、五逆罪等,亦如是。”从得何法,名为菩萨位?
  答曰:
  发意、修行、大悲、方便具足,行是四法,得入菩萨位。
  如声闻法中,先具说四种善根: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然后入苦法忍正位。
  问曰:
  修行皆摄四法,何以故差别为四?
  答曰:
  初发意虽有修行,不久修故,不名修行;如在家虽终日不住,不名为行。
  复次,发意时,但有意愿;行时造作,以财与人,受持禁戒,如是等行六波罗蜜,是名“修行”。
  修行已,以般若波罗蜜知诸法实相,以大悲心愍念众生:“不知是诸法实相,染着世间虚诳法,受种种身苦、心苦。”是更受“大悲”名故,不名修行。
  “方便”者,具足般若波罗蜜故,知诸法空;大悲心故,怜愍众生;于是二法,以方便力不生染着。虽知诸法空;方便力故,亦不舍众生;虽不舍众生,亦知诸法实空。若于是二事等,即得入菩萨位。如声闻人,于定慧二法等故,是时即得入正位。是法虽有行,更有余名字,不名修行。
  从初发意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所行皆名“修行”,小小差别,有异名字,为易解故。
  譬如有人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欲度脱一切众生老、病、死等身心诸苦,作大誓庄严;功德、慧明二事因缘故,所愿皆满。
  是二事有六分修行,名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是功德分;精进、禅定、智慧是慧明分。
  修行六波罗蜜,知是诸法相甚深微妙,难解难知,作是念:“众生着三界诸法,以何因缘令众生得是诸法相?当以具足诸功德,清净智慧,成就佛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光明具足,神通无量;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碍智,观应可度者,说法开化。”
  譬如金翅鸟王,普观诸龙,命应尽者,以翅抟海,令水两辟,取而食之。佛亦如是,以佛眼观十方世界五道众生,谁应得度,初现神足,次为示其心趣;以此二事,除三障碍而为说法,拔三界众生。得佛力无量神通,假令虚妄犹尚可信,何况实说!是名“方便”。
  复次,菩萨以般若波罗蜜知诸法相,念其本愿,欲度众生,作是思惟:“诸法实相中,众生不可得,当云何度?”
  复作是念:“诸法实相中,众生虽不可得,而众生不知是诸法相故,欲令知是实相。”
  复次,是实法相,亦不碍众生。实法相者,名为无所除坏,亦无所作。
  是名“方便”。
  具足是四法,得入菩萨位。
  【经】
  “欲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菩萨入法位时,即已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何以故复说?
  答曰:
  虽三事一时,诸法各各相应,当次第赞。
  如一心中,一时得无漏五根,而各各分别说其相。
  菩萨入法位时,断若干结使、得若干功德,过是地、住是地,唯佛能知;亦欲引导诸菩萨故,佛种种赞说。
  如此《经》始,佛在耆阇崛山,与五千比丘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等。阿罗汉即是漏尽,漏尽者即是所作已办等;亦为引导余人,令心清净故,种种赞说,无咎。此亦如是,入法位,即是过阿罗汉、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
  复次,因入法位故,得过阿罗汉、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
  问曰:
  入法位中,过老病死、及断诸结使、破三恶道等,如先说;何以但“说过声闻、辟支佛地”?亦住种种功德,何以故但说“住阿鞞跋致地”?
  答曰:
  舍诸恶事,得诸功德,后当次第说及所住功德;诸法当须次第,不可一时顿说。
  复次,菩萨初发意时,所可怖畏,无过声闻、辟支佛地。正使堕地狱,无如是怖畏,不永破大乘道故;阿罗汉、辟支佛于此大乘,以为永灭。
  譬如空地有树,名舍摩梨,觚枝广大,众鸟集宿。一鸽后至,住一枝上,其枝及觚,即时压折。泽神问树神:大鸟雕鹫,皆能任持,何至小鸟,便不自胜?树神答言:此鸟从我怨家尼俱卢树上来,食彼树果,来栖我上,必当放粪;子堕地者,恶树复生,为害必大。以是故,于此一鸽,大怀忧畏;宁舍一枝,所全者大。
  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于诸外道、魔众,及诸结使、恶业,无如是畏如阿罗汉、辟支佛。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于菩萨边,亦如彼鸽,坏败大乘心,永灭佛业。以是故,但说“过声闻、辟支佛地”。
  “住阿鞞跋致地”者,从初发意已来,常喜乐住阿鞞跋致地,闻诸菩萨多退转故,发意时作愿:何时当得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以是故,说“住阿鞞跋致地”。
  问曰:
  何等是阿鞞跋致地?
  答曰:
  若菩萨能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灭,不共、非不共。
  如是观诸法,于三界得脱,不以空,不以非空;一心信忍十方诸佛所用实相智慧,无能坏、无能动者,是名无生忍法。无生忍法,即是阿鞞跋致地。
  复次,入菩萨位,是阿鞞跋致地;过声闻、辟支佛地,亦名阿鞞跋致地。
  复次,住阿鞞跋致地,世世常得果报神通,不失不退。
  若菩萨得此二法:虽得诸法实相,而以大悲不舍一切众生。
  复有二法:一者、清净智慧;二者、方便慧。
  复有二法:一者、深心念涅槃;二者、所作不离世间。
  譬如大龙,尾在大海,头在虚空,震电雷霆而降大雨。
  复次,阿鞞跋致菩萨得是诸法实相智慧,世世不失,终不暂离。
  于诸佛深经终不疑,亦不作碍。何以故?“我未得一切智慧故,不知何方便、何因缘故如是说。”
  阿鞞跋致菩萨常以深心,终不生恶;阿鞞跋致以深心集诸善,浅心作诸不善。
  问曰:
  若阿鞞跋致相,得无生法忍,云何以浅心作诸不善?
  答曰:
  有二种阿鞞跋致:
  一者、得无生忍法;二者、虽未得无生忍法,佛知其过去、未来所作因缘,必得作佛,为利益傍人故,为其授记。
  是菩萨生死肉身,结使未断,于诸凡夫中为最第一,是亦名阿鞞跋致相。
  若得无生忍法,断诸结使,此则清净,末后肉身尽,得法性生身,结使所不碍,不须教诫;如大恒河中船,不须将御,自至大海。
  复次,有初发意生大心,断诸烦恼,知诸法实相,便得阿鞞跋致。
  有但行檀波罗蜜,便具足六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有行六波罗蜜,未得阿鞞跋致,于众生中生大悲心,是时便得阿鞞跋致。
  有得悲心而作是念:“若诸法皆空,则无众生,谁可度者?”是时悲心便弱;或时以众生可愍,于诸法空观弱。若得方便力,于此二法,等无偏党——大悲心不妨诸法实相,得诸法实相不妨大悲生。如是方便,是时便得入菩萨法位,住阿鞞跋致地,如〈往生品〉中说。
  复次,阿鞞跋致相,如后〈阿鞞跋致〉二品中说。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七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初品中欲住六神通释论第四十三(卷二十八)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菩萨摩诃萨欲住六神通,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如〈赞菩萨品〉中言:“诸菩萨皆得五神通”,今何以言“欲住六神通”?
  答曰:
  五通是菩萨所得,今欲住六神通是佛所得;若菩萨得六神通,可如来难!
  问曰:
  〈往生品〉中说:“菩萨住六神通至诸佛国”,云何言“菩萨皆得五通”?
  答曰:
  第六漏尽神通有二种:一者漏、习俱尽,二者漏尽而习不尽。
  习不尽,故言“皆得五通”;漏尽,故言“住六神通”。
  问曰:
  若菩萨漏尽,云何复生?云何受生?一切受生皆由爱相续故有,譬如米虽得良田,时泽终不能生。诸圣人爱糠已脱故,虽有有漏业生因缘,不应得生。
  答曰:
  先已说:“菩萨入法位住阿鞞跋致地,末后肉身尽,得法性生身”;虽断诸烦恼,有烦恼习因缘故,受法性生身,非三界生也。
  问曰:
  阿罗汉烦恼已尽,习亦未尽,何以不生?
  答曰:
  阿罗汉无大慈悲,无本誓愿度一切众生;又以实际作证,已离生死故。
  复次,先已答“有二种漏尽”,此中不说菩萨得漏尽通,自言“欲得六神通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六神通义,如后品中佛所说;上〈赞菩萨品〉亦已说菩萨五神通义。
  问曰:
  神通有何次第?
  答曰:
  菩萨离五欲,得诸禅,有慈悲故,为众生取神通,现诸希有奇特之事,令众生心清净。何以故?若无希有事,不能令多众生得度。
  菩萨摩诃萨作是念已,系心身中虚空,灭粗重色相,常取空轻相,发大欲精进心,智慧筹量心力能举身。
  未筹量已,自知心力大能举其身,譬如学趠;常坏色粗重相,常修轻空相,是时便能飞。
  二者、亦能变化诸物,令地作水、水作地、风作火、火作风,如是诸大皆令转易。令金作瓦砾、瓦砾作金,如是诸物各能令化。变地为水相,常修念水令多,不复忆念地相,是时地相如念即作水,如是等诸物皆能变化。
  问曰:
  若尔,与“一切入”有何等异?
  答曰:
  “一切入”是神通初道。
  先已一切入、背舍、胜处柔伏其心,然后易入神通。
  复次,一切入中,一身自见地变为水,余人不见;神通则不然,自见实是水,他人亦见实水。
  问曰:
  一切入亦是大定,何以不能令是实水己身、他人皆见?
  答曰:
  一切入观处广,但能令一切是水相,而不能令实是水;神通不能遍一切,而能令地转为水便是实水。以是故二定力各别。
  问曰:
  二定变化事为实为虚?若实,云何石作金,地作水?若虚,云何圣人而行不实?
  答曰:
  皆实,圣人无虚也,三毒已拔故。以一切法各各无定相故,可转地或作水相;如酥、胶、蜡是地类,得火则消,为水则成湿相,水得寒则结成冰而为坚相。石汁作金,金败为铜,或还为石。众生亦如是,恶可为善,善可为恶。
  以是故,知一切法无定相故,用神通力变化,实而不诳,若本各各定相,则不可变。
  三者、诸贤圣神通,于六尘中随意自在,见好能生厌想,见丑能生乐想,亦能离好丑想行舍心。
  是名三种神通。
  此自在神通唯佛具足。
  菩萨得是神通,游诸佛国。于诸异国语言不同,及在远微细众生不闻故,求天耳通,常忆念种种多众大声取相修行,常修习故,耳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得已便得远闻,于天人音声粗细、远近,通达无碍。
  问曰:
  如《禅经》中说:
  “先得天眼,见众生而不闻其声故求天耳通。
  “既得天眼、天耳,见知众生身形音声,而不解语言种种忧喜苦乐之辞故,求辞无碍智。
  “但知其辞而不知其心故,求知他心智。
  “知其心已,未知本所从来故,求宿命通。
  “既知所来,欲治其心病故,求漏尽通。
  “得具足五通已,不能变化故,所度未广,不能降化邪见、大福德人,是故求如意神通。”
  应如是次第,何以故先求如意神通?
  答曰:
  众生粗者多、细者少,是故先以如意神通;如意神通能兼粗、细,度人多故,是以先说。
  复次,诸神通,得法异、数法异。
  得法者,多先求天眼,以易得故。
  行者用日月、星宿、珠火,取是等光明相,常勤精进善修习故昼夜无异,若上、若下、若前、若后,等一明彻无所挂碍,是时初得天眼神通。余次第得,如先说。
  复次,佛如所自得,为人说次第。
  佛初夜分得一通一明,所谓如意通、宿命明;中夜分得天耳通、天眼明;后夜分得知他心智通、漏尽明。
  求明用功重,故在后说;通、明次第得,如四沙门果,大者在后。
  问曰: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