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智度论

_45 鸠摩罗什(西域)
  复次,有众生钝根德薄故,不能成大事,但可种福德因缘,是故入涅槃。
  问曰:
  佛灭度后,亦有得阿罗汉者,何以言但可种福德因缘?
  答曰:
  虽有得阿罗汉者,少不足言;如佛一说法时,十方无量阿僧祇众生得道佛灭度后不尔。譬如大国征伐虽少有所得,不名为得。
  以是故,虽众生未尽而入涅槃。
  复次,《摩诃衍首楞严经》中说:“佛于庄严世界,寿七百阿僧祇劫,度脱众生。”以是故说佛欲无减。
  “精进无减”者,如欲中说:欲义,即是精进。
  问曰:
  若尔者,无有十八不共法。
  复次,“欲”以“精进”心数法中各别,云何言“欲即是精进”?
  答曰:
  “欲”为初行,欲增长名“精进”。如佛说:“一切法欲为根本。”
  欲如人渴欲得饮,精进如因缘方便求饮;欲为心欲得,精进为成其事;欲属意业,精进属三业;欲为内,精进为外,如是等差别。
  复次,是精进诸佛所乐,如释迦牟尼佛精进力故,超越九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如说:一时,佛告阿难:“汝为诸比丘说法,我背痛小息。”尔时,世尊四襞郁多罗僧敷下,以僧伽梨枕头而卧。是时阿难说七觉义,至精进觉,佛惊起坐,告阿难:“汝赞精进义?”阿难言:“赞!”如是至三。佛言:“善哉!善哉!善修精进,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道!”以是义故,佛精进无减,病时犹尚不息,何况不病!
  复次,佛为度众生故,舍甚深禅定乐,种种身、种种语言、种种方便力度脱众生。或时遇恶险道;或时食恶食;或时受寒热;或时值诸邪难闻,恶口骂詈,忍受不厌。佛世尊虽于诸法中自在,而行是事,不生懈怠。
  如佛度众生已,于萨罗林中双树下卧。
  梵志须跋陀语阿难:“我闻一切智人今夜当灭度,我欲见佛!”
  阿难止之言:“佛为众人广说法,疲极!”
  佛遥闻之,告阿难:“听须跋陀入,是我末后弟子!”
  须跋陀得入,问佛所疑,佛随意说法,断疑得道,先佛入无余涅槃。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甚为希有!乃至末后怜愍外道梵志,而共语言。”
  佛言:“我非但今世末后度,先世未得道时亦末后度。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大林树多诸禽兽,野火来烧,三边俱起,唯有一边而隔一水,众兽穷逼,逃命无地。我尔时为大身多力鹿,以前脚跨一岸,以后脚距一岸,令众兽蹈背上而渡,皮肉尽坏,以慈愍力,忍之至死。最后一兔来,气力已竭,自强努力,忍令得过;过已背折,堕水而死!如是久有,非但今也。前得度者,今诸弟子;最后一兔,须跋陀是。”
  佛世世乐行精进,今犹不息,是故言“精进无减”。
  “念无减”者,于三世诸法,一切智慧相应故,念满足无减。
  问曰:
  先已说“念无失”,今复说“念无减”;“念无失”、“念无减”,为一、为异?若一,今何以重说?若异,有何差别?
  答曰:
  “失念”名误错;“减”名不及。“失念”名威仪俯仰、去来法中失念;“无减”名住禅定神通,念过去、现在世通达无碍。
  问曰:
  何以故念无减独是佛法?
  答曰:
  声闻、辟支佛,善修四念处故念牢固;念虽牢固,犹亦减少,碍不通达。如“宿命智力”中说:“声闻、辟支佛,念宿命极多八万劫,于广有减;亦于见谛道中,不能念念分别。”
  佛于念念中皆分别三相,佛心无有一法而不念者。以是故,独佛有念无减。
  复次,宿命智力随念知,佛于是中有力;声闻、辟支佛尚无是念力,何况余人!
  复次,佛以一切智无碍解脱守护念,是故无减。
  如是等因缘故,佛念无减。
  “慧无减”者,佛得一切智慧故,慧无减。三世智慧无碍故,慧无减。
  复次,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成就故,慧无减。
  复次,譬如酥油丰饶,灯炷清净,光明亦盛;佛亦如是,三昧王等诸三昧禅定油,念无减清净炷,是因缘故,慧光明无量无减。
  复次,从初发心,无量阿僧祇劫,集一切智慧故;深心为法故,头目髓脑,悉舍内外所有而布施;入火投山,剥皮钉身,如是等无苦不受,一心为集智慧故,慧无减。
  复次,佛智慧以一切功德、持戒、禅定等助成故,慧无减。
  复次,世世求一切经书、世俗法、佛法,粗细、善不善,悉皆学知故,慧无减。
  复次,从十方无量诸佛所,闻法、读诵、思惟、修习、问难故,慧无减。
  复次,为一切众生故、为增益一切善法故、破一切处无明故,慧无减。
  复次,是智慧实知诸法相不生不灭、不净不垢、无作无行;不分别是智非智,知诸法一等,清净如虚空,无染无著;不以二法故得不二入法相,不二入法相无量无边,以是故慧无减。
  如是等种种因缘,慧无减。
  “解脱无减”者,解脱有二种:有为解脱,无为解脱。
  有为解脱,名无漏智慧相应解脱;无为解脱,名一切烦恼习都尽无余。
  佛于二解脱无减。何以故?
  声闻、辟支佛智慧不大利故、烦恼不悉尽故,智慧有减。
  佛智慧第一利故、烦恼习永尽无余故,解脱无减。
  复次,如“漏尽力”中说,佛与声闻解脱有差别。佛得漏尽力故,解脱无减;二乘无力故有减。
  “解脱知见无减”者,佛于诸解脱中,智慧无量无边清净故,名解脱知见无减。
  问曰:
  佛一切法中无减,何以故但六事中无减?
  答曰:
  一切自利他利中,四事能具足:
  “欲”,求一切善法之根本;“精进”,能行;“念”,能守护,如守门人,善者听入,恶者遮;“慧”,照一切法门,断一切烦恼。
  用是四法,事得成办。
  是四法果报有二种:一者、解脱;二者、解脱知见。
  “解脱”义如先说。
  “解脱知见”者,固是解脱知见,知是二种解脱相:有为、无为解脱;知诸解脱相,所谓时解脱、不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坏解脱、不坏解脱,八解脱,不可思议解脱,无碍解脱等。
  分别诸解脱相,牢固不牢固,是名解脱知见无减。如“念佛”中,佛成就五无学众解脱知见众,此中应广说。
  问曰:
  解脱知见者,但言“知”,何以复言“见”?
  答曰:
  言“知”、言“见”,事得牢固;譬如绳二,合为一则牢固。
  复次,若但说“知”,则不摄一切慧。
  如《阿毗昙》所说:“慧有三种:有知非见,有见非知,有亦知亦见。
  “有知非见者,尽智、无生智,五识相应智;有见非知者,八忍,世间正见,五邪见;有亦知亦见者,余残诸慧。”
  若说“知”则不摄“见”,若说“见”则不摄“知”,是故说“知”、“见”则具足。
  复次,如从人诵读,分别筹量是名“知”;自身得证是名“见”。
  譬如耳闻其事,犹尚有疑,是名“知”;亲自目睹,了了无疑,是名“见”。
  解脱中“知”、“见”亦如是差别。
  复次,有人言:“阿罗汉自于解脱中疑,不能自了是阿罗汉非阿罗汉。”以是故,佛为破如是邪见故,说诸圣人于解脱中亦知亦见。
  诸阿罗汉虽得解脱知见,解脱知见有减,不得一切智故,上上智慧根不成就故;诸法念念生灭时,不知别相分别故。
  佛上上智慧根成就,知诸法念念别相生灭故,解脱知见无减。
  复次,法眼清净,具足成就故,如“法眼义”中说。
  知是众生“空解脱门”入涅槃,是众生“无相解脱门”入涅槃,是众生“无作解脱门”入涅槃;知是众生观“五众门”、“十二入”、“十八界”,如是种种法门得解脱。
  佛于解脱知见,尽知遍知,是故说佛解脱知见无减。
  “一切身业、一切口业、一切意业随智慧行”者,佛一切身、口、意业,先知然后随智慧行。
  诸佛身、口、意业,一切行无不利益众生,故名先知然后随智慧行。
  如《经》中说:“诸佛乃至出息入息,利益众生,何况身、口、意业,故作而不利益?诸怨恶众生,闻佛出入息气香,皆得信心清净,爱乐于佛;诸天闻佛气息香,亦皆舍五欲发心修善。”
  以是故,言身、口、意业随智慧行。
  声闻、辟支佛无是事,心故作善,然后身、口业善;意业或时无记,不随智慧而自生,何况余人!
  如憍梵波提比丘,虽得阿罗汉,自食吐而更食,是业不随智慧。
  又如摩头波斯咤比丘阿罗汉,跳上梁棚,或壁上、树上。
  又如毕陵伽婆蹉,骂恒神言:“小婢!”
  如是等身、口业,先无智慧,亦不随智慧行;佛无是事。
  问曰:
  若尔者,佛或时身、口业,亦似不随智慧行。
  何以故?
  入外道众中说法,都无信受者。
  又复一时在大众中说法,现胸臆示尼揵子。
  又复为人疑不见二相故,在大众中现舌相、阴藏相。
  又复骂诸弟子:“汝狂愚人!”骂提婆达:“汝是狂人、死人、嗽唾人!”
  佛结戒,八种钵不应畜,听比丘用二种钵:若瓦、若铁,而自用石钵。
  有时外道难问,佛默然不答。
  又佛处处说有我,处处说无我;处处说诸法有,处处说诸法无。
  如是等身、口业,似不随智慧行;身口业不离意业,意业亦应有不随智慧行,云何言常随智慧行?
  答曰:
  是事不然!于是诸事,皆先有智慧,然后诸业随智慧行。何以故?
  佛入外道众中,虽知今世不信不受,以种后世大因缘故。
  又复为止外道谤,言“佛自高憍”,以是故自往入其众中。
  又外道言:“佛自言有大悲普济一切,而但自为四众说法,我等亦是出家求道,而不为说!”
  又如此经,佛往外道众中说法,不言不信受。佛遥见外道大会,高声论议,欲至余处,回往趣之。论议师辈遥见佛来,自语其众:“汝等皆默!佛是乐寂静人,见汝等静默,或能来此。”众即默然。佛入其众,说婆罗门三谛,外道众皆默然。佛作是念:“狂人辈皆为恶魔所覆,是法微妙,乃至无有一人试作弟子者!”作是念已,从坐而去。是人魔蔽得离,便自念:“我等得闻妙法,云何不以自利?”即皆往诣佛所,为佛弟子,得道离苦。
  复次,外道弟子难其师故,不敢到佛所,是故佛自入其众中;众得闻法,信受坚固,不复难师,得为弟子,或得道迹。
  如是等,有种种智慧因缘,是故往入外道众。
  复次,萨遮祇尼揵子,铜鍱络腹,自誓言:“无有人得我难而不流汗破坏者!大象乃至树木瓦石,闻我难声,亦皆流汗!”作是誓已,来至佛所,与佛论议。佛质问之,皆不能得答,汗流淹地,举体如渍。佛告尼揵:“汝先誓言,无有闻我难者而不流汗,汝今汗流淹地;汝试观佛,见有汗相不?”佛时脱郁多罗僧示之言:“汗在何处?”
  复次,有人言:“或有头汗身不汗者,佛头虽不汗身必有汗。”以是故,佛脱郁多罗僧示其身;因是外道大得信向,皆入佛法中;是智慧因缘身业随行。
  “佛现舌相、阴藏相”者,有人疑佛身二相;而是人应得道,疑故不得,以是故现二相。
  出舌覆面,舌虽大,还入口中而亦无妨,见者疑断。有人见出舌相,若生轻慢心,出舌如小儿相;见还入口,说法无妨,便起恭敬,叹未曾有!
  有人疑佛阴藏不现,尔时世尊化作宝象、宝马,指示之言:“阴藏相不现,正如是。”
  有人言:“佛出阴藏相,但示一人,断其疑故。”
  论议师辈言:“佛大慈悲心,若有人见佛阴藏相,能集善根,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及能大欢喜信敬心生者,皆令得见,断其疑心,除是皆不得见!”
  佛以大悲为度众生故,从三种覆出,暂现如电光。是众生见已,信佛有大悲心,实于戒法不取不着。如是等因缘故现二相,非戏非无羞。
  佛苦切语诸比丘,汝“狂愚人”者,苦切语有二种:一者、垢心瞋骂;二者、怜愍众生,欲教化故。离欲人无有垢心瞋骂,何况佛!佛怜愍教化故,有苦切语;有众生软语善教,不入道检,要须苦切粗教,乃得入法。如良马见鞭影便去,钝驴得痛手乃行。亦如有疮,得软药唾咒便差;有疮刀破出其恶肉,涂以恶药乃愈者。
  复次,苦切语有五种:
  一者、但绮语;二者、恶口亦绮语;三者、恶口亦绮语、妄语;四者、恶口亦绮语、妄语、两舌;五者、无烦恼心苦切语:为教弟子分别善不善法故,拔众生于苦难地故。
  具四种恶语者,其罪重,三、二、一,转转轻微。
  佛弟子白衣得初道、若二道,使令奴婢故有恶口,非不善道。摄律仪有二种:若绮语,若恶口、绮语。阿那含、阿罗汉无烦恼起恶口,但以净心须恶言教化故恶口、绮语。阿那含、阿罗汉尚无烦恼所起恶口,何况佛?
  复次,佛若有苦切语,不应疑,不应难,谓佛恶心起苦切语。所以者何?佛恶心久已灭,但以深心念众生,如慈父教子,虽有苦言,为成就子故,非是恶心。佛为菩萨时,三毒未尽,作仙人名羼提,被恶王截其耳、鼻、手、足,而不生恶心,不出恶言。尔时未得道,尚无恶心,何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毒已尽,于一切众生大慈悲具足,云何疑佛有恶心苦切语!
  复次,佛若言“狂愚人”,是软语、实语。所以者何?三毒发故,名为狂愚。
  亦以善事利益而不肯受,不解佛心不受佛语,是为狂愚。
  复次,佛内常行无我智慧,外常观诸法空,如是者云何有恶口?是众生不解佛心故,求佛语短;若众生解佛以深心怜愍者,假令教入大火,即时欢乐而入,如人热闷时入清凉池,何况但语而不受?众生为恶魔覆故不知,佛以深心念之,是故不受佛语;以是故,佛言汝是狂愚人。
  复次,有人得苦切语,便欢喜言:“亲爱我故如是言!”以是故,佛言“狂愚人”。
  佛语提婆达:“汝狂人、死人、嗽唾人。”
  “狂人”者,以提婆达罪重,当入阿鼻地狱,故三种苦切语。
  “死人”者,似人而不能集诸善法故,亦以提婆达剃头法服,似如圣人,内无慧命,故名死人。如死人种种庄严,转转烂坏,终不可令活。提婆达亦如是,佛日日种种教化,恶心转剧,恶不善法日日转增,乃至作三逆罪,以是故,名为死人。
  “嗽唾人”者,提婆达贪利养故,化作天身小儿,在阿阇贳王抱中,王呜其口与唾令嗽,以是故,名嗽唾人。
  问曰:
  提婆达得禅定,已离欲,云何复嗽他唾?
  答曰:
  是人恶心亦深,其根亦利;离欲故能变化,嗽唾时便失,利根故求时便得,以是故,名嗽唾人。
  狂义,如先说。
  复次,以提婆达白佛:“佛已老矣,常乐闲静,可入林中以禅自娱,僧可付我!”佛言:“舍利弗、目揵连等有大智慧,善软清净人,尚不令僧属,何况汝狂人、死人、嗽唾人!”
  如是等因缘故,佛于诸法虽无所著,而为教化故,现苦切语。
  “佛不听比丘用八种钵”者,金银等宝钵,以宝物人贪故,难得故;贪着故,不听畜此宝物,乃至不得手举;名宝亦不得畜,若作净施得用,价不贵故。木钵受垢腻,不净故不听畜。三种钵无如是事。
  问曰:
  瓦、铁钵皆亦受垢腻,与木钵无异,何以听畜?
  答曰:
  “瓦”、“铁”钵不熏亦不听,以熏不受垢腻故。
  “石”有粗细,细者亦不受垢腻故,世尊自畜;所以不听比丘畜者,以其重故;佛乳哺力,胜一万白香象,是故不以为重;慈愍诸比丘故不听。
  问曰:
  侍者罗陀、弥喜迦、须那利罗多、那伽娑婆罗、阿难等,常侍从世尊,执持应器,何以不怜愍?
  答曰:
  侍者虽执持佛钵,以佛威德力故,又恭敬尊重佛故,不觉为重;又阿难身力亦大故。
  复次,以细石钵难得故,粗者受垢腻故,不听用。
  佛钵四天王四山头自然生故,余人无此自然钵;若求作甚难,多所妨废,是故不听。
  又欲令佛与弟子异故,佛用石钵。又如国王,人所尊重,食器亦异。有人见佛钵异,倍加尊重供养,信心清净。
  问曰:
  若钵应异,衣何以同?
  答曰:
  佛衣亦异,佛初成道时,知迦叶衣,应佛所著,迦叶衣价直十万两金;次后耆域上佛深摩根羯簸衣,价亦直十万两金;佛敕阿难持此衣去割截作僧伽梨,作已佛受着,是为异。
  问曰:
  佛因是告诸比丘:“从今日,若有比丘一心求涅槃背舍世间者,若欲着,听着价直十万两金衣,亦听食百味食。”衣异而后听,钵独不听?
  答曰:
  我先已说石钵因缘,今当更说。佛钵不从人受。佛初得道,欲食时须器,四天王知佛心念,持四钵上佛;三世诸佛法,皆应四天王上钵。尔时未有众僧,云何言听?后若听,无人与石钵;又阎浮提不好石钵,故无人与。
  复次,佛说比丘常应覆功德,若受石钵,人谓从天龙边得;若令人作,其工既难,又恐人言:此比丘欲与佛齐功。
  所以听衣者,若有人言:佛在僧中,受檀越好衣独著而不听比丘,是故佛听着。比丘亦自无著者,以施者难有、著者难得故。若不清净比丘,人所不与;清净比丘,少欲知足故不着。
  佛断人疑,故听着衣;钵中无望,是故不听。
  问曰:
  如《经》中说:“佛金刚身,不恃仰食,何以畜钵?”
  答曰:
  佛法有二道:一者、声闻道;二者、佛道。
  声闻法中,佛随人法有所食啖;摩诃衍法中,方便为人故,现有所啖,其实不食。
  问曰:
  云何是方便?
  答曰:
  佛欲度人,示行人法。若不尔者,人以佛非人,我等云何能行其法?
  复次,有人因布施得度,为是人故,佛受其食,便作是念:“我食得助益佛身,心大欢喜。”以欢喜故,信受佛语。如大国主,臣下请食,王虽不须,为摄彼人故,多少为食,令其欢喜。如是等因缘,佛现受食。
  问曰:
  若佛不食,所受者在何处?
  答曰:
  佛事不可思议,不应致问!
  复次,有人得佛食而度者,有闻声、见色、触身、闻香而得度。须食得度者,佛以食与之。如《密迹金刚经》说:“佛以食着口中,有天求佛道者,持至十方施之。”
  问曰:
  若尔者,今僧中说,佛食无有众生能食者,此义云何?
  答曰:
  佛不与者,无有能食;今佛施之,是故得食。何以知之?
  佛食马麦时以食与阿难;又沙门二十亿耳,以好羹上佛,佛以残羹与频婆娑罗王;以是故,知佛受已,与则得食,不与则不能消。
  复次,为佛设食,佛未食者,人不能消;已食残者,佛与能消。
  以是故,虽实不食,为度人故,现受食、畜钵。
  “佛不答十四难”者,佛有四种答:一者、定答;二者、分别义答;三者、反问答;四者、置答。此十四难,法应置答。
  又复若有所利益事则答;外道所问,不为涅槃,增长疑惑,故以置答。知必有所益者,分别为答,必无所益,置而不答;以是因缘故知,佛是一切智人。
  复次,若佛说三种法:有为法、无为法、不可说法,则为已说一切法竟。
  复次,是诸外道依止常见、依止灭见故,问以常、灭;实相无故,佛不答。如外道所见常相、无常相,无是事。何以故?外道取相,着是常、灭故;佛虽说常、无常相,但为治用故。
  复次,若人说无者为有、有者为无,如是人则是过罪,佛不答则无咎。如日照天下,不能令高者下,下者高,但以显现而已;佛亦如是,于诸法无所作,诸法有者说有,无者说无。如说:“生因缘老死,乃至无明因缘诸行,有佛无佛,是因缘法相续常在世间;诸佛出世,为众生显示此法。”
  复次,若答常、灭,则为有咎。如问“石女、黄门儿,修短、黑白、何类”,此问则不应答;十四难亦如是,但以“常、灭”为本故问,无“常、灭”故佛不答。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佛不答十四难,无咎。
  “佛处处说有我,处处说无我”者,若人解佛法义,知假名者,说言“有我”;若人不解佛法义,不知假名者,说“无我”。
  复次,佛为众生欲堕断灭见者,说言:“有我受后世罪福”;若人欲堕常见者,为说言:“无我、无作者、受者,离是五众假名,更无一法自在者。”
  问曰:
  若尔者,何等为实?
  答曰:
  无我,是实。如〈法印〉中说:“一切作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寂灭是安隐涅槃。法印,名为诸法实相。”若人善根未熟,智慧不利,佛不为说是深无我法;若为说,众生即堕断灭见中。
  问曰:
  若尔者,如〈迦叶问〉中,佛说:“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离此二边,名为中道。”今云何言无我是实,有我为方便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