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智度论

_41 鸠摩罗什(西域)
  道智,摄道智及法智、比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少分。
  尽智,摄尽智及法智、比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少分。
  无生智亦如是。
  九智,八根相应,除慧根、忧根、苦根。
  世智,十根相应,除慧根。
  法智、比智、苦智,空三昧相应。
  法智、比智、灭智、尽智、无生智,无相三昧相应。
  法智、比智、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尽智、无生智,无作三昧相应。
  法智、比智、世智、苦智、尽智、无生智,无常想、苦想、无我想相应。
  世智,中四想相应;法智、比智、灭智、尽智、无生智,后三想相应。
  有人言:世智或与离想相应。
  法智,缘九智,除比智;比智亦如是。
  世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缘十智。
  苦智、集智,缘世智及有漏他心智。
  灭智不缘智。
  道智,缘九智,除世智。
  法智、比智:十六相。
  他心智,四相。
  苦、集、灭、道,各各四相。
  尽智、无生智,俱十四相,除空相、无我相。
  暖法、顶法、忍法中,世智十六相;世间第一法中,世智四相,除无相(转相观相也,旧言十六圣行)。
  初入无漏心,成就一世智;第二心增苦智、法智;第四心增比智;第六心增集智;第十心增灭智;第十四心增道智。若离欲者增他心智;无学道增尽智;得不坏解脱增无生智。
  初无漏心中不修智;第二心中现在、未来修二智;第四心中现在修二智,未来修三智;第六心中现在、未来修二智;第八心中现在修二智,未来修三智;第十心中现在、未来修二智;第十二心中现在修二智,未来修三智;第十四心中现在、未来修二智;第十六心中现在修二智,未来修六智,若离欲修七智。
  须陀洹欲离欲界结使,十七心中修七智,除他心智、尽智、无生智。第九解脱心中修八智,除尽智、无生智。
  信解脱人转作见得,双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世智、尽智、无生智。
  离七地欲时,无碍道中修七智,除他心智、尽智、无生智;解脱道中修八智,除尽智、无生智。
  离有顶欲时,无碍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世智、尽智、无生智;八解脱道中修七智,除世智、尽智、无生智。
  无学初心第九解脱,不时解脱人修十智,及一切有漏、无漏善根;若时解脱人修九智,及一切有漏,无漏善根。
  如是等种种,以阿毗昙门广分别。
  “如实智”分别相,此《般若波罗蜜》后品广说。
  复次,有人言:
  “法智”者,知欲界五众无常、苦、空、无我,知诸法因缘和合生,所谓无明因缘诸行,乃至生因缘老死。如佛为须尸摩梵志说:“先用法智分别诸法,后用涅槃智。”
  “比智”者,知现在五受众无常、苦、空、无我,过去、未来及色、无色界中五受众无常、苦、空、无我亦如是。譬如见现在火热能烧,以此比知过去、未来及余国火亦如是。
  “他心智”者,知他众生心心数法。
  问曰:
  若知他心心数法,何以故但名“知他心”?
  答曰:
  心是主故,但名知他心;若说心,当知已说心数法。
  “世智”者,名为假智。圣人于实法中知,凡夫人但假名中知,以是故名假智。如栋梁椽壁名为屋,但知是事,不知实义,是名世智。
  “苦智”者,用苦慧呵五受众。
  问曰:
  五受众亦无常、亦苦、亦空、亦无我,何以故但说“苦智”,不说“无常、空、无我智”?
  答曰:
  为苦谛故说“苦智”,集谛故说“集智”,灭谛故说“灭智”,道谛故说“道智”。
  问曰:
  五受众有种种恶,何以故但说苦谛,不说无常谛、空、无我谛?
  答曰:
  若说无常、空、无我谛,亦不坏法相;以众生多着乐畏苦故,佛呵世间一切皆是苦,欲令舍离故。无常、空、无我中,众生不大畏,故不说。
  复次,佛说法中五受众有异名,名为苦;以是故,但说苦智。
  是苦智,或有漏、或无漏:若在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是有漏;若入见谛道,是无漏。何以故?从暖法至世间第一法中,四种观苦故。
  “集智”、“灭智”、“道智”亦如是。
  复次,“苦智”名知苦相实不生。
  “集智”名知一切法离,无有和合。
  “灭智”名知诸法常寂灭如涅槃。
  “道智”名知一切法常清净、无正无邪。
  “尽智”名知一切法无所有。
  “无生智”名知一切生法不实、不定故不生。
  “如实智”者,十种智所不能知,以如实智故能知。
  十智各各相,各各缘,各各别异,各各有观法;是如实智中无相、无缘、无别,灭诸观法,亦不有观。
  十智中有法眼、慧眼;如实智中唯有佛眼。
  十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共有;如实智唯独佛有,所以者何?独佛有不诳法。以是故,知如实智独佛有。
  复次,是十智入如实智中,失本名字,唯有一实智。譬如十方诸流水,皆入大海,舍本名字,但名大海。
  如是等种种分别十一智义,此中略说。(丹云:十一智竟)
  【经】
  “三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
  【论】
  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
  是三昧三种:
  欲界未到地、初禅,与觉观相应故,名“有觉有观”;二禅中间但观相应故,名“无觉有观”;从第二禅乃至有顶地,非觉观相应故,名“无觉无观”。
  问曰:
  三昧相应心数法,乃至二十,何以故但说“觉”、“观”?
  答曰:
  是觉观娆乱三昧,以是故说。是二事虽善,而是三昧贼,难可舍离。
  有人言:心有觉观者无三昧,以是故,佛说有觉有观三昧,但不牢固;觉观力小微,是时可得有三昧。是觉观能生三昧,亦能坏三昧;譬如风能生雨,亦能坏雨。三种善觉观,能生初禅,得初禅时发大欢喜,觉观故心散还失;以是故但说“觉”、“观”。
  问曰:
  觉、观有何差别?
  答曰:
  粗心相名“觉”,细心相名“观”;初缘中心发相名“觉”,后分别筹量好丑名“观”。
  有三种粗觉:欲觉,瞋觉,恼觉。
  有三种善觉:出要觉,无瞋觉,无恼觉。
  有三种细觉: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
  六种觉妨三昧,三种善觉能开三昧门。
  若觉观过多,还失三昧;如风能使船,风过则坏船。
  如是种种分别“觉”、“观”。
  问曰:
  经说三种法:有觉有观法,无觉有观法,无觉无观法;有觉有观地,无觉有观地,无觉无观地。今何以但说三种三昧?
  答曰:
  妙而可用者取。
  有觉有观法者,欲界、未到地、初禅中觉观相应法,若善、若不善、若无记。
  无觉有观法者,禅中间观相应法,若善、若无记。
  无觉无观法者,离觉观法,一切色、心不相应行及无为法。
  有觉有观地者,欲界、未到地、梵世。
  无觉有观地者,禅中间,善修是地作大梵王。
  无觉无观地者,一切光音、一切遍净、一切广果、一切无色地。
  于中上妙者是三昧,何等是三昧?
  从空等三三昧,乃至金刚,及阿罗汉、辟支佛诸三昧;观十方佛三昧,乃至首楞严三昧;从断一切疑三昧,乃至三昧王等诸佛三昧。
  如是等种种分别,略说三三昧义竟。
  【经】
  “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论】
  “未知欲知根”者,无漏九根和合,信行、法行人,于见谛道中名“未知欲知根”,所谓信等五根,喜、乐、舍根,意根。
  信解、见得人,思惟道中,是九根转名“知根”。
  无学道中,是九根名“知已根”。
  问曰:
  何以故于二十二根中,但取是三根?
  答曰:
  利解了了自在相,是名为“根”;余十九根,根相不具足,故不取。是三根利,能直入至涅槃,诸有为法中主故,得自在,能胜诸根。
  复次,十根但有漏自得,无所利益故;九根不定,或有漏,或无漏,故不说菩萨应具足。
  问曰:
  十想亦有漏、亦无漏,何以故说应具足?
  答曰:
  十想皆是助道求涅槃法,信等五根虽是善法,不尽求涅槃。如阿毗昙中说:“谁成就信等五根?不断善根者。”
  复次,若五根清净变为无漏,三根中已摄。是三根中必有意根,三受中必有一受;以是故但说三根。
  复次,二十二根,有善、有不善、有无记,杂,是故不说应具足。
  是三根,受众、行众、识众摄。
  未知欲知根在六地,知根、知已根在九地。
  三根缘四谛;六想相应。
  未知欲知根,三根因;知根,二根因;知已根,但知已根因。
  未知欲知根次第,生二根;知根次第,或生有漏根,或生知根,或生知已根;知已根,或生有漏根,或生知已根。
  如是等,以阿毗昙门广分别说。
  复次,未知欲知根名诸法实相,未知欲知故,生信等五根;是五根力故,能得诸法实相。
  如人初入胎中得二根:身根,命根;尔时如段肉,未具诸根,不能有所别知;五根成就,能知五尘。菩萨亦如是,初发心欲作佛,未具足是五根,虽有愿欲知诸法实相,不能得知。菩萨生是信等五根,则能知诸法实相。
  如眼四大及四大造色和合名为眼,先虽有四大、四大造色,未清净故,不名眼根;不断善根人虽有信,未清净故,不名为根。
  若菩萨得是信等五根,是时能信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非有非无,非取非舍,常寂灭,真净,如虚空,不可示、不可说,一切语言道过,出一切心心数法,所行如涅槃,是则佛法。
  菩萨以信根力故,能受;精进根力故、勤行不退不转;念根力故,不令不善法入摄诸善法;定根力故,心散五欲中能摄实相中;慧根力故,于佛智慧中少多得义味不可坏。
  五根所依意根,必与受俱,若喜、若乐、若舍。
  依是根入菩萨位,乃至未得无生法忍果,是名“未知欲知根”。
  此中知诸法实相了了故名“知根”。从是得无生法忍果,住阿鞞跋致地得受记,乃至满十地坐道场,得金刚三昧,于其中间,名为“知根”。
  断一切烦恼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可知法智慧遍满故,名为“知已根”。(丹云:三根竟)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三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初品十力释论第三十九(卷二十四)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遍知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是十力、四无所畏等,是佛无上法,应当前说,何以故先说九相、八念等?
  答曰:
  六波罗蜜是菩萨所应用,先已说。
  三十七品乃至三无漏根,是声闻法。
  菩萨行是六波罗蜜得力故,欲过声闻、辟支佛地,亦欲教化向声闻、辟支佛人令入佛道;是故呵是小乘法,舍一切众生,无所利益。
  若诸声闻人言:“汝是凡夫人,未断结使,不能行是法,是故空呵!”
  以是故佛言:“菩萨应具足三十七品等诸声闻法,不可得故。”
  虽行是诸法,以不可得故,为众生行邪行故,行此正行,常不舍。
  是诸法不可得空,亦不疾取涅槃证。
  若菩萨不解不行是小乘而但呵者,谁当肯信?
  譬如释迦牟尼佛,若先不行六年苦行,而呵言非道者,无人信受!以是故,自行苦行,过于余人;成佛道时,呵是苦行道,人皆信受。
  是故六波罗蜜后,次第行声闻法。
  复次,此非但是声闻法,是法中和合,不舍众生意,具足一切佛法,以不可得空智故,名菩萨法。
  问曰:
  若菩萨具足三十七品诸法者,云何不入声闻法位?
  答曰:
  “具足”者,具足观知而不取证,了了观知,故名“具足”。
  如佛说:
 “一切畏杖痛,  莫不惜寿命;
  恕己可为喻,  杖不加群生。”
  虽言“一切畏杖痛”,无色界众生无身;色界虽有身而无鞭杖;欲界中诸佛、转轮圣王、夜摩天已上,皆不畏杖楚。为畏得杖处者,故言“一切”。
  “具足”亦如是,不为求证着法故言“具足”。
  复次,我先说不舍众生,以不可得空智和合故,不堕声闻地。
  问曰:
  从六波罗蜜至三无漏根,但言“应具足”;自此以后,何以故皆言“欲得、欲知是事,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答曰:
  声闻法有量有限,故言“应具足”;自此已下,是诸佛法,甚深无量,菩萨未得,故言“欲得是事,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声闻法易解易知,故言“具足”;菩萨法、佛法难解难知,故言“当学”。
  复次,声闻法总相:但知苦,知苦因,知苦尽,知尽苦道。
  譬如二种医:一者、但知病、知病因、知差病、知差病药,而不知一切病、不知一切病因、不知一切病差、不知一切差病药。若复但知治人病,不知治畜生病;或能治一国土,不能治余国土;有能治数十种病,不悉知四百四种病。病因、病差、差病药,亦如是。二者、于四种中悉皆遍知,遍知药,遍知病。
  声闻人如小医,不能遍知;菩萨摩诃萨如大医,无病不知,无药不识。以是故,声闻法应具足,菩萨法应当学。
  佛有十力者。
  是处不是处如实知——一力也。
  知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受,知造业处,知因缘,知报——二力也。
  知诸禅、解脱、三昧、定,垢、净分别相如实知——三力也。
  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如实知——四力也。
  知他众生种种欲——五力也。
  知世间种种无数性——六力也。
  知一切道至处相——七力也。
  知种种宿命,共相、共因缘,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劫尽,我在彼众生中,如是姓名、饮食、苦乐、寿命长短,彼中死是间生,是间死还生是间;此间生名姓、饮食、苦乐、寿命长短亦如是——八力也。
  佛天眼净,过诸天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若大、若小,若堕恶道、若堕善道,如是业因缘受报:是诸众生恶身业成就、恶口业成就、恶意业成就,谤毁圣人,邪见、邪见业成就;是因缘故,身坏死时入恶道,生地狱中。是诸众生善身业成就、善口业成就、善意业成就,不谤圣人,正见、正见业成就;是因缘故,身坏死时入善道,生天上——九力也。
  佛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无漏智慧解脱,现在法中自识知:我生已尽,持戒已作,后有尽,如实知——十力也。
  问曰:
  是十力,菩萨未得,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得,今何以说?
  答曰:
  声闻人虽不能得,若闻是十力功德,作是念:“佛有如是大功德”;自庆言:“我等善利,蒙益不少,得信心清净,入尽苦道。”
  诸菩萨者闻之,勤修菩萨道,当得如是十力等大功德果。
  复次,有声闻人及菩萨,修念佛三昧,非但念佛身,当念佛种种功德法身。
  应作是念:佛一切种、一切法能解故,名“一切智人”;一切法如实善分别说故,名“一切见人”;一切法现前知故,名“一切知见无碍人”;等心一切众生故,名“大慈悲人”;有大慈悲故,名为“世救”;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应受一切世间供养故,名为“应供人”;成就不颠倒智慧故,名“正遍知”;戒、定、慧智成就故,名“明行”;成不复还故,名“善逝”;知世间总相别相故,名“世间解”;善说出世间安隐道故,名“无上调御师”;以三种教法度众生故,名“天人师”;一切世间烦恼睡,能自觉亦能觉人故,名为“觉人”;一切所愿具足故,名“有德”;十力成就故,名“坚誓”;得四无畏故,名“人师子”;得无量甚深智故,名“大功德海”;一切记说无碍故,名“如风”;一切好丑无憎爱故,名“如地”;烧一切结使薪故,名“如火”;善断一切烦恼习故,名“具足解脱”;最上处住故,名为“世尊”。
  佛有如是等诸功德故,应念佛。
  以是故,菩萨摩诃萨欲得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说是般若波罗蜜时,佛四部众及诸外道,在家、出家,诸天龙、鬼神等,种种大众集会。佛入三昧王三昧,放大光明,遍照恒河沙等世界,地六种震动,说是般若波罗蜜六波罗蜜,乃至三无漏根。
  是中有众生,疑有何等力,有几种力故,能作如是不可思议感动利益?
  佛知众生心有如是疑故,言我有诸法实相智力,是力有十种,用是十种智故,能作如是感动变化,亦能过是所作。以是故言“欲得十力,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佛弟子世世殖善根,以少罪缘故堕外道。诸外道常言:“佛非实有功德力,是幻术力诳惑人心。”佛弟子堕外道者心疑:“若尔者,佛非大人。”欲灭是恶谤故言:“我实有十力、四无所畏故度众生,非是幻诳也。”
  复次,诸菩萨修菩萨道,苦行事,难办难成故欲懈息,是故佛言:“行是十力,当得无量果报。”譬如估客主慰喻商人言:“汝等慎勿疲惓,精勤努力,得至宝山,当得七宝如意宝珠。”佛亦如是安慰诸菩萨言:“无得疲厌,当勤精进,修菩萨道;行是十力,当得无量果报。”
  如是等种种利益因缘故,说十力等。
  问曰:
  佛有无量力,何以故但说十力?
  答曰:
  诸佛虽有无量力,度人因缘故,说十力,足成办其事:
  以是处不是处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是可度是不可度;以业报智力,分别筹量是人业障,是人报障,是人无障;以禅定解脱三昧智力,分别筹量是人着味,是人不着味;以上下根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智力多少;以种种欲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所乐;以种种性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深心所趣;以一切至处道智力,分别筹量众生解脱门;以宿命智力,分别众生先所从来;以生死智力,分别众生生处好丑;以漏尽智力,分别筹量众生得涅槃。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