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智度论

_40 鸠摩罗什(西域)
  初习善法,为不失故,但名“念”;能转相、转心故名为“想”;决定知无所疑故,名为“智”。
  观一切有为法无常,智慧相应相,是名“无常想”。
  一切有为法无常者,新新生灭故,属因缘故,不增积故。
  复次,生时无来处,灭亦无去处,是故名无常。
  复次,二种世间无常故说无常:一者、众生无常,二者、世界无常。
  如说:
 “大地草木皆磨灭,  须弥巨海亦崩竭,
  诸天住处皆烧尽,  尔时世界何物常?
  十力世尊身光具,  智慧明照亦无量,
  度脱一切诸众生,  名闻普遍满十方,
  今日廓然悉安在?  何有智者不感伤!”
  如是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等诸圣人,转轮圣王、诸国王,常乐天王及诸天,圣德尊贵皆亦尽,大火焰明忽然灭。
  世间转坏,如风中灯,如险岸树,如漏器盛水,不久空竭。
  如是一切众生及众生住处皆无常故,名为无常。
  问曰:
  菩萨何以故行是无常想?
  答曰:
  以众生着常颠倒,受众苦,不得免生死。行者得是无常想,教化众生言:“诸法皆无常,汝莫着常颠倒,失行道时!诸佛上妙法,所谓四真谛,四谛中苦谛为初,苦四行中无常行为初。”以是故,菩萨行无常想。
  问曰:
  有人见无常事至,转更坚着。如国王夫人宝女从地中生,为十头罗刹将度大海,王大忧愁!智臣谏言:“王智力具足,夫人还在不久,何以怀忧?”答言:“我所以忧者,不虑我妇叵得,但恐壮时易过;亦如人好华好果,见时欲过便大生着。”如是知无常乃更生诸结使,云何言“无常能令心厌,破诸结使”?
  答曰:
  如是见无常,是知无常少分,为不具足,与禽兽见无常无异。以是故,佛告舍利弗:“当具足修无常想”。
  问曰:
  何等是“具足无常想”?
  答曰:
  观有为法念念生、灭,如风吹尘,如山上水流,如火焰随灭。一切有为法,无牢无强,不可取,不可着,为如幻、化,诳惑凡夫。因是无常得入空门,是空中一切法不可得故,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一念中生、住、灭相不可得:生时不得有住、灭,住时不得有生、灭,灭时不得有生、住。生、住、灭相,性相违故无,是无故无常亦无。
  问曰:
  若无无常,佛何以苦谛中说无常?
  答曰:
  凡夫人生邪见故,谓世间是常;为灭除是常见故,说无常,不为无常是实故说。
  复次,佛未出世,凡夫人但用世俗道,遮诸烦恼;今欲拔诸烦恼根本故,说是无常。
  复次,诸外道法,但以形离五欲,谓是解脱;佛说邪相因缘故缚,观无常正相故解脱。
  复有二种观无常相:一者、有余,二者、无余。
  如佛说:“一切人物灭尽,唯有名在,是名有余;若人物灭尽,名亦灭,是名无余。”
  复有二种观无常相:一者、身死尽灭,二者、新新生灭。
  复次,有言:持戒为重,所以者何?依戒因缘故,次第得漏尽。
  有言:多闻为重,所以者何?依智慧故,能有所得。
  有言:禅定为重,如佛所说,定能得道。
  有言:以十二头陀为重,所以者何?能净戒行故。
  如是各各以所行为贵,更不复勤求涅槃。
  佛言:“是诸功德,皆是趣涅槃分;若观诸法无常,是为真涅槃道。”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诸法虽空而说是无常想。
  复次,无常想,即是圣道别名。
  佛种种异名说道:或言“四念处”,或言“四谛”,或言“无常想”。如《经》中说:“善修无常想,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尽,能除三界结使。”以是故,即名为道。
  是无常想,或有漏、或无漏——正得无常是无漏,初学无常是有漏。
  摩诃衍中,诸菩萨心广大,种种教化一切众生故,是无常想亦有漏、亦无漏——若无漏,在九地;若有漏,在十一地。缘三界五受众;四根相应,除苦根;凡夫、圣人得。如是等种种因缘,说无常想功德。
  “苦想”者,行者作是念:“一切有为法无常故苦!”
  问曰:
  若有为法无常故苦者,诸贤圣人有为无漏法,亦应当苦!
  答曰:
  诸法虽无常,爱著者生苦,无所著者无苦!
  问曰:
  有诸圣人虽无所著,亦皆有苦,如舍利弗风热病苦,毕陵伽婆蹉眼痛苦,罗婆那跋提(音声第一也)痔病苦,云何言“无苦”?
  答曰:
  有二种苦:一者、身苦,二者、心苦。
  是诸圣人以智慧力故,无复忧愁、嫉妒、瞋恚等心苦;已受先世业因缘四大造身,有老病、饥渴,寒、热等身苦;于身苦中亦复薄少。如人了了知负他债,偿之不以为苦;若人不忆负债,债主强夺,瞋恼生苦。
  问曰:
  苦受是心心数法,身如草木,离心则无所觉,云何言“圣人但受身苦”?
  答曰:
  凡夫人受苦时,心生愁恼,为瞋使所使,心但向五欲。如佛所说:“凡夫人除五欲不知更有出苦法,于乐受中,贪欲使所使;不苦不乐受中,无明使所使;凡夫人受苦时,内受三毒苦,外受寒热、鞭杖等。如人内热盛,外热亦盛。”如经说:“凡夫人失所爱物,身、心俱受苦,如二箭双射;诸贤圣人无忧愁苦,但有身苦,更无余苦。”
  复次,五识相应苦,及外因缘杖楚、寒热等苦,是名身苦;余残名心苦。
  复次,我言“有为无漏法,不着故非苦”;圣人身是有漏,有漏法则苦,有何咎?是末后身所受苦,亦微少。
  问曰:
  若“无常即是苦”者,道亦是苦,云何以苦离苦?
  答曰:
  无常即是苦,为五受众故说;道虽作法故无常,不名为苦。所以者何?是能灭苦,不生诸着,与空、无我等诸智和合故,但是无常而非苦。如诸阿罗汉得道时,说偈言:
 “我等不贪生,  亦复不乐死;
  一心及智慧,  待时至而去!”
  佛取涅槃时,阿难等诸未离欲人,未善修八圣道故,皆涕泣忧愁;诸离欲阿那含,皆惊愕;诸漏尽阿罗汉,其心不变,但言“世间眼灭疾!”以得道力故,虽从佛得大利益,知重佛无量功德而不生苦。以是故,知道虽无常,非苦因缘故,不名为苦;但五受众是苦。何以故?爱着故,无常败坏故。如受念处中苦义,此中应广说。
  复次,苦者,有身常是苦,痴覆故不觉。如说:
 “骑乘疲极故,  求索住立处;
  住立疲极故,  求索坐息处;
  坐久疲极故,  求索安卧处;
  众极由作生,  初乐后则苦。
  视眴息出入,  屈伸坐卧起,
  行立及去来,  此事无不苦!”
  问曰:
  是五受众为一切皆苦?为苦想观故苦?若一切皆苦,佛云何说“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若以苦想故苦,云何说“苦谛为实苦”?
  答曰:
  五受众一切皆苦。凡夫人四颠倒因缘,为欲所逼,以五欲为乐;如人涂疮,大痛息故以为乐,疮非乐也。佛说三种受,为世间故,于实法中非是乐也!
  若五受众中实有乐,何以故佛说“灭五受众名为乐”?
  复次,随其所嗜,乐心则生乐,无定也。乐若实定,不待心着;如火实热,不待着而热也。以乐无定,故名为苦。
  复次,世间颠倒乐,能得今世、后世无量苦果报,故名为苦。譬如大河水中着少毒,不能令水异;世间颠倒毒药,于一切大苦水中则不现。如说:
 “从天下生地狱时,  忆本天上欢乐事,
  宫观婇女满目前,  园苑浴池以娱志。
  又见狱火来烧身,  似如大火焚竹林,
  是时虽见天上乐,  徒自感结无所益!”
  是苦想摄、缘,如无常想。
  如是等种种分别苦,名为“苦想”。
  “无我想”者,苦则是无我。所以者何?
  五受众中尽皆是苦相,无有自在,若无自在是则无我;若有我自在者,不应令身有苦。如所说:
 “诸有无智人,  身心计是我,
  渐近坚着故,  不知无常法。
  是身无作者,  亦无有受者,
  是身为无生,  而作种种事。
  六情尘因缘,  六种识得生,
  从三事和合,  因缘触法生;
  从触法因缘,  受念业法生。
  如珠日草薪,  和合故火生,
  情尘识和合,  所作事业成;
  相续相似有,  如种有牙茎!”
  复次,我相不可得故无我。一切法有相故则知有,如见烟觉热,故知有火;于五尘中各各别异,故知有情;种种思惟筹量诸法故,知有心心数法。此我无相故,知无我。
  问曰:
  有出入气,则是我相;视眴、寿命心,苦乐、爱憎、精勤等是我相。若无我,谁有是出入息,视眴、寿命心,苦乐、爱憎、精勤等?当知有我,在内动发故。
  寿命心亦是我法,若无我,如牛无御;有我故能制心入法,不为放逸。若无我者,谁制御心?
  受苦乐者是我,若无我者,为如树木,则不应别苦乐!爱憎、精勤亦如是。
  我虽微细,不可以五情知,因是相故,可知为有。
  答曰:
  是诸相皆是识相。有识,则有入出息,视眴、寿命等;若识离身则无。汝等我常遍故,死人亦应有视眴、入出息、寿命等!
  复次,出入息等是色法,随心风力故动发,此是识相非我相。
  寿命是心不相应行,亦是识相。
  问曰:
  若入无心定中,或眠无梦时,息亦出入,有寿命,何以故言“皆是识相”?
  答曰:
  无心定等,识虽暂无,不久必还生,识不舍身故;有识时多,无识时少,是故名识相。如人出行,不得言其家无主。
  苦乐、憎爱、精勤等,是心相应,共缘,随心行;心有故便有,心无故便无。以是故,是识相非我相。
  复次,若有我者,我有二种:若常、若无常,如说:
 “若我是常,  则无后身;
  常不生故,  亦无解脱!
 “亦无妄无作,  以是故当知:
  无作罪福者,  亦无有受者;
  舍我及我所,  然后得涅槃。
  若实有我者,  不应舍我心!
  若我无常者,  则应随身灭;
  如大岸堕水,  亦无有罪福。”
  如是,我及知者、不知者,作者、不作者,如檀波罗蜜中说。不得是我相故,知一切法中无我;若知一切法中无我,则不应生我心。
  若无我,亦无我所心,我、我所离故,则无有缚,若无缚则是涅槃。是故行者应行无我想。
  问曰:
  是无常、苦、无我,为一事?为三事?若是一事,不应说三;若是三事,佛何以故说“无常即是苦,苦即是无我”?
  答曰:
  是一事,所谓受有漏法。
  观门分别故,有三种异:无常行相应,是“无常想”;苦行相应,是“苦想”;无我行相应,是“无我想”。无常不令入三界;苦令知三界罪过;无我则舍世间。
  复次,无常生厌心;苦生畏怖;无我出拔令解脱。
  无常者,佛说五受众是无常;苦者,佛说无常则是苦;无我者,佛说苦即是无我。
  无常者,佛示五受众尽灭相;苦者,佛示如箭入心;无我者,佛示舍离相。
  无常者,示断爱;苦者,示断我习慢;无我者,示断邪见。
  无常者,遮常见;苦者,遮今世涅槃乐见;无我者,遮着处。
  无常者,世间所可着常法是;苦者,世间计乐处是;无我者,世间所可计我牢固者是。
  是为三相分别想。
  无我想缘、摄种种,如苦想中说。
  “食厌想”者,观是食从不净因缘生。如肉从精血水道生。是为脓虫住处;如酥乳酪,血变所成,与烂脓无异;厨人污垢,种种不净。若着口中,脑有烂涎,二道流下,与唾和合,然后成味,其状如吐,从腹门入;地持、水烂,风动、火煮,如釜熟糜,滓浊下沉,清者在上;譬如酿酒,滓浊为屎,清者为尿。腰有三孔,风吹腻汁,散入百脉,与先血和合,凝变为肉。从新肉生脂、骨、髓,从是中生身根;从新旧肉合生五情根,从五根生五识;五识次第生意识,分别取相,筹量好丑;然后生我、我所心等诸烦恼,及诸罪业。观食如是本末因缘,种种不净。知内四大与外四大无异,但以我见故,强为我有。
  复次,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获蹂治,舂磨洮汰,炊煮乃成,用功甚重;计一钵之饭,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作之功重,辛苦如是,入口食之,即成不净,无所一直,宿昔之间变为屎尿。本是美味,人之所嗜;变成不净,恶不欲见。
  行者自思:“如此弊食,我若贪着,当堕地狱啖烧铁丸;从地狱出,当作畜生:牛、羊、骆驼,偿其宿债;或作猪狗,常啖粪除。”如是观食,则生厌想;因食厌故,于五欲中皆厌。
  譬如一婆罗门修净洁法,有事缘故到不净国;自思:“我当云何得免此不净?唯当干食,可得清净。”见一老母卖白髓饼,而语之言:“我有因缘住此百日,常作此饼送来,当多与价!”老母日日作饼送之;婆罗门贪着,饱食欢喜。老母作饼,初时白净;后转无色、无味。即问老母:“何缘尔耶?”母言:“痈疮差故。”婆罗门问:“此言何谓?”母言:“我大家夫人隐处生痈,以面、酥、甘草拊之,痈熟脓出,和合酥饼;日日如是,以此作饼与汝,是以饼好;今夫人痈差,我当何处更得?”婆罗门闻之,两拳打头,捶胸吁呕:“我当云何破此净法?我为了矣!”弃舍缘事驰还本国。
  行者亦如是,着是饮食,欢喜乐啖,见其好色细滑,香美可口,不观不净;后受苦报,悔将何及!若能观食本末如是,生恶厌心;因离食欲,四欲皆舍,于欲界中乐悉皆舍离;断此五欲,于五下分结亦断。
  如是等种种因缘恶罪,不复乐着,是名“食厌想”。
  问曰:
  无常、苦、无我想,与无漏智慧相应;食厌等四想,与有漏智慧相应,次第法应在前,今何以后说?
  答曰:
  佛法有二种道:见道,修道。
  见道中用是三想,破诸邪见等,得圣果,犹未离欲;为离欲故,三想次第说是食厌等四想,得离淫欲等诸烦恼。
  初三想示见谛道,中四想为示学修道,后三想示无学道。
  初习身念处中,虽有食厌想,功用少故佛不说。今为须陀洹、斯陀含度欲故,无我想次第说食厌等四想。
  “一切世间不可乐想”者,若念世间色欲滋味,车乘、服饰,庐观、园宅,种种乐事,则生乐想;若念世间众恶罪事,则心生厌想。何等恶事?恶事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土地。
  众生有八苦之患: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怨憎同处,所求不得,略而言之,五受众苦。
  众生之罪,淫欲多故,不别好丑,不随父母师长教诲,无有惭愧,与禽兽无异。瞋恚多故,不别轻重,瞋毒狂发,乃至不受佛语,不欲闻法,不畏恶道;杖楚横加,不知他苦;入大闇中,都无所见。愚痴多故,所求不以道,不识事缘,如构角求乳;无明覆故,虽蒙日照,永无所见。悭贪多故,其舍如冢,人不向之。憍慢多故,不敬贤圣,不孝父母,憍逸自坏,永无所直。邪见多故,不信今世、后世,不信罪福,不可共处。如是等诸烦恼多故,弊败为无所直。
  恶业多故,造无间罪:或杀父母,或伤害贤圣。或要时荣贵,谗贼忠贞,残害亲戚。
  复次,世间众生,善好者少,弊恶者多。或时虽有善行,贫贱鄙陋;或虽富贵端政,而所行不善;或虽好布施,而贫乏无财;或虽富有财宝,而悭惜贪着,不肯布施;或见人有所思,默无所说,便谓憍高自畜,不下接物;或见好下接物,恩惠普润,便谓欺诳谄饰;或见能语善论,便谓恃是小智,以为憍慢;或见质直好人,便共欺诳调捉,引挽陵易;或见善心柔濡,便共轻陵踏蹴,不以理遇;若见持戒清净者,便谓所行矫异,轻贱不数。
  如是等众生弊恶,无一可乐。
  土地恶者,一切土地,多衰无吉,寒热饥渴;疾病恶疫,毒气侵害,老病死畏,无处不有。身所去处,众苦随之,无处得免!虽有好国丰乐安隐,多为诸烦恼所恼,则不名乐土。一切皆有二种苦:身苦,心苦,无国不有。如说:
 “有国土多寒,  或有国多热,
  有国无救护,  或有国多恶,
  有国常饥饿,  或有国多病,
  有国不修福,  如是无乐处。”
  众生、土地有如是恶,思惟世间无一可乐。
  欲界恶事如是。
  上二界死时、退时,大生懊恼,甚于下界;譬如极高处堕,摧碎烂坏!
  问曰:
  无常想、苦想、无我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何等异而别说?
  答曰:
  有二种观:总观,别观。前为总观,此中别观。
  复有二种观:法观、众生观。前为呵一切法观,此中观众生罪恶不同。
  复次,前者无漏道,此中有漏道。
  前见谛道,今思惟道。
  如是等种种差别。
  一切地中摄,缘三界法。
  是名“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死想”者,如死念中说。
  “不净想”者,如身念处中说。
  “断想”、“离想”、“尽想”者,缘涅槃相。
  断诸结使故,名“断想”;离结使故,名“离想”;尽诸结使故,名“尽想”。
  问曰:
  若尔者,一想便足,何以说三?
  答曰:
  如前一法三种说:无常即是苦,苦即是无我;此亦如是,一切世间罪恶深重故三种呵。如伐大树,不可以一下断。涅槃微妙法,昔所未得,是故种种赞,名为“断想”、“离想”、“尽想”。
  复次,断三毒故名为“断”;离爱故名为“离”;灭一切苦,更不生故名为“尽”。
  复次,行者于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正智慧观,远诸烦恼,是名“离想”;得无漏道,断诸结使,是名“断想”;入涅槃时,灭五受众不复相续,是名“尽想”。
  “断想”,有余涅槃;“尽想”,无余涅槃;“离想”,二涅槃方便门。
  是三想有漏、无漏故,一切地中摄(十想竟)。
  大智度初品中十一智释论第三十八(丹云:三三昧义、三根义合)
  【经】
  “十一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如实智。”
  【论】
  “法智”者,欲界系法中无漏智,欲界系因中无漏智,欲界系法灭中无漏智;为断欲界系法道中无漏智,及法智品中无漏智。
  “比智”者,于色、无色界中无漏智亦如是。
  “他心智”者,知欲界、色界系现在他心心数法,及无漏心心数法少分。
  “世智”者,诸有漏智慧。
  “苦智”者,五受众无常、苦、空、无我,观时得无漏智。
  “集智”者,有漏法因:因、集、生、缘,观时无漏智。
  “灭智”者,灭、止、妙、出,观时无漏智。
  “道智”者,道、正、行、达,观时无漏智。
  “尽智”者,我见苦已,断集已,尽证已,修道已;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
  “无生智”者,我见苦已不复更见,断集已不复更断,尽证已不复更证,修道已不复更修;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
  “如实智”者,一切法总相、别相,如实正知,无有挂碍。
  是法智缘欲界系法、及欲界系法因、欲界系法灭、为断欲界系法道。
  比智亦如是。
  世智,缘一切法。
  他心智,缘他心有漏、无漏心心数法。
  苦智、集智,缘五受众;灭智,缘尽;道智,缘无漏五众。
  尽智、无生智,俱缘四谛。
  十智,一有漏,八无漏,一当分别:他心智,缘有漏心是有漏,缘无漏心是无漏。
  法智,摄法智及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少分。
  比智,亦如是。
  世智,摄世智及他心智少分。
  他心智,摄他心智及法智、比智、世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少分。
  苦智,摄苦智及法智、比智、尽智、无生智少分。
  集智、灭智亦如是。
返回书籍页